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审计范文

时间:2023-08-25 17:00:31

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模型 审计方法 审计指标

[分类号] F239.42

Study on Knowledge Audit

Cheng Ju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audit and which problems it can resolve. Then it introduces the methods of executing knowledge audit and designs a model of knowledge audit which includes four parts: audit teams, audit methods and tools, audit contents and audit goal and builds the indicators system. At last, it gives a flow of executing knowledge audit and makes the conclusions that it needs further research when practice knowledge audit in enterprises.

[Keywords] knowledge auditknowledge audit model audit methods audit indicators

1 前言

无论是知识管理战略的确立,还是知识管理实施初始阶段的建模,都要以知识审计为基础,也就是说,企业只有了解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才能制定知识战略,才能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按照著名学者Ann Hylton博士的研究发现,许多知识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并不清楚组织现有的知识和潜在的知识,并不清楚自己的知识需求。[1]

知识审计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流程,它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分析企业已有的知识(知识基础)与缺乏的知识(知识需求),针对企业的情况,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对知识审计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Ann Hylton认为,知识审计是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针对公司的知识状况,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报告。David Skyrme认为,知识审计就是识别组织核心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分析知识差距和知识流等,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综合来看,知识审计能够回答的问题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企业已经拥有哪些知识、缺乏哪些知识、谁需要这些知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2]

2 知识审计方法介绍

由于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完全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审计,因此在不同的知识主体内部或者外部进行审计,所使用的审计方法无法统一,而这些审计方法都各具特点,所选择的审计指标也互不相同。一般的知识审计都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下面列出的是一些主流的知识审计方法。

2.1 Jay Liebowitz的知识审计方法[3]

JayLiebowitz博士是Maryland-Baltimore County大学的教授,他也是研究知识管理系统方法论的专家。以下步骤是JayLiebowitz等人提出分三步进行的知识审计方法:

(1)识别目标领域内现有的知识。

①确定目标领域内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汇集点、知识源、知识流和限制条件,包括识别影响目标领域的环境因素。

②识别并定位目标领域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③建立目标领域的知识地图,描述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流。

(2)识别目标领域内缺乏的知识。

①进行差距分析,找出要达到经营目标还需要哪些知识。

②确定谁需要这些知识。

(3)对目标领域内的知识管理提供建议。

2.2 德尔菲(Delphi)的知识审计方法

全球最卓越知识型企业(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在1998年由 Teleos发起并主办,每年一度。全球MAKE研究是建立在德尔菲(Delphi)方法论基础上的,利用专门讨论小组鉴别关键问题,通过三个轮次的筛选达成最后的一致意见。第一轮,由专门讨论小组的成员提名可能的全球MAKE公司;第二轮,专门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从被提名的组织中选出最受钦佩的三家公司,至少有专门讨论小组成员的10%选中的组织才能成为全球MAKE最后参加决赛的公司;在第三轮也就是最后一轮中,使用以下8个指标作为评选标准对公司打分,每个指标最高为十分(excellent),最低是一分(poor)。最后Teleos会根据专家讨论结果并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给出最终结果。

(1)公司在创建适应需要的知识型文化环境方面的努力;

(2)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支持与认可程度;

(3)公司开发和提供知识型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4)最大限度发挥公司智力资本价值的成就;

(5)公司在创建能促进知识共享的环境方面的措施;

(6)公司是否已形成了一种能不断进行持续学习的文化环境;

(7)有效管理顾客知识以增加顾客的忠诚度与利润贡献度;

(8)通过知识管理为股东最大程度创造财务利润。

2.3 知识审计的一般方法

(1)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知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调查表一般设计成问题式,所以又叫问题式调查表。设计调查表时应注意它的必要性、可行性、准确性和艺术性。调查表可以发给相关人员,也可以发给全体职工。填表人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填表时可以由审计人员现场填写,也可由被调查人填写。具体情况应根据工作需要而定。

(2)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即用各种符号将某一种业务程序绘制成一张工作流程图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以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意其它符号。但是,一个审计团队和审计项目所采用的符号必须一致,以便于我们正确识别。

(3) 组织系统图法

组织系统图法即将审计的单位各级组织机构绘制成一张图,用以反映被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间的领导关系及知识供需关系。这是审查被审单位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知识供需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3 知识审计模型研究

Chiesa等人(1996)曾提出过一个二维创新审计框架,把创新审计分为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两个层次。审计是借用财务学的概念,它通过对创新活动的表现和实施情况度量和评测找出同基准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并制定弥补这一差距的可行性计划。这种把审计纳入创新活动评价的做法,为我们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测度和评价提供了启发性思路。要提高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必须考察知识管理活动的内部。知识审计是揭示知识活动的一种较好方法,它通过对知识活动的表现和实施情况的度量和评估找出同基准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并制定弥补这一差距的可行性计划。[4]知识审计通常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5]

前言中已经提到知识审计针对什么问题及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具体来说,知识审计应该完成以下步骤:

(1)揭示组织实际知识水平;

(2)分析知识资产的结构、障碍和促进因素;

(3)提高知识在组织的受关注程度;

(4)设计知识地图,找出差距;

(5)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1 知识审计模型设计

对于一个知识型组织而言,企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及企业文化决定了知识资源的分布、利用是否合理,因此知识审计的第一步应从组织知识结构和文化开始;审计的第二步针对企业知识资产进行,本文将企业知识资产分为四部分,即营销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评估管理;审计的第三步将找出企业知识能力差距,为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实施审计离不开审计团队和审计方法,审计方法在前文已作介绍,审计团队则是由不同的专家组成,包括公司战略制定者、财务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识分析家、知识产权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以及信息技术专家等。[6]

本文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一种知识审计模型,如图1所示。[7][8][9]

3.2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的选择通常会有许多的问题存在,慎选指标的标准对于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项目时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能够审慎选择指标,以免陷入推行的迷惘。一般来说,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应体现出逻辑关系,并尽可能反映知识的方方面面。

(2)层次性原则。指标之间不能互相隶属,不能将不同方面的内容纳入同一指标。

(3)细分性原则。指标的含义不能过多,以免不同的评审者对指标的内涵产生不同理解。

(4)可操作性原则。若评价指标过于复杂,会给审计带来困难。

(5)可比性原则。指标要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此外,还要注意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成长性与预测性等原则。

由于在对组织知识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有多个方面的考虑,为了综合、全面地审计知识,从知识活动的过程、组织结构、知识活动带来的经济收益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科学,这些审计指标的信息分别来源于专家评判,或对被审计对象的自身情况的分析。结合图1的知识审计模型中的审计内容,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知识审计流程

知识审计是动态的流程。完整的知识审计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10]

(1)计划阶段。这个阶段要清楚了解企业现状,定义知识审计的目标、识别各种限制条件、制定知识审计的计划、并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定义审计目标,是为了规范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所以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识别限制条件和制定计划,是为了在知识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并把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限制条件包括了财务预算上的限制组织内部基础设施的限制、时间限制等;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是为知识审计提供比较的基准,前提是要对理想的状态有清楚的认识。

(2)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要依据组织的具体情况,选择知识审计方法,实施知识审计。知识审计的实施包括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估等。

①数据收集阶段。数据收集阶段是要根据需要完成的审计目标收集数据。数据可以通过问卷、个人面谈或集中群体面谈、从知识管理软件系统中统计数据等方式收集。通过问卷或面谈的方式,非常关键的是为合适的人设置合适的问题。一个核心问题是调查表所设置问题答案的内容、形式和数量是可用的。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拥有知识管理系统,则从系统中直接统计的数据是审计的主要依据。

②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可以由企业内部专家完成,也可以通过外聘专家来分析,这取决于内部可以利用的资源及收集的数据的容量和复杂性。有许多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数据。如果数据量小,则可以通过简单的运算表,对于复杂的大规模数据,则需要编制相应的计算机处理程序,运用复杂数学模型和算法才能实现。对于收集的数据一般有三类分析:一般性分析,策略重要性分析,数据流图分析等。

③数据评估阶段。数据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对数据所产生的问题和机会进行解析和评估。不是全部问题都能够准确定位,有些问题因为企业资源的限制而不能定位,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或物理资源等的限制。许多问题可以被识别,并且有机会进行不断的改进,使得知识质量不断得到优化,如信息的存储,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资源的非标准和规范,信息超负荷、透明和会计责任的缺乏、不可跟踪等。

(3)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整理和评价知识审计完成后得到的数据,形成审计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知识审计报告。一般来讲,需要绘制知识地图描述组织的知识流,找出组织的知识差距。

①推荐沟通阶段。沟通策略在整个知识审计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建议案提出后就更加关键。因为建议案一般都是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绩效的改进方式,可能会引起相关人员的误解、不满甚至抵制等。在这个阶段,要整理和评价知识审计完成后得到的数据,形成审计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知识审计报告。一般来讲,需要绘制知识地图,描述组织的知识流,找出组织的知识差距,然后与相关部门或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②实现建议阶段。如果知识审计形成策略,通过此策略生成的建议报告被充分沟通和认同,就必须制定落实建议案而改进的行动计划。

③持续优化阶段。知识审计的目标就是为持续优化管理过程,达成最佳管理实践。因此知识的审计不是目的,而是为改进绩效的一种措施,需要定期对照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据审计报告和建议案不断对照,使得管理过程更加可控。

5 小结

知识审计还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在理论建设和实践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对知识审计的研究,理论方面还不够完善,实践方面还处在探索时期,没有实现一般化,如何针对具体的企业设计合理的审计方式、如何将知识审计与知识管理的评估以及组织的基准管理联系并融合起来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情报科学,2004,(5):598

[2] 陈晓雨,王甜.知识资本审计模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新工具.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28~29

[3] [2006-9-28].Jay Liebowitz, Bonnie Rubenstein-Montano, Doug McCaw. The Knowledge Audit. http://userpages.umbc.edu/buchwalt/papers/KMaudit.htm

[4] 马小勇,张利.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审计.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4):25~26

[5] Susan Henczel, The information Audit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utlook, June, 2001,(6):48

[6] 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与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7):103

[7] 马小勇,官建成.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审计.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43

[8] [2006-9-28].Ann Hylton. A KM Initiative Is Unlikely to Succeed Without a Knowledge Audit. www.省略/docs/km_articles/KM_Initiative_Unlikely_to_Succeed_Without_a_K_Audit.pdf

[9] Thirumoorthy Paramasivan, Knowledge Audit. THE CHARTERED ACCOUNTANT, NOVEMBER 2003:498-506

[10] 祁延莉,冯静.“知识管理”专题之二 知识管理以知识审计为基础.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29):49

知识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知识图谱; 知识审计;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081-05

一、引言

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先行,自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思路后,供给侧改革已成政策高频词。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供给侧出发,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这就需要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于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来源,知识资本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要素,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和潜在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包括无形技术在内的知识资产的竞争。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重视培育知识资本,不断增大研发投入成为很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但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仅维持在15%左右的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发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撑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在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对知识审计的忽略。

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第一步[ 1 ]。企业应在清楚认知自己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研发战略,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行为,而知识审计则是对这一知识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评估以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活动。实践的需求带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对知识审计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知识审计研究成果的梳理,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现状、阶段变化和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对实践有更好的指导。

二、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载文统计与描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即CNKI总库)中,检索条件设定篇名中包含“知识审计”或“R&D审计”或“知识资本审计”或“智力资本审计”“知识管理审计”的专业文献,对2000―2016年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样本总量47篇,对这47篇文献逐一进行手工删选,样本调整为44篇。检索方案选取原因如下:(1)CNKI是国内收入专业学术成果范围最广的数据库,借助此平台的检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成果的全面性。(2)为了排除不相关文献的干扰,保证知识审计研究成果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对文献手工整理时作了两方面的调整:部分不能获得全文资料的会议论文及和搜索主题关联性不强的文献3篇排除。(3)对于检索词的设定,笔者认为知识资本的形态各异,同时知识资本形成的不同阶段称谓也各异,鉴于对知识审计界定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故选取多种称谓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基于此样本,笔者作了如下分析。

(一)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生命周期分析

文献计量学中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显示,学科研究成果的数量随其生命周期呈现出规律的变化,研究初期和理论成果完备之后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在研究进行中以及日趋成熟的过程中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后保持稳定,本研究借助此理论来判断知识审计的研究进程。将上述研究成果作时间序列分析后发现,2005年之前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2005年之后研究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数据统计不完整),按照文献计量学理论,笔者认为知识审计的研究正处在第二阶段,研究正在大力推进中(见图1)。

(二)基于知识图谱的载文分析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宽泛,海量信息蜂拥而至时,人们对于知识的分类整理以及脉络演变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图谱技术因其能够清晰、动态地对知识作多维度的分析处理,并利用图谱形象地展示知识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达到多学科融合目的,因而成为许多学者文献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44篇样本文献进行了高产作者和机构以及关键词分析。

1.高产作者和机构分布

利用CiteSpace软件,将网络节点设置为作者(Author),得到2000―2016年知识审计研究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如图2。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学者是知识审计研究的主力,同时也说明目前对知识审计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理论层面。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在知识审计领域的研究非常突出,肖久灵和汪建康两位作者独立或合作发文数量占研究样本很大部分,在对研究成果仔细研读后发现,其研究持续性强,很多研究成果为其他学者所引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图谱的分析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图中还发现,对于知识审计的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目前知识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肖久灵和汪建康以及朱志红和薛大维组成的两大核心团队,但遗憾的是团队和团队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关系。

2.关键词分析

P键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的主旨,词频分析法是文献计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为齐普夫定律,根据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可以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根据样本文献的关键词,笔者使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得出词频较高的关键词,之后手动整理,删除了如知识审计、智力资本审计等不能清晰反映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列示了十大高频关键词如表1,并绘制出2000―2016年知识审计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图谱中的节点表示不同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频次,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圆圈对应的直径越大。根据图表显示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得出和文献计量分析相同的结论,即知识审计的研究仍然处于中早期,研究的主题较多和知识审计的基本要素及理论架构相关。

为了清晰地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前沿问题,对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得出近三年知识审计研究的关键词,并按照出现的时间逆序排列,得出十五项近三年出现的关键词,如表2。从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的研究热点较前些年有所变化,研究的热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应用知识审计这一有力工具,如流程构建、核心要素的识别等,以及知识审计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等。

三、研究成果综述

面对知识经济的巨浪,国内外企业都意识到知识资本的重要性,知识审计因此应运而生,面对如此优秀的知识管理工具,国外学者的目光早于国内学者投向了这个新兴领域。在我国,知识审计的研究尽管相对滞后,但研究工作正在蓬勃进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定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和任何学科的研究一样,从2000年国内出现首篇知识审计研究的文献开始,学者们十分关注对知识审计基础理论的探讨。鉴于国内对知识审计的研究较为滞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比较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郭群[ 2 ]首次提出了智力资本审计的概念,并对智力资本审计的目标、审计标准以及智力资本审计的对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智力资本审计应包括对知识产权、人才资产、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的审计,并提出应该利用属性价值计算法揭示审计结果,利用审计结果建立智力资本知识库,以推进智力资本审计的开展,这是我国知识审计研究的开篇之作。冯静认为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首次对知识审计的含义以及实施知识审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知识审计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彭璐[ 3 ]全面总结国内外知识资本审计的现状,首次辨析了知识审计、知识资本审计和智力资本审计的概念界定,对知识资本审计的基础理论如知识资本审计的概念、目标、职能、对象、原则以及知识资本审计的程序、方法和报告等进行了梳理。张瑞红[ 4 ]也认为知识审计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并阐述了知识审计的概念、知识审计在我国的实施和应用现状。朱志红等[ 5 ]对知识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知识审计的概念、对象流程和报告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方面,肖久灵和汪建康作了很大的贡献。肖久灵等[ 6 ]分基于概念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基于过程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和基于策略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三类,对国外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构成、内容、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对知识管理审计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审计模型构建

在得到前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审计是一项应用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要将理论成果落地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知识审计模型,并探讨了如何选择审计方法以及构建审计评价标准等实务中的瓶颈问题。对于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基础,学者意见并不统一。

1.基于审计基本理论的构建

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审计仍属于一种审计活动,应基于审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来探讨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代表性的观点有:奉继承、赵涛[ 7 ]按照审计理论构建了知识管理审计模型,该模型包括审计团队、审计方法与工具、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对象与内容等要素,并分别针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解释。周国熠等[ 8 ]明确了知识审计的主体和审计的方法,指出应从企业的知识结构入手开展五项要素的审计,并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

2.基于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对知识审计较为一致的界定认为,知识审计是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审查与评价,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应建立在知识管理流程或知识管理模型的基础上。肖久灵等[ 6 ]深入分析了各种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特征及组件,并将其分为概念性架构、过程性架构和综合性架构三类对国内外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最后提出了知识管理审计准备、分析、实施和总结四个子过程的基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审计架构,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朱志红等[ 5 ]提出知识审计不仅应关注显性知识还应关注隐性知识,并根据知识管理审计理论模型设计了知识审计模型,通过调查问卷展示了一个识别隐性认知和阻碍管理计划实施的文化壁垒的主观研究过程。

3.借鉴其他学科和方法的构建

陈晓雨等[ 9 ]借鉴斯坎迪亚模型和平衡计分卡,在对知识资本从财务、人力资源、结构、顾客、创新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审计模型,并对这五个方面评价指标的遴选和权重分析进行了探讨。王昊等[ 10 ]利用单项核心能力价值与模糊权重进行加权确定知识资本的价值,基于此思路构建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案例应用。朱志红等[ 5 ]借鉴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构建了知识管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得出知识审计系统化的六步骤模型。夏西平[ 11 ]尝试构建了面对组织整个知识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价的新的知识审计模型,详细论述了根据构建的模型如何在企业中开展、实施知识审计,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三)知识审计的应用研究

在知识审计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将知识审计的方法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相关研究近年逐渐增多。

盛小平、刘泳洁[ 12 ]将知识审计应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了知识审计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审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并从八个阶段对该模型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彭哲[ 13 ]利用各B历经的思想遍历企业业务层的知识管理流程,绘制了企业核心流程知识历程图,并基于此构建了知识管理审计的动态循环流程。王知津、黄莹莹[ 14 ]探讨了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知识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构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审计模型。萨如拉、谢芳[ 15 ]基于知识审计的视角构建了非遗知识审计模型,并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为例阐述了如何进行知识审计。晋美[ 16 ]提出了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概念,构建了面向项目层面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模型和面向企业层面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其应用。乔珊[ 17 ]构建了基于知识审计的国际货代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并以国际货代企业为案例进行了模型的验证。

(四)其他

知识审计属于边缘学科,部分学者从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视角对知识审计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肖久灵等[ 6 ]将焦点放在横跨知识管理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上,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从方法基线、审计范围和方法特征三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清晰展示了各个模型的特征及应用思路。汪建康等[ 18 ]厘清了数据审计、信息审计和知识审计三者的关系,认为他们都遵循审计原理和方法等理论基础,审计的前提条件和审计步骤基本相似,但三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肖久灵、汪建康[ 19 ]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审计提出的各个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学者们较为认同的数个核心要素并进行了优化,形成了涵盖知识审计活动七个阶段的23个核心要素。

四、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一)知识审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待夯实

首先,作为跨学科的新兴领域,知识审计的理论基础应涵盖知识管理和审计等多学科,但从上述来看,目前知识审计理论基础的探讨更多局限于传统的审计理论,多数学者的研究仍然基于传统的审计六要素来进行,而从知识管理和技术经济创新领域中汲取的营养严重不足,理论支撑匮乏。其次,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界定是一项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知识审计的概念界定,目前理论界并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和理论,因此研究的侧重点各有偏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支撑的基础理论较为宽泛并且基础理论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不足,另一方面是知识审计作为新兴学科,产生时间较短,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相关理论的探讨有待加强。因此,笔者认为,在充分认识和强调知识审计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和吸收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夯实知识审计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回到原点再出发,即充分厘清知识审计的概念和特征的界定。尽管对于知识审计的定义没有统一,但是理论界一致认为知识审计不是对显性的正式的知识资本进行的审查,也不是对企业的某一项知识管理行为进行的静态审查,而是对企业的一系列知识管理行为和所获得的隐性、显性知识成果及其利用情况进行的考察和评价,以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基于此,知识审计是流程的审计,是对知识管理的过程进行的审计,R&D活动是其中一项工作,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其中的产品,知识审计应包括上述概念。

(二)模型的构建需要更强调系统性和应用性

在对知识审计研究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尽管已有研究中各种模型各具特色,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首先,已有的研究往往是基于某一特定的视角或着眼于知识审计的某一环节,因此,视角各异就会使得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研究成果关注于知识资产审计、知识管理绩效审计、智力资本审计。如上所述,知识资产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构建的知识审计模型应基于整体的视角和架构,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能够指导全流程的审计业务。其次,纵观各位学者和机构所构建的知识审计模型和审计方法的介绍,引入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较多,基于我国政策环境和企业实务的本土化知识审计模型较少。毋庸置疑,政策环境对于企业自主开展知识管理行为和提升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大政策背景下,所出台的各项鼓励技术创新政策措施必将有效地刺激企业知识管理行为的开展,需要适合中国特色的知识审计模型和方法给予助力。再次,已有审计模型中涉及审计方法的开发和运用较多立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某一具体环节,如知识资产和智力资本的识别等,对知识管理环境的审计、知识管理战略审计等前馈性审计方法的研究明显不足,并且所采用的方法较多涉及定性方法,如访谈,调查问卷、焦点小组、定点观测等,较少涉及定量统计计量手段。最后,现有研究成果中所设立的指标体系中也存在指标设置有失偏颇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尽管知识的无形性、难以量化等特点决定了制定合理的定量指标体系难以实现,但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仍然存在定性指似多、定量指标偏少的问题。另外,知识审计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它应该能适用于组织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因此,指标体系设置应强调覆盖全面,才不会导致审计结果产生的误差阻碍知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应注重其他学科成果的借鉴

知识审计是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果仅仅基于传统的审计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必然会导致研究结论的无效,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知识审计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实践。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这意味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审计借助云计算的“云化”方式建立的“审计云”模式或理念,也可以引入到知识审计的研究中,如何利用“云化”审计方式有效地识别企业潜在的知识资源等成为未来探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情报科学,2004(5):599-602.

[2] 郭群.试论智力资本审计[J].广东审计,2000(10):11-13.

[3] 彭璐.知识资本审计基础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张瑞红.知识审计与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J].情报杂志,2007(3):95-97.

[5] 朱志红,徐平,薛大维,等.识别隐性知识的知识审计:以知识管理审计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9):117-120.

[6] 肖久灵,汪建康,彭纪生.知识管理审计模型比较与借鉴[J].情报杂志,2010(5):1-5.

[7] 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与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102-105.

[8] 周国熠,程娟,彭哲.基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5):106-109.

[9] 陈晓雨,王甜,孙阿楠.知识资本审计模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新工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28-30.

[10] 王昊,戚啸艳,彭璐.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及案例模拟[J].南京社会科学,2007(5):26-32 .

[11] 夏西平.知识审计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 盛小平,刘泳洁.知识审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787-790.

[13] 彭哲.各态历经在企业业务层知识管理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4):91-101.

[14] 王知津,黄莹莹.基于知识审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3):23-224.

[15] 萨如拉,谢芳.知识审计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会计之友,2014(3):114-117.

[16] 晋美.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 乔珊.基于知识审计的国际货代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 汪建康,肖久灵,李乾文.信息审计与知识审计的关系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6):107-111.

知识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审计;审计活动;过程展示图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03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17-05

〔Abstract〕Knowledge audit is the first step of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Based on 30 kinds of knowledge audit frameworks,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knowledge audit lists of activities and sub-activities and concept lis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que of Meta-process diagrams and Meta-deliverable diagrams of 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s,and further revealed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audit activities,then offered help and references for the modern enterprises to better cognize and implement knowledge audit and promoted to maximizing profits of knowledge audit.

〔Key words〕enterprise;knowledge audit;audit activity;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

知识审计(Knowledge Audit)作为一个横跨知识管理与审计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1-3]。知识审计将审计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将审计思想与方法应用到企业知识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与实施,对企业知识资产与运作流程的效率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是对现代审计理念的延伸和发展。知识审计不仅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以及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在企业战略规划、蓝图设计、系统实施和持续改进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基于知识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许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学者基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知识审计架构与方法,如FKM-Audit法、HyA-K-Audit法、KAA法、SEKAM法、Strategi Model法等,涵盖概念性、过程性和测量性等多种性质的架构,但这些架构的关注焦点、实施步骤、具体内容、内在逻辑以及所使用的技术、基础条件等都不尽相同,造成了实际应用的困难。由此,本文拟对这些知识审计架构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所包含的审计活动展开内容分析,并采用元建模技术中的过程展示图(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5],深入揭示企业知识审计的运作机理,以及审计活动的内在逻辑关联与相互作用关系,为现代企业更好地认知与实施知识审计,提升知识管理绩效,促进审计效率与效果的最大化。

1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性质与特性

基于组织理论观点,组织活动可以被理解为工作单元或一组行动,具有活动主体、活动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目的性追求等基本构成要件,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系列行为过程[6]。审计活动是组织活动的类型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对审计的内涵与特征的体现,审计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都能够在审计活动中得到体现。审计意味着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一定的领域进行鉴证、监督与评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极大丰富,在体系、范围、内容、方技等方面都有所扩展和改变。知识审计活动即是知识审计过程的构成单元或具体节点,通过知识审计活动,可以调查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对企业内部各种有关知识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等进行评价。另外还能揭示企业对知识进行实际管理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知识管理的环境、障碍以及促进因素,设计未来知识管理方法路线图,并提供具有诊断性和咨询性的审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员工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帮助[7]。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出30种知识审计模型或架构(见图1a),并对其所含有的知识审计活动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化流程优化设计方式,通过消除、简化、整合、均衡等,最终确定出7个主要活动:审计准备、审计辅助、数据收集、审计处理、审计评价、审计结果与知识再审计,7个主要活动共计包含23个子活动(见图1b),这些主要活动与子活动构成了元过程图的主要内容。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知识审计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知识再审计是非常必要的活动,但再审计的具体内容仅是上述活动的再次重复,因此其并未有实质内容和特征。

2 过程展示图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知识审计范文第4篇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

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二、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制造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在服务业,出现了许多完全基于知识的产业,如软件开发业、咨询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的增长点,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整个社会进步。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结构的变化,为评价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这些“知识型”的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而注重科学技术对经济作用的统计与量化分析也已成为当前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与实践的新的特点和趋势。知识型产业高度依赖于科学与技术,是以知识为主要输入而形成的产出。显然,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为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成为科技统计的重要内容。

在此,“知识型”产业是泛指那些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知识型产业统计”是指以知识型产业为统计对象的统计。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对不同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统计,目前主要有高技术产业统计、服务业统计、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统计、知识产业统计这4类,在此,知识型产业统计是对这些不同统计的总称。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最先是从高技术产业统计开始的。起初,OECD采用美国制定的标准对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统计,至1984年,以11个成员国的数据为依据制定了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94年对标准进行了修定,提出了我们称之为“四分类”的标准。服务业的统计在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服务业R&D统计是很笼统的。由于高技术的渗透作用,导致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出现,原有的分类和统计已不能满足需要,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引起了注视,《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对服务业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知识型产业予以单列。知识产业的统计则打破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线,把高技术和高中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统计和分析。ICT统计则是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与通信为研究对象。

知识型产业统计在OECD及其成员国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1999年OECD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组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就是描述OECD科学技术状况和趋势的一组指标。该《指标》共分6部分,其中有3部分都采用了来自知识型产业统计的指标。第2部分《教育、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资源分布》共有9个方面指标,其中3个方面是知识型产业方向的指标,第4部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重要性》的5个方面的指标都与ICT统计有关,第6部分《科技产出及经济表现》有7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有2个方面来自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上述6部分共有34方面的指标,而与知识型产业有关的有10项,占30%。

三、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四、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3.注意利用已有统计资源,获得所需数据

知识审计范文第5篇

一、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定义

虽然知识管理审计已经开始在一些组织中实施应用,但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也至少应该体现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审计时间等基本要素。目前知识管理审计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使用较多有HyA-K-Audit、DelphiGroup的KM2、F.W.Horton的InfoMap法等。知识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组织内的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环境、知识的收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审计时间对于财务审计来讲一般都是事后审计,而知识管理审计事前、事中、事后都可以。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审计师依据一定的审计方法,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项目发表审计意见或无法发表审计的书面文件。此处提到的“无法发表审计意见”是因为审计师可能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的情形。

二、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作用

1.防护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实施已经掀起一股热潮。然而当前的统计数据表明,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最多只有15%。产业分析家预测,到2003年仅财富500强就会因为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损失315亿美元。审计师通过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或降低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项目的依赖或期望程度。帮助组织了解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管理这些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审计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对知识管理部门盲目的或缺乏效果、效率、经济性的项目起到制约作用。

2.建设性作用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着眼于组织管理部门的战略、控制、目标、结构及决策的最优性,它是在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意见。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该指出知识及其管理的症结所在,如决信息超载、重复劳动造成的交流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揭示信息供给方面的差别和信息流程中缺失的环节,帮助组织识别信息需求并将其与组织的信息资源相匹配,提高知识管理实践,显示价值链在人、组织和顾客中形成的过程,指出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应用杠杆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三、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要素

根据详略程度,审计报告可以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按照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公布目的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主要用于指出知识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帮助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故应当属于详式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文书的基本要求,其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八项:

1.标题。全面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该为“关于(被审计单位)(时间)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专题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在(时间)后面加上专题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应该写全称,避免引起误解;时间可以是被审计事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时间。

2.收件人。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一般是业务的委托人或授权人。如果是外部审计,委托单位与外部审计机构一般会签署业务约定书(合同),此时的收件人应是审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如果是内部审计,则审计项目往往是管理部门授权审计,此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为授权人。

3.引言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依次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事项的性质和范围;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其中审计对象的范围至少应当指明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时间和部门;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是业务约定书或授权人的具体要求。

4.范围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已经实施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审计责任等。审计工作应当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计划和实施了审计程序,这些审计工作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应当指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属于诊断性的管理建议,仅供管理部门内部参考,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审计师和审计单位无关,即不承担法律责任。

5.意见段。意见段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因而也就占据了审计报告的最大篇幅。一份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意见段。这一段应该具体说明以下三个具体内容:

(1)对被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审计师应当描述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知识管理的基础建设、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或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现状、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实施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了上述有关内容的说明以后,审计师对被审计事项做出了基本的评价,总括性的说明被审计事项的优劣。在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成绩、问题进行分析。

(2)主要成绩和问题。知识管理的事后或事中审计要说明主要经验和成绩、不足和缺陷。审计报告应当描述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情况及意识;描述信息流的有序性和及时性;评价学习机制、商务智能和知识储备途径等;说明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定的人对特定的知识资源拥有的安全和权限级别;评价知识获取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评价知识管理人员素质和知识管理绩效等。在分析的基础上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吸取教训。

知识管理的事前审计要分析组织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找出知识差距和知识流,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以确定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或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型是否科学合理。报告最后要说明知识管理项目的可行性,提出预测性的报告。其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实现决策科学化。

(3)改进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不是必须的,即如果项目可行或实施效果良好,则可以省略。但如果知识管理项目存在重大缺陷,此处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此时审计师应该针对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供选择的方案等。但此处应当说明,这些建议仅供内部参考、不具备鉴证作用。

6.审计师签名盖章。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当由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签名盖章。社会审计还应该加盖事务所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的章。

7.审计机构及地址。审计报告应当载明审计机构的名称及地址,并加盖审计机构的公章。

8.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最后应当写明审计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日期为审计工作完成日,即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均已经实施完毕。

四、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要领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人应当是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因此以上八个要素在审计报告中地位、所占篇幅不尽相同。审计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表达这些内容。为了保证权威性,在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要领:

1.要根据知识管理的审计目标进行严格选材。它包括陈述的真实性、优劣性、差距性和潜在性的各种题材。要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分析。

2.要依据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安排好报告的结构。因为结构是报告的骨架,是科学组织报告材料的必要手段,既要体现出完整性,又要顺理成章。防止公式化倾向。

3.注意措辞。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在本质上属于管理审计范畴,其语言应体现出“评价和建议”。意见段的开头应该使用“我们认为”的术语,而不宜使用“我们确信”或“我们保证”等绝对化的语言,“绝对可行”、“完全正确”会误导管理部门的决策。同时也应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态度暧昧的语言,如“大致可以”、“基本可行”等,这样的语言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知识审计范文第6篇

由于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因此,知识距离的含义,也可以表示为新知识的某一信息状态,转移到与买方的基础知识实现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识信息表达状态的距离。

知识距离三维结构模型为我们如何缩小与别的知识差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①对于已经文档化的显性知识,要缩短知识距离只有通过买方调整其知识基础来实现,或者是通过中介(如教师),加强对买方的知识培训,改变显性知识的现有信息表达状态,从而缩短知识距离;②对于隐性知识,一般而言,卖方将根据买方的基础知识的状态,通过不同的编码和形象化方式来改变新知识的信息表达状态,以缩短知识距离。

尽管该模型是一个关于知识买卖的模型,但是,由于知识价格的高低决定于知识在买卖转移中的距离问题,而这种距离大小又以双方的知识差距为基础,卖方知识显性程度强,与买方距离越近,越容易被买方所把握,知识转移的要价就低。如果买方知识基础好,对卖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越透彻,与卖方知识距离近,因而知识卖方要价也低。所以,从该模型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知识转移之间存在差距,要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应该从买方与卖方两方面入手。这已经接近罗斯·巴纳德(Ross.Barnard)的知识距离理论,为我们认识知识距离以及如何缩短知识距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然而,该模型在诊断一个企业(知识买方)与别的企业(知识卖方)知识差距时无能为力,不能通过它确切知道与其它企业的知识差距;它还给知识一个概念性模型,从而限制了该模型在缩短知识差距方面的应用性与操作性。

为更好地了解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现状与知识差距,我们可以借鉴罗斯·巴纳德的知识距离概念。

他认为一个公司至少会呈现出知识的4个维度,知识的每个维度都可以依据Bohn的知识成熟度八等级划分(见表1)来客观衡量,找到相应维度的知识所处的等级。这8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完全无知、有意识、可衡量、控制媒介、具备过程能力、具备过程特征、知道为什么、获得完整知识。在每个知识维度上将已有知识和待吸收的新知识的知识等级相减,将得到的每个知识维度上的知识等级差进行加总,得到的和就是表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知识距离或者称为企业的总知识距离。对那些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在目标技术己经确定并了解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知识距离还可以被用来衡量向新技术跨越的难度,并就技术知识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因而基于知识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引进外源知识或技术时,都应该首先对自身知识结构及其知识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知识势差跨越的难度,来确定可以引进的技术类型,使得企业既能够通过合理的引进而获取技术优势,又不因引进技术的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出现技术消化不良的状况。

巴纳德的知识距离理论由于运用了波恩(Bohn)的知识成熟度模型,使我们可以以之为参照诊断与识别出企业各方面的知识状态,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标杆企业的知识成熟度,有利于企业双方的知识差距。该模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诊断知识成熟与否的共同标准,学习企业可以根据该模型中的知识位置描述、知识典型形态和知识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企业的知识现状。同时,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分析标杆型企业的知识状态,通过如此比较,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距离就显现出来,为 学习型企业向标杆型企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缺口弥合导航图。该模型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极佳工具,目前在企业界应用广泛。不过,该模型还不是很具体,还不能直接对比双方的知识差距,还需借鉴知识成熟度进行间接对比;同时,为了把握本企业与先进知识的具体差距,还必须结合一定的行业或企业知识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该模型对如何弥补知识差距没有作进一步探讨,使得知识距离理论仍呈现出较强的概念性,需要理论界、企业界作出更多的实践性努力,使之发展为一个完全的、实用的诊断知识差距的工具。2两型一体知识差距弥补模型运用知识距离模型测量出本企业的知识状态与知识差距后,一个企业要将自身打造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企业,就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加强对本企业的知识管理并弥补这些知识差距。为此,笔者结合知识的来源与转移机理,提出了一个两型一体的知识弥补模型。所谓两型是指企业的知识来源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内生型与外生型。内生型指本企业员工、工作小组、研究机构通过自身的知识努力与工作技能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创造出大量的知识,内生是知识创造与弥补的根本;外生型是通过人才的引进或者技术的购买等外在途径来获取知识与技术,它是企业积聚、积累知识及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尤其在我们发展中国家,许多企业普遍使用该途径,这是由其追赶型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但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大变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否则就不能成功应对竞争环境的挑战,两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架构起企业的知识根基。正如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引进与模仿之后,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以实现更高的发展一样。一体指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通道、知识内容四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知识就不能转移,知识差距的弥补就无从着手。下面对该模型进行简单论述。#p#分页标题#e#

2.1两型

2.1.1内生型策略

内生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垫高知识平台,缩短与标杆知识的差距。

而内生知识又主要来自员工个体对某一问题的新解决所产生的思路或技能,来自项目小组或团队对某一新任务、新技术的联合攻关,来自企业整个发展思路的改变、新的企业文化倡导、新的组织结构实施,也来自企业的管理调整。企业应该鼓励这些知识主体加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改变,以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缺乏自主创新知识的能力,不仅产生不了合适的知识,而且也难以吸收、消化外在的新知识。这些内生知识或显或隐,鉴于内隐知识在整个企业知识总量中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管理,使之不断转化为企业的共享知识,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层次,缩短与被吸收知识的距离,也可防止知识的流失。

2.1.2外生型策略

外生型策略是加快知识积累、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该策略尤显重要。外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从外部直接引进先进人才、技术或设备,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娴熟技术人员,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正是通过对外源技术的消化吸收,企业才逐渐培育自身的技术基础,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有效和快速积累,尤其是引进专业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便捷的途径。(2)兼并。兼并拥有特定知识的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获取与积累知识从而寻求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需要将双方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的技术上实现知识的共享,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合作。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来说,合作途径主要分为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R&D3种。

2.2一体

2.2.1知识源

知识源是知识的拥有者,特别是作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拥有者,企业要激发他们自主创造知识的热情,鼓励他们发扬自我奉献精神,实现知识源的共享。

2.2.2知识接受者

知识接受者是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知识的主体,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动机和意愿、吸收知识的能力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大多是由商业目标驱动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员工业务工作目标来推动员工产生知识需求,催生其获取知识的动机。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与所要吸收知识相关的背景、经历、经验等,企业通过提供岗位轮换或其它学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2.3转移媒介

转移媒介是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从结构角度看,转移媒介由知识编码和转移通道构成,企业应倡导各知识主体将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双方能接受的知识编码,对于那些内隐性强的知识,企业应该创造知识主体间的接触与交流平台,比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信件、网络等。

2.2.4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指被转移的知识。一般来说,特定的知识内容总是对应着特定的知识源,由于知识源主体不同,知识内容的依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应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转移方法。Dixon给出了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专家转移和战略转移5种知识转移方法口],企业可以借鉴使用。

知识内容不论来自内生还是外生,它们都要经历一个从拥有者借助合适的媒介传到接受方的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四者缺一不可(见图2)。3缩短知识差距的措施根据以上所述知识距离理论及知识差距弥补模型,笔者以为,要加快知识创造与管理、缩小本企业与标杆企业的知识差距,最根本的是应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3.1建立知识学习机制

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得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口1。一个知识型企业,决定了其是一个学习型企业,惟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与环境,才能积累起极富竞争力的知识。学习是缩短知识差距、迎头赶上的必经之路与基本途径,企业应将学习作为一种机制深深地嵌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每一位员工。

不仅要通过营造企业的饥饿文化敦促员工加强内部的自我学习,而且要借助区域集中、知识外溢进行大规模的外部学习;不仅要通过培训、轮岗、进修等正式渠道开展学习,也要通过师徒传教、实践社群、各种俱乐部等非正式途径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经验知识,而且要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通用知识;不仅要在干中学,而且要在学中干;不仅员工、组织要有学习的危机感和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种团体要下大力气进行学习。正如彼得所言,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修炼卟]。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因而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台积电就是一个极力强调与挖掘学习潜能的世界级大企业,它成功最关键的是缘于它的不断学习、全员学习、全方位学习。台积电在新竹科技园区的大楼内有自己的训练中心,除了开设各种班之外,还请外面的专家来本部培训、做讲座,并送员工外出学习。它们与外面一些大学联合办班,不论你是新来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作业工人,都能接受各种培训与学习。在台积电,尽管没有严格的打卡等考勤制度,但是,内部却自然有一种自己不努力工作、学习就会被淘汰的企业文化。也正因如此,1987年台积电建厂时,英特尔来台湾准备找工厂代生产晶圆,发现台积电有266个缺点,认为台积电不能当英特尔的代工厂。台积电自此借助有效果的知识管理和严肃的学习文化,使其在短短12年内,迅速扩建了5个工厂(包括南科厂、新加坡、波士顿厂),还在美国硅谷建成台湾第一座12寸晶圆厂,一举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型电子科技企业。

3.2建立知识创新机制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通俗地说,它是一种全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根基,是缩短知识差距的快速通道,是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要素。为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先有一种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它是凝聚人才、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灵魂。国外的研究认为,留住企业中前20%的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中,创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排在了第一位。与此相应,海尔的实践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海尔连续14年以平均年增长82.86%的高速度前进,它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海尔的创新文化,得益于技术创新,得益于文化与观念创新,海尔文化的核心只有两个字:创新。#p#分页标题#e#

在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中,不仅要通过任务压力迫使员工创新,比如,中集集团从2005年开始,积极推动“3+1技术创新工程”,还要求管理人员和全体技术人员结合集团业务发展目标,每年提出3项有效创新提案,完成1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该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集团下属的上海宝伟的“出箱口龙门吊下线运输设备”项目,由工程师赵声录率几个基层员工,基于对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深入研究,仅1个月便自主开发出了方便实用、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通用性出箱下线运输装置。公司每年可节省几百万元,而投入只需要20万元左右¨J。

而且要营造一系列的创新风气与环境,鼓励与支持员工们自主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管理者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管理者如果只口头宣扬企业的创新而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保障,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服务,甚至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创新的监督者与旁观者,那他对创新的作用是阻碍而非促进的。所以,美国社会学家奈比尔斯有句名言:创新自下而上,风尚自上而下。现在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员工跳槽更多的不是为了炒公司鱿鱼,而是炒上司的鱿鱼”,因为,这些员工都是那些富有知识和创新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的新一代知识型员工。

3.3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不能共享,企业永远都将处于危机中,即便创造或引进了众多核心的知识与技术,如果不能将它们上升为全企业共享的知识,企业的发展不仅将受制于一两个人,一旦该员工流失,它所拥有的知识主要是他的隐性知识也随之流失,此时,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加脆弱口]。比如,中国万宝公司经常因为某一两个项目经理的离去而无所适从口]。台积电的林坤喜指出,台积电的成功是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所致。最好的技术与知识拿出去分享给技术委员会,台积电每个工厂都有一个技术整合的人。在台积电的人事考核项目中,能不能将自己的工作经验记录、编码、储存,并与人分享经验,是重要项目之一。

知识审计范文第7篇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知识审计范文第8篇

一、什么是知识产权审计。知识产权审计提供了一个公司无形资产的评估。审计帮助量化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那些资产的法律权利。审计检查并评估用来保护无形资产的程序的强度和缺点,及保证专属知识产权的安全。必要的时候,审计提供工具来发展附加的过程,增进现有的过程,采取正确的措施以保证未来知识产权的获得。审计也提供工具和过程来帮助使包括第三方权利在内的问题最小化。

二、什么时候应该采取审计。知识产权审计适用于很多情况。例如,审计适合于一次重要技术或产品获得之前。审计可以在一个技术公司构成的初期施行,用来设立系统的程序为保护和完善知识产权,特别是对于核心技术。审计也可以被用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重要关键点以保证这些过程的连续完整及探明其中的缺陷。

知识产权审计也和一项重要新产品的研发一起使用,特别是如果这种产品存在着可证明的违反其他知识产权的风险。例如,一个“克隆”或“兼容”的产品的生产通常会导致额外的违反声明的曝光。审计设立是必要的,或者评论“打扫空间”的程序的足够性,该程序在该产品生产中用来降低第三方权利侵权行为的风险。

作为对法律方面的变化或新发展的回应,狭窄范围的知识产权审计可能是必要的。例如,一项关于扩大或澄清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法律决议被给出时,评估现有产品给公司知识产权带来的效果及潜在的其他权利的侵害行为是有必要的。

合适的审计范围通常是因环境而变的。例如,如果一个公司审计公司范围内的程序,为了获得、完善和加强它的知识产权,那么一项宽范围的知识产权审计是适合的。更狭窄范围的审计可能适合于以下情况。例如,一个公司正面临着可能的商标诉讼,以及一项限于手头上商标的调查,可能所有的都是被要求的。狭窄范围的审计也可能被限制于检查程序。例如,用来发展新式软件产品的“打扫空间”程序。

在交易中,如果买方对卖方发生兴趣,正打算一次获得其实际的所有权,那么全范围的审计可能是适合的。例如,买方应该调查卖方是否已经合适地获得了版权、专利、商标和产品的贸易秘密保护,卖方资产中任何的第三方权利的范围,产品是否可能侵害到第三方权利,以及卖方是否已经雇佣了离开自己竞争对手的雇员,在那种情况下可能导致诉讼。

三、应该由谁来执行审计。指定一个审计团队取决于审计的属性和范围。一个公司自己的人事可能足够熟悉需要审计的事实和其中的问题。总的来说,因为审计内在的法律属性,一个公司的内部法律顾问应该涉及审计。在许多情况下,公司人事可能没有时间或专业知识来执行一个全尺度的审计,从而外部法律人员应该被引进来执行审计。

当外部法律人员被使用时,这些法律人员应该拥有管理和执行知识产权审计的经验,以使过程尽可能的有效率和有效果,同时对公司的破坏最小。还要求法律人员有相关技术的专业知识。法律人员也应该在获得和管理那些通过审计而暴露的知识产权上有经验,同样还有怎样补救在审计中发现的所有法律缺陷的经验。审计团队应该有诉讼技能,因为如果诉讼具体化,审计寻找并揭示的典型问题和处理方法可能是相关的。例如,在一个侵权案件中。

一旦审计团队集合了,它应该致力于保证审计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地帮助任何可能日后挑战被审计权利的第三方。然后,审计团队应该不懈地对客户保持敏感和致力于产品特权。

四、审计计划。对于大多数宽范围的知识产权审计,应该提前制定出审计计划。该计划应该定义审计调查的地点、调查范围、每个地点的负责人,以及期望报告的形式。该计划也应该定义出要评估的文件和人事。需要的文件和要评估的人事可能在审计之前不能具体得知,从而计划可能需要在审计开始之后进行修订。

五、内部信息收集。实际上,在每个案例中,大量的内部信息需要在审计师有效细致的调查前被收集和给出。需要的信息类型包括:

(一)关于资产属性的信息。这通常有助于审计团队获得被审计技术和产品的完全证明。对相关技术的历史纵览应该被给出;审计团队应当获得相关产品手册,广告和发行说明。就与交易相关的审计而言,审计团队应该全面收集所有被审计交易的细节信息,以及相关文件,诸如意向书、定期单据、购买汇票或特许契约。

(二)背景调查。在审计开始之前做一些内部背景调查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以后阶段的工作效率。例如,可能有些特殊问题关系到特定的法律必须被探究的。关于该问题的技术很复杂,以至于审计师有必要进行背景调查,尤其是在危险中的专利或是与发明者有关的问题。

(三)数据收集。应该指派公司里的一些人去协助收集和被审计项目有关的文件和信息,在审计开始之前,尽可能多的评估这些文件。根据审计范围,相关文件包括特许契约、维修契约、分销契约、政府合同、登记和记录资料、国家商业编码档案、雇员协议、顾问协议、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材料、新闻报道、出版的文件、竞争分析资料,以及市场文件。

(四)进入的后勤。因为审计团队可能需要调查一个产品的历史信息,活动的和存档文件都可能被检查,相关资料可能会被安放在该公司地方或国际的办公室内。这就要求有特殊的方法去获得那些存储在计算机媒体上的资料。如果审计是秘密进行的,那么资料的检查可能在下班之后或在特别指定的场所进行。

(五)审计结果的成文报告。如果情况是,成文的报告是特许的以及要求公布的,那么知识产权审计的结果通常应该被记录于一份报告中。该报告应该讨论在争论中的技术的发展历史,描述并评估知识产权在审计中被发现的缺点,建议并描述需要的和已经被实施的改进行动,并对委托审计的有关方面可能有的任何其他具体的信息需求做出回应。

如果审计是在收购交易中被执行,报告应该提供可得到的权利是否是收购方所需要的权利的信息,以及一个估值将被收购的权利的基础,推荐必要的改进行动,无论在交易完成前或是收购之后。

六、所有权问题。公司应该改进在审计中被发现的知识产权缺陷。来自顾问的所有权的分派可能需要被合适的机构保护并记录,或者所谓的作者或发明者可能放弃权利。一个雇员可能用他或她自己的时间发明出一项公司产品,而这发明的产权也需要被保护。

审计可能揭示虽然许可证缺乏,但仍通过吸收那些第三方拥有作品的元素而制造出派生产品。没有有效的许可证权利,公司创造出的派生产品上方就有一片乌云。吸收合并“公开可获得的”产品也可能造成乌云的产生,诸如公开来源的编码,编入软件产品以至于软件产品可以致力于公共领域。

审计可以显示主张与拥有专利的公司享有共有权的第三方,依靠这样的共有权,第三方将可以自由自主地利用专利而不需要公司的允许。公司可能需要买断共同所有人的产权。如果共有权涉及到版权,法律将暗示公司负有将利用共同工作得到的利润给予其他共同所有者的责任。如果公司不希望买断共有者的权利,则可能需要一份书面的协议,即共有者同意不再有责任将利用版权得到的利润分给其他人。

专利中被发现的潜在的缺陷可能需要通过另外告之专利局被修正,要求重新检查或重新专利,修正申请,或者改正证书。版权和商标申请的错误可能需要相似地被改正。

七、侵害问题。如果审计揭示了潜在的第三方权利侵害,要寻找许可证或者在争论中的产品可能要被适用于产品的专利“周围”被重新设计,或者技术可以被秘密交易,或者获得版权的产品可能被移去或再研制。在与交易相关的审计中,如果打算收购的成功导致了一场诉讼,那么从目前的拥有人或第三方那里获得部分或全部的赔偿是有可能的。在谈判中,买主控制的任何潜在的诉讼也可能被寻找。

当“打扫空间”的发展应该被用于生产一种新产品或其中的一部分时,审计可能揭示其殊的风险范围。或者,如果打扫空间的程序被应用以及审计揭示了程序中的缺点,产品的一部分可能需要被再生产,或者要对最终产品细致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对另一个产品的实际上的相似。缺失的或不完整的打扫空间的书面陈述需要被修

正。

八、其他问题。如果一件产品的未来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保持一定的关键人员,一些潜在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契约或其他激励以留住这些人员来避免。如果首脑或者关键雇员在收购后不再留在公司里,然后顾问契约、未披露的协议或者没有完成的契约(可实施的话)可以减轻他们离开的严重性。如果有重要的合同可以限制关键产权的分配,则获得所有有关方面的同意是可能的。

预期的法律、营销和研究与开发策略可被设计成最小化的暴露在审计中发现的缺陷。例如,如果一个早期版本的软件产品在公众领域不能获得版权,未来的披露可能通过立即注册最新版本来减少。同样的,如果在关键技术领域找不到专利保护,那么潜在的保护可能被施行来增进这些技术。

知识审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审计报告 作用 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组织的关注。但知识管理审计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大打折扣。而针对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研究更是闻所未闻。笔者“小试牛刀”,以期抛砖引玉,丰富知识管理理论。

一、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定义

虽然知识管理审计已经开始在一些组织中实施应用, 但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也至少应该体现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审计时间等基本要素。目前知识管理审计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使用较多有HyA-K-Audit、Delphi Group 的KM2、F. W. Horton 的InfoMap 法等。知识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组织内的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环境、知识的收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审计时间对于财务审计来讲一般都是事后审计,而知识管理审计事前、事中、事后都可以。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审计师依据一定的审计方法,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项目发表审计意见或无法发表审计的书面文件。此处提到的“无法发表审计意见”是因为审计师可能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的情形。

二、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作用

1.防护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实施已经掀起一股热潮。然而当前的统计数据表明,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最多只有15%。产业分析家预测, 到2003 年仅财富500 强就会因为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损失315亿美元。审计师通过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或降低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项目的依赖或期望程度。帮助组织了解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管理这些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审计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对知识管理部门盲目的或缺乏效果、效率、经济性的项目起到制约作用。

2.建设性作用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着眼于组织管理部门的战略、控制、目标、结构及决策的最优性,它是在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意见。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该指出知识及其管理的症结所在,如决信息超载、重复劳动造成的交流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揭示信息供给方面的差别和信息流程中缺失的环节,帮助组织识别信息需求并将其与组织的信息资源相匹配,提高知识管理实践,显示价值链在人、组织和顾客中形成的过程,指出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应用杠杆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三、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要素

根据详略程度,审计报告可以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按照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公布目的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主要用于指出知识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帮助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故应当属于详式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文书的基本要求,其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八项:

1.标题。全面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该为“关于+(被审计单位)+(时间)+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专题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在(时间)后面加上专题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应该写全称,避免引起误解;时间可以是被审计事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时间。

2.收件人。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一般是业务的委托人或授权人。如果是外部审计,委托单位与外部审计机构一般会签署业务约定书(合同),此时的收件人应是审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如果是内部审计,则审计项目往往是管理部门授权审计,此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为授权人。

3.引言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依次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事项的性质和范围;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其中审计对象的范围至少应当指明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时间和部门;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是业务约定书或授权人的具体要求。

4.范围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已经实施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审计责任等。审计工作应当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计划和实施了审计程序,这些审计工作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应当指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属于诊断性的管理建议,仅供管理部门内部参考,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审计师和审计单位无关,即不承担法律责任。

5.意见段。意见段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因而也就占据了审计报告的最大篇幅。一份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意见段。这一段应该具体说明以下三个具体内容:

(1)对被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审计师应当描述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知识管理的基础建设、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或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现状、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实施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了上述有关内容的说明以后,审计师对被审计事项做出了基本的评价,总括性的说明被审计事项的优劣。在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成绩、问题进行分析。

(2)主要成绩和问题。知识管理的事后或事中审计要说明主要经验和成绩、不足和缺陷。审计报告应当描述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情况及意识;描述信息流的有序性和及时性;评价学习机制、商务智能和知识储备途径等;说明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定的人对特定的知识资源拥有的安全和权限级别;评价知识获取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评价知识管理人员素质和知识管理绩效等。在分析的基础上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吸取教训。

知识管理的事前审计要分析组织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找出知识差距和知识流,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以确定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或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型是否科学合理。报告最后要说明知识管理项目的可行性,提出预测性的报告。其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实现决策科学化。

(3)改进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不是必须的,即如果项目可行或实施效果良好,则可以省略。但如果知识管理项目存在重大缺陷,此处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此时审计师应该针对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供选择的方案等。但此处应当说明,这些建议仅供内部参考、不具备鉴证作用。

6.审计师签名盖章。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当由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签名盖章。社会审计还应该加盖事务所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的章。

7.审计机构及地址。审计报告应当载明审计机构的名称及地址,并加盖审计机构的公章。

8.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最后应当写明审计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日期为审计工作完成日,即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均已经实施完毕。

四、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要领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人应当是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因此以上八个要素在审计报告中地位、所占篇幅不尽相同。审计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表达这些内容。为了保证权威性,在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要领:

1.要根据知识管理的审计目标进行严格选材。它包括陈述的真实性、优劣性、差距性和潜在性的各种题材。要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分析。

2.要依据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安排好报告的结构。因为结构是报告的骨架,是科学组织报告材料的必要手段,既要体现出完整性,又要顺理成章。防止公式化倾向。

3.注意措辞。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在本质上属于管理审计范畴,其语言应体现出“评价和建议”。意见段的开头应该使用“我们认为”的术语,而不宜使用“我们确信”或“我们保证”等绝对化的语言,“绝对可行”、“完全正确”会误导管理部门的决策。同时也应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态度暧昧的语言,如“大致可以”、“基本可行”等,这样的语言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4.审计报告提交或出具之前,应充分听取知识管理专家的意见,使审计报告的内容经得起推敲,更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68

[2]冯 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情报科学,2004(5)

知识审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知识审计;社会网络分析;关键成功要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10

[中图分类号] F239;G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24- 05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审计(Audit)作为一种职能在企业战略制定、业务经营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作用。当前,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在诸多审计类型中,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是颇为重要的类型之一。而知识审计(Knowledge Audit)作为现阶段企业管理审计业务与内容的重要延伸,已经引发国内外学者与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其展开研究,涵盖知识审计的方法,流程,策略、架构以及模式等方面[1]。知识审计作为审计与知识管理的交叉研究领域,贯穿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认知自身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状况,还能对企业知识战略、环境、人员等进行全方位审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以及呈现持续改进的路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知识审计既是企业知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首要步骤[2-3]。但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审计的作用呈现与效果发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审计本质原理,立足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实践,从整体、系统、全方位视角探讨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以促使现代企业深入了解知识审计在知识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企业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知识审计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提升。

1 企业知识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1.1 企业知识审计的内涵

对于知识审计的内涵,很多学者与研究机构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但还未形成统一、一致的观点。Debenham & Clark(1994)[4]认为,知识审计是一种计划性文档,是对特定领域内的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定性或定量知识的一种结构性预览。Liebowitz 等(2000)[5]强调知识审计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关键部分之一,用于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的,哪些知识是可用和缺乏的,谁需要这些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加以利用等问题,主要用于获取各种内隐知识,通过有计划的流程设计与检查,针对组织内部的专业领域与组织外部的顾客需求,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Paramasivan(2003)[6]强调知识审计的过程性,包括对企业信息和知识政策、知识结构和知识流的学习。同时认为知识审计将关注:组织的知识需求,拥有的知识资产或资源位于何处,知识存在哪些差距,组织中的知识流动情况,知识流动中存在的瓶颈,即人员、技术和流程是支持还是阻碍知识流动。Perez-Soltero 等(2006)[7]认为,知识审计被用于提供组织知识“健康”程度的调查,是一种发现(Discovery)、核实(Verification)、验证(Validation)的工具,提供事实发现、分析、解释和报告,内容涵盖企业知识政策、知识的结构以及流动情况,同时还可以审查知识来源和使用情况:知识是如何被获取、存储、分发、共享和使用的。国内学者奉继承、赵涛(2005)[8]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管理责任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知识管理的管理活动和对象资源为主要审计对象,查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知识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活动。杨光、梁战平(2008)[9]认为知识审计是对组织知识资源的科学系统的考察和评估,以明确组织拥有或缺乏哪些知识,如何得到或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实现组织实现特定目标或长期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各学者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知识审计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开端,贯穿整个知识管理过程,并对实施过程提供持续反馈。同时对企业的知识资源、知识政策、知识结构和知识流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和分析,揭示企业已有的知识(知识基础)与缺乏的知识(知识需求),让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知识能力、现有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活动,并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

1.2 企业知识审计的作用

依据Robertson(2002)的观点,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提供合理性;提出一致的语言;勾勒出一些过程;提供一种清单;提供思想的来源,以及解释非技术的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需要进行知识审计[10]。

Wiig(1993)[11]指出,知识审计可以识别:信息过载或信息匮乏(Information Glut or Scarcity);避免“重复发明的循环”(reinventing the wheel)以及“过时信息”(out-of-date information)的大量使用,以及在特定领域中如何寻求专业知识等。Debenham and Clark(1994)认为,知识审计可以在特定领域指出知识的范围、特征和结构;为知识处理的战略方案提供有意义的数据输入;在企业内部识别相关的知识库,并描绘出知识库主要知识的定性和定量特征,同时给出有效评价。Capshaw(1999)[12]认为知识审计将提供如下产出:评价当前在知识使用和交流的水平,企业的知识管理倾向,识别和分析知识管理的机会,缩减潜在的问题范围,评价在企业内部知识价值的感知。Paramasivan(2003)指出,知识审计能够识别核心知识资产的拥有者、使用者、用途以及关键特性,结合知识管理评价作为一种基准用于开发知识管理战略。需要进行知识审计的情况通常表现在:管理者和员工感到“信息过载”症状;很难快速发现关键的信息和知识需求进行决策;信息和知识的有效来源经常被意外事件所阻碍;信息获取行为跨越不同的部门很难产生;需要考虑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投资的价值问题;组织需要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等。国内学者冯静(2003)[13]认为,知识审计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企业知识战略的需要,以及应对信息超载、重复劳动等现象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见,知识审计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审视、评估与评价企业知识能力,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行为,将帮助企业确定,哪些知识需要被管理,如何更好地进行管理,进一步明确知识优势与劣势。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知识在企业中更加可视化,有利于促进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效率性和效果性。

2 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识别

关键成功要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是由William Zani教授于1970年提出,他在管理信息系统(MIS)模型开发中使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决定MIS成败的关键要素。John Rockart 教授后将其提高到MIS的开发规划战略层面,并运用到MIS的战略规划之中。随后,关键成功要素法的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扩展,从最初的数据分析与业务分析领域,逐渐扩展到涵盖卫生健康在内的各类产业等领域(James and Friesen,1995)[14]。关键成功要素法是企业根据总体目标,通过分解其目标,识别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与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些要素的性能指标,然后,根据这些要素确定企业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别。而关键成功要素是企业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不可缺少的业务、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等要素,是由产业、企业、管理者、环境以及突发因素等形成。

2.1 企业知识审计关键成功要素的识别思路

当前学界对于关键成功要素的确定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理论研究设定类别框架,再依据既定的类别进行识别;二是通过收集一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识别出的各个要素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再对各种类别进行命名;三是将二种方法进行结合,即先设定分析框架,通过对文献进行综述以识别大量的成功要素,再通过统计分析将其重新分类,以验证分类的合理性。基于完备性角度,为确保关键成功要素在识别过程中不会忽略某一类要素而导致识别要素体系不完整,本文将采用构建分析架构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成功要素的识别,并确定出关键成功要素。

首先,为了更好地识别成功要素,本文通过检索专业数据库,如SpingerLink,EBSCOhost,ProQuest,IEEE Xplore,Elsevier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时间界限截至2014年底,以关键字段“knowledge audit”、“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以及“知识审计”、“知识管理审计”等进行主题、摘要、关键词以及内容的多轮次搜索,同时还以手工检索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以期刊为基础的文献库。其次对研究文献展开内容分析,选择含有审计流程、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案例等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和整理出成功要素,同时进行编码,形成研究数据库;再次进行文本分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编码后的成功要素进行研究,采用内向程度中心性指标进行判别,选择出关键成功要素。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知识战略、审计目标,以及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具体实践,咨询专家进行研判,以最终确定出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

2.2 企业知识审计关键成功要素的识别过程

依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各类学术文献数据库搜集整理出30篇研究文献(如图1a所示,括号内为要素数量),通过分析统计出196项要素,基本涵盖知识审计全过程要素,如审计目标、审计流程、审计团队等。在此基础上对196项要素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如图1b所示),并利用内向程度中心性指标进行判别甄选出成功要素。整体网络的平均值为5.676,标准差为3.829,最大值为21,最小值为1,网络中心性达到23.56%(如表1所示,仅列出高于平均值的要素)。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看出,有些成功要素已经得到认可,如审计结果(21),策略建议(15)、准备与计划(14)、知识库(10)、知识地图(10)、数据分析(9)、再审计(9)、深入调查(9)、明确审计目标(8)、确定范围与重点(7)、数据评估(7)等。因此,通过程度中心性指标的综合考量,基于企业知识审计目标,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出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

3 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解析

依据上述成功要素的识别过程,并对成功要素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组织承诺、审计流程、审计团队以及审计方法等类型,具体如图2所示。

3.1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与员工的支持。高层管理者在影响知识审计成功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5],主要是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是影响企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影响着组织变革的方向,向员工传达出知识审计的重要性,创建有利于增进知识转移或共享,以及创新的企业文化,也清晰地了解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以及重要性程度,其学习与搜寻新知识的意愿和行为也影响着员工对知识资源的重视。在知识审计过程中,高层管理者需要对审计目标、审计团队、审计进展以及例外情况等进行充分认知、持续关注且长期支持,并使得知识审计成为企业的一种规制。此外,知识审计必须是以人为本且以员工为中心的(People-Centred & People Focused),需要得到员工的广泛参与。在企业中任何员工都会创建、获取和分发知识,每个员工的显性付出或潜在贡献必须被认知到,因此,在实施知识审计行为或流程时任何员工都不能被忽视。同时,还考虑到知识具有个人化特性,员工当听到知识审计术语时,可能认为自身将要被审计,关于他们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可能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或不配合行为,建议在进行知识审计时,可以用知识评价(Knowledge Assessment)或知识盘点(Knowledge Review)等代替知识审计的称谓(Thomas,2005)[16],以提高员工的响应程度或参与积极性。

3.2 审计团队

企业知识审计团队要由不同的专家构成,如企业战略制定者、财务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识分析家、知识产权专家以及市场营销专家等,虽然多部门组成的知识审计团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但需要团队成员对审计的原因和目标达成一致。因此,在团队构成方面,知识审计团队可以由来自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所构成,以确保审计过程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团队成员应该来自组织的不同层级,以确保企业战略和使命的认知,以及对企业客户、供应商以及日常业务(包括产品、技术、服务等)的了解。为了配备具有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研究方法等的团队,成员应该包括企业不同的职能领域,同时也可邀请对企业隐性知识具有良好认知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人员参与(Tiwana,2002)[17]。在知识结构方面,一是团队成员需要具有良好动机,思想开放和专业能力,才能保证知识审计流程的有效实施。团队成员需要识别知识资产,觉察到重要的知识和信息流,注意到绝大部分知识是非正式、隐性、个人和模糊的。二是团队成员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愿景、业务流程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应该详细了解业务流程和核心知识资产,以及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绩效。三是团队成员应该了解知识管理和知识审计的基本原则、知识审计目标和流程,掌握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领导与协调能力,能够激励其他员工并使其自愿加入到知识审计之中。

3.3 审计流程

为了确保审计目标的达成,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流程,主要体现在审计准备、数据收集、审计评价以及结果呈现等方面[18]。在审计准备方面,主要有初始会谈,将会同高层管理者进行,收集数据了解目标审计领域的环境、文化和结构,同时针对企业的特定需求,确定有效的审计方法;目标领域调查,审计人员通过文档或参与式观察了解目标领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业务实践;界定范围,审计人员与企业高管进行沟通,确定审计范围与识别需要进行审计的目标领域;设置目标,审计人员依据企业需求确定审计目标。在数据收集方面,主要有会谈关键人员,以帮助和支持审计活动,会谈记录将对审计主题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识别知识需求,识别每个被审计领域的知识需求,应用知识子库以及知识子网络分析了解这些领域的实际状况;深入调查,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会谈等途径,了解目标领域的既有知识以及缺乏的知识。在审计评价方面,主要有识别所存在的问题并排序,如使用知识网络分析识别知识流的瓶颈,差距分析将被用于分析知识差距,综合评估可行性与成本有效性做出有效决策等;确定解决方案,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排序,综合考虑成本、适用性与标准等;提出策略建议,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案,并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在结果呈现方面,主要有审计结束时需要提交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结果分析,策略建议等;审计报告将以电子文档或文稿等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依据经批准的建议和新的知识管理计划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3.4 审计方技

在审计方技方面,主要包括知识需求、知识流、知识库以及知识地图等分析技术。知识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战略目标,围绕当前以及未来所开展的事务,明晰当前拥有以及未来需要的知识,如对显性与隐性知识的需求、对核心知识、先进知识和革新知识的需求等,以促进知识与战略的动态链接[19]。知识库分析是对企业知识进行统计、索引以及分类,主要包括显性与隐性知识库两个实体。显性知识库包括对企业文件、数据、资料等的统计与归纳,以促进知识访问、知识利用等。隐性知识库包括员工经验、技能、学习经历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知识流分析主要分为人员分析(Person Analysis)、过程分析(Process Analysis)以及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知识地图是企业拥有知识的导航器,是企业知识的明晰化,描绘企业内部知识来源、流动、约束以及流失等动态特征,同时还描绘企业知识存量、结构、功能、方位以及查询路径等静态特征,以促进知识重用、转移与共享。

4 结 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这些知识位于何处,被谁拥有,缺乏哪些知识,如何更好有效利用等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知识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企业需要进行不断进行知识审计,并将其作为企业的一种规制[20]。本文基于审计基本原理,利用构建分析架构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出成功要素,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利用内向程度中心性指标甄选出关键成功要素,主要表现为组织承诺、审计团队、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等方面。组织承诺主要包括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以及员工的支持;审计团队包括团队构成以及知识结构;审计流程包括审计准备、数据收集、审计评价、结果呈现;审计方法包括知识需求分析、知识库分析、知识流分析以及知识地图。这些关键成功因素有效地确保了企业知识审计目标的达成,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知识审计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审计价值最大化。在此还需指出的是,企业知识审计的关键成功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知识资源状态、竞争态势以及业务领域等的不同呈现动态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Noraini C P, Laleh T,Rusli A. A Survey on Approaches in Knowledge Audit in Organizations [J]. Asian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12,2(5):1-8.

[2]Henczel S. The Information Audit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pecial Librarian[J]. Inspel,2000,34(3/4):210-226.

[3]Jafari A,Payani N.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Knowledge Auditing [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7(32):3159-3167.

[4]Debenham J,Clark J.The Knowledge Audit[J].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1994,11(3):201-211.

[5]L Jay,R Bonnie,MC Doug,et al. The Knowledge Audit[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7(1):3-10.

[6]Paramasivan T.Knowledge Audit [J]. The Chartered Accountant, 2003 (10): 498-506.

[7]Perez-Soltero A,Barcelo-Valenzuela M,Sanchez-Schmitz G,et al. Knowledge Audit Methodologies with Emphasis on Core Process[C]// 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MCIS).Costa Blanca Alicante (Spain),2006.

[8]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与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7):102-105.

[9]杨光,梁战平.知识审计理论及其案例研究――以XX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例[J],情报学报,2008(4):607-617.

[10]Perez-Soltero A,Bario-Valezuela M,Sanchez-Schmitz G,et al.A Model and Methodology to Knowledge Auditing Considering Core Processes[J]. The Icfai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7,5(1):7-23.

[11]Wiig K.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M].Arlington,TX:Schema Press,1993.

[12]Capshaw Stacie.Find out With a Knowledge Audit, the First Step Towa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J].Inform,1999,13(7):16-21.

[13]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国外情报科学,2004,22(5):598-602.

[14]Johnson James A,Michael E Friesen. The Success Paradigm: Creat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Quality and Strategy [M]. New York:Quorum Books,1995.

[15]Botha H,Boon J A. The Jnformation Audi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J].Libri,2003,53 (1):23-38.

[16]Thomas T. Ten Steps toward Effective Knowledge Audits[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2005,8(3):1-1.

[17]Tiwana Amrit.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M].NY:Pearson Education,1999.

[18]Levantakis T, Helms R,Spruit M.Developing a Reference Method for Knowledge Auditing[C]//T Yamagchi (Ed.).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f Practical Aspec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Vol. 5345.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2008:147-159.

[19]Schwikkard D B,du Toit A S A. Analyzing Knowledge Requirements: A Case Study[J].Aslib Proceedings,2004,56(2):104-111.

上一篇:高中语文学法范文 下一篇:企业财税管控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