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概论范文

时间:2023-11-21 17:41:02

循证医学概论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1篇

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决策等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EBM与传统医学有着重要的区别。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

这种实践的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在长期、广泛使用。循证医学的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依据。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的最好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这种现有的最好科研依据主要是指临床研究依据、基础理论或动物试验等依据,是在没有临床研究依据的情况下作为参考,因为人体较动物复杂得多、影响因素也很多。一种治疗方法在动物身上或理论上的效果并不等于在病人身上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需要临床试验予以证明。

EBM对临床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①临床医生应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熟悉掌握临床业务技能,提高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和积累治疗经验。②现代临床医生应具备文献检索的能力,从更大范围的别人的临床研究结论中获取最新的、可靠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治疗决策。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且不全面。③临床医生应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患者的利益,采取利大于害的治疗措施,而不是仅从理论上或医生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病人。

EBM的观念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临床研究特别是临床试验非常活跃,发表结果越来越多使EBM有证可循。随机对照试验(RCT)被国际公认为防治性研究中最为可靠的依据(但在没有RCT时,其他研究结果也可作为依据)。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1979年在其专著《疗效与效益:医疗保健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首次讨论了医疗保健如何才能做到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问题,提出各临床专业应对所有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整理而作出评价,并不断收集新的结果以更新这些评价,从而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可靠依据。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2篇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非医学专业;循证医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42-03

循证医学(Eidence-based medicine,EBM)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是所有决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最佳证据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循证医学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形成了循证医学教育(EBME),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将循证医学纳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1-2]。在我国,四川大学率先于2000年将循证医学列入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生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计划,随后陆续有一些院校将EBM纳入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但尚未在非医学类专业本科生中广泛开设。

为了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教会学生EBM的思维方式,有必要在非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潍坊医学院于2009年开始,先后在2006级~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等非医学类专业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探索。

1 课程设计

开课时间 加拿大McMaster大学在1998年系统评价了1966—1995年所有关于批判性评估技巧(critical appraisal skills)学习方面的文章,指出:本科生阶段的学生进行EBM教育效果较好,在实习期间学习效果较差[3]。可见对于学生进行实习前的EBM教育,有助于提前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开课时间提前到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即学生实习前的一个学期。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循证医学概论;证据的种类、来源和检索方法;循证医学常用的统计方法;Meta分析; 系统评价;卫生技术评估与卫生决策;等等。

教学方法

1)PBL教学法与“三明治”讨论教学法相结合。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充分运用CAI课件,倡导结合真实或模拟案例进行实践和讨论的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和“三明治”讨论教学法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强调模拟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互联网资源,开展循证证据查询的实习和训练,使学生能自觉、主动、正确地查找与利用循证医学资源。学会查找EBM证据重要的资源,如Cochrane-Library、OVID数据库、MEDLINE、EMBASE等及国内EBM证据资源,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CNKI)等。同时通过上机练习的方式,学会运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

2 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 每学期开课前一周和授课结束一周内,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授课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学文献的评价、医学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及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等问题。

统计分析 每份问卷结果录入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项结果的统计采用百分比进行分析,选修前后结果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分析

授课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管理学院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和营销专业共213名学生。选修前后各发放调查问卷213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选修前合格问卷208份,问卷合格率为97.65%;选修后合格问卷210份,问卷合格率为98.59%。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权威医学杂志上的文章,选修后78.9%的学生认为需要进行评价后再使用,且70.9%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选修前后的构成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

数据库的使用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专业数据库的检索能力及数据库的信息筛选能力,选修前后的构成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

在学习循证医学时存在的主要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依次是:评价文献的能力有限,不能正确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批判,占调查总人数的67.23%;信息资源缺乏,占调查总人数的58.56%;统计学知识有限,占调查总人数的51.42%;英语水平有限,占调查总人数的48.56%;缺乏兴趣,占调查总人数的38.24%。

4 讨论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草案)指出:“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承担卫生决策和医学科研工作,因而培养其自主决策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82.5%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认为在实习前一个学期开设循证医学较好,因为相关的一些基础课如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已经学完,而且相应的专业课也基本学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问题,促进讨论学习,而且对于下学期的实习和未来的“循证”思维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调查发现,选修前后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数据库的检索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Imura H. Introducing EBM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J].Rinsho Byori,2000,48(12):1143-1148.

[2]Cundari A D, Ker N. Inclus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colleges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and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to osteopathic medical school curricula[J].J Am Osteopath Assoc.,2003,103(11):

557-564.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临床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 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用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尊重病人的选择,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1 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

1.1 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及患者的意愿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集成后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正是循证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证据,批判吸收,持续学习,符合当代医学教育改革要求,加上当前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为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提供了条件,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1.2 循证医学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引入医学教育体系,教会学生如何查证用证,使学生由被动记忆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终生教育观。用传统经验教学培养的医学生虽然掌握基本理论较好,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在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循证医学教学法和经验医学教学法的。学习实践循证医学是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利用当达的互联网资源广泛收集信息。

2 循证医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但现实中,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尚存在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采取有效措施。

2.1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循证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及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原则、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教学方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前,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把其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外语和医学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 要能够依据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把握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2 对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够深入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某些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

2.3 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3 讨论

循证医学教学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学习,培养的医学生存在创新意识薄弱、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等弱点。循证医学注重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开设循证医学专业课程以及将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使医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找最佳的研究证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运用证据并后效评价循证实践过程,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总之,临床医学本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传播循证医学理念并结合学校或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丽芬,邓芬,陈阳美.临床实习教学中应重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J].重庆医学,2008,37(10):1124-1131.

[2]陈进,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4):273-276.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5篇

(一)对象

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11级学生(男349例,女279例),年龄19-23岁,其中A班241人、B班238人、C班249人,均系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完成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学生。

(二)方法

1.分组。A班实施传统方法教学,B班实施EBM+CBL,C班学生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方法教学,剩余章节(各论)采取EBM+CBL。

2.案例准备。针对除去绪论和疾病概论余下各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研读,甄选设计合适的案例,深刻剖析,提炼要点和难点并构思和提出问题。

3.教学实施。

(1)案例导入。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预先尝试解决。上课时首先将案例生动展现,并结合学生已查资料,对案例中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检测指标和术语加以简要说明,然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初步分析。

(2)围绕问题讲解。让学生以准临床医生的角色分析案例,身临其境,讲授完某个知识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以循证为原则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自行查阅文献搜集证据,分析评价,自我完成推论的论证过程。

(3)总结分析。知识点讲解结束,教师总结解决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分析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4.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与EBM+CBL对效果的影响。

5.统计分析。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为了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与EBM+CBL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对B班和C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EBM+CBL持认同观点,认为EBM+CBL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见表1)。

(二)笔试成绩。我们针对全书内容运用同样试卷对A、B和C班进行笔试,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卷面总分值100。结果发现,B班和C班的成绩高于A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病例讨论成绩。我们选取一个临床综合病例进行书面测试,课堂完成对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总分值20,以此考察EBM+CBL对学生自我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B班和C班的病例讨论成绩明显高于A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很多研究表明,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和循证医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尝试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中将循证医学和案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结果显示,EBM+CBL在教学效果上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我们把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生动典型的案例中并提出问题,让学生针对案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收集整理资料,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再配以循证医学理念,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结果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提高。以案例教学方法为基础,在研究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证据来探究结果,对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复钻研教材,编写案例,课堂讲授和指导,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艺术有很大帮助。EBM+CBL既促进了教师自我完善,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在探索应用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循证医学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理解,对EBM+CBL也没有深刻体会,所以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我们已经准备在其他专业的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这方面教学方法的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6篇

循证医学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循证医学强调寻找最佳证据,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综合、应用所得到的证据,使其在有限的时间与无限知识的矛盾中实现学习的最优化;循证医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在教学中营造出教、学互动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精神,使整个学习过程从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

(一)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一般性常规教学外,应增加循证医学知识

主要包括循证医学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临床流行病学原则、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让医学研究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前人的实践经验要有两重性认识:即要重视经验的指导意义,又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对它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不为它所左右,避免形而上学的机械思维造成的思想僵化,增加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要强化现代信息学的学习,学会网络搜索等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重要统计软件的应用。唯有如此,在他们进入临床学习后,才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诊疗决策。这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创新教学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决策能力

循证医学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借助“真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积极思维能力的创新型教学。循证医学的实践和学习必须是从病人开始,至病人结束。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我们寻求知识的起点,而如何找准“患者存在的、而医务人员必须回答的临床问题”则是实践循证医学关键的第一步。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研究生面对每天接诊的患者既要努力做到精心沟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科学决策、辨证施治,又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在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病因各方面的临床情况转换为一个可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只有提出了问题,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去寻找证据,再根据可信度最强的证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病人意愿最后解决临床问题,使患者受益。可以从典型的较简单病例开始,逐渐深入。例如在内科实习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男性糖尿病患者,48岁,1年糖尿病病史,1年高血压病史。已合并尿蛋白增多,无其他并发症及合并病,但血糖和血压控制不理想。提出问题:“对于这样的患者,为控制蛋白尿的进展他的血糖和血压控制目标怎样来制定”。第二步是发现证据。根据所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可以采用各种手段,例如上网查询、访问Co-chrane协作网、图书馆资源检索、专家通信等,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对已获得的有用证据要依据循证医学的“金标准”评价证据的正确性和临床实用性。导师应该积极鼓励研究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个人见解,鼓励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可以开展以讨论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要合理利用临床设施和相应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导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协调、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保证小组讨论不偏离问题的正确方向,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上例,以“高血压”、“尿蛋白”、“糖尿病病”、“随机对照试验”组合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共收索到文献208篇。第三步,使用证据。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做出医疗决策时,要努力做到“三个正确”,即使用证据时应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法。最佳证据的使用一方面要结合导师或专家的临床经验以及医学研究生本人积累的成熟经验,做到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充分与患者交流,不但要考虑病情的需要,而且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情况和将来的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的意愿和要求,应该选择对病人利大于弊的治疗手段,尽量从效果和经济学角度决定采取哪一种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防止过度治疗,做到合情合理。在证据的选择上推荐选取证据等级高的,该案例中,我们发现UKPDS报告最有价值。将其证据应用于该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最能延缓尿蛋白的进展。

二、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循证医学为知识创新提供信息及研究方法,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而知识创新的成果又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源泉,得出的新结论又为循证医学提供新的证据。应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指导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够充分利用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及时把握本课题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拓宽视野,找准方向,使所研究的问题更具有前瞻性,从而不断调动个体的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学与日益完善并走向实用化的信息学、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临床医生可通过各种电子方式获取、传播和使用证据,为更好的开展循证医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方法。循证医学鼓励学生创新,任何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都可以提出来。但是循证医学也要求这些创新必须要有证据的支持,避免了科研过程中盲目自信、不讲事实或妄加推断。培养了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研究生在科研阶段面临三大问题:科研选题、方案设计及科研实践。临床中的科研选题来源广泛,通过循证医学去伪存真。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科技查新”,了解当前某学科研究进展的情况,熟悉和知晓研究课题的背景知识,并可借鉴其论文选题的思路产生灵感,从而提炼出自己所需的选题,并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题。医学研究生要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研究设计上尽量采取证据级别高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前瞻性的研究,评价指标应重视病人的预后及远期疗效。在对科研观测指标的设定上应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做科学的整理及流行病学分析,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可靠性。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证据的可靠来源,研究生在科研课题阶段,可以选取当前的临床热点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献资料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进而指导临床科研。

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循证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认为患者是诊疗的对象,同时也是诊疗方案的制定者,强调任何治疗决策,都必须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对于疾病来说,患者的感受比任何人都深切,并且患者的价值取向和意愿左右着他对疾病的态度。从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中可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诊疗信息,将对诊疗过程乃至疾病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努力学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既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实践过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人文关爱精神,关爱患者、关爱生命

医学研究生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人文科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增强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视患者为亲人,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二)努力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语言艺术、交流的技巧

西方一名医生特鲁多1915年墓碑上的一句名言“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患者来到医院求医问诊,其身心正处于相对敏感及脆弱时期,特别是重病或久病患者,往往怀着一颗迷惘求助的心态,不仅仅想缓解身体上的病痛,还希望在心理上能得到医生的关心和抚慰。医学研究生对待病人要从问诊体检开始,到疾病确诊、选择治疗方案、实施治疗等每个环节,都要主动与患者沟通,详细了解病情,认真分析病因,实际体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为患者分忧解难。

(三)树立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享有的治疗护理权,维护患者的利益,把关爱之情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四、结束语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适应了当今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使医学研究更加注重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整体性;更加注重理论与诊疗技术、临床思维的综合。作为国家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应首当其冲成为推动循证医学普及和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主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医学观、价值观;提高其科研创新意识,使其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健康管理;循证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6-0137-03

[Abstrac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need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basis and advice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自1992年加拿大McMasterdaxue大学循证医学工作组首次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至今天20余年间,循证思想日趋深入和广泛传播,循证医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以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信息学相互结合的新的交叉学科, EBM的兴起是从经验性医学向基于客观证据为导向的当代医学转变的重要节点[1]。从1997年,EBM理念扩展到公共卫生领域,产生了循证公共卫生或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全新概念[2]。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公共卫生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利用循证医学的思想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公共卫生领域的循证实践应该建立有自己工作特色的理论和方法[3]。

1 循证公共卫生与循证医学的区别

1.1 背景

任何一个学科的诞生都是在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下应运而生。从传染病等单因素疾病到肿瘤、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因素的慢性病,从疾病到健康再到宏观健康管理模式,从社会-心理-生物-环境的医学模式到医学信息爆炸态势,这些背景均孕育了将传统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以崭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来解决临床、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人们开始重视证据作为循证医学的灵魂,关注临床诊疗的方法、标准的安全有效性。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d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明智、准确地应用所能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来选择对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4],因此研究证据、医生临床经验、技能和患者的意见、意愿共同参与临床决策是EBM的核心思想。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提供帮助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证据和评价证据可用性的手段。发现、评价和应用当前最佳的证据来制定临床和保健决策的实践过程则是循证实践(EBP,evidence based practice),有研究[5]认为这些均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眼光和思路来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的经验与发现。目前,循证医学的原理贯穿于各项临床指南,临床指南对预防医学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影响各级医生做临床决策,还有助于告知大众人群有效的卫生政策。

1.2 定义

循证医学又被Q为实证医学和证据医学,其核心理论观点认为所有的医疗决策都应基于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患者的实际状况以及意愿[6]。循证公共卫生是遵循现有最好证据制定公共卫生项目和宏观卫生政策的决策模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的、不恰当的、昂贵的和可能有害的卫生实践,保证公共卫生决策基于科学证据并有效实施[7]。伴随循证医学的演变和实践,凡涵盖“应用科学推理的原则(包括系统地使用资料和信息系统),合理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及项目计划的各种模式,来制定、执行和评估有效的公共卫生项目和政策”[8],均在循证公共卫生的范畴内,可以说循证公共卫生的定义比循证医学要更广泛,尤其公共卫生项目旨在改善整个人群或某一高危人群的健康的结构性干预。

1.3 循证方法

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循证方法的明显不同,针对临床药物和诊疗程序的研究通常依靠对个体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科学意义上,这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而公共卫生干预很可能依靠横截面研究、板试验性研究和时间序列分析,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有时会缺乏比较组而影响到某些干预的证据质量。关于“循证”在公共政策制定领域中的应用,均是表达这样一种期望,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随意性。资源不足和政治的压力是把双刃剑,可以作为忽略证据的借口,也可以成为循证实践的动力[9]。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随机对照医学临床试验的数量大约开展了一百万之多,即使如此,现代医学大多数治疗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证实,相比较而言,公共卫生领域的干预有效性的研究数目远比临床试验数目少。另还有区别在于人群研究从干预到结果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实行干预时,公共卫生领域人员比医学专业人员接受正规训练(行医执照等专业资格证书)要弱,很多没有标准认证(很少数是在流行病学、健康教育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而训练又是多样化的。最终做出决策时,公共卫生的决策是由观点各异的人组成的团队做出,医学专业的决策通常由一名医生来决定。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特点不同,使循证医学、循证公共卫生在证据类型、质量、范围、时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社区预防服务指南的制定者在评价干预有效性时既需要考虑研究设计,又要考虑研究执行情况;目前,减少吸烟的干预最终也许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评价这个远期终点等[10]。

总之,实施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的最终目标,逐渐淘汰那些无效的防治方法,减少或杜绝新的无效措施被引入医学实践,不断增加医学实践中有效的防治措施比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安全、有效地医疗服务,节省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11]。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是循证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即使用证据进行决策,循证决策时基于可能的最佳科学证据,使用正确的理论和系统的项目计划方法,遵循正确评价原则,开发和进行有效的干预,多层次、多学科联合解决问题[12]。

2 慢性病管理和循证公共卫生的共同需求

卡尔・萨根(Carl Sagan):如果我们不尊重证据,我们在追求真理时就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重视证据是循证公共卫生的灵魂。而当今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健康问题都十分关注。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使人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对个体或者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与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管理。要想成功开展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获得并依赖当前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佳证据,根据个体患者或人群的特征及所处的环境以及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这就强调了健康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同时注重后效评价和成本效果分析,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13]。

慢性病管理或慢性病防治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确定与慢性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条目以及指导慢性病干预(三级预防),选择对慢性病患者预后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要通过评估慢性病患者需求、分析其成本-效益制定出最适宜的慢性病患者干预方案。整个过程都需要建立在EBM提供的科学证据基础上,遵循EBM证实的防治最佳证据原则,重视EBM科学寻找及合理利用科学证据的思维方法来指导整个慢性病管理[14]。

3 循证公共卫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途径

3.1 应用价值

慢性病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慢性病的管理不可能完全依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来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在注重科学证据的理念上,尽可能检索和评价本领域内的相关证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慢性病管理的全过程。

在慢性病管理的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中,决定何时采取何种政策或项目进行干预,何时进行干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流行病学不是循证,它是致力于研究、确认与可预防的疾病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在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证公共卫生应用,可以促使我们采取适当的公共卫生行动,增强干预倾向性,最重要的是衡量影响干预决策的因素,诸如慢性病管理中危险因素与疾病因果关系的科学性,一致性、真实性、合理性等[15]。

3.2 应用途径

3.2.1 在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康档案 循证的第一步就是简明地清楚地表述将要考察和处理的问题,这里用到的循证公共卫生路径,是系统性的方法,应当包括四个部分:流行病学数据(数据说明了什么?时间趋势如何?是否存在高危人群等)、有P该疾病项目或政策的疑问(什么能够解释现有的数据?是否有有效的和经济的干预的方法,如果不采取行动会怎样?)、考虑解决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等[16]。

3.2.2 在慢性病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为患者的危险因素提供真实可靠、廉价有效的干预指导方案 循证公共卫生路径里需要对问题进行量化,用各种率和风险监测资料来进行,同时利用系统综述文献、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这些非常有用的工具来组织整理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描述的问题,从而确认解决问题的各种项目手段并确定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实施干预活动,执行后,还需要评价项目或政策执行情况,再使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等评估工具进一步测量风险和干预有效性,来确认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正确性,最终决定是否广泛推广应用或停止项目与政策[17]。

通过了解和认识循证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中实践中发现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医学技术的进步为慢性病管理采取公共卫生行动提供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一方面,如果不增加应用循证方法,公共卫生中的循证决策就有许多潜在障碍和限制;对慢性病开展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不等同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8]。通过体检数据,我们能够得出很多重要的科学证据,为我们的临床诊疗方案和个体行为干预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一方面注重在慢性病管理中保存医学记录,为长期动态观察,评价慢性病管理都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视应用循证公共卫生,就不能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对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很好地用科学的证据支持慢性病管理工作,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的成果也将束之高阁,公共卫生在其中体现的益处就不能反过来转化运用到需要的社区中去。

[参考文献]

[1] 陈心足,胡建昆. 大数据分析与循证医学研究:争论与协同[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3-16.

[2] 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

[3] 苏雪梅. 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循证医学[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2):128,137.

[4] 郭清. 健康管理学概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0-55.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1992,17:2420-2425.

[6] 高亚东,王祝峰,张百平,等. 循证医学模式对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1(4):677-679.

[7] 于菲菲,吴骋,马修强,等. 循证公共卫生决策数据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448-450,452.

[8] 王吉耀.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5-85.

[9] 吕筠,李立明. 循证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改革路径[J]. 人文杂志,2006,(1):146-151.

[10] 王建华.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1.

[11] 李立明. 对循证医学与循证健康管理的思考[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70-73.

[12] RimerBK,GlanzDK,RasbandG. Searching for evidence ab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2001,28(2):231-248.

[13]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90-92.

[14] 詹思延. 循C医学与循证保健[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9(5):637-640.

[15] 武留信,韩静. 融合创新循证实践[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1-3.

[16] BrissPA,ZazaS,PappaioanouM,et al. Developing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methods. The Task Force on Communitity Preventive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0, 18(1):35-43.

[17] 罗斯 C 布朗逊、伊丽莎白 A 贝克、特里 L 里特,等. 循证公共卫生[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15.

[18] 邓光璞、朱宏. 加拿大健康体检循证实践经验及其启示[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6):204-205.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结合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大学本科非医学专业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并根据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28-02

R床医学课程是高等院校面向药学、医学检验、护理、生物技术等非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疾病各论,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为了适应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对医疗及相关服务要求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结合专业需求强化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2-4]。在此背景下,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不同角度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研究和探讨也应运而生,例如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构建、课程结构优化、病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等[5-10],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结果,为高等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结合自己教授临床医学概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非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因人而异开展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大学本科非医学专业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同类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启示。

一、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改革内容

1.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临床医学概论授课对象主要为非医学专业,包括生物技术、信息、统计、公共管理、法学、药学等,不同的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要求都有所不同,以本校药学专业为例,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32学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疾病各论等部分。一般在第六学期讲授。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1)将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辅助讲授。这样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单一一位老师即使是临床医生也很难对内、外、妇、儿等科目都有全部的深入认识,如果只是粗略的讲授理论,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通过将一位老师单独讲授改变为一位教师主讲,多位教师辅讲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一门课程中感受了不同老师的授课方式,对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2)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立5分钟左右的学生独立讲授环节。为了能够让该项活动更有可操作性,更加高效。独立讲授环节内容提前一次课布置给学生,然后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该内容进行讲授、剖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实践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应用化。例如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首先提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及体征、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其发病机制以及预防保健知识。讲述内容以一例典型患者的主诉导入,进而引出问题,包括针对该患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产生的原因等,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接着介绍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最后提出问题,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和预防及保健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很难将书本中的理性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在课余,也可以深入到医院进行观摩学习。(4)分清主次,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对于药学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在32学时内将全部临床医学知识都学到,那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度。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学习中,作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为了检验自学效果,自学内容在下次课堂中进行抽检。(5)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仅凭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是不全面的,不能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此建议在临床在临床医学概论考核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在学校不具备全部实践操作硬件条件下,可以开展个性化试卷考核,即每个人的试卷中有一道与其他人试卷内容不同的临床技能知识应用题,考查学生对病历的初步诊断能力。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60%。(6)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授,但并不了解学生究竟真正学到了多少,理解了多少,那么这样的教学一定是不成功得。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作者采取了通过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期望、学习难点以及希望老师改进的地方,然后及时根据了解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修正,让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保持其原有优点的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什么课程,改革不能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具有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有如下思考:(1)在临床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2)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如在自主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步子迈得太快;(3)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与医德。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灌输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桌人.临床医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2]刘春艳,张津铭,罗爱林,赵明,谭飞,舒涛,刘征.临床医学概论整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2):214-216.

[3]刘亚莉,刘剑辉,姜涌.《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探讨与实践[M].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87-188.

[4]江宜蓁,夏驭龙,兰学立.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733-737.

[5]栗蕴,梅妍,方旭,李慈,李伟.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M].现代医学管理,2013,11(5):62-64.

[6]李冬冬,陈猛,王志龙,邓卫红,郭艳芹.“以器官系统疾病为基础”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M].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5):157-158.

[7]向国春,刘刚,郭海涛,郭彦英.过程管理对提高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M].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92-2293.

[8]陈序吾,姜洪池,张东华,郭劲松,薄红,孙宇辉.调整临床医学课程结构,优化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75-77.

[9]林寒,徐茂锦,陈剑伟,许晓倩,徐晓璐,王洛伟.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在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M].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315-318.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医辨证施护 循证护理 异同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循证护理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是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医护理的形成和发展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方法,成为护理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循证护理和中医辨证施护的异同做一介绍。

循证护理的概念

循证护理可理解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并根据个人的技能和临床经验,全面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不难看出循证护理的思想是以整体的人为核心,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全方位来考虑人的健康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理念与中医护理中的整体观是息息相通的【sup】[1]【/sup】。

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①提出问题:全面收集所有相关的原始资料,科学系统地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从而发现问题并确定问题;②寻求证据:查询相关资料,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把个人临床经验同所获得的证据结合起来,提供有效的证据;③制定并实施措施:研究证据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临床专家和患者的意见制定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④效果评价:通过自我反应、患者和同行的评估来评价实施的效果【sup】[2]【/sup】。

中医辨证施护的内涵和特点

辨证施护就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出是何病、何证,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sup】[3]【/sup】。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辨证施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中医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护理中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地理、季节的不同,患者的形体或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施护求本:研究和找出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如眩晕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引起,病因不同,护理措施就不同。

同病异护: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是六邪侵袭机体,病位在表,内伤咳嗽则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护理上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以扶正补虚、祛邪止咳为原则。

异病同护: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证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护理方法。如头痛、眩晕、中风等属不同的病,但在临床上都会出现肝阳上亢的表现,故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来护理,注重对患者情志的调护,使其心情舒畅,控制情绪波动。

辨证施护与循证护理

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的过程包含了循证护理中的评估和寻证两个完整步骤,“施护”则包含了拟写护理计划与实施护理措施的全过程,同时“施护”又可检验“辨证”是否正确。从现代护理理论上说,辨证施护基本概括了循证护理的全部工作程序。

综上所述,辨证施护与临床循证护理都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重视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寻找文献依据,在护理中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有差异:辨证施护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的有机联系,注重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遵循“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循证护理则以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为目的,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两者结合起来辨证施护可为循证护理提供更多的实证,使个体护理更具特色。循证护理可使辨证施护更客观和规范化、评价体系更科学【sup】[4]【/sup】,促使中医护理更具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胡雁,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2 吴秀云.加强我国循证护理实践与研究的意义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2:117.

3 化前珍.社会护理学概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31.

循证医学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科研创新能力 医学教育 认证视域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为此,学校在制度保障、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构建制度保障平台

制度保障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1]学校制定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和《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细则》等文件从项目的申报、训练及经费等方面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推行教学方法改革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五、丰富实践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龙头,以教学医院为主体,以实习医院为补充,发挥附属医院尤其是第一附属医院的示范作用,强调各基地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2012年,第一附属医院组织专家编写了校本教材《赣南医学院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第二版)》,供实习生临床技能训练、考核和竞赛使用;组织第一附属医院教师到各基地开展教学培训和示范教学,安排各基地教师到学校培训观摩。通过各项措施的实行,加强各教学基地的日常沟通,促进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

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走进乡村(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树立主动沟通、主动服务的意识,学习了解人际沟通技能;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平台,以中心团队与学生小分队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县(市)、乡村,以科普宣传、文艺表演等形式为农民服务,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文主义理论范文 下一篇:制造业能耗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