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健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8:25:53

医学健康论文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医科大学各临床医学院七年制、五年制的大四年级临床专业学生和在校学习的大三年级临床专业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798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按2014年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采集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测量数据。

1.2.2统计法。

使用新《标准》测试数据采集软件生成excel原始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1.2.3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各组数据,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差异性。

1.2.4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与资料,了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部分)的测试项目

2014年是新《标准》试行的第一年,大学生测试内容包含7个项目,分别是BMI(15分),肺活量(15分),50米跑(20分),耐力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20分,附加10分),立定跳远(10分),座位体前屈(10分),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10分,附加10分),合计100分,附加20分。

2.2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整体体质情况比较

大四年级初下临床医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优秀6人,占1.5%;良好84人,占21.3%;及格281人,占71.1%;不及格24人,占6.1%;平均分74.36,标准差为7.89。大三年级未下临床医学生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优秀3人,占0.7%;良好95人,占23.6%;及格284人,占70.5%;不及格21人,占5.2%;平均分74.45,标准差为8.14。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平均分所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87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两个年级的总平均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初下临床的医学生与在校的临床专业医学生相比,体质健康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2.3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各单项成绩平均分比较

初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5.29,标准差为10.71;肺活量83.65分,标准差11.61;50米跑68.37分,标准差9.13;耐力67.54分,标准差13.59;体前屈81.2分,标准差11.95;立定跳远67.16分,标准差15.44;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4.59分,标准差31.22。未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4.49,标准差为11.03;肺活量13.01分,标准差0.712;50米跑68.42分,标准差10.97;耐力68.91分,标准差13.57;体前屈79.21分,标准差11.8;立定跳远67.24分,标准差16.87;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5.78分,标准差31.66。在各个单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仅体前屈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成绩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1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初下临床的医学生在柔韧性方面要明显好于未下临床的医学生,其它项目没有明显差异。临床学生有着共同的体质特征。BMI反应的体重指标为优秀,代表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为良好,身体素质方面除了柔韧性略好以外,其它素质均表现不佳,速度、耐力、弹跳素质均在及格档,而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则在不及格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新《标准》测试,初下临床学生与在校临床专业学生的体质整体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各个评价指标方面,身体形态表现最好,身体机能表现良好,身体素质明显偏弱。

3.2建议

3.2.1加强临床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结合力量、耐力、速度、弹跳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的体育教育训练。

3.2.2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临床学习时间较长,特别是占人数比例较多的七年制医学生,他们的五、六、七年级都不在教育部规定的测试时间范围之内,因此从来都没有对他们的体质进行过系统的测试,他们的生活学习场所分布在本校所属的各大医院,而这些医院一般都缺乏运动场地和设施,所以对他们的体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SCL-90

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而作为一名医学生,其心理健康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医学专业的学习态度,乃至影响到将来对待工作的态度。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教育,心理健康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1]。本校为了帮助在校学生健康成长,也为更好了解新生的状况,从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学生,因此为每个班配备了班主任,并由班主任对本校新入学的2003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抽取本校2003级临床本科在校学生共126名,其中女生46名,男生80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以问答的形式要求被测学生在记分卷上按照要求记分。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涵盖9个症状因子(F1~F9)和一个附加因子F10(其中F1为躯体化、F2为强迫、F3为人际敏感、F4为抑郁、F5为焦虑、F6为攻击性、F7为恐怖、F8为偏执、F9为精神病性,F10主要反映饮食和睡眠),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超过3分,表明该因子的症状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然后将结果使用SPSS11.0软件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分析,并将各项与国内正常成人的因子分比较。

2结果

2.12003级临床本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校2003级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国内普通成人SL-90的因子分布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该年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上与普通成人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因子与普通成人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12003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普通成人的比较(略)注:*P<0.05,**P<0.01。表22003级男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略)注:*P<0.05。

2.22003级临床本科男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本校男女医学生中,其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尤其是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攻击性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在人际敏感、攻击性上的问题较女生严重,而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上的问题较男生突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了本校临床医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及阳性项目多项高于国内普通成人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同时我国现在已加入了世贸组织,给现代大学生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大学生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和将来工作的压力以及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所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势必比一般大学生要大,随着国家对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多,医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社会竞争也更为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这对于一个还没有完成成熟、适应社会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心理挑战,这样使他们容易导致强迫、抑郁、焦虑与敌对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这批学生中,有80%以上的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在家的娇生惯养,和父母的过分溺爱,更容易降低他们适应各种社会生活的能力,也缺乏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其心理问题。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了本校2003级医学生中女生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焦虑等方面较男生严重,而男生在人际敏感和攻击性等方面较女生严重,可能是由男、女生的个性特征差异、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风气不同所致。在中国,现代社会对男、女孩子的个性培养与教养方式还存在无形的差异,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女孩子应该乖巧,而男孩则应该勇敢、坚强,这种根深蒂固的风气自然就形成了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2]。

【参考文献】

1吴小鸥,潘孝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126~127.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上工(高明的医生)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已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各半矣”,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发生之前开始预防,不高明的医生在发病后再去治疗,已发病再去治疗花费的精力多而治愈的少,生死各占一半,所以有智慧的人不等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就如同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制造兵器一样,那不是太晚了吗!这些论述表明我们的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疾病的预防可以做到花费少,效果好。在《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的序言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写道:“中医历来重视预防,强调养生保健,从整体、动态和辩证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战略观念与现代健康领域的许多新概念不谋而合。”刘院士指出:中医“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干预方式,追求人体功能平衡状态,适应了生命过程的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实际情况;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理论及方法在老龄化社会和健康观念转变的现代社会里,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许多经验性的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相继被实验科学淘汰了,而中医学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中医理论融汇了阴阳、五行、精气等哲学概念,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综合地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它十分重视自然、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其理论形成之初就确立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雏形,孕育着现代医学生物模式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的理论精髓,赋予了中医药学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卫生费用快速增长,人们已经认识到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全人群策略优于高危人群策略、综合的危险因素干预优于单个危险因素干预[1]。而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养生保健思想正是一级预防和综合的危险因素干预的具体体现。《渥太华宣言》指明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和协调,其中提到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在健康教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营销策略一章中,指出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是社区健康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则[1]。

2传统医学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优势

2.1方法上的优势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方法丰富多彩,除广泛应用的方药和针灸外,还有推拿、按摩、刮痧、火罐、熨疗和气功等许多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2.2方药上的优势天然药物储藏丰富,我国有中药材12807种,历代方剂10多万首,目前我国生产的中成药有5000多种[2],是新药筛选开发的巨大资源,这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效方药,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将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也将成为我国的新兴支柱产业。这些中成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方便群众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

2.3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开发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功能保健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药食同源”理论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一日三餐,因为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饮食有节,瑾和五味”的至理名言。宋朝《太平圣惠方》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方法,如水肿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等,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中医传统食疗的特点用两句话可以概括,“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就是说食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中医对食疗“无功可言,无德可鉴,而人登寿域”的功效描述,就是对传统食疗突出的保健效果做出的高度评价。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于养生有具体的描述,包括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适度的体格锻炼。这些和我们现在的健康四大基石内容是一样的。还有古代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来发展的八段锦,导引术等都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3传统医学曾经对我国健康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50~60年代,我国经济相对落后,我们靠着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在各个城镇乡村建立卫生所,培养一大批的赤脚医生,靠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以最低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与已得到控制的急性传染病相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因为这些疾病不像传染病那样由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而我们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干预方式的特点,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4建议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学习应用先进文化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健康教育计划确定优先项目的有效性原则里提到:干预措施操作简便易行,成本效益较好,且易为对象人群所接受[3]。而中医学的很多方法符合这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以货币为媒介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消费者付出货币,获得所需要的商品。从这种逻辑出发,消费者(患者)付出货币向生产者(医生)购买商品(治疗控制及治愈疾病获得健康)需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简单而言就是患者付出金钱向医生购买治疗行为,最后达到消除疾病获得健康的结果。如果出现付出金钱太高才治好病或者付出了金钱还没有治好病,就有可能是没有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潜台词是违背了公平正义。此种观念在社会上获得很大程度的认可,并且在医院“包治百病”的医学万能宣传中得以强化。

2健康疾病商品观的影响

2.1积极影响健康疾病是商品,那么作为生产者(医生)提供商品是有成本的,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利润。生产者在提供服务时候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各个医院在相互竞争中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患者。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是我国医院发展的推动力量,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2万个,其中:医院2.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3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他机构0.2万个。”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有着长足发展。如果没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思维,整个医疗服务资源就不会有这样快速发展的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者(医生)及其背后的医疗卫生机构必然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消费者(患者)购买商品时得考虑价格,选择合理的求医行为,防止小病大治之类的过度医疗,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在现实中,针对老百姓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的现象,可以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分流。理念上,引导消费者(患者)树立分级诊疗理念;在制度上,可以设立分级诊疗制度,逐级大幅降低越级诊治的报销比例,把患者留在基层医院,降低消费者(患者)购买商品(治疗控制及治愈疾病获得健康)时候的综合支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改革方向,改革过程中肯定需要借鉴商品经济思维理顺各级诊疗收费价格及报销比例。

2.2消极影响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这意味着商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会产生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的冲动。把健康疾病视为商品的观念对生产者(医生)和消费者(患者)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生产者(医生)从消费者(患者)获取更多利润的动机会导致少数医生开大处方、大检查乃至收受患者红包、药品回扣等行为,陷入到拜金主义甚至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此种少数不良行为经过媒体宣传放大为整个医护人员的形象,无疑增加了消费者(患者)的怀疑心理,进一步瓦解医患关系之间脆弱的信任。调查表明,社会公众在看病时最不满意的是“医生开大处方导致看病贵”。此外,医院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医疗资源分布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的不平衡现象也是以商品经济思维来提供健康产品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加剧了看病难,放大了消极影响。消费者(患者)把健康疾病简单化地理解为普通商品也会出现问题。健康疾病不是普通商品,不可能完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当前医学很发达但是仍然达不到医学万能的程度,整体上无法改变个体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即使生产者(医生)竭尽全力,消费者(患者)付出金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商品(治疗控制及治愈疾病获得健康)。但是在患者的潜意识中就应该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现实不能满足时就会造成消费者(患者)心理失衡,寻求赔偿损失,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破坏医患关系的信任原则,甚至引发严重的伤害杀害医务人员的犯法行为。

3创新“大医学教育”模式破除健康疾病商品观的消极影响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确立,医学教育也要随之转变。化解健康疾病商品观消极影响,主要还得从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入手。这种医学教育是一种“大医学教育”,不仅要面向生产者(医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同时还要面向消费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消费者(患者)的医学素养,尽力减少患者求医时医患双方医学信息不对称导致医患沟通不畅的情况。

3.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对生产者(医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尊重生命,怀揣仁爱之心依法行医。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此,需要对生产者(医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将一个“整体患者”从现代化医学诊断治疗过程中“重构”出来,不能“只见病而不见人”。这样,生产者(医生)不能简单的把消费者(患者)当成购买产品的顾客,只关注患者躯体问题而忽视患者情感,而是以仁爱之心去给患者看病治病,给患者更多的关怀与照料。调查表明,医德评价不高的社会大环境中“医患纠纷的直接引爆点是医生治疗过程中的态度”,2012年3月发生的“哈医大血案”起因也在于患者在6次求医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最终导致积怨爆发,酿成悲剧。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主要场所,必须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一定的医学人文课程,经过学校教育熏陶过程使医学生毕业之后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调查表明“医学生高度认可医学人文知识是医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的医学教育中应该开设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增强医学生对医学是人学的理解,树立尊重人尊重生命的牢固理念。当然,在医疗资源分配上,不能只靠市场这只手,还有加强政府这只手,形成一个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格局,为医生从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行医环境。例如,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对公立医院床位审批、建设标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举债建设提出要求,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同时,国家卫计委即将出台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将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标准。”这是化解大医院由于人数太多导致“看病难”的釜底抽薪之法。

3.2普及健康教育对消费者(患者)普及健康教育,尊重医学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医学作为一门科学获得了稳固地位,人们相信可以通过医学科学探索疾病防治的合理路径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相信通过医学科学可以破除“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认命观念,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既然相信医学是科学就得承认医学的局限性,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人类对人体的认识还远远达不到明了透彻的程度。换句话说,现在医学虽然看似很发达,但实际上对很多病都无能为力。消费者(患者)在就医时需要有理性的就医观,不能把医生神化,求医结果不会必然是花了钱就一定能把病给看好。调查表明普及健康教育“尽可能改变人群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优化其求医行为”很有必要,因为这可以消除健康疾病商品观的负面影响,达到预防患者求医时产生过激行为的效果。要想对消费者(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服务社会功能的一部分而有所作为。学校应该统筹各种资源,组织学生以板报宣传、义诊、义工、义务健康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连续深入社区,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医学素养。第二,医院在宣传自己中不能给消费者(患者)造成一种“医学万能”的印象。无限夸大医学责任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其实医学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力承担“医学万能论”的重任,不能迷信高精尖技术必然会给消费者(患者)带来治疗控制及治愈疾病获得健康的效果。第三,媒体应该客观公正报道医患关系的新闻,同时还应该在新闻报道中增加宣传医学科学普及健康教育的新功能,特别是对某些患者中“闹一闹就可以从医院获得一笔钱”的观念要批判,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传递正能量。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学者对于健康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在健康信息素养评估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理论研究与教育两大类,面向公众和病人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几乎空白。卫生部2008年公布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仅为6.48%,但是,此份调查基本上是关于健康的基本知识,而对于如何获得、理解和使用健康信息,即健康信息能力则没有涉及,因而很难认为可用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测评工具。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约0.5个百分点,到2013年达9.48%,其中,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18.46%,但是,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仍处于偏低状态。我国10所医学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和42所承担医学文献检索课的院校授课情况调查显示,对医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只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介绍,忽视了获取健康知识技能的培养[9]。近2/3的高校BBS用户受访者不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得有用的网络健康信息,只有4成被访者能够准确评价网络健康资源质量高低及是否有用。80%的医患纠纷源于医生和患者沟通不够,其中,信息交流不畅、不告知患者健康相关信息等是主要原因,提示医务人员的健康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我国现行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于健康信息的检索教育,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辅以入馆教育与专题讲座等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较少涉及健康信息的加工处理、评估及其实践应用,与专业学科教育相分离,健康信息素养低下,普遍存在着健康信息意识淡薄、甑别理解与评估能力低下、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意识欠缺等问题,不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健康信息资源作出合理的健康决策,甚至因缺少常见疾病防治知识、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低下而出现高住院率、高医疗费用与高卫生支出等问题[11],无法满足全面培养学生健康信息需求,不能有效提升专业岗位胜任力。反思以上问题,主要是与我们对于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与方式认识误区、缺少评价激励体系等有关。在当前慕课、电子健康档案等大数据浪潮下,使我们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观念、体制、机制面临着严峻挑战,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2积极实践,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健康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医学生是健康信息素养的先行者、未来健康信息教育者和传播者,加强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其辐射作用面大,对于促进公众健康、降低健康风险和提高健康可及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要结合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要求,积极整合和优化健康信息素养与专业教育课程,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2.1借鉴21世纪医学生培养目标与要求世界卫生组织一直积极倡导医学教育改革,最为突出的是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倡导“五星级医生”理念。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取信息、治疗管理患者并开展卫生保健工作。这些要求表明,21世纪的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要着重强调医生的职业价值、群体保健和预防观念、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统一,能够有效识别健康信息需求、获取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质量、利用信息与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在具体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文化传统、文化层次、年龄与专业等类别,建立健全分层次、差异化的健康信息素养培养培训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2.2开发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健康信息素养项目化课程要以培养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加强培养健康信息素养与专业学科教育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文献检索课程模式,开发由医学图书馆员介入、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做一体化”项目任务驱动的健康信息素养教材,编写相对应的特色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上反映学科整合化趋势,融合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沟通能力,实现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和职业岗位胜任力的有机融合。

2.3建立健全健康信息素养教学特色资源库要结合发达国家健康信息素养发展及其标准化评估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研制符合国情的健康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评估工具,为制定相对应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将各种分散的网络医疗、公共卫生、保健康复等健康信息资源、医疗卫生行业资源以及国内外健康信息素养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健康信息素养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特色教学资源库模块,建立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适应大数据网络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服务系统,建立完善权威的类似于美国“MedlinePlus”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门户网站,提供政府、专业学会、医院和研究所等高效、稳定和权威的官方网站,建立健康信息网络导航平台,开展网络健康信息资源分类导航服务,不断丰富健康信息教育资源,开发专业的在线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系统,实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实现校际共建共享,实时获取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最需要的一线资料,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的变革,不断提升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2.4建立健全校内职场化与校外教学化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强化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切入点,探索建立全真模拟医院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职场化健康信息素养实训室,开设综合性实训实践课程,拓宽以社区实践基地为中心的教学场所,强化社会实训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及其保障体制与机制,逐步建设形成一个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健康信息素养技能与职业岗位服务能力有机结合、可操作性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

2.5积极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加强健康信息化教学支撑体系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根据“三网合一”推进步骤,充分发挥手机、IPAD、数字杂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各类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全新健康信息素养教育途径作用,开发基于移动应用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软件与硬件产品,为高职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创新服务平台。要积极创新建设健康信息素养教学网络课堂,加强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运用情景教学方法,运用网上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立体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运用以问题为中心(PBL)、启发式、讨论式、情景案例讨论分析等现代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的学生个体,选择灵活多变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推广分层教学,开展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教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新生入馆教育、选修课、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倡导“大课程观”,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氛围环境,开展文献传递、健康信息咨询、信息处方等服务,培养学生健康信息检索、分析、评估与利用技能,加强健康信息意识和健康信息道德教育,重点加强沟通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获取健康信息资源和整合专业学科知识与卫生服务实践能力,提高为患者健康信息素养服务水平。

2.6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的具体保障与关键所在。要不断优化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专业教师与医学图书馆员、媒体等不同部门人员的通力合作,增大“双师型”教师比重,正确引导教师树立学生主体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促进专业教师到一线岗位顶岗锻炼,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健康信息服务岗位兼职老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大纲、方案、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行业、社会、教育等各部门协同努力,以逐步提升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6篇

1.1医学科普内容层面

当前,多数医学科普图书选题大都重视知识层面和应用层面,侧重的是得了病“怎么查”、“怎么治”,而对于传播医学科学精神和健康理念等思想层面的内容不够重视。忽略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导致了疾病预防意识弱,得了病过度恐慌,小病大治的过度医疗现象,以及农村求神拜佛乞求祛病去灾的陋习,凸显了人们健康素养的不足。如何响应国家“人人享有保健、全民健康行动”的号召,围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方面做好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2读者对象的针对性

有的放矢、量身定做,选题要对准“靶心”,即针对读者对象的需求进行策划。鉴于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迈多病,需要普及老年病的防治知识,所以医学科普的读者对象往往以老年人、妇幼为主。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强,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中青年尤其是中年人带来精神心理方面的压力,中青年人群也需要医学保健知识。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时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普及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将会对社会文明发展、人类健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宇宙、天文、地理、生物等科学一样,是神秘、奥妙、精彩的,同样对青少年充满了魅力,如果针对他们策划选题,编辑出版一系列图文并茂或图解图注的医学科普图书和画册,再带有拼图或人体解剖组装玩具,这样既满足了青少年求知欲的需求,又启发了他们奇思妙想的探索精神,寓教于乐的同时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可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要将医学科学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与健康教育导向的思想层面、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这样才能扣准读者的需求,选好题、出好书。

2选题创新的切入点

2.1观念新

编辑观念创新是医学科普编辑选题策划的前提和起点。传统的科普作品强调科学知识本身的传授,而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媒体时代,绝大多数读者乐于通过轻松活泼乃至娱乐化的阅读方式接受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具有科学普及和休闲娱乐双重功效的科普作品才会受欢迎。因此,要用流畅的、文学的、大众化的语言,使作品内容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因此,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最佳的创新结合点,以新制胜。

2.2落点准

当前,无论是医学图书、医学报刊,还是各种新媒体均在谈健康,可内容却大都是在“老生常谈”,作品的抄袭、雷同现象更不容忽视。当今医学图书市场当中,医学科普图书已经形成了一个细分种类,它已经覆盖了医学常识、疾病控制、保健养生、健身、减肥、美容、孕、产、育、生殖健康等方面,例如,疾病防治包括了从头到脚的所有疾病的防治。那么,如何挖掘新选题呢?从什么内容角度切入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①老调弹出新曲。例如,狂犬病知识大家都知道,但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就需要反复普及这方面的知识。②老内容新角度。例如,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注意事项内容很多,但性生活问题难以启齿,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使作品的吸引性、实用指导性提高了。此外,许多突发事件、热门话题都可能成为医学科普图书的选题。例如,2003年SARS突发时,就需要及时出版对抗SARS方面的科普图书,指导人们进行防治。而当今的“医患关系”话题是热点,如果及时组织出版“医患关系沟通”方面的图书,也会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2.3书名妙

俗话说,看人看脸,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可见书名的重要。好的书名可以达到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效果,会引人注目。一本医学科普图书的好书名,多是运用了修辞手段的结果。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书名更加鲜明、生动、出奇制胜。医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也要多考虑书名,以挖掘新的切入点,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3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科普图书选题内容和读者的针对性与其他科普读物的创作相比,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蔓延、流传与时令、地域、人群及其他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医学科普创作只有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来选择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应重点普及各种年龄段常见病、疑难病的防治知识;针对关注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读者,就应介绍一些易懂、易学、易行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选题也应考虑作者自身的情况,所谓医学专家谈科普,就是写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熟悉的内容,这样内容才会有血有肉,读者才会嚼之有味。简而言之,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选题才会大大加强作品的针对性。另外,与电视和网络健康教育栏目互动,实现图书与新媒体的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做好健康选题的延伸,这也是策划编辑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7篇

高等医学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造就未来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和基地。

因此,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掌握医学生人格特点、规律及其差异,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医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并轨的完成和高校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大学医学院2001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共计60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

采用五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9个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1]。

1.3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性别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可看出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1.67%。男生心理障碍率为10%,女生为13.3%。由此可见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表1)。女生与男生相比,在躯体化、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焦虑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表2)。

3讨论

3.1性别与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差异不大,这个结论与有关研究一致[2],但是不同性别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比较结果提示女生情感比较丰富、细腻而脆弱,情绪波动大。

男女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①由于我国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女生的教育相对于男生更趋于保守,使她们在交友、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很多的约束,这可能导致女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减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男生要弱一些。

②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使得女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问题时在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特别关注显得特别重要。

3.2不同年级与心理健康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五年级。原因可能是:

①一年级学生刚从父母身旁来到他乡独立生活有一种不适应感。

②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旧生活方式的依恋,难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③加之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想象中的殿堂式校园与现实的不符打破了他们的浪漫梦幻,就更加滋生了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3.3来自城镇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通过调查表可以看出,城镇与农村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环境与所受教育存在的差别使其在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

①我国目前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农村文化落后,思想闭塞,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简单。

②有的家长教育比较粗暴,不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给予必要的关注,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奋斗。

③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困惑、矛盾、痛苦等不能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久而养成农村学生敏感、多疑等性格。

④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变化大,难以适应。

如人际关系上的自卑情绪,城市大学生高消费和自身经济窘困矛盾下的种种尴尬……,这些情况需教育上的正确引导。

4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医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下,挤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中许多人虽然文化素质达到了录取线,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说是未达到或是未完全达到“录取线”,特别是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的压力和影响[3],易产生心理恐慌,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①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这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全面系统的课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状态。②开展团体咨询。对于因子分≥3的部分学生通过分类,把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咨询。超级秘书网

对于总均分≥3的少数学生,应主动约请,建立咨询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症状自评量表[M].精神病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2胡启先,易法建,毛晋平,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5-237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医患关系的影响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创新教学方式,逐渐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教师无法根据当前医患关系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发严重。第一,缺乏医患关系分析体系。在我国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还没有全面分析医患关系现状,无法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医患关系类型,难以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医护人员经常会受到恶意伤害与攻击,导致医学生受到心理伤害,如果教师不能予以医学生正确的引导,将会影响医学生的就业积极性,甚至导致医学生选择其他行业[1]。第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滞后。部分高校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未能利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导致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高[2]。同时,教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教学方式的创新,导致医学生的医患沟通知识欠缺,难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受到严重影响。第三,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通常情况下,院校只会设置医学专业和近医专业等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这使得医学生所讨论的话题,以及其视野都存在局限性。基于此,在进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较为重视医学生由于专业方面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忽视医学生在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缺乏针对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医患关系影响下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逐渐创新教学方式,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质量。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高校心理教师必须要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医患关系的分析,加强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的教育效果,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关注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情况下,高校需要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与基础设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教育相结合,引导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3]。

(二)创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在医学生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利用情境互动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与角色扮演教学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态度,保证医学生在入职之后可以正确维护医患关系,进而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率,增强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4]。

(三)丰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根据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结合当前医患关系的实际情况,丰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此期间,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与情商教育等内容,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同时,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引导医学生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状况,提升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达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三、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根据医患关系的实际情况,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有效提升医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叶馨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乔文达.论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9):158-159.

[2]尚爻,李爽,王明滨,等.医学生视角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3):383-385.

[3]李小艳,陈国栋,欧阳瑶,等.患者及家属视角下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216-218.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9篇

1.1调查对象

在2014年3月~2014年5月期间,对某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68人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8.81%。其中男生72人,占42.85%;女生96人,占57.15%。平均年龄(20.47±2.05)岁。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于1975年编制。该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情绪、思维、感觉直至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该表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以做精神病学的研究。本研究中,自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11。

1.2.2症状自评量表质量控制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症状自评量表是科学化的标准问卷。问卷调查人员都经过专业心理培训,给被调查者发放问卷前首先向被调查者讲明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调查使用了无记名方式进行,并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回收了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是将全部统计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利用现有的SPSS13.0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1.3结果

口腔专业医学生与国内青少年组常模比较,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恐惧因子、偏执因子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1),如表1所示。

2讨论

口腔科医生是一个特殊医学职业,要求从业者责任心强,工作风险性大,这些都要求口腔科医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学制长、内容繁多、学习任务重以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等特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3次角色转变:(1)新生入学后由被动学习的中学生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大学生;(2)由普通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转变为素质全面的口腔科医学生;(3)通过临床实践由高素质的口腔科医学生转变为合格的口腔科临床医生。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如果存在所学知识不牢固,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时,很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与国内青少年组常模比较,躯体化、焦虑、恐惧、偏执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少年组常模,说明在这些方面,口腔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注意。

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整体教育相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许多课程都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和《神学》等,这些都是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考虑到他们专业的特殊性,这样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医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可以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性的心理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择业心理和挫折方面的教育活动。课程目的是使医学专业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坚忍不拔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加强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在社会交往中的适应能力,使医学生有健康的身心和心理。

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分段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新入学的口腔医学专业新生首要任务是尽快进入大学生的角色,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尽快从陌生到熟悉、适应,为大学阶段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这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加压、广交朋友,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辅导让他们了解“毕业就失业”重压,要早日对职涯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抉择时游刃有余。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特长和潜能对自身条件等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克服各种挫折与困难的能力,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年级的口腔专业医学生以解决情感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如何体现自我价值等问题为主。很多案例都表明医学生因恋爱引发的情感危机会诱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个别学生会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在临床实习期的口腔专业医学生而言择业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在临床实习时期有必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防止实习期医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口腔专业医学生在就业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是他们注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普遍缺乏埋头苦干、甘于寂寞的心理准备,有较强的自我价值观念但把控的能力较弱,有为人民解除病痛的理想却对实现中医患关系问题无从下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毕业生释放压力,转变就业观念。

其次,面向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讲座。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讲座,有利于医学生全面、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使医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而不是盲从或者从众,这些对医学生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建立咨询机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从8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了高校心理咨询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推广,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督促学校加强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比较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固定的心理咨询单位并以它为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信息系统,全面指导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是优化医学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心理咨询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是:(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2)组织进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3)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及时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者有时并不能直接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与有心理问题的医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途径,通过不断的互动使有心理问题的医学生自我认识问题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

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既可以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据可查,也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好地掌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倾向,有利于辅导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医学专业学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医疗能力、创新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到医学的发展。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和广大医务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自我管理、处理好恋爱、交友和工作的关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能够团结协作,处理好医患关系,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服务于广大患者,不断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满足当代医学要求。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整体素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关键。通过在校期间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调节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还可以为培养口腔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第10篇

1.1研究对象

某医学院院校高职新生,有效被试总数为978例。其中,男生72例(占7.36%),女生906例(占94.64%);独生子女338例(占34.56%),非独生子女640(占65.44%);城镇学生416例(占42.54%),农村学生562例(占57.46%)。

1.2工具

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问卷由104道题目组成,包括躯体化、焦虑、强迫、自卑等12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某方面的症状严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群体某一症状的分布特点。1.3统计学方法: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平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反映高职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状况。

2结果

2.1通过筛查

结果显示共有问题学生37例,其中男生9例,女生28例。具体各因子问题人数如下:躯体化5例、焦虑7例、抑郁23例、自卑11例、社交退缩6例、社交攻击9例、性心理2例、偏执12例、强迫4例、依赖7例、冲动6例、精神病倾向13例。

2.2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个方面做以比较

结果如下:

男女新生CCSMHS各维度评分比较,男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笑2013级新生绝大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受测学生978例,出现心理问题学生37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郁、自卑、偏执、精神病倾向。另外,男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生,这在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所察觉。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某些因子分上也要高于独生子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统一规划和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组织、协调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专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认识。

3.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在此次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预警干预。可将他们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测试或交谈并给予专业的分析和心理辅导。当确认某个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并通知其家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警干预工作要慎重,主要通过侧面了解个体情况。同时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应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3.3充分发动学生组织的有效力量

进一步加强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校要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注意与宣传、新闻、文化、公安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性。

上一篇:正高医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民族医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