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2 14:07:14

疫情社会调查报告

疫情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市中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区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区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加强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发改委、卫生局、公安分局、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安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2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3临时现场指挥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立由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人员组成的临时现场指挥部并迅速赶赴现场。

2.1.4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区卫生局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

2.1.5医疗救援队

区卫生局、区医院要组建8-10人的医疗救援队,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医疗救援队员需包括急救、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外科、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医疗药械,并做好定期更新。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职责

2.2.1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组织开展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与防病工作;

2.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3.协调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关系,保证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4.向市卫生局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5.协同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相关工作;

6.起草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案和实施方案及有关工作计划;组织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警与现场处理建议;

7.督促建立和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警监测报告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8.组织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社会动员等相关工作;

9.负责与新闻单位沟通,做好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报道,加强应急和防病知识的宣传。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伍,落实对伤员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办(镇)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卫生防病和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2.区委宣传部:把握宣传报到口径,确保正确舆论导向;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3.区财政局:确保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资金,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4.区公安分局:协助卫生及有关部门及时封锁可疑区域,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5.区监察局: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

6.区发改委:负责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配;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7.区商贸局:负责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8.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区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9.区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方案;开展关于突发事件在监测、预警、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交流。

10.区交通局: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有关标本等应急处理物资运输任务,做好疫区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11.区物价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12.区环卫局:负责全区垃圾、粪便的污染治理,指导组织全区环卫系统强化环卫设施及装备的消毒预防工作。

13.区环保局:负责全区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14.区民政局:负责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各类捐助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15.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组织制订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协助做好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16.区爱卫办:负责做好疫点、疫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疫点、疫区范围内的灭蚊蝇、灭鼠(蚤)等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17.区安监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排除。

18.工商市中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市场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19.质监市中分局:负责对除药品、医疗器械外其它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产品质量。

20.市中交警大队:负责应急情况下的交通指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2.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的职责

1.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咨询、指导和评估,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和工作策略;

2.收集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居民群众关注问题提出建议和答复性意见;

3.负责开展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4.组织现场控制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研究。

2.2.5临时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1.临时现场指挥部是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派的临时组织,协同卫生部门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事发现场所在区域外急救药品、器材、后勤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

3.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价;

4.及时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信息,根据事态发展提出调整现场工作策略的建议;

5.协助组织卫生防病的社会动员,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6医疗救援队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支援其他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经费和物资保障

3.1经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3.2物资保障

3.2.1建立区级政府物资储备库。具体物资储备数量参照市级储备情况,由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医院按照分工,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工作。

3.2.2储备物资

1.消毒药械: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杀虫药品、喷雾器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消毒专业人员现场防护设备(猴服、隔离帽、防护眼镜、16层口罩、雨靴、一次性隔离衣、裤、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手电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泄露防护用品、防化服、氧气桶、防护面具等);

2.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签、消毒纱布、勺子、夹子、镊子、酒精灯、酒精、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备、温度计、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

3.中毒诊断试剂(包括各类化学及生物标准品、诊断试剂盒)、特效治疗药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药等)

3.2.3物资供应

指定若干具备法定资质的骨干企业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生产基地,优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供应和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

4.监测、预警和报告

4.1监测网络

4.1.1建立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充分利用传染病网上报告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网等,完善区、办(镇)、村(居)三级报告网络。

4.1.2设置办(镇)基层监测点。依据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在辖区重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和驻区医疗机构、药店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指定专人,具体承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工作,并履行定期零病例报告制度。

4.1.3在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扩展疾病监测种类。对未纳入监测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天花、沙门氏菌病等纳入监测系统管理。对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实行重点管理。

4.1.4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物中毒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的监测。对有化学储存和运输的厂矿、企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和社会恐慌的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学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1.5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形成微机网络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交流,尽早发现和识别异常现象。

4.1.6加强常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重点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管理,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灵敏性、特异性。

4.2预警系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完善预警报告制度,并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

4.3报告

4.3.1责任报告人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4.3.2责任报告单位

全区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及群众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疫情报告的检查指导。

4.3.3报告内容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内容进行报告。报告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发现事件的过程和人员、病例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能因素等,并根据事件发展及时报告,当事件结束后进行结案报告。

4.3.4报告程序和时限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等突发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对报告内容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如不能排除,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向区卫生局报告。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

4.4突发事件分级

4.4.1A级(红色预警)

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

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10例以上;

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5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4.4.2B级(橙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5-10例;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50-100人或出现死亡5-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暴发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预防接种5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或10例以上死亡;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

4.4.3C级(蓝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死亡;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例以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以上死亡;

预防接种引起的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死亡;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

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

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5.应急处理方案

5.1一般性控制措施

5.1.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

5.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5.1.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1.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2.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3.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4.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5.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5.1.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5.1.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按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1.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5.1.6新闻宣传与信息

按上级有关指示,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5.2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局部区域或全区范围内停工、停课、停业。

5.3重大事件的控制措施

5.3.1流行和暴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和环节。

2.观察分析。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严密观察;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3.采取强制性措施。针对较为明确的暴发原因,报请市卫生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强制大面积灭蚊、蝇、鼠等。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特异性保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续发病例,并及时向市卫生部门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

4.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

5.总结

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可以报请市卫生部门解除疫情,并通报疫区处理结果。区卫生部门及时对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对有关调查表格、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5.3.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确定统一诊断标准、核实诊断,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有关标本。

2.病例分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并对病因及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

3.根据初步假设,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作出评估和调用。同时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及时做好病人救治、转移和人群疏散工作,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险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检测。

4.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对策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

5.总结及后续研究。病(疫)情基本平息后,区卫生部门及时撰写疫情处理工作总结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市卫生部门。

6.经过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区卫生部门要进行后续监测,直到消除危害。同时,对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5.3.3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排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按照事故调查组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及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事故调查组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2.医疗救援队赶赴现场,根据情况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责令暂停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

(2)组织控制职业中毒事故现场;

(3)封存造成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4)立即组织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

3.调查组赶赴现场后要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1)详细调查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

(2)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并进行检测,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发生改变而不易采集到发生中毒时的实际浓度时,必要时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拟发生中毒时的作业过程,再进行毒物检测;

(3)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操作过程中的空气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查,判定中毒原因;

(4)按卫生部制定的《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数据进行填报;

(5)撰写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5.3.4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中毒者呕吐物、粪便、血液、食品容器等样品进行采样并尽快送检。

3.组织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在组织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和询问患者的症状、精神状态等;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和食用量,并将结果登记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需由被调查者签字认可。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分别进行调查,并注意调查、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进食食物的差别。

要认真研究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的症状、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的发病情况,如果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存放条件、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努力掌握以下信息:发病人数、可疑餐次、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共同进食的食品、临床表现及共同点、用药情况、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抢救和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应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流程,分析、标明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及其危害发生的危险性。

对可疑食物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储存,以及剩余食物是否重新加热使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并采集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具(容器)等样品并进行检验。

4.中毒场所处理。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中毒,调查人员应指导发生中毒的单位和个人,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5.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留取照相和录像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6.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工具及用具;

(3)责令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4)经过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者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7.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2)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

(4)配合调查,按区卫生部门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8.诊断。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其他食物中毒有关诊断标准确认食物中毒。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5.3.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

1.疫情报告。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分析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进行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进行采样检测,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医学观察。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预防控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5.3.6鼠疫应急处理

1.鼠疫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核实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重大鼠疫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区卫生部门核实疫情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5.3.7炭疽疫情应急处理

1.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进行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的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2)根据暴发、流行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3)调查与患者、病畜、死畜及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并进行登记。

(4)根据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3.8医院感染的应急处理

1.调查分析。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当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确定为流行或爆发感染。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治疗,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手段;隔离病人,并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进行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5.3.9群体预防接种副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应急处理

1.在发现可能是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后,应进行初步调查。内容包括:

(1)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疫苗来源、领苗日期、疫苗储运条件和疫苗的感官性状;

(2)接种时间和地点;

(3)接种器械的消毒和接种操作情况;

(4)接种的部位、途径、针次和剂量;

(5)接种者专业技术情况;

(6)发病时间、人数,发病者的基本情况和疫苗接种史,即往健康史;

(7)发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治情况;

(8)其他情况

2.调查结束后,填写调查表,并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3.一旦发生群体性反应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防止焦虑,辅以药物治疗,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

5.3.10放射事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携带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核实事故情况,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类型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和救治方案,迅速进行立案调查。

2.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医疗救治,对危险源采取应急性安全处理措施。

3.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事故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程度;

(4)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采取彻底清除污染等处理措施。

5.3.11急性水源性疾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市卫生部门。

2.对发生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的水源,立即停止使用。对二次供水单位,责令立即停止供水。

3.采集被污染水样,送有关监测机构进行检验,确定污染性质。

4.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事故的发生时间、涉及的范围和中毒人群的数量、症状,填写个案调查表。及时救治病人,初步确定中毒原因。

5.对污染水源进行卫生学处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源,采取消毒和净化处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单位应同时对管网采取处理措施。

6.恢复供水前,按照《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对水源水、水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三次检验,证实污染已消除后再进行供水。

6.人员培训

6.1培训目的

1.有关人员全面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2.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各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隔离防护基本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3.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临床实验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基本知识、实验室检测和研究的技术操作规范。

6.2培训对象

区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及临床的实验研究人员、基层监测点责任报告人和医疗救援队成员等。

6.3培训方式

1.按时间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

2.按类别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执业医师资格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培训等。

3.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定期组织现场模拟演练。

4.每年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医疗救援队人员不少于80学时。

6.4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住院医师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等。

7.结果评估与善后处理

7.1评估

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科学评价提出处理类似事件的改进意见、建议。

7.2奖励与处罚

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处理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按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

7.3抚恤与补助

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7.4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8.附则

8.1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各办(镇)和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2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区卫生局负责解释。

疫情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生活

科学课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科学课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我们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并且无处不在,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们懂得学习自然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这充分说明了初中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让学生懂得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一、联系生活,增强教学效果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学不好科学,原因之一就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结合,使科学教学缺少“绿色”生机。其实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如果能及时有意识地、巧妙地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渗透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也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学生也会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价值,从而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身体的防卫”这节内容中,教材尽管用一些图片和文字来讲解和说明,但该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比较抽象。笔者在备课时想到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案例”完全能够说明问题,而且效果很好,于是决定就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为例,仅保留有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

材料:2009年11月,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爆发,后来波及中国,温州地区也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部分青少年学生也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来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有关知识,积极采取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住疫情。

笔者以此材料为背景,引入“身体的防卫”,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

②我们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吗?我们人体有哪几道防线可以抵御?

③有些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请说明。

④有没有更加有效的、特殊的防病措施?

⑤我校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肆虐时,每天都对教室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那么该怎样配置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呢?

由于上述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笔者也适时加入到讨论的行列。这时,学生答案的完整与否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已经认识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科学对学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初中科学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效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回归生活,体验科学乐趣

科学新课程加入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更多地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近自然,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内容,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和无穷的奥妙。科学教学就是要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学习科学的目的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科学教学生活化道路,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大科学”,学好科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内容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了本地环境污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记录,学生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分小组对镇办事处、环保中队、相关企业、当地群众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还有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亲自作了环境污染状况实地考察,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并且还拍摄了照片,各小组将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了调查报告。到上这节课时,各小组自主选择最为擅长的一种呈现方式,如口头讲解、文字表述、图文结合演示等形式,简要介绍本组的调查过程和调查收获。然后笔者请其他小组的代表对其进行评价,分别设立最佳组合、最有创意组合、最有魅力组合、分工明确组合等奖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学生在联系身边实际,综合分析探究各要素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与科学知识的距离,还有效激发了探究欲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疫情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第一,报道手法方面。

煽情炒作,哗众取宠。一些媒体的从业人员往往忽略了自己肩负的“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对一些艾滋病新闻不负责任地进行报道。有的媒体从业人员专门抓住一些离奇的情节和故事,任意炒作,甚至是恶意炒作;还有的媒体从业者不是到现场采访,不是倾听当事人的讲述,而是道听途说,甚至为了追求新闻效应,捏造了部分新闻事实和使用匿名信源,夸大渲染不良细节。因而,严肃的艾滋病新闻变成了“戏说”和“八卦新闻”。艾滋病防治和艾滋病病人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负面报道,耸人听闻。在对艾滋病进行报道的图片中,骨瘦如柴的双手、流脓的创口、哭泣的场面、无医无药的困境、荒草凄凉的坟头……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很常见。这些都让受众产生了恐慌、偏见和绝望的心理,使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和痛苦。

随意透露隐私,造成患者精神创伤。我们一些媒体的从业人员在新闻的取舍和当事人的隐私上,不是保护当事人和维护当事人的权利,而是采取不道德的行为,披露当事人的隐私,如当事人的姓名、工作单位、父母姓名、居住地等当事人不愿披露的内容。有的媒体从业人员甚至用不道德的欺骗手段套取当事人的隐私后公布于众。更有甚者,采用偷拍等隐性采访,跟踪当事人,因而给受害者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第二,报道内容方面。

信息来源单一,报道形式单调。虽然近几年艾滋病新闻报道在数量上有上升的趋势,但在力度与影响力上还相差甚远。报道中官方的声音明显高于民间的声音,大部分信息来源于政府卫生部门、官员、专家学者,反映普通民众和个体心声的报道少。内容上也都是会议和活动居多,辅有一些防治药物、预防知识、公益组织、疫情的报道,缺少个性化的创新报道。这样的报道严重缺乏人情味,没有“让艾滋病报道变成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而只是一些冷冰冰的官方信息。这就导致报道带来的社会反响不够强烈,受众认为艾滋病与自己无关,只存在于远离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是其他人的疾病。

报道不够深入。不少新闻停留在表面,而且大都是动态报道,在200字与800字之间。在对艾滋病患者个体的报道中,人文关怀思想经常会流于表层化,媒体大多介绍他们生活的不幸、艰辛,注重表现其艰难的生存状态,而忽视了对人性的挖掘和顽强精神的弘扬。深层次挖掘艾滋病患者另一面的崇高品质,不仅是在精神上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更可以通过新闻宣传的启发、教育作用,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

报道不够全面。人文关怀精神在艾滋病新闻报道中还体现出关怀点不平衡的问题,对参与此新闻事件的多个主体不能给予全面关注,如《拿什么拯救艾滋村河南艾滋村报告》(《海峡都市报》2004年2月25日),通篇充斥着“艾滋病疯子”、“艾滋病患者成为地痞无赖”、“艾滋病患者讨债”等,整篇报道的基调是黑色的,容易让人觉得这个村子是没有前途的。而事实的背景是:这个村的村民当初因为贫困把卖血作为挣钱门路,交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且事后河南省委立刻组成了帮扶工作组,进驻全省38个艾滋病疫情高发村,与艾滋病患者做邻居,开始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这种煽情报道严重偏离了艾滋病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读者产生了认识偏差,加深了受众对这些艾滋病患者和疫情状况的误解。

第三,报道心态方面。

冷漠心态。新闻不仅是“事学”而且也是“人学”,关注、关怀弱势群体的生存,要求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弱势群体的情感,传递爱心与同情心。然而,现实中的一些媒体在面对弱势群体生存的尴尬时,却表现出麻木与冷漠的面孔。对于艾滋病新闻报道,不少媒体采取沉默和逃避的态度,不愿也不想接触这个话题。中国社会调查所在2006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近千人进行了街头随机访问,当问及“您觉得现在艾滋病人群迅速攀升,您应该做些什么”时,竟有72.6%的人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80%的人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艾滋病对生活是有影响的。上述调查报告显示:普通民众对艾滋病的了解是相当薄弱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媒体一直以来的冷漠态度,它们并没有发挥切实的预警、教育功能。

歧视心理。在一些艾滋病新闻中,记者经常先入为主,带着明显的偏见与歧视。在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艾滋病人的厌恶和不尊重、不平等,带有歧视意味。同时在解释和分析艾滋病受害者感染的原因时,一些媒体从业者不从社会大的方面去寻找根源,而将之仅仅归罪于艾滋病受害者本身,这样的报道不仅仅对艾滋病受害者本身不公平,也没有将艾滋病传播的原因分析得全面和准确,误导公众更加歧视艾滋病患者。

媒体在艾滋病报道中提高人文关怀的途径

要改变国内媒体在艾滋病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从报道理念和技巧上来说,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减弱报道中的宣传口吻。如果一味地从上而下灌输观念,宣传味过于明显,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不能达到有效传递信息和教育的目的。《华商报》在《196个检测点免费查艾滋》这篇报道中,分析了关于艾滋病的形势和政策之后,以“省卫生厅温馨提示”结尾――“特别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要自信,坚信自己仍然和过去一样有存在的价值,仍然和过去一样珍视友谊;遭遇过去朋友和邻居的拒绝和冷遇,也不要过于沮丧和伤感,艾滋病人必须建立生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这样的报道,政府展现在受众面前的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形象,亲切的叮咛和鼓励的话语反而更容易拉近和艾滋病受害者的心理距离,温暖读者的心。这种报道方式值得学习和推广。

第二,发掘艾滋病患者背后的故事,多用细节描写,采用更多的报道角度。这样的报道方式给读者的印象更深,他们更易于和乐于接受。例如:《华商报》在《坦然面对我会对孩子负责一辈子》这篇报道中写道:“上午11时许,李丽被从产房推出,王华赶紧上前去给妻子掖了掖被角……推出住院部大楼时,王华特意将棉夹克脱下,罩住妻子的头,怕她被冷风吹着。

安顿了李丽后,他也没闲着,又出门去给妻子买了秋衣秋裤”。这样的报道更形象地展示了艾滋病患者家庭温馨的一面,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记者应善于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积极拓展思路,在收集材料、挖掘背景、求证信息来源上下工夫。通过对不同群体的采访,记者从不同层面深入调查与艾滋病有关群体的生活,这样的调查让受众更全面地认识了艾滋病受害者的真实生存状态,从而减少外界对艾滋病受害者的歧视。

第三,发掘报道深度。艾滋病报道的主题其实很开阔,并不局限于疫情报道、呼吁社会关爱上,它还有社会、文化、经济等深层次的意义。记者应在现象表面的背后认真思考“为什么”和“怎样做”,深入调查、解释背后的原因,从而令报道对现实和公众有更深刻的意义,真正发挥监测环境、协调行动的作用。例如:《华商报》的《温馨倡议外出打工别忘预防艾滋》这篇报道,它以小标题的形式从四个角度切入:“为什么是农民工?”、“长期在外,农民工的‘’在哪里”、“仅仅知道‘艾滋病日就是免费发’”、“记者调查两成多农民工称找过‘小姐’”揭示了农民工预防艾滋病的现状。作者从人性化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易感染艾滋病这一现状的原因,引人深思,让受众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强化记者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要做好关于艾滋病的报道,需要记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的职业道德观。记者只有超越猎奇和低俗的报道思想,并有一颗同情和怜悯之心,才能真正写出高质量的艾滋病报道。如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在一期《艾滋病女大学生》节目中,记者本着对采访对象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深入探析和记录了中国第一位敢于公布自己身份的在校艾滋病女大学生的心路历程,真实展现了一位艾滋病感染者渴望得到社会理解和宽容的心声。节目具有发人深思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结语

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众和社会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待艾滋病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媒体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反而将其危害推波助澜。综观目前国内的艾滋病报道,虽然现在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人性化也更具有人文关怀了,但是有关报道还只是集中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日常对艾滋病的报道很多时候带有猎奇和炒作的意味,在人文关怀方面有很大欠缺。社会需要更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也需要更多关于艾滋病的充满人情味的健康报道。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媒体这一社会公器的引领下,为艾滋病患者创造一个公平温暖的报道环境。

疫情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明后两天是期末考试的时间,本周末我们即将结束一学期的生活,迎来大约一个月的寒假,寒假将至,同时也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新的一年将带给我们更多的祥和与喜庆,在此,我们预祝各位同学春节愉快,合家幸福!为了让同学们度过一个安全、文明、祥和、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针对寒假当中有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遵纪守法、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及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学校一方面在假前向全体同学的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另一方面就是利用今天的安全教育班会,对同学们提出要求,进一步敲响大家安全意识的警钟,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一、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加强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同学们的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你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你们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2009年,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象我们学校每年安全教育日期间的安全教育活动、平日举行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以及安全教育月活动等等,都是为了加强同学们的安全教育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虽然工作做的不少,各种事故隐患有所减少,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同学们的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面对那些血淋淋的安全事故,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通报,我们的教育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同学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这个重要性,只有同学们真正的重视了,才能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今天这次讲话教育,只是寒假安全教育的开始,各班还要组织同学们制定自己的假期安全公约(一式两份,学生个人一份,报德育处一份),假期结束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对照公约进行认真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德育处。

二、注意交通安全。假期中同学们自由活动的空间比较大,或单独在外闲逛,或外出游玩,稍不注意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据今年1月10日公安部统计的数字得知,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交通事故是全世界范围内10岁至24岁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报告统计,每年大约40万25岁以下青少年死于交通事故,数百万青少年受伤或致残。这些数字仅仅是我们能够查阅到的,其实,真正的伤亡数字还远远不止这些。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机动车超速、客车超员、不按规定行驶,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章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所导致的交通事故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中获悉,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有区域、学段、时间、地点、日期等方面的特征,其中时间、日期的特征最为明显——就是假期,尤其以交通和溺水事故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事故总量的50.89%,并且这类事故的发生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节假日。现在车辆日益增多,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威海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72861辆,其中市区147797辆,2009年全市又新增机动车69699辆,其中新增私家轿车51130辆,而私家车尤以新驾驶员居多,我们身处在都市里,交通安全非常严峻,同学们一定要记住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注意交通信号灯、走斑马线,不得与各种车辆抢行,严禁在马路附近疯打闹,禁止乘坐不符合要求的车辆,禁止乱动机动车辆,即使是要在户外活动,一定要远离交通危险区。

三、注意冬季室外活动安全。冬季天气寒冷,下雪、道路结冰的恶劣天气时有发生,这个时候好玩的同学可能会在冰雪地上滑雪、滑冰,这些危险的游戏极易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冬季,人的骨骼相对比较脆,如果玩滑冰、滑雪这些危险的游戏,很容易发生骨折事故,还有雪后扔雪球、打雪仗造成的伤害事故也是触目惊心的,前几年在我们学校,就曾经发生过扔雪球打掉牙齿、打伤眼睛的事件,有的还因为医药费等问题,到法院打官司。针对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加深“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观念,学校禁止同学们在冬季玩耍一切带有不安全隐患的游戏。欣赏冬天的雪景固然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但切不要忘乎所以,乐极生悲。

四、注意防火、用电、燃放燃花爆竹的安全。

假期中,严禁同学们带火上山,禁止搞野炊活动,预防火灾的发生,严禁学生参与扑救山火行动,发现有火灾隐患或灾情的要及时拨打119。用电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冬季使用空调、电褥子,一定要注意用电常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关于燃放燃花爆竹,现在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都下了禁令,或禁止燃放,或定点、限时燃放。逢年过节燃放爆竹是儿童的一大乐事,但由此而引来的种种事故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据公安消防部门介绍,我国大城市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伤残事故相当严重,不少人终身致残,城市燃放烟花爆竹被炸伤者多达几千人,轻者眼睑裂伤,重者眼前房出血、角膜裂伤,甚至眼球破裂失明,遗憾终身。每年全国各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警有几千起,造成经济损失几百、上千多万元。近几年,威海每年都有因燃放燃花爆竹而被炸伤致残的事件发生,教训是非常惨痛的。虽然威海目前解除了燃放燃花爆竹的禁令,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学校不提倡燃放燃花爆竹,并禁止在学校燃放燃花爆竹,春节期间,如果家庭确实要以此方式来庆祝新春佳节,请你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吸取每年那些血淋淋的教训,珍惜自己的生命,避免那些不安全的事故在我们同学当中发生。

五、注意饮食卫生安全,预防甲型H1N1流感。寒假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节,节日里暴吃暴饮引起的饮食疾病也枚不胜数,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霉烂变质食品,特别是海鲜类食物,掌握各类食品、食物的保质期,预防食物中毒,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甲流感疫情在学校虽有所缓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假期中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交叉传染的机率大大增加,同学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预防疫情卷土重来,要严格按照防控要求,认真做好防控工作,学校建议同学们无特殊情况尽量避免外出游玩,特别是不要到人员聚集的地方。

六、防止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假期中要求同学们禁止进入网吧、歌舞厅、台球厅、电子游戏厅、录像厅,防止黄毒的侵蚀,反对迷信,抵制,禁止和校外青年以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接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温习新学期的课程,用健康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头脑。

七、继续积极参加学校倡导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我们学校都要组织同学们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今年8月份暑假期间,学校就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主题为“关注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道德实践及爱心构建和谐风景线”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班级同学参与积极性很高,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提前做好周密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组成志愿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法律、卫生、反斜教迷信等知识宣传活动;组成志愿者小分队走进社区、走进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开展各种爱心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感受深刻,活动效果显著,特别得到社会各不同单位和部门的肯定与好评,一份份实践报告,一张张活动照片,一封封活动反馈信,都是同学们丰富实践活动结出的硕果,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到了实践的喜悦和充实。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让同学们得到很好的锻炼,增长了社会体验,提高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

那么,今年寒假学校将继续组织倡导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主题定为“展青春风采,建和谐社会”,活动内容分为:(1)“社会文明,我的责任”——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2)“感恩的心”——回报父母、长辈,坚持为他们做一件实事;(3)“做生活能人”——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知识;(4)“与好书为友”——读一本好书,做好文摘笔记,写一篇读后感;(5)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撰写一份调查报告;(6)到居委会、企业、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上岗劳动体验等,并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为此,学校要求各班级、团支部、少先中队要高度重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好活动方案,组织好活动小组,选出小组长,联系好有关活动单位,认真组织实施。活动要求人人参加,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共青团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且同学们必须注意自身素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活动中要注意文明礼貌和安全,参加活动前每位同学必须向家长做好汇报工作,并说明去向,以便得到家长的支持。各小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带好学校的介绍信,活动结束后要请对方单位人员填写好“活动单位意见反馈”一栏,开学时要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学校。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初一级部的同学,因为你们是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一定要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好活动。

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多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学习更多的本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最后,学校希望全体同学在寒假中,能自觉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应安全”、“我能安全”、“我懂安全”的飞跃,做到安安全全渡假期,健健康康回学校。

在这里老师也代表学校祝同学们寒假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我们期待和同学们一起用暂新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XXX中学

疫情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治 开放性作业 设计策略 形式 内容 要求 评价 完成

[中图分类号] G63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62

开放性作业是为弥补传统作业的弊端应运而生的,是让学生在较宽泛的条件和环境中自主完成的非统一性和标准型的作业。开放性作业可以弥补传统作业设计的不足,让学生喜欢作业、快乐作业。那么,开放性作业应如何设计呢?

一、作业形式求新颖,由“统一”到“多样”

(一)打破瓶颈,设计新题型作业

传统政治作业题型一般是客观选择题和主观分析题,没什么变化,制约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个别学生经常只做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随便做做,往往草草写几个字了事,甚至空白上交。设计新颖的作业题型,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例如上完《价值与价值观》后,笔者创设了一种新题型――网络跟帖。这一题型结合了时下学生喜欢上网跟帖的实际,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作业的内容如下:长江大学3名大学生不顾自己生命安全为救落水少年不幸遇难,针对这一事件,贴吧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他们很傻很天真,也有人说他们很伟大很勇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跟上一帖。

(二)大胆创新,开发探索性作业

在作业设计上不可迷信“答案唯一性”,可以设置多角度、多要求的题型,不仅解题策略需要探索,问题本身的结论也是多样的,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甚至可以大胆设置一些不一定有答案的问题。例如上完《哲学的基本问题》后,笔者设计了“看故事,明哲理”的作业。这种作业特别需要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作业的具体内容如下:阅读庄子与惠施的故事,如果你是庄子的好朋友,你将怎样帮助庄子去反驳惠施?请从哲学角度来思考回答。

(三)立足实践,设计实践型作业

基于政治课的实践性、生活性,应设计实践型作业,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基本经济、政治问题,在实践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授课后,正临近中秋,所以笔者让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月饼价格的社会调查,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并运用所学的经济学道理。作业的内容如下:以1个月为单位,调查记录市场上月饼价格变动情况,调查完毕后完成一篇“月饼价格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分析”的调查报告。

二、作业内容要灵动,由“划一”到“多彩”

(一) 留心生活,引领生活

作业设计中应贯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生活、引领生活”的新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设计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作业内容。例如《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框,笔者以浙江省政府防控H7N9的事例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一个作业。作业的内容如下:2013年H7N9肆虐,浙江省疫情严重,市民们谈鸡色变,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省政府为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局、农业局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县镇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二) 关注时政,与时俱进

作业设计多以时政新闻为载体,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学生的作业更有时效。在重要的新闻事件的刺激下,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同时也知晓了一些国家大事,从而提升了人文素养。例如在完成《科学发展:又好又快》这一课的教学后,笔者以温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做的新阐释为材料背景,设计了一个作业题。作业内容如下: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上一条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惠及民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分析五个“真正”体现的意义。

(三) 贴近学生,走进学生

贴近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发展规律来设计作业,设计对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用的、使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思想政治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例如在教学《思想道德建设》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一个“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然后布置了一个“看故事述感动 ”的周末作业。作业的内容如下: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纸等方式了解“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然后述说其让你感动的缘由。

三、作业要求应分明,由“同一”到“多层”

(一)数量分层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做一次作业就掌握了,而有些学生则要操练多遍才能掌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作业的数量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分层要求。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减少同类题的操练,反之,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增加同类题的操练。例如复习经济生活时,为培养学生图表解读能力,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两个图表题,由于这两个图表属于同一类型,运用同种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题练习,也可以两题都做。

(二)难度分层

设计作业时,作业要有难易梯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题型。基础题适合学困生做,一般运用题目适合中等生做,而灵活性较强的、重想象运用的题目适合学有余力的学优生做。例如复习《公民的政治参与》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一道有梯度的材料分析题。作业内容如下:网络微博已经成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新媒体,改变着公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彰显了“网络问政”的重要性。但这种“微博文化”喜忧参半,一方面,方便公众监督政府,拓宽了监督渠道,为政府的反腐败等各项建设发挥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很多谣言通过微博平台在传播,造成社会恐慌,败坏社会风气。下面请任选一题作答。(1)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哪些?公民应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2)材料启示我们公民如何使微博在民主监督中发挥正能量?(3)结合材料,运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有关知识,阐述公民如何使“微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正能量。

四、作业评价显个性,由“唯一”到“多元”

(一)角色互换,自我评估

我们可以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不是测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评价要做到公正、合理,有激励性,要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有意识地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评、互评。例如学生完成作业后,可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完成目标和未完成目标的原因,并对下节课或下一单元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带着自定的学习目标及自我评价单进行生生和师生讨论。如果在作业中出现错误很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不是成败的标准,错误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错误而学习。如果原定的目标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学生还学有余力,这说明确定的目标难度不够,数量不足,应对目标及时调整。

(二)区别批注,彰显个性

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对其结果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标准的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不同学生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优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同时,可借助眉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例如笔者在批改作业时,经常会根据学生基础加上批语,如“能有自己的见解,很好”“你又进步了,真为你高兴”“一丝不苟,值得学习”。这些带有感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潜能,使学生真正把政治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五、作业完成可合作,由“单一”到“多途”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外环境。所以在作业设计时应当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其他学生在思维方式、解题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取长补短。

(一)同桌互助完成

一般要求同桌互助完成作业的情况大体有两种:一是作业难度比较大,学生通过个人独立思考无法解决,要求同桌相互探讨才能完成的作业;二是学生难免会碰到自己不会做的作业,而本身胆子比较小,不敢请教老师,这种情况向同桌请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在文化生活第一单元复习之前,笔者要求学生预先建构第一单元的知识体系。为了鼓励同桌之间互助合作,笔者给每桌学生发一张白纸,两人共同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作业。

(二)小组合作完成

选择一些要求小组共同合作才能高质量完成的题目,这有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公司的经营》一框,笔者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企业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当树立哪些意识?通过学生有效地交流探讨、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这一问题。作业内容如下: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以“企业应树立怎样的经营意识”为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要求罗列应树立的经营意识并分析树立这一经营意识的经济学依据。

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程具有综合性、社会性、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目前 “开放、人文”等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广大政治教师的心中。课堂教学是政治教学的主阵地,而政治作业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近年来,我们不断追求高效的课堂模式,所以也应不断追求开放式的作业新模式,设计受欢迎的开放性作业,让新课改下的作业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使学生真正自由地学习,享受作业的快乐。

[ 参 考 文 献 ]

[1]曹秀华.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作业[J].教育探索,2006(11) .

[2]张光剑.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J].快乐阅读,2011(15).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设推荐报告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