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49

医学教育与研究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1篇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CN:61-1507/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报道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反映医学教育理论、医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成果等,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交流优秀教学经验,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实践。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教育;转变;改革;医学人才

每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科学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而形成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普通教育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高等专业教育同样如此。对于医学教育来讲,由于近几年医学模式开始从传统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因而医学教育也随之受到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群体医学的整合,彰显出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与身体保健的有机统一思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不但要适应这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转变,而且要积极促进改革的步伐。这就需要加强对医学教育模式,即医学教育方法、内容、观念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医学教育的深刻影响

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医学科学对疾病与人体的认识,是人类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基本观点,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科研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疾病、健康、治病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存在与医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将诊断治疗与疾病的立足点放置在同生物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其强调每一种疾病都需要在细胞、生物大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寻找到可以测量的具体形态或者物理化学方面的改变,并确定生物理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健康的具体定义与范畴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但要求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确保身心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整体状态。与此同时,寄生虫病、传染病等也不再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种,反之与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紧密联系的疾病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病因素都与社会压力、情绪紧张、心理素质较差等息息相关。这种发展状况说明,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仅仅依靠传统诊疗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将社会、心理等因素纳入到诊疗方案之中,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确保并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信贷医学模式从单纯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已成为新时代医学发展的主流与必然趋势。医学模式是医学的基本特征与整体框架,而人们对疾病、健康的根本观点与实践规范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教育来实现,所以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医学教育也发生相对应的改革。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已经从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社会化、多样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国际化等的发展态势。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仅仅是生物的、自然的人,同时还是社会的人。因此,要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医生,就必须对人类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其中包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以,医学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而且要高度重视一系列交叉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等。我国医学教育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解决的不足或问题,因而加快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比较滞后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观念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实施现代的、全面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但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根本无法适应与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已经行使多年,导致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养成了相对固化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想,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滞后于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的新标准与新要求。因此,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不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而且无法适应发展迅速的医学科技水平,导致很多医学人才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都是已经过时的技能或概念,当然也就无法胜任现代医疗岗位的需求,因而不得不进行重新学习或进修。同时,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讲授医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互结合,即“纸上教学”问题比较严重。加之医院医生在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时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致使很多临床知识无法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或传达,从而影响学生临床实践的质量与效果。这种“教”与“学”相互脱离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无法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无法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与医学知识。

(三)科技人文教育的缺位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医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好结合,但在当前的医学教育领域中,因教学思想不够清晰、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防范呆板单一等,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增长,缺乏充足的科学探讨精神;同时,医学教育内容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过于淡化,忽视了理想、精神、到的以及情操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精神,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由于没有足够的人文精神做支撑,必然会造成医学人才对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全面,进而影响其协调人系关系的能力提升等。

三、我国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改革路径

(一)确立预防为主的医学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与文化水平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疾病出现后的治疗,而是希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身心健康,做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的整体质量。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观念,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发病学、病因学等学科的设置,让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医学人才预防疾病的能力与水平。这是现代化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向。部分专家甚至预言,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将会进一步提升,但这并不取决于治疗心脏病、癌症等病症的技术与医疗设备,而是依赖于不断提升人们改造与适应环境能力的医疗健康教育。

(二)积极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的医学模式对未来医学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医学、人文、科技、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知识,有较高的社会能力与较宽的专业口径。所以,医学界教育改革必须更为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与综合性,努力打破传统专业的限制,逐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化、融合与重组等方式进行再优化,科学合理的压缩必选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医学、身心医学等学科知识与专题讲座,促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等相互融合与贯通。

(三)大力优化医学教育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所服务的,对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即鼓励医学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预留15%左右的学时供学生们自学。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以及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大力拓宽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过程更趋生动、有趣与活泼,提高医学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与知识性。[3]综上所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同时全新的医学模式存在本身也为医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为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时代全球性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参考经验。所以,我国应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并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前医学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等进行深入的改革,而且要提高思想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学教育与医学模式的相适应,进而切实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彬,刘念,冯小明.新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06)

[2]杨伟吉.浅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3]牟素华,董兴高.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的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02).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3篇

(一)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

1.台湾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形成完整的技职体系。“体系”分三个层次,四类学校满足不同层级求学者的需求。初等职业教育由高级职业学校、高级中学的技艺教育及附设职业类科组成;中等职业教育由二专和五专学校组成;高等职业教育由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组成,本科层次有二技和四技,研究所招生硕士和博士。截至2011年,台湾高级职业学校156所,专科学校15所,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77所,大学暨独立学院148所,技职教育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

2.台湾技职教育特色。

台湾技职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办学模式灵活,升学路径多元。该教育体系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终身学习理念。在台湾,初中毕业生可选择读高级中学、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包括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专科部);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可选择读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二年制专科;技职教育大学和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可到技术学院研究所、科技大学或普通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台湾技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并行,构成具同等地位的两套完整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倡导“学力”教育,注重“实务”理念。台湾技职教育设置课程的特色是实施了“一贯课程改革”和“最后一哩学程”。“一贯课程”兼顾“群”的统一完整和学校的自主发展,适应了产业的转型,有利于技职院校特色的发挥。“最后一哩学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易于接受和改变挑战的态度;学会两种以上的“操作技能”和具备办公软件操作、英文表达等的基本能力。“最后一哩学程”不仅增进了校企联系,还增强了课程实务性。对企业而言,经过“最后一哩”的助推,合适的员工不仅容易招聘,并且在职前培训上节省了不少费用。台湾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独树一帜。技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多元化的培养策略,入学方案大体有三种:一是有兴趣的学生直接申请入学;二是登记分发入学;三是推荐甄选入学。多元化的入学通道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就学渠道,值得大陆职业院校深思。2009年5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技职教育改造计划,明确要求学生毕业前到岗位实习,并取得相关证照。这意味着毕业生的实习列入强制操作层面。台湾技职教育始终贯彻持证上岗的教育原则,毕业文凭与证照之间可建立等值互换关系,这是大陆资格证书与台湾证照的最大区别。台湾技职教育的评鉴体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一体化和自主化相结合的评鉴体系形式多样、标准弹性,既重视校内自我评鉴,又积极参入第三方评价。台湾教育评鉴模式主要采取CIPP复合式教育评鉴模式,兼具目标评鉴、受教育者导向评鉴、专家评鉴等多种评鉴模式。台湾技职教育评鉴融入社会效应取向,评审委员会通过走访、面谈、资料查阅分析等方法手段获取相关证据,形成评鉴共识。大陆从2003年开始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评估,起步相对较晚,但制度建设发展还是很迅速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二)大陆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陆职业教育仍还主要限定在中专、专科层次上,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然有试点,但发展极其缓慢。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改革上,也有技术型应用专业硕士培养,但培养模式不确定、不系统,学生毕业后存在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这种联合培养形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当前政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专科层次教育,直接造成职业教育体系只到专科层次,进入职业教育行列的学生升到专科层次后,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再进行高层次求学深造,其上升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如此状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尚未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严重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长期办学经验、办学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为倡导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引领、就业导向”,中专和大专层次的职业院校都十分强调学生技能培养,但有忽视文化知识、安全教育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培养的现象。如此造成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当大部分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又相当薄弱,这样就不符合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比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国大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显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原因有四:一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全面、完善;二则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数量不足、地位不高;三则职业教育科研人员严重缺乏、结构不合理;四则职业教育研究不集中,在人才需求、从业资格标准、职业教学标准等方面都缺乏基础性标准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二、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特色

(一)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时展,执法、维权的意识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出不穷。审视台湾医学教育,我们逐渐意识到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至关重要。每位从业医生一定要学会在了解病情时与病人友好相处,在治病过程中如何治愈“病人”,通过全方位的抚慰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在病痛状况下减少不良情绪和压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符合“先做人,再做事”的从业准则。

(二)创新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台湾医学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适合医学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医学院教师除了要注重课时分配,语言表达、提问方式等技巧,课件与模型、标本的选用,案例分析及节内、章内总结等外,还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教态亲切、仪表得当,重难点突出,以期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和综合能力。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台湾医学院对医学生的考核除采用闭卷考试,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能力的考量。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十分值得大陆医学院校借鉴。

(三)实施二阶段临床课程

台湾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毕业前、后训练的“二阶段临床课程”,该课程第一阶段在毕业前的第5~6学年实施,通过“基本临床技术考试”后方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第二阶段是毕业后的训练(PGYI),学生利用假期修完学分,第6年毕业,毕业后首年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医院从业,获得医院所有科室诊疗经验。

(四)创新多元的招考制度台湾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多元化,主要招生方式有两种:考试入学和甄选入学。甄选入学主要采取学校推荐和个人自由申请相结合。目前,台湾地区挑选医学生,除了理论成绩合格外还要通过面试,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心智、能力、态度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等人格特质。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医学院情况,面试入学的学生比考试录取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担任班干部的积极性要高,但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它不仅具备职业教育的属性,同时具有卫生行业的特性。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健康转型的趋势下,大陆卫生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

(一)外环境产生的问题

1.体制机制问题。

历经几十年的传统体制,即使在当今育人体制机制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但在管理制度、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制度、见习实习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计划经济下的体制痕迹仍然较明显,毕业生就业存在较严重的问题。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政府调控体系不完善,相关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一整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认可的能力培养标准。另外,卫生职业教育比一般职业教育的周期长,也制约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2.投入问题。

医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需要成本高、投入多,卫生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教育的共性,在人才培养、学生前后状况上具有培养成本高、学生家庭收入低、就业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地方政府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政府对学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使得相当多的学校师资、办学基础条件、经费、教学基地等都达不到国家标准,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融资渠道不通畅,学校自筹经费能力不高,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而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从而限制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3.人才利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城镇医疗单位所用人才大都至少需要具有本科学历,即本科生占近60%;大专生和中专生极少,所占不超过5%。在大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都是专科和中专层次,因此医疗单位在招工、用人方面轻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程度阻碍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内环境产生的问题

学校是内在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一是学校办学模式不够灵活,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配套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步伐;二是优秀师资匮乏,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临床经验及对医院服务业务不熟练,自然对技术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运营、劳动组织更是了解不够;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准备不足;四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现代医学教育虽然在人文关怀上有所体现,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构建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借鉴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和技职教育经验,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应划分类别,据实际分类建立职业教育层次,并要打通各层次之间的通道,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融会贯通的体系,实现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职教体系。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提到本科层次,卫生类专业更是需要。目前,高职卫生类专业层次低、难实现职业需求;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低,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很低。若卫生职业教育层析提至本科,除学生的技能、知识水平有所提升外,人文素质教育也可落到实处。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可通过四个途径:第一,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将其办学类型转为应用本科,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第二,允许一些办学水平高的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第三,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对中职毕业生招生规模,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第四,政府出台招收应用本科毕业生报考和录取研究生的政策,使职业教育本科生与普教本科生一样有机会接收研究生教育,打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卫生职教改革的重点:拓展国际视野,规范专业建设,制定教学标准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应该拓展国际视野和眼光,重视专业调研,特别是国外部分的调研和行业需求的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拓展思路,扩展领域,明确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建设规范。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包括职业资格准入和岗位标准的问题。职业标准国际化,依据职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分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反思医学教育过程。按照人文发展的原理,培养医学院校学生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针对医院医务人员素质养成还不够重视的现状,那么在源头培养上,首先要加强培养人的主导者———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将科学知识与素质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期培养出人民大众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对受教育者———医学生而言,学生要将学懂医学知识和具备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看得同等重要。对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工作中心,贯彻到管理工作中去。在迎接国家医改大背景下,从根本上将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工作重心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上,使学生不仅受到专业化教育,同时也接受了人文熏陶和价值引导,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4]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不同时期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59-62.

[5]郭立,殷晓丽,门寒隽,等.我国医学教育研究论文基本状况评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134-145.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考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4-008-08

一、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研究命题之构想

对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进行疏理和研究,在当前国内考试界还是空白,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借鉴,大部分相关资料夹杂于经史子集中,收集、钩沉和消化这些资料非常困难,更由于受学科分野和本人的研究水平所限,虽然进行了一些思考、梳理和研究,但还存在不少困难、缺少和不足,也有很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地方。本人意在抛砖引玉,还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相与评骘,赐之斧正,也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一研究行列中来,裨补其疏,阐精入微,以共掖于祖国医学教育和考试。

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与成败得失,历代学者、医家多有论及,如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考试医学论》中指出:

医为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元亦仿而行之。其考试之文,皆有程式,未知当时得人何如。然其慎重医道之意,未尝异也。故当时立方治病,犹有法度,后世医者,大概皆读书不就,商贾无资,不得已而为衣食之计,或偶涉猎肆中,剿袭医书,或托名近地时医门下,始则欲以欺人,久则亦自以为医术不过如此,其误相仍,其害无尽,岐黄之精义几绝矣。若欲斟酌古今考试之法,必访求世之实有师承,学问渊博,品行端方之医如宋之教授,令其严考诸医,取其许挂牌行道。既行之后,亦复每月严课,或有学问荒疏,治法谬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教授以上,亦如《周礼》医师之有等,其有学问出众,治效神妙者,候补教授。其考试之法,分为六科,曰针灸,曰大方,曰妇科,曰幼科兼痘科,曰[科,曰外科。其能诸科皆通者,曰全科。通一二科者曰兼科。通一科者曰专科。其试题之体有三,一曰论题,出《灵枢》、《素问》,发明经络藏府、五运六气、寒热虚实、补泻逆从之理。二曰解题,出《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考订药性病变制方之法。三曰案,自述平日治病之验否,及其所以用此方治此病之意。如此考察,自然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学有渊源而师承不绝矣。岂可听涉猎杜撰,全无根柢之人,以人命为儿戏乎?

其中回溯中医教育考试历史,评判得失,鞭辟时弊,颇有振耳发聩之功。

本文目的在于宣扬文化,提倡科学,整理国故,复兴名族;由神祗的医学进而为实验的医学,由玄学的医学进而为科学的医学,使其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继续创新,展现新姿。

关于中国古代医学其分期可分为:先秦时期可称上古的医学;自两汉历晋、隋、唐、宋以至金元,可称为中古的医学;明清时代即为近世的医学。

上古的医学,最难征信;神话是研究历史重要的史料,所以在上古的有关文字篇章中,间亦记载神话的资料;至于在上古的医学书籍,虽然是中古的人所假托;但是因为沿用上古的名称,所以有若干医学书籍仍列于上古。

中古的医学,最为重要;如唐宋外国医学的输入,金元医学流派的竞争以及中世纪的医学著述,历朝医学的]变,医事的制度,疾病的名目,都详细记载。

近世的医学,如西洋医学的输入,日本医学的输入,极为重要,这是新医学的发轫,所以记载不厌求详。

我国古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就是循着中国古代各朝展的。

二、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基本概况及其独特优势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祖国医学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综合了中华民族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并且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即已上升到有较完整理论体系的阶段。它形成的标志是四部医学典籍先后问世。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和《神农本草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祖国医学从未间断地对我国历代人民和世界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这是祖国的光荣,也是我们足以引为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远在公元前5~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一个“诸子逢起,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各种学术思想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下,许多杰出的医学家们,全面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和当时以前的医学成就,著成了中医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以朴素唯物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医学理论体系,以此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体内部脏腑的相互关系,并在整体观念的原则下,阐明有关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等医学上的一切问题,从此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整个学术思想的发展。《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成书于汉代。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用问答的形式进一步探讨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道理,内容简要,辨析精辟,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又创造性地进一步发展了“辨证论治”的法则,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一部临床医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共收录365种药物,按照养生、药物性能功效、有无毒性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将药物分为四性、五味,并完善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与七性和合的理论,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金元时代,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卓越的医学家继承了祖国医学内经理论的传统,并结合具体的时间、地点、对象,各自发表了学术主张,丰富了中医学术。清代又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与以前的各家学说经验,成功地发展了温病学说,使中医对许多急性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更趋完整,这是继“内经”、“伤寒论”后的一个伟大成就。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地看出祖国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渊源。

我国数千年来的医学著作,就现有书目记载,当在五、六千种以上,这是一份莫大的财富。此外,散见于经、史、子、集、小说、笔记及道藏佛书中的医学资料,更是随处可得。这许多的医学文献,除了足以说明祖国医学的内容是极其广博之外,完全证明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文化创造中是有巨大的贡献的。

2.中国医药理论体系完整,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活实践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吸纳、融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第二,中医药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能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从神农、黄帝、岐伯、雷公到张仲景、孙思邈,中医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光耀万古的医学科学。

在世界历史上,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及中国都曾有过自己的医学,并称为四大传统医学。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除中国外它们都先后流失了。而惟一得以延续的,只有中国的中医。中医是国之瑰宝。几千年来华夏儿女治病疗伤靠的是中医。直到今天,中医在人民的生活中仍发挥着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中医药毒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个性化诊治,这些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从浑沌初开到当今盛世,绵延数千年的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防御、克服自然灾难和社会动乱对民众身心健康造成的威害,确保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即使在西方当代医药理论和应用技能在我国已经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在国民养生保健、农村和边远地区、中低收入群体日常医疗以及在治疗SARS等世界性高危传染病等诸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中医药是重要的医疗保健资源,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拉动居民医疗养生保健等健康消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创收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等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五,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卫生资源,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充分彰显中医药优势,有利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开辟一条供得起、重预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

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一颗灿烂的明珠

我们说的中医药文化主要指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中医学。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的变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医学科学。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放射出耀[的光芒,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医药学的诞生、发展直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有其深厚文化背景的。因此,通过文化背景研究和探讨文化典籍中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对全方位总结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以及医学教育与考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史医学是中医药文化向文史哲延伸的交叉学科,既具有中医之内涵,又具有文化之外延。什么是中医药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中医药文明成果的总和,这种文明成果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中医药的思想形态,主要侧重精神领域,具有明显的学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对象以及医学教育与考试是中医药的诊疗技术、文献典籍、历史背景和思想方法。文史医学是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史典籍中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以及医学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医药文化与教育考试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科技文化,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所谓文化的主体性,是指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和本,是中医药文化的轴心和脊梁;而古代的越南、高丽、琉球、棉兰等周边国家所创造的中医药文化和外来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也应视为中医药文化的枝和叶,是对中医药文化有益的充实。所谓文化的开放性,是指中医药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停滞的,而是吸收了各个时代的人类科技文化成果。所谓文化的传承性,是指中医药文化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中医药文化与教育考试的涵盖面宽、涉猎面广,内容广泛涉及中医药的历史、文献、史料、思想等方方面面。因此,本文从文史哲的视角来看文史典籍中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以期架起一座连接文史与医药的桥梁,它的研究性质是是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范畴,是自然科学史和文化史的有机结合体。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一块基石,也期望开启中国教育与考试之先河。通过历史的考察,我们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文史医学的基本特点分作如下七个部分,中国不同特征的文化学术,大致也可以在这七个时期反映出来。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的开篇中写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今学,七也。”本文所论虽不唯以文化学术为中心,但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学术确确实实对文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及其基本方法

祖国医学教育事业的设立也是非常早的,在公元4世纪时(南朝刘宋),便已开始注意用学校性质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医生。至公元624年唐代所设的太医署,已发展成为规模相当巨大,组织相当完备的医学学校,由署命丞掌管,下有博士、助教、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药园师、医工、医生、药园生等全体工学人员三百余人。太医署总分医和药两个部分,医部设医、针、按摩、咒禁等四科;医科又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科,各科都有不同的修业年限,并有统一的考试办法。这样规模的医学学校,在世界医学史上来说属于首创,较之欧洲最早的医学校要早几百年。

中医学虽然是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论体系、治病手段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决定了其在传承教育方式和考试制度上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学教育与进行医学考试的国家,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医学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包括不同时代医学教育的学校、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设置,医学教育的格局、形式、师资、学制、教材,医学人才考试的门类、科目,考试者的报考条件、报考程序,试卷的命题形式、内容,考试过程的监督、防弊、惩处,人才选拔、任用的方式、标准,任官以后的俸禄、待遇、考核、升迁、奖惩,业医者的登记、资格考试、管理、责任与义务,巫医、儒医、道医以及军医、法医、狱医、兽医产生的时代背景、特色以及在考试、选拔、任用上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不同时代的历史变化、相互影响、不断完善。西医开始渗入后对中医教育与考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由于医学教育与人才选拔受不同时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医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分支,医学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古代人才选拔的一个方面。因此,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离不开在相关时代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和相关时代的教育制度等。这些相关时代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对医学教育与考试在不同时代的地位、所受重视程度,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与医学教育乃至考试制度的关系都有其相互影响。

古代医生的选拔、考试与中国的官制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我国民间关于医生的诸多称呼,仍可以看到与官制相关的痕迹。如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二十一的记述:“《容斋三笔》:‘神宗立医官,额止于四’,……今北人称医为大夫,南人称医为郎中,本此。盖宋制医官,有大夫,有郎也。其下所云,又有平和大夫,阶州团练使潘筱,似乎和大夫班在和安大夫之下。”因此,医学教育与考试的研究也不能不涉及历代的官制。

从总体上说,三代以前医巫一体,医由巫兼任。西周以后医学逐渐从巫医中独立出来,虽还没有出现独立的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大都由民间脱颖而出,但已形成较完备的医事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周礼》中分医师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并“岁终则稽其医事”,按考核结果分医生为四等,形成了以实际医疗水平决定薪俸的考核原则,开后世医学考试注重临床操作能力之先河。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医学教育出现君臣传承、师徒传承、父子传承多种方式,儒医、道医、军医产生,医生的任用呈现出多样化的标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医学教育与人才选拔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处于逐渐恢复和发展期,出现了后世医学教育与考试的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包括医学在内的专科教育兴起,开政府医学教育的先河。隋唐时期,医学教育由太医署负责,至唐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如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制、浮动学制,考试中旬试、月试、岁终试、毕业试的分段考试和补考制度,既十分严格,又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较好地把握与符合了医学教育的特点;医学人才考试纳入科举体制中,“如国子监法”以及仿照“明经”“明法”的规定,表明了唐代对医学人才的重视;医学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呈现出生徒的考试选拔、制举、贡举、待诏等多样化的特点;对医学人才的考试贯穿于教学、临床、医德等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医学教学与医疗的质量;设置翰林医官,对五代后唐时以翰林医官掌校医书、对宋代翰林医官院的设置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唐代的基础上,两宋时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如将“医学”与“太学”并列,引入“太学”的学习与考试制度,设置翰林医官院,表明了政府对医学教育与考试的重视;铸造针灸铜人教学时作为教具,考试时作为考具;编制《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以规范考试命题,考试试题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六大类,考试命题采取交叉命题、随机命题等方式,同时建立题型、内容全面的题库;将《黄帝内经》纳入“太学”考试中,医学教育中也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考试中有“儒经义一道”,对应考者的知识结构、医学理论、临床技能进行全面考察,提高了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可以说,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在唐宋时代已经达到了非常规范与完善的程度。元、明、清三代医学教育在以往的基础上也有一些局部的发展和变化,如医学分科的进一步细化,法医、军医、狱医已经相对独立,医官的考试考核进一步严格,对医生实行末位淘汰制度,不断强化世医制度,实行执业医师考试制度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清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传入中国,对传统医学教育与考试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四、知古鉴今,资治教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上一般将中华民族起源的历史追溯到三皇时代。在那离今已经几千年的上古时代,人们究竟在想什么,怎么想,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关于上古的文献资料,其实也是远离了上古时代的文化人的想象与追忆,而不是上古人自己的实录和记述。但是,人类学、考古学等证明,这些“想象”“追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因此我们可以经由这些途径、线索,探寻中国医学考试史的渊源。

任何理论都源于相应的实践活动,医学考试理论也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活动中逐渐萌生的。传说中的三皇时代、尧舜禹三代、巫文化盛行时代,都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医学实践活动的蛛丝马迹,给我们研究医学考试史提供一定的启示。为此,我们要知古鉴今,资治教考具有重要意义。

1.总结经验,探寻规律

研究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总结其中的经验,寻绎其中的规律,是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把握中国医学教育与考试的特色与规律,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医学,培养中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以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为研究范围,以断代研究的方法,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几个历史阶段进行研究,实事求是地对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考证,尽力发掘与勾勒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在不同时代的特点、意义及其发展、]变的规律。

通过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中有很多反映中医教育与考试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经验、方法,颇值得在现代中医教育、考试与人才选拔中借鉴和进一步完善。如从民间选拔经验丰富的医学人才,因人施教的师承带徒的传授方式,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制、浮动学制,规范考试命题,采取交叉命题、随机命题,建立题库,对知识结构、医学理论、临床技能全面考察,注重临床实际技能的培养与考试考核,强调学医者要具备较高的先天资质,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在医学学习过程中结合传统思想文化的学习,注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经典医籍的学习与考试等等。

2.了解古代医学对外交流,对我们当代对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祖国医学不仅对我国历代人民的保健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对于世界医学也有极大的影响。既有勇敢的独创精神,又能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医药知识,这是祖国医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条件。如在秦汉时代,已经开始对外交流。公元562年,明堂图等古典书籍便传入日本,成为日本针灸学的先导。特别是隋唐时代,中国医学成为亚洲医药的中心,如朝鲜在公元541~693年,置博士教授中国医学;公元608年日本派遣很多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医学,并带回很多中国医药书籍;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应邀至日本传授中国医药技术,日人尊之为药王。同时,祖国医学在唐代一方面吸收了一些印度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印度人民的健康而服务。在阿拉伯方面,由于大量地采用了中国医学,使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得到显著的进步,成为以后欧洲医学发达的基础。如11世纪中东医圣的阿维森纳的名著《医典》中,在脉学和药物部分有很多是中国医药的内容。16世纪中国医学在预防天花方面由于普遍运用了人痘接种法,取得了很大成就,17世纪便传至俄国、朝鲜和日本,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六年),俄国曾派专人来中国学习种痘方法,以后再从俄国传至土耳其和英国,为牛痘接种法的发明开辟了道路。16~17世纪,日本和欧洲各国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以及日、法、俄、德、英等国文字,对欧洲药物和植物学的进步产生良好影响,并得到国外人士的敬仰。当时苏联更把李时珍的石像镶嵌在莫斯科大学的壁廊,充分说明苏联人民对中国医学和李时珍的崇敬。综上以观,祖国医药对世界医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不但在古代对外交流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在今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将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3.弘扬古代医学和名医的光荣传统,在当代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卓越的医学大家,他们不仅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有伟大的理想和优良的品德,这许多光荣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公元前4~5世纪,名医扁鹊(秦越人),首先运用切脉法为人诊治疾病,为后世对于脉学的研究、运用作了良好的开端。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和群众的需要,开办了内、妇、儿和五官等科的业务,当他的医名传遍天下时,毫不自满骄傲,这种谦逊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公元2~3世纪),鉴于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疾病严重流行,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害,因此决心学习医术,以救死扶伤。他在《伤寒论》自序里写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物;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淬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从这里充分显示了他的仁爱胸怀。他的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正确灵活地运用了“辨证论治”法则,对后世医学起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在外科治疗上首先应用全身麻醉方法,给病人进行开腹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是世界上应用麻醉法进行腹部手术的最早记载。同时,华佗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医生,不愿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甘愿在民间行医,因而最后为曹操所害。

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药物学的研究工作上能破除迷信,大胆创造,历时27年,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明以前的药物知识,写成了一部驰誉于国际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

明末爱国医家傅山(1607~1684年),在明亡以后即奉母入山隐居,以医掩护,进行抗清运动。康熙时,清代统治者曾召他入都诏举为博学鸿词,但他拒不受职,充分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清代温病学大家叶天士,由于生性聪明,在十余岁时即以医名噪乡里,但他始终是虚怀若谷,闻有胜于自己的即趋往求教,传说曾先后从过17位老师,由于他的勤学苦修,终于在温病学说的理论和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贡献。

以上这些著名的医学人物,都有着勤学苦修、钻研创造的精神和救死扶伤、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这些光荣的传统。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学人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冲击医学人文教育。医疗服务商品化、诊断手段物化、医患关系经济化等趋势日趋明显,医疗人性淡漠阻碍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我们提倡弘扬古代名医光荣传统,意在呼唤现代医学模式转换高水平的医学人文教育与考试。即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生角色,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提供者”转变为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和知识的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健康资源管理者的“五星级医生”。

五、加强领导,应当重视和研究中国医学教育和考试,让中医药在新时代造福大众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祖国医学在历史上是有着光辉一页的。可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却成为消灭的对象,受尽了帝国主义和洋奴买办阶级的歧视、排斥、打击和迫害。反动派于1929年曾明令取缔中医中药,这一罪恶措施,虽然在广大人民的反抗之下,不得不收回成命。但蒋政权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消灭中医的初衷,最后把公开取缔转变为逐步消灭,其用心是无比恶毒的。因此,在旧社会祖国医学是不可能得到它应有的发展的。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向来重视祖国的文化遗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地估计了祖国医学的科学性和对人民保健事业的伟大作用。早在1944年便作出了团结中西医的指示。在全国解放以来,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卫生部门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团结中西医和继承发挥祖国医学文化遗产的中医政策,提高了中医的政治地拉,大大鼓舞了广大中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使50万中医队伍在医疗预防、防疫接种、妇幼卫生、卫生宣传、汛救灾、旱抗涝、爱国卫生等工作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特别在1954年进一步贯彻了党中央对中医工作的指示以后,全国卫生医药界更掀起了学国医学的热潮,几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祖国医学无论在理论上或者在临床上都出现了新的面貌。如经络学说,得到科学的证明,其传导路线完全正确;治疗上经过中西医临床合作,初步总结出的经验,证明中医不但能治疗一般慢性病,就是对某些慢性传染病也有很高的疗效。特别是在世界上和我国21世纪初流行的大规模的禽流感和甲型N1H1流感中,中医药的治疗显示了神奇威力;当前中医药养生等皆在全国风起云涌地进行,彰显了巨大的魅力,已成为中老年的必修课。这些奇特而又神奇的事例,说明祖国医学只有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下,才能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广大农村建成了以县、乡、村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在城市大力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力量兴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全国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3165所,72%的乡镇卫生院、34%的村卫生室,92%的社区卫服务中心和5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目前,全国具有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资格人员60余万人,注册中医医师37万多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与西医药共同担负着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中医药作用的发挥。前几年一些人借中医的某些缺陷,又想妄图扼杀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故此,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意见》(2009年3月17日)、《关于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4月)。

“两个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这是指导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表明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两个意见”的指导下,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中医药的科学价值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在,中医药发展呈现了蓬勃生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针灸”已入选联合国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屠呦呦获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全国有9亿人次看中医治病成为该年中医药十大新闻之一;当年,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国医改:认为我国医改成就巨大,一些困难问题获解决,医改成果得到社会广泛支持。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中国医学大师的推荐、选拔,在全国范围内的举办,就是对“两个意见”进行贯彻落实的得力举措。这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中医药事业、尊重中医药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中医西医并进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事业中,共同承担起使命和重任。国家卫生职能部门在基本药物目录里,将中医药的中成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给予了中医药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这种权威界定、科学引导,提高了祖国传统医药、医学的地位,是对“废除中医”等荒谬怪论的否定,也还原了中医药应有的尊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医药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国务院2011年7月印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务卫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立住院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国医学教育看,国家将着[于长远的全科医生“5+3”人才培养模式(前5年为临床学本科教育、后3年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我们一定要把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载体,拓展抓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搞好在校医学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誓做全国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6.

[3]林品石,郑曼青.中华医药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

[5]李良松,郭洪涛.出入命门(中医文化探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郑洪新.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

[8]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范围睿.教育政策观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Chinese Ancient Medical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GUANG Chong-wu

(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fice, Examination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Shanxi 710068,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current studies on the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are far from sufficient, the present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intends to briefly introduce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s exerted on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so as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help to carry out a more successful medical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医学 计算机教学 管理系统 操作能力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多媒体技术、分布式管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的普及和推广。已经开发出来的药物管理系统、住院管理系统、病例管理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等先进医学管理软件,可以大大地提高医学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医生诊治的有效性。但是,传统计算机医学教学模式偏重知识理论传授,追求理论考核成效,整体束缚了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在计算机软件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无法为医院提供操作技能高、专业理论素养优秀的学生[1]。

因此,计算机医学教育亟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计算机教学理论和实践,满足现代医院对高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 医学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教学重点内容

现代医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医学计算机教学的特色,计算机教学重点内容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系统的部署运行管理

目前,由于医院在接诊、救治过程中,均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因此医学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管理系统的部署和运行管理实践操作能力,以便能够查找、修复和解决部分管理系统安装部署、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解决和帮助[2]。

2.2网络运维管理

医院开发的管理系统,需要使用互联网集中连接到服务器平台上,以便能够从集成的门户网站进入各个专业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因此网络运维管理非常重要。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网络运维管理知识,实现组网、布线、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优化能力,保证医院网络24小时安全畅通[3]。

2.3终端、服务器故障管理

医院所有的软件管理系统均在各个终端、服务器上运行,因此需要保证终端和服务器无故障地运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掌握终端、服务器常见故障排查和修复的能力。

2.4科研文献搜索和使用管理

医院在日常的诊治过程中,需要开展医学科研。为了能够保证科研成效的先进性、有效性,在科研进行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因此,计算机教育需要培养医学工作者使用科研搜索引擎、学术知识库搜索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医学计算机教学模式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3.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医学计算机教育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详细总结和分析医院在行政管理、诊断和救治过程中常用的应用软件,将其进行归类分析,设计为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医院进行现场操作和管理,以便能够加强实践操作机会,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每一类系统的应用管理能力,并且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学分,保证学生能够学会用管理系统。

3.2问题导引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计算机教学的时间增长,学生逐渐掌握了医院常用管理系统的操作管理之后,可以与医院计算机管理团队结合,搜集管理系统日常出现的问题,使用问题导引学生,以便其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日常运维管理的技能。

3.3启发式教学模式

医院在开发各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求分析过程中参与的人员较多,涉及到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同,因此造成需求分析不能充分获取管理系统功能。医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兼具医学知识和软件工程知识的能力,便于学生参加工作之后,能够针对现行的医学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丰富,精简不需要的管理功能,添加新的管理功能,提高管理系统的性能。

四、结束语

随着医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应用软件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覆盖到了每一个工作岗位,提高了医院救治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医学计算机教学过程要紧密结合现代医院发展需求,注重计算机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确保医学教育符合现代医院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王昭辉, 刘爱红. 医学生计算机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浅议[J]. 电子制作, 2013, 27(4):13-114.

[2] 熊欣, 周丽华.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3, 31(8):806-808.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教育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医学教育中由于长期受统一大纲、统编教材的教育体制影响,相当部分学校仍未脱离旧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课程设置失调,教学方法机械,造成了学生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我院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根据临床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重点将以教师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关键知识为切入点,建立精品课程和视听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全方位互动教学方式,建立“模拟诊疗”等现代教学方式。在课程间隙穿插部分专题讲座课程,介绍外科学临床一些重要进展、研究热点及其科学意义,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对临床外科学的兴趣。本文总结了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最终必须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讲授法教学

课堂上教师按预先准备的教学程序,将讲授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的形式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加以理解,并保存在记忆中,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课堂讲授适合大班教学,可以使教员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为学生展示知识体系的整体结构,降低学生直接阅读的困难,特别适合内容复杂、头绪繁多,需要具体指导的章节。课堂讲授的关键是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除了思想上重视之外,还应当注意熟练备课、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合理使用音调、语速、重音、动作示范、面部表情以及临场应变能力,以使课堂讲授富有魅力。这种由教师的内在素质、教学功底所形成的持久的吸引力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我国医学教育历来非常倚重课堂讲授法,其传递信息密度大,教师的讲授可以弥补教材不能及时更新的缺陷。讲授法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十分注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的21世纪医学教育领域,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与不足也日渐凸显。目前,该方法在发达国家已不是主要的传授手段。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采用学生自学、导师指导小组学习,以后北美的医学院陆续采用PBL模式。PBL教学法强调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不是给以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学生针对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程序。这种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该方法的原则是以问题为先导,早期接触临床和社会,以自学为主,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评估小结。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是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而把教师的引导、启迪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诱因。这些模式阐述了教学多种效能的若干方面,这些效能超出了学习知识和答案的范围,包括学会怎样学习、怎样解决问题以及怎样发展、使用策略和计划。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比喻启发、对比启发、推导启发等多种形式,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灵活运用,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学生有充裕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的空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处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启迪思维和思想方法、解决认识疑难的地位;学生则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对教师的启迪和引导要进行积极反馈和自我调控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知识能动的智力加工过程,学生只有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能动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病例中心式教学

病例中心式教学法(CBL/CBS,Case-based learning/Study)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使教育的主要任务从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从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双向的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直接涉及到与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该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医学教育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践。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临床实践是基本脱节的。教师应当真实地描述病例情况,包括临床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必须针对病例多种来源的材料进行分析,包括明确地叙述问题、提出假说、分析相关数据、作出初步的判断等等,同时评估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可能的副作用等。教师应当允许该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作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前资料查询、课堂分析总结、课后自学阅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熟知相关知识,归纳出这些疾病的一般规律和处理原则。

循证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 based medical education,EBME)是指以病人的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老师只起向导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资料(自学)、论证假设、总结扩展”五个阶段。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 based medical education,EBME)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它是循证医学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形成的分支,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信息时代的深入,符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供有关循证医学的知识,更要强调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多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启发创新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以掌握快速获取信息的方法,学会正确评估和应用各种证据。教学全过程贯穿转变观念、方法学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突出方法学的训练,利用网络资源及课内外相结合的交互形式,将自己遇到的难题与新近系列研究所获得的最佳证据有机结合,以病人为对象,查找证据,严格评价,综合分析,以最好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

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强化学生记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灵活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洪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1857-1858.

[2]肖湘,贺加,赵先英.几种常见的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12-614.

[3]王林,辛晓燕,陈必良.浅谈妇产科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965-967.

[4]孙桂荣.谈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7):67-68.

[5]段凌.外科学教学方法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131-131.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陆;台湾;卫生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29-03

二十一世纪,大陆的职业教育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整和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适应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满足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满足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卫生职业教育正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总目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强基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这主要靠卫生职业教育来完成。因此研究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对大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与台湾技职教育的比较

(一)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

台湾技职教育立足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多层次交互办学,建立“专-本-硕-博”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区域发展优势设置多层次课程方案,课程严格遵循“实用”为原则,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市场紧密结合。完善的教育评鉴机制促成了台湾技职教育有序发展。台湾技职教育逐渐形成了体系完备、结构合理、教学通畅、评鉴科学的新格局。

1.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台湾地区形成完整的技职体系。“体系”分三个层次,四类学校满足不同层级求学者的需求。初等职业教育由高级职业学校、高级中学的技艺教育及附设职业类科组成;中等职业教育由二专和五专学校组成;高等职业教育由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组成,本科层次有二技和四技,研究所招生硕士和博士[1]。截至2011年,台湾高级职业学校156所,专科学校15所,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77所[2],大学暨独立学院148所,技职教育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

2.台湾技职教育特色。台湾技职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办学模式灵活,升学路径多元。该教育体系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终身学习理念[2]。在台湾,初中毕业生可选择读高级中学、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包括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专科部);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可选择读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二年制专科;技职教育大学和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可到技术学院研究所、科技大学或普通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台湾技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并行,构成具同等地位的两套完整教育体系。

台湾技职教育倡导“学力”教育,注重“实务”理念。台湾技职教育设置课程的特色是实施了“一贯课程改革”和“最后一哩学程”。“一贯课程”兼顾“群”的统一完整和学校的自主发展[3],适应了产业的转型,有利于技职院校特色的发挥。“最后一哩学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易于接受和改变挑战的态度;学会两种以上的“操作技能”和具备办公软件操作、英文表达等的基本能力[4]。“最后一哩学程”不仅增进了校企联系,还增强了课程实务性。对企业而言,经过“最后一哩”的助推,合适的员工不仅容易招聘,并且在职前培训上节省了不少费用。

台湾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独树一帜。技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多元化的培养策略,入学方案大体有三种:一是有兴趣的学生直接申请入学;二是登记分发入学;三是推荐甄选入学[5]。多元化的入学通道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就学渠道,值得大陆职业院校深思。2009年5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技职教育改造计划,明确要求学生毕业前到岗位实习,并取得相关证照。这意味着毕业生的实习列入强制操作层面。台湾技职教育始终贯彻持证上岗的教育原则,毕业文凭与证照之间可建立等值互换关系,这是大陆资格证书与台湾证照的最大区别。

台湾技职教育的评鉴体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一体化和自主化相结合的评鉴体系形式多样、标准弹性,既重视校内自我评鉴,又积极参入第三方评价。台湾教育评鉴模式主要采取CIPP复合式教育评鉴模式,兼具目标评鉴、受教育者导向评鉴、专家评鉴等多种评鉴模式。台湾技职教育评鉴融入社会效应取向,评审委员会通过走访、面谈、资料查阅分析等方法手段获取相关证据,形成评鉴共识[6]。大陆从2003年开始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评估,起步相对较晚,但制度建设发展还是很迅速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二)大陆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陆职业教育仍还主要限定在中专、专科层次上,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然有试点,但发展极其缓慢。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改革上,也有技术型应用专业硕士培养,但培养模式不确定、不系统,学生毕业后存在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这种联合培养形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当前政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专科层次教育,直接造成职业教育体系只到专科层次,进入职业教育行列的学生升到专科层次后,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再进行高层次求学深造,其上升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如此状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尚未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严重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长期办学经验、办学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为倡导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引领、就业导向”,中专和大专层次的职业院校都十分强调学生技能培养,但有忽视文化知识、安全教育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培养的现象。如此造成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当大部分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又相当薄弱,这样就不符合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

同比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国大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显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原因有四:一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全面、完善;二则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数量不足、地位不高;三则职业教育科研人员严重缺乏、结构不合理;四则职业教育研究不集中,在人才需求、从业资格标准、职业教学标准等方面都缺乏基础性标准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二、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特色

(一)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时展,执法、维权的意识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出不穷。审视台湾医学教育,我们逐渐意识到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至关重要。每位从业医生一定要学会在了解病情时与病人友好相处,在治病过程中如何治愈“病人”,通过全方位的抚慰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在病痛状况下减少不良情绪和压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符合“先做人,再做事”的从业准则。

(二)创新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台湾医学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适合医学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医学院教师除了要注重课时分配,语言表达、提问方式等技巧,课件与模型、标本的选用,案例分析及节内、章内总结等外,还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教态亲切、仪表得当,重难点突出,以期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和综合能力。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台湾医学院对医学生的考核除采用闭卷考试,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能力的考量[7]。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十分值得大陆医学院校借鉴。

(三)实施二阶段临床课程

台湾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毕业前、后训练的“二阶段临床课程”,该课程第一阶段在毕业前的第5~6学年实施,通过“基本临床技术考试”后方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第二阶段是毕业后的训练(PGYI),学生利用假期修完学分,第6年毕业,毕业后首年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医院从业,获得医院所有科室诊疗经验[8]。

(四)创新多元的招考制度

台湾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多元化,主要招生方式有两种:考试入学和甄选入学。甄选入学主要采取学校推荐和个人自由申请相结合。目前,台湾地区挑选医学生,除了理论成绩合格外还要通过面试,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心智、能力、态度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等人格特质。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医学院情况,面试入学的学生比考试录取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担任班干部的积极性要高,但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它不仅具备职业教育的属性,同时具有卫生行业的特性。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健康转型的趋势下,大陆卫生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

(一)外环境产生的问题

1.体制机制问题。历经几十年的传统体制,即使在当今育人体制机制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但在管理制度、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制度、见习实习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计划经济下的体制痕迹仍然较明显,毕业生就业存在较严重的问题。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政府调控体系不完善,相关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一整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认可的能力培养标准。另外,卫生职业教育比一般职业教育的周期长,也制约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2.投入问题。医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需要成本高、投入多,卫生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教育的共性,在人才培养、学生前后状况上具有培养成本高、学生家庭收入低、就业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地方政府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政府对学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使得相当多的学校师资、办学基础条件、经费、教学基地等都达不到国家标准,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融资渠道不通畅,学校自筹经费能力不高,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而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从而限制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3.人才利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城镇医疗单位所用人才大都至少需要具有本科学历,即本科生占近60%;大专生和中专生极少,所占不超过5%。在大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都是专科和中专层次,因此医疗单位在招工、用人方面轻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程度阻碍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内环境产生的问题

学校是内在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一是学校办学模式不够灵活,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配套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步伐;二是优秀师资匮乏,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临床经验及对医院服务业务不熟练,自然对技术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运营、劳动组织更是了解不够;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准备不足;四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现代医学教育虽然在人文关怀上有所体现,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构建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借鉴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和技职教育经验,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应划分类别,据实际分类建立职业教育层次,并要打通各层次之间的通道,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融会贯通的体系,实现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职教体系。

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提到本科层次,卫生类专业更是需要。目前,高职卫生类专业层次低、难实现职业需求;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低,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很低。若卫生职业教育层析提至本科,除学生的技能、知识水平有所提升外,人文素质教育也可落到实处。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可通过四个途径:第一,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将其办学类型转为应用本科,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第二,允许一些办学水平高的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第三,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对中职毕业生招生规模,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第四,政府出台招收应用本科毕业生报考和录取研究生的政策,使职业教育本科生与普教本科生一样有机会接收研究生教育,打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卫生职教改革的重点:拓展国际视野,规范专业建设,制定教学标准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应该拓展国际视野和眼光,重视专业调研,特别是国外部分的调研和行业需求的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拓展思路,扩展领域,明确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建设规范。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包括职业资格准入和岗位标准的问题。职业标准国际化,依据职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分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反思医学教育过程。按照人文发展的原理,培养医学院校学生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针对医院医务人员素质养成还不够重视的现状,那么在源头培养上,首先要加强培养人的主导者――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将科学知识与素质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期培养出人民大众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对受教育者――医学生而言,学生要将学懂医学知识和具备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看得同等重要。对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工作中心,贯彻到管理工作中去。在迎接国家医改大背景下,从根本上将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工作重心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上,使学生不仅受到专业化教育,同时也接受了人文熏陶和价值引导,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常斐.台湾技职教育的理论维度与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68-73.

[2]王昊.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发展与大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2):33-35.

[3]李红卫.台湾跨世纪技职教育一贯课程改革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4):34-37.

[4]查正和.台湾技职教育“最后一哩学程”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60-63.

[5]梁燕.台湾技专校院多元入学制度改革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4-36.

[6]马早明,陈淼.高等技职院校评鉴制度: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97-102.

[7]花,黄子杰.台湾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评价与借鉴[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7,(6).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一、渥太华大学医学院与中国高校、医院有着广泛、多层次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专访。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贵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项目。

雅克・布拉德温:首先,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双方的附属医院自2013年以来建立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多层次伙伴关系,这是因为两个学院都有着雄心勃勃和兼容并蓄的国际化战略,且都有意愿与国外伙伴一起投资创造可能影响世界的项目。建立起这种伙伴关系的基石是世界上第一所中加联合医学院――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Ottawa-Shanghai Joint School of Medicine)。联合医学院引进北美医学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等一流资源,采取全英语授课,改革原有的本科医学课程教学体系,形成独特的“1+4”本科临床医学项目。从2015年开始,最多已有60名学生在高考后被录取并展开了一年的医学预科课程的学习。如果他们达到了预科课程的学习要求并且通过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的遴选,最多将有30名学生可以继续进入按照渥太华大学临床医学课程打造的四年制医学培训,包括两年临床前训练(Pre-clerkship)和两年临床习训练(Clerkship)。该项目不仅引入了北美医学研究的结构和内容,还介绍了如课堂学习、在小组中展开基于病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自我导向学习、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以及先进的医师技能发展(Physician Skills Development,PSD)等多元技术。

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要满足加拿大医学院校认证委员会和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的标准。在北美,医学院校需要获得这些委员会的认证才有权颁发具有效力的文凭, 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在全科或专科项目继续进行毕业后教育。我们对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的最初定位是从治理方式(双方院长和执行团队联合治理)到结构,再到课程内容等其他方面,都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最高级别的认证。

其次,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将为中国和加拿大学生提供独一无二的课程――在学习期间提供双学位项目,渥太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以及各自的医学院在本次代表团访问期间签署了一项合作备忘录,如果联合医学院的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核要求,那么他们除了能够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学士学位之外,还有望获得渥太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对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暑期班的加拿大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完成包括中医、中华文化和卫生保健等内容的中文预科课程之后,有机会拿到双学位认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医学培训项目,这个双学位课程将为来自两个国家的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同一联合项目以及获得两所不同大学学位认证的机会。他们将成为未来第一批真正面向世界的国际学生!

如今,加拿大与美国和大多数西欧国家一样都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体制,其中社区的初级和二级医疗发展良好,相互联系,与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相互协调。这种医疗体制的基础是家庭医师,他们长期跟随同一病人及其家属,并能够依据病人需要获得由专家提供的结构化支持。在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家庭医生受到尊重且需求极大,虽然中国目前尚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贵国“十三五”计划的一个目标。

加拿大医学教育系统旨在支持这种综合医疗体制,这也是第一个医学临床本科教学计划诞生的原因,就像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实施的这一方案,在此期间,学生将简要了解家庭医学,然后完成两年的家庭医学培训或长达五年的专科培训。医师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培训,以支持如前所述的从初级到超级专业(super specialty)的综合医疗体制。

因此,基于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四年制学习课程的要求,结合中国医疗改革的背景以及对初级医疗的需求,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医学院在2016年创建了一项全科培训项目,该计划正在向中国的家庭医学领域引进加拿大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支持和促进中国的医疗改革。

在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设立了与其教学配套的国际家庭医生诊所。它不仅具有提供本科课程和临床实践家庭医疗培训的功能,还具备全科(家庭)医师师资及继续教育的培训功能。教师还可以通过该项目到渥太华大学接受师资培训,体验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与浦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宁区同仁医院和社区活动中心合作开展这个示范项目。虽然这只是上海的一个示范项目,但政府最终可以运用这些信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们培训的家庭医生不仅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中学习,并且能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中国的示范项目中。中国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项目,但只在上海开展仍不足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我们一直探索在新疆等西北部地区设立远程培训场所的可能性,两所医学院可以通过尖端远程教育技术支持远程培训,进行师资培训。

此外,我们也努力通过协议促进渥太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两所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联系。这些举措让我们能够使双方医院和部门相互合作,如仁济医院和渥太华医院,新华医院和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瑞金医院和蒙特福尔医院以及第六人民医院和渥太华大学医学教育创新部门。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基础医学取得了长足发展,这要归功于政府对实验研究的投入,但临床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协同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一起在上海新华医院建立了联合临床研究中心(joint clinical research unit)。同时,为了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包括教学法、实验教学、医学教育技术等,我们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同创建了模拟教学项目。

因此,我们广泛、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远远超过了大学与大学之间或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我们的合作伙伴关系反映并符合加拿大和中国进一步的政府战略,以期扩大两国合作以及在文化、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贵院为什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合作伙伴?

雅克・布拉德温:这要从2006年我就任医学院院长说起。那时我希望制定学院的国际化战略,因为当时教授之间、系部之间有很多国际合作,但还没有学院层面的国际合作战略。因此,我们也需要找到高水平的医学院作橛畔群献骰锇椋我们共同投资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且只能由我们共同完成的联合项目。

我们的第一个优先合作伙伴是巴黎笛卡尔大学。我们互派医学交换生进行合作研究,经过五年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决定继续发展院校间的国际合作。此后,我们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建立了伙伴关系,这是考虑到以色列机构在医学研究和仿真研究领域都卓有成就。2010年,我们相信我们的国际化战略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接下来我们期待与金砖国家建立优先合作伙伴关系。

2011年,我们的第一个代表团来中国上海、南京、大连考察。我们受邀到上海交通大学参观,当时他们也正在寻找优先合作伙伴。两校的合作也得到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的支持。之后,上海交通大学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也到我院访问。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计划投资100万美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致力于医疗研究和医学教育创新。2013年10月,我们在上海签署了第一份合作协议,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加拿大驻沪总领事里克・萨沃恩(Rick Savone)、渥太华市长吉姆・沃斯顿(Jim Watson)出席了签约仪式。2014年3月,第二项合作协议备忘录的签署将我们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双方共同打造联合本科医学教育项目,该项目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批准,这为2014年10月17日启动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奠定了基础。

《世界教育信息》:在与中国院校、医院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雅克・布拉德温:我们的合作开展得相当顺利,因为双方的意向是一致的,同时得到了多方的支持。若说挑战,应该说是在医疗观念方面。中国人生病大多会去医院,而不是咨询自己的健康顾问,这与加拿大人不同。家庭医生实际上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他们在社区或是综合医院工作,可以及时探访有需要的家庭。在经过他们的初步诊断之后,如果患者需要专科医生,他们就会协助患者联系专科医院。在患者接受完医院的诊治之后,家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情况,并在家中进行相应的护理。这种做法使得加拿大整个医疗体系更加完善,国民更加健康,相比于生病就到大医院就诊,家庭医生制度也节省了家庭的医疗开支。其实,五六十年前,加拿大或者说北美地区人们对家庭医生的看法也和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看法一样,是政府的推动和教育体系的完善使得家庭医疗蓬勃发展。现在的加拿大人愿意选择家庭医生进行初诊,超过50%的医学院学生愿意成为家庭医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庭医生在中国也会得到普遍认可,家庭医疗体制也会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渥太华大学医学院

具有研究、领导力培养、国际化三大优势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又有何种对策?

雅克・布拉德温: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是加拿大一流的研究密集型医学院,国际排名第68位,其引用率在国内排名第3。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其研究影响力世界排名第54位。

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研究,二是领导力培养,三是国际化。研究方面我刚才已经介绍了一些,此处不再赘述。领导力培养是指培养医学生成为医院、大学、国际组织中的未来领导者,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化战略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处在渥太华这样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讲着两种语言,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因此我们有能力也应该向世界敞开大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在信息化方面与时俱进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的一大优势是大模拟医学实验室的应用,如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学习应用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我们也投资教学技术研究,包括教学法、小组学习,以及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现阶段很多大学共同面临的――财务挑战。在加拿大,各省在教育领域为大学提供财政拨款,因此当各省经济状况不佳时,大学就会面临财务困境。我们医学院还通过捐赠和商业途径获得资金支持,学院每年会获得1200万~1500万美元的捐赠,主要来自校友和在职的医生,这些捐赠大多有明确要支持的研究项目或者具体用途。我们还有可以营利的商业模式,比如医生专科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由其国家资助,根据国家需求到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如培训放射科医生。

《世界教育信息》:在加拿大,贵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如何与医院进行合作的?

雅克・布拉德温:我们有5家附属医院:大型专科医院――渥太华医院、东安大略儿童医院、法语区的综合医院――蒙特福尔医院、为加拿大老年人和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服务的布鲁耶持续护理医院以及渥太华皇家精神护理医院。这些医院都承担着教学任务,医院的医生为学生讲课,也监督他们的临床实习。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并没有很多专职教授,大约只有100位教师进行生物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的教授,因此各医院的医生是我们很重要的临床教授。我们的课程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以心脏的单元为例,学生会学习心脏生理学、心血管系统、心脏解剖、药理、临床、案例学习等。临床教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如何进行教师评估?量是否在评估教师的考量范围之内?

雅克・布拉德温:我们的学生会进行“评教”,通过智能手机对教师做出评价;教师还会受到同行评议。我们的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培训课程以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如果在经过培训之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达标,他们就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

在加拿大的职业体系中,教师和临床医生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路径。如果你向着教师职业路径发展,那么你可以在模拟教学、教学法上进行更多实践;如果你向着临床医生职业路径发展,你可以做临床研究。这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中国若想成为教授,必须要做研究;而在加拿大,教师则可以专注于教学。

三、渥太华大学医学院

积极推进中医和中医教育的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评价传统中医?在中医教育国际化方面,您有何建议?

雅克・布拉德温:我认为中医不仅是中国的,而且对世界也很重要。一方面,在中国,中医专业学生得到完整的培训,获得学士学位,他们有能力并且非常适合做家庭医生,因为他们具有相关医学知识,可以帮助普通家庭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因此,我们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伙伴协议,并和上海交大联手将中医融入家庭医疗。同时,我们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签订研究合作协议,致力于药理研究、研发化学药品和新的药物疗法。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中医博大精深,中药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值得好好研究。另一方面,这种合作对于加拿大来说也很重要,加拿大人喜欢中医,但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能接受中医治疗。我们的家庭医生大多不了解中医,因此不敢贸然尝试。在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合作中,我们希望在加拿大开设一个诊所作为示范项目,在那里,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和加拿大的家庭医生组成小组,一起工作,共同商议出最好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服务。同时,我们也共同研制认证方针和规范。加拿大拥有多元的文化,也有多种传统医疗方式,但是质量保证制度不健全,加拿大政府对此非常担忧。我们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尝试做中医与家庭医生诊所结合项目,分别在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中医教育培训,并共同开展质量保证项目和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研究和教育上都是领先的,又了解中国的环境,而我们了解北美医学认证的模式,可以将技术与其知识相结合,设计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在加拿大实施的认证方式。通过这些努力,中医更易融入家庭医疗。相信在我们的支持下,中医也将更加国际化,因为世界需要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西医教育应重视医学人文,

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同情心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

雅克・布拉德兀喝缃裎饕浇逃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学生要学习太多信息、太多技术,他们越发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回归医学人文,即医学文化、历史、哲学等。我们在渥太华大学设立了医学人文项目,很多其他大学也已经开设了类似的项目,因为医学院学生需要保持同理心和同情心。研究表明,经过人文项目的陶冶,学生会拥有较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因此,我们已经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里昂一大合作开设了“医学和人文”项目。我们还希望融入博物馆元素,正在与上海、渥太华、里昂的科技类博物馆沟通,希望开创一个“医学与文化”的联合项目。

五、医学教授要重视领导力方面的专业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焦虑症治疗方面享有国际声誉,同时在渥太华皇家医院担任首席精神科专家,在渥太华大学医院担任精神科主任。作为医生、学院管理者、教授、研究人员,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发展?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第10篇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水平和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大,使得国家对于医学教育方面也变得更加重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今的社会要求,故此该文对医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对医科学生及教师进行询问调查后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师生关系不融洽以及教育目标模糊等,并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有利于提升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医科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为后期医学临床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

医学教育;措施;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的一门科学,医学的发展蕴涵着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不能称为医学[1]。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人文教育对于医学生以及日后临床医学的重要性,该文对医学教育的带教老师以及学生进行随访询问,并对询问的结果进行记录,对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后期临床医学工作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人才,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如下报告。

1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对医学教育的带教老师以及学生进行随访询问,并对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模式落后是医学教育中存在的最关键问题,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今的社会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仍是以老师为主,且总是以照本宣读的方式进行授课。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低下;

(2)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虽然许多医学院校都有制定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但大多的教育管理体系都不够合理和规范,不具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今许多医学院校教育中所存在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医学教育中太过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太过忽视;以至于许多医学生的医学人文价值缺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

(4)师生关系不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老师由于在平时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一些误会产生,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进行主动配合,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5)教育目标模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也在逐渐变高,不仅仅只是要求专业知识水平达标,还要求医学生的自身综合水平达标,具有较强的文人精神,而在以往的医学教育中并不注重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升。

2教学模式优化改革措施

2.1更新带教模式

为了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以及临床医疗人员需求,应该对传统的带教模式进行更新,从以往的以老师为学习主体到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主动性。多为学生安排一些相关实验和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战相结合,同时多与社会需要关爱的群体接触,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巩固,增强对社会需要关爱群体的责任心,从而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精神。

2.2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根据综合教学情况,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医学教学老师以及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并建立合理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学质量和人文精神得到有效提升。

2.3注重人文价值培养

医学价值的终极体现应是医学人文价值,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目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需要注重对医学生人文价值培养[2]。

2.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与学生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提,医学教育老师不仅要做到在课堂带教中,对学生所提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外,也应该适当地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素质提升,尽量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在学习中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对学习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相互促进学习,以身作则地影响学生的人文观、价值观。

2.5明确教育目标

由于传统的带教模式过于单一,教育目标过于模糊不清,不能使得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进一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精神普遍低下,故此应该明确教育目标,尽量让学生向全面型人才发展,多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重要性[3]。让学生提高自主参与意识,多融入社会实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中,加强自身的人文价值培养。

3结语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在随之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对医疗水平以及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而要使得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根本的还是需要通过医科学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学质量普遍低下,不利于学生在走向临床实战中的自身工作发展,故此对于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并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有效地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经过该文对医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对医科学生及教师进行询问调查后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师生关系不融洽以及教育目标模糊几个方面。而从现今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医科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临床基本技能以及人文素质三方面应共同发展不可或缺[4]。故此制定了更新带教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注重人文价值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明确教学目标等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改革,本着从人文关怀精神的方面和综合素质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从而有利于提升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为后期医学临床工作中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等.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797-799.

[2]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4):100-103.

[3]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60-62.

[4]茹艺.浅析医学教育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32.

上一篇:市场调研的局限性范文 下一篇:游泳馆管理方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