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07:09:03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实训教学;行车岗位群;项目导向教学法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定位于为铁路运输企业和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运输生产、组织、指挥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依托铁路行业,深度校企合作”的专业特色,以学习铁道交通运输管理及相关设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了“三结合,四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铁路行车组织》作为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始终贯彻“对准岗位的典型任务改革教学内容”的理念。

1.现场调研及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铁路行车组织》课题组成员利用寒暑假及平时假期,对高职学院毕业学生、吉林地区及各合作企业实际车站进行了调研,重点针对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了访谈。

结合现场调研,我们总结出《铁路行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分为三大岗位群:

调车员(连结员、制动员)工作:主要讲授车站牵出线调车、驼峰调车、中间站调车工作的方法等调车员的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手闸、铁鞋制动调速、观测速、排风摘管为重点。

车站调度员(列车调度员、调车区长、车号员)工作:主要讲授列车运行图、车站作业计划、车站工作统计、列车编组计划的知识和方法,实践技能车站作业计划的编制(班计划、阶段计划、调车作业计划)、列车编组顺序表的编制。

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工作:主要讲授铁路行车闭塞法、铁路正常(非正常)情况的接发列车作业标准。实践技能主要学院演练室的设备进行实作演练。

针对三大岗位群的应会技能,铁路行车组织课的实训教学体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含技能鉴定)、毕业实习构成。

在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中,体现了:

实训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和团结协作等良好职业素养的任务。为实现实训教学的目标,我们的做法是:合理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使教学与专业技能考证制度接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兼顾理论课和实习课,将整个《铁路行车组织》理论教学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年举办专业知识竞赛和行车组织中某项技能比赛,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协作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生对现场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很多知识明白但却表达不出,不懂相互合作。但这恰恰和铁路行车岗位的设置相脱节,铁路运输是一个多工种相互配合的系统,各项作业的办理都需要各工种的合作。随着生源数量的增加,以及校园实训设施偶尔还承担着沈阳铁路局的干部培训任务,所以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理论和实践总存在着偏差。

面临这些不足,如何才能使学生掌握到行车岗位群所需要的“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知识?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实训教学,摸索适合的实训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主要解决途径是建设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包括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汁划,等等。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尤其是工科专业,实训基地更是不可少。

但是,高职的实训教学不能因为实训基地设施不足而放弃。我们在教学经过探索,即使在实训设施不足的情况,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开展高质量的实训教学活动。

A.开设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专业知识竞赛和接发列车技能比赛、静止上鞋比赛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协作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成立课外接发车、铁鞋制动学习课小组,开展互帮互助学习活动。

B.布置实训作业(课程设计)

布置实训作业的目的是通过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它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在有关单元的知识讲授完毕以后,在课堂开始布置实训作业(视情况按个人或小组布置),提出具体要求,如内容、操作方法、完成时间(通常最少为一周)等。学生在课余按要求实际操作,其间可以向老师咨询(通过E—mail、电话或当面请教等)。阅读收集上来的实训报告,准备评语。挑选优良的实训报告,在实训课堂上请报告主人上台陈述(目的、想法、过程、结论等等),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并进行答辩。教师讲评。这种实训方式对学生的锻炼极大。由于在学校接受过编制计划、铺画运行图等实训,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还给学校或老师来信表示感谢,因为这些技能在他们就业后对他们帮助很大。

3.项目导向教学法

为了使实训教学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我们在实训教学的实践中,对实训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项目导向法”贯穿于教学。

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学任务单元均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六个环节来实现、根据岗位工的工作特点,为了便于操作,把它整合为四个步骤。

明确任务,即要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任务准备,即要学生计划自己或者小组“怎么做”。任务实施与监控,即要学生按计划做事。任务总结和评价,即评价学生是否做成。

以编制列车运行图这一任务单元为例,我们都安排有实训或案例讨沦;对结合课程特点课程进行了模块化实训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课程体系中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情景模拟方式,一是为了解决实训基地或实习岗位不足的问题,二是为了让实训更全面更系统;大部分实训活动都是课堂布置、讲评。而实施则是由学生在课余分小组完成的;实训教学的要求中,不仅要求学生达到所规定的技能标准,还对团队沟通与协作、计划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等各方面做了要求;最后,通过综合模拟演练,培养和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1)实训基地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不能有效对接。许多学校没有对城市轨道运营企业的行车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认真地考察,致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岗位与工作岗位不能对接,实训内容与行车工作不能对接,实训岗位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与实际岗位的不能对接。2)实训模式设计不合理。当前,大多数职业学院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针对某一具体操作技能进行。校内实训几乎未能模拟企业“一个工作日”,因此当前实训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职业技能有一个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学生职业能力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因此,校内生产实训模式应是一个分层渐进,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实训项目应合理安排,相关技能和能力培养做到前后呼应,相互推动,形成梯度渐进的效果。

二、“校中站”建设思路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须吸取“教学工厂”的理念,将校内行车工作实训基地建成“校中站”。1)理念。“校中站”是将车站的环境与工作项目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校中站”,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按照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得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使学生在“校中站”习得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水平。2)思路。建设与企业岗位和设备对接生产实训模拟的“校中站”,并实施“分层渐进的实训模式”。通过单项技能训练习,培养学生单项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实训岗位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生通过完成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能力。通过“校中站”的“一个工作日”的综合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校中站”建设的具体措施

1)“校中站”设备、环境和文化与企业全面对接。“校中站”在车站布置、设备采购和质量安全等方面接近企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配备与企业车站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作岗位,做到“真实任务真实操作”。以企业生产为主线,构建接近实际的岗位工作情境,“校中站”工作岗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对接:“校中站”岗位角色规范与实际岗位角色规范对接;“校中站”岗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规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规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标准与实际岗位工作标准对接;“校中站”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营造”校中站”的企业文化环境,学生在“校中站”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理念,熟悉企业要求,适应企业管理,自觉地培养职业素养。2)设计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规律的实训模式。实训模式设计应充分考虑专业所面向的行车工作职业岗位,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归纳总结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项目化开发流程,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训项目对应。“校中站”实训项目由“设备操作训练”、“岗位训练”和“一个工作日”三部分组成。设备操作训练主要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等课程相结合完成;岗位训练主要针对“站台岗”、“行车值班员”、“值班站长”、“车厂值班员”和“行车调度员”等岗位训练完成;“一日工作”主要是将各行车岗位组织在一起,完全模拟企业的“一工作日”的典型工作项目和流程,真正实现与现场“零对接”。

实训项目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项目开发采用以下步骤:1)分析和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工作任务的完整结构包含着对具体任务的计划、实施、控制以及对其工作成果的评价。在完成一个行车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时应了解该任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2)确认典型的行车工作任务。经过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选择和分类,确认行车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项目开发的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与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对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由此确定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和实训项目。3)分析和归纳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将行车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渐进规律排成一个序列,这就构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训体系。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铁路行车组织;学习情境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岗位、面向技术、面向应用,探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针。《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作为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得最为紧密。目前,我校基于工作过程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已通过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的验收,如何对现有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铁路行车组织》实践课程体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的性质

“铁路行车组织”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针对制动员、连结员、信号员、车号员、列车调度员所从事的调车、车站工作统计、接发列车、列车运行调度指挥及运行调整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铁路运输系统的调车工作、接发列车工作、车站统计工作及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本课程围绕车站行车工种及列车调度员所从事的调车工作、接发列车工作、车站统计工作及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等工作过程,考虑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设置了铁路行车概述、调车工作、货物列车及货车技术作业过程、车站作业计划、接发列车工作、车站工作统计及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及区间通过能力、铁路运输技术计划及调度指挥等8个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可以系统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行车业务的能力。

通过8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让学生完整地掌握铁路行车工作应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作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并逐步熟悉从事该行业应执行的标准及作业过程。

“铁路行车组织”为“铁路行车规章”提供作业过程及方法的技术支持。为“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提供作业方法等

二、《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受传统教育严重,该课程的设置,从计划、大纲、内容到教学方式还是没有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课虽然占很大比例,但内容跟不上,不够充实。

2.与同专业其他实践课程间缺乏系统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课从属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实验内容与其他课程缺乏有机联系,有些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本课程的主要实训场地是运输综合演练场,很多设备已老化,不能很好与铁路实际结合。用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年轻化层次居多,结构不尽合理,与日益扩招的学生数量和学生质量的下降产生矛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原则。以铁路对行车工作人才需求为依据,深入分析行车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岗位需要的能力。以各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教学内容既有基层工种,又包含高等级工种,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以中级工为起点,要求毕业时所有学生获得所考对应工种的技能鉴定合格证。

3.独立性原则。摆脱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束缚,改变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与该理论课程相协调又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4.系统性原则。实践课程的设置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从基础工种到高级工种进行晋升实践考核充分体现综合性和系统性。

5.过程考核原则。采取个人总结与小组评议相结合,教师过程考核与企业专家考核相对应,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四、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构建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在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企业专用线就业,根据就业去向对多家铁路单位进行调研,确定铁路行车组织在铁路站段就业的岗位群: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和调度指挥岗位群。根据该课程对各岗位群在人才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及具备从事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及调度指挥岗位的专业能力,具备团队协作交流、班组管理、对人身安全与作业安全的把控等方法能力,具备对学习新技术、获取与分析信息、优化运输组织、执行与调整计划及运用办公自动化的社会能力。

2.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组成实践课程模块

据上述岗位群,将实践课程优化整合成四个模块,分别是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和调度指挥实践模块。其中前两个模块是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后两个模块是专业综合能力模块。

接发列车实践模块分为四个学习情境,分别是自动闭塞法接发列车、自动站间闭塞法接发列车、半自动闭塞法接发列车及电话闭塞法接发列车。该模块涉及的岗位有助理值班员、值班员和信号员。通过6502控制台、微机联锁设备、闭塞电话、调度命令、调度指挥中心等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考核,掌握三个岗位人员的工作程序,培养彼此相互配合的默契。

调车实践模块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牵出线调车、机械化驼峰调车及自动化驼峰调车,该模块涉及的岗位有调车长、连接员和制动员。这三个学习情境除了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外,还去铁路现场进行参观和操作。其中牵出线调车是通过在西安西站调车场中师傅对真实车钩、制动软管、真实人力制动机的操作示范及学生的演练来完成,机械化驼峰调车是通过在西安东站驼峰调车场中师傅对真实车钩、提钩杆、铁鞋、调车设备的操作示范完成,自动化驼峰调车是通过参观新丰镇车站自动化驼峰设备及师傅的操作、讲解来完成。

车站统计实践模块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现在车统计、装卸车统计及货车停留时间统计,利用现在车报表、18点重车去向报表、运统1、装卸车报表、运统8、运统9、《货车统计规则》等资料,考核学生掌握各种报表的填写方法。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组织课程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

由易到难课程安排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

实施教学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实现学生上岗对接。通过学生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的具体真实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基本实现“上岗对接”。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铁道运输实训沙盘线路上的10个模拟车站及线路设计参照真实环境、采用按1:48的比例,模型沙盘尺寸为:21.8米×2.5米×0.7米。沙盘台架周围置沙盘车站工作站和CTC车务终端,由模拟CTC控制中心完成大屏视景播放、切换与教学工作。沙盘盘体采用金属材料框架结构(钢架组件结构)组合拼接,表面喷塑处理。线路路基应采用10毫米的防火板制作,沙盘裙边采用16毫米防火板材料,正线线路真实模拟10个车站的线路、道岔及信号机的布置,并设置模拟站房、车站值班员控制台以及车站信号操作终端。教学沙盘共计配置动车组车辆模型10辆,模型外观参照福州到厦门动车车辆制作,两头包含列车头,可双向运行,车辆的电气和机械部分采用高品质结构,列车的运行状况由模拟微机联锁系统和CTC控制中心自动控制。列车模型在信号系统联锁运算控制机的监控下运行,主要完成对所有模型车站、所有信号机模型、道岔模型、轨道电路模型的控制以及模拟沙盘车站工作站联锁的运算。

二、CTC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以VisualC++2010软件结合SQL2000数据库系统作为开发平台,用软件来模拟实现以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控制为中心,兼顾列车和调车作业的高度自动化的调度指挥系统,并能在这沙盘上实现列车的模拟操作。CTC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在硬件上较传统高度系统主要是新增了自律机,并且服务器结构由C/S模式变为三层模式结构。

(一)系统整体框架结构CTC铁道运输教学沙盘仿真软件控制系统以福州到厦门所用系统和微机联锁系统为原型进行设计,包含调度控制中心子系统、车站子系统和调度中心与车站及车站之间的网络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图系统结构以盘体为中心,以各站场子系统为基本单元组成;盘体除实现支撑盘面各站场及其他场景的功能外,还用于系统供电和网络布线,联锁机和网络交换机也放置在盘体之中;“教员机”与整个系统控制中心“CTC”系统连接,其通过CTC系统与系统服务器通信,完成系统列车调度功能。

(二)CTC控制中心子系统设计CTC铁道运输沙盘教学系统的控制中心子系统参照实际铁路局CTC系统的部分工作原理、操作方式及习惯,界面和功能按钮与实际系统相同;该模块能够与模拟调度仿真系统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仿真培训系统,从而模拟行车调度、车站值班、司机三方在正常行车、突发事件及非正常行车情况下的实际工作情况;功能设计和工作流程遵循铁道部相关技术要求。控制中心子系统核心模块———行调台运行图计划管理程序框架设计见下图:运行图管理部分主要有调整图、日班计划图、基本图、历史图和邻台图,这些部分共用运行图模块,完成运行图布局、运行线绘制、运行线调整、施工符号绘制、阶段计划下达等功能。

(三)CTC车站子系统设计车站子系统是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网络系统的基本功能节点。车站接收调度中心下发的行车计划后,其车站子系统严格按照列车运行计划执行,并完成冲突检查、车辆进路安排、控制输出等核心功能。[4]同时,车站的调车作业计划编写与调车作业进路控制功能也由车站子系统完成。如上图所示,站场的“操作表示机”均接入局域网,其可与教员机(服务器)及临站子系统互通信息。每站的“操作表示机”是该子系统的“人机对话层”,而“联锁机”用于设备状态检测、联锁运算及设备控制等自律机系统功能。“操作表示机”和“联锁机”系统通过局域网络线缆进行通信。

(四)车站之间的网络子系统车站系统连接线主要由三类构成,一类是电源线,一类是网络线,另一类是信号线。网络线是将CTC车站设备全部通过交换机连接在一起。车站采用双局域网结构,通过双交换机连接各类设备。主要有路由器、值班员终端、电务维护终端、自律机、网络打印机等。电源线是从电源屏到采集控制机柜提供电源,并通过电源接线端子再连接各类设备。车站需要连接电源线的设备主要有自律机、双机热备单元、路由器、协议转换器、交换机、工控机、显示器、音箱、光纤收发器等。信号线一类是自律机连接控显机和列控中心的尾纤,一类是连接工控机及显示器、鼠标键盘的数据线。

(五)系统数据库设计基于上述的软件功能设计,设计数据库模型。利用SQL2000可以很好的设计关系模型和对象模型,可以很方便的生成数据库脚本,也可以很方便地生成数据库设计报告。在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尽量使得设计结果符合3NF范式,但在涉及到性能的若干地方,也有意识地将符合3NF范式的设计降级为符合2NF范式。设计的数据库表单之间关联的部分截图如下所示

三、教学沙盘系统软件测试

在软件系统研发中,软件测试是必不可少的。软件测试是利用各种工具和方法验证软件完成了并且只是完成了要求软件完成的工作。在CTC铁道沙盘系统软件测试的过程中,按照先制定测试方案,编定计划,设计测试用例和测试程序,然后按照测试计划执行,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总结评估的次序进行测试。在本系统,重点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过程是一个循环多次的过程,测试->修改->再测试->再修改……直到满足我们在测试策略中制定的通过测试的标准为止。根据上述表格的测试安排,执行到测试报告阶段,系统的测试结果如下:1.测试数据:测试项总数163通过151项,通过率92.6%失败12项,失败率7.3%其中:严重度———高1项,占比8.3%严重度———中3项,占比25%严重度———低8项,占比66.7%2.项目的总结:经过前2轮的测试和修改,问题已经大大减少,这轮测试结束,发现的问题总数减少到9项,按严重程度的分项数达到了通过测试的标准。因此,测试可以通过,项目的研发过程可以进入收尾阶段。

四、总结和展望

本文实现的系统密切结合福建铁路机电学校针对铁路职工培训与校内铁道运输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仿真控制技术、CTC调度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对项目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系统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对福州至厦门线路上的十个车站系统在铁道运输教学沙盘系统上进行了仿真,在培训与教学上,可以真正实现系统的真实再现,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减少了教学的成本。本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较好地集成了多种设备和系统,包括自自律机系统、控制中心调度系统、车站调度系统、数据库技术、仿真教学系统等,使之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化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在自动化仿真教学方面的需要。本项目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随着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与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应继续关注铁路调度系统的最新技术手段,并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扩充其功能,这是需要长时间投入的研究工作。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策略

一、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的必要性

(一)城市轨道运营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到2020年,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至2500公里。每年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2000~2400人,旺盛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 就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适应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企业用工的要求。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变迁的要求

传统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对接,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

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路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

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由易到难课程安排

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实施教学

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

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2.新课程体系

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

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

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

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实现学生上岗对接。通过学生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的具体真实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基本实现“上岗对接”。

【参考文献】

[1]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P32

[2]刘爱云,田小静.探索与实践“12354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10(4):8

[3]吴亚萍,周大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0(18):22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正常行车;机车检查;行车凭证;实作演练

【分类号】U268.4

随着新型和谐大功率机车投入使用,动车组试验列车的开行,对机车乘务员的操作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同一运营区段担当牵引任务机车型号不一致,机车乘务员最少具备熟悉两种以上机型的操纵能力。如担当南同蒲线牵引任务的机车有DF4B客、DF4D客和HXD3C型,担当太中银线牵引任务的机车有DF4D客、HXD3C和HXD3D型等,机车乘务员对机车运用性能掌握不全面,试验程序以及机车操作开关不熟,将会延误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大西高铁试验段的开通,新型动车组的运行, CTC调度集中设备的广泛应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不断升级。对行车组织工作来说,为确保安全导向原则,基础设备发生改变,行车规章制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任何作业标准及要求都是建立在基础设备之上,所以对机车乘务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必须做到运用自如,缩短故障停时,减少耽误列车运行件数,杜绝造成列车事故,确保列车安全正点运行。

针对机车乘务员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迫切需要通过认真总结、分析其原因,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1当前机车乘务员面临的形势

1.1新型机车投入,专业理论水平缺乏,培训不到位

新型机车的广泛应用,新技术不断更新,机车电器元件升级,机车控制原理、电气线路变化等,对机车乘务员专业理论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传统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采用“交―直―直”传动,整流原件是二极管,新型和谐大功率机车电传动系统为“交―直―交”传动,采用IGBT水冷变流机组,1250KW大转矩异步牵引电动机,具有启动(持续)牵引力大、恒功率速度范围宽、粘着性能好、功率因素高等特点。由于时间紧,培训任务重,不能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学习,只能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1.2机车担当交路长,行车规章知识不统一

随着机车跨局轮乘,机车乘务员也跨局值乘,如太中银车队机车乘务员担当值乘区段为太中银线靖边站至太原站至北京西站,途径西安局、太原局和北京局,各局根据本局行车设备及行车指挥系统的不同,制订的《行车组织规则》也不同,对机车乘务员在运行中执行的规章制度有所差别,造成发生非正常行车后的应急处置方法不同,给列车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情况严重时容易发生耽误列车运行,甚至处理不当造成行车事故。

2提高机车乘务员非正常应急处置能力

2.1开展“新设备、新规章、新知识”培训

2.1.1加强理论培训,重点突出实用性

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培训。一要满足行车需求;二要尊重培训规律,培训考试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延续性,对于较为复杂的培训内容应分部进行,逐个击破,重点突出实作技能。

2.1.2加强实作培训,重点突出应急故障处理

实作培训要务求实效,切合实际。一是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根据机车乘务员流动分散、培训内容多而杂、时效性要求紧等特点,采取短信通报、记名传达、电子宣传橱窗播放多媒体课件、一对一帮教、非脱产及半脱产等培训方式;二是培训内容要联系实际,注重实用、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三是实作技能培训要放到现场或模拟现场作业场景进行,使机车乘务员“学一招、练一招、会一招”。

2.1.3加强规章知识培训,针对担当区段非正常行车措施

对非正常情况涉及到的相关规章条文概念、目的、意义、适用范围充分讲解,然后进行现场综合模拟训练。如:发生弓网故障后受电弓的捆扎、列车区间分离后的处理,涉及到的岗位有机车乘务组、车站值班员、调度员等作业人员,作业场景有防溜、防护、更换车钩、制动软管摘结、联系方式等实作项目,须进行全方位综合演练,不断提高机车乘务员应急处置能力,当切实遇到真正的非正常情况行车时,才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准确迅速处置,有序作业。

2.1.4加强规章知识梳理,作业流程规范,突出实效性

组织业务高素质强,行车经验丰富的机务行车专业人员,对机车乘务作业标准、机车检查作业程序、机车故障应急处理、行车非正常应急处置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科学规范、实际实用、简便易行、学用一致,便于机车乘务员学习和执行。

2.2开展典型案例培训

2.2.1组织整理编写典型案例,制作课件

典型案例培训应按事故案例、防止事故案例和违章违纪案例分别归类。并将事故的概况、原因、责任、教训、措施讲清讲透,对一些典型的行车事故案例编辑成教案,制作成课件,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更具有说服力。重点突出运行中,列车发生非正常情况行车时,因应急处置不当造成事故扩大,延误列车等案例。

2.2.2开展现场教学,突出实作技能

实作培训要以现场作业为主,遵循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作业,本着“讲深、讲细、讲透”,对机车乘务员应掌握的实作技能要使其熟练操作,并须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干,及遇到异常情况应如何处置的思路,开展实作技能培训,使机车乘务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新型机车驾驶性能和一般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法。

2.3开展“学业务、练技术、学规章”大比武活动

2.3.1针对担当机车,开展实作演练

按照机车实作技能培训项目,逐一组织机车乘务员进行演练,使其达到按规范标准操作,运用自如。如HXD3D型机车的高低压试验程序,机车乘务员必须按照试验标准逐一进行演练,达到试验步骤清、技术数据准,并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简单电气、制动机故障。

2.3.2针对担当区段,开展“学规、背规、用规”活动

根据值乘区段,组织机务专业人员对本区段行车知R及安全规章进行一次梳理,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重点突出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处置流程。

本着以岗位为单元,以岗位作业指导书为标准,以实作技能为重点,逐人培训,逐人达标,提高岗位标准化作业能力。充分利用既有实训设施,使用仿真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采取多样化形式组织培训,提高培训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把培训场地设在现场,进行示范教学,提高培训实用性,真正提高机车乘务员的实作技能,非正常行车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国铁道出版社

2.《机车乘务员通用知识》.中国铁道出版社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1.1 教学内容的阐述

接发车作业为《车站信号及维修》课程中实操项目之一。本设计内容重点为熟练地接发列车作业,难点在于严谨规范的操作,同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操作性课程需要演练环境;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③学生间需要交流经验;④评价要客观;⑤课后需要巩固练习。传统教学中教师针对书上内容满堂灌,让学生凭空想象操作过程;学生间没有交流,只有无操作性的小组;评价采用理论课评价方式:考勤、表现、作业等,流于形式;课后练习更是空白。对此,本设计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作为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结合实训室设备、录播系统、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难题。

1.2 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接发车作业操作标准;②掌握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标准完成接发车作业,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的学习作风;②学后自测,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③小组互评环节,培养客观公正的态度。

2 教学过程的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模拟实践为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利用行车调度综合实训室、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将2课时的教学任务设计为8个过程环节。

2.1 课题引入

在有山有水的实训室中,人操作,车能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动车如何跑起来,围绕这个主题,借助实训室软件及沙盘系统,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一台计算机操作一个车站,以“玩”的形式开展探究的学习,解决学生面对学习的心理负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

2.2 知识构建

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次课的知识点,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也有利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3 视频观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操作规范吗?现场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操作的呢?为学生播放接发车标准规范视频,引导学生模拟操作。

2.4 操作训练

规范的接发车作业是本次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解决演练环境的问题。同时利用实训室内录播系统对学生操作进行记录,便于教师了解整个实训室学生的操作情况。另外通过录播系统学生可随时观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2.5 评价环节

评价在操作型的课堂中,往往流于形式,而借助实训室录播系统,学生观看各车站小组的操作视频,以此为依据结合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使过程性评价更合理,让学生“听得见,看得见”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观看录播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取长补短;通过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态度。

2.6 知识测试

传统教学中采用纸质测试题,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自测,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7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有两方面内容:交流体会、布置作业

2.7.1 交流体会

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开设交流讨论区,便于学生交流收获、体会、经验等。同时可将交流内容进行本地保存,为课后学习奠定基础。

2.7.2 布置作业

采用分层作业,拓展引申的思路布置作业。①应用型作业:a.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课下开展复习;b.举例总结列车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方法;c.本次课掌握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本题的设计提高学生接发车作业的熟练程度。②思维拓展型作业:思考通过进路的排列方法及亮灯情况,为下节课研究通过进路作准备。

2.8 整理上传

课后训练环节一直是教学的薄弱之处,但课后的训练又是巩固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针对本设计操作性课程,所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录播系统中的典型案例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在没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远程学习。

3 教学设计的创新

(1)玩―看―学―练―评,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网络、视频、数字化资源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操作、无交流、无课后等教学难题。

(3)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

4 教学反思

信息化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使专业课充满意境之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使我们的课堂不再静止,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受到了教师、学生的好评。但是,信息化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它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催化剂。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北京 102202)

参考文献:

[1]接发列车作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2009.

[2]赵志强.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一、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在教学计划中表现为:课程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在这些课程中,前三样课程课时比例约为80%,该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不得低于40%。

(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仍未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了实训课程,却因为缺少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时间,而无法达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条件,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无法衔接。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还不够合理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仅有少数教师有在铁路一线工作过的经历。而且由于规章、设备、技术的更新,理论知识与现场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会存在现场岗位工作知识无法及时告知学生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铁路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相冲突,从而无法来学校兼职。还有些铁路单位,限制本单位职工去学校兼职上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于有很强实践能力和一线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引进。

目前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比例仍不合理。

(四)教材质量不高,偏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教材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出版了些适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的教材,但新出版的教材多数仍未跳出偏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仍有

定难度。虽然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有部分教师自编或合编教材,但连年的扩招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教材,很少有时间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线,其编写的教材也就很难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

(五)实践教学条件还不完善

随着铁路高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完全适应高速铁路高技能运营人才的需要,需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实践实训设备不足,大多数的实践实训都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完成的,到校外的实训基地,一般也以客运顶岗实习为主,对于其它的几门专业核心课实践机会较少。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铁路行车所涉及的岗位,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无法到铁路现场进行顶岗实践。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铁道交通运营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需求特点,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所谓“循岗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遵照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按岗位能力需求实施教学并依次递进,以满足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如下表所示: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基本工作过程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成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按照以下步骤开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团队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调研,以工作岗位为主线,了解企业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情况,确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定位。

分析工作任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专家小组认可、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业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工作任务的共性,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提炼,将其转化为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织等核心学习领域,并详细描述每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认知规律和各岗位工作过程规律,针对本专业课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与企业合作,将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按照分阶段、分学时设计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

2 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进程。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排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由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顾问委员会牵头,通过集中讨论,对本专业的任职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完成职业能力的归纳总结,按职业能力归纳总结内容开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其课程模块包括基础理论模块、专门化模块、行业技能模块、素质模块。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规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推进。

3 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后,还没有相应的教材与之相配套,因此,就有必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的开发。高职教材开发通过分析铁道运输行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按照行动导向,开发独具特色的高职教材。

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应加大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开发建设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二是在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

在教材开发中,应增加“双师素质型”编者的比例,另一方面应采取邀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审稿的措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技术性。在确定‘双师’型编者时,要特别挑选有定教学经验、懂得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的编写者。

(三)加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

每年需选派本专业教师到铁路运输现场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熟练掌握铁路行车、铁路货运、铁路客运领域各工种的作业程序、作业组织方法、高速铁路先进的运输组织方法和新设备的操作

方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应参加国内外教学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双师型”的教学骨干。

从铁路局、站段选聘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以达到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并且从铁路运输一线引进高级技师充实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任实训教师队伍,使学生校内实训技能与铁路现场需要技能更趋致。

兼职教师、引进的技师和学校原有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带动学校原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对列车调度指挥实训室、接发列车实训室、技术站工作组织实训室、票务工作实训室、车站客运服务实训室、货运实训室的投入,尽可能构建真实或仿真的岗位情境。在该情境下,学生能够进行岗位实际训练或仿真训练,有效地学习现场作业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以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的标准。

此外,规范地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也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选择若干个在铁路运输生产经营方面有代表性、有适当规模、生产技术先进、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的铁路有关站段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如武昌车站,汉阳车站,武汉车站等。可以使学生到服务、管理第一线中去,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与真实环境下,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群)、解决生产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科学有效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绩效评估体系要从过去注重教学过程转向注重教学结果,将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作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设计以应用能力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估方法,制定明确的毕业生质量标准,把握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春运;顶岗实习;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1.15;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38-02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1984年开办以来为铁路输送了3000多名人才,特别是近年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企业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为保证专业大量输出人才的同时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加强校企合作,让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去,以一个准员工的姿态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磨练,才能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践。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后深入企业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顶岗实习与平时校内或一般校外进行的单项技能实习实训不同,它侧重的是体现真实的工作环境,而铁路春运暑运的需要恰恰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从2005年以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每年为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各车务、客运站段提供500-800人次的春运暑运服务,创新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顶岗实习道路。

一、专业传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在国有铁路及地方铁路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一个特色鲜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直以来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基本是铁路行车、客运、货运三大岗位群。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认知和单项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是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这两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前往铁路现场简单跟班学习或在学校模拟实训室进行训练;第三阶段就是顶岗实习,学生通过深入企业作为一名准员工替代铁路职工单独顶岗,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高了职业素养。但是,看似完美的顶岗实习如果按传统思路做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来看,专业顶岗实习一般都是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也就是2-7月份。而在这个时间段内,并不是铁路对人员需求的旺季,而近年来随着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是急剧增加,铁路企业无法为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顶岗实习岗位。其次,由于专业对应铁路行车、客运、货运相关的岗位,而铁路行车、货运相关的岗位例如车站值班员、车站调度员、调车长、连结员、制动员、列车调度员、货运调度员等,由于涉及到人身安全或行车安全的问题,铁路企业对这些岗位上岗要求非常严格。这些岗位要单独上岗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跟班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且铁路企业担心学生的加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安全问题,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只能观摩,不能动手,学生难以通过实习全面了解和熟悉岗位作业的各个环节和处理方法,很难与顶岗实习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能力培养的要求合拍。

二、顶岗实习对接铁路需求的具体思路与做法

面对以上两个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与广铁集团衡阳车务段、惠州车务段、长沙客运段、东莞东客运段、广九客运段等单位召开顶岗实习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利用春运暑运进行顶岗实习的办法。通过探索与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问题。具体思路是:以服务铁路需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顶岗实习为纽带,铁路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过程共管、最终达到校企双方共赢。

1.双赢道路显活力。我国的春运暑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铁路作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出行方式,期间客流急剧增大,在运输组织上难度大,特别是一些主要大型客运站和增开大量旅客列车的客运段深感到人员不够,需要大量的临时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支援工作。在铁路最需要用人的时候,组织具有较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的学生到车站和客运段各个岗位顶岗实习,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双赢。首先,对铁路企业来说,为保证效益,在人员数量方面都是以日常的正常运转为基础配备,而不是以春运暑运期间人员需求为基准。以衡阳车务段为例,每年需要增加大约600人支援春运暑运,如果这600人也纳入员工范围之内,那么不仅每年铁路增加约3000万的人工成本,而且在非繁忙时段,很多职工就会无事可做,管理上会出现很大问题。从2005年开始,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始变更教学进程,与铁路春运暑运对接,利用顶岗实习为铁路“两运”提供人力支持,解决了人员紧张,职工因工作量大而服务水平跟不上的根本问题。其次,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了铁路企业这个大实训场,解决了学生实践场所难找的问题。学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顶岗实习阶段得到了实践的检验。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合作方式由于铁路企业和学校取得了双赢,使得该合作机制颇具活力。

2.校企共管育英才。对于做好顶岗实习光有良好的合作机制还是远远不够,关键在于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考核机制,本专业的顶岗实习从计划的制定到成绩的考核评价都是校企共同管理完成。每年春运暑运开始前学校和企业都会共同组织召开工作方案制定与协调会议,并适时修改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和评价考核体系。每个学生在上岗前都必须经过入路教育、安全教育、岗位业务培训、上岗前动员、上岗考试等各个环节;在顶岗实习指导方面,由专业教师、站段职教科相关人员组成的实习指导团队按照师生比1:15配备,严格按照铁路上班规范进行,班前点名学习和安全预想,班后进行总结分析,及时通报违章违纪情况;在考核评价方面,主要根据顶岗过程的质量来评价,评价主要由学生主体、指导教师、当班师傅三方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正是由于在参与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严格要求,注重过程管理,使每年顶岗实习都能取得校企双方满意的效果,学生毕业后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顶岗实习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迄今为止,参加春运暑运社会实践的学生中有800余人获得了武广高铁衡阳东站、株洲西站、岳阳东站、衡阳车务段、东莞东客运段、惠州车务段、长沙客运段等单位的表彰,本系因此项活动得到院级荣誉10项、市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1项,省、市级媒体报导30余次,并受到铁道部领导的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春运暑运顶岗实习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蔡勤生.以服务春运建设特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2]张治文.以铁路春运暑运为平台做实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顶岗实习[J].职校论坛,2009,(31).

上一篇:大学礼仪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会计上机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