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税法规定范文

时间:2023-10-05 11:36:49

新税法规定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1篇

一、关于已购置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和折旧年限的处理问题

新税法实施前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企业已按原税法规定预计净残值并计提的折旧,不做调整。新税法实施后,对此类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重新确定其残值,并就其尚未计提折旧的余额,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减去已经计提折旧的年限后的剩余年限,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计算折旧。新税法实施后,固定资产原确定的折旧年限不违背新税法规定原则的,也可以继续执行。

二、关于递延所得的处理

企业按原税法规定已作递延所得确认的项目,其余额可在原规定的递延期间的剩余期间内继续均匀计入各纳税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关于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

新税法实施前已按其他方式计入当期收入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在新税法实施后,凡与按合同约定支付时间确认的收入额发生变化的,应将该收入额减去以前年度已按照其它方式确认的收入额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收入。

四、关于以前年度职工福利费余额的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64号)的规定,企业年以前按照规定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首先冲减上述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税法规定扣除;仍有余额的,继续留在以后年度使用。企业年以前节余的职工福利费,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五、关于以前年度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处理

对于在年以前已经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余额,年及以后新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先从余额中冲减。仍有余额的,留在以后年度继续使用。

六、关于工效挂钩企业工资储备基金的处理

原执行工效挂钩办法的企业,在年1月1日以前已按规定提取,但因未实际发放而未在税前扣除的工资储备基金余额,年及以后年度实际发放时,可在实际发放年度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七、关于以前年度未扣除的广告费的处理

企业在年以前按照原政策规定已发生但尚未扣除的广告费,年实行新税法后,其尚未扣除的余额,加上当年度新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后,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比例计算扣除。

八、关于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形成的亏损的处理

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部分已形成企业年度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九、关于开(筹)办费的处理

新税法中开(筹)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2篇

(一)研发支出

新准则规定不能资本化的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税法则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由此产生了税会差异。如甲企业2010年为开发新技术发生研究开发支出共计1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3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15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550万元。2010年底达到预定用途,形成的无形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采用直线法摊销)。假设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摊销方法与会计规定的相同。该企业2010年会计利润为3500万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除上述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假定该项无形资产在2010年尚未摊销。甲企业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符合研发“三新”条件时,因新税法规定允许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所以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则本例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825万元(550×150%),账面价值是550万元。由于期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由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68.75万元([550×150%-550)×25%],甲企业2010年应交所得税818.75万元[(3500-450×50%)×25%],所得税费用为750万元。上述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在以后6年内才能转回。

(二)折旧费用

新准则和新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的确认上趋于一致,但在折旧资产的范围、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的确认上存在差异。由于新税法和新准则的不同规定,产生以下二种情况:第一,税法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使企业所得税费用增加。第二,税法折旧小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可抵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使得企业所得税费用减少。如乙公司于2007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成本为21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6年,无残值。会计上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但企业计税时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设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假定该公司各会计期间均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得税税率一直为25%。由于企业计税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被要求采用年数总和法,本例中2007年至2012年企业计税折旧分别为60000元、50000元、40000元、30000元、20000元、10000元,这也就是企业在2007年至2012年间可以在税前分别扣除的折旧费用。而企业在这6年中每年从当期利润中分别扣除的折旧费用是35000元。前三年税法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后三年全部转回。因此,从固定资产全部使用期间看,折旧总额是一样的,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也并无影响。但当新准则和新税法对企业计提折旧的方法要求不一致时,显然企业每年都要计算暂时性差异,并进行纳税调整。

(三)职工薪酬

新准则规定的职工薪酬的范围扩大了,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新准则规定职工薪酬计入成本费用。但新税法对职工薪酬的界定范围相对较窄。新税法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计税工资标准,超过计税标准的工资性支出应缴纳所得税。如职工福利费支出,新准则规定,企业的职工福利费据实计入当期损益。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又如职工教育费支出,新准则规定,职工教育费按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作为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处理。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再如工会经费支出,新准则规定,工会经费按工资薪金总额的2%计提,作为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处理。新税法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的部分,准予扣除。

(四)其他支出

譬如业务招待费,新准则规定业务招待费列为“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且扣除总额全年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这一规定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相比,变化较大。新准则规定企业的各种捐赠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支出,冲减当期损益。而新税法规定,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超出部分及非公益性捐赠不得扣除。新准则规定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可据实列支,计入营业费用,冲减当期损益。新税法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新准则和新税法在支出、费用确认方面除了上述规定不同外,还有向关联方支付管理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借款费用以及佣金的扣除等项目,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税会差异。这些差异在期末都将进行纳税调整,进一步增加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新准则和新税法在资产确认方面的差异

(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新准则下,多种资产可在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如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时,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列入当期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就是公允价值相对于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了利润表或作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调整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但新税法在确认应纳税所得时不考虑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仍然按原来取得的成本确认。因此这些资产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期末的账面价值就不等于计税基础。

(二)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金

新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并允许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冲减当期的损益。新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除了已经批准可以提取的坏账准备外(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的千分之五),其他未经核定的减值准备金不得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在实际发生年度允许扣除。由于新准则和新税法的规定不同,导致相关资产在期末计价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从而增加了税会差异。为使新准则能够顺利实施并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调税会差异是所得税会计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所得税法律法规,增强新税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及时开发与新准则相配套的财务软件。设立独立的法定所得税报表,把有关税会差异的明细项目纳入表内,增加企业所得税缴纳的科学性,减少税会人员的计税难度。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和税务征管员对新准则及新税法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新准则及新税法变动内容。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3篇

一、折旧政策的变化及新旧衔接

相对于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规定而言,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规定有两大变化:一是预计净残值,二是折旧年限。在残值的估计方面,新税法取消了原所得税政策按照一定比例估计残值的规定,而是授权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主合理确定,但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预计残值率的改变相对折旧年限的变化来说是单纯的,不易引起混淆,但在折旧政策改变的衔接过程中,它也必然影响到调整事项的因素之一。

在折旧年限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即新政策主要发生了三点变化:一是将飞机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10年;二是将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4年;三是将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3年。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规定的变化,使企业在新税法实施前购置的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如何在新税法框架下计提折旧成为企业账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文件,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固定资产折旧的过渡衔接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明确。

根据《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一条规定:新税法实施前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企业已按原税法规定预计净残值并计提的折旧,不做调整。新税法实施后,对此类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重新确定其残值,并就其尚未计提折旧的余额,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减去已经计提折旧的年限后的剩余年限,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计算折旧。新税法实施后,固定资产原确定的折旧年限不违背新税法规定原则的,也可以继续执行。

文件中“新税法实施前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企业已按原税法规定预计净残值并计提的折旧,不做调整”,即对以往年度已经是既成事实的折旧不再追溯调整,而对于新税法实施后此类资产继续使用的情况下,政策规定“折旧年限不违背新税法规定原则的可以继续执行”,即一方面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遵照一贯性原则继续当前的折旧政策,而另一方面,上述政策中也指出,允许企业重新确定残值按照新税法规定折旧年限减去已提折旧年限后的剩余年限计算折旧,那么如果企业开始按照新规定改变了折旧年限和预计残值率,那么则可能出现需要调整的情况,以下分类进行分析。

二、折旧政策衔接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

企业感到容易混淆的折旧事项主要体现在对2008年以前购入的固定资产在新税法实施后需要继续计提折旧的情况,在继续计提折旧时,企业要面对的变化无外乎是残值率和折旧年限的改变,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残值率的调整必然影响到折旧的调整,但从过渡衔接政策规定来看,因为残值率的调整不实行追溯调整的办法,因此残值率的调整主要是在改变折旧办法后计算过程需要加以注意的环节,相对于年限改变来说是单纯的、不易混淆的,那么折旧年限的改变则必然成为引发纳税人困惑的重要因素。其实对折旧年限的变化也无外乎两种情况,即比较“已折旧年限”和“新税法折旧年限”两者孰长孰短,进而确定在新办法施行后的折旧计算方法。以下分情况举例分析:

(一)“已折旧年限”>“新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且预计残值率改变

国税函[2009]98号文件的规定:新税法实施后,对此类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重新确定其残值,并就其尚未计提折旧的余额,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减去已经计提折旧的年限后的剩余年限,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计算折旧。那么,对于企业账面中2008年1月1日后尚需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其2007年末“已提折旧年限”大于“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则企业可以将该部分固定资产截至2007年末的折余价值在2008年度全额计提折旧。该部分固定资产2008年度月折旧额的计算公式为:

2008年折旧额=资产原值-资产原值×(1-原残值率)/(原折旧年限×12)×截止07年末已折旧月份数

例1:A公司于2002年12月4日购入一辆轿车,资产原值为300000.00元。并且自2003年1月1日起,按3%的净残值率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该企业进行了会计估计变更,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所有车辆的计提折旧年限改为4年,净残值率为零。那么,2008年度A公司该如何对该车辆计提折旧呢?

截至2007年末该车辆已提折旧年限为5年,已超过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4年,又考虑到新办法确定的残值为零,那么按照国税函[2009]98号文件规定的过渡衔接办法,A公司可以将该车辆截至2007年末的折余价值在2008年度全额摊销,即:

该车辆2007年末折余价值=300000.00-300000.00×(1-3%)/(8×12)×60=118125.00元

2008年度该车辆月折旧额=2007年末折余价值×(1-0)/12=118125.00/12=9843.75元

(二)“已折旧年限”>“新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且预计残值率不变

继续采用上述A公司案例,根据例1的分析我们不难得知,在残值率不变的情况下,无非是计算时需要加以考虑残值而已,基本方法与上述相同。即:

该车辆2007年末折余价值=300000.00-300000.00×(1-3%)/(8×12)×60=118125.00元

2008年度该车辆月折旧额=2007年末折余价值×(1-3%)/12=118125.00×(1-3%)/12=9548.44元

(三)“已折旧年限”

对企业固定资产明细表中2008年1月1日起尚需要继续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其在2007年底时“税法规定使用年限”大于“已折旧年限”,那么根据国税函[2009]98号规定,企业可以以该部分资产截至2007年末的折余价值为基数,在“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已折旧年限”的剩余期限内计提折旧。具体计算公式为:

某项固定资产截至2007年末的折余价值=资产原值-资产原值×(1-原残值率)/(原税法折旧年限×12)×截至2007年末已折旧月份数

新办法年度计提折旧额=某项固定资产截至2007年末的折余价值×(1-新残值率)/(新税法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已折旧年限)

例2:B公司于2006年12月4日购入一台空调,资产原值为80000.00元,并且自2007年1月1日起,按5%的净残值率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该企业进行了会计估计变更,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所有电子设备计提折旧年限改为3年,净残值率为零。那么在2008年度、2009年度B公司该如何对该空调计提折旧呢?

截至2007年末,该空调已折旧年限为1年,小于新税法规定折旧年限3年。B公司可以以该空调2007末的折余价值为基数,在“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已折旧年限”的剩余期限内计提折旧,即在2008年、2009年两年内就2007年末的折余价值计提折旧(说明:新税法规定的3年减去已提折旧的1年,剩余年限为2年,即2008年、2009年)。具体计算为:

该空调2007年末折余价值=80000.00-80000.00×(1-5%)/(5×12)×12=64800.00元

2008年度折旧额=该空调2007年末折余价值×(1-0)/(3×12-12)×12=64800.00/(3×12-12)×12=32400.00元

因仅剩两个年度计提折旧,则2009年度折旧额也为32400.00元。

(四)“已折旧年限”

继续采用上述B公司案例,根据例2的分析我们不难得知,在残值率不变的情况下,无非是计算时需要加以考虑残值而已,基本方法与上述相同。即:

该空调2007年末折余价值=80000.00-80000.00×(1-5%)/(5×12)×12=64800.00元

2008年度折旧额=该空调07年末折余价值×(1-3%)/(3×12-12)×12=64800.00×(1-3%)/(3×12-12)×12=31428.00元

因仅剩两个年度计提折旧,则2009年度折旧额也为31428.00元。

在以上四种类型的处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企业在调整折旧政策时忽略了“尚未计提折旧的余额”、“剩余年限”的概念,往往是以“资产原值在剩余年限内计提折旧”或以“尚未计提折旧的余额在全部新年限内计提折旧”,这样的处理都是错误的。

另外,国税函[2009]98号文件规定的折旧调整并非强制性要求,而是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调整。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新所得税法实施前的折旧年限不违背新税法对年限的限制,企业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调整,也可以按照原会计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继续计提折旧,不做调整。

企业于2008年1月1日之后购置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新所得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估计办法计提折旧,不存在因新旧折旧年限差异而出现的调整事项。

以上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针对企业按照新税法规定改变折旧年限及残值的情况所出现的一些问题,除新旧税法折旧年限差异导致的调整外,如果企业会计折旧年限短于新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那么企业在汇算清缴时是一定要按照税法规定重新计算折旧并进行纳税调整处理的,在此不再赘述。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企业所得税法; 电网企业; 影响

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很多原则性规定进行了细化,增强了新税法的可操作性。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在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及税收征管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准确把握和领会新税法的主要精神。

一、纳税人的变化对电网公司的影响

旧税法规定,内资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为纳税人。独立经济核算是指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独立建立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独立核算盈亏等条件。但由于缺少有限责任或自负盈亏的实质性条款,背离了法人作为基本纳税人的原则。

新税法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不具备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居民企业,应当汇总纳税。

新企业所得税法以法人组织为纳税人,改变了以往内资企业所得税以独立核算的三个条件来判定纳税人标准的做法。按此标准,企业设有多个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实行由法人汇总纳税。因此新税法政策的调整对电网企业的影响,一是为税收管理提供了便利,电网企业作为特大型企业,分支机构众多,机构遍布不同省、市,在执行旧税法下,电网企业要实行企业汇总纳税,需要由总公司到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实施;执行新税法后,电网企业就可直接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统一汇总计算所得税。二是执行新税法分支机构可以互相弥补亏损,从而减轻整个企业年度税收负担。

二、税率变化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旧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另加3%的地方所得税税率。同时,对在某些特定区域设立或从事特定行业的外资企业适用24%、15%的税率,对内资微利企业实行27%、18%的两档照顾税率。由于内外资企业税率存在差异,另外内外资企业减免优惠和税前列支标准不同,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较大。

新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优惠税率,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

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税负,促进了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对于电网企业,新税法降低了企业所得税负,有利于电网企业资金积累和发展,但是依照财政部对中央企业自2008年起执行的国有企业资本预算制度,电力企业每年需按照净利润上缴10%(税前8%)的投资收益,从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上缴投资收益比例正好抵销了税负降低比例。因此,电网企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行业,要积极争取按照国有企业资本预算制度上缴投资收益后实行的专项投资补贴,加强电网建设。

三、纳税收入变化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旧税法规定需纳税收入的项目为: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其他收入。

新税法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相对于旧税法,新税法和新企业会计准则保持一致,确定的收入来源和范围更加明确具体,不仅明确规定以非货币形式的实物形态的收入作为收入总额的来源,而且还增加了“提供劳务收入”、“接收捐赠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等收入项目。对电网企业影响较大的项目,主要是将“接收捐赠收入”由原来计入资本公积,改为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目前电网公司接受用户、政府移交资产较多,而这些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捐赠,接受移交资产没有带来受益权的转移,相反增加了电网企业安全责任和维护成本,政策调整后用户移交资产视同捐赠将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形成公司利润,则需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电网企业应与财政部、国税总局积极协调,争取出台用户移交资产有关政策。

四、税前扣除成本项目变化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一)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

旧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扣除实行计税工资制度,规定具体的税前列支标准,超过部分需纳税调整;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制。

新税法统一了企业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对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对于合理的判断,主要从雇员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合理进行。凡是企业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合理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税前据实扣除。

新税法扩大了内资企业工资全额税前扣除的范围,取消了对内资企业按计税工资进行税前扣除的限制性规定。电网公司原来执行的是工效挂钩政策,当年提取且当年实际发放部分予以税前扣除,因此这一政策调整对电网企业从税负角度讲没有直接影响,但是该政策变化对实行计税工资制的电网多经企业属于重大利好,大大降低了多经企业税负。

(二)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

旧税法规定,企业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2%、1.5%计算扣除。

新税法继续维持了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的扣除标准。为鼓励企业加强职工教育投入,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上述“三费”的税前扣除方法实际上已经由计算扣除的理念改为按实际发生的支出在规定的比例内据实扣除。

由于原来职工教育经费规定的扣除比例较低,而电网企业培训任务较大,造成许多电网企业教育经费不足。新税法提高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比例,特别是对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比例部分,还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减轻了企业税负。另外对电网多经企业来说,由于计税工资已经放开,扣除基准由“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相应提高了扣除额。

(三)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

旧税法对内外资企业业务招待费支出实行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限额扣除。

新企业所得税法考虑到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之间难以区分,为加强管理,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新税法从原来比例限额内据实扣除,改为相对比例扣除,直接增加了企业税负,但是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减少不合理开支,降低消费性支出,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倡议。

(四)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

旧税法对内资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的税前扣除,实行的是根据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比例限制扣除的政策,对外资企业则没有限制。比如规定内资企业粮食类白酒广告费不得税前扣除,制药、家电、通信类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扣除比例为销售收入的8%,超过比例部分结转以后年度扣除。另外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比例为销售收入的5‰,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也不能结转以后年度扣除。

新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提高了税前扣除比例,按照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并且规定超过部分,还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由于电网企业销售收入较高,而广告宣传费用支出较低,因此该政策调整对电网企业没有太大影响。

(五)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

旧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采取在比例内扣除的办法(应纳税所得额的3%以内),对外资企业没有比例限制。

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取消了内外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差异,统一将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确定为年度利润总额的12%。同时明确了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新税法提高了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比例,增强了可操作性。新条例对公益性捐赠作了界定: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捐赠,同时明确规定了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范围和条件。

由于新税法改变了原来只有用于指定公益性社会团体的捐赠支出才能扣除的方式,因此扩大了企业捐赠对象范围,提高了可操作性。

(六)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税前扣除

旧税法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修理费支出需资本化,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超过固定资产原值20%的修理费支出;修理后的固定资产用于新的或不同用途;修理后的固定资产经济适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

新税法取消了第2条,将第1条占固定资产原值比例提高到了50%。

此变化有利于电网企业进一步加强大修费用的规范化管理。多年来,电网企业由于资产特性,大修费用超标准列支现象较多,一直是公司在各种检查中存在较大风险的问题,这次政策调整使电网企业在大修费用的安排和使用上有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五、税收优惠政策变化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一)立法权限变化

新税法规定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突发事件等原因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务院可以制定企业所得税专项优惠政策,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新税法增加了企业所得税专项优惠政策审批权限,电网企业作为承担较多社会责任的企业,对抗冰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应积极争取专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

(二)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变化

旧税法规定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新税法对设备抵免所得税的范围和抵免比例作了调整,规定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新税法一是调整了抵免的范围,由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调整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二是降低了抵免比例,由40%降低到10%。对于电网企业而言,涉及的专用设备主要是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如高空作业车、安全工器具智能检测系统、防坠落装置等。因此,电网企业应充分利用该优惠政策,降低所得税支出。

(三)促进科技进步税收优惠的变化

旧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取年数总和法、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的方法。

新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经税务机关审批,可以缩短折旧年限实行加速折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

新税法比旧税法优惠力度更大,可以采用直接缩短折旧年限的方式,因此电网企业应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利用电网企业设备技术进步较快的原因,与主管税务机关加强沟通,征得同意后缩短折旧年限。

(四)新增了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优惠政策

新税法规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

目前,电网企业如何利用该优惠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尚存在技术难题。主要是由于电网企业经营特性,电网企业从事鼓励项目投资,如变电站建设、电网改造等项目投资的经营收入不易单独计算,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应纳税所得。另外,在对新税法一些条款的理解上尚存在争议,如新税法规定内部自建自用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另外新税法还强调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因此,非新成立电网企业是否适用该优惠政策、如何操作,需由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明确。

总之,新税法的实施,必将对电网企业税收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电网企业应深入研究政策变化,合理、合法、合规降低税负,促进电网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旧所得税法变化;企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8602

2008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并先后了实施条例及各项通知。新税法实施已近两年,其整体在减轻内资企业税收负担水平、促进地区间税收政策环境公平统一的积极意义得到普遍认可,本文在此对新旧税法的不同点进行分析,并探讨企业应如何应对税法变化。

1 新税法的特点

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新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四个统一”的原则:即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同时,新税法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要求,在税收优惠方面也作出了调整。

2 新旧税法的主要变化

2.1 税率下降,税负减少

新企业所得税法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税率的调整。新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内资企业税率由33%下降至25%,降低了8个百分点。不仅使企业的实际负担降低了,而且使内资企业获得和外资企业一样的税率,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拉到了相同的起跑线上。由于原税法在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差异较大,对外资企业偏松、内资企业偏紧,造成内外资企业之间税负不平、苦乐不均。根据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资料测算,原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15%左右,内资企业高出外资企业近10个百分点,使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新税法统一了税收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内资企业的实际负担降低了,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据统计,在2008年,国家承担了约900多亿元的减税成本。因为税率的下降,税负的减少,可使企业把节约的税收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大增强公司的发展后劲。

2.2 工资税前扣除增加,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中除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原税法规定:纳税人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按照计税工资扣除,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百分之十四、百分之一点五计算扣除。内资企业原税前工资扣除标准为每人每月1600元,超过部分不能在税前扣除,相应的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和职工福利费等都按计税工资的相应比例计提,超过部分进行纳税调增。

新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制度,企业真实合理的工资支出都可在税前据实扣除,并且规定对企业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调整为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14%、2%、2.5%扣除,从而减少了所得税的税基,提高企业的税后净利。由于原计税工资相对较低,多数企业每年都必须缴纳因工资总额超计税工资、三项附加费超标准而进行的纳税调增,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企业为员工发放工资的积极性。新税法的实行后,不必按计税工资进行纳税调整,减轻了企业的税收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利润。

2.3 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

根据原税法规定,当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低于投资企业时,企业应补缴税收差额;新税法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按新税法规定当被投资企业享受低税率优惠时,投资企业不必对投资收益补缴税差。

例如,投资企业税率为25%,被投资企业税率为15%,当年取得被投资企业分红100万元。原税法规定:投资企业应补所得税款11.76万元[100/(1-15%)*(25%-15%)];新税法规定: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不必征所得税。

由于该项税收政策变化,增加企业投资净收益,可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再投资,促进企业的发展状大,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资本化标准提高

原税法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1)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2)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二年以上;(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新税法中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1)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2)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新法中对于资本化的标准提高,政策趋于宽松,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税收利益。在新法中规定大修理支出必须达到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意味着很少能有修理支出被定性为改良支出。企业发生的修理费支出,可以直接在当年税闪扣除,增加了扣除金额,减少了企业当年的所得税负担。

2.5 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变化,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1)关于加速折旧的变化。

新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实施条例也规定了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由5年分别缩短为4年和3年。旧税法中不允许采取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加速折旧,新法允许采用,规定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60%。在规定的范围内采用加速折旧法及缩短折旧年限,增加了税前扣除金额,减少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

(2)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扩大。

虽然原税法对技术开发费也进行加计扣除,但仅限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技术开发费进行加计扣除,资本化的研究开发费用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新税法及条例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95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项所称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扩大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热情,从而有助于科技的发展。

(3)减计收入优惠不同。

主要是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新税法规定,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内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我国原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对资源综合利用没有专门的税收优惠规定,而内资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刻物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则有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规定。亲税法将定期直接减免的税收优惠方式方转变为减计收入这种更为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方式。

2.6 增加两类优惠利率

(1)小型微利企业优惠利率。为更好地发挥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小企业的发展,新税法规定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利率。

(2)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利率。新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取消了原税法的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都适用。

2.7 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政策变更

旧内资企业所得税法业务如待费税前扣除标准: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纳税人能提供真实有效凭证或资料,在下列限度内准予作为费用列支,超过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得超过销售(营业)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销货净额的3‰。

新企业所得税法税前扣除标准: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税前扣除的比例增加,营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税前扣除比例为5‰,大于原税法规定的3‰。

按原税法规定,如果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开支在规定范围内,不必进行纳税调整;按新税法规定,即使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在范围内(5%),其中的40%也必须进行纳税调增。

3 新税法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解决目前内资、外资企业税收待遇的不同、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实现公平税负,是新税法的主要目标。新税法着眼于企业间税负的公平,从税法、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等五方面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实现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待遇一致,保证了内外资企业在公平的税收制度环境下的平等竞争,促进了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统一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原有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所得税都制定了一些鼓励向弱势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导向作用不明显。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确定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发展及环境保护与节能,政策导向明确,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增强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内资企业而言,新税法实施后,企业法定税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统一和规范了企业税前扣除标准,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了有效整合,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将低于改革前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4 企业应对税法变化的策略

新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为内外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环境。另外,新税法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资产税务处理、税收优惠等方面规定的变化,也影响差企业的税收成本和企业效益。面对新旧税法的变化,企业应提升适应新税法的能力,关注与新税法相关的政策,研究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政策法规,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新税法的各项优惠政策,找准投资方向及投资行业,全方位享受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做到依法纳税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两不误,努力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征,王建新,彭表秀.统一企业所得税法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05,(10).

[2]孙瑞标,缪慧频,刘丽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操作解答[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做好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工作,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新税法下如何计提已购置固定资产折旧: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有两大变化,一是预计净残值,二是折旧年限。它取消了老所得税法统一规定的按照固定资产原价5%预计净残值的规定,授权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主合理确定,但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比较新老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的规定能看出3点变化:一是将飞机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10年;二是将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4年;三是将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3年。这必然导致对老所得税法下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在新所得税法下应计提的折旧额发生变化。

一些企业对在不同情形下对折旧究竟是调整、不调整还是可调可不调的问题往往模糊不清,给实务操作带来了困难:

一是不调整的情形,即对新税法实施前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企业已按原税法规定预计净残值并计提的折旧,不做调整。这实际上是我国税法“实体从旧”原则的体现。

二是可调可不调的情形。此情形下,税法将调整或不调整的权利交给了企业自己。

可调整的规定是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对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企业可以选择重新确定其残值,并就其尚未计提折旧的余额,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减去已经计提折旧的年限后的剩余年限,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计算折旧。

注意的是,如果此情形下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小于固定资产实际已经使用的年限,即按照新税法确定的折旧年限已到期,相关固定资产在新税法下实际上已无剩余使用年限,则对相关固定资产没有提足的折旧额,企业应该在执行新税法的第一年一次性折旧完毕。例如,企业原确定的某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6年,实际已使用4年,仍有净值8万元,而新确定的折旧年限为3年,则此情形下可以将净值8万元在执行新税法的第一年一次性折旧完毕。

可不调整的规定是对新税法实施后,如果对固定资产原确定的折旧年限不违背新税法规定原则的,也可以继续执行。例如,企业原根据老所得税法规定对汽车确定的折旧年限为6年,没有违背新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4年的规定,则企业可以选择不做调整。

三是必须调整的情形。固定资产原确定的折旧年限不违背新税法规定的原则,也可继续执行,反过来,如果企业原确定的折旧年限违背了新税法规定的原则,则不可以继续执行,必须调整。例如,企业原来对飞机确定的折旧年限为7年,而由于新税法规定飞机的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原确定的7年折旧年限就违背了新税法最低10年的规定,不可继续执行,即从执行新税法当年度起必须对飞机的折旧年限进行调整,并按照重新确定的折旧额计提折旧。

2 、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影响:

(1)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政策

增值税转型前,除其他个人外,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政策都是一致的。而增值税转型后,纳税人身份及其所在地区、所销售固定资产的类别及其购进或自制时间,对其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政策都有影响。

(2) 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不同身份的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增值税适用政策不同,其会计处理也存在区别。其中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及一般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的,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与销售其他货物的处理一样,即小规模纳税人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核算,一般纳税人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核算。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一般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征收时,如何进行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例:甲公司系一般纳税人,200X年出售于2009年1月份购买的某设备,该设备用于生产一种免征增值税的产品,购买时未抵扣进项税额。设备原值20万元,已计提折旧5万元,售价13万元,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甲公司对该业务的会计处理:① 出售设备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150000;借:累计折旧 50000;贷:固定资产 200000。②收到出售设备价款:借:银行存款 13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30000。③该公司应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130000÷(1+4%)×4%÷2=2500。按4%应交增值税的处理: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000;减半未征的增值税处理: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2500;贷:补贴收入 2500。④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借:营业外支出 15000;贷:固定资产清理 15000。对于企业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在会计处理上应将其直接计入“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非增值税纳税人,如果固定资产在没有提足折旧的情况下,进行清理,尚未计提的折旧,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缴纳增值税。如果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只剩下规定的残值,则不用缴纳增值税。

参考文献:

[1]《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税法》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作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时间:2010年4月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法 主要变化 意义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新税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此取代了原内资企业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资企业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原税法)。新税法与原税法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新税法的实施有什么意义?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变化

1、纳税人方面。原税法将纳税人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区别对待,使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新税法不再区分内资、外资企业,统一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分别规定其纳税义务,即居民企业应就其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只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为了防范企业避税,对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也认定为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还应当就其取得的与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境外所得纳税。为此,实施条例还对“实际管理机构”的政策含义做了明确的规定,即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对非居民企业所设立的“机构、场所”的政策含义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即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包括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工厂等,并明确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和个人经常代其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

2、税率方面。原税法对内外资企业分别规定不同的税率。内资企业税率一般为33%,内资微利企业分别实行27%、18%的两档照顾税率;外资企业税率为30%,并有3%的地方所得税率,同时对一些特殊区域的外资企业实行24%、15%的优惠税率。新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新税法还对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新税法税率的确定一方面考虑到原税法税率档次过多,使不同类型企业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差距较大,有必要统一税率,另一方面考虑到对内资企业要减轻税负,对外资企业也要尽可能少增加税负,同时要将财政减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要考虑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国家(地区)的税率水平。

3、应税所得的确定方面。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形式,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以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实施条例还明确了企业取得的各种形式收入的概念,以及收入实现的确认方法。

4、税前扣除方面。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税前扣除政策。第一,工资薪金支出,原税法对内资企业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制度,而对外资企业采取据实扣除制度,新税法统一采用据实扣除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放宽了对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的限制;第二,工资附加费,原税法规定对企业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2%、1.5%计算扣除,新税法考虑到计税工资已经放开,故将“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相应提高了扣除额,并且为鼓励企业加强职工教育投入,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可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第三,业务招待费,原税法对内、外资企业业务招待费支出实行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限额扣除,新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第四,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原税法对内资企业实行的是根据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比例限制扣除的政策,对外资企业则没有限制。新税法统一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第五,捐赠支出,原税法对内资企业限定在年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扣除,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新税法统一扣除比例并且提高到企业年利润总额12%以内,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扣除水平实际上等同于公益性捐赠金额可得到100%的扣除优惠,从而鼓励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第六,研发费用,原税法对于研发费用的扣除区分两种情况,即对当年研发费用较上年增长幅度在10%以内的,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只可据实扣除,增长幅度10%以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追加扣除,新税法则规定企业只要发生研发费用,不管其增长幅度如何,均可按实际发生额的150%抵扣,以此来激励企业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提高科技竞争力。除上述各项之外,新税法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和存货等方面的支出扣除也做了统一的规定。

5、税收优惠方面。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同时扩大对创业投资机构、非盈利公益组织等机构的税收优惠及企业投资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第二,保留对基础设施投资、农林牧渔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对劳服、福利、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直接减免税政策分别用特定的就业人员工资加计扣除政策、残疾职工工资加计扣除政策、减计综合利用资源经营收入政策来替代;第四,取消生产性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定期减免税优惠政策及产品主要出口的外资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第五,对原享受法定税收优惠的企业实行过渡措施,即对新税法公布之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依照当时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受低税率优惠的,在新税法实行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新法规定的税率,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新税法施行后可以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优惠的,优惠期限从新税法施行年度起计算;第六,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税法实施后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予以“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同时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鼓励类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对上述两类企业实施过渡性优惠。

6、征收管理方面。新税法在肯定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执行的基础上,对纳税方式和纳税调整作了补充规定。对于前者,原税法规定内资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为纳税人就地纳税,外资企业则实行总机构汇总纳税,新税法统一了纳税方式,居民企业以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点,但登记注册地在境外的,以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对于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汇总于其居民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场所的,可选择由其主要机构、场所汇总纳税;对于后者,新税法旨在打击日益严重的避税现象,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各种避税行为,为此,新税法一方面对防止关联方转让定价作明确规定,相对于旧税法,增加的内容有:独立交易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业务往来、税务机关和关联企业间的预约定价安排、强化关联企业报送关联业务往来报表的义务等等,另一方面增加了一般反避税、防范资本弱化、防范避税地避税、核定程序和对补征税款加收利息等条款。总之,新税法体现了“五个统一”和“两个过渡”。“五个统一”即“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并规范税前扣除政策;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并规范税收征管要求”。“两个过渡”即“对新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享受企业所得税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给予过渡性照顾;对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内,以及国务院已规定执行上述地区特殊政策的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过渡性税收优惠”。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对各类企业实行统一的所得税制度,合理调整企业所得税负担和政策待遇,可以促进各类企业在同一税收制度平台上开展公平竞争。以金融保险行业为例,按照原税法规定,所有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3%,还要多缴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少扣除工资薪金、固定资产折旧等税前扣除项目,实际税负更高;而外资公司通常只负担15%的所得税率,并且适用再投资退税和享受税前扣除上的优惠待遇,实际税收负担还要低,这就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的严重不公平。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金融保险业的所得税率和税前抵扣标准,必将大大提高内资银行、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税法实行鼓励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发展高新技术,鼓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支持安全生产,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等税收优惠的主要原则,将进一步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南部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原税法的区域优惠政策导向,使东南沿海地区吸引了绝大部分外资,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剪刀差日益拉大。新税法实施后,将以区域优惠为主的格局,转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兼顾社会进步的税收优惠格局,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4、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中国引资主要在制造业领域,中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利润大头被跨国公司拿走,这种现状急需改变。顺应全球化趋势,承接服务业外包,已成为今后引资的新方向。新税法将使中国引资模式产生变化。新税法的优惠政策将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走节能环保的路子,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调整。

5、有利于减少“假外资”的政策性套利行为。“假外资”在经济学上被称为“返程投资”,即国内企业携资本到国外注册一家公司,再通过这家公司返回国内投资,从而享受到包括税收在内的各种外资优惠政策。内资与外资税负不统一是催生“假外资”现象的重要原因。新税法实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可以从源头削弱内资企业的谋利动机,从而减少或避免“假外资”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的威胁。

6、有利于推动我国税制的现代化建设。新税法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借鉴国际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降低法定税率,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反避税条款,建立了统一、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部公平规范透明科学的企业所得税法,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M].2007.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8篇

二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新税法采用法人所得税制的基本模式,对企业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实行汇总纳税,这就使得同一法人实体内部的收入和成本费用在汇总后计算所得,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新税法采用25%的法定税率,在国际上处于适中偏低的水平,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税后盈余,从而增加投资动力。新税法提高了内资企业在工资薪金、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方面的扣除比例,同时在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方面不再强调单位价值量和残值比例的最低限,有利于企业的成本、费用得到及时、足额补偿,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再生产能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新税法通过降低税率和放宽税前扣除标准,降低了企业税负,增加了企业的税后盈余,有利于加快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进程,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享受低税率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也就是说,新税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支出的力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新税法规定,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税法规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新税法首次引入间接抵免制度,最大限度地缓解国际双重征税,有利于我国居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是有利于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新税法实施之前,外资企业的名义企业所得税率为33%。新税法实施后,名义税率降为25%,比原来降了8个百分点。新税法实施后,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资企业也可享受,而且有些优惠政策比以前更为优惠,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等。新税法实施后一定时期内将对老外资企业实行过渡优惠期安排,外资企业税负的增加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认为,税收优惠是外国投资者考虑较少的一个因素,透明的税法和非歧视性政策等更加重要。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盈利水平;影响分析;措施

新税法与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相比,新税法有哪些重大变化,对企业盈利水平等方面有哪些影响,应采取哪些策略应对,这都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A勘察设计企业的资料进行研究。

一、新税法的特点

1.税率下降,税负减少。新税法实施后,税率由33%降至25%,减轻了内资企业税负,有助于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外资企业和内资同一个税率,提供居民企业公平的竞争平台,相应的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2.工资税前扣除增加,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新税税法实施后工资薪金的税前扣除对原改组改制为股份制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其他企业则由于工资薪金的据实扣除而免予纳税调整,而较之原来少纳这部分调整增加的所得税税额。3.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新所得税法实施后权益性投资符合条件的为免税收入,而不用由于税率不同,进行补缴所得税税额。4.资本化标准提高。新所得税不要求专门借款,再一个从关联方借款的限额也扩大了。较旧法资本化标准提高,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5.增加税收优惠政策新税法实施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放在扣除额和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前,较之原公式更能保证纳税人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原则将在新法年度纳税申报表中得以体现。6.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政策变更。新法对业务招待费的限额扣除采取了按发生额60%和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的双比例控制,还有对原规定1500万元以上部分的3‰统一调整为5‰。7.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尽管“三费”的扣除限额比例未变,但随着工资薪金支出的据实扣除,这三项费用的扣除基数也相应增大,同时新法规定除工会经费为拨缴外,强调了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发生”的概念,即只有实际发生并不超过14%和2.5%的支出才能税前扣除,与职工福利费原来的计提概念也不一致。8.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新法实施后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税前扣除比例为15%较之原规定的2.5%(一般企业)大幅度提高,有利于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

二、新税法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分析

新税法的实施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本文以A勘察设计企业为例,该企业始建于1950年,是集勘察设计、建筑科研、设备安装、道路桥梁、水利水电、房地产开发、装饰装潢、监理消防、建材生产、机械制造、国内外货物运输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A企业下属共有C、D、E、F四家子公司,A企业注册资本为1亿元,假定2012营业收入为2亿元,利润总额为30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3200万,所得税金额为800万元,净利润2200万元。新税法对该公司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所得税率提高,税负增加对企业的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旧的所得税法规定所得税税率为33%,新税法规定所得税税率为25%。以2012年数据为例,旧法计算所得税税额为3200*33%=1056万元,新法计算所得税税额为3200*25%=800万元。新旧法比较,新法由于税率降低,减少所得税税额为256万元。

(二)工资税前扣除增加,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平均从业人数为350人,工资总额为1000万元,人均工资为2381元/月。旧法规定,人均每月1600元。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上述扣除限额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超过上述扣除限额的部分,不得扣除。新法规定合理的工资薪酬允许扣除。

新旧法比较,旧法允许扣除350*1600*12=672万元。新法允许扣除1400万元,差额为328万元,新法由于无扣除限额,减少所得税金额为328*25%=82万元。

(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权益性投资收益为1500万元,主要是子公司C和子公司D。旧法规定,要根据税率差进行补税。新法规定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为免税收入。新旧法比较,旧法由于子公司C和子公司D税率都是33%,不需要补税,新法中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所以说权益性投资收益对A建筑勘察设计企业没有影响。

(四)资本化标准提高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6月新增改善设备3000万元,8月完工,公司没有从银行借款,2010年5月从子公司C借款4000万元,2010年10月从子公司F借款6000万元,为正常经营使用。当期一年期银行借款利率为6.06%,2012年本期财务费用为300万元。旧税法规定:从关联方借款不得超过注册资金的50%,即为5000万元。旧法计算固定资产资本化利息为3000*6.06%*3/12=45.45万元,计入财务费用为4000*6.06%*7/12-45.45+1000*6.06%*3/12=111.1万元。新税法计算不超过关联方借款限额(1亿*2)2倍为2亿,利息不得高于银行借款利息,银行利息限额为4000*6.06%*7/12+6000*6.06%*3/12=232.3万元,由于固定资产资本化为45.45万元,可以计入财务费用为232.3-45.45=186.85万元。新法由于关联交易限额的增加,新旧允许扣除差额为186.85-111.1=75.75万元,新法比旧法,减少所得税税额为75.75*25%=18.94万元。

(五)增加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2亿元,其中免税收入为800万元。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放在扣除额和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更能保证纳税人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A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前期没有亏损,所以此优惠政策对公司税负无影响。

(六)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政策变更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业务招待费为120万元。旧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新的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新旧税法比较,旧法允许扣除的业务招待费限额为2亿*3‰=60万元,新法需要比较120*60%=72万元与2亿元*5‰=100万元,可以允许扣除的业务招待费72万元。新旧法允许扣除业务招待费金额差为12万元,新法计算需要减少12*25%=3万元所得税税额。

(七)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职工工资为1000万元,职工福利费为130万元,工会经费为16万元,职工教育经费为22万元。旧法规定按照工资14%扣除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为工资2%,职工教育经费为工资的2.5%。新法规定职工福利费不得超过工资14%,工会经费为工资2%,职工教育经费为工资的2.5%,但职工教育经费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再一个以前旧法规定工资为规定的工资标准,新税法是指的合理工资薪金。随着工资薪金支出的据实扣除,这三项费用的扣除基数也相应增大,同时新法规定除工会经费为拨缴外,强调了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发生”的概念。旧法计算允许扣除的三项费用为672*(14%+2%+2.5%)=124.32万元。新法要计算职工福利费限额为1000*14%=140万元,工会经费限额为1000*2%=20万元,职工教育经费限额为1000*2.5%=25万元,由于实际发生都低于限额,所以新法计算允许扣除三项费用限额为168万元。

新旧法比较,三项费用扣除差额为43.68万元。新法由于工资薪金没有限额,可以减少43.68*25%=10.92万元所得税税额。

(八)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

A勘察设计企业年全年广告费为800万元,业务宣传费为120万元。新法规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是合并在一起考虑的,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原广告费支出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原业务宣传费支出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5‰范围内,可据实扣除。旧法计算广告费扣除限额为2亿*2%=400万元,业务宣传费限额为2亿*5‰=100万元,合计为500万元,由于两费都超过限额,只能以限额扣除。新法计算广告费、业务宣传费限额为2亿*15%=3000万,由于2010年两费合计为920万元,没有超过限额允许扣除。新旧税法允许两费扣除差额为420万元,新法由于扣除比例提高,可以减少所得税税额为420*25%=105万元。

综上所述,根据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实际经营情况,在新所得税法下可以节约的所得税税额=256+82+18.94+3+10.92+105=475.86万元。可见2012年在新所得税法下,相比旧所得税法计算得出的所得税,企业可以增加净利润475.86万元,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应对措施

(一)实施适应性战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针对新税法的实施,企业应调整发展思维,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经济实力创新发展模式,实施经济发展适应性战略。应适应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要求,从新税法框架下,寻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认真学习、贯彻新税法

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全体员工要认真学习新税法,正确掌握和理解新税法的主要内容,使企业适应新税法的要求,用好用足新税法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应对措施。

(三)更加注重规范纳税行为

新法对企业反避税的规范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注重对关联方转移定价的防范,规定了一系列相关条款,从而使以往主要是针对外资企业的反避税,自然延伸到内资企业。企业应提早做出安排,掌握和理解新法有关反避税的规定,防止被税务行政调查而造成损失。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合理布局总分机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林武.企业所得税会计两种差异方法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2]缪慧频.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差异比较[J].涉外税务,2008(1).

[3]邹国金.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要点新旧对照[J].财会通迅,2008(1).

新税法规定范文第10篇

一、工资薪金支出

原税法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工资薪金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办法,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按规定月人均1600元执行。这里的计提标准是“计税工资”,而不是指企业账面上支付的工资总额,因而多计的支出应调增纳税所得额。而新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TI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新法下由于工资薪金是全额税前扣除,因而不存在纳税调整。

【例1】企业职工50人,会计上工资薪金全年支出100万元,年度会计利润为200万元,所得税率为25%,假设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按原税法计算应可扣除的工资支出为96万元(1600元×50×12),则会计上多扣除了4万元(100-96),应调增纳税所得额4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204万元(2004.4)。

按新税法规定计算则该工资薪金支出100万元可全额扣除。不存在纳税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还是200万元。

新税法下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原税法4万元,使纳税支出减少1万元(4×25%),利润增加1万元。

二、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原税法规定纳税人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计税工资的14%、2%、1.5%在税前扣除;这里的计提基数也是“计税工资”,不是企业账面上支付的工资总额,因而多计的支出应调增纳税所得额。

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职工工会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里的计提基数是“工资薪金总额”,即企业账面上支付的工资总额。

【例2】接上例,企业会计上计提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14%、2%和2.5%,计提额合计为18.5万元。

按原税法规定,计提三费时按计税工资计算,可扣除额为16.8万元(1600元-50×12×17.5%),会计上超支1.7万元(18.5-16.8),应调增纳税所得1.7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201.7万元(200+1.7)。

按新税法规定,计提三费时按工资薪金总额计算,计提额为18.5万元(100×18.5%),与会计处理一致,不存在纳税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还是200万元。

新税法下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原税法1.7万元,使纳税支出减少0.425万元(1.7×25%),利润增加0.425万元。

三、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原税法中,内资企业公益性捐赠为年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部的分税前扣除,超出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而新税法中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同时明确了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实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后,内资企业税前捐赠支出扣除比例大幅度提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支持公益性团体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例3]会计利润(不考虑其他情况即为调整前应纳税所得额)为100万元,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公益性救济捐赠为5万元。

原税法规定下,则首先调整所得额,将企业已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捐赠额剔除,计入企业的所得额,即105万元(100+5);其次将调整后的所得乘以3%,计算出扣除额,即3.15万元(105×3%);最后将调整后的所得额减扣除额,其差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即101.85万元(105-3.15)为应纳税所得额。

新税法下扣除限额为12万元(100×12%),而该公益性捐赠5万没有超过限额,可予以扣除,应纳税所得额还是100万元。

由此可看出,新税法的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原税法1.85万元(101.85-100),使企业纳税支出减少0.4625万元(1.85×25%),利润增加0.4625万元。同时新法的计算要简便的多。

四、业务招待费

原税法下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计算时可用简化公式:业务费扣除标准=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当级扣除比例+当级速算增加额(1500万元以下的速算增加数为0,1500万元以上的速算增加额为3万元)。而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例4】会计上计入管理费用中的招待费为15万元,该企业全年销售收入为1600万元。

原税法下业务费扣除限额为7.8万元(1600×3‰-3),超支7.2万元(15-7.8),因此调增纳税所得额7.2万元。

新税法下扣除额为9万元(15×60%),但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即8万元(1600×5‰),因此扣除额为8万元。会计上超支7万元(15-8),调增纳税所得额7万元。

由此新税法下业务招待费的变化引起企业比原来少交税金0.05万元(0.2×25%),利润增加0.05万元。

五、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原税法对于内资企业广告宣传费的扣除实行分类扣除政策,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但制药、食品、日化、家电、通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粮食白酒广告费不得在税前扣除。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可以看出新法将扣除比例提高了,而且不分行业,这对于部分不属于鼓励行业范围内的企业来说扣除率有过于偏高。但考虑到各个行业的特殊情况,《实施条例》授权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有权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比例作出例外性的规定。

【例5】某家电企业全年广告费为180万元,该企业全年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

原税法下按规定扣除额为160万元(2000×8%),则多支20万,调增纳税所得额20万元。

新税法下广告费180万元不超过销售收入的15%11p 300万元(2000×15%),因而广告费180万元可准予扣除,不存在纳税调整。由此,新法的变化使企业少交税金5万元(20×25%),利润增加5万元。

六、研发费用

原税法规定,研发费用据实扣除,对研发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新税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以往税法对于研发费用的扣除区分两种情况,即对研发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内的,研发费用只可据实扣除,而在10%以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企业只要发生研发费用,不管其增长幅度如何,即可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另外还对资本化的研发支出按150%摊销,以此更加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科技竞争力。

【例6】企业年度会计利润为200万元,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研究开发费用20万元,所得税率为25%,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原税法下,假设研发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内的情况时,据实扣除,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还是为200万元。新税法下,据实扣除外还按照50%加计扣除,则应纳税所得额190万元(20-20×50%)。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法的变化比旧法少交税金2.5万元[(200-190)×25%】,利润增加2.5万。

原税法在研发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情况和新法处理一致,应纳税所得额都为190万元(200-20×50%)。

总之,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于内资企业而言将明显降低其税收负担,绝大多数内资企业将从中受益。但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在税前扣除、税收优惠和反避税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也为内资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农业教育研究范文 下一篇:人事制度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