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0:28:2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1 2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5、"进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分层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23-01

新课标明确提出“四基”的培养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四基”并不能有效落实。那么,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在“四基”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有人认为,“四基”是一个互相链接的三维模块,其中“基本活动经验”并不能构成单独维度,而是成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填充(如图1)。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落实“四基”关键中的关键。

一、经历过程,分层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过程引导,带领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分层设置数学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时,笔者设置了分层渗透的估算环节。层次一,孕伏极限思想。笔者先出示超市的“幸运大转盘”,让学生根据这个转盘的面积,找出一个合适放置的地方。学生先自行预估,有学生认为可以采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也就是数出来一行,然后再乘行数;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正方形的面积来预估,也就是将圆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作比较,为极限思想做好孕伏。层次二,渗透转化思想。学生提出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那么,到底转化为哪种图形呢?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将圆转化为正方形,但剩下的部分没法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第二种是将圆转化为几个相等的小扇形,但扇形是没有学过的;第三种是将圆沿着半径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此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三种方案展开对比,引导思考:到底哪一种方案更好?学生讨论交流后排除了前两种,选择第三种方案。层次三,明确方法,体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学生认为,要让圆更接行四边形,就要将圆等分的份数增多。接着笔者通过电脑演示,将圆等分为32份、64份……学生发现,圆逐渐转化成了长方形。

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借助分层渗透,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并通过电脑展示,将整个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直观观察到并经历了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过程,充分体会了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二、对比联系,凸显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形式的运动变化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教师要加强对比联系,让学生深入这一数学过程,凸显数学本质。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已知图形?学生认为,要将高剪下来,然后进行拼接。此时笔者故意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了平行四边形,追问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指出,这是没有沿着高剪开导致的。笔者让学生展开自主操作。学生通过画一条高,沿着高剪开,而后将剪下来的部分拼接到另一边,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接着笔者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学生验证确认后,笔者再让学生展开对比联系: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指出,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没变,长没变,但高变了;也有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变了,名称变了。到底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总结后指出,转化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高变成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本质上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整体感知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将现实问题通过数学思维展开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实践应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数学思想。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2):两个正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认为要求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就要找出三角形的高,但是三角形的高如何找呢?笔者引导学生从转化思想入手,先找出已知的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寻找未知条件的突破。学生先根据正方形的边长,确定和三角形的关系。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高就是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由此,自然而然地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需要教师加强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思想的渗透过程,再进行对比联系,深入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同时,也要强化数学思想的应用,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有深刻的整体认知,从而推动“四基”的落实。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例题教学 断层 建构 拓展 提升

所谓数学“断层性”例题,是指学习内容跳跃较大,例题与练习题难度不匹配,例题肤浅、难度小,课后练习题却难度大,数学知识衔接之间存在空白。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断层性”例题的创新教学呢?

一、在活动中主动建构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2]所以教学“断层性”例题,就要充分设计和利用好数学活动。

例如,“圆的认识”(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低年级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认识。圆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圆是什么”的概念,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主题图是城市广场的生活场景,里面包含了很多圆形的物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圆的起点来讲授,课前让学生收集圆形的图片。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动手操作,先介绍用一条绳子如何围成一个圆,接着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时设计折圆形纸片找发现的活动,定义圆心、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然后在研究“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时,同样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发现:先让学生动手量直径长度并总结直径的特点,又提出问题: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采取了测量的方法,有的通过对折发现以圆心为中点的同一直径上的两条半径长度是相等的。最后提出:“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经历了前面的探索过程之后,很快猜出了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并利用直尺量长度、对折描述等方法给出了证明。

二、在练习中有效拓展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以最简分数为媒体,培养约分的技能:

要使约分过程比较简便,应该选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为了衔接“分数的乘法”(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如3/14×7/9=3×7/14×9=1/6中出现的“约分”知识点,还有“解比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如18∶12=x∶16,x=18×16/12,x=24.解方程过程中也出现的“约分”知识点,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约分”例题时补充形如35×12/15×42的练习拓展题,比比看,谁是“约分大王”。帮助学生不仅掌握约分的方法,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约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没有出现“繁分数”的概念,但到了“分数的乘法”(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和“解比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又出现了“繁分数”的约分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未雨绸缪,架设数学知识“桥梁”,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主动,同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瞻前顾后、伏笔铺垫。

三、在整合中快速提升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精彩纷呈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数学的身影,然而生活中的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却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4]

例如,教学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例5时关键是理解出勤率的含义。教材指出,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把求百分率解释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要让学生反思:出勤率能高于100%吗?练习里出现求成活率、合格率、出粉率、普及率、命中率……教材没有解释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出勤率的基础上,体会并说说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样便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数学化过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事实证明,在数学“断层性”例题教学中,还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才能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例题教学能创设生活情境、摄取生活原型、再现生活现象、联系生活事实、赋予实际意义、回归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生活中相关的信息资源,与教材中的例题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习课本内容的局限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题的“缺失修复”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指导,要全面呈现发现过程,暴露如何想,揭示怎样做。通过例题教学,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策略,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从例题得到启发,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李晓梅.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4.

[3]杜天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拓展练习设计[J].教师,2011(26).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06-01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发掘和培养。教师要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切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导向性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盘包办,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主体性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提问来破解。引导性提问强调教师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以推进学生的思考进程,减少教师过多占用课堂时间,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欲望,进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的意义》时,笔者提问:“同学们,至今为止,我们都学习了什么数呀?”“自然数”“小数”“分数”学生纷纷回答。笔者接着问:“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这些数无法表述清楚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有,零下几度就不知道要用什么数表示。”笔者笑着说:“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数来表述这些事物,这个数就是负数。”接着笔者举了几个表示负数的例子,随后问学生:“现在,你们能说出负数的含义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掌握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陷阱式提问,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陷阱式提问是帮助教师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有效手段。通过陷阱式提问,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预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削减无谓的教学重复。在运用陷阱式提问时,教师需注意两点:一是要合理把握陷阱式提问的难度,不可太过简单,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难题怪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一般而言,在大纲要求内对题型进行稍稍变式即可。二是陷阱式提问的时机,一般在学生知识学习初步完成之后进行,不可过分追求形式,随意提问,导致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连续讲了两道例题,一道例题是“(+)÷=1÷=”,另外一道例题是“(+)÷=1÷=”。两道例题讲解完之后,笔者提问学生“+÷”答案是多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陷阱式提问,笔者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不够专注,被定势思维框住,导致出现错误;二是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则没有真正掌握,带括号和没带括号两种情况下该如何运算还需加强。根据这一问题笔者适时调整教学预设,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评判式提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评判式提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论述和提问中掌握知识的归纳总结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复习、掌握知识,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评判式提问教学要做好两部分,一是评判论述部分的精心准备,要让学生在论述过程中明白知识框架、初步掌握归纳方法;二是提问部分的有效设计,要让问题成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重要方向指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连续加减法》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评判式提问:“连续加减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比如操场上本来有50名同学在玩游戏,先有10名同学跑回班级,接着又有15名同学跑回班级,请问现在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请大家先列出式子,再用竖式运算。”这样的评判式提问,包含了两部分内容:首先用通俗形象的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连续加减法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掌握;其次通过最后的提问要求,告诉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一般是先列出式子,再竖式运算,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路。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之,无论是引导式提问、陷阱式提问,还是评判式提问,其核心策略都是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减少课堂教学中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从而更有效地释放课堂,提升效率。教师只要把握好这一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式教学效用,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6-01

俗话说,备课有效,则教学有效;学案有效,则课堂高效。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使教学情景更能贴近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科学学习教学方案,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有了粗浅的见解,现与同仁商榷。

一、洞悉学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发探究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深入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内涵,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两选一”的预习任务,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完成。一道题是让学生收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的方面与不同的方面;另一道题是让学生参考书中示意图,利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种预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初步理解和感知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优化过程,生动情景导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和探究情况,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规律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笔者在课前精心制作集电影院场景、电影票式样于一体的PPT,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播放,当画面停留在第5排1~10号的10张电影票上时,笔者提出如果要从这10张电影票中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得出有9种不同拿法,笔者用PPT配合演示。接着笔者又把10张电影票抽象成1~10的10个数字,让学生小组合作:①动手框一框,框2个连续的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3个数、4个数呢?②根据框的结果总结:“框的总次数与数的总个数、每次框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亲历了新知的探索过程,概括、总结规律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精讲多练,巩固新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新课标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精讲多练,更要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寻找新知识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和自我的感知来尝试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获得新知,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一课的巩固练习时,笔者先通过“试一试”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再把“练一练”中美丽花边这道题利用PPT进行了重新设计:先出示13朵花组成的花边。每次给相邻的2朵花盖上红色透明纸,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得出13-2+1=12(种);第一次变题,把“2朵”改为“3朵”,得出13-3+1=11(种);第二次变题,把“13朵”改为“n朵”,得出:n-2+1(种);第三次变题,不仅把“13朵”改为“n朵”还把“2朵”改为“a朵”,得出:n-a+1(种)。这组巩固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度,由具体的数逐步抽象成字母,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四、衔接生活,引导参与实践,让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衔接现实生活进行施教,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要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通过测量、观察、计算、思考,增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发展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灵活运用,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效,使数学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29-01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但是如何将这些简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小,心理不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都是一张白纸,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决定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中的逻辑思维方式。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在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教学设计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差,常常是靠外部的压力来完成任务,而不是靠自觉的行为,因此很多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完一整堂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多引入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会轻易地走神或开小差。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猪八戒想多吃,师傅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也嫌少,之后师傅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得多了,高兴地答应了。可是孙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孙悟空哈哈大笑的原因。”这样的导入在教学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在教学进行到总结时笔者问学生:你知道孙悟空哈哈大笑的原因了吗?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猪八戒不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创设情境实施教学

数学的学习具有逻辑性,但是有时候又较为抽象,所以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多多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以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多设置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多个情境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露在外面的面》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入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来让学生理解露在外面的面究竟是指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好大小相等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将几个正方体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再观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体会和认识,而且这些生活化的方式也会让学生觉得原来数学就是这么简单,且离我们的生活如此近,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并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诱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漂亮的对称图形。显然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要充分地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并且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创造的欲望逐渐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合格率》教学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上次期中考试,数学这门科目,我们班一共有50名同学,其中合格人数是40名,而二班共有48人,合格的人数是40人。请问两个班的合格率分别是多少?哪个班的合格率更高?”

该题是一道课堂配套训练题,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述条件进行题目改写。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有可能改写出:

1.某一次考试,本班和二班分别有50人和48人参加考试,且两班均有40人成绩及格,不通过计算请你判断哪个班的合格率更高,为什么?

2.某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为■,隔壁二班的合格率为■,两个班合格人数相等,请根据我们的人数计算出二班的总人数。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点,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却非常在乎教师的表扬和肯定。笔者发现,很多受到教师表扬和肯定的学生往往会有奋发向上的斗志,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非常主动;而那些得到教师表扬或肯定较少的学生则在教学上比较被动。笔者认为,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积极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重视的,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是被肯定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学生的自觉性、自信心也得到增强。随之,“教师肯定―学生自信―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进步―教师肯定”的良性循环必将形成,而有效教学的形成也将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是笔者自身不断探求的方向,上文的论述只是笔者的一些浅见,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待数学教师去挖掘。笔者也相信教师们只要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科特点就一定可以找出更多、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的办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47-01

动手操作、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将数学内容以直观的数字、符号等展现出来,克服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强调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做数学”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上出现了过多、过滥的倾向,课堂闹闹哄哄,但预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效率下降,出现学生浅尝辄止、基础不牢的现象。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组织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

一、与数学思考相结合――提升数学思维

教材呈现的数学知识是静态化的结论,去除了数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把这样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自然会引起排异现象,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和思考,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活动的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但是多样化不同于随意化,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组织。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把分数的两个分母和两个分子分别相加,对于这样的思维,教师要从算理入手,让学生对分数的加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效地克服思维错误。笔者首先拿出一根长木棒,让学生分成4份,然后问:每份是多少?生答:。笔者又问:把其中的两份相加,算式怎么列?生答:。笔者再问:结果是多少呢?有学生看式子说,有学生从木棒的份数上得到启示,说是。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到底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在这样的形象体验中,数学思维充分参与其中,他们对分数加法的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有了深刻的认识,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分数计算题。

二、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经历数学过程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进行课前的有效设计,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归纳数学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动态的、高效的知识构建,同时在结论呈现时,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大小》时,笔者在课堂上出示一个装有黑、红、白数量各不等的多种小球的袋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不采用把球全部拿出来的方法,想知道里面哪种球多一点,哪种球少一点,有什么方法吗?”学生提出从袋里摸几个球看看,根据这样的思路,笔者让学生自行分成四人学习小组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操作后,学生分组汇报探究的结果。各组汇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性,于是笔者打开袋子进行验证,学生发现事实符合大多数小组的探究结果,引出了对“可能性”的合理认识。然后,根据现有袋子中三种球数量的多少,笔者再问:“现在如果我们在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哪种最小?”通过学生继续探究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可能性的认识。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然后得出数学概念,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地构建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学习是高效的。

三、与体验感悟相结合――发现数学本质

在实际的数学操作中,学生往往只追求操作的结果,而教师也往往只关注操作的组织和结果的获得,因此,若不把动作与思维有意识地进行结合,是达不到操作目的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在组织动手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用心去感悟,透过数学的现象深入数学的本质。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学生摆小木棒,进行减法计算,当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呢?有学生提出能不能从整捆中借一捆过来,这样就够减了,也就是在十位上退一个1与个位合并后再减。然后,笔者再出示多道类似的减法题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算理。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总结,归纳出了退位减法。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进行数学思考,感悟算理,最后归纳出退位减法的算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发展了数学思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11-01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需要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表现,善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从而使思维的自觉性、灵活性、缜密性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让课堂成为智慧生成和思维碰撞的舞台。

一、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数学重在说理,言之有据才能够理所当然。教师要加强学生说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不仅知道数学知识的结果,还清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学生只有自觉地进行思维,才能开拓更广阔的视野,这也就为他们更好地说理提供了素材,使学生的活动积累更加丰富。同时说理的关键在于“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来发现其中运算的算理,明白小数的乘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的乘除法进行运算,但关键在于小数点的确定。如计算2.5×1.8,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觉性思维。有的学生将本题的运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先将2.5扩大10倍得到25,将1.8扩大10倍得到18,计算出积后,再将积缩小100倍得出结果,同时小数点末尾的0需划去。通过这样的叙述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清晰,也可以感受到学生的自觉思维能够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理,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通过说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并将自己的做法用语言描述出来,在培养数学逻辑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知识是死的,但学生的头脑是灵活的,对于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联想可以使新旧知识纵横联系在一起,促使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合理联想体现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想引导了行动的方向,不囿于形式,才能有更大的创新,也才能在数学方面有更大的成就。鼓励学生合理联想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成长的空间,为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时,首先需要学生对2、5、3倍数的特征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质数(素数)和合数。对于100以内的质数学生通过在百数表内进行操作,将2、5、3的倍数(不包括2、5、3)和1划去,从而得出结果,但是对于较大的数怎么判断它是不是质数呢?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既然100以内的质数是通过2、5、3的倍数划去的,那么只要是2、5、3倍数的一定不是质数,当然还有7、11、13等质数的倍数。如判断下列各数是不是质数:1534、1101、4975、24283,学生一看1534末尾为4,是2的倍数所以不是质数,1101各位数相加为3,是3的倍数也不是质数,4975末尾为5,是5的倍数,也不是质数;而对于24283则有点拿不准,它不是2、5、3的倍数,难道是质数吗?在此学生进行了联想,可以再用7试一下,结果发现它是7的倍数,由此得出它也不是质数。由此可见,合理联想使得学生思维更加灵活,也就得出了更多的课堂精彩。

三、方法总结,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验积累的同时进行方法总结的过程,数学知识是缜密的,容不得一丝马虎和疏漏,因此在方法总结时要让学生考虑周全,表述精确,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可能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是正确结论一定是相同的,在方法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从中得出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在学习时多想一想,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找出不同中的相同点,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使思维的缜密性得到体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对于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推导得出,如可以类比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得出方法,由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剪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为(上底+下底)×高÷2。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底与高的关系,从而避免出现一些错误的说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进行合情说理、合理联想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方法总结时则可以让学生把握数学思维的缜密性,从而对于数学的逻辑思维性强、抽象性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9篇

一、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注重充分利用学生身边随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将生活实际引入数学课堂教学,并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以“拿出你的笔的几分之几”这个活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几支笔,然后选取其中有2支、4支、6支、8支笔的同学上台,要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笔的1/2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大家就清楚地看到以上笔的1/2分别是:1支、2支、3支、4支。接着,我抓住时机问:“都是拿出1/2,但为什么笔的支数会不一样?”学生回答:“因为每个人笔的总数不同。”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并板书: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继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笔,四人小组按以上的活动方式进行“拿笔”活动,可以拿出笔的1/3、1/4等。我还利用手中的数学书及《惠城年鉴》,指名学生分别翻到书的1/2,让学生亲眼看到书的厚度不同,翻出的1/2也不同,再次形象地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二、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设计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交通”等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实践,让他们在“玩”中学数学、用数学。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除法》中,教材就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一是“制作一张长方形的纸条,以它为单位测量教室中的某些物品的长度”,二是“设计一张16开的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的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对于第一个活动,学生表现出的兴趣一般,只有不到一半人按要求将预先做好的纸条带来。但有几个同学的纸条做得很漂亮,我就用其中一个同学的纸条量了量我的课本,并让同学们也用尺子量,看量的尺寸是否与他的纸条一样。经此环节,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动手做纸条,量教室的物品。

而在第二个活动做数学报中,更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蒋梦瑶,一个思维能力较差,又因基础较差而没有自信的孩子,做出的数学报让我吃惊,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用色,都非常好,她的绘画能力让大家刮目相看。我着实表扬了她一番,并拿她的手抄报做例子,让同学们分析各栏目所占的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这节课,大家学得认真极了,许多同学都能大致地说出答案。

三、用周记记录身边的数学

从四年级开始,我就坚持让学生写数学周记,内容由学生自定。周记可以写新学的知识内容和学后的感受;可以总结一段时间所学的数学知识和遇到的难题;更主要的是要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记录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学生交来的数学日记,形式多样,有记叙式的,有摘录式的,有表格式的,还有线索式的……通过这一途径,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学习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在学数学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

1.测量活动

如三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引导学生开展“有多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五年级下册开展了测量实物长、宽、高并求其表面积的活动。

2.作数学记录

为培养学生做事认真、注意观察、周密严谨的数学品质,我常让学生作数学记录,如记录天气等。在冬季,课室里放置一温度计,让学生记录上午8点、11点半、下午2点、下午5点时的温度,并每周指明一名学生作为天气报告员,方便同学们记录。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相关的记录活动。如五年级上册学生就开展了种蒜苗和测量蒜苗高度的活动。在学习统计前两周,我就为学生准备了几斤蒜头,分发给他们栽种,并讲明记录要求,分好活动小组,选好小组长,在上新课时让各小组根据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学习,之后绘制统计图。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统计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开展调查活动,收集数学信息

我常让学生开展生活调查,主动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在五年级下册学习百分数时,我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的分数和百分数;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了解家庭每月的各项开支并绘出统计表;而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时,我也让同学们开展了相关调查活动。

多途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能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实感受、理解、掌握数学,并能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主动验证数学知识,从而培养起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0篇

有效积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37-01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所获得的一种思维经验,其核心是如何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直觉,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落实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较多的空白点。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下三种策略,能有效积累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前期孕伏,预设生长点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前期铺设孕伏,奠定思维激活的基础,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展开新知探究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前期经验的生长点,在合适的时机开展数学活动。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剪拼法是面积推导的桥梁,也是学生思维获得突破的有效途径。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并不能自主探究出剪拼法,只有通过教师大量的引导和铺垫,或者是教师直接提出才能完成这一发现。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教材在设计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没有进行剪拼渗透,教师也没有安排相关剪拼图形的教学活动,正因为前期的孕伏不够,使得学生难以自主建立思维通道。为此笔者对图形教学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个环节时,笔者先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画一画、剪拼组合的活动方式,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其他平面图形。在后续的教学中,如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多边形的面积推导,学生就能够利用已有的活动经验,自主使用剪拼法将其进行转化,从而顺理成章地进行推导。

二、问题驱动,触发激活点

数学活动经验的激活,来自于教师的有效引导。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需要触发经验激活点。教师要设置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点燃思维,确定自己已经到了哪里,该怎样继续走下去,使数学活动显得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思维含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画平行线》时,学生大多利用直尺的上下两条边进行描画,并不能真实体会画平行线的操作规则(即一贴二靠三移四画),此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机械模仿和操作,而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这一规则,促使其数学活动经验的激活。

笔者先设置问题:你是用什么来画平行线的?(直尺,用直尺中的平行线)想一想这样画有什么缺点?(只能画出直尺上的平行线,两条线间的距离有限制)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限制呢?

生:先画一条直线,用直尺的一条边贴住这条直线再往下移,想画多长距离就可以画多长距离。

师:可是直尺移起来容易移歪,两条直线无法保证平行。想想以前的哪个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困难?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认为,必须让尺子沿着一个固定的轨道走才行。学生进而想到了画平行线的方法,并概括出画平行线的规则:一贴、二靠、三移、四画。这样的教学,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使学生一步步获得经验的积累和提升:找出直尺画平行线的限制――找出突破限制的方法――总结画平行线的规则。

三、有序体验,选准展开点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丰富的数学体验。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体验的有序性,要么让学生自由体验,要么由教师一手包办,直接替代学生的体验,导致数学活动可有可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支离破碎。为克服这些问题,笔者对数学活动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组织,并选准展开点,让学生经历有序体验,使数学活动经验自然生长。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在243 个零件中混入了1个次品,次品的质量比正品重一点,用肉眼看不出来。现有一架天平,问:用天平最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那个次品?这道题目的解决,需要思维的层层展开:把243个零件的问题依次转化为81个零件,27个零件,9个零件,3个零件的问题,从而得到结论。

为此笔者进行如下问题展开:先引导学生尝试从3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来,这一问题的经验价值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三分法的推理思路,并学会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复杂的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从5个或9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来,使学生在巩固初步的推理思路之后,形成初步的猜想(能否每次把零件平均分成三份);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尝试从27个零件里找出一个次品,使学生发现最少的零件数量与零件总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由此激活其数学经验;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自然能够解决“从243个零件里找一个次品”的问题。

通过以上这样一个有序渐进的过程,既能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又能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自然生长插上攀爬藤,让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

上一篇:高一物理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三数学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