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00:19:17

新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新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融合;长效机制

一、实施背景

2011年,我校和招商局物流湖南有限公司、京阳物流等40多家学校和知名企业组建了湖南现代物流职教集团,实施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在集团内部实行招生、就业统筹安排,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交叉任职、双岗双责,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与生产目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教学效果与生产效果的“五项对接”。 在集团这一载体下,充分调动集团的资源,校企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化;其中我校先后与京阳物流、星沙物流、一力物流、力邦物流、招商局物流、全州医药、实泰物流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协议。集团内部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实施过程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招商物流)是央企大型骨物流企业,在2004-2006年和2007-2009年连续两次获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业绩优秀企业”称号。2012年,招商局物流长沙有限公司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准备成立职业培训学校,对新进员工进行就业培训和对现行员工进行轮训,提高员工的实践操作技能,推行仓管员操作标准,举办叉车司机的考证和培训,对仓管员进行分类定级,实行绩效考核等措施。企业办学校必须要考虑到成本和收益,因而很难聘请到较多的专业教学人才,同时教室、住宿、训练场等又需要一大笔投资,而职业学校教师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和进修,大多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教室、住宿、实习实训场所一应全,但缺少学生实践操作和训练场所。

我校是长沙市教育局直属的首批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湖南省最大的中职学校,2011年被立项为首批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教育教学条件在全省同类中职学校中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作用,和招商物流有着长期广泛的合作,校企业双方领导在集团董事会协助下,找准双方的切入点,我校作为招商局物流湖南有限公司的职业培训学校,招商局物流作为我校师生实践操作和训练场所,进行全面深度合作,形成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

制定委员会章程,提出校企合作规划和目标、活动方式等;制定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协议;校企共同制定集团章程,对合作目标、运作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设立办事机构,建立长效性的信息互通机制。

(二)成立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负责人任兼职副校长,主持专业建设工作。研究专业设置,确定课程结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组织和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和资源库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基地共建等作出具体规定。

(三)成立物流专业技能培训中心

由学校和招商局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叉车培训学校和物流员考证培训基地。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技能考证和培训,学生主要参加中物流的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和湖南省质量监督局的叉车司机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另一方面对招商物流新员工进行培训,对老员工进行轮训,参加中物联的助理物流资格考试和湖南省质量监督局的叉车司机考试,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通过对员工技能和考证培训,对员工进行分类定级,实行绩效考核。

(四)校企合作开发物流专业系列实训校本教材

按照企业的操作流程,和招商物流一起共同开发理实一体的校本教材《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作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共同培训教材,制订仓管员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标准,推行企业岗位职责,实行仓管员分类定级,按企业模式进行学生考核评价。

(五)共同组建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平台

我校作为湖南省中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赛点校,引进行企业的操作流程,和招商物流一起共同组织了三届湖南省中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同时把来源于企业技能大赛内容、作业流程作为学生和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2012年招商物流作为我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全面支持企业,从培训的方案到训练内容、流程具体提供支持和指导,全面接纳技能大赛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训练,并针对技能大赛内容制订了专业的训练方案,通过技能大赛的校企全面合作,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一银两铜的优异成绩。

(六)共建共享物流专业顶岗实践基地

招商局物流为我校仓储与配送方向的学生每年提供20个左右的岗位,进行实习实训,进行工学结合,提供20个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对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和实习实训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意愿,优先提供给招商物流。同时学校为招商物流员工培训提供教室、实训中心及实训设备、食堂、住宿等,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七)打造师资互培互聘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制订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培养方案,建立集团内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长效机制。教师把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自身顶岗实践有机结合,轮流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带队教师,指导学生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同时自己得到锻炼。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去参与技术服务或现场锻炼时间年均不少于30天。聘请招商物流一线技术专家承担我校部分教学任务,并进行实训实训指导,同时我校的专业教师作为招商物流员工职业培训理论课教师,承担企业员工理论教学任务,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

四、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集团化办学是校企融合的基础

在政府和物流联合会的指导下,由学校和大中型物流企业组建了现代物流职教集团,制定了《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方案》、《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建立了良好的组织机构,完善了集团化办学各项制度,鼓励集团内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合作,我校和招商物流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空间,通过共建学生-员工技能培训中心、共建学生-员工培训基地、教师互培互聘等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之间真正融合。

(二)体制和机制建设是校企融合的保证

建立学校、教委、政府层面共同推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企业应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同时应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对外联络和信息沟通;学校应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在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确定教学方法应与校企合作模式相对应。企业和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协调校企双方关系,督导合作的实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合作双方通过章程、制度、协议等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双方所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确定合作内容、方式、以及合作期限等,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合作、共赢是校企融合的关键

校企融合的动因来自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需要和共赢。因此,在集团化办学这个互通的信息平台上着力找到了校企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学校依靠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推荐就业以及仿真模拟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不断补充到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员工,同时可以借助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减少投入而达到了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校与招商物流的合作,正是因为我校学生素质高、技能过硬,就业稳定性强,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强强联合。

五、主要成效与成果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由于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教学和管理,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与校企合作模式相一致,同时企业每年能提供一定岗位供学生工学结合,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选择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流程组织和安排教学,按照企业的考核评价指标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因而形成“课岗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形成了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提升了集团内学校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校企融合,学校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企业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可以减少资金投入,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室及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对老员工进行轮训,把学校作为企业技能考核、考证培训中心了,同时,利用优质学校资源招收一些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优秀学生作为员工,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了集团内企业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夯实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学校利用企业设施设备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减少教育投入,实现资源共享,也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发展。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需求,按照其其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师傅的帮助下,熟习企业的作业流程,顺利地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并能较快在适应角色和身份的转变。

(四)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中心,加快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生产和实训,企业聘请专业教师担任业务经理或技术顾问,教师和能工巧匠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教师利用企业这个平台,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帮助企业进行仓储流程的重组、再造、物流咨询、系统设计、布局、规划等,专业教师帮助招商物流进行了RFID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仓库的布局的规划,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通过和专业教师交流学习,理论进一步提升,加上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企业产品开发和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企业技术人员帮助我校进行了实训室的重新布局,按照企业运作模式组织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对我校学生实习实训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六、体会与思考

(一)政府应确立其主导地位,建立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

政府引导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是支持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要促进校企合作局面的根本改观,政府应主动介入, 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习生报酬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二)企业应强化其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创新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给予职业学校仪器、设备和技术等支持,在学校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车间,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主动向院校投资,积极建立“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关系。尽自己的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指导,在实习学生管理方面,根据中职学生的特殊情况,探索制定适合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三)学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讲学及兼职教师,并积极拓展在科研开发、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J].教育发展研究,2008,(9):3-4.

[2]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6-18

[3]张小建 劳动社会保障部部长 《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2007年3月9日

新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字技能大赛;酒店人才;高职培养;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能教育为核心的就业教育,它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饭店行业人才的基地,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酒店专业毕业生,本应在充实行业人才与提升饭店整体服务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到酒店就业率越来越低,大量人才流失导致企业招人难、酒店人力成本的增加。酒店人才供需出现严重不畅,人才不能很好的对接,究其原因,有酒店行业自身的因素,但是也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脱离酒店需求的因素。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连续几年举办规模大、竞争强、赛事规范的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吸引了全国上千所高职高专院校参加。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两年承办了安徽省中餐组技能大赛,并且连续两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两次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承办省赛和参加国赛的过程中,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行各项实践与改革,实现了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一、高职职业技能大赛概况及特点

始于2009年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纵观这几年的技能大赛,从赛项设计来看体现了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通常紧跟市场需求,大赛组委会在比赛项目策划阶段会听取行业意见人士、走访企业获取最新需求信息,咨询专业并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从而确定比赛项目与流;从对选手的要求来看重点考察选手职业综合能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通常围绕主题创新设计、技能操作、动手制作能力、英语口语的表达、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即能展示选手自身素质,又能直接面对就业的良好机遇;从赛事的终极目标来看旨在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职业技能大赛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性人才,发挥其正确导向的积极作用,引导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能创新。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大赛要求选手既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又必须具有较强的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与未来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靠近,向企业标准靠近程度提高,技能要求提高,对新的掌握要求也逐年提升。而以往的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不仅不能取得大赛的好成绩,更不能在酒店很好的发展。

在技能大赛中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导航灯”,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今后技能大赛的趋势是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并且有可能偏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不局限对企业生产的再现与复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目前酒店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尤为迅猛,截止到2012年,我国的星级酒店数量达到14327家,其中五星级361家,四星级1631家,酒店客房数达到160万间。按照国际经验,酒店客房数与员工数的合理比例是1:1.1;即每100间客房需要配备员工110人。在我国这一比例略高,一般在1:1.5左右。按此比例计算,2012年我国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人数是270万。据分析,2014年我国各类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缺口至少达100万。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的学历现状(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毕业于旅游院校的不到25%),以及酒店业接近25%的员工平均流失率,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远远超过一百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这些都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保障。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的熟练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一个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酒店企业认同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知识素质能力要求。一是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熟知某部门的专业知识的条件下还能够一专多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胜任不同的工作环境。二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以及流利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也是企业判断是否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之一。三是由于酒店业的综合性强,对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另外,创新能力、积极的心态、仪容仪表、领导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成为现在酒店从业者的必备素质。

对酒店中高层管理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酒店业最为看重的人才能力是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等。目前高星级酒店业最紧缺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依次为:市场开发能力、管理能力、外语能力、财务与资本运作能力。据相关招聘网站与猎头信息显示,具备高专业度、强综合能力、精通外语、全球化视野、高星级酒店从业经历的人才备受欢迎。饭店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是知识型员工将更受青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奖更走俏。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饭店人才短缺现象突出,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短缺,更重要的是结构性短缺:一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国际酒店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是“最抢手的人才”;二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高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精通业务技术又懂得一线管理的国际化管理型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是“最急需的人才”;三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技术级别、能胜任餐厨、房务服务等一线操作岗位的技术型初中级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酒店业管理型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就显得特别突出。

三、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快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促进酒店人才需求与高职培养的无缝对接

(一)校企对接,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职业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依托技能大赛的契机,打破原有校企合作一头热即要么学校热情,企业不热情,要么企业热情,学校不热情的局面,实现了校企双赢;打破了原有的仅仅提供大赛物品的低层次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实战场景的提供、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持、合作开发训练方案、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更多的体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

为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性的提出了“企业学院制”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于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动参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真正践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教育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和谐统一,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最终获得合作共赢。在合作企业方面,选择国际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或全国及省内知名的酒店集团企业进行合作。专业学生构成方面,经过职业倾向测试,组成“企业订单班”。在招生形式上,既可从已入校的旅游大类学生中自愿组班,也可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相关政策,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二)构建与市场零距离的课程体系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有益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团队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的共同研讨论证,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构建明确了培养酒店基层、中层管理者的培养目标,以“酒店入职和基础从业素质培养酒店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酒店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教学主线,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酒店从业者从入职成为酒店员工,到发展成为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轨迹,体现了酒店从业者岗位晋升规律。

课程体系共分为六个能力模块,即酒店入职能力、基础从业能力、餐饮核心工作能力、前厅客房核心工作能力、会议核心工作能力和酒店运营管理能力等模块。各能力模块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某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为目标设计课程。以“酒店入职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模块课程和项目的设置与酒店入职培训相对接,充分体现了新员工入职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课程设置对应就业岗位(群),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均对应了酒店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行业发展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接岗位能力,体现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突出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 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师团队,为培养与需求对接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为了尽快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采取了一些做法:

1、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工作。在教学岗位上,把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使专业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成为“双师”,既能教学,又能在技能操作方面动手示范,身体力行。

2、招聘引进,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中有很多课程应用型较强,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多年从事专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任教。

3、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共同教学”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人才转变。

(四)竞赛搭台,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学生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间的无缝对接。

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吸引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投入各级技能大赛,更新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工位,优化实训情境,完善实训功能,全方位保障技能训练,使赛点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改善了实习实训和实践条件,在校内构建了礼仪实训室、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康乐实训室、案例陈列实训室等基本技能、模拟仿真实训室7个,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校中厂”1个――实习宾馆(与江苏启东宾馆共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66间房间、休闲吧1个、会议室2个;在校外构建了江苏启东宾馆、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元一希尔顿酒店等多个实践基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对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模块的建设;进行实训课题研究开发;加强实训指导教师业务培训;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的新模式。

(五)校企共育,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达到酒店业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为了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设计了并执行了以下实践教学模块:(1)认知性实践,包括参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2)仿真性实践,包括分别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模拟教学、课程实验、技能实训等;(3)综合应用性实践,如我院自2007、2008级酒店管理专业开始将实行的在旅游涉外高星级酒店12个月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六)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导向,应该具有社会性、适切性、情境性、形成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要建立以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正有利于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因为凡是在技能大赛中获奖选手,不但他们所选项目是企业所青睐的,而且,所选技术的操作过程更是与在真实环境中高度相似,它的评价标准则完全是真实职场的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有了一定冲击。引起评价职场岗位要求的标准的方向改革,使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更合理,更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趋于一致,更能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例如,在2009年的技能大赛中的中餐宴会摆台设计大赛中,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到校企深度合作单位江苏启东宾馆、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取经,了解中餐主题设计方面的最新趋势和最严格的评判标准,结果在大赛中获得了好成绩。通过技能大赛迫使他们对职场岗位要求标准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这势必对其课程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焰.部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46-47.

新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高职学生 职业忠诚

[作者简介]皇甫静(1978-),女,浙江桐庐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安全与就业教育:王慧(1980-),男,浙江淳安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94-02

一、职业忠诚的内涵与界定

忠诚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意义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引入经济生产领域。在经济生产领域,忠诚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的忠诚。对于职业忠诚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第二,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职业职责是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责任,它包含了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等。第三,职业忠诚是一种良善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忠诚的人深感职业和岗位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第四,职业忠诚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职业忠诚不是一般的道德宣教,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落实到对所从事的职业和技术的钻研和精通中。

二、当前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 专业对口率低,“有业不就”的现象突出。部分应届毕业生不选择本专业,或者根本不把所学专业作为就业的首选,而是在校期间就直接把目光转向见效快、待遇优的企业就业。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2010年信息技术类专业中的软件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中行业内就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38%,网络技术专业也只在40%左右。

2 跳槽频繁,行业流失率高。大学毕业生即使在毕业之初选择了IT及相关行业,但从业后也频繁跳槽,并且改行比例相当之高。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10届80名毕业生调查显示,现仅有18名学生在行业内就业;网络技术专业152名毕业生,现仅有32人行业内就业。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半年便离职,用人单位不高兴,招来的新员工,刚上手就离开;社会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没有一点职业忠诚度,想跳就跳;人力资源专家也建议,初次就业,不要急于跳槽,应该多积累职场经验,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脱离现实的自身定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旧观念,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着严重的挑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工作岗位的现象。另外还存在行业认识的误区,就IT行业而言,无论是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系统集成都属于现代服务行业,都需要大学生能从基层做起,有可能在短期内只能做一般的开发、维护工作,而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高级白领。因此,许多毕业生的家长并不赞同子女在IT行业内就业。

2 工作性质因素。信息化人才必须随时发现信息化领域的最新知识和信息。但是相当比例的信息化人才不能够坚持学习,来维持住其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转入其他竞争较弱,行业入门槛较低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才来说,信息化人才要求更加能够吃苦耐劳、更能够不断地学习充电。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可能需要经常性的加班加点,常常为了保持一定的思绪或者软件开发项目按时完成而打乱日常生活规律,这也是降低职业忠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3 专业认识度因素。现在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绝大部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来自现实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笔者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五个新生班级249名学生做过一次专业方面的问卷调查,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信息技术类专业以及选择该专业之前是否对它有所了解时,242名学生中只有约25%的人表示事先了解过,而75%的学生不知自己为何选择此专业,更谈不上什么兴趣和爱好,其专业选择主要是由父母安排或亲戚朋友、学校老师建议的。

4 现有就业政策因素。由于现实的就业压力的增加,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由于对就业率的要求,在毕业生就业时就建议“先就业,再择业”,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工作没多长时间就“择”到自己愿意去的工作。这也造成了对大学生很不利的影响,其一,用人单位会因担忧大学生跳槽,而不愿意投入培训成本,于是要求应聘人员一工作就能上手,甚至将招聘瞄准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其二,“先就业,再择业”,提高了大学的初期就业率,但却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开端。而从职业发展角度分析,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习得职场经验十分重要。那些首份工作就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者,在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同时,也可能使自己今后动不动就跳槽、习惯性跳槽。

5 学生个体因素。目前,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追求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和个人的感受,选择职业容易追求见效快、利益高的职业。而且当下大学生的择业范围相当广泛,干扰因素多,在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呈现一定的盲目性。现实的生活压力与相互攀比的心理使得他们总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找机会变动,最终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大大降低。

四、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策略

1 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意识,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不高是理想信念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与诚信也有一定联系。理想信念意识和诚信无法通过书本传授,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自然形成的。学校要为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深层教育,把理想信念深入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对于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有必要抛开其狭隘的追求就业率的思想,切实与企业联手,同时学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作翔实的记录,而企业应公正、公平地将学生每一次工作表现加以记录,这种约束机制必然会使高校毕业生择业时更理性,跳槽时更慎重。

2 分段分流、分类指导,提高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以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绐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求呈现不同的差异;另一方面根据优势理论,学生的职业优势倾向也存在不同差异,这就为个性化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还是集中在指导毕业生面试技巧、制作简历、从校门到职场适应等问题,更多体现的是“产品包

装”的功能,但显然提升职业能力不等于“产品包装”,当前实施的就业指导赋予学生的只是“就业能力”,而不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因而解决的思路是首先要培养促进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开展行业人才素质分类标准调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与职业匹配要求相适应的个性特质和职业兴趣爱好,确立职业发展重点方向,根据重点方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地明晰学业训练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思政工作者可以按照同一路径团队建设和分段分流、分类指导要求,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地指导、设计并组织实施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方案,打造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的路径平台,促进大学生把职涯规划与学业目标相结合并为之努力,且以此创新模式作为学风建设新的切入点,达到激发成才动力,实现准职业人培养训练目标。

3 把教育与就业结合,提早做好职业规划。除了专业的选择外,高校在指导大学生明确大学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方面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对本专业忠诚度降低的有效途径。

大一阶段需要指导大学生专业目标、职业方向由模糊到清晰。大二阶段指导大学生培养和提升准职业人必备的职业素质,包括人际交往、高效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大三阶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体验,进一步积累职业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到将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进行职业感受和职业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感受,了解这个职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同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企业发展之中,由社会人过渡到企业人。

4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通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以偏重通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当前学校应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文化。企业职场规划课程带入学生融入课程体系。在构建通识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中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一是课程设置向“实用性”转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二是教学内容向“实用性”转变,采用模块式教学,在打好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突出培养方向的知识结构完善与融会贾通能力培养,实现培养学生特色方向的就业能力差异化优势;三是课程体系要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实践项目为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实现渐进式规范训练,努力做到“教、学、做、赛、练、创”合一;四是教学目标向“就业教育”转变,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通识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为目的,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把企业文化。企业职场规划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地实现专业课程与社会最新需求对接,实现企业环境与课堂的“零距离”。

5 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与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综合实训可以实现准职业人、准职场环境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职场要求并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人(模拟)顶岗训练,巧妙实现大学后端教育与前端教育的有机整合,从而弥补职业技能缺失的短板,把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转化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团队拓展训练后感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