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5:02:38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见微知著,由表及里

初写教学经验总结最好是从常见的、单一的小教学环节入手,不能贪大求全,这是因为将精力集中在某一单项环节上获得的体会会更深。这也决定了写总结的范围宜小不宜大,如针对某节课的教学组织或教学重难点来写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真正积累教学经验;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工作比较平淡,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小环节上会得到一些新鲜而有用的经验。

见微知著是讲由一点而反映全局,由表及里,由事物的外部入手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从“微”处着眼,从“表面”入手,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要“知著”,掌握大局,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不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提炼出一条乃至几条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来,这样才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与启迪思路的意义。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基点,将教学程序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教师按照问题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这种层层深入的方式带着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直到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在总结时将这种“问题”作为一条主线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写经验总结的教师来说,从小处入手写教学经验总结能揭示基本的教学问题,给他人以某一方面的启示。

二、提纲挈领,分类简述

因教学实践周期较长,实验内容也很丰富,所以值得总结的经验也往往十分丰富,教师面对的经验素材纷繁复杂。对此,采用提纲挈领、分类表述的方法来写比较合适。如某位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有丰富的经验,经过自己的总结,该教师罗列了以下导入方式:直接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等,该教师对导入法进行了研究与分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并针对某一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特色。该教师将导入作为自己的研究点,对导入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导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三、鉴别比较,选择新题

写教学经验总结要选择新鲜的、富有时代感的,同时又切合教学实际的题目。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写教学经验总结也应该走上创新之路,力求充满活生生的新鲜气息。选择题目是目的,鉴别比较是方法,这主要体现在:

1.把个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同别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主要指已发表的)加以比较,从而鉴别出是不同的内容或者相同的内容,为自己的写作开阔视野。做这项工作大有好处,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进而寻求研究的“捷径”。经常搞教学研究的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煞费苦心在实践中刻苦摸索,总结了一套“经验”或“方法”,但遗憾的是,这些“经验”或“方法”要么过时,要么与别人的结论相重复。这样的经验总结就没有多大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2.把有些不属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同教育教学课题联系起来鉴别比较,也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辟出新路,提出新见,给经验总结注入新的活水。经验本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因此,通过鉴别比较,我们可以从实践活动中挖掘新的内容,选择新的题目,阐述新的经验。

3.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验也在发展变化。因此,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把前阶段总结的经验同后期的实践活动或总结的经验加以比较分析,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考虑,也会有新的发现,也可能提出新的真知灼见。

四、理论渗透,重在剖析

经验总结不是把教学形式与活动内容罗列起来,而是抓住主要的、有特色的内容,在理论的渗透下,剖析出规律或教学观点。可以说,写教学经验总结离不开理论的渗透与指导。渗透是指理论与实践活动要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渗透是基础,剖析是关键。理论渗透最好是深入浅出,用通俗简明的语言表达。必须明确,写经验总结与写专业学术论文有些不同,前者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是对实践本身的总结,后者是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着重理论分析。

教学经验总结要多些理论的渗透,需要教师平时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去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去检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写出更有理论水准的教学经验总结,这样的经验总结不仅能归纳出实践的意义与价值,也便于读者做出深入的思考。因此,经验总结中的理论内容始终处于指导地位和引领地位,而不是处于被论证分析的地位。总之,理论因素应潜藏在实践活动的归纳与叙述之中。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深入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运用经验总结法,高等院校研究者常选择理论思辨法进行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待创新,以改变当前集中单一的局面,提高研究质量和深度。

关键词: 中小学 课堂教学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工作,一直以来是各级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是学科独立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研究方法既是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多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那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现状究竟如何?采用文献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手段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较为适当的方法。因此,笔者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近五年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了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择年份“2007—2012”,输入主题词“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检索,查找出相关论文175篇,汇总后采取逐一排除法,剔除报纸、广告、重复论文等,最终确定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期刊论文133篇,构成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资料整理方法。

资料整理的框架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对133篇论文的反复分析,并结合李秉德提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框架,将研究方法分为以下六类:

1.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情景下,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1]

2.理论思辨法:它是一种建立在个人直观经验基础上的以认识事物根本特征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它所取向的基本工具就是进行概念的演绎推理,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2]

3.个案法:将案例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3]

4.调查法: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系统的步骤和方法。[4]

5.实验法: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教育理论或设想,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到一定时间后,就实际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子的科学结论。[5]

6.混合法: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方法。[6]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来分析资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

根据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数量统计(见表1),研究方法使用类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个案法、调查法、实验法、混合法。统计数据显示,133篇期刊论文中,有69篇运用了经验总结法,约占抽样总数的51.9%;55篇运用了理论思辨法,约占样本总数的41.4%;个案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混合法合计仅占总数的8.7%。由此可见,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是近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使用比例最高的两种方法。

表1 中小学课堂教学期刊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统计表

(二)不同单位作者研究方法选择使用状况。

对论文作者来源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高等院校构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力量。这两类论文作者约占论文作者总数的70%。不同单位的论文作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显示出不同偏好。如表2所示,近6年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共48篇,约占样本总数36.1%,其中小学教师发表的11篇论文中,有7篇(63.6%)运用了经验总结法,4篇(36.4%)运用了理论思辨法;中学教师发表的37篇论文中,有34篇(91.8%)运用经验总结法,3篇(8.2%)运用了理论思辨法;高等院校教师及理论研究者共45篇,其中34篇(75.4%)运用了理论思辨法,5篇(11.1%)运用了经验总结法,此外还有少量的个案法和调查法的使用,表现出研究方法使用多样化的特点。

表2 不同单位作者研究方法选择状况统计表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过于集中单一。

由研究方法总体运用情况可知,在133篇论文中,69篇(51.9%)运用了经验总结法,55篇(41.4%)运用了理论思辨法。由研究方法年度分布情况来看,经验总结法和理论思辨法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近6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以经验总结法为主,其次是思辨法,只有极少数文章运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混合法。单一的研究方法就不能够深入研究,例如经验总结法缺乏数据支撑,无法根据科学客观的数据总结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指导,很容易使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思辨法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重,注重直觉和直觉经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研究需集人类研究方法之大成。”[7]在尊重个性的多元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同样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解决复杂的教育现象。我们只有把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融合,才能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文化性和人文性。教育理论基础涉及多学科,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涉及心理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统计学、计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我们可以把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研究方法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研究主体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群体特征,教育理论与实践亟待融合。

由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单位的分布情况可知,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等单位的研究者侧重于运用经验总结法,高等学校研究者侧重于理论思辨法。理论是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原则上是可以任意变换;经验则是最具体的实际过程,也可以任意附会于某种理论的解释。[8]经验也可以说是实践,理论的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很容易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对于实践中的教师而言,教师即研究者、教育行动研究、反思型教师等这些讨论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属于“草根型”研究者。教师作为实践者,深入教学,密切联系学生,对教育的体验是真真切切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如何才能真正地上升为理论,这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和能力,学习系统的方法论知识,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从教学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提高问题的原创性。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加强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默契,学习系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知识是必要的。对于专门的学术研究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识,他们因研究需要会进行实地调研,但是这个调研是短期的,可能对某一问题还不能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思考。所研究问题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是真正的达到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依然没有跳出传统研究方法的条条框框,研究方法局限性较大。课堂教学研究方法应是一个或数个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并符合时代变化的结合性、兼收性的方法。[9]改变当前的研究现状,需要在深入学习和借鉴现有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建立起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应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同中小学校的合作交流,关注并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除了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化水平,还应在教学中进行自我反思,尽快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研究方法训练。在多元化教育发展的今天,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研究,从多个维度和视角来研究教育现象,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方法,使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实现多种教育研究方法的融合。

参考文献:

[1][4][5]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3,42,59.

[2]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3.

[3]杨晓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0.

[6]田虎伟.混合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5.

[8]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3.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在青县之前,在全国还没有一个县因为“好人多”而被世人关注,也从来没有一个县因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果显著而成为被全国学习的典范。这是青县的骄傲,更是河北的骄傲。

2012年3月20日,青县思想道德建设经验座谈会隆重召开,来自、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江苏、山东等省市的近百名宣传系统干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学习、研讨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座谈会由宣教局局长荆惠民主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出席并讲话。

在座谈会上艾文礼指出,青县坚持不懈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和范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基层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表示,要把青县创造的成功经验总结宣传好、推广运用好,让青县经验在燕赵大地开花结果,使崇尚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蔚然成风,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坚强道德支撑和不竭精神动力。

青县公民道德建设展览馆内大量图片影像资料、南海公园道德楷模荣誉墙,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道德展示平台给与会人士留下深刻印象。与会者一致认为,青县的经验表明,公民道德建设要从身边抓起,坚持常抓不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大力宣传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搭建群众乐于、易于、便于参与的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变得生动具体、充满活力,努力探索形成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长效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

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座谈会召开后,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部署,青县专门组建了一个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以“积小善、成大爱”为主题,周汝珍等道德模范、《德化人生》制片人王海东和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是报告团的主要成员,他们以自己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青县现象”、“青县经验”。

目前,青县报告团已经在省内沧州、邢台、衡水等地分别作了报告。报告团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被青县道德模范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深深感动之余,也受到了一次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洗礼。

当青县好人的事迹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尤其是全国思想道德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青县召开后,青县就成为了一片全国道德建设、和谐建设的示范高地。山西、广东、河南、陕西……全国各地都来青县考察取经,并一致高度赞扬青县的道德建设工作。

宣教局局长荆惠民说:走遍全国,没有一个县的思想道德建设像青县这样扎实而系统。青县的道德建设,会影响到几代人。如果全国都能像青县这样做,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就会不再遥远。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我省的2012年度公务员录用、选调生选拔和大学生村官选聘笔试考试中,申论试卷的考试主题就是以青县现象和经验来阐述“公民道德建设”。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所谓特点,是与其它文体相比较而呈现出的不同点和区别点。分析和认识总结文体的特点,是写好总结的关键所在。不了解这一特点,就抓不到重点,也就很难写出有特色的工作总结。总结与其它的文体相比较,有五个不同特点。

一是在内容上,不是写现在,而是写过去。就是对已经做过的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回顾、检查、分析、研究、归纳和提炼,把大量的感性材料集中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

二是在对象上,不是写群众,而是写机关。就是总结领导机关在组织领导、指导思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看以前服务得怎么样今后怎样继续服好务。

三是在方法上,不是我说你怎么样,而是说我(们)怎样。就是自我解剖,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表扬自我批评,自我提高。因此,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我或我们)的口气出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

四是在目的上,不是预测情况,估算数字,盘算问题,而是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悟出道理,明确方向。写昨天,看今天,指导明天。总结工作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如果只是把总结当成收录材料的容器,写成流水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是在体裁上,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总结不只是对情况与事实作概略性的综合归纳,而主要是对事物作本质的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找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规律性的东西很重要,不仅要千方百计找出规律,清楚明白地反映规律,而且要用事实明白无误地说明规律。

六是在作用上,就是向本单位职工群众报告情况和向上级汇报情况及向外单位介绍情况和经验。向群众作总结并报告工作,是让群众了解各方面工作的情况,树立信心,明确方向;向上级汇报工作,是让上级机关全面了解下面工作的情况,以便及时获得上级机关的指导;向外单位介绍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教训,是提供学习借鉴。

二、区分类型

总结的文体细分有很多种,但无论是从内容上分,或是从范围上分,或是从时间上分,都不外乎两大种:一种叫全面性工作总结,一种叫专题性工作总结。

(一)全面性工作总结。就是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组织的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工作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凡在机关工作的同志,都经常和这种文体打交道,其关键是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全面总结,一般时间跨度长,涉及的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多。在写作过程中,既要把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反映出来,又要突出中心,抓住重点,纵深结合。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要搞好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总结的中心内容。是以反映工作情况为主,还是以反映经验体会为主,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

二是统一总结的主题思想。写全面总结要树立一个主题思想,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写就不会走题。不树立一个主题思想,写出来的总结就很难突破一般化。

三是统一工作形势的估价。写全面总结之前,要对本单位、部门、组织在该阶段的工作形势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搞清楚总的形势如何,哪些工作做得最好、成效最突出,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哪些单位、部门、组织的工作最典型(两方面),哪些问题和原因需要总结上报。在这些方面统一了思想认识,执笔者就有了主攻方向,结构编排就容易,就易产生灵感,下笔也就顺畅。

(二)专题性工作总结。就是对某项工作进行专题总结,也就是单独对某一项工作、某一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专门总结。其特点是突出一个“专”字,要求内容专、主题专、事例专、经验专、写作手法也专。在写专题总结时,必须对有关专题的内.容、原则、要求、方法,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知道所要写的总结专在那里,专的是否有理,专的是否有据,专的是否新颖。如果不掌握这些情况,就很可能把专题总结写成一般性的总结。在写作过程中,最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

三、突出经验

写总结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肯定成绩和找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这种目的,要求我们在写总结中,不能满足于把成绩讲够、把问题找准、把措施定好,应该在总结经验上多动脑筋,多花气力。多下功夫。哪怕是一份总结里面只总结出一条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也是成功的。我感到写好经验总结,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有精巧的构思。开好头、结好尾、突出中间,这是写好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古人作乐府诗,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要像凤凰头一样漂亮美丽,中间要像猪肚一样充实饱满,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威风有力。我认为,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写工作总结。要竭尽全力把情况部分写得很漂亮,把经验部分写得很充实(饱满),把措施部分写得很有力。

(二)要广泛占有资料。写好一个单位、部门或组织的经验总结,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起码要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准确掌握在该阶段内做了哪些主要工作,每项工作的起止时间、发展过程,哪些工作做得较好,哪些工作做得一般,哪些工作做得较差。二是要详细了解在该阶段工作中,面临的背景情况,利弊条件,遇到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和措施,有什么成效,有什么经验教训。三是要清楚有哪些能说明工作成效、经验教训的典型事例,精确数据,群众语言和意见及建议,各级的评价等。四是洞悉当前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和原因,哪些是带倾向性的问题,哪些是一般性的问题,哪些是老问题,哪些是新问题。

(三)要搞好“结合”。能否利用占有的资料说明经验,关键在于“结合”得怎么样。无论是围绕观点选择事例,还是围绕事例得出观点,都应做到事例和观点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经验。这是写好经验总结的基本功。因为,半年和年终工作总结,内容全面,材料充分。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这也不想丢,那也不想砍,搞不好,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事例,形成材料堆砌,“经验写不深,靠事例取胜”的结果,这是我们在写总结中常犯的毛病。凡是质量高的经验总结,都是观点和材料结合得比较好,这是写经验总结的普遍规律。“结合”的方法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各有高招。有的喜欢先提出观点,然后用材料说明观点;有的喜欢先讲事例,而后从对事例的分析中引出道理;有的喜欢边叙述材料,边提出观点;有的喜欢在一份总结中,多种“结合”方法交替运用。不管采用哪一种“结合”方法,都要防止和避免把两结合片面写成了观点加事例。所谓两结合,不是讲两并列,更不是两相加,而是要求选用的事例和提出的观点,都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衡量两者是否结合好了,不仅要看是否把观点和材料粘贴到了一起,更要看是否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把两者内在的联系正确地揭示出来,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四、综合分析

占有资料之后,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所了解到的资料全部用到总结里面去,这就需要搞好综合分析。

一是从上面向下面看,看对不对。

二是从外面向里面看,看新不新。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模块;单元设计;主题教学;

【中国分类法】:G633.6

一、高中数学模块教学单元构建的价值体现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一直是与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协调相关的问题,课程结构如果布置合理,对于课程功能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直接影响到课堂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成果的取得。从细处着眼,在数学模块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块的整体设计、价值定位、元素组成都关乎到之后的单元构建各个环节。整体作用的大小与发挥在于各个部分的组合和排列,因此模块的完美组合和单元的有规律划分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整体模块设计完成之后,要对其进行单元划分。将模块划分为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这一“单元构建”的模式是过去数年来各地的课改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最佳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等方面体现出了非凡的价值,在与模块式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改进模块教学中的一些弊端等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

一方面,在模块教学基础上的“单元构建”实现了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最大灵活性,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模块整体的实现。另一方面,利用单元构建的方法进行模块教学的实施也解决了模块教学本身一些无法避免的矛盾,协调了二者之间的矛盾。[2]模块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相互分离、学时难以调配、逻辑关系混乱等诸多问题,但如果将数学模块知识都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将各个单元按序排列,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这些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模块教学下的单元构建,要根据学校、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因地制宜地确定阶段目标。单元构建的方法将模块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了数个小目标,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也利于根据课堂形势进行微观调节和引导。但是各个单元的具体目标应该与本单元知识结构和数学模块大环境相契合,既要切合教学实际,也要有机融合,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符合逻辑顺序。

二、 数学模块单元主题式的教学内容设计分析

数学模块下的单元划分完成后,对于模块单元教学的实施内容而言,最佳的方式是单元主题式教学。主题教学是教学模块的延展,是教学内容铺开的平台,教学内容的展开要分层次,教学目标要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分析方法为最终目的。因此,设计数学模块单元主题式的教学内容时,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受一种教学模式、一种知识框架的拘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合理搭配。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问题教学的方式是单元主题教学中效率较高的两种方法,能将单元主题的知识内容最大化地渗入课堂各个环节,并在学生反馈中取得良好的评价。具体来说,则是案例的提出,教师引导再到问题提出和解决,最后则是经验的总结和方法的训练的完整过程。这种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与条件的假设和解析的过程就是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它地赋予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地位并充分保持了课程的流畅性。[3]

而问题教学的方法,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数学单元教学的主线。在确定数学单元的主题后,首要的问题是及时对主题进行分析,细化为各个问题点,再分配相应课时分步进行,这样就能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对单元主题的全面学习和认识深化。此外,虽然问题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但是问题教学并不是教师的一元教学,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情况,区分不同的学生进行主题引导,加强他们自身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最佳预期。

三、高中数学模块单元教学的特点及经验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在模块式思维下进行单元划分主题式教学,是对传统模块教学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通过以上对高中数学模块单元教学的价值和内容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运行特点和内在价值。

首先,以问题启发为中心,将知识点分散结合到各个具体问题中,进行知识连串。这种以具体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思考的系统化方式很好地营造了课堂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养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正是在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完成的,通过数学建模使得学生从感性认识达逐步向数学理性思维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过程。[4]

其次,以积极探究为导向,重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激发学习兴趣和思维拓展。模块下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方式不仅使数学学习的过程富有层次,逻辑严整而易于消化,更重要的是整个学习过程并不像传统的数学课堂以教师为唯一中心,单元主题的展开都以教师为起点,而是回归了学生本位,赋予学生选择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极大改善。

最后,以综合分析为核心,强调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单元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解决相应问题,得到答案或结果,而是更强调学生在其后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经验总结和数学知识的归纳。这种即时反思的后续程序很好地补充了传统问题教学在课程后阶段的不足,将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置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背景下,重新回归学生本位而非问题本位,更有利于学生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康.高中数学模块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0(12)

[2]詹波.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系统化探讨与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0(05)

[3]邹波.高中数学应用题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7)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一、 把好活动“目标”关

活动“目标”既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目标的管理主要要强化以下两点:

一是审查活动目标的明确性。主题活动是在师生互动中构建、生成的,但无论生成的是什么样的主题,都应有其明确的主题活动目标。即:在这个主题活动中,你要协助幼儿探索什么问题,怎样进行探索活动?通过幼儿的探索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让幼儿获得什么经验?因此,对于各班生成的主题活动,首先应审查其活动是否有明确的预设目标,预设的主题网络及探索活动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以防止主题活动的盲目性、拼盘化。

二是评价活动目标的价值。在主题活动网络生成、构建后,不仅要审查其预设目标的明确性,还要评价其目标的价值。即了解、分析主题目标及各子目标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评价其活动目标的价值,检查其目标的建立及活动网络的构建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是否有助于幼儿在对自己已有经验的重新组合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以防止出现无意义的教育活动。

把好活动目标关,还要注意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其网络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跟踪,以避免主题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对主题网络目标实现情况的跟踪,也有助于对主题活动开展情况的了解与指导,有利于主题活动的良性发展,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 把好活动“记录”关

活动记录是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及幼儿的表现所作的记录。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题是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某方面的研究探讨中,立足本班实际情况与幼儿共同生成的,具有较大的偶然性,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也具有较大自由和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活动记录也就成为我们了解、分析活动开展情况,评价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及整个主题活动的价值的主要依据。

把好活动记录关一是要强化活动记录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因为全面、真实有效的活动记录,既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便于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教师工作情况的了解与管理。二是要强化活动记录分析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对于每份活动记录,都要要求老师针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合理的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好活动记录关还要防止出现记录的随意性和应付性。因为活动记录是评价教育活动情况主要依据之一,同时,活动记录也是日后经验总结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三、把好活动“总结”关

总结是获取经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把好活动总结关主要要作好以下两点:

(一)强化总结的全面性。当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要求老师要针对整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出全面的总结。即通过对整个主题活动开展过程(包括主题的生成,网络的构建、探索活动的设计、活动内容的组织、活动目标的实现情况等)的回顾,对整个活动的各环节作出全面、详细的总结。总结出一些好的作法与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二)强化总结的反思性。反思性的总结有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教学实践取得成功提供宝贵的经验,为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在对活动进行总结时不仅要全面、详细,还要善于思考、反思,在思考、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经验。

把好“总结”关,就是要把好总结的质量关,主要是要检查活动总结是否具有全面性和反思性,提出的存在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可行性,防止总结的片面性和形式化。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日语 语言实训

应用日语专业是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小语种发展前景设置的一门注重语言综合素质、打造语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无论是从基础语音教学到综合语言能力提升,还是从单纯语言能力培养到外贸应用实训设置,都严格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在这其中,如何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教学对于日语应用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于基础,超越基础,语言实训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起点低,绝大部分学生从零起步全新接触日语,专业基础课程在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很大部分。传统的外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理论分析往往滔滔不绝,课堂操练缺乏应用性,语言的工具性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得不到应用,造成“填鸭式”的教师中心论。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本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把握“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高职教学尺度,实施语言实训。

(一)《基础日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着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强化应用实践

《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培养日语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四个学期每周课时分别为八、八、八、六,这充分说明了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加强语言实训,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学时,教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展开课堂语言实训环节。

1.突出语音,严格训练

教师设定计划,在前四十课时中要求学生语音过关,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专业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晨读,任课教师进课堂辅导操练,特别强调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和表情。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晨读活动,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整体提高了新生的语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良好习惯。

2.探求教法,提高实效

日语是以古代中国的吴音为发音基础的,因而日语与江浙地区方言之间有着不少的同音字。根据日语的这一特点,教师采用对比法,结合地方方言的发音特征,使学生更易掌握日语的发音。比如,对于日语中的五个鼻浊音假名的发音,让学生结合体会“外国”的“外”在方言中发音“ηa”;在起步阶段,较多同学R和N不分的情况,可以先体会宁波方言中“六”的发音“ro”等。通过这样的辨析讲解,加深了初学者对语音的分辨和理解。

3.提供舞台,加强实训

“每日演讲”是《基础日语》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训项目,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利用课堂前五分钟上台表演。教师在开学初把“每日演讲”的展开形式、具体要求、预期目标等向学生进行充分的剖析,要求学生思想重视,责任到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现场评论,并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从准备、呈现到吸收评价反馈,是一个积极主动应用日语的过程,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用日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演讲主题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有些还意外地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师生评价,触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应用本质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学好和运用日语,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日语听力》:以“听”带“说”,以“说”助“听”,增强学生听说能力

“听”和“说”在听力教学中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充分利用视听教室齐全的听力设备,开展课堂实训,增强专业学生的听说技能。

首先,教师收集与专业知识匹配的音像资料,利用现代化媒体,带给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和专业应用性突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扎实专业基础。其次,教师革新听力教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分层次教学,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做到课堂参与度不断扩大,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堂学习的成功。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信心。“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信心,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外教师还在课后联系学生,疏通学生情感障碍,消除畏难情绪,使听力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三)《日语会话》课程:营造语言氛围,创设真实语境,提高表达技能

学以致用是《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有效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程的实训手段分为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编对话。

1.表演对话。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录音中的语言、语调,用流畅的语言和自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交际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需注意纠正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通病,即“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好。

2.改编对话。借助表演对话的经验,要求学生改编对话,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对话。在对话改编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同时还重温学过的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3.自编对话。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场景可设置为学生熟悉的校园、超市、广场等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的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编排情节,确定对话流程。

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结合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选择商务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成不同的场景,使得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之前提前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有的放矢地练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商务对话。

二、扎根课堂,走出课堂,语言实训在学生活动中的充分展现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一直来是学生课堂之余锻炼综合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既扎根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展现自我风采,体现了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实例证明,此类应用性专业技能活动,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又有灵活的形式为载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应用日语专业借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训。

(一)组织语音语调测试

在专业基础课堂中,学生首先需要过语音关,为此,应用日语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语音语调测试,以赛促练,通过对参赛者现场朗读的测试,考察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与表情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赛前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强化正确流畅的语音语调的途径,比赛中的开口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举办日语卡拉OK比赛

日语卡拉OK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校园文艺活动,既舒缓了较为紧张枯燥的专业学习生活,又为部分在音乐表演上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迎接挑战的良好精神面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一批日语发音标准、音乐底蕴上佳的校园歌手脱颖而出,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学生用日语演唱,把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紧密了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创办日语节

秉承“院系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的原则,创办日语节,这是语言实训环节中全面综合的一项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了节前的活动方案策划、经费预算、海报宣传、活动用具采购等具体环节,学生通过布置场景、临场组织、设计应急预案、进行节后总结、展示成果,全面地实施了语言实训。

以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首届和第二届日语节为例,活动分为“节前演练”、“现场展示”、“经验总结”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

1.节前演练。全体同学分组后,每位学生明确角色,投入准备,不断演练,事先进行排演。组长全面负责,将本小组的策划过程及实施步骤以PPT演示和现场示范形式进行讲解,以便互相学习经验,提高组织策划能力。

2.现场展示。充分演练之后,学生们结合实际,将所学的日语知识、日本文化融入到八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的展示活动中。“日本世情”以日本传统文化展示为主题,学生身临其境地表现了“日本插花”、“日本茶道”以及其他体育文化的内容,辅以展板和物品的呈列的,带给观众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视觉冲击;“和风庭苑”以梳丸子头、穿戴日本服饰为主题,使参与者体验到了日本服饰文化;“晴偶屋”和“美味寿司”两个展位,需要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动手制作日式食物和日式饰品的成就感。其余的展位有,临摹日本名著中的漫画人物、经典中日歌曲翻唱、日本知识趣味问答及姓名翻译“留下真名,带走假名”等展位,日语专业学生在向全校师生的展示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同时增添了专业自豪感,增强了深化专业水平的意识。

3.经验总结。采取各小组总结汇报的形式,由各组负责人对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相对应做出的临时反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同学一起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存在的不足。通过经验总结,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专业教师在如何规划实训活动进程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经验总结,不单纯是日语节活动的句号,更是对日语专业语言实训操作的阶段总结和概括。

4.成果展示阶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提炼日语节的各项成果,利用展板,向全校师生汇报成果。展板中的各项成果的汇集使学生重温了日语节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日语节作为一个既扎根理论又走出课堂的实训活动,随着不断地上规模、上档次,必将成为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扩展专业知识、展示日本文化、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

三、迈出校园,融入企业,语言实训贴近求职就业

国家对高职教育确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把见习实习作为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实践环节来抓,应用日语专业的语言实训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语言实训贯穿见习及实习阶段,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除通过对语言能力的整合提高外,还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重点培养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一)模拟日企面试,提高实战能力

日企是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日企面试中获得成功,应用日语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增设日企面试环节,不仅使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得到了训练,而且为学生求职就业作好铺垫。

进行模拟日企就业面试时,教师以企业为中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课前,教师就面试主题,把部分问题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行讨论;课堂中,师生展开模拟面试;模拟面试之后,教师进行专题辅导,讲解日本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以及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二)实地参观企业,加强专业学习,增重就业砝码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外贸进出跃的经济城市,市区及周边汇集了一批日商独资或中日合资的企业,例如,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综研化学有限公司等。宁波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寻求日本市场的本地企业和公司,例如维科纺织、戈凌蓝服饰等。通过联系这些企业,寻求合适的参观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见习。见习实习时真正检验学生运用语言和专业技能的方式,学生在实地见习中对应用更有感触,对加强专业学习更有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中提高认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实习阶段语言实训是日语专业毕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以指导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查漏补缺为主。学生运用课堂内外吸收的实训技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既能用现有知识辅助工作的完成,又能丰富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学生在办公室文秘工作中,灵活运用日语会话和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迅速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要领和宗旨;学生在外贸公司的业务操作中,参照外贸日语会话和外贸操作流程的理论实践,以理论辅导操作,以操作补充理论,更好地过渡到实际工作中。

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辅导学生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语言实训的成效。在实习阶段后期,根据学生反馈的实习心得和实结,制作结合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问卷表,由全体同学认真填写,再由教师整理形成日语专业实践实训的经验总结,为实训模式研究和环节设计的改进提供素材。

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中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设想,但实际操作已经证明多样性的语言实训环节不但加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语言知识,而且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练就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从而实现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推动应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节选).

[2]宁波教育学院2008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

[3]许陆华.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大连大学学报,1998,(6).

[4]吴丽娟.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1,(6).

[5]任常毅.谈高职的日语课堂教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6]司学会.运用对话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能力.辽宁高职学报,2008,(5).

[7]沈旭映.对高职日语语音教学的探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劣的叙事研究;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研究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3-0054-07

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1]对高等教育进行叙事研究的国内文献逐步增多。高等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着研究水平的高低之分,这与研究环境有关,更与研究者的素质有关。本文首先对低劣的叙事研究进行阐释,以便引起人们对提高叙事研究水平的关注,然后再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必要条件。

一、低劣的叙事研究

研究者的态度有虚假与真诚之分,研究者的能力有强弱之别。教育研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研究者的态度与能力。对教育叙事研究的实然状态可从研究态度与研究能力结合的角度来归类。本文将低劣的教育叙事研究区分为虚假的叙事研究、零叙事研究与消极化叙事研究,下面分别探讨。

(一)虚假的叙事研究

关于虚假的叙事研究,有人将“把教育叙事当作文学创作,凭借所谓‘合理想象’去编造、去杜撰”视为教育叙事的误区之一[2]。本文中,所谓虚假的叙事研究特指研究者缺乏或丧失教育研究的伦理道德,基于发表文章、评职称或其他的非研究目的,故意编造教育世界的“风花雪月”,捏造自己(或他人)的教育“专业成长”。这种教育叙事研究,无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有多强,“研究成果”的外在评价有多高,因其研究态度恶劣,其“研究”及“成果”都是虚假的,属于伪研究。

虚假的叙事研究与虚构的叙事研究形同而神异。刘良华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既可能叙述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也可能叙述想象中的虚构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3]84“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显示为真实的叙事,也可以显示为虚构的叙事。……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3]85虚假的叙事研究与虚构的叙事研究都具有虚构性,但是二者在研究态度上有真诚与虚假之分,在研究追求上有功利与非功利之别。虚假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缺乏科学的研究态度,不是实事求是而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而虚构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本本分分地研究,实实在在地通过虚构故事来表达研究成果;虚假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是为了科研的外在个人功利价值而编造,而虚构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是为了教育研究的求真、求善,通过虚构来展现教育事实和表达教育理想。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我们可以虚构,但不能虚假,因为虚构是值得提倡的研究方式,而虚假是遭人唾弃的研究态度。虚假的叙事研究的警示意义在于加强学术伦理教育,提高研究者的学术伦理水平,因为“学术失范从表面上看是学术行为上的失范,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则是学术人学术伦理缺失后的一种失范,即学术伦理失范。”[4]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教研究者树立了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提高了学术伦理觉悟,才能内在地消减虚假的叙事研究。

(二)零叙事研究

所谓零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以真诚的态度进行叙事研究,然而因为不谙叙事研究的本义,未能遵循叙事研究的要求,其“研究”过程及成果缺乏研究性。零叙事研究是当前教师叙事的一大误区。零叙事研究的表现之一就是“将现场文本混同于研究文本,缺少深度加工”[5]79。一些教师习惯于直接描述教育生活,而缺乏对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重构,部分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描述真实事件,就是好的叙事作品。这种认识与做法确保了教育教学事件的连续性、完整性,却几乎没有表现出教师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主题。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到后,没有详略地呈现事件,给人一种录像感、流水账感,虽然真实,却反映不出作者(即研究者)真实的写作(或研究)意图。教育叙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验呈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了揭示教育主题,不仅要尊重客观的时间序列,更要考虑到空间安排的目的性,要对掌握的经验事实按照教育叙事“想告诉别人什么”和“怎样告诉”的目的性进行重构。[5]79

从叙事研究的文本形式上看,零叙事研究和真正的叙事研究也存在不同。零叙事研究是一种现场文本,而真正的叙事研究是一种最终的研究文本。刘良华认为,叙事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情景式”研究报告,它的“写法是将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整理成一份有情节、有内在线索的故事,将相关的教育理论隐藏在故事的深处,当然,研究者偶尔也可以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跳出来发表有节制的议论。”“就那些具有‘叙事研究’精神的研究者或读者来说,‘将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故事中’是最理想的形式。它追求价值中立式的‘描述’,而不过多地议论和解释,尽量克制自己的价值判断。”[3]87尽管零叙事研究报告和“情景式”叙事研究报告都有情节和线索,但是零叙事研究者无意于揭示教育主题(或教育理论),读者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费解,难以读出文本的教育主题(或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真正的叙事研究者具有明确的“展示”教育主题的意图,通过深层加工对教育经验故事进行了重构,教育主题与最终的教育经验故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读者易于读出叙事文本中的教育经验。

零叙事研究既可能源于研究者能力欠缺,也可能基于研究者对叙事研究无知或误解。就前者而言,研究者不是不知道叙事研究要通过讲故事来揭示教育的意义,但是对于如何阐释、揭示故事中的教育经验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完成从现场文本向研究文本的转换,就连叙事研究的理论专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6]。还有的人对教育叙事研究一知半解,将教育叙事研究视为教育叙事[7],不知道教育叙事研究需要从现场文本向研究文本的转换,或者误以为研究文本就是现场文本,造成了叙事研究结束于现场文本的撰写。

零叙事研究的警示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教育叙事研究不单单是收集、讲述教育经验的故事,它重在通过对教育经验故事的研究或深层加工聚焦个体教育经验,使研究者、研究参与者、读者都能从教育经验故事中获得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没有对教育经验故事的研究或深加工,所有的资料收集与文本撰写对教育经验的揭示只是一个零;叙事研究需要从现场文本转向研究文本,以便成为真正的叙事研究。

(三)消极化叙事研究

有人曾撰文提出教育叙事的消极化误区,“所谓消极化,就是在教育叙事作品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是错误的‘反思’。”[8]消极化教育叙事存在于高校教师中间。例如,少数公共课教师一味迎合大学生的放任自流,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还有的以满足学生的低级趣味为标准来取舍教学内容、选用方法,他们对这些做法及其“效果”――学生的好评进行经验总结,并将自己的经验美其名曰“以生为本”。这种叙事虽有反思,但是背离了教书育人的本义。

笔者认为,消极化叙事研究的实质是教师进行了错误的反思,即无论何种形式的反思,只要反思的结果性认识违背了“公认”的教育理论或与国家政策方针不符,尽管反思者自认为正当、合理,那也是错误的。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薄弱。由于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进行教育反思时只能依靠常识或错误的观念来分析与评判,所形成的认识必然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为,消极化的教学反思,尤其是在教师不以为错反而认为是正确的情况下,会导致教师错得理直气壮、义无反顾,教育后果当然严重了。

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消极化叙事值得关注,因为他们缺乏教育理论学习的背景,虽经过低效的岗前培训,但是走上讲台后并不会上课[9]。他们的叙事分析工具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观念,其叙事作品难免消极化。不过,他们的消极化叙事研究作品具有教师教育意义。这类作品把作者的教育理论状况、真实想法暴露给教师教育者,他们因此能够设计出直接有力的解决职后教师真实想法的教育学。因此,可将教育叙事研究引入到职后教师发展中来[10],并把消极化的教育叙事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消极化的叙事研究作品可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反面教材,即消极化的教育叙事作品可作为反例,用来说明教育叙事研究不是什么,教育叙事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其警示意义。当然,作者并没有弄虚作假、为非作歹,只是因为教育理论水平低才出现了消极化叙事,所以要通过匿名等手段保护作者的权益。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根据叙事态度是否真诚,可将叙事研究分为虚假的叙事研究和真诚的叙事研究;根据叙事能力的高低可将叙事研究粗略地区分为低水平的叙事研究和高水平的叙事研究,前者主要包括零叙事研究和消极化叙事研究;根据叙事态度与叙事能力的结合,虚假的叙事研究尽管从成果形式上看会有低水平和高水平之分,但是从叙事研究的伦理规范来看,虚假的叙事研究无论其形式上的水平有多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只具有负面价值或意义,就像数轴上的负数及其绝对值一样。分析低劣的叙事研究,意在使人们了解叙事研究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低劣的叙事研究的成因,通过创造必要条件来使研究者真诚叙事,提高叙事研究的水平。

二、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条件

笔者将影响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因素分为高校及高教类期刊等环境因素、教师自身等内在因素。

(一)高校要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11],徐东林[12]、刘亚军[13]、丁新胜[14]探讨了叙事研究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高校有责任为其教师开展叙事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首先,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教师)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共同构成的。”[15]叙事研究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教研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以教师的教学叙事为例说明这一点。教学叙事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叙事研究。它既可以由教师独自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后者的基本流程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然后上公开课或研讨课,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最后教师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或“研讨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在教师集体合作的教学叙事中,集体的力量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提高了叙事质量。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集体不仅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提供了指导、贡献了智慧、促进了教师的反思,而且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促进了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叙事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教育部关于高校质量工程的1号文件号召高校开展教师团队建设[16],为高校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与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关系密切。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是教学及其研究的主体,学校为了使课程教学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组织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改进。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为教师的叙事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激发了教师叙事的动机,叙事研究提升了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因此,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有效地通过叙事研究将课程与教学建设的成就及经验进行巩固、交流和提升,鼓励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研究、改革的过程、成果及收获,或通过交流汇报进行口头叙事,或者运用书面文字撰写叙事研究报告,使叙事研究成为教师的重要教研方式。

其次,制定科研政策,支持教师的叙事研究。高校的科研政策影响着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科研方向、科研手段、科研水平。高校是否重视教研,对教育叙事研究成果的具体政策,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这是因为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属于教研,主要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在科研政策上,如果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轻视、歧视教育叙事研究的成果,把教育叙事当做文学故事,视为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教师从事“行动的叙事研究”的动机将弱化,甚至可能消失掉,反之,若高校对教学、科研一视同仁,对教研与科研平等对待,重视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那么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在高校遍地开花,成为高校教研园地的亮丽风景线。为调动教师重视教学、参与教改项目、进行叙事研究的积极性,在高校的整体政策上有必要确立“教学与科研同等对待”、“教改研究与科学研究同等对待”、“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教学名师与学术大师同等对待”、“教学团队与学术团队同等对待”等观念[17],并通过各项政策予以落实。

再次,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教育叙事研究作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发挥其作用,必须使高校教师认可、接受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增强其开展叙事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叙事研究的能力,否则高校教师就会陷入心向往之而力不能及的窘境。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固然需要教师的自学、苦练,但是高校既然肩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就有义务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些教育叙事研究能力训练方面的机遇。例如,通过邀请教育叙事研究的专家为教师举办普及性的叙事研究讲座,使广大教师了解叙事研究,接受叙事研究[18];购置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书籍供教师学习、钻研;与教育学院(系)合作,在擅长教育叙事研究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合作性教育叙事研究;建立校内的教师叙事研究网站,供教师交流、探讨与展示叙事研究成果;通过优秀叙事研究成果评选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教育叙事研究、提高叙事研究的质量,等等。

(二)高校教师从事叙事研究的内在条件

第一,拥有教育理论素养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教育叙事研究并不只是叙述教育事件、讲述教育故事,更需要通过反思来实现教育叙事的价值――解读出教育经验的意义。教育反思的机制是教师作为反思者利用“文化工具箱”来开启教育经验的意义之门。[19]郑金洲在阐释教育反思的注意事项时提出[20]:

秉承新教育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反思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手段,可以用来达到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既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帮手,也可以成为背离素质教育的“帮凶”。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标准,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据此理解,教育反思要以新教育理念作为反思的工具。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的底蕴,才能有效地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及其改革,才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叙述。缺乏这种理论涵养,即使有教育叙事的愿望,因为缺乏反思的“文化工具箱”而不能有效地开启教育经验的意义之门,导致难以叙事,或解读不出应有的意义价值。

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的学习,尤其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理论学习,要重视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学习;还要在不断的教育叙事研究练习中,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透视教育经验,提高教育反思的理论敏感性和理论洞察力。

第二,热心高教,勇于改革。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大多属于经验的叙事研究。“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21]它是一个以行动研究为叙述内容、以叙事研究为表达方式的教学研究,强调先“做事”后“叙事”。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叙述自己的具体的、个人化的、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从事经验的叙事研究需要高校教师热心高教、勇于改革。只有对教育教学充满了热情,热爱、献身高等教育事业,高校教师才有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强烈愿望,才能敏锐地觉察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主动地、负责地去研究它、解决它,使自己的工作处在不断的变革中,在不断的改革中积累经验、重构经验,实现育人与育己的双丰收,才能有无限的叙事题材和动力。如果高校教师不热心高教,仅仅把高教工作视为谋生手段,把育人工作看作牺牲性工作,对人才培养敷衍塞责,安于现状不思变革,那么他们就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毕竟“教师能够叙说的与值得叙说的,不过是在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活动之后产生的‘记录’冲动与‘反思’冲动。”[22]19“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23]高校教师要以热心高教为动力,在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故事。

第三,具备叙事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叙事研究关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教育经验,关注对教育生活的叙说。高校教师有着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厚积淀,具备叙事研究的前提基础。然而,良好的教育叙事研究还需要研究者具备叙事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缺失这种意识与能力只会导致零叙事研究。

工作经验总结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如何进行经验总结呢?刘良华认为,教师往往将“总结”误解为“概括”,追求“大道理”的提炼,“经验总结”或者堕落为教育理论文章的抄录、“剪贴”活动,或者沦为“论点+案例”的“戴帽子”游戏,此类经验总结往往大同小异,只见“大道理”不见“经验事实”。[22]17值得提倡的是“叙事”的经验总结,强调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在教育经验事实的描述、阐释中展现教育经验的意义,达到内心的豁然开朗,教育观念的明晰。高校教师能否舍弃传统的经验总结法而选择“叙事”的经验总结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叙事研究的理论自觉性,是否深刻地认识到“经验的叙事研究”总结的个人专业发展价值,是否因此产生“经验的叙事研究”总结的强烈愿望。如果他们认为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工作总结对个人更有意义,而且自信通过学习训练能够掌握“叙事”经验总结法的要领、技巧,那么,他们就会愿意尝试用新的方式进行工作总结;反之亦反。由是观之,形成叙事研究的意识对于高校教师开展叙事研究非常必要。

叙事研究具有自身特点,对研究者具有特殊的能力要求。在经验意义的解读上,叙事研究者要能够阐释经验事实材料,从中归纳出意义价值,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叙事研究者,要能够对收集来的各种质性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按照叙事研究的分析程序去解读其中的意义。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叙事研究强调以叙事的形式呈现教育经验事实,以意义阐释的方式表达研究的意蕴,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叙事研究者要具备叙事写作的能力,要像伟大作家那样能够“深描”教育事实。[24]教育叙事研究需要高校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叙事研究的能力。

第四,坚守学术伦理,不弄虚作假。目前高校教师的教育研究存在着功利化问题,表征之一就是叙事研究的虚假化,或虚假的叙事研究。一些教师不是基于专业成长而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评职称等功利目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25]他们是否从事叙事研究,是否撰写教育叙事文章,取决于学校的科研政策,取决于期刊杂志是否刊登此类文章。他们将教育叙事研究简化为撰写、发表叙事文章。因为没有做事哪里有真正的叙事,他们只好闭门造车,虚构“美丽的故事”。为了功利目的而恶意地虚构教育世界的“风花雪月”,不仅无益于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有损学术风气。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学术自律,严守学术底线。

高校教师不仅不能编造教育故事,而且不能回避教育生活中的“恶”。李政涛认为,人的教育生活既包含“爱、信任、希望等善的伦理”,也包括“教育中的欺骗、伪诈,由教育而来的伤害、崩溃和毁灭等恶的伦理。”[26]20他说[26]20: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教育生活中,叙事者所遭遇到的决不会只有幸福和欢乐,大量的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恶,大量的教育失败,有可能在某时某处汹涌而来。对这些,好的教育叙事不会视而不见,不会用鲜花和掌声去覆盖它们,不会用伪装的成长幸福去冲淡它们,相反,它会揭开华丽的面纱,直面教育现实。

教育叙事者要以复杂性思维既关注教育生活中的“善”也关注其中的“恶”。一些高校教师在进行自我叙事时,喜好展现自己光辉灿烂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避开那些有损荣誉、伤害自尊的教育失败、失误、教育挫折,掩盖内心深处的不为主流观点所接纳的,或世俗化的,甚至是邪恶的愿望、认识、冲动等。这种观念与行为违背教育叙事伦理,因为好的教育叙事就是通过直面真实的教育事实,“呈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可能性”,“书写教育世界里的复杂感受”,在对“真实”的呈现、解读中重构精神生命。因此,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恶”是健康、成熟的表现,是自我负责精神的展现。当然,对教育生活中的“恶”进行叙事不仅是一种态度,更需要勇气。在教育自传中展现教师“恶言”、“恶行”、“恶意”,自然需要传主――教师具有坦诚的心态和不惧世俗嘲弄的勇气。对他人的叙事研究需要研究者揭开他人心灵的“疮疤”,虽有助于对方的成长,但是难免误解,致使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对于是否揭露他人的“丑事”忐忑不安、犹豫不决,要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更需要一定的勇气。

(三)高教类期刊要充分认可教育叙事研究

现代大学里,教师著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来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币,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除艺术创作以及一些应用性自然科学以外,研究工作的质量就是通过出版的文字来判断的。”[27]学术期刊是教师的重要阵地,与学者的研究存在着依存互动的关系。教育类学术期刊对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引领作用。可以推测的一个事实是如果学术期刊不重视教育叙事研究类文章的刊发,高校教师因而缺少了发表叙事类文章的阵地,那么自然会影响高校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积极性。世纪之交教育叙事研究这种研究方式被引介到国内,10余年来在国内逐步推广开来,但是与中小学教育领域叙事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高等教育叙事研究则比较冷清。笔者以2010-2011年教育类CSSCI期刊(不包括扩展版)的载文统计为例,说明教育叙事研究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份量,两年的时间共刊发教育叙事类文章13篇,其中高教类文章4篇。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高教类学术期刊是否青睐叙事研究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笔者有一个事实依据,即某CSSCI高教类期刊在征稿启事中声明“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28]该刊物10余年来没有刊登过1篇叙事研究类文章。这也不难理解,应用性高教叙事研究成果对普通任课教师而言大多是教研文章。鉴于此,笔者呼吁,为了丰富高教研究方法和高教研究成果,使叙事研究能够在高教领域开疆扩土,高教类权威期刊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要以为抽象的文字就比鲜活的事实更有价值,不要认为叙事性文章会降低刊物的身份,其实“叙事中的理论比理论中的叙事更深刻”“让理论在叙事中自然呈现比让叙事在理论中罗列更有魅力”[29];应该认识到“叙事研究和科学研究相伴共生,相互促进”[30],正确认识高教叙事研究的价值,要对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成果一视同仁;要发挥期刊的引领作用,为叙事类文章提供一席之地,甚至开辟专栏,以鼓励高校教师从事高教叙事研究。

总之,低劣的叙事研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实然状态之一,只要高校为其教师开展叙事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高校教师通过学习与研究具备了开展叙事研究所需要的内在素质,高教类权威期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无论是虚假的叙事研究、零叙事研究还是消极化的叙事研究,都会逐步消减,我国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质量与水平都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10.

[2]陈莉,孙启民.新课程目标下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166.

[3]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J].教育研究,2006(7).

[4]罗志敏.是“学术失范”还是“学术伦理失范”――大学学术治理的困惑与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0(5):9.

[5]刘万海.教师叙事研究的误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6]康纳利,M;克莱丁宁,J.叙事探究[J].丁钢,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4):9.

[7]王.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J].教育研究,2006(10):16-17.

[8]郑卫政,刘京平.教育叙事的误区与解困指南[J].教学与管理,2007(4):30-32.

[9]张忠华教授认为:“大学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着先天发育不良、入职门槛太低、职后培育不善等问题。”参见:张忠华,苏静雷.论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21.

[10]陈向明.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探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31.

[11]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5(6):28.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工商学会从成立至今,根据学会章程的要求,围绕市场监管执法的中心任务,较好地配合了局里的各项工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提供了理论服务和支撑,基本构建起全系统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全体会员单位中兴起了调查研究、理论学习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了学会思想引导、决策参考的服务保障作用,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到位。为了把学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能力建设的研讨工作

xx市工商要当好全省工商系统的排头兵,要当好这个排头兵,就要求不断地搞好工作创新,创新就需要你不断地出经验、出做法,把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在新的—年里,学会要在局党组织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服务和支持全局的中心工作,推进我市工商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工商局和省局对今年工商工作的总体要求,学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管能力建设这个重大课题,按照学会“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职能,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推广,将我市工商系统工作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推广普及,支持和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而且学会工作要紧紧贴近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践,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和收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结合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进行理论探讨,并用于指导实践。同时学会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发现并总结基层好的经验做法,为局领导指导全局工作提供生动有力的典型事例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参考意见。

学会进行理论研究,要结合工商工作实际,按省局何局长的要求,

“…就是要求工商工作规律之真、务工商职能到位之实、创工商与时俱进之新。”工商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规律的探索、把握和顺应,要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学习中不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自己观察分析问题的认识能力,多一点理性思维、少一点盲目性,多一点战略思维、少一点“鼠目寸光”,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成为清醒的、理性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

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能力建设,也是加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商系统各级领导和执法人员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法水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工商学会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监管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我们各级领导就能团结和带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上,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总体上提高一步。

二、与时俱进,使学会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工商学会工作在工商系统不是二线,也不是火线,而是一线。”所以工商部门的任何工作都不是二线、都是一线。学会要起到别的职能部门不能起的作用,把中心工作的服务保障搞好,把经验总结出来,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学会的工作直接服务于市场监管的中心工作,因此,要发挥了学会的作用,为监管工作提供理论服务。基于这种认识,工商学会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前提下,就必须置身于市场监管的一线阵地,在调查研究、理论创新方面更好地为基层服务。特别是在新的一年里,学会要根据今年国家局和省局布署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抓好粮食及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监管的工作重点,在推进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和监管方式、完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推进诚信市场创建、开辟工商行政管理“绿色通道”、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并对一些重大的理论课题,用举办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探讨,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出带有指导全局工作的、具有可行性的理论和经验,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执法监管能力和水平。

学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工作中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使学会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同时,学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各成员单位的理事、通讯员都需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作风,坚持版权所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搞好学会工作。如果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只是简单的把好的事迹当传声筒、收录机来进行照搬照转,不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筛选,就不能总结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就不能用于指导实践,调研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开展调研和理论研究,对促进工商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好事,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别人好的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执法监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调研和经验总结,可以成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实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意见。在此,我要强调一点,不重视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的领导是不全面的领导;不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解决问题的领导,是不注重学习和借鉴的领导。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利用工商学会这个平台,搞好经验总结,从各方面对调研工作给予支持,为各会员单位开展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力保障,保证他们调研工作的进行。过去我们系统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原市场口经常搞一些总结交流,经检口也搞一些联席会议,对工作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广作用。以后学会可以牵头,每个区、县局轮流组织一些经验交流活动,把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活跃起来,并以此加强对问题的调研和信息的勾通。

另外,各成员单位要依托工商学会的思想交流阵地,把本单位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拟出课题积极开展理论研讨,要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体化,创造性地贯彻运用到工商理实践中,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和新发展。

三、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创建学习型工商队伍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革命”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主流。为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作为政府部门就必然有一个质的飞跃,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管理干部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对此,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在2002年主持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学习与创新应当成为全社会活动的主题。倡导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这是全党全民族全社会一项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大事,是关系到党的建设、国家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这支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要把创建学习型工商,作为我们适应新时期市场监管任务的迫切需要。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创建学习型工商干部队伍是时展的要求,是加强促进工商职能到位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肩负着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重任,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服务于经济建设,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所以说,要实现工商职能到位,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关键。

目前,我们有些干部,由于种种主客观情况,不注重学习,不注意对工作进行总结,不注意进行理论方面的思考,对上级精神理解不深,把握不够,工作跟不上步伐,以致贻误了工作,使我们的监管和服务还相对滞后,工作打不开局面,人民群众还有许多地方都不满意,这说明在新形势下我们一些干部的素质、能力,与肩负的职责使命要求尚有不小差距。

为了让我们的领导和干部,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正视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就必须造就一个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学习型队伍。工商学会的人员要率先带头学习,还要善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盘龙区工商局成为先进典型,一个原因是他们善于走出去,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长处,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每年都有新东西;其二:学会工作人员要有较好的理论功底,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理论思维能力,并且要学会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以此在全局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思考氛围。这次保持共党员先进性教育,使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先进的重要标志。所以,学会要充分发挥思想先导、理论宣传方面的服务保障作用,针对全系统干部队伍中的理论素质状况,利用工作调研、理论研究、学术探讨、经验交流、举办征文等多种形式,为全系统构建一个理论学习研究的阵地平台,为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大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摒弃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的学习方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现状搞好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工作并解决问题,然后又用工作实践来检验理论。通过学习、研究、思考、交流、总结,把每一名干部的学习工作经验、业务知识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要把那些质量高、有见地的理论文章、探索性文章在《实践与创新》这本刊物上发表,供大家学习借鉴,以此营造全系统理论研究的学习分氛围。还要以工作研讨和经验成果交流为纽带,把一些新的监管理念、工作经验以及创新的监管机制,通过学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全系统推广晋及,以此推动促进全局工作。我们坚信,通过创建学习型工商干部队伍,逐步引导干部确立学习的理念,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并形成多种体验方式,这种复合式活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游戏是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游戏与主题活动相互并存,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设置,依据的是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兴趣,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来安排、延伸的。但实践过程中发现游戏与幼儿园主题活动存在脱节现象,老师在构建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时会横向设计两方面内容,同时幼儿在游戏活动设置上缺乏主体性,我收集了数篇游戏与主题活动相整合的经验总结,梳理了从一个整体出发去设计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过程,只有实现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一体化,才能使幼儿教育最大程度的得以完善。

1.创设与主题相适宜的环境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能使幼儿的思维围绕在主题的氛围中,并能自主开展主题探索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不断推进主题教学的开展。

1.1 关注幼儿经验。实践表明,孩子经验的积累与迁移运用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借助于老师不断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重点分析幼儿的经验基础,从而调整目标与优化环境,使环境更具有挑战性。游戏的环境创设还要与幼儿生活接轨,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探索、发现,这样的环境创设才没有与幼儿生活脱节。

1.2 善用生活环境。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事物的认知经验。当开展《我居住的地方》《我的家乡》等类似主题时,可以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让幼儿亲自和自然社会接触,深刻感受到环境的丰富资源和独特乡土人情,激发主题中的情感体验。

2.挑选与主题相契合的内容

在开展主题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主题都能很显然的开展游戏,有些是显形的,有些是隐形的,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 ,发掘主题中和游戏相关的因素,挖掘游戏和主题中吻合的内容丰富游戏,在促进幼儿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加深幼儿对主题活动的认识。

2.1 跟随幼儿在主题活动下的推进。幼儿的主题活动是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不断丰富、连贯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幼儿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探究,幼儿游戏情节内容也应该不断发展和变化。在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的产生新的兴趣点。而作为教师,应尊重幼儿,根据孩子们的关注点进行适时的调整,在主题的背景下,挖掘和丰富游戏内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体验各种经验。

2.2 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内容的讨论。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生成的内容比较多,兴趣的指向也各有不同,为了挖掘这些生成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与幼儿共同商讨,我们取具有内在价值和值得探索的内容,形成了丰富的游戏主题。

3.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3.1 推动材料。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前期,老师适时、适度的提供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实物材料,可以启发、推动幼儿的探索,帮助孩子开阔思路,丰富游戏的内容。

3.2 动态材料。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材料不能也无法让幼儿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在主题开展中,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3.3 自制材料。在主题活动过程中,一些活动的教具及幼儿制作出的材料,都是宝贵的资源,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可以利用起来成为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孩子们主动收集信息、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深化了游戏过程。这也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3.4 废旧材料。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还会给孩子提供许多简单结构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成为主题活动与游戏的材料支柱,这样在游戏深入开展以后,幼儿临时生成的游戏就可以有材料支持。使幼儿的主题及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遇到困难时更会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自主有趣的游戏形式

4.1 变化多样的形式。游戏的组织形式可以大胆的尝试,突破常规,让幼儿充分享受到游戏活动的无穷乐趣。,以个人、小组或集体的模式开展游戏活动,营造一个更宽泛更 广阔的游戏空间,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置身于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帮助、学会分享。

4.2 有条不紊的规则。在游戏中,要让幼儿说,让幼儿去做并让幼儿去想,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制定各种规则,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中自然形成的,规则教育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游戏有了相应的规则 ,孩子的活动不仅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 ,更加自由。

5.评价幼儿的游戏

通过评价,不仅可以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创造,还能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活动得到延续和发展。

5.1 作品评价。在游戏中,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富有创新的行为、结果,通常采用保留现场进行评议的方法。如建构区中搭建建筑可以保留下来,在活动结束时就此作品展开评价,让大家在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评议,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过程评价。教师要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特别要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随机评价,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片、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5.3 自主评价。幼儿更能乐于接受同伴间的意见,在评价过程中可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寻找答案,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又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但可能产生新的玩法,来发展推进游戏,而且提高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的游戏开展是由点到面的辐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用型的活动材料,幼儿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发展。

在这其中个人认为游戏能够满足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需要的有效活动形式,但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受困于游戏目标的达成,过多的关注游戏结果,常常运用一些指令性的语言,如"你应该这样做!"等,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与行动,所以老师在游戏中怎样运用 "开放性"的指导策略,又能牢牢把握游戏目标与主题目标有机地整合,使游戏真正成为主题活动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是值得去探讨和经验总结的。

参考文献:

[1] 曹圆圆 主题化自主性游戏区域建设实践研究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第9期

[2] 王丽娟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运用 《华夏教师》, 2013 年71页

[3] 黄丽卿 生活化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 《教育探究》, 2011年第1期

上一篇:初二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