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内科范文

时间:2023-03-16 22:40:29

心脑血管内科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对于心脑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其患有糖代谢异常的概率明显大于普通患者,当发现出现了糖代谢异常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的糖耐量进行全面检测,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的糖代谢情况以及患者的血压情况,同时还能够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的关系,为后续心脑血管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现将对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心脑血管内科并且出现了糖代谢异常的患者80例,在所有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37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8±11.2)岁。患者的最短病程为2年,患者的最长病程为27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8.6±8.4)年,患者的收缩压为151.1±12.7mmHg,患者的舒张压为98.4±9.6mmHg。对在尿毒症期患有尿道异常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全部进行排除。在准备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前,应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对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也进行排除,在对患者进行检查之前1w,要求所有患者都不能服用会对试验进行干扰的药物。

1.2 方法

1.2.1 对患者进行检测的方法

要求所有的患者在清晨不能够进食,之后医生对其进行静脉抽血,完成抽血之后,检测所有患者的相关指标。将剂量为75g 的葡萄糖融入到300ml的水中,从患者第一次开始服用葡萄糖水开始计时,在2h之后,抽取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检验。之后询问患者是否有冠心病以及心血管的病史,在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自动化生物仪器进行相关检测。

1.2.2 诊断标准

将80例患者平均分成四组,其中NGT患者22例,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小于5.6mmol/L,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应该小于7.8mmol/L;IFG组患者25例,患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最小为5.6mmol/L,最大水平为7.0mmol/L,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小于7.8mmol/L;IGT组患者16例,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不小于7.0mmol/L,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最小为7.8mmol/L,最大为11.0mmol/L;ICT组患者17例,患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以及空腹血糖水平全部大于11.0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针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获得样本均采用±S进行表示,以P

2、结果

在所有的患者中,将IFG组的患者与NGT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二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ICT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化指标与糖化血红蛋白情况的比较(±S)

3、讨论

具体的研究结果与临床上有关实践证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与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理类似。有关专家表明,大约百分之七十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与此同时,在诸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也会出现糖代谢的异常情况【2】。并且在近年来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此种情况在逐渐严重。

专家证明,针对心脑血管患者,导致糖代谢异常情况的出现与患者的日常饮食情况与患者的生活不规律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并且与患者没有进行适当的运动也相关联。如果患者在饮食的过程中,摄入了过量的高脂肪食物,就会造成患者心血管以及患者的糖代谢出现了异常,并且此种情况的患者还会不断增加。

伴随着专家在临床上不断对糖代谢异常的情况进行相关研究发现,如果对心脑血管糖代谢存在异常的患者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诸多合并症出现的概率迅速增加。同一些物质进行比较发现,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体检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现IFG的情况,但是在日常实践的检测过程中发现,患者在用餐之后,血糖情况会有所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患者自身糖负荷血糖水平同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二者之间的关联具有很大的关系,对此针对IGT中存在的致病因素,医学界的有关人员需要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糖代谢异常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测,仔细观察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情况,这样能够在最短时间了解患者的当前状况,之后研究具体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快速好转【3】。

参考文献:

[1]雷奕祺,韩志远,李如良. 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6(15):226-227.

[2]熊萍,董刚强,陈蜀敏.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2(20):135-137.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临床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了心脏血管与脑血管在内的疾病,此种疾病为中老年人易发疾病,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了严重威胁。对心脑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糖代谢异常观察和分析,有利于了解患者病情,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所有帮助。对于糖代谢异常患者,正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以及体弱多病等等,此外,患者还极易造成真菌感染以及血管病管。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心脑血管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心脑血管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38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66.12±6.03)岁;病程为1年至25年不等,平均病程(17.12±5.03)年;患者的收缩压为(150.12±5.01)mmHg,舒张压为(90.12±6.03)mmHg。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排除肝肾功能疾病患者,且要对每位患者的病情作一个详尽的了解,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也要进行排除。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即IGT组、ICT组、IFG组以及NGT组,分别为28例,32例,26例以及34例。检测前一天通知所有患者第二天早晨空腹抽血,对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对患者的TG(甘油三脂)、TC(血清总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高密度蛋白胆固醇)、FPG(空腹血糖)以及HbAlc(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劝患者服用葡萄糖水,2个小时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医师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病史以及病情进行了解。利用生物自动化仪器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

1.3 数据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组间比较用t,P

2 结果

IFG组与NGT组之间糖代谢情况不存在差异性;与ICT组相比,IFG组糖代谢水平较高,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TC与TG水平相对明显,血脂异常情况较为突出;HOMA-IR方面,IGT 组与NGT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具体数据,我们参照表格如下。

3 结论

心脏血管与脑血管的疾病,我们统称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达,但仍会导致一部分患者不治[1]。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且容易产生并发症。且患者治疗时间长,给患者以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上与经济上的压力。

对于此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有这样几种,一是患者患有高血压疾病;二是人们精神压力过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所致,再加上现在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对人体造成了影响[2]。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除了科学合理的用药外,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要适量运动。在饮食方面,患者要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这种食物对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将血管损伤程度降至最低。山药、芝麻、银杏、葵花子、豆腐皮、鳝鱼、海参以及泥鳅等均属于此类食物。对于富含叶酸的食物,也要多多食用,多食用叶酸能够降低此种疾病的发病率,柑桔、苹果、菠菜、红苋菜、龙须菜、豆类、芦笋以及酵母等均是富含叶酸的食物,应多食用。此外,对于鱼类食品和豆制品,患者也要多加食用,因鱼类中富含蛋白质,对于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多食用豆制品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到防治作用。除了吃食上要注意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患者还应多加运动,每天应坚持半个小时以上的运动,对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应戒除[3],比如说,不能嗜烟,不能长时间玩牌或者下棋,要注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要控制好睡眠,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能过度劳累,不能失眠,避免精神紧张,此外,患者要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要积极治疗,尤其是会对血脂代谢造成影响的疾病,比如说糖尿病、胰腺炎以及酒精中毒等,患者要认真对待,患者要定期对血糖、血压进行检查,如今血糖仪与血压仪已相当普遍,患者家属可考虑为自己的家人准备一台,方便亲人每天测量。对于老年患者,最好每年能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血压、血脂以及血糖浓度等。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一些患者在用药、运动的同时,更多地注重食补与药补。患者在食补与药补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最好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能道听途说,适得其反。所谓“补”,是个长期性的工作,往往是从中医方面来讲,中医讲究辩证分型,有阴虚、阳虚、气虚等之分,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对症下药。此外,在应用的同时要考虑季节,不同的季节要选择不同的食补材料。我们再来说说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我们可通过两组数据来对其进行了解,对于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糖代谢异常往往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糖代谢异常最典型的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以及体弱多病等,此外,患者还会表现出外阴瘙痒以及视力下降等[4]。但不是所有病人都会表现出这样的症状,有些病人会发生包括感染、血管病变、急性代谢、神经病变以及眼部病变在内的相关并发症。

本组120例患者,治疗之前对其收缩压与舒张压进行测量,排除肝肾功能疾病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即IGT组、ICT组、IFG组以及NGT组,对其进行抽血检查,并对病情进行了解。IFG组与NGT组之间糖代谢情况不存在差异性,与ICT组相比,IFG组糖代谢水平较高,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可见,对心脑血管内科患者进行糖代谢检查,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何娟.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412-413

[2] 徐远溪,魏毅东,胡大一,等.代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4):310-312

[3] 周祥林.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44-45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心脑血管;内科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79

在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医疗技术逐渐趋于成熟, 医疗技术也逐步完善。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患者治疗疾病的需要。针对患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有必要针对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继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1]。本文探讨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内科收治的64例心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30~78岁, 平均年龄(42.3±11.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31~79岁, 平均年龄(42.9±1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模式实施程序主要如下。

1. 2. 1 加强临床观察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疾病的疼痛程度、皮肤颜色、血压、尿量、肠胃表现以及发热等情况。针对疼痛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 护理人员在遵医嘱的情况下给予患者甘油、地西泮等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毒副反应, 预防药物对血压与呼吸产生的负影响。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患者体温。通常情况下, 体温的测量需要每小时测量1次。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饮水量, 保持口腔与皮肤的干燥。患者在患病时心排血量会降低, 容易引起并发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患者皮肤颜色、尿量及血压等变化, 尽可能减少心源性休克情况的发生。

1. 2. 2 心理护理 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当热情接待患者, 并向患者充分说明医院的相关规定, 促使患者对医院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语气保持温和, 对患者病情与家庭情况有一定了解。在患者承受较大压力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应当选用有效的方法来协助患者放松。如音乐疗法、交谈法等。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家属讲明患者的身心状态, 及时给予帮助。

1. 2. 3 饮食与用药护理 在患者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 预防患者出现用药错误的情况。同时还应当明确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足够的营养, 这样才能保证机体运行平衡, 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康复。护理人员应当明确告知患者, 在饮食方面应当注意食用富含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提醒患者避免食用含有添加剂的食物, 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饮食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比较明显, 护理人员应当明确告知患者。

1. 2. 4 主动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应当变传统的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每一名护理人员相互配合。在护理服务实施期间,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实行具有针对性地护理措施, 促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积极护理的态度与临床护理行为的改善, 继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满意度及治疗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满意度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9%(31/32)和93.8%(30/32), 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3%(26/32)和78.1%(25/32),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与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脑血管是心内科患者中一类比较特殊的患者。患者治疗的时候如果出现不适, 将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 医护人员不断寻求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途径。唯有在患者治疗的时候, 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才能预防医疗纠纷的出现。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 就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 加强各方面的护理管理, 促进患者健康的同时,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继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2]。

综上所述, 内科心脑血管患者在治疗时, 予以优质护理模式,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淙, 李海灵, 周厚湘, 等.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6(1):103.

[2] 徐英.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医药前沿, 2013, 18(2):269.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4篇

从两组表格中可以看出,实行常规护理方法,存在很多的不足,患者满意度也不是很高,为此,我们对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1忽视规章制度,法律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单凭习惯和印象草草从事。护士在执行查对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错抄、漏抄医嘱现象频发;交接班不认真,不执行床头交接班;抢救记录更没有按照规范书写,药品管理不符合制度要求等等,都是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度不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对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缺乏预见性。

1.2没责任心,工作粗心大意护士对存在的危险性如患者跌倒、压疮、坠床、管道脱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病人对这些危险事件意识不强。护士单独值班时,没有及时巡房,病人病情变化也没有定时去观察,缺乏谨慎独立精神。

1.3业务水平低,技术操作不熟练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那些新进的实习护士,资历较低,护理技术实际操作达不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一旦病情较多就手忙脚乱,出错率上升,延误病人的治疗。

1.4与患者缺乏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人性化护理,没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他们的信息知道的是少之又少,病人也无法从护士口中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需用药物以及治疗安排,甚至连主治医师的名字都无法得知。护士的解释工作不到位,特别是病人想查询账单时,没有与患者好好沟通,致使误解引发医疗纠纷。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人性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是逐步消除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模式。但这一全新护理模式的实施,又面临着护理队伍的整体管理和每个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问题。因此,要普及新的护理模式,还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2.1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法律知识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护理人员应该加大对护理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执业管理办法》、《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与护理有关法律文件,要以病人为中心,依法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护理人员。

2.2加强业务学习鼓励护士参加各种自考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护理部根据护士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程度的护理知识学习,对他们的操作技巧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给护士创造走出国门的机会,了解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

2.3加强沟通,消除纠纷隐患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进行沟通,确保无误,一旦发现疑点、难点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联系,以保证医嘱的正确实施,最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护士与患者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对患者的提问耐心解答,同时认真做好入院宣教、用药指导、检查前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

2.4加强对护士素质培养,使护士言语,行为规范建立有效沟通,要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权,对手术,特殊检查治疗病人,向病人解释手术方式、效果、以及手术后可能会带来的并发症。

2.5加强护理文书书写严格按照各省医疗文书书写标准执行,特别是护理记录,做到记录真实准确,保证护理文书的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2.6严格执行各种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例如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级护理制度、晨间查房制度等。

3结语

只要护理工作着加强责任心,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护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加强业务技术熟练度,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就能达到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让患者及其家属满意。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5篇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改善血液黏稠凝聚 维护血管内皮功能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以岭委员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中遗传性只占15%,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有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

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心脑血管病,更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采访了吴以岭教授。

记者:吴教授,作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专家,在您看来,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吴教授: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应该主要从我们的生活方式着手。首先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记者: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哪里呢?

吴教授:要想有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病,关键要抓住四个方面:(1)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使血栓不容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2)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消除心脑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3)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使在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斑块不容易脱落堵塞小血管;(4)心梗、脑梗发生后,要注意用药物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中医学领域络病研究的权威,刚刚出版的您主编的《络病学》一书,把“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作为重要章节进行了深层阐述,并且络病理论的代表药也成了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门。您可以结合您的研究,给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做一个科普性的解释吗?

吴教授:好的。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时期,医学界治疗心脑血管病多采用活血化淤药物,主要针对血液的黏稠凝聚,这是对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动脉血管本身的治疗却没有引起重视。

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包括络脉淤阻与络脉绌急两大病机。络脉淤阻表达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动脉硬化阻塞,络脉绌急表达了血管自身病变,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容易形成的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等。要有效地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病,不仅要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更要消除血管自身的病变,因为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也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它可以调脂抗凝,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溶解血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从而达到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的目的。同时,它的调脂抗凝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还可以预防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生。

这几年来,国内许多医学专家都深入研究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机理,发表500余篇论文,无一例外地证明了通心络胶囊的临床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是:血脂代谢异常,脂类物质在血管壁沉积;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黄元伟教授等,通过喂养高胆固醇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海明教授等,通过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GP2b/3a受体活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梗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2周时,存在较温和的抑制血小板GP2b/3a受体活性的作用,对避免不稳定斑块处血小板的进一步积聚,防止病情恶化与反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缺血的主要目标。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通过对改善和修复血管内皮为重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能改善细胞外基质的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生、降低血液中缩血管因子ET水平,升高血液中扩血管因子一氧化氮水平;能够显著改善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北京友谊医院贾真教授等,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影响,发现通心络可明显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含量,降低血清内皮素,认为其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与改善内皮功能,解除冠脉痉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等,研究通心络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内皮功能损害及其机制的实验,结果表明,通心络可预防高胆固醇饮食兔的血管内膜增殖,能一定程度改善内皮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曾定尹教授等研究证实,通心络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能抑制内皮素―Ⅰ合成释放,从而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同时可使血管组织血管内皮因子表达增强,减轻高血压时内皮功能损伤。

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后的脱落更是心梗、脑梗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吴宗贵教授等,采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构建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机制。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对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这也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优势所在。

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急性心梗、脑梗大血管疏通后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如何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保护了微血管,冠心病、脑血栓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治疗。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6篇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吴以岭委员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人口的45%左右,即平均每年约有260万,每小时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遗传因素只占15%,而因个人生活方式发病的占60%。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病发生和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病,我们访问了吴以岭教授。

笔者作为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专家,在您看来,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吴以岭教授:预防心脑血管病,主要应该从生活方式着手。首先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笔者 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是什么?

吴以岭教授:治疗心脑血管病,关键要抓住四个方面:①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使血栓不容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消除心脑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③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使在血管壁形成的血栓斑块不容易脱落堵塞小血管;④心肌梗死、脑梗塞发生后,要注意用药物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笔者 您刚刚出版的《络病学》把“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作为重要章节进行了深层阐述,并且络病理论的代表药也成了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门,您可以结合您的研究,给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一个科普性的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医界治疗心脑血管病多采用活血化瘀药物,主要针对血液的黏稠凝聚,忽视了对动脉血管本身的治疗。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包括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两大病机。络脉瘀阻表达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动脉硬化阻塞;络脉绌急表达了血管自身病变,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容易形成的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等。要有效地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病,不仅要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更要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因为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也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它可以降脂抗凝,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溶解血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通过这一系列作用达到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形成的目的。同时,它的降脂抗凝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还可以预防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的发病率。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医学专家研究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机理,发表了500余篇论文,都证明了通心络胶囊的临床价值:

1.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高脂血症,脂类物质在血管壁沉积,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黄元伟教授等通过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海明教授等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2周后,对避免不稳定斑块处血小板的进一步积聚,防止病情反复与恶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心病、脑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也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缺血的主要目标。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通过对改善和修复血管内皮为重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能够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发生。北京友谊医院贾真教授等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影响,发现通心络胶囊能缓解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与其可改善内皮功能、解除冠脉痉挛有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等研究通心络胶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内皮功能损害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预防高胆固醇饮食兔的血管内膜增殖,降低兔血脂和主动脉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能一定程度改善内皮功能。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曾定尹教授等研究通心络胶囊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实验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能减轻高血压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3.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血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后的脱落更是心肌梗死、脑梗塞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吴宗贵教授等,采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构建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机制。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对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这也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优势所在。

4.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患者大血管疏通后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如何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保护了微血管,对冠心病、脑血栓形成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等通过对通心络胶囊、卡维地络及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对血管内皮和微血管功能保护的对比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减少心肌出血发生率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通心络胶囊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微血管完整性得以维护的特效药物。

谜底:

在灯里添了水。

机智问答谜底:

1.因为没有人来上班 2.因为一只是独角的亚洲犀牛

3.多多保重 4.用笔写字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7篇

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在2004年全国“两会”会议上,吴以岭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 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中遗传性因素只占15%,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

笔者:吴教授,作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专家,在您看来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应该主要从我们的生活方式着手,首先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笔者:那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哪里呢?

吴以岭教授 :要想有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病,关键要抓住四个方面 :1.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使血栓不容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2.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消除心脑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3.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使在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斑块不容易脱落堵塞小血管。4.心梗、脑梗发生后要注意用药物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笔者:我们都知道您是中医学领域络病研究的权威,刚刚出版的您主编的《络病学》把“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作为重要章节进行了深层阐述,络病理论的代表药也成了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门,可以结合您的研究给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做一个科普性的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时期,医学界治疗心脑血管病多采用活血化瘀药物,主要针对血液的黏稠凝聚,忽视了对动脉血管本身的治疗。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包括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两大病机。络脉瘀阻表达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动脉硬化阻塞 ;络脉绌急表达了血管自身病变,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容易形成的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等。 要有效地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病,不仅要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更要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因为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也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它可以降脂抗凝,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溶解血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通过这一系列作用达到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的目的。同时,它的降脂抗凝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还可以预防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生。这几年来国内许多医学专家都深入研究“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机制,大概发表了500余篇论文,无一例外都证明了“通心络胶囊”的临床价值。

一、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高脂血症(脂类物质在血管壁沉积)及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黄元伟教授等通过喂养高胆固醇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海明教授等进行的“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影响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梗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2周时存在较温和的抑制血小板GP2b/3a受体活性的作用,对避免不稳定斑块处血小板的进一步积聚、防止病情恶化与反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缺血的主要目标。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显著改善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发生。

北京友谊医院贾真教授等观察发现,“通心络”可明显升高血清NO含量,降低血清内皮素,认为其有效缓解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与改善内皮功能、解除冠脉痉挛有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研究发现,“通心络”可预防高胆固醇饮食兔的血管内膜增殖,降低兔血脂和主动脉组织血管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能一定程度改善内皮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曾定尹教授等实验发现,“通心络”能促进NO生成与释放,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同时可减轻高血压时内皮功能损伤。

三、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后的脱落更是心梗、脑梗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吴宗贵教授等通过实验表明,“通心络”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对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这也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优势所在。

四、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急性心梗、脑梗大血管疏通后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如何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保护了微血管,冠心病、脑血栓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治疗。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心血管病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29-0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改革也不断深入,人们对疾病诊治的质量以及生命质量更加关注,因此,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护质量势在必行。我国卫生部在2010年开始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1],我院心脑血管内科被选为示范病房之一,切实展开一系列的优质护理服务,通过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心脑血管病房120例患者进行尝试实践,护理质量显著提高,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心脑血管科的120例住院病人作为护理对象,并以此作为观察组。男性76例,女性44例,58~84岁,平均(64.6±6.2)岁。科室共有33张编制床位,护理人员12名。床位和护理人员的配比约为3:1,符合卫生部的标准。护理人员的年龄为19~42岁,平均年龄(26.3±2.5)岁。学历构成为:大专9人,本科3人。职称分类:护士9名,护师 2 名,主管护师 1名。工作时间为3-15年。此外与2010年我院心脑血管科120例住院病人作对照组研究对象。男性68例,女性52例,17~80岁,平均(53.0±5.9)岁。共有33张编制床,11名护理人员。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26.5±3.0)岁。学历构成为:大专9人,本科2人。职称分类:护士9名,护师 1名,主管护师 1名。工作时间为3.5-15年。经对比,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方法展开护理。观察组按照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给予系统的优质护理。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1.2.1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管理小组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需要要良好的团队力量作为支撑[2]。因此,我院心脑血管内科专门建立一个领导小组,主要以护理部门的主任为中坚力量,下级又分为几个服务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专门负责其所在小组的护理服务指导、检查及监督工作,确保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了进一步提升护士的优质护理质量,需要对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相关的《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护士条例》等[3],以提高其优质护理服务意识,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工作热情。同时提供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护理水平,对提高护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4]。

1.2.2进一步健全科室护理制度

进一步健全科室的护理制度对规范护理流程及护理操作具有较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配合“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我院心脑血管科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分级护理的需求,对各个班的工作内容及时间进行调整,例如:值夜班的护士在早上7:00帮患者准备好洗脸水,7:30由4个组责任护士进行清洁护理。按照病房患者的人数及工作量大小实行机动排班;晚间、晨间的护理要落实到个人,做到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充足的人员当班。制作专门的工作表格,每人每天所做工作的项目要进行登记,并且记录详细流程,这些记录在案的资料方便日后考核和翻查,此措施也可有效提高护士的积极性,克服一些懒散、粗心等问题[5]。

1.2.3实施包干责任制

在病区内实施包干责任制,主要指将患者分给指定的护士负责其护理工作。增加责任护士的人数,我科为由原来的3人增到4~5人,1名护士大约负责8~10个病人。每名护士对所负责病人要包干到底,日常的吃、喝、住、行、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均要全盘负责。责任护士早上7:30上岗,首先是处理患者的排污物,然后协助患者洗漱,晨检之后安排早饭,整理床位,更换被褥等。待患者进餐之后,根据患者情况,协助其进行相关检查或安排其服药、输液等。8:00参加晨会和床头交班。下午主要进行日常的健康护理,例如洗脚、剪指甲、刮胡子等。每个星期协助洗头两次,擦浴一次。对于生活无法自理者,需要每天给予会阴清洁护理,协助更换衣物等。整个过程中,患者的生活护理大部分由护士承担,建议家属只陪不护,一来防止出现差错,二来,可以减轻家属负担。

1.2.4对护理人员实行定期考核

为了评估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对护理人员实行定期考核是重要途径之一。制定严格的考核细则和条款,对考核中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和思想教育,并安排表现优秀的护士或者护士长进行临床指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帮助令经验不足、表现差的护理人员有所改进[6]。此外,在病区内设置护理服务的建议本及监督信箱,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访问,收集患者的宝贵意见及调查期满意程度。根据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反馈不断完善相关护理工作,令护理服务呈现出更优质的一面,不断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 ±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t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对对照组患者及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的夜间陪护率为28.33%(34/120),对照组为73.33%(88/120),观察组的夜间陪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属的陪护压力和负担。在1年间,观察组的护士与患者发生投诉7例(5.83%),对照组为21例(17.5%),因此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投诉率相对更低。通过患者出院的护理满意率调查,观察组满意116例,占96.67%,对照组为81例,占67.5%。两组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我院心血管内科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试点,主要参照卫生颁布的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及目标,主要实施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管理小组、健全科室护理制度、改善病区环境、加强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等措施,促使心血管病房的护理人员提高责任意识,加强技能学习与训练,以最好的心态护理病人,凡事以病人为先,悉心照料,使病人获得家庭般的照顾,加速疾病的康复,使其对护理更为满意。本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其中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整体素质获得较大提升,护患纠纷率较低,为5.83%,而对照组护患纠纷率则相对较高,为17.5%,二者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在病房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配合多种优质护理途径,能够有效改善病区环境,改善服务质量,缓和护患关系,保障患者生命,是一种适宜推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美荣,张继萍 .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心血管病房的实施[J].全科护理, 2011,09(35):3285-3286

[2] 郭燕红.卫生部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相关文件的背景介绍及解读[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9-10.

[3] 梁新芬,白辉.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体会 [J].全科护理,2011,9(8) :2043-2044.

[4] 李芳,连玉红,郑玲,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施中的体会[J].价值工程,2010,2(31) :305-306.

[5] 罗玉红,刘沛珍,柯志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2010,17(12B) :26-27.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9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瑞舒伐他汀;血脂;一氧化氮;内皮素-1

[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6-0063-03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脂代谢紊乱,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这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予以药物干预保护其血管内皮功能,对延缓患者血管病变的进程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意义重大[2]。近年来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3,4]。本研究主要观察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疗效及其对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以探讨瑞舒伐他汀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均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内科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2007年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①伴有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②高血压、冠心病、感染性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采用数字表将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饮食调整、适当体育锻炼及药物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次/d,10 mg/次,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脂及血浆NO、ET-1水平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血脂水平的检测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

1.3.2 血浆NO、ET-1水平检测 采集静脉血3~5 mL,2000 r/min低温离心15 min,分离出上层血清,将血清分装后置-80℃冰箱保存。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O、ET-1水平,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公司和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O、ET-1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浆NO、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浆NO水平均有明显上升、ET-1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2.45、2.36,P

3 讨论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国内外尚未完全探讨明了,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损伤是2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前提[6,7]。ET-1、NO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参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长期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患者ET-1升高。而ET-1长期升高,可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及微血管持久性收缩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加重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NO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另一种重要因子,其作用与ET-1相反[8]。当2型糖尿病患者血ET-1水平异常上升或NO水平常减少,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调节血浆NO、ET-1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途径[9]。

国内外研究均推荐他汀类药物为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一级药物,认为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外,还可保护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壁炎症反应,预防或减少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10,11]。李雷等[12]研究发现瑞舒伐他汀治疗2 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其机制与其调节血脂代谢紊乱、抑制血管壁炎症反应、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总之,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并能降低血浆ET-1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预防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Baliga V,Sapsford R. Diabetes mellitus and heart failure-an overview of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J]. Diab Vasc Dis Res,2009,6(3):164-171.

[2] 杨慧,姜海,耿淑坤,等. 2 型糖尿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8(29):32-33.

[3] 王胜文,严光,任安. 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节作用[J]. 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36(9):536-539,543.

[4] 李银,黎敬锋,李世光,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9):1033-1037.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6] Akalin A, Temiz G, Akcar N, et al. Short term effects of atorvastatinon endothelial functions and oxidized LDL levels in patientswith type 2 diabetes[J]. Endocr J,2008,55(5):861-866.

[7] 索丽霞,余叶蓉,喻红玲,等.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与微量蛋白尿[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1):26-29.

[8] 于萍,李强,刘颖,等. 2型糖尿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9):827-828.

[9] 张方芳,陈红,任景怡,等. 辛伐他汀对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北京医学,2010, 32(1):1-3.

[10] 郑刚. 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新证据和新指南[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241-243.

[11] Ridker PM,Danielson E,Fon seca F, et al. Rosuvastatin to prevent vascular events in men and women with elevated C- reactive protein[J]. N Engl J Med,2008,359(11):2195-2207.

[12] 李雷,杨荣礼,李平静,等. 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3(4):281-283.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第10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13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源于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不与血循环中任何细胞发生反应。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有重要作用,一旦发生血管内皮的损伤或病变时,血小板在数秒钟内立即进入“紧急状态”,聚集到血管内皮的损伤部位进行围圈,血小板表面有许多膜受体,激活的血小板与暴露的内皮下成分发生黏附反应,血小板由可逆性聚集变为不可逆聚集,进而促进血栓形成[1]。动脉粥样硬化中易损型斑块是血栓形成的基础,最终造成血栓栓塞事件。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药物。阿司匹林通过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而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减少血小板膜的血栓素(TXA2)生成,使(前列环素)PGI2/TXA2比值升高,血栓素(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ADP及聚集的诱导剂,阿司匹林能使PG合成酶(环加氧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因而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A2(TXA2),从而抑制TXA2依赖途径的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而PGI2为花生四烯酸的产物,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升高而舒张血管,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生成,阿司匹林有一定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2]。阿司匹林还抑制炎症因子、过氧化物酶等,通过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起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3]。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近20年来,多项研究证实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样具有确切疗效。1989年的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是阿司匹林一级预防领域的里程碑式研究,研究对象为2万多名最初健康的美国临床医师,被公认为是一项令人信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44%,其糖尿病亚组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1%。2005年女性健康研究(WHS)是针对39876名最初健康的美国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研究,随访长达10年。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24%。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的指南,对具有心脑血管事件中、高危风险的人群(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超过6%~10%),推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60mg(I级推荐,A级证据)。对10年冠心病风险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及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中的疗效,已在血小板研究协作组的汇总分析和12项大型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包括国际卒中试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这两项试验共有70000例高危患者(其中40000例患者为急性脑卒中)入选。缺血性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后应尽快启动抗血小板治疗。

全球已有数十万人参与的超过200个临床试验证实了阿司匹林的作用,2002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荟萃分析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使严重血管事件降低1/4,非致死心肌梗死降低1/3,非致死性卒中降低1/4,血管性死亡降低1/6,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加疗效却会增加出血风险。阿司匹林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75~150mg/日。

阿司匹林的安全性

阿司匹林的安全性是临床医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抗栓的核心是应用于所有获益远大于风险的人群。1998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荟萃分析显示,正确使用阿司匹林的获益是风险的30~50倍。2006年发表于AJM的关于阿司匹林严重出血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组相比,阿司匹林使每千人年增加12例消化道大出血和03例颅内出血。2008年JPAD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完全基于亚洲人群的安全性资料,与安慰组相比,阿司匹林未增加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有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正接受抗凝治疗、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患者的整体心血管风险水平评估对于制定正确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对于并存多种危险因素、整体心血管危险较高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利大于弊。阿司匹林具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极佳的性价比,各国指南一致推荐为抗栓治疗一线用药,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在预防医学和循证医学备受重视的今天,我们更好应用此价廉物美的药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旭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中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7):515-517.

2 陶军.高血压的新认识与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783-786.

上一篇:肾病内科范文 下一篇:腹腔镜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