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49

畜牧业现代化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1篇

2015年畜牧业形势

关于2015 年的畜牧业形势,马有祥用“在平稳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这样一句话进行了概括。

在平稳中调整主要体现在:畜产品市场较为平稳,畜产品的供应有保障,价格波动大体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各种产品基本都处在赢利状态;质量安全平稳,各种产品的抽检合格率都很高;草原生态较为平稳,草原生态逐步好转。同时,畜产品结构、产业布局、规模结构的调整稳步推进,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2015 年,大约有500 万养殖散户退出养殖业, 全国养猪户减少到4000 万户以下。

在调整中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素质提高;产能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产业化发展较为迅速,生猪、肉鸡过剩的产能去化成效明显,生产效率和畜禽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出栏体重、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的头数均有提高。2015 年生猪的出栏体重达到118 公斤,较去年增加0.5 公斤,全国猪肉产量增加35 万吨。能繁母猪平均提供的出栏仔猪为14.96 头。育肥猪的平均整群死亡率为1.23%,是历史上最低的数据。

关键词:现代化和可持续

马有祥表示,“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畜牧业同样如此。而且畜牧业要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任务很艰巨!回顾历史,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之前的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词是“增产”;第二个阶段是2001 年~2015 年,畜牧业发展的关键词是“产量与质量并重”,在重视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质量的重视。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词是“现代化和可持续”。

但是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代畜牧业与农民的关系渐行渐远,资本进入的多了,规模场多了,散户少了,这是发展的大趋势。需要强调的是,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中,不会落下农民,不会对农民存在“挤出”效应。相反,这是促进农民进一步致富增收的必由之路。二是当前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与种植业渐行渐远,规模场常年产生大量的粪污,种植业需要的肥料却有季节性限制,想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道路,需要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和经济联系让农牧重新结合起来。

4个关注点

马有祥指出,“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关注点有以下四个:

一是需求增长放缓的问题。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减速使得需求增长放缓,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肉蛋奶等畜产品的消费量减少,虽然“二孩”政策放开能增加一部分消费需求,但总体来说不容乐观。

二是环境约束的问题。目前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畜牧业对环境问题的负面影响较大,COD 排放量占全社会的45%,氮氧化物占25%,因此,这一问题亟须解决。

三是国际竞争的问题。一方面,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目前我们的畜产品竞争力还不高,比如价格等。

四是生态效率的问题。目前,我国畜牧业整体的饲养水平、管理水平较低。比如,我国的生猪生产,一头能繁母猪仅能提供仔猪十几头,而欧美等国家,一头母猪能提供二十几头甚至三十头。

10项重点工作

马有祥介绍说,“十三五”期间,畜牧业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10项:

第一,积极推动粮改饲工作。调整实现“粮―经―饲”或“粮―经―饲―草”产业结构。力争“十三五”期间粮改饲工作覆盖全国500个县,实现2500万亩的饲用玉米种植。同时,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解决牛吃草的问题。

第二,粪污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国粪污共计38亿吨。“十三五”期间计划将粪污作成产业,将粪污利用率由目前的不到50%提高到70%以上,更多的支持和采取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

第三,秸秆饲料化利用。目前,我国8 亿吨秸秆中有2.2 亿吨实现了饲料化利用。“十三五”期间力争将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比例由目前的27.5%提高到34%以上。

第四,规模化养殖。这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整个畜牧行业中,蛋鸡、肉鸡的规模养殖比例最高。2015 年,整个畜牧业的规模化率为39.6%,“十三五”期间要突破50%,力争实现6500家规模养殖场的目标。

第五,培育畜禽良种。尽管我国现有1.3万家良种场,但良种进口量仍然很大。同时,由于投资大、风险高,企业对于育种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目前我国良种科研生产水平不高,商业化程度低、缺乏良好的育种机制、育种基础性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畜禽良种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要加强联合育种。

第六,奶业发展问题。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养好牛、种好草、抓好奶”。首先,通过奶牛的良种化实现高产目标。其次,通过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扩大奶牛饲料产量。再其次,加强运输、监管工作,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第七,发展饲料工业。目前,我国饲料占粮食消费的40%,产量接近2 亿吨,饲料产业集聚度提升。“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饲料质量关,加强技术创新以及新型饲料研发。

第八,草原生态问题。“十三五”期间草原生态补奖将继续实施,经费投入增加,5 年内补偿资金预计投入共800亿元~900亿元,并将河北省张家口市及承德市纳入补奖体系中。同时,不断推进草原生态立法工作,如红线制度,审计制度,政策的实施等。

第九,科技发展。发挥体系专家的关键作用,提升畜牧业装备,大力发展技术推广体系,力争将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2篇

畜牧业逐步取代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今天,世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都超过了种植业,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畜牧业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5%以上,澳大利亚、丹麦和荷兰则高达80%―90%。在这些国家,发达的畜牧业支撑着食品工业,拉动着饲料、兽药、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及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地现代化农业经济产业链。

改革开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未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对畜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持续增加。以牛奶为例,1993年我国的消费总量为521万吨,到2003年增加到1746万吨,人均消费量也从4.4公斤增加到13.5公斤,10年间分别增长了3.3倍和3.1倍。国外农业发展进程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使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畜牧业比重不断上升。

近年来,黑龙江农村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路子,提出了“做大做强畜牧业”,实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战略。2003年全省畜牧业增长了15.3%,比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畜牧业完成总产值294亿元,已经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5.2%,农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455元,占农民人均增收的43%。

二、以乳业为主导的畜产品加工业推动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和气候条件都适合畜牧业发展,有753万公顷草地,又地处世界玉米带和奶牛饲养带(北纬43―48度),饲养奶牛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十大重点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自然环境。同时每年还有180亿公斤商品粮可用于牲畜“过腹增值”,为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乳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黑龙江鲜奶产量达到30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8%,居全国首位。作为国内奶源主基地,黑龙江吸引了雀巢、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乳品企业落户松嫩平原寻求发展,原有乳品企业经过重组、并购提高了集约度,扩大了生产规模。目前,投资黑龙江农业,开发黑龙江乳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的热点。乳品企业推动黑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四高二强”:

一是投资起点高,生产规模大。乳品加工企业进入黑龙江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投入建设基地,投资规模都在亿元以上。北亚集团投资19.7亿元,在大庆建设的北亚乳业公司拥有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工厂,年处理鲜奶达50万吨;双城雀巢先后经三次改造扩建,总投资已达6亿元,日处理鲜奶能力已由最初的150吨增加到530吨;伊利集团在黑龙江开发乳业已整体投资达8亿元;中日合资兴办的森永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在哈尔滨建厂开发乳业。目前全省乳品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已达9300吨。

二是科技含量高,品牌名气大。雀巢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在世界各地设有20个食品和营养品技术研发中心,双城雀巢依托集团总公司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强大的技术支持,生产的奶粉系列产品多达十几种;伊利集团在杜蒙县建成的现代奶粉生产基地,按照GMP药物生产环境标准设计,采用全封闭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全程无菌化生产,打破了国内高档奶粉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北亚乳业公司同美国蓝多湖乳业公司合资在建的年产一万吨奶酪生产线,采用了美国设备技术和品牌。这些乳品加工企业都是依靠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完善的市场服务网络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进入农业,站在市场前沿,不断开发出系列新产品,引领消费潮流。在国家公布的乳品行业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黑龙江本省三个品牌榜上有名,占1/3强,还有三个产品被评为国内知名品牌。

三是管理水平高,发展机制新。在黑龙江开发乳品的企业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市公司多,像伊利、北亚、蒙牛、光明等一批乳品企业都是国内上市的知名公司,飞鹤乳业更是一家由国有转为民营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第一家乳品股份公司。这些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上从鲜奶自动榨取、密封运输到乳品加工,全部实行标准化作业;在经营管理和资金运做上程序规范,定期向证监部门和社会公布公司财务报告,接受监督和检查。

四是资源转化率高,贡献份额大。双城雀巢公司经过三次扩产改造,带动双城市奶牛饲养从最初的5万头发展到16.3万头,年转化玉米5亿斤,转化玉米秸秆75万亩。形成了以乳业加工带养殖,养殖带转化,养殖、转化促乳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双城市农业走上了大玉米―大奶牛―品为结构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03年公司上缴税金2.7亿元,占双城市财政收入的58%,相当于黑龙江省两个中等县(市)的全年财政收入。为了加快全省畜牧业的发展,2003年全省种植青贮玉米和饲料作物440万亩,仅奶牛吃青贮玉米饲料多产奶一项,农民每亩地就能增收100元。杜蒙县2003年仅种植青贮玉米作物就使农民直接增收3000万元。以乳业为主导的畜牧业大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2003年全省粮、经、饲比重由上年的73.1:23.9:3调整到72.5:24.3:3.2。

五是带动能力强,农民受益大。乳品企业的突出特点是对周围农村奶牛饲养业带动面广、农民受益大。乳品企业带动周围奶牛饲养业少则是几个乡、十几个村,多则是整个县。大庆市的几家乳品企业就带起了万头奶牛乡5个,千头奶牛村21个,带动全市奶牛饲养达20多万头。杜蒙县与伊利集团组建股份公司后,投资2.8亿元兴建了目前亚洲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的高档奶粉生产基地,在全县建设了63个自动榨奶站,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全县奶牛存栏就由2.7万头发展到9万头,年均以82%的速度增长。在仅有193户,817口人的克尔台乡克尔台屯,全屯奶牛存栏达1021头,平均每户有5.3头。2003年该屯交售鲜奶2300吨,实现收入370万元,户均收入19000元,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使农民迅速脱贫致富,有30户农民搬进了自己掏钱建起的楼房。在乳业发展较早的双城市,2003年全市奶牛饲养户奶资收入达6亿元,饲养奶牛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六是产业辐射力强,吸纳劳动力数量大。黑龙江乳品业的大发展带动了草原改良、牧草种植、饲料加工业、包装印刷、物流和服务等诸多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大庆市近两年新增草业公司、青贮公司、饲料公司和包装公司16家,2003年仅牧草、饲料业产值达到4.6亿元。2003年在全省畜牧业的带动下,饲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改良“三化”(荒漠化、盐碱化、退化)草地面积200万亩,增产牧草10万吨;过腹转化粮食达95亿公斤,相当于全省商品粮的一半;带动相关产业创产值近400亿元。

乳品加工业、奶牛饲养以及牵动的相关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全省已吸纳了剩余劳动力30万人,占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6.7%,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

三、乳品企业进入农业给政府提出的紧迫任务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没有外部生产要素的大量进入,就不会有农业的突破和飞跃。从目前看,发展现代农业,靠国家投入有限,靠银行贷款只能解燃眉之急,靠农业自我积累速度又太慢。当前,以乳品加工为先导的畜牧加工企业进入农业、开发农业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议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作为解决农业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件大事来抓好抓实。

第一,要把乳品企业进入农业作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党的十六大在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大举措,其核心内容就是改革城乡不平等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打破城乡分割,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城带乡使城市和农村优势互补,各扬其长。以城带乡怎么带?除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外,主要是充分发挥城市在资本、人才、科技和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靠行政拴对子的办法不行,靠一般的号召搞科技、资本、人才下乡效果也不理想,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促进更多的畜牧加工企业和资本进入农业、农村。

第二,要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吸引畜牧加工企业进入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畜牧加工企业进入农业是市场经济行为,但是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区域优势出发,搞好生产力布局规划,有目的地引进一批畜牧加工企业。政府要引导资金重点向农业上投放,扶持畜牧加工企业开发农业。第三,要把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畜牧加工企业进入农业的关键环节。市场经济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哪里环境适宜资本增值和人才创业,资本和人才就流向哪里。省政府应尽早拿出鼓励畜牧加工企业进入农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各县(市)也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吸引畜牧加工企业开发农业的具体措施,鼓励、吸引畜牧加工企业进入农业。

总之,只要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把促进畜牧加工企业进入农业,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和要事来抓,相信一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3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1.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概念、内涵的认识及理解

畜牧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括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过程和现代畜牧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多数人对畜牧业现代化的理解是:在丰富的饲草料和优良的畜禽品种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的手段,通过科学的经营,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和集约化的经营,实现畜牧业的稳定、高产、低成本、高效率,为社会提供日益增加的畜产品。也就是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它是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很少考虑,是工业文明视域下的产物。这种畜牧业现代化的认识在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变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草原畜牧业也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带来了牲畜头数的大幅增加和畜产品不断增长,满足了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付出了草地过度利用,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的沉重代价。

2.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关系

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弥补传统畜牧业的缺陷,克服当前畜牧业的不足,促进当前现代草原畜牧业从经济目标优先的阶段向生态目标优先的阶段发展,就成为时代的要求。草原畜牧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游牧文明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生态观、“四季轮牧”合理利用草原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共同协作”节约劳动力成本、规避自然风险的组织形式”等等合理成分,另一方面要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提质增效,为市场提供数量有限但却质优畜产品,稳定牧民的收入,在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草原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牧区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使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牧民人均纯收入,并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北部生态屏障的功能的正常发挥做出贡献,实现“人口与经济、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合理性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与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草原畜牧业本身包含着许多生态产业元素,是适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循环型、绿色生态产业。

传统草原畜牧业,又称之为游牧业,以游牧方式来实现经营目的草原畜牧业。传统草原畜牧业通过古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思维经营着畜牧业生产,在有些方面流露出神秘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传统的。但她却囊括了现代人所追求的许多,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会的平等、环境的适应型、生态安全型、资源持续利用等,因此它更应是现代的,值得我们现代生产借鉴的东西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部门。

三、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足及现代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正如上述,传统草原畜牧业蕴含很多生态文明元素,某种意义上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表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不稳和脆弱性较大的生产部门。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2.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3.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4.草原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目前,牧区的生产方式仍然以自然放牧加冷季补饲为主,集约化、产业化的程度很低,全区主要草食家畜中除牛的出栏率(34. 4 %)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羊的出栏率为52. 5 % ,比全国水平低17. 5 个百分点,有许多旗县牲畜出栏率处在40 %以下、母畜存栏比重为30 %~40 % ,牧区绵羊的繁殖成活率仅在80 % ,山羊和牛则更低。

5.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四、促进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传统草原畜牧业在某些方面虽蕴含着符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元素,但发展到今日,它已失去本身所拥有的优越性,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草原畜牧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即要走建设草原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2.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在草原牧区,通过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把大部分草场留给善管理、会经营的牧民,使他们经营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保证所产畜牧产品的绿色、品牌优势;在农牧交所带、城郊和园区,利用农区或农牧交所带的资源优势,运用现代育肥技术,对草原牧区半成品畜进行育肥,进而提高其增加值。

3.加强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要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通过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饲养方式,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草原畜牧业必须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人口适度条件下,占据适合放牧畜牧业发展的有利生态位,利用现代技术,依靠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合作化和产业化等有效途径,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资源持续利用型、生态友好型、科技密集型、加工增值型融为一体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牧区经营管理站)

参考资料:

[1]邢可霞、王青立,“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农牧业未来发展_兼论如何实现中国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牧业环境与发展,2007.06。

[2]孟淑红、图雅,“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国外经验启示”,北方经济,2006.09。

[3]天莹,“国外畜牧业再认识与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2005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4篇

政策引领,强力推进

如何有效地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关注民生,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潍坊市畜牧局局长王承策制定一切策略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率先动员带领大家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提出:要想富民,必须换位,必须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大做强。

通过强农惠农扶持政策的强力推动,畜牧养殖场(户)信心倍增,全市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业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业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户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产业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因地制宜,创先争优

在明确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后,针对如何推动畜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王承策局长坚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是科学化,本质是市场化,方向是集约化,途径是产业化,产品是无害化,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基地,创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结合潍坊集“三区”建设于一身,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王承策局长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潍坊市畜牧业发展实际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立了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动物,狐狸、水貂等特种动物和临朐黑山羊、寿光慈伦大鸡等地方特色禽畜品种;帮助企业引进、研发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搞好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兽药、饲料生产企业,采取重组、兼并等有效形式,整合现有的资源,减少数量,提高档次,组织有关企业产业技术升级,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等一些列有效措施,打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

身先士卒,布兵点将

在落实上级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王承策局长还身先士卒,以他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布兵点将”,统筹全市资源,策划全新战略,结合各乡、镇、县的特色,系统的划分出了畜牧养殖业、畜产品及畜牧投入品加工业、畜牧服务业三大块,且对这三大块进行了细化、量化,建立大型兽药饲料配送中心、畜牧产品物流中心和畜牧产品电子商务中心,规范完善优质畜产品和兽药饲料经销网点。

有效的把以往畜牧业中零散的、不便于管理的产业变成了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规模,树立了城市品牌。各县市区之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却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养殖户赚足了钱。

抓住龙头,引导发展

市场解决出路,技术解决服务。为清楚的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王承策局长多次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镇的领导一起,到全国各地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工作和下步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以农民为核心,以畜牧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培育100个畜牧合作社典型,逐步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担保公司+养殖基地”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同时,为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充分发挥惠民作用,市畜牧局局长王承策经常带领检查组到各县就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先后到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养殖场(户)、基层畜牧兽医管理站等进行了反复调研,督促畜牧部门及相关实体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采取“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畜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迫切需要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畜牧业科学发展已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发展时期。

思路决定出路,现代畜牧业能不能快速的成长,就看能不能找到新的思路。

新思路在哪里?结合自己多年对国内外畜牧业的观察和了解,王承策提出了三年打造销售收入千亿级畜牧产业链、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他认为,要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必须一二三次产业全面抓。畜牧养殖业要全面实现标准化、生态化、园区化;畜产品加工和兽药饲料生产,要整合现有资源,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高端畜牧产业集群;畜牧服务业要突出加强畜牧投融资、科技研发推广、电子信息、仓储物流和畜牧市场网络化建设,帮助畜牧企业将服务业从一、二次产业中剥离出来,使其聚集发展、做大做强。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把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做专、做精,强力推进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链式发展。为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王承策提出了建设“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打造“千亿级畜牧产业链”的战略构想,并为之付诸不懈努力。

潍坊市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规划面积1236.5亩,总投资5亿元,以山东寿光慈伦大鸡有限公司为依托,由潍坊市畜牧检测协会牵头组织有关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建设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园区、优质畜产品供应示范园区、肉鸡和生猪示范园区、寿光慈伦大鸡保种扩繁基地、生态兽药饲料研发及生产基地等10大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区,构筑了一个千亿级畜牧产业链的缩影。为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畜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通过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建设,引进良种、良法和优秀畜牧兽医人才,促使畜牧经济增长由原来的靠人力、靠资源、靠数量,向靠人才、靠科技、靠质量转变,大大提高了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今,潍坊市的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畜产品、畜牧产值、出口创汇等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全国前列,畜牧业已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5篇

生态化饲养篇

太康县畜牧局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的机遇,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对畜牧业畜禽污染源治理和改造力度,引导企业进行升级改造,走生态化饲养之路。

几年来,太康县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200立方米以上规模新型沼气池44座,其中500立方米以上规模6座。今年又投入资金307万元,支持15个饲养企业新建储尿池16500立方米。其中,太康县宏展良种猪场先后筹措资金60多万元,建成了大型沼气池、沉淀池、储尿池、堆粪场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实现了雨污分离,并对周边200多亩农田实行免费灌溉,实现了“猪-沼-果”“饲养-种植-饲养”的零排放。太康县三叶绿色养殖生态园是一个集饲养、园林绿化、种植等多位一体的绿色饲养生态循环农业公司,猪场粪便经过发酵,干粪施入林地、农田、藕池,沼液用于浇灌蔬菜、绿化树、藕池等,真正做到不施农药、化肥,粪污无污染零排放,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的目标。

规模化饲养篇

当前,传统饲养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科学饲养水平不高、饲养规模不大、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太康县畜牧局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培植壮大畜牧龙头企业,牧原、大用、三木、雏鹰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太康县。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规模饲养场1098个,其中万头猪场3个,1000头以上猪场72个;百头畜位肉牛育肥场12个,百头畜位奶牛场两个;100只以上羊场26个;万只鸡场100多个。牧原集团太康县分公司以打造太康县生猪饲养龙头企业为目标,2016年~2017年将在太康县投资17亿元,建成饲养场21个,年出栏生猪规模150万头;饲料加工厂1座,年生产饲料45万吨;配套无害化处理场和有机肥场若干个,可实现年利润4.5亿元。

加工增值篇

深加工是畜产品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太康县委、县政府着力优化企业环境,强力推进畜牧企业产业集聚,强力扶持一批畜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一流畜牧企业,实现太康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的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豫康农牧有限公司始终以“科技兴农,创造价值”为经营理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集科研、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投资1.2亿元,占地100多亩新建全程自动、智能化饲料场1个,现代化孵化场1个,年产畜禽配合饲料、浓缩料、预混料30万~40万吨,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是太康县畜牧产业扶贫基地之一。河南省明正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集饲养、屠宰、肉熟食加工于一体的科技型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带动了周边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周边贫困户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致富渠道。

措施推进篇

太康县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措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还为畜牧企业传经送宝,分忧解难。太康县畜牧局大力开展科技推广,专门组建领导机构,抽调精兵强将,选聘29名科技指导员,与46个饲养示范场和两个饲养基地结成帮扶对子,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直接培训指导各级各类饲养专业技术人才1276人次。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6篇

我国畜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也面临着严重的“三高一低”问题

记者:近期,农业部提出“畜牧业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为什么要提出“率先”这个目标?

于康震:我们提出建设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已有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35万吨、2876万吨、3650万吨,我国已是世界畜禽养殖第一大国。在这十年里,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畜禽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模式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加快转变,畜牧业与我国资源环境状态的相容性问题获得高度重视并逐步得到解决。在草原生态恢复方面,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草原牧区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草原更绿了,沙尘更少了,生态更好了。这些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处于十字路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责任层面讲,我国正在步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人均购买力逐渐增强,在过去吃饱基础上,必须保证人民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同时要严格控制畜牧业排放,消除污染,为“蓝天白云”做出应有贡献。但是从畜牧业自身发展状况看,我们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三高一低”问题。所谓“三高一低”,指的是我国畜牧业存在成本高、风险高、污染高、效率低的问题。在生产效率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例如,我国一头肉牛的平均产肉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鸡肉的饲料转化率我国是2.1:1,国际先进水平是1.9:1;我国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活仔猪数为14头,发达国家平均为22头,丹麦、荷兰等国可达26头。在成本方面,畜禽养殖的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饲料价格持续攀升,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在环境方面,随着养殖总量的扩大,畜禽养殖粪污越来越重,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风险方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市场波动剧烈的风险都严重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今年前7个月,生猪养殖的猪粮比价低于6:1,养猪严重亏损。这些年来,我国猪禽产量存在阶段性和周期性过剩,但是由于没有质量或价格优势,走不出去,目前肉类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不到1%,这与“三高一低”有关。

总之,我们提出率先实现现代畜牧业的目标,是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畜牧业发展已经取得的坚实基础,基于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不紧不慢”地去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抓紧”,必须“率先”,否则,我们在满足国内肉蛋奶需要和环境需求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国际竞争挑战方面都可能吃败仗。必须指出,畜牧业出现大滑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上不去”的结果可能就是“掉下来”,我们应当有这个危机感和紧迫感。

畜牧业战略定位是一个重大问题,现代畜牧业建设应当具有中国特色

记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畜牧业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或者说现代畜牧业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在建设现代畜牧业过程中,我们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于康震:怎样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畜牧业的战略定位,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达成共识,才能凝聚力量,戮力前行。回顾畜牧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大体上经历了原始畜牧业、传统畜牧业阶段,现在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变的过程之中。改革开放之前,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战略定位只是一个副业,“”中甚至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经常成为被“割掉”的对象。改革开放之后,畜牧业承载了丰富肉蛋奶食品供应、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时也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有时候甚至更加重视畜牧业在农民家庭中的增收功能,这是这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定位。近些年来,随着农民小规模分散养殖收益的持续下降,以三头五头分散养殖为特征的传统畜牧业的增收功能不断弱化,农民通过搞养殖副业实现增收日益困难,这是规律使然,并非政策使然。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畜牧业的首要责任就是确保畜禽产品供应的数量、品种和质量安全,农民依靠畜牧业增收主要通过在畜牧产业链中就业实现,而不是通过自己养几头猪、几十只鸡实现,看清这一点十分重要。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而且这种需求的增长目前还看不到尽头),有力支撑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就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历史使命,这也促使现代畜牧业必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产业。这应当就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是前所未有的。

明确了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明确了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途径和方向。在建设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我们要建设的现代畜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我认为,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应当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是资源高度节约型的畜牧业。资源不足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要更加重视资源节约。现在资源制约问题已经很突出了。例如,养殖业用地取得越来越难,而过去养殖场的建设又浪费严重。我国饲草料特别是高蛋白质饲草料资源比较缺乏,目前大豆和苜蓿进口量比较大。二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必须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原则,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畜牧业。要严格控制畜禽规模养殖排放,减少污染。三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是优质安全的畜牧业。要从转变方式和加强监管两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畜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让人民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四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让市场在畜牧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尊重消费者意愿。例如,从资源节约角度讲,我们应当引导消费者多消费些禽肉,因为与禽肉生产相比,牛羊肉生产耗费资源更多。但是,从满足人民意愿和市场需求来看,我们就应当想办法解决牛羊肉供应不足问题。五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畜牧业搞成什么样子,谁来搞很重要。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就是要提高畜牧业从业者的水平。要大力发展新型畜牧业养殖经营主体,包括家庭牧场、家庭养殖场、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推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

于康震:为了更好地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这些年,我们根据经济影响和公共卫生影响以及疫病传播力、防疫技术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估,确定了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和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其中,对畜牧业经济危害比较严重、影响较大的有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对种畜禽影响严重的垂直传播性疫病有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围绕优先防治的疫病,我们将加快实施三大策略: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推进重点病种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二是畜禽健康促进策略,强化源头防治,提高动物整体健康水平;三是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我国的重点外来动物疫病,如非洲猪瘟,要加强风险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和疫情特点,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对东北、中部、西南、沿海地区生猪优势区,将重点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对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等肉牛肉羊优势区,将重点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牛羊疫病防治。对中原和东北蛋鸡主产区、南方水网地区水禽主产区,将重点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对东北、华北、西北及大城市郊区等奶牛优势区,将重点解决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等奶牛疫病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动物防疫部门应当着重提升6种能力:一是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机制,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二是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机制,完善补贴政策,提升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冷链体系建设,落实免疫责任,加强疫苗监管,提升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四是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完善检疫监管和动物移动控制机制,健全规范标准体系,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五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收集与分析,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六是构建服务体系,培育服务主体,明确配套政策,提升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畜禽产品供应失衡和价格剧烈波动问题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些年来一些畜禽产品价格有时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常大起大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避免?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7篇

即按照不同畜禽在不同情况下,对各养分的不同需求量,喂给相应的全价饲料。所谓“全价”,就是各种养分齐全、各自数量得当、比例合理,适应不同畜种,不同时期的全价饲料。大家都知道,畜禽需要30多种养分,饲料中养分不全,特别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会使每个畜禽饲料利用率低,未能保证畜禽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饲养规模化,饲养规模化就是说从畜禽的养殖数量必须形成一定数量的规模,改变过去分散饲养从几头(只)到十几头(只)的旧观念的养殖方法,为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就必须从几百头(只)到几千头(只),或者有条件的达到几万头(只)以上,这样能显著的提高生产率和饲料的利用率,使畜牧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品种优良化

即普遍提高优良品种,广泛利用杂交优势。品种是畜禽生产性能主要的内在因素,优良的品种是高产、优质、低耗、早熟。对自然条件和社会需要适应性强的特点。如乳用牛品种中的黑白花奶牛产量最高,所以从世界及我国都是以这个品种为主,品种优良化的水平还要看杂交优势利用的广泛性。杂交的猪可提高增加10%~1四、%,提高饲料利用率8%~10%,杂种鸡可提高生产性能10%~20%。优良的品种是提高生产性能的直接因素,也是增加畜牧经济的根本保证。

三、畜禽健康化

即消灭国家规定的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才能保证畜群群体健康,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否则,生产性受到影响,甚至完全丧失,有的病还可以传染给人。畜禽健康化既是畜牧业安全生产的主要保证,又是保护人类健康所必需。因此,要实现畜禽健康化,必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按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执行,建立完善的动物防疫、检疫、食品安全体系,还要有各种各样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安全的饲料,先进的防治和检疫监测的方法,才能使畜禽健康化发展。

四、繁殖高效化

即普遍提高畜禽繁殖率,引进式培育高性能的新品种。畜禽繁殖是畜牧业扩大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加速优化优良品种的主要手段。繁殖率和生产率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所采取的人工授精和冷冻的普及充分的体现出安全高效有效的提高了种畜禽的利用率、繁殖高效化的水平。

五、环境控制化

即控制和调节畜禽所处的环境的各种因素,为其生长发育和生产创造适宜的优质条件。畜禽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影响较大。由于环境的不同,畜禽生长发育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指,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噪音、尘埃和气体。环境控制化可采用人工机械化和自然环境化加以调节和改变,使畜禽生长发育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提高畜禽生产及性能。

六、养殖生产专业化

即以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大力提倡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方法,统一供畜、统一饲养、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生产加工,这样既节省人力物力,又节省人员开支,同时大大的减少畜禽发病率、死亡率。更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这种方法也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七、人员专业化

即直接或间接从提高畜牧业生产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畜牧业生产人员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才能有效的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如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牧业机械操作等。现代化牧业生产必须有现代化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没有相应的水平和技术,是无法提高牧业生产力的。因此,必须掌握国内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努力创新提升科技水平,才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上述各方面的环节,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有所不同,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创新。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甘肃、宁夏、青海;畜牧业;畜疫防治与防疫;合作社经营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39-06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千年来西北地区农业、农民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批准号:13JJD770020。

收稿日期:2013-09-27

作者简介: 黄正林(1964-),男,甘肃环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历史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和中共党史研究。

The Modernization of Stocking Farming in Gansu , Ningxia and Qinghai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HUANG Zheng-lin

Abstract: In 1930s and 1940s, epidemic disease of domestic animals frequently happened in Gansu,Ningxia and Qinghai which had serious impact on local social economy .Because of this,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et up a system of prophylaixs and treatment against epidemic disease of domestic animals and improvement of seed stock and pasture extension in Northern-Western part of China, which could provide treat and cure for live stocks on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it made the improvement about seed stock and pasture extension, and some progresses were gained. In 1941,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hanged the agriculture loan to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national bank and local bank built animal husbandry cooperation , it became a new element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imal husbandry. The cooperation and company was a new way of animal husbandry running, and also the signal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Gansu、Ningxia,Qinghai;Stocking Farming;Prophylaixs and Treatment;Cooperation

位于黄河上游区域的甘肃、宁夏、青海是我国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诚如近人所言:“我国畜牧区域以西北为最重要,如陇、青、绥、宁诸省莫不以畜牧为主要作业,其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亦最宜畜牧。畜牧之经营,即在适宜于农业之区域,亦有非常重要之地位,农人于其种作物之余,每兼事饲畜,以裕经济,以维富源,若在一切条件不宜农作之区域,如我国之西北者,则牧业之重要,更自毋庸申述。”[1]在传统经济中,“或者以农为主,农牧并重;或者以牧为主,农牧并举。”[2]因此,在甘青经济史的研究中,畜牧业是学术界关注的主要话题,学者对明清以来该地区畜牧业与农业彼消此涨的关系,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畜牧业等问题都有一些探讨。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论述国民政府在西北开发的过程中,促进甘青地区畜牧业的现代化问题。

一、畜牧业面临的问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宁青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畜疫频发,牲畜大量死亡;一是牧民畜牧业知识缺乏,导致牲畜种群退化。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据物候学者研究,1920~1940年气候变暖,升温幅度约为0.5~0.8℃,[3]气候变暖的直接后果是降雨量的减少。因此1900~1940年的黄河上游区域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旱灾频发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异常天气。[4]从1926年开始,旱象已经在甘肃出现,到1927年旱灾继续蔓延,“四五六月之间,则雨水缺少,终日赤日如炽,片云皆无,以致夏禾尽行萎枯,不得收一草一柴”。[5]从1927年至1929年连续无雨期(≤5mm)长达260天,1928年的降雨量仅为正常年份的15~20%。[6]1930~1940年代,局部地方时有灾害发生,尤其是水、旱、虫等灾害频发。如据《中国经济年鉴》统计,1934年6月至1935年8月,甘肃有35个县发生灾害;青海1934年6月至1935年6月有7个县发生灾害;宁夏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有8个县发生灾害。[7]灾害频发对甘宁青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就畜牧业而言,畜疫频发导致大量牲畜死亡。

受自然环境和旱灾的影响,1930~1940年代是甘宁青畜疫发生比较频繁的时期。流行于农牧区的畜疫有牛瘟、羊瘟、骡马瘟、骡马黑汗风、骡马结症、骡马黄病、牛漏蹄、牛泻症、羊泻症、炭疽、羊痘、疥癣等多种疫病。[8]1932年至1935年,西北各地大面积发生炭疽、口蹄疫、羊痘等。据1935年甘青发生畜疫,据调查甘肃临洮“死畜达一万五千头之多”。青海大通、乐都、同仁、贵德等县畜牧业受到重创,“波及之牲畜,达四万二千头”。口蹄疫主要发生在青海门源与甘肃河西,“所遭受此疫之损失,据报已达一万五千头”。[9]发生疫情的地方,牲畜的感染率与死亡率都比较高,如共和县染口蹄疫的牛占总数的40~60%,死亡率为5~10%。羊的口蹄疫流行极广,“所至之处,均为传染区域,每有羊因口蹄疫而不能采食,亦有口蹄疫而晚不能归宿,至跪行采食者触目皆是,总计患羊不下十二万只,占总数百分之六十以上,死亡率百分之五,数亦在六千余只”。1935年6月在该县新水滩发生羊痘,死亡羔羊约500余只,死亡率达40%。[10]甘坪寺流行羊下痢,染病羊只死亡率在10%以上,泽亲庄有羊约2000只,死亡300余只,死亡率15%;酒金滩有羊4万余只,死亡4000只,死亡率10%;甘家滩有羊2万余只,死亡3000余只,死亡率15%;瓜什济有羊4万余只,死亡5000余只,死亡率12.5%。[11]1938年宁夏贺兰发生牛瘟,死亡率达90%。[12]

1942年夏,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环海牧区普遍发生霜冻,秋后有出现早霜,气候异常,导致青海牧区发生牛瘟,先从汪什代海部落发生,蔓延到海北、海东和海南地区,9~10月间又传染至贵德、同仁、同德以及柴达木、大河坝和祁连山等牧区,10月份青海蒙古左翼长索诺恩旺济勒电告与蒙藏委员会:“统计各地数字骇人听闻,截止现在已愈卅万头”;随后青海省主席电告与吴忠信:“寻日之内竞毙牛五十余万头,现仍在蔓延中”。[13]据当时《青海民国日报》报道,此次牛瘟死亡牛达110万头以上。[14]畜疫的不断发生,导致牲畜大量死亡,尤其是大量母畜的死亡,影响了畜群的扩大。

在传统牧畜生产中,牲畜繁殖完全是自然生息,主要表现是家畜配种过早,死亡率较高。每年春夏季是牲畜蕃息的主要时期,“牲畜发育完全与否?能否有作种畜之价值,牧民毫不顾问,任其自行”。[15]有调查者说:“西北绵羊,千百成群,临时随地,任意,牧民既不依据其用途、体型加以限制,复不以年龄、季节而定其时期,致羊种庞杂,毛之质量日递,且年龄过小,母羊乳稀,羔羊羸弱,所蒙损失,自属难免。又因季节不适,母羊多不能于春季生羔,天寒无草,冬羔难育,以致死亡枕藉,目不忍睹。”[16]这种现象在西北各地比较普遍,阿拉善旗游牧区,“家畜之繁殖,则任其自由,且蒙民习惯,多将优良牲畜去势,以供服役,并冀获售高价,因此体质不良者得大量繁殖,故家畜品种日趋退化,数量减少,实为宁夏畜牧之最大危机”。[17]甘肃“家畜配种,向不注意,所有牧畜,率多阉之而作为力畜,以其性顺而力大,故农村牧[种]畜,异常缺乏,每遇牡畜,极难获良好牝畜。所引用之牡畜,非发育不全,即恶劣不堪,故所生之仔代,很少健全矣。亦有投机分子,专备牡畜,以供民间,而图营利,惟其品种欠佳,太繁,结果不但难得良好之仔畜,且往往传染许多生殖器之病,又如未成年之牝(畜)亦多受孕,终致发育不全”。[18]任其自由繁殖与配种不当,导致牲畜种群退化,据调查,“蒙古马平均体尺尚有四呎四吋,最近体尺平均已减至四呎二吋”。[19]在牲畜繁殖过程中,任其自然繁殖,导致种群日益退化,影响了牲畜数量的增加。

二、兽疫防治机构与防疫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畜疫和牲畜死亡,对畜牧业和牧民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193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宋子文在考察西北期间,认为发展西北地区畜牧事业的根本问题在防疫,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拨款30万元作为兽医及改良畜牧的经费。[20]此年,内政部卫生署与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决定在兰州设立西北防疫处,工作范围定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规定了各机关分工合作的原则,即(甲)兽用血清疫苗之制造由中央防疫处负责;(乙)兽疫之实地调查防治由西北防疫处负责。(丙)防治兽疫之推广事宜,由西北卫生机关负责。[21]次年8月1日,西北防疫处在兰州小西湖成立,其职责之一是“掌理兽疫之调查扑灭及兽疫血清疫苗之制造”。[22]根据分工原则,该处成立后,主要做了基本建设与疫情调查工作,中央防疫处拨款五六万元,在兰州设立牛马厩舍,准备制造血清应需之器材;西北防疫处成立第二科,杨守绅为兽医科科长,负责兽疫的调查与扑灭。[23]

截至1935年底,该处的工作成绩如下:一是兽医防治工作。1935年1月,在兰州设立兽医门诊部,免费诊治病畜,截止10月诊治各种牲畜1307头。二是马鼻疽检珍与预防。1月,对兰州驻军马匹进行健康检查,共体检马匹755匹,发现鼻疽病20余匹,进行了隔离等诊治工作;并制造诊治与预防鼻疽菌素280公撮,炭疽苗1600公撮。三是牲畜情况调查。为了调查清楚甘宁青的牲畜数量与疫病情况,向各省分发了调查表,截止10月,甘肃有37县、青海有3县按照要求填写了调查表。四是派员赴甘肃、青海、宁夏各县调查,对发生在各地的畜疫进行了摸底。五是办理西北畜牧兽医推广人员训练班,在甘宁青招生初中毕业生20名,培训1年,半年在兰州授课,半年在牧场或田间实习。六是参加皋兰保甲训练。在省民政厅对乡保长培训期间,为宣传防疫工作,技正杨守绅前去演讲,内容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人类传染病、兽类传染病等,并组织受训人员到西北防疫处参观学习。[24]

从西北防疫处成立至1936年9月,在防疫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包括:免费检验人医病理材料5766件;免费治疗家畜疾病3191头;1936年8~9月免费治疗乡村病人555人;预防天花免费接种牛痘7120人;预防白喉免费注射白喉毒素1335人;预防马疽免费检验军马1600匹,注射疫苗850匹;制造血清疫苗5种。[25]

1936年对甘宁青各地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包括甘肃省的夏河、永登、临洮三县,宁夏省的宁夏、宁朔、平罗、磴口等县及阿拉善旗,青海省的西宁、湟源、大通、门源、八宝、都兰等六县及环海八族、蒙古二十九旗。在调查中发现,“三省牛马之疫病死亡率平均达百分之二十,最烈者达百分之五十,其死亡原因在牛马炭疽、鼻疽为最多,而牛肺疫流行于八宝县之阿里克族;在羊及山羊以内寄生虫为最多,其种类有钩虫、肝蛭、肺丝状虫、条虫、胃虫、球虫等,而炭疽、疥癣、羊痘次之,又宁夏之山羊,因肺炎而死者亦不少”。[26]这次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甘宁青畜疫发生的原因和常发地点。

为了加强畜疫防治,西北防疫处成立了基层机构。一是甘肃省平城堡兽医防治所。1936年8月1日成立,主要办理松山牧区防疫医疗事宜,当因地方不靖,10月底撤回兰州。二是青海省西宁家畜保育会。1936年8月7日成立,主要办理训练、宣传、防疫、巡回医疗事宜。三是甘肃省皋兰县乡村建设试验区事务所兽医防疫组。1936年10月1日成立,主要承担兽医防疫责任,但地方不靖,年底撤回。四是青海省门源兽医防治所。青海南北各蒙藏游牧地区发生畜疫,根据左翼盟长索难木大悉等报告,西北防疫处派兽医师张逢旭5月至青海,到乐都、海南、海北等地进行防治,还到门源阿力拉族防治牛瘟。同年10月15日成立门源兽医防治所。11月,因地方不靖,撤回兰州。五是宁夏省洪广营兽医防治所。1936年12月1日成立,主要办理宁夏县北乡防疫、医疗事宜。[27]除了西北防疫处设置的机构外,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机关,防治畜疫、宣传畜牧知识。1936年,青海省卫生实验处内设兽医诊断室,从牧区、农区采取病料,进行病源分析,鉴定出10余种牲畜病种。次年,在门源、湟源、共和、贵德4县设立兽医防治所,每年防治牧畜约3万头。并进行家畜疾病诊断与防治,畜疫防治常识宣传,调查畜疫发病规律和畜病。[28]尽管部分机构因社会动荡而无法正常工作,但毕竟是国家与地方政府畜牧防疫开始在基层牧区社会建立,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抗战时期,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畜疫的控制与防治,1941年2月,西北防疫处与蒙绥防疫处合并,在兰州成立了西北兽疫防治处,直属国民政府农林部。主要职责是负责调查与防治西北各省的兽疫,制造兽疫的血清疫苗,训练兽医人员。[29]1942年,成立了甘肃省兽疫防治大队,下设洮岷、天水两个分队,巡回治疗畜疫。[30]同年秋,青海牛瘟蔓延,农林部沈鸿烈奉命去青海游牧区视察,组建了青海省兽疫防治大队,在湟源建立了临时血清制造厂,以供防疫需用;1944年1月,青海兽疫防治大队改组为青海兽疫防治处。[31]西北兽疫防治处还在甘肃平凉、永登、夏河和宁夏银川、青海湟源设立了5个兽疫防治站;1943年设立兰州、永登、平凉建成了3个血清厂,专门制造防疫药品;设立了宁夏、酒泉、永登等工作站。[32]另外,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也下设兽疫部,以防治羊病为中心工作。[33]这些机构的设立,使甘宁青兽疫防疫系统有了雏形。西北兽疫防治处成立后,在预防和治理畜疫方面做了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如表1。

从上表看,该处自成立至1944年9月,防治牛瘟5.3万余头,附设的血清制造厂制造各种血菌苗157万CC。另外在1942年至1943年青海发生牛瘟期间,青海兽疫防治大队组织防疫分队驰往疫区加紧防治,1943年1~8月防治牛瘟7096头,制造血清菌苗136551CC;1943年8月至1944年9月,青海兽疫防治处防治牲畜4934头,制造血清1825CC。[34]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在牛瘟防治方面互相配合,发生于1942年的青海牛瘟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以此为契机,也建立起了青海畜疫防治机构。平凉、宁夏、兰州等兽疫工作站也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抗战胜利后,这些工作站在帮助农民防治畜疫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此有学者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不再赘述。[35]

西北羊毛改进处主要做了羊病的防治工作。1947年,该处陇南站在岷县闾井镇一带,为当地居民的羊群进行绵羊炭疽免疫注射,先后接受免疫羊6974只;各站向民间推广药浴,洗羊7333只;宁夏站为中宁居民7494只羊进行炭疽免疫注射;陇东站派员在靖远一带推广药浴,防治疥癣羊4462只。各站还根据当地羊群发病情况,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如宁夏站针对羊寄生虫病的试验研究,提出两种防治办法:一是预防的方法是用5%的硫磺混合液及腌韭菜水;二是寄生虫病一般发生在冬春二季,故在春秋剪毛后对羊进行药浴,并在冬季以添加饲料,使羊维持最低营养,可避免寄生虫病的发生。[36]这些都说明西北羊毛改进处在防治羊病方面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

三、畜牧业的改良

在1930年代的西北大开发中,一些学者呼吁改良西北畜牧事业,并认为改良畜牧事业从定牧、调查、设立畜种改良场、牧政、举办畜种比赛、推广、管理、设立兽疫防治所、组织畜产品制造厂、培养畜牧及兽医人才等几个方面着手。[37]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甘宁等地成立的种畜场以及农业改进机关,均参与了畜牧改良事业。

1934年6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在甘肃夏河县甘坪寺设立西北畜牧改良场,主要职责是家畜繁殖与改良、家畜纯种的饲养与保护、家畜杂交育种试验、畜种比较试验、饲料营养试验、饲料作物栽培、民间畜配种、种畜推广及指导、畜产调查研究、牲畜产品运销合作等。[38]第三年8月,该场被实业部接管,改名为西北种畜场,重新颁布条例,划定职责,即家畜繁殖与改良、纯种饲养与保护、种畜比较试验、畜产制造、饲料作物栽培、种畜品评、民间牝畜配种、种畜推广及指导、畜产调查、家畜卫生及医疗等。[39]

该场位于甘肃与青海两省之间的甘坪寺,又称甘坪寺种畜场,西至同仁90里,北距循化130里,东距临夏190里,南距夏河拉卜楞寺约50里,这里“青山绿水,碧草萋萋,飞鹰走兔,帐篷点点(藏民所居),家畜则黑白相间,逸然自食,偶来此者,不禁别有天地之感。”[40]这里是一处良好牧场,也是设立种畜场比较理想的地方。西北种畜场的主旨有六端:

(一)改良羊种,就本国原有之滩羊,加以选种改良,使国内冬季普通应用之服装皮料,生产增加,品质改良,并可推销于国内。羊乳为食料中之重要物品,较之牛乳,滋养力尤大,惟因品种不良,产乳不多,国内除蒙番人民外,鲜有有用之者,亟以加以改良,推广用途。羊毛为西北大宗输出品,第以品质恶劣,不能与西洋毛产竞衡,近年本国产出口日渐衰略,而国内毛织业,日见发达,亟宜引用外洋优良羊种,与本国有希望之羊种支[交]配,改良毛质。

(二)改良牛种,以求增加肉用牛、乳用牛之生产,同时注意皮革之改良,使西北所产之牛皮,适合近世制造家之需要。

(三)改良骡马驴种,使农民及军队均得引用拖负力强大之牲畜。

(四)饲料及饲养之方法,均须由切实之改良,方可生产优良之畜种,故牧草种类之增加、耕种培植之方法,与夫青饲干料之储藏,均有改良推广之必要。

(五)欲求畜牧事业之发展,必须有预防治病疫之设施,此项工作,已由卫生试验处通盘筹划,所有畜牧场内,均附有牲畜防疫之设备。

(六)俟畜牧总场筹办确有成绩后,即在甘肃、宁夏、陕西各省,择适宜处所,设立分场,以为繁殖及推广之中心。[41]

西北畜牧改良场建立后,各项工作逐渐开展起来。1935年,在改良品种方面,该场派员赴觉科选购优良牡马157匹,牝马5匹;[42]在青海南部选购种牛、种羊,在泾川、平凉、镇原等地选购黄牛、种驴等。[43]1936年在上海何丽园乳牛场购买荷兰乳牛15头,在石门山种畜寄养所饲养。[44]该场引进的种畜,在为游牧区民间畜牧业服务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效能,从1941年至1946年,牧民借用种畜场种畜母马323匹。[45]

在牧草试验方面,选定青海的八角城,甘肃的兰州、平凉、临潭、松山、天水、山丹等作为牧草试验地点。[46]从美国购到牧草种子15种,分别在甘坪寺、兰州、松山、宁夏的洪广营等地做比较试验,“以觇各种籽在西北适应之能力,然后再行推广”。[47]在甘青设立了两个苜蓿采种园,一个是八角城采种园,位于青海甘家川附近,“将来种籽,可供沿黄之清水县、大夏河、洮河等流域推广之需”;一个是松山采种园,位于甘肃永登,“将来种籽,可供黄河由循化至中卫间之山坡土岭,及沿黄河支流如湟水、大通河、镇羌河、山水河等流域推广之用。”各场所需苜蓿籽种主要来源于秦安、天水一带。[48]在抗战前,西北种畜场处于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种畜购买、牧草繁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抗战时期是黄河上游区域畜牧改良的重要阶段,中央、地方政府致力于畜牧改良,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40年8月,农林部在甘肃岷县设立了西北羊毛改进处,其主要任务是:“一、关于绵羊品种之选育改良及推广繁殖事项;二、关于绵羊饲养管理之改进及指导推广事宜;三、关于绵羊疫病防治方法之研究及指导推广事宜;四、关于牧草饲料及牧原管理之研究改进事项;五、关于羊毛剪取、分级包装处理之研究改进及推广事项;六、关于羊毛贷款之介绍推广事项;七、关于羊毛改进推广人员训练事项;八、关于羊毛事业之调查事项”。[49]1944年9月,西北羊毛改进处迁至兰州。为了推广良种与防治羊病,西北羊毛改进处选择河西永昌、陇东海原、陇南岷县、夏河、临潭和宁夏中宁成立了6处推广站。该处建立那年的秋季,先后采购河西大尾巴羊8000只,夏河甘加细毛羊7000只;1941年初,以每只400元买回澳大利亚美利奴细毛公羊2只,开始了优良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工作。1942年将实习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到申都,第二组到闾井的古岭、阳洼等地,每组1只公羊进行人工繁殖。所产羊羔一年重量可达30斤左右,比当地品种多10余斤;毛细,年可产5~7斤,比本地羊多产3~5斤。[50]根据宋仲福、毛光远等的研究,西北羊毛改进处在羊种改良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总场成立之初,鉴定优良土种羊5.2万只,购进新西兰纯种毛用羊150只,推广美利奴羊种及达字羊480只,“开展蒙藏羊、岷羊等优良土种之纯系育种、杂交育种及繁殖”;截止1942年底,共指导牧户11187户,改良羊毛698140斤,受益羊只432031只,特约推广示范羊群931户;1944年1月,新疆省政府给西北羊毛改进处赠送兰布尔纯种羊及五代改良种羊110只,在永昌、岷县推广站分别采用人工受精技术,为民间配种母羊1748只;1947年7月,以人工受精技术推广良种221只,指导牧民保留羔种48只;推广药浴受益羊3514只,指导牧民改善羊群卫生,受益羊5300只。据同年10月统计,西北羊毛改进处共饲养成年公羊202只,母羊1300只;幼年公羊332只,母羊433只,总计2267只。[51]另外,西北羊毛改进处先后举办畜牧兽医推广人员训练班4期,每期1年,招收学员50~60人。[52]这些学员毕业后大都去了青海、河西、海原、靖远等地,为这些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西北羊毛改进处还在牧区建立畜种改进会,指导牧民进行畜种改良,但尚处于试办阶段,效果不显。

抗战以来,宁夏也开展了畜牧改良工作。1939年11月,宁夏畜牧总场成立,负责改进牲畜品种,饲养管理,牧区调查,家畜登记,病畜防治等事宜。贺兰山麓的镇北堡北区水利尚未开发,不宜种植农业,省政府就划定此地为畜牧事业试验场,场地面积广大,东西约50里,南北约100余里。该场成立之初,在省内及绥远购买牛370余头,从陕西购买种牛18头,省内购买羊5000余只,从西宁、绥西、省内购买马260余匹,有从甘宁青绥等地购买种马,进行品种改良试验。在改良饲养方法、防止兽疫传染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改变传统饲养方法,总场“规定放牧时间,限制补助饲料,管理用科学方法,畜舍力求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清洁”;为保障牲畜健康,编写防疫须知,广为散发,并对总场牧夫和农民进行培训。[53]

宁夏农林处也参与了宁夏的畜牧改良。1943年,甘肃科学教育馆向宁夏农林处赠与了5只“软不来”种羊,与本地选出200只母羊杂交,先后培育出新种牝羊177只;该处还与西北羊毛改进处合作,在宁夏中宁县成立了宁夏羊毛改进推广站,以中卫、中宁为改良区。[54]羊毛品质的改良,其实质是通过对羊品种的改良达到出产优质羊毛的目的。在牧草推广方面,通过调查,1941年选择富含营养、生长力强、适宜栽培推广的苜蓿、芨芨草、芦草、施风草、锁木子草、狗尾草、莎鞭、碱蒿、马莲草、红柴和登苏等品种,在八里桥牧场、谢家寨林场和张政桥农场等地栽培试验,面积达150余亩。[55]

此外,抗战期间军政部种马场也在岷县落户,进行马匹改良。1934年1月,在广东惠阳成立了“广东第一畜牧团”,1936年11月由军政部接管,更名为“军政部惠阳种马牧场”。抗战爆发后,该场开始内迁,先后迁至广西、贵州和四川等地。1941年3月,该场从成都全部迁至甘肃岷县,次年10月改名为“军政部岷县种马场”,1946年12月又更名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岷县种马场”。该场1942年在临洮、临夏、宕昌、徽县、临潭设立了5处民马配种场。该场在岷县的牧场东至岷县巴仁、西至舟曲大介山顶,北至青泥沟,面积83.5平方公里,耕地2300亩。饲养有阿拉伯、洋杂种、半血种、澳洲种、日本杂种、伊犁种等多种马千匹左右,繁殖成活率为46.5%。[56]通过改良,牲畜的品种有所提高,如青海贵德军牧场选种马匹,1946年较1942年体高平均增加1.92厘米。[57]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本区畜种改良始于1930年代,在抗战时期得到比较多的关怀与重视,也开始注意民间家畜的改良问题,基本上建立起了本地区初步的牲畜改良体系,为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畜牧改良的绩效是十分有限的,如西北羊毛改进处在推广细毛羊方面始终没有取得比较好的进展,“从一九四二年开始,首先将正在申都、闾井等地搞人工配种的两只种公羊调去兰州,人员除负责人外,二十名推广员全部随羊调去。同时,夏河、临潭旧城的两个推广站也撤了,夏河站的负责人姚仲吾去兰州自找了工作。临潭的负责人郭生保,由奔直寺马场聘去搞农业。野人沟总场,从河西、夏河采购的一万五千只试验羊,因不服水土和管理不善死亡严重,仅剩四百多只”。[58]即种羊和技术人员的不足,水土不服和管理不善等,成为西北羊毛改进处业务难以完成的主要因素。

四、畜牧业合作社与畜牧公司

畜牧业是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1941年国民政府农贷政策转变后,开始发放畜牧业贷款,以合作社经营畜牧业。1941年,四联兰州分处与夏河拉卜楞寺保安司令部合作,在拉卜楞寺管辖的范围内发放“畜牧贷款”,到期以蒙藏牧民所出皮毛和各种土产作价归还。[59]8月,中行在该县撒合儿庄组建合作社,“纯系藏民”,贷款2100元,用于购买牛马羊等。[60]同年,岷县申都村草场面积15里,水草繁茂,适宜畜牧,有牛107头,马3匹,羊100只,该地牧民组织畜牧合作社,向中行申请贷款,购买母牛19头,母羊300只。[61]居住在祁连山里的藏民,“向营游牧生活,牛羊为其主要财产,畜牧为其主要工作”。1941年春,组建合作社,社员25人,“借款一千六百元以作繁殖牛羊之需,至期本利清偿,恪守信用,去冬该社欣然来本行继续申请贷款,当予二千五百元,以协助其牛羊之繁殖”。[62]可见,抗战时期国家银行比较重视投资畜牧事业。不仅国家银行投资畜牧实业,甘肃省银行1943年也投资畜牧实业。甘肃省合作处选定岷县、海原作为畜牧贷款县,分别发放贷款30万元和50万元。[63]表2是抗战期间甘肃各县推进畜牧合作事业概况统计。

据表2统计(截止1944年10月),抗战时期农行在甘肃20县举办畜牧放款,占全省县数的29%。贷款对象为合作社与畜牧经营会、农会小组、畜牧改进所等单位,其中合作社83所,畜牧经营会8个,共计贷款1204.1万元。畜牧合作社饲养羊、牛、马、猪等106249头,总值7744万元,[64]产值是贷款额的6.4倍。除甘肃外,1944年3月,青海组织畜牧生产合作社,以改良畜牧品种及制造方法,并借以提倡农村副业。[65]

以公司方式经营畜牧业,在甘宁青地区起步比较晚。抗战时期,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成立后,1942年4月,在岷县成立了陇南牧场,将夏河奶品制造厂、岷县奶牛场、岷县养蜂场均归该公司管理,资金陆续增至500万,“以繁殖优良杂种奶牛”和收购鲜奶为主。[66]1946年1月,甘肃民间成立了“昆仑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永登、靖远3县设立畜牧场,以改良畜牧品种,经营畜牧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运销为主要业务。该公司资本总额1000万元,股份总额1万股,每股1000元,一些股东以牲畜做股款加入公司,如刘念祖以牛10头抵作股款15万元,马2匹抵作股款14万元;高尧天以马2匹抵作股款14万元;杨思善以牛12头抵作股款18万元;刘志先以马2匹抵作股款10万元;刘昌祖以骆驼7匹抵作股款42万元;杨清以牛8头抵作股款12万元;金联明以骡马抵作股款24万元;范慎行以骆驼6匹抵作股款36万元,共计235万元,占全部股金的23.5%。该公司成立时,永登牛场1处,有大小牛30头;靖远马场1处,有马6匹;景泰驼场1处,有骆驼21匹,雇佣牧夫4人放牧。[67]因物价上涨,1000万元股金难以应付局面,因此,该公司经营十分困难。

五、结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地区出现了异常天气状况,使甘宁青地区畜疫呈多发性状态,在此背景下,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与全国经济委员会在兰州成立西北防疫处和西北畜牧改良场等机构。这些机构积极谋求畜疫的调查和防治,牲畜改良和牧草的推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本区域畜疫防治起步较晚,而且因经费与人员不足,影响了防疫工作,如1942年青海等地发生牛瘟期间,医治1头瘟牛,需要3元,当时各地发生牛瘟约百万头,即需要300万元。但防治处每年经费56万元,每月约4万余元,尚要划出数千元为宁夏、青海两分处开支,足见经费捉襟见肘。[68]使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畜疫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1941年国民政府农贷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畜牧业成为甘宁青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银行与地方银行组建畜牧合作社,成为推动畜牧事业发展的新的因素,合作社成为畜牧业经营一种新方式。但银行投资太少,合作社在畜牧业生产方面的作用尚未被认识,故以合作社经营方式带动本地区牧业发展的效果十分有限。尽管如此,畜疫防治、畜种改良和牧草种植与推广、以合作社与公司方式经营畜牧业,是民国时期本地区畜牧业经营与管理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使本地区畜牧业出现了现代化因素,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①参看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畜牧业》,《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第109~113页。毛光远:《论20世纪40年代西北羊毛改进处》,《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第58~67页;《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对甘宁青畜牧业的开发述论》,《开发研究》2007年第2期,第158-161页;《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开发刍议》,《研究》2008年第3期,第27~34页;《20世纪40年代甘宁青畜疫防治析评》,《中国农史》2009年第4期,第23~35页。张天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畜牧业经济述论》,《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第69-73页。

参考文献:

[1]王栋.西北牧区之草原问题[J].中国边疆建设集刊(创刊号),1948,(3).

[2]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浅论[J].青海社会科学,1995,(4).

[3]秦大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

[4]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9.

[5]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Z].上海:西北学会,1931:96.

[6]李生秀.中国旱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4.

[7]中国经济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54~57.

[8]栗显倬.西北畜牧之调查[J].中国实业杂志(第1卷第7期),1935-7-15:2286.

[9]刘行骥.西北畜牧事业之展望[J].新经济(第4卷第3期),1940-8-1:62~63.

[10]青海省共和县兽疫之调查[J].新青海(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2:86.

[11]甘坪寺一带兽疫之调查[J].新青海(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2:87.

[12]宁夏省政府.宁夏资源志[Z].银川:1946:70.

[13]杨智友.1942年青海牛瘟案述评[J].中国藏学,2006,(3).

[14]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44.

[15]乔玉琸.西北畜牧业之检讨[J].新青海(第4卷第5期),1936-5:36.

[16]曽广益.西北羊毛事业推广之我见[J].农业推广通讯(第5卷第2期),1943-2:34.

[17][54]宁夏省农林处编.宁夏省农政七年[Z],1947:101.118.122.

[18]戴亚英.甘肃畜牧事业之前途[J].陇铎,1940,(4):17.

[19]封志豪.西北畜牧业改进刍议[J].农学(第4卷第2期),1937-6:25.

[20]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一)[A]//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88)[C].台北:中国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1:357.

[21][23]西北兽医工作概况[J].卫生半月刊(第2卷第8期),1935-4-30:31.31~32.

[22]西北防疫处暂行组织章程(1933年6月2日)[A]//内政部编.内政法规汇编(2)[C].南京:1934:48.

[24]陈宗贤,杨守绅.西北防疫处之沿革设施及防治兽疫工作[J].中国实业(第1卷第12期)1935-12:2225~2226.

[25]许显时.甘肃省经济建设实施概况[J].实业部月刊(第2卷第2期),1937-2:198.

[26][27]西北防疫处二十五年工作概况[J].公共卫生月刊,1937,(9~10):735~736.736.

[28][57]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91.94.

[29]西北兽疫防治处组织条例[J].农业推广通讯(第7卷第2期),1945-2:67.

[30]戴逸,张世明.中国西部开发与现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13.

[31][32][34]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一)[A]//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102)[C].台北:中国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5:145.190.163.145.190.

[33][35]毛光远.20世纪40年代甘宁青畜疫防治析评[J].中国农史,2009,(4).

[36]毛光远.论20世纪40年代西北羊毛改进处[J].中国农史,2008,(3).

[37]王高才.改良西北畜牧之管见[J].寒圃,1933(3~4):15~17.

[38]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西北畜牧改良场暂行章程(1934-9-26)[A]//全国经济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章则汇编(3)[C].南京:1934-11:87.

[39]西北种畜场暂行组织条例[Z].台北: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馆藏号:17-27-238-01.

[40]朱桦.西北的畜牧[J].东方杂志(第37卷第6号),1940-3-16:29.

[41]刘景山.一年来之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各项建设事业实施简要状况[J].西北开发(第3卷第1—2期),1935-2:191.

[42][47]西北畜牧事业之进行[J].政治成绩统计,1935,(8):141.141.

[43]西北畜牧事业之进行[J].政治成绩统计,1935,(5):160.

[44]西北畜牧事业之进行[J].政治成绩统计,1936,(5):115.

[45]罗舒群.民国时期甘肃农林水牧事业开发状况研究[J].社会科学(甘肃),1986,(3).

[46]西北畜牧事业之进行[J].政治成绩统计,1935,(9):156.

[48]西北畜牧事业之进行[J].政治成绩统计,1935,(12):134~135.

[49]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组织条例[J].农业推广通讯,1946,(4):30.

[50][52][58]马新斋口述.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始末[A]//岷县文史资料选辑(2)[C].1990:70.71.71.

[51]宋仲福.西北通史(5)[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561~562;毛光远.论20世纪40年代西北羊毛改进处[J].中国农史,2008,(3).

[5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建设篇(5)[Z].1942:342.

[55]杨新才.宁夏农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62.

[56]岳兆雄.甘肃岷县种畜场简史[A]//岷县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C].1990:60~61.

[59]四联农贷简讯[J].中行农讯(2),1941-8-25.

[60]特种农贷[J].中行农讯(4),1941-10-25.

[61]特种农贷[J].中行农讯(3),1941-9-25.

[62]特种农贷[J].中行农讯(9),1942-3-25.

[63]合作消息[J].甘肃合作通讯(第1卷第2期),1943-5-1:7.

[64]甘肃省合作事业推行概况(手抄本)[Z].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阅览室藏.

[65]罗舒群.抗日战争时期甘宁青三省农村合作社运动述略[J].开发研究,1987,(3).

[66]罗舒群.民国时期甘肃农林水牧事业开发状况研究[J].社会科学(甘肃),1986,(3).

[67]昆仑畜牧股份有限公司[Z].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馆藏号:18-23-01-06-01-001.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9篇

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绿色生态环保程度低,饲养畜禽鱼的绿色环保生态食物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畜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只要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畜牧渔业的发展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平稳和谐和可持续性,并促使其沿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向前发展。

建造立体、生态种养场,实施人畜分离的养殖新模式

我国目前农村大多数人畜同村的饲养格局已不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人员居住区和畜禽养殖区没有彻底分离,往往容易造成污染,污染就必定对环境造成破坏。畜禽排泄物造成的污染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因此,人畜必须分离,人员居住区至少要在3公里以外,这也是彻底治理养殖业污染的科学要求。

实行人畜分离的畜禽饲养发展的新模式,虽然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但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行政手段,二是科学养殖的引导。行政手段是政府通过政策,设计、限制和禁止的强制措施来达到人畜分离的目的。目前就我国的国情来说,行政措施强制执行的空间不大,这是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总体素质还不高,而科学养殖的引导就会产生榜样的力量。但是我们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国家必须强调要求有人畜分离的内容和标准,否则就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划定畜禽养殖管理区,也就是另外为畜禽建造新型、科学、实用的立体生态种养场。这种新型种养场的最大特点:一是突出一个种字,在场内大量种植畜禽需要的牧草和蔬菜,作为畜禽鱼的青饲料或部分饲料,除了草食动物以外,其他动物的食用饲料、青饲料都要占到40%甚至50%以上,改变过去以精饲料为主的饲养格局。二是在种养场内设计建造有畜禽排泄物的治污系统,畜禽的排泄物,必须首先经过治污系统才能够再利用,全方位利用循环经济原理经营种养场。绿色环保、立体生态是它最大的特色。在种养场内可以分区,实行既独立又统一的养殖管理模式。种养场形式可大可小,可以是几十亩、几百亩乃至上千亩或几千亩不等,充分展示种养的绿色环保、立体生态格局。种养场的选择、设计和布局,要完全尊重它的地理环境位置和可利用价值。在种养场内饲养畜禽鱼应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结合。如果园与养鸡相结合,池塘与养鱼、养鸭、养鹅相结合,牧草山地与养牛、养羊或其他草食动物相结合。无论何种养殖,都要突出一个“种”字,以种养畜、以种养禽、以种养鱼。

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的畜禽食物链

要提高我国畜禽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品质、市场和国际竞争力,不但要建造立体生态种养场,还必须要为畜禽鱼打造一条绿色环保生态食物链,保证畜禽鱼能够吃上绿色环保的新鲜饲料。因此,畜禽鱼饲料应走一条以精饲料和青饲料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精饲料和青饲料作为养殖畜禽的主要日粮,着力推进畜禽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品质的发展。

淘汰“粪便饲料” 有人提倡使用“鸡粪饲料”。即将鸡粪简单处理后,往畜禽饲料中掺入20%左右作为畜禽的日粮,想以此来节约饲料和降低饲养成本。笔者认为这是极不可取的做法。“鸡粪饲料”中所含的毒素和废弃物,一旦进入畜禽的消化系统,在肠胃液体的润化溶解下就变成了一种污染物,这种污染物被吸收后就等于整个机体受到了污染,尽管其量微乎其微,但日积月累、长期使用下去其后果就严重了。

慎重使用动物下脚料 应该说畜禽动物产品的下脚料比起“鸡粪饲料”好得多,但处理不当同样惹“祸”。据西方有关媒体报道,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发生的疯牛病正是吃了同类没有经过严格处理的下脚料而发生的。因此,笔者建议,动物的下脚料不能直接用作饲料,应将这些下脚料经严格的高温消毒、粉碎后才能进入畜禽的食物链;而且应当分类,交叉使用。如猪的下脚料进入牛羊禽的食物链;牛羊的下脚料进入猪禽兔等动物的食物链。

严禁向畜禽食物链乱投放药物。在饲养畜禽当中,除了治病和驱虫时需要投放药物外,在平时畜禽健康的饲养中无须投放药物,如果乱投放药物,反而使畜禽对药物在机体内所引起的副作用产生应激消耗,不利于畜禽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经常在饲养中投放药物,反而使“零疾病”的畜禽机体受到污染,药物还会在畜禽体内形成残留物和产生抗药性,致使畜禽及其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即使在治病时需要投放药物的话,也应将病畜(禽)另外隔离,才能实施药物投放,一旦疾病治愈,立即停止投药。

建立确保环境、彻底治污的有效系统

目前,我国的畜禽养殖场,大多数还没有建立治污系统,对畜禽排泄物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手段。有些养猪大户将猪粪随便堆放在猪场门口,让其雨淋日晒,臭气熏天;有些猪场则将猪的粪尿直接用水冲洗,将粪尿推向下水道。这些混有畜禽粪尿的污水随意流淌,造成对环境和人们居住区的极大污染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据有关报道,

科技人员在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水中,平均每毫升中检测到有33万个大肠杆菌和69万个大肠球菌,每升沉淀池污水中含有高达190多个蛔虫卵和100多个毛首线虫卵。另外粪便的露天堆积使蚊蝇、病原菌和寄生虫在逐臭的过程中大量繁殖,加快了人畜传染和寄生虫病的传播蔓延。因此,可以说任何不经过治污系统处理而排放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包括人类排泄物),都是铁定的污染物。任何一个不经有效治理畜禽粪便的养殖场都是一个潜在的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的毒源。

现代化畜牧业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治理。任何养殖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向地面、空间和人员居住区排污排毒。必须要求所有畜禽养殖人员树立和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

治污系统,对畜禽排泄物实施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应该说畜禽养殖者、政府、畜牧兽医部门都是治理畜禽污染物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政府、环保和畜牧兽医部门必须使用法律手段和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并建立追溯制度。对继续排污排毒的畜禽饲养场所实行坚决的严厉处罚;对已发放绿色认证证书的畜禽养殖场,治理污染不合格的要令其限期改正,如继续排污的要收回绿色认证证书、取消国家补贴等行政处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畜禽排泄物的治理会有更科学的手段。目前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治理。

沼气治理 畜禽粪便排出体外后即进入沼气池,畜禽排泄物在沼气池中经沤制、发酵产生的沼气是廉价的能源物质。沼气的普及使用,大大节约了能源的浪费和消耗。由于今后建立的畜禽养殖场离人员居住区较远,可以发明把多余的沼气收集瓶装,运回居住区使用的方法。畜禽排泄物经沼气沤制和液化以后,臭气和毒素已大大降低,对农作物的危害和环境污染也大大减弱。但为慎重起见,在沼液和液渣使用之前,应用高效低毒的消毒药消毒一次,然后才淋施果菜和农作物,进一步减低使用沼液、废渣所引起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利用鸡粪发电治污 原理是在鸡粪中掺入米糠或其他干物质,然后将鸡粪作为燃烧能源予以发电,这种治污方法,已有福建圣农养殖公司和武汉凯迪公司成功合作的范例。其发电厂年处理鸡粪30万吨,发电1.68亿千瓦时,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这主要适用于大鸡场。如果不能用于发电的禽粪,也要将其消毒堆积沤制发酵,然后才能用于制作有机肥使用。

原生态养猪新技术治污 我国养猪业占整个畜牧业份额的70%左右,由养猪业造成的污染也是目前最大的畜牧业污染。因此,在发展养猪业中,应全面推广使用“原生态养猪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解决猪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且能变废为宝,既提高饲料利用率,还省工省料,提高效益。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30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与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更关系到人们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畜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地位日益凸显,要想实现畜牧业的新发展和新进步,要从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入手和突破,找到问题根源,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我国畜牧业水平,朝着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畜禽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健康。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后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畜牧业发展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1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国民饮食安全的大局,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畜产品药物残留、养殖水平不高以及我国畜牧业饲料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探讨和寻找解决办法,为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1.1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时有发生

很多畜禽的饲料当中都含有添加剂,其中有很多添加剂是明令禁止的,甚至有的饲料还违规使用一些抗生素,畜禽食用这类饲料后,尽管抗病能力增强,发病率低,生长速度快,但是这些添加剂或者抗生素会在畜禽产品中残留,一旦被食用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

1.2养殖技术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养殖业发展水平相比于过去已有所提高,但是受我国养殖大环境影响,规模养殖还有待发展,很多农民还是以散养为主,小规模养殖占一定份额。很多家庭把养殖业当成一种副业,养殖水平有限,距离提倡的现代养殖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现代化养殖提倡规模养殖,提倡使用专业的设备和先进科学的养殖技术,融入现代养殖思想。

1.3畜牧业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人口数量众多,尽管我国粮食产量高,但是人均产量却并不高,而再应用于养殖当中的饲料就会显得不足。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受到粮食产量的影响,可见粮食产量和质量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点。

2进一步做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立足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顺应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要想进一步做好畜牧业发展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使用药物问题;二是要大力发展规范化的畜牧养殖,实现畜禽标准化生产;三是增强养殖观念,提高对养殖业的认识水平。

2.1加大O督和检查力度,杜绝畜产品药物残留

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监督和检查作用,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2.2发展规范化的畜牧养殖,实现畜禽标准化生产

建设科学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畜牧要发展的良好政策,积极扶持规模化养殖和生态养殖式发展,推进规范化的养殖小区建设,为实现畜牧养殖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实现畜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农村可以利用地理环境的区域化优势,利用良好的畜种资源,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畜产品牌,实现畜牧养殖的规范化、效益化和科学化。现代化的养殖企业,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建立标准的生产模式,实现疫病防控的有机整体,这是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畜牧业的长效发展,促使现代畜牧业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畜牧养殖与农畜产品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农副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要推广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建设。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加工、质量的检测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实现科学严密的安全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2.3增强养殖观念,提高对养殖业的认识水平

农村养殖户要想实现养殖的成功,实现畜牧养殖的规模必须要重视养殖技术的学习,只有好的养殖技术才是成功养殖的保障。而养殖技术的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普及和推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各种培训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当地养殖专业户进行技术传授,提高养殖户的养殖专业水平;二是提高养殖户的思想观念,转变传统的、陈旧的养殖理念,学习适合时展的养殖技术,实现基层养殖的新突破,推动基层畜牧养殖能够向着科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其平,陈绍昌,伍顺勇.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5,(06).

[2]孔嫣,刘树军,伊亚莉.科技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0).

[3]张文红.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9).

[4]尚承云.东营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路和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09,(06).

上一篇:游泳馆管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