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范文

时间:2023-12-13 16:47:55

优质医疗资源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拓展 优质医疗资源 学科发展联合体

自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启动至今,医疗卫生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其中“看病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优质医疗资源提供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求我们合理定位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途径和领域,扩大服务群众的覆盖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作为大学医院,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国际上口腔专科医疗服务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在解决群众看病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断拓展服务的规模和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优质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是指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主要包括医疗场所、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管理技术、护理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是指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质量较高的资源,包括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和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高品质的服务设施、良好医学教育体系以及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等[1]。依据资源的形态来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医疗技术资源、设备资源、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其中人力和医疗技术资源是核心,设备资源是保障,教育和科研资源是基础,管理资源是条件,信息资源是支撑。优质医疗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医院技术好、服务好、管理规范、教育理念超前、科研基础雄厚、信息系统先进。

二、优质医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医院的特征[2]

大学医院作为大学的一部分,一方面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担负着解决患者疾患,承担医疗科研任务的重任。

1.新技术开展、疑难疾病攻克中心

大学医院是医疗专家的汇聚之地,他们不仅在国内同行之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是对外交流的先行者。他们是国内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的践行者。也正因如此,一些重大疾病攻克的重任落在了大学医院,它们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前沿的诊疗技术,成为了疑难杂症的攻克中心。

2.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大学首要的功能是育人。作为大学一部分的大学医院同样也具有育人的功能,大学医院往往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综合体,临床医生同时也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师者。在这里除了要教授学生临床基础知识之外,还是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用于临床治疗的场所,同时也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场所。

3.临床科研中心

大学医院具有较好的临床诊疗技术,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就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科研资料。这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促进了大学医院临床科研的开展。一些重大的诊疗技术的创新、重要的临床科研成果往往出自大学医院,使之成为临床科研的中心。

三、我院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实践

北大口腔医院作为大学医院,承担着对内是示范,对外是窗口的重任。医院以其先进的治疗理念,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患者前来就医。为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多的服务社会,医院因地制宜,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拓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口腔疾病难的问题。

1.合理设置分支机构

合理设置分支机构可以十分有效的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面。医院在九十年代就开始考虑建立分支机构。1994年,在西城区西什库北大口腔医院旧址成立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经过近20年的发展,第一门诊部已发展为年接诊患者18万多人次的医疗机构。第一门诊部的成立不仅方便了医院原有患者的就医,最为重要的是把优质的医疗服务留在了老城区。2001年,为缓解人民群众看口腔疾病难及配合北京市的申奥工作,医院在奥运村中心地区成立了第二门诊部。10多年来共诊疗60余万人次,日均门诊量400人次。医院于2003年成立了第三门诊部,并于2009年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服务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年门诊量7万多人次,把优质医疗资源有效辐射到了周边地区。近年来,医院积极响应国务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号召,加快了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步伐。医院于2011年3月在朝阳区成立了第四门诊部。2011年12月成立第五门诊部。五个分支机构的成立,扩大了医院的接诊能力,有效拓展了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方便了周边群众的就医。

2.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随着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央和国务院文件要求将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作为重要举措,要求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关系,通过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我院早在2000年就与密云县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医院每年都会派出专家赴基层,为当地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疑难病例。截止2011年,医院共派出医疗队48批次,共271人次的副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这不仅为密云县口腔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给予了很大帮助,而且为整体提升当地口腔科管理水平带来的新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把北大口医院先进的治疗技术通过医疗队传送到了基层,切实服务了当地群众,满足他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医院还积极深化拓展帮扶的渠道,成立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密云会诊中心,举办“北大口腔密云学术论坛”、“口腔医学新进展提高班”,旨在提高当地口腔医疗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同时也积极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3.构建学科发展联合体

学科发展联合体是指与基层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人才培养、管理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的一种模式,其目的是促进双方医院全方位的发展,共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近两年,医院加大了学科联合体建设的步伐,有力拓展了医院的优质资源。2012年5月北大口腔医院与大连市口腔医院签约,成立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大连市口腔医院学科发展联合体”,双方就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整体提高大连市口腔医院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以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于大连市人民。双方自签约以来,北大口腔医院陆续派出了5批中青年医疗、护理骨干赴对方任职,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传授前沿治疗技术;开展临床技术培训班,培训大连市口腔医院及周边口腔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切实提高了受培训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对方也分批派管理人员到我院挂职,感受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行政管理、护理管理等全方位的工作。

2012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青岛市口腔医院学科发展联合体”签约,这是我院第二次以学科发展联合体的形式和基层医院合作,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北大口腔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整体提高青岛市口腔医院学科建设、管理水平,最终服务于当地人民群众。

4.积极发展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结合的产物,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是一种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3]。远程医疗能够实现远距离医疗、保健、教学、医学信息传递等服务,它是医学发展史中的重大突破,是优质医疗资源拓展的必然路径。2012年10月我院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大连市口腔医院、贵州遵义口腔医院和青岛市口腔医院等,开展了牙周疑难病例的首次远程会诊,这是我国首个口腔医院远程会诊平台启动。远程会诊平台是拓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服务能力的一种现代手段,医院还将把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并长期开展下去。我院还将进一步健全远程诊疗中心的相关设施,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展我院的医疗服务覆盖面,满足边远地区和基层医院对疑难病诊治和高水平医疗专家服务的需求。

5.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

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是我院践行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不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范围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院不断探索开展公益活动的新渠道,新方式,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奉献社会。为争取建立覆盖全国的牙病防治体系,我院作为牵头单位的口腔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隆重启动。为支持西部地区的口腔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还派出支援小分队,对当地开展设备捐赠、义诊培训和业务培训等活动。同时,全院上下一盘棋,形成了以科室、党团支部、志愿者协会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开展公益活动进社区、进高校、进边远地区、进军营、进小学的活动。极大普及了口腔健康知识,提高了民众的口腔疾病预防的认识。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合攻关、共同协调解决。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要合理配置优质医疗资源,逐步改变现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提高百姓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公平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患者群体分级诊疗和救治体系,建立良好的转诊机制。另一面还需要逐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面,拓展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渠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覆盖更多的地区,满足百姓的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安艳芳.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特点与改善策略.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5):110.

[2]朱九田. 新医改政策下大学医院改革应把握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中国医院,2012(3):26.

[3]朱士俊. 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中国信息界,2006(4):60.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医疗资源 公共财政 监督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体系

(一)存在的缺陷

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保障水平不高。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农民收入水平的分化,保障水平也不均衡。哪怕是同为乡镇级别,靠近县城与偏远山区的医疗资源配置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均衡,更别说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待遇水平相比了。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人口大量流动。使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人群,异地就医报销不便,以及区域之间互相经商的农民,医保关系转接困难。

受制于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规模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农村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医疗卫生网络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农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不够正规化,再加上由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短缺,办事效率低下。这些都常常是为人诟病的地方。

(二)政府作用的不可或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量实践证明,我国一直是由政府包办的农村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离不开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和扶助。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制度构架本就是基于政府的性质,组织运行和政府程序挂钩,更显示出政府作用的不可或缺。政府仅提供法律保证、出资扶助在综合性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运行监督和部门协调等环节予以重视,尤其是公共财政在农村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上的监督。

近年来群众普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部分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的农村基层医疗体系已经不适合当前国情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主导医疗资源配置,市场竞争被限制在一定层次上,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居民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投入安排科学化,使各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在这方面,张家港市金港镇做出了有力的示范。围绕“方便看病、便宜看病、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积极性”为宗旨,对全镇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理顺服务管理体制,优化社区服务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农村医疗资源配置的具体问题

(一)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网点布局不合理

医疗卫生网络大体由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三个级别组成。事实上村一级的卫生所不仅在卫生上达不到要求,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诊断以及治疗疾病的场所,甚至没有个体医生。设立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交通因素和人口的分布状况,供需关系极为不稳定。

(二)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缺乏高级人才

农村医疗技术人员总体技术水平偏低,而且缺乏培训的途径和机会,村一级的靠自费,乡镇以上也是极少的依靠医院组织,没有得到官方的重视。

(三)区域性差别大

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财力强弱的不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差异,经济落后地区和偏远农村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员一心向往着高级别网点的优良待遇,而条件艰苦的贫困乡镇则缺少高层次人才。不仅造成了人才的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均,更是形成了越是贫穷,越是缺医少药,越是担负沉重的医疗费用的恶性循环。目前中国的医疗设备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过剩的,实际上只是配置不均衡,多数集中在大医院,而且大型医疗设备闲置率接近20%。

三、公共财政对农村医保的支持

(一)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理论基础

公共财政对于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支持是为了弥补市场对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调配的失灵。由于卫生服务中存在着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保险市场对于医疗保险方面存在的缺陷,不可能由市场提供。公共财政对卫生领域的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民的基本健康权利,实现相对的公平,是公共财政最本质的追求,因而合理利用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支持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

国家对于农村医疗资源的资助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在给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新建手术室和医疗设备时,对各基层医院编造的申报理由没有仔细加以审核,助长了财政投入对政绩的追求。不能够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造成了拨给的医疗设备有时已经不符合当地医疗水平的情况。又比如说,政府准备建一个示范性的全自动消毒手术室,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申请医院有没有进行手术的能力。以至于最后建成后,手术室一年只做了两台阑尾炎手术,极其地浪费资源。

四、基于公共财政视角对农村医疗的改革

(一)财政支持结合市场经济

由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性质,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负有责任,但公共卫生服务的生产经营并非一定要由政府来直接组织。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分税制的改革,这样已经越来越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随着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开始了市场化,乡镇卫生院也脱离了政府的绝对控制,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若将财政支持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政府只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在市场上其它主体中进行外包生产,政府再向外包的企业或者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购买这些服务提供给居民。不论生产机构的性质,只要能在相对少的资源前提下为广大农民提供价廉质优的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政府就应该承认其外包资格。引进竞争机制,避免无序的低效率竞争,最终将使政府、市场和个人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促使各方为了提高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共同努力。

(二)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方式

在以下四方面创新服务方式:优化用药配供方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的联动机制,及时调配群众急需用药。推行全科团队和家庭医生制度。组织10个全科团队,开展巡回诊疗、家庭病床、健康咨询等综合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临床诊断能力水平。建立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技服务项目的一站式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临床诊断能力。健全双向转诊制度。通过协议方式,综合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并逐步将医院承担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诊疗、护理等医疗服务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张家港市金港镇对全镇40个服务站,全部纳入镇财政统一核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药品零差价。同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内部考核、突出群众满意度、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考核结果与医生报酬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得,不断提高了农村卫生服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更好的监督机制

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分配的随意性较大,缺少科学严谨的指导思想,更缺少严格的监控机制,刺激了医院一味追求基本建设的规模和医疗设备的高端化。改革传统的财政卫生资金使用方式,向供需双方提供财政资金,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了医疗资源真正得到有效利用,防止财政投入追求政绩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设备的添置、医疗项目的建设要留有更多的考核时间,不应该推行“平均主义”,而是应该按需配置。多下基层向有丰富基层经验的医护人员学习了解情况,在制定公共财政对医疗资源的支持政策时才能更好的符合实际。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即由各医院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上报所需的设备,然后再由政府采购下拨,把钱花在实处;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机制,投资后应积极组织回访项目建设医院,确保资金和设备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不是造成了浪费。

五、结束语

公共财政对卫生领域的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民的基本健康权利,实现相对的公平,是公共财政最本质的追求。但由于监督机构缺乏,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经营者的自也是如履薄冰。如何保障农村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基于卫生服务公共物品的属性,明确责任分工,其次应该增加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总量,并进行结构调整提供均等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0

[2]孟庆跃.中国卫生保健体制改革与健康公平[J].中国卫生经济,2007

[3]徐州.南京市居民医疗需求与利用分析及其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8

[4]王习明.公共服务的平等化有利于社会和谐.“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改革,2006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3篇

截止2009年年底,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096人,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为全市180万本市和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了医疗服务。据统计,2009年全年完成门急诊6991818人次,出院病人160421人次,我市人均期望寿命约为80岁。以全市城乡全部2280名执业医师的工作负荷统计,我市医生人均每天担负诊疗人次人均为12.27,远远超过县级综合医院医生人均每天担负诊疗人次4.3的统计数(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这情况与各医院普遍反映的医生工作负荷重、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不高是基本一致的。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虽经多年改革多方努力,但“看病难、看病繁”的问题仍还突出,对医疗行业的总体评价度不高,在本市有关论坛上涉及医疗行业的绝大部份帖子是负面的即可见一斑。

为什么对医疗行业的评价,政府不满意、群众不满意、行业内部不满意呢?从我们分析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和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及疾病、死亡谱的改变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医疗模式来应对,从过去以急慢性传染病防治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诊断由一般的物理诊断,发展到应用原子、电子、光学、声学以及窥镜、导管等手段进行;治疗由一般的物理、药物、手术治疗,发展到了复杂的化学、免疫、放射、激光、体外循环、心脏监护、脏器移植等治疗。另外,应社会需要增设了一些新的医疗卫生服务科目(如老年医学、临床遗传学、社会医学等)。卫技人员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一倍以上,原来的人员数量、结构和配比(卫技人员与服务人口、床位与医生、床位与护士等)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医疗资源不能满足全市人民的需要,矛盾在于国家发展水平、人口问题、医疗保险制度等多方因素的集合体!

下面选取我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样本,就我市医疗资源不足造成“看病难”问题中的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问题进行分析:

1 我市第一人民医院编制及诊疗业务情况

1.1 人员编制情况

全院核定编制数956人,实有在编人员988人。编外合同制人员115人。人员结构情况:卫生技术人员86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64人,后勤人员64人。其中:医生364名,护理人员405人,药剂人员41人,检验人员34人。编外合同制人员中:护理人员32人,财会人员13人,药剂人员6人,检验人员2人。

1.2 近五年来床位核定及诊疗业务情况

医院核定床位数750张,近五年的床位使用率平均为121.4%,门急诊总次数平均增幅为13.2%,近五年出院病人数平均增幅为4.6%。单就床位使用率进行分析,为确保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床位使用率应控制在93%,而目前的住院运行现状已远不能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床位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患者住院难,医务人员在超负荷工作。

2 存在问题

2.1 床位数明显不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诊疗服务人口180万,有限的医疗资源已无法满足服务人口的就医需求,使得医院就诊病人常年爆满,医院病床严重紧缺,就2009年1月至12月核定床位数750张,最高一天住839张床位。由此医院处在长期超负荷运转,不但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医疗服务风险。

2.2 医护人员严重缺编

2.2.1 根据卫生部1978年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草案)》中的规定,结合医院实际的规模和承担的任务,全院按现有核定床位750张,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按1:1.6计算,医院工作人员数量应编配为1200人。目前市一院新住院大楼已经投入使用,增加了4个病区,实际使用床位达到826张,应配备1322人,实际医院工作人员(在编+编外)仅仅1103人。

2.2.2 市一院现有病房护理人员仅248人。按标准临床床护比1:0.4计算,市一院核定床位750张则需要病房护理人员300名,按实际使用床位826张,病房护理人员则需330人,临床床护比为1:0.3。就目前市一院实际工作情况,仅就现在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106名。在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护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护理操作,病人的生活护理无法保障,高质量的护理项目落实不了。

2.2.3我们通过对全市卫生人力资源问题进行了现况调查,发现市一院的问题在我市卫生系统具有典型意义。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总体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市属医院工作人员配置不足,长期超负荷运转,复合型、创新型、尖端型人才特别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市属医院的护理人员配置问题尤其突出,直接影响到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生活保障水平较低,造成人员补充非常困难,导致队伍严重老化,卫生事业后继乏人。各级医疗机构为解决人员紧缺问题使用了大量的编外合同制技术人员,据统计全市编外合同制技术人员达到了733人,而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又使劳资矛盾较为紧张。医务人员的紧缺导致其正常的休息休假无法得到保证,在市中医院的调研发现,该院平均每名医护人员每年约近2个月的加班得不到休息,医护人员的身心处于一种疲惫状态,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病人的健康得不到更充分的保证。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而最直接影响到的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的学科和诊疗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

3 对策建议

医院人员编制是医院管理的基础,我们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对卫生行业现行人员编制进行核编,方案如下:

参考近三年的业务运行情况,按全市服务人口约145万(户籍人口106+1/2外来流动人口)计算,结合我市人口0.859%增长因素进行测算。按照常熟市“十一五规划”全市床位数按每千人4张标准计算,应配备床位600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按照“规划”每千人服务人口拥有4人标准计算,应配备6000人,另外加上离职进修学习、四所市属教学医院的带教等按总人数5-10%计算加配300-600人。

经测算,全市现编制床位数3441张,实际开放床位3995张,应调整为5150张(核增1709张、实增1155张);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为5396人,实际用人5416人,应调整为8013人(核增2617人,实增2597人)。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太效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4日

一、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区域协调发展。蒋清海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包括:区域总量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发展时序的协调以及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杨保军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包括:(1)遵循区域与城市成长发展的规律;(2)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要求;(3)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自然整合走向制度安排;(4)通过良性竞争实践科学发展观。吴殿廷认为,区域协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涉及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关系;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王文锦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上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区域利益同向增长,区域差异趋向缩小的过程和状态。

2006年3月14日公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为此,规划还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陈海威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为了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全体公民都应公平、平等、普遍享有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受益大体相等,同时具有较大自由选择权。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发展和提高担负责任,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确保普遍平等的享受。韩学丽(2009)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不论种族、身份、地位、贫富都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换言之,政府应公平地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共需要。刘志昌(2009)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使人们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大致相等。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笔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使我国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甚至是极化现象,资本、技术、人才等核心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的生产要素,加速向东部地区集中,“孔雀东南飞”一时成为潮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出现断裂现象。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因此,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持续加速向东部地区集聚,必然造成区域发展失衡。

优质生产要素加速向东部地区集中,是因为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的医疗、教育和便利的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优质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依附于人才的流动,而人才的流动是受到优质的医疗和教育、便利的交通、宜居的生活环境的吸引。三甲医院等高层次医院、一流大学的著名医学院扎堆东部地区,使东部地区获得了中西部地区无法企及的优质医疗资源;国家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划分高考录取指标的制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更多更优质且只需要付出较低努力的升学机会,从而实现更高的起点;便利的交通使处于东部地区的人更能有效地发挥自己手里的资本和技术的辐射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日益凸显,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快速优质化,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凡此种种,都使得东部地区始于国家政策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形成内生优势,不断汲取中西部优质资源,实现长期率先发展,从而造成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持续加速集中,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持续加速集中的原因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持续加速扩大。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优质生产要素,要实现区域优质发展,必须留住和吸引优质生产要素。而留住和吸引优质生产要素的关键是留住优秀的人才,因为绝大部分优质资本和技术掌握在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手中。人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经济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己的个人目的。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当然要到拥有优质基本公共服务的地方去,在那些地方,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最大发挥,手中的资本和技术可以得到最大运用,个人收益可以最大化,后代可以获得良好的培养,优质的接班人也必将使最大化的优质个人利益得以长期延续,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主要追求。

在同等条件下,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延长个人的生命长度,提高个人的生命质量,为优质个人利益最大化奠定根基。高性价比的受教育机会,可以使资质禀赋、努力程度一般的人获得更大的能力和素质升华,这是实现优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个人手中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得以更大范围、更安全、更有效地扩展。有了这些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技术,有了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优质资本和技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得到增强,进而区域优质发展就会得以实现。而医疗、教育和交通正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所以说,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生产要素的均衡分布,优质区域要素的均衡分布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强力推动,而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和实现。当然,政府资源是有限的,应当优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通过基础内容的实现留住和吸引优质生产要素,借助优质生产要素的力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均等化的实现。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笔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是医疗、教育和交通。如前所述,优质医疗和教育、便利的交通,足以留住和吸引相当部分的优质生产要素,借助这些优质生产要素可以形成优质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这样环境保护压力可以降低,就业可以获得保障,同时这些优质生产要素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介入文化体育、通信、公用设施的意愿更高,这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就可以借助市场机会得以相当部分的实现。在相对均衡的区域资源分布的环境中,人口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人口向少数地区加速集中,都会极大减少,这样因资源集中而带来人口集中的地区的住房压力就会下降,也就是住房需求也会随着人口分布的均衡化而实现大体均衡,从而住房投资以及住房供给也会实现大体均衡,同时住房保障问题也可以获得基本解决;医疗和教育应该是纯公共服务,不易借助优质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而交通建设虽然可以通过放开准入,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借助优质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工程建设,但是国家和区域整体交通建设规划和设计以及主要资金和技术还是需要政府承担。因此,医疗、教育、交通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基础内容,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内容均等化的实现

1、医疗资源的区域均等化。医疗资源不仅包括医用住房、医疗设施、医疗设备,也包括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就一定区域而言,医疗资源的优化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本区域现有医疗资源潜力的开发;二是更新医疗资源时选优;三是引进外部优质医疗资源。因此,医疗资源的均等化,也需要从两个方向三个方面进行。而其中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是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分布的相对均衡。

(1)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分布的相对均衡化。①开发本区域现有医护人员潜力。本区域现有医护人员是本区域医护人员的骨干,也最有可能长期为本区域医疗事业做贡献。因此,应当建立医疗人才开发培养规划,遴选具备一定条件的本区域医护人员到高层次医疗机构、高水平医疗研究和教育机构进修学习,并为完成进修达到一定水平的医护人员提供公平完善的晋升机制和制度化的较高待遇水平,使之能够学成归来而有用武之地,并获得相应的回报,通过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②医疗人员更新时择优选择。因本区域现有医护人员退休、离职,或者新增医疗机构而需要录用新的医护人员时,应当通过公开选拔机制遴选优秀医护人员。当然,前提是有较多的高水平新秀愿意到本地来。要获得较多的高水平新秀,必须建立本区域的高层次医疗机构和高水平医学教育机构,因为通常情况下,高水平新秀在自己学习数年的地方安定下来的可能性比较大;③引进外部优质医护人员。主要是用公平的晋升选拔机制,经费和设施保证,优厚的福利待遇,面向全国高层次医疗机构、一流大学的著名医学院招聘高层次人才。

(2)制定和实施医用住房、医疗设施、医疗设备新增、更新、升级规划。依据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财政收入水平、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全国医疗发展水平,制定和实施本区域医用住房及配套设施、医疗设备新增、更新、升级规划,在卫生事业经费中列支,并实行年度考核。同时,也要考核医用住房及配套设施、医疗设备利用率,以便适时调整。

2、教育资源的区域均等化。教育资源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合理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教育资源的区域均等化对优质生产要素均衡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逐步建立按考生人数比例分配招生指标的高考录取制度。各省区市高考录取指标分配的严重失衡,是引发人口流动特别是优秀人才向东部地区持续加速集中的重要原因,所谓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而充分流动。在当前利益格局下,实现高考录取的机会均等确实不能一蹴而就。可以考虑,首先建立以考生人数比例为基础的基本指标与区域平衡指标相结合的制度:一是将每年高考招生计划总指标的50%拿出来作为基本指标,按照当年各省区市实际参加高考考生人数的比例分配给省区市;二是将剩余的50%作为区域平衡指标,按照各省区市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战略布局分配。然后,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将基本指标增加至总指标的90%,剩余10%的指标向老少边穷等教育水平欠佳的地区倾斜。这样,每个孩子在任何地方,要获得相同水平的教育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可以基本相当,机会平等可以基本实现,为了孩子未来发展而向部分地区流动的人口将维持在极低比例。完成学业的新秀回到家乡的比例最高,这样即使高等教育资源过分集中的现状难以扭转,也可以保证各区域优秀人才基本相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均衡化。

(2)实施中小学教育均衡战略,逐步取消重点中小学。首先是取消重点中小学优秀选择生源的制度;其次是对优质师资向非重点中小学的流动和交流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以基本均衡师资;再次在前述基础上,对各中小学同等考核,最终取消重点中小学。对此,河南省新郑市在普通高中实施的教育均衡战略,值得借鉴。

3、交通、特别是基础交通建设的区域均等化。便利的交通可以为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提供支撑,并使优质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得以扩展,同时可以使区域内需求和市场得到最大发掘,使区域外需求和市场为我所用。这样,区域发展内生力就会更加强劲。基础交通建设区域均等化之后,各区域内生增长力集聚可以实现基本均衡,从而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

基础交通建设诸如民用机场、高速铁路、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的区域均等化,需要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财力支持,允许部分项目发行债券融资,由中央政府与项目相关省区市、项目投资回报共同分担偿还,可以减轻资金压力,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效用最大化,又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过度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源在于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持续加速失衡,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持续加速失衡在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加速失衡。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内容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基础交通建设的区域均等化。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带动人口分布特别是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分布的均衡化,进而实现资本和技术集聚的区域均等化,从而包括优质人才、资本、技术在内的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均衡化就可以基本实现,最终区域协调发展就会到来。所以说,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要用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6.

[2]杨保军.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城市规划,2004.5.

[3]吴殿廷.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王文锦.中国区域发展研究[J].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

[5]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5篇

不过,在医疗机构产权归属不一,医保对接不畅和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医疗协同,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仍是一个现实难题。在四川采访期间,《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与众多院长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以求寻找到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现实路径。

《中国医院院长》:分级诊疗体系是区域医疗协同的有效载体。您认为该体系如何才能落地?

刘建辉:提升服务能力是关键

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体系是政府一直想做的事情,但其实现很难。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构建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已破烂不堪,尤其是作为网底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尽管新医改以来,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了很多资金,改善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器械设备和基础设施,但仍没有充分调动起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正所谓“基层网底不牢,体系地动山摇”。因此,若要构建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就要改变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僵化的薪酬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马兵:医保对接是制度保障

区域医疗中心是指为一定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该地区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机构。区域医疗中心要更多地接收疑难重症患者,发展高新技术。在此过程中,就要涉及与不同医疗机构的转诊工作。目前我院已经与多所医疗机构建立了双向转诊联系,但是他们向我院转诊的多,我院向他院转诊的少。其中的原因,并非是我院不想向下转,更多的是医保制度的制约。由于医保部门不认可患者下转是同一个医疗过程,下转患者无奈只能先出院,再住院。由此直接抬高了患者的自费比例,导致患者不愿下转至下级医疗机构。

陈和平:重塑就诊流程是基础

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政府投入、医保对接、医疗机构间协作等很多体制、机制问题相关。若想建立分级诊疗体系,首先要改变目前公众无序就医的诊疗流程。目前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医生日均要看近百名患者,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仅仅是来开具化验单的。这种无序就医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外患者到大医院就诊,就一定要有基层医疗机构的转诊单,否则医保不予报销。因此,唯有重塑当前患者无序的就诊流程,才有助于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

此外,政府也要担任起应有的投入责任。如果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充分,医疗机构不再为医院生存发愁,医疗机构就有可能从目前无序的竞争转向区域协作。

《中国医院院长》:如何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李为民:信息化与托管并重

从2001年开始,华西医院就搭建了远程医疗网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华西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带动西部地区医疗机构的共同发展。目前华西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已经拥有了535家网络远程医院,覆盖了中国14个省市,远程教育培训有34万人次,每年将有2300例子的疑难复杂疾病在远程诊断。

除了借助信息化手段外,近几年来,华西医院也在探索通过托管,构建更为紧密的区域医疗协作模式。与松散的网络联盟不同,托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一体化管理,即托管医院的学科就是华西医院学科的一部分,托管医院的业务管理,也是华西医院内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都上金南孚医院经我院托管后,床位已经从最初的张,发展到现今的700张,今年年底有望增加到1200张。

陈和平: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011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与崇州市政府签署协议,通过无偿托管的方式,将大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引入到县医院。根据托管协议,四川省人民医院将通过输出管理和技术等方式全权托管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崇州市妇幼保健院。

托管后,医院加强了内部制度建设,完善了组织管理架构,并依托省人民医院开展了技术提升和继续教育等工作。托管几年来,医院各项业务指标和收入连年翻新。托管不仅将两所经营较差的县医院转危为安,还为四川省探索出了一条大医院托管区县医院的改革模式,为四川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改革样本。

张汝林:依托集团层层帮扶

攀枝花市城市医疗比较发达,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孱弱。2006年我院开始尝试通过托管的方式,带动区县医院的发展。医院先后托管了其他几所医院,并于2011年年底组建了医疗集团。为了促进各分院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总院开展了全方位的帮扶。包括派驻管理骨干担任分院院长,派驻专家团队开展业务查房、手术示范、专家讲座,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医院还将各分院新进大学生纳入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6篇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误入目前理论界就医改问题所形成的所谓“政府主导派”和“市场主导派”的分类。其实,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内容。我市改革后的医卫事业在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卫生监督、健康教育方面的政府主导性质是非常明确的,也是不可动摇的。只不过在医疗服务领域实施的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改革。我们讲政府主导,绝不是政府全包,我们设计的“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的改革思路,就是按照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应该由政府办好的公共卫生事业,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引导力、控制力、监管力;我们讲市场机制,不是全盘化之,更不是“卖光式”改革,政府甩包袱,而是采取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兴办医院和诊所,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创造条件。这个思路,我觉得不仅在*,而且在整个欠发达地区也有典型代表意义。因为在中国,真正算得上发达地区,通过政府财政来包办医卫事业还不多,绝大部分地区还属欠发达地区。以*为例,医改前的*年,全市可用财力6.8亿元,要负担财政供养人员11万人,其中教师近6万人,医卫人员近1万人,除省财政转移支付外,人均财力只有6200元,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吃饭很难保证,更谈不上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时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医卫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都难以正常发放,医院正常的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拿钱出来兴办新的医院,新添好的设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医院机制不活,维持开门,医卫人员积极性不高,外流严重。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全市医疗资源缺乏,千人拥有的医卫人员和床位数只有1.64人和1.04张,都是全省最低的,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2,最终是人民群众“缺医少药”。与其这样缩在墙角,还不如奋起一跃,靠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路。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卫生事业领域,做政府想做而无力做的事情,这是我们考量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外界所说*的医改是“逼出来的改革”的动因。社会办医的积极性很高,我们为什么要压制他们呢?现在*大地上医疗机构确实不少,遍布城乡大地,就在老百姓身边。这些医院不仅给老百姓看病带来了方便,而且通过竞争扩大了优质的医疗资源,提高了服务水平,降低了同比的医药费,客观上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改革,我市的医疗资产由5.98亿元增加到14.56亿元,卫技人员由过去的8519人增加到10295人,增长21%,病床数由过去的54*张增加到8509张,增长了57%,全社会办医的医疗收入也增加了,这也是很正常的,是由于群众健康意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看病方便了,疑难病症也不用转向外地了,以前群众不愿意看或看不起、看不了的病,现在也能在当地看了,而且能够看好,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目前的社会舆论,一般都认为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都是趋利性的,是为了赚钱而办医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趋利性不是万恶之源。“政府主导”要加强对他们监管。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优质医疗资源竞争性还不够。如果一个医院趋利性太强,一味只是为了赚钱,群众也会有比较、有识别的,他们看病就会有多种选择。少数不按政府指导的办医规则,不符合医院发展规律的医院就会倒闭关门,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因此,我们所说的“政府主导”主要是政府应该找准定位、扮好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要重点加强公共卫生投入,加强市场监管,包括通过“以奖”等措施,继续鼓励不同所有制医院的发展。*要坚持这个改革方向不动摇,无论以后遇到多大的压力,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只要是有利于让我们的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加优质的、价廉的医疗服务,有利于让老百姓满意,我们就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永不退缩,把医疗卫生改革不断地推向前进。

二、创造宽松的改革环境,继续发展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

*的医改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变化,给群众看病带来的好处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专家、记者明查暗访的问题看,有些方面我们的确不能漠视和忽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各界对我们整个改革的评价。量的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质的变化。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要加强监管;另一个是要加快发展,主要是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大发展,才能不困难。大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无序的发展,而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张。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竞争不充分才存在量多质低的医疗机会,才会存在社会舆论的这些问题。现在全市有711家医疗机构,70%是小诊所、小医院。这些小诊所、小医院在方便群众看病上有很大作用,而且今后也不可替代。但他们在发展的初期毕竟还是因陋就简,水平不高,深化*的医改就是要不断提高门槛,促进其加大投入,整改到位达标。要认真落实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提高各类资金办医的准入门槛,强化对办医人员资质的审定,绝不容许在这些标准上打折扣、搞变通。对于现存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年审的办法,鼓励它们加大投入登台阶,达不到规定要求,该淘汰的坚决淘汰,不能因此而毁掉我们改革的成果,特别是医疗卫生问题,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各级政府不能有任何疏忽。

刚才大家,乡镇一级医疗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到城市的情况,乡镇一级有所弱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靠行政命令不行,回到政府全包的老路上也不行,还是要靠发展。就象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样,当许多优质企业过度集中一个地区时,他们就要考虑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到有消费群体的地方布点办厂,搞“销地产”。过去我们就一直鼓励县级医院兼并或者联合乡镇医院。现在南京鼓楼医院、上海东方医院进入*,就是因为大城市医疗机构过于集中,必须要在大城市以外拓展新的天地,扩大它的辐射面。我们现在要继续鼓励县以上医院、外地医院向农村乡镇延伸,联合或兴办优质的乡镇医院。我们也正在制定一些坚决的措施鼓励这样发展,比如:各县区政府设立乡镇一级医院的“以奖”基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以上大医院到乡镇联合办医院,可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报销的百分点;省里支持的乡镇医院达标设备可以采取公有民租的办法全部到位;县以上医院医护人员评审副高以上职称必须到乡镇医院工作半年以上等等措施来加强乡镇一级医院。总之,*的医疗资源发展有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特别是在乡镇、村居、社区。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发展。发展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无论如何都不为过,绝不能认为老百姓收入水平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就应该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要创造宽松的医改环境,继续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发展壮大。只要达到我市规定的且不断提升的门槛,符合规范严格的资质,就应该鼓励社会资金办医,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我们对外公开宣布,*改革的决心不动摇,方向不偏移,不管公办、民办,只要办优质的医疗机构,扩大优质的医疗资源,我们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大力的支持。

三、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确保更多的医改成果惠及百姓

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始终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是坚定不移的。不论财政多么困难,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力度不减,我们制定的优惠政策不能废,全方位加大对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这也是我们今后督查、整改的一个重点。归纳起来,政府主要是从七个方面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一是确保各级财政对医卫的支出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有所增加。在未改制以前对公办医院的投入,现在要继续列入各级财政的预算支出范围,只不过是用途有所改变,“养事不养人”涵盖全社会,这也是我们对各级政府工作检查的重点。二是认真用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金。改制置换的资金都必须完全地用于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准挪用、不准截留,这是硬杠子,而且,这个基金要随着财政好转继续增加。三是坚持用“以奖”的办法鼓励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目前由于我们财力不足,“以奖”力度还不够,政府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只要是在*大地上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分所有制地列入政府帮扶范围。包括争取来的资金、设备,都应该一视同仁地用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去。四是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521工程”从市涵盖到村是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现了政府集中财力办好政府应该办的事,也是我们政府主导的一个主体部分,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和动摇。“521工程”该投的基本建设资金要逐步到位,日常的事业经费要确保到位。要认真地检查公共卫生投入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农村卫生员的补助是否到位。绝不允许出现由于投入补助不到位,经费不足,而靠创收维持运行的老路上去,这是体现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五是要认真落实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为了加快各类所有制医院发展,市里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多个文件,这些文件是全面、系统的,体现了政策的宽松,政府的让利让费体现了政府投入,我们要认真对照检查。六是要不折不扣地加大对城乡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资金的投入。这是政府投入比较大的开支,也是和过去有所区别的,是直接补到老百姓头上的。我市各级财政每年要直接投入3500万左右,加上省里的财政转移支付就有1.7亿。对城市低保户也要逐步增加对他们的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区镇包括县里的中心镇,要逐步推行城镇居民的大病统筹保险,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七是切实落实各类医卫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不论所有制,只要是医护人员,我们都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根据需要有的可以实行职工养老保险,有的可以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风险再大,政府也要兜底,不能犹豫,要坚定不移。

这七个方面的投入必须毫不动摇,每年都要有所增加,我们要进行重点检查,这是支撑我们*医疗改革能不能进行下去,能不能经受住外界评说的重要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不是放松政府的责任,不能让改革的参与者无所适从缺乏保障。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地方政府要掏更多的钱,加之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社会资金的投入,聚合成更大的力量,更优的资源,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在实践中不断地规范完善提高,努力使医改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7篇

一、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才队伍结构失衡

民营医院在引进人才时,最注重对优质应届生以及有经验退休者两类人才的引进,几乎很少引进高级人才,造成民营医院医疗人才队伍结构失衡。一方面,民营医院以高薪吸引有社会名望、实践经验丰富的退休专家,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社会形象,促进门诊量的激增,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从长远看,这并不利于民营医院的人才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在民营医院招聘到的人员中,更多的是没有从业经验的应届生,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尚未经过岗位实践和锻炼,缺乏医疗经验,无法得到病患的信任。当然,也有很多民营医院求贤若渴,愿意以高薪聘请公立医院的医生,但是这些医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公立医院得不到重用,才不得不选择民营医院,也就是说,这些医生并非都是顶尖人才。缺乏高素质医疗人才,是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阻碍。

2.发展空间有限

和公立医院不同,民营医院大多缺乏优质资源和雄厚实力,在培养人才和对医生的再教育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吃力状态。当下,不少民营医院都缺乏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医生之间无法及时、方便地进行学术探讨,导致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难以提升。同时,民营医院更加注重效益,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医疗人员的培养,更不会专门提供经费,让医疗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等,这对医疗人员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3.人才流动性强

民营医院运营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盈利,许多民营医院会忽视医疗人员的个人利益,为其提供的薪酬福利较低,因此,经常有医疗人员选择跳槽。同时,和公立医院不同,民营医院在招聘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许多民营医院为了争夺优质人才,经常会开出高薪,导致人才反复流动。另外,民营医院自身缺乏稳定性,也不利于人才培养。

4.文化建设不足

部分民营医院并不注重文化建设,医疗人员和医院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医院也无法给予他们归属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民营医院人才流失严重也会直接影响医院的文化建设,造成人力资源队伍不稳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

5.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质量不高

大多数民营医院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围绕医院的“事”展开,而缺少对“人”的管理和帮助。同时,很多民营医院自身规模有限,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专业度,工作常常流于形式,更没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无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阻碍人才和民营医院的发展。

二、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才是决定民营医院长远发展的核心要素。对民营医院而言,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多数民营医院由于规模与竞争力有限,人才储备明显不足。民营医院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1.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民营医院必须要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建立严格科学的选拔制度,保证人才的质量,并加强对制度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大部分民营医院缺乏中坚力量,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锐度,深入到各个公立医院中,主动吸引专业人才。同时,民营医院还可以将人才引进计划深入到高校,和当地医学类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优质人才。2.加强人才培养。对民营医院而言,人才流失是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留住人才,无非是从感情、薪酬、发展理念、晋升空间等方面入手。对医生而言,薪资待遇是他们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更加在乎个人技能的提升。所以,民营医院在引进优质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民营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构建科学的长效管理体系,将培养人才纳入医院日常管理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为医学界带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为了向国际医疗水平看齐,民营医院可为中青年医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加强医院的中坚力量,让他们为医院带来最先进的医疗研究成果和医疗技术,促进医院的高水平发展。不仅如此,民营医院还要定期在医院范围之内开展学术研讨会,邀请权威专家进行访问和演讲;加强对医生技能的训练力度,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以此,全方面、多角度地提升医生的综合素养,构建优质的人才队伍。

2.构建公平的薪酬制度

薪酬待遇是医疗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薪酬待遇的合理性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质量,民营医院要保证薪酬制度的公平、公正,才能够更好地留住人才。科学的薪酬制度,要从绩效考核、工作评价、工作态度、工作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构建,确保薪酬制度具有实践性,并能够对人才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重视科研投入

公立医院之所以是许多优质医疗人才的首选,是因为公立医院能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公立医院可以为医疗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晋升渠道、出国交流机会、科研支持等。鉴于此,民营医院必须要转变自身的发展理念,注重科研投入,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医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努力培养一批优质的科研人才,提升他们的学术地位,为他们的职业晋升创设良好条件。

4.注重文化建设

民营医院要注重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理解、信任、尊重、关心、爱护医疗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要深入医疗人员群体,关注他们的身心变化与实际需求,尽量为其提供合理的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民营医院要让医疗人员感受到医院的关爱,提升其归属感,使其心甘情愿地留在医院,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民营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扶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为民营医院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推动其转型和创新,让更多的优质人才服务于民营医院。相关部门还可建立人才市场变化数据库,将有关信息进行分享,让民营医院在人才发展工作方面有参考、有方向,随时了解专家人才的流动情况,第一时间掌握优质人才的供需信息,从而快速、精准地吸引人才,为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总而言之,民营医院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薪酬待遇的公平性,积极引进优质人才,打造良好的医院文化,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关系,争取政策扶持,完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医院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民营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路径

城乡一体化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往现代工业社会实现变革的必经过程。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够用来衡量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所以,强化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但与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探索新形势下的社会事业发展途径等均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事业含义界定

中国的社会事业一般是指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各类公益之总称。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指维护社会团结的事业。主要偏重于为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从而让受助者能与别人一样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而绝不是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外,这样一来就能提升其福利以及社会认同感,并且实现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之目标。这也被称之为社会慈善事业或福利事业。其次是指控制社会风险与维护社会安全的事业。主要注重于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安全以及秩序上的保障,切实防止或者减轻其受到意外风险所产生的损失,进而提升社会成员的互信力和安全感,实现维护社会稳定运行之目的。这也被称之为社会保障服务。再次是指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与促进全社会的发展的事业。最后是指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主要注重于维护社会系统运转以及发展的各种外部环境,包括了物质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其重点在于维护与创造良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此层面上的社会事业有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资源节约等内容。

2 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背景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路径

(一)加大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比例

针对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在城乡社会事业支出上明显失衡的现实情况,为了能够实现持续提升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一目标,一定要全面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所具有的体制,尽早设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财政支持体系。这就需要切实消除城乡二元化的固有结构,营造出城乡社会事业统筹一体化的全新格局。要全面转变我国所固有的重城市轻乡镇的观念,形成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新型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并且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支出领域的制度化,有效提升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财政支持强度与力度,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之重点往农村进行转移,有效推动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与区域之间的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培育农村优质教育资源

要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为目标,努力培育农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要针对当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在配置上显著失衡的现状,特别是城市和乡镇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容量以及质量具有非常大差距的实情下,为了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目标,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上必须有所作为。一方面是要强化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容量以及质量建设。要继续加大力度健全完善政策,通过建设优质学校、鼓励城市优质学校到乡镇创办分校、委托城市优质学校负责乡镇学校管理、搬迁城市优质学校等不同的举措,有效提升乡镇优质学校的数量,并且以乡镇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全力建设一大批实验性与示范性学校以及幼儿园,从而确保在不久以后能够让乡镇居民也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在离开家不远处或者通过快捷的交通即可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改进与提高农村乡镇学校的教师队伍水平。要大力开展城市优质教师支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计划,运用设置农村教育专项发展资金的形式,大力推动农村学校建设项目的发展,并且在资金上进行资助。这些项目应当由教育、教学、教科研等专家组团加以实施,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要通过形成合理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在政策上积极鼓励与引导更多优质师资资源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与帮带活动,要通过强化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合作,强化教师的双向交流以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教育管理人才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进而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往农村地区进行辐射。

(三)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依据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为了能够实现城乡居民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之目标,当前要积极推进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一元化的重要任务,具体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建立健全的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并且形成同步提升的新机制,从而不断缩小城镇与农村之间在救助上的差距,不断把城镇社保制度往非农就业的广大农民群众加以延伸,从而积极推进农保向城镇社会保险的过渡。要通过重新建立起新型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持续推进农保和城保之间的彼此衔接。要不断提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从而实现农保和城保养老保险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也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政策的一致性。要以法定基本保障与个人帐户养老保障为前提,运用市、县(市、区)两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商业性保险等诸多途径,持续提升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从而缩小农保和城保间的差距,从而实现没有差异的相互转换。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型城乡医疗保险体系,从而全面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之间的相互对接。要制定落实相应的鼓励机制,合理地增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随着职工年龄的不断增长而有所提升的个人账户缴费率,以实现农保和城保医疗保障中个人账户水平能够实现一致,并且要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领域的人均筹资能力,进而让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能够逐步朝着城镇医疗保障的目标接近,并且最终实现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之间的接轨。

(四)努力提升农村公共卫生以及基本医疗质量

首先是要不断加快县、乡镇、村等三级联动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要持续推进县、乡镇、村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建工作,形成和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保持一致的现代农村医疗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农村医疗服务规范,进而提升广大农村公共卫生以及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其次是要从降低广大农民就医方面的负担,更加公平地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以及维护农村地区卫生机构的合理运转为切入点,将农村公共医疗质量的提升工作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加以改进与落实。再次是要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医疗救治方面的服务,重点应当控制严重危及到农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各类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职业病等重大的疾病。最后是要强化农村地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渐健全完善符合广大农村地区卫生人才发展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塑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良好、技术一流、服务质量优异的高素质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五)大力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首先是要不断提升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要运用政策积极支持、资金大力支持以及人才资源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一制由政府部分加以领导、其他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全社会均积极参与其中的现代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持续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依靠多方进行投入的新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筹集体系,积极形成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体系。其次是要大力强化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要下大力气强化县级文化馆与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并且努力让这些设施设备成为广大农民需要与盼望,不仅能够用得上,而且还能用得好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设施以及文化惠民器材,从而让农村基层的各种文化设施与载体的功能作用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再次是要积极创新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要经常性地组织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走进农村、走进基层,充分运用积极、健康、昂扬、奋进的文艺节目内容以及广大农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形式全面占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指导农民群众脱离黄、赌、毒等各类不良生活方式,让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明辨是非,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风气。最后是要强化农村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运用多种不同类型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引导,促使全社会都能形成学先进、知荣辱、求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发挥其优势,带动我国农村文化活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以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与改进农村社会事业为切入点,致力于帮助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摆脱困境。要以提升农民群众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提升生活水平,拉近城乡经济差距,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的,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波.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山东省苍山县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

[2]刘建军.丽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

[3]符静.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民幸福家园[J].现代经济信息,2013(4).

[4]王雅芹,王震.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河北唐山为例[J].农业经济,2013(5).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9篇

近年来,为了缓解“挂号难”,北京协和医院可谓煞费苦心,伤透脑筋。然而,面对“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巨大压力,无论“游戏规则”怎么变,“一号难求”的局面始终无法改变。

“挂号难”的本质是优质资源短缺,供求关系失衡。随着全民医保制度的完善,医疗需求大量释放,未来医疗市场的供给压力会日益增大。因此,解决“挂号难”,既要考虑如何“分蛋糕”,更要考虑如何“做蛋糕”。只有把“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首先,要换个思维“分蛋糕”。应该说,北京协和医院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不仅疑难重症患者慕名而来,就连普通感冒患者也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到协和看病,性价比最高。一是我国尚未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到任何医院看病都没有门槛,来去自由,非常方便。二是协和医院的挂号费和其他同级医院没有差异,除了特需号之外,最低的普通号5元,最高的主任医师号14元,价格差距不足10元,相当于王府井地区1个小时的停车费。由于价格信号“失灵”,患者总是先抢专家号,再退而求其次,专家号供不应求,普通号大量剩余。据很多专家反映,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患者是常见病,根本不需要专家诊断,资源浪费严重。可见,要想破解“挂号难”,必须让市场之手来“切蛋糕”。因为在资源配置方面,“看不见的手”往往比“看得见的手”更灵活。具体来说,就是在敞开供应低价普通号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专家号价格,以体现“优质优价”原则。其目的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把最优质的资源分配给最愿意付费的人,而最愿意付费的人往往是最需要资源的人。这样一来,有限的“蛋糕”就不会被浪费。

其次,要换个思路“做蛋糕”。我国医疗资源相对短缺,每千人口拥有医师数量不足两人。而要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医疗卫生规律,调动全社会力量做大“蛋糕”,扩大医疗资源供应能力,尤其是动员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医疗行业。据报道,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毕业生,仅有约10万人穿上“白大褂”。其中主要原因是医生的投入大、风险高、收入低。正常情况下,培养一名医学博士需要11年时间。毕业后,再经过5年住院医师培养,才能成为一名可以独立看病的主治医师。然而,医生的阳光收入并不高,付出与回报不相称,导致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学医。更重要的是,我国公立医院长期占据垄断地位,集中了最优秀的医学人才。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生都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由于医生无法自由流动,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严重制约了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医疗领域。同时,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环境下,医生的薪酬不能根据市场定价,收入水平难以反映其稀缺价值,客观上束缚了医疗生产力。可见,只有打破公立医院对人才资源的垄断,让医生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实现全行业自由流动,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从而增加医疗资源总供给,解放医疗生产力。

优质医疗资源范文第10篇

1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交大一附院”)与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医疗”)拟共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际陆港医院(以下简称“国际陆港医院”)的投资预案签约仪式于西安国际港务区落幕。

“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现阶段改善医疗管理和运行的有益举措,也是医疗机构扩展医疗资源渠道的最方便、快速方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指导中心主任赵明钢认为,通过PPP模式共建国际陆港医院能深度挖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潜力,解决资金瓶颈,实现国有资本之间的强强联合与共同增值。

近年来,我国医改逐步步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痼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支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采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医院托管方式参与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发展。此外,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构想,也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跨越式发展开辟历史性契机。

“目前港务区医疗资源较为空白,随着人口大幅度增加,亟需建设一家绿色的三甲综合医院,以辐射整个西北地区。”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表示,作为医院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陆港医院将为本部建设、学科布局带来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对短期内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大有裨益。

据悉,国际陆港医院项目计划占地375亩,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床位1000张。合作共建后,国际陆港医院拟定位为“大专科、小综合”,提供国际诊疗服务,在高效、可靠信息平台基础上运行的三级综合医院。交大一附院将注入品牌职能,提供与品牌需求相一致的医疗技术支持、技术领军人才、人才团队。

上一篇:城市绿化环保范文 下一篇:城市绿色生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