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积累范文

时间:2023-10-17 02:38:39

语文积累

语文积累篇1

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积累为基础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能注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条理性,善于和外界交往并开始注重交往语言表达的技巧及条理性,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 篇,共1090 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 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 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二十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总书记访日进,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

其次是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再次是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1)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凭借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断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语文积累篇2

积累这样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扎实有效的做好积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积累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典诗文。课标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一点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刚开始写作的学生尤其重要。在积累中加深和丰富对这些语句的理解,这样在特定情境触发下,活学活用,让这些语句,警句为学生的写作增姿添色。

其次,积累有特色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写作方法。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多是名家经典的作品,无论在语言还是在写作方法上,都有可借鉴之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多读多背好的词句段落,学习并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白杨礼赞》是名篇,学习这课时,我们不仅让学生背诵了“它没有婆娑的姿态”这一段,还根据它的欲扬先抑和象征的写法对学生进行了训练。在后来的作文中,学生就运用了象征的写法,我在批阅的过程中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当然积累特色语言和写作方法,不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课余时间我们也应该多指导学生阅读名家作品,博采众长。这样多积累,勤练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第三,积累情感,积累典型事例,积累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课标要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注重写作过程中收集素材”:这是对积累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积累典型事例,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在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现象。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中美好的情感,体验那些真情实感,用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课标的要求。

语文积累篇3

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以及标点知识等。尽管现行教材编排上有点淡化,但我认为这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积累,在教学指导中还是应该有所强化。

1、字词的积累,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词语的积累,则可指导学生有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分门别类的积累,对每篇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要安排学生反复地读、写,或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优美词语写一句话或一个片断,力求多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精妙的方言及文言词语等。

2、修辞知识的积累,可选择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的一些例句来学习,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赏析其作用或精妙之处。还应学习句子的整散、长短和词的风格色彩等作用。

3、语法知识方面,主要是学习、了解词的分类(实词、虚词)及几种常见的短语(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的结构,单句的主、谓、宾、定、状、补成分,以及提取句子的主要信息,了解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4、文学知识方面,了解课本涉及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常识及每册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内的有关知识,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常识及各自的特点。

5、文化常识的积累方面,则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历史等)联系起来,积累一些语文学习中涉及到的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民族风情、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件及典章制度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6、标点的积累,则要结合教材后面的附录进行指导,让学生懂得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点号和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等标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和书写,以避免在写作中一逗到底的现象。

二、语言的积累

包括字、词、句、短语、修辞、句或段或篇的典型语言材料的识记。它与知识和积累互为补充,前者重在理解掌握,此处重在强调熟练地识记和背诵。特别是文段中优美语言材料的识记、读背非常重要,它们是学生语言仓库中的主要积存,往往作为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仿,也是创新的起点。初中生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文和古诗文,这些积累分摊到每册仅十多篇(包括每册课后十首古代的诗词曲)要求学生于平时读、背,可利用上课前一两分钟背一首古诗,多次反复就能记了,还可选择默写或抄写在自己的语言积累本上,以供重温和选用,教学中往往可以以旧带新。

三、能力的积累

能力的积累主要是在听、读、说、写几个方面的综合性学习去训练完成。因此,可从语言输入的听和输出的说、读、写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1、先讲听和读。通过训练,做到听别人说话或广播、报告、演讲,应指导学生做到精力集中,捕捉主要信息,达到这一目标可采取分步进行训练的方法。如交谈时训练耐心、专注的习惯,初步懂得要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意思。听广播、演讲报告时,训练能抓住中心和要点的能力。听读文章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听清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以及作者的观点和理由。参加讨论或辩论时,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指导学生在听课或听报告时作记录,不遗漏主要内容。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课内的朗读或阅读分析,它还包括课内外的阅读活动,特别是农村学生,尤其要强调课外阅读,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是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学生们往往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指导阅读宜粗线条式的,不宜繁琐分析“讲课讲透”。时间不允许,对学生也没有多大益处,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只能是厌烦。要指导学生具备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对优美的句、段,作局部探究,突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感悟文章内容,培养语感,受到思想和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下素养。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可对学生适当进行圈、点、勾画、点评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进行层次划分,归纳文意,口味文情。赏析文采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授以方法)。

2、说与写是在大量听读积累基础上的输出。说话除口齿清楚地用普通话表达之外,应做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尽力使听者理解。在讨论发言时,能力求围绕话题,简洁明了。

语文积累篇4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就是告诉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纵观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重课内而轻课外、重文本而轻延伸、重集中学习而轻平时积累,使得传统的国学经典、优美诗文和必要的历史地理知识知之甚少,导致孩子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文能力从小难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在语文积累中,我们应该课内课外同时抓,文本内容和知识延伸同步抓,集中学习和平时自主学习交叉抓。

一、利用晨读前十分钟,高声诵读经典

每天晨读前的十分钟,坚持引领孩子们高声诵读优美童谣、儿歌或是国学经典。低年级学生可以将童谣、儿歌或者国学经典中启蒙读本穿行,高年级学生可以将诗歌、优美短小的散文或国学经典交叉进行。一方面调节学生长期诵读一种文体的疲乏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更多语言表达的方式。通过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三字经》、《晨读对韵》、《论语》、《道德经》等的高声诵读,孩子们一定能够受到韵律极强的语感美和节奏美的熏陶;一定能够受到文本内在的精神教育,欣赏真善美,明辨假丑恶;也一定能够积累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齐声吟诵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的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数量仅占所有文本的3.7%,远远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设置,除了朗读课,少则7节,多则9节。如果我们每周能利用三到五节课课初的三分钟,齐声吟诵课本以外的适合学生学龄段的古诗词1~2首,一学期下来,少则十几首,多则三十多首,长此以往,只要坚持不懈,六年中,学生课外积累的古诗词就不在少数。而那三分钟,多数学校是组织孩子唱歌,如果将语文课的唱歌时间变换成古诗词的吟诵或吟唱,未尝不是积累诗词的好时段。

三、利用课前五分钟,讲述历史故事

按照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每周都会安排有班队会、品德课。如果每周在这两节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述历史小故事,也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好方式。学生精心准备的讲述过程,无疑要阅读许多的书籍,选择他认为适合的故事,反复练习,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才能在全班学生面前绘声绘色的讲述。其他学生听讲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吸收的过程。并且很期待自己讲述的那一刻,也会为此早早准备。毫不起眼的五分钟,如果我们运用得法,组织得当,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所学课文的内容,渗透文史知识

每课必使学生有一得,是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对于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的内容,很多教师就忽视了。如果每课之后,都有“今日积累”这样的作业,那学生的文史知识将会因此变得丰厚起来。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积累:积累描写形容绿色的词语,或是收集资料,你还知道哪里有什么样的岩洞,名称是什么?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之后,今日积累的内容就可以是:你还知道哪个国家有哪个科学家的什么发明或者名言,写下来;或是积累五个描写人精神集中的词语等等。一个单元结束,设置“单元主题回顾”,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再次罗列,再次归类,学生定能得益匪浅,不光学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阅读、选择、归类的能力。

厚积,才能薄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量的积累,将会使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小处看,课堂上学生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大处看,生活中文采飞扬、豁达睿智。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育需要教育者由“一桶水”变成“一眼泉”时,我们更应该为孩子们寻找泉眼,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见缝插针地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喜欢积累,爱上积累。

语文积累篇5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程总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阶段目标:7~9年级)。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建议)。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上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感悟(评价建议:朗读、默读的评价)。

从以上不难看出“积累”是浸润于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概念。积累渗透在语基、阅读、作文等方面。笔者试从词汇、诵读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词汇积累

在实践上,要学好语文,总离不开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同造桥盖屋所用的砖瓦木石;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好比造桥盖屋所据的间架结构。二者不可缺一,而在这二者之间,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基础。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难理解的。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个人语言的丰富程度往往同他的思想和生活的丰富程度直接联系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丰富而活跃,而他的语言却很干枯,他用以反映其丰富而活跃的思想和生活的词汇却贫乏得可怜,这是不可思议的。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下,词汇积累越丰富,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越深广,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越细密。所以在当前,抓紧抓好词汇教学,使学生的思想丰富活跃起来,思路开阔缜密起来,并在实践中逐步领会词汇的丰富性、生动性,实在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当我们在责怪学生“一年两年笔下还是这么几个词儿”,埋怨学生“不善于吸收新鲜词汇”的时候,倒应该首先反躬自问:我们可曾在词汇教学方面真正当个“有心人”?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先对新课本上出现于各篇课文中的生词新语作一个基本的统计,做到全局在胸,胸中有“数”;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本学期词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运用比较法,联系旧知讲解新知,使学生一边“温故”一边“知新”。

在词汇教学中既要抓“积累”,又要抓“训练”。光讲不练,光学不用,是不可能收到好效果的。但训练必须讲究方法,过去有些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习惯于采用“释义”和“造句”这两种练习方式,认真考察起来,这两种练习方式对学生切实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没有多大效果。我们在设计词语练习的方式时,是否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要在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安排练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辨别、选用词语。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课文中的一系列词语复述课文的内容,熟读或背诵课文中某些精彩的句段,提供几个新学的词要学生按要求连词成段等等。

二、诵读积累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应把语文学习看做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把诵读教学当成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催化剂。诵读面越广,量越大,知识积累的层次就越高,没有感性的积累,就没有理性的提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能实现质的飞跃。

加强诵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寻找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怡情养性,增长见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它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它是传久行远的工具,它和其装载的文化、思想、情感不可分割,它不能凌空存在。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

加强诵读,能提高学生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汉语音乐性强,便于诵读,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虚词、实词都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并用,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方法都能为自己所用,达到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语言文字自然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为加强诵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教学中,在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每课必读,培养语感,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这样就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强调诵读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的语句化为己用。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比老教材有所增加,就古诗文背诵就推荐了80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依就教材加强诵读。

语文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积累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呈现有机联系的状态,它们彼此沟通、贯穿,相互促进推动。而词汇积累和诵读积累是积累中的基础。毫无疑问,语文积累要从基础抓起。

语文积累篇6

关键词:培养兴趣;指导方法;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63-01

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语言积累是一个主要目标。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为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这个“米”指的就是语言材料。缺少这个“米”,就很难形成好的文章。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教师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备有积累本,要定期举行积累本展示活动,及时小结奖励。还要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形成共识,促进课外阅读的积累,达到课内外同步积累,让积累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习惯。

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以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如《长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设计如下的问题:删掉“多少”“才”后,与原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荷花》中有“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这个“冒”字可以换上哪些词?怎样的“长”才算是“冒”?换上后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观潮》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指导学生阅读这段时,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体会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

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

重视语言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拥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多读书,才可达到“胸有成竹”,下笔才能“如有神”。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盛,使见识广博而深刻。

(2)背诵。《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提出:“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教师应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如指导学生背诵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采用列提纲背诵的方法背诵。课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诗歌、名言警句,也要背诵下来。小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60首简单的古诗,三至五年级能再背诵60首古诗词。这大大丰富了古诗词的积累。

(3)勤记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积累语言需要做到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动手要先把搜集的资料记在本子上;动口是用诵读的方法把资料记到脑海中;动脑是要边读边思考,筛选有价值的材料。每学期让学生每人准备两本摘录本,一本用来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另一本则用来摘抄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每天都跟周围的人、事、物接触,每天都接受到众多的语言信息,尤其是老百姓的口头语言,有一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如俗语、歇后语、谚语。一些电视广告,餐厅标语中的优秀语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做得更好”“用我们的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等等,也值得我们去积累学习。

(4)剪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到札记本上,想怎么贴就怎么贴。旁边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学生经常进行翻阅、传看,在某个时间里可以集体展览,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多做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读、剪、贴、画、看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增加了知识。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会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地阅读和摘录。

(5)运用。积累语言为的是运用,叶圣陶说:“学语文是为用,即所谓学以致用。”防止遗忘,只有让学生积累的东西尽可能地去用过了,才有可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大胆地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和好的写作方法,在批改作文时,给以恰当的评价。还可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组织分组竞赛,看哪组写出相应的词语多。 如写出表示看的字词,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语。表示春、夏、秋、冬的成语,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数字开头的成语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既巩固所积累的词语,又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积累语言的有利条件,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多看、多记、多用,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写作文时就会厚积薄发,言而有物。

参考文献:

[1]黄晓S,程华.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课堂――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语文积累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 朗读 品味 摘抄

1 引导学生朗读

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我们应十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培养语感。语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是语言技能形成的基础,培养语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正像朱自清先生说的“读的用处最广大。”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景美文美,教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并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热爱、向往之情。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想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壮丽的特点,读中欣赏壮丽神奇的景观。“漂亮的大拐弯、阳光普照、春意盎然、奇花异草、黄色的油菜花,紫白色的豌豆花,镶嵌在绿浪翻滚的青稞地里,好似一幅精美的山水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对文章的形式获得了真切、敏锐的感受,激起情感之流,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直觉体悟语言、运用语言,从中学得为文之道,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几十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就一定会比较强。

2 学会在品味中积累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融、相得益彰。如:《赤壁之战》一课,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中的“船帆”和“帆船”比较。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士兵说是“船帆”,而曹操看见的却是“帆船”呢?学生通过比较词语得出了:“兵士来报告时只是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时,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所以这两个字侧重点不一样。”多么精彩的回答,他们找到了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有的课文语言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多一个字或少―个字,或者词语顺序的改变,都会影响原文语言整体的和谐及内在的意蕴。

3 让学生养成勤摘抄的习惯

将课内外精美的词语、句段进行摘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语言。但是摘抄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想抄什么就抄什么,开始时老师一定要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摘抄。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再定期批阅,平时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定时把积累的语句进行整理分类。为了养成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积累的好习惯,教师的检查是必需的。刚开始我采用全面检查的方法,当学生渐渐形成习惯的时候我采用了随时抽查的方式,可以抽时间,也可以抽人员。那几个习惯养成比较落后的学生是我关注的重点,既帮助他们找到没有养成良好摘抄习惯的原因,还要不断地鼓励他们督促他们。这样的指导督促坚持一段时间,学生自然就会形成摘抄的习惯,可能还会成为他们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学生们坚持做摘抄,并能由浅而深,由杂而精,由个人摘录到集体交流,由纯粹的摘抄到配以一定的花边、淡雅的图案,由簿记式到卡片式等等,那么他们一定会在知识的发现、寻找、记录、梳理、提取、酝酿、重组甚至在美学,在修身养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3 说话中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仿写词语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提供一个具体的语境,把词语放在句子当中说出来,让学生既学会了运用这些词语,又能灵活轻松地仿写出许多同类词语。比如:孩子们要积累“又――又―一”的词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说话训练来积累“西瓜又――又――。杨树长得又――又―一。柳条又――又―一。同学们的眼睛又――又――”等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让学生多开口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吸收,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教学《观潮》一课,播放录像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在教学中,以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投入读书实践,通过实践来强化语言的习得机制,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表象材料,最终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

语文积累篇8

一、以读为本,情景交融――促进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是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汉语教学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读是学好语言的基础。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中,包括初读、研读、品读、诵读四个环节。初读要让学生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为语言积累做好准备。

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山中访友》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也可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充分感受作者的心情。也可在读中想象“我与树融为一体”,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诵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于是在有感情的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使语言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

背诵对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背诵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培养语感。人们只有在阅读了大量的作品,待许多语句烂熟于心,才会对语言有极度的敏感。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如冰心的《谈生命》一文中,在诵读“在快乐中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样凄美的句子中,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也让这段文字成为他们自己的心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通过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进行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后,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学习课文中写鸟声、鸟影和榕树的句段,抓住那只机灵可爱、但文中并没有细细描写的小画眉写一段话,注意写出小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堂乐园中飞翔、嬉戏的情形。这种练习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句段的迁移进行语言的积累。

二、品析语言,发散思维――积淀积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确定了一种对话和交流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相互依存的。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会。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

三、语言实践,善于挖掘――强化积累

语文课上,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善于挖掘文章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我认为,根据课文内容提炼一定的句式,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转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言实践方法。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我们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同样会有弱点、不幸、失败或缺陷”这段话,我给出了这样的句式“因为我自己……,所以没有任何理由……”,让学生进行说话。这样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课文语言,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有效点拨,学以致用――丰富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享受生活》一文中由4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我先让学生理解词义,知道文中如何使用,然后让他们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可以用一个词造句,也可以连词写话。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并且能说、会用、会写。有些课文中的单音节动词比较多,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写清兵卫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收拾葫芦时,用了一系列动词,如:收拾、装、包、放、藏、打开、看着、系……来表现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程度。我就指导学生模仿这样的动词练习说话,并把自己所说的内容整理到本子上。此外,每篇课文后都有一个小练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素材和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上一篇:蒙药学范文 下一篇:作文素材积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