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05 12:10:00

执法规范化建设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治公安;执法规范化;执法制度;执法责任

一、我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两个阶段

自2008年9月7日公安部党委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执法规范化以来,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部署,被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全力推进。迄今为止,我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加强阶段——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加强阶段是从2008年至2012年十,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2008年9月7日,公安部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思路,揭开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序幕。在同年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提出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三项建设”,即“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2008年11月12日,公安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2009年3月10日,公安部印发《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总体安排》,进一步细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要点和具体责任主体。2009年10月28日,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第一次对公安机关主要执法流程,做出较为系统全面、明确详细的规定,为公安机关的各类执法实践提供明确具体的指导和参考。2009年12月9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推广江苏南通市公安局以标准化管理推进执法规范化的经验,以推进执法标准化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全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深化阶段——以建设法治公安为总目标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深化阶段自十以来至今,该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法治公安。建设法治公安这一总体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开始推向深入,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8月15日,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进一步细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措施、责任主体及主体责任。在2014年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公安部提出“四项建设”,即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2014年12月21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会议”。2015年1月27日,公安部印发《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建设法治公安的决定》。2015年2月17日,《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公安机关管理服务和执法工作改革方案》中提出要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完善执法办案制度、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执法责任制、人权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执法权力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改革举措。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要着眼于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构建完备的执法制度体系、规范的执法办案体系、系统的执法管理体系、实战的执法培训体系、有力的执法保障体系,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保障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要增强执法主体依法履职能力,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严格执法监督,解决执法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二、当前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基础,是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有效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和执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与之主动适应。

(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安执法活动既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又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水平。在警务实践中,警察的职能、任务和价值都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执法活动予以体现。现代政治理论认为,秩序是在民主程序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规则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同时需要由相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律开展执法予以维持。依法规范执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保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下的警务制度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最直观的反映。换言之,警察的执法水平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水平[1]。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进一步深化党对公安工作的正确领导,进一步深化法治公安建设,进一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以最直观的方式实现国家对公民个人自由权利的承诺。有鉴于此,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3]。法治公安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直观地体现了国家的法治化程度。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践行者、推动者、保障者,警务工作法治化水平直接关系职责任务的依法履行和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宪法、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事关政府法治形象和执法公信力。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生力军作用,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因此,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和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建立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按照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公安机关的职能,科学界定公安机关职能范围,优化公安机关内部组织体系,强化公安机关内部职责分工,构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当前,我国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七大任务包括:一是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机制;二是创新社会治安治理体制;三是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四是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六是健全人民警察管理制度;七是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我国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主要聚焦的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和治安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二是着力推进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从政策上、制度上推进更多惠民利民便民新举措。三是着力建设法治公安,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4]。这“七大任务”和“三个方面”的公安改革内容,均需要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予以协调推进,方得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载体。

(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有效举措当前我国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频发期和对敌斗争复杂期。一方面,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在有些地方相当尖锐,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很猖獗,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顽固分子等的破坏活动还或明或暗地时有发生,严重的暴力犯罪不断出现[5]。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日渐迫切,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准不断提高,进而对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此外,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错综复杂。治安、刑事案件发案数高位运行,并有上升趋势,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化、动态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安涉及面广、影响要素复杂,面临着来自境外敌对势力蓄意破坏以及境内网络舆情、互联网政治参与快速发展等多种严峻挑战。历史表明,凡是在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地方,他们都曾力图防止出现有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于生存的秩序形式。这种要求确立社会生活有序模式的倾向,绝不是人类所作的一种任意专断或“违背自然”的努力[6],而是需要正义而健全的法律,以及规范有效的执法。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复杂敏感的执法环境,公安机关必须以法治精神为基点,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程序正义为基本要求,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应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有效举措。

三、深化当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构想

(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核心是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公安执法活动就是警察权力在具体警务实践中的运行。因此,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既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安执法权力,又要规范地运行公安执法权力。公安执法权力配置和运行的价值目标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捍卫社会正义和保障个体合法权利。这也是警察存在的前提。同时应当看到,警察权力过于强大,会存在侵害个体自由权利的风险。这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一个悖论:一方面社会公众需要足够强大的警察权力,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社会正义和保障个体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又希望警察的权力能够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避免警察滥用权力侵害个人合法权利。这也是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的基本逻辑,即警察权力的运行,既应当保障警务效能,又应当对警察权力进行科学有效地规制。1.“权力法定”是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的基础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应当坚持“权力法定”。全面梳理准确界定法律授予公安机关在刑事司法、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各项警务活动中的各项权力,明确权力清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落实越权无效,对于公安机关超越法定权限的执法行为,应当评价为不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2.“权利本位”是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的立场“权利本位”是与“义务本位”或“权力本位”相对应的法律观念。“权利本位”是指在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当中,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性的、起主导作用的。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立足权利本位就是要求在公安执法过程中,充分保障执法对象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合法权利。虽然公安执法活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即时性和武力威慑性,但是仍然应当将权利本位贯穿于公安执法的全过程。权利的发展有助于增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构筑和谐而自由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扼制强权的暴虐,从而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7]。3.“程序正义”是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的要求“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坚持正当程序是法律成为一门精细化科学的重要因素。法律程序控制权力运行进而使得其更好地服从于法律价值。公安执法实践中,警察权力运行过程中应当坚持程序正义的价值指引。不管是警察刑事职权的行使还是警察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定程序进行。唯有如此,才能确实保障警察权准确地服务于法律既定的价值,才能既充分实现警察效能,又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此外,对于严重违反程序,影响执法公正,侵犯个人重要权利的行为应当评价为无效,并追究相应责任。4.“警务效能”是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的价值追求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是为规范而规范,而是通过规范提升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履职能力,提升警务实效。因此,完善警察权力运行机制应当保证警务效能的实现。警务效能主要体现在政权得以巩固,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公平正义得以彰显,个人权利得以保障。一方面要保证警察权力运行的时效性,即警察权的配置和运行必须保障警务活动得以及时开展。这就要求警察的执法活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依照法律及时地对特定人员、特定物品及特殊事件采取行政、刑事措施或作出行政决定,及时行使指挥权、禁止权、许可权、命令权,及时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以及对违法行为及时给予处罚或处理。另一方面,应当保障警察权力运行的有效性,即警察权力的运行应当保障警务活动有效运转,实现警务价值。及时高效的警察权运行机制不仅有益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公共安全,更有益于管理者教育公众信仰法律。

(二)构建完备的公安执法制度体系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础

1.进一步完善公安执法制度建设机制完备的公安执法制度建设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完善各级公安执法制度的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对于公安机关内部已经实行的执法制度,应当进行清理评估,对于违反宪法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应当及时修改或废止。对于新制定的执法制度,应当出具相应的合法性法律意见,按照相关程序备案。二是执法制度建设应当公开协商。对于一项新实行和制定的执法制度,特别是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制度,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建立意见收集反馈机制。三是执法制度的建设应当立足警务实战。在一项执法制度建立前应当充分考虑警务实战实际,充分征求一线警务人员的意见建议,以提升执法制度建设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建立健全的公安执法标准体系所谓公安执法标准体系就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引而建立的符合公安执法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以修订完善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为基础,完善公安执法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接处警标准体系、案件办理标准体系、证据标准体系、警务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和公安内部管理标准体系等。以案件办理标准体系为例,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和相关业务警种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书和笔录等案卷材料的全国统一标准的国标推荐格式,确保案件质量。进一步修订完善公安执法标准体系,设立执法主体标准、执法行为标准、执法流程标准、执法场所标准、执法保障标准等执法标准的规范内容,通过明确执法活动的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执法内容及其边界,为公安执法实践提供明确具体的指引。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细致、具体、完备的执法标准管理体系,明确执法实体标准、执法程序标准、执法主体标准,严格促进执法程序全程监控、考核记录、责任追究和履职激励等措施,形成完整的执法管理标准体系。

3.构建全面精细的公安执法流程公安执法程序的精细化实质是指执法流程动态控制、明确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严格依法依规考核,通过公安执法程序的标准化、具体化和数据化,打造覆盖公安执法活动的全面系统的执法流程,予以规范,从而使公安执法的各个流程受到标准指引,精准控制。通过对公安执法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从而精细提炼出公安执法实战的各个流程,促进公安执法的标准化、量化和细化。在网上执法办案系统设计建设中,基于法律的框架和程序流程而设计,同时充分运用视频监控、大数据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和方法,解决执法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公安执法实践中程序正义的实现。动态的执法活动需设置精细的流程化管理机制,注重具体执法活动的流程化管理体系,明确公安民警的联动配合和各自职责划分,针对不同情形、按照不同岗位细化执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操作规范动作,绘制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

4.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安裁量基准包括制定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和治安行政案件裁量标准、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完善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服务重点环节的操作规范标准。健全公安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重点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的执法警种和执法领域,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切实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得以正确实施,解决滥用自由裁量权问题,推进执法公正。公安裁量基准应当以合法、合理和科学为原则,由省级公安机关统一制定并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各类公安裁量基准。科学合理的公安裁量基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同一事项受到不同处理问题的发生。同时,结合规范的案例指导,省级公安机关定期汇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进一步结合实际指导公安执法实践。5.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针对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加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推动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食品安全犯罪、环境污染犯罪、犯罪、网络犯罪、电信诈骗犯罪、金融犯罪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户籍管理、边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监所管理、交通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及时出台制度规范。制定《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配套执法制度。坚持改革和立法相衔接。公安工作各项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通过立法实现改革设想、固化改革成果、保障改革进行。经常清理公安执法的各类法律依据,对于与上位法冲突的要及时修改,经实践证明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要及时修改完善,经执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执法规范要及时制定确立,符合条件的推动上升为法律。

(三)构建系统的执法管理体系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1.设置专门的执法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各级公安机关一体化常态运作的执法管理机构和岗位,统筹各警种执法权力,整合执法监督力量,实现对整体执法活动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运行案件管理中心(室),全面应用执法管理平台,将执法工作中的“人、案、物、场所、卷宗”等核心要素有机融合起来,推动执法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进一步拓展执法渠道,打造受众更广、传播更快、应用更便捷的执法公示平台,提升执法规范的效能。

2.推进公安执法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最大限度公开执法依据、执法进度和执法结果,以公开促进公正。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充分运用调解案件和听证案件等典型案例的公开,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增强公安执法的透明度和说理性,提升社会对公安执法的认同度。建立公安机关执法公开的信息化平台,在保障个人信息权利的前提下,提供生效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复议决定书网上查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执法、管理和服务。

3.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将执法质量考评作为公安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取消罚没款数额、刑事拘留数、行政拘留数、发案数、退查率、破案率等不合理、不科学的考评标准,科学设立数量、质量与实际效能并重的考评标准,树立正确的执法导向,引导民警多办案、办好案;拓展考评范围,加强对执法重点环节、程序规范、执法能力等执法活动各方面的考评,增加民意导向,将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纳入到执法规范化考核中,作为重要参考。形成日常考评、个案考评、审核考评、阶段考评、专项考评和年度考评相结合的动态考评机制,增强考评的时效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过失和过错。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办案的投入产出比。

4.夯实公安执法保障在公安经费、基础设施、执法装备、警力配置等方面提升保障水平,为公安机关依法履职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健全公安保障机制,是深化执法规范化的物质基础。公安执法是国家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大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投入,增加公安执法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人员编制等保障;细化完善按事权分类的分级保障机制。当前公安执法活动,既有属于各级地方事权的内容,也包括属于中央事权的内容,对于不同事权,需要建立完善由相应事权的级别的经费保障,确保保障的科学性。依法维护公安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是执法保障机制的组成部分,是推进执法规范化的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

5.明确公安执法责任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将法律赋予的执法职责细化分解明确到每个执法单位、每个执法岗位和每个执法流程。同时,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机制。同时,问责机制须以法律为唯一之标准,而不应使责任追究裹胁于舆论之压力,避免“舆论评判”、“道德审判”,确保警察执法之权威,进而树立法律之权威。

6.健全公安执法监督系统全面的权力监督制约系统是警察权力在法治轨道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法治化的内部监督机制。法制、纪检、检察、上级公安机关等监督部门共同监督公安执法的行为过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办案执法的全程实施动态化、实时化监督。党委、政府、人大应当建立法治化的监督机制。二是探索建全司法监督审查机制。加强法律监督机关对公安执法活动的监督,不断扩大监督范围,建立健全符合执法实际的监督审查机制。三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健全特邀监督员制度,大力推行公安执法的社会评议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议和监督,推行公开透明执法程序,公安机关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等都应公布于众。

(四)建设专业化的执法队伍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保障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①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是执法规范化的前提和保证。1.坚持完善执法等级资格考试制度,强化执法主体资格准入为配合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主动将公安民警融入到法律职业共同体当中,逐步提升公安机关的法治话语权。法治审核人员应纳入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行资格准入。公安机关内部包括职责、级别、称谓、权限、警力配置等,要同警务运行、执法实践等相对应而匹配,力求科学而合理,从执法体制上保证执法规范化的实现。区分警种、区分岗位、抓住重点、划分层次,把基层公安机关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对已有的岗位规范进行分解整合,去粗取精,制定出一套统一、便于操作执行和考核评定的执法标准和服务规范,并与执法方面的制度、规定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共同规范执法民警的言行,从而督促公安民警在实践中自觉提高执法服务的素质和水平[8]。2.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新时期公安职业精神建设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职业精神建设。首先要将理想信念融入到执法规范化建设当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9]。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而且还要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理想信念融入到具体的执法制度、执法考评和执法活动中。其次,要积极开展践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强化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认识到不公不廉是最大耻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10]。”最后,要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队伍建设。即公安民警要具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品格;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有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要将清正廉明、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完善实战的执法培训体系,提升公安民警执法实战能力。完善法律规定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丰富教育培训的形式,全面推进实战案例教学,加强现场处置、调查取证、办案场所使用、出庭作证、信息化应用、警务技战术、枪支使用管理等执法实战内容的培训。紧紧围绕日常巡逻盘查、疑难警情处置、警械枪支使用、常见案件办理、窗口管理服务等执法岗位要求,健全完善学练考一体化的实战培训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对公安民警使用执法信息系统和科技装备的专门培训,提高公安队伍执法素养和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向党.中国警务改革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13.

[2].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25.

[3]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5.

[4]黄庆畅,张洋.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意见已经中央审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5‐02‐15.

[5]卢建军.警察权软实力的建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5):50‐51.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0.

[7]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77.

[8]张怀鑫.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初步探析[J].石家庄:河北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2):6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9.

[10].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18‐719.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2篇

明确“四个目标”

台州市安监局从2005年机构单立以来,始终坚持一手抓执法、一手抓规范,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安监系统的执法基础和执法人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全面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当前安全生产执法人员普遍不足,监管任务繁重,执法队伍整体较弱,业务水平相对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2011年,市局党组提出了全面、系统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确定2012年在全市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

2013年,台州市安监局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对近年来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措施、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补充完善,构建执法规范化建设总框架,落实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系统地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该局提出了执法规范化建设4个方面的工作目标:一是端正执法思想,在全市确立了“以人为本、法律至上、廉洁规范、服务发展”的执法理念;二是着眼于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确立以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目标;三是着眼于执法能力建设,确立了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的目标;四是着眼于作风建设,确立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促进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目标。

强化“四个保障”

台州市安监局致力于构建执法队伍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监督保障体系和科技装备保障体系,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全市各级安监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加强执法机构建设,不断充实执法人员,市、县两级执法人员编制从2005年的56人,增加到2012年的107人。为抓好乡镇(街道)安监中队建设,2012年,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队伍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基层安监队伍的人员配备标准。截至2014年1月底,全市133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安全生产监察中队,落实人员编制535名。同时,以“岗位练兵”和“苦练基本功”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开展了执法大比武、执法实务培训、异地交叉执法、执法论文比赛、执法案卷评查等活动,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全市9个县(市、区)中,有7个县(市、区)开展了执法权委托,温岭、路桥、临海、椒江、玉环等地的乡镇执法委托率达到100%,乡镇(街道)安监中队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台州市各级安监部门在近几年的执法活动中,认真查找本地区、本部门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针对执法活动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制定明确的操作程序和执法标准,把每一个执法行为和执法动作都纳入制度、规范的约束之中,从源头上遏制执法的随意性,为执法工作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市安监局先后制订出台了32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综合类、程序类、档案管理类、执法监督类、考核评议类、工作职责类六大类,全面建立了制度保障体系。

该市针对构建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加强层级监督,开展执法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执法质量考评、执法案件备案和案件督办,确保依法依规处置到位。同时,加强内部监督,完善案件法律审核把关制度,开展行政处罚案件风险评估,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还聘请了法律顾问和执法监督员,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建立执法公开制度,提高执法透明度。

此外,台州市安监系统积极构建科技装备保障体系,加大财力投入,加快执法科技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执法人员的装备配备。2012年,市安监局研究开发了“台州安监移动执法终端系统”,配备到县、乡各级执法机构。该终端系统配置了执法箱、平板电脑、蓝牙打印机等设备,具有执法文书现场制作打印功能,以及法律法规、企业数据、执法文书示例等现场查询功能。2014年,市安监局将“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信息系统”开发列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执法办案的网上流程管理、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和网上考评。

实施“四个规范”

台州市安监系统坚持抓好执法活动的每个细节,把执法规范化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中,树立安监系统文明执法、廉洁执法、规范执法、理性执法的良好形象。

全市安监系统统一执法机构办公环境的布置,各级监察执法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式样,将执法理念、执法守则、执法流程图、执法工作职责等上墙公示,营造良好的执法办公氛围。推广使用行政执法“二卡一书”,在执法检查时,使用“行政执法承诺卡”和“行政执法监督反馈卡”,向企业作出廉洁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的承诺,并接受企业的监督;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时,发出“安全生产建议书”,对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并对服务企业作出承诺。规范行政执法文明用语,制订了《台州市安监系统行政执法文明用语规范》,明确了执法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用语规范,推进全系统的文明执法。

为规范行政处罚权力行使,市安监局全面清理了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权力事项,共整理归纳了262项行政处罚权力事项,并制订完善了自由裁量标准,编制执法流程图、监督机制明示图,规范权力行使,并修订、完善了执法文书式样,编印了《执法文书示例文本》。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市安监局制订了《行政处罚工作程序管理规定》,从执法检查到行政处罚案卷的整理归档,对每个环节的工作责任、审核责任、审批责任、监督责任进行细化分解。此外,进一步规范档案台账管理,制订了《台州市安监系统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档案管理办法》和《行政处罚案卷整理规则》,明确全市各级安全生产执法机构建立8大类的档案台账,并对台账的式样、内容、封面、目录、装订等进行了统一。

坚持“四个结合”

台州市安监系统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四个结合”,确保执法规范化取得实效。

一是坚持同专项执法工作相结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寓于执法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先后组织开展了“扫雷”“警钟”“绿色使命”“安盾”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行为。二是坚持同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相结合,把执法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打非治违等重点工作相结合。三是坚持同服务企业相结合,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进基层、进企业,送法律、送安全”等服务活动;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解决难点问题,得到企业的好评。四是坚持与“作风建设”相结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融合在作风建设中,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务实、廉洁、规范、高效的工作作风,树立安全监察执法队伍公正、廉洁、文明、规范的良好形象。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监督;消防;执法和规范化

加强对执法规范性的建设,是由公安部门党委们提出的其中三项建设中的一项,这还是日前和后面的时期都要做好有关消防执法方面的首选任务。怎样才能加强有关消防执法的规范性发展,竭力提高保障服务经济与民生社会前进的潜力,消防的执法者要对这课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1 消防监督的执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多年以来执法实践和执法情况的考核与检查结合起来,笔者经过归纳和分析发现,日前执法的一些规范性的建设也发生了几个问题:

(一)监督与检查不规范的

有些单位在检查与监督的过程方面仅在图形的上面走了个过场,并且没有任何依据的严格执法程序去抽查,单位中出现了隐患不明,且情况也不是很明确;一部分单位在检查前并没有做好抽查的计划,把抽查的公告发了出去;一些单位在检查时没做到细致、严格、认真,抽查出比较大的隐患问题时,只是口头警告,或写一下检查记录,经对方签字就完事,不写规定限期的整改通知书,命令他在特定的时间中改正,或者到时却不能及时开展复查,在没有整改好也不进行处罚,有了执法中断的现象;即使有些下发的法律文件,却也仅仅提了较为容易改的一些问题,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火灾问题根本不谈。

(二)验收和审核的不规范

很多单位并不依据新的消防法则与公安部167号令的某些要求,对待人口较为密集的特殊性建筑与一些大型场所的工程认真的审核,对待其他的建筑工程抽查并且备案;一些没有实施主责的技术、承办的分离式的审核与复核和集体性会审的制度,法律的文书复核与承办的人都是由某一个人去填写;有时审核的图纸中发现了某些问题,但是却没提出反馈的意见,而且没填写审核意见书;并且验收的时候也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尽管有数次验收,然而仅仅是口头提交的发现问题,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中填发验收的不规范意见书,一些单位数年来几乎从来不曾发表过(不同意)和(不合格)的意见书;有些规范性质的明文规定,也召开了专家的论证会,却以此为由说审核经过,留下先天患。

(三)行政的处罚开展不够规范

执法者把它当成一种创造收入的方式,用罚代停和用罚代改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例如安康市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消防方面的业务费用严重不够,致使一些单位把消防执法来当作一直创造收入的方式,仅仅片面的重示于执法的工作量,规定罚款的指标,致使消防的执法过程中,不去追求火灾中的隐患有没有改正,消防违法的一些行为有没有改正,单单追求一些罚款的到不到位。

2 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还未有效建立和新消防法相配套的消防法制体系

今年的9月6日,人民对待消防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这个新的消防法正式的实施,然而和它匹配的一些规章与法规却没能及时够的出台,引起了执法不够顺利进行连接的问题。很多地方党委和政府没能重视对消防的宣传和对待消防规划以及对城镇上公共消防的设施建设;使公民消防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团体、机关与企事业的单位法人和其他一些组织单位中的消防安全意识不是很强,人民对待一些消防的法规与法律上的内容了解不多;对于那些被检查出来的有安全的隐患一些问题存在某种侥幸的心理,强调某些比较客观困难和原因,却没有创造出来的条件在一些主观上去解决,假如消防的执法部门对他们进行处罚,他们就去想办法去寻找关系或者托关系、走后门,经过人情、权利和金钱去扰乱消防执法的工作,让部门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消防的执法程序,大大折扣了执法的效果。

(二)个别的执法人员执法的思想是不端正的,为民执法的观念不强,目前在执法工作有很多问题存在,其根本在于执法人员的知道想象存在偏差以及其执法的服务观念薄弱,具体体现在:(1)有一部分在监督执法时服务观念不强,存在强权的思想,在监督执法的工作之中,比较随意的执法,任意的使用自由的裁量权力,比较任意的去收费和罚款;(2)很少一部分监督执法者有较深的权力至上观念,习惯按照领导的意志去执法,依据领导批示去处理事情,用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满意程度去判断执法过程中的好和坏,但是忽视了一些法律上的要求,在权利要和法律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常常使用权代去替法律或者舍弃法;(3)在某些的监督执法者有比较严重的权本想法,习惯上权力高于公民的权利,而无视公民的权利;(4)当处理警察与人民关系时,定位不够公平,主仆上颠倒,忘记了执法上的宗旨,特权的思想过于严重,对待公民呼声却不去理会。

执法的规范化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主动的适应时代上的发展,持续满足群众们在新的期待内的新的要求的具体表现,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一些公安的消防部门身为重要的行政执法队伍,应该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切合实际的强化组织的领导,深层次的变化执法的观念,规范执法的行为,增强执法的力度,提升执法的质量,为社会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4篇

1.1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宽、知识更新速度慢,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属“半路出家”,只进行上岗前的短期培训,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懂执法、不会执法、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农民群众维权意识淡薄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发现,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购买农资产品时不懂识假辨假常识,不索要发票和合格证,不查看有关证照和资料,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执法机构性质不顺

虽然县上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但是是按“内部调整编制、理顺业务关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没有纳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执法人员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待遇不落实,有后顾之忧。同时,种子、蚕种、兽药、冷冻细管等农资是农业系统下属单位经营,不利于农业执法单位工作的开展。

1.4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短缺

国家、农业部、省已颁布实施的农业(种植业)法律、法规种类很多,农业行政执法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5管理对象法制意识不强

一是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货渠道不规范,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假冒伪劣农资流人市场,损农、坑农、害农的案件时有发生。二是农资经营者一证多点、无证经营、百货食品农资混合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兽药经营门店没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种子门店串乡经营,二级委托设点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部分私营和个体农资经营门店经营档案记载不全或根本没有建立经营档案,出了问题无据可查。四是农资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缺乏农资基本常识。五是农资经营者在售后服务和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方面做得不够。

2机遇与挑战

2.1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明确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2008J17号)规定,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05J37号)等文件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2法律法规赋予农业执法职责众多

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农业厅编写的《陕西省农业法规全书》共收录了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有l11个,涉及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农业科教等方面,这些执法职责和权力法律要求公开、透明地运行。随着涉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陆续出台实施,赋予的执法职责越来越多;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农业执法行为的规范等,使我们肩上的执法责任更加沉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农业部门承担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职责,由于农产品的多样性,给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县级农业部门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执法实践中大多只能对可疑农产品采取肉眼等感官检查、判断,没有定量检测设备,导致执法取证难、查处难,加大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风险,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2.3农资市场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民生大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管理部门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种上“放心田”的心愿,都与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方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这既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加快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机遇,又是农业执法面临的挑战。因此,组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装备齐全、反应快速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3思路与对策

要行使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及行政许可等职权,就必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执法人员执政能力和农业部门的整体实力,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3.1必须明确职责范围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整合机构,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依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主管范围,按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的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行使职责。县农业综合执法范围主要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植物保护、农业转基因管理、生物菌菌种管理、农业环保、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蚕种、果苗、种畜禽、兽医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等。《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各执法机构既可单独承担有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也可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3.2必须优化执法队伍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县农业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执法能力、法律法规精通程度、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成效作为农业执法队伍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素质教育培训,实现农业执法队伍从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从注重行政处罚向执法服务转变。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做到文明公正执法。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树立崭新的执法为民的农业执法形象。

3.3必须完善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执法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考核办法》和《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农业执法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执法和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建立健全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具有典型或代表性的、涉案和处罚金额较大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进行报告和备案。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结合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实际,对执法内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期限、管理相对人权利进行公示。

四是协调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的高压态势。

五是建立健全案卷评查制度。随时随地对执法案卷进行抽查、调阅,实行随案监督。

六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执法部门要以适方式公开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网站网址,建立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3.4必须构建诚信体系

构建农资诚信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假、以信治假、以德治假,从根本上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长效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经营;加强其业务知识培训,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抓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农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和案件通报网络化。三是指导农资经营企业、门店建立经营档案,记录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农资经营者推行农资质量管理公开承诺制、缺陷农资产品召回制度、售后跟踪服务等内部管理制度。四是认真总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经验,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业专业合作社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五是根据市场主体资格、经济实力、执法检查情况、守法程度、公众评议与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坚持每年开展县级诚信农资门店的创建活动,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改正对多次违法且性质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予以重点监控。六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为农资市场信息监督员,及时反馈信息,公开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办法,掌握农资市场动态,加强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

3.5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农业综合执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依法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业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足额预算,并逐步增加办案专项经费,确保教育培训、市场监管、质量抽检、伪劣农资处置、信用体系建设和举报奖励等工作正常、有序和高效运行。农业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执法实践,工作辛苦,应注意落实其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参照公安、纪检等部门的做法,给予一定的办案补贴和检查津贴。继续完善必要的执法设施设备,推行统一着装,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信息网络,便于投诉举报、信息、监督检查结果的相互交流、许可资料查询,推进信息共享,提高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严格执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3.6必须严格执法检查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 D90-0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1)04-0097-04

Standard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oncept is the Soul of Law Enforcement

SHAO Ming-li , DU Yuan-hui

(People’s Police Training School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rule of law activities of the soul,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nclud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e rule of law, law enforcement people, justice, serv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so on.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scientific content, and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uilding and maintain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le of law concept; rule of law; law enforcement people; fairness and justice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伟大建设的征程中,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国内矛盾纵横交错的现实条件下,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对于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理念是指信念、理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信念、理想和观念。社会制度、法律文化、价值观念决定着法治理念的形成。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法治行为及其法治效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等五个方面。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执法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牢牢占领法学舆论阵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尺度。自由是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外在尺度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创造和保障这种不断发展的自由社会控制系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现代法治国家不仅依靠法律的强制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且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限制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权利,保障普通公民的个人权利,使普通公民成为法治主体。我们必须坚持权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摆正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的关系,反对官僚本位和长官意志,奠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2.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现代法治国家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法律权威一方面表现在通过立法确立科学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表现在通过守法、执法、司法保障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个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 依法办事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依法办事要求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实施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得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法治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权力行使的基本措施。我们要努力拓展监督制约的渠道,切实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把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监督制约体系的整体协调和依法运行,实现监督制约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三)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宗旨。坚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增强保护人权意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人权是现代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法治体系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我们必须增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增强文明执法的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四)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它包括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等内容[1]。公平正义是法治工作的生命线,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有效载体,又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社会成员及其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从法治层面建立并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公平的机会等是现代法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也是司法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服务大局就是要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这就要求执法主体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依法行政,立足本职岗位,正确履行职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二、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法治理念引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的法律活动,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服务人民、管理社会的行动指南,是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依法享有权力、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思想基础,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2]。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是思想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

党的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议事方式,她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党领导人民立法、执法、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法治范畴内通过依法执政实现自己的领导,同时法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规范社会发展的步伐,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历史进程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增强。现实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法治理念,纠正错误的消极思绪,澄清模糊的认识误区,以适应时代对法治工作的要求。所以,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三)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各种经济成分不断出现,经济实体多样化,经济利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也同时发生着变化,各种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法律制度的相对滞后,使处在快速变革进程中的执法主体难以应对。经济发展要求相关部门在依法行政中体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各个阶层的合法利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维护稳定的需要

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现代法治的总体目标。但是,目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改革发展中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增多,有的甚至引发;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互相碰撞,极易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形成刑事犯罪不断高发的态势。而承担维稳重任的执法主体急需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努力营造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环境。

(五)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体制、司法体制、文化体制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也必将提上议事日程。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吸收融合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补充。法治建设必须与我们的国体和政体相适应,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予以支撑。因此,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需要。

(六)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法行政的需要

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通过法律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执法队伍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从当前投诉、个案监督、执法考评等情况来看,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时有发生,执法素质不高、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制度不落实、执法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等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映射出法治理念不够端正的影子。澄清混乱的执法思绪,改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执法思维,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执法主体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公正执法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工作的新的期盼和要求。

三、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执法思想建设,牢记科学法治理念

我们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转变执法理念,端正执法思想,提升执法境界,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根植在头脑里,落实在行动中,贯穿在环节上。从执法“治民”转向执法为民,从“惩治犯罪”转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有罪推定”转向“无罪推定”,从“注重实体”转向“实体与程序”并重。树立法律至上意识、科学举证意识、程序公正意识,增强执法精神底蕴,丰富执法文明内涵,提升执法工作品位。教育执法主体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便民之策,多作利民之事,切实做到执法为民。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在工作中,要以推行执法主体的资格认证为抓手,深入开展基本法律知识、执法工作规范、信息化操作技能等教育培训活动。以制度约束执法主体,以考核调动执法主体,以奖惩激励执法主体,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渗透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之中。

(二)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执法主体建设包括执法主体资格合格和执法主体能力合格两个方面。执法主体资格合格要求我们清理整顿非法执法主体,建立健全辅警、协警等的招聘、管理、使用制度,依法使用各种辅助力量,保证执法主体资格合格。执法主体能力合格则要求我们建立执法主体能力等级管理机制,落实执法资格认证和升级工作,加强执法主体的日常教育培训,采用岗前培训、岗位练兵、集中学习、旁听庭审、剖析案例等方法,探讨法理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努力把执法公正社会信誉度、执法方式社会容忍度、执法态度社会认同度有机结合起来[4],提高执法主体的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促使执法主体的法律素养与其所承担的执法任务相适应。并注意把执法主体的执法能力与其晋职晋级、评优选先结合起来,推动执法主体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从而提升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夯实规范执法根基

执法制度是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执法行为,规制操作方法的实体或程序性文件[5]。执法制度弥补和规范法律法规的盲点,具体和细化执法操作的程序,是执法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执法制度应围绕执法工作中的空白点,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执法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困惑,执法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等方面进行。执法制度建设要坚持符合法律规定,权力与责任相适应,贴近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内容统一完备等原则进行。执法制度建设要以流程管理为先导,过程监督为手段,质量控制为目的;明确执法责任,构建执法工作流程,规范执法工作标准,记录执法工作过程;力争从制度上规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行为、执法责任;体现公平正义、宽严相济、和谐执法的特征;保障法律定性适用准确、法律程序落实到位、法律手续齐全完备、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四)加强执法监督建设,规范执法运行机制

“没有监督的权力就像是没有加锁的野兽。”建立结构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加强内部监督,以制度促进规范;坚持靠前领导、靠前监督、落实责任,强化执法活动的审核把关,使执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制度的监督制约之下。实施依法行政回访制度;执法活动全程录音录像制度;执法活动的法制人员、法制部门、单位领导三级审核把关制度;规范执法奖惩机制;抓好当前工作的重点、群众反映的热点,日常监督的盲点的监督制约工作。其次要在阳光之下执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6]。按照信息公开,依法行政的要求,在不影响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凡是可以公开的信息及时公开,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再次要加强社会监督,以监督促进规范;在不影响执法活动的情况下,公开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结果、执法信息;公示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工作承诺、处理依据、收费标准、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义务等事项;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复议机关、复议期限等应告知的事项;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提高执法活动的公信力。在具体的执法监督过程中,要注意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单位监督与上级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门监督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表彰与惩处相结合,不断规范执法运行机制。

(五)加强执法保障建设,创造安全执法条件

在现代条件下,信息化执法手段已成为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执法信息系统,推行网上执法作业。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安全网上监督、执法监督网上实施、执法质量网上测评、档案资料网上管理、执法数据网上分析、执法情况网上研判、执法能力网上培训、执法服务网上开展等信息执法功能。用技术手段固化执法流程,做到缺失任何一个法定步骤,下一个步骤就无法实施;任何一个法定步骤不合格,执法活动就此中止。强制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活动,确保执法活动的安全有效。

(六)加强执法宣传建设,营造良好执法环境

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在开展以学习法律、知晓权利、懂得义务、明确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制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教育活动。将法制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法制教育与治安管理结合起来,将法制教育与维护稳定结合起来。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创造宽松和谐的执法环境。

总之,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统领下,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执法制度为核心,执法监督为手段,执法检查为途径,执法设施为支撑,群众满意为标准,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郭新年.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N].法制日报,2006-04-09.

[2]张文显.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DB/OL].法律援助网,(2007- 01-12)[2011-09-15].www.省略/newweb/univs/znufe/law/2007 -01-12/728442.html.

[3]刘光磊.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J]. 当代贵州,2006,(19).

[4]王锐.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DB/OL].(2008- 12-09)[2011-09-15].kxfz.省略/GB/136801/8487548.html.

[5]陈正权.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探析[J].公安教育,2010,(6).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6篇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检察机关一贯强调和必须坚持落实的重要课题,它是保障检察公正、维护法律权威、捍卫宪法法律集中统一、实施依法治国的必然措施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优化法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需求,适应新的维稳形势要求的特殊时期,进一步探讨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规范,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化则是指人们的行为合于一定的标准。执法规范化,概括地说,就是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具体来讲,执法规范化就是司法、行政执法部门在坚持正确执法理念和充分体现国家法律精神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目标、标准,不断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程序流程和措施办法,并科学、严谨、认真地用以规制司法、执法人员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行为、执法手段、执法效果,达到公平正义,赢得法治工作广泛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执法规范化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一)正确的执法理念。执法理念是指导和规制检察人员“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行动指南。

(二)准确的执法依据。执法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这是执法规范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定的事实准确无误,运用的法律准确适用,才能谈得上执法规范化。否则,执法规范化就成了无本之木。

(三)严格的执法程序。实施严格的执法程序,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依法“公开、公正、公平”办案和提高法律效率的有效方法步骤和必然途径,同时也是监督和预防检察腐败行为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检察人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强化程序意识,坚决以程序的合法性、严肃性保障实体的正确性。

(四)严密的执法环节。依法办案实际上是一个逻辑的、密闭的、完整的实施法律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人员素质必须过硬,环节过程精益求精,环节手段逻辑关联,一环扣一环,避免和减少缺失或配接不当,防止发生环节错误,杜绝冤案错案发生。

(五)慎密的执法细节。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检察人员一定要树立认真、审慎办案意识,养成一丝不苟的慎密办案习惯,善于从细节规范执法行为,练就执法本领,塑造执法形象,保证执法效果。

(六)文明的执法礼仪。这是体现检察文化,展现执法人员文明素养,凸显人性化执法理念不可或缺的形式和内容,应予以足够重视而绝不能忽略,对维护法律权威和塑造良好执法形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优良的执法作风。培养和练就检察人员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严守秘密、严明纪律、勇于吃苦、深入扎实、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等良好执法作风,是保证执法办案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最直接、最外在、最容易展现面貌的形式,应重视抓好。

(八)良好的执法效果。这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和效果,就是要通过规范一切执法行为和手段,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

检察机关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既是党和政府对执法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检察机关的职能所需,更是广大老百姓的众望所盼,它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大大加快法治环境建设。优化法治环境,首先强调的是优化立法环境和执法环境。而执法规范化建设,恰恰是从执法主体入手,依法建章立制,依法规制行为,依法评判工作,从法治环境的源头根本上整饬问题,营造执法环境,从而引领和大力推进法治环境建设。

(二)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

(三)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捍卫法律的崇高权威与尊严。执法规范化,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允许检察人员“不作为和乱作为”,更不允许徇私枉法和亵渎法律。执法活动的整个过程,除有规定之外,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和评判,无论任何人员,一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和挑战法律的现象存在,坚决捍卫法律权威与尊严。

(四)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司法执法队伍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实际上是执法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包括队伍建设的“软”、“硬”件建设,涉及执法队伍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以及德、能、勤、绩的考评机制等诸多方面。严格按执法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抓好落实,对于解决执法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解决和处理社会矛盾问题的素质能力,充分发挥执法部门职能作用,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方式

认真理清和准确把握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从实践层面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新理念,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是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检察机关新的执法理念。所谓理性执法就是在执法中要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原则;所谓平和执法,就是在执法中要平等待人,态度温和,注意疏导群众情绪,及时化解矛盾;所谓文明执法,就是在执法中要举止得当,遵循职业道德;所谓规范执法,就是在执法中要依法办事,言行要符合工作程序。这“八字”理念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要求。

(二)认真学法用法、严格依法办案,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只有学好法才能用好法,才能更好地依法办案,这浅显道理人人都懂。但一些执法人员就是对业务中的法律知识一知半解,办出了“糊涂案”,引发了社会不满情绪。这种屡见不鲜的例证告诫检察机关,抓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从学法用法这一基础开始,从严格依法办案起步,逐步深化提升。

(三)制定和落实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程序流程,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检。检察机关要真实有效地把国家和部门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仅靠国家这些现成的法规是不够的,检察机关必须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便于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这样才能把法律要求,通过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操作、规范的行为、规范的文本,落实为法律行动,产生切实的法律效果,这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途径。

(四)注重执法细节的管理把关,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些执法案件往往疏于细节,败于细节,因执法细节上的疏漏和瑕疵,造成被动甚至大的损失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太深刻了。注重抓执法办案细节,深研细判,把关挡口,这是执法规范化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加强;消防监督;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1 提高认识,把握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质

1.1 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执法质量的必然要求。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整个消防执法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质量的必然载体、途径和手段。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执法质量的高低,执法质量又促进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发展。执法质量和执法规范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体现的。公安消防部队必须牢固树立“执法质量是执法工作生命线”的理念,从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抓执法机制建设、抓执法主体素质、抓执法行为规范、抓执法监督等方面着手,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消防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

1.2 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回应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队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根本标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消防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公安消防部队在生命财产安全上提供有力保护,还要求公安消防部队在工作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消防监督执法本质意义上来讲,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不但要实体合法,而且程序也要合法;消防执法人员不但要成为模范的执法者,而且要成为模范的守法者和护法者;消防执法行为不但要符合法律的程序,而且要体现严格、公正、透明。总书记指出“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对公安消防部队提出了殷切希望。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正是贯彻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消防执法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2 正视问题,明确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目标

2.1 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几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执法为民思想没有完全树立,一些消防监督员特权思想严重,对待群众态度生硬、冷漠;二是执法人员执法素质偏低,执法基本功不扎实,简单执法、机械执法、粗放执法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还存在执法程序违法、适用法律规范错误、法律文书制作送达不规范等问题;四是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基层单位存在畏难思想,屈服于各种执法干扰和阻力,对一些消防违法行为、火灾事故责任追究案件不立案、不追查,影响了执法公平、公正;五是执法服务水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全面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目标。公安消防部队要把“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贯穿于执法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要以提升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以解决执法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大力完善执法制度建设,强化执法主体培训及执法管理,深入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应用。逐步实现执法具体规范按要求全部建立,执法标准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手段在执法中得到普遍应用,执法培训要求全面落实,执法公开制度全面规范,执法场所设置安全规范,执法能力、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工作目标。

3 落实措施,大力推进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

3.1 加强监督人员执法为民思想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践行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使每一个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将执法为民思想,内植于心,外践于行,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通过教育活动,使每一个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代表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在执法工作中,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通过教育活动,使每一个消防监督执法人员都达到敬畏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办事认真、负责、依法,执法不违法。

3.2 全面提升消防监督人员业务水平。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凡没有取得公安消防岗位资格的,坚决不允许从事消防执法工作。全面实施集中教育培训与岗位自学自练有机结合的经常性学习机制,以新修订《消防法》及其相关配套规章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大教育、大培训”活动,力争全体消防执法人员都熟悉本职岗位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正确运用,掌握调查取证、法律文书制作等执法办案技能。建立健全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办法,大力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分监督、火调、建审、产品等岗位建立执法办案人才库,发挥专业人才在执法办案中的指导作用。

3.3 大力推行消防监督执法标准化管理。推行监督执法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社会消防安全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消防行政管理改革,深化消防警务建设,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的消防行政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消防执法公信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行监督执法标准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工作方式由行政命令为主向规范程序管理转变,对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工作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不断提升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对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3.4 推进消防监督执法政务公开建设。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结合政府大力开展的政务公开工程,最大限度地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基本实现公开所有行政许可案(事)件的受理、审查、批准办理程序。消防监督执法机构要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聘请执法和廉正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开通群众信箱,完善服务平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开通网上便民利民措施公示,网上执法告知、网上受理行政复议、网上查询等功能,增强公安执法透明度。结合新修订《消防法》的贯彻实施和“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消防执法服务月活动。通过开展基层执法质量服务队工作,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推动基层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消防监督执法机构要大力推行电子警务,用信息化手段规范消防监督执法程序,实现消防法律文书制作、上报、审批等环节全部在网上运行,杜绝执法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

总之,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涉及执法思想建设、执法行为建设,执法制度建设,执法监督机制建设等内容的系统工程,是抓好消防监督工作和消防监督队伍建设的关键切入点和最佳结合点,更是提高公安消防部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才能促进执法活动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才能更好地践行“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总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健城.广东省社会消防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1-12-01.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8篇

摘要: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要求和部署,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全国各级检察及关中正如火如荼地广泛开展,但其遭遇到的 “上热下冷”的现象暴露出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检察机关有必要考察执法规范化建设实践现状并深入探讨执法不规范的深层次根源,要达成现阶段必须在“人”和“制度”两方面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从而实现“让”检察人员规范化到内化于心地检察人员“要”规范化质的飞跃。

关键词:检察机关 执法规范化 实践 思考

一、当前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践现状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肇始于2010 年下半年,当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 年版)》。该《规范》印发实施后,对于规范各级检察机关的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及推动检察工作再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鉴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修改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高检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规范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原《规范》的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实际需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又于 2013 年2月1日审议通过《执法规范(2013 年版)》,目前该新版《规范》已下发至各级检察机关。《执法规范(2013 年版)》进一步拓展了检察机关的业务内容,细化了执法办案的操作流程,使各项检察业务工作规范更加系统、完整,在适用上更具可操作性。与不断更新的执法规范化规范性文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级检察机关尤其基层检察院在规范化建设的贯彻落实却成为规范化建设的“短板”。 从目前情况看,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两点:

(一)规范化建设内容学习不到位。规范化建设的提出虽然有三年多时间,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财力在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编纂上,但越往基层,规范化建设的学习越不足。部分检察人员甚至都不清楚有规范化建设这一提法,更不用说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虽然近年来,检查系统内部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执法规范化培训,但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没有切实做到把《执法规范》的学习变成为每个检察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执法规范化建设措施落实不到位。由于对执法规范化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目标不清晰,导致一些检察机关和部门行动迟缓,工作成效不高,措施不明确,落实不到位。很多检察机关为了突出工作亮点,把个案问题的整改等同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提升,忽视了从根源上进行执法规范化建设;一些部门和检察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上级检察机关要求什么,就做什么,即使做完的工作,其成效也不能令人满意。全员参与、上下互动的良性局面并没有真正形成,严重阻碍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影响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一)对法规范化建设“上热下冷”现状原因的思考

按照惯常思路,很多人对执法规范化建设不到位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习惯性地归结为检察人员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还有配套制度不健全及目前实行的工作考评机制与规范化建设不相容等,这才是导致目前“上热下冷”现实遭遇的主要原因。

1.检察人员对规范执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现实中主要表现在部分办案人员因袭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等执法办案理念,或有的办案人员认为规范化建设是束缚办案手脚的“紧箍咒”,从而拒绝或排斥新的执法观念摄入。错误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规范化建设配套制度不健全。首先学习培训制度不健全。虽然现在各级检察机关对于规范化建设培训都高度重视,但往往在培训过程中都走走过场,测评考试也大都睁只眼闭只眼敷衍过去。其次,落实制度不配套。相比办案数量、实行率等常规性的“硬指标”任务,执法规范化建设属于“软指标”任务,不少检察人员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已经筋疲力尽、心绪浮躁,再加之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就必然出现“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最后就是监督制度执行乏力。检察机关领导不愿自我揭短,检察人员对自己的监督行为不理解、不支持,对各项监督行为有抵抗情绪,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员,认为和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不敢监督。

3.目前工作考评机制与规范化建设目标不一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检察人员的执法质量和水平来解决由于检察机关执法不规范给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造成不良后果等突出问题。然而,当前的工作考评机制却是以办案数量及结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就以笔者所在的反贪部门为例,办案数量、大要案率及实刑判决率这都是考核的加分要素,然而,案件办案质量,程序是否瑕疵等都没有纳入考评范围,众所周知,检察系统的每年的工作开展都是围绕年初制定的考评办法开展,评什么,就做好什么,不评什么,做好了也无功。

(二)对执法规范化路径选择的思考

执法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正确看待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源,明确方向、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开展工作。笔者以为,要在人和制度两方面下大力气使真功夫:

1.从人的角度出发,打造规范执法队伍。一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观念教育。二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能力建设。要组织干警认真学习高检院《执法规范(2013年版)》,突出抓好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规范执法的能力。三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引导。定期组织开展正反两方面案例点评活动,选择体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求的案例,从正面引导干警执法;选择因执法不规范引发舆论炒作或者等方面的案例,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危害,以典型案例警示干警规范执法。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9篇

为深入推进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和全省公安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省厅有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近日,芜湖市公安局结合执法实际,制定出台了《2011年度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指出,2011年芜湖市局将从实际出发,以大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实现执法主体合格、执法思想端正、执法制度健全、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监督有效、执法水平提高、执法公信力增强。

《实施方案》明确,2011年芜湖市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八项任务即深入开展执法理念教育;切实加强全警教育训练;认真组织民警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研究制定各执法部门、警种执法标准体系;健全完善专(兼)职法制员制度;推行信息化执法管理模式,健全案件执法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执法办案场所设置,加大对一线执勤民警装备投入;加强执法示范单位培育创建工作。与此同时,还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具体落实单位及具体完成时间,进一步强化了责任的落实。

《实施方案》要求,一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要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权威和执法公信力的基础工程,通过认真、扎实和创造性地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程度。二要科学谋划,统筹安排。从全市执法工作的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思维来谋划,走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道路。三要强化措施,扎实推进。2011年将采取六项措施,即:召开“一把手”述职会议,组织一次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项检查,开展日常工作统计和通报,每月不定期抽查基层所、队的案卷,全程实行督察督办,年终进行评比奖励。四要分清责任,狠抓落实。要经常性地开展检查和指导,及时研究、分析本部门、本警种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对策,确保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本部门、本警种取得实效。五要畅通信息,广泛宣传。要加强宣传工作,借助各类宣传媒体,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在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认识及思考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消防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消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以及政府领导的重视,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消防服务水平,促使消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由于社会环境以及消防体制影响,我国的消防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执法思想存在偏差、执法制度不够完善、执法行为欠缺规范以及执法态度缺乏端正等,不但破坏了消防部队的对外形象,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以及正义。因此,应当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从而确保执法的公正、公平以及理性。

一、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员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的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存在理念偏差,部分执法人员缺乏民主思想,在工作中重权利,而轻视监督;重视管理,轻视服务;重视处罚,轻视教育。执法过程中,个人主观性较强并且随意性大。其次,执法人员存在消极应付的现象,当前,我国的消防部队体制导致部分员工思想消极,工作中精神萎靡、不思进取。不但对执法工作缺乏重视,而且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为漠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残守缺,不利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开展。最后,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一般来讲,消防部队的人员大多数是部队之中调剂过来的,部分执法人员之前并不是防火专业,因此,对于防火知识以及防火规范缺乏一定程度的认识,导致工作中凭经验办事而出现错误。此外,部分执法人员难以廉洁执法,在工作中,收受贿络。比如,部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收取好处,不拿好处不办事,从而导致执法缺乏规范性。

(二)消防法律体系缺乏完善性

1、缺乏统一管理以及协调。一般来讲,我国制定消防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之中,不但缺乏统一性以及协调性,而且缺少有效监督。此外,消防法律法规自检存在交叉重叠或者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导致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难以根据消防法律法规合理操作。因此,执法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以及有效监督,严重影响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工作。

2、制定修改存在滞后性。我国法律以及法规不但制定程序较为复杂,而且手续特别繁琐,制定一部消防法律至少持续几年才能全部完成,不仅制定花费时间过长,而且一旦制定后,修改法规中不合理的地方也需要漫长的时间,从而严重影响执法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此外,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修改制定时间过程漫长,导致法律法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缺乏时代感以及前瞻性。

3、法律法规欠缺可操作性。一般来讲,我国的消防法律对于违规违法行为处理只是原则上规定,其中主观性以及弹性较大,并且授权公安消防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实际工作中,行政执法处罚具体很大弹性,执法缺少硬性规定,从而导致消防执法监督缺乏规范化。因此,应当合理调节执法弹性和硬性规定之间的矛盾。

4、红头文件出台影响执法。目前,我国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消防监督意识显著提高,特别是重大火灾之后,各级部门以及群众对于消防规定高度重视。然而,相关人员通过红头文件制定新的规定,而新的规定往往和原来的消防法律法规冲突,不符合消防的标准及规范,不但造成消防执法部门出现的现象,而且导致法律法规失去执行力以及规范性。

二、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应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首先,加强思想教育,端正相关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执法理念。比如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或者职业道德教育将执政为民、道德执法、以民为本的思想传递给相关执法人员,促使其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及态度端正,提高其执法水平。其次,加强业务培训。一般来讲,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决定执法质量,因此,应当其开展业务培训,从而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提高消防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优化队伍结构,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应当尽力保障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的稳定性,从优待警,让员工具有归属感。第二,拓宽渠道。从多个渠道招聘,比如大学院校招聘,填补岗位缺口。第三,选贤任能,对于忠诚可靠、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员应当加以重用。

(二)完善消防执法体系

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应当完善当前的执法体系,首先,提高消防法律法规的地位。根据宪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以组织法为根本依据。因此,应当根据我国的消防工作特点制定出消防组织法,从而明确公安消防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关系,提高消防法律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其次,加强立改废工作。对于现有的消防法律法规,应当综合考虑分析,对于立法工作,不但应当立足当下需要,而且应当考虑未来发展。对于修改工作,应当将不适应时展的内容进行必要修改,促使其适应当前新形势。对于废除工作,是将失去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废除。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主要通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以及完善执法体系加以改进,不但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而且完善执法体系,从而推进我国消防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高穹.对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26:360-361.

[2]孙旭莉.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4,10:71-75.

上一篇:卫生法规范文 下一篇:法规速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