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3 22:09:11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聘;问题;对策

职称评聘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制定职称评审条件,合理的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是全面推行高校全员聘任的基础,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健全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当前高校职称评聘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职称评审标准制定不科学

目前,高校及各行业职称评审标准大都由各省市人事职改部门及不同的行业自行制定,因此,不同的系列就会有不同的评审标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设置所有几十个系列的评审会,由于不同系列职称所制定的评审标准不同,使同在一所高校申报不同系列职称晋升机会就会不一样。

有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评审中,教学效果再好,没有核心期刊文章就不符合晋升条件,不能参加评审,一些教师到处找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花费了大量时间,有的不惜花费高额版面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规定,“35岁以下申报副教授职称、40岁以下申报教授职称必须取得硕士学位,”这对于一些刚从事教师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无疑是一种考验,为了晋升职称,有的盲目进修,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但是收效甚微。

还有的既不安心教学,更是忽视了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对于那些学历相对低一些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很好、科研成果突出,高学历、资历也把他们挡在了职称评审的大门外。

(二)、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参评人员所从事或研究的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因而成了评审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弃儿,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专家评审,其标准也比较难界定,有的参评者连续申报多次都未能通过,极大地伤害了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第二,大评委会的设置,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由于大评委会成员中多数不是相应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对申报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自然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以至于在投票是时往往不是根据申报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等等,而是凭感觉、有的甚至是凭关系,这样的评审结果必然会存在优秀申报者落选有不小差距的人却榜上有名。第三,无记名投票方式容易使一些专家在评审时存在一种有“权”无“责”的可能,在强大的关系网、人情网下也会产生不公正的结果。第四,职称评审会召开期间,安排的时间往往都比较短,但在申报人员多,在评委少的情况下,评委对每位申报者提交的申报材料审核时间不够充分,也容易产生偏差。

(三)、职称评聘中有重评审,轻聘任的现象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影响对聘任制认识不足,重评轻聘,以评代聘的现象突出。使得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创造条件”评职称上,认为只要能够评上职称学校就一定会聘任,致使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得了职称就万事大吉,不思进取,有吃老本的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学校聘任制的改革与深化。

二、解决职称评聘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更科学的评聘标准

1、高校与其它行业的特点和性质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比如,高校从事卫生、工程专业人员与专业从事卫生、工程工作的专业人员放在同一行业评审部门来评审的话,显然高校的专业人员就会处于弱式,如果放在行业评审部门来评审的话,永远是“吃亏”的,为了平衡这种不平等关系,上级人事职称评审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在做好同一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审纵向公平的同时,也要做好不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横向公平,并制定出有利于平衡高校中教师系列和其它不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条件。另外,适当下放不同系列的评审权给高校使高校不论是教师系列、卫生系列、工程系列等等系列的每一个申报者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2、消除轻教学的现象。高校不仅是科研场所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学工作。一方面,我们必须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学数量与质量关系、科研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保证评审工作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申报教师职称的教师进行严格的教学考核,适当提高教师教学课时量,教不好的,课时不够的,不能申报教师系列。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少,不宜一开始就在科研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系列评审时应区分侧重教学的教师和侧重科研工作的教师进行评审,不要只看文章的篇数,而是要注重质量,有教学论文、教学课题的在教师系列评审时应优先通过。对于那些既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突出,学术研究方面成果多的教师,应当放宽条件,使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

(二)、组织评审要公平、公正

首先,必须精心挑选、严格审查、合理安排学科评审专家,从源头上杜绝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发生。

对于从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技术的申报者,要给予重视和扶持,评审时不能采取“踢皮球”的态度,在不很明确应放在哪个学科组评审的情况下,可组织由涉及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联合评审。

其次,为了避免外行评审内行的现象发生,笔者认为,学科组评审的地位应该突出,应把评审的重心放在学科组上,充分尊重学科组专家的意见。

一般来说,学科组的专家都为本学科、本专业的权威,是他们在评审会期间对每一位申报者组织答辩、进行学术论文水平鉴定和申报材料详细审阅等具体的工作,他们十分了解每一个申报者的情况因此,学科组专家评审结果可以说具有权威性,应视为最终的评审结果。

再次,变无记名投票为有记名投票,使每一位评委都明确标注代表专家学术尊严和对评审结论负责的名字,以便接受监督。

第四,采用细化、量化职称评审条件的方式,变投票为打分制。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评审标准,并规定相应的起评分数,除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外,还应逐项地进行评分、比较,然后从高分取到低分,把人为因素降低到最小,使评审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公正、公平。

(三)、转变观念,淡化职称评审,加强职称聘任和考核

职称的评和聘是不同性质的两回事“,评”的依据是业务能力、业务水平,是上级主管部门为不同职称制定的条件和规定,达到了条件就可以申报或取得相应的职称,解决的是资格问题;而“聘”的依据则是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和经费承受能力,解决的是待遇问题。然而,在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采用的是评聘不分的终身制,造成少数教师急功近利,缺乏竞争意识,最终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彻底区分评与聘是高校当务之急。

1、高校人事部门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聘分离的重要性、必要性教育,提高他们对聘任制的认识。借鉴国内外职称评聘方面的经验,提出适合市场经济及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如淡化评审,不拘一格聘用人才,只要达到学校岗位设置要求,可采用“低职高聘、先聘后评”等方式吸引人才。

2、消除聘任“终身制”,加强聘后管理。如成立考核小组,加强聘期中期和聘期终期的考核工作防止出现聘上岗位后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出成果的现象。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考核办法保证聘用教师在聘任期内逐步完成所在岗位需完成的任务,使聘任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3、是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目标、经济实力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特点和优势的聘用模式。合理设置高校专业技术岗位,按需设岗,以岗聘任。按需设岗是职务聘任的重要前提,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有多少的岗位,就聘多少个专业技术职务,因事设岗而不能因人设岗。根据学科建设、教学活动及科研工作的情况,可以在教师岗位中设置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三种类型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这样教师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4、是设立终身高级专家职位,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并与他们签订终身聘任合同,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职称评聘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举足轻重,它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也是党和国家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以及对知识分子复杂劳动的肯定。职称评聘标准过低或过高,都会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其内在的事业心和创造力发挥从而也梏桎着职称评聘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只有职称评聘工作制度健全了,透明度增加了,评聘程序和方法充分体现出客观公正的原则,才能保证评聘的质量,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永乐,王慧.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的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张汝梅,周毅敏.职称改革导向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9期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聘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职称制度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按照“调整功能定位、健全分类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实现科学管理”的改革思路,构建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这就为更集中地、最大限度地利用职称手段开发人才资源提供了前提。高校的职称改革工作应服从于这一大局,进一步转变观念,研究具体的配套措施,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校的稳定协调发展。

一、职称制度的发展变化

职称,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但在我国,由于实践职称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缺乏切实可行的法规、条例,各行业、各专业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导致同在“职称”这一概念之下,先后实行过专业技术职务制和“学衔”、“称号”制,甚至在同一时期,有的专业实行职务制,有的专业实行“称号”制,这就使“职称”气这个概念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直到1986年,我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但由于人们习惯“职称”这个词,“职称’,便沿袭了下来,但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变化,现在所说的职称是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

我国的职称评审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解放初期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与职务等级工资制相结合的职称制度。对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获得的技术职务基本上予以承认,形成了一些学术、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技术职务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并由人事部门考核、行政领导或党委任命。在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工资晋升基本上处于冻结状态,技术职务的提升就停顿了下来;第二阶段是1977~1983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部分,职称制度得以恢复和建立,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职称评定”。这个时期,职称作为一种学术、技术称号或业务名称,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标志,既没有岗位要求和任期限制,也不与工资待遇挂钩,一次获得可终身享有:第三阶段是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总结过去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986~1988年开始了通常所说的“首次职称改革”工作,主要是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行评审与聘任相结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相结合,使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以及工资待遇等挂钩。但由于在工作过程中政策不够配套,部分单位各自为政,矛盾突出,遂于1989~1990年停止工作进行整顿:第四阶段始于1991年,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部分,开始了一年一度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工作进入到了“正常化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取得相应的职称。至此,职称作为一种制度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第五阶段是从1995年起,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转入到探索实行职称系列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过渡探索阶段。共有注册建筑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药师、注册会计师、执业医师、执业律师等24个专业岗位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试行工作。

我国职称工作这几个阶段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用人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体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用人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职称工作正由过去的以职务聘任为主的工作定位转向建立和发展科学的、多层次的、规范的资格评价和岗位聘任制度及体系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职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称改革工作的推进,各高校在职称改革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与高校职称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高校职称改革工作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在职称评审中缺乏自,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有四个等级: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在这四个等级的职称评审中,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审批权归省级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只有推荐权而无审批权。尽管初级和中级职称的审批权下移到部分高校,但是高校在评审过程中也要受指标和岗位职数的限制,没有完全的自。

2、名额指标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发展。目前,河北高校的职称申报大都有名额限制,而各单位的教学规模、发展速度、人员状况等具体情况不是完全相同的,上级主管部门给下属单位下达的申报指标,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给职称申报具体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被动影响。有的单位因指标有限,一些真正具备任职条件且单位发展也需要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被限制在外:有的单位有指标,却存在没有人申报的尴尬局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核准的正高级和副高级申报数额有限,实际上每年申报人员远远多出规定数额,尤其是正高级岗位没有空岗,一部分优秀人才得不到晋升,挫伤了积极性,同时也给人事部门造成很大压力。

3、职称评审条件简单划一,量化指标与实际岗位有一定差距。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定条件几乎都囊括学历、任职时间、职称外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论文、科研奖励等项目,而针对具体专业、具体岗位至今还没有形成可执行的客观的考评标准。在这种考评制度的引导下,有些人员在任职期间为申报职称投机取巧,把主要精力放在论文书写上。甚至剽窃别人的成果。如,在教师系列职称申报考核过程中,对教学实践能力等没有客观的、直接的考核指标,致使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而缺乏论文的教师不能申报。

4、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在实际的职称评审过程中,申报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申报材料,但是学科评议组和职称评审委员会却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几十甚至一百多位申报者的材料评议完成,并作出评审决定。这种过于草率的评审方式给申报者“托人情找关系”以可乘之机。另外,职称评审委员会是由各单位选派人员组成的,备评委在投票时难免会对本单位的申报者网开一面,而

对外单位的申报者则严格要求,这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5、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且与工资福利待遇紧密挂钩,现行的专业技术职称是标志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取得资格后一旦聘用,就终身享用,并且还可以晋升工资,兑现相应的福利待遇。过多的利益驱动,使晋升职称成为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唯一追求,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及干好本职工作却放在了其次。

6、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现行的岗位设置方案普遍存在着因人设岗,职称与岗位不对应的现象,只讲提高待遇,缺乏岗位设置的科学管理意识,使得岗位的管理没有科学有效的依据。

7、考核制度不健全,缺乏实效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考核内容实效性差。每年按部就班填写各类考核表,由于没有标准,没有监督体系,对个人来说就没有任何约束力,对主管单位来说也没有实际的鉴定意义。使得被考核人滋生了“考核无用”的抵触情绪,逐渐失去了在竞争中考核,在考核中取胜的信心。

三、对高校职称改革的建议

1、扩大高校职称评审的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要求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一种宏观指导的关系。具体到职称评审来说,就是高校先根据本校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方向确定所需设置的学科和专业,然后按照学科和专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等级,并自行评审。而政府的职责就是对高校的行为进行适度规范。这种由下至上的评审模式既可避免原有模式中评审指标不切实际的情况,又可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

2、取消指标限制,消除论资排辈现象。职称评定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向上进取、使其各尽所能的手段,而不是困扰他们发展的束缚。所以,应取消职称评定的指标限制,根据国家职称评定的宏观政策,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应评定其相应的职称。这样,不仅可以消除论资排辈的不良现象,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职称评定中的不正之风,并可以更好地发挥每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优化职称评审指标体系。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多强调论文的数量、学历的高低和资历的长短,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改变现有的评审方式,确立科学、合理的评审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如,在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中,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标准,分别从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教学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同行评价。科研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发展科学的能力,考察重点不仅要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撰写了多少部专著,更要看这些论文和专著的质量。在评价论文和专著的质量时,不能只看发表刊物的级别,还要由同行进行匿名评价。公共服务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具体包括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与学术性组织的活动、社区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横向课题等。

4、加大公众监督力度,增强职称评审的透明度。职称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不仅有赖于评委的公正无私,更有赖于评审过程的公众监督。加大评审过程的公众监督力度,主要是在健全公示制度和举报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记名投票制。当前的职称评审采用的是由评委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再加上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很容易导致不公正现象的发生。而记名投票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它可以让申报者及其竞争者知道哪些评委投反对票,投反对票的原因是什么。

5、推行岗位聘任制,强化竞争上岗和契约管理,实施的岗位聘任制应是高校与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的竞争程序并签订聘任合同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用人制度,其方向和原则可以概括为20个字: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契约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岗位职责,拟定岗位条件,将“岗位”同“职责和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继而,向全校教师甚至校外公开招聘,教职工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学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关系。通过聘用合同的用人方式和岗位考核的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6、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实行岗位聘任制的必要条件。应按照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职务应达到的标准和不同技术岗位应履行的职责来分别制定不同职务层次的“量化考核评分表”,使考核标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实际紧密相连。同时,加大日常考核及聘期考核的力度,全面考核被考核人员的德、能、勤、绩,把考核结果同工资奖金、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紧密结合。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教师;科研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竞争必然涉及竞争力,而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还体现在是否具有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以及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上。然而,由于先天因素,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差,教师整体科研素质不强,科研能力滞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增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将是民办高校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1990年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管理界,最早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其中心观点是,面对全球化的新一轮竞争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管理者不应从终端产品的角度看问题,而应从核心胜任能力的角度看问题。根据这一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集体性学习,尤其涉及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问题,它涉及企业内多层次的人及全部功能。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使用而递减,它不但不像物资资产那样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损耗,而且还会随着它们的应用及分享而提高[1]。

高校间的竞争目的虽与企业不同,但其组织性、竞争性与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将“核心竞争力”迁移到高校,是指高校参与市场竞争所形成的融入其内质中支撑其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学术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管理力和文化力四个要素构成,而学术和人才是“核心之核心”。[2]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资源和运作机制,其核心竞争力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对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等竞争要素的特殊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在长期或短期内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能够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3]。

二、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1.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创设良好科研环境,鼓励教师开展科研

众所周知,大多数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只能依靠学费收入滚动发展。而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投资者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经济效益,不愿将大量的经费投入科研,使民办高校难以获取和利用各种教育科研资源,导致科研设备缺乏、科研设施落后。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基础差使教师开展科研存在重重困难,挫伤了教师科研积极性,使之难以长期坚持科学研究。

民办高校投资者应转变观念,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创设良好科研环境,鼓励教师开展科研。一方面,每年拿出部分学费收入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建立科研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保障科研基本需求。此外,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争取校外资金支持,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经费总量。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实际建立长效科研激励机制,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实行效益奖励,在津贴、奖金、职称和职位晋升方面向参与科研的教师倾斜,对取得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个人和单位予以重奖,激发和鼓励教师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科研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将教师科研业绩纳入到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及年度考核中,对于有重大科研贡献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和表扬,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予评优或晋升,不断促进教师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2.合理分配科研时间,建立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培训,加强教师科研指导

近年来,民办高校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引进大量职称高、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师,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民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科研条件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稳定,导致教师频繁更换,对教学和科研的连续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使民办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付日常教学,有时还要完成院系安排的其他事务性工作,导致他们投入科研的时间较少,无法潜心从事科研。此外,民办高校仍以青年教师居多,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科研经历和经验少,科研目的、研究方向不明确,科研常是个人行为,缺乏科研团队,科研行为具有短期性和随意性,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较低。

对民办高校而言,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教师必须具有敢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才有可能让其教学充满活力。民办高校应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减少额定教学工作量,提供学术假期替代教学工作量,提高科研工作量的比例,让教师有充沛的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改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专业和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引进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或高层次人才,借助他们的科研实力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加强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养,选拔一批科研骨干,组建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形成科研合力。加强教师科研指导,定期开展科研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做学术讲座,邀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使教师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国内外最新动态及企业最新技术等。通过科研培训促进教师开展科研,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规范,强化教师学术规范意识。

3.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增强教师科研能力

为节约办学成本,民办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编制少、任务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及经验,科研管理仅停留在科研信息的上传下达阶段,科研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管理效率低下,导致教师的科研活动处于零散状态,科研管理机构没有真正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

科研活动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理论修养,优化知识结构,选择研究方法,掌握科技政策等。民办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增强教师科研能力。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三个环节: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主要包括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辅导、评审和组织申报;中期管理主要是对在研项目进行检查、监督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是对已完成的课题组织结题、或专著出版、成果申报以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工作。三期管理在科研课题计划管理中处于同等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4]。在项目申报前,科研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熟悉不同项目的申报要求、流程、政策和指南,做好指导和宣传工作,让教师提前做好申报准备。对于有固定申报周期和时间的科研项目,提前组织教师开展科研辅导讲座,讲解申报技巧及申报书填写要点等。申报材料提交后,科研管理部门进行预评审,进行分级把关和修改辅导,提高申报成功率。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制度,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实施的重点和核心,加强过程管理,督促课题组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项目结题时进入后期管理阶段,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督促项目组组织结题材料,提交科研成果,开展结题鉴定会,对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经济效益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评审鉴定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科研项目的进展、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结论,并对后期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有效的服务,避免科研管理的缺失或不当。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和积累教师个人科研能力,也为民办高校申报高一级别课题夯实基础。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重视和支持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主动宣传、推介具有应用和开发前景的研究项目,争取与校外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获得资金支持,完成成果转化及研发工作。

三、结 语

未来10年,民办高校不仅面临在规模数量和水平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还将面临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民办高校必须从根本上打造核心竞争力,以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且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不断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蓉,周国君.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高教与经

济,2005,(2):16-22.

[2] 成长春,顾玉兰.过程哲学视域中高校核心竞争力问题

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6-10.

[3] 杨树兵.关于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和政策研

究[D].苏州大学,2007,(57).

[4] 钱毅.医院科研课题的中期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1前言当前,我国深化职称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这种情境下提出了评聘分开模式,即任职资格评审或考核不受岗位和职务限制,够条件者可自主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这种模式应该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资格审定和职务聘任两个作用的最佳模式。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按照评聘分离模式来运行,因而也就并未达到评聘分离模式预期的效果。

2高校职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称改革工作的推进,各高校在职称改革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与高校职称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高校职称改革工作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高校在职称评审中缺乏自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有四个等级: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在这四个等级的职称评审中,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审批权归省级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只有推荐权而无审批权。尽管初级和中级职称的审批权下移到部分高校,但是高校在评审过程中也要受指标和岗位职数的限制,没有完全的自。

2.2职称与职务概念混淆长期以来,围绕着“职务”与“职称”概念就曾引起过多次讨论,直到现在有些人对于二者的界定也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管理者也认为职务和职称一样。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而表示教师的职位也被划分为四等,而且也被冠以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称呼,这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职称与职务是一样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职称属于人才评价范畴,职务属于人才使用范畴。职称是标志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是社会对其综合学术能力、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大小的认可标志,是一种资格,不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一旦获得,终身享有,只能作为应聘职务的依据;而职务是同职权相联系的工作岗位,担任某一职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行使一定的职权,担负一定的职责,获得相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即职务是责、权、利的统一。当前,教师只要获得职称,工资待遇及相应的福利就能得到提升及兑现,高校教师管理者力抓职称评审工作,而教师则以职称提升为己任,从而造成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广大高校教师都以职称评审为主,而聘任只不过是职称评上后理所当然的程序———流于形式,教师只要能够评上职称,就会被聘为相应的职务,这就形成了职称评审后聘任的虚化现象。从而导致教师“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的现状。

2.3职称评聘制度不够灵活,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对于想要引进的人才,由于各种限制引不进来;或者是能进不能出;或者是引进后配套政策跟不上,想留又留不住;同时对于聘用人才在项目合作、访问、进修等特别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政策上的不完善,致使人才的内部和外部流动受到限制,造成了高级职称人才状况的参差不齐。这必然影响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4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在实际的职称评审过程中,申报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申报材料,但是学科评议组和职称评审委员会却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几十甚至一百多位申报者的材料评议完成,并作出评审决定。这种过于草率的评审方式给申报者“托人情找关系”以可乘之机。另外,职称评审委员会是由各单位选派人员组成的,各评委在投票时难免会对本单位的申报者网开一面,而对外单位的申报者则严格要求,这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2.5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而以能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的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流于形式。种种弊端,使一些人的才干得不到施展,潜能得不到发挥,严重束缚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职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对高校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着特殊的意义。

3对我国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目前,我国深化职称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落实用人单位自,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

3.1扩大高校职称评审的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要求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一种宏观指导的关系。具体到职称评审来说,就是高校先根据本校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方向确定所需设置的学科和专业,然后按照学科和专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等级,并自行评审。而政府的职责就是对高校的行为进行适度规范。这种由下至上的评审模式既可避免原有模式中评审指标不切实际的情况,又可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

3.2优化职称评审指标体系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多强调论文的数量、学历的高低和资历的长短,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改变现有的评审方式,确立科学、合理的评审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如,在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中,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标准,分别从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教学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同行评价。科研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发展科学的能力,考察重点不仅要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撰写了多少部专著,更要看这些论文和专著的质量。在评价论文和专著的质量时,不能只看发表刊物的级别,还要由同行进行匿名评价。公共服务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具体包括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与学术性组织的活动、社区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横向课题等。

3.3建立科学、多样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到学校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人为本,使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如不同学科,学术研究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以同一种评价制度来统一评价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对此应该实行分类评价。因此应该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不拘一格,制定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对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有一个综合分析和科学认定,作为人才考核和使用的依据。尤其是特殊人才、特长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使人才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得到认可和使用。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社会化评价机构来评价学术成果。要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消除以往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而社会化评审职称的唯一标准是教师的学识、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的高低。#p#分页标题#e#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房地产开发 信贷融资

一、前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1998年房改以来止2013年11月末,全国房地产实现销售面积967919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金额为386471亿元。在业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商业银行因风险过度偏好,出现贷了前调查走形式、贷中审批效率低、贷后管理水平跟不上等相关问题。

二、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贷前调查落实不到位

贷前待查是商业银行在客户授信前对其基本情况进行的综合调查分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信状况、经营现状、授信用途、授信担保情况等,为后续授信审查审批提供决策依据。金融监管部门为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房地产开发项目能按期完工,在项目资本金及贷款发放条件上都做了明确规定,目前资本金按项目不同类型要求20%~35%,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基本前提条件为项目“四证”齐全,这本是贷前调查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优势因风险过度偏好,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过尚未缴清土地款,没有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就获得银行授信的案例,土地款未缴清其他证件更无从谈起,房地产商提供四证、立项等虚假复印件申报授信,银行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进行申报审批,授信审批通过后开发商通过民间资金过桥借贷,短时间内完成土地款缴纳、项目立项全套手续(政府提前审查,资金到位后后即可取得立项、四证、环评等证件),取得真实四证及其他手续完善后,获得银行信贷资金,通过一系列的资金流转,最终用于归还民间资金。从表面上看,商业银行执行了国家及银行内部制度的相关规定,四证齐全后才发放的贷款,但是其发放的贷款实际用于补充了项目资本金不足,信贷风险被严重放大。

(二)贷中审查审批效率不高,责权利不清。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采用逐级申报制度,审批过程相对较长。以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例,支行客户经理申报材料,先由支行风险部门审核,报支行行长审批后,提交给分行经营部门进行认定,再报分行风险审批部门合规性审查,后提交审批委员会开会审批,如果按照权限不够,继续上报省行或总行进行再次审查审批,用于审查审批的时间较长,影响了信贷业务的时效性,而且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集体审批的委员会制,虽然具有多人审批,相互监督的好处,但也存在集体决策,集体无责任的弊端,进一步影响了审批效率。归根结底,贷中审查审批由于存在单向性,责权利不对称,趋利避祸的考量会造成部分审查审批人员怕担责,多批不如少批,不批没责任,工作积极性较低影响了审查审批的效率。

(三)贷后管理水平较低

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信贷风控的重要组成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风险分类预警、信贷档案管理、贷款清收、资产保全等。在房地产信贷业务上体现的更明显,贷款投放后,由于落实了项目抵押,签订了封闭管理协议,认为资金体内循环,风险可控,不愿意再过多的分配精力进行调查分析。借款人自身的综合偿债能力是否发生变化,借款人其他项目的进展状态,开发项目是否按时间进度、贷款投放进度展开,项目销售、资金回笼是否符合预期,借款人是否遇到重大事项,例如股权变动、重大法律诉讼等,这些重大事项如果出现遗漏,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损失。贷后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体现出一家商业银行的综合风控水平。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房地产金融业务综合管理水平

1.建立主责任人制度。在房地产信贷业务中明确经营、审批、贷后管理环节的主责任人,按照责权利相适应的制度要求,确定主责任人的相关权利、义务,完善激励约束制度,责任权力明确,有利于减少集体无责的弊端,激励到位,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2.优化审批流程,提高风险管控的水平。目前审批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我国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需求和风险防范要求,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地域、金额进行审批转授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授权意味着权利,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责任追查制度,防止出现道德风险。

3.成立专业房地产金融部门,专业专注。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部门和对私房地产信贷部门分开管理,这样虽然有利于条线垂直管控,但是房地产信贷业务作为特殊的固定资产业务,从房地产开发贷款投入到个人按揭业务回笼资金还款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风险管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就是资金的封闭运作,对公对私业务分开管理增加了部门间的协调,一方面效率会降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风险管控的难度。建议商业银行成立专业的房地产金融信贷业务部,对该项业务实行综合管理,专业专注,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建议由银行监管部门与政府协调,发起银行可以参与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在线系统可以查询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相关证件的详细信息,例如国有土地权使用证登记日期,登记编号,土地出让年限,用途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的日期、登记编号,建设内容、面积、限制要求等,这样有利于银行判别项目是否合规合法,提高贷前调查的质量和效率,杜绝不良房地产利用信息不对称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

(三)建立有效的贷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中客观存在的重贷轻管的现象,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建设。一是建立“强约束”的考核体系,贷后管理作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把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必须强化指标考核,建议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贷后管理督导团队,对贷后管理加强领导和监督,例如客户走访报告质量,信息分析水平,资金流向,风险预警等贷后管理事项纳入相关人员的年度工作综合评定当中,对贷后管理试行一票否决制,加大因贷后管理不到位,出现风险预警不及时的处罚力度。二是建立合理的贷后管理“激励”制度。在绩效分配方面,应将适当加大贷后管理的比重,对于贷后管理基础好的机构及个人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从业人员贷后管理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做得好的机构及个人在相关职务晋升、信贷资金规模、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参考文献

[1]李继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黎鹏飞.当前通货膨胀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35期.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6篇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人事工作整体推进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局班子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全局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分期授课、干部交流发言、全体封闭学习,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制作宣传栏、征求意见和建议等等,在全局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在实际工作中,我局班子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提出的“三保一弘扬”主题,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谋划工作布局、推动工作发展,各项人事工作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务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为更好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我们主要着力点有:一是坚决贯彻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组织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20__年招录公务员职位68个,报考人数达到2184名,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我们克服人手少、经费不足等困难,与市委组织部一同做好了考录的各项工作,整个招考工作组织严密、程序到位,社会反响很好。二是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审批条件、审批程序,控制数量,抓紧完成了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单位收集整理申报材料,并向省厅争取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为我市相关事业单位申报参照管理。目前,我市市直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已批准45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三是紧密服务大局,开展了省政府抗震救灾立功人员的评选工作,我市荣获全省抗震救灾一、二、三等功各一个。四是认真做好20__年度市直行政机关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作为。为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我们的工作紧扣人事人才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蓬勃发展。20__年我市人才总量148827人,人才密度14%,高级人才16758人,占总人才比例的11.26%,在全省11个设区市人才状况指标考核中排名第二,比20__年的排名第七前进了五位。二是“三支一扶”力度加大。20__年共有 337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考试,比20__年增加了157名,经考试考核,选拔了56名大学生分赴各县(市、区)乡镇学校、卫生院所、涉农站所和贫困乡镇工作。同时,20__年首批12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均得到了妥善安置,20__年的招募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当中。三是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加大。我市获批20__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选拔了3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三是人才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大。认真贯彻《江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办法》,组织了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和经济系列专业科目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四是人才交流与服务力度加大。除坚持办好每月固定人才集市外,还举办了20__届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20__年度通过人才市场推荐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20__余人。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人事工作,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及时为人员办理职称评聘、工资套改等相关手续,人事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深化。五是为非公企业服务力度加大。20__年申报非国有企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2人,中级资格105人,初级资格176人。此外,还主动将外国专家管理服务窗口延伸,上门为园区企业自聘外国专家办理《外国专家证》和《来华工作许可证》,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企业好评。

(三)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自20__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近5年的时间里,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深化,稳步推进。20__年以来,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通过分组分片组织人员深入县区和相关部门展开调查摸底工作,对岗位设置方案进行反复修改、核实,目前方案已经完成,待市政府批准后即将开展实施工作。二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大中专毕业生考核认定对象由以往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扩大 到所有国家承认的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再进行评审;对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聘职称时给予免收评审费、答辩费、证书费等系列优惠措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四)各项人事工作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安置和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平稳有序。20__年共接收干部23名,其中计划分配21名。在安置方法上仍是坚持“阳光安置”,即采取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成绩排名由干部自主选择安置单位,在去年年底前全部安置到位。此外,还安置随军随调家属6名,做到了部队、干部、安置单位三满意,被省人事厅授予20__年度安置工作优胜单位,人事部主办的《中国人才》杂志20__年第二期就我市的安置工作进行了专门介绍。稳慎做好企业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市直、中央省属驻鹰单位退休企业干部的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作,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兑现到位,确保了企业干部思想稳定。接待来访、来电咨询安置政策和企业干部答疑解惑共180余人次,全市企业干部中,未发生一起赴省进京上访事件,确保了一方稳定,多次得到上级的表扬。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自主择业政策,引导自主择业干部通过人才市场这一平台,根据专长实现择业。二是人事考试考风考纪不断好转。20__年以来组织了公务员考录,全市职称外语,经济、会计、统计、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等多场考试,规范了考试的各个环节,使用了电子屏蔽仪、探测器等科技手段,有效地扼制了考场舞弊现象,以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维护了人事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三是严格执行新的工资福利政策。为20__年以来转业的干部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新政策及时套改工资,同时,认真开展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晋升岗位等级考试和工资套改工作,全市共申报1541人,做到了零差错、零投拆。四是调研工作深入开展。一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带着问题思考,在《__通讯》、《__日报》、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参考》、市委办公室《综合与调研》等刊物上发表调研文章12篇,部分调研成果已经在具体工作中得到贯彻。

二、以提升科学创新能力为核心,特色工作重点突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为使人事工作与时俱进,我们着力在一些重点工作上,力求有所突破。

(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有新突破。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招聘工作,我局报经市政府同意,出台了《__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实施意见》,根据该实施意见,自20__年起,我市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一改以往由各用人单位自行招聘的办法,变为由人事部门集中统一组织招聘。去年10月份,我市首次依据此办法,组织了市林业局等14个部门25个下属事业单位55个职位的集中统一招聘工作。实施全市统一招聘后,不仅大幅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招聘的公正性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选聘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二)“一村一品”助推新农村建设有新进展。“一村一品”是人事部门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在充分结合本地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抓好典型示范推广,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了我市“一村一品”工作的发展。通过好中选优,向省外专局申报的10个点被批为20__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共计下达补助资金40万元,较之过去在质量数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

(三)人事工作面向基层服务有新举措。积极开展了“机关干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局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分为四个服务小组,各由一名局领导率相关科室负责人,分赴职业技术学院、烟草公司等单位,围绕人才需求、人才服务等内容,广泛征求意见,解决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干部维稳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强化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加强了与人事基层单位的联系,班子成员分别率队赴各县(市、区)人事劳动局,围绕人事政策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征求意见,形成调研报告,成为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以强化服务大局观念为准则,中心工作协调发展

在忠实履行各项人事工作职能的同时,我局班子对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始终积极响应,抽调精干力量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联建共创等工作,综治、、计生等工作都达到了年初的目标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以高度的责任心开展联建共创。根据市联创办安排,20__年以来我局负责市区解放南路路段的联建共创工作,为切实抓好整治工作,我局抽调了一名科级干部,长期驻守在该路段,通过发放宣传单,为沿街商户和住户配备保洁桶,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对失去功能的下水道进行改造等具体行动,争取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集中治理,包干路段面貌得到较大改观,被市迎创办评为“好路段”,受到 通报表扬。

(二)以强烈的使命感搞好新农村建设。20__年我局村建帮扶点是贵溪泗沥王湾村委会,在20__年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点筹资30余万元的基础上,我们又积极协调,为该村办公楼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并争取水利专项资金维修水渠20余公里,帮助他们改善办公和生产生活条件。全局干部职工还自发捐款2300余元及过冬棉被等物资走访了该村困难户。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利用假日,与村民一道清理杂草、铲除垃圾,并捐款3950元用于建造垃圾焚烧炉、沤肥窖等。20__年以来,我局随陈市长挂点月湖区夏埠新村新农村建设,该村处在夏埠防洪堤内,按照夏埠大开发的统一规划,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协助做好新村规划、做好拆迁群众思想工作上,按照陈市长提出的打造全省一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设计出了平面效果图,并协助夏埠乡对505户需要拆迁的房屋进行了丈量、登记。因工作得力,我局被评为20__年度定点包村工作先进单位。

(三)以有力的措施抓好综治、计生和提案办理等工作。20__年以来,我局围绕落实维稳责任和加强计生工作,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未发生任何治安案件、安全责任事故和越级上访事件,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综治和计生工作全面达标。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4件,见面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四、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为重点,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人事工作涉及面广,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部门。作为人事部门班子,我们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始终把人事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紧抓不放。

(一)落实“一项制度”,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搞好班子建设。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我党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切实将责任制落到实处,班子成员带头以身作则,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对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洁奉公教育,并开展班子成员讲党课活动,使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断增强。班子成员团结共事,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了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全局上下形成了人心齐、干劲足、风气正的良好局面。根据纪检反馈的情况,一年来,没有接到一起有关我局干部职工吃拿卡要的投诉。

(二)开展“两个活动”,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机关效能年活动”,端正机关作风。

根据市里统一部署,我局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机关效能年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系统地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端正了机关作风。

——打牢基础,立好规矩。建立健全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从工作、学习、行为规范、内务管理等方面对干部职工的言行做出了更明确、更严格的要求。20__年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又重新修订了《用餐用车管理暂行办法》,从严管理公车和公务招待,运行以来,公务支出明显降低。出台了《科长例会制度》,加强了对重点工作的调度和科室间的沟通协作,创建了一个交流工作的新平台。

——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把公务员考录、专家选拔、职称评定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并组建了人事工作特邀监督员队伍,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端正作风,优化环境。结合20__年的市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述职考评排名情况,组织干部职工展开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责任追究制度,对上下班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上班时间炒股、聊天、服务态度生硬等现象进行了重点检查和整治。通过整治,干部作风不断好转,态度端正,服务热情;机关效能不断提高,工作高效,政令畅通。

由于全局干部的共同努力,20__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我局被省人事厅评为“优秀退役运动员安置先进单位”, 并被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五、创新思路,积极谋划,全面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实现新跨越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市人事工作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打好了发展的基础,积蓄了发展的能量。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比如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人事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还有待提高;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尚有欠缺等。对取得的成绩我们高兴而不陶醉,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清醒而不气馁。今后,我们将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部署谋划好当前的工作。20__年,人事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两个发展,突出三个重点、力求四个突破”。“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心;“服务两个发展”,即服务“四大一新” 战略的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实施公务员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以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力求四个突破”,即努力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人才政策措施上求突破;在加大引智力度、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上求突破;在加强人才选拔,创新各类考录、招聘的方式方法上求突破;在加强学习调研、提升干部素质、树立人事部门良好形象上求突破。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7篇

突出制度建设,全面加强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增强发展凝聚力。

二、总体目标

全面加强政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干部勤政廉政能力;建立健全权力监管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系统源头防腐能力;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增强政府公信力;改革政务管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开展效能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全面提升政府廉政形象,增强领导发展、服务群众、维护公正的执政能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政风建设,提升政府自身勤政廉政能力

1.加强廉政文化教育。深入学习十精神和国务院、省、市第一次廉政、审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剖析干部队伍中“怕、满、慢、浮、僵”的根因,营造“敬廉崇俭,反腐治奢”的廉政文化氛围。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2.深入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要带头对照《廉政准则》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等廉政勤政制度要求,认真查找在廉洁从政方面的薄弱环节,从严整改;坚持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严禁公车私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3.切实改进文风会风。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改进文风会风、规范公务活动和严控请销假制度的通知》(攀东委办〔2012〕38号),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会议规模和次数,节约会议开支,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实效。各类文件必须简明扼要,解决实际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和。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政府源头防腐能力

4.健全政府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实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强化决策责任,确保“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率100%,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5.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明确执法机构、执法岗位权力范围,严守执法程序,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健全行政执法考评制度,严查执法不公、执法犯法等违法违纪行为。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6.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市人民政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区内调动管理办法(暂行))》等人事制度,完善干部交流、任职回避、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严格执行有关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面的规定,坚决防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7.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办法,将政府收支100%纳入预算管理,严控零星追加。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项目、重大项目、急难险重项目的支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削减“三公经费”开支。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决策机制和资金拨付审核机制,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8.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会审制度、公示制度和公开招投标制度,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系。落实政府投资评价制度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动态监管机制。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9.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修定完善《市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运行机制,严禁配备超标产品,坚决查处违法采购行为。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0.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对数额较大或社会影响较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收支、土地出让金支出等情况审计力度,确保重大经济政策落实到位。开工程展竣工决算审计和建项目建设跟踪审计,提高建设资金投资效益。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情况审计,促进完善区政府预算体系。选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三)严查违法违纪案件,增强政府公信力

11.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重点查办党员领导干部滥用人事权、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和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权钱交易等商业贿赂案件,认真查处、重大责任事故等侵害群众利益案件背后的腐败行为,保持对渎职、、消极懈怠等腐败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2.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中央、省、市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清理涉企乱收费和各种摊派行为,重点治理征地拆迁、教育、医疗、保障房建设等领域违法违纪案件;突出对重大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领域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决策部署的有效执行。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3.深入开展专项纠风治理。深入开展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查处挪用、浪费、滞留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扶贫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社保基金等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围标、串标以及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基层执法过程中、粗暴执法等执法腐败行为。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四)强化政务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14.简化行政审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对确需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实行“阳光”审批。凡是直接为群众和企业服务、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必须进驻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实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多证合一等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5.推进政务公开。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稳步推进区政府公务接待经费等预算和决策内容公开,有序扩大公开范围和层次;规范公开形式,简化专业述语,加强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和政府网站建设,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方便群众查阅和监督。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6.提高政务效率。广泛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办事指南等载体,全面执行公开服务事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投诉渠道等政务服务“七公开”制度,严格落实以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核心的审批管理运行制度,全面推进10个街道和61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推进政务服务进街道、社区,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确保按时办结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五)加强效能建设,提升政府执行力

17.深入开展“三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治理干部职工中存在的“怕、满、慢、浮、僵”不良作风,努力营造“务实干事、激情创业、全心为民”的良好氛围,扎实有效地解决影响和制约“创新突破、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8.强化行政效能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开展对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估。坚持明查暗访,重点查处刁难群众、办事推诿、效率低下,作风粗暴等方面的问题,惩治不作为、纠正乱作为、鼓励文明作为,加大行政过错典型问题的查处和媒体曝光力度。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责任。建立政府常务会议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和廉政知识制度,每年学习不少于2次。区政府分管副区长要经常听取分管部门廉政建设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好具体任务的落实。各部门(单位)主要领导是本部门(单位)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负责抓好本部门(单位)以及本行业的廉政建设。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机关事务局、区财政局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之间、街道(镇)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和工作衔接机制,使廉政建设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整个过程,落实到每个环节。

(二)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区监察局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责任追究,用纪律保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区监察局、区目标办、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人社局按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完善年度目标考核办法,提高廉政建设考核比重,使考核和评议结果成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职位晋升、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促进廉政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欣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1.

[3]严荣华,樊敏.艺术类专业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08,(8).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9篇

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50余年来,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英才和各大院校的青年才俊。所谓得人才者,得市场。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关键,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根本。而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选拔、评价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仅凭个人的简历和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人才管理的需要。2001年,宁夏农林科学院进行体制改革以后,留才、引才、用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完成后,即启动了“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创新”项目。在这一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如何有效甄别有潜质的人才,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前宁夏农林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查找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胜任特征理论和通用模型,构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胜任特征模型,开发适合本单位工作特点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在招聘、培养、选拔人才等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推动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1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

什么是“农业科技人才”,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依据农业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情况,兼顾其学历状况,可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三大类,即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人才[1]。其中,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包括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他们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之上。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属于这个概念范畴。综合众多学者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本研究采用杨庆先等人阐述的“农业科技人才”定义,即“指在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迅速调整自己,并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各种类型创造性劳动,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2]。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本研究的三个类别评价对象,即学科带头人(选拔功能)、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功能)、初级科技人员(招聘功能)。农业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技活动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确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

1.2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农业科技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接受各种创新和挑战,更希望有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向社会和个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自我的需求。

1.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农业科技人才丰富的知识内涵激发了他们不断追求进取,由于他们普遍受到过较高的教育,他们学习、领悟知识的能力也普遍较强。

1.4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农业科技人才所涉及的领域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他们想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经常亲自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动手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和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样,农业科技人才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从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因此,很难监督和控制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过程。

1.6个人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论文)、专利发明、标准的形式出现,往往不可直接测量和评价,而一项创新成果通常又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个人的成就更加不易于直接测量和评价。以上农业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的特点给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传统人事管理中“人才评价”这一环节一直是个难点。经过对这一工作资料的分析总结,查找出了传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科技人员评价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才开始注重,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上。宁夏农林科学院在人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研究系列的6个门类12类的考核标准。针对所分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已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办法》等,经过几年的运行,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在分析人才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评价过程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与业绩的考察,忽略特质、核心动机等内隐特征和行为的测评,因而对其发展潜能和工作绩效的预测性较差。例如,在“学科带头人”评价选拔过程中,对“主持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争取经费”、“”等业绩成果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虽然这为参评“学科带头人”设置了初选的标杆,但没有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潜能、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不能切实结合岗位的要求分配科技人员,忽视人与工作的匹配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既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个有着具体胜任能力要求的岗位。要测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此岗位,须先明确岗位所要求的胜任特征。人与岗位的契合匹配程度是选拔、聘用最具关注价值的问题。三是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依赖领导及评委的感性认识,因而透明度不高,评价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大。四是评价涉及的测评指标要素不够系统、全面,且没有权重设定。例如,评价“学科带头人”要求具备思想素质、业绩成果等指标,一级评价指标过于粗疏、笼统,缺乏二级指标要素。其中,不能确定各能力、素质的比重程度是最大弊端。五是评价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较高。在人才推荐、选拔过程中,每次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申报材料、定期年终考核评价材料、期满考核材料等,工作中给工作人员带来纸质材料管理负担,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业科研机构能否快速发展,构建一套具有农业特征、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前提和基础[3]。#p#分页标题#e#

3对胜任特征及其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3.1胜任特征概念1973年,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教授著名的研究成果———《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使人们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新的曙光。他引用大量的实证说明了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指出学业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也不能有效预测人们的职业成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主张通过对岗位优秀人员所具备的个体特征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胜任特征,作为该岗位人员筛选或评价的标准。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所谓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素质[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指的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任职者能够做好或胜任的能力,它反映出个体与其工作匹配状态的程度,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胜任特征反映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行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胜任特征是可以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它的评估也要以行为识别为基础,以行为表现来测度和开发,能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加以区分。

3.2胜任特征模型的含义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组合。公认的胜任特征基本模型,是由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5]。该模型认为,胜任特征包括六大领域: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是基准性胜任能力,属于表层特征、外显要素,主要通过一个人的学历、成果等表现出来,易于发现与评价;而沉在“水面下”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其他要素是鉴别性胜任能力,属于深层特征,较难发现和测量,是不易改变的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可测量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进入2000年以后,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很多咨询公司也在开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和应用方面的业务,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4构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以及相应的胜任特征测评系统是十分繁杂的。鉴于不同行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差异,各行业均试图建立起符合自身职业特色和实现各自功能的胜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系统。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安鸿章等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将其分为层级式、族型、盒型和锚型[6]。“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按照高、中、初三个层级,立足于实现招聘、培养、选拔三大功能构建胜任特征模型,以此为依据开发出了评价系统。

4.1构建方法本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概括起来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不同层次职位,胜任特征虽然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程度(量)上而完全非维度指标(质)上。

4.2构建步骤

1)确定基准岗位。基准岗位能体现行业、职系特征,岗位与岗位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比较性。通过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绩效标准的分析,本项目确定了农业初级(招聘功能)、中级(培养功能)、高级(选拔功能)三个基准岗位。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提炼出农业科技人员的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的胜任特征因素,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整理出基本分类,构建起胜任特征模型框架,并对胜任特征模型的各要素进行描述性定义。本研究在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的框架下,制定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并进行了描述性定义。为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可比较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初级科技人员在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上保持了一致性。三级指标确定了学科带头人(高级)20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各15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

3)确定指标所占权重。应当注意的是,为体现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胜任特征的要求,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与事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主要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对于不同岗位,权重系数的设定是不一样的,以此表示不同岗位的不同胜任特征对职位的相对价值或重要性。例如,学科带头人(高级)评价指标中的科研品质、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6%、70%、14%,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分别为20%、60%、20%,初级科技人员分别为30%、50%、20%。

4)确定各岗位的行为等级。在这一过程中,“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从实现招聘、培养及选拔功能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符合、不符合两个等级,增强了其可操作性,避免了因锚定过多过细而无法区分和界定的弊端。

4.3构建内容根据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从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角度出发,全面考察备选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地预测候选人员将来能否胜任其岗位,提高了甄选人员、选拔聘任、培训人员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优化了科研人员队伍结构。根据胜任特征理念包括的六大领域,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三个层次评价对象,设计了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分配了三大总指标的权重,确定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等级(即锚定)。其中,“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及其二、三级指标,专家认为“不仅在创造力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且是识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7]”。同时,了解我国现行的各项科技奖励制度,明晰各种奖励的基本情况,对人才评价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8]。“科研能力”这一指标是农业科技人员评价的核心指标,为了能客观、科学地对这一指标进行评价,本项目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分析讨论,制定了符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特点的农业科技人员业绩量化评分标准。

4.4评价方法(工具)的说明人才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方法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个体内在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绩效。在对人才评价过程中,具体采用的评价方法(工具)视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本研究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选择其他辅助方法,在本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工具)。#p#分页标题#e#

1)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360度评价方法强调全方位客观地对个体进行考评,它既注重考评的最终结果,又将个体的行为过程和个人努力的程度纳入评价的全部内容,使得评价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表现和业绩[9]。但传统的360度考评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的难度较大,有可能趋于机械化,而通过互联网构建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则大大降低了评价成本,简化了整个评价管理工作。一方面,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强了评价过程的灵活性、适时性和动态性。为了改进传统评价过程中纸质材料成堆、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缺陷,本研究以360度评价方法为核心手段,开发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在“招聘子系统”实行网络报名,扩大了引进人才范围,评价过程实现了应聘人员按照既定的模式提交个人背景履历资料,便于评价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在“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培养子系统”中,实现了培养人员自我监督、管理、评价,导师定期评价指导和同行参与评价竞争的功能,促进了青年科技骨干人员对照胜任特征素质要求改进绩效,完成培养任务;在“学科带头人评价管理子系统”中,运用业绩分析、跟踪法,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在聘期间业绩、能力水平的公开、透明。在学科带头人期满考核进入新一轮选拔时,可开通网络评价功能,按照胜任特征评价模型,收集获取对学科带头人的360度评价信息,提交选拔会议参考,使选拔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落到实处。

2)其他辅助评价方法。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能力、绩效等素质特征的观察与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环境[10]。所以,要想准确地测评一个人的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应将其纳入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观察、分析、评定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因此,本项目对一级指标“科研品质”和“综合素质”除了采用信息化评价系统工作收集360度评价意见以外,还采用了其他的辅助评价方法,如评价中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关键事件分析法、结构化面谈法、16PF测试法等,具体可根据评价对象选取其中不超过3种方法进行;对“科研能力”则采用业绩评价分析法进行测评。

5建立评价选拔流程

宁夏农林科学院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已建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依据多年人才评价选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本项目提出评价选拔流程。

6胜任特征模型对人才评价的意义

6.1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测试个体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看做未来行为表现的最佳预测因子。

6.2形成了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传统观念,在招聘、选拔人才中比较重视候选人的知识、技能,但在本研究的评价对象中,人员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核心的动机和个性等处于胜任特征的深层,它是最有评价价值的。所以,对这类岗位按照胜任特征的规律进行评价和选拔人才,可以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6.3将岗位分析工作与人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人才评价往往存在不知道该测试什么内容,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缺少对测试岗位深入的量化研究等问题。胜任特征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建立了某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在评价时就有了设计评价方案所需的测评指标。

6.4提供了量化人事指标胜任特征模型与人才评价的结合可以提供许多量化人事指标,使人事工作的量化成为可能。例如,“学科带头人”评价分数达到90分及以上,则说明岗位胜任特征要求与个体的胜任特征之间的匹配性好,可以胜任此岗位;达不到这一量化指标,则说明个体的胜任特征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难以胜任此工作。

6.5为选择测试方法(工具)提供依据人们可以根据胜任特征要求来开发工具或选择测试工具。本项目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开发出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例如,为测评“成就导向”,评价个体的核心驱动力,则可根据评价条件选择16PF测试法、结构化面谈法等。

7结语

职位评定申报材料范文第10篇

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50余年来,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英才和各大院校的青年才俊。所谓得人才者,得市场。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关键,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根本。而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选拔、评价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仅凭个人的简历和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人才管理的需要。2001年,宁夏农林科学院进行体制改革以后,留才、引才、用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完成后,即启动了“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创新”项目。在这一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如何有效甄别有潜质的人才,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前宁夏农林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查找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胜任特征理论和通用模型,构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胜任特征模型,开发适合本单位工作特点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在招聘、培养、选拔人才等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推动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1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

什么是“农业科技人才”,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依据农业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情况,兼顾其学历状况,可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三大类,即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人才[1]。其中,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包括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他们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之上。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属于这个概念范畴。综合众多学者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本研究采用杨庆先等人阐述的“农业科技人才”定义,即“指在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迅速调整自己,并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各种类型创造性劳动,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2]。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本研究的三个类别评价对象,即学科带头人(选拔功能)、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功能)、初级科技人员(招聘功能)。农业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科技活动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确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

1.2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

农业科技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接受各种创新和挑战,更希望有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向社会和个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自我的需求。

1.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农业科技人才丰富的知识内涵激发了他们不断追求进取,由于他们普遍受到过较高的教育,他们学习、领悟知识的能力也普遍较强。

1.4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农业科技人才所涉及的领域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他们想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经常亲自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动手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工作过程难以监督

和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样,农业科技人才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从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因此,很难监督和控制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过程。

1.6个人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

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论文)、专利发明、标准的形式出现,往往不可直接测量和评价,而一项创新成果通常又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个人的成就更加不易于直接测量和评价。以上农业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的特点给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传统人事管理中“人才评价”这一环节一直是个难点。经过对这一工作资料的分析总结,查找出了传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科技人员评价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才开始注重,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上。宁夏农林科学院在人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研究系列的6个门类12类的考核标准。针对所分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已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办法》等,经过几年的运行,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在分析人才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评价过程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与业绩的考察,忽略特质、核心动机等内隐特征和行为的测评,因而对其发展潜能和工作绩效的预测性较差。例如,在“学科带头人”评价选拔过程中,对“主持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争取经费”、“”等业绩成果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虽然这为参评“学科带头人”设置了初选的标杆,但没有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潜能、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不能切实结合岗位的要求分配科技人员,忽视人与工作的匹配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既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个有着具体胜任能力要求的岗位。要测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此岗位,须先明确岗位所要求的胜任特征。人与岗位的契合匹配程度是选拔、聘用最具关注价值的问题。三是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依赖领导及评委的感性认识,因而透明度不高,评价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大。四是评价涉及的测评指标要素不够系统、全面,且没有权重设定。例如,评价“学科带头人”要求具备思想素质、业绩成果等指标,一级评价指标过于粗疏、笼统,缺乏二级指标要素。其中,不能确定各能力、素质的比重程度是最大弊端。五是评价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较高。在人才推荐、选拔过程中,每次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申报材料、定期年终考核评价材料、期满考核材料等,工作中给工作人员带来纸质材料管理负担,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业科研机构能否快速发展,构建一套具有农业特征、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前提和基础[3]。

3对胜任特征及其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3.1胜任特征概念

1973年,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教授著名的研究成果———《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使人们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新的曙光。他引用大量的实证说明了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指出学业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也不能有效预测人们的职业成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主张通过对岗位优秀人员所具备的个体特征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胜任特征,作为该岗位人员筛选或评价的标准。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所谓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素质[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指的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任职者能够做好或胜任的能力,它反映出个体与其工作匹配状态的程度,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胜任特征反映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行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胜任特征是可以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它的评估也要以行为识别为基础,以行为表现来测度和开发,能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加以区分。

3.2胜任特征模型的含义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组合。公认的胜任特征基本模型,是由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见图1)[5]。该模型认为,胜任特征包括六大领域: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是基准性胜任能力,属于表层特征、外显要素,主要通过一个人的学历、成果等表现出来,易于发现与评价;而沉在“水面下”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其他要素是鉴别性胜任能力,属于深层特征,较难发现和测量,是不易改变的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可测量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进入2000年以后,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很多咨询公司也在开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和应用方面的业务,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4构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以及相应的胜任特征测评系统是十分繁杂的。鉴于不同行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差异,各行业均试图建立起符合自身职业特色和实现各自功能的胜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系统。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安鸿章等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将其分为层级式、族型、盒型和锚型[6]。“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按照高、中、初三个层级,立足于实现招聘、培养、选拔三大功能构建胜任特征模型,以此为依据开发出了评价系统。

4.1构建方法

本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概括起来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不同层次职位,胜任特征虽然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程度(量)上而完全非维度指标(质)上。

4.2构建步骤

1)确定基准岗位。基准岗位能体现行业、职系特征,岗位与岗位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比较性。通过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绩效标准的分析,本项目确定了农业初级(招聘功能)、中级(培养功能)、高级(选拔功能)三个基准岗位。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提炼出农业科技人员的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的胜任特征因素,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整理出基本分类,构建起胜任特征模型框架,并对胜任特征模型的各要素进行描述性定义。本研究在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的框架下,制定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并进行了描述性定义。为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可比较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初级科技人员在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上保持了一致性。三级指标确定了学科带头人(高级)20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各15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

3)确定指标所占权重。应当注意的是,为体现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胜任特征的要求,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与事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主要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对于不同岗位,权重系数的设定是不一样的,以此表示不同岗位的不同胜任特征对职位的相对价值或重要性。例如,学科带头人(高级)评价指标中的科研品质、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6%、70%、14%,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分别为20%、60%、20%,初级科技人员分别为30%、50%、20%。

4)确定各岗位的行为等级。在这一过程中,“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从实现招聘、培养及选拔功能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符合、不符合两个等级,增强了其可操作性,避免了因锚定过多过细而无法区分和界定的弊端。

4.3构建内容

根据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从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角度出发,全面考察备选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地预测候选人员将来能否胜任其岗位,提高了甄选人员、选拔聘任、培训人员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优化了科研人员队伍结构。根据胜任特征理念包括的六大领域,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三个层次评价对象,设计了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分配了三大总指标的权重,确定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等级(即锚定)(见表1)。其中,“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及其二、三级指标,专家认为“不仅在创造力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且是识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7]”。同时,了解我国现行的各项科技奖励制度,明晰各种奖励的基本情况,对人才评价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8]。“科研能力”这一指标是农业科技人员评价的核心指标,为了能客观、科学地对这一指标进行评价,本项目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分析讨论,制定了符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特点的农业科技人员业绩量化评分标准(见表2)。

4.4评价方法(工具)的说明

人才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方法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个体内在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绩效。在对人才评价过程中,具体采用的评价方法(工具)视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本研究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选择其他辅助方法,在本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工具)。

1)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360度评价方法强调全方位客观地对个体进行考评,它既注重考评的最终结果,又将个体的行为过程和个人努力的程度纳入评价的全部内容,使得评价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表现和业绩[9]。但传统的360度考评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的难度较大,有可能趋于机械化,而通过互联网构建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则大大降低了评价成本,简化了整个评价管理工作。一方面,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强了评价过程的灵活性、适时性和动态性。为了改进传统评价过程中纸质材料成堆、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缺陷,本研究以360度评价方法为核心手段,开发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在“招聘子系统”实行网络报名,扩大了引进人才范围,评价过程实现了应聘人员按照既定的模式提交个人背景履历资料,便于评价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在“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培养子系统”中,实现了培养人员自我监督、管理、评价,导师定期评价指导和同行参与评价竞争的功能,促进了青年科技骨干人员对照胜任特征素质要求改进绩效,完成培养任务;在“学科带头人评价管理子系统”中,运用业绩分析、跟踪法,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在聘期间业绩、能力水平的公开、透明。在学科带头人期满考核进入新一轮选拔时,可开通网络评价功能,按照胜任特征评价模型,收集获取对学科带头人的360度评价信息,提交选拔会议参考,使选拔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落到实处。

2)其他辅助评价方法。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能力、绩效等素质特征的观察与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环境[10]。所以,要想准确地测评一个人的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应将其纳入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观察、分析、评定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因此,本项目对一级指标“科研品质”和“综合素质”除了采用信息化评价系统工作收集360度评价意见以外,还采用了其他的辅助评价方法,如评价中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关键事件分析法、结构化面谈法、16PF测试法等,具体可根据评价对象选取其中不超过3种方法进行;对“科研能力”则采用业绩评价分析法进行测评。

5建立评价选拔流程

宁夏农林科学院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已建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依据多年人才评价选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本项目提出评价选拔流程(见表3)。

6胜任特征模型对人才评价的意义

6.1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测试个体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看做未来行为表现的最佳预测因子。

6.2形成了选人用人导向

按照传统观念,在招聘、选拔人才中比较重视候选人的知识、技能,但在本研究的评价对象中,人员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核心的动机和个性等处于胜任特征的深层,它是最有评价价值的。所以,对这类岗位按照胜任特征的规律进行评价和选拔人才,可以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6.3将岗位分析工作与人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人才评价往往存在不知道该测试什么内容,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缺少对测试岗位深入的量化研究等问题。胜任特征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建立了某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在评价时就有了设计评价方案所需的测评指标。

6.4提供了量化人事指标

胜任特征模型与人才评价的结合可以提供许多量化人事指标,使人事工作的量化成为可能。例如,“学科带头人”评价分数达到90分及以上,则说明岗位胜任特征要求与个体的胜任特征之间的匹配性好,可以胜任此岗位;达不到这一量化指标,则说明个体的胜任特征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难以胜任此工作。

6.5为选择测试方法(工具)提供依据

人们可以根据胜任特征要求来开发工具或选择测试工具。本项目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开发出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例如,为测评“成就导向”,评价个体的核心驱动力,则可根据评价条件选择16PF测试法、结构化面谈法等。

7结语

上一篇:线上课程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护士标兵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