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

时间:2023-03-08 02:50:44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1篇

开幕式上,原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致辞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医疗健康资源持续增长,为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形成了城乡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即在城市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相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然而,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还存在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医疗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等问题。因而,中国“十二五”期间,新增医疗健康资源主要面向城市基层和农村地区,保证基本医疗健康服务供给。

他希望大家通过京交会这个平台,加强国际间医学交流,特别是在促进健康服务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成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做了题为《心血管转化医学》的报告;首尔大学医院江南体检中心院长、首尔市江南区医疗观光协会副会长赵相宪做了题为《韩国健康体检体系及韩中合作事例》的专题报告;首尔江南医疗观光协会常任理事、韩国艺颂嗓音中心医院代表院长金亨泰做了题为《诚信医院的打造一以艺颂嗓音医院为中心》的专题报告。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玉台,原卫生部部长、党组书记高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名誉会长曹荣桂,原卫生部纪检组组长、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宗淑杰,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纪明,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中国医师协会原副会长蔡忠军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各省市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界、健康产业界、疾病控制中心的代表共计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2篇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玉武教授主持,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颜世洁教授,复旦大学医学科研处处长张农教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叶阳教授、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汪昕教授,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国兴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专家讲座,百姓受益

开幕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汤荟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徐群副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内科魏文石教授为大家作了精彩的讲座。

汤荟冬教授所作《谁偷走了我的记忆》的讲座,详细剖析了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原因,点明了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提醒广大市民重视痴呆的早期信号,尽早就医。

徐群副教授在谈到《脑血管病与痴呆》时,重点介绍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防、治疗措施。

魏文石教授则着重介绍《直面痴呆的居家护理》,他深入浅出地为在场听众讲述照料痴呆患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特别强调要关注患者照料人的心理疏导。

会场座无虚席,许多听众更是认真地做起了笔记。不少听众反映,今年的主题更“接地气”,3位专家的讲座都非常贴近生活,让百姓一听就懂,回家就能操作。

在举办健康讲座的同时,现场还开展了沪上记忆力障碍门诊专家咨询答疑活动,近20位神经内科专家免费为参与活动的市民解惑释疑,现场一度排起长队。

失智老人养护,任重道远

国际会议厅,脑健康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与此同时,在科学会堂海洋厅,以“认识他、找到他、关怀他、照顾他”为主题的“2014失智老人养老护老模式研讨会”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由上海市医院协会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金其林先生主持,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肖泽萍女士致辞,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胡苏云研究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焰生教授、国内外知名康复护理机构专业人士王燕妮女士和高天礼先生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100余位专业人士参加了会议。会后,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汪昕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与会人员就当前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料问题展开探讨,从国内外失智老人的公共政策现状谈起,讨论了失智老人的人群管理及医疗服务能力的困境,并分享了失智老人康复护理的经验,法国记忆力门诊的介绍也让与会专家得到了一些启示,冀望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现状的失智老人养护的经验之路。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3篇

查一下郭航远教授的工作记录,至少有两大项内容把他“逼”成了这样:一是2012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绍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越医心血管病论坛,郭航远教授不但出任了这次大会的执行主席,承担会议的各项筹备及召开期间的会务工作,还要主持开幕式和论坛讲座、做学术报告等等;二是2012年11月18日,该院迎来了建院70周年华诞,要举办一系列的盛大庆典活动。身为院长的郭航远担任着院庆筹备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不但要指导、检查各项筹备活动的进度,还要带领筹备小组各路人马制订工作方案并逐一落实。

据记者了解,身为“60后”的郭航远教授是浙江省最年轻的综合性三甲医院院长。“年纪轻”这个优越的身体条件,给了他“工作几乎在拼”的最好的身体基础。“好在身体还行,再忙也扛得住,不然,早累趴下啦”。两场大活动刚落下帷幕不久的12月1日和7日,郭航远教授赴北京出席“中国康复学会心脏康复委员会换届会”、“中国心血管医师大会”,见到记者后,没聊几句便这样感叹说。

于是,采访就从郭航远教授的“忙”和他的“拼”开始了……

学界翘楚,聚首名城

再忙碌的人,处理起工作和生活中的事务来,也要分分“轻重缓急”,记者和郭航远的对话也是一样。采访一开始,我们首先提及的,是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越医心血管病论坛”。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2012年10月19日至21日的金秋时节,第三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越医心血管病论坛在“名士之乡”浙江绍兴召开。这届学术盛会是由中国老年病学会心脑血管病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绍兴市医学会、杭州市医学会主办,中国控烟协会分会协办,由绍兴市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中国控烟协会吸烟与疾病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宁夫教授、郭航远教授出任执行主席。

关于此次会议的情况,郭航远教授介绍说:“10月20日,为期三天的第三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越医心血管病论坛在绍兴饭店盛大开幕。我院作为承办单位承办这个活动,同时纳入了我院第三届学术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我们会前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这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各级医院近500余名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的医生参加。”

郭航远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开幕当天,他主持了本届学术年会的开幕式,胡大一教授致开幕辞。绍兴市卫生局局长马国灿、浙江省医学会秘书长骆华伟、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周智林等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和行业协会领导到会祝贺、致辞。

郭航远详细介绍说:“在开幕式上,大会还对控烟先锋、青年医师PPT演讲比赛优胜者以及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全面展示了绍兴市青年心血管医生的精神风貌及在本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经过比赛及评选,我院心内科唐伟良医师因在‘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脏大会’上的突出表现,被授予青年医师PPT演讲比赛特别奖,心内科孙勇医师获一等奖,我院内分泌科黄迪华医师及绍兴二院周浩亮医师获二等奖,另有三人获得了三等奖。我院心内科杨芳芳医师及季政医师获优秀论文奖。”

郭航远说:“这届论坛邀请到众多中外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莅会,其中来自德国、北京、上海、河北、陕西及杭州等地的40余位专家分别就控烟与心血管病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起搏介入治疗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进行了广泛交流,并深入介绍了当前国际和国内控烟及心血管疾病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郭航远认为:“这届论坛是我院组织的最高规模的会议,会上呈现出的学术亮点很多,我个人认为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本次大会主题是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导致死亡人数也是世界第一,控烟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本次大会提出了‘控制烟草,医师先行’的观点,并特设‘控烟先锋’奖,以鼓励医生在临床工作主动劝导患者戒烟,减少烟草消费,促进健康。二是大会还注重青年医师的培养,开展了青年医师PPT大赛,培养年轻医师PPT制作、演讲等方面的能力。鉴于此,我认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将有力推动我们绍兴市的心血管病诊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事后据记者了解,实际上,这次大会还有一个“亮点”,被比较谦逊的郭航远教授刻意“隐瞒”了:会议期间,郭航远教授为刚刚出版的新书《医生职业化培养》举行了签名赠书活动。他的这部新作,主要关注的是医生人文精神塑造和职业精神提升等问题,并由胡大一教授作序。他在千头万绪的会务工作中,抽时间搞的这个签名赠书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医师代表的交口称赞。

“我们绍兴古称‘会稽’,有‘东南第一都’之誉,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经有过‘千骑东方侯会稽,家国迢迢向越台’的干云豪气。”在介绍这届学术盛会时,郭航远教授自豪地谈起了绍兴古城的历史:“我们绍兴还被称为‘名人之都’,代有人杰,史不绝书,光历朝历代的文武进士就有三千多位。当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携文人雅士在兰亭饮酒赋诗,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他们那次修禊集会,虽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但无非是文人雅士们的一次娱乐活动而已;而我们这次盛会,也是‘群贤毕至’,为的却是聚集在一起,为捍卫人类的生命健康,探讨防病治病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的学术问题……”

薪火相传,七十华诞

郭航远教授简要介绍完了他近期“忙”完的第三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越医心血管病论坛之后,随即把话题转到了不久之后的另一场盛事上——绍兴市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庆典。

采访前据记者了解,11月18日上午,绍兴市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庆典仪式在该市开元名都大酒店隆重举行。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参赞Reinier(雷凝安)、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杨敬、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以及绍兴市领导钱建民、谭志桂、陈长兴、车晓端、丁晓燕、陈伯怀等,与来自国内外众多医疗卫生战线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出席了庆典活动。

参加活动的各界人士从庆典仪式上播放的医院专题片中了解到,绍兴市人民医院从初创时只有26位员工的卫生院发展到今天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几代“绍医人”用青春和热血,用智慧和力量,造就了今天“优质医院”和“人文医院”的品牌,使她成为呵护绍兴百姓生命和健康的港湾。如今,该院占地228亩,开放床位1666张,设有32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拥有直线加速器、3.0T核磁共振仪、64排CT等大型先进设备。全院职工2166人,其中高级职称332人,博士、硕士218人。医院年门诊量115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5.4万余人次。

郭航远教授谈及自己领衔的这家医疗机构时说:“近几年,我们医院始终秉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病人满意高于一切’的医疗服务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通过实施单病种路径化管理,控制医疗成本,降低百姓负担。构建了肿瘤综合治疗技术、心脑和外周血管介入技术、腔镜技术、急救监护技术、康复技术、骨与软组织重建技术等6大核心医疗技术,用精湛的技术和人性化的服务造福绍兴民众。同时,我们还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致力于加快学科建设、专业细化和整合步伐,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拥有省重点扶植学科3个,省市共建重点学科4个,市级重点学科21个。部分优势学科、关键技术和整体创新环境已跨入国内先进行列。近5年,实现了部级自然基金、省部共建项目零的突破,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220项,省级项目立项数连续几年位居省内地市级医院前列;曾获省、市成果奖励123项次。我们成功创建了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设有22个教研室,承担17所高等医学院校14个专业的教学任务。近5年,承担部级继教项目16项,中华医学会继教项目5项,省级继教项目71项。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院校合作,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浙江大学绍兴医院’,设立了两个院士工作站、8个专家工作站,成功对接神经病学、肝胆外科学等10个学科,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成为协作医院,与台湾义大医院结为友好医院。医院还先后与新加坡、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中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打造‘管理培训在新加坡,服务培训在台湾,技术培训在西方’的培训格局和模式。我们还下大力气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素质全面的员工队伍。其中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人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两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人荣获浙江省‘五一’奖章,1人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等荣誉……”

谈完这些,郭航远教授用了三个词,去形容他的心情——“感谢”、“欣慰”、“责任”。

郭航远教授介绍说,在11月18日上午,他代表全院干部职工在建院70周年庆典仪式上致辞时,也是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的。他在致辞中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院干部职工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医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表达对近年来医院坚持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导向,实施“质量立院、科教兴院、开放办院、文化强院”战略后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的欣慰之情。

在致辞时,郭航远教授说,此时此刻,我们感受最重的两个字是:责任!70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要铭记“厚慈为医、健康为本”的院训,弘扬“人道在心、责任在肩”的医院精神,倡导“和谐、规范、创新、学术”的办院理念,更加谦虚谨慎,恪尽职守,勤勉工作,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进一步突出公益导向,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提升队伍形象,以一流的业绩,让政府满意、患者满意、员工满意。

郭航远在致辞中还表示,该院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动力,以护航人民健康为重任,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升人文服务,加强学科技术创新,深化院校合作,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行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先争优、干净干事的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国内先进的现代化优质人文医院,开创医院科学发展新局面做出更大贡献!

另据记者了解,在当天的庆典仪式上,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杨敬在讲话中说,绍兴市人民医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秉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改善诊疗条件,不断强化医护质量管理,重视医疗安全,提升技术水平,大力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注重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积极参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杨敬希望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以建院70周年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进行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创建现代化的优质人文医院。

人道在心,责任在肩

郭航远教授不仅担任着院长,还兼任着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心内科学科带头人。因此,在倾心于全院的行政及业务管理的同时,他不可避免地要把一部分精力耗费在心内科的科室发展及学科建设方面上。这也使他“忙”和“拼”的人生状态,有了另一项更为具体的内涵。

聊及他麾下的这个科室,郭航远教授首先介绍说:“我们绍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及绍兴市临床重点学科,是绍兴市重点创新领军团队,共包括一个心内科病区、一个遥测病房和一个CCU病房。我们还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队伍。近些年来,我院心内科各亚专业学组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其中起搏与电生理的临床工作、心肌病的基础和临床工作位列省内先进。”

接着,郭航远教授对记者简要介绍了该科的学术特色。他说:“我们医院心内科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诊疗技术达到了省内同类医院先进水平,处于绍兴市市内医院的领先地位。其二,是体现在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目前,我们心内科可以常规开展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阵发性室上速和心房颤动的有创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等四大类介入手术。另外,具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冠脉内超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评估冠脉血管的病理和生理学功能,并指导PCI的开展以及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第三是我们长期开展了全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调查研究和科普健康宣教,固定在每周二晚上开设高血压门诊专家咨询热线电话,为绍兴地区老年慢性病的防治作出了贡献。”

郭航远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在一手抓介入技术的同时,还加大力量一手抓学术科研。在心内介入不断做精、做强、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高、精、尖、细’方向发展,包括高质量起搏器植入、房颤射频消融技术、冠脉介入技术精细化发展。同时,由于黄酒是绍兴地区民间常饮的饮品,我们还根据地域特点,深入发掘以‘黄酒与动脉粥样硬化’为核心的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及临床研究以及心肌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近些年来,我们为了形成科学有序的人才梯队,还加大了培育培训力度,每年承担部级继续教育项目一到两项,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二至五项。近年来,选送多位医生赴德国、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地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每年还培养着多名研究生。”

“‘团结、真诚、规范、学术、创新’这几个词组,即是我们的科训,更是我们的医疗服务理念。我们医院心内科将秉持这些服务宗旨,为绍兴人民提供更高技术和更周到的医疗服务!”郭航远教授说到这里时,镜片后面透出的目光,深邃而又坚定。

熟悉郭航远教授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浙江省最年轻的综合性三甲医院院长,也是浙江省最年轻的心血管病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但他在承担起繁重的医院事务管理的同时,并没有荒废自己的专业,他不仅坚持每周出门诊、做手术,而且在其参加工作的20年间,居然还编写了38本书。不说他前面所详细介绍的两场大事,光是这些工作“覆盖面”,记者顿时觉得他在采访伊始所说的“工作几乎在‘拼’”这句话,所言不虚了。

在郭航远教授编著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有三部书的名字是《医说论语》、《医说道德经》和《医说孙子兵法》。一看书名,就让人觉得有些“另类”。实际上,面容清秀的郭航远给人的感觉儒雅干练,说起话来声音柔和,举止之间透着浓厚的书卷气。绍兴自古出才俊,作为鲁迅、蔡元培这样的思想文化巨匠的同乡,郭航远教授的人文情结和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气质正相契合。他认为:“只会拿手术刀的,我叫他‘手术匠’,有思想、有人文、有技术甚至有艺术的,才能称为‘医师’。”这也难怪他会写出《医学的哲学思考》这种充满国学和哲学底蕴的“医学”著作了。

大略了解了郭航远教授内心敦厚的文化背景,记者记起了他的另一句话——“人道在心,责任在肩”,也领略了这八个字的深厚内涵。他说:“这八个字,目前已经成为我们医院发扬光大的医者精神。”他还说,“前不久,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我们而言,则是‘实干兴院’。要‘实干’,就要忙碌,就不能安逸,就得不停地去拼搏……”

采访结束了,郭航远教授依然精神饱满,丝毫显不出疲惫和倦怠。他在叙述了最近所“忙”和“拼”过的一些重要片段后,又去继续他未来充实而又自信的工作了……

专家简介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4篇

本次活动是以*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为指导,组织广大科技科普工作者,联合社会各界,整合全社

会科普资源,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全社会弘扬“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风气,加速全

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新世纪,新*建设作出贡献。

以“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安排了开幕式暨广场科普文艺汇演,科技广场,科普展览,科技下乡,城乡科普画廊联展,科普科

知识竞赛等活动。并开放了科普教育基地,中学生科普一日游和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动。还举办了心理咨询电视专场及科技报告会等。

本次“科技活动周”是我市首次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同步进行的全国性的大型科普宣传周。为此,从城市社区到农村乡村,从

工厂企业到学校课堂,从科技人员到广大群众都进行了广泛发动。据不完全统计,市及各县(市)区组织的重点项目多达200多项。活动

的圆满成功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广、规模大、内容多以及广大科技人员与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本次“科技活动周”的突出表现为:全面发动,上下齐动,声势强大,规模宏伟,单我市组织的重点活动就有17项。

一、领导重视,各部参与,精心组织

早在去年国务院就批准每年5月第三周为全国性的“科技活动周”,*总书记为首届“科技活动周”作了重要批语:举办“科

技活动周”,对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定要精心组织,讲求实效,持

之以恒。李岚清致信首屇“科技活动周”,强调“科技活动周”是贯彻落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即对全国第二屇“科技活动周”作出了部署,时间统一

定在5月18日—25日,并确定主题为“科技创造未来”。根据全国统一部署,我市科技局领导和市科协领导即进行了研究部署,制定了

20*年“科技活动周”初步方案。为加强领导、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三家作为主办单位的同时,还将市科普联

席会议11个成员单位共同组成活动组委会,4月下旬,市府副秘书长王永康亲自召集活动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开会作了动员和部署,使大

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任务。按计划5月17日晚,市政府成岳冲副市长在*市电视台,为20*年*市“科技活动周”,向全市人民

作了动员讲话。

5月18日,在市区中山广场,举行了20*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暨广场科普文艺汇演,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邵孝杰,市政府成岳

冲副市长,市政协杨国栋副主席等市领导出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邵孝杰作了重要讲话,还举行了省级和市级第二批科普教育基地

、市科技法律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授牌仪式。“健康知识”科普展览剪彩揭幕和中小学生科普一日游授旗仪式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

临指挥,确保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专家重视,科普讲座,咨询服务

5月17日下午,在市医学会会诊中心科普会场,组织了市医学会各专科学会、专科组的16位主委和主任医师科普讲座会,为530多

名群众作了“医疗事故新含义”,“高血压防治新进展”,“忧郁症发现和干预”,“浅谈如何保护肾脏”,“糖尿病人的治疗误区

”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服务。5月25日晚在*电视台举办了电视心理咨询专题节目,邀请了*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博士陈传锋教授

等心理学专家在*电视台《周末聊天》拦目为群众开展心理障碍现场咨询活动。5月18日又安排了科技报告会。

汇集了各县(市)区开展的200余项活动,编印了活动指南及活动宣传画分发、张贴各地,还邀请了盛市14家新闻单位举行了“活动

周”通气会,使科普信息通过各媒体深入到每位市民的心中。

*市和各县(市)区共举办了数10场报告会,其中邀请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刘福

垣在市人民大会堂为市直属机关和四区机关干部1000余人作了一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战略》科技报告;还邀请了原省

农科院区划所所长、研究员丁贤劼为鄞州区、宁海县、象山县分别作了《中国加入WTO与浙江农业的战略调整》科技报告;市科普报告

团及各县(市)区科普讲师团分别为街道、乡镇、学校、居民群众作科普讲座。

三、群众参与科普,文艺演出,知识竞赛

开幕式后,演出了一台由市三区15个街道科协代表队推出的自编自演科普节目。在演出节目的同时,在广场举行了大型科技咨询

服务活动,由200余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市和三区学会,企业科技人员设立的100余个咨询台。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科技咨询服务

活动。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性措施。关健要使全社会形成和发扬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

用科学的浓厚风气,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当天的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动包括火箭模型发射表演、航空模型现

场制作、车模比赛、幼儿科幻绘画表演比赛、科普迷宫、有奖猜题和天文科普车宣传等活动,数千名群众驻足观看和参加了科技广场

活动。

四、纪念老科学家,开放科普基地

5月18日下午,在金港大酒店隆重举行童第周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邵孝杰参加了活动并致辞。5月21日市活

动组委员会组织了20多名医学专家、农技专家及5个科普节目并带一套由132块展板组成的“健康知识”科普展,前往镇海庄市镇会同

镇海区科协开展了“三下乡活动”。

活动期间,我市首批5个科普教育基地及第二批科普教育基地:*都市农业园区、*南方生态动物园、*豹王电池有限公司

、*东方外国语学校、*儿童音像馆等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开幕式当天组织海曙区、江东、江北三个团共300多名中小学生前

往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科普一日游活动。还组织开展了“健康知识”巡回展;城乡科普画廊联展;《科技创造未来》知识竞赛;科普

宣传到社区大行动;赠送科普科技资料;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在*市区组织开展以上重点活动的同时,11个县(市)区在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据统计,这次活动

的总项目达200余项,受教育人数50余万人,参加活动的科技人员1580人,组织科普报告15场,参加人员8000人,下发资料15万份(册

),更换社区科普画廊展板1428块,巡回展出科普展板980块(次)。

20*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已经胜利地降下了帷幕,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将进一步考虑需改进的问题。为使科普工作持久深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5篇

2010年11月28日~12月3日,当美国人还沉浸在感恩节的温馨氛围之际,来自全球共60000余名影像及其他临床科室医师及物理、数学、生物工程等相关学科专家齐聚芝加哥迈考密展览中心,参加第96届北美放射学会年会(RSNA)。RSNA 2010共收到论文、海报等4200份,共有700多家医疗设备厂商参展。

2008年和2009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压制了放射市场的许多潜在需求,不过在经历了两年的经济低迷期后,随着医疗机构获得了越来越多资金,医疗设备厂商也迎来了产业需求的回升,2010年成为全球放射行业回暖的一年。

个性化医疗成大会主题

本次大会主题为Personalized Medicine: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追求卓越的个性化医疗)。在大会开幕式上,RSNA 2010主席Hedvig Hricak博士表示:“虽然个性化医疗不是一个新概念,不过当前它仍处于口号阶段。很多医生一直在寻求个性化的医疗方式,但却缺少掌握它的方法和手段。”

在本次大会上,Hedvig Hricak做了“肿瘤影像学:癌症个性化治疗的指引之手”的报告,详细讨论了影像学对个性化医疗发展的促进作用。她强调在未来十年,分子影像学、综合诊断、生物学驱动的介入放射以及治疗诊断学将大放异彩。

首次举办中国专场

在本届放射学领域盛会上,中华放射学会举办了专场报告会“China Presents”(中国研究报告专场),这是RSNA首次推出以中国为主题的会议。

在中国研究报告专场上,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田捷研究员做了有关采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进行针刺机理研究的大会口头报告《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磁共振成像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展现了古老的中医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美妙结合。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逐步接受并认可了针灸作为补充替代医学治疗手段,不过针刺机理研究的主导权还是由国外的研究团队把持。在《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的报告中,田捷研究员在对针刺机理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的基础上,不但对占针刺机理研究主导地位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且为困扰针刺机理研究领域的争议性问题提供了初步解答,提出了一整套既符合中医针刺自身特点又获得国际研究领域普遍认可的研究框架、评价方法和规范化的体系。

此外,田捷研究员带领团队在RSNA 2010上用两个教育展板展示了团队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们分别是“Unified Reconstruction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Medical Imaging”和“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这两个教育展板介绍了基于团队自行研发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所做的相关研究和应用。MITK研发的主要目的是为医学影像处理领域提供一个一致的算法框架,以整合医学影像重建、分割、可视化等各类算法。其中展板“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介绍了田捷研究员带领团队基于MITK开发的针对肝外科手术的CT图像中肝实质及血管分割方法,获得了RSNA 2010大会颁发的优秀展颁奖。

2010年11月3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成功主办了“RSNA 2010中国之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兼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郭启勇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冯晓源教授,各位副主任委员以及GE医疗等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悉数出席,共吸引了与会专家、医疗设备厂商公司代表以及在美华人放射专家等400多人参与。郭启勇院长在中国之夜做了致辞,他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医疗需求的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医疗科技水平也不断攀升发展,截止到目前RSNA共收录了176篇中国放射学领域的论文。这代表着中国影像工作者在RSNA这个世界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不断得到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Hedving Hricak博士亲自为以郭启勇教授为首的中国放射学医师授予了荣誉奖章。

iPad在放射科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在本届北美放射学年会上,与会人员就iPad在放射科发展中的作用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纽约东梅多区拿骚大学医学中心Toshimasa Clark博士认为:“随着远程放射学的发展,随时随地在计算机终端采用3G数据服务进行读片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者们需要对iPad的潜力进行评估。”拿骚大学医学中心研究者创造出了一个简略的组件模型查看研究报告,然后他们评判了iPad在处理以下5个组件时的表现:显示性能、网络连接、DICOM可视化、报告生成、 RIS界面、数据安全。

“如果一名临床医生要求参与一项急诊检查的读片工作,那么在3G无线数据网络内的任何一名放射科医生都可以很容易地使用iPad查看关键的检查数据,核实、编辑甚至完成住院医生的原始报告。”Toshimasa Clark介绍道。

介入放射学获得重点讨论

由于美国还没有彻底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因此很多美国人非常关注那些能够帮助他们节省治疗成本的医疗技术。其中,介入放射学正是为经济衰退中预算紧缩和让患者尽快康复所量身打造的医学。为此,RSNA 2010设置了很多议题,讨论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技术,以便使介入手术更安全、便捷,比以往更经济,同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或者根本不需要让患者住院就能使他们康复。推动介入放射学的规范化成为2010北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相关科学报告和继续教育课程的主题。

在2010年11月28日RSNA 2010的开幕式上,维也纳大学放射科教授Christian Herold博士做了放射诊断学的年度演说,他演讲的主题是评估和处理局灶性肺部病变的创新技术。来自德国慕尼黑的一个研究团队在报告中指出,对于一些高度血管头部和颈部肿瘤,Onyx胶栓塞比聚乙烯醇栓塞更加安全和有效。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三维乳腺断层合成一个完整的靶活检目标,因此他们可以活检病变甚至二维X线摄影看不到的病变。

影像领域最新技术展示

在本届年会上,GE医疗、西门子等医疗厂商携其新产品、新技术亮相,向全球放射界和医学影像界展示自己。

1. GE医疗展示最新技术进展

在RSNA 2010上,GE医疗重点展示了多项旨在支持其健康创想战略并在全球范围内帮助改善辨认保健的技术。GE医疗重点展示了公司CT产品组合中最新的低剂量技术― 一种基于模型的被称为Veo的迭代重建(MBIR)技术。Veo通过应用革命性的新建模技术,改变了CT影像的“规则”,降低了噪音,提高了分辨率,同时改善了低对比可检测性和伪影抑制能力。

GE医疗集团还展示了一个高性能介入组合实验室,它以更低的价格和总拥有成本提供出色的影像质量和业界最高级别的DQE探测器,可以帮助将介入手术的成本控制在中小型乡村医院可负担的范围内。

2. 西门子展示分子CT和分子MR复合成像解决方案

在本届北美放射学年会上,西门子医疗展示了其分子CT和分子MR复合成像解决方案组合。西门子展出的Biograph系列复合成像系统融速度、图像质量和经济性于一体,可以为改善诊疗服务质量带来新机会。西门子此次展出的高清晰度PET・CT(HD・PET)系统具有临床系统最高的1 PET分辨率,它还具备全视野(FOV)均一分辨率,可将信噪(S/N)提高一倍。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6篇

2007年11月17日至19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第四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次大会由世界中联主办,世界中联会员单位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承办。据记者了解,本次大会得到了新加坡卫生部、旅游局以及新加坡中华医学会、新加坡中医药促进会等10多家单位的支持与协助。

大会主题:继承、创新、发展、贡献

在2007年11月17日举行的开幕式上,新加坡卫生部部长许文远先生作为大会主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并宣布大会开幕。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暨大会筹委会主席陈必廉教授致欢迎词。世界中联主席佘靖,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官员崔升勋博士以及新加坡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席郑民川先生等出席。世界中联主席佘靖、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官员崔升勋博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后,由王文远教授和佘靖教授分别做了《发展中的平衡针灸学》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的主题演讲。

本次大会由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主持。据李振吉教授介绍,第四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的主题是:“共同推进传统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大会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分组学术交流。共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设3个分会场,共收到论文188篇,交流论文96篇,内容涉及中医药医疗、科技、教育、管理、中医药产品等各个方面。

佘靖:标准化战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将在中医药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出台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人才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争取每年有1~2个国际标准出台”,11月17日,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在第四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表示。

据世界中联主席佘靖教授介绍,广义上的国际标准分为国际标准(狭义)、国际组织标准、区域标准等三个级别,世界中联制定的标准属于第二个级别,即国际组织标准。世界中联自2003年成立至今,共分11个分课题进行了中医药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目前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已设计完成,并初步完成了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草案;完成了《中医医疗机构设置国际行业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国际行业标准》、《中医药专业人员国际行业标准》等 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研究工作;选择中药材人参、葛根、黄芪为例进行研究,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模式,拟出了以上3种中药材的国际标准草案等。

佘靖说:特别是于2007年4月8日获得通过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的制定,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官员的参与和支持。该标准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的基础上,筛选出6500个中文词条,进行了相应的英译工作。该标准已于近期公开出版发行,它将对规范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促进中医药广泛国际传播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佘靖表示,运用标准化战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国际中医药界的共识。世界中联要在现有基础上,借鉴中国和各国经验,尽快把一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标准转化为国际组织标准。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化的组织网络平台,制定和推广中医药国际标准;继续运用标准化战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标准化建设,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健康有序地发展。

李振吉:团结一切力量,发展传统医药

第四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于11月19日下午结束。在闭幕式上,佘靖主席、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陈必廉、秘书长林钥华分别致词。最后,李振吉秘书长讲话,他在讲话中对第四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作了全面的总结,既肯定了大会取得的优异成绩,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这次会议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世界中联成立4年来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

李振吉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为了完成世界中联的工作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战略研究,做好宏观规划。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是一项创新性、探索性非常强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为了少走弯路,少犯错误,需要加强发展战略的研究。李振吉在讲话中希望与会代表注重调查研究,掌握更多的信息,通过分析、提炼、找出内在规律,形成战略框架来指导工作。他说,世界中联学术部将把战略规划制定当作一项大事来抓。

加大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建设的力度。国际标准的建设是世界中联的核心业务之一。李振吉强调:“我们要共同努力,在中医药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出台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人才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争取每年有1~2个国际标准出台。”

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李振吉说:“总体来看,我们的学术活动涉及面大,范围广,但水平还不高。今后几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世界中联主席会决定,从明年开始,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将更名为世界中医药大会,以更突出品牌效应。二要构建三级学术交流平台:一级平台为每年一次的世界中医药大会。二级平台为区域性国际会议,可由世界中联主办,世界各大洲承办。三级平台为31个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专题性学术会议。三要严把论文关,提高学术交流的学术内涵和临床价值,重点抓好其对临床疗效的提高作用。四是每年学术活动计划,向会员单位提供相关信息。”

大力开展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谈到队伍建设问题时,李振吉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人才培训规划纲要,提高培训的目的性。二是筛选培训项目,向会员单位推荐。三是筛选或组织编写适宜的教材。四是大力开展远程教育,秘书处计划建设远程教育中心,搞好科普教育、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李振吉在讲话中表示,世界中联将继续发展新会员,壮大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特别指出要加强非洲、南美、中东、东欧地区的工作。在创新管理体制,健全制度方面,李振吉说,目前世界中联代表的产生、候选人的产生方法还有缺陷,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局面,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把世界中联办好。

李振吉秘书长的总结讲话得到了参会代表的支持,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会议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世界中联第二届理事会在狮城诞生

2007年11月17日上午,第四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开幕式结束后,当天下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如期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仍由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主持,余靖主席作《在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大会开幕后,与会代表首先听取并审议了世界中联工作报告,佘靖主席在工作报告中回顾了世界中联成立4年来的各项工作,阐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与监事会成员,佘靖(中国)当选为第二届理事会主席,李振吉(中国)、邓良月(中国)、赵英杰(新加坡)、田小明(美国)、戴维(美国)、屠英(美国)、王超群(加拿大)、董志林(荷兰)、梅万芳(英国)、蔡宝德(葡萄牙)、安迪(奥地利)、乔万那尔弟(意大利)、林子强(澳大利亚)等14人当选为副主席,李振吉兼任秘书长;大会还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章程》。

在随即举行的二届一次理事会上,佘靖主席作重要讲话,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随后召开的第一次主席会上,通过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誉主席、第二届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和工作咨询委员会等人选。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7篇

会后,本刊记者就钟国强教授的上述评析,以及广西地区心脏节律学术发展现状、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立足绿城,对接东盟

“实际上,在这届会议召开之前,‘广西心脏节律论坛’已经举行过4届了。”采访一开始,钟国强教授率先这样说,随后,他便把话题转移到了会议举办地——广西南宁的区位情况介绍方面。

钟国强教授充满激情地介绍说,会议举办地广西南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优越的人文优势及优美舒适生活环境。“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南宁,是个“宜居之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又使南宁成为一座“活力之城”。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是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也有中国-东盟多个交流中心和办事机构,“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三基地三中心”格局,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枢纽。

钟国强教授接着说:“南宁区位优势掩盖不了其他问题,比如说医学方面。就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而言,广西心律失常研究及临床应用领域在我国是相对滞后的。这也是我们发起举办‘广西心脏节律论坛’最重要的初始动机之一。”

钟国强教授继续说:“就全国而言,广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部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定期在南宁举办;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为中国-东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借助其带来的历史机遇及其辐射效应,是我们论坛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极好机会。所以,从第一届论坛开始,我们就希望把‘广西心脏节律论坛’办成与国内其他专业学术会议相比,具有不同特色的论坛。通过这个平台,可使广西及我国加强与东盟各国及其他国家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繁荣我们的医学事业。因而,在这些大的利好环境下,此前历届‘广西心脏节律论坛’的成功召开,以及今后每年举行的相关的学术会议,必将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广西与国内外的医疗水平差距。”

钟国强教授认为:“我们秉持着‘立足南宁,对接东盟’的宗旨,通过前4届广西心脏节律论坛的举办,已使更多广西本地的医师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这么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及面对面地与专家们进行学术交流,促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心血管学科、尤其是心电生理及心律失常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前沿,对广西乃至周边地区的心血管学科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携手东盟,面向世界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闭幕不久的“首届中国-东盟心律学论坛暨第五届广西心脏节律论坛”,由国内著名专家王方正、刘唐威、赵劲民担任名誉主席,黄从新、张澍、曾志羽、钟国强、Tachapong Ngarmukos担任主席。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曾志羽、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黄从新、广西医科大学校长赵劲民、广西卫生厅副厅长夏宁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钟国强教授就此介绍说:“这届会议的主题是‘三维标测指导下低损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所具有的优越性’。 课题设置既有心律失常基础研究前沿、新诊疗技术展望、国际新指南解读及常规技术临床应用经验分享等。讲者除来自国内的黄从新、曹克将、华伟、程晓曙、姚焰、廖德宁等著名教授外,还增加了东盟国家著名大学教授的讲座——始建于1890年、前身是诗里拉皇家医学院、泰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玛希隆大学的Tachapong Ngarmukos 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Pipin Kojodjojo教授及来自台湾地区的中山医学大学医学院院长翁国昌教授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界翘楚。”

钟国强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在开幕式上,我们医院的曾志羽院长在讲话时,首先肯定了广西心脏节律论坛发展5年所取得的成绩。曾院长提到,心脏节律论坛为区内心血管专科医生搭建了一个心律失常领域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使他们通过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更新诊疗理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科研及临床诊疗水平,造福八桂百姓。广西虽然地处祖国南疆,经济欠发达,但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学术会议为我们提供了互通有无、掌握学术动态和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曾院长说,作为本地区心律失常领域最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广西心脏节律论坛一年办得比一年好,争取明年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心律学论坛办得更具特色,办成精品,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心律失常科研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在这届论坛上,黄从新教授作了题为《心律失常研究趋势》的演讲。黄从新教授在演讲中说,针对房颤的相关研究是过去数十年间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点。然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不论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是介入治疗措施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均不尽如人意。因此,总结过去房颤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房颤研究的趋势,对于未来有效防治房颤至关重要。

同时,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电生理专科的Pipin Kojodjojo教授带来了《阵发性房颤:新的手段、技术和目标》的精彩演讲。泰国玛希隆大学Tachapong Ngarmukos 教授就《如何提高慢性房颤的消融疗效》与广大与会者进行了经验交流,Tachapong Ngarmukos 教授强调:提高房颤疗效的关键在于提高长期的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医学院院长翁国昌教授做了题为《从国际房颤指南更新看卒中预防策略的变迁》的前沿报告。

针对上述信息,钟国强教授总结说:“‘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共同繁荣’是这届论坛的主旋律。通过国内外心律失常的著名专家的专题讲座,以利于广大同仁及时准确地把握心律失常研究、预防、诊断及治疗新动向。这不仅会对广西心律失常诊疗工作带来长足进步,还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及各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发展与提高。”

记者注意到,与前四届“广西心脏节律论坛”不同的是,此次“第五届广西心脏节律论坛”是与“首届中国东盟心律学论坛”一并举办的;而且,会议讲者除来自国内的黄从新、王方正、华伟、曹克将、姚焰等著名教授外,还大大增加了东盟国家诸多著名大学教授的讲座。课题设置既有心律失常基础研究前沿、新诊疗技术展望、国际新指南解读及常规技术临床应用经验分享等。另外,还特别设置了两个三维标测指导下低损性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优越的主题讲座等。

对此,钟国强教授诠释说:“这是我们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心律学论坛,也是心律失常领域十分重要的一个学术盛会。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以利于广大同仁及时准确地把握心律失常研究、预防、诊断及治疗新动向;我们希望把论坛办成与国内其他专业学术会议具有不同的特色,通过中国-东盟这一广泛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使我们面向东盟,走向世界,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医学交流及人才互动,共同繁荣我们的医学事业。现在看来,我们举办这届会议的最初的愿景,已经基本上实现了……”

全力推广,缩小差距

据记者了解,担任着广西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的钟国强教授,为推动广西地区学术进步做出了诸多的贡献。自2005 年以来,他率先在广西地区开展CARTO及ENSITE等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等复杂心律失常,并加大推广应用ICD、CRT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及慢性心力衰竭,缩小了广西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

谈及这些,钟国强教授坦率地说:“我国的医学水平存在着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的的状况。我刚才说过了,就广西地区心律失常领域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全国所处的态势而言,这和其他领域一样,广西在我国也是相对滞后的——这也是现实,毋庸讳言。但自从2005 年以来,由于我们医院领头在广西开展CARTO及ENSITE等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等复杂心律失常及加大推广应用I C D、C R T 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及慢性心力衰竭之后,随着不断加大的推广力度,已逐渐缩小了广西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

钟国强教授详细介绍说:“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快速心律失常诞生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此项技术,目前在全国各大医院均已开展。但传统的电生理导管记录是一种接触式的标测方法, 导管电极直接贴靠在心肌上, 可记录到心脏局部清晰稳定的电位。增加导管和电极的数量可以对心脏整体激动情况作一大致的推测, 但限于导管和电极的数量, 传统标测方法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记录和分析仍较为困难。另外,在二维影像指导下的诊疗技术存在严重的X射线对患者及术者的损伤作用。令人欣慰的是,三维标测的出现,电生理学者能建造心脏的三维图像,能观察到导管位置以及病人的电传导路径图,给消融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可以不再需要全部依赖甚至无X线指引手术过程,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在三维指导下终于迈进X零射线或少X线时代。此项技术的开展,避免或减少了X线对医患双方的接触损害,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而且还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将心内电图和空间定位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心脏电生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其在临床应用中呈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随后,钟国强教授从学术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的五大优势:“与常规标测技术相比,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显示了出以下优势:一是可立体呈现标测心腔的三维解剖学结构;二是将心腔内的电活动与解剖结构相结合,直观显示激动的传导方向及折返途径,这有助于对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理解与识别;三是对于线性消融治疗的心律失常,系统可通过相应的颜色改变,判定线性消融路径是否连续完整,阻滞线是否完全;四是系统有储存记忆功能,比如移位的消融导管可再次回到原消融靶点;五是基质标测对心肌梗死瘢痕组织,先天性心脏病心肌内的塑料补片其基质标测准确。为一些起源于心房或心室,尤其是复杂的、非持续性或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律失常,提供直观而可靠的标测结果。另外,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指导下的诊疗技术,为心电生理研究及临床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并使X射线对患者及术者的损伤作用减至最少或为零辐射。这可谓是心律失常介入诊疗逐步迈进了低损性治疗时代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首府名院,龙头科室

据记者了解,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34年,是广西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爱婴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是广西医疗、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及医疗保健的中心。该院心血管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美国心脏病学会教育基地,广西人才小高地,广西卫生医疗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最为重要的“龙头科室”。

谈及该科的具体情况,钟国强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们科室在治疗心律失常领域,于1971年安置了广西第一台体外临时心脏起搏器,1986年率先在广西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1993年率先在广西开展射频消融术,1998年开展ICD植入术,2002年开展CRT-P/D植入术,自2005年起率先在广西开展Carto和Ensite ve1ocify指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综合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冠心病治疗领域,自1996年率先在广西开展一系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新技术,植入广西第一例药物洗脱支架,经桡动脉途径行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和血栓病变介入治疗中远端血栓保护装置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分叉病变技术、分叉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目前能常规开展各种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我科在广西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最早、完成例数最多,目前该项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1957年我科率先在广西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术、大血管及心室造影术,1992年率先在广西开展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成形术、动脉导管未闭经皮股动脉海绵泡沫栓塞封堵术及弹簧圈封堵术。2000年率先在广西开展先心病Amplatzer法封堵术,是国内完成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例数最多的医院;近年又开展了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复杂先心病的镶嵌治疗等新技术。近年来,每年承担5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多项。此外,我科还开展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植入术、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及高血压肾交感神经节消融术等介入治疗。”

同时,在钟国强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1年度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借此东风,该科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建设,鼓励更多年轻人报考了博士研究生。除本科培养年轻医生掌握心血管介入等高端临床技术外,还选派基础好、临床技能过硬及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医生送到国内外进修,以便储备和加强本学科的高端人才梯队培养,促使他们快速成长。从心律失常、冠脉及先心病三个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方面都分别更新和引进最先进的专门设备,以便开展更复杂更高难度的心血管介入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友。

采访到最后,钟国强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广西地区的学术交流方面。他认为:“在新医改背景下,广西仍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交流平台,以促进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这次在南宁召开的‘首届中国东盟心律学论坛暨第五届广西节律论坛’,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会对广西心律失常诊疗工作带来长足进步,还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及各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发展与提高。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秉持‘面向东盟,走向世界,规范诊疗,造福八桂’的宗旨,致力于这样的学术交流与推广活动。我们期待与国内外同仁在下一届论坛上再度聚首,继续探讨心血管学科、尤其是心电生理及心律失常领域的热点话题……”

专家简介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8篇

在众多的与会专家、学者中,记者之所以注意到廖玉华教授,是缘于他此前不久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3届中部心脏病学会议”上提出了“重视基础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以新的视野破局高血压研究”的这一新的理念,尤其是他带领的团队研究出的“高血压疫苗”,更是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在那次会议上,廖玉华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因此,在“长城会”繁忙的会议间隙,本刊记者就上述观点,独家采访了廖玉华教授。

关注高血压,

“中部盛会”的新主题

“中部心脏病学会议习惯上简称‘中部会’”。采访一开始,身为大会主席的廖玉华教授首先概括说,“而且,‘中部会’每年倡导一个新主题。今年会议的主题是‘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同时,今年‘中部会议’的宗旨还可以以‘四个面向、‘四个倡导’给予概括,即:‘面向全科医师、面向专科医生、面向研究生、面向专科护士’;‘四个倡导’即:‘倡导临床继续教育、倡导转化医学教育、倡导医学研究创新、倡导护理心理教育’。而且,今年‘中部会’的学科辐射格局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动中部地区心血管病医疗事业的发展……”

廖玉华教授接着介绍说,今年的“中部会”由武汉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临床心血管病杂志联合主办的。“与会者围绕本届会议‘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廖玉华教授继续回忆说,在4月26日由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曾秋棠教授主持的开幕式上,首先由廖玉华教授回顾了历届大会的盛况并致欢迎辞。廖玉华教授结合我国国情,介绍了我国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武汉市心血管病学会近年来在心血管病防治和继续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武汉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李滔主任致辞并肯定了中部心脏病学会议是“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心血管病学术盛会,她表示希望通过“中部会”进一步扩大武汉心血管学界的影响力、提升武汉心血管病的诊治水平,为促进武汉发展成为“中部心血管病疑难杂症诊治中心”“中部医都”贡献力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惠汝太教授、武汉协和医院戴闺柱教授、武汉同济医院郭小梅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扬淦教授、武汉市医学会张宇晴副秘书长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令人忧心的是惠汝太教授在会上介绍的中国农村高血压的防治现状。他指出:中国成年人口在9.4亿左右,其中一半生长在农村,农村高血压患者至少达到1亿。他们收入较低,尽管有新农合,但是,仍然难以支付每片六七元钱的降压药,他们平均每年大约支付2000多元降压药费用。因此,惠汝太教授认为,用于中国农村高血压的防治的降压药,还是应当立足于便宜,有效,副作用小。传统的老的降压药双氢克尿噻与阿替洛尔即符合这一标准。”廖玉华教授继续回顾说,“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Robert J Chilton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戴闺柱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的曾春雨教授、郭小梅教授也相继介绍了高血压发病的新机制、新靶点及诊治新策略。另外,杨天伦教授、孙宁玲教授、刘梅林教授、洪葵教授等国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围绕心血管病临床热点问题,结合指南和临床实践,同与会者分享了心血管领域的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进展。”

廖玉华教授强调说:“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部会’论坛设有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主题大会、继续教育大课堂解读最新指南、AHA中国CCC论坛、心肌炎心肌病论坛、心力衰竭论坛、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论坛、心血管病基础论坛、心血管病护理论坛、冠心病介入论坛、心律失常论坛、高血压论坛、心电学论坛、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病例讨论会、论文报告会等内容;有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江苏、山东、四川、陕西、广东、黑龙江、辽宁等十余省市以及美国的128位专家学者‘坐而论道’,2053名心血管专科医生、专科护士、社区医生和研究生参加了大会……”

廖玉华教授对此展望说:“今后我们将继续立足中部地区,致力于将‘中部心脏病学会议’树立成‘搭建中部学术平台、传播心血管病信息、倡导医疗学术创新、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的品牌和特色论坛,为武汉打造‘中部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乃至中部‘医都’发挥积极作用……”

“破局”高血压,

大会主席的新理念

在阐述“高血压防治的新视野”这一话题时,廖玉华教授还触及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高血压防治的重点、难点问题。他认为:“我国高血压防治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农村地区如何开展工作。因为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人口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何向他们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同时,我国中部地区高血压防治的现状与全国一样,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尽管有进步,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防治重点应该发到城市社区和广阔的农村。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医疗改革重视了社区和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高血压防治有了较大起色。近十年来我国卒中发病率在下降,这是高血压防治的结果。医疗卫生人员在‘破局’我国高血压防治方面功不可没。比如,我们武汉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每年深入农村和武汉社区医院,进行高血压防治和心血管病的继续教育,进行人群的健康教育,利用电视媒体进行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同时,农村和社区医院医生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今年的‘中部会’就免费邀请了500名社区医生参加会议,以便让他们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

此前据记者了解,在廖玉华教授的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把基础研究放在了科研的重要位置,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问及此话题,廖玉华教授感慨地说:“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深入持久的基础研究,医学也是一样。尽管医学的基础研究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高,但研究的结果往往会在广泛的领域产生影响,因为它能够为医疗、预防的技术提供科学理论根据,指导医学科学实践。”

随后,廖玉华教授进一步介绍道:“我们之所以下大功夫从事基础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临床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心血管病免疫学是我们努力了近20年的研究方向。大家都知道,心力衰竭是21世纪最大的流行病之一,我们经过十余年的时间,从临床到基础研究,提出了心力衰竭的免疫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是需要继续探索的科学问题,近十年来,我们发现高血压卒中患者中存在抗血管受体抗体的病人,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病人,应用ARB阻滞AT1受体降压治疗比ACEI得到更好的血压控制。治疗性降压疫苗的发明为高血压防治提供新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产业化研究。近年来,我们还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抗钙通道自身抗体导致病人猝死率增加,并且阐明抗钙通道自身抗体致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作用机制。我们提出缺血心肌细胞自分泌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的假设,阐明了缺血心肌细胞自分泌TNF-α的机制。以上的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均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廖玉华教授强调:“尽管直到今年‘中部会’的主题才侧重于‘高血压防治的新视野’,事实上,重视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以新的视野‘破局’高血压学科研究,却是我们的团队奉行多年的理念……”

高血压疫苗,

学术研究的新成就

在采访中,廖玉华教授还对记者“科普”道:“高血压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因而,在目前的学界,对于高血压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另据记者了解,在2013年“中部会”的会议主题“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统领下,廖玉华教授在会上就“高血压防治的新视野”这一内容,做了专场主题报告。

谈及这一话题,廖玉华教授详细介绍说:“我在会上就‘高血压防治的新视野’这一主题的发言中,归结起来,实际上着重提到了以下两方面的话题。第一,我介绍了高血压与炎症免疫的关系。近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已经积累了免疫系统与高血压有关的证据。通过对20525例血压正常的女性平均7.8年的随访,发现高CRP水平者有着更高的高血压发病率。恶性高血压、妊高症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发现抗血管受体抗体,包括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和抗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受体抗体。抗血管受体抗体产生于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推测血管损伤后,抗原暴露或外来抗原交叉反应,触发机体免疫系统。”据廖玉华教授介绍,他领导的团队在高血压的“神经-内分泌-炎症”免疫发病机理和针对性降压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就。对此廖教授介绍说,“中国目前高血压人群估计2.3亿,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分别约250/10 万人、50/10 万人,高血压防治的主要问题是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寻找长效持久的降压药物,对于改变高血压治疗现状具有重要价值。治疗性疫苗是近年来研究靶向治疗肿瘤和慢性疾病的新技术,具有生物靶向治疗目标精确、作用持久的优点,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2008年CYT006-AngQβ疫苗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治疗性降压疫苗成为高血压关注的新视野。因此,我的第二个话题,就是在会上介绍我了们发明的‘治疗性高血压疫苗’。最近,我们在《Hypertension》发表了ATRQβ-001治疗性降压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动物实验研究,与传统化学药物ARB相比,ATRQβ-001疫苗未引起循环或局部RAS反馈激活,抗体半衰期长达14.4天,明显长于目前已知的降压药物,降压疫苗能够长期平稳有效地降压,显著改善了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其控制率。”

上述有关“高血压疫苗”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就,引起了今年“中部会”与会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的高度关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ATRQβ-001治疗性降压疫苗具有潜在的优势,应该成为高血压治疗领域给予关注的新视野。

任何新疫苗的问世,其“安全性”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对于廖玉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治疗性高血压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廖玉华教授介绍说:“治疗性疫苗的安全性的确是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我们在ATRQβ-001疫苗研制工作中,分别观测64周和20周,组织学、免疫学研究,均未发现安全性问题,并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据记者了解,廖玉华教授供职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具有雄厚实力。作为该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廖玉华教授简要介绍说:我院心血管内科成立于1960年。2001年、2007年蝉联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原卫生部第一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和植入器械)诊疗培训基地,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近10年来,心内科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在心血管病免疫学、心血管分子遗传、心脏离子通道病、基因治疗等研究领域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承担国家973、86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6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并取得众多国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拥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名。

另据记者了解,廖玉华教授等主编的国际首部《心血管病免疫学》前不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廖玉华等专家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心血管病免疫学的概念,并分为三篇,分别从“免疫学基础理论”、“心血管病与免疫”、“心血管病实验方法”三方面做了系统、科学、详实的论述……

专家简介

医学会议开幕式致辞范文第9篇

向定成教授近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并在他的主导下,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国际规范化的胸痛中心,而且,在此前不久的2012年8月20日,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在广州宣布,由向定成教授主导建设的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完全达到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全部要求,正式授予该胸痛中心认证资格证书。由此,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际资格认证的“胸痛中心”。

蛇年的春节到来之前,向定成教授赴京参加另一个学术活动。借此机会,记者围绕国内外“胸痛中心”建设等问题,深入采访了向定成教授。

国内首家,引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

5个多月前,经过两天紧张、严格的现场考察之后,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在广州宣布,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完全达到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全部要求,正式授予该胸痛中心认证资格证书。

谈起这则“旧闻”,向定成教授介绍说:“实际上,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于2011年3月27日才正式成立。尽管如此,在国内,仍然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胸痛中心’;而且,这距被国际正式进行资格认证才一年多的时间。作为国内胸痛中心的试点,我们从项目启动之初,就严格按照美国胸痛中心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结合广东地区和医院的特点,探索性地建立了‘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模式’。”

之所以称之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模式”,是因为该胸痛中心是以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组建的一支胸痛急救快速反应团队。他们这个“快速反应团队”以与IVT公司联合研发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护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了远程胸痛急救技术平台。“胸痛中心”为救护车和急救网点医院装备了该远程传输系统,当患者达到急救网点医院或救护车后,这个远程传输系统可以将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和冠心病监护室(CCU)、科室主任和胸痛中心总监的手机或掌上电脑,做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与此同时,CCU值班医生或主任、胸痛中心技术总监可以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的会诊意见,指导救护车或急救网点医院的现场抢救。若患者需要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在时间窗内的STEMI或极高危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则在患者达到医院前已经启动了导管室,并将术前准备工作提前到救护车上进行;当患者进入医院后,即可绕过急诊科和CCU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治疗,从而大大缩短了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D-to-B)的时间。若患者高度怀疑急性主动脉夹层或肺动脉栓塞,则在患者达到医院前即已启动CT室,当患者达到医院时,将绕过急诊科由救护车将患者直接送到CT室进行CT检查,从而大大节省了从患者呼救-转运-急诊科初步检查-会诊-确诊-救治的传统环节,赢得了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动脉栓塞等患者发病后早期的宝贵救治时间。

向定成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利用上述远程监护系统创立了‘远程ICU’和‘移动ICU’的新型医疗模式,并据此与周边地区多家基层医院建立了急救物联网。对于基层医院急危重症患者,胸痛中心专家可以实现与现场医生共同监护,并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抢救,我们把这种远程救治模式称之为‘远程ICU’。远程ICU模式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对于必须转移到大医院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该中心按照ICU标准配备了救护车,各种生命支持系统如呼吸机、临时心脏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等均装备在救护车上,通过总医院专家的远程指导使患者进入救护车就相当于进入了ICU。因此,把这种按照ICU标准装备的救护车称之为‘移动ICU’。‘远程ICU’和‘移动ICU’模式的实践,彻底改变了现行的急救和医疗模式,并已经成为广东省医疗物联网示范项目……”

对于该医院胸痛中心目前的运行情况,向定成教授欣慰地说:“经过近两年的正式运行,我们的‘胸痛中心’的年平均D2B(入门-球囊时间)从前一年度的127分钟缩短到了72分钟,最短月平均D2B达到46分钟、最短记录21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

据记者了解,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发起人、认证专家JL Garvey教授在完成对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现场考察后曾经欣慰地说:“该院胸痛中心团队的敬业精神十分令人敬佩,胸痛中心的建设水平很高,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完全达到了胸痛中心协会认证的全部要求,必将引领中国的胸痛中心建设。”

致力推广,

为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加注燃料”

广州总医院和上海胸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的国际认证,标志着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已经快速走上与国际接轨之路。无疑,致力于我国首家规范化的“胸痛中心”建设的向定成教授,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推广和规范等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提及此问题,向定成教授首先回顾说:“尽管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已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将近30年,但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的大力倡导下,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开始进入试验探索期。2010年10月14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第21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了我国首部《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这个《共识》的,为我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年后的2011年10月22日,由广州总医院举办的“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向定成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据记者了解,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推动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的里程碑性会议。对此,向定成教授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经过400多名专家的充分交流和讨论后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建议所有具备急性PCI条件的医院,应从建立急性心肌梗塞的快速救治绿色通道开始建立胸痛中心,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走向院前急救和社区教育,直至建立区域性协同救治网络。此次会议之后,全国多家医院开始启动了胸痛中心建设工作。”

首届高峰论坛闭幕后,根据中华医学会的建议,2012年9月和12月分别在广州和上海召开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和STEMI区域协同救治经验交流和现场示范会以及第二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

“这是为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加注燃料’的两次会议,大力推动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走向普及并大大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整体水平。”向定成教授评价说。

谈及即将于2013年9月14日至15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向定成教授简要介绍说:“这届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介入心脏病理事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和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主办,由我们医院承办,并将由胡大一教授、霍勇教授和刘坚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由我、方唯一和秦伟毅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我们将盛情邀请有志于STEMI救治和胸痛中心建设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医院领导和各级医护人员共聚羊城,共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之计,分享胸痛中心建设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经验。我们坚信:有了全国业内专家、学者的积极参和鼎力支持,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第三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一定会圆满成功,将再次为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加注燃料’!我更相信,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力量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广东方案,

探索中国特色的胸痛救治体系

在采访中,向定成教授解析建设“胸痛中心”的学科价值和社会意义时阐述说:“众所周知,胸痛、胸闷是许多重要疾病的常见症状,可能预示着严重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随时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须争分夺秒地尽快将患者转运到有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抢救。”

向定成教授继续介绍说,胸痛患者的急救非常强调“时间就是生命”的概念,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的大门(Door)到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球囊(Balloon)扩张时间(D-to-B)常常用来衡量医疗机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能力。在美国、欧洲和澳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以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为依托的胸痛急救网络,使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住院期死亡率明显降低,远期生存率显著提高。

向定成教授认为:“在我国,由于医疗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中心城市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尽管医疗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已经很小,但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则相对落后,诊疗技术水平与大医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队伍也严重不足。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导致了中国STEMI患者的总体救治水平低下,因为大部分STEMI患者发病后直接就诊于基层医院。而且,由于我国胸痛中心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救治标准和路径,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还很零散,患者的救治时程仍然很长,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卫生部正式启动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但除了建立院内规范化流程和快速救治通道外,建立区域性协同救治的整体方案将是未来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必由之路,但具体模式及标准仍在探索之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广州总医院在此领域的领先优势,同时调动各地相关医疗专家的智慧和积极性,努力探索出一条不仅适用于广东省内、同时还能够给全国各地提供借鉴的心梗救治标准和流程,为加快制定国家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

向定成教授继续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胸痛病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具有诊治条件的医院,接受合理的治疗,我们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启动了‘STEME广东方案’。‘广东方案’旨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性网络化协同救治方案。该方案总体分三步实施,首先是在部分具备急诊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并依托胸痛中心与周边社区医院建立急救网络,对基层医院进行规范化救治的培训,使网络内的所有医院均实施统一的救治方案,以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医院得到除设备条件限制以外相同的标准治疗,实施共同救治方案。第二步是在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到全省各地区;第三步是由政府或政府委托学术组织出面,根据本地区医疗资源分配情况制订区域性协同救治预案,从而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因此,我们这个‘STEME广东方案’,既带有鲜明的广东地区地方特色,同时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为进一步提高我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水平,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也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向定成教授持续着他的话题,“前面说过,2011年10月22日,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在广州成功召开,成为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而我们医院胸痛中心首批通过美国胸痛中心协会认证,不仅仅标志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已成功与国际接轨,也为全国其他省份的胸痛中心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广州总医院承办的“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及STEMI区域救治经验交流与示范会”才于2012年9月9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根据专门针对中国国情修订后的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国际认证标准介绍胸痛中心的组织构架、工作流程、流程改进要求、时间管理、认证条件等,并现场演示了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ACS救治流程、远程ICU和移动ICU、STEMI区域性协同救治方案以及胸痛中心与网络医院的协同工作流程。

担任了这次大会执行主席的向定成教授介绍说,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好。自从2011年10月22日在广州成功召开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之后,国内多家医院开始启动了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和STEMI区域协同救治经验交流及示范会”的主要目的,也正是为了已经或正在准备开展胸痛中心建设的单位和专家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和信息的平台,同时交流“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的实施情况。

向定成教授回忆说:“那次大会的开幕式庄严而隆重,我们广州总医院副院长向仕平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我们的院长刘坚教授、广东省社会组织组织管理局廖焯荣副局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张伟副处长、卫生部王焕春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分别致辞。会议期间,作为本次大会主席之一的胡大一教授不仅做了《从ACS的救治现状看建立胸痛中心的紧迫性》的精彩演讲,还为大会题词:‘引领中国心血管病急救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培训基地。’我个人认为,这是胡大一教授对于我们创立的‘STEME广东方案’的肯定和鼓励。同样作为本次大会主席之一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也带来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规划与进展》的主题演讲,同时也欣然为大会题词:‘胸痛中心的模式必将推动心血管病的急救和管理。’更令人欣慰的是,那次会议还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胸痛中心的学术组织——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在成立大会上,我有幸被大会选举为首任协会理事长。对此我认为,这是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省乃至全国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对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工作和社会大众胸痛急救知识的普及等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必将引领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的蓬勃发展!”

此外据记者了解,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于2011年3月27日正式成立后,借助与艾威梯公司联合研发的“扁鹊飞救”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生命监护系统建立了远程ICU和移动ICU模式,并据此与周边地区20多家医院建立了急救物联网,形成了区域性协同救治网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区域性快速救治通道和机制。该胸痛中心所体现出了五大方面的主要学科特征:一是建立了STEMI患者的院内救治快速通道和区域协同快速救治网络;二是提出并建立了医疗急救物联网的概念;三是为军事医学和灾害医学提供了新的急救模式;四是承担了多项科技研发任务;五是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国内首批通过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

与此同时,国内首个胸痛中心网站也正式开通, 这既是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的专业流平台,也是进行大众健康教育的服务平台,更是全国各地学习、借鉴“STEME广东方案”的又一良好平台。

谈及这些,向定成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蛇年将要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上。他坚定地认为:“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的逐步开展,国内的专家、学者一定能够通过广泛的交流,达成更多的共识,经过全国致力于此学术领域的专家和单位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规范胸痛中心工作的逐步开展,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水平和建立区域协同救治机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专家简介

上一篇:小学生家长会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经验交流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