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5 16:01:12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和省消防总队重大危险源调查和评估工作会议精神,通过专家组对重大危险源单体和区域火灾风险评估论证,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帮助认清重大危险源危害现状,为政府完善城镇消防规划和加强消防基础建设出谋划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公安消防部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两个率先”建设、服务“平安”消防安全环境创建。

二、评估论证工作时间

从4月10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专家评估论证时间为4月11日至14日。

三、评估论证内容和方法

(一)4月11日重大危险源评估专家对消防大队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单体进行抽检,抽检量不小于重大危险源单体总量10%,验证其单体评估的准确性。

(二)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抽查评估小组。其中,城市消防供水调查评估小组由市消防大队副大队长方宗兵、市自来水公司经理、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组成;民用和工业建筑调查评估小组由市规划处陈小华副主任、建筑设计院蒋柏荣院长、市消防大队助工组成;化学危险品调查评估小组由市安监局化工科克俭科长、燃气办高工、消防大队助工组成。3个小组对本市消防供水状况,高层、地下建筑和商场、市场、工业建筑等人员密集场所,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单位的安全情况进行抽查评估。重大危险源评估论证工作由市消防大队负责协调,专家组具体负责全市危险源单体和区域风险评估论证工作。

(三)4月15日由市消防大队会同专家小组提出重大危险源区域火灾风险评估论证报告,报送市政府和支队司令部。

四、工作分工和要求

(一)市消防大队具体负责做好专家评估论证前的重大危险源单体复核比对工作,确保数据准确。

(二)市消防大队要认真统计全市以来的火灾及化学灾害事故发生的数量、类别、危害程度及概率,为评估论证提供依据。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火灾风险评估是灭火救援力量布局的主要参考依据,火灾风险评估既包括建筑物自身的风险评估也包括区域规划布局的火灾风险评估,要通过建筑物和城市区域的综合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我国灭火救援力量布局的现状和问题,火灾风险评估与灭火救援力量布局的关系,以及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灭火救援力量布局对策。

【关键词】:火灾 ,风险评估 ,灭火救援力量 ,布局

【 abstract 】 : fire risk assessment is in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ork the main reference basis for power distribution, fire risk assessment includes both building their own risk assessment also include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layout of the fire risk assessment, through buildings and urban area of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layout of the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ork for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ork force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layou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question, fire risk assessment and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ork force layou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e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ork force distribution countermeasures.

【 key words 】 : fire, risk assessment,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ork force, layout

为了建设与地区相适应的消防安全体系,提高地区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保障地区建设跨越式大发展的顺利进行,火灾风险评估须经过科学论证,必须加强和完善城市的火灾风险评估与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研究。

一、当前城市灭火救援力量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有火灾风险但无灭火救援力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很多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受限,无必要的财政投资,使得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或小城市、乡镇,具备火灾隐患和风险,但缺乏必要的灭火救援力量。在我国目前还有七百多个县城没有消防队,这将会使这些地区潜在的火灾风险和火灾损失增大,我们应当加快填补小城市消防站空白工作的步伐,减小城市消防站布局的不合理性,而不是加大这种差别。除了小城市的空白外,乡镇地区的空白,大城市空白的区域都需要布局灭火救援力量。

2.灭火救援力量布局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大,肯定会直接影响各地政府投资的力度,救援力量的布局不可能达到最完善的规划。大城市建筑密度高,人口集中,社会财富集中,适合现行城市标准规定。小城市则存在着执行困难的实际问题。在我国大城市规划人口密度大约在1万人/平方公里,这就是说,按现行消防站布局配置标准,在大城市中,平均4-7万城市人口,就有一个消防队。这目前在我国消防事业发展中无法想象,不符合当前国情。目前国内的布局标准是基于灭火救援的共性因素而提出,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的大小不一、区域功能和产业布局不同,这就使得我国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费问题或者由于相关专业性人才的缺乏,使得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合理性欠缺,科学性不够;而一些发达城市地区灭火救援力量布局虽达到了相关标准,但无法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使得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符合相关规定但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消防站布局建设是灭火救援力量布局的主要内容,但仅仅是基本要求,各地区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布局的灵活性,做到灭火力量布局与地区发展相适应和协调发展。

2.灭火救援力量与“5分钟消防”目标的差距

从目前全国各城市灭火救援力量布局的现状来看“5分钟消防”目标完成情况依然不佳。之所心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资金不足,土地不足,资源不足等等。但火灾的危害不会考虑这些原因,因小失大导致火灾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不值的,也是短视和不负责的表现。灭火救援力量作为一种重要的消防资源, 对其进行优化布局直接关系到消防部门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要依据火灾风险评估结果进行。

火灾风险评估是灭火救援力量布局的主要参考依据,火灾风险评估既包括建筑物自身的风险评估也包括城市规划布局的区域性火灾风险评估,要通过建筑物和城市区域的综合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

由于灭火救援力量所响应事故类型不再局限于火灾,可能还包含特殊救助,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置等,以及一些重大事故,如恐怖袭击、飞机失事事故处置等使得灭火救援不光要考虑如何灭火,还要考虑相关灾难的关联风险和关联处置,所以使得救援力量的灾难处置变得异常复杂;一些火灾发生的频率较大,但是其处置的难度较小且后果通常也不是非常严重;一些火灾发生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其灾难可能是毁灭性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如人员集中程度较高的影院,剧场等,火灾一旦发生直接关系着大量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风险评估报告要综合这些因素,尽可能的将火灾引发的所有可能的关联风险一并考虑,从而为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城市的规划布局是城市功能区划的重要表现,科教文卫功能区如大学城、城市休闲功能区如广场绿地等、居民消费型娱乐功能区如购物及商业街区等以及城市产业园区等。这些城市功能的不同承载地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布局,而各功能区的建筑自身的火灾风险不一,使得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火灾风险也不同。这就要求要全面评估分析火灾风险,为救援力量布局提供参考。

原则上,风险高的区域应配置相对较多的灭火救援力量;而风险低的区域,配置相对较少的灭火救援力量。灭火救援力量布局应当以最大限度降低居民火灾风险为出发点,再考虑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他类型事故风险[1]。

三、灭火救援力量布局对策

1.解决有无灭火救援力量的问题

消防站配备的当务之急是填补消防空白。现行的一刀切的城市消防站配备标准,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就会形成难以跨越的屏障。尚无消防站的小城市起步建站的台阶不能太高,完善加强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资金的逐渐注入。也就是说,城市消防站的从无到有比从弱到强更重要,填补目前我国七百多个县级小城市消防站的空白是最迫切的事。

2.合理确定灭火救援力量的的保护半径

在火灾风险评估报告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扩大灭火救援力量的的保护面积,这样满足大中小城市消防站的配置数量的压力就会大大减缓。保护面积是由消防站的保护半径决定的。在火灾风险评估中可充分考虑下列因素,近而有效增加灭火救援力量的保护半径。根据国家建设标准,辖区面积计算公式:A=2P2

式中:A-消防站辖区面积;P-消防站保护半径。在城市规划用地规模、道路网密度、火灾危险分布、道路通行状况等均值的理想状态下,消防站保护半径与辖区面积可参照下表1

理想模型下辖区面积与消防站至辖区最远点的关系为:以消防站为区域中心,以消防站至辖区最远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围合的区域如图1和图2,

图1理想模型下的站址辖区图图2理想模型下的总体布局图

由于理想模型与城市实际情况往往具有较大差距,消防站辖区面积实际上是个变数,上述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很多影响布局的因素简单化,缺少考虑城市和地区的自身特性,没有考虑道路阻抗及服务时间的综合影响。同时,地区经济水平、交通状况,地区风险级数等因素也会对站址服务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如服务范围重叠、或出现消防盲区等情况。所以我们可依据理想模型,重点考虑地区差异,通过在火灾风险评估中详细评估地区的实际情况,再结合理想模型状态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在做火灾风险评估是,要重点对地区内的下列因素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最适宜的消防保护半径,尽可能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消防保护半径。

1)消防站配置的消防车性能,关键是消防车的可能速度是否满足扩大保护半径的要求。

2)区域消防通道条件是否满足护大保护半径的要求。如道路宽度,路面平整度,道路指挥信号系统是否完善。以及火灾发生后,消防车可能的行驶路线,各路线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交通流量计算、交通网络对消防车可能的影响等因素。只要消防通道的整体性能提高,就为救援力量护大保护半径提供了充分条件。

3)消防通讯条件是否满足扩大保护半径的要求。原来城市15分钟消防原则中的2.5分钟通讯时间是否在新的通讯条件下,可以节省尽可能多的时间,这样可以增加消防车的行驶时间,1分钟就可增加消防车的行车里程至少一公里,这将大大增加消防站的保护半径和覆盖面积。

实事求是地说,在原来的条件基础上,只要使消防站的保护半径增加一公里,那么保护面积将增加一倍甚至数倍,消防站的布局配置密度压力将大大缓解。

3.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灭火救援力量三层布局

灭火救援力量作为消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消防站、消防装备及消防人员组成。从救援力量的价值发挥来讲,在有限的消防资源上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是灭火救援力量布局的重要出发点。所以根据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来决策灭火救援力量的布局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是最有效的布局策略。基于些种策略根据结构进行“三层布局”即,对消防站的布局、灭火救援装备的布局以及人员配置的布局。

消防站的布局

对消防站布局的要求是:提升火灾警报的响应时间,最快程度达到接警后及时到达现场的极限标准[2]。根据目前消防站建设标准,其一般原则为“以火灾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沿最远点为标准,建设一个消防站”,也就是通常说的“5分钟消防”目标。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和城市很难做到这一标准。所以依据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报告来设定不同的到达时间,这样可能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还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消防站资源。

灭火救援装备的布局

由于各个城市和地区间的功能区发生火灾的风险不一,种类多样,一旦发生火灾,对灭火所需的装备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对确定区域进行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火灾发生的机制进行灭火救援所需的装备布局。救援装备要满足该区域火灾风险评估可能的火灾类型和救援需求。

3)人员配置的布局

由于火灾风险的不确定性,救援人员的布局不可能达到最完善,但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将救援人员的配置尽可能优化。区域人口、可能的火灾的类型和规模、火灾的频度等。根据这些因素的风险评估优化配置人员,是救援力量布局的重要方式。

根据各消防站灭火救援装备及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主要风险评估结果的各项关系系数里,损失的评估远远难以达到更加精准的参数,对风险评估的高危目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要根据“风险扩大化”或者“不确定性因子”的发生机制,要确保做到万无一失!除了对城市灭火救援力量的基本布局需求的基础之上,还应考虑城市灭火救援综合力量的储备系数[3],从而得到火灾发生更大风险时,救援力量的布局能够满足城市灭火的总体需求。储备系数主要考虑城市同时发生两起特大火灾以及本地经济特征。

四、总结

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要确保进行设定发生火灾时,确保所有人员生命不受到威胁,如何最佳高效和安全地对评估目标物人群安全疏散,其次是保证人们的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火灾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火灾风险评估的程序和内容应严格按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依据,评估目标要明确,数据要充分、可靠,评估工作内容和程序要合理,逻辑论证过程要严密;所采用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技术、灭火救援力量布局评估与规划技术体系要完整,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要能较好地为消防站、消防装备规划的论证提供系统分析手段。

【参考文献】:

[1]郭海涛.消防站合理布局配置有关问题的初探[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2):27-29.

[2]李秋铃.浅析城市消防站布局配置[J].中国科技财富,2009,(8):220.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应用场合;内容

公安部2009年颁布的《建设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应用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性能化设计规定)中指出:“超出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的工程项目可采用性能化设计评估方法”。

1.消防性能化设计的引入

随着中国房地产及大型基础设施事业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大体量商业综合体、体育文化设施、车站、机场等大型建筑(以下简称超限建筑)不断涌现。为了实现特殊建筑布局需要,就给建筑设计、消防设计带来了困难,用现有消防规范衡量这些超限建筑,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要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进行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依据,而对于无法完全按照我国现行的消防规范来设计的建筑,其火灾防治应当以火灾安全工程学为理论依据,采用以性能化防火设计为基础的方法,针对性的给出消防措施,实现消防安全。

2.什么是消防性能化设计

根据消防性能化设计规定,“建设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以下简称性能化设计评估)是指根据建设工程使用功能和消防安全要求,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原理,采用先进适用的计算分析工具和方法,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提供设计参数、方案,或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完成相关技术文件的工作过程。

消防性能化设计包含了性能化防火分析和设计。性能化防火分析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使用要求,用物理参数定量描述出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分析火灾对建筑物内部的人员、财产以及建筑结构的影响程度,为采取恰当的消防对策提供依据。性能化设计是在性能化防火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建筑物现场条件、人员及财产的安全,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消防措施。

消防性能化设计的精髓是在消防设计初期,仅提出消防安全所需的性能要求和指标,而不是要求设计人员必须采用某些特定的解决方法。如何达到这些指标要求,采取什么样的工程措施则由设计人员自己确定。但最终要求设计人员证明其所选择的工程解决方法是安全可靠的,所采用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可信赖的,消防工程审核人员也可以利用相同的评估手段来验证设计是否能够达到了安全目标。

消防性能化设计有以下优点:第一,充分考虑了每栋建筑的独特性能、用途、风险和使用者的需要;第二,注重安全目标的达到,并不限制采取何种措施,有利于发挥设计人员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性能化设计中使用的手段和分析方法、火灾模型和疏散软件正在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精度,为一些新颖的建筑设计创造了条件;第四,性能化设计可以提供详细的建筑安全评估报告,便于使用者有的放矢的加强消防安全工作。通过性能化分析,能够分析具体项目所特有的火灾危险和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可以实现综合性的消防对策,更能清楚的认识该建筑防火工作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建立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

3. 工程项目可采用性能化设计评估方法的应用场合

(1)超出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的(规范所未涵盖或涉及深度不够的);

(2)按照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进行防火分隔、防烟排烟、安全疏散、建筑构件耐火等设计时,难以满足工程项目特殊使用功能的(如执行规范将严重影响建筑功能与表现的)。

4.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分析对象的现场状况:分析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首先明确建筑的结构特点,进而识别该建筑物的重大火灾危险源。

(2)设定防火安全目的和目标:基本的防火安全目的可分为与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目的和与其它安全相关的目的,前者考虑的是在火灾中的各类人员的安全,包括居住者、工作人员、顾客、消防人员等,通常这是大部分建筑物防火安全的主要目标,其它安全目的包括保护财产安全等。

(3)制定工程设计及分析评估方法:在进行消防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而开展的火灾危险分析中,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这种模拟方法可以预测建筑物发生某种火灾后的火区大小、烟气层高度、室内温度、典型燃烧组分浓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这些数据可直接用于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设计、人员疏散分析、消防设施的作用分析等方面,也可为其它安全分析方法提供必要的参数。

(4)具体分析影响防火安全目标的因素:深入分析各有关因素对实现防火安全目标的影响,是火灾风险评估的关键一环。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可燃物的燃烧特性与分布状况、室内外环境对火灾发展的影响、室内消防设施的配置状况、建筑物使用者的特点、消防部门救援的状况等。

(5)火灾防治有效性评价

(6)给出的消防难点技术解决方案

(7)给出分析报告:每次火灾风险分析完成后,应当给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报告。报告应明确指出该建筑是否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原有设计是否需要进行某些修改、如何进行修改等。

结束语:

在工程实际中合理的运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解决超限建筑的消防设计难题,实现超限建筑的消防设计,确保人员消防安全,从而实现建筑对空间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公安部 《建设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公消[2009]52号)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安全生产;评估机制;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的不断提高,一旦发生医院安全事故,容易造成人员及经济的重大损失,这就给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分析,建立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对安全风险进行脆弱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推进隐患整改落实,消除隐患风险,维护医院安全管理秩序。

1安全生产评估的定义

安全生产评估是指识别危害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若不能完全找出安全事故危害的所在,就没法对每个危害的风险作出评估,并对安全事故危害作出有效的控制。当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被鉴定为有安全事故危险性时,便应考虑怎样进行评估工作,以简化及减少风险评估的次数来提高效率。安全风险评估主要由以下3个步骤所组成:识别安全事故的危害、评估危害的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措施及管理。

2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的作用

2.1建立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的必要性

医院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各类患者及陪伴人员多,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较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社会影响较大。从医院环境来看,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医患矛盾引发的涉医案件,易发、高发。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部分人员钻法律漏洞,对自己有利时相信法律,对自己不利时就靠胡闹,认为靠“闹”就可以给医院施压,来争取利益最大化,这给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二是消防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012年—2016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火灾2389起,死亡8人,直接财产损失1328.1万元。2016年,全国医院共发生火灾442起,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253.3万元。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设备不断革新,医院消防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消防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三是特种设备发生故障引发事件。医院使用的锅炉、压力容器、电力系统、医疗气体、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大量使用,也同样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旦上述事件的发生,如果处置不当,就会演变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2.2建立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的实用性

在于一旦发生事故,可以节省应急反应时间,各部门能依照机制按预案启动联动,有效避免人力财力的浪费。对于一些人为麻痹大意、管理疏忽造成的事故,如果按照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能够预测到,及时消除整改就能有效地避免其发生。即使面对一些偶发性事件,只要把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做得完善,就可以将人、财、物损失降到最低。目前,医院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评估、预防机制还不完善,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人员严重缺乏,技能还比较落后,维护维修不到位等问题,这给医院保卫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更个性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医院建立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是最好的办法。

3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分类

做好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是保障医院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状态,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在于管理者对客观现实预判不足,主观方面认识局限导致实际结果偏离预期。因此,对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首先要清楚医院安全管理存在哪些风险。

3.1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风险

3.1.1因人为管理不到位,麻痹大意造成的可预防性安全事件与不可预测的安全事件相比,人为管理不到位可预防性安全事件侧重于个人行为的非意图性。其通常是由于个人安全意识淡漠,疏忽大意导致的安全事件。如:使用电气设备因不当违规使用引发火灾,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医疗机构共发生火灾4173起,因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2005起,占总数的48%,为火灾的首要致灾因素。从医院火灾的起火原因来看,违反电气安装使用规定引发的占47.5%,用火不慎占8.1%,吸烟占6.1%,生产作业占3.2%,自燃占2%,放火占1.6%,玩火占1.1%,雷击占0.2%,原因不明确及其他占24.9%。此类事件,首先可通过多层次、广范围的安全培训教育,树立医务人员的“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其次,将安全责任制落实到每个病房、诊室,使每位医务人员都参与到医院安全管理中去,形成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3.1.2人为意图不可预防事件其特点是发生频率较大,突发程度高,过激行为强,负面影响大。对待此类事件,一方面做好医院急诊、儿科等容易发生伤医事件区域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设备,如配备保安队员定点守护,安装一键式报警设备等。另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熟悉工作区域的逃生通道等。同时,要做好信息沟通,加强与公安部门的研判及联动机制。3.1.3自然灾害安全事件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闪电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医院面对的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有地震、洪涝、台风、暴雪等。此类事件伤及面广,损害性强,对待这种安全事件,一方面需要医院的硬件建设,如避难场所,紧急救援装备的配置,医疗救援物资的备用,后勤保障的粮食、水的物资储备,紧急联络的通讯设备等。另一方面,需要对医务人员、义务消防队员进行地震、洪涝等灾害的培训教育及逃生救援演练。以上这些问题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处置难度大,造成后果影响大。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需要发挥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的作用,从客观规律出发,面对医院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思考建立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的方式方法。

3.2医院安全生产管理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后果等级

根据《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的要求,医院应开展灾害易损性分析,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按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概率等,得出医院各类安全生产管理事件存在的风险等级。同时,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服务影响、社会影响、舆情关注度、应急准备、反应速度等进行等级分析,从“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层次对风险后果进行划分。

4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的性质

医院面对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需要在医院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根据工作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存在的隐患,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研判风险性质,认清风险实质,建立责任机制,制定具体防范风险预案。

4.1合法性评估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估,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符合党的方针路线。

4.2合理性评估

评估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符合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评估要结合实际,要及时收集、分析、研判原因,加强沟通,达到问题的和谐解决。

4.3可控性评估

在预计到风险时,评估各类风险是否会给医院安全生产管理造成影响,如何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应急准备以及消除隐患的能力,制定的应急预案和措施是否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4动态性评估

评估不是静态的,其将根据隐患自身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变化调整。对于一件存在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事件,要充分设想其发展状态,并预先制定解决应急方案,要密切跟踪事态变化,对评估进行调整。

5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的方法

建立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医院安全管理水平,充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应急有备”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5.1确定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组织构成,制定评估方案

根据医院安全生产管理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及等级分类,建立评估机制应建立组织体系,并明确责任。5.1.1组织体系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小组是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下设机构,由主管安全院领导任组长,院办、党办、保卫、总务、设备、医务为成员。同时可邀请消防、公安等部门专家为顾问,进行科学论证,参与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和风险防控具体工作。其职责是进行日常工作中的风险评估,确保医院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督促检查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评估出的隐患问题,落实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工作,确保隐患得到妥善处置;加大宣传教育,调动医护职工参与到安全生产督查工作中去。5.1.2组织责任做好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确保医院安全工作目标实现;严格督查和指导,确保工作落实;针对评估出的问题,落实防范措施;加强调研,健全机制,确保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5.1.3定期进行评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等专项性评估,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研判。评估的方法可采取多种方式,问卷调查、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广泛征集职工意见。5.1.4树立责任主体意识,严格督查考核设立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有专职部门进行督查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党政同责,失职追责”和“管医疗必须管安全、管科研必须管安全、管教学必须管安全”的监管意识。发现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并抄送其主管院领导,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台账,督促职能部门尽快整改落实消除隐患。

5.2针对评估意见,不断完善制度及预案

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报告制定出来后,要按照程序上报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对评估出的问题需要进行整改的,职能部门要按照分工及时完成整改工作。保卫部门应为评估整改的监督部门,跟踪整改过程,对于执行不力的部门,严格上报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进行责任追究。但也应注意医院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为了保证评估结果能够真正反映医院实际,医院要不断进行制度及预案修订和应急体系的完善,保证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行之有效。5.2.1培养提高医护职工、学生正确的安全意识医院存在于社会之中,医院不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医护职工、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威胁的危险不可能完全消除。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宣传教育,培养医护职工、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5.2.2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反应力量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必须在事件发生就要建立起相应的处置力量,医院应建立一支应突队伍这样才能以快制快,第一时间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掌控之中。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机制可以系统、均衡地帮助我们在医院所面临的众多风险中找到发生概率高、人员伤害大、财产损失多、服务影响大的灾害风险,避免了经验主义的产生,从而真正明确医院最需要优先应对的风险。同时,也要求医务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深刻认识到建立医院安全生产评估机制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整改落实完善,使得医院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更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切实保障医院的安全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1]王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朱亿寒.落实安全生产创建平安医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1):80-81.

[3]姚瑶,刘瑞林,李妙,等.灾害脆弱性分析在医院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1):36-39.

[4]聂彩霞,王青,赵启邹,等.探讨KAISER模型在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5(1):140-143.

[5]魏润玲,翟书会,杨亚静.凯撒模型在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0):14-16.

[6]钟靓,傅海君,梁剑芳,等.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灾害脆弱性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5(10):128-129.

[7]杨晨,吴永仁,何艳燕,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现代医院,2016,16(10):1551-1554.

[8]黄亚杰,刘玉莹,陈伟,等.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探讨[J].现代医院,2014(8):139-140.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型活动 现场安全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13-02

近年来,大型活动作为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载体,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型活动的举办次数也呈现出逐年增多的状态。然而,由于大型活动规模较大,又是在短时间内聚集众多的参与人员和物资,很容易在大型活动现场引发各种纠纷、冲突甚至是治安灾害事故等诸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吉林省在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构建吉林省大型活动现场安全评估体系,对于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的概念

1.1 大型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机关承担了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但是截至到目前为止,对大型活动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准确和达成共识的定义。但一般来说,对于大型活动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大型”,即活动的规模较大,如活动中参与的人员众多、涉及到的部门和相关组织多、需要准备大量的物资等;另一个是“活动”,这里所指的活动有别于词典里的活动定义,而是一种非日常性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公安机关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采用较多的是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中的定义,即大型群众性活动(以下简称大型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活动。

1.2 现场安全

“现场”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个是空间的角度,即大型活动举办现场及其周边能够影响到活动安全举办的区域所围成的有限空间。另一个则是时间的角度,所谓的现场一般是指大型活动举办过程中的状态,即社会参与人员从进入大型活动场地开始一直到活动结束的过程。

“安全”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这里所指的安全是指在大型活动举办过程中不出现人员的伤害,如踩踏事件、临时搭建设备或者固定设备对人的伤害、恐怖袭击事件的伤害等。

因此,文章研究的“现场安全”即为在大型活动举办过程中,在活动场所空间内没有发生人员的伤亡以及影响大型活动正常进行的状态。

2 吉林省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责任意识落实不到位

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大型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责任应该是“谁主办,谁负责”,即主办方应承担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但是,通过对吉林省举办的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尤其是对长春市近年来举办的大型活动管理现状研究发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非政府主办的政治性大型活动,仍然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活动是由公安机关负责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首先,对于非政府行为的政治性大型活动,公安机关本应是负责审批、监督、指导的部门,但是由于承担了大量的安保工作,本身的这些职能难以得到体现。其次,大部分主办方由于没有安全责任意识,对于公安机关检查指导的方案落实不到位。另外,场地提供方也缺少对于现场设施设备的检查责任追究制度,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型活动的现场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2.2 缺乏实战演练,应急反应能力不强

目前,吉林省长春市公安部门针对每一场举办的大型活动都会制定相关的活动现场安全保卫方案并严格实施,但是,在预案和实战演练方面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预案和实战演练都是为了有效处理大型活动现场的突发事件而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然而通过对目前长春市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调查,并没有把这两项工作具体化、常态化,这使得参与大型活动现场安全保卫的公安民警、保安员、志愿者缺少提高现场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方面的锻炼,从而使大型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够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地运行。

2.3 风险评估体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对大型活动现场安全保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在大型活动现场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保卫力量部署和应急预案工作。但是,目前吉林省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工作仍然存在着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工作中还没有成型的风险评估流程,导致在现场勘查时依然按经验办事,缺乏科学性等,严重制约着大型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3 加强吉林省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的对策

针对吉林省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三点管理对策。

3.1 加强人员的教育训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大型活动现场的人群包括现场的工作人员、活动的演出人员和社会参与群众,其中活动现场的工作人员和社会群众对活动现场的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这两类人员的教育训练,提高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把吉林省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化,规定省市公安民警、专业保安员、社会志愿者、专业应急处置力量等安保主体在大型活动现场管理中的定位和应掌握的各项安全技能和工作方法,使所有的安全管理人员能够熟知任务、提高实战水平,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冷静地进行处置,采取应急措施从而有效疏导人群。同时对大型活动的主办方、承办方和场地提供方的相关安全责任人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活动举办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建立其与警方的良好的协作机制,并落实责任负责制,使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积极主动落实责任,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另外,还要重视实际模拟演练,模拟演练是提高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处置应急事件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一般演练和特殊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实际的现场管理能力,同时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漏洞和不足,进而完善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减少社会群众对吉林省大型活动现场安全造成的影响。首先,针对人群密度这一影响因素,可以采取降低观众群分布风险的方法,严格控制大型活动场地的观众总人数和观众分布的局部密度。如根据活动现场可以容纳的观众群的最大安全容量,通过票证制度管控到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社会人员的总数量,同时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现场勘查的风险评估结果,预测出大型活动现场容易出现观众群局部密度过大的区域,在这些风险系数过高的瓶颈点增派足够的安保人员疏散附近逗留的群众,并且制定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群体的局部密度多大导致的秩序混乱。其次,针对人群流向这一影响因素,设置合理的社会观众群的流动路线,在容易出现异向流的节点,配备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进行引导和指引,必要的情况可以采取隔断人群的方法,防止由于人群的无序流动导致的人流的冲撞和混乱,并且提前制定预案,确定好安全有效的疏散路径。

3.2 加强重点管控,保障设施安全

吉林省大型活动安全管理中现场的设备设施和应急疏散通道也是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首先,对于固有设施设备,应由活动场地提供方的相关负责人就场地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和适应性出发,逐一排查安全隐患,并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场地工作人员可以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安全检查工作的细致性。另外,对于活动场地的安全疏散通道和出入口,应由专人负责检查和查验,保障疏散通道的宽度和距离、安全出入口的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的相关规定,并且通过相关的疏散软件提前模拟查找出疏散通道和出入口的瓶颈点,制定出紧急情况下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在重点节点利用疏散标志引导观众群的出入通道和疏散路径。其次,对于临时设备设施,活动主办方应严格按照大型活动的审批程序提前进行申请,并由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尤其是改变活动现场使用性质的大型活动,更要着重检查新搭建的大功率电器和疏散通道等。对于应急设备,通过专人负责,他人监督的制度,保障医疗救护物资、消防物资和其他应急物资的配备,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保障现场安全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是保障大型活动现场安全的重要保障。首先,严格把控大型活动的审批程序,要求举办大型活动的主办方在向吉林省公安机关提交审批材料时同时提交风险评估的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相应的安全许可。这样,通过主办方的商业需求,可间接的带动市场上风险评估机构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吉林省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水平。其次,由吉林省公安机关进行监督指导,使大型活动的主办方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落实活动现场的安全保卫措施,如现场临时设施设备等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降低活动现场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根据风险评估的安全等级,合理规划部署大型活动现场的勤务等级模式。将大型活动现场的安全等级分为安全、较安全、一般安全、较危险和危险5个等级,不同等级的风险评估结果对应不同的大型活动现场安全保卫警务等级,为科学高效地配备吉林省大型活动现场的安保力量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鸣,钱晓群.论大型群众性活动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56-61.

[3] 章春明.大型活动现场安保要点解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3):36-39.

[4] 龙亮.德国大型活动安保策略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1):26.

[5] 肖艳霞,周维.论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1-33.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护理工作;风险管理;计划;降低;危害

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时刻都会出现一定的危机和风险。那么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更是危机四伏。通过制定医院护理工作风险管理计划,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消除或降低危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功能于一体的省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编制床位503张,护理人员412人,护士长24名,科护士长2名,护理部主任1名。医院护理工作职责是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健康宣教、保健服务;承担部分护理教学和全省精神专科护士培训任务等。建院60多年来,医院护理工作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方便、快捷的护理服务。近几年来,医院通过深化护理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虽然,从整体上看医院运营状况尚好,但在医院护理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风险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显性的和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护理工作的发展。医院护理工作的风险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医院质量建设、品牌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患者自身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医院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不但损伤患者利益,也使医院的战略、经营活动以及医院的公众形象受损。医院领导层认为,在全面加强医院管理,努力建设闻名全国,省内一流的专科医院发展目标中,有计划地做好护理风险管理是组织进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为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制定了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笔者作为参与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成员之一,深感责任重大,有义务为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尽心尽力。本人在认真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广泛听取护理专家和护理管理者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建议成立由主任:业务副院长副主任: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感染科科长保卫科科长营养科科长、药剂科科长、信息科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科长、人事科科长各科室护士长为成员的是护理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目标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减少负性事件,竭尽全力消除或降低各种风险,及时控制、通畅快捷地应对各种风险,风险有效控制率达到90%以上。从而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广大患者、人民群众和全体医务工作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保证医院健康运营[3],促进医院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改进。职责任务是进行护理工作风险管理的统一布置,制定详细的控制计划,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按照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有重大影响的风险项目按上报程序及时上报;遇紧急问题,及时组织召开相关的会议,提出正确的处理意见。做好信息,对需要公开的风险项目及时向媒体和公众公开;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做到有效沟通,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严格执行风险报告制度,按要求上报风险的相关情况,不得瞒报、漏报、迟报;负责医院护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1风险识别和风险描述

笔者针对风险的种类、危害程度、优先次序等内容发放专家问卷50份,回收45份,有效应答率为90%。并结合查阅医院护理纠纷投诉记录和不良事件记录、广泛听取医院管理者和不同层次人员意见基础上,对风险鉴别、衡量和分析[4],识别出医院护理工作存在的几十种风险。按照风险优先级别,列出9个项目进行描述。患者安全风险:由于护理人员技术上的错误、责任心缺乏、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原因,患者病情加重、意外摔伤甚至死亡。消防安全风险:科室护士长对消防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培训不利等原因,有火灾发生的可能,给医院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院内感染风险:由于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差等原因,发生院内感染,使病人利益和医院声誉受损。设备使用风险:由于设备管理和实用没有严格遵守有关制度和操作程序,给患者带来伤害。药事管理风险:由于药物品种繁杂、药品名称多样化、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用错药等现象发生,使患者利益受损,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纠纷,医院的形象造成危害。食品安全风险:由于食品质量问题或者防污染不力导致食物腐败变质或污染,使患者和护理人员因食物中毒造成损害。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由于精神病人具有攻击性,护士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无规律以及医院内部存在重医轻护等因素,导致精神科护士工作中受到暴力攻击,疲乏倦怠,心理不平衡等,造成身体和心理的损害。人力资源风险:由于上级管理部门对医院核定的编制不足,导致护理人员紧缺,对护士培训方法不当达不到预期效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不符合实际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而使医院发生人力资源危机的可能。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由于护士长对科室网络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可能造成科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崩溃或瘫痪,给患者造成不必要麻烦和损失。

2风险分析、风险矩阵量化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

以下通过风险的2个维度,即发生频率与一旦发生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分析,根据风险发生频率的变化,对风险发生后果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建立风险量化矩阵。

3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医院决策者和护理管理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风险隐患,强化风险管理,确立评价体系,纠正系统风险[5]。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应主动工作,根据所分管风险管理项目,对以下控制措施加以细化,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风险的发生。

3.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

实践证明:只有在结合法律和实践基础上不断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才能使护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轨道,从而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

3.2加强宣传,强化职业风险意识

通过理论知识讲座,观看各级各类风险的警示教育片,宣传风险管理的益处,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和紧急状况下应急处置意识,消除或降低风险的危害。

3.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增加培训次数,丰富培训内容,如法律法规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卫生知识等,保证培训效果,不断提高护士的文化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做好本职工作及防范风险的能力。

3.4加强人性化管理,增强护士的主人翁意识

实施人性化管理,可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护士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会有效杜绝和降低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率,规避风险。

3.5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在风险防范方面工作业绩突出,年度内无任何差错事故的护士要及时表扬和奖励,树立模范典型的带头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工作拖拉,责任心不强,经常发生差错事故,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护士,根据后果的轻重程度给予说服教育、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甚至降级降职等处罚。从而达到警示、教育、激励的作用。

3.6建立风险监测、持续改进和有效沟通机制

护理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每月、每季度、每年都要做好监测记录,做好阶段总结和年终总结。根据风险控制效果好坏,对各项措施进行及时改进。畅通沟通渠道,加强有效沟通,强制信息报告,实时对不良事件进行。在组织实施风险控制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医院的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医院在必要时向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援助。竭力将一些苗头性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

4结语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项目,一年内将使各种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成功率能达到95%以上,剩余风险会明显减少,有些风险会彻底消除。笔者认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项目,医院从风险管理委员会到各个风险管理小组及小组成员分别对风险管理项目实施负有领导责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同时会使医院职工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使各种风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减少风险对患者、对员工、对医院的损失,提升医院的品牌和医院的公众形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建设闻名全国,省内一流的专科医院发展目标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

5总结

通过制定医院护理工作风险管理计划,有利于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消除或降低危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潘荣华.医院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初探[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7(12):56-57.

[2]黄海.对临床医疗风险认知与管理策略的思考[J].华南国防医学,2007(3):48-51.

[3]刘兰辉.加强医疗风险管理保证医疗安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4):1.

[4]刘薇薇,刘朝杰.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培训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2009(10):34-36.

[5]左翠平,赵汝君,马维杰,等.医疗风险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32):69.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防 中介 社会化 作用

消防中介机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在维护社会消防安全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消防中介服务不仅可以提升消防工作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也有利于提高广大社会单位的消防工作水平,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大力培育、发展、规范消防中介组织,发挥其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解决公安消防机构警力不足、提升消防监督工作效率、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1.消防中介机构的定义

笔者认为消防中介组织可定义为位于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公安消防机构)与被管理对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完全市场调节的方式进行运作,工作行为遵循国家消防法律法规的规定,提供特定消防服务内容,以及在本行业内开展消防安全管理,督促成员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社会组织。

2.消防中介机构存在及发展的社会背景

2.1消防工作模式的转变需要中介机构的及时介入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职能转变的情况下,各类消防中介机构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是消防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政府的职能由以往的监管型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按照《消防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以及公安机关深化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消防监督工作必须从承担无限职责的“点对点式”管理向“在社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共同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落实各自的主体消防安全职责的前提下,消防机构以抽查、指导为主的服务型管理”转变,将社会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履行的自主消防安全管理职责依法返还社会。而由于当前社会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单位实现提升消防工作水平,实现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消防工作目标,消防中介服务的参与至关重要。

2.2消防工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消防中介机构的充分参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单位、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为例,辖区现有经工商注册的社会单位12632家,遍布在全县8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消防大队现有消防监督员4人,文员6人,加上8个公安派出所的8名专职消防民警,人均管理单位(场所)1052家,管理难度较大。结合现阶段群众普遍对消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的实际状况,如果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落实自身消防工作职责,必然导致社会单位火灾隐患大量新增,以往的隐患存量难以减少,甚至出现区域性火灾隐患的局面,火灾四项指标可能出现大幅度增加的不利态势。为此,早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就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将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鼓励发展提供消防安全技术服务的中介组织。”若消防中介服务项目、内容、标准能及时得到规范,适应社会需求,中介机构的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3.消防中介机构组成类别及中介服务工作开展现状

3.1消防中介机构组成类别

具有管理职能的消防中介组织,消防协会,云南省消防协会驻大理分支机构,其主要职责为制定从业准则、规范行业行为、开展中介服务、保障公平竞争,指导性市场信息,对会员单位进行信用评价。

具有公证、监督性质的相关检测、认证机构,包括国家消防技术检测中心,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消防司法鉴定中心,以及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等。

以经营为目的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的消防中介组织。包括城市火灾远程监控中心、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图纸咨询公司、消防设施检测公司、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公司、消防施工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机构、保安服务公司等。

3.2大理市消防中介服务工作开展现状

3.2.1行业协会消防工作开展现状。大理州旅游业协会、大理市网吧协会、大理州燃气协会、天城商会等行业协会在创建之初的目的主要是协调行业内部关系,以群体的形式帮助会员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然而,随着会员单位消防安全意识的逐步提升,在消防部门的支持、培育和引导下,行业协会已将消防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来抓,主动协助消防部门开展行业消防管理,制定行业消防安全公约,定期对会员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情况进行考评指导,有效提升了行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单位自发创建形成的非赢利性组织,其公益性质特征显著,本身具备了发展壮大的广泛群众基础,加之消防部门适当的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协会在消防机构与监管对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近年来,通过行业协会管安全,大理市培养出了一批获得省、州、市各级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认可的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和消防安全“明白人”,为提升社会单位消防工作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起到了示范作用。

3.2.2经营性消防技术服务的消防中介组织运营情况。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公司、城市火灾远程监控中心在自动消防设施维护和重点单位远程火灾监控领域均运行平稳,但发展较为缓慢。而建筑工程设计院、建筑工程消防图纸咨询公司和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公司已经在消防设计备案抽查和消防验收备案抽查过程中已经发挥了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缓解部门与单位之间矛盾、提出可行性意见指导整改具体问题的作用。现阶段盈利性中介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业务范围较窄,获取信息渠道较少,主要依靠消防部门支持开展工作。二是技术力量还有待提高;三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中介机构常常不能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作出公正的结论,出具的报告质量不高,甚至有弄虚作假满足建设单位要求的情况存在,降低了社会单位和消防机构对技术评判的信任度。

4.现阶段消防中介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消防中介组织存在法律层面空缺

目前我国并未立法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组织形式、运行方式、法律责任进行明确,《消防法》针对消防中介机构的行政责任进行了明确,而中介组织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消防中介组织、工作程序、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形成了消防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不明确;消防中介行业管理制度不明晰;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和执业标准参差不齐;中介机构信用评级体系不客观、不全面;中介机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不明晰,违法成本相对较低的混乱局面。

4.2服务意识淡薄,行政手段过度干预中介服务

消防中介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消防和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但绝大多数的营利性质的消防中介机构过分依赖政府的支持,不注重市场开发和培育,没有从满足现实消防工作需求和服务社会单位实现双赢的角度出发,不能以贴近社会单位的实际需求的姿态推行服务项目、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不依靠市场规律而一味依赖行政部门的强制命令开展工作,导致社会认同度不高,一旦离开政策的支持和行政干预,各项业务就难以为继。

4.3从业人员数量缺乏、专业素质不高

消防是一门边缘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建筑学、法学、给排水、化学、材料学、物理、电子信息、自动化工程、公共管理、刑侦等学科。从事消防技术中介业务需要大量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消防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服务行为上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缺少国家认可的从业资格考试和人员从业工作记录等原因,导致高素质专业人才稀缺,连甚至熟练技术人员也十分匮乏,普遍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加之部分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操守不严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难以满足中介业务的实际需要,十分不利于消防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

5.培育消防中介机构与规范中介服务展望

5.1健全中介法律法规,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规范中介服务行为

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活动作为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活动,消防机构必须严格按照《云南省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的要求,对辖区内消防中介机构的组织、工作程序、权利义务、法律责任进行规范。同时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针对消防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单位公布中介机构信用评级情况,加强行业自律,保证中介服务质量。

5.2充分培育公益型消防中介机构

各类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开展行业消防管理,可视为公益性消防中介组织在运作。此类管理活动具有以服务成员单位为出发点、工作措施紧密贴合实际需要、有效承接管理部门与监管对象、社会认同度较高的特点。消防机构必须推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协会在消防管理环节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协会消防管理工作监管和制约机制,指导行业协会顺利向的公益性消防中介组织转型职责,促使相关行业的消防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5.3建立完善培训考核机制,扩充专业技术人才库

在消防中介服务行业,为了有效扩充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数,应当全面推行注册消防工程师国家认证考试制度。实行消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对象,包括技术员和注册消防工程师两类。在消防设计、施工图审查、消防产品质量评定、火灾风险评估等消防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必须由通过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注册登记的注册消防工程师负责。而消防设施检测维修员、自动消防设施操作员、城市远程报警监控系统操作员则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员担任。

5.4大力培育消防中介服务市场,合理运用中介评价成果

消防部门的工作职责在由全面监管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大力培育、开发消防中介服务市场,将中介评价成果合理运用于提升社会单位本身的消防安全状况和消防工作水平。同时,要使中介评价成果用于消防行政许可、消防安全评价等领域,进一步简化程序,提升消防工作效率,同时,可以跟据消防中介的安全状况评估报告和设施检测评价结论确定监督重点范围和重点对象,为制定区域性宏观消防工作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决定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8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增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运工程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期。许多从事水运工程建设的施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发展,为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施工企业作为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主体,其安全管理意识相对薄弱,针对水运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考核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提升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努力实现交通部提出的“平安工程”的长效机制,本文将探索为参与水运工程建设的施工企业构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考核标准。安全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施工单位基础管理考核、水运工程施工现场通用部分考核以及水运工程施工现场专项部分考核。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主要研究需要进行安全考核的内容及操作细则,对于具体的定量打分需要施工单位结合自身特点自行确定。

1施工单位基础管理考核

对于水运工程施工单位基础管理能力的考核可以从安全生产基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技术管理、档案管理以及政府部门专项工作等方面进行。对于施工单位基础管理的考核是水运工程施工单位安全考核的根基,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会为未来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执行提供明确的方向。

1.1安全生产基础

①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施工单位应保证有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颁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且在有效期内,在考核时原则上提供证书原件,不能提供的也无有总监办的审核记录的,不能通过考核。②从业人员资格条件。项目部所有人员都有项目证书唯一编号,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证书必须与中标单位证书不一致,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证书应处于有效期内,并提供项目证书原件以及总监版的审核记录。驻地、“三场”建设等临时性进场人员应建立“一人一档”,单独造册登记,并有相关班前安全教育资料。电工、电焊工、起重工、司索工、信号工、架子工等特殊工种应持有效证书,并且证书年审记录能证明证件有效和相关机械一一对应。项目部负责提供目录及复印件(或黑白打印件),签署核查意见“证书已核,与原件一致”,并附有专职安全员签名、时间,加盖项目部公章。③从业人员保险。在确定劳动用工类型和性质的基础上,用工类型主要包括本单位用工、专业或劳务分包用工及劳务派遣用工等,用工单位需提供社保或其他合法用工证明的材料。在工期内应以项目部为单元办理团体人身意外险,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单必须覆盖所有现场作业队(班组)及所有施工期间。④安全组织机构。施工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成员覆盖到项目部门负责人。项目安全生产组织体系框图要涵盖领导层、各部门、作业层三个层次,其中作业层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予以梳理,不得遗漏拌和站、预制场或专业施工队等。安全生产责任和组织体系框图、内容表述一致,责任表述清晰,项目负责人、部门及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责任表述不能发生混淆现象。责任制文件应以项目部文件印发,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要与项目安全生产组织体系框图和实际安全过程控制相符。各级需签订责任书协议,责任书协议格式应包括:岗位安全生产目标、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内容及岗位安全生产职责考核办法。项目部领导层应公司级的任命文件,各部门负责人应有项目级的任命文件,专职安全员应有项目级的分工文件或会议纪要。以上人员的合理变动应有更新的分工文件或会议纪要,领导层的变动还应有指挥部的书面批复。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应根据项目实际分工,分别明确项目经理、项目书记、项目总工、各项目副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在部门范围内应明确各部门、部门负责人、部门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尤其注意消防责任。在作业层的安全生产责任中明确各施工队、施工队负责人、班组长、项目所涉及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各施工队、施工队负责人、班组长的安全生产责任应逐一罗列。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内容与项目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需保持一致。⑤机械设备管理。设备进场进行分类管理,设备机具以大中小进行区分。大型设备如起重、模架、模板、大型移动设施,要对其建挡并进行检测,中型设备应进行登记和编号,租赁设备在资料中要加以体现,小型设备如电焊机、手动机具或者小型机具,要登记并进行编号。大中型设备建立一机一档,建立档案,并按照要求进行维护。起重机械专项检测及备案资料、提供齐全的日常维修保养资料收集整理。需要进行安装的特种机械设备,必须委托有安全资质的施工单位安装,安装人员进出场要有短暂的记录,购置或租赁进场的压力气瓶应经过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并安装安全条码。⑥施工作业手续。水上水下作业应与项目部识别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内容相一致。

1.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水运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至少涵盖以下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奖罚考核制度、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报告制度。制度应全面、系统,结合项目特点,体现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每个制度中的安全工作内容应有责任部门、相关工作时间安排和明确的工作要求,所有的档案盒,但凡涉及到与制度对应的,应将制度放在第一项内容中。制度应发文,抄送指挥部、总监办和公司总部。

1.3安全技术管理

安全技术管理的考核可以围绕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交底、风险预控、临时用电方案以及应急预案及演练等方面展开。在专项施工方案资料中,应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超规模危险性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夜间施工必须编制专项施工安全方案。方案编制保证内容完整、系统的,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图表化),方案编制须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核、签认,履行审批手续齐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保证措施有对应项目危险源的分析表,要做到有针对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保证措施不能遗漏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及经济措施。安全保证措施要责任到人(部门)、安全保证方法应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到位实施,落实安全监控和检查措施,明确安全经费。安全技术交底应包含各技术工种安全技术交底以及施工工序(项目总体、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等)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对参与本项作业的所有人员做到全覆盖,确保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详细记录。项目需开展安全风险总体评估,应有安全风险总体评估报告。安全风险总体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危险源清单、项目危险源大小度量及相应的项目危险源控制措施等内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开展专项安全风险评估。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由电气工程师编制,并提供其相关证明资料。方案有详细施工用电计算书、现场平面总布置图,总平面图标明三级配电箱的位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临时用电用图例标示每个开关箱控制的区域及区域内的作业设备。

1.4档案管理

安全档案资料要有项目部安全生产工作台账资料总目录,所有台账资料的内容相互之间应有逻辑性,保证相互对应。

1.5政府主管部门安全专项工作

执行政府主管部门部署的所有专项安全工作,关注部、省厅、航道局、市交通主管部门各项安全生产专项工作,在必要时编制安全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国家交通运输部、省厅开展的各项安全活动未编制活动实施方案。项目部发文编制“平安工地”创建方案,全目标部分应与项目安全目标相一致的“,平安工地”创建方案中应有项安全生产工作附各岗位、各部门及各施工队(作业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划分表。

2水运工程施工现场通用部分考核

2.1施工现场布设

施工驻地应有总体布置图,标明施工驻地各区域功能、安全通道、电气设备位置、安全警示标志及消防器材的配备等情况,装配式房屋要有产品合格证书,安装图纸及安全使用验收单据。现场临时用电实际情况符合专项方案的具体内容,变压器、配电箱及开关箱没有相应的编码牌,现场临时用电实际情况应按照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内容要求形成监测监控记录表。施工现场消防设施及消防通道在各功能区域标注清楚,消防责任区域责任铭牌悬挂到位,设有消防宣传,消防警示标志设置到位。便道便桥设有施工安装图纸及安全使用验收单据,限速、限载警示标志及救生设施设置到位。

2.2安全防护

高处、临边、临水作业所设置的安全防护栏杆、安全网、挡脚板及安全通道等符合安全方案的具体内容,临边、临水作业所设置的安全警示标志到位。设备操作区、材料及物品堆放区、人行及车行通道分区明显,标志到位。文明施工宣传牌、安全生产警示牌及机械设备操作规程设置到位。现场人员正确佩戴安全帽,2米以上登高及临边作业未正确佩戴安全带,扣分,电焊工穿戴绝缘服装、绝缘手套、绝缘鞋及防护面具,气焊工戴防护面具,穿安全防护服装,安全监护人员及起重信号工穿反光衣,水上作业穿救生衣。

3水运工程施工现场专项部分考核

施工船舶、临时电缆敷设、打入桩基施工、沉箱出运与安装、水上水下作业、水上构件吊装、爆破船作业、水上抛石以及沉排铺排、充沙袋作业、耙吸船及绞吸船放射源的管理等施工与专项方案内容保持一致,如遇变更,相应的审批材料应齐全。

4结论

通过建立统一的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安全考核标准体系,涵盖施工企业基础考核、施工现场通用考核以及水运工程专项考核三个方面,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及各项目部在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中完善安全考核工作,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9篇

2015年,我局应急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政府应急办的大力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区委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机制、预防为主,着力提升了风险防控、应急响应、救援处置和应急保障四大能力,认真落实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体系,确保了全区全年无一例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有效旅游投诉。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按照区政府“三定”方案,我局新增旅游安全科,负责旅游行业应急管理工作,同时调整了全区旅游安全及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局机关党组书记、局长__任组长,副局长__、__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科,由科长__兼任应急办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制订旅游安全应急预案,指导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指导旅游行业应急演练、应急救援、突发事故等应急处置工作,依法查处违反旅游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对有关安全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全区各旅游行业单位也根据实际,成立了旅游安全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落实了专职人员,规范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

(二)查找重大风险点,开展风险登记

今年应急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旅游行业突发事件风险识别、登记。为认真抓好此项工作,我局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分析本行业发生过、易发生的突发事件,从中查找易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点,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制定工作方案。部署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工作,向各行业单位下发《关于印发__区旅游行业2015年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__旅〔2015〕102号),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此项工作;二是开展风险评估培训。8月20日,组织全区旅游行业单位在__酒店开展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培训,要求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查找风险点,做好资料的收集准备。三是落实专人专机指导行业单位开展重要风险点登记。10月,我局保障2台电脑接通党政网,用于风险管理录入;11月,指导我区及北部新区各星级酒店、A级景区分批次到我局进行风险登记录入,并于11月20日,保质完成了旅游行业20个风险点的登记,率先走在了全区部门及全市旅游系统前列。

(三)强化宣传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1.今年,全国上下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安全事故,我局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预判预警及应急值守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实时更新旅游、气象、地质、交通、卫生等出行提示和旅游目的地安全信息,通过微信、微博、QQ群、官方网站等几大平台,先后安全预警信息20次。

2.我局和行业单位共召开各种应急安全专题会议100多场次,举办各类旅游应急安全培训班20期,参加应急安全常识宣传16次,结合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日、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设立应急安全宣传展台8个,发放《安全生产法》、《__区旅游安全知识读本》、《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手册》等应急安全宣传资料1.1万余份,设置应急安全宣传专栏10期,张贴宣传画和

标语200余张,接待旅游咨询1000余人次;同时,指导各行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广泛利用企业内的电子显示屏、专栏、横幅、水牌等方式,滚动播放安全教育视频,张贴安全警示标语和应急安全宣传画,营造了良好的应急安全旅游舆论氛围,提高了广大市民及游客安全意识。 3.建立突发事件趋势分析月评估制度。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谁检查、谁负责”的总体要求,我局进一步推进旅游安全监管工作“三个必须”的安全意识,继续坚持了“一企一组、一企一策”的领导带队分组监管模式,以摸清行业安全监管队伍台账、旅行社门市部总部联系信息为基础,建立了安全形势以及突发事件趋势分析月评估报告制度,总结了各个阶段安全工作成效,强化了重要环节监管力度,有效确保了全年旅游安全形势平安稳定。

(一)设立机关值班室在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值班制度,加强了值班人员的培训,不定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严格执行领导24小时带班、2名值班干部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值班记录完整规范。全面对外公布咨询、投诉电话,保障了信息通畅。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规范信息报告和处理程序,一时出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收集情况如实上报。

(二)加大公开电话(信箱)的处置协调力度,提高群众诉求办理质效。今年共接到公开电话(信箱)11个,全部及时有效予以了回复。

(三)修订完善旅游综合应急预案修订任务。指导行业单位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是我局今年开展安全督查工作重点。特别是针对旅行社应急相应制度不健全这一现状,我局参考借鉴中央、市区相关要求,以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旅游行业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旅行社内部管理制度的通知》(__旅〔2015〕38号)文件,明确各旅行社必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应急值守制度(包括日常、节假日值班,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和报告)、旅游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包括报告、处置、总结等流程)、旅游安全应急演练制度(结合各旅行社业务制定,包括应急演练数量、内容、效果等)、应急预案(针对业务情况,制定5-7个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公共卫生类、特殊旅游项目类等应急预案)等制度,增强行业单位应急安全意识,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好企业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我局严格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安全检查“四不两直”、隐患整治“三清三进”、责任落实“一企一组”制度,将企业自查、行业督查、上级督防、专项行动深度融合,将各单位的应急制度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应急安全教育培训作为检点,指导并督促12个单位修订了应急处置预案、指导9家单位开展应急演练。据统计,今年全区旅游行业单位开展了各类应急演练135余次,累计参演人数达5516人,全面提升了全区旅游行业消防逃生、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储备情况和水平。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全区旅游行业应急救援队伍正朝着”响应及时、处置有效、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目标任务稳定前进。

我局不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从人员、制度、技术、设备等方面多管齐下。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应急队伍,做好机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在市旅游局、区应急办的高度重视下,我局根据形势的发展配备了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安全监察设备和旅游安全检查车。重点加强了生活救助、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防护用品、救生装备等常用物资的储备。全区各旅游行业单位也根据实际,成立了旅游安全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落实了专职人员,规范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同时,我局也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对全区各旅游行业单位的年度考核中,分别与星级饭店、A级景区、旅行社等66家行业单位签订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责任书,全区旅游行业应急管理工作上下联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高效快捷、缜密灵活的运行机制。

将应急管理经费投入纳入对行业单位应急管理年度考核的指标,督促行业单位不断加大应急管理资金的投入、台账管理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辖区内星级旅游饭店每层楼安装了火灾隔离门、疏散引导箱、消防栓箱和灭火器箱等设备,每个房间配齐了防毒面具、消防逃生工具,在酒店楼道、走廊等公共区域设置了逃生引导图标和应急疏散平面图,指派专人定时维护应急设备,应急物资登记、核实、管理和及时充实制度建立健全。今年以来,全区18家旅游星级饭店继续加大了应急设备投入和维护力度,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我区旅游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应急预案体系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动态监管,使各旅游单位的应急预案与旅游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二)加强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旅游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宣传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应对事故灾难的意识和能力。

(三)做好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工作。加强事故灾难预测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定期进行分析,研究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做好预防性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防雷;工程;勘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64-2

0 前言

防雷设计的目的是避免或减少雷电对生命和财产的危害,为人们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防雷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雷电防护系统设计包括外部防雷装置设计、内部防雷装置设计和过电压保护装置设计。因此,我们就应针对每一个防雷工程,经过勘查、分析、评价,确定不同的防雷类别和防雷分区,为不同建(构)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量身订制出不同的但却是多道防线、多个界面、综合性、全方位的雷电防护方案。

1 防雷工程的勘测

防雷设计应按照现代防雷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前要进行详实的实地勘测,勘测情况要有准确、完整的记录。

勘测内容:

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物、地质(如土壤电阻率)状况、气象条件(如雷暴日、雷闪强度、频度)。

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及位置分布、结构、使用性质,易接闪部位、易燃易爆介质空间燃爆边际、相邻建筑物的情况(如高度、间距、防雷装置状况等)。

供、配电情况及其配电系统接地形式。

机房、设备、线路屏蔽、隔离、滤波装置类型、材料、性能参数(电磁屏蔽效率、场强;电压波动率、频率偏移率)。

楼顶和各楼层及电气竖井的电气、电子设备设施的分布状况、网络的结构、布线情况,馈线与防雷引下线的间距,室内线缆布线是否符合规定、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线缆的情况、综合布线系统与干扰源的距离、各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

各电气、电子设备的用途、类型、功能及性能参数(如耐冲击电压、工作频率、功率、工作电平、传输速率、特性阻抗、传输介质、传输方式及接口类型等)。

已有防雷装置情况:(1)接闪器的类型(避雷针、带、网、线)、高度、位置、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等情况,高层建筑物防侧击雷的措施、引下线位置、数量、间距、敷设、引下线与电气、电子设备及其接地线的距离、防反击措施。(2)总等电位连接、各局部(屋面、侧面、底层、地下、内部机房、设备间、竖井、内有易燃易爆介质的设施)等电位连接情况(结构、布线、端子板位置)、零-地电位差。(3)电源、电子信息系统浪涌保护器情况(防雷区、保护对象、级别、型号、类型、参数、接口、安装)接地情况(直流工作地、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屏蔽接地、防雷接地),各接地体的类型、结构、位置、敷设情况、连接方式、地网分布情况、接地干线、接地电阻值、防反击措施。(4)防雷隐蔽工程情况、地下管线分布情况。(5)已有防雷装置状况(材质、规格、参数、布设、连接、性能、损伤),法定部门检测情况。

《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的编制。对勘测内容、细节核实确认后,编制《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应对勘测情况要有准确、完整的记录,应对雷电环境、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估,应提示防雷设计中要注意的特殊问题和重要事项。

2 防雷工程设计

2.1 防雷工程技术方案

根据《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结合被保护对象的共性和特殊性,按照现代防雷技术的6个方面(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规范的综合布线、匹配合理的SPD、完善合理的接地系统)和相应防雷技术规范的标准,认真编制《防雷工程技术方案》。《防雷工程技术方案》应包括雷电环境和风险分析评估结论、应用需求、设计依据、防雷类别和防雷区划分和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级别、防雷方法和措施、可行性说明并酌情加入草图、备选方案、待定事项及建议等内容。

2.2 防雷工程技术方案协商

雷电防护是建(构)筑物及其设备、设施的保护措施。防雷设计首先要立足于防雷装置不能影响建(构)筑物及其设备、设施自身的安全功能和使用功能;尽量不影响建(构)筑物及其设备、设施的装饰功能;此外,防雷工程实施中,还有赖于有关各方的密切配合,因此以《防雷工程技术方案》为基础,与有关各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供、配电部门、电子信息系统部门、消防安全部门等)进行充分协商是必须的。协商的主要内容如下:

(1)需求目的和保护对象确认。(2)防雷装置对被保护物结构、安全、造型、装饰和其他性能(防水、防火、通行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解决办法及相关措施的确认。(3)利用建筑物及其附近的导体作为防雷装置,或建筑物及其附近必须与防雷装置相连接的导体的名称、位置、敷设方法、连接方式、安全距离、防护措施的确认。(4)建筑物及其附近必须与防雷装置保持安全距离的导体及其位置、安全距离、防护措施的确认。(2、3、4项主要包括屋面、侧面、底层、地下、内部机房、设备间、竖井等的钢筋、金属塔架、放散口、楼梯、门窗、栏杆、空调、风机、管道、线槽、地网等设施)(5)建筑物及其附近与防雷装置相关的设备、设施(报警系统、保安系统、内部通信系统、信号及数据处理系统、无线电通讯及音视频系统)的电磁环境标准、接地、等电位和屏蔽的结构、敷设方法、连接方式、安全距离、防护措施的确认。(6)防雷装置各部件及耗材的材质、规格、数量、采购、加工和安装方法、电气连接方式的确认。(7)防雷施工必备条件、时序、实效、质量监督的确认。(8)各方职责范围及责任的确认。(9)其他事项的确认。

综合了以上细节并绘制相关导体及主要部件位置的图纸,再进行多次协商、认真的可行性分析,不断补充完善《防雷工程技术方案》后,编制《防雷工程设计协商意见》及其附件,并将《防雷工程技术方案》《防雷工程设计协商意见》及其附件以共同签署的文件形式由各方确认备案,以利各方共同实现各自职责。

2.3 防雷工程施工设计

根据《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补充完善后的《防雷工程技术方案》《防雷工程设计协商意见》及附件,认真具体地分析被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严格依照防雷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具体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设计编制。防雷施工设计要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和结论,要有必要的图表和说明,要保证防雷系统的整体性能,要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维护方便,要与有关各方再行协商并共同确认。

2.3.1 施工设计的严肃性 《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防雷工程技术方案》《防雷工程设计协商意见》及附件《防雷工程施工设计》等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设计文件选用的材料、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施工设计是防雷装置安装施工的主要依据,对项目完成后的质量及系统性能,负有相应的技术与法律责任。因此,未经原设计单位的同意,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擅自修改施工图纸。经协商或要求后,同意修改的,必须由原设计单位编制补充设计文件,补充设计文件(变更通知单、变更图、修改图等)要与原施工设计一起形成完整的施工设计文件,归档备查。

此外,防雷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施工设计也是对该防雷系统进行检测、维护、改造、扩建的基础资料。而一旦发生雷击事故,施工设计则是判断技术与法律责任的主要根据。

2.3.2 施工设计的承前性 防雷工程设计分为技术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其实质可以认为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决策到实施逐步深化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就施工设计论,它必须以技术设计方案为依据,忠实于既定的基本构思和设计原则。如有重大修改变时,应对施工草图进行审定确认或者调整设计方案,甚至重做再审。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证施工设计的顺利进行,开始前除充分准备所需的技术资料外,还应要求相关各方协助落实并提供必要的设计基础资料。

由此可见,在进行防雷工程施工设计中,通过本专业和其他专业间反复推敲、协调的量化过程,才能深化、修正、完善最初的技术设计构思,确保施工设计不变形、工程不走样。

2.3.3 施工设计的复杂性 就一般建筑物防雷而言,防雷工程施工的设计,往往是在建筑设计完成后才开始进行,防雷工程的所有外部的防雷装置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美观,同时也对建筑造型的设计、修改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防雷设计不仅仅是防雷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处理好建筑各专业之间的技术支持问题,以便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协作。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专业施工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构成、空间处理、立面造型、色彩用料、内部构造以及功能、防火、节能等关键设计内容是其他专业设计的基础资料。

但是,建筑师也要根据其他工种的情况,修正、完善自己的施工图纸。同理,其他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彼此的技术配合问题。因为本专业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措施,对其他专业,都可能造成技术上的不合理甚至不可行。所以必须通过各专业之间反复磋商以形成一个在总平面、建筑、结构、设备、安全等诸多技术上都比较科学先进、合理、可靠、经济,而且施工、维护方便的施工设计,以保证建筑物的各方面功能得到均衡有效实现。

2.3.4 施工设计的精确性 作为防雷工程设计最后阶段的施工设计,是相对微观、定量和实施性的设计。如果说方案和技术设计的重心在于确定想做什么,那么施工图设计的重心则在于如何做。因此,施工设计必须处处有依据、件件有交待。除了图纸之外,还要用设计说明、工艺做法等文字和表格,系统交代有关配件、用料和注意事项。而以上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施工和方便施工。由此可以断言:逻辑不清、交代不详、错漏百出的施工图,可导致施工费时费力,频繁返工,造成无法合理使用或留下隐患,经济上造成浪费或损失,也无法达到所期望的指标。

2.3.5 施工设计的逻辑性 施工设计的内容庞杂,而且要求交代详细,图纸数量必然较多。因此,图纸的编排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其目的不仅是便于设计者就本工种和其他工种之间的技术问题进行按部就班系统地思考和绘图,更重要的是便于施工图的服务对象——施工者看图与实施,以避免施工错漏,确保工程质量。

2.4 防雷工程设计要点

2.4.1 用户需求 本次工程具体、明确内容,相关后续工程情况。

2.4.2 现场勘测情况 与本次工程相关的现场情况,若利用原防雷装置,须明示原防雷装置性能经法定部门检测合格及参数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2.4.3 雷电风险评估结论 雷电风险评估结论、危害及防雷工程的必要性。(依规范非必须的,可简述雷电风险状况而不作正规的雷电风险评估)

2.4.4 设计依据 《用户需求确认书》《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雷电风险评估报告》(依规范非必须的除外),《防雷工程设计协商意见》及其附件相关规范(国标、行标、地标、标准图集)及其他参考技术资料。

2.4.5 保护对象 外部;内部。应明示建筑物名称或其某部分名称、明示设备、设施名称或型号。防雷类别(外部)、防护等级(内部)。

2.4.6 防雷装置 材质、规格、技术参数(符合规范标准),产品应附备案认证证书、材质单,必要时附参数说明及检测报告。说明结构、施工做法、工艺要求、特殊或重要情况提示等,保证防雷装置的防雷性能、机械性能、安全性能。

2.4.7 施工图表 依需求(原理、结构、安装)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及大样图并配以简要、明确的表格或说明。

2.4.8 其他说明 依工程情况需要的其他说明。

3 结束语

防雷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基础上,针对雷害入侵途径,对各类可能产生雷击的因素(直击雷、侧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雷电电磁脉冲等)进行分析,采用综合防治——均压、屏蔽、分流、接地、保护,在防雷结构方案的优化、技术参数的确定、防雷产品选型、施工材料的选取、施工工艺考究、防雷器安装技巧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结合实际情况,细致、周密、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力争做到防雷工程投资少、防护全面、配置合理、性能优良、维护方便, 防雷装置运行稳定可靠,有效地抑制雷电危害,将雷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作者简介:孙攀(1975-),女,海城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从事防雷专业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3-4-9 11:02:24

上一篇:车辆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下一篇: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