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23:23:09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科学规划会计改革与发展,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制定《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好宣传贯彻工作。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大会计秩序整饬力度,组织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启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记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研究加强会计监管和会计执法检查的相关政策措施。举办《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培训。

二、加强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做好《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作,为政府会计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研究制定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完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做好模拟测试等工作。发挥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作用,加强与部内外相关单位沟通与协调,努力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建设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工作。组织开展政府会计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加强政府会计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抓好宣传培训和实施工作

做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收入确认、分部报告、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与终止经营等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研究起草相关准则应用指南。对我国其他现行具体准则进行系统梳理,按照准则项目内在一致性合理规划修订完善时间表,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例》要求进行修改完善,提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质量,进一步推进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对正式的国际准则项目做好相关调研和测试工作,研究并适时启动我国相关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

紧密配合经济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深入研究“三去一降一补”涉及的会计问题,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研究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文件或相关办法,推动准则有效实施。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设,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工作大纲》,适时组建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相关准则研究;认真做好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日常工作。

四、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

制定《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规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例,部分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应用。加强管理会计经验总结和宣传工作,总结提炼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开展案例库建设工作。组织2016年度管理会计专项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的日常管理和中期检查、结项评审等工作。继续推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电网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五、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工作

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相关宣传报导和培训,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案例。研究制定《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互联网内部控制相关指引。继续联合证监会总结分析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控规范体系情况,撰写并年度分析报告。

认真总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实施情况,研究提出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换届、咨询专家改选工作,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智库作用。

六、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联系,推动跨部门财务监管数据标准化合作,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在中央企业、金融机构、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开展XBRL应用典型案例研究工作并形成案例库,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交流推广。完成会计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报送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并开展相关的宣传培训及贯彻实施工作。继续深化XBRL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做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和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七、积极推进会计人才建设

印发《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选拔招收新一期会计领军学员和特殊支持计划学员,组织第11次联合集中培训。研究部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下达2017年度培训任务。稳妥推进中级会计资格无纸化考试扩大试点,修订完善考试大纲,组织无纸化考试题库建设和纸笔考试试卷命题印制工作;发挥协调工作机制作用,有效防范高科技作弊问题;研究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研究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衔接相关工作,继续开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推动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加大案例研究和教学力度。修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修订印发《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更新扩容无纸化考试题库;做好会计从业资格调转、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关工作;继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八、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做好《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24号)修订后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及时修订完善行业管理配套规章制度,同时继续做好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涉及的相关工作。改进完善事务所从事证券审计业务监管体制机制,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切实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监管,探索建立签字合伙人(注册会计师)登记管理制度,持续提升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推动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制度,力争从法制体系和体制机制上破除注册会计师实施公共部门审计的准入障碍。联合相关部门适时、适当延长审计轮换期,研究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主审+参审”的审计师配置制度,鼓励适当充分竞争,构建合理行业布局。研究制定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审计监管规定,服务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兼顾审计监管现实需要,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扎实做好行业行政管理各项日常工作,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备案管理、H股资格事务所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日常管理、财政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升级等工作,不断提高行业监管和服务水平。

九、深化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

继续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进展,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修订与制定工作,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准则项目层面的技术交流。切实履行亚洲―大亚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副主席国职责,继续做好新兴经济体工作组联络办公室工作,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改进,使国际准则制定更多地听取并吸纳我国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我国利益。继续全方位开展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平台与机制,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因循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和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条件许可,研究境外企业到中国发行债券使用的会计准则政策问题。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管理会计、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扎实做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会改革中心工作,重点选择政府会计、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环境会计等领域,积极引导学者们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课题管理制度。继续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增强会计学术研究的活力。加强会计学术对外交流,扩大中国会计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继续做好《会计研究》、《中国会计研究》(英文版)的编审出版工作。同时,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和出版机构的合作,努力提升《中国会计研究》(英文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进一步完善会计学术类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探索培训课程的系统化,提升集中培训效果,形成高起点、可持续、成系列、有协作的标志性成果。对名家培养工程进行评估,研究探索名家选拔培养工作新机制。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工作 合理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会计领域涉及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会计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会计管理工作的特点:工作想出成绩很困难,要出问题很容易;想给局里争光很困难,要给局里摸黑很简单。怎样才能把平凡的工作做的不平凡,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1、在工作中投入感情

工作中追求高层次,实现高质量。要做到这一点,热情是工作的最大动力,在工作中加入“热情”。投入我们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不是在简单、机械地完成各项报名任务,而是去创造性地、充满热情地去组织报名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报名工作万无一失。就会计职称报名而言,我们就必须“严”字当头,既要严密组织程序,又要严格资格审查。在资格考试入口关就弘扬会计正气,按照标准、制度规定的要求严格审查,给会计人员树立起会计讲究诚信的榜样,在报名中就不会出现和避免不和谐音符现象的发生。从这项新的工作中就会再次体现我们会计管理干部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会计管理人的良好素质和对外形象。

2、具备良好的执业道德

作为会计管理人员是否敬业,要看工作态度,只能有平凡的工作岗位,不能有平庸的工作态度。要具备良好的执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把平凡当修炼,视普通为磨励。兢兢业业干事业,在点点滴滴中长才干,会计管理工作可以不是局里最优秀的,但一定要做会计管理这个行业里最拔尖的。就会计从业资格证网上考试而言,上级安排每季度进行一次报名,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工作要重复进行多次,此项工作与往年相比,也就等于增加了几倍的工作量。通过平凡的工作,在全市树立起会计管理人员对待工作一丝不的良好形象。及时与培训单位沟通,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提高考试合格率,是减轻考生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整理、汇编、补充相关考试复习题,通过开设的免费邮箱提供给全体考生,并且授之以考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了考试。为此我们也得到了考生的极高评价,说我们懂业务、爱工作、素质高、会管理。

3、具有较好的工作方法

会计管理工作既要承受“干好了不见好、干不好受责难”的外挤,还要面临“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友”的内压。这就要求带着感情做好会计管理工作。就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盖章而言,量大、面广、接触的人员多,盖章是做好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技术素质的关键,我们的原则是采取从严掌握教育,从轻惩治发落。怎样走好这步棋,细节决定成败。因此,面对人员的素质、水平参次不齐的现实状况,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对于盖章过程中素质低、无理取闹的人员,我们也不是过分的迁就和忍让,而是以静制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在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我们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此进行说服教育一番,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我们便是义正辞严,拒理不让,使之彻底悔悟,并且心悦诚服地走出我们的办公室。努力做到了满意多数、教育少数、惩治个别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以个别促整体素质提高的效果。

4、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

目前我们会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一是正规学历层次偏低;二是职业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三是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并进行创新能力偏低。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机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汲取知识掌握技能、适应现代会计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为使继续教育学习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督导培训师资的队伍建设,帮助培训基地采取“走出去看一看”、“请进来听一听”、“坐下来议一议”的办法,来提高会计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培训点我们要求以“鼓掌过九”判断培训效果、考核老师的讲课水平,以此充分调动起培训点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也根据大多数学员知识底子薄、年龄大、人员多、时间紧等特点,帮助教师找出成年人培训的最佳学习捷径,以达到学员眼神跟着老师走,思路随着讲述行的学习效果。通过我们每天亲临培训点的督导,老师的备课更充分,方法更得当,语言更流畅。会计人员普遍反映,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方法明白、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为使会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水平提供保障。

5、自我加压提高服务水平

自我加压,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并把办证对象“零投诉”、办证质量“零差错”、办证程序“零障碍”做为服务标准。我们自己定位会计科是全局工作文明、素质体现的前沿科室。因为业务科室管的是钱,会计科管的是脸面,我们的一个不温柔的电话、一副不热情的脸色、一句不得体的话语、一种不恰当的答复、一项不准确账务处理的指导,都有可能激化矛盾并导致上访事件的发生。会计管理科是全局与企业单位沟通的桥梁,也是纽带,由于我们工作的不到位,都有可能造成对全局工作的不信任,对工作的不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业务的高水平,能力的高素质,给单位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上司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作为会计准则制度贯彻执行管理机构,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经常学习高级和中级会计实务以及其他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要通过不断学习、深入调研,成为掌握会计知识的业务权威。

总之,会计工作是神圣的,同时会计工作也是艰辛的。在工作实践中,应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总结,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德才兼备、思维敏捷的综合性人才,以满足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充分发挥会计行业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厚秋,孟庆波.知识经济时代做好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吉林财税》,1999年09期

[2]成刚.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管理水平[N].辽宁日报,2000年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能力、职业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一个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辞海》中,对能力的解释是指能够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工作实际而言,能力是指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再加上经验累积所粹炼出来的可以用于做出判断、选择和实践的力量。

(二)职业能力 关于职业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定义是指在某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能够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完成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GGA)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有效履行某一特定工作角色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一种才能,具备这种才能的人能出色地、有效率地和恰当地完成高标准工作。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委员会则把职业能力定义为,在职业范围内能够达到雇主所期望标准的工作能力,从工作的结果看,这种标准是指任何一个在特殊职业中扮演角色的个人被期望达到的程度。

(三)会计职业能力AICPA将会计职业能力的核心归纳为“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结果的会计师技能、技术和知识的独特组合”。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委员会( IAESB)颁布的国际教育准则1~6号中,明确了从知识技能、技术技能、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五个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笔者则认为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且赖以生存发展的从业能力。 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在毕业时就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终身学习。这也强调了应注重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一)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 调查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岗位是出纳、会计、会计助理人员等岗位,表1是对我院近五年约1200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结果。

(二)就业岗位的要求 通过对近两年来浙江省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的要求进行调查,对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总结见表2。

从总体上看,各个招聘单位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诚信和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良好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又不断出现新的要求,体现在对会计专业资格证书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单位的招聘条件都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则会要求至少具有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师职称;其次是要有开阔的专业视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的复杂多变使财务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来应对;此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财务工作中,细致、认真是对财务人员性格特征的重要要求。

三、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

(一)专业能力 一是文化素养知识。主要包括对历史发展、世界的不同文化和国际视野的理解;对人类基本行为知识的掌握;对思想、政治、社会差别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欣赏能力;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以及正式或非正式地表达意见的技巧等。二是会计专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金融、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业务处理。三是相关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履行职能,自始至终都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约,因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等知识。

(二)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践,所以会计人员对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都应有所涉及和了解。

(三)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会计人员按照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及经营特点,灵活运用其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企业发生的不确定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等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多,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公允的判断。会计人员应具有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应善于利用财务机会,规避财务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四)交流能力会计人员除了要能处理好日常财务工作外,还会常常和外界发生联系,如向银行申请贷款、税务登记及申报纳税、工商年检等,财务工作人员要经常和银行、税务部门打交道,有时还必须为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参考意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公关能力,能够很好地与相关部门沟通。

(五)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现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增长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六)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出纳、会计及财务主管等各个岗位的工作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会计人员要具有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才能将工作完成得更好,这一点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关注的。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高职会计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会计专业的适用性。不能将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会计操作技能上,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而是要强调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经济事项和适应未来多变的就业环境。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强调在高职会计教学的不同阶段,会计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一样的,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技能、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等程度和方法则是不同的,因而,教学目标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不同,由此训练出来学生拥有的能力和技巧才各有侧重。因为财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同时,在不同培养阶段都要贯彻职业道德教育。从总体上说高职会计教育应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发展潜力大、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整合会计课程体系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去认识和掌握会计知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现的是专才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科严重分离,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跳出会计的框架,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会计;在课程设置中,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课时比较少、学生也不大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此,应当打破现有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会计课程体系,既突出会计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又不过分强调会计学科与经济、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社会、经济、生活大背景中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淡化专业学科的界限,改变目前专业课程过多,专业课占大比例的现状,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随着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达到128课时,但任课老师仍觉得这门课的课时太少,要讲的内容太多,老师整个学期“满课堂灌输知识”,手把手教学生会计账务处理,可课时还是不够用,学生掌握的不理想。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由于会计账务处理知识太多太细并且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学生却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等,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如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 日前高职会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为考而学,老师则为考而教。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是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的基本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既无法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需要。 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将会对高职会计教育的改革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提升会计教学质量。一方面,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如将平时测试、学习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考试题型与题目、突出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等。另一方面,要改革会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见图1),并使会计专业质量评价制度化。新的考核体系以会计应用能力为主、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辅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系统性、岗位性,全过程灌输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3]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11期。

[4]杨晓华:《基于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构建――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9期。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共识;误区;举措

基金项目: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课题:“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TQM视角”(KY2014A002)阶段研究成果。

在2014年3月22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到中国教育将进行革命性调整,将扩招后升级的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到职业教育领域。高职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响应政策战略,作为研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梳理文献,理清共识、探析误区并提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应有举措。

一、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

职业教育在国外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不同国家之间也互相学习借鉴,形成各种形式各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9世纪60年代初期职业教育就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社区学院”,它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社区实习;还有“CBE教学模式”也是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德国的“双元制”,即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 新加坡重视并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理念,新加坡提出“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使校企合作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瑞士在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制”,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与受训学生三者在实训车间或培训中收进行职业实践学习。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虽然国外职业教育历史悠久而丰富,但对高职会计人才方面的文献却相对较少。AECC(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于1990年强调会计教育的目标重点不是使学生毕业时即刻成为一名优秀会计专业人员,而重点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名合格会计专业人员应用的素质。日本在会计人才方面研究相对也较早,它初期目标是:具有基本经济信息的初步理解;培养会计核算能力;达到中级会计水平。使会计毕业生具有独立账务处理能力,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能力,以及具有敏锐的分析与调查能力。

2、国内文献

国内研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国外较丰富,上海机电学院的吕鑫祥教授认为清末年就有了高等职教育实体的存在。国内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对国外经验引进、消化与吸收。王晓义(2004)等认为,市场导向是美国高校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刘永泽等(2004)认为,在会计教育方面,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吴水澎(2006)经过统计发现在全国1000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学中,就有将近900所的W校设置会计专业。吴晓义(2006)解析了职业能力概念并认为职业能力包括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王龙(2007)强调职业动手能力为基础,形成“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刘明飞(2007)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为内容培养会计人才,做到会计知识水平系统而全面、账务处理能力强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所需人才。杜学森(2007)提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体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进行。许蔚君(2012)从学生专业能力、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三方面为重点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共同培养所需的会计合格人才。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共识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伴随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在各种主客观条件与外部环境作用下,主体环境与教育资源重要性、培养要素与导向方面形成一定共识。

共识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主体环境与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有“市场导向”、“2+1”、“工企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德国的“二元制”、 瑞士的“三元制”、美国的“社区学校”、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无论哪一种模式,主要都涉及学校、企业与政府三个主体环境,其中学校主要完成会计人才培养的生产加工及深加工过程,企业主要负责就业方面,即承担汲纳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提供学生实习平台,而政府主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政策引导。各种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者进行的具体协作机制、沟通方式方面。

各种类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都特别强调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这里的教育资源都包括教师、教学、教材、教法,一般都强调需要“双师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选合适的教材、灵活多变而能力导向的教法。各种模式对教育资源理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教师定位,教学交流与合作,教材阶段选择,教法的可变性方面。

共识二:培养要素内容及导向。

尽管说法形式各有不同,但多数会计行内人士都普通认为,会计人才培养要素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基本面。就三者关系而言,一般认为,知识是后二者的基础或载体;能力是以知识为前提,经过实训训练、实习工作锻炼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总结;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内化与导向,分化成个体的各种价值观与世界观。

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三个要素中应强调以能力为导向。能力至少包含账务处理技能,关系到会计毕业生能不能胜任工作,安身立命的看家法定,能在真实工作中按特定要求承担角色扮演而具备的本领。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 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变和重新定位 (Albrecht and Sack,2000)。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逻辑顺序是:学校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学校相关实训能力校外实习能力毕业工作,整个过程都贯穿了会计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最终将为企业输送富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误区

在探索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共识与误区是一种并存现象。起初一种现象可能是共识,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环境的变化,看问题的角度与秉持的观念并没有随之变动,用静止眼光看问题,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共识中存在认识误区。

误区一:会计培养目标不够准确或模糊。在现有文献中,只要一谈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问题时,几乎都涉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会计培养目标不准确或模糊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有:高职生会计只会简单账务处理、缺乏管理能力,没有体现出比中职生会计的优势;部分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看齐,似乎高标准教学,却舍本逐末,会计理论知识比本科生差,能力也没比本科生更强。这样高职夹在本科与中职中间,地位难堪、不伦不类,没有特色。殷小丽等(2009)认为,会计培养目标不够准确或模糊表现在教学方法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会计核算内容是中职的升级版或本科的简缩版,结果导致培养目标成笑谈。

人才培养目标是方向也是定位的原则性问题。宏观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技能应用型人才;微观上,高职会计人才应具有基本的会计、财务、审计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能熟练应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与办公软件 ,能独立进行不同岗位账务处理并具备学习能力复合性会计管理人才。宏观上的目标主要起指导性作用,不可能谈得具体,因而就被认为是所谓的“模糊”;微观上的目标主要引导操作层面,追求执行效力,可能忽略了某些部分,因而被认为是所谓的“不够准确”。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引进、吸收与消化,积累了不少人才培养经验。如果说起初在会计人才目标上有可能不够准确或模糊,而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政策都有政府教育部门统筹指导,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定位目标,既有自下而上的呈报,也有自上而下的指导,那么何来“不够准确或模糊”一说?笔者认为,当今出现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淆乱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充其量是执行目标不到位、偏离了目标方向,不能以此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笔伐。

误区二:“双师型”教师定位淆乱。高职会计教育的有效实施基于有效教学的开展,会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教师作为施教者,其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师定位上,共识是都强调“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对如何定位“双师型”教师就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认为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有的认为并不如此。有文献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较差主要来自两个主体:一是学校教学人员,二是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教师大都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有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并且后来也通过考试拿到会计师证,但缺乏会计实践技能,难以胜任会计技能实训。企业指导老师有丰富的账务实践经验,通常都来自企业一线,熟悉会计岗位工作,但相当一部分并没经受过高等教育或培训,缺乏教学经验,也难以把经验转化成会计理论知识。殷小丽等(2009)认为,就算学校教师通过考试拿到了会计师证,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何为“双师”?从高校职称系列职称来看,至少包括:讲师、副教授、教授;从会计专业职称来看,至少包括:会计师、审计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对高校教师来看,这两种职称都可能同时获取,但对企业指导老师而言,往往只能获取会计专业职称。不过,考虑到我们现有国情,经济还有待提高,职业院校与企业自身实力也并不很强,也就是都处在初级阶段,对“双师型”可适当降低标准,可在高校系列职称与会计专业职称里面中级以上任何两种搭配,都可认为是“双师型”教师。因此我们这样认定:“双师型”教师=“讲师及以上”+“会计师及以上”或“双师型”教师=“学校讲师及以上”+“企业会计师及以上”,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可以是一个人同时是“讲师及以上”与“会计师及以上”,也可以是学校教师“讲师及以上”与企业兼职教师“会计师及以上”这样二类人的组合体。这样显然拓宽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也更有利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笔者通过QQ、电子邮件问卷、网页收搜等方式,调查广东省80所高职学院会计教师“双师型”比例,发现高职院校会计“双师型”教师都超过半数,在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双师型”教师甚至达到80%以上,可见广东省并不缺“双师型”教师。

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应有举措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必须从宏观、微观二方面进行创新,从宏观上来讲不必再纠缠于目标准确或模糊与否,而应重点在终身学习与评价体系上创新;从微观上来讲不必再纠缠于“双师型”教师缺乏与否,而应重点在会计实践途径与案例教学上进行创新。刘永泽(2004)认为,人才培养兼顾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个模子刻划全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主体、目标、理念、教育资源、实践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因此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完全而且必须多元化,本部分笔者主要从终身学习、评价体系、实践途径与案例教学上阐述。

1、贯彻终身学习理念。所谓终身学习是指学习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也就是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现在终身学习变成一种全世界遵从的生存概念,做不到终身学习就难以在世上立足。当今世界快速变化,信息机会稍纵即逝,唯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把握眼前的机会,否则就会落后,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体完善都离不开终身学习,应引起政府与社会的强烈关注与重视。从我国现状来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终身教育一定要先做好高职专科与本科、硕博的有机衔接,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合理分配时间与资源。这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教师得有一桶水,要求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终身学习,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因此应先有教师终身学习,才会有较好的学生终身学习产出。

2、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多元化。任何组织系统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监控体系并找到弱点,提高质量。人才培养关键点在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体系,而校企合作至关重要,也应有一套相关评价体系。王宝刚等(2013)认为,引入独立于学校、教师之外的第三方,包括行业、企业、相关研究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等,以超然独立身份作有关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的客观评估,从而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教学的改革进步。所谓多元化应包括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形式与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必须做到等级标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与发展标准统筹兼顾。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与行业组织等。评价形式多元化要注重实际情况,包括预先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是包括笔试、口试、实验操作及观察等方法的综合。

3、创新会计人才培养实践途径。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来自何方?当然主要来自实践,目前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实训与实习途径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训主要是通过模拟或仿真真实岗位工作场所情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理论上情景越真实,效果越理想,但实务中,考虑到经济成本、技术、时间与空间环境各因素,不同专业对真实性的追求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汽车专业与会计专业就对实训情景有明显不同,汽车专业还真得去弄辆车去试效果才理想,而会计实训完全可象学习键盘打字一样,可以去画一个键盘模拟图,然后天天去练指法,假以时日也能熟练而快速学会打字。因此会计实训中没有必要去购置与企业账务处理完全一样的真实发票、凭证、账簿与报表,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或店里买更经济实惠仿真品,财务软件也可以买更便宜的教学用软件。在学生实习中,因企业考虑角度不同,对不同专业的欢迎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制鞋专业,企业需求很大,但对会计专业需求却没那么大,要求更多,一般不会让学生直接去接触企业财务,往往安排学生做些边缘性工作,比如统计、输单等,这可能是企业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的原因。因此会计专业能力提高应在学校的实训设置上去做文章。

4、创新案例教学,共享案例教学资源。管理大师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新材料、新生产、新产品、新组织、新市场,用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在教学过程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灵活应对内外环境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与策略并付诸会计实践。案例教学法就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模拟真实背景,启发学生找到问题,发现规律并提炼出理论,理论联系实践。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刘永泽等(2004)认为,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目前各高职学院虽有各种交流方式,但很多时候都只是走一走、看一看的形式交流,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并没有深入合作研究,依然是条块分割。这些都需要各学校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做到积累与更新。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N.Longworth,W.K.Davies:“Lifelong Learnin―A survival concept the21 Century.”[R].The first Global Conference on Life long Learing,Rome,1994.

[4] 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1995(12):10一13

[5] 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职业与教育 2007/8.

[6] 王龙.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探析.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2007.4.17.

[7] 刘明飞.高职会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济科技市场.2007/8.

[8]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J]).2004.2.

[9] 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2期.

[10] 王晓义,杨忠直:《从美国经验看我国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7期.

[11] 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30.

[12] 许蔚君.高职院校”2+1”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2.(17).

[13] 王宝刚;赵岩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14] Albrecht,W.s., and R .J.Sack.2000.Accounting Education: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6:1-72.

[15] RobinR.Radtke.Exposing accounting students to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ccounting Education,2004.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1.会计专业的双语课程设置

鉴于我国会计人才市场中普通会计人员供大于求,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又精通英语的高端会计人才奇缺的状况,高等院校的会计课程一直进行着调整。例如安永(EY)、德勤(DTT)、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高端会计人才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夺。注册会计师考试(CPA)等资格考试也逐步开设专业英语测试。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有会计专业(仅2011年全国在陕参加一批本科录取的院校共174所,参加二批本科录取的院校共439所),并呈现出两极化态势,部分院校会计专业设置已更加专业化、国际化,采用全英文教材并以全英语或双语授课,其中个别会计专业发展相对成熟的院校甚至按语言区分方向。另一部分略显传统的院校,基本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双语、全英语教学,往往只开设一门性质为“专业选修课”的会计英语课程,且多安排在本科毕业年级。关于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参看表1。其中,以厦门大学的国际会计专业及基地班为例,“会计原理”课程为3个学分,“管理会计”为4个学分,“审计”为4个学分,“财务报告”为7个学分,分两学期进行;“成本会计”3个学分,“高级财务”2个学分,“高级审计”2个学分;需要说明的是,2个学分的课程为该校的全校选修课,3和4个学分以上的为专业课,并且全部课程中有50%为英文授课。总之,国内会计英语课程一方面供给呈现出极大缺口,另一方面对此有兴趣或有意出国深造、从事涉外会计的学生群体对专业英语课程求知若渴。会计英语教学的课程重视度不够、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欠缺等都与已转变的人才市场需求显得矛盾重重。

2.会计课双语教学的案例分析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CaseStudy)的方法,注重质和量结合。通过设计结构式问卷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以实数、百分比的形式同时展现统计数据,并辅之以大量描述性分析,尽可能做到真实可靠。

2.1案例背景信息2009—2010学年度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会计学专业进行了为期1年的会计双语教学。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高等学校会计学类全英文版教材《中级会计学》,授课对象是会计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期末考试采用全英文试卷(开卷)考试,并在综合考评项中考虑学生Presentation的效果。

2.2案例研究对象及内容于2010年6月底课程结束时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完成了教学反馈信息调查问卷,发放问卷43份,有效回收40份,回收率为93.02%。该班共有男生11人,女生32人。至2011年7月本科毕业时,全班共有42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29人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有近10余人,其中一次成功申请到欧美大学邀请的有8人。通过整理和归纳问卷调查主要信息,我们发现:

2.2.1学生普遍赞同展示教学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第一个问题“你对展示课的喜欢程度”,学生中有26人表示“非常喜欢”,11人回答“喜欢”,3人回答“一般”。说明展示教学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占全体人数约92.5%。调查中无否定态度,但个别学生持中立(见表2)。结果说明,展示教学法在学生中获得了较好评价,积极、互动的教与学关系颇受欢迎。

2.2.2学生在展示教学课中收获丰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第二个问题“在展示课上的收获程度”,学生中有21人表示收获非常多;19人表示收获多;没有一般或否定的答案。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在展示教学课上有较大收获(见表2)。进一步的开放式问题要求学生们对各自的收获做出简单的文字描述,根据回答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归纳学生的收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2.2.1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展示课通常随机分组,每组平均3至4人,并在下一次重排,尽可能让学生在不同组合中相互交流,充分锻炼组织能力和适应新环境能力,使起初的“小团队”逐步演变成“大团队”。

2.2.2.2享受自主学习过程。Presentation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收集、整合资料,确立主题,资料汇总,明确分工,讨论和交流,PPT演示,Presentation呈现。这个过程本身充满乐趣,只有真正参与过才能体悟。

2.2.2.3展示自我与沟通分享。问卷调查对象所在班级平时集体活动不十分多,通过贯穿一年教学的“Presentation”课,学生普遍反映在展示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自信,而且学会了沟通和分享,发现以往未注意到的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如Chou,M.-h(2011)所说,Presentation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帮助学习者制定有效沟通策略的十分有用方式,有助于扩大他们与观众互动的能力,而不只是简单记住大块文本。[7]

2.2.2.4演讲技能与自信。“Presentation”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的演讲技能产生了积极影响,包括口语表达、逻辑分析、公开演讲(PublicSpeaking)、眼神交流(EyeContact)、肢体语言(BodyLanguage)等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是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

2.2.2.5国际化和专业化。有意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对课程表现出了独特的兴趣,他们希望会计英语能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桥梁”作用。学生们认为该课程对以后工作中的职称考试、演讲述职、会计英语术语在国际商务活动的运用都将起重要作用。

2.2.2.6着眼未来的高附加值效果。“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理念和态度”。会计英语是一门专业学科,但是作为教学者,也更愿意将自己可能有益于学生的人生经验分享给他们。MiekeBrekelmans,TheoWubbels和JanvanTartwijk(2005)认为“教师的经验水平造成了学生和教师对实际教学过程的不同看法”。[8]正如有学生说“体验到了会计英语原来也可以如此浪漫地进行,学到了很多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东西”。

2.2.3学生对会计双语课的认知。根据调查问卷中的第三个问题,即“会计英语课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作用;该课程的个人收获;对教师改进教学的建议”,归纳学生对会计英语课的普遍认知和期望。

2.2.3.1学生对课程认知普遍积极。首先,展示教学法营造的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助于缓解学生对会计英语学习的畏难心理;其次,会计英语展示课有助于深入了解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区别,增强了阅读外文财经文献的能力;再次,学生们认为展示课注重课堂交流,提供崭新的国际化视角,课堂检测方法新鲜实用,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展示自我的平台;最后,学生们认为教师亲和力和敬业精神在展示课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3.2学生们对会计英语课的建议。一是,挑战英语能力。部分学生对课文长难句不是很理解,希望列举每章的关键会计术语。二是,在教材选择方面存在争议。部分学生认为“在短短的40或50个学时中不能完全吃透全英文教材”,而过于细致讲解书本又会导致课堂进度慢等问题,建议重点强调知识点。三是,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学生认为应增加国外最新会计信息,加强讲解章习题,在Presentation后开展“头脑风暴”。总之,学生们希望通过全英语或双语会计课程来拓展知识面和国际化视野,展示教学法受到了一贯注重技术操作训练专业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当然,展示教学法具体的实施细节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3.会计课双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案例分析,结合“会计英语”课程特殊的跨学科特点以及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互动式教学在“会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1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要和专业素质一起抓,会计学专业尤其如此。随着国外跨国企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跨国企业在境外的不断拓展,国际经济贸易沟通的不断深入对国际化、通用性的会计语言的要求和使用频率都会越来越高,发展会计双语课程意义重大。要让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受益,必须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要认识到这将是一门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3.2优化会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目前很多院校会计专业已对双语教学逐步予以重视,但由于这是一门较“年轻”的课程,课时配置往往欠缺,一些学校将其划入“专业选修课”,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使这门课实际上含有很多“水分”,因此学生们有可能在认识上只将其看作专业副课,未能扎实地显示出这门课本应具备的功能。“985”院校或是有能力的“211”院校应率先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同时,选择合适的教材,使用原版教材或是英文影印版教材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地道的会计英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相关双语会计课程,师资条件好的院校可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设更多的全英文版教材的双语专业课程。采取各院系英语教学互补以解决师资等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会计专业的英语课程细分,拓展其内涵,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英语”之外,还可引入相关科目的双语教学。比如请财税系的老师来讲税务英语,请法律系的老师来讲双语商法或经济法,既解决了跨学科知识体系上的不足,又解决了双语师资问题,知识资源和教师资源在灵活有效的配置中同时得到满足。例如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英会班)英语授课的“公司法和商法”课程由法学院进行教学。此外,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下设会计学专业普通会计教学班、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CGA班、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ACCA班、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日语班和会计学专业教学实验班六种类型的方向班或教学班,班型大小适中,在学校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小班化授课”(根据东北财经大学网站公开信息整理),值得参考借鉴。

3.3组织中西结合的课堂教学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承办国际性的学术论坛和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可考虑引进“嵌入式教改模式”,聘请外教或邀请访问学者开设全英语课程。在会计英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鼓励教师多走出去交流学习,为其提供多样的培训机会,还可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并注重与学生沟通反馈,切实促进“会计英语”的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选拔安排学生到外企实习、境外实习或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交流生项目,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为有意向从事涉外会计工作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做以铺垫。前沿、高端是会计英语这门课程的宗旨之一,所以“走出去”、“引进来”是保持教学新鲜、信息对称的比较有效的方式。

3.4深化展示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开卷方式,加入口语、综合论文等多项考核指标,还需合理化成绩考核要素之间的比例,使得考评实现真正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英语的热情。展示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符合体验式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展示过程中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video)等多媒体资源。学生反复参与展示教学,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近几年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不断扩招,然而规模过大的班级不能够很好满足会计英语的教学条件,使分组讨论、展示等课堂实践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在会计学专业中分小班教学不失为一种勇敢地尝试,有助于增加学生述说的交流机会和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避免了过度使用大班授课而导致的教师对课堂的垄断,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在会计英语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辅导和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导向,实践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基于职业生涯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SCG4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会计教育过程中侧重以工业企业为例子讲述会计账务处理,然而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可能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及服务行业等,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经济业务不同,账务处理也不尽相同,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崛起,就业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很多人在一生中要经历几次转岗,而且可能从事跨行业、跨专业的岗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也会随之不断更新、变化,会计环境、工作环境的复杂程度加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高职会计教育不能只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强调账务处理,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一)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群。通过对我院近五年约1,200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主要的岗位群是出纳、会计助理、会计人员等岗位,涉及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机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公司等。

(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针对学生就业的岗位群,通过对近两年来浙江省的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要求进行的调查,归纳总结见表1。(表1)

从总体上看,各个招聘单位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较强责任心;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学习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又不断涌现新的要求,主要包括:对会计专业资格证书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单位的招聘底线都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则会要求至少具有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师职称,并且强调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工作环境、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来应对。

二、构建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框架

结合我国会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和社会环境变化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具有适用性、通用性,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及是非辨别能力等。

(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高职会计学生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

1、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会计专业学科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等知识,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对业务进行分析及熟练完成会计业务处理。

2、组织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践,所以会计人员对经济学、管理学、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都应有所涉及和了解,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会计人员要具有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才能将工作完成得更好,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关注的。

4、职业判断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会计人员时常面临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根据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作出最公允的判断,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公允的处理。

(三)发展能力。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些知识用不上、有些知识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学会学习,尽快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据有关统计,一个人所需要的知识5%~10%来自于学校学习,而另外的90%~95%是要通过在以后工作过程和继续教育获得的。因而,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理论、会计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经济业务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账务处理时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掌握会计的方法,学会能够用现有的知识推敲出相似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用的。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立足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岗位能力紧密相接的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要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许多课程设置体现的是专才教育的模式,过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科严重分离,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跳出会计的框架,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会计,对未来职业发展不利;课程体系设计应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梳理,实施典型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邀请企业财务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并召开研讨会,按照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图1),对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性重构,开发设计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由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职业考证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组成的“五层次”递进式的职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实践以“岗位”、“能力”为主。

(三)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针对岗位技能,以工作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以实践性知识和经过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主,理论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使学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理解实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注意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注意当地的需求及当地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兼顾前后续课程。

高职会计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系统考虑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人才的培养要求,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课程教学的组织要以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引领,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种教学方法交叉运用。教学过程中,应贴近企业实际,用企业实际业务解释会计理论,便于学生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多启发、多引导,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按照财务岗位设置,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一角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分工合作能力,如会计实训课程中分别设置出纳、会计和财务主管岗位,进行分组实验。

3、情境式教学法。模拟企业实际业务,有利于缩短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

4、比较分析法。将相关知识比较分析,对照学习,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5、讨论教学法。突出学生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在课件中体现。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尽可能增大信息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及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系统性。

(五)完善现有考评机制,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是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凭一张期末试卷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的评价体系,既无法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需要。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越来越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而我们可以将证书模式纳入考核体系,部分课程实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比如,将平时测试、学习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考试题型与题目、突出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等,突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加大过程性评价成绩的比重,注重学习的过程考核,而不是仅用一张期末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完善现有的考评机制,形成以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以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考评体系。通过考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考评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12.

[2]杨晓华.基于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构建――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财会通讯,2009.9.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成本管理 会计核算体系

一、前言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决定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收期较长,资产一般呈非流动性,这使得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风险,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通过加强高速公路会计核算体系建设,不仅对高速公路企业的成本管理有重要影响作用,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还对高速公路企业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及会计核算内容

(一)高速公路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成本管理,具体是指建筑单位及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单位,采用一定的财务管理方法及模式,对建设项目使用的资金来源、用途、使用方式等进行综合管理及会计核算,对投资资本的使用的效益做出客观评估,对投资资本的使用效果进行有效控制及监督。高速公路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建设项目的成本筹划、财务预算、资本筹集以及投资成本效益评估等内容。

(二)高速公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会计核算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延伸。高速公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具体的不同在于,会计核算主要是对高速公路项目的成本使用、成本耗费以及投资收益情况的一种计量及反映。高速公路项目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的成本核算、资本流动情况的核算、资本成本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等。

三、高速公路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从无序的松散管理模式正逐步向全面预算的集中管理模式转型,在此期间高速公路企业存在诸多与会计核算体系建立有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速公路建设阶段与运营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协调一致,建设与运营两个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脱节严重,增加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此外,高速公路建设阶段与运营阶段的资产管理以及业务上的交叉造成部分成本核算失真,无法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

(二)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速公路会计核算工作内容非常复杂,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人员的文化知识更新速度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无法正确理解及合理运用国家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使其会计业务水平无法适应新时代高速公路发展的要求。

(三)高速公路企业中与会计核算体系相配套的制度欠缺,如资本投资管理、成本定额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管理等制度不完善。

(四)高速公路的资产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其主营的通行费收入具有较大的国家政策性,高速公路资产的公共性及政策性使得与之有关的会计核算要素定义不相适应,导致损益核算存在不配比的现象。

上述管理以及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使得高速公路企业无法彻底、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会计核算制度起不到应有的反馈、控制以及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使得高速企业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出高速公路企业的资本经营情况、经营管理规律以及潜在的经营管理风险。

四、运用会计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对策

(一)建立科学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工程管理单位已逐步使用集中式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统一建设阶段以及营运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集中式管理有利于工程建设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进行统一的调度及使用,出现了问题,也便于进行协调解决。集中式管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减少滥用资金情况的发生。

(二)提升企业的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财会管理人员是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者,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有效途径。高速公路企业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及业务技能。同时高速公里财务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我,加强对财会知识的学习,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观察、预测,为企业制定有效地应对策略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此外会计管理人员应能够充分把握国家有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变化方向,及时调整会计工作,使之适应国家的政策要求,防范高速公路企业因违背国家政策所面临的违法成本风险。

(三)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相关配套制度

制度是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指挥棒及坚强后盾,因此,必须要完善与会计核算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包括高速公路企业资产管理制度、资本流入、流出分析制度以及资本投资制度等的完善。

1.建立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制定高速公路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明确纳入企业资产管理的资产范围,仅限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其次,要制定企业资产申购、处置、使用的标准,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操作流程。再次,定期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理,保证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最后,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

2.建立企业资本流入、流出分析制度。首先,企业必须要明确资本分析的内容,包括对成本预算、定额执行情况、资产及负债结构、资本运行状况的分析等。其次,要明确资本分析的流程,应依据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分析比较-原因分析-经验总结-改进的流程对企业的资本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再次,采取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进行资本分析。最后,将分析情况记录下来,并编写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决策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3.建立企业资本投资制度。高速公路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适宜的对外投资,以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目的。基于此,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充分参与到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全过程,处理好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正确计算企业资本投资的收益,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四)加强高速公路企业项目成本控制

对高速公路企业项目的成本应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成本控制工作必须要涉及到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在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前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对项目成本进行预测、预算和管理来实现项目成本的事先控制,将企业的资本浪费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控制在萌芽阶段。在建设项目的固定采购中要严格执行招标制度,规范建筑材料的采购及管理。此外还应规定项目部门对于企业的各种建筑材料、设备只有使用权及管理权,没有所有权,不得擅自出借及出租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设备及材料。

五、结束语

高速公路成本控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会严重制约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有鉴于此,应通过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来实现对高速公路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建立健全与会计核算体系相配套的制度,其次要提高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要加强对高速公路项目成本的控制,以此提高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新花.浅议如何加强高速公路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11).

[2] 王建国.南京绕越高速公路项目新型“代建制”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监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 曹荣华.浅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审计[J].现代商业,2011(17).

[4] 张凌.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和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

[5] 黄泽标.浅议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09(05).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政府;经济效益审计;审计

一、我国经济效益审计产生和发展历程

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仍然以检查真实性、合法性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形成这一局面有其客观原因,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自恢复重建以来(1983年9月15日国家审计署成立)只有20多年,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家审计制度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尽管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相对落后,政府和国家审计机关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却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几乎从国家审计制度恢复重建时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审计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后,多次举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研讨会,各种审计学刊物也有大量的文章专门探讨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实务也在稳步实施,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已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效益审计思路和方法。1984年审计署成立初期,各级国家审计机关查处“成本上升、亏损增加、利润减少、损失浪费”等问题金额就达12.8亿元;而在1989年至1993年,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活动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达204亿元。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效益审计与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是结合在一起的;到了90年代,经济效益审计又同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在一起。近些年来,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年度审计报告,越来越引起社会舆论和公众的关注,被称为“审计风暴”。在这些报告中,也已越来越多地涉及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二、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只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开展状况尚不尽人意,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一直成效较低;效益审计的范围尚不明确;审计的方法、手段落后。可以说,无论是在审计的深度还是广度上,我国政府效益审计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审计目标无法完全实现。早在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公司控制法》就确立了美国审计总署(GAO)对公营企业开展效益审计的权力;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就已经将财务审计和“2E审计”(经济性与效率性审计)作为并列的工作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2E审计”就发展成为“3E审计”,并成为美国审计总署的工作重点;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审计总署用于“3E审计”的工作量已达其工作总量的近90%;1981年,美国审计总署制定的政府审计准则,就将“3E审计”的审计准则作为一个部分单列,而自1988年改称绩效审计以来,以后历次修订版均将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单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效益审计已经达到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境地,表现在效益审计的开展有强有力的立法和预算支持、效益审计人才队伍充实、审计范围极为广泛、被审计单位对效益审计非常配合甚至欢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比较完善等。与美国这种发展比较成熟的效益审计相比,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只处于初级阶段。分析具体原因表现如下:

一是现行审计体制不利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审计机关对于效益审计的资源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规范和组织管理不健全,以及经济效益审计范围有限。我国目前是既无专门的效益审计准则,也没有一套权威的指标体系,这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效益审计时缺乏评价标准,也缺乏可以参照的指南,这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有着极大地制约作用。从组织管理来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综合性强,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要求更高,审计人员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往往有更高的审计风险,要求审计机关尤其要做好审计管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质量控制。然而,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时候,在计划、组织、控制等审计管理活动中做得还很不够,这使得经济效益审计不能充分地发挥其科学评价经济效应状况、深入挖掘经济效益潜力、大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

二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审计人员观念陈旧,素质低。传统观念一直是:政府就是国家,政府说了算。政府效益审计要对政府当局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似乎不可思义。传统审计方法、手段也习惯于财务收支审计,对经济管理活动涉及较浅、较窄。经济效益审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综合性,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会计、财务和审计方面的“本行”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国家审计机关的人才问题不仅表现在人员编制的紧张上,还表现在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技能不能胜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三是我国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的一大难点就是相关法规不健全,相关约束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四是理论研究滞后。学术界对政府效益审计的标准、评价、原则以及实施主体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实务指导不利。

四是效益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很严重,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假账、假资料,这必然会影响到效益审计评价,从而影响效益审计的顺利开展。每年审计长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吸引更多眼球的仍是那些重大违法乱纪行为,所谓的“审计风暴”并不是由于效益审计而掀起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浪潮,而仍是由于真实、合法性审计而引发的人们对于腐败等问题的反思。

三、推进我国政府经济效益审计的若干建议

在当前,为了使经济效益审计取得较快较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所承担有效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责任。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本身就说明经济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是各级政府官员的职责所在。然而,政府部门对于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应承担何种责任,这种责任如何落实到个人,以及如何追究其责任,我国法律却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国家审计署这几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来看,一些明显违法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迟迟得不到妥善处理,一些部门被屡次点名而不改。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包括立法和司法)对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尚不能提供有力保障,更何谈依法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的经济效益性。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都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深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但必须从立法上为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强有力的依据,从执法上为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需进一步提高。从这几年审计署公布审计报告所引起的反响来看,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似乎已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审计报告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来看,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尚未得到真正确立。如果国家审计机关所具备的权威性不足,它所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因为经济效益审计要求更加深入地调查政府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和活动。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和权威性,可以考虑以下途径:1.法律授予国家审计机关更大权力;2.提升审计长的行政级别,即由正部级提升为国务委员级;3.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对审计署提交的审计报告所暴露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或责成审计署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追踪审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专门的追踪审计报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资源。审计署目前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审计人员已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为了支持审计署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必要增加其财政经费预算。

三是我国的财政预算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各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如果财政预算体制本身不完善,审计机关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情况下,如果财政预算的编制不能考虑到效益因素、不能做到足够的完整和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将会失去基本的评价标准。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问题是大家所公认的理论难点,并已形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一个被忽视的基本事实是: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不应该是理论家和审计人员“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应该主要来自包含着效益标准的财政预算。可喜的是,“政府部门近几年加强了预算管理,开始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为绩效审计的比较和评价提供了标准。财政部门正在探索绩效预算的作用,以结果为导向,把拨款和绩效联系起来,一个项目用多少钱,办哪些事,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在预算里面反映出来”。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将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四是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单个审计人员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求国家审计机关保持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人才结构。目前,我国国家审计人员整体状况尚不能满足广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途径入手,一是引进,二是培训。美国审计总署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1950年《预算与会计法》颁布以后,审计总署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其审计范围从公营企业扩展到所有的政府部门,业务量有了急剧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审计总署开始按照注册会计师(CPA)的要求培训现有审计师,或者从会计公司来招聘注册会计师。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在引入注册会计师和采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招聘、培训国家审计人员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

五是尽快制定效益审计的审计准则、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如前所述,缺乏审计准则、指标评价体系和操作指南这些技术规范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一大制约条件。如何制定权威且具有操作性的技术规范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研究中公认的理论难题。目前,审计机关和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都希望能立刻制定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规范,殊不知这些技术规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只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美国审计总署能够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效益审计准则、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并不是他们的审计理论家和审计工作者就比我们高明许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作为基础。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必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可行的工作思路是:在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各个政府部门、各个行业的审计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可以邀请审计理论界人士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参与,力争使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操作反映出现代效益审计理念、技术和方法,并且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在这些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经验总结,使不同政府部门、不同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规律能得以发现,并能够分门别类地提出适用的准则、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在此基础之上,由审计署同各政府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会商,将不同政府部门和行业的效益审计准则、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修订成型,并提交国务院批准,以部门规章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

[2]廖波等.我国政府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改进政策[J].财会通讯,2006(7).

[3]文硕主编.世界审计史[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4]黄炜红.我国政府效益设计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2007(5).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创新

伴随时展、社会进步,我国在各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尤其是对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改善出了诸多举措,并且从整体的法律法规与改革方面还在不断的进一步深入改进,会计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当需要时一步的从创新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改善,从而使其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服务,才能使事业单位在为人民服务时做到一定的有理有序,将钱用在刀刃上。

一、概述

在我国,事业单位运用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效率低下,尤其突出的是,在资金的合理利用方面,在新时代新环境的发展方面,对其进一步的工作进展有所不利。从工作形式上看,主要集中于对旧有形式的单一性的保留,以及在会计的具体工作中,无法适应时展;从创新的角度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对于科学性的去管理资金、利用资金等未做到完美与优化。现在,我国的发展与经济的迅速增长已经大大的提升了国际地位,并且在国际贸易的市场上有了一定的交往与投资,因而资金的数目在逐渐向着更大量的方向发展,因此,会计工作需要加强改革,尤其是把握时代精神,对信息技术与商业现代化的管理思维等加以研究与合理应用,只有不断地在改革的思想方案中,在不断的去创新改进工作的方法与手段,转变理念去运有计划与统计的管理方式,利用更为系统的评估与运作过程,才能更好的提升其资金使用率与流动率,才能使其真正的能量得到最大化的释放,才能更好的使事业单位的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一)会计制度有待完善,人员能力需要提高

新时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需要更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思维,会计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有一些事业单位在体制的跟进与改革过程中,对于新的制度适应性差,而且由于新的体制要求与新的工作手段与方式,传统工作中的“闲暇”被工作本身所占有,原有的“混工资”的态度得到了一定的扭转,因而,大多会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碍了事业单位整体职能的有效发挥与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速度与效果。另外,还存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会计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或者对于新型的各种软件的应用以及核算方法了解不深,运用中易于出现错误,从而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而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职能发挥与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困难。

(二)内部控制体制不完善

从会计制度方面的转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内部控制体制中存在的缺陷,由于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内容熟知度过差,对于具体的核算不进行有效的监督管控,从而导致了只是看结果,而不看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往往会使得一些资金在细目中得到一定的损失或者得不到有效的价值利用,所以,一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不合理的预算体系与审核制度,而且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对于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强。

(三)对基础性工作得视不够

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不完善,也会引发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会计工作中,往往只注重一些大一点账目状况,对于一些其他的部分账目并不进行一定的预算评估与监督检查,进而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这一基础的环节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归纳起来,可以说是一些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其工作进行程序化的管理,从而使财务管理问题成为重点,而不顾及其下的会计工作,因此,往往由于不重视而造成了基础不牢固,由于混乱科目的设置、账簿的非规范化、财务报表漏洞百出,细致性差等,因而给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基础性环节的消极作用。

(四)缺乏创新、效率低下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创新,会计工作也不例外。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会计工作人员不但缺乏创新思维与能力,对于创新的理念也感到十分的蔑视,总是喜欢沉浸于传统的方式方法中,认为只要结果正确,手段就无所谓,其实科学的管理,全依赖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减轻人工的劳作,还可以使工作更为有效率。但现状却是缺乏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体系、核算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三、策略分析

(一)转变理念,提高水平,主动创新提效

要进行一项好的改革,尤其是在会计工作方面,首先应该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会计工作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认识清楚,从执行者与操作者,变成也会思考的会计从业人员。一是应该提高其职业技术水平,在会计工作中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对基础的内容与可创新性进行研究;二是应该对于各自相关法律法规熟记于心,对其进行理解性的全面落实,从责任的角度,从良心的角度,从工作的职业道德素养角度,从个人的价值动机角度等等加以纠正,做一个好的会计众业者;三是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对于国外的相关领域加以关注,并做好经验总结,对各项方法加以对比分析,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二)权责分明、精简集约化

从会计制度上看,应该避免权力的干涉,应该将事业单位的权力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中的权责分明,对于会计工作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管,使财务监管与其相互制约,并对其进行把控。其二,应该使各种手续与检查形式简化,从而直接性的进入到考核标准的检测与落实;其三,对于会计工作中的各种具体内容,应该进行一定的集约化处理,并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需要对其原有的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整理与分析,把其中合理的部分与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划分,从而进行一些新科目的编入,而且应该注重对于各个账目大项的科学合理归纳,使较为多余的归入到大类,使较为细致但非常重要的实行单项独立,这样更有助于资金的重要功能的突显,使其利用率得到明显的突出,有助于会计工作的重点得到维护,从而将经历集中在目标之上;其四,对于固定资产进行一系列的划分,损耗性质的、非损耗性质的,以及在处理固定资产的方法上进行一些更新,比如是拍卖、转移、丢弃或者其他种类,诸如此类的资产应该专门进行专项管理与细目记录,才有助于一方面使资金利用率提高,另一方面使其损耗部分得到全面记录与账目核算,从而减少漏账、坏账、不记账的发生。

(三)与时俱进,创新会计管理系统

健全的会计管理体系需要良好的法律监督体系加以维护。从上面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下,需要在会计工作改革中,积极的创建会计管理体系,对其实行统一规划与整体管理,从而增强各环节的应用能力,使监督工作得到一定支持与实现。

从职能方面看,会计工作主要包含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要注重将其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就需要进行一些方法上与手段上的创新,比如坚持时代精神,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信息系统,建立可查询的细目类的公共平台;另一方面需要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这一切首先是应该建立在完全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增强训练,加强队伍建设

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新开发的各种会计工作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得到迅速的学习与掌握。增加会计人员的内部交流,建立小组讨论。从而提升整体的使用新工具的技术水平;其二,应该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职业技能的再培训与团队力量的培养,因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合作大于分工,效率大于数量,因此,需要打造训练一个专业的团队,使其工作规范、有序,创新与提效得到共同的推进。

结束语

总之,新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将时代精神代入事业单位的改革之中,首先,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具体分析,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其计划与规范,使其从制度上、方法上、手段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推动其各方面的职能得到正常运行,如此,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功能性与适应性得到提升,从而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玲.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创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2]董国.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6).

[3]白宗青.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财政研究,2012(8).

[4]宋漫,高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财务会计工作质量[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4(06).

中级会计师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并报表 成本法 权益法

按照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应当采用成本法,但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则要以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以母公司和子公司为一个会计整体,根据其他相关资料,由母公司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同时合并报表准则也允许直接在采用成本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但要求所生成的财务报表应当符合合并准则的相关要求。

合并报表准则要求合并报表的编制应当能够消除内部交易对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也就是要抵销母子公司之间因投资、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借款等内部交易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些经济业务的发生从企业集团整体的角度来看,只是资源在内部的转移,并不会产生新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相关税费视同真实发生),所以在编制合并财务表时,应视同交易未发生,抵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的各种内部交易的影响,使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整个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 合并报表编制时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的原因

同一控制控股合并情况下,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采用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加上少数股东权益正好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相抵销。而在非同一控制控股合并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商誉的出现。如果对期末直接抵销,而不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那么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在和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抵销后,除了一部分少数股东权益或商誉之外,还会有差额。这个差额的产生是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的关键。

2 成本法下编制合并报表可行性

在期末合并抵销时,其实是进行了一次打包合并,如果把合并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即分成合并日的抵销和合并日后的抵销,就可以在不通过权益法调整的情况下完成报表合并。合并日的报表合并抵销,并没有权益法的说法,在合并日的合并抵销的基础上,再抵销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新发生的变动,最后汇总在一起形成合并抵销,就形成了接下来报表合并抵销的整体思路。在合并日,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是完全被抵销了的。合并日后,母公司实现的利润全部归母公司所有,只是子公司新实现的利润或资本公积,并不全部归属于母公司,要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少数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这样,在合并日合并抵销的基础上,把子公司新产生的未分配利润和资本公积,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少数股东之间做个比例分配,就可以形成期末的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3 合并抵销过程

3.1 收购日合并处理

借:股本―××股东

资本公积―收购日

盈余公积―收购日

未分配利润―收购日

商誉(初始确认)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其中:①股本科目:按照子公司收购日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②资本公积:按照收购日调整后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③盈余公积:按照收购日调整后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④未分配利润:按照收购日调整后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⑤商誉:按企业合并准则计算填列。

⑥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成本填列。

⑦少数股东权益:按照部分权益法计算填列。

3.2 合并日后会计期末的抵销处理

3.2.1 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①借:股本―××股东

资本公积―收购日

盈余公积―收购日

未分配利润―收购日

商誉(初始确认)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其中:a股本科目:按照子公司收购日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b资本公积:按照收购日调整后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c盈余公积:按照收购日调整后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d未分配利润:按照收购日调整后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数填列。

e商誉:按企业合并准则计算填列。

f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成本填列。

g少数股东权益:按照部分权益法计算填列。

②借:盈余公积―子公司新提取数

贷:未分配利润―子公司新提取盈余公积数

③借:未分配利润―按少数股东股权比例乘以子公司新实现净利润

贷:少数股东权益―按少数股东股权比例乘以子公司新实现净利润

④借:资本公积―按少数股东股权比例乘以子公司新实现资本公积

贷:少数股东权益―按少数股东股权比例乘以子公司新实现资本公积

⑤借:少数股东权益―按少数股东分配的利润数

贷:未分配利润―按少数股东分配的利润数

3.2.2 利润和利润分配项目的抵销

编制合并利润表时,由于没有按照权益法对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所以对于合并利润表需要抵销母公司收到子公司分红确认的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由于合并报表是在母子公司个别的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通过加总抵销生成的,而子公司的个别报表已经进行了利润的分配,合并报表的原则是子公司利润并入合并报表,并不需要体现出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从而要抵销子公司利润分配的影响。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股东分配的利润

未分配利润―年末

其中:①投资收益:母公司收到的现金股利确认的投资收益。

②少数股东损益:子公司少数股东享有净利润数。

③未分配利润―年初:去年年末数。

④提取盈余公积:子公司盈余公积当期提取数。

⑤对股东分配的利润:子公司利润分配数。

⑥未分配利润―年末:轧差计算。

3.2.3 其他内部交易的抵销

采用权益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是为了对母子公司的股权投资业务进行抵销,其他内部交易抵销可以单独进行。在IFRS报告准则下,要区分顺流和逆流交易,以确认对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在子公司销售给母公司内部交易情况下,未实现利润要在少数股东损益和归属于母公司利润之间进行分配,进而确定对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金额。在母公司销售给子公司的情况下,抵销不影响少数股东损益和权益:

①内部交易额的抵销

借:营业收入―内部交易金额

贷:营业成本―内部交易金额

②内部未实现利润的抵销

借:营业成本―存货中未实现的利润

贷:存货―存货中未实现的利润

③子公司销售给母公司时(增加分录)

借:少数股东损益(按存货交易影响利润的少数股权占比)

贷:未分配利润(按存货交易影响利润的少数股权占比)

3.2.4 商誉减值的处理

期末当商誉发生减值时,因为商誉的确认采用部分商誉法,商誉的减值只影响合并报表的未分配利润,不会影响少数股东权益。抵销处理如下:

借:未分配利润―减值金额

贷:商誉―减值金额

4 举例

甲公司20X8年1月1日以28600万元的价格取得乙公司80%的股权,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5000万元,其中股本为2000万元,资本公积11000万元,盈余公积1200万元,未分配利润2800万元(假定甲公司与乙公司之前不存在关联关系,乙公司账面价值等于公允价值)。20X8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41000万元,其中股本20000万元,资本公积11000万元,盈余公积3200万元,未分配利润6800万元。乙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10500万元,经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会批准,20X8年提取盈余公积2000万元,向股东分配利润4500万元,甲公司确认对乙公司投资收益3600万元。乙公司本期向甲公司销售商品2000万元,其销售成本1400万元,甲公司期末没有对外销售。期末经过减值测试,商誉减值100万元。

4.1 收购日的抵销处理

借:股本20000万元

资本公积11000万元

盈余公积1200万元

未分配利润2800万元

商誉60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28600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7000万元

4.2 合并日后期末抵销分录的处理

4.2.1 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①借:股本 20000万元

资本公积11000万元

盈余公积1200万元

未分配利润2800万元

商誉60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28600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7000万元

②借:盈余公积2000万元

贷:未分配利润2000万元

③借:未分配利润2100万元

贷:少数股东权益2100万元

④借:少数股东权益900万元

贷:未分配利润900万元

4.2.2 利润和利润分配项目的抵销处理

借:投资收益 3600万元

少数股东损益 2100万元

未分配利润 2800万元

贷:提取盈余公积 2000万元

对股东分配的利润 4500万元

未分配利润 2000万元

4.2.3 内部交易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2000万元

贷:营业成本2000万元

借:营业成本600万元

贷:存货600万元

借:少数股东损益120万元

贷:未分配利润120万元

4.2.4 商誉减值的抵销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100万元

贷:商誉100万元

5 总结

合并报表的编制是集团公司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会计业务,本文的研究是对长期报表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方法探讨,有一定的方便性和实用性,能够简化编制程序,提高报表编报效率。文中借鉴了西方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处理方法,如在内部交易抵销时,区分顺逆流交易,从而确定对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对商誉的确认,并没有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现在比较流行的全部商誉法,而是采用了部分商誉法,这种方法的选择对合并后的资产和股东权益等会造成不同影响。因个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3]王松年主编.2001.国际会计前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Harry I.Walk,James L.Dodd,Michael G.Tearney.2003.Accounting Theory (Sixth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5]Miehael Lawrence.2003.The interaction of incentive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ease of confidence interval information.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35.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文 下一篇:中级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