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6:24:10

医学心理学论文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自陈式调查问卷对抽样人群进行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共发放137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98.5%。所有问卷均由调查对象本人自行完成。问卷经课题组专家多次讨论研究后,确定了分别针对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三种问卷,其中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问卷13个题目,教师问卷8个题目,学生问卷10个题目。三种问卷共同内容包括:军队心理医生的职能和重要性;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程度;应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和临床知识的需求程度;军事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求及培养方式等问题。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问卷还包括军队心理医生和地方心理医生的区别;部队已开展的和亟待开展的心理工作等;教师问卷还包括开展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对考核评估方式的建议等;学生问卷还包括喜欢的教学方式等。

1.2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下,分析总结每个调查对象的观点,然后统计持有相同观点的构成比,用百分率描述主要观点,反复讨论,最后总结出结论和建议。

2结果

2.1军队心理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

81.3%教员,56.5%的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认为,心理医生在部队非常重要,但目前数量极少,多数是临床医生兼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首先应加强军队心理医生队伍建设。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中,47.8%的人员表示所在部队已建立心理咨询室,13.0%的人员表示,所在部队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卫生工作,62.2%的人员认为,部队亟待为基层官兵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2.2军队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突出军事、政治和人文素养调查显示

52.2%的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认为,军队心理医生在服务对象、工作环境、工作目标等方面与地方心理医生存在显著差异。军队心理医生在部队工作,服务于官兵,工作目标是提升战斗力,而地方心理医生在地方医院、诊所或咨询室工作,服务于老百姓,工作目标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军队心理医生具有特殊性,其培养理念应突出军事和政治教育。50.0%的官兵认为,作为新型军事人才,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2.3教学内容应重视

心理学专业课程和基本临床知识85.9%调查对象认为,军队心理学人才培养应重视心理学专业课程学习,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83.7%的认为还应掌握基本临床医学知识,以便处理基层官兵常见疾病。

2.4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应重点突出

实践特色63.0%的官兵认为,军队心理医生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因为基层工作繁忙,任务繁杂,科研需求少,相比而言,更需要与部队结合紧密的实践应用能力。74.0%的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应增加实践学时,多走出校园,进入学校、医院、社会参加实践;75.0%的教师认为,应把实践能力作为学员考核标准的重要指标;50.0%的教师认为应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2.5考核评估方式应向多样化

发展调查显示,75.0%的教师认为应把综合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且要占一半以上的比重,建议结合操作、实际问题处理、论文答辩等形式采用多样化、个性化、客观化的考核方式。

3讨论及建议

3.1全面提升以心理医生队伍建设

为牵引的军队心理卫生工作文献报道,近年来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繁重,官兵执勤处突维稳压力逐渐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军队心理卫生工作,是新形势下军队发展与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军队卫生服务保障的延伸和拓展。故应采取多样化手段加强军队心理医生培养。第一,教育训练部门应多方调研,认真研讨,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纳入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部队基层医生强化师资力量,确保培养质量。第三,在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负责导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定期选派基层部队心理骨干参加国内国际高水平心理培训,不断提高心理服务能力和心理工作素养,从而带动军队心理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3.2培养模式应

采取院校-部队-医院联合方式院校应与部队及相关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成定点培训基地。可以和部队卫生处、医院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签订合作意向,建立和扩大心理专业学生培训基地。经常组织学员进医院、下部队学习实践,邀请临床心理医生或部队基层心理工作者进入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缩短院校教学与部队实际需求的距离,实现教学力量优势互补,使教学与科研成果更加贴近部队需求,实现院校与部队的共赢,从而强化军事、政治教育及实践教学理念。

3.3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医生的实践能力在基层部队更为重要。目前,多数院校心理学专业课程实践课时较少,不利于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学校应采取以实践为牵引的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科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建立合理的长期规划。如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临床见习、咨询中心学习等机会和时数;在临床实习中延长神经内科、心理行为训练中心等专业相关科室的实习时间。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培养部队急需的实用型心理学人才。

3.4多途径开展军事、政治和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军事素质修养

是军队心理服务专业人才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形成军事训练和下部队锻炼的常态化机制。第二,加强“四个结合”,创新军事素质教育模式,即平时与战时结合,以加强战备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强化实践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军事与专业结合,将军事素质训练融入专业教学中;院校与部队结合,加大与部队的合训力度,努力探索基地化训练新路子。人文素质培养对学员更好融入社会、服务官兵、认识和理解自身价值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可邀请军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座,提高学员理想、信念的层次和道德水准;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在医院和部队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人文素养融入其中;第三,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人文书籍在图书馆中所占比例,鼓励学员多读人文类书籍。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为国为军服务意识。

3.5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

学业考核标准单一的笔试为主的理论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调查结果,为培养紧贴部队实际需求的合格心理医生,在心理专业教学中应综合纳入职业技能、相关操作及论文答辩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考核,量化、细化考核标准,全面考察学员的综合素质。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研究对象

抽取我校学生278名应用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与心理学中的气质测定进行对照研究。

1.2研究资料

参加对象的278名学生均为属于正常人群。因6名对象填写表格不符合要求,去除分析范围。列入分析的272名,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岁,男性77名、占27.6%,女性195、占72.4%,根据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关于人的气质论分类,多血质的80名、占29.4%,胆汁质的68名、占25%,粘液质的44名、占16.2%,抑郁质的9名、占3.3%,混合质的71名、占26.1%。按照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气质论分类,血液质的85、占31.3%,胆汁质的79名、占29%,粘液质的36名、占13.2%,黑胆质的52名、占19.1%,混合质的20名、占7.4%。

1.3研究方法

先将278名学生进行编号分组,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维吾尔医学专家应用维吾尔医学方法将参加实验的278名学生的气质进行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及分类(观察脉象、舌苔、巩膜、面部气色、大小便等的体征),分出血液质、胆汁质、粘液质、黑胆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再应用心理学中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TEM量表60道题对278名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学的气质分型,分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最后根据两组数据进行对照。

2研究结果

用维吾尔医气质论分出的血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数量最多,占49.4%,胆汁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胆汁质占36.7%,粘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粘液质占33.3%,混合型气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混合型占40%,即相应度最高。但黑胆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抑郁质比例不太相符。按性别统计可看出,不论维医学气质论还是心理学气质论多血质和黑胆汁气质的男性多见,胆汁质气质的女性多见,粘液质和混合质百分比维吾尔医气质论和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结果不相符。

3讨论

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气质学说认为,各类气质人类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学气质特点比较相似,如果将维吾尔医气质论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学中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同时使用TEM量表60题判断维吾尔医气质,可进一步提高气质判断率。从研究结果来看,维吾尔医学中的5种体征(脉象、舌苔、巩膜、面部气色、大小便等)特点与心理学气质分类之间的相似度比较高,如维吾尔医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数占49.4%,胆汁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胆汁质占36.7%,粘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粘液质占33.3%,所以维吾尔医学教学和临床诊疗中,心理学气质分类和维吾尔医学体液分类相结合,能得到更好的判断和鉴别诊断效果。黑胆质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比例比较少,尤其是黑胆质和抑郁质的比例不相符,原因是粘液质和抑郁质比较容易产生自制力,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影响,所以判断粘液质和抑郁质时,考虑社会环境影响,并判断过程中更加认真、细心。多血质和胆汁质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较多,其证明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叙述的青年人气质为热性气质的学说。粘液质和混合质百分比维吾尔医气质论和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结果不相符,原因是粘液质和抑郁质比较容易产生自制力,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影响,其中混合质是多种气质的混合状态,判断难度较大,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属于正常现象,但针对此现象需今后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常见到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儿智力、认知发展和学业适应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时我们依据的标准就是学生发育的标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进行心理问题评估时需要采用不同年龄的评价标准(尺度)。有些认知障碍或者发育障碍的个体,虽然在年龄段上有明显的异常,但问题的根源却需要用病理的标准来判断。在我国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常会发现一些类似多动、注意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等行为障碍方面的儿童。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的问题很少有人察觉到是学生自身的“疾病”。一方面从监护者来看或者从学校教师方面来看,除了严重的行为异常如多动症的孩子,那些没有明显精神和行为异常的学生,不会被当作有问题的学生来对待。这种困境,仅仅靠教学部门或者家长是解决不了的。鉴于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实际,在学校开设有关小儿发育等医学知识的课程存在一定困难。在人才的培养体制和知识的传播途径上出现了空白,所以在这方面亟须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医学心理学科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空白。首先,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师进行医学和发育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校教师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学校教师一旦明确学生精神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而不把他们的问题当作是“品行”问题。从而减少对于问题学生的训斥、体罚乃至恶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其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发展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治疗措施,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再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孩子认知发育等医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宣讲,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问题,理解并接纳孩子的问题,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及心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而不是简单训斥和体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所以,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大学课堂的讲台和心理咨询室,还应在基础教育的校园里。

2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学科教育对医学心理学科的需求

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具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医学伦理学是引导医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双方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解决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健康关系的学科。同时,医学心理学也是关系个体人格发展成熟与否的学科,关系到他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在医学人文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从医时间越长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越深刻。一些从医时间较短的年轻医师往往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不到位,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未来医疗事业主力军的年轻医师和高学历医师临床医疗实践医学人文认识的培养。2012年温岭杀医案中的当事者连某,在接受治疗后自我感觉并没有好转,有些症状反而加重了。据报道:连某手术后对医院包括对主治医师在内进行了多次上访投诉,均未得到让其满意的答复。而院方给连某的解释答复是根据各种化验和检查的数据影像等资料,得出连某的病已经治愈,没有再治疗的必要,但连某断然拒绝这样的解释。其本人诉说他的呼吸、睡眠等感觉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比以前更严重。在这个事件中,单纯从患者的角度看,医院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连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多次投诉上访,终究没有得到足以让他消除心中疑惑的答复,一次次的投诉未果转化成一次次的愤怒,终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心理学告诉我们积压在内心的各种不满必须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在适当的时候发泄出来。一个人承受的压力和不满,如果超出他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如果医院方面在接受连某投诉过程中能考虑到他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的话,结局可能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媒体、医院方面还是社会公众单纯谴责连某的行为,而不反思医院以及医师方面的不足,既不公正也不客观,更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另外,医疗中的“生”和“死”是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现象。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护人员自身,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医学生或者年轻医护人员的人生阅历不够,在面对患者死亡时,少有人会体验到即将死亡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其家属的悲痛,一些医务人员可能表现得较为冷漠和无动于衷。医学心理学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谋求医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与成熟,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为死亡患者和家属提供恰当的帮助。所以,从以上种种现象看,具有丰高收入者文精神内涵的医学心理学科对培养医学生以及年轻医疗卫生人员人文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开展多方位的人文教育工作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3我国国民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对医学心理学科的社会需求

当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癌症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中国网2014年3月7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了《全球癌症报告2014》。该报告显示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癌症蔓延趋势不容乐观,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的绝对数值依然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以胃癌、食道癌、大肠癌为代表的消化道癌症威胁最为显著,中国食道癌患者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胃癌新增和死亡人数占比也超过了40%。这些疾病的发作与患者的性格、饮食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不良的摄食行为,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与饮食行为密切相伴的吸烟、酗酒行为同样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依靠禁烟的宣传教育和局部的控烟禁酒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想要从根本上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危险人群不适当的认知观念,最终达到减少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又如,既是一个与人类自身繁衍发展有关的本能行为,又是一个与人类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为。危险的和不当的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消除和控制不良是解除部分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学者主张通过道德的力量和法律的力量来加以控制。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是以影响到第三者利益为前提的手段,一旦的主体关系不够或者对第三者的影响较小时就没有限制的影响力了。控制这类人群的不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者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属于不良、危险或者不道德的行为,尽可能避免此种的发生。因此,我们在除了对危险人群进行适当的性健康教育,将危害降到最低外,还应当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积极的性教育,培养其健康的观念。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弘扬优秀的文化。在这方面医学心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真实的病例来警示行为的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学的手段来查找可以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并通过与政府社会发展、文化宣传、卫生教育部门的协同努力,来倡导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国民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所以,作为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应当探索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的心理行为的文化根源,并对各民族优秀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进行传播、宣传。现阶段我国民众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正处在重大变化时期。而且基于这些变化又带来了民众价值观、生死观等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又促使我们必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两方面没有哪一个环节可以不考虑心理的因素。所以医学心理学科在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而又艰巨的使命。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纳入与排除

1.1.1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国内临床精神科医生的正常群体;②研究类型均为随机抽样,群体问卷调查;③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④文献的数据必须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1.2排除标准①研究对象有躯体疾患或精神障碍或近期遭遇急性应激事件;②同一研究数据用于2篇或以上发表文献的,只计1次;③资料不完整或数据有明显错误而导致结果不可信的文献。

1.2检索策略

SCL-90是当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能简便、准确地刻划调查者自觉症状,反映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且我国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采用SCL-90分析,故本研究以“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为关键词检索搜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库,以“Chinesepsychiatrist”、“mentalhealth”、“SCL-90”、“90Symptomchecklist”检索OVID医学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1989年1月-2013年3月31日。

1.3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在上述数据库中根据关键词初步获得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和重复发表数据,查找相关文献的全文,对文献进行纳入和排除。纳入文献的所有数据用Excel2003表格统一提取、整理,提取研究样本量、年龄、SCL-90各因子的均数及标准差、研究发表的年代、研究涉及医院所处的地域等基本数据。本研究根据Stroup等[4]和Olmos等[5]就观察性试验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根据符合的百分率分为3个等级:A等符合率>80%,B等符合率为50%~80%,C等符合率<5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完成统计。异质性分析使用χ2检验,当I2值为25%、50%和75%时,则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及高度异质性[6]。该类研究中异质性产生因素多,异质性一般较大,本研究分析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SCL-90量表共包括为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敌意、恐怖、偏执、躯体化9个因子,以这些因子为分析指标,选择加权均数差(WMD)为统计量,进行观察性Meta分析,并将各因子与全国常模[2]进行比较。采用失安全系数分析法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根据公式Nfs0.05=(∑Z/2.33)2−k计算。其中k为纳入研究(文献)的个数,Z为各独立研究的Z值(通常先计算各研究的t值,然后通过近似公式Z=t来获得Z值)。

二、结果

2.1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共纳入11篇符合条件文献[2,3,8-16],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共纳入725名精神科医生,数据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市,研究均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问卷调查内容,均包含了SCL-90各因子的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2.2Meta分析结果

精神科医生与全国常模[7]相比,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意、恐怖5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4个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2~10。

2.3发表偏倚分析

9个因子的Nfc均较大,躯体化因子为167,强迫因子为171,人际关系因子为154,抑郁因子为155,焦虑因子为203,敌对因子为150,恐怖因子为188,偏执因子为180,精神病性因子为175,说明发生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该Meta分析结果稳定。

2.4敏感性分析对纳入文献逐一剔除进行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的结果稳定较好。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各不相同,与其他职业相比,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17]。一般来说,医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与所处岗位的风险呈正比,风险越大的科室,医生越易出现心理问题[18]。由于服务人群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精神科医生往往较一般医务工作者承受了更多的风险和压力。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其自伤、自杀、逃跑、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及对疾病的无自知力状态,大大增加了精神科医生的工作量,甚至危及到精神科医生的人身安全。赖成美等[19]对精神科医务人员受到来自患者伤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精神科医务人员中92.5%受到过躯体伤害,91.3%受到过精神伤害,87.5%受到过性骚扰。Nolan等[20]认为来源于患者的暴力是精神科一个严重的工作场所问题。这种重压力和不良的工作环境使得精神科医生日常工作相当沉重,无形中加大了精神科医生的精神负担,从而较其他临床科室的医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失衡。Deary等[21]发现精神科医生比内科和外科医生有更高的神经质,报告较高的工作相关的情绪枯竭和严重的抑郁。本次的Meta分析也发现,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焦虑、躯体化、抑郁、敌意、恐怖方面。苏格兰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公共管理和防护部门以及卫生与社会工作的职员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率较高[22]。由于心理精神疾病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或起病隐匿,或症状不典型,而且大多数人仍怀有“得了心理精神疾病不光彩”的想法,对疾病羞于启齿,难免在访谈治疗中隐瞒病情;再加上目前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以患者、家属叙述的症状为主,缺乏像躯体疾病“显而易见”的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改变等,这些都需要精神科医生花费更多的热情和心力去从事临床活动。而且心理精神疾病大多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且易复发,治愈率低,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缺乏职业成就感的治疗现状常会使精神科医生产生紧张焦虑、压抑郁闷的不良情绪。如果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长期失衡,健康状况不佳,且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及有效的治疗,则会带来多种危害,如造成医生个人精神功能效率减退,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判断及治疗;还会影响与家人、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甚至引发多种身心疾患,例如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等。因此,作为精神科医生,除了有专门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自身也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综上所述,基于当前研究证据,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改善工作医疗环境,寻求适宜有效的心理减压途径,加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对话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意义和教学意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认为,教学目的是完成三个培养,即培养学生反思、批判、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理性的素质能力。

2对话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良好的对话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证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2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2.3展开对话,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2.3.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3.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2.3.3进入对话现场。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2.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3反思与体会

在具体对话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自己的知识面偏窄,所以不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为只是局限于阅读所教学科的知识,所以未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敏锐地洞察到教育前沿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有用的课程资源;因为反思及经验不足,所以缺乏及时有效整合已有课程资源的教育机智,从而影响对话互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提高对话教学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我想需要加强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多借鉴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任何课程都是依托这两者而设置的。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假肢矫形器的制作等康复治疗技能,具备在康复医疗点、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服务康复点、各级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无论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还是康复治疗师,他们面对的的服务对象是老人、残障儿童、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是为人服务,所以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掌握心理交流技巧,另外自身也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社区康复专业在对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描述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治疗专业对毕业生“业务素质”的描述为“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运用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卫生工作;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以此做为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附合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对人的整体性研究,并把深入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全面的阐明人类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医学的其它学科之中。《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强调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使学生树立心身相关的观点,形成对人的整体认识,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医学发展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身疾病;掌握心理应激的基本理论和中介机制;掌握常见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掌握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掌握医患关系模式和病人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医学需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能适当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于临床实践中。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过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考虑职业能力需要,并以课程目标分析为前提。将康复专业毕业后的岗位(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然后找出其所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知识时应考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点,知识遵守“必须、够用”原则。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主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等部分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课程能力标准要求细化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单元与学时分配、教学任务描述,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又细化为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与课程成绩评价办法等。

1.课程能力标准要求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2)职业能力学生会使用心理相关技术,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会简单使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为病患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促进病患生理康复。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道德高尚,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该课程包括五个能力单元的学习,能力单元一为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力单元二为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前者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医学心理概述,包括知晓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从而知晓医学心理学建立的根源所在;掌握医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认理论等,共用6学时。后者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人的基本心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规律;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处理方法,共用14学时;能力单元三为掌握医学心理相关操作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实施原则及学会使用常用的心理量表,掌握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干预方法,共用16学时;能力单元四为掌握医患关系,是让学生掌握医患交往技巧,拥有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访谈技术;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应对;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及应对,共用12学时;能力单元五掌握临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是让学生知晓心身疾病概念及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掌握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心身问题特点与调适方法;掌握健康心理问题;掌握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其后续课程中设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因此,该部分仅用了较少的12学时。在进行教学任务描述时,每个能力单元包括项目标、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实作技能、教师注意事项、学习资源等。

3.学习者能力测试方法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该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测试方法,具体而言,即该课程依旧采用百分制,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两项之和算总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同能力单元测试中表现。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易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X学时+Y学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在校内上X学时课程,在行业锻炼Y学时,即组织学生定期到实训基地临岗见习、实习,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社会所需。

2.教学方法与手段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选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团体游戏、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以赛促学、知识竞赛、网上工作室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信,一举多得。在教学手段上,可选用PPT、视频、录像等。

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在培养优秀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配备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三十周岁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临床工作经验。4.实训条件建立校内建立心理实训室,内设心理测试软件、音乐治疗仪、生物反馈仪等,另外,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寻找相应场所,实现“X+Y”循环学习。另可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依据高职目标——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定,以行业需要为准则,尽量突显技能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可以用于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但随着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应有所变化,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会适合行业需要。因此,课程标准应在不断的实践与反馈中继续完善。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1创建良好的对话

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证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创设启发式

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二展开对话

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

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

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3进入对话现场

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

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三反思与体会

在具体对话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自己的知识面偏窄,所以不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为只是局限于阅读所教学科的知识,所以未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敏锐地洞察到教育前沿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有用的课程资源;因为反思及经验不足,所以缺乏及时有效整合已有课程资源的教育机智,从而影响对话互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提高对话教学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我想需要加强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多借鉴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大四学生共计68人。

(二)方法。

1.教学设计。本次研究选取的教学章节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姚树娇、杨彦春主编的《医学心理学》(第六版)中的“第十一章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6学时)。

2.工具。自编巴林特小组主观评价问卷,该问卷从三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置,包括:参与者的情绪体验;参与者在与他人互动中的感受;参与者在认知上的领悟。该问卷包括10个问题(见附表),采取五级评分的方式,以“很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级为选项,各选项所对应的分值为5-1分。所有的问卷都是匿名的。

3.实施过程。巴林特的案例讨论小组(共三次):每次共有12人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10名由学生自愿报名,一名主攻医学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一名组长(心理学教授,经过巴林特小组主持人培训)。所有参与者在教室前方的讲台上围坐成一圈,其余学生则在座位上观摩学习。活动时间约一个小时。每次活动讨论一个案例。讨论的案例由组长邀请,在小组中自发产生,鼓励学生报告那些他们在早期接触临床时使他们反应强烈的关于患者的人格、心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案例,考虑到医学生接触的临床案例还不是很多,组长也会准备适宜的案例,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以创设讨论的情境,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4.统计分析。教学活动结束后,所有学生填写主观评价问卷。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

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呈现的问题和讨论后的收获不一而论。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几名参与者进行了简单的访谈。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评价列举如下。小组成员1:“我一直以来很后悔学医,因为我实习的时候看到一个患者家属情绪暴躁,嫌护士换药慢,唠叨两句觉得不解气上去就打了那个小护士一巴掌。让我气愤的同时心里留下了阴影,当我参加巴林特小组后,发现医患关系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医生首先要有疾苦心和同情心,要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达到共情。现在我又重拾了对医学专业和职业的信心。”小组成员2:“我时常困惑,医患之间为什么就不能相互信任和理解,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沟通、交往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参加小组活动,医患困难的交往模式突然清楚,学到了应对医患沟通的方式技巧,我感觉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人格也更加成熟了,收获颇丰。”根据巴林特小组主观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验证并肯定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成员有效应对患医关系、解决患医矛盾、改善服务态度的积极影响。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医学生可以从活动中获益,参与者能从心理学视角观察困难的医患关系,产生改变患医关系的新的想法,而且具有了自信心和心理学技术。

三、讨论

(一)医学心理学肩负的使命

在人文学科相对薄弱的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承担着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传播人文精神、促进“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的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等任务;担负着促进心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促进医学的人文关怀等重要任务。医学心理学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和心理学理论功底,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还应把心理学应用技术建构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强化医学生的“医生意识”,以适应未来临床工作的要求。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会经常碰到患医沟通问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本研究将巴林特小组应用到医学心理学教学实际中,与患医关系教学模块整合,结合PBL开展教学,为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的优势

处理患医关系的技术对医患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巴林特小组中案例报告的焦点是“感觉”与人际互动上,直接地关注患医关系,而不是病史和医学资料上。这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对患者和特定患医情形形成新的理解,发现自己在患医关系中的盲点,进而提高其与患者相处的能力,也可以发展医学生的人格,将心理学思维整合到医学活动中,加深自我知觉。本研究表明,短期的巴林特小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能有效的开展,能矫正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分析能力。作为新式的教学方法,巴林特小组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式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更多的认知和情感的卷入,会使学生对教学充满更多的期待。实践表明,通过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将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技术重点如精神分析理论、家庭治疗理论、人格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有机融入到医患互动中,具有可操作性。

(三)本研究不足

巴林特小组对当代医学教育的影响很大,这种方法超脱了其他已有的医学教育方式,类似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是一个积极的教学过程。在医学心理学理论教学中应用“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由于干预次数的限制,只能表明一个发展趋势,仍需在方法和进程上加以优化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特点。作为封闭性成长团体,能够参加小组的医学生人数相对于学生总体数量而言仍是少数。在目前的大班授课制教学体系中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观摩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观察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笔者认为仍有失教育公平,如何将巴林特小组更加深入地开展使受众个体不断增加,将是我们今后工作思考的重点。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1.1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共90个条目,归纳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无=1,严重=5),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分别评定9个因子分和总均分[3]。

1.2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某中医药大学5个学院30个班在校大学生,统一指导语,以班为单位团体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260份,有效问卷1208份,有效率95.9%,平均年龄20.6岁。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后,应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并与金华、吴文源对13个地区781名青年进行调查所建的全国青年组常模作t检验比较[4]。

二、结果

2.1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根据SCL-90手册说明,各因子分≥3表明心理痛苦水平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提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检出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在10个因子中,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附加因子、抑郁。因子分≥3分的人数有244人,占调查人数的20.20%。

2.2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4],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低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均分无明显差异。2.3中医药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专业、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间个别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调查显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0.20%,突出表现为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与前人的研究一致[5]。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有的高有的低。与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较正常人群青年组差的结果不尽一致[6]。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这是因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相关知识,同时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面临学业、就业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容易诱发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所学医学知识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均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本课题组先前调查本校大学生女生更倾向于应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付方式,而男生更多应用合理化应付方式结果相吻合[7]。

这可能与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传统的观念和社会角色使得男生有泪不轻弹,作为“男子汉”应默默地承受一切,通常不善于交流与沟通,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社会、家庭的过高期待使得男生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压力无疑给男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而男生不善于积极应付压力,导致其心理越来越脆弱。女生在学习中仔细认真,比男生成绩稳定,而且合群性强,爱交流,同龄伙伴相互支持,面对压力能积极应付,使女生变得更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7]。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不仅涉及学习、生活、生涯等诸方面问题,而且必须兼顾到极少数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和矫正。

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市某医学类本科院校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262人,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5%。

1.2.调查工具

1.2.1.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

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PSQI分≤2分者为睡眠状况好者,PSQI分>7分者作为睡眠状况差者,介于两者之间为睡眠状况一般者[4]。Buysse等确定PSQI总分5为划界分,其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86.5%。国内以PSQI>7作为成人睡眠质量问题的参考界值。中文版PSQI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参与计分的为18个自评条目,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各成份得分的总和为PSQI总分,其总分分值介于0~21之间。PSQI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5]。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取5级评分制,分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6]。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软件建库,双重录入并检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一般性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2.1.睡眠质量

249名调查对象的PSQI平均得分为(4.64±2.59)分。以PSQI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则有27.71%的高年级医学女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睡眠好、睡眠一般和睡眠差所占比率依次为24.10%、48.19%、27.71%。

2.2.不同睡眠质量调查者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将249名调查对象分为三个组,即睡眠好、睡眠一般、睡眠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得出各组间SCL-90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睡眠越好,SCL-90各因子得分越低,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3.PSQI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将PSQI各成份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SQI各成份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关系(见表2)。PSQI总分与SCL-90总均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475(P<0.01)2.4.PSQI总分与SCL-90各因子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SQI总分为因变量,SCL-90各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进入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有两个(见表3)。各相关因素按作用大小(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依次为强迫和焦虑,这两个因素可以解释PSQI总分变异的26.5%。

三、讨论

本研究采用PSQI作为评判医学院高年级女生睡眠质量的指标,以PSQI总分>7分作为判断该对象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则有27.71%的医学院高年级女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略高于刘贤臣等人[7]报道15%~30%的成人和10%~23%的青少年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比率,说明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身份有关,调查对象均为医学院高年级女生,医学院的学习任务与就业压力可能较大。同时,这样的研究结果也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更易受外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通过对PSQI各成份的分析发现,医学院高年级女生的睡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时间较短、睡眠时间不规律等几个方面。由于研究对象是医学院大五女生,其出现睡眠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抉择是否考研,在这段时间内学习上的压力以及升学上的压力都有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②选择就业的同学,面临寻找工作的压力,同时要考虑工资待遇、福利保险、发展前途、工作地点、单位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有可能带给毕业生大量的心理压力。③高年级学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而熬夜,睡眠规律混乱。④女生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在外界压力下更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等症状,进而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形成恶性循环。⑤部分恋爱中的高年级女生面对毕业后的感情问题经常感到苦恼。因此,应重点针对这几个方面对高年级女学进行睡眠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医学院高年级女生睡眠质量好坏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PSQI总分与SCL-90总分存在相关性(r=0.475,P<0.01)。这说明睡眠质量越好,心理健康水平也越好。此外,观察PSQI各成份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表2)可发现,强迫因子与PSQI总分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焦虑因子与抑郁因子,这说明强迫、焦虑和抑郁对睡眠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杨本付等[8]对医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也表明:强迫、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最近一段时间内都面临考研、就业等多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调查对象中27.71%的人出现睡眠质量问题。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影响睡眠质量,反之,睡眠问题也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长期睡眠质量低下,将成为诱发抑郁、焦虑甚至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高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要将学生的睡眠情况作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本次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对象人数教少,仅是一项横向研究,没有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扩大样本量和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纵向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上一篇: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