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合同范文

时间:2023-09-14 20:25:45

疫情合同

疫情合同篇1

正所谓“防疫无边界”。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谈到全球卫生合作时指出,全球防疫体系的建立,必须打破不必要的藩篱,有效统合各种卫生力量,人类才能和病毒赛跑,和疾病作战,最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而当前H7N9禽流感疫情无疑是检视两岸卫生防疫体系合作的一个机会。从病例的生成、流行病学调查、病毒的分析、感染的防治等,每一个环节点,两岸之间越透明的信息共享、越主动的疫情监控、越深入的合作研究,就越能减少疫情的损害。

两岸加强卫生防疫合作是现实需要。近些年,新的传染病大量出现,从疯牛病、SARS到禽流感。传染病的肆虐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传染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如沐春风,双方交流日渐热络,2012年两岸人员往来已接近800万人次,每天停留或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超过100万。两岸任何一方发生重大疫情,另一方也难独善其身,这无疑对两岸合作防疫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2010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为两岸防范重大疫情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有助于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体现了两岸互帮互助、患难与共的手足情和同胞爱。根据协议,双方同意尽快通报可能或已构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疫情,并提供疫情调查情况,协助对方赴疫区实地了解疫情和治疗方法。协议也鼓励两岸专家在疫苗研制和实验室技术等方面开展交流。近两年来,海峡两岸双方就共同关切的传染病防治策略、检疫标准、处置措施及其实务演练、检验技术与实验室标本以及疫苗研发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一系列不俗的成绩。

两岸卫生防疫具有良好的互动基础。从1993年就开始,台湾预防医学学会与大陆的相关医学团体即开展了相关的交流和互访。此次面对H7N9的疫情,两岸在卫生防疫领域各有所长,在学术上可以优势互补。大陆的疫情发生较早,医学专家接触的个案多,对疫情的了解较深入,积累的临床经验也较丰富;而台湾的医疗仪器、医疗专业与国际接轨早,医疗技术上有自己的特长。如何将两岸的优势相结合,才是当前两岸医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两岸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加强了交流与沟通。2005年,两岸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初步建立了传染病信息沟通管道,相互通报信息。2009年5月10日大陆爆发疑似甲型H1Nl流感病例后,大陆相关部门立即向台湾疾病管制机构通报。隔天该病例确诊后,大陆又在第一时间再次通报台湾方面。大陆专家还将新编制的《甲型H1Nl流感诊疗方案》和《预防甲型111N1流感控制技术指南》等提供给台湾防疫部门参考。两岸当年共同防范甲型H1N1流感蔓延,这些都为此后两岸联手抗疫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两岸卫生防疫需更完备制度保障。2010年底,两岸两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这项协议攸关两岸同胞的健康福祉,其中有关传染病防治的内容更是为两岸民众的交流加固了安全网。根据这份协议,两岸将就传染病的检疫与防疫、资讯交换与通报、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疫苗研发及其他事项,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就共同关切的传染病防治策略、检疫标准、处置措施及其实务演练、检验技术与实验室标本以及疫苗研发等进行交流与合作。此次大陆处理H7N9禽流感疫情,积极以行动来落实两岸共同防疫。据煤体报道,台湾两位医学专家前往上海实地了解H7N9疫情,并取得病毒株。上海是台湾同胞到大陆经商移居的重镇,台湾医学专家第一时间抵达上海并将有关信息带回岛内卫生界以供参考,其间的合作精神值得称颂。这次疫情,大陆有关方面迅速通报社会上H7N9疫情发展信息,并及时提供H7N9禽流感检测试剂及检测方法,期间透明度和合作精神也给台湾同胞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疫情合同篇2

关键词:H1N1;大规模疫情;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26-3

0 前言

2009年3月28日,墨西哥一名4岁的男孩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3月30日,在美国加州发现了第二例病例。此后,甲型H1N1流感迅速蔓延并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

其实,以甲型H1N1为代表的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与各种疾病抗争的历史。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对人类生存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比战争、革命、暴动还要深刻。因为它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影响人类发展。

1 甲型H1N1概述

自2009年3月起,甲型H1N1流感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值得我们深思。甲型H1N1区别于一般流行性疾病,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其以下四个特征:

1.1 传播途径多样

甲型H1N1流感病毒非常活跃,可在人与猪之间双向传播,也可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唾液为媒介。病毒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方式将带有病毒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感染。如果接触带有病毒的物品,如手机、餐具等,或与感染者进行有身体接触,如握手、亲吻等,均有可能感染病毒。此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还可通过已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的广泛性使人们可能接触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其传播范围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给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

1.2 易感人群广泛

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人群十分广泛,这也是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年龄而言,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人群几乎遍及所有年龄层。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和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自身免疫力较低,一旦接触到该病毒,极易感染甚至成为重症病例。20岁至45岁的青壮年体内免疫力太强,在肺部受到流感或呼吸道病毒侵袭时会导致抗体反应过于剧烈,致使肺部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最终将造成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进而危及生命,因而甲型H1N1流感致死的患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

就身体状况而言,处于妊娠期的妇女、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很高,体重指数在30-39很可能是高危因素)以及伴有慢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等疾病的患者、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均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1.3 潜伏期长且具有隐蔽性

与普通流感或其他类似传染病相比,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为1-7天,甚至更长。有效传染期将从发病前一天一直持续至发病第7天。甲型H1N1流感具有隐蔽性,它在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普通流感十分相似,民众因此对甲流的警惕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因而患者常常错过发病初72小时的最佳救治期。

1.4 潜在危险:病毒变异

自疫情爆发以来,日本、巴西、墨西哥等国已经先后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的情况。虽然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变异病毒的种类、结构、毒力、传染性等方面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一旦变异,甲流病毒毒力将增强,现有的治疗手段及其疗效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病毒造成的危害很可能会变得更为严重。病毒的不断变异也会给医药、疫苗的研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 防治全球性疾病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以H1N1为代表的全球性新型疾病所具有的传播途径多样、易感人群广泛、潜伏期长等特点,极大地加大了防治难度,也使此类疾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与此同时,全球性疾病出现的后期病毒变异加大了疫苗的研发难度,更要求各国共商对策,广泛合作研究治愈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此类疫情。

2.1 突发性、迅速蔓延性及传播全球性等新特征使国际合作成为防止全球性疾病的关键因素

全球疫情威胁的形成,原因来源于诸多大型疾病、灾害的“全球化”、“国际性”。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之下,各国人民充分享受着全球化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带来的便利及福利;与此同时,人员、物流的高效快速流动,也给病毒传播带来了方便的渠道。

城市化进程以及部分地区的战争与自然灾难的发生更加剧了疾病的扩散。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例,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农民工大量涌入,贫民居住日益集中,那些地方卫生条件差,极易滋生各种病菌;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也使这些疾病在城市中大肆侵袭,并不断扩散滋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许多高传染性疾病日趋跨越国界,冲破地域限制在世界各地蔓延。

与此同时,各种传染性疾病也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新特征:疾病突发性、迅速蔓延性、传播范围全球性。

这类疾病的新特征极大的加大了防治难度,给世界各国专家出了一个难题。这两年的H1N1,首先在墨西哥发现,继而扩散到亚洲、欧洲,世界各地皆难于幸免。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以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都充分体现了全球性迅速蔓延的特征――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规避这场疫情,置身事外而高枕无忧。要预防它的流行与蔓延,必须依赖各国之间及时、全面的信息交流与深入、有效的合作。

2.2 各国防控大规模疫情的难度使国际合作成为必然

大规模疫情的突发性,迅速蔓延性,全球性要求国际合作。同时,各国在实际防控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困难也决定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各国必须加强合作应对这一威胁,寻找解决应对大规模疾病传播的这一难题。疫情一旦爆发,世界上的国家都将受到影响。

2.2.1 疫情的科研攻关需要国际合作 科研攻关是应对各种新型疫病的基础力量。病毒无国界,疫情防控也需要国际科研合作。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口在世界范围内流动,H1N1、禽流感、SARS等传染性疾病也随之全球蔓延。世界移民的不断增多、出国旅游浪潮的兴起以及各种全球政治会晤、商务交流的进行,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数以万计的人们每天穿梭于世界各地。一旦新的疫情发生,这些人中的可能携带病毒的人便会将病毒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而他们在全世界流动的时间往往会比H1N1的潜伏期更短,这样病毒便会通过本地被感染者在当地传播扩散开来。这种频繁的人口流动使病毒有了足够繁殖的空间,传统的隔离方式对此根本难以起效。

此外,疫苗的研制对各国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以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为例,现阶段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对将来出现的H1N1流感可能没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流感一旦爆发,医药企业便无法及时生产足够的疫苗,因为疫苗的研制最短需要6个月。其次,现存疫苗可能由于病毒发生变异而毫无用途。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病毒最终变体的基因构成,因此不能确定现存疫苗届时是否有效。疫苗的研制必须针对病毒的特征,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后,还需要数月的临床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用于接种。这些时间里,甲型H1N1可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传播了。这就说明了仅仅依靠一个国家单独的研究对疫情的医疗措施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各方的共同合作。

2.2.2 建立全球疫情防御体系需要国际合作 大规模疫情的全球化,加大了防治难度,给世界各国专家出了一个难题。为此,国际社会试图建立起疫情全球防御体系。但是发展中国家公共财政能力差、公共卫生基础弱和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有人因此担心,发展中国家将会是这个防御体系中脆弱的一环。发达国家防疫体系较为完善,政府快速应对能力强,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病例并采取防控措施,在经历过甲型H1N1和禽流感疫情之后,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将更有力、更迅速。而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困境:医药资源不足,医疗空间狭小;国家无法准确监测最初疫情,形成全面准确的判断,最终形成有效决策;信息不透明,政府面临信任危机。从目前看来,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决定未来的大规模流行疾病防治的前途。国际合作迫在眉睫,每个国家都是防治大规模疫情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发达国家应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多交流防治经验,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大规模疫情。只有这样才不会贻误防疫时机,给本国带来巨大损失。

2.2.3 各国度过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全球化趋势推动各国不断加强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同时大规模疫情也对全球经济造成难以量化的影响。疫情冲击了各国旅游业和贸易业,让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在股市方面,航空股、旅游股受到沉重打击。甲型H1N1冲击波第一个伤害的是旅游业。各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游客人数下降,各大旅游公司损失惨重,旅游景区的酒店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甲型H1N1在全球大范围扩散,让世界航空业再一次绷紧了脆弱的神经。乘客对疫区的恐惧导致大量航班被取消,航空公司损失惨重。另外,甲型H1N1也给整个金融市场雪上加霜。要改变这种境况,复苏全球经济,各国首先必须携起手来控制疫情,才能走出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

全球化趋势在推动各国不断加强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国家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国家之间的保护墙也随之倒塌。在全球化时代之下,国际合作赋予了大型传染病防治工作新的内涵。正如艾滋病防治一样, H1N1的防控也是没有国界的,只要尚有一个国家还存在疫情,全球就不可能真正消除它。防治H1N1,仅靠一国政府明显力不从心,联手防止疫情早已不是各国的一国利益,而是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得以保障的整体利益;相反,H1N1造成的严重破坏及巨大损失,对各国人民健康、乃至于生存都形成了严重的挑战,迫切需要各国共同解决。没有国际合作,人类便无法抗击这些 “全球化”灾害。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防治应该是全球一盘棋。只有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紧密配合,共同确立有效的疫情预防和控制体系,各国通力合作,在信息共享以及互相帮助方面拆除“疆界”,全球抗击疫情才会收到最大成效。

3 国际合作的实现途径:国际疫情防治司

由此可见,大规模疫情具有较强的突发性,蔓延速度快且影响范围广。因此,大规模疫情一旦爆发,它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将无法估量。针对此情况,结合本文所论述的国际合作在防治大规模疫情中的作用,我们设想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框架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专门的防治机构――国际疫情防治司,以遏制大规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本机构设置如表1:

3.1 国际疫情防治司的特征

国际疫情防治司同其他同类机构相比,将具有以下特征:

3.1.1 国际参与的广泛性 本机构将定性为政府间组织。只接受国家的加入申请。申请加入的国家须先向秘书长提出加入申请,经由国际疫情防治司全体成员大会讨论,简单多数成员同意之后方可加入。原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将自动具有本机构成员资格。这一规定,将使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均可加入到组织中来,使机构具备全球性的特征。从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到拥有先进技术条件的发达国家均为成员国,排除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歧视,实现真正的国际合作。

3.1.2 对突发疫情的迅捷反应性 在国际疫情防治司的框架下,设置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善的信息监督和传递机制的信息部。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征兆,信息部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情报传递到组织。国际疫情防治司将根据情报做出快速的反应。包括向世界发出病毒警报,派遣专家组赴疫区指导工作,向各成员国征集治疗所需的各种物资。并针对疫情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布置。

3.1.3 防治疫情的专业性 作为旨在预防全球大规模疫情疾病的卫生医疗组织,国际疫情防治司将和各成员国的卫生部合作。每年成员国将选派国内专业素质高、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医生进驻组织工作。各成员国根据组织章程,将向组织提供各项物资以便于组织工作的开展。这样,国际疫情防治司将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由经验丰富、具有科研精神的医生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和研究,集世界之力攻克疾病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

3.2 国际疫情防治司建立的可行性

3.2.1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需求分析 结合本文在文章第二部分论述,大规模疫情已成为影响国际社会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大规模疫情具备突发性强、蔓延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仅靠一国的力量是无法对疫情进行有效的防治。这一点在SARS,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中可以看出。各国也意识到在防治大规模疫情的时候需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否则,疫情的防治工作将会事倍功半。因此,各国现在都希望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疫情防治机构,联合各个国家对大规模疫情进行防控与治疗,共同抵御大规模的疾病带来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符合时代的需求,符合各国的需要。它的建立,将有助于大规模疫情防治工作的开展,发挥国际合作这一形式在防治疫情中的作用。

3.2.2 资金来源分析 国际疫情防治司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经费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世界卫生组织划拨的正常工作预算经费,二是个成员国缴纳的特别会费,三是来自于组织下设的基金会捐款。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拨款能够维持机构的顺利运行,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这部分的资金保证国际疫情防治司不会因为资金的问题而停止工作。每年,各成员国还将根据组织章程,依据其经济实力的大小缴纳特别会费。此部分的资金是专门用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疫情防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的,诸如信息监督网络的建设。第三部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对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地区的援助工作。用于帮助当地人民能够饮用到干净的饮用水,吃上卫生的食物,并普及基本的卫生常识。

3.2.3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将改变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疫情频发的局面,减轻大规模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损害。对疫情暴发局面的有效控制,可以减缓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在经济层面上,降低疫情对各国旅游、国际贸易、股市等带来的影响。各国的农业特别是肉类贸易,航空业,旅游业在疫情传播中容易遭受打击。在国际疫情防治司的运作下,疫情将提前得到防御,损失减降到最低,可以大大降低这些行业所遭受的损失。在社会层面上,组织的工作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安抚人们因疫情产生的焦虑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能消除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的建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综上所述,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是符合国际形势发展要求的,是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的。它的建立,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疫情的大规模传播这一类问题的重视,表明世界是一个整体,各国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国际合作这种模式可以在防治大规模疫情中起到作用。这种运用国际合作解决跨国问题的模式,不仅可以应用在大规模的疫情防治上,在安全、食品、领土争端等问题上也可以运用。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它将在防治大规模疫情爆发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国际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典范。

我们希望,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可以有效预防全球性疾病,控制国际大规模疫情的爆发。诸如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SARS、H1N1这类疾病的爆发及传播将得到控制,不会转变成为在国际上大范围传播的流行性疾病。同时,由大规模疫情造成的人员死亡率也因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而降低,更多的人将不会因为疫情疾病而死亡。疫情实验室也将加快对病毒的研究,使疾病疫苗从研制到生产的时间大大缩短。最后,国际疫情防治司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医疗设施,提高各国的医疗水平,切实起到遏制疫情传播流行的作用。

4 结语

疫情的大规模传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疫情在全球传播影响了各国的国家利益,也损害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国际合作这一重要的机制,在防治大规模疫情的全球爆发中,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应该秉承积极合作的态度,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准则,致力于有效防止疫情的传播扩散,为建立一个健康、安全的世界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国际合作这一机制也将在解决全球争端、贫困、发展等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M],上海科教出版社.

[2] 当流感来袭:疫情第一现场目击实录[M],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

[3] 周先云.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与防控[J].鄂州大学学报,2010,(02)

[4] 钟南山.甲型H1N1流感主要危害青壮年[J]. 药物与人,2009,(06) .

[5] 赵敏,李文刚.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治疗[J].人民军医, 2009, (06) .

[6] 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等.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认识新发传染病的特点[J].广州医药, 2009,(06) .

[7] 郑继方,杨志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100问[M],金盾出版社,2009,(5).

[8] 蒋荣猛,李兴旺.甲型H1N1流感防治手册[M],人民出版社,2009,(5).

[9]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紧急防治流感与禽流感[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10] 尚勇.国外禽流感防控综合报告[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11] A.罗宾逊,M.J.赫德森,M.P.克拉尼奇,李琦涵.疫苗关键技术详解[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2]蔡高强.论艾滋病防治中的国际合作[OL]. 省略/lunwenfabiao/200901/26-799264.shtml.

[13] 钱瑞娟,刘焱,晋保平,等.国际组织指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4] 于永达.国际组织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5]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M].世界知识出版,2006.

[16] 古勒维奇 (作者),朱天飚 (编者, 译者),袁明旭 (译者).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17]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OL]. who.int/zh/.

疫情合同篇3

关键词:猪群疫病;流行动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6-0017-02

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腹泻等均是常见猪疫病,不同品种猪、日龄猪均可发病,对猪繁殖造成明显影响。上述猪群疫病发病率高,且死亡率居高不下,不仅威胁到种猪的健康,同时也给养殖户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结合各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相关规范及要求,对中国2016年猪群疫病流行病学情况开展调查,为未来疫病监测活动提供思路。

1 猪群疫病与病原分析

1.1 健康猪带毒率较高

从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2016年中国整体范围内猪群疫病趋于平稳,流行强度明显降低[1]。对于健康猪而言,其带毒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范围之内,尤其是内源性疫原所引起的猪群疫病风险仍然比较高。从中国定点省份低矮差情况来看,14个省份150余家生猪屠宰场中,对2 300余份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发现猪圆环病毒病病原阳性率达到50.85%,猪蓝耳病病原阳性率为6.83%,伪狂犬病病原阳性率为2.1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瘟病毒分别达1.52%、1.34%。

1.2 猪群疫病主要特征

与既往研究资料中数据相比,2016年猪群疫病的发病因素及发病种类无明显变化,但是很多养殖场病原体出现明显改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猪场病原体发生变异,部分养殖场猪血清血型出现新的变化。这种情况下,病毒病原体发生显著变化后,可引起新型病毒,若猪群免疫能力较差,且缺乏必要的抗病体,则会大规模暴发疫病,不仅增加发病率及病死率,也会增加治疗难度[2]。除此之外,现阶段猪群疫病的主要特征为混合感染,发病比例不断增加,且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特点,给诊断及治疗带来较大制约,同时也会显著增加诊疗支出。

2 猪群疫病流行病学情况

2.1 病种及流行情况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2016年无论是种猪、仔猪,还是育肥猪,其发病率均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变化趋势为下降,且四年来呈现平稳表现,流行状态出现持续性降低。但是,对于仔猪疫病而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群猪疫病临床常见病种主要有8类,其流行病学情况见表1。通过表1可知,群猪疫病病种前3位主要为腹泻、猪蓝耳病及猪圆环病毒病。本次调查以养殖场作为主要研究单位,发生疫病的临床病例所在的养殖场占所有调查场的实际比例。

2.2 时间、空间、群间分布情况

从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对于不同疫病而言,其流行病学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且特征比较突出。一般情况下,腹泻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猪瘟、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出现在夏秋季节。从既往调查资料[3]中可以发现,2013年以来,很多猪群疫病流行趋势逐渐降低,但是猪伪狂犬病、猪瘟发病率呈现缓慢上升表现。从空间分布状况看,中国不同地区主群疫病流行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华中、华南及华东地区疫病发生率相对比较高。例如,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猪腹泻疫病发病率较高,而华东及华南地区猪蓝耳病的发病率达到27%~30%[4]。通过系统性调查与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养殖场暴发疫病的概率及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于200~500头存栏母猪数量的养殖场,其疫病发病率较高,且每种疫病均维持较高水平,均高于平均值。例如,此种规模养殖场腹泻流行率达到40%以上。

3 2017年疫病流行趋势分析

结合2016年猪群疫病调查结果,综合既往调查数据,对中国2017年猪群疫病总体流行动态进行分析,认为疫病防治应趋于稳定,且大规模流行及暴发疫病的可能性不高,猪群疫病风险基本可控。但是,部分疫病防治比^复杂。

3.1 腹泻

冬季和春季,猪群腹泻疫病仍会出现疫情过程,且流行的强度将呈现季节性上升表现。但是,与既往不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2017年猪腹泻疾病流行强度不会出现明显上升,反而会出现缓慢下降,且大规模暴发疫病的可能性较小。即便如此,由于腹泻是猪群疫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对其预防与治疗工作仍不可忽视,应将其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3.2 猪蓝耳病

2017年猪蓝耳病大规模流行的风险较低,且流行率及流行强度将会进一步下降,但下降范围及幅度不会太大。疫情形势上仍然比较严峻,且不排除部分地区暴发风险。与此同时,NADC30病毒所引发的流产概率可能继续上升,且流行强度会所有增加。针对此类疾病预防的疫苗虽然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基本上处于不完全保护状态,仍具有较大安全隐患。

3.3 猪圆环病毒病

通过分析,猪圆环病毒病疫情将维持平稳状态,从总体来看,其感染强度明显降低。

3.4 细菌性疫病

细菌性疫病主要包括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丹毒等,上述疫病的发病风险及流行风险较低且可控,但是支原体肺炎的危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升,应加以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整改。

4 小结

通过对健康猪带毒率情况及猪群疫病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对猪群疫病的病原进行分析。结合2016年猪群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疫病主要种类及流行状况进行分析,并指出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及群间分布状况,为2017年猪群疫病防治提供有效思路。对占比前3位疫病及细菌性疫病2017年的流行动态进行预测,指出预防与治疗的新方向。对于各个养殖场而言,应建议其尽早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建立一定联合预防与控制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养殖户的影响。对于存在严重感染风险的区域,要加大措施进行预防及控制。对于已经暴发疫情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疫区开展对应的划分[5]。疫病暴发区域要及时开展封闭处理,禁止对外流动,减少相关活动,对病猪进行相应处理,结合国家要求,做好无害化处理,避免疫情扩散。

参考文献:

[1] 董雅琴,刘 爽,郑 辉,等.我国猪群疫病流行动态分析[J].业,2017,24(2):25-27.

[2]李晓成.2010年猪群疫病流行动态分析报告及2011年猪群疫病流行动态预测[J].北方牧业,2011,12(2):12.

[3] 韦显凯,蒋晓霞,苏姣秀,等.2014年广西部分地区常见猪群疫病感染情况监测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6,22(4):1079-1085.

[4] 关 琴,王 琰,安尼瓦尔・托乎提,等.2014年猪群疫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J].新疆畜牧业,2015,32(5):28-29,32.

疫情合同篇4

关键词:植物检疫;行政执法;现状;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贸易的增加,植物检疫工作的任务从传统的保护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到新形势下的保障国家经贸安全,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可以说植物检疫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农业植物检疫执法工作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的做好植物检疫执法工作,有效地把好检疫关,服务好群众,维护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植物检疫工作为我国农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是植物检疫管理者和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大兴区植物检疫情况,对目前植物检疫执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业植物检疫执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提升农业植物检疫执法水平提供参考。

1植物检疫行政执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1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加快

随着农业市场的发展,农产品流通加速打破了农产品地域的局限性,但随之也加快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传播蔓延的速度。2002年之前,我区未监测到检疫性有害生物,2002~2010年,共监测到检疫性有害生物4种,虽然2010年后至今,我区未再监测到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随着国际、外省市籽种等农产品流通我区数量增多,使我区植物检疫工作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1.2社会对植物检疫行政执法要求更高

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护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法制制度、农业贸易快速发展,对于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兴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基本情况

2.1植物检疫行政执法体制现状及人员配备情况

植物检疫现行行政执法依据为《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实施主体为大兴区植保植检站,负责本行政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大兴区植保植检站设立植物检疫室专职负责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单位现有植物检疫执法资格人员23名,专职植物检疫人员3名,主要从事植物疫情的监测、普查和行政执法等工作。

2.2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2.2.1拉网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

近两年,由于平原造林和新机场建设等原因,我区农资经营店数量、经营规模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站将拉网检查作为重点工作,目的是摸清我区农资店数量、规模,全面掌握全区农资店经营情况,2016年经过拉网检查共统计经营单位158家,与2015年相比净减少22家。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机场建设进行了征地拆迁。同时为了增加执法的针对性,提高执法力度,执法人员结合换茬期、三夏期和西瓜、小麦等主栽作物的播种前期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时期、重点作物的监管。做到事前提醒,事中检查,事后处罚。提高对主栽作物的执法检查力度。

2.2.2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

由于大兴区种子经营户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因此我站根据经营户经营规模和平时表现,将经营单位分为ABC三级,进行区别化管理。做到全面管理中抓重点,重点管理中分级别,提高执法工作效率,做好我区农资市场的监管工作。同时我站2016年施行了双随机执法制度,对经营单位和执法人员进行随机摇号,既避免执法人员任性执法,执法扰民,同时又做到了执法的科学性与覆盖面。

2.2.3宣传教育与执法检查结合

一是在年初通过执法检查与监管对象签订《大兴区种子经营单位保证书》,明确其守法义务,并发放检疫性有害生物宣传材料,宣讲植物检疫的意义等,深化经营户对植物检疫的认识。二是针对企业和经营单位开展集中培训。每年年初与种子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部署工作重点,传达重要精神,同时倾听企业的诉求,加强沟通,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开展种子经营单位的分片培训,通过培训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种子经营单位的检疫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和科普赶集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培训。同时制作了相关展板在科普赶集和执法宣传中进行展示和宣传。四是把每年的9月定为植物检疫宣传月,通过媒体宣传、组织培训和在种子企业中悬挂条幅等活动,积极营造政府重视检疫、社会支持检疫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植物检疫监管水平,为更好的开展植物疫情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2.4联合检查与行政处罚结合

注重与种子、肥料、农药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同时加强与工商、镇农产品安全员的联合检查。在市场检查中,通过与镇安全员协作,协助监管各镇种子经营户,做到监管工作下移,进一步增强了对种子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行政处罚方面,根据执法检查和联合检查中发现的典型违规行为开展行政处罚,近几年每年均有针对违规调运开展的行政处罚案件。通过行政处罚锻炼了执法队伍,同时也震慑了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提高了植物检疫证书持证率。

2.3取得的成效

2.3.1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检疫意识显著提高

通过科普赶集、执法检查、田间学校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检疫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通过与种子企业签订生产、经营承诺书,进一步规范了其经营行为,提高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2.3.2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近两年规范经营行为,我区种子持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瓜类果斑病等曾经发生的疫情进行关键时期市场检查;并从市场抽样,开展瓜类果斑病种植监测,确保我区种植西瓜品种不含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执法人员的努力,我区2010年至今未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切实保障了我区农业生产安全。

3存在问题

3.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是各级检疫机构开展检疫工作的法律依据,现行的《植物检疫条例》是1992年颁布,距今已有20余年,《植物检疫实施细则》也有近10年没有进行修订。虽然北京市于2013年7月1日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但由于实施范围和权限有限,也只能是在《植物检疫条例》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无法彻底改变植物检疫执法现状。但由于近些年无论是在种子的贸易量和贸易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条款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检疫执法工作,比如:植物检疫证书编号的编制方面,目前市场上种子包装袋上的检疫编号随意,位数不一,且无法从网上进行查证。在执法过程中很难通过植物检疫证书编号去判定该批种子是否通过检疫。

3.2社会对植物检疫工作认识不足

一方面由于植物疫情的初步发生涉及面小和发生后对于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影响比较间接等特点,媒体对于植物疫情的报道和关注较少,所以造成社会对于植物疫情的发生重视不够,对植物疫情的了解知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撤销了种子经营备案制度,种子经营单位只需要直接去工商局办理工商执照就可进行经营。所以造成种子经营企业对于检疫工作的不重视、不清楚。同时也造成执法人员对于辖区内的经营单位变化情况较被动,不能及时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

3.3植物检疫执法能力相对较弱

一是由于《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制定时间较长,造成实际执法工作中可操作性较差,所以使执法人员的执法积极性不高。二是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各地区要求不一,比如植物检疫要求书的开具,现实执法中我站要求种子调运企业需对方开具植物检疫要求书,企业的反馈是对方所在地区不给开具,还有不知道去何地开具等现象。三是由于之前植物检疫工作主要是重监测、普查等业务工作,对于执法工作一直重视程度不够,所以造成执法能力、执法知识有待提升。四是目前执法人员均为事业单位编制,主要靠职称晋级决定人员收入。所以就造成执法人员还要参与其他业务工作,使执法人员精力不能集中。五是植物检疫执法工作还需要相关检验检测为依托,而目前针对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执法人员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眼看,检疫技术水平与应施检疫植物的检疫要求存在差距,影响检疫准确性。

4建议

4.1加快修订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是检疫执法的依据和保障,面对我国目前市场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及时作出调整,特别是针对近些年新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包括快递行业的规范、疫情销毁的补偿机制等都需要细化和完善。同时要注意新手段和方式的监管,如植物检疫证书能否网络化,实现实时查证,及时处罚,给执法人员足够的执法证据便于开展市场监管,同时也便于经营单位保管和查证。

4.2加强部门沟通,做到联合执法

植物检疫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也不是一个地区能够办好的事情。特别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植物检疫工作的一体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要进一步加强与河北和天津植物检疫部门的协作,互通植物疫情情况和检疫执法情况,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能够跨地区开展检查和处罚工作。同时还要积极联合本地区的工商、铁路、邮政等部门,寻求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对于违规调运等违法行为形成打击合力,使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处罚。

4.3提升执法地位,增加执法力度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执法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执法相对人对于执法工作也有了更积极的认识。但同其他执法工作相比,植物检疫执法还是相对薄弱。执法地位的提升一是靠基层执法人员的积极宣传和严格执法,同时更要靠执法体系的理顺和相关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所以建议将检疫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形成政府主体责任,这样也有利于部门联合执法和推进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志刚.植物检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

[2]李玲,李伟平,杨桂珍.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其植物检疫决策支持系统介绍.植物检疫,2005,19(1):58-60.

[3]贺淑岚.在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漏洞.植保土肥,2012(9):69.

疫情合同篇5

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畜牧业迅速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相继出现。如何建立行之有效地动物防疫制度,保障畜禽健康生长,已成为所有养殖场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就我县养殖小区的防疫管理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养殖小区防疫管理现状和问题

(1)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不科学。我县规模养殖小区大多数是利用居民旧房、旧厂房改造而成,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生活区与生产区混在一起,净污道不分,无隔离、消毒道,隔离舍,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往往是发生疫病后,在生活区与生产区之间设一个临时消毒池(带),没有疫情时也就没有消毒池,畜舍离干线公路、居民区太近,甚至混居。

(2)人员素质较低,防疫知识缺乏。规模养殖(小区)的养殖户主要是由来自不同职业的人员组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养殖业的高风险认识明显不足,缺乏必要的防疫知识和防病意识,短期投机意识十分强,普遍存在重饲养轻管理、重治疗轻防疫的思想;缺乏消毒意识、免疫监测意识、引种隔离检疫意识,对疫病不能及时准确做出诊断,自问疫情。养殖户多凭自己养殖经验自我诊断用药,诊断、用药欠科学合理,有的诊断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造成疫情扩大和蔓延。

(3)饲养管理不科学。不同日龄、批次混合饲养或同一圈舍以简易网隔开不同日龄、不同批次饲养比较普遍,没有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通风不良、湿度过大、饮水不洁、饲养密度过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导致畜禽机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人员、车辆随意进出,从而带入病原,增加了感染疫病机率;缺乏引种隔离观察制度,引种后直接合群饲养,导致疫情发生;缺乏隔离治疗制度,个别畜禽发病后不能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导致疫情扩散;缺乏免疫和消毒效果监测,一切凭免疫程序和免疫时间推算免疫水平,盲目性较大。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引种检疫程序不全,现在只有少数养殖小区坚持自繁自养,绝大多数养殖小区的畜禽都是靠从外地引种,引种检疫程序又不到位,以致引发小区疫情频发。

(4)免疫程序、方法不科学。贪图价格便宜,选购中试产品,甚至是质量低劣的疫苗;购苗不注重标签标注的有效期,忽视疫苗保存条件,购进反复冻融冻干疫苗或破乳的油乳剂疫苗;只看重一种病的预防效果,忽视其副作用,控制了该病,却控制不住其他病。制定免疫程序全凭厂家或药店推荐,而不是根据本地实际和参考抗体监测结果制定;制定的免疫程序随意更改,免疫程序不能严格执行。一次接种多种疫苗,相互干扰,免疫效果不好。在没有联苗的情况下,同时接种2种或2种以上的疫苗,尤其是猪瘟和猪口蹄疫疫苗同时接种,免疫效果难以保障。偏重饮水免疫,如在家禽免疫中,为图省事,免疫疫苗全都是采取饮水免疫,饮水免疫时直接采用自来水,氯含量过高导致疫苗效力下降。饮水器过少,停水时间过长或过短,导致部分禽只未饮用到足量的疫苗水。点眼、滴鼻、刺种免疫存在问题。一是疫苗稀释后,不能按规定时间用完;二是稀释疫苗时不能根据滴管和刺种针的变化而改变稀释液的量,导致稀释过度,超过规定的免疫份数而导致接种剂量不足。肌肉注射时由于操作不规范,往往导致接种处化脓,形成包囊,疫苗被包裹在其中或变质,起不到免疫效果。

(5)消毒药物选购不重视质量,消毒制度不规范。现在市面上的消毒药种类繁多,其中夹杂着一些伪劣药品,稍不注意就会误购;不坚持消毒制度或没有消毒制度,偶尔消毒一下或在区内有疫情发生时消毒一下,没有定期进行消毒。重视化学消毒轻视物理消毒,饲养器具未清洗就消毒;重视舍内消毒轻视外周环境消毒,尤其是边角、杂物堆放处很少消毒或不消毒,消毒不全面、不彻底;忽视对出入圈舍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消毒;消毒药使用不正确,一是消毒液稀释配比不按说明,造成浓度过小或过大;二是使用生石灰直接撒在干燥的地面,而不是稀释成熟石灰,不能很好的发挥消毒作用,且干石灰粉易被风吹散;缺乏带畜禽消毒制度,不能定期进行带畜禽消毒。长期单纯使用一种消毒药,致使某些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致使消毒无效。

(6)动物防疫监督乏力。由于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体制不顺,编制不足,人员素质不高,检测设备不全,加之养殖人员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难以对养殖小区动物防疫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

2动物防疫制度建立与措施

(1)加强《动物防疫法》宣传,使养殖户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疫先行,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疫病的危害性,不按法律程序养殖、经营造成疫情的法律责任,配合防疫人员做好防疫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做好疫病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防疫意识和饲养管理水平。

(2)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周围应设立防疫隔离设施;畜禽舍设计、建筑应符合防疫要求;有患病的动物隔离舍和病死动物、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出入口设有隔防和消毒设施、设备;设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兽医工作室、小型化验室必需的仪器和药品。

(3)科学饲养、科学防疫。实行全进全出制,在全面保证营养需要的条件下,适量添加中草药防病健体添加剂,供给清洁饮水,注意通风换气,有效调控温湿度,合理密度饲养,增强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并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制定符合实际的免疫程序,进行科学防疫。对畜禽实行科学免疫是有效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畜禽场根据本场的疫病史、场周围的疫情、畜禽免疫抗体水平及猪的不同饲养阶段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免疫。选择采购由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定点生产的疫苗,加强疫苗保管储存,并由兽医按防疫注射操作规程实行免疫,同时建立生猪免疫档案。有条件的场应及时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免疫程序。

(4)严格门卫制度、人员管理:禁止非本场人员进入并本场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必须换工作衣鞋,通过紫外线消毒后,经消毒池入内;本场兽医不得到场外就诊、防疫。工具、车辆要求:场内外工具、车辆要严格分开,应定期消毒;外来工具、车辆一般不予进入;力争做到饲养畜禽全进全出,禁止与其他动物混养;禁止把畜产品带入生产区;把好引种关;引种前了解产地疫病情况,并经动物防疫部门监测检疫,引入后要隔离饲养观察。

(5)认真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和无害化处理工作。要经常清除舍内粪便、污水、污物等,集中于贮粪池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搞好舍外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灭鼠、灭蚊蝇等,禁止小区内饲养犬、猫,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生产区;定期进行带畜禽消毒,认真做好空圈舍清扫、冲洗和消毒,特别是做好隔离圈舍的消毒。对病死畜禽要及时在指定的地点,根据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和《动物防疫法》进行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坚决禁止将病畜禽、病死畜禽加工成熟制品流入市场。

(6)加大对药品质量的督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和饲料行为,禁止使用国家禁止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及其他化合物,切实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养殖者利益。正确诊断,减少失误。发病初期即聘请有临床经验的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初步诊治,同时采集病料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实验室确诊,及时采用最佳预防、治疗方案,尽早扑灭疫病;建立健全防疫档案,认真做好检疫申报、疫病检测、引种隔离观察、免疫接种、预防驱虫、消毒和污物处理等的登记工作,完善防疫档案。

(7)依法强化检疫、监督。①严格养殖小区的审核,凡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一律不发给《动物防疫合格证》,不得从事养殖业。强行养殖的,按《动物防疫法》第52条规定进行严肃处理。②认真做好种蛋、种禽、种畜的引进检疫,严把“四关”:一是严把检疫关。调入种蛋、种禽、种畜前必须先报请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经批准后方可调运。必须对输出地的疫情、防疫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结合必要的化验室检验和临床检查,确认安全、无疫后,按程序办理检疫证明等手续,方可调运。二是严格资格核查、观察关。调运的种蛋、种禽、种畜应从已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饲养场选购,严禁从市场等交易场所选购,选购好的种畜禽应先在当地隔离、观察25~30d,确认无疫病、健康者方可调运。三是严格免疫接种关,引种调入前,要对每一头(只)畜禽进行强制免疫疫病接种,做好记录,待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后方可调运。四是严格隔离观察关。种畜禽调入后,必须立即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在动物防疫监督员或检疫员的监督下,消毒、隔离观察25~30d,再次进行规定的重点疫病检疫、检测,观察期满,确认健康无疫者方可合群饲养。

疫情合同篇6

[关键词] 动物检疫 工作 注意 问题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13-01

一、防疫器械准备

首先做好器械的清洗工作,要把注射器全部折卸清洗干净,清洗干净针头合、待消毒针头合,注意最好不用含氯自来水以及化学用消毒液。

二、高压灭菌

各种各样的器械经过细致的清晰以后,在用纱布分别得包好,进行统一的高压灭菌消毒。

三、领取疫苗

准备好防疫用器械、工具箱、冰袋、防疫用登记表等;准备好疫苗反应解救用药品如地塞咪松、肾上腺素等;准备好待消毒针合(或瓶)装入一定的能杀来病毒的消毒液;领取疫苗,查看有效期,贮存状态等,仔细阅读不同批次的疫苗使用说明书,注意事项等。

四、开始防疫工作

1.首先根据具体的养殖情况,把养殖畜禽群体中病、弱、残、幼、孕等情况进行细化的区分,找出不易免疫的畜禽,并且要进行标记,一般情况是用红汞液打号做好非免疫标识。

2.取出疫苗轻摇,用75%的酒精消毒疫苗盖,先插16号针头并留针,抽吸疫苗,不准回抽,可在外面排空气,根据不同的畜禽采取不同型号的针头注射,一般猪、羊用12号短针头,牛可用16号中长针头,鸡用6-7号短针头;取用针头不能用手直接取用,应用摄子取用。

3.按操作规程注射疫苗

严格按疫苗操作规程免疫,科学试验性免疫一定做好记录,做好对照,同时做好经济评故工作,并征得养殖户同意,单位领导审批后,才能实施。

4.用后的针头,原则性每注射一畜一消毒针头,但不能用5%的碘酒消毒,应用70-75%的酒精消毒针头,特别是疫病发生时,但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畜体群体状况,一注射器一针头,一家一针头,一圈一针头,用过的针头放入盛有一定的能杀灭病毒的消毒液待消毒针合(或瓶)中备用;注射后及时打号标识。

5.免疫后告知畜主群体观察特点,等10分钟后观察无反应方可离开,但在一个单位防疫可立即离开,同时嘱知养殖户及时观察畜群,并留下电话。

五、收工后

清理防疫用器械,用1:300倍百毒杀消毒器械及手鞋等,用开水清洗器械;整理登记记录,空疫苗瓶准备第二天及时上交。

六、第二天准备工作

先用开水清洗防疫用器械并煮沸10-20分钟,取出沥干装合,领取新一天的疫苗用量,更换冰袋,更换新的待消毒针合(或瓶)中的消毒液,畜体打号用红汞等工具。开始新一天有意义的工作。

七、疫苗反应的紧急解救

1.沉着、冷静;对畜牧体进行稳定处理,避免出现误伤的情况。并且及时根据情况观察出现的反应是否是疫苗的反应。尤其重要的是区分中毒症状,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

2.及时用地塞咪松,或肾上腺素解救,使用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

3.根基动物表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科学合理的使用药物。

4.补液

参考文献

[1]张波,杨艳杰.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4:82.

[2]张彦国,张玉君,王丽敏. 浅谈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养殖技术顾问,2010,03:196.

[3]郭四保,李焕斌. 当前动物防疫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中国畜禽种业,2014,02:42-43.

[4]徐静,王凤杰,张帅. 基层防疫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 山东畜牧兽医,2011,11:46-47.

疫情合同篇7

一、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免疫任务及责任

(一)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强制免疫制度。目前,国家规定对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施强制免疫和监测,出口生产企业、大型屠宰场、饲养场必须严格依法、规范接受相关疫病监测、检测,对动物布病、结核病、炭疽等病实行计划免疫,强制检疫(检测)和净化。

(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由各级政府负责,镇(区)行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原则,在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各镇(区)负责领导和组织本镇(区)兽医、村级防疫员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预防免疫和疫情控制工作,保证免疫密度和效果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计划与方案的制定和所需生物制品的供应,负责对名镇(区)动物免疫工作监督、指导,配合镇(区)培训村级防疫员(兽医),并对防疫员进行业务监管。

(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各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要认真履行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明确的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19项工作职能和村级防疫员10项工作职能,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发挥监管指导作用,确保免疫质量,保证免疫率、发卡率、挂标率、免疫档案率达到100%。

(四)各镇(区)兽医、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和生物制品使用说明书要求开展免疫接种,做好免疫档案、免疫卡和免疫标识的登记、填写、发放、佩戴工作,并做好防疫工作记录,做到免疫注射方法得当、剂量准确以及档案、卡、标同步。

(五)实行动物疫情逐级报告、快报、月报、年报制度。发现疑似病例,业务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经批准后,逐级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除农业部疫情外,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和报道国内疫情。业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将防疫督察、排查等情况向各镇(区)通报。

二、疫情控制与处理

(一)从辖区外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及役用大牲畜(黄牛),必须向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督管理部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引入;从区域外引入其它动物必须到所在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报批、报检后方可引入。引入后应立即凭原产地检疫证明、消毒证明、运输证明及健康证明到批准单位报检,大牲畜隔离45天方可混群饲养,小动物隔离期为30天。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督防疫员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外引动物落地情况,同时登记上报。

(二)饲养、经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符合动物防疫卫生条件,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在出售、调运动物及其产品前,要按规定向所在地动物卫生防疫监督管理机构申报检疫,凭检疫证明、运输证明及消毒证明调运和出售。

(三)国家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炭疽、狂犬病、乳用动物布病、结核病采取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觉服从当地政府和动物卫生防疫监督部门为控制、扑灭疫情所采取的一切强制措施。

(四)扑杀工作原则。市政府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负总责,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实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经认定后,市政府决定实施扑杀染疫动物及同群,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扑杀和疫情控制措施,并监督染疫动物及同群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相关镇(区)要在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做好扑杀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疫情损失评估、补贴及相关副反应补助

(一)扑杀畜禽补贴范围。强制免疫后患口蹄疫、高致病性离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病的畜禽扑杀补贴按此规定执行,其它计划免疫后患重大动物疫病的畜禽参照此规定执行;未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的畜禽患重大动物疫病的,实行强制扑杀,不予补贴;已经死亡的做无害化处理,不予补贴;发现重大动物疑似病例的畜禽,由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紧急扑杀处置的,参照此规定执行。

(二)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专家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确定扑杀后无害化处理的畜禽补贴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补贴;市动物防疫部门负责防疫、检疫副反应的调查、检验,申请财政资金后,会同所在镇(区),结合实际进行补助。

(三)对直接经济损失,按以下标准补贴:

1、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关于《牲畜口蹄疫防治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市扑杀牲畜补贴规定》(防指发【】号)要求,对患口蹄疫动物的扑杀损失采取财政补贴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办法,市、镇(区)财政各承担40%,个人承担20%;规模饲养场因发生口蹄疫扑杀疫畜和同群畜,国家补助60%,养殖单位承担40%。

扑杀补贴标准:成猪390元/头;成羊200元/只;成牛1500元/头(所有成畜和幼畜补贴有所区别);奶牛扑杀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但最高不超过3000元/头;其它重大(重点)疫病的牲畜如需扑杀,补贴标准可参照口蹄疫补贴标准执行。

2、按照财政部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禽流感动物扑杀经费由中央财政与地方各级财政负担。

扑杀补贴标准:鸡、鸭、鹅等禽类每只补贴10元,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禽类及幼禽、成禽的补贴有所区别;对非禽流感的禽类重大疫病扑杀补贴标准按市政府相关规定执行。

3、为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强制扑杀措施的顺利实施,对国家、省和市未做出明确补贴规定因布病、结核病等其它动物疫病扑杀造成的畜主损失,参照口蹄疫动物扑杀补贴标准给予一定补贴;国家、省和市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已有补贴的不再另行增加。

4、由于进行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强制免疫,检疫副反应引起牲畜死亡的,参照口蹄疫等重大疫病扑杀的相关补助标准执行;引起流产的,孕牛补助300元/头,孕猪补助100元/头,孕羊补助50元/只,狂犬病免疫副反应参照羊的有关标准。防疫、检疫副反应补助由市、镇(区)各承担50%。

(四)经认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畜主不享受疫病扑杀补助:

1、采取各种手段免疫没有免疫证明、免疫标识和拒绝检疫没有健康证明的,对饲养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的;

2、从辖区外引入动物未经报批、报检的;

3、外引动物无强制免疫证明、检疫证明、运输证明及健康证明的;

4、未使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渠道统一供应的疫苗,免疫不在有效期的;

5、饲养场未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不如实提供动物防疫活动有关资料的;

疫情合同篇8

关键词:小规模猪场;防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61-2

1 猪场防疫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养猪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猪的生产性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还是无论是各阶段猪的成活率、饲料报酬、瘦肉率还是母猪年提供出栏猪头数都有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却是疾病的困扰,由于饲养密度的加大、营养的限制、引种的频繁、防疫体系的缺失等使得许多规模化养殖场疾病由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给养猪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猪生产事业的发展,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所以“防疫是生产的第一生命线”。但是,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2 防疫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消毒工作不规范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其它原因,在对消毒液的配制过程中忽视消毒剂的浓度、温度、酸碱度、作用时间等影响因素,消毒剂不现配现用,影响清毒效果。猪场工作人员在消毒过程中,往往有些工作人员出现走捷径的现象,如消毒速度过快、喷洒不均匀、不采取喷雾的方式等。这样,不管是日常的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都容易留有死角,并没有起不到消毒的作用。一个猪场消毒应尽可能在固定的2-3小时间范围内完成。所以在对猪场的消毒过程中,各车间应同时进行同时结束。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扩散或传播,给猪场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

2.2 免疫不科学

操作方法不当由于猪场的监督力度不够或技术人员责任性不强,不根据本区域疫病流行特点合理制订免疫程序。也没有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在操作中往往出现类似情况: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等。在免疫时间的选择上,稀释后没有2小时内用完;注射时图简单方便并没有对猪只做好皮肤消毒,注射深度也没保证,注射位置仅仅凭自己的经验,接种剂量也是凭感觉,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擦拭、消毒。甚至出现不是一猪一个针头,有时还会漏针的情况出现;病猪、瘦弱猪也同步免疫等情况,势必导致免疫失败结果的出现。

2.3 疫病检测不及时

小规模养猪条件下,应进行经常性的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对疫病情况、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同时也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尤其本地区、本季节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更应该加强检测,以便做出及时对应措施。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如不能及时的做好以上工作,就不可能准确和深入的了解猪场疾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影响猪群健康的生长发育。

2.4 防疫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养猪防疫都是“重治轻防”的思想,形成有病才医,没病则万事大吉的心理。养猪防疫似乎不仅是兽医工作,而且是季节性的工程。小规模化猪场的防疫是全方位的、常年的。除常规的消毒、免疫、治疗外,还需要加强管理,保证营养平衡,优化场区和畜舍环境。猪场内的诸多因素都和防疫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小规模猪场形成的防疫配套体系。

3 小规模猪场应对猪群免疫力低的对策

3.1 建立完整彻底的消毒体系建立完整彻底的消毒体系

生猪卫生消毒不但能杀灭猪舍环境中的病菌,而且对病毒也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对控制生猪疾病是很重要的环节。消毒药水的使用和选择一定考虑其理化性质,依据消毒目的合理配比,注意配伍禁忌,定期更换,交替使用(一月换一次)。养殖户务必高度重视,应经常对猪舍和环境进行坚持常规、紧急、终末消毒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从物品、环境、器械、病料、粪便等多方面入手,务求建立彻底的消毒制度并监督消毒体系科学合理实施,以有效地减少猪群感染疫病的机会。

3.2 规范科学免疫的操作小规模猪场防病的重点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为此,猪场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母源抗体、季节和猪群健康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疫苗品种宜少而精一些能通过管理、生物安全、常规药物保健来控制的细菌性疾病可不注射,对一些危害大、药物难以控制、疫苗效果好的病毒性疾病应重点注射;同时注意疫苗的选择、保管和使用,注射时使用一次性针头做好疫苗注射的保护性工作。同时要做好接种免疫记录,如接种时间、疫苗种类、批号、剂量、生产日期、生产单位等。

3.3 建立科学疫病监测体系

猪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免疫监测,猪场的兽医人员应经常对猪群进行检查,尤其是对种猪要加强监测。通过监测检查,发现情况异常的,及时进行处理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全场饲养制度和免疫预防措施。这个工作是今后猪场工作的重点。实验室检测是疫病防治的有效手段,通过准确的疫病剖检诊断出结果,为防疫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所以作为一个小规模化猪场,实验室的检测系统是必须建立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测武器,来正确指导药物的合理有效使用、特定病原检测和监测以便于疾病的净化。猪场的兽医人员应经常对猪群进行检查,观察猪群的运动、休息、采食、饮水和粪便等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对非正常死亡的猪体要及时进行病理剖检,根据剖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 对未能确诊的病猪,应采集病料,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4 营养合适配搭

从营养出发,猪场要为猪群提供适宜的、足够的、平衡的日粮。最适营养日粮的要求是:各营养要素足够及它们之间平衡,能通过免疫营养的调控使猪群的自身免疫力得到提高,而不是完全依靠药物来“保驾护航”,因此要求确保配合的饲料原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优良。

3.5 做好药物方面保健

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对免疫力影响小的,最好同时添加免疫增强剂―佳免或倍加康(多种维生素、寡糖、黄芪多糖等)。使用的关键时期是: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猪培育阶段、育肥阶段几个重要阶段。同事控制药物保健使用时间和剂量,一般采用脉冲式,治疗剂量使用5天左右。

4 结语

总之,养猪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素质,高度重视防疫工作,建设有效的防疫体系,遵循系统论的观点,在以上体系共同、完整协调和密切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疫病达到防疫效果,防治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尽善尽美每个体系,才能确保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维保合同范文 下一篇:注销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