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05 11:32:40

预算工作方案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乡财政“蛋糕”;强化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简明规范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事权和财权,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后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安排还债。

三、改革模式

在保证乡(镇)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级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采取“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执行收入上划县级统一管理的规定。乡(镇)各项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乡(镇)政府承担协助组织收入的职责,年度税收目标任务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下达县国家税务局和县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取消以乡(镇)为单位的收入考核办法,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由县人民政府另行制定,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的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社会稳定支出、偿债支出和村级支出等必要开支。乡(镇)上划县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分轻重缓急,经乡(镇)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人民政府提交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县财政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

四、改革内容

在确保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上划县财政局,履行县财政赋予的相关职能,人员管理实行以县财政局为主、乡(镇)政府参与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

(一)预算县编。乡(镇)根据预算定额标准和办法编制预算,县财政根据审核后的预算,汇总编制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核,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除上级财政部门规定开设的专户外,取消乡(镇)及所属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局为各乡(镇)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财政性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未经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一律不得使用。

五、配套措施

(一)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积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取消各职能部门要求乡(镇)配套资金的规定,切实减轻乡(镇)负担。

(二)严格预算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细化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行“双重管理”。在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强县对(镇)债权债务的管理,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三是建立乡(镇)偿债基金。采取财政预算安排一点、乡(镇)预算外收支结余筹集一点的办法,专项用于还债。

(四)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级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由县人民政府制度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健全机构,充实业务人员。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财政局所属乡(镇)财政所职能配置、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配齐各乡(镇)财政所人员,在西洒、兴街、法斗、鸡街等4个乡(镇)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2名,其余乡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1名。同时,在县财政局预算股和国库股分别增设业务人员1名,以保证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实施步骤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分五个阶段,各阶段工作可交叉或同时进行,确保在2009年8月底完成改革工作。

一是制定方案(2009年6月19日—25日);二是宣传发动(2009年6月26日—7月1日),组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三是清理清查(2009年6月26日—7月10日),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账号户、债权债务、财政性票据及编制和人员,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具体实施(2009年7月11日—8月25日),确定人员岗位和职责,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开设银行账户,按照统一软件对乡(镇)收支进行核算;五是总结完善(2009年8月25日—31日),对改革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八、工作纪律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乡财政“蛋糕”;强化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简明规范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事权和财权,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后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安排还债。

三、改革模式

在保证乡(镇)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级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采取“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执行收入上划县级统一管理的规定。乡(镇)各项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乡(镇)政府承担协助组织收入的职责,年度税收目标任务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下达县国家税务局和县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取消以乡(镇)为单位的收入考核办法,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由县人民政府另行制定,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的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社会稳定支出、偿债支出和村级支出等必要开支。乡(镇)上划县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分轻重缓急,经乡(镇)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人民政府提交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县财政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

四、改革内容

在确保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上划县财政局,履行县财政赋予的相关职能,人员管理实行以县财政局为主、乡(镇)政府参与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

(一)预算县编。乡(镇)根据预算定额标准和办法编制预算,县财政根据审核后的预算,汇总编制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核,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除上级财政部门规定开设的专户外,取消乡(镇)及所属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局为各乡(镇)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财政性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未经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一律不得使用。

五、配套措施

(一)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积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取消各职能部门要求乡(镇)配套资金的规定,切实减轻乡(镇)负担。

(二)严格预算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细化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行“双重管理”。在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强县对(镇)债权债务的管理,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三是建立乡(镇)偿债基金。采取财政预算安排一点、乡(镇)预算外收支结余筹集一点的办法,专项用于还债。

(四)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级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由县人民政府制度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健全机构,充实业务人员。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财政局所属乡(镇)财政所职能配置、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配齐各乡(镇)财政所人员,在西洒、兴街、法斗、鸡街等4个乡(镇)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2名,其余乡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1名。同时,在县财政局预算股和国库股分别增设业务人员1名,以保证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实施步骤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分五个阶段,各阶段工作可交叉或同时进行,确保在2009年8月底完成改革工作。

一是制定方案(2009年6月19日—25日);二是宣传发动(2009年6月26日—7月1日),组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三是清理清查(2009年6月26日—7月10日),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账号户、债权债务、财政性票据及编制和人员,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具体实施(2009年7月11日—8月25日),确定人员岗位和职责,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开设银行账户,按照统一软件对乡(镇)收支进行核算;五是总结完善(2009年8月25日—31日),对改革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八、工作纪律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乡财政“蛋糕”;强化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财政分配利益向乡镇倾斜的原则。按照积极稳妥、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事权和财权。充分考虑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困难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后的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安排还债。

三、改革模式

在保证乡镇对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财政的一级核算单位管理,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预算县编、帐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具体是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采集“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执行收入上划县级统一管理的规定。乡镇各项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取消县对乡镇的定补及平调和转移支付补助。同时,乡镇政府不再承担组织收入的职责,年度税收目标任务统一由县政府下达县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取消以乡镇为单位的收入考核办法,县政府另行制定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乡镇发展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社会稳定支出、偿债支出和村组支出等必要开支。乡镇上划县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这些事业发展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分轻重缓急,经乡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财政局提供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县财政纳入项目库滚动管理,根据全县经济发展目标需要,综合财力情况统筹安排,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

四、改革内容

在确保乡镇利益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帐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在确保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

(一)预算县编。乡镇根据县财政制定的标准和办法编制部门预算,县财政局根据审核后的部门预算,统编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核,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局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县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县人民政府审核,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除上级财政部门规定开设的专户外,取消乡镇及所属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局为各乡镇统一开设“基本支出帐户”、“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基本支出账户”用于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乡镇的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罚没票据等财政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局,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未经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乡镇不得使用。

五、配套措施

(一)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积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统收统支加激励”的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明确县乡支出责任,避免“上级点菜,下级买单”。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一些县级部门为小团体谋利益的行为,取消各职能部门要求乡镇配套资金的规定,切实减轻乡镇负担。认真清理从各职能部门安排给乡镇的各类专项资金,通过整合县对乡镇的各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补助力度,提高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整合和完善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县乡和谐发展。

(二)严格预算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细化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行政拍卖或法律手段收欠还款。通过承兑还款、折卖还款、划转还款、置换还款等多种措施综合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施“双重管理”。在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突出财政在政府融资管理中的主题地位,加强县对乡镇债权债务的管理,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从根本上堵住债务盲目膨胀的源头。乡镇确需举借新债的,必须报县财政局严格审核,由县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乡镇偿债能力审批后统筹安排。三是建立乡镇偿债基金。由县财政局在每年组织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还款,逐步消化债务存量。同时,对乡镇预算外收入扣除县级统筹和本级支出后的结余部分,全部作为偿债基金用于还款,以解决乡镇债务沉重、偿债能力差的问题。四是对增加乡村负担的事项实行县级集中管理。杜绝向基层摊派和乱伸手、乱干预行为,严格控制各类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确需增加乡村负担的事项,一律报县级审批。

(四)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财政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地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县政府将制定县对乡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乡镇政府责、权、利,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突出对乡镇政府在财源培植、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指标的单项或综合考核。

六、实施步骤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分五个阶段实施,各阶段工作可交叉进行,确保在2009年10月底以前完成改革工作。

(一)制定方案(2009年6月)。深入乡镇调查研究,总结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制定改革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及办法,报请有关部门审定。

(二)宣传发动(2009年7月)。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三)清理清查(2009年7月)。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帐户、债权债务、预算外资金、各类票据及编制和人员,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工作。

(四)具体实施(2009年7月至9月)。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开展业务培训。为乡镇开设银行帐户,细化乡镇部门预算,按照统一软件对乡镇收支进行核算。

(五)总结完善(2009年9月至10月)。对改革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巩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领导

为切实推进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规范乡镇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确保改革顺利完成、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财政局局长、人事局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县财政局成立相应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组,工作组下设综合组、核算改革组、协调组、技术组、宣传组负责具体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组织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八、工作纪律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乡财政“蛋糕”;强化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简明规范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事权和财权,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后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安排还债。

三、改革模式

在保证乡(镇)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级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采取“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执行收入上划县级统一管理的规定。乡(镇)各项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乡(镇)政府承担协助组织收入的职责,年度税收目标任务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下达县国家税务局和县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取消以乡(镇)为单位的收入考核办法,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由县人民政府另行制定,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的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社会稳定支出、偿债支出和村级支出等必要开支。乡(镇)上划县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分轻重缓急,经乡(镇)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人民政府提交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县财政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

四、改革内容

在确保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上划县财政局,履行县财政赋予的相关职能,人员管理实行以县财政局为主、乡(镇)政府参与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

(一)预算县编。乡(镇)根据预算定额标准和办法编制预算,县财政根据审核后的预算,汇总编制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核,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除上级财政部门规定开设的专户外,取消乡(镇)及所属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局为各乡(镇)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财政性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未经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一律不得使用。

五、配套措施

(一)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积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取消各职能部门要求乡(镇)配套资金的规定,切实减轻乡(镇)负担。

(二)严格预算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细化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行“双重管理”。在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强县对(镇)债权债务的管理,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三是建立乡(镇)偿债基金。采取财政预算安排一点、乡(镇)预算外收支结余筹集一点的办法,专项用于还债。

(四)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级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由县人民政府制度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健全机构,充实业务人员。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财政局所属乡(镇)财政所职能配置、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配齐各乡(镇)财政所人员,在西洒、兴街、法斗、鸡街等4个乡(镇)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2名,其余乡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1名。同时,在县财政局预算股和国库股分别增设业务人员1名,以保证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实施步骤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分五个阶段,各阶段工作可交叉或同时进行,确保在2009年8月底完成改革工作。

一是制定方案(2009年6月19日—25日);二是宣传发动(2009年6月26日—7月1日),组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三是清理清查(2009年6月26日—7月10日),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账号户、债权债务、财政性票据及编制和人员,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具体实施(2009年7月11日—8月25日),确定人员岗位和职责,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开设银行账户,按照统一软件对乡(镇)收支进行核算;五是总结完善(2009年8月25日—31日),对改革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八、工作纪律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一、2014年财政预算调整的主要原则

(一)省实际下达我县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相比年初预算数有所变动。其中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收入调减700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调增收入1,697万元,红林农场划转经费调增收入1,610万元。

(二)2013年8月省下达我县地债资金16,172万元,比年初预算11,000万元增加5,172万元,其中新增省举债1,172万元,县举债4,000万元,按相关规定要纳入预算管理。

(三)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琼财预〔2013〕1187号)文件要求,清理收回以前年度结余资金14,047万元(其中公共财政12,635万元,基金1,412万元),以上这些资金要重新安排支出。

(四)下半年新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0,000万元。

(五)为了加快地方财政支出进度,根据我县地方财政1-9月份的财政支出情况,对我县年初预算安排的部分项目资金,在预算执行中确定无法实施、由于项目单位组织不力而进度缓慢的项目或是已完工验收,但仍处在工程结算阶段的项目进行调整,把资金调整到其他项目支出。另外预算执行中,有部分项目年初预算没有安排指标,但在本年度中必须执行的项目,予以调整增加资金支出。

二、2014年预算调整的内容

拟对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支和基金总收支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方面的调整

2014年,我县公共财政预算年初总收入263,693万元,调减收入1,950万元,调增收入22,364万元,经调整后,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84,107万元;公共财政预算年初总支出263,693万元,调减支出3,955万元,调增支出24,369万元,调增减相抵后,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284,107万元,收支相抵平衡。

(二)基金收支方面的调整

2014年,我县基金年初预算总收入67,610万元,调增收入11,412万元,调整后基金总收入79,022万元;基金年初预算总支出67,610万元,调减支出1,416万元,调增支出12,828万元,调增减相抵后基金预算总支出79,022万元,调整后基金收支平衡。

三、调整后2014年财政预算总收支情况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6篇

第一条为了适应新的财政经济形势。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根据省、市财政改革有关精神,充分调动各级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二、乡镇财政体制

第二条根据省、市关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即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业务,收入上划,支出下拨,由县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

第三条乡镇财政管理坚持“三个不变”和“一个确保”原则。三个不变”即: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乡镇政府享有的债权和承担的债务不变;一个确保”即:乡镇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由县财政全额负担,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财政超收全留,并按收入完成数的20%返还乡镇,确保乡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财力需求。

第四条乡镇收入基数确定。按照“任务归乡镇。即:各乡镇实现的收入,各乡镇收入基数以当年县政府下达的收入计划数为准。收入归县级”原则进行管理。统计时全部记入乡镇,缴库时全额直接缴入县级金库,由县财政代为核算。

第五条乡镇支出基数确定。乡镇财政供给范围包括:乡镇党委、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计生站、农技站、农机站、文化站、财政所8个单位。

三、县级财政体制

第六条县直部门经费标准的确定:

职中、高中公用经费按教师每人每年160元和学生每生每年6元安排;初中公用经费按学生每生每年32元安排。所需公用经费从其学杂费或保育费收入中安排。各类学校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标准:人员经费按编制内教职工的ll项工资及第13个月奖励工资财政全额包干。每个辅导区年业务费定额补助5000元。小学公用经费按学生每生每年24元安排。教师进修学校、县城幼儿园、西关幼儿园财政不安排公用经费。医院经费的确定:县一院、中医院按11项工资和第13个月奖励工资的50%实行定比补助;乡镇卫生院工资调整为按全额单位工资标准由财政全额供给。种子公司按11项工资的80%实行定比补助。县剧团定额补助22万元。统一安排到县畜牧中心。乡镇畜牧站16人按人均3000元补助4.8万元。其中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检察院、法院公用经费按年人均1000元包干;公安局非民警编制48人。民警编制116人,除上述单位之外的其他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含第13个月奖励工资)和公用经费由财政全额包干。公用经费按人均1000元包干。公用经费按人均6000元包干,年终从其罚没收入返还中统筹安排;其他单位按年人均600元包干。车辆燃修费:县委、政府按每车每年2万元核定。其他科级单位按每车每年0.5万元核定。其他县级单位按每车每年1.5万元核定;乡镇政府按每车每年1万元核定。

第七条总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按总支出的l%至3%安排。

四、其他

第八条奖励机制。超收的按超收额(不含上划中央和省级部分)10%提取奖金。其中30%用于奖励乡镇书记、乡镇长,乡镇完成收入预算的县财政奖励5000元。用于奖励对财政工作做出贡献的干部职工。奖励资金从乡镇财政超收部分中列支。国税、地税完成县上下达任务的以实际完成数剔除中央级、省级收入后按县上实得财力的1%给予奖励;同时实行增长分成奖,按县上实得财力,县级实得增收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部分,按县级实得财力的10%给予增长分成奖励,县级实得增收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部分,加提10%的奖金;财政部门视全县财政收支总体执行情况设财政工作奖,由县政府确定。

第九条坚持实行罚缴分离制度。必须实行收缴分离。缴款单位或个人直接上缴财政金库。公安机关(含交警队)按其收入的90%安排补助经费,各执罚部门应上缴的罚没收入及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收入。由执收单位开据缴款书。检察院、法院、运管所按其收入的80%安排补助经费,其他部门按其收入的50%安排补助经费;国土资源管理局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按其收入的10%安排补助经费,月清月结,当月未入库的按违反财经纪律论处,不安排补助经费。

第十条坚持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其他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各单位的预算外收支必须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除各类学校外。按其收入的50%抵顶包干经费,其余50%先由单位按规定申报项目,按现行管理体制分别由县、乡财政部门审批使用。未批先支或直接坐支的按违反财经纪律处理。

第十一条从严控制人员经费。严格定员定额。坚决按照编制卡核定经费,继续实行人事、编办、财政三家联审的工资统发制度。从严控制编制。无卡及超编人员一律不拨经费。按编办核编制、人事审工资、财政直接拨付到个人账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工资统发制度。

第十二条大力压缩公务费。实行“一会一审制”各类大型会议需经县委、县政府研究批准后方可召开。集中支付会议费,会议费年初预算不再列到单位。并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管理。部门会议,财政一律不安排经费。各类外出考察学习经费,未按县上规定程序报批的财政不予安排,部门不得报销。

第十三条严格预算管理。凡未列入本年预算的支出。确需追加预算的经法定程序报批后方可追加。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能支出的原则。一律不予拨付。

第十四条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认真按照《县县级政府采购工作运行规程及执行时限》正财采〔〕1号)要求。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要严格执行庆阳市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进一步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扩大采购范围,加强办公设备购置管理,落实公务用车定点维修,严格车辆购置审批程序,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私自采购等违纪行为,彻底杜绝采购过程中违纪行为的发生。

第十五条进一步完善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离休人员医疗费归口县老干局统一管理。退休职工及在职职工医疗费按《县医疗改革实施方案》严格执行。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7篇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在已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规范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在本区内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体制,实施预算外资金收缴分离改革,从机制和制度上确保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同步进行,严格遵循“总体规划、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完善服务、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收入收缴程序、规范支出拨付程序等三个方面。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整个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改革现行的预算外资金分散收缴管理制度,推行收缴分离,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财政部门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取消主管部门和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健全票据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缴的监督管理。

(一)财政部门设立财政专户

取消主管部门和所属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由区财政局在银行设立财政专户,实现预算外资金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财政专户主要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活动,按执收单位、分收入项目进行核算。

(二)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改革现行预算外资金分散收缴方式,采用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1、直接缴库。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缴款凭证与收款收据合一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人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直接到受理收缴业务的各银行缴款,将应缴款项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对某些没有条件实行直接缴库的收费项目,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收款票据,直接向缴款人收款后,由执收单位按日汇总填制《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当日到各受理收缴业务的银行将所收款项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三)健全票据管理体系

实行预算外资金收缴分离改革的部门和单位,除采用集中汇缴的收费项目仍保留专用票据和通用票据外,其他收费项目均使用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作为收费收缴凭证,实现缴款凭证和收费票据的合一。《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专用票据及通用票据的管理业务全部纳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对票据的购买、发放、使用、核销等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

(四)加强收入收缴监督管理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缴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户和票据的监督管理,有效实施以票控费,利用预算外资金收缴信息网络,对收入收缴实施全过程监控;各级主管部门和执收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银行要按照国家和市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收入收缴、汇划清算和信息反馈业务,财政专户开户银行还需负责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收费资金的归集工作。

三、收费的基本模式

预算外资金收缴主要采用大厅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大厅管理模式:就是将进入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厅的执收单位收取的收费纳入大厅集中管理,由财政专户的银行在大厅设立收费专柜,集中收取大厅内开票的收费,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分散模式:就是在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厅外开票的收费,执收单位开票后,由各受理收缴业务银行代收,并按日汇集当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四、健全收缴监管机制

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共同负责落实各项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缴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收缴体系的监控机制,开展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年度稽查工作,促进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收缴责任。对在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中,违反有关纪律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改革的实施步骤

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坚持积极、稳步推进原则,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第一步,2005年下半年,根据市统一部署,我区作为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改革第一批试点区县,先行对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分批试点(见附件一),统一使用市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管理的票据管理改革和缴款形式的改革。

第二步,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力争在2006年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实施收缴分离。

第三步,在总结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经验的基础上,将收缴分离的范围扩展到政府性基金、附加收入等其他预算外资金,同时根据市财政局的总体工作要求,争取在2007年前完成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六、其它规定

根据本实施方案,由区财政局负责制订具体收缴管理办法。

附件1、收缴分离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名单

2、执收单位设备配置要求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审为民的宗旨,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县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充分发挥审计保障我县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县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目标

预算执行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投资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不断规范财政管理、规范预算分配秩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三、审计范围

主要对20*年度县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含县级税收、基金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重要问题可以追溯到以前年度或延伸至2009年度和相关单位。同时,对部分县级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乡镇2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

四、审计对象、内容和重点

(一)20*年度县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单位和项目

1、对县财政局组织20*年度县级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2、对地税局20*年度税收征管情况进行审计;

3、对县旅游局、安监局20*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4、对永温乡、宅吉乡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5、对县移民局20*年移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6、对县国土局和县财政局20*年度土地出让金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7、对县人劳局就业再就业资金进行审计调查;

8、对县民政局和县农办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进行审计调查;

9、对重点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审计。

(二)审计内容和重点

1、对县财政局的审计

(1)预算编制情况。主要对本级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完整和细化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财政部门是否在摸清各部门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实现财政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有无将单位应纳入预算的收入不纳入预算编制,或者年初收入预算编制时留有余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再进行追加,造成实际执行结果大量超支;审查预算编制时是否将当年可用财力不编入预算,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作为追加处理,弱化预算控制。

(2)预算批复情况。主要对财政部门向本级政府各部门批复预算情况、年终调整变化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核实年终预算调整数,审查有无改变预算使用方向;保留待分配预算数是否合理、适度;执行中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无年终突击追加预算;用当年超收安排的支出预算,关于预算调整的支出是否符合县人大所批准的调整。

(3)组织预算收入情况。主要对财政部门直接组织的地方税收、非税性收入的征管情况和预算收入退库情况进行审计。审计重点:一是财政部门组织征收的地方税收是否及时、足额征收,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各项规费专项收入是否依法计征、足额入库,有无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转到预算外,脱离预算监督。

(4)预算支出情况。主要对财政部门办理的本级预算支出情况进行审计。核实本级各项预算支出数同支出列报数依据是否一致;重点审查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财政支持农业、教育、科学事业发展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财政资金是否存在闲置、浪费和效益低下的问题;财政部门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拨款,有无随意改变支出用途。

(5)补助支出情况。主要对税收返还、体制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的年终决算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计结算项目文件依据是否准确、基础数据是否可靠、结算办法是否合理,有无随意性大、资金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有无将应由预算安排的支出,在年终通过结算解决的问题;有无采取不正当手法,通过结算为本机关、本系统拨付资金的问题。

(6)对20*年、20*年的结转下年支出数进行清理。重点关注20*年结转到20*年安排使用的资金,检查是否按规定安排使用,对长期结转未安排的要进行清理。

(7)部门决算批复情况。主要对财政部门及其职能机构批复各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决算的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检查决算批复是否合法、合理和规范,有无通过决算批复分配预算资金的问题。

(8)预算资金平衡情况。主要对本级预算当年收支平衡和资金平衡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核实财政赤字或结余情况和年终资金结存情况,包括: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是否突破预算,有无采取虚收虚支的办法人为调节赤字和债务规模;资金结存是否真实,暂存暂付是否及时清理,有无将应作预算收入的资金长期挂在预算暂存的问题;有无通过预算暂存、暂付办理资金拨付,以此脱离预算监督的问题;有无以预留收入、虚列支出等方式,将预算内资金转入暂存或预算外,逃避各方面监督的问题等。

(9)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主要对县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审查核实预算外资金和政府基金的管理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有无将应作预算内收入的资金挂在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问题,有无违反规定将预算外间隙资金拆借或周转使用等问题。

(10)财政部门内控制度情况。加强对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财政部门有无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的问题。

2、对县地税局的审计

以税收完成情况的真实性为基础,重点审计以下内容:

(1)税收收入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审计地税系统税收计划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可行,计划指标是否逐级分解落实到位。核查地税部门负责征收的各项税收的征收数、金库入库数、财政部门列报数是否真实一致,短收或超收的主要原因,有无隐瞒、截留或挪用税收收入的问题。检查税收计划和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有无为完成任务而应退不退或预征下年度税款等“寅吃卯粮”的问题,有无当年计划完成后,有税不征的现象,有无混淆或错划预算级次,挤占上级财政收入问题。

(2)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主要审计地税部门是否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各项税收;有无违反国家统一税收政策,自行规定税收权限或随意变通税收政策,开减免税政策口子;有无改变法定税率和侵蚀税基,影响税收的问题。

(3)税收征收管理情况。一是税务部门是否依照税收征管法严格税收征管,有无扭曲、变通征管办法,低率预征、以缓代免、变相包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问题;二是有无税收计划完成后不征或缓征税款的问题;三是税收的征管范围和入库级次是否符合国家统一规定,有无混淆征管范围和入库级次挤占上级财政收入的问题;四是有重点的抽查地方税务部门管辖的企业是否及时、足额申报纳税,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税收征管是否到位,有无自行规定对企业定额或变相定额税收入库数,有无违反规定帮企业代开发票,造成少征漏征国家税收的情况。

(4)税收提退情况。主要对税务部门执行税收提退政策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税务部门的各项提退是否合法、合理,有无以“超收”、“误收”为名,违规办理退税,人为调节税收收入的问题;有无违反规定,为本部门、本单位办理各项税收超收分成或增长分成退税的问题。

(5)税收征管制度运行情况。主要审查各项税收政策和征管制度是否合理、完善,税收征管的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无存在漏洞,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方面的问题。

(6)税收征收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主要审查税收申报划款是否及时,有无人为改变系统预设的税率或级次,造成少征国家税款的情况。

(7)各项基金规费情况。重点审查地税部门是否按照县政府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各项基金规费,有无缓征、少征或不征现象,有无不通过政府直接或变相返还各项基金规费。

3、对县级部门20*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主要对部门的各项收入、各项支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收支两条线、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款项、罚没票据的管理、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等内容进行审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管理,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1)专项资金申报立项情况。重点审查专项资金是否具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无违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宗旨,盲目和随意立项,浪费国家资金。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对项目申报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等进行审查,核实项目的设立和安排是否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决策是否科学合理。

(2)资金拨付和项目情况。重点审查资金是否逐级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有无截留、挤占、挪用、滞拨问题;项目是否按批准的计划实施,有无擅自改变项目计划或不按上级批准的要求执行的问题。通过有重点的详查或抽查等方法,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依据资金性质、指标、规模、用途、拨付路径进行跟踪审计。同时从账证及票据等原始凭证入手,按照重要性原则,检查使用程序是否合规,各项支出有无严密的审批手续,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足额、合规。

(3)单位各项管理和控制制度情况。重点审查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行了各项管理制度,有无因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到位造成损失和浪费。审计时采用查阅法和测评法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审查资金管理和使用单位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和内控制度,是否制定了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责任制、跟踪反馈、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同时通过调查、访谈、座谈会及查阅资料等方式,查明有无流于形式的制度和措施存在,评估制度、措施的执行程度。

(4)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情况。重点关注专项资金是否按期得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购建的工程、设备、物资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资源的消耗与利用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专项资金的后续管理是否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审计时通过查阅项目资金支出决算情况,评价项目资金投入是否合理,投产达标能力是否符合预期要求;通过现场观察项目的运转情况,评价项目运行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完善项目长远发展的管理体制。

5、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

围绕投资决策、建设程序履行情况、投资概预算执行情况、建设制度及执行情况、建设工期控制情况、工程造价控制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方面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五、组织与领导

20*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在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县审计局负责组织实施。成立县级预算执行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工作实际,由县审计局抽调审计人员实施审计。

六、时间安排

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从2009年2月份开始,5月1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审计准备阶段(2009年2月28日前)。成立县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组成审计组,搞好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落实各审计组的具体审计任务,做好各项审前准备工作。

(二)审计实施阶段(2009年3月1日—4月30日)。全面完成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实施任务。

(三)审计报告阶段(2009年5月1日—5月10日)。进行全面汇总、整理,向市审计局和县人民政府提交20*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及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报告(含审计调查报告)。

根据《审计法》规定,7月30日前向县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10月31日前向县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报告。

七、实施要求

(一)在审计中要突出重点,敢于揭露问题。在全面核实会计报表及其账目的基础上,结合对其他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县财政局在组织县本级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法、不规范的问题。要重点揭露预算分配、预算收支管理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注意发现严重违纪违规和重大违法渎职问题的线索,做到审计各项资金没有遗漏,不留死角。

(二)全力配合审计工作。各被审计单位要自觉接受审计,并提前做好自查自纠工作,以及准备好审计所需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回避和拒绝审计,审计进点后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

(三)严谨细致,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全体参审人员要切实把质量当作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要求,认真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和有关取证资料等工作。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并研究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反馈意见,切实做到反映的问题有理有据、准确无误。

(四)强力推进ao审计辅助软件在“同级审”中的运用。县审计局高度重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辅助软件(简称ao)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要求ao审计软件运用在全市必须做表率、走前列。

(五)认真做好审计结果落实和督促整改工作。审计的整改工作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善于揭露问题,还要善于做好对查出问题的督促整改工作,以确保“两个报告”涉及的问题逐项得到落实。审计部门在审计结束后要加大审计回访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逐项落实整改。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9篇

一、主要内容

(一)基本方法。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范围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按照统一规范、兼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利益的原则,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处理办法,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间进行分配。

统一计算,是指居民企业应统一计算包括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在内的企业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总机构和分支机构适用税率不一致的,应分别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分别按适用税率缴纳。

分级管理,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分别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属地进行监督和管理。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都有监管的责任,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都要办理税务登记并接受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监管。

就地预缴,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比例分别就地按月或者按季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汇总清算,是指在年度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总分机构企业根据统一计算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

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总金库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金库。

(二)适用范围。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是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企业。

实行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办法的企业暂定为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三级及三级以下分支机构,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等统一计入二级机构测算。

属于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等企业总分机构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包括滞纳金、罚款收入)为中央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不实行本办法。

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营业税、增值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的二级分支机构以及上年度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实行本办法。

在中国境内未跨省市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居民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及收入分配办法,仍按原规定执行,不实行本办法。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不实行本办法。企业按本办法计算有关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其实际利润额、应纳税额及分摊因素数额,均不包括其境外营业机构。

二、预算科目

为满足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汇算清缴、退库、调库等需要,对《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1类“税收收入”有关科目作如下修订:

(一)在10104款“企业所得税”新增40项“分支机构预缴所得税”、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和相关目级科目。将原40项“企业所得税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代码调整为50,下设目级科目名称和说明不变。

(二)在10105款“企业所得税退税”增设35项“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退税”,反映财政部门按“先征后退”政策审批退库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不包括按规定办理的多缴税款退税)。

(三)有关科目说明及其他修改情况见附。

三、税款预缴

(一)预缴方式。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应根据核定的应纳税额,分别由总机构、分支机构按月或按季就地预缴。

预缴方式一经确定,当年度不得变更。

(二)就地预缴。由总机构根据企业本期累计实际经营结果统一计算企业实际利润额、应纳税额,并分别由总机构、分支机构分期预缴。1.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款。总机构在每月或每季终了之日起10日内,按照以前年度(1~6月份按上上年,7~12月份按上年)各省市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总机构所在省市同时设有分支机构的,同样按三个因素分摊),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税款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分支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分摊时三个因素权重依次为0.35、0.35和0.3。当年新设立的分支机构第二年起参与分摊;当年撤销的分支机构第二年起不参与分摊。

分支机构经营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全部营业收入。其中,生产经营企业经营收入是指生产经营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全部收入;金融企业经营收入是指金融企业取得的利息和手续费等全部收入;保险企业经营收入是指保险企业取得的保费等全部收入。

分支机构职工工资,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

分支机构资产总额,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除无形资产外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额。

各分支机构分摊预缴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各分支机构分摊预缴额=所有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总额×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其中:

所有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总额=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50%

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经营收入/各分支机构经营收入总额)×0.35+(该分支机构职工工资/各分支机构职工工资总额)×0.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0.30

以上公式中,分支机构仅指需要参与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

2.总机构就地预缴税款。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25%,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总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

3.总机构预缴中央国库税款。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剩余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所缴纳税款收入60%为中央收入,40%由财政部按照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的比例定期向各省市分配。

四、预缴税款缴库程序

(一)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款由分支机构办理就地缴库。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栏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0项“分支机构预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填写“中央60%,地方40%”。

(二)总机构就地预缴税款和总机构预缴中央国库税款由总机构合并办理就地缴库。中央地方分配方式为中央60%,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暂列中央收入)20%,总机构所在地20%。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栏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按上述分配比例填写“中央60%,中央20%(待分配),地方20%”。国库部门收到税款后,将其中60%列入中央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20%列入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20%列入地方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

五、汇总清算

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统一由总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根据汇总计算的企业年度全部应纳税额,扣除总机构和各境内分支机构已预缴的税款,多退少补。

(一)补缴的税款由总机构全额就地缴入中央国库,不实行与总机构所在地分享。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填写“中央60%,中央40%(待分配)”。

国库部门收到税款后,按共享收入进行业务处理,将其中60%列入中央级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40%列入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

(二)多缴的税款由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收入退还书并按规定办理退库。收入退还书预算科目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填写“中央60%,中央40%(待分配)”。国库部门办理时,按共享收入进行业务处理,将所退税款的60%列中央级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40%列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

六、财政调库

财政部根据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的比例,定期向中央总金库按目级科目开具分地区调库划款指令,将“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全额划转至地方金库。地方金库收款后,全额列入地方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的目级科目办理入库,并通知同级财政部门。

七、其他

(一)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不实行跨地区分享,按中央与地方60∶40分成比例就地缴库。需要退还的所得税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收入仍按现行管理办法办理审批退库手续。

(二)财政部于每年1月初按中央总金库截至上年12月31日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进行分配,并在库款报解整理期(1月1日至1月10日)内划转至地方金库;地方金库收到下划资金后,全额纳入上年度地方预算收入。地方财政列入上年度收入决算。各省市分库在12月31日向中央总金库报解最后一份中央预算收入日报表后,整理期内再收纳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统一作为新年度的缴库收入处理。

(三)税务机关与国库部门在办理总机构缴纳的所得税对账时,需要将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设的目级科目按级次核对一致。

(四)本办法实施后,缴纳和退还2007年及以前年度的企业所得税,仍按原办法执行。

(五)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集中缴库的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02〕5号)同时废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财预明电〔2001〕3号)中有关跨省市经营企业所得税预算管理的规定同时停止执行。

预算工作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 预算执行 审计 工作要点

预算是企业对自身资源分配、经营活动的一种规划,是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预算执行审计是对企业各项业务是否按照预算方案落实的审查,能够及时发现企业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有效规范企业的正常运营,预防计划外支出,确保企业按照制定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审计工作方案编制、审计落实过程和评价分析三个方面,阐述企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要点。

一、提高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质量

审计工作方案是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是前期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审计工作方案编制质量是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效果的有效手段。

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主要有:(1)审计小组构建:根据企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需求,确定小组人员的多少与组成,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小组,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2)审计进度计划:通过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确定审计工作的时间节点,做好审计工作时间进度安排,为审计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依据。(3)审计范围、重点和分工:在审计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对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进行划分,通常而言,审计的主要范围是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其中,预算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建设和专项资金收入以及其它收入等;预算支出包括经营支出、建设与专项资金支出以及其它支出。

在确定审计范围之后,还要列出范围内的关键内容,将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分别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工作人员,做好职责的划分,确保审计工作可靠性[1]。

为提高审计工作方案编制的质量,需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算的审批、调整、执行报告和实施过程的相关考核制度与标准等全部信息;二是预算执行的相关情况,比如市场、业务、财务等资料。

二、加强预算执行审计过程的控制

在企业预算执行审计当中,主要审计对象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业务、筹资、资本和财务,各方面审计的要点分别为:

(一)业务预算执行审计的要点

业务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的收入高低与利润多少,在业务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的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销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审计企业相关单位的产品销售量、业务量或者劳务销售量和相关收入情况。

二是产品成本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相关单位产品或服务发生的各种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以及生产耗费的直接材料、人工、和材料、人工消耗定额及物价等。

三是期间费用的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相关单位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财务、销售、管理和固定、变动以及可控、不可控费用等,还要审计费用标准与所降低的成本费用。

(二)筹资预算执行审计的要点

筹资是企业重要的经济活动,是企业资金链稳定、扩张发展的重要保障,筹资预算执行审计的要点有:

一是债券发行的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对企业发行债券的审计,审计内容包括债券发行的批文、决策和会计账簿等。

二是长短期借款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对企业现有的长短期借款的审计,审计内容有借款合同、会计账簿等。

三是股票发行、增发及配股的预算执行审计,许多企业为获得更多的资金,通常采取发行、配股以及增发股票的方式,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需要审计股票经营的相关决策资料、账簿等内容[2]。

(三)资本预算执行审计的要点

资本是企业正常运营的根本,资本多少与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资本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固定资产预算执行审计,固定资产包括企业购置、新建、改建和更新的,主要是审计单位在固定资产活动中的资本投资情况、投资项目的审批手续、程序和级次等。

二是权益性资本预算执行审计,权益性资本是指为获得收益分配权或股权采取的资本投资,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是投资决策资料、投资计划等。

三是债券投资预算执行审计,债券投资是指企业购买金融债券、国债和其它企业债券的经济活动,在对其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的内容有投资可行性报告、决策资料等。

(四)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要点

财务是企业运行情况的重要体现,财务状况反映着企业运营是否正常、合理,对企业决策和发展战略制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从现金、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现金的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现金收支项目和结果。

二是资产负债的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资产负债表,包括负债项目、现金收支与结果,分析企业资产负债变动情况。

三是损益预算执行审计,审计的主要是利润表,通过收入与成本的审计,确定企业损益实现情况。

三、做好预算执行审计的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是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环节,是衡量企业预算和预算执行差异的重要手段。在预算执行审计的分析评价当中,根据预算内容的不同,采取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常用的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和平衡分析等,通过各种分析得到差异发生的原因以及预算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工作的初稿[3]。

在分析评价过程中,除了要对预算执行单位的审计外,还要对预算考核单位进行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全面。

四、结语

预算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指导,预算执行水平高低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问题发生原因,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解决,预防企业经济效益发生损失,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试议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197+199.

[2]于永鑫.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0,05:18-21.

上一篇: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考试工作方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