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6 11:18:04

医学实验教学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1篇

围绕专业系列技能培养,构建实验项目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达到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在对行业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四大技能,即动物基础医学技能、动物预防医学技能、动物临床医学技能、动物检疫检疫技能。据此制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了50项学生必须掌握的系列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能体现相关的系列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验项目23个,实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与行业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实验项目训练体系,成为体现动物医学行业要求的系列实验,涵盖动物解剖技术、病料的取材与送检技术、动物给药技术、动物病理剖解技术、流行病诊断检疫技术、外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实验项目体系,并明确每一个实验项目的考核与实验技能的掌握要求。

1.基础性实验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为主,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技能训练,旨在加深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如《病料的取材和送检》实验中,强调剖检前检查、取材时间、器械的消毒、病料采取、病料的保存、病料的运送等手把手的规范化训练,为后续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病原菌分离及其疫苗制备技术》实验,此实验中包含病料的采取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疫苗的制备技术等多种综合技能,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提交实际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合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利用从基础性实验中学到的实验操作技术(病料的取材)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综合疫苗(灭活苗)制备技术,在临床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应用性实验其实验内容侧重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如《中毒犬的急救》、《宠物口炎的诊断与治疗》、《宠物食道阻塞的救治》、《伪狂犬病的诊治》、《动物胃肠炎的治疗》等常见、多发的疾病,此层次实验围绕临床门诊开展,通过开放式实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创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式、开放式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实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研讨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性学习。

1.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推行“教师示范、学生过关”的实验教学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如《动物的给药方法》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示范药品的开启、注射器的使用、药物的吸取、不同的注射要点、动物的保定等操作技能,实际动手模仿、掌握,充分培养学生规范、有效的实践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技术种类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递交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学会了将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互相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过渡。

3.应用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在门诊及临床实践中,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立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性的效力,改变以实验原理考核与抄写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实验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建立了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1.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的考核:(1)实验预习、实验准备、实验课表现与出勤、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等(占60%左右);(2)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各占20%左右)。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随着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现代医学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采取适当措施培养出受到良好预防医学教育,适合新医学模式的医疗保健人才,是当今医学教育的重点【1】。预防医学是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实验室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基地,建设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

一、整合各学科教学实验室,建立统一的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在加强学生实践性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医学教育的有机整体【3】。1949年,学院学习前苏联医学教育模式,建立了规范的单学科教学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理论和实验教学比例达到1:1,翻译出版了相应的理论和实验教材,并在全国医学院中推广使用。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实验课设置受理论课的制约,不能按照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技术自身规律进行系统性、科学性教学。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验证,授课分散、重复,与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预防保健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为适应医学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于2005年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博士点为依托,将原单学科实验教学与学科教研室分离,进行重组、合并,成立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机构,学校投入400余万元对教学实验中心进行建设。目前,实验教学中心房屋面积1250M2,设有学生实验室12个、实验准备室4个、小型仪器室2个、仪器分析室4个。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总值2040万元,具备了各种理化分析、微生物检验、室内环境监测、毒性鉴定、职业中毒诊断等教学和科研条件。

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承担学校预防医学专业及卫生检验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还对本校大学生、研究生和部分科研人员开放,并支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整合实验教学人员,保障实验教学质量

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中心实施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模式,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专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管理与实验准备,中心鼓励专兼职实验教学人员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研究、设计和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进修培训计划,以便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技术,优化实验教学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完善考核机制,采取教学管理干部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中心一方面通过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使实验室功能得到拓宽,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师资培训,提高实验教学教师整体素质,从而克服了单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面积、基础设施以及实验教学人员素质水平等难以满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的弊端,为我院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医疗保健人才

1. 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和目标 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是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据此,学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以下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和目标。①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环境环境优雅、设备精良、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基地。②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③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支撑,形成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2. 实验教学体系整合改革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要,将预防医学专业所属主干学科的实验课程整合成3个实验教学模块:①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由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实验项目组成,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卫生微生物检验、卫生毒理学实验技术。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卫生微生物检验和毒理学实验方法。②环境因素检测实验教学模块主要由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实验项目组成。使学生掌握各种环境有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价方法。③疾病控制监测实验教学模块主要由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实习项目组成。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疾病的三间分布、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3. 实验教学内容整合 优化组合实验内容,将实验构建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4】。基础性实验以课程基本知识为载体,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此类实验为必开实验。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训练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原来的154个实验项目调整为88个,共574学时,其中专业基础实验134学时,专业课实验440学时。在专业课实验中,综合性实验达到314学时,占专业课实验总学时数的70%。

4. 实验教材整合 编写新的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指导,综合实验的设计,贯彻大预防的观念,紧紧围绕预防医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5. 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整合 改变了以往只凭实验报告记分的办法,整合制订了新的实验操作考核指标,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整合制订了新的实验操作考核指标和评估体系,改变以往实验考核成绩按平时成绩记分平均的办法。考核指标和评估体系从样品采集、样品处理、试剂配制、实验操作、仪器调试、标准参考物质量控制、测试结果计算、试验报告等多个环节制订了详细的实验操作考核评估标准,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技术操作能力。

四、展望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实现了由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向学校、学院二级管理转变,由传统的小而全、低层次实验设备配置整合为资源共享、高层次实验设备配置转变;通过实验教学系列整合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由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多层次实验整合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经过预防医学专业5个年级的实验教学实践,显著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继续加大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投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提高预防医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全,季晓辉.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体系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初探[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337-342.

[2]徐莉春,贺 珍,许爱芹,等.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内容改革[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l 2 (1 0):1001-1003.

[3]何邦平,陈杰,徐建明,等. 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设想[J]. 基础医学教育, 2002,4(3):238.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整合 实验资源 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渐增多,而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合理化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是医学院实验室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体系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院实验室是医学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证的场所,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学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医学实验室又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第一场所,是书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与实验教学资源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的设置和建设一直是依托于学科专业设置及其资源配置,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位,其中大多数是按课程设置的单科专业实验室。应该说,这种模式曾在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密切,使得原有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室重复建设

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验室都小而全,造成低层次重复建设。投资分散,设备购置经费紧张,无法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影响了实验室的规模效应。

(二)管理不规范

管理人员不固定,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损坏现象严重。如有的仪器仅用于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每年用机时间不过几十个小时,长期处于封存状态,甚至出现设备损坏后无人维修等现象。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

(三)在原有的体制下无法加强对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许多实验教师长期局限于单科实验,缺乏横向交流,造成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很难满足综合性学科实验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阻碍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各实验室管理员由于缺乏整体沟通,安排实验课时只能就自己管理的实验室进行安排,这就造成实验课安排时出现老师、学生有时间但实验室排不开,相近学科个别实验室课时不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实验课不得已排在晚上、周末,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全面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设置实验教学中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如果说, 实验室是理工科学生的“试验田”, 那么加强实验教学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员的“有效化肥”。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掌握能及时发现医学生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学生要想充分就业, 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是毕业生过剩, 二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据统计, 我国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素质依次是: 较强的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 交际能力, 要求高校能培养实践操作型、决策咨询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从这个现实来看, 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 以开发学生智慧为主, 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实践动手为第一要务,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训练,从而增强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能够在毕业后充满自信地求职, 顺利地就业, 出色地工作。

三、整合实验室资源的措施

(一)理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建立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校、院两级分别成立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并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起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二)合并、重组实验室,美化实验室环境、优化仪器设备的配置

医学院的实验室承担了多门实验课程,很多课程其实并不局限在某个实验室开展,比如组织胚胎学不仅局限在组胚实验室还可以在微免实验室开展,很多课程在不同的实验室均可以开展。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根据功能和学科特点进行合并重组,打破教研室、实验室各自为政的局面,集中设置实验教学中心,将全校原来分散管理的实验室按功能和学科类别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从学科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对各实验室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合理布局,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面”,即实验室统一使用,实验用房统一分配,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实验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全面开放。

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有重要意义,如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病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均是使用显微镜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将这些实验室统归为显微形态实验室。只要用到显微镜的实验课,均可以合理化利用实验室。这样有利于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的共用,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跨专业管理,实验室按照学时人数统一调配,使过去有的实验室过于拥挤或有的实验室相对闲置的状况得到改善。

配置足量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的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面向校内外开放,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学科实验大平台,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三)优化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优化,明确规定该学科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实验技能要求,做到基础知识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避免实验的随意性。提倡开设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按“三结合”思路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按照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全真模拟实验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三结合) 的原则,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安排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组织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绩效。

(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实验课程独立设置

依据学科发展方向、科研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将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为创新型实验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实验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设计创新性实验, 旨在开发学生智能,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学科联系更加紧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将会大大提高, 配合着实验室全面开放,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更多创新型的实验,这样就可以使实验训练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如果说基础性实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综合性实验重点在于训练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话, 那么, 设计性实验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推动实验室全面开放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实验教学中心增加开放时间,做好开放服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开放,利用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实验场所;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建立一个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六)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思想稳定、技术全面、真正精通业务又会科学管理的实验室工作队伍,是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通过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职,责任到人,对工作效果实行量化管理,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保证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经验交流、增加研究经费等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四、整合实验资源成效

(一)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实验室定位与功能趋于合理

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实验技术人员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大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一方面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实验技术人员认识到,实验室工作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人员与教师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树立了甘当配角、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二)理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改革后,校、院两级分别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改革,规范了实验室建设管理机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实行了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为今后我校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起了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建立了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条件,创建了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受到一种专业科研人员搞科学研究一样的训练。

(三)加强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相得益彰

学校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措施,注意稳定有技术专长的实验技术人员,并积极主动地引进专业技术骨干,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室队伍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凡是聘任的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根据个人条件竞争上岗,优化了实验技术队伍,较好的适应了实验教学的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制定了适合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同类专业相互融合,引发很多可以研究的课题。同类别的实验教师可以共同开发研究新课题,创造优质的科研成果。优质的科研将引领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 带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四)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起了以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各专业允许设置实验选修学分,教学安排上,在一个或多个学期设置短学期,集中进行实验教学安排,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对原有的专业课进行了认真分析筛选,剔除了一些内容陈旧、应用面窄的课程,增加了一些交叉性课程。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整合成基础化学实验;将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等整合成生物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实验教学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加强了实验过程的讨论环节,突出创新教育和新知识的传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及人力、物力资源。

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出发,按照相同类型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从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入手,对学生的独立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形成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的良性互动;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实验教师积极改革创新;适当精减实验项目,提高实验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不断提高实验项目的更新率;积极推动实验室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中心下属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用房均属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还利用现有资源,改造、自制仪器,既解决了教学急需,也节约了经费。推进了实验室开放,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六)有利于大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学科是实验室建立的基础, 为实验室提供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是实验室孕育和发展的土壤。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 可以使研究工作迅速展开, 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可以提升学院的学科水平, 增强学科的竞争。

五、结束语

医学高校实验资源合理的配置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根本条件。我们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适时推出医学实验资源整合措施,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构建全校共享的实验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满足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凤华.走全面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道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4,(2): 103-104.

[2]张平,周卫平.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110-112.

[3]武高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5]刘明珠,柳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99-100.

[6]李慧等.21世纪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60-62.

[7]王义遒.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2, (1): 13-21.

[8]田建国.素质教育新视野[J].现代大学教育,2002,(2):3-10.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在当前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方式极大补充了传统医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本文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讨论分析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虚拟仿真;医学教学;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 ;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01-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于 2001 年 6 月通过并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指出:“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不仅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还包括技能目标。”医学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医学生医学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而目前传统医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教学体系落后、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共享、成本消耗较大、教学服务难以标准化、效率低等不足的特点[1]。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是基于虚拟现实基础之上的 21 世纪新型教学方式, 医学仪器虚拟实验室通过将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与医学仪器设备性能相结合,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及实验结果,从而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2]。

一、验对象及工具

1.实验对象:随机选我校护理专业6个班300名同学,A组3个班150同学为对照组,B组3个班150名同学为实验组。

2.实验工具: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评估》教材第三版,心脏体格课件及录像, XF-BT型心肺检查模拟人及配套虚拟软件。

二、验方法

A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采用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后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教师再示范,学生练习后进行考核;B组学生采用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式,即教师采用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学生采用XF-BT型心肺检查模拟人及配套虚拟软件练习后考核。从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程度、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建立临床思维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和考核结果六个方面展开调查。

1.教学资源共享程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有50%同学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31%同学认为可轻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验组100%同学认为可在不同程度上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程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10分钟的人数占57.3%,能够坚持主动学习10-20分钟的人数占28.7%,即大部分学生在20分钟后进入被动式教育;实验组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30分钟以上人数占87.3%,其中38.7%同学能够主动学习60-70分钟。

3.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对操作技能不掌握的还有26%,57.3%的同学能够进行一般性操作,能够熟练完成检查的人仅占3.3%;实验组操作技能不掌握的仅有2%,61.3%同学虽然手法上还有欠缺,但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整个心脏体格检查。

4.能否建立临床思维满意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57.3%同学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培养临床思维模式;而实验组87%同学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模式。

5.教学方法满意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79%对教学方法感到满意;而实验组98%对教学方法感到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

6.考核结果

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对照组26%同学在60分以下,57%同学在60-70份范围;实验组2%同学在60分以下,39%同学在81-90分范围。

三、结论

1.能够实现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

《全国医学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手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学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可见,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医学院校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已经势不可挡,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刚好可以实F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对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学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均能够起到重大作用。

2.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只有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均不能称为成功教学,而虚拟实验教学通过其趣味性、互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不断参与和教师的互动实现了教学目的。

3.够有效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既有虚拟实验的“虚”,也有仿真实验的 “实”,做到虚实结合。学生既可以通过电脑程序模拟的病房、病人,按照医院流程给患者进行模拟练习,进行技能操作,又可以通过仿真病房在模型中进行加强训练,极大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4.极大加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了患者从入院到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患者看病的整个流程,这对医学生建立整体临床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

与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相比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法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虚实结合。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虚实结合,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操作直接由计算机代替学生直接完成,学生没有直接动手的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将计算机虚拟实验的“虚”和仿真病房、现实病房中的“实”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2.结合专业特点,切忌满目跟风。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专业、科目特点,什么科目、什么实验内容适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要做到胸有成竹,实验内容需要精挑细琢切,切忌不顾专业和实际实验水平,盲目跟风。

3.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构建虚拟实验室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配备,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确定一套完善的虚拟实验室实施方案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钟照华,医学教育认证与教学改革[J] 全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报告会2015,7,23。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68-02医学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因此需要完善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医学寄生虫学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份额不大。通过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学生可以识别主要的寄生虫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还可以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在医学寄生虫学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需要,所以各大高校都对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并力图通过改革能够达到教学需求。本文将详述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变化、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1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变化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变化主要突出在实验教学目标的不断提高提高、实验教学内容增多以及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三个方面,下面将详述这三个变化方面。

1.1实验教学目标的不断提高对于医学寄生虫学教学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够满足[1]。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完整了解并初步掌握病原学检查的操作方法,这对于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复习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远远不能够达到这些目标,所以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1.2实验教学内容增多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今实验教学的目标,所以就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医学寄生虫学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而且在现今对于寄生虫的研究程度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就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新的知识点,另外还要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理论以及实验操作步骤。

1.3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传统的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对特殊药物的反应,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所以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由教师做示范并将实验过程投影给学生观察,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学习到相关的知识。2医学寄生虫实验教学的现状

2.1实验教学的学时不够虽然各大医学高校在学习医学寄生虫学的过程中都安排了实验教学,但是对于实验教学的教学学时却没有安排合理。医学寄生虫实验教学受到免疫学以及病理学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学时被大量压缩,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不得不采取考察的形式来判定学生的成绩,大量压缩学生的实验教学学时使得学生不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寄生虫学的情况,而且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

2.2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传统的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挂图来讲解理论课所学的内容,然后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寄生虫的生活习性以及特殊反应,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没有较多的改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3教学设备缺乏医学高校对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设备一般都比较陈旧,而且没有较好的实验观察仪器。这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没有调拨相应的经费来达到实验教学所要的仪器,而且有关实验教学的设备一般都比较贵,相关仪器以及试剂都是限量购买,学生无法在实验教学中都动手操作,多数是看教师进行示范,而教师示范使得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没有较深刻的影响无法达到实验教学应有的目标[3]。随着对寄生虫学的不断研究,高校所配备的实验器材已远远不能够进行相关实验以及观测,制约了学生学习最新寄生虫学的知识。3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投入教学资金完善实验教学设备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没有开展较好的寄生虫实验教学主要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教学资金,而实验教学设备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对于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需要更完善的实验教学设备以及多个实验教学室,实验教学室的功能不仅是提供多种实验的实验场所,而且还需要存放大量的标本,这些标本是进行实验的基础。

3.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没有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就需要教师灵活的采取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其中多媒体教学模式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全方面的讲解寄生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形态,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4]。显微数码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高科技教学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显微数码将实验图像投影给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寄生虫的特性。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具有开放性思维的实验题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思考如何来进行相关实验,然后确定实验方案,待到实验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开展医学寄生虫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则需要不断完善实验设备,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赵金红,唐小牛,高锡银.医学寄生虫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12-30.

[2]彭恒,陈超,李翔宇.《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07-30.

[3]刘娟娟,殷国荣.提高青年教师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01-15.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化学 实验教学 改革

医学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发展十分迅速,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已深入到现代医学的各个领域,这是由其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医学化学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可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期以来,医学院校化学实验课附设在理论课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强调学完理论再做实验,使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程度地轻视该课的倾向,无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鉴于此,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本文就目前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法及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传统医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原理及操作,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课本上的讲述来完成实验。这种方法局限于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实验内容落后、简单。验证性实验固然有通过现象加强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往往教师为了使实验成功,避免出现意外的结果,会严格限制反应条件,使实验结果与理论课所学一致。

(3) 实验过程中,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机会较少。近几年来,由于高校学生不断增多,而实验室、教学仪器有限,因而学生在实验时,只能是分2-3个人一组操作,不能让每个人都有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

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1)实验教学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案,积极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大纲确定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明确了实验教学重点和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了解的内容。

(2)与学生沟通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 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要求或建议,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让实验课成为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平台。

三、多媒体优化医学化学实验教学

多媒w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代表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在今后教学中的应用必然越来越广泛。

四、实验考核标准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延续。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以往的期末总结性考试改为平时随堂抽测。抽测的形式包括课堂提问以及实验操作,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列为每次抽测的内容,制定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并在学期开始时予以公布,强调考核成绩不是单纯以实验结果好坏评定,而要看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每次抽测完后,召开教学研讨会,根据抽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实验室适当开放

除正常教学外,可适当开放实验室,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能力,选择一些实验来进行锻炼。基础差的同学可借此得到锻炼,减少与其他基础好的同学的差距。学生也可以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经老师许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这样,在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开放性教学,可使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会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

化学实验作为医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最早接触和最基本的实践环节。如何保证实验质量和效果,使医学化学实验教学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实验技能及巩固教学效果,为医学基础和医学临床的教学与实验学习建立牢固的基础,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课题。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7篇

1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

依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实际,研究设计我校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研究编制出新的医学形态实验学教学大纲。将基础医学中的组织学、胚胎学及病理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该实验教学重视形态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与机能学、分子医学知识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纵、横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医学形态实验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病理学常用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各器官的正常结构、各系统、脏器正常、异常(病理)形态学特点(肉眼、镜下结构)]、综合性实验(病变与临床知识)及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等内容。充分利用形态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平台,使学生在实验中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参照、对比学习,使形态学知识的系统化、关联性更强,避免了以往知识点之间相互割裂、分离,某些知识点又相互重叠的情况,力求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尽早接触病人或选择性参加一些临床病例讨论,把所学到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与患者的体征相结合,加深对疾病的印象,巩固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将新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编排、设计,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形成较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①按照基础、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的实验类别,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编排和整合,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脉络,贯穿“正常-异常、健康-疾病”的整体性主线,打破了长期以来实验课局限单学科的格局,实现了跨学科和跨课程教学,使形态学实验教学真正融为一体[2]。②结合我院实际,将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综合实验学科———医学形态实验学。独立授课、独立考试,制定新的实验教学计划,共60学时,1.5个学分,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授课。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和病理学教研室合作,编写了《医学形态学实验指导》一书。编写时注重融器官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于一体,介绍器官组织正常结构与病变的动态演变,加上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图谱,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对照,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综合应用。③将教学大纲内容转化成为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研制出新的教案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简单化[3]。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尊重形态学各单元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体现整体上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突出“形态”的特点,文字简练,图片丰富,把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结构,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

根据新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分析多、动手操作少,老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增加动手性、创新性实验的总原则指导下开设综合实验,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教学,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学生自行设计的科研小课题,与湘西地区民族特色和民族药物相结合(如黄瓜香、滇白珠、三叶青等),自己选题、论证、设计,准备,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开放实验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完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的预习复习、模拟操作练习或暑期科研训练;通过基础与临床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结合临床病例讨论会的形式讨论病理与临床,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通过增加动手操作实验,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加强培养素质能力。本课程增加了近20%高层次操作性实验,如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染色体制备与分析等,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8篇

1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常规医学免疫学理论与实验的学时分配比重大约在2∶1左右[5],深化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从其教学内容入手。结合免疫学主要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主要涉及的免疫学实验操作,我们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图1)。

1.1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经典验证实验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理论来自于实践。结合免疫学实验教材以及医学免疫学理论教材,纳入实验教学内容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免疫器官组织及细胞,另一部分针对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技术。对免疫器官及组织的认知是免疫学最基本的要求,实验动物免疫器官的解剖定位是免疫学实验的入手点。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是体外检测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的基础,教学实验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其中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重点介绍密度梯度离心法的原理,此方法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中同样适用。将免疫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建立的免疫学技术中,很多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可以定性或定量的检测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检测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实现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能力。结合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临床检测技术开设以下教学实验:试管凝集反应、双向琼脂扩散(沉淀反应)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实验(免疫标记技术),即包括经典的理论验证实验,又兼顾了免疫学技术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2综合性实验

在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经典基础性实验紧密衔接,从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到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再到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结合免疫学基础理论内容,综合实验涵盖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T、B细胞)以及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功能和活性的检测。综合性实验的主要内容见图1:淋巴细胞表型分析主要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和操作;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内容包括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ELISPOT检测细胞分泌活性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分析以及NK细胞杀伤实验。此外,根据学生兴趣可以开展病毒表位鉴定的实验。此部分各项实验均涉及了免疫细胞的分离和纯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功能试验的开展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免疫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

1.3应用性实验

结合笔者所在科室的科研特色,我们开设了免疫预防及疫苗设计的应用性实验。采用实验手段介绍疫苗设计的一般规律,介绍佐剂的概念和应用、疫苗接种的途径及效果影响,让学生初步体验免疫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在经典免疫学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综合性实验。这些教学实验的选择是根据整个免疫学基础理论体系以及科研工作中的常规免疫学实验,集本教研室多数工作者的意见而设定。从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逐渐深入到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即涵盖了适应性免疫应答又包括了固有免疫应答的诱导以及检测,与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接。内容上不仅包括基础理论实验同时增加了应用性实验的开设。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无论参与临床工作还是基础科学研究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教学实施安排的改革

通常免疫学实验多是在理论课结束后才逐渐展开的,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极其不妥的教学实施安排,免疫学实验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教学结束后,学生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如何通过理论考核上面,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降,甚至免疫学实验教学逐渐变成一种形式教学。故实验教学实施时间应当紧随理论教学进度安排。影响实验教学实施的因素还包括教学实施地点的影响,通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多数集中于公共教学实验室开展,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免疫学特色实验的开展,例如流式细胞仪的操作、ELISPOT读板仪等,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公共实验室资源与科室资源结合的方式开展免疫学实验教学,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实施的成本,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逐步接触免疫学的科研工作,激发其参与科研创新的兴趣。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要求合理安排各个教学实验的实施时间,例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抗原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要孵育72h,要顺利完成此实验的教学需要将其分为2次实验,首先做淋巴细胞分离纯化以及抗原刺激操作,72h后再安排染色或者WTS法检测增殖实验。为了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教学组不仅需要安排实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本专业的实验课教学,还应当为每个实验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材料准备以及前期预实验的操作准备。

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的成绩通常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一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而存在,多是基于实验操作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随着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认为应当同时完善医学免疫学实验考核程序。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考查学生平时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外,增加免疫学实验考试制度。以经典免疫学实验为主,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或者ELISA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免疫学基本实验中关键步骤的掌握程度。通过免疫学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免疫学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确保在今后参与临床实践或者科研工作时能够顺利开展。

4改革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及灵活性

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从经典实验到综合实验,从简单的细胞分离到其功能或活性的检测,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应答,从免疫学基础理论的验证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医学免疫学理论相辅相成。其内容由浅入深,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这里免疫学实验课的内容主要由经典实验、综合实验、应用性实验三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学校可以此为模板,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增减和改变。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分离纯化实验可以改为或再增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实验,而应用性实验部分可以改为设计性实验等。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不仅可以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实验部分进行实施,同时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展。目前在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已开设了以此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免疫学技术课程,对上述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初步尝试,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医学免疫实验教学的改革。

5结语

深化医学免疫学教学实验改革就要注重系统性、完整性和协同性。这不仅要求我们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协调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同时要求教学实施人员(授课教师)逐渐转变观念,提升教学技能,以适应教学改革要求。此外,医学免疫学与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各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进一步深化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多个学科的协同创新,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的综合实验将成为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9篇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较强的实践性学科。但是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现在很多高校的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手段都还停留于单纯的理论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全面。基于此,本文我们的主要研究重点就是关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改革问题,了解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有效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学技术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影像诊断技术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完善。在这样的严酷现实之下,我们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学模式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常规模式,向着更加科学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一、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医学科目,其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总的来说,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应用性强。

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技术的要求,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

2.新技术推广应用快、广。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医学中的新兴学科,它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科研究的领域与空间十分的广,每当有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临床医疗之中的时候,实验教学都必须要紧跟其步伐,避免出现于临床脱节的现象。

3.和其他学科联系较多。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其他多种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它与其他的学科之间存在很多的联系。因此对于医学影像学的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技能,而且还要学会应对各种疾病检查的方法。

二、当前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学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因此对此的学习也应该具有针对性。但是就当前医学院校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的学校在这一学科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归纳来看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大纲与实验教材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的技术和设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目前国内的高校使用书籍中并没有一些新技术、新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影像技术学方面的实验指导也非常的少,涉及的新技术方面非常的窄,甚至一些教材中仍然沿用已经淘汰的技术教材,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实验课学时相对较短。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他的学习主要应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还是纯理论授课的方式,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的相对较少,这使很多学生虽然学到了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够切实的应用到实际之中,造成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差。

3.实验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以往我们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课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但是由于实验室的教学条件有限,能够联系的实验内容也就不充足,一般只能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实践,对于当前临床医学中常用的大型数字化的设备认识不足。

三、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影像技术学作为医疗诊断方式中的重要方式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总的来说,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学习实践活动多样化,注重在训练中学习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不是纯理论的,实验教学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的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充实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最新的技术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注重人才的引进,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师资能力的不足是当前影像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来一名实验教学需要带一个班级的学生,这大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弱化了对学生的时时指导强度。通过人才引进培养的方式,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实际的教学人数可以大大的改善教学的环境,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享受教师资源。

3.健全实验教学教材和资料库。

随着一系列的改革发展,我们要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不断的将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编撰到教材用书之中,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当前的技术形式,从而更好的掌握技术能力。同时我们也要逐步的完善资料库,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资料来源。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有其独特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它需要不断的进行发展,根据当前各医学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和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不断的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

[2]王惠方,梁长华,杨瑞民,陈杰,岳巍,刘儒鹏.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74-775.

[3]邱建峰,谢晋东,王晓燕,王鹏程,侯庆峰.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教学与实验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8,03:700-702.

[4]陈晓光,任伯绪,柯茜茜,陈奕.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55-56+69.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第10篇

目前,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高校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但因课程总学时数量有限,除了课程理论教学外,真正的实验学时数量较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开展合理的、必须的实践教学。为了克服目前这种障碍,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实施实验室的开放教学,实现了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有效弥补。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是改变传统教学实验内容过于固定的情况,在形式上将各个实验划分为必选实验、任选实验和限选实验3种[2]。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结合各学科发展的现状、特色和社会实际需求单独修订相关的实验教学大纲,并单独进行课程考核,并将实验教学在教学组织、课程内容讲授以及考核形式上有较大的变革,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彻底分离开来,从而使其成为与理论教学并行的独立的课程教学体系。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将原来的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病原检测、理化检测、辐射监测与卫生防护、毒理实验技术与评价、健康促进与卫生保健、辐射监测与卫生防护、辐射生物学效应、卫生毒理与放射毒理、卫生监测与防护、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拟、放射医学实验技术等功能实验室进行有效整合,并建设为湖南省示范实践教学中心,覆盖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安全工程、预防医学、妇幼卫生、卫生检验、放射医学等10余个专业,为后续开展的全方位开放式实验教学打下了坚定的物质基础。中心建立了一卡通系统,教师、学生、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持卡进入实验室。同时,为了保证开放式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科学性,中心建立了开放式实验项目审批机制,并明确开放式实验项目的指导老师,由相关指导教师对开放式实验项目的目的、方法进行全程负责,真正使进入中心的学生开放式实验项目做到“安全有效,厉行节约”。同时,对开放式实验项目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由开放式实验项目完成后,经指导老师验收合格方可将成绩以科技学分的方式计入课程总成绩[3]。

2优化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综合技能为出发点的实验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极其关键的环节,对培养大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南华大学历来将落实“实验教学质量工程”作为实施“本科教育创新与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4]。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一个明确、二个完善、三个依托、五个坚持和六个构建”。即明确“夯实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培育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的实验课程教学理念。完善“三早”(早进实验室、早进社区、早参加科技创新)和“三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的“三三”教育模式。依托学校全开放的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实验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平台以及现场演练与社区实践服务平台,全面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境。坚持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整体实力的科学发展,坚持促进实验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协调发展,坚持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坚持学生的科技创新训练和创业精神培育的协调发展,坚持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构建覆盖整个学科群的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验证性实验、创新型实验、场景模拟演练实验与实验网络课程学习等教学模块。在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打破相关学科壁垒,科学地将预防医学、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与统计学等诸课程,整合成为一门“宽覆盖、一体化、多模块、网络化、分层次”的实验课程———预防医学试验方法与实践技能,并于2009年6月建设成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同时,该课程在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现场应急处置实验设置方面大大增加了其所占比例。实现了多门专业实验课程的整合,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实际问题能力大有好处,也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

3创新满足独立学院学生需求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

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全面规划、学科整合、合理共享”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条框,对相关学科实验室进行重组,建立人、财、物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整个中心的各个功能实验室在规模上、功能上得到了协调发展,大大提升了整个中心的实验管理水平[5]。对于低年级学生,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逐一地进行部分实验项目开放。在每个学期第一周,中心就本学期所开放的实验计划上网公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预约,并明确带教老师。带教教师可以采用实验示范的方式进行具体指导,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完成,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如果他们的学习兴趣大、激情高,中心可以邀请他们与任课老师一起进入实验预备室与教师共同准备实验,从而激发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如放射医学中的“电离辐射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实验,其关键环节是实验准备工作。单纯的试验操作对学生并不复杂,在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任课教师预先把实验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在上课时学生只要按规定程序简单操作一下就结束了。这样一来,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前期的实验准备工作,他们肯定不了解细胞培养的全部过程,对其实验原理似懂非懂,而且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他们也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让学生进入开放预备实验室,他们就可利用课余时间与老师一道提前准备实验内容,从最简单的瓶瓶罐罐洗涤、包扎到细胞的培养以及消毒灭菌,老师均放手让他们做。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或者有错的时候,任课老师及时在旁边纠正、指导和现场示范,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到前期实验准备的辛苦和严谨,而且还有利于对综合性实验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务实的学风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心还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生产活动,经常吸收部分道德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学研究。

4结语

上述几点体会是我们在多年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提炼的,通过研究创新性和社会实践性实验课程教学,多数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研究创新型实验或社会调研等教学内容,并能扎实掌握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显著提高。如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一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现一例难治性腹泻病人,他向带教老师汇报后,带着问题查资料、反复试验,终于发现是O157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经湖南省疾病控制中心专家鉴定,确认他的诊断正确。这是湖南省首次发现O157出血性大肠杆菌,此项目获湘潭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华大学船山学院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王思远同学获得第27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实验室所完成的“光降解源环境友好型纳米农药”的研究项目获得了以吴文俊、杨乐等多名院士为评审委员会的第四届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的高度评价,并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最高奖励———“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和国务委员陈至立的亲切接见。更为可喜的是,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为主体承办并进行维护的湖南省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网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已有100万多人次访问,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高级专家彭凯蒂博士、瑞典公共卫生研究院、瑞典伦德大学的专家对该网站的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湖南团省委书记吴奇修及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疾控中心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一篇:食品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员工信息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