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0 10:51:30

宣传文化教育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1篇

一、宣传文化工作方面

(一)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区委宣传部和区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镇按照“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思路,创建文明生态村103个,占全镇自然村总数的75%。2013年我镇即将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村庄有4个,其中那尧为今年重点创建村庄,美雅、东岳一、戏水一为一般创建村庄。此外,按照区文明办的指导和部署,我镇道德讲坛先后在岭门村、泮边村试点开办,并致力于在各村委会全面铺开。在宣传上,我们着力打造品牌,积极配合区文明办对泮边等文明村进行大力宣传,成功吸引省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和聚焦,如:4月21日全国50多家网络媒体80多名工作人员到我镇本立、泮边、岭门等文明村实地考察,并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为我镇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在农家乐方面,泮边休闲农庄自去年开业以来,依托泮边村自身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优美的环境,吸引省内外游客蜂拥而至,成为城里人吃农家饭的休闲度假胜地,目前农庄的经营情况良好,不但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同时也带动了我镇镇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不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是我区乃至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典范。

(二)文化建设。目前我镇共创建了文艺队伍11支,公仔戏团1个、老体协太极拳健身队1支。今年以来,共举办了琼剧晚会、三八妇女节娱乐活动、第十二届冼夫人文化节等多场活动,特别是冼夫人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得到市、区文体部门和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吸引了中央电视台9套等省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并相继报道。文体事业的发展,在丰富我镇干部职工和村民的文体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凝聚力。此外,今年上半年,争取上级部门下拨健身器材一套12具。极大满足了干部职工健身需求,各村委会文体设施配套也在逐步完善中。

(三)超额完成党报党刊征订工作。党报党刊对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理论水平,提升工作执行力有重要的意义。在区里下达征订任务后,我镇高度重视,制订征订计划,充分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社会力量广泛征订。2013年我镇党报党刊征订任务为117份,在规定时间内实际完成118份,超额完成区里下达的任务。

(四)十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十的胜利召开以来,我镇及时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设置党的十宣传专栏,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同时邀请省委党校十宣讲团专家到我镇宣讲,对十精神进行了有力、广泛地宣传、学习。特别是先后两次邀请省委党校宣讲团专家到我镇宣讲十精神,组织镇村干部职工及部分村民代表参加宣讲会2批350人次。各支部回去后都认真组织本村、社区、机关传达学习十会议精神,安排各项学习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广泛宣传和学习活动,在我镇党员干部群众中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十的热潮。

二、教育工作方面(抓校安抓教育)

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3所、教学点1个,民办幼儿园4所。初中在校生600多人,专职教师65人,本科以上56人,占86.15%,小学在校生1900多人,专任教师173人,专科以上117人,占71.1%,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学童336人。Z抓好教学同时,注重学校安全建设。

(1)学校安全建设。我们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一是校安工程建设。2013年,紧密配合区教育局,重点做好小学、龙榜小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办公楼加固等校安工程项目。截止目前,多项工程已通过市、区专家组的验收,对于群众普遍反映的龙榜小学加固问题经与施工方积极协调,目前该工程进展顺利,已基本完工。总体来说,我镇中、小学已基本告别危房,教学大楼、图书室、电脑室等设备齐全,教学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活动,落实各项防卫措施。镇法制、禁毒等部门先后组织人员进入学校进行禁毒、法制等相关宣传和教育。清明期间,我镇还组织了中小学全体学生到王伯伦烈士墓前扫墓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知和民族责任感。

(2)教学方面。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活动。一是把好教材关,每学期初,组织教师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分析研究教材,制订各种计划。二是抓好教育常规管理。及时备课,按时上课,随时听课,适时反馈,定期或不定期栏(抽)查五常规,以备课、授课、批改、辅导和评价五个常规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重要抓手。三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让教研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质量。去年小学在小学毕业测试中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初中升高中考试,中学也名列区级乡镇学校前茅。

三、村委会工作。

重点抓好村委会办公楼建设及相关设施配套。半年来村委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进步,特别是禁毒、党建等各项工作多次得到市级机关的肯定,计生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并计划今年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做好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创新基地的建设。

四、存在问题

1、人手不够,宣传力量不足,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深。

2、基础教育建设仍有较大缺口,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3、村委会计生等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宣教方式,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继续组织好十精神学习贯彻工作,推动党的十精神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目标和任务上来,做到真正入心入脑,切实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2、严格落实校安工程,把好质量关,按照学校布局规划的调整,加大改建力度。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2—3年内将中心小学建设成为一定规模的寄宿学校。

3、配合区教育局按时推动幼儿园项目建设如期施工,并按要求争取在年底前基本完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选址、规划等工作,后续工作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

4、配合区文明办,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完善各村庄设施配置和巩固建设,大力推进重点村庄建设稳步开展。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2篇

(一)参与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内涵

参与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指在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创造条件并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参与和接受,尤其强调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二)参与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中,大学生的有序参与是有效贯彻落实我们党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教育决定的体现,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廉政意识和提高大学生的廉政素养,最终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另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大学生开展廉政教育是对祖国的未来担负责任,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具有战略性。

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大都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廉政教育的实效,甚至造成教育者苦感,受教育者反感的现象。

(一)学生参与的意愿不足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相对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显得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意愿。此外,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使得大学生普遍认为廉政教育的对象仅是权力阶层和党政干部,从而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对廉政文化教育“与己无关”的漠然。再者,高校的廉政文化教育往往缺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缺乏激励机制,加上教育方法简单被动,造成了鲜有学生乐意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现状。

(二)学生参与的形式落后

廉政文化教育能否取得理想实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其自发的意识信仰和行为举止。目前,单方面灌输式的说教和书面讲解是主要方式廉政教育方式,通过“上大课、作报告、树典型”的教育形式,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内动力。此外,在大学生廉政心理教育方式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廉政人格训练,尤其是这方面的实践训练,只侧重于理论的说教和案例的展示,难以使大学生的意志水平和理性认识足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三)学生参与的能力欠缺

基础知识的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无法较好地策划组织廉政主题系列活动,学生难以撰写出领悟深刻,见解独到的廉政主题文章,学生难以完成廉政主题调研活动,学生难以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身边违背廉政精神和要求的现象,学生难以达到廉政主题实践基地的要求等等。

(四)学生参与的途径有限

对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认识不全面,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充实,形式不丰富是当前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普遍困境。大学生作为高校廉政文化的受教育者,其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的参与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主动参与的学生难以找到渠道,而被动参与的学生又带着抵触情绪勉强应付的困境下更应如此。很多高校都缺乏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机制和保障,学生的参与得不到重视,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成为相关部门的“独家表演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难以亲身践行廉政文化教育,被动地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内容的灌输已成为常态。

三、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学生参与不足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的落伍

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对社会热点,尤其是对腐败现象和有失公平公正的社会现象非常关注;另一方面又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不正之风、不良风气见怪不怪,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对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觉得廉政文化教育离自己很远,进而不闻不问,敷衍了事。少数学生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诸如拉关系,找靠山等的影响,则认为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毫无用处,不能理解甚至曲解廉政文化教育的意义,进而采取冷漠、抗拒的态度。

(二)宣传效果的低效

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形式落后,宣传效果低效,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意愿不足。高校在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宣传中,一般只是借助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进行粘贴相关内容进行展示宣传;再者是利用重要节日进行主题教育;这两种传统的宣传方式的宣传效果往往是低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虽有涉及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宣传效果也往往极其有限,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意愿,无法向学生有效地传播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的廉政文化教育内容。

(三)理论知识的匮乏

高校大部分学生日常大都沉浸于专业学习和各种校园活动,很少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廉政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宣传效果的低效,机制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生难以掌握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参与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意愿和理论支撑,这就造成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而不能很好的理解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较好地把握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内容,不能较好地在人生中践行廉政文化教育理念,更不可能有效实现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目的。

(四)实践方式的局限

在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中,学生参与的途径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被动灌输,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专题教育,廉政主题讲座的宣讲,廉政主题宣传栏的展示等等,参与形式诸如要求学生观看主题相关的视频录像和图文资料,聆听相关的主题报告,然后撰写观后感和读后感,这类心得体会往往泛泛而谈,空洞乏味,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反而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这种教育实践方式的局限还表现在学生的参与感不足,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廉政教育,没有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注重学生全程参与实践对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实效的意义,进而阻碍了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多种途径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四、参与视角下创新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参与氛围,增强主体参与意识

校园环境是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廉政文化氛围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一是把廉政教育和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实践活动、基础文明建设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把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作为考核各项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各类校园刊物及网络新媒体平台、宣传橱窗、主题班会等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注重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在院系、各职能部门、学生团体组织、班级中大兴廉政之风,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能够在廉政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与成长成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廉政信仰。

(二)更新参与理念,完善课程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建立长效机制,齐抓共管,并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入学教育、离校教育、公共课、形教课、实践课、学生干部培训、党课和选修课等相关课程中,即结合第一和第二课堂,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模式,改进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形成一种多方面的长效机制,使学生从入学进校到毕业离校始终能接受廉政文化教育的影响,深刻理解到廉政文化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权益和自身更好的发展应该积极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弘扬廉政精神。

(三)整合参与资源,创新主题教育形式

一是加强廉政文化网络阵地建设。网络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搭建廉政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具有廉政文化教育沟通交流、信息、活动开展、效果反馈等功能的主题网站、QQ群、微信和微博平台等。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组织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学生党组织、团组织、班委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基层组织和学生团体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当中,丰富廉政文化的教育载体,创新廉政文化的教育形式。

(四)完善参与机制,拓宽主体参与途径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完善学生参与机制,拓展学生参与途径。一是设立专门的高校廉政研究学术机构,设立主题研究课题项目,举办主题征文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加强对廉政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并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针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和实践机制,通过树立典型和帮扶教育的形式,赋予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和实践中的责任,带动和保障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廉政文化教育中来。三是建立多部门,多主体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五)健全参与评估,保障主题教育绩效

为落实高校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保障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绩效,必须采取措施,建立健全评估制度,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一是创新设立专门的高校廉政研究学术机构,对各种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进行绩效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有效性。二是针对干部、教师、学生的不同任务、不同特点、不同人物和不同要求,分层次多标准地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情况的评估,保障评估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三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定期通报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商讨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新举措和新方法。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年再造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从园区街道建设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园区街道的文化教育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全力打造教育事业繁荣、文化特色鲜明、软硬实力较强的东部新城。

二、基本目标

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组织教育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教育工作格局;有计划地发展各类市民文化教育,实现社区各类文化教育资源的统筹、衔接、沟通,基本构建园区街道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文化教育组织网络,实现全方位覆盖的社区文化教育体系;实现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为最终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年内创建“省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工业园区、京泰路街道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园区街道主任任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实行半年度例会制度。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2.建立社区文化教育协会。依照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发展原则,探索建立园区、街道社区文化教育协会,不断提高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群众组织教育相结合的社区文化教育工作格局。

3.完善街道宣传文化中心功能。利用社区教育学校资源,充分发挥街道宣传文化中心的培训功能、服务功能,实施对各村市民学校(文化技术学校)的组织指导。

(二)建立健全全方位社区文化教育培训网络

1.健全三级纵向培训网络。一级为社区教育中心、宣传文化中心;办公室设在街道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内。二级为村、厂市民学校或文化技术学校。基层社区文化教育基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级为社区其它的市民培训机构。教育培训实体做到“五有”,即有健全的组织管理、适用的教育场所、适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用的市民教材、必要的教育投入。

2.建立文化教育指导服务小组,健全横向网络。发挥地域特点优势,建立四项教育指导小组(即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外来人口教育、社区文化教育)。在街道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成不断完善的文化教育的横向网络。

(三)形成适应社区市民多种需求的大文化大教育体系。

1.大力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市民实用技术、基础文化教育;

2.统筹、优化配置资源,利用社区文化教育力量,提供多样的文化教育培训,建设一支群众文化队伍,提高基层文化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

3.充分发挥三级培训网络作用,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会经济生活、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科学普及等培训服务;

4.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协同社区内中小企业,逐步推进职工教育,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丰富企业文化;

(四)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在21世纪把园区街道建成处处可学、人人皆学、个个乐学之区奠定基础。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选聘、兼课、培训方式,使之成为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化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

(六)开展社区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定期发行《京泰文化教育》内部刊物,健全完善社区学校网站,做好经验交流、理论成果推广以及咨询服务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围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画廊、宣传橱窗、内部刊物、网络等多种阵地和媒体进行宣传。

(二)实现社区文化教育的三个纳入:即纳入社区发展计划、纳入社区建设计划、纳入文明社区创建计划。

(三)实现对社区文化教育计划的三个督查:即人大代表的法律督查、居民代表的民主监督、上级部门的工作督促。

(四)保证社区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结合社区文化教育实际,以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确保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辖区中小学、社区学校、幼儿园、文化站等文化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有计划向社区成员开放,为社区成员参加文化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六)切实抓好“京泰路街道四大教育培训工程”

1.统筹规划,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一校、三家、七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心”的作用,加快推进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精心打造“京泰路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网站”,开辟互动学习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信息服务。

2.继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素质,弘扬社会新风。评选2014年度十件新人新事。丰富、拓展“爱心”系列品牌的形式和内涵,提升“爱心园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好“第二届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举办相关文体活动,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萧向荣 文化教育

萧向荣原名萧木元,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石扇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长征后期担任红军东征和西征的秘书长。1938年12月至1949年4月间一直在做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先后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从事党的宣传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萧向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军中儒将,他的一生从未拿着枪杆子打过仗,但是他用自己的笔杆子在文化战线时刻同敌人战斗着。萧向荣的笔不仅将党的思想政策传播到战士和人民群众中间,更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八路军战士,使他们识字、明理、懂知识、有文化,为巩固部队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将领张爱萍曾回忆道:“向荣同志生前并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可是他给我们千军万马的肌体注入了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只有当年在文化学习中摘掉文盲帽子,今天正在指挥着飞机、大炮、坦克,率领着新的一代向着国防现代化勇猛进军的老同志、老战友,才会深深地感觉到,也只有他们才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1]p149萧向荣长期致力于军队的宣传、文化工作,其文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萧向荣对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赢得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建设显得紧要而迫切,政治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1937年8月1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由于国内和平的实现,更由于华北事件加速了对日战争的爆发,使红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部队政治工作的三条基本任务,其中一条是“提高部队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提高指战员的政治文化水平,迅速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并造就大批新的干部,使之适应于对日作战的需要”[2]p3-4。8月6日,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抗日动员体育运动大会闭幕词中提出:“要努力学习军事体育来武装我们的手足,学习政治来武装我们的头脑。”[2]p7由此可见,全面抗战的开始使八路军迎来了军队建设的新时期,在此期间军队的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同样重要。但是作为政治建设基础的文化教育当时仅仅被认为是军队建设的辅助,萧向荣一开始也持有这样的观点,然而随着实际的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他对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辅助地位到重要基础地位的转变。

抗战初期,萧向荣认为文化教育是提高政治教育的一把钥匙,将文化教育放在了政治工作的辅助地位。全面抗战初始,中央军委将“提高指战员的政治文化水平”作为抗日战争期间部队的一项基本政治任务,萧向荣在宣传和教育工作中积极贯彻这一任务。他向指战员们呼吁:“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了,我们有着一切的条件来提高我们的文化知识,而且也应当提高我们的文化知识。”[3]他向指战员们强调:“因为部队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同时文化知识与军事政治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文化教育。”[4]运动之前,萧向荣相继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八路军的文化教育工作》《八路军与知识分子》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向指战员宣传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这一时期萧向荣所强调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把文化教育摆在为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服务上看待的,认为文化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政治水平的一把钥匙。即使萧向荣在某些论述中把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也都注明了他指的是在实施和注意的层面上同等重要。虽然萧向荣全力贯彻总政治部的指示,但是他发现军事建设和政治建设的许多方针的推行,由于指战员文化水平偏低,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

萧向荣开始对部队的文化水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后,他便着重强调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地位。1941年初,萧向荣带领军委总政治部宣传教育部干部教育科的同志,对所辖的部队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萧向荣对辖区内警备一旅、第三五八旅和三五九旅干部战士的文化程度进行了一次普遍调查。结果表明,战士中文盲和半文盲占百分之七十六,排长中文盲和半文盲占百分之四十四,连级干部能看《解放日报》的占百分之五十九、不能看《解放日报》《部队生活报》的占百分之二十九、不能看报纸的半文盲占百分之十二。在干部和战士的总人数中,文盲和半文盲占着大多数[4]p144。因此,萧向荣将部队的教育工作由原来的以政治教育为主改为以文化教育为主。1941年底,萧向荣在《把我们干部的文化程度提到高中以上水平》一文中,开篇就表明许多同志因为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军事政治一样都灌不进去,不仅不能胜任工作,而且还阻碍了自己的进步。文中提出“文化知识是学习军事政治的基础,提高文化是探求及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因此,文化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5]。在这篇文章中,萧向荣首次表明了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要求部队中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都要以识字和学习文化为主。萧向荣其后的《关于军队在职干部教育的问题》《把党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实现于我军在职干部的教育中》的文章,都着重指出当前部队干部的文化水平太低,现阶段应以文化学习为主。

正如八路军政治部在《关于提高干部文化教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那样,“提高文化是增进一切知识的钥匙,了解初步的自然科学又成为学习军事政治理论的必要基础”[6]p195。识新字、学文化,是学习一切政治、军事知识的基础,萧向荣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经历了从辅地位到基A性地位的转变,他的这种转变也带动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的转变,运动之后,中共开始花大力气开展扫盲运动。

二、萧向荣与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施

1.明确文化教育的目标。1939年《新中华报》刊出著名的“为消灭文盲而斗争”的题词[5]p119,为整个边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提出了确切的任务。萧向荣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文化教育的任务是:消灭文盲和提高文化知识。这就明确了文化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消灭文盲,还要相应地提高文化知识和水平。由于政治工作的惯性,在很长时间内,提高政治水平、政治理论、政治觉悟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这导致很多人认为提高文化水平和提高政治水平是一回事,甚至很多编写教材的高级干部也将文化课本和政治课本合二为一。文化和政治不分家,给军队的建设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萧向荣明确提出文化教育的任务重点是消灭文盲,提高文化水平。这样就使得文化学习不会因政治理论太深而使得初学者学之甚难,也不会让政治教育因指战员文化水平太低而不能深入。

2.因材施教进行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萧向荣注意区分不同对象,因材施教。中共军队的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注重因材施教,区分对象进行不同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教学。党内素以善做政治工作著称的谭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将政治教育分为对军队的无产阶级教育和对群众的拥军教育两种[7]。抗战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的罗瑞卿也指出,“教育的内容,更应当好好的考究,依据各级干部之程度不同而分别决定适合于各种程度之材料”[8]。萧向荣在担任军委总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期间,注意区分不同对象,分别提出了文化教育的不同目标、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教材编辑要求。萧向荣把文化教育的对象分为战士和干部两类,对这两类教育对象提了不同的目标。就干部而言,他指出要把干部的文化程度提高到高中以上的水平;就战士而言,他的要求则是提高识字率,提高士兵读报写日记的能力。在学习时间上,萧向荣规定连排级的干部要组织每周学习一次,营团级的干部要组织两周学习一次,师旅级的干部则主要以自习和座谈会为主,不规定具体的学习时间。在内容上,萧向荣根据战士文化水平的程度将之分为甲乙丙三组来进行分组学习(甲组是能写日记、能看懂普通文件的,乙组是能认识50字以上的,丙组是认识50字以下的),不同的组别有不同学习内容――甲组以学写日记、写信为主;乙丙组以认识生字为主,逐渐教以句法的运用和作文、信件的写法。对于干部,萧向荣认为干部的文化教育不需要采用上课的形式,而是采用自习看书、看报、写信、记日记的方式,依靠干部的自觉来进行文化学习。在教材的编辑方面,萧向荣提出战士的教材内容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先编辑涵盖军队生活各方面的入伍情况,到涵盖抗战政策、中日问题的初级政治课本,再编辑以中国革命运动史和社会科学常识为中心内容的高级政治课本;干部的教材编辑要求,以连排为一级、营团为一级、师旅为一级,根据这三个级别干部的文化水平,编辑以中国问题、统一战线、三民主义、政治经济学到马列主义哲学为内容的深浅不一的教材。

3.循序渐进推行文化教育。不同于部队中一些认为文化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进步的认识,萧向荣主张文化学习要逐步提高。萧向荣提出“学习文化是需要长期的、经常的,并不是一个突击或者一年二年就可以成功的,同时学习文化应该按部就班的学,由初级而中级而高级,一步一步前进,不应有好高骛远、越级跳过的精神”[5]。同时还在具体怎么逐步提高的层面上教以学习方法。他要求战士学习文化的时间为每周5天,动员战士采用自习的方式来巩固所学到的生字、算术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他们用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来达到文化上的提高。面对部队中干部学习时间较少、组织及实施教育的能力较弱、自修能力也很缺乏的情况,萧向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轮训制度,“轮训制度的好处就是使各级干部大约在一年之内能轮到一次,有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个时间的学习差不多就可以等于不脱离工作的一年学习”[9]。另外,萧向荣根据文化水平的高低,将干部分为三级,对这三级对象的要求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诚如罗瑞卿所说:“按干部的文化水平(而不是按军职),一般的可以分成三级,将不能看不能写的编为初级,稍能看稍能写的编为中级,相当于初中程度的编为高级。如有一字不识或者年龄较大、进步很慢的干部,则可以另外编班,或叫做预备班,在一定的时间内,专以认识字为主,大约经过半年之后,才编入初级班,照初级班的课程进行,但进度可较普通的初级班慢些。”[8]以这三级分类为基础,萧向荣分别提出各级的学习目标,把初级班的文化教育完成至相当于高小毕业的程度,把中级班的文化教育完成至相当于初中毕业的程度,把高级班的文化教育完成至相当于高中毕业的程度。

三、萧向荣与错误观念的斗争

抗战时期,军队以作战为主要任务,文化教育被忽视,许多干部和战士对文化教育持轻视的态度,甚至还错误地认为文化教育就是识字教育。萧向荣积极地同这些观念进行斗争。“他们带着轻鄙的口吻说:‘吓,我们还要学习这个!’”[3]“没有文化知识,我过去还不是打了十年仗?我现在还不是一样当了干部?”[8]对这些错误观念,萧向荣通过多种途径与之进行了斗争。

首先,萧向荣利用在宣传部工作的优势,公开发表文章对有关文化教育的错误观念进行反驳。作为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八路军军政杂志》的主编,萧向荣的许多文章都是公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他的正确观点本身就是对轻视、误解文化教育观点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这种错误认识的一种正确引导。“有些同志把文化教育看成仅仅是识字的教育,甚至把认识五十字或一百字作为消灭文盲的标准,这是不妥当的。识字教育自然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包括文化教育的全部,文化教育除识字以外,还有算术、自然常识,以及普通一般的常识等等。”[3]“在文化的教育上,我们有些同志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文化教育是不太重要的,或多或少抱着轻视的心理,或者认为文化教育仅仅是识字的教育,忽视文化知识(科学的知识、地理历史的知识、算术知识等)的意义”[3]。萧向荣的文章贴近群众,他曾在《把我们干部的文化程度提到高中以上的水平》一文中对指战员进行引导和教育:“战争是向前发展的,技术与装备是一天一天进步的,因此,我们的知识也要一步一步提高,才能适应于目前及今后的环境和需要。比方:我们过去和今天的主要武器是步枪机关枪,难道我们不想明天、将来有大炮、飞机、坦克吗?难道我们今天不应该准备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知识吗?”[5]“过去曾有同志反对读书,反对背诵,以为这是‘读死书’,甚至以为这是‘八股’方式,其实这种意见是不对的。‘读死书’和‘八股’方式,仅仅只是要求对书本背诵得娴熟,而不是求其懂得解释,更不是求其灵活运用,这是不对的,但并不是e在读书和背诵。”[5]通过报纸杂志的公开宣传,萧向荣对轻视文化学习的批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对部队中的错误观念进行了正确引导。

不仅如此,萧向荣还编写教材,为文化教育的内容提供权威参考。萧向荣长期负责部队的宣传工作,他的日常工作不仅包括写报道、作形势报告,还包括给部队指战员编写教材。萧向荣早期编写的教材倾向于识字和基本常识,这样的课本有《红军识字课本》《红军战士课本》《共产儿童读本》等。其中《共产儿童读本》主要是为了帮助儿童和不识字的成年人,共分八册,前四册《常识概要》《苏维埃政权》等是学生用书,后四册《国文教学法》《农业常识》《地理常识》《理化常识》为教师用书。《共产儿童读本》丛书不仅包括了识字教育,还包括了萧向荣一直强调的自然常识、史地知识。这个教材在抗战时期发行不仅为文化教育学习提供了文本参考,而且以教材的分册教育了广大指战员,除了识字以外,还能学到很多重要知识。为了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政治水平,萧向荣还以《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中心,编写了一套《抗日战士政治课本》,还亲自做了《抗日战士课本》的审定工作,并写下了表扬萧向荣的纸条[6]p130。《抗日战士课本》的主要内容密切联系斗争与实际,将深刻的革命道理诠释得通俗易懂,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还可兼学文化,深受广大干部、战士的欢迎。在抗战时期书籍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以萧向荣为代表的党政政治工作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写教材,为文化教育实施提供了学习和传播所必需的文本载体,同时也以其权威性有力驳斥了部队中存在的对文化教育的陋识和误识。

除了通过公开宣传和教材编写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外,萧向荣还通过在部队中树立榜样示范、宣传队演出等指战员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一方面纠正部队的对文化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传播正确的文化教育思想。

结语

不识字和无知识,绝不是共产党员和八路军的光荣,而且如果一个人不识字和无知识,便不能成为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很好的干部。正是抱有这样的观念,萧向荣在抗战期间一直致力于八路军文化水平的提高,他的努力有所收获。“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团的指战员,营以上干部平均每人认识1154个字,战士中有百分之五十一点六的人认识了500字到1000字,在墙报上写文章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部队识字率的提高,推动了部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全体指战员的政治觉悟与政治认识,使他懂得了为什么而抗战,懂得了这个抗战与本阶级有什么关系,还使他们懂得了抗战的前途。同时,文化教育还锻炼了指战员们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使其了解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革命利益,从而巩固了部队,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萧迎宪,彭宏伟.萧向荣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年谱(1893-1949)(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萧向荣.为提高文化知识而斗争[J].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8).

[4]萧向荣.一一五师的政治教育工作[J].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创刊号).

[5]萧向荣.把我们干部的文化程度提到高中以上的水平[J].八路军军政杂志,1941(12).

[6]姜思毅,肖裕声.政治工作学基础――政治工作思想概述[M].北京:出版社,1986.

[7]喻军.论谭政的政治工作理论[D].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8]罗瑞卿.关于军队中在职干部的教育问题[J].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2).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文化 教育 路径

目前水资源形势严峻,公众对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比较关注,但是社会公众节水意识不强。尽管针对公众对水的宣传较多,但进行水文化教育活动却很少。通过开展水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推动社会公众水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自觉地爱水、惜水、护水,强化节水防污的社会理念,真正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 水文化教育现状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所谓“水文化”教育就是以“水”为载体,从“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挖掘水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由水而生成的是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处的文化要素,浓缩了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不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质符号形态,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对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给出简约直观而全面的诠释。水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播水知识、水文化、节水型方法,更是一项以实践活动为主、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方式。

目前水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 水文化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善,还缺乏完备的水文化教材;2. 水文化教育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3. 水文化教育广泛适应中小学、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但让水文化知识进教材、进课表、进课堂还局限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本身,没有引起其他高校的共鸣;4. 学生对水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载体简单、手段单一;5. 学生的节水意识非常薄弱,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一)水文化教育进社区

加强与各大社区合作,把特色水文化教育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形成长效机制,服务社区和家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宣传,或举办特色水文化教育专场讲座,与社区居民促膝长谈,共同探讨节能减排的教育问题。

在社区教育活动中,要因地制宜开展活动,要精心设计,不断创新载体。要通过点击式、交互性、直播式,集中学、分散学、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把网络学习与组织各类讲座、文体活动、报告会、知识竞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 水文化教育进中小学

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一角开辟水文化长廊,张贴知水、节水、用水、爱水的宣传画;另一方面要深入班级,深入每位孩子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1)以“水文化”为主题,丰富班级物质文化内涵;

比如用水的元素布置教室,让学生们置身于水的自然环境中。

(2)以“水文化”为主题,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比如开展班徽、班旗等的设计,班级公约的制定,黑板报的布置和图书角的管理等,都要发挥全班同学的智慧,各尽所能各负其责。

(3)以“水文化”为主题,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比如班级制定文明公约,要让班级成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一定要共同努力,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也要结对子。每个同学都要为班级增光添彩,共同航行,绝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4)以“水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展示才华平台;

比如可以开展节水“金点子”手抄报展示、节水方案评比、用小水滴等形状设计奖励卡,记录孩子们的成长等。

(三)水文化教育进大学

(1)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层。在文艺汇演、标语等方面融入水文化相关理念,使水文化深入人心;

(2)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水文化选修课;

(3)如果是水利院校,新生一入校,学校就对其进行校园水文化和水利行业精神的专业教育,在以后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加强水文化教育;

(4)各水利院校应加强研究并运用文化研究成果实际指导水利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比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成立“水文化教育中心”和“水文化创意工作室”;

(5)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水资源协会”开展了“发展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水利”“打造绿色浙江,共创和谐社会”系列宣传教育,在师生中成立了志愿护绿小分队,开展“生态水利”“绿色浙江”等问卷调查,有力宣传了水文化,弘扬了水精神;

(6)积极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条幅、制作展板、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市民宣传我国面临的水形势、已制定的水法规和生活节水技巧。

(7)邀请国内知名的水利教授、博士举办关于水的学术报告;

(8)积极广泛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以水利工程认知之行、水利发展战略领会之行、水文化感悟与弘扬之行为主题的“三水行”活动;

(9)构建水文化校园视觉环境;

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新校区为坝型大门,图书馆源于水轮机模型。

(四) 水文化教育进企业

(1)水文化教育纳入企业员工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2)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企业,一方面了解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讲座,宣传水文化。

(五)水文化教育进农村

根据农民的特点和需求,以漫画和展板形式深入农村宣教,让农民们对水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组织编排水文化宣传的节目,以文艺演出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农民;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前,傈僳族群体的生产方式原始;民族思想落后,民族文化教育就更谈不上发展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从财力和物力上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民族干部,大量引进教育人才,把教育事业发展列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党和国家的扶持和教育人才的不懈努力,傈僳族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方兴未已时期。

1 华坪县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

华坪县建于1909年,通过行政区域合并后,全县辖8乡3镇,其中傈僳族乡就有6个,傈僳族人口占华坪县总人口比例的31%。华坪县的教育事业起步非常迟,1937年创办了第一所初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坪县共有幼儿园、中小学一共才26所,教职工不到500人,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都严重缺乏。一个民族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傈僳族人民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傈僳文化不断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党中央先后派出由语言学家、科研人员等一系列学者组成的调查组,对傈僳语言文化作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制定了一套属于傈僳族自己的文字,1957年正式起用,从此傈僳族人民拥有了自己的新文字。华坪县立即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通过各版报纸、书籍、广播电台、电视等方式进行了宣传,大大推动了华坪县傈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以来,本身一大批不懂汉语的傈僳族青年也可以很方便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加快了华坪县的脱盲政策实施的速度。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政策的整改,华坪县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截止,华坪县共有学校340所,小学入学率达到92%,初中升学率达86.8%。到2009年,华坪县基本脱盲,而且幼儿园、小学、中学实现了双语教学,各级学校在校生已达到27341人,教职工总人数达1833人。民族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华坪县在引进教育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少数民族教师,据2009年统计,华坪县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已达到1003人,高中少数民族教师306人。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不仅仅能为华坪县傈僳文化做好宣传,更加加深了汉族与傈僳族的文化交流,为我党和国家实现民族大团结夯实了基础。

2 华坪县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华坪县为代表的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在党中央的正确引领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但为华坪县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人才,更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是长久性的,是持续性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2.1 生产力水平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华坪县处于三江交汇之地,地形地貌交错复杂,崎岖不平,直接影响到农耕条件的好坏。又加上人口居住不集中,高山大河这道天然屏障将傈僳族人民与外界隔绝,久而久之,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渐渐脱离了科学的支撑。自然生活环境的好坏不仅决定了华坪傈僳族人民生产力水平,更加决定了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发展趋势。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节奏,大大限制了文化教育投入的力度,直接导致教育水平的落后。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贫困这是一个大道理,但在华坪傈僳族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扶贫工作,只有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谈得上送子女上学深造的问题。但是从价值观念上,部分领导有着错误性的认识,认为教育是消费型事业、非生产性事业,因此,对教育投资存在不重视倾向。学生家长跟着也有了“上学是赔钱的买卖”的想法。陈旧的教育观念会导致傈僳族青少年入学率低、失学率高的现象出现,严重阻碍了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

2.2 对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在华坪县,宗教传播对傈僳族教育的影响非常大,据统计,2009年截止,华坪县有75%以上的傈僳族群众信奉天主教。他们周三和周日做礼拜,一周两次礼拜,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产活动,造成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格局,一些年轻教徒,为了逃避上学,甚至不到星期三就去做礼拜,造成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停滞不前,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空间。有一部分孩子家长是天主教徒,孩子上学没有钱购买教学课本和学习用品,但是宁愿省吃俭用,都要给孩子买《圣经》。民族文化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体,一开始教育思想路线错误,就很容易导致民族文化教育的失败。华坪县响应国家政策――信教自由,但是也要考虑制约和影响民族文化教育的各项制约因素。

2.3 思想意识定位对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领导干部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倡导者、宣传者。在华坪县,傈僳族群体对文化的思想意识定位模糊,责任在于华坪县领导干部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在于一少部分领导干部自身对文化的思想意识定位也很模糊,这样就谈不上宣传和倡导了。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了,华坪县人民生活富裕了,才能搞好其他建设工作”。“十”会议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这样而忽略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是搞不好建设,更加谈不上发展。

3 华坪县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

华坪县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特色强县,必须要有全面、大局的意识考虑问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华坪县傈僳族群体的精神家园,只有通过华坪县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实现华坪县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

第一,要治标先治本,加强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用知识来武装党建队伍。通过干部的学习成果,向孩子家长宣传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促使家长配合干部,督促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从脱盲到义务教育,再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让民族文化教育在华坪县逐步打下扎实基础,纠正错误的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意识。

第二,加大傈僳族本族教育人才的培养,将傈僳族的优秀人才送出去学习进修后,用这些优秀人才来带动本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育事业的吸引力,大量引进教育人才,对华坪县傈僳族实行开放式教育,将民族文化传出去,将科学知识带进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宣传了傈僳族的特色文化,而且大大推动了华坪县傈僳族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上级政府加大对华坪县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的扶持力度,对于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光靠华坪县的人力、物力支撑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上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 结语

建设文化强国,少不了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必须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只有提高民族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3(11).

[2]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3]张泽洪.中国西南的傈僳族及其[J].宗教学研究,2006(3):124-131.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7篇

二是会计文化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1)会计文化教育的对象。会计文化来源于会计工作,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理性提炼。因此,会计文化教育的对象是现有会计从业人员和将要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专业学习者。 (2)会计文化教育的内容。会计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行为学等多个领域。广义的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狭义的会计文化仅指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的精神财富。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观念形态,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即最高层。本文采用狭义概念。会计文化教育应属于会计教育的范畴,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会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看待和处理会计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坚持真理。同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荣辱观,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承担,乐于奉献。还应具备广泛健康的职业兴趣、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远大的职业理想。第二,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除了应自觉遵守一般社会公德外,还应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内容。第三,会计伦理教育。通过讲述伦理理论、会计伦理规范,促使会计人科学伦理观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使会计人伦关系向着健康、和谐、完善的方向发展。第四,会计史教育。讲述中外会计发展的起源、重要事件、杰出人物,不同历史会计发展水平及职能,会计职业岗位的演化,探索会计职业发展规律,总结会计精神,瞻望美好职业前景。使广大会计人对会计职业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认知会计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感受会计历史文化,培养会计职业信心和职业理想。第五,创新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重在培养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改革,追求真知的精神。

三是会计文化教育的目标。会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面镜子。会计文化教育应以会计文化中的核心要素“诚信、专业、勤勉、公正、廉洁、创新”作为最终目标。(1)诚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精髓。要求会计人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信守诺言,保守秘密。(2)专业。专业是会计文化的基石。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力,以专业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和基础。(3)勤勉。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任劳任怨,戒懒、戒惰、戒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4)公正。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保持应有的独立性。(5)廉洁。廉洁要求会计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持原则,公私分明、不贪不占,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6)创新。要求会计人员敢于摒弃官本位、和为贵、重情轻法等封建文化糟粕,与时俱进,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会计职能,大胆尝试,在会计实务、会计理论、会计管理等方面勇于探索与革新。

四是会计文化教育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坚持将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专业、勤勉、公正、廉洁、创新”精神作为会计文化教育的目标,来设计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以提高教育的效果。(2)主体性原则。坚持主体性教育原则,就是要重视会计人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应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实现主体性互动,营造积极活跃的教育氛围。(3)实效性原则。会计文化教育要讲求实效,避免流于形式。要注意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选择会计人员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4)实践性原则。会计文化教育要与会计技能教育相结合让会计人员在学习会计技能的同时,感受领悟会计文化,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与行业结合。会计文化教育要政府为主导,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资源优势和纽带作用,实现会计文化教育与会计行业管理相结合,会计文化建设与会计行业协调发展。(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我国会计行业文化教育指明了大方向,会计文化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为依据,进一步细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五是会计文化教育的措施与手段。(1)发挥社会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会计的文化决定论认为,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各种会计现象的认识和解释、会计模式的形成以及会计实务的发展方向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会计制度形成中的重要决定因素。(2)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我国只有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才开设会计专业,所以这里着重指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学校会计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会计文化教育内容。应在现行会计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会计史、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伦理等教学内容。第二,加强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会计专家进课堂、会计专业实习、会计模拟实训、毕业论文撰写等多样化手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自觉将会计文化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通过财税知识大赛、会计文化节、会计学术讲座、会计文化专题讲座、会计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感悟会计文化的真谛。第三,加强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墙报、板报、宣传栏等媒体,宣扬会计人的职业精神、职业品格及人格魅力,传播和弘扬会计文化,塑造准会计人健全的职业品格。同时加强会计文化教育的硬件环境建设,通过在校园内树立会计名人雕像、会计符号标志,在教室、实验室、教学楼走廊等处张贴或悬挂会计文化标语以及名言警句等标识,能形成浓郁的会计文化氛围,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3)加强后续教育。第一,发挥会计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会计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亲自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会计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下属诠释会计文化的精髓。第二,加强基层岗位教育。在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会计人员“诚信、专业、勤勉、公正、廉洁、创新”精神会互相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第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考虑在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加入会计文化教育内容;并由各级会计主管部门、会计行业组织,甚至个体单位,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会计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使会计人经常接受会计文化的熏陶,形成群体行为效应,形成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第四,加大优秀会计文化的宣传教育。首先,创新会计文化载体。通过设立“全国会计日”、“会计文化宣传周”、评选“中国会计榜样”等模范人物等形式,使会计文化宣传活动成为一种制度性活动。并利用这些活动,广泛宣传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国计民生的重要影响,以唤醒社会大众重视会计工作,尊重会计人才,学习会计文化的良好意识,为广大会计人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建立以会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网站,或在会计专业报刊开辟会计文化教育专栏,积极宣传会计文化,让广大会计人自觉创建维护会计人的精神家园。通过实物、网络、数字等形式传播会计文化,为会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效的平台。其次,要发挥会计模范人物的激励示范作用。会计模范人物是广大会计人的优秀代表和学习榜样,模范人物的精神是会计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广大会计人的基本理想和追求,有极强的引导力和说服力。积极宣传会计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使会计文化通过模范人物的行为而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会计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4)重视会计文化研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单位参与的会计文化研究机构,将会计教育界与会计实务界、民间组织与政府机构等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政府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大专院校相关会计人员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会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会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发展模式的创造力、影响力与感召力重要体现。如何在扬弃中外会计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先进会计文化?如何发挥会计文化柔性约束机制作用,服务会计事业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会计文化教育的内容都是值得会计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三是会计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文化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应加强会计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教育效果。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素;水文化教育

高职水工类专业的水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传承及水文化知识成果通过传授、熏陶等,培养学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 的行业思想、“献身、负责、求实” 的行业精神、“科教兴水” 的行业职责,进一步增强水利事业接班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水工类学生更加热爱其所终生从事的水利行业。

1 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当下,水文化研究教育虽然在各水利类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相比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水文化教育仍然不够受重视,水文化研究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水文化教育途径单一、水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水文化教育缺乏长期的系统规划等问题还是十分突出。

1.2 普及率不高

水文化课程体系还未完善,水文化相关课程大多限于公共选修课、参加水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数量有限、水文化相关宣传活动辐射范围小等问题造成水文化普及率不高,未普及到水工类专业的所有学生,更不用说其他专业的学生。

1.3 效果不明显

水文化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其教育成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显现,而且更多的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体现,短期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容易使水文化教育的各项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持久进行。

2 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水利院校,紧紧围绕“水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水文化教育。我院的水工类专业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过程、学生社会活动、校园水文化建设、企业水文化与校园水文化结合等方面探索了水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1 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重视学生水文化素质培养

水利行业是个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行业,从业者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周期长,因此高职水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一般专业高职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纳入水工类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

2.2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水文化教育

2.2.1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水文化教育核心课程。在高职水工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水文化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完善水文化课程体系,开设《水文化》、《水利形势》、《水与美学》、《水与人类文明》、《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水历史教育、水文化教育、水资源教育、水科普教育、水警示教育、水法规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系统培训,尽早培育学生的水利情怀,使学生热爱水利这一行业。

2.2.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水文化教育。水工类专业课是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要注意挖掘其文化因素,如在水工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结合工程实例,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当讲到无坝取水枢纽一节时,结合都江堰布置的无坝引水枢纽, 讲述调节水流的“鱼嘴” 的分流工程, 控制流量的“宝瓶口” 的引水工程, 以及泄洪排沙的“飞沙堰” 工程,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著名工程人水和谐的理念,把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及水利名人的不朽事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水文化的影响力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2.2.3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水文化。水文化教育等文化素质教育除了体现在课堂里,还可以渗透到校内外文化活动之中,我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社科普及周和科普周宣传活动、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水利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水文化作品展等一系列校园水文化活动,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宣传了水利知识, 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2.3 通过校园水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水文化熏陶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水利院校,紧紧围绕“水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形式上校园建筑、景观建设充分展现以“水”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内涵上强化水文化研究,建设重庆市水利数字科技馆、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积极打造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2.4 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

加强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水利行业。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高职水工类专业学生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深入企业,亲身感受水利企业文化。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水文化社会传播基地、水文化培训教育基地、水文化研究推广基地,把水文化品牌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

3 结语

2011 年11 月,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出台,该纲要指出水文化教育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水工类专业加强水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水文化素质,用水文化、水精神滋养每一位水工类专业学子,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水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振宇,朱岐武.素质教育在高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2):49-52

[2]李梅华,丁秀英.高职水工专业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66-67

[3]张建平.论水利院校学生水文化素质的培育[J].通识教育.2010(2):159-161

[4]秦素粉.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7):36-38

[5]雷春香.水利类高校加强精神水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24(3):1-5

作者简介: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耕文化;新媒体技术;教育传播;平台建设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不仅是中华文化在农业领域的具象体现,更蕴藏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哲学思想,在新时展中依然值得大家积极学习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积极作用,通过多元化新媒体宣传教育渠道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传播,构建开放融合、共享合作、创新发展的立体式农耕文化教育平台,以此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农耕文化推广传承中。

1新媒体技术概述

新媒体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宣传手段,融合虚拟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交互与融合,是一种能够使观众深入到新闻环境中的新技术。比如,以VR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真切感受到虚拟景象带来的直观感受与视觉冲击,将千百年前的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文化韵味,进一步加强当代人民群众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即时性,报纸、杂志、电视报道等传统媒体虽然能够传递信息,但是缺少一定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在信息化时代已经难以有效吸引年轻观众或读者[1]。而新媒体技术主要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大幅度提升社会群众的话题参与度与意见表达权,人们能够针对某一观点积极表达自身观念看法,将自身的感受传递出去,极大地增强了信息反馈度。即时互动与有效交流,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知理解,使人们在讨论参与中对农耕文化具有全新的感受。

2新媒体技术对农耕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2.1改变农耕文化传播方式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不仅极大程度丰富了农耕文化的教育传播方式,而且满足了农耕文化教育传播的信息及时性需求。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创新发展导致新媒体技术也随之不断变革,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具有局限性的缺点,实现了农耕文化教育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社会群众在接收文化信息时不再是被动方,还能够针对文化信息表达自身的观点看法与思想感受,同时群众之间能够进行即时互动与交流,彼此之间交流心得与感悟,从而使得人们接收文化信息的渠道进一步丰富扩大。

2.2扩大农耕文化传播范围

新媒体技术在传播农耕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的传播方式相对较广,比如数字出版、微博文章、微课学习、直播表演等,多样化的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形式不仅丰富了农耕文化的思想内涵,更是扩大了农耕文化的教育传播范围。新媒体技术为农耕文化实现“产业融合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群众只能通过纸质报纸或固定的新闻节目进行观看学习,而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元素的限制性,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农耕文化的学习,从而使得文化受教育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学生群体、老年人以及上班族等不同阶层与身份的人们都能够接触学习到农耕文化,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思想内涵[2]。同时,新媒体技术还能够为农耕文化开展跨界合作、文化渗透以及多元素融合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为农耕文化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为农耕文化在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力与发展动力,帮助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实现新形态的转变,扩大农耕文化教育传播的范围。

2.3构建多元化农耕文化传承空间

新媒体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化学习”理念的推广普及。互联网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简洁化、高效化、多元化的教育学习环境。智能搜索、现场直播、移动APP、独立网站等技术的高效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接触了解到农耕文化。同时,网络视频影像、音频资源、数字图书馆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使人们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传播方式、丰富的数字化文化学习资源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教育学习目标共同构建出了多元化的农耕文化教育传承空间。

3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建设

3.1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内容设计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在接受了解文化知识时具有更为明显的自主选择性,更加倾向于选择自身比较感兴趣,具有新奇性的文化知识内容。因此,在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农耕文化核心思想内涵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教育内容的新奇性、趣味性、时代性以及形象性,以此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众参与到农耕文化学习中。比如,山东省进行农耕文化教育传播时可以选用齐鲁农耕文化,齐鲁农耕文化与其他农耕文化相比具有一定的先天地理优势,同时其中蕴藏的哲学思想同样值得现代人学习与传承[3]。轮耕种植等农业生产模式的改进能够反映出古人在长期耕种中的创新精神与严谨认真的态度,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农耕文化思想中寻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观念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博爱、平等思想相同。农耕文化中具有极其鲜明的普世价值,有助于中国思想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世界影响力。因此,在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内容设计时,可以将农耕文化中的轮耕种植、集体思想、农业成语谚语等内容涵盖其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广泛收集相关视频、音频、文章、动画等资源,并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分成“基础农耕文化”“进阶农耕文化”以及“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三个板块,从而全面构建出农耕文化教育知识体系。

3.2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结构设计

在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与教育内容,随后基于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出科学完善的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建设方案。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相关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如文字、图片、影像视频等,利用数据库与H5技术构建出集农耕文化咨询、数字化农业、社会教育、农业博览、文化交流互动以及学术建设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在平台结构搭建完毕后进行新媒体资源整合、平台试运行、修改调整等工作,确保平台无误后进行正式运行[4]。可以将教育平台搭载到高校校园网站中运行,借助高校文化环境进行文化教育宣传,同时定期收集用户评价建议,依据有效建议进行平台优化与完善,在平台趋于成熟稳定后将平台推广至社会中,以此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农耕文化教育传播与推广。

4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建设措施

4.1打造高质量文化传播队伍与新媒体平台

为加强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教育传播质量,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与文化研究传播队伍的积极作用。农耕文化研究人才在推动农耕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需要强化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高质量的文化研究人员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典籍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以此有效挖掘出农耕文化中蕴藏的优秀思想。在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和高校、专家以及优秀农业企业等进行合作交流,提升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进而打造出高质量的文化传播建设队伍[5]。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农耕文化传播时,在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新闻网站等传统媒体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力度,在对外开展文化教育宣传时可以积极利用海外媒体平台,比如TikTok平台、YouTube视频、推特平台等,逐渐提升我国优秀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在国内进行农耕文化教育传播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度大、传播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农耕文化传播教育质量与效率,并快速凝聚出具有高黏性的文化学习群众[6]。

4.2科学制定文化传播内容

为确保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取得良好成果,在文化教育传播过程中应当坚持选择性原则,对农耕文化的普世性、独特性、契合性等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此进行具有导向性的文化教育传播。农耕文化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文化思想,比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因地制宜以及人与自然等哲学思想。我国是世界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遍布在中国各省份地区,基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等元素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7]。因此,在进行农耕文化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宣传部门应当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民族特色、生活习俗、经济发展等因素进行充分考量,以此确保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教育农耕文化时,应当注重结合现代化思想理念,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文化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对农耕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学习,以此推动农耕文化在新时期发展中取得优异的教育传播效果[8]。

4.3打造多样化文化传播渠道

新媒体技术在社会中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耕文化教育传播效果,借助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与丰富的文化内容,打造出多元化农耕文化传播教育途径。媒体是文化传播推广的有效助力,主要以社会群众为核心对象,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为主要目标。比如,李子柒的全网爆火不仅满足了国内群众对于“采菊东篱下”式生活的向往心理,更是带领国外人们了解到我国优秀文化,领悟到其中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内涵[9]。在信息化时代中,农耕文化宣传推广部门应当注重智能化、针对化新媒体运行,科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适当的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并依据人们的喜好、理想追求等进行精准化内容推送,以此提高农耕文化教育传播效率[10]。此外,还可以对真实的农耕生活进行展示以满足社会群众的精神需求,积极构建对话空间氛围,提高人们的互动性,在相互交流沟通的同时,强化农耕文化的学习印象[11]。政府部门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等鼓励社会各界制作农耕文化相关的生活纪录片、历史影像、旅游宣传片以及电影电视等,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产品,同时整合教育传播资源,进而形成智能化与规模化的文化宣传教育制度。在民间层次,社会企业应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品牌效应,结合社会发展与群众需求打造农耕文化品牌,同时可以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的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农村乡村旅游,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农耕文化中勤劳朴实、自然和谐、安居乐业等农耕文化思想[12]。

4.4构建健全的监管反馈机制

传播质量不仅能够反映出农耕文化教育传播效果,还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对文化传播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优化。在推动农耕文化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宏观管控,确保良好的教育传播成效监督管控,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开展文化内容调整改动,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互动性教育传播模式[13]。同时,文化传播部门应当重视社会群众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确保文化受众群体能够通过反馈平台有效反馈文化教育学习意见,避免单向文化信息传播造成的被动与盲从。通过良好的监督反馈制度,实现对农耕文化教育传播的全面监督管控,以此提升农耕文化教育传播质量与效率,使社会群众能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

5结论

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就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关乎民族自信心的构建,同时还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创新发展。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人们学习与倡导,新时代背景下,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工作应当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通过科学手段与现代化思想建设农耕文化教育传播平台,推动我国农耕文化的教育宣传,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廉政文化 宣传思想工作 重要使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79-02

廉政文化以廉洁从政为思想内涵,以各种文化形式为载体和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扬廉政文化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要职责,宣传思想工作要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党的建设中,发挥武装人、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支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弘扬廉政文化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弘扬廉政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引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廉政文化。这是因为,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一是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干扰资源市场配置的有效发挥,损害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违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阻碍依法治国进程,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公信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动摇理想信念,滋长腐朽落后思想,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四是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干扰社会管理,侵害人民权益,引发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五是违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带来不利影响。宣传思想工作是提高人的思想水平、塑造人的精神风貌、树立人的理想信念、培养人的道德观念的灵魂工程,它要求我们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认识弘扬廉政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安定的政治环境,提供更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更为廉洁的社会氛围,确保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弘扬廉政文化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哪一个方面不抓紧、不抓好,都会影响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人民民主的特征同腐败现象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我党各个时期的廉政文化内容都是党宣传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曾经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走民主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提出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同志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等等,都是对我党宣传思想工作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弘扬廉政文化对党的建设的全局尤为紧要。我们必须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全局高度提高认识,用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指明方向、激励斗志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弘扬廉政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营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要在这个背景下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廉政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廉洁的思想保证。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认同感,提升遵循廉洁规范的自觉意识,使全社会在价值取向上、文化认同方面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做好廉政文化宣传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弘扬廉政文化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重大挑战,它要求宣传思想工作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实践摸索、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水平,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对廉政文化的科学认识上,在运用廉政文化规范自己行为的约束上,在对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上都有新的提高。

1.要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宣传工作的大格局,在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廉政文化教育是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理念为目标,以各种廉政理论教育和廉政活动组织为载体,通过事先的、积极的思想教育,将预定目标植入人们思想深处,促进人们共识,激发人们内在力量,最终达到预定目标的实现。虽然宣传工作与廉政文化教育分属两个不同属性的工作范畴,但两者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武装人、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鉴于两者在具体工作中的相通性和交叉性,而可以把廉政文化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加强两者在宣传资源、教育模式、影响方法上的共享和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相得益彰,增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

新形势下,随着人们利益关系、生存样态、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党政领导干部和人们对廉政文化的认识和需求出现多元化,对廉政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宣传部门可在宣传教育领域的视野更开阔,办法更多,手段更专业,可以多形式地组织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多种途径、多种层次、多种手段进行廉政文化的宣传渗透;还可以充分立足当地实际、深挖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地方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和品牌,从而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2.要健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在规范与制度上下功夫。我们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形式上主要是以政府主导为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缺少长期的坚持和贯彻,尤其是对如何保障廉政文化运行的长效机制缺少工作上的探索。从而导致参与者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炒作,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热闹一阵子。机制是廉政文化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来指导廉政文化的建设,就会使廉政文化宣传成为一朵“不结果的花”,工作中难免忽冷忽热,不能取得实效。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要得以长期进行,功效要长期发挥,必须从长远着手。

(1)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宣传思想政治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相关工作部门各司其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联合工作、协同作战,统筹工作职能,合理分配资源,这样才能突出宣传思想工作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得到社会范围的认可和支持,廉政文化做到有组织、有内容、有目标、有效果。

(2)要建立合力发挥机制。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廉政文化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是一个周期性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廉政文化教育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创新机制,多管齐下,才能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大宣教”格局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社会综合力量引导推动。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广电、报刊、党校、教育、共青团、妇联等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整体推进。

(3)要构建宣教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反腐倡廉理论制度。坚持和完善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对新任领导干部实行廉政文化培训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廉政文化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等等。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使廉政文化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4)要建立继承创新机制。弘扬廉政文化,必须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而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时代特征。一是内容要不断创新。既要注重吸收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精华,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又要适应新形势,体现时代性,唱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旋律,逐步建立起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二是形式要不断创新。按照“三贴近”原则积极创新廉政文化宣传的开展形式。除发挥传统的板报宣传、公益广告、橱窗宣传外,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廉政网页、手机廉政短信、廉政贺卡、廉政文化节目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使廉政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廉洁观念深入人心。

(5)要建全评比考核机制。把廉政文化宣传纳入反腐倡廉和文化建设的整个工作格局之中,把其考核评比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党委、政府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的重要内容,通过多层次考核,促进各地、各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扩大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影响力。逐步实现廉政文化教育在工作上有目标、制度上有保证、群众中有基础、社会上有影响,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真正把弘扬廉政文化落到实处。

3.要突出廉政文化宣传实效性,在喜闻乐见上下功夫。弘扬廉政文化不能以死板的说教面孔出现,或者以缺乏人情味的标语口号强行向领导干部和群众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它应当是一种体现人性化的、充满人情味的柔性教育,这样,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励人,发挥出廉政文化教育的感化功能。

(1)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宣传产品。廉政文化的传播需要有一个载体,选好并用好载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效果。要针对不同阶层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文化宣传产品的形式,在各种会议、讲座、报告会等传统的理论宣传形式的基础上,紧扣廉政文化教育主题,适时开展廉政警句创作、廉政文艺演出、廉政文化丛书、廉政漫画巡回展、廉政书法比赛、赠送廉政春联、挂历……等活动。将廉政文化宣传融入到歌舞、小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在愉悦干部群众的同时,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增强了廉政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加强廉政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并充分运用这些阵地不定期、多形式地组织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多种途径、多种层次、多种手段进行廉政文化的宣传渗透。要加强传统宣传阵地建设。党校、党团活动室、宣传栏、板报、墙报、电视、广播和报刊等都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充分运用互联网、党政网、校园网、远程教育网、手机短信等开辟新的廉政文化宣传阵地,不断提高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覆盖面。

(3)推进廉政文化大众化。弘扬廉政文化,必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要坚决杜绝形式上“热”,基层群众“冷”的现象。群众是实践廉政文化的主体力量。弘扬廉政文化的工作有没有质量、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扎根群众、感召群众。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适应廉政文化大众化这个时代要求,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不断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扩大廉正文化的实践基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群众乐于接受,自觉参与,这样才能给腐败分子以震摄、给腐败现象以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尊廉、崇廉、爱廉、颂廉、守廉的良好文化环境。

(4)突出廉政文化宣传主题。这是把握好廉政文化宣传导向的重要举措。廉政文化宣传教育要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应该突出宣传主题与理念。例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以“树廉洁家风,建幸福家庭”为主题,推进廉政文化进家庭,以“敬廉、崇洁、尚俭”为主题,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这些主题既提出了廉政文化的要求,又明确了目标,成为廉政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先导。

(5)加强重要时段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重要时段主要是指“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日,这些节日往往是不廉洁现象易发多发期,加强这些时段的廉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各级领导要借此做出“双节”廉洁承诺。同时,还可通过发送廉政祝福手机短信、贺卡,组织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召开廉洁从政茶话会,签订家庭廉洁承诺书等方式,在传递温馨祝福的同时,也要时刻牢记廉洁自律的新要求,使这些举措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4.要狠抓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重点,在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和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廉政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只有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教育,才能增强其免疫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从廉政文化教育规律看,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让其首先受到教育,不仅可以产生示范作用,使他们受教育的行为和效果影响广大党员干部,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使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更有力和更有效。

(作者单位: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 山西太原 030002)

上一篇:海外营销市场范文 下一篇:生物遗传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