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19 08:40:48

研修随笔范文第1篇

一、树立优质学校发展观念

优质学校发展,在于遵循教育的规律、转变发展的方式,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以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为本。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我们追求的是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我们树立生命化课堂观,改变教师包办、学生依赖的课堂教学现状。

我们的生命化课堂一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转变“见分不见人”的学生观、质量观;二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与他人对话;四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真正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幸福、成长的快乐。

二、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生命化课堂

在课改与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形成了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即课堂教学中采用“预习、定向、讨论、交流、检测、总结”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预习(设计学习卡)。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第二步,定向(明确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三步,讨论(小组讨论)。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纠错,优生帮学困生释疑解惑,确定课堂交流展示时的组内分工等。第四步,交流(汇报释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前置学习中的疑问。某小组全体同学上讲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班内其他小组同学适时质疑、补充,教师适时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拨、提炼等。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第五步,检测(反馈质疑)。教师布置有关检测题,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或学生当堂讲评(交流),学生当堂订正。第六步,总结(巩固提升)。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将本课知识系统化、突出重点、指明关键等。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与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我们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按照模式操作,教师只有经历了“临帖”的过程,才能“破帖”、“创帖”。该模式的实施与运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教师在运用“六步教学法”的同时,积极尝试将生本课堂的理念融入到“六步教学法”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表达质疑能力都有所改变,学生在尝试主动与文本对话、与同组同班的伙伴对话时,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十足魅力。

三、打造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学会自主发展,首先要学会读书、学会与别人交流,更要学会自己选择。我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成长的平台,为他们在校的一切学业活动创设情境,优化活动内容。

1.开设自由阅读课——快乐晨读

快乐晨读的课程模式是专题研修+个性欣赏,即每周二和周四早晨7:40—8:10是学生的快乐晨读时间,一年级的研修专题是以识字为主的童诗歌谣,二年级的研修专题是快乐童话,三年级的研修专题是古诗词吟诵,四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科幻世界,五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美文欣赏,六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经典名著。利用周一、周三和周五的晨读时间,学生进行“个性欣赏”读书活动。

2.开设主题阅读课——读书课

主题读书课是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的读书方法指导和读书习惯培养的主题阅读课。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上可以起到互补互助、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课外阅读,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览室里寻找到自主读书的快乐,学会读书的方法,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确定了主题读书课的四种课型: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读书交流(会)课、读悟随笔课。课时安排为高年级每周两节连上,低年级每周一节,统一安排在阅览室进行。

3.读写结合,开设“随笔化”习作课

阅读是手段,说写是本位。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与口语交际、写作相结合,开设“随笔化”习作课,实施语文教学一条龙。从形式上来说,随笔是不拘一格的,不局限于形式;从内容上来说,随笔是强调一种心灵的自然倾泻;从意义上来说,随笔是把写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作者。“随笔化”作文实验提倡的是“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贯彻的是“写作材料生活化”、“课上随意地写、课后有序地改”等原则,我校的学生正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经历着“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的过程,相信师生都能充分体验到“言语表现”的幸福和快乐,特别是学校结合主题读书课的第四种课型读悟随笔课,将读书与随笔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了读写结合、心口合一的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展示习作成果,学校创办了“小笔尖”文学社,双月出刊,从写稿、改稿,到组稿、出书,全部由学生参与完成,他们在创作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4.吟唱结合,开发“诗之韵”课间操

研修随笔范文第2篇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及技术

我们认为要想“在网络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改变“单兵作战”的状态,必须围绕“教师从不会到会,从排斥到喜欢”这一核心来开展全方位的网络引领工作。为此,我们一开始就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排除教师对网络的陌生感上。

1.网技培训:掌握规范化的网络应用技术,熟练网络操作,离不开专题培训。幼儿园在组织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技术的培训中,教师按照要求统一注册博客,起个有特点的博名,进行专题分类。重点对网上日志的撰写、和管理进行了培训和考核。聘请专业人士做指导,通过园本教研举办“如何进行叙事研究”“案例论文撰写方法”等系列讲座,重点对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及案例、论文撰写的培训。在行动操作实践中,让教师上交作业式的手段,运用博客(blog)、论坛(bbs)、专业网站、QQ群、留言板、e-mail等网络技术,传送相关文件,以跟贴、发邮件的方式参与讨论,请教问题,以撰写心得或简单的互动评论式来熟练教师网络技术的操作功能。结合集体授教,对口支辅的形式,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2.小Q激趣:网络对农村海岛教师来说如此的高科技,与海岛教师的生活行之遥远。起初幼儿园电脑只是摆设,教师躲而避之,生怕有个差错弄坏电脑。抱着谁爱玩谁玩去的思想,更别说要用电脑,申请博客。学校为了让老师跟上现代信息化的快车道,通过“QQ激趣――创建空间――丰富日志”系列流程让教师爱上网。首先,申请QQ,要求教师楼上楼下互相聊天,感受QQ聊天带来的奇妙,建立了网络感情,消除对电脑的陌生距离感。其次,美化空间。QQ资源模板丰富,好学的教师纷纷创建QQ空间,精心装扮属于自己的美丽小屋,教师间相互的传染下,爱接受新事物的教师也学样创建了QQ空间。最后,日志互踩。在适时的激励下所有老师都学会了操作QQ网络技术,随着在教师QQ日志中互相踩踏,留言论事中,教师的日志也逐渐丰富,创建教师博客也变得水到渠成的事。

3.螺旋推进:为了让教师没有压力的面对现代网络技术,避免消化困难,影响学习效果,幼儿园讲究有序推进的方式,让教师在Blog上面撰写网络日志,进行分析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采用螺旋状阶段性上传手段,如第一阶段刚开始从个人成长简历角度及童言稚语的记录到第二阶段原生态随笔展示及学习撰写学习笔记、教育教学反思,到第三阶段的课例研讨、专题研讨(反思)及最终的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由一个扶到放、依次提升的循序渐进过程。从而不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

二、要见意趣,必先乐学――营造氛围

宋代陈颐曾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为避免网络研修“作壁上观”、“有形无实”的状态,我们千方百计努力营造教研氛围,激发教师内在学习动力,发挥教师无限的潜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境界。

1.人气凝博:我园巧妙地利用象山教师博客人气激发教师创博热情,带领教师在本城区人气最旺的象山教师博客中定居。在象山教师博客里有县教科研中心的专家,校长级领导,有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幼儿园教师,在博客虚拟的环境中,虽然彼此互不相识,但初入博网的教师带着一种好奇,一种敬仰,一种满足,与五城四农的博友们欢聚一堂,共话博客,共同成长。以老博客带新博客、园长带头开博等方式,打造优秀博客,分享教育幸福。如通过座谈会,网络诉博情、一起踩响象博的未来日子的感言、博客诗歌赛等形式,让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博客的真正魅力,通过每月分享品读蓬岛南鹤,海山居士、拍遍栏杆、常人眼光、灿烂阳光等各篇精华博文,在谈论博客伴我成长中的欢声笑语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激励了更多的教师自愿发表观点和热情参与博客圈建设的状态。

2.榜样引领:用榜样激励更多的榜样,用精彩引来更多的精彩,园领导不断去关注榜样、树立榜样,言说榜样。一是设立精华帖:网站版主及时关注着论坛所的各篇随笔,对具有代表性的博文进行加精推荐,组织教师们跟帖畅所欲言。既能鼓励教师利用博客,进行个性展示,又能对其他教师予以极大鞭策。二是骨干引领:园内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参与网络教研并形成特色领雁。骨干教师和行政干部的带领,能有效激起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三是无形感染。最快的带动教师参与网络学习,园长应是网络教研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不能只停留在布置的层面,园长应以个人的“非园长权威性”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教师,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从不自觉到自觉,参与到网络研修中。

3.争鸣提升:在日积月累的撰写过程中,定期组织学习交流,通过你来我往的反思――评论――跟帖中形成“百家争鸣”的空间,促进教师反思的提升,激发教师研修的兴趣。教师在论坛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见闻与思想,内心往往渴望能得到一些肯定、关注或切磋、交流,若自己的文章长时间得不到与大家的交流,常会感到失落,渐渐丧失对撰写的兴趣。为此,园领导通过图文、音乐温馨提示的方法对版主提出了要求,对教育论坛上的教师博到每篇必看、有感必复,对教师成长博客中的文章篇篇留言回复,或鼓励,或讨论,或建议,或指导,坚决杜绝“零回复”现象。教师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教学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故事、网络教研的心得体会等,以文展博,以博会友,在与更多的同仁互相交流中,便多了一个个伙伴,多了一份份关怀,在前行的路上不孤独。很多教师正是在这种鼓励中一路前行。

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规范

网络教研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师自我发展之路,如果运用不当,会给已经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增加压力,损伤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机。但是,如果没有制度的跟进,也难以使网络研修真正成为促进海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设置底线:博群建立后,园长号召广大教师撰写教育教学随笔,并提出了底线要求,即“每位教师都要写随笔”。同时要求各教师再结合本班实情,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根据班情、师情的不同,分类制定出不同数量底线,认真执行。当然幼儿园可以依据不同的办学设施、师资力量、外部环境等不同提出不同要求,如要求80%的教师开设随笔专辑;按年龄不同来分层,青年教师要做到一周一篇,中年教师一月一篇,中老年教师可以一学期一篇。这样的底线管理,使教师书写随笔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如通过幼儿园网站、论坛的建立,幼儿园也可进一步对教师提出底线要求。

2.制度保障:任何工作的推进都需要制度的保障,网络教研自然也不例外,必须健全并执行相关的制度。在网络研修制度的建设中我们注意走好以下三步棋:譬如第一步建立《培训跟进制度》,第二步《骨干带领制度》,第三步《评价激励制度》。在制度实施中,园长尤其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可通过教师精彩博客展示、优秀日志征集、通报日志发表、评论情况等激励措施,推动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从而鼓舞教师更大的劲头。如《网络教研制度》、《教师网络教研要求》、《教师网络教研评价考核标准》等制度。

3.表彰激励:幼儿园成立专项基金加强对撰写随笔积极分子、注重原创、写作优异教师的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教师会写、乐写、勤写。一是定期通报,加大对教师写作理解与支持的力度。每个学期都会以简报的形式,综合点评每位教师随笔书写情况,对优秀博客提出表扬,引起教师对随笔的重视。二是多投多奖。发扬撰写信息报道精神,积极向象山报、教育信息网、《象山教育》杂志不断投稿优秀随笔和参与县市组织的评选活动。对录取稿件按篇幅和不同级别报刊设立不同的物质奖励。三是表彰优博。召开表彰会,每年年终,根据教师每阶段学习的进程创设不同的奖项。如第一年评选出“创新奖”、“创作奖”、“优秀奖”、“鼓励奖”。第二年评选出“优秀论坛会员”、“优秀博客会员”。第三年评选出“优秀品论家”、“积极回帖奖”,召开专门会议,对获奖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这样优秀会员得名得利,热情更高,干劲更足,更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行走方式,既顺应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更契合了海岛教师自主研修和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的过程中,不同教师存在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更应该关注教师各自的特殊个性,更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提高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为内心的需求而学,为有效的工作而学,为幸福的生活而学,才能让网络研修真正成为海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鹤浦幼儿园)

研修随笔范文第3篇

2007年春季,教育部第一次组织远程研修,我有幸参加,带着第一次的兴奋,第一次的憧憬,第一次的顿悟,我在研修平台上纵横驰骋,逐一涉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紧抓住每一个研讨热点,特别是与刘良华教授的对话交流,更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正是由于这种执着和勤奋,我被评为优秀学员。

再相逢

去年,我参加了全省的远程研修,我认真对待每个专题,及时按要求提交作业、参与研讨交流、相互评论、发表随笔,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下来,也是收获颇丰。受此影响,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随时将自己的反思与感悟记下来,与大家分享、交流。所有这些追根求源的话,都应该归结为远程研修的辐射与带动,正是远程研修打开了这个美妙的潘多拉宝盒,才让我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幸福。

三道关

今年,我的研修跨越了三道关。

第一关,天气困扰。

俗话说,热在三伏,而今年小学远程研修开始的第一天正好是中伏的第一天,我和大家一样承受着酷热、暴雨、闷湿,一样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风声、雨声、扇声中踟蹰前行。

第二关,蚊虫叮咬。

白天,上午,经常有几只讨厌的苍蝇来干扰思绪,等到把这些坏东西消灭掉以后,刚刚那点小灵感早已不翼而飞;下午,时常有一些黑白相间的吸血鬼来袭,等你感觉到痛时已经“失身”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长时间的痒痛,痛彻骨髓;晚上,天气凉爽,夜阑人静,本是学习的最好机会,这时的思维状态也比较好,然奈何此时也是各种飞虫的天下,包括那些“小小吸血直升机”频频光顾,让人难以安心。

第三关,某些不自觉的人。

由于自己肩负着研修组长的任务,责任重大,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及时提醒哪些极少数的“不自觉的人”,个别人给他打了5遍电话还是未奏效。

当然,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非常自觉的,我也不会因小失大,一般的公告就发在qq群或者通过指导老师发在学习园地里,知道电话的就及时通知,绝大多数老师都能按时保质完成研修任务。

当然,还得特别感谢指导教师——段老师,她非常认真负责,几乎把所有需要提醒的事情都及时告知、引领,加上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莱城区小学体育三组的研修取得了丰硕战果:截止目前,磨课计划被省专家推荐,被指导老师推荐随笔10余篇、作业10余篇,还有一篇研讨精彩置顶发言,累计获得奖励分73分,这在所有参与研修的小组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我们的学习园地被评为30佳,连续三期的学习园地被推荐到小学体育学科简报上)。

回首往事,我不会忘记每一个充实的日子,每一条qq通告,每一个联系电话,还有每一次被推荐后的狂喜。

研修随笔范文第4篇

根据《致国培计划(2011)――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学员的公开信》要求,以语文学习积累和语文教学研究为重点,体现“生活化语文”学习特色,即“用生活丰富语文,用语文扮美生活”来记录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工作站这一研修平台,浓厚学习氛围,增添语文学习的情趣,培养一支爱生活、学语文、爱学习的团队。

二、研修站的性质

本工作站是在江西师大教师教育处指导和帮助下,在青山湖区教体局及教研室重视关怀下,以省级课程培训专家、省骨干教师顾红老师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成员是由青山湖区初中语文学科及信息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合作团队。

三、工作目标

本研修站以“生活化”语文为研修特色,以语文教学研究和个人语文习得积累为主要内容,以不断更新、充实网页和开展研讨交流为主要方式,自主开展各种读书写作和研讨活动,旨在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和优势来开展各项研修活动,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骨干教师团队,把工作站建成名师成长的摇篮、热点问题研究的中心、优质资源整合的基地、优秀成果展示的平台。

预期工作目标如下:

1.带出一支优秀团队

研修站的团队成员的选拔标准如下:一是在语文教学上有追求,二是在各自教学专业上有特长和亮点,三是对网站的工作有高度奉献精神。通过三年为周期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出样板,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实现工作站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学科教学共同发展。

2.打造一个品牌项目

通过“听风岁月”这一主题进行以下诠释:

听风者,谛听天籁,坐看云起;

听风者,察纳雅言,有容乃大;

听风者,知无不言,直抒胸臆;

听风者;独善其身,不以物喜。

“听风岁月”即围绕以上主题体现的一种语文学习状态和学习积淀,它结合“生活化语文”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总结自身的语文习得和相关教学经验,实践“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用语文记录生活,用生活呈现语文”的研修过程。

3.进行一次精彩展示

工作站成员轮流每年承担一次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可采用教学交流研讨会、网站工作报告会、专题讲座及论坛、公开教学、教学沙龙等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生活化语文”研修的理念和方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创建一个特色网页

开辟工作站网页,网页设计要富有清新简洁的美感,及时传递工作站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站研究成果,使网页成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动态工作站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

5.推出一批教研成果

研修站将以读书写作、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成果为主,以个人文集、个人专著、精品课堂教学实录、经典教学案例(含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学科专业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现成果。

四、工作内容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研修站首先要坚持读书学习制度,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推荐以下书目供团队成员共同学习:《教师如何做研究》《特级教师精彩课堂实录》《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肖川教育随笔》《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优质提问教学法》《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等,每个成员要坚持写读书笔记,参加网上读书交流,向工作站推荐好文章。要把读书学习当成工作、生活的方式,让读书成为习惯。

2.体现“生活化语文”的特色,大力提倡教师积极从事写作

要求团队成员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通过对生活观察与思考丰富语文习得,通过写作的方式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落到实处,可以通过完成生活感悟、教学随笔、案例分析、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类型的“作业”,来完善自己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积累,不断提升语文学习和研究能力。

3.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打造精品课堂

以日常语文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工作内容,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例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说课评课,做精品课,磨竞赛课,点评教学实录等……要求每位团队成员,每学期出一堂精品示范课,在全区或以上教研活动中展示。

4.整合资源,实施资源共享

借助以及整合网络资源,以本研修站为载体,建立系统规范和高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使之成为工作动态、研修实践交流、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工作职责

1.主持人职责

(1)负责制定并落实工作方案,主持工作室的日常工作。

(2)组织指导研修站成员开展研修活动,帮助各成员在较长的工作周期内实现专业成长目标,即结合我区初中语文教学园地,将团队成员培养成更高资质的优秀教师或帮助其成为在某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

(3)带领研修站成员开设一定数量区级以上公开课、培训讲座或教学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定期组织去农村送教,或与某所农村学校结对帮教。

(4)不断丰富研修网页和资源库,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研修站团队成员职责

(1)准时参加研修站的各项活动。

(2)每周访问工作站网页至少3次,并就网页上的内容参与研讨,不少于1次。

(3)每学期与结对教师就初中语文教学交流不少于2次,并留有资料。

(4)按时完成研修站布置的各项任务,如教研活动、竞赛活动、课题研究、培训交流等方面。

(5)每月向研修站网页提供至少1篇教学随笔、课例分析、课改心得、读书心得等方面的资料。

(6)每月向研修站网页提供至少1篇推荐的文章,需注明原作者、发表刊物或网络转载的地址。

(7)每学年提交1份参与研修站工作的心得总结,交研修站、学校各一份。

(8)三年内至少承担1次市级及其以上公开教学,1次专题讲座。

研修随笔范文第5篇

教师发展学校立足于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本学期得荣县教师发展学校在上学年三个研修班的工作基础上,根据上学期深入各学校的调研和教师的学习需求,继续以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实践为核心,以教师自主学习、实践、反思、提升为主体,以城关小学“省教师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得荣县教育局教育股、教研室和成都青羊区支教教师为组织促进者,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思想引领校长、教师自觉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程,聚焦新课堂,在新课程中成长、发展。

二、培训各阶段安排:

1、学员自主学习阶段(时间:2011年3月)

主题:我读新课标

学习要求:校长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各位学员以《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为研修教材,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思想理念,重点学习第三章《新课程标准》、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五章《新课程评价》、第七章《课程资源》。边读书,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思考,做好学习笔记。每一位学员要选交两篇新课程学习随笔。

2、实践反思学习阶段(时间:2011年4月)

主题:实践新课程

学习要求:各位研修班学员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之上,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努力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改进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们可以《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聚焦课堂、有效研究、在实践中提升——青羊区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案例》为学习参考,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同时在学校教学研究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求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和青年教师研修班学员完成一个教学故事(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故事)和一篇课堂教学案例(新课程理念指导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案例)的写作。校长研修班学员思考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文化和制度建设,将学校的办学思考撰写成文。

3、交流分享、集中培训、提升认识阶段(时间:2011年5、6月)

主题:聚焦新课堂

学习要求:各班次各位学员在认真完成前两个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由教育局组织各班次集中培训活动。培训活动不仅有专题讲座,更以学员的亲身实践、问题研讨、经验分享、课堂观摩、教学技能展示、思想碰撞、参观交流等形式,发挥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员实现自我成长。(各班次集中培训时间、内容、要求另行安排)

4、成果展示,深化实践阶段(时间:2011年7月)

主题:教师发展无止境

学习要求:教育局教研室将教师发展学校学员的学习过程、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将学员新课程学习随笔、教学故事、课堂教学案例或教学管理案例、校长办学思考等汇编成册,积累成果。发挥各研修班学员的辐射作用,扩大交流,资源共享、引领得荣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三、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

1、核实各班次学员,规范学员管理。

2、各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学校,全县各中小学要为各研修班学员的学习实践营造氛围,提供学习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关心、支持教师发展。

3、县教育局教育股、教研室将组成培训调研指导组,深入各学校调研指导研修班学员学习实践研修情况,作用发挥情况,和学员共同研究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帮助学员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发现典型,及时推广。

4、各班次班主任及时了解学员学习工作动态,关心学员成长发展。收集学员学习成果。要求各班次学员完成的文章,与2011年5月8日前收齐。

5、县城关小学发挥省教师培训基地作用,提供优秀师资和优质资源。为培训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场地、器材支持。

研修随笔范文第6篇

例如,最常见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是:选择一个主题、安排一个时间和地点、指派几位教师上课、发文通知、相关教师一起赶来听课、上课教师说课、教师代表点评,这样一个研修流程,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其实,教师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作为成人的一种学习活动,其核心不是灌输给教师什么或替教师设计好路径,而是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应从培育舒展教师生命的环境文化、践行融入教师生活的行为文化、重塑提升教师发展的精神文化三方面,营造教师校本研修文化的生态场。

一、 培育研修环境文化,舒展教师生命成长的空间

教师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教师所处的环境――校园就是一个无形的学习场。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外环境,使校园成为教师舒展生命的乐园。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环境文化,首先要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学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行为规范、学科特色、校园标识等要精心提炼、统筹设计,形成特色鲜明、清晰统一的学校理念形象,并把这些理念标识、师生作品固化为专栏,合理进行学校空间布局,使学校每一幢楼和每一条路都散发出优秀文化的气息。其次是丰厚优秀的人文环境。教师校本研修强调教师精神生活的自由伸展,学校应让教师具有自由研修的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在运用教师校本研修的话语方式时,尽可能选用“信心改变自我、智慧成就学生”、“学生学好、教师首先要好学”等激励性话语,减少简单命令式语言,形成教师乐学善学的研修风尚。再次是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创设宽容舒适的人际关系,教师彼此能以开放的心态,沟通合作、相互支持的方式一起面对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研修问题,不断创新,形成平等和谐的研修心理文化。

二、 践行研修行为文化,融入教师日常的生活世界

教师校本研修文化应从“论道”走向“践行”,学校在创造教师成长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研修的文化行为。借助教师校本研修文化之力来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进步,有助于教师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首先,学校的教师校本研修制度要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认同。不能把研修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对教师学习的管理控制,学校应善于引导教师以研修学习来代替刚性的制度约束。如对教师工作或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采用给教师推荐阅读、观看录像视频等方式来对教师的学习进行文化引领。此外,学校还要关注教师研修的需求变化,加强与教师沟通,倾听教师的研修意见,为教师研修提供物质资源和积极参与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之星”、“学习型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研修潜能,使教师在研修中体会成长的乐趣。其次,要努力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可以利用“周主题论坛”、“学科沙龙”、“读书俱乐部”、“月研究会”等载体,为教师之间的对话反思、合作学习提供方便,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师校本研修共同体,使研修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此同时,学校要随时吸收先进教育思想、前沿信息和校外经验,邀请相关专家与成功人士为教师答疑解惑,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校本研修的品质。

三、 重塑研修精神文化,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校本研修要从“被发展”走向“成长自觉”,校本研修文化的本意是唤醒教师内在对学习的价值追求,是教师生命智慧成长的不竭动力。重建教师校本研修的精神文化,学校可以从目标引领、研究反思和个性培育三方面入手。校本研修要考虑不同教师发展水平的差异,单靠整齐划一的制度规范无法满足教师需求。学校要建立教师校本研修的个性化成长机制,倡导每位教师规划并设计未来研修发展之路,找准教师自我研修的定位,用目标来引领教师的自我研修,点燃教师内在的研修激情。研究反思是校本深度研修的标志,教师应养成书写教育随笔、案例反思的习惯,在教学研究、反思自我中体悟自身成长的历程。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合作机会,制定合作计划以及研修的信息支持,及时对教师的研修案例和反思随笔进行评定与总结,促进校本研修中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增进教师发展底蕴与内涵。要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还有赖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养成,学校应创设教师个性发挥、才能展示的空间,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学理解,大胆实验;当教师遇到挫折时,与教师一起讨论,及时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塑造教师校本研修自觉与自省的精神文化。

研修随笔范文第7篇

一、课例研修的特点

1.在常态课堂教学中,科学观察、深度反思和持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2.将日常教学与研修、培训融为一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3.课例研修要去功“功利”“表演”和“示范”为教师的“发展”而研修。

4.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研修文化。

二、有效组织课例研修的关键因素

1.团队成员素养。结构合理的课例研修团队应包括学科专家、研修员、学校业务领导、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2.方案策划。要有明确的研修主题和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

3.机制建立。课例研修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课例研修人员要集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于一身,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首先持续学习机制,其次团队讨论机制,再次成果提炼机制,最后网络交流机制。

三、课例研修的有效组织方式

1.区域研修的组织;

2.校本研修的组织;

3.跨校研修的组织。

四、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

课例研修的主题来自真实的课堂。来自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课例研修的主题来自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课例研修的主题来自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五、确定课例研修的主题的步骤

1.研究之前确定主题。

2.研究之中提炼主题。

课例研修的课前、课后会议与课堂观察课前会议:课前会议主要是执教者向研修小组成员表达个人独立备课的想法、关注的焦点和对学生需要的了解等,大家听后从教学观念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理解上对执教者提供大量的帮助。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情境性、选择性和理论性。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1)依据课堂观察表进行观察和解释;

(2)依据课堂实录进行观察和解释;

(3)依据教学录像进行观察和解释。

3.课例研修成果的种类。

过程性成果: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表、课堂实录、议课实录、反思札记、随笔、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光盘等。

终结性成果:课例研修指导手册、课例研修报告、视频案例、教育叙事、学生作品、教学资源网站和教师个人博客。

研修随笔范文第8篇

本学年,我通过自主学习,本学期我努力加强业务学习,上好每节课,做好个人教学反思和随笔、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和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年的不断进取,我觉得我的个人研修有点收获,愿意和同仁分享,希望大家给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思想方面

在个人校本研修期间,本人能够积极借鉴别人的经验,虚心学习,收集别人的好的教学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乐于进取,积极总结和积累,把教学发生的事情以教育叙事的写下来,或新的体会,学习感受等,多年来,积极听课、参加评课,根据自己的教学积累做好笔记,积极立足于个人小本研修,以这个平台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个人收获

(一)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通过校本研修培训,外出培训学习,我的教传授方式得到转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也能围绕学生喝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校本研修的要求,听课、评课是我的个人研修中最平常,最频繁的一项工作。每周四节听评课记录,每月听一个年级语文数学一共24节,网上学习和参加校际活动一共6次(有名师大篷车活动在培新小学、名师大篷车活动在团结小学、市二小的模式教学、吕河中心小学的微型课研究、在团结小学专家古诗教学和报告以及网上“国培”)现场共听10节课。别人有很多的优点我都记下来,结合自己也发现自己讲课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用于自己的教学,同时和同伴交流听后感受,达到共同进步。

(二)积极参加公开课。

新课标教学是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课堂是民主、和谐、自由,尊重个体发展的一个活的课堂,公开可也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平台,只有经历和磨练教学能力才能提高,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成长起来。这一年中我上了2次公开课,即:汉滨区教研室领导来指导、评课的是我教学的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汉滨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来观摩指导我教学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都得到了好评,也有不足之处,我再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

(三)网络学习方面

网络学习是最快捷的一种形式,在线研修好的一种研修学习方式,我做到网上在线找相关的课题的视频学习,找相关研修主题的资料查阅学习,也可以和同伴在微信和QQ上、博客交流个人校本研修的过程分享其他同行的个人研修成果,吸取了他们很多有用的经验,效果好。

(四)教学反思方面

每次听完同伴的课或者听专家的课,我都要把对我启发最大的课的感受写下来,把我每次平时上的感触最深也写下来,把我公开的课的评课和建议意见也写下来,我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调控,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去写,作为以后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还在上完课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等。

(五)读书学习方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老师成长的精神粮食,都市能明理、读书能开阔视野,能充实我的生活,能指引我的从教之路,随着时代的前进,教师应当是自来水,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桶水。要想使自来水就得学习,就得充电,才能源源不断的给学生一桶水。所以在这一年的个人研修期间我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读了几期《陕西教育》刊物、读了《新教育》以及与研修主题有关的专家教学论文,还撰写了心得体会,随笔。

(六)研修论文成果方面

我一年来结合自己在校本研修实践中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结合自己外出学习和网上国培的理论知识,撰写了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论文,也获得安康市中小学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七)狠抓基本功练习

我觉得我的理论知识还是欠缺,有时候的教学实践不能用理论来指导,所以还要向专家请教、向同行学习,才能够完成好个人校本研修这项任务。

三、努力与团队合作。

(一)、能够积极地按时地参与校本研修活动,认真参加理论学习做好记录,发言积极,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和随笔,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1、积极参加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向四十分要质量。

学校组织的评估课、公开课观摩课,不论什么科目或年级都能积极参加,学习先进的白板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认真研究备课、作业设计和批改,每次教研活动也积极讨论、积极准备集体备课,把教研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

2、在校本研修培训中,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有机会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观摩课活动。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反思,评课记录,在学习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根据平时的积累,认真填写个人研修手册。做到工作做到平时。

3、自我反思常抓不放。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上课时是否出现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这节课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的课堂生成;反思自己在备课时是否困惑,是否调整教材内容,是不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经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自己就掌握了研修的第一手材料,完善了自己的课堂,而且,对于自己成功的课,就做好课件积累和课堂教学实录的积累。

(二)加强师德修养。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中央对干部的《八条规定》等规章制度,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把育人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放在首位,注重内化,积极参加和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个人师德修养的进一步发展。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纪守法、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立志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三)、研修方式多样灵活,提升了自己业务素质。

1、网络上研修,每天利用课间休息,都要上网浏览研修论坛新发表的微博、博客、相关研修的专家报告和论著,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思考、体会,并对户型学习发表见解和看法,和同伴沟通交流,开拓自己的视野。

四、个人校本研修有收获

本人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巧妙运用案例反思与分析、一课两上的课例的实验、实践、总结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教学研究的具有针对性和讲实效,在实践中成长,在总结中提升自己,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以及《陕西教育》、《安康教育》刊物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广阔的知识背景,积极借鉴和灵活地运用在备课平台和教学课件,教学课例中,积极积累、总结,得到个人研修的重要材料,在研修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我的期望和憧憬

研修随笔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博客;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一、搭建教师个人博客,倡导教师自我反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生命才有意义,头脑才不会干涸,也才可能永远做一名思考者。我们选择QQ空间作为工作室成员的个人博客,原因有三。一是技术上的低门槛,二是情感上的人本化,三是使用上的开放性。博客唤醒了老师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工作室对将个人的写博行为与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书相挂钩,要求每位成员自主确定发展目标,自主设定研修要求,如每周一篇反思、两周一份精品教案、每月一篇随笔、读书笔记、每学期一篇论文等等。教师们根据已定目标,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等上传发表到个人博客,形成了属于教师个人的资源积淀,为不断接近目标打下了基础。博客给了教师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的点滴成果,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博客上,教育博客以“个人出版物”来到我们身边,欣赏着彼此的研究成果,进行着思想的交流,从而有效改变教师的学习与研究的方式。

二、组建团队研修博客,开展网络主题研修

在个人博客的基础上,工作室成立了马小数学工作室研修群,下设主题备课、科研沙龙、教改前沿、个人随笔等若干个版块。博客的内容上增加了研究的含量,形式上加强了参与和共享,操作上做到“三个一”,即营造一种氛围、建设一支骨干队伍、建立一个考核机制。有了制度的保证,那么博客一定能蓬勃发展。

传统教研活动,只是上课,然后聚在一起评评课,往往重于应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在建立团队博客后,我们把教研活动与博客结合了起来,以教研促进博客发展,以博客提升教研质量。工作室积极借助博客技术,促进教师“主题研修”的网络化,营造基于博客的教师校本教研环境,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促进教师在研究中“自我发展”。基于博客的网络主题研修,要求教师每次上研究课前,上课教师要提前把教案在博客上,便于听课教师先进行研究,预先进行交流,做到听课有的放矢,同时,也能在课前开展研讨,形成一种良好的研究风气。在上课后,要求上课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要求听课教师对课进行真实、深入的评议,不但口头交流,同时在博客上,书面,激发第二轮的交流,以利于评课后的再次反思,通过这样的做法,使教研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得到及时的讨论,不断地进行完善。正因为在博客上平等而坦诚地交流与探讨,促成了教师不少的精彩反思,为教师的进一步研究与提高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三、构建专题研修博客,举行深度专题沙龙

由于QQ群在功能上的局限性,如无法贴图、回复内容容易丢失等,2010年9月份,教科室开设了专题研修博客——驼峰教学在线,升级后的博客功能更全面,系统更优化,主要开展主题备课、专题沙龙等活动,可以更方便地与同伴共享智慧,在交流中激发思维的灵活性,逐步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

把博客作为专题研修的管理平台,通过博客记录专题研修实施的全过程,让师生的行动研究显性化。博客平台让专题研修活动的过程更为开放,它让学习者和研究者能及时了解到课程实施的状况,通过适时的评价反思,及时调整研究策略,让研究活动更有实效。博客是一个“对话”的平台,它搭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利用博客进行多向对话,通过彼此之间的及时交流,分享研究活动的经验,在深度对话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实践中,我们开辟了“名师成长之路”、“名师课堂管理的细节”、“公开教学中的十个怎么办”、“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教科节金点子征集”、“教科节感想征文”、“教学建议学习心得”、“数学课程内涵”、“基于团队合作的微格量化式的观评课模式”等专题,组织教师在”专题博客”中开展沙龙活动。

四、利用研修管理系统,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

建章立制,是全面推进课题研究的保障。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但要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需辅以严格有序的管理。如何使教育博客从自发到有组织有管理,建立什么样的激励、评价机制,使其进一步与校本研训相结合,成为校本研修的一种创新模式,建立起一种长效的教师发展的内生长机制又是一个重点。

博客研修平台建立之初的试运行阶段,教师们不清楚参与网络研修的政策,学校也不知道应如何开展和组织管理该项工作。为此我们相继制定了网络研修的措施及管理办法,使研修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我们结合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天越教师研修管理系统”,制订了校本研修考核制度教师自我研修的学分计算参考标准,以量化的形式把博客使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对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则提出更高要求。

研修随笔范文第10篇

“青葵园”,一个充满诗意的团队名称,主要由来自苏州的一群中小学语文教师组成。吴樱花、孙志平、董劲、高桂萍、郭萍、乔德霞、陈汉珍,这些普通的名字背后,都站着一个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中国教师。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他们出版作品,开展课题研究,以QQ群的方式每天聚首,采用“箴言感悟”分享接力的形式共读《教学勇气》等理论专著,受到朱永新、黄建初、吴国珍、张文质等专家的关注。在“让实践和理论零距离”的探索中,“青葵园”还在艰苦并快乐地行走着……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里尔克《啊,别分离》

2013年8月,由吴国珍、张文质、王丽琴三位老师发起的第一届“勇气更新”公益培训活动在上海举行,“青葵园”团队受邀参加。活动的《研修手册》封面上就印着里尔克的这首小诗,发人深省。当我们在追求分数、职称、荣誉等身外之物越走越远时,却发现自己身心分离,教学越来越脱离心灵,一种恐惧文化把我们紧紧包围。

是的,面对这个日益浮躁、紧张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穿越恐惧,唤醒心灵,让教育和师生的灵性共舞,让彼此不再分离。这恰恰是“青葵园”的价值所在。

缘起——建设一个纯粹的备课组

如果不是内心深处的恐惧,我想自己不会离开付出过4年心血的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2006年8月,我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担任七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在我的印象中,备课组长往往是虚设的头衔,完成上传下达的事务而已;现实中又有很多老师包括优秀老师,可以远距离地悦纳欣赏全国各地的同仁,却对身边的老师漠视、指责或诋毁,组内老师经常为了分数的高低、荣誉的多少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

我想建设一个纯粹的备课组,营造无恐惧的教研环境。组内成员相互坦诚,教育教学经验无私分享,彼此欣赏鼓励,实现观点碰撞和共同成长。

备课组当时共有5个人,两男三女,各具个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敞开自己,同时发现组内每位老师的优点,扬长避短,以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作风。年级里的学困生,组内老师一起辅导,不管是不是自己班级的,轮流集中无偿补习,大家都毫无怨言。

一年之后,备课组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家真心感受到来自团队的力量。我趁机加码,提倡师生共写随笔,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此时,我开始接管年级组,备课组长由郭萍老师担任,她发展了原备课组的优良作风,2009年的中考我们获得了全面丰收。

在教育行政组织中,备课组应该是最小的组织细胞。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经常被归因于体制,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每位老师都是这个最小细胞的组织成分,如果我们每人都能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进行自我反省,冲破“小我”束缚,拓宽心胸和视野,真诚地和同伴协作共进,备课组这个细胞就能健康生长。如果每一个细胞都能自我净化,我想中国教育的种种顽疾也就有了攻克的希望。

杜威曾说:“所谓适应,既是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活动的适应。”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习惯于把教育的种种弊端归罪于体制,叹息自己只能适应大环境。其实,适应本就是双向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醒告诉我们:不要指望每一场变革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也是有变革空间的,哪怕是在一间教室里。我则想说,哪怕在一个小小的备课组里,我们也是有变革空间的。

成立——“青葵园”内共筑梦想

2009-2010学年是我们最郁闷的一年。原备课组被打散,我和董劲老师留守九年级,其他成员回到七年级。这一年经历种种不如意,大家与新备课组的磨合也都不够理想。特别是我在应聘中层失败之后,恐惧再次笼罩心头——我开始感受到自我分离所带来的痛苦。

恰在此时,我的好友,上海浦东教发院的王丽琴来学校做报告。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在她的引导下,仅用一周时间,原备课组的核心力量就再次以团队的名义凝聚到了一起。

我们建立了一个QQ群,作为交流共享的平台。我们首先对团队名称进行了热烈探讨,希望以此成为今后课题的抓手。最终,团队名称确定为“青葵园”,并赋予如下意象:“青”,象征青涩、青春、清纯;“葵”,象征向师、向日、向善。一个炎热的中午,我特地请专业设计师免费为我们设计了一个logo,抽象的图案,黄绿两种色彩,非常大气。

我们也对团队今后课题的选题进行了讨论。由于都是初中阶段和小学高段的老师,我们选择了“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及其家教干预研究”这个主题,开始积极进行省级课题申报。

“青葵园”最初的规则是,每个成员每周要完成不少于一千字的随笔在群内分享,每个月要还原一个完整案例上传共享,这也是当初备课组建设时“师生共写随笔”的基本要求。

2011年,“青葵园”迎来一个契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吴红编辑希望我编写《遭遇学困生——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技巧》一书。我觉得团队的力量更强大,就在群内征集意见,获得了大家支持。于是,2011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之前的所有随笔,在王丽琴的鼎力相助下,梳理其中有关学困生的材料,分解书稿的撰写任务。通过大家的努力,加上众多外援的支持,2012年1月,这本凝聚一线老师和理论团队心血的书正式出版了;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也获立项,“青葵园”可谓双喜临门。

那一刻,对“青葵园”的成长而言具有里程牌意义。在这一次次任务完成和话题讨论中,团队成员逐渐实现了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发现了自己心中的“伟大事物”,而且愿意为之不断地付出。

行思——穿越恐惧更新勇气

“青葵园”已经正式走过4个年头,加上早期的备课组建设,核心成员已经并肩行走了8年。这些年的且行且思中,团队成员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除80后陈汉珍以外,其余都早已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人到中年,正是恐惧改变的年龄,身边不少人已是等退休、混日子的状态。然而,不再年轻的我们依然怀揣教育的梦想,激情高涨,在“青葵园”这个精神家园里,悄悄地蜕变着自己,实现教育生命的第二次成长。

“青葵园”的内部规则堪称严厉:申请加入的每一位新成员,要经过“青葵园”核心成员讨论通过;凡进入“青葵园”的成员,都要按时完成读写作业,定期参加课题组研讨活动(非本校成员除外)。连续两次不交作业或一个月内不能补交作业的,视作自动退出。这些年,进出“青葵园”的老师有不少,目前新加入的河南杨风利老师和山东唐薇薇老师,刚刚跟上“青葵园”的节奏,相信也会带给我们很多的精彩。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让“青葵园”在保证纯粹性的基础上,也更具开放性。

作为“青葵园”的创始人,我参加过很多读书、交流的团队,如王丽琴发起的杜威读书小组,师傅张万祥老师的弟子交流群等,而我最钟爱的还是“青葵园”。这里没有喧嚣,喜欢热闹的人不太适合长呆;这里没有客套,喜欢互相吹捧的人会找不到想要的感觉;这里不喜欢急功近利,喜欢一夜成名的人肯定忍受不了我们的慢节奏。“青葵园”里,只有一群凭着一颗良心和一腔热血默默耕耘的人,坦诚而质朴。我们不拒绝体制,有顺便的荣誉给我们就安心地拿着;没有,就算了,可谓淡泊从容,起落自如。

“青葵园”最想实现的目标是让团队成员有真正的心灵成长、强大自身的生命能量,以面对外界的种种干扰。用《教学勇气》一书的说法就是,穿越恐惧,更新勇气,用我们绵薄的力量去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青葵园”一直坚持在做的有以下六大板块内容:

“青葵”案例积累。“青葵园”的案例积累是当初备课组建设时就提出的要求,材料来自师生随笔,成员每个月要还原一个完整案例。随笔有多种形式,有学生个人随笔,也有班级流动随笔,即一组一本、一人一天、一周一循环。通过随笔再还原成完整的案例不仅仅是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为后期总结研究成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青葵”课堂教学。“青葵园”的课堂教学遵循一个宗旨: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对话,贯彻的方法则是倡导经典阅读。班级建立“流动书屋”,充分利用在校时间陪伴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让孩子们把点燃的阅读火种带出校门,传播延续。如高桂萍从七年级起带着学生背诵《菜根谭》,一周一则,坚持不懈。当每个老师以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带领学生徜徉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丰厚的文学积淀自然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改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提高。

“青葵”班级建设。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的几位成员,在班级建设方面已很成熟并各有特色。还以高桂萍为例,她把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机融为一体,建设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班级共同体模式:学生“见习班主任”、家长的“叙事分享会”、教师的“家教干预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的进行,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成长。

“青葵”课题研究。遵循“做中学”的原则,我们的省级课题《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及其家教干预研究》是在6年实践基础和大量的随笔中提炼出来的,与现在流行的先申报课题再进行研究不一样,属于自下而上的路径。除此之外,“青葵园”核心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高桂萍和孙志平主持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随笔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研究》,郭萍主持市级课题《初中生经典阅读导学策略研究》,董劲主持的市级课题《初中语文教材有效解读与设计的研究》已经结题。

“青葵”共读接力。共读接力是“青葵园”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影响的传统:一周内每人选择一天接力,选择名著里一段有感觉的话,附上不少于200字的感悟,上传到QQ群里分享。三年中我们共读了《教学勇气》《每个孩子都爱学》《教学机智》《教育的目的》《自卑与超越》等理论专著,积累阅读心得达百万字,下学期准备共读《明日之学校》。

“青葵”培训研修。在王丽琴的引荐下,华东师大鞠玉翠博士、北京师大吴国珍教授、上海浦东教发院黄建初等专家先后来到“青葵园”开展研修交流。其中鞠玉翠和吴国珍教授带着研究生来与团队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叙事交流,黄建初老师也带领浦东中小学教师的团队两次来开展交流和指导,让我们的核心成员深受鼓舞,也在交流中得到成长。“青葵园”的老师自己也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研修,郑州的全国班主任高峰论坛活动以及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勇气更新”公益活动,“青葵园”就受邀出席,全程参与;我们还集体自费组织去扬州文津中学取经学习;董劲、高桂萍、郭萍等老师则多次在市、区以及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回归——繁星相伴众鸟齐飞

我们共读过的《教学勇气》一书中,有一段话让“青葵园”成员非常喜欢,仿佛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 下一篇:伊利亚随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