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诊断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09 11:11:16

医学诊断技术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r medical research, medical image use non-intrusive manner to acquire the image of part of a person's body. The technique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for clinical disease diagno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Moreover, I look far ahead into the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方国才.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理因素对误诊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5)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2篇

考核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是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基础能力,通过进行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于这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实有助于了解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方式,授课能力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通过考核,学生会明确自身在哪一方面不足,然后重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不断巩固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在学生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对老师而言,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相提升,实现双赢。

临床医学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的考核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在训练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没有约束机制,就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力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产生了误区,都重视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在学习临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对于临床技能考核重要性的认识。临川医学技能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通过临床实践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收获则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有较好的基础,有牢固的诊断学理论和临床思维程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体格检查以及病史采集,要不断的收集病史资料,在充分研究病史之后,在有选择性的进行体格检查,这样就会在最短的时间收集足够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与意识,不断的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临床医学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改革。在现行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完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努力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都强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上各种辅助的检查工具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关注这些新的辅助工具,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更高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辅助手段学生不可能全都掌握,掌握的太多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没有重点,因而则要求学生在重点掌握部分的基础上,对其它的辅助工具有所了解。

改进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方法,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针对于学生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则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考核的重视,迫使他们更多的去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成面上。将理论考核与临床医学技能实践考核分离开,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认真对待,还使得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临床医学技能的实践中去,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技能将会有明显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冲通的教学模式反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上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善,比如在教学中增加对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大量运用检体诊断的声音录像以及录音,学校配备心肺听诊、肺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等用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使用。学生在实践中应该由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

强化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质量。教师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临床医学技能,可以定期的开展临床医学技能规划培训班,供广大教师间相互交流,不断学习,这样就能够保证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有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生就不会在教学中迷失,出现较大错误,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建立相应的临床基地,供学生实践,建立学习平台,供学生间相互交流。就目前而言,学生在患者身上亲身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想要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住临床医学技能则必须要通过一定量的亲身实践,因而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亲身实践的机会,学校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临床实习基地。学校就需要在政策以及资金上给予支持,宠妃电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建立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在平台上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临床医学技能的提升。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3篇

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不同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形成崭新的混合型技术,如化学与电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化学传感器检验技术.光学与电磁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流式分析技术,等等。为了便于介绍和了解,应将医学实验诊断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但是,混合型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众多实验诊断技术难以按某种单技术原理进行分类。由于同一原理可建立多种不同技术。而不同的原理又可建立类似的技术,用于解决相同的问题,因此,目前实验诊断技术分类比较困难。

2实验诊断具体方法

2.1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诊断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经常去医院了解医学发展动态,以便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其次,上课前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配制、用具的准备、提前预示,以掌握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基础实验课中如果标本制作的结构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学生观察起来则很吃力,不能独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结构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菌生化鉴定方面实验时,如果没有进行预示,不知道细菌培养生长的情况如何,实验诊断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给学生解释,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影响实验诊断结果。因此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2运用实验诊断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了,从而使整个实验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诊断教学,即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次实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提出实验诊断技术要求和操作事项。

2.3做好实验诊断的考核方法

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分依赖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片面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与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近几年我们将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3展望

发展基于需求。随着人们对疾病防治及保健概念的转变,医学实验诊断技术也必然向着相应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必然促使医学实验诊断技术的加速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医学实验诊断技术将会达到:①个性化和自主化为主的家庭或个人健康侦监。为达到此目的,将促使两类产品的出现:家用简便型检验仪器和即用型检测试剂材料。前者的形式可能是多探头、多功能衣帽、床、柜,甚至镜子、拐杖、手表等,后者的形式则可能是笔、纸、滴瓶、塑料卡片等。此类产品使人们可以自主检查、了解自身的某些生理或生化指标;②医院以综合生理功能监测室和组合指标化学分析室的模式服务患者。只要人进入综合功能监测室,受检后即可得出形态学检查结果。再由化学组合指标检测进行印证,最终得到确诊,即医院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疾病的明确诊断。家庭或个人所需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对健康指标、疾病状况的跟踪和疗效评价。

4结论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规范化;临床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4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220-01

纳米( nanometer, nm)是一个长度单位, 即十亿分之一米( 1× 10- 9m)。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是指在 0.1~ 100 nm空间尺度上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 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物质及其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学科[1-2]。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 20 世纪 90 年代获得了开创性的进展,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纳米技术的发展正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界所关注的焦点, 谁能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 谁就能占据 21 世纪科学的制高点。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 纳米电子学、 纳米生物学、 纳米材料学、 纳米医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学科正在发生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3- 4]。

纳米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形成了新兴边缘学科--纳米医学, 纳米生物医学是纳米科技和生物医学结合的产物, 是纳米科技的一个核心领域, 即在分子水平上利用分子工具和人体相关的知识, 从事疾病的检测、诊断、 治疗、预防和保健等。生物医学起源于诊断, 没有很好的诊断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 生物医学诊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种检验诊断手段、仪器已是各式各样, 在其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纳米材料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纳米技术在医学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好的维护和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

1纳米探测技术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探针是一种探测单个活细胞的纳米传感器,探头尺寸仅为纳米量级,当它插入活细胞时,可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DNA损伤,而且纳米探针据不同的诊断和检测目的, 将其植入并定位于体内不同部位, 或随血液在体内运行, 随时将体内各种生物信息反馈于体外的记录装置。该技术有着很高的灵敏性,可在含有 10 个原子/分子的1 cm3气态物质中, 在单个原子或分子层次上准确获取其中1个。医生可通过检测人的唾液、血液、 粪便和呼出气体等, 发现人体中只有亿万分之一的各种疾病或带病游离分子, 用于肿瘤细胞的诊断与治疗。

扫描探针显微镜目前已经用于人体多种正常组织和细胞的超微形态学观察 ,而且可以在纳米水平上揭示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通过寻找特异性的异常结构改变 ,以解决肿瘤诊断的难题。另一种新型的纳米影像学诊断工具 - - 光学相干层析术(OTC)已研制成功。OTC的分辨率可达纳米级 ,较 CT 和核磁共振的精密度高出上千倍 ,并且它不会像 X线、 CT、 磁共振那样杀死活细胞。

2纳米生物芯片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生物芯片与传统的生物芯片相比, 纳米生物芯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微电子,高产而成本低;(2)高度敏感性;(3)减少了样品的数量;(4)使用纳米尺度上的固定方法, 可以自主组装。这类型的生物芯片可以在血流中探测病毒、 细菌和异常细胞。 能即时发现病毒和细菌的入侵, 并予以歼灭。也可以沿血液流动并跟踪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和感染了病毒的细胞。目前, 电场作用下自动寻址的细胞芯片已研究成功, 既可用于基因功能研究与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又可用于监测基因与蛋白质的瞬间表达[5]。

3纳米细胞检疫器 ( 纳米秤) 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秤又称纳米细胞检疫器,能称量10-9g的物体,即相当于1个病毒的质量。利用它可发现新病毒, 可定点用于口腔、 咽喉、食管、 气管等开放部位的检疫。

4纳米传感器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材料用于生物传感器是由 Alarie 和 Vo- Dinh 等人[6]于 1996年提出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利用其细小的尖端(仅为纳米量级)插入活细胞内, 而又不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以获取活细胞内多种反应的动态化学信息、 电化学信息及反映整体的功能状态, 以便深化对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的理解, 例如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 DNA损伤等; 此外, 纳米生物传感器和新的成像技术还能对疾病进行早期的检测和治疗[7]。

5纳米金属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PCR 技术发展至今, 不仅仅是实验室的“宠儿” ,而是已经成为了诊断、治疗、科研开发等等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必杀锏”。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PCR 技术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准确性, 利用 PCR 技术来诊断疾病, 假阴性、假阳性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在体外复制过程中缺少在 DNA复制过程中担任“检测师”的 SSB蛋白[8]。

解思深院士及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及上海交大的研究人员应用纳米技术升级了 PCR 技术, 完成了“点金术”: 他们将几千个直径为 0.3 纳米的金原子堆积在一起, 做成一个个直径约几或十几纳米的纳米金球, 加入 PCR反应, 结果发现纳米金减少了 PCR 复制过程中的出错率, 并且提高了复制的速度和效率, 这一研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通过应用纳米技术 ,在DNA 检测时 ,可免去传统的 PCR扩增步骤 ,快速、 准确 ,易实现检测自动化。这是一项新颖且重要的方法, 它为分子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标准方法 PCR 开拓了进一步改进的途径, 具有较大应用价值[8]。

6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磁性颗粒在生物检测上的应用是仅次与荧光材料。各种磁性生物探针, 磁性跟踪材料都已发展到了实用阶段。洪霞等选用葡聚糖包覆超顺磁性的 Fe3O4 纳米粒子, 通过葡聚糖表面的醛基化实现与抗体的偶联, 制得了 Fe3O4 /葡聚糖/抗体磁性纳米生物探针, 在组装有第二抗体和抗抗体的全层析试纸上进行的层析实验表明该探针完全适用于快速免疫检测的需要, 达到了层析免疫检测的目的[9]。

7纳米吸附材料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实验表明,做细胞分离的试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可将表面包覆单分子层的直径 30 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 通过离心可以使所需要的细胞分离。杨箐等撰文对聚合物纳米粒子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作了探讨, 证明了纳米聚合物粒子具有很好的吸附包覆作用, 并已应用到动物型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10]。美国科学家把某种纳米颗粒 “粘”在生物分子上, 然后利用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研究生物分子的活动情况。比人体细胞小得多的纳米颗粒可以被送进人的组织、 器官内, 用光线从人体外部向内进行照射, 体内的纳米颗粒也会发光, 这样就可以达到追踪病毒的效果。另外, 纳米材料其他很多特性在生物医学检验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如比利时的德梅博士等制备出多种对各种细胞器敏感程度和亲和力差异很大的金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体纳米材料, 与细胞器结合后在光镜和电镜下很容易分辨各种细胞内结构。

随着人们对疾病防治及保健概念的转变 ,医学实验诊断技术也必然向着相应的方向发展。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结合, 为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纳米材料应用还很有限, 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方面还需大量临床试验予以证实,使得纳米材料在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 ,必然促使纳米医学实验诊断技术加速发展。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医学检验和诊断将变得节奏更快、 效率更高、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Keahler T. Nanotechnology: basic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J]. Clin. Chem, 1994, 40(9):1797- 1799.

[2] 白春礼. 纳米科技-全面理解内涵, 促进健康发展[J]. 学会月刊,2001( 11) : 10- 12.

[3] ZhongguoYi Xue. Application of nano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medicine and its advances in China. Ke Xue Yuan Xue Bao, 2006, 28 (4): 579- 582.

[4] 张立德, 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 Bouchie A. Microarrays come alive[J]. Nature, 2001, 411:107- 110.

[6] Alarie JP, Vo Dinh T. Antibody based submicrion biosensor forbenzo[a]pyrene DNA aduct[J]. Polycydic Aromat comp, 1996, 8:45-52.

[7] 郭梦金 ,张欣杰.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河北化工, 2007 , 30 (3):16-17.

[8] 言民, 唐雪云,冼燕娥,等. “金”对人体是否具有医学和美容价值 [J].医疗保健器具,2006,7:42-45.

[9] 洪霞, 郭薇, 李军, 等.Fe3O4 /葡聚糖 /抗体磁性纳米生物探针的制备和层析检测[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4, 25(3): 445.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3D打印 医学模型 增材制造 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20-02

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3D打印技术[1]又称3D快速成型技术。随着3D打印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3D打印医学模型制造成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范例。该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的过程、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实例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以3D打印为出发点,介绍3D打印技术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发展状况,并结合3D打印医学模型的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展望3D打印技术在医学诊断领域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1 3D技术制作模型的过程

通过CT扫描得到DICOM图片,采用高性能图形处理服务器和三维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三维重建,高清晰度放大,再通过工业级的3D打印机采用ABS材料,精确3D打印制作,得到等比例的三维模型。

2 3D技术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实例应用

自1990年3D打印技术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后,该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了很多成功的范例。在骨科领域,Won等[2]、Sciberras等[3]成功将该技术应用于疑难髋关节手术治疗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的个性化手术方案,甚至为特殊患者制备有针对性的假体[4],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与手术的精确度,使本来难度较大的髋关节治疗手术变得更简单;在骨科领域中,3D打印技术在骨组织修复重建、骨科个性化治疗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广泛的应用[5],并且一些骨科钛合金打印体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笔者所在团队已为多家有影响力的医院提供3D打印服务,打印的模型包括骨科、脊柱外科、肿瘤科等方面。

2.1 骨科诊断领域

2.1.1 副拇指畸形

虽然副拇指畸形矫正手术并不算是个高难度的手术,但当患者是成年人时,如何跟患者解释手术过程显得格外重要。3D打印手术模型可以方便地帮助医生向患者展示他的畸形指骨,了解手术过程。术后医生也可以作为教学模型与其他医生分享交流,可让参与医生更直观地了解病人术前状况。

2.1.2 髋骨损伤

对于骨科医生而言,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经典的髋臼内固定操作需要对骨盆深部结构进行广泛的显露,这种外科显露可以产生明确相关的并发症。为了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通过三维重建髋臼骨折部位,再用3D打印骨折部位的髋臼骨模型,手术医生可以直观观察到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可以提前研究手术方案并进行预演,提高了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2.1.3 脊柱侧凸畸形

由于脊椎手术本身特点及脊柱的结构复杂,脊柱手术难度和危险性高。许多手术技术需要进行复杂的立体操作,这些操作在非可视的情况下进入脊柱的腹地,会进一步增加手术的风险性。因此,更可靠、更安全、更易于实现的3D打印脊柱模型对脊柱手术的术前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肿瘤科

2.2.1 脑部肿瘤

脑肿瘤手术中易损伤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精确定位肿瘤所在位置及清楚周边情况,对脑肿瘤切除手术至关重要。3D打印技术可重建肿瘤部位及整个颅腔的情况,医生可清楚地了解肿瘤的情况,为手术做好准备。

2.2.2 骨肿瘤

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和骨缺损结构重建两部分,前者术前应用解剖影像学(如CT、MRI)和功能影像学(如ECT、PET)等确定肿瘤范围,利用三维重建、血管造影等了解肿瘤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以往,术者依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建立肿瘤的三维构象来实施肿瘤切除手术;但对于复杂部位或微小肿瘤,切多少往往是术者顾虑的地方。3D打印医学模型可帮助术者对手术部位进行术前规划,可降低术中风险及提高手术质量,给骨肿瘤患带来肿瘤精确切除的福音,同时给予外科医生更强的自信。

3 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关于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医学模型的报道很多。制作的模型类型单一,精细程度不够已经成为这些医学模型的通病,这些也是制约3D打印医学模型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目前使用最多的3D打印医学模型为单一器官1~2种组织的打印,如打印肿瘤生长的膝关节,目前只打印出膝关节骨头及肿瘤的大概情况,并没有在模型上体现膝关节肿瘤附近神经、肌腱、血管等复杂的分布状况等细节情况。因此,此类模型更多用于跟病患进行术前沟通,医生简单判断手术情况。

直到目前3D打印技术仍受限于造价高、速度慢、打印材料种类少等因素,导致其在临床使用缺乏普遍性和深入性。如果可以像影像学片子可以当天取片,3D打印也可以当天制作完成,医学模型的应用范围会更V泛。

4 应用前景及展望

去年年初,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中央社会保险医疗理事会已正式宣布将用于辅助医疗和手术的3D打印器官模型的费用纳入标准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通过将3D打印器官模型费用纳入保险支付范围,日本的医疗系统能够帮助无数患者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这种先进医疗服务。虽然具体的支付细节可能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毫无疑问,对于日本的医疗3D打印行业来说,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使3D打印医疗模型成为日本医院中一个常用的辅助医疗工具。

日本的例子很好地启示我国3D打印医学模型的应用思路。在不提高或轻微提高医疗成本的前提下,引入3D打印医学模型作为辅助医疗工具,医患双方对病情有精确的了解及更深入的沟通,在目前中国国情的医疗条件下,这是一种缓解医患双方矛盾的有效方式。所以相关政策应支持或鼓励将3D打印器官模型费用纳入保险支付或医保范围。

同时,3D打印医疗器械暂未有成熟的技术服务指导或行业标准,3D打印医学模型的产品标准应如何规定,这些问题在3D打印医学模型成为常规产品前亟待解决。

5 结语

医学模型3D打印技术对术前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国内仍为受到广泛应用。相比计算机辅助手术、手术导航及手术机器人而言,3D打印医学模型的术前诊断虽然显得粗糙,但却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随着国内3D打印机的不断研发及打印材料的成本降低,相信3D打印医学模型将会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Aaron Council, Michael Petch.3D Printing: Rise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M].Gyges 3D Presents,2014:1-5.

[2] Won SH,Lee Y,Ha YC,et al. Improving pre-operative planning for complex total hip replacement with a Rapid Prototype model enabling surgical simulation[J].Bone Joint J,2013,95-B(11):1458-1463.

[3] Sciberras N,Frame M,Bharadwaj R,et al.A novel technique for preoperative planning of severe acetabular defects during revision hip arthroplasty[J].Bone Joint J, 2013,95-B(30):63.

[4] Benum P,Aamodt A,Nordsletten L.Customised femoral stems in osteopetro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guiding system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n intramedullary cavity a report of two cases[J].J Bone Joint Surg(Br),2010,92(9):1303-1305.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乳腺;肿瘤;诊断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医学影像学对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主要在近30年,随着各种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的影像检查有了更广泛的前景,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成为重要问题。

1 X线检查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据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肿瘤。它可以发现59%的直径在1.0 cm的非浸润型癌瘤和53%的浸润型癌瘤。采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仅用常规体检作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则死亡率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国家,全国范围内的乳腺X线摄影已经作为乳腺癌的普查项目被广泛应用。甚至认为乳腺摄片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X线摄影普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肿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另外,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占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量多广泛或簇状密集为常见钙化形式,有资料认为5~10枚/cm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乳腺X线摄影技术 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质量控制,对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引进及投照条件的改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均采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计算机自动冲洗程序等先进技术,使乳腺摄片的质量不断提高。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少,而且能更早发现病变。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能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从而正在逐步替代钼靶乳腺摄影。

2 超声检查

乳腺X线摄影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而B超扫描则在临床成为广泛应用的一个辅助诊断方式。20世纪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公认。随着高科技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检查可以帮助分析在体检中或乳腺X线摄影中所发现的可疑病变。这种高频、聚焦检查方法对于东方女性乳腺内脂肪组织少、腺体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对乳腺X线摄影照片中边界清楚的结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助于肿瘤的分期(检查腋窝、锁骨上下、肋间淋巴结)。当体检所见和乳腺X线摄影之间有不符合的情况时,B超检查有助于分析病变。在体检有所发现而X线片阴性时,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显示有或无病变存在。同样,在乳腺X线片发现不清楚的阴影时,B超检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变的可能。B超检查有利于比较细致地观察因解剖原因不能为乳腺X线摄影所显示的病变。如近胸壁的肿瘤、腋窝深处的淋巴结等。可以为触摸不到的乳腺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的金属丝定位。评估有损坏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状况。对于不宜进行X线检查者,可以先行进行B超检查。乳癌腋淋巴结组织学有转移,超声腋淋巴结转移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和X线摄片。

3 MRI检查

1982年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使用正确的技术和特制的线圈,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增强的形态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恶性肿瘤总是较良性肿瘤增强快,而且强化明显。癌肿边缘呈不光整的星芒状,也可表现锯齿状或长毛刺状,以及癌向后浸润的情况。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肿瘤增生的活动性、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相关。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并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不足的是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价格昂贵,成像质量受呼吸影响较大,对癌肿内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波谱分析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1]。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因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的应用价值。

4 CT检查

CT检查乳腺是先进影像技术之一。1977年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乳腺CT检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肿瘤的侵犯进行分期;手术后、化疗后局部触诊不易明确的病变;因已发生纤维化影响诊断的特殊患者等。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和纵隔的情况。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2]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2 cm的癌灶。CT能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结合螺旋CT表面覆盖法,扫描时间短并能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1 万卫平,贾宁阳,徐雪原,等.乳腺肿瘤的磁共振质子波谱评价.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4):236-241.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冠心病;放射技术;超声技术;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脏病,在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若在此基础上合并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而造成管腔急性阻塞,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塞。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环境压力的加大,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增长,而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中国的冠心病病人已逾千万,因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的诊断仍然是首先结合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然后进行心电图、实验室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主要从影像学的角度来阐述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及进展。

一、放射技术

1、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是对冠心病进行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最有效、最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之一。包括核素心室造影、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其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2、计算机断层扫描(CT)。自从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出现以后,人们就试图将其用于心脏的扫描,但由于扫描时间长,心脏跳动的运动伪影等使扫描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第三、四代CT扫描机的发展以及心电门控技术和动态扫描技术的应用使心脏的图像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电子束CT和多层螺旋CT的出现,使CT在冠心病的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电子束CT(EBCT)和螺旋CT的应用,提高了对冠状动脉钙化检测的效用和效率,特别是应用积分系统进行的定量分析。3、磁共振成像(MRI)。随着核磁共振新的成像方法和序列的相继问世,心脏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由研究阶段走向临床应用阶段。MRI现已成为观察心血管系统形态和功能的主要影像学技术之一。MRI心肌灌注成像可以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和心肌收缩储备能力,估价心肌微血管状态和灌注储备,评价心肌存活力;近年发展起来的MR冠状动脉成像还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硬化和阻塞的程度。这使MR心脏成像可以在心血管病的筛查和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后随访和新疗法的评价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超声技术

二维超声心动图和Doppler超声心动图技术现已普遍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通过左心室短轴/长轴位观察左心室整体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结合负荷试验(多为药物)显示左室壁节段异常常有助于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判断。慢性心肌梗死区域表现为室壁变薄,纤维化回声增强,收缩运动减弱或消失。在此基础上若室壁局部扩张则为室壁瘤的征象。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可见肌部间隔回声中断,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显示短路分流。近年来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1、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stress echocardiogram――mphy)。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肌缺血或梗塞时,RWMA是最早的特征性表现,也是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基础。负荷试验中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缺血的指标主要是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或原室壁运动异常加重,与RWMA同时使用的指标还有室壁收缩期增厚率。目前常用的负荷方法有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在技术上最大的困难是由于呼吸干扰,心腔移位及限定获取图像的时间等因素,可能出现图像欠清晰有伪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通过二维超声影像数字化,电影回放技术可以将运动前后同一断面图像并列显示,使检查结果便于分析更为可靠。2、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MCE是在血管内注射含有微气泡的声学造影剂,当含微气泡的造影剂进入冠状动脉通过心肌微循环时,产生超声回声增强效应,显示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当心肌缺血或坏死时此增强效应减小或无增强效应。随着新型造影剂的出现以及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MCE正逐渐由实验室研究进入临床,由单纯定性研究进入定量研究阶段。有研究认为,在心肌声学造影时加入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能同步评估心肌的收缩储备和血流灌注,提高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预测准确性,提高心肌灌注异常的诊断率。近年来MCE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造影剂应用、图像分析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它目前还不能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常规手段。3、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血管内超声是近年来发展并应用于临床的一项全新的超声技术。它的微型超声探头可以沿着冠状动脉的指引导丝,到达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其不仅能够实时提供探头所到位置的血管腔的形态,而且能够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迄今为止从形态学方面诊断血管疾病的最理想的方法,有“活体组织学”之称。此外,血管内超声还可以观察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斑块的体积(负荷),并可识别动脉夹层、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瘤样扩张以及血管壁内囊肿和血管壁内出血等。

三、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m)

冠状动脉造影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创技术,被公认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是利用特制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导管,经皮穿刺动脉插入,使导管选择性地指向冠状动脉开口处,并向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从而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病变。结合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揭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病变的程度、分布、某些粥样硬化病变的特征 、侧支循环状态以及左室整体和节段性运动功能等,为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疑难病例的确诊、介入和(或)搭桥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选择、疗效验证等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郑秀龙主编.肿瘤放射增敏剂的研究方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9篇

近几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工业技术、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CT设备技术也在迅速发展。CT设备技术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详细剖析CT技术进步对医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CT技术进步;CT快速扫描;探测器;多层螺旋CT;发展

1CT的发展历程

1.1CT技术简介

CT(ComputedTomography)技术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一些类超声波以及射线来对指定的人体部位做出一个断面的扫描,这种扫描能够快速得出检查结果,同时显示出图像,相对传统的扫描设备,CT技术更加清晰,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检查手段之一。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CT(X-CT)、超声CT(UCT)以及γ射线CT(γ-CT)等。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1.2CT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1972年的英国放射学年会上,由亨斯菲尔公布了第一台能够进行颅脑检查的CT设备,这也正式的宣布了CT设备的诞生。经过2年的研究与改进,CT设备已然能够进行全身大范围检查,其中包括胸部、腹部、脊柱以及四肢。第一代的CT设备所用时间长,采集的数据有限,图像质量也不高,因为它所采用的是笔形X线束并且只能放置1-2个探测器;第二代CT设备在大大提升了探测器的数量,这将直接影响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数据量的多少,并且在成像效果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第三代CT设备已经将探测器数量提高到了300-800个。这使得能够收集的数据更多,也大幅度缩减了扫描时间,成像质量高;到了第四代CT设备,一台设备中已经包含了1000-2400个探测器,性能更加稳定,大大缩短了扫描所用时间;第五代CT设备已经能够将扫描时间缩减至50ms,由于其探测器的环形排列使得图像的成像质量更高,图形清晰并且能够收集的信息更加全面。新一代的CT技术增加了X线强度、单色X线发生器;提高二维探测器精度、轴向空间分辨率;缩短图像重建时间;缩短扫描时间;用X线散射信息;校准运动伪影;提高三维成像的精度等,尤其是多层螺旋CT设备的出现,是对传统诊断技术的革新。

2CT技术在医学中的新应用

2.1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充分利用了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毛细血管染色这一特色功能,医生可以通过在静脉中注射影剂后,利用CT对特定组织或器官进行连续多层扫描,并对改层面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健康评价,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该种技术在痴呆、精神疾病、偏头疼等患者中的诊断与治疗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2.2对外伤或急性病重的患者的诊断

为了能够对外伤以及有重症患者实施及时的抢救,必须要能够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运用最新技术的64层螺旋CT对全身扫描只需10s时间,真正地实现了对全身大范围地扫描,可快速查找出患者的受伤部位,准确判断病情,以便及时治疗。CT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传统外伤与急性病重患者的诊断成功率。

2.3多层螺旋CT在尸检中的应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影像诊断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多层螺旋技术也应用在尸检中,具有简单。快读、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了法医的认可,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尸体解剖。

2.4CT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不仅在心脏成像等方面应用,并且在血管检测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主要用于了解和诊断血管病变的状况,可以对人体颅内到颈部、心脏内动脉到下肢的大范围血管扫描并形成图像。CT血管成像价格低廉、快速简单。可以用于手术计划定制、术前定位和随访中,此外,CT血管成像在手术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5CT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诊断准确率非常高,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准确并清晰的做到重建血管而且能够在实时状态下观测三维实体影像,已经完全能够取代以往使用的脑血管照影技术。

2.6CT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技术在诊断胸部疾病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现在的CT设备分辨率越来越高,因此在胸部疾病诊断方面的优越性也逐渐显示出来,不仅可以保证诊断的准确率,还可以很好地显示肺内间质和实质性病变情况。

3CT的维护措施

一般情况下,CT正常电压波动需要保持在10%以下,频率波动则控制在0.5Hz以下,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将操作间温度控制在180℃~220℃,湿度则控制在40%~60%,这样可以有效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在开机后,需要留出一定的预热时间,将球管温度控制在10%以上,若不足10%,需要重新进行预热。在操作时,需要尽可能的减小操作时间,避免人为因素给机器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还要定期对CT机进行清洁与保养,在清洁时,需要关闭机器,使用干净、柔软的干布进行擦拭,使用专业清洁剂进行保养,细致小心,避免液体进入到机器内部。每日操作完毕后,需要进行检查,对于机器出现的小毛病,及时登记,由负责人员与工程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保障CT诊断的准确性。

4结语

迄今为止,CT技术仍在迅速发展,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和学习CT领域新技术和新发展,充分掌握先进的技术,以便可以让CT技术在临床医学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另一方面而言,我国医疗领域中CT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价格问题,由于CT设备造价较高,人们的检查时需要缴纳较高的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CT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邱晓晖,章辉庆,刘艺超,杨丽.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技术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9(04).

[2]张宝春.低场磁共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

[3]白来运,谭卫峰,郭春锋.低场磁共振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6).

[4]黄映玲,林顺发,周实,郭仕涛,林珏慧.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02).

[5]李新文,邓爱平,韩清,于琳.老年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06).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纳米诊断材料;纳米医药;纳米靶向药物传输;环境响应性纳米给药体系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025-04

作为医学领域中的新兴分支学科,纳米医学主要研究纳米尺度的生命现象,从纳米尺度来进行原来不可能达到的医疗和防治。这是因为当材料的结构基元尺寸小到纳米量级的时候,其性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同时纳米量级与生命物质的结构单元尺度相匹配,能更加有效的与生物体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纳米医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分子医学的延伸,即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医学研究,基因药物和基因疗法等就是代表性实例;二是把化学和材料领域的纳米研究新成果引入医学领域,如发展新型纳米材料并用于疾病诊断和医疗等。很多纳米材料都展现出诱人的医学应用前景。这些新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纳米医学概念的形成,吸引了众多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兴趣。经过近二十年的大发展,纳米材料用于诊断的方法学已日趋完善,国际上研究重点正逐渐转移到使用纳米材料进行疾病治疗。国际上纳米医学发展标志性事件包括于2004和2005年分别新出版的专业期刊Nanomedicine、Nanomedicine:NBM Nanotechnology,Biology and Medicine和Int J Nanomedicine等。前些年曾有国内学者分别归纳过该领域进展,如纳米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部分研究进展[1],叶成红等[2]归纳了纳米技术在止血材料、骨科移植材料、血管支架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鉴于该领域发展很快,本文将纳米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 纳米诊断材料

癌症早期精准检测诊断对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癌症患者因种种原因未能在早期检出,因而延误了病情。以肠癌为例,我国早期临床诊断率低于20%,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如能发展更为方便灵敏的早期检测方法,早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肿瘤发生是多种基因参与的结果,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表达能够用一套分子标志物来预测与表征[3]。肿瘤标志物的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敏感性与特异性方面的问题。对于早期诊断来说,诊断灵敏度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利用纳米粒子的独特的光、电、热、磁和力学性能,可以显著增强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纳米技术推动了疾病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前,基于纳米粒子的肿瘤疾病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活体动态多模式影像诊断技术等。例如,将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配体与纳米粒子结合,待纳米粒子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利用物理方法如测试传感器中的磁讯号、光讯号等,通过成像系统显影,能够对体内是否存在恶性肿瘤进行早期诊断。除了诊断功能外,利用纳米诊断材料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性,进行肿瘤细胞示踪与捕获杀灭,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是肿瘤纳米诊断治疗技术的重要目标,也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4-5]。

量子点又称半导体纳米微晶体,直径1~100 nm,是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玻尔半径的一类半导体纳米粒子。量子点具有一般纳米微粒的基本性质如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在激发光的诱导下会产生荧光,具有宽的激发光谱、窄的发射光谱、可精确调谐的发射波长、可忽略的光漂白等优越的荧光特性,是一类应用于光学分子影像的纳米材料,可以同时使用多种颜色的探针而不会发生波谱重叠现象。量子点被用作荧光探针用于细胞的标记和光学探针,特别适合于活体细胞成像和多组分同时检测。为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型分子诊断手段。同时,量子点又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光敏化试剂用于某些肿瘤光动力学治疗。化合物半导体量子点尚存在毒性问题,最近发展的碳量子点具有生物相容性优异的特点,有望真正获得临床应用。

金纳米粒子因为其独特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被用作光学造影剂和传感器[6],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和X 射线吸收系数,在100 KeV下,金的吸收系数是碘造影剂的2~3倍,可用于肿瘤的诊断等。利用金纳米颗粒结合杂交DN段,能够很容易地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核与核内染色体结合,并具有较高的特异作用。碳量子点是2004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碳材料[7],与传统量子点和有机染料相比,不仅拥有发光范围可调,双光子吸收截面大,光稳定性好,无光闪烁,而且碳材料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易于规模制备和功能化,价廉,是一种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新型成像检测纳米材料。

2 药物及基因纳米传递体系

近年来药物控制释放技术的发展使给药具有定时、定向、定位、速效、高效、长效等特点。为了实现这些靶向给药、智能释药的要求,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向小尺寸发展,这意味着生物医用材料与纳米技术的结合是这一领域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大部分抗癌药物是疏水性的,很容易被人体内的一系列排斥反应排出体外,如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和酶降解作用等。这大大限制了癌症等疾病治疗的有效性。而两亲性高分子形成的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把药物包埋在疏水核内,表面由纳米粒子的亲水层保护,这样药物便可被输送到肿瘤部位等,从而起到有效治疗癌症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数抗癌药物,由于缺乏靶向性和特异性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导致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已成为癌症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和最大障碍之一。

通过将药物纳米化,可以显著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保护药物或减少药物被降解或清除,延长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增加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等。纳米颗粒被动靶向肿瘤组织的能力基于肿瘤组织中发育不完善的多孔性脉管系统,后者为循环纳米颗粒藉超通透和蓄积效应进入其中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目前只有Abraxane(paclitaxel-albumin bound)、Myocet(doxorubicin liposomes)、Doxil(doxorubicin liposomo-PEG)等几种纳米药物进入临床应用于患者癌症治疗[8]。纳米药物的形状对纳米给药系统在血液中循环时间与稳定性存在显著影响[9-10]。对比蠕虫状和球型胶束的血浆清除研究发现其形态对药物的输送过程及疗效均有影响,肝脾对蠕虫状胶束的摄取能力非常低,因而其血液循环时间非常长,但蠕虫状胶束穿过肿瘤毛细血管的能力较差。一般纳米药物载体主要有两部分:起载体作用形成囊泡的惰性组分和生物活性靶向基团。载药量低是通常遇到的问题,如脂质体载药量只有10%,为了实现增加载药量,可将药物分子直接作为载药组分,这样不仅可增加载药量、减少了惰性组分所占比例,而且降低了给药时的暴释,如利用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疏水性,将其接上亲水聚乙二醇(PEG)短链,形成双亲类磷酯大分子,该体系形成囊泡后,CPT载药量可高达58%且无暴释,其空腔中还可载入亲水性抗癌药阿霉素(Doxorubicin,DOX),这样可高载药量实现两种抗癌药同时负载,实现联合化疗,尽可能最大化杀灭癌细胞,减少复发和产生耐药性机会,协同杀死癌细胞[11]。与此类似,还可将姜黄素(curcumin)接上PEG链,大大增加载药量[12]。

3 靶向纳米控释给药

克服耐药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多种药物联合化疗,其二是使用多药耐药抑制剂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配合抗癌药杀死癌细胞,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控制药物在肿瘤细胞上定点、定量的精确作用,因此采用纳米给药并靶向传输是理想选择,如何使药物能够高效地到达体内的靶部位一直是药物控制释放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将药物运送到与疾病相关的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例如靶向到肿瘤、大脑、肝细胞、巨噬细胞等,可以提高靶部位的药理作用强度并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是治疗癌症等疑难疾病的重要方法。

药物的靶向释放分为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一定尺寸范围的微米级、纳米级药物传递系统通常具有被动靶向性,被动靶向给药系统对靶细胞并无识别能力,但可经尺寸效应到达靶部位进行释药。由于疏水性粒子在进入体循环时易被快速清除,如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影响药物到达靶区,通过表面亲水性PEG修饰等方法可以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制备体内稳定性好的药物传递系统是实现靶向给药的关键点之一。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则具有识别靶组织或靶细胞的能力。通过引入靶向基团可使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主动靶向能力,可以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是治疗癌症等疑难疾病的重要方法。常见的靶向基团包括多肽、蛋白质类,如抗体及抗体片段、转铁蛋白等,维生素类如叶酸、生物素等,碳水化合物类如半乳糖等[13]。

叶酸是细胞所必需的维生素,参与多种代谢途径的一碳转移反应。叶酸的细胞转运通过两种跨膜蛋白,即低亲和力的还原性叶酸载体和高亲和力的叶酸受体来完成。叶酸具有与叶酸受体的高亲和力、低免疫原性、易于修饰、体积小、高度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高的肿瘤渗透性、以及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叶酸介导肿瘤靶向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14]。与单靶向体系相比,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同时引入不同的两种靶向基团可明显提高靶向效果[15]。

具有细胞靶向作用的多肽称为靶向肽。研究最多的是对肿瘤具有识别能力的多肽[16]。例如酪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五肽YIGSR似的活性有效部分,可与癌细胞表面大量的层粘连蛋白受体识别,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另一方面,它通过竞争与肿瘤细胞的相应黏附因子结合,封闭了肿瘤细胞与体内正常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上层粘连蛋白结合的可能,抑制肿瘤的转移[17]。

特罗凯(盐酸厄洛替尼片)是2007年罗氏医学部在中国上市的新型高效的靶向治疗药物,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既往化疗失败后的三线治疗。这一药物适用于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证明能够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的靶向抗癌药物,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9月在美国和欧洲通过审批,用于化疗失败后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二或三线治疗,在全球超过75个国家批准上市。Zhou等[18]对比特罗凯单药与化疗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研究最优化方案,最终证实了接受靶向治疗的有效率高达83%,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达13.7个月;而普通化疗有效率仅为36%,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为4.6个月。

利用生物体内蛋白纳米微结构作为药物载体形成纳米医药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有望得到理想的药物传输系统。穹隆体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最大的穹隆体是核糖白复合物,其大小在100 nm以下。内部中空的穹隆体一般为桶形结构,可以封装各种蛋白。由于自身是天然蛋白质,所以不会产生免疫应答。穹隆体可以定位细胞表面受体,并可通过微孔缓慢释放药物。利用穹隆体递送药物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药物封装在穹窿体内。采用了纳米小碟技术[19],利用可与穹隆体结合的脂蛋白形成纳米小碟的双层脂膜,然后用不溶性的全反式维甲酸封装穹隆体,进而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样就把载有药物的纳米小碟装入了穹隆体,从而屏蔽外部介质。由于穹隆体可以容纳很多纳米小碟,大大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4 环境响应性给药纳米体系

可以利用癌症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微小的环境差异,例如癌症细胞内外pH在5.0~6.8或温度稍微高于体温,改变聚合物分子链之间或者聚合物分子链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其本身发生结构、形状或者性能上的改变,来实现药物对癌症细胞的释放而达到仅杀死癌症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癌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b,万珂)已经被批准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且在治疗初治或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等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因其拥有显著的疗效而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20]。由于硼替佐米分子上硼酸基团的存在,其可以与含有1,2或者1,3-二羟基的分子或者聚合物在中性或者碱性条件下实现络合,并在酸性条件下可实现解络合。这样的pH依赖性的相互作用,已经利用并报道了含有苯邻二酚基团的PEG对硼替佐米在pH=7.4或者碱性下的有效负载和在pH=5时的可控释放[21]。含有双硫键的给药系统因二硫键对还原物质敏感,在药物释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当包载药物的含二硫键给药体系进入细胞时,二硫键会被细胞内谷胱甘肽酶还原而迅速降解[22],释放出药物。含二硒长链药物载体具有比含二硫基团的体系具有更为灵敏的氧化还原响应性,在很温和的氧化(0.01%双氧水)或还原条件下(0.01%谷胱甘肽)就可实现疏水二硒链段断裂,使纳米微胶囊解离并释放包载的药物,同时,很低剂量的伽马射线(5 Gy)就能使二硒键断裂,为获得的化疗与低损害放疗联合治疗肿瘤提供了一种新途径[23]。

5 结语

纳米技术在预防与控制癌症等疾病方面将大有作为,在纳米医学领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如何拓展在药物治疗方面的用途,目前直接用于治疗的纳米微粒只有有限几种,且集中在对癌细胞的杀灭研究,大多数纳米材料的优良性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开发方便耐用的医用材料和药物,用特定的纳米复合结构和材料实现药物的广谱、速效治疗;三是把纳米技术和基因疗法相结合,降低因基因载体选择不当造成的排异反应。目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体内灵敏度,以及消除潜在毒性。此外,纳米材料与人体相互作用的长期后果还不清楚,纳米医学材料生物安全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设计材料的同时,其生物安全性成为研究工作首要考虑的因素[3,24]。随着今后纳米医药领域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望为许多疾病治疗和诊疗进步提供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德红,龚萍,马轶凡,等.纳米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与展望[J].癌症,2009,28(9):1000-1003.

[2] 叶成红,奚廷斐.纳米技术在医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5):8897-8900.

[3] 王英泽,黄奔,吕娟,等.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J].生物物理学报,2009,25(3):168-174.

[4] Kelkar SS,Reineke TM. Theranostics:Combining imaging and therapy [J]. Bioconjugate Chem,2011,22(10):1879-1903.

[5] Chen X,Gambhir SS,Cheon J. Theranostic nanomedicine [J]. Acc Chem Res,2011,44(10):841-841.

[6] 郑林丰,王悍,张贵祥.纳米金在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0(4):1983-1986.

[7] 王富,刘春艳.发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1,29(4):316-316.

[8] Wang J,Sui M,Fan W. Nanoparticles for tumor targeted therapies and their pharmacokinetics [J]. Curr Drug Metab,2010,11:129-141.

[9] Geng Y,Dalhaimer P,Cai SS,et al. Shape effects of filaments versus spherical particles in flow and drug delivery [J]. Nat Nanotechnol,2007,2(4):249-255.

[10] Alemdaroglu FE,Alemdaroglu NC,Langguth P,et al. Cellular uptake of DNA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J]. Macromol Rapid Commun,2008,29(4):326-329.

[11] Shen Y,Jin E,Zhang B,et al. Prodrug lipid forming high drug loading multifunctional nanocapsules for cancer intracellular drug delivery [J]. J Am Chem Soc,2010,132:4259-4265.

[12] Tang H,Murphy J,Zhang B,et al. Amphiphilic curcumin conjugate forming nanoparticles:in vitro and in vive anticancer activity [J]. Nanomedicine(UK),2010,5:855-865.

[13] Torchilin VP.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modified pharmaceutical nanocarriers for intracellular drug and gene delivery [J].Peptide Science, 2008, 90(5):604-610.

[14] Yang XQ,Grailer JJ,Rowland IJ,et al. Multifunctional SPIO/DOX-loaded wormlike polymer vesicles for cancer therapy and MR imaging [J]. Biomaterials,2010,31(34):9065-9073.

[15] Quan CY,Chang C,Wei H,et al. Dual targeting of a thermosensitive nanogel conjugated with transferrin and RGD-containing peptide for effective cell uptake and drug release [J]. Nanotechnology,2009,20(23):335101.

[16] 陈荆晓,王慧媛,许小丁,等.用于基因和药物传递的多肽材料[J].高分子学报,2011,8:799-811.

[17] Sarfati G,Dvir T,Elkabets M,et al. Targeting of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to lung metastases by surface-attachment of YIGSR peptide from laminin [J]. Biomaterials,2011,32:152-161.

[18] Zhou CC,Wu YL,Chen GY,et al. Erlo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GFR mutation-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OPTIMAL,CTONG-0802):a multicentre, open-label,randomised,phase 3 study [J]. The Lancet Oncology,2011,12(8):735-742.

[19] Buehler DC,Toso DB,Kickhoefer VA,et al. Vaults Engineered for Hydrophobic Drug Delivery [J]. Small, 2011,7(10):1432-1439.

[20] 臧健,李晨,任道凌,等.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08,3:354-654.

[21] Su J,Chen F,Cryns VL,et al. Catechol polymers for pH-responsive,targeted drug delivery to cancer cells [J]. J Am Chem Soc,2011,133(31):11850-11853.

[22] You YZ,Yu ZQ,Cui MM,et al. Preparation of photoluminescent nanorings with controllable bioreducibility and stimuli-responsiveness [J]. Angew Chem Int Ed,2010,49:1099-1102.

[23] Ma N,Li Y,Xu HP,et al. Dual redox responsive assemblies formed from diselenide block copolymers [J]. J Am Chem Soc,2010,132(2):442-443.

[24] 刘庆辉,詹宏昌,易光旺,等.对纳米医学材料安全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114-117.

上一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下一篇:仓储管理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