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顺差范文

时间:2023-03-10 14:12:23

外贸顺差

外贸顺差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贸易顺差经济效益决定因素途径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再次创出历史新高。巨额的顺差说明我国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这就说明有必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币也面临继续升值的压力。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分析,能更好的了解到其中的优劣,为最终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提供依据。

外贸顺差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所耗“劳动”的投入

低廉的资源价格。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与初级产品资源方面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低廉的价格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显著特点。

巨大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我国现在疯狂的追求GDP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用“青山绿水”换来的。我国现在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片面的考虑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这种现象同时透支着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利益。长期以来,我国以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为了维持进一步的发展,必然会加剧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给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严峻挑战。

集中的产业群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或是直辖市,对三资企业实行政策优惠,目的在于形成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产生资源积聚效应,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企业间学习与交流创新,可以提高品牌效应以及培育分工协作的竞争机制。

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出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和就业水平,平衡国际收支,保证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等一系列因素,我国在当前的对外贸易中采取了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这种保护下的贸易使我国的部分产业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虚假繁荣。另外,对外贸易对我国从1985年4月开始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影响深远,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产品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从而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与外国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二)取得的“成果”

中国力量不容小视。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显著提高。例如,按照购买力平价说的计算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名列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且有进一步上升的潜力;人民币汇率坚挺,成为亚洲金融秩序的重要支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一切都为外贸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由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中国取得整体贸易顺差和维持贸易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美国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大幅贬值。这对于我国这种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的国家来说,势必要遭受一定的损失。但是,如果此时转手美元又会加剧美元的贬值。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损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要必然接受的,因为这是我国维持宏观稳定必然要做的牺牲。

对人民币的影响。积极方面,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货币的购买力,改善了我国的贸易。现阶段中国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很强,贸易条件的改善可以使我国的商品进口成本降低,维持经济有力增长。第二,人民币的升值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中国的贸易顺差经常受到美国、欧盟等利益集团的抨击,频繁的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这些贸易争端均不同程度集中于人民币汇率过低的问题上,所以使人民币升值可以缓解贸易摩擦的发生和贸易关系的恶化;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鼓励了出口部门的发展,抑制了国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需求,升值有利于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均衡配置;人民币升值同时还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消极方面,人民币升值会打击到外商的投资热情;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减少,削减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使与我国有贸易摩擦的国家从中受益。

外贸发展的决定因素

外贸运作方式的逐步改变。如上所述,我国的外贸发展主要是依赖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那些相关的因素所起的推动力量已经极为有限了。要转换原先的外贸增长方式,就必须首先改变微观外贸主体的思想观念,克服经验主义的做法。还应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树立中国民族品牌的良好形象,从商品的价格、质量、品种、技术含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工夫。

国际市场多元化程度。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市场分布比较狭小,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其弊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十分明显。非洲和拉丁美洲就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我国已经决定在这两大洲开设十余个贸易投资中心,以帮助我国出口厂商在那开拓市场。只有扎实的推进这种多元化的战略,才能确保我国对外贸易在今后的发展中得以顺利进行。

改变偏重出口的贸易政策。偏重出口的贸易政策与我国当时外汇短缺、增加就业量、生活质量不高等因素紧密结合,但目前我国的各种状况大为改善,原先偏重出口的外贸政策已经丧失客观的经济基础。因此,必须重新对我国外贸的偏向进行定位,用进出口平衡代替注重出口创汇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尽管我国出口产品的80%已经属于制成品行列,但是其中的大多数技术含量不高,仍然是中低档的商品。从长远看来,这种出口商品结构是缺乏后劲的。要解决后劲问题就必须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在我国有关部门进行政策调节的同时,出口企业自己也要依靠实践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贸易摩擦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出于遏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或是平衡国际收支,或是转嫁国内的经济萧条等动机,种种贸易摩擦会直接危及我国的外贸出口。因此,必须做好自我保护工作,知晓国际法律,完善国内立法。

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途径

干中学。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出富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我国现在“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状况,可以向日韩在工业化道路上品牌塑造汲取有用经验:严把出口商品质量关;坚持自主品牌,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产品的形象宣传;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品牌带动产品出口;重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才会逐步实现。

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改变当前对外贸易的粗放型状态,转向集约型经营,即由传统的拼资源、拼价格向以质取胜的增长模式转换;同时,要使外贸经营的管理方式由外部管理、被动管理、经验管理,向内部管理、主动管理、技术管理的高级管理模式转变。

改善我国外贸的智力基础。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另外,整个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这无疑大大削减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可以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国际贸易专业,培训更多高层次的熟悉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对外贸易的培训机构,实现对现有人员的短期业务培训;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产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防止智力外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创新。

外贸顺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结售汇制度 外汇投资公司

从1994年至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已连续13年呈现顺差, 2007年这一势头仍将保持,这固然令人可喜,但亦是喜忧参半。贸易顺差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给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难题: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产生很大冲击,反过来,企图抑制顺差的宏观政策措施却又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贸易顺差如何“疏导”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一、外贸顺差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2006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经常项目顺差240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仅为100亿美元,可见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货物贸易账户顺差)已远远超过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成为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主要来源。持续顺差显著干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1.持续顺差制约了央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自由度,成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持续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导致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近年来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使购买外汇已经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以2006年为例,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按年均汇率央行投放基础货币14149.9亿人民币,以货币乘数为5计算,派生货币总量70749.5亿元,约占2006年货币供应量(M2)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现阶段的流动性问题与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对央行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制约直接相关。

2.持续顺差使 “对冲”操作产生副作用,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对于外汇占款形成的高额人民币被动投放,央行常用发行央行票据方式进行对冲干预,初衷是减少流动性货币。但是,大量、长期的顺差会导致大规模的对冲,从而产生诸多难题:一是发行央行票据要支付利息,每年数万亿的票据发行使央行为对冲操作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二是央行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面对顺差导致的巨额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副作用,四是持续顺差难免会给国际投资者形成很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外汇大量涌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

3.持续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持续外易顺差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波动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过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难度。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近年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不可避免。也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若为了改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导致国际汇市恐慌,美元汇率暴跌;若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又将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增大,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影响,央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会拉动本币升值;反之,为降低升值压力,央行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很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二、外贸顺差只能疏导,不能抑制

由于持续顺差的负效应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部分学者提出了“压顺差”的观点,寄希望予“压出口”达到贸易平衡。笔者以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外贸顺差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仅仅采取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恐怕难以生效。

1.中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

导致中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因素有很多,如产能过剩、国际产业转移、进口替代能力增强等等,这些因素均可归结为两个根本原因:高储蓄率与加工贸易。

(1)高储蓄率与外贸顺差

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外贸差额应与储蓄与投资之差相等。即X-M=S-I,这里的S是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是一个流量指标。企业利润、政府预算盈余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都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形成国内投资的资金来源,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部分形成经常账户的盈余,其中主要是贸易顺差,所以国民储蓄越是大于国内投资,贸易顺差就越大。中国近年来一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并且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是一定要转化为投资的,国内吸收不了的储蓄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以出超的方式将资本借给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从而形成对外债权。所以,高储蓄率是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只要国民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情况不变,贸易顺差就将延续。

(2)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

加工贸易迎合了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化要求,而中国也具备产品内分工的禀赋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因此产生了产品内分工时代背景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互动关系:加工贸易作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得以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以中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核心的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新的产业链,特别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现与参与的加工贸易占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构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因此,加工贸易积累的贸易顺差可以理解为使中国经济开放成长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可持续现象,具有经济合理性

2.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难以奏效

加工贸易造成的贸易顺差很难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加工贸易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是中国重点发展的贸易方式,目前,国外的投资正往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增加,说明产业转移还没结束,这一经济结构还将持续。况且,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需要加工贸易的继续推动。

对于高储蓄率问题,根据X-M=S-I等式,实现经济均衡可以有三条路径:增加投资、降低储蓄率、提高进口。

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处于世界的较高水平,宏观调控的目标经常是要管住投资率上升,所以,不可能通过政策性鼓励投资增加来减少顺差。

形成高国民储蓄率的原因有文化因素、转型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生存性消费习惯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绝非能够靠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改变,只能随着彻底的经济转型而变迁。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具有预防性储蓄特征,如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这些消费需要以相当的储蓄为前提,因此,用刺激消费来降低储蓄率,减少顺差的政策很难奏效。

通过“高进高出”,扩大进口的方式能否平衡顺差呢?以扩大进口方式降低顺差,等价于用一般贸易逆差来抵消加工贸易的顺差,对于一般贸易的顺逆差情况,国际市场的自主性调节是高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干预的。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情况是一般贸易均呈现顺差且不断增大。尽管政府已强调要适当增加资源、能源和原料性商品进口,鼓励扩大高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但是,希望进口的商品往往受国际市场供给约束和出口方的限制,进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太快。在可以预计的未来较长时间里,中国仍将是全球商品的供应国而非需求国,所以通过扩大进口抑制顺差的政策效果可能也不大。

三、外贸顺差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基于外贸顺差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并仍将持续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调整外汇储备制度

(1)积极管理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央行既持有储备又经营储备。从信托角度讲,相当于集受托人与托管方于一身,这样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借鉴国际上和东亚储备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按照“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的外汇储备管理原则,将储备分为投资头寸和流动头寸两部分。央行持有流动头寸部分,用于满足支付和稳定货币政策的需要。投资头寸部分由新成立的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运作,可用于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投资参股,更具有增值、盈利的倾向。对于从央行置换外汇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或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获得。这样,过量的外汇储备将由专业投资公司“疏导”到境外进行投资,而过量外汇储备导致的人民币放款也回笼到央行手中,不断积累的外贸顺差对常规货币政策制约的矛盾便能得以缓解。

(2)放宽企业及个人用汇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用汇量

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量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我国汇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愿结汇、藏汇于民,但是,完全的意愿结汇需要资本项目放松管制,现在条件还不具备。可以遵循渐进法则,逐步放松外汇结汇制度,允许部分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自愿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这可以减轻贸易顺差给央行造成的外汇占款和对冲压力。

通过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外汇资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个人到技术先进国家学习和深造。还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向本国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注资,让被注资企业以外汇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也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收购某些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等。

(3)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

当今世界上,黄金仍然是最具魅力的保值增值投资工具。在金价稳中有升,美元未来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抑制因美元贬值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而且进口黄金可以减少外贸顺差。

2.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

(1)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外贸顺差

适当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开放策略。减少和取消出口退税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取消其他进口限制性措施,从而实现进出口贸易差额的缩小。

(2)从战略上改变外贸依存度偏高,储蓄率偏高,内需不足的状态

内需不足是外贸顺差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扩大内需的口号喊了8年多,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还是偏低并且下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社会分配不平衡,20%的人占有80%的储蓄,这种储蓄结构决定了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储蓄率偏高,从而导致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必须把扩大内需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应加快和完善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实现储蓄、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金柏松:《对扭转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建议》[J].国际贸易论坛,2006(4)

[2]何凡等:《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3]蔡超:《央行票据的调控效率及其可持续性》[J].上海财经2006(2)

外贸顺差范文第3篇

2006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经常项目顺差240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仅为100亿美元,可见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货物贸易账户顺差)已远远超过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成为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主要来源。持续顺差显著干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1.持续顺差制约了央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自由度,成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持续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导致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近年来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使购买外汇已经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以2006年为例,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按年均汇率央行投放基础货币14149.9亿人民币,以货币乘数为5计算,派生货币总量70749.5亿元,约占2006年货币供应量(M2)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现阶段的流动性问题与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对央行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制约直接相关。

2.持续顺差使“对冲”操作产生副作用,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对于外汇占款形成的高额人民币被动投放,央行常用发行央行票据方式进行对冲干预,初衷是减少流动性货币。但是,大量、长期的顺差会导致大规模的对冲,从而产生诸多难题:一是发行央行票据要支付利息,每年数万亿的票据发行使央行为对冲操作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二是央行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面对顺差导致的巨额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副作用,四是持续顺差难免会给国际投资者形成很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外汇大量涌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

3.持续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持续外易顺差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波动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过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难度。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近年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不可避免。也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若为了改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导致国际汇市恐慌,美元汇率暴跌;若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又将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增大,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影响,央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会拉动本币升值;反之,为降低升值压力,央行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很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二、外贸顺差只能疏导,不能抑制

由于持续顺差的负效应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部分学者提出了“压顺差”的观点,寄希望予“压出口”达到贸易平衡。笔者以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外贸顺差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仅仅采取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恐怕难以生效。

1.中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

导致中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因素有很多,如产能过剩、国际产业转移、进口替代能力增强等等,这些因素均可归结为两个根本原因:高储蓄率与加工贸易。

(1)高储蓄率与外贸顺差

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外贸差额应与储蓄与投资之差相等。即X-M=S-I,这里的S是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是一个流量指标。企业利润、政府预算盈余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都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形成国内投资的资金来源,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部分形成经常账户的盈余,其中主要是贸易顺差,所以国民储蓄越是大于国内投资,贸易顺差就越大。中国近年来一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并且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是一定要转化为投资的,国内吸收不了的储蓄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以出超的方式将资本借给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从而形成对外债权。所以,高储蓄率是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只要国民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情况不变,贸易顺差就将延续。

(2)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

加工贸易迎合了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化要求,而中国也具备产品内分工的禀赋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因此产生了产品内分工时代背景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互动关系:加工贸易作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得以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以中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核心的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新的产业链,特别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现与参与的加工贸易占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构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因此,加工贸易积累的贸易顺差可以理解为使中国经济开放成长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可持续现象,具有经济合理性

2.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难以奏效

加工贸易造成的贸易顺差很难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加工贸易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是中国重点发展的贸易方式,目前,国外的投资正往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增加,说明产业转移还没结束,这一经济结构还将持续。况且,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需要加工贸易的继续推动。

对于高储蓄率问题,根据X-M=S-I等式,实现经济均衡可以有三条路径:增加投资、降低储蓄率、提高进口。

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处于世界的较高水平,宏观调控的目标经常是要管住投资率上升,所以,不可能通过政策性鼓励投资增加来减少顺差。

形成高国民储蓄率的原因有文化因素、转型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生存性消费习惯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绝非能够靠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改变,只能随着彻底的经济转型而变迁。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具有预防性储蓄特征,如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这些消费需要以相当的储蓄为前提,因此,用刺激消费来降低储蓄率,减少顺差的政策很难奏效。

通过“高进高出”,扩大进口的方式能否平衡顺差呢?以扩大进口方式降低顺差,等价于用一般贸易逆差来抵消加工贸易的顺差,对于一般贸易的顺逆差情况,国际市场的自主性调节是高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干预的。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情况是一般贸易均呈现顺差且不断增大。尽管政府已强调要适当增加资源、能源和原料性商品进口,鼓励扩大高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但是,希望进口的商品往往受国际市场供给约束和出口方的限制,进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太快。在可以预计的未来较长时间里,中国仍将是全球商品的供应国而非需求国,所以通过扩大进口抑制顺差的政策效果可能也不大。

三、外贸顺差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基于外贸顺差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并仍将持续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调整外汇储备制度

(1)积极管理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央行既持有储备又经营储备。从信托角度讲,相当于集受托人与托管方于一身,这样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借鉴国际上和东亚储备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按照“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的外汇储备管理原则,将储备分为投资头寸和流动头寸两部分。央行持有流动头寸部分,用于满足支付和稳定货币政策的需要。投资头寸部分由新成立的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运作,可用于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投资参股,更具有增值、盈利的倾向。对于从央行置换外汇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或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获得。这样,过量的外汇储备将由专业投资公司“疏导”到境外进行投资,而过量外汇储备导致的人民币放款也回笼到央行手中,不断积累的外贸顺差对常规货币政策制约的矛盾便能得以缓解。

(2)放宽企业及个人用汇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用汇量

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量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我国汇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愿结汇、藏汇于民,但是,完全的意愿结汇需要资本项目放松管制,现在条件还不具备。可以遵循渐进法则,逐步放松外汇结汇制度,允许部分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自愿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这可以减轻贸易顺差给央行造成的外汇占款和对冲压力。

通过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外汇资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个人到技术先进国家学习和深造。还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向本国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注资,让被注资企业以外汇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也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收购某些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等。

(3)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

当今世界上,黄金仍然是最具魅力的保值增值投资工具。在金价稳中有升,美元未来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抑制因美元贬值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而且进口黄金可以减少外贸顺差。

2.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

(1)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外贸顺差

适当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开放策略。减少和取消出口退税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取消其他进口限制性措施,从而实现进出口贸易差额的缩小。

(2)从战略上改变外贸依存度偏高,储蓄率偏高,内需不足的状态

内需不足是外贸顺差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扩大内需的口号喊了8年多,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还是偏低并且下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社会分配不平衡,20%的人占有80%的储蓄,这种储蓄结构决定了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储蓄率偏高,从而导致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必须把扩大内需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应加快和完善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实现储蓄、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多年累积的外贸顺差产生的负效应,特别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分析了外贸顺差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疏导外贸顺差的政策建议:调整外汇储备制度,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等等。

[关键词]货币政策结售汇制度外汇投资公司

从1994年至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已连续13年呈现顺差,2007年这一势头仍将保持,这固然令人可喜,但亦是喜忧参半。贸易顺差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给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难题: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产生很大冲击,反过来,企图抑制顺差的宏观政策措施却又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贸易顺差如何“疏导”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柏松:《对扭转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建议》[J].国际贸易论坛,2006(4)

[2]何凡等:《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3]蔡超:《央行票据的调控效率及其可持续性》[J].上海财经2006(2)

外贸顺差范文第4篇

最新公布的海关数据,再次提醒人们贸易平衡之艰难:在连续三个月刷新纪录之后,中国外贸顺差8月再创高峰,达到188亿美元。

如此,今年头八个月的贸易顺差累积达956.5亿美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的贸易顺差额――1019亿美元。

这个数字令人担忧。如果说2005年外贸顺差的陡增具有某些特殊因素,而今这些因素在今年已经得到调整,但外贸顺差的增长速度依然惊人。

首先是成品油。由于中国成品油价格体制倒挂,在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形势下,成品油出口成为当年出口额最大商品。今年以来,随着中国成品油价格逐步调升,成品油出口已大幅下降,出口则大幅上升。第二个因素是汇率。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弹性加大,至今累计升值幅度接近4%。

一般来说,中国对外贸易往往是下半年出口大于上半年,年底达到高峰。由此看来,外贸顺差继续攀升已不可避免。

当前,季节性因素的作用明显。为赶上圣诞节销售旺季,家电、服装、玩具等产品往往在8月间大批量出口欧美,从而推高贸易顺差。外贸增长还得益于良好的国际经济形势。央行的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运行报告称,贸易条件改善有利于促进出口,尤其是今年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迅速,使国际市场的购买力更强。

今年3月以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中“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政府各部门多管齐下,提出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度扩大进口、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环保、增加工资等办法,但均无明显效果。其实,外贸顺差的高歌猛进源于经济结构失衡等深层次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投资过剩和内需不足。

9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称,从累计速度来看,今年1月到8月的投资增长速度仍然偏快,高达29.1%;同时国内消费相对疲软,“国内需求不足,所以把压力转移到出口上。”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告诉记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钢材出口。迅猛增长的钢材生产难以抵挡国际市场的诱惑,今年头八个月,钢材累计出口2452万吨,同比增长69.8%,金额达到141.7亿美元,同比增长52.6%。

王小鲁解释,消费增长缓慢反映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调。一方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大部分财富集中在高收入者手中,流向储蓄或投资;低收入者由于医疗、教育、住房体系不健全,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也趋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储蓄率高造成了所谓的投资过热,也从而导致净出口增长过快。”

花旗集团亚太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投入品市场价格扭曲,也是造成投资过热的根本原因。许多重要的投入品(如信贷、土地、能源以及其他资源)没有放开,其定价仍然普遍低于市场价格。“贸易顺差的一部分事实上是投入品的供给者对出口商的补贴。虽然近来能源领域的价格改革纠正了部分扭曲,但仍然远远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他认为,短期内平抑贸易顺差的可能政策,有人民币升值、降低出口退税率、实行更为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以及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收入税率等。“然而,在切实的结构改革产生明显的效果之前,贸易不平衡可能会恶化。”

外贸顺差居高不下,将带来更大的国际压力。尤其随着中美贸易逆差扩大以及美国国会休假结束,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美国Willkie Farr & Gallagher LLP律师事务所国际贸易部主任威廉・巴林格(William H. Barringer)对《财经》记者说:“国会的压力会继续。事实上,每个月的贸易赤字月报都坚定了国会的强硬立场。”

巴林格认为,如果共和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失利,情况会更糟糕,“国会很可能逼迫布什政府采取行动,包括诉诸WTO或者单边行动。”

美国参议员舒默、共和党参议员格拉姆表示,如果9月30日之前中国在汇率浮动方面没有进展,将会要求表决一份提案,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一律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

美国最新贸易数据,给美国新任财长保尔森即将开始的访华之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国商务部9月12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今年7月的贸易逆差达68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头七个月美国贸易逆差为7760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167亿美元,而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头八个月,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累计为880.9亿美元,8月当月对美贸易顺差达到138.8亿美元。

外贸顺差范文第5篇

中国外贸顺差又出乎市场预料。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5月份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3%,比4月净增54.7亿美元,达到224.5亿美元。这一数字超出了此前市场的预测,也是今年以来中国月度顺差第二次超过200亿美元。今年1至5月,中国贸易顺差累计达到857.2亿美元。

有关专家预计,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贸顺差上升的趋势难以改变。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56.5亿美元,增长24.4%。其中,出口940.5亿美元,增长28.7%,增速比前4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进口716亿美元,增长19.1%,与前4个月的增幅持平。

政策因素

从今年前几个月的数据来看,5月份的贸易顺差仅次于2月份的238亿美元。2月份的贸易顺差要考虑春节等因素,那么,5月份的外贸顺差为何又会这么大呢?

据分析,5月份高额外贸顺差与我国新执行的相关贸易政策有关。财政部自6月1日起加征142项产品的出口税率,并下调209项进口商品的税率,对于钢材、钢铁等初级产品,有色金属等多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关税平均上调7%;对于婴儿食品、厨房炊具、餐具、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多项日用生活品进口税率平均下调6.7%。商务部则宣布自6月10日起取消对32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这些政策都从6月份开始执行,这可能导致有关出口商倾向于在税率调整之前加速相关产品的出口,进口商则延迟相关产品的进口。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87%,仍较温和,而伴随着美国经济走弱,同期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均快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这意味着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实际贬值了。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较低也对促进出口起到了一定作用。

摆脱依赖

众所周知,中国外贸进出口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由1.3%调整至0.6%,低迷程度超过市场预期。市场此前预期一季度GDP增速2.3%。在这种局面下,同期中国贸易顺差依然强劲增长。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

分析师认为,近年来中国已不再专注于消费品的出口,机械设备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出口中比重越来越高。这种日益强大的出口能力使得中国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作为传统贸易伙伴的美国,近年来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相对重要性已日益降低,欧盟以及新兴市场则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比重不断升高。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近期中国出口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分析师表示,今年二季度美国GDP增速超过此前预期的可能性较大,这使得中国在二季度出口增长及外贸顺差超过预期的可能性增加。

国家发改委的分析报告也认为,中国短期内贸易顺差规模不太可能减少.顺差将可能伴随工业化过程而长期存在。按目前发展趋势,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500亿到3000亿美元。

影响几何

由于中国外贸顺差扩大,中金公司认为,美国国会很有可能单方面宣布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则一些中国在美国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产品可能会首当其冲。此外,美国也可能会把低估的人民币当作可以的补贴措施来对待。为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人民币有必要加速升值。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理顺和调高一直以来被人为控制的能源和其他资源品的价格,与让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一样,都会有助于放缓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替代,缩小由加工贸易产生的顺差,进而减少中国的总体外贸顺差。

同时,不少专家也认为,外贸顺差的扩大增加了央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压力,央行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年内还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数次,其次数取决于发行债券建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步伐。”中金公司表示。

招商证券认为,再次提高准备金率在所难免,而加快升值无疑仍是上策,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贸易顺差,另一方面也可抑制国内资产价格上涨。

央行的“组合拳”在5月份已经出手,比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扩大外汇交易价格的日浮动区间等。但目前看,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加息则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应该看到,虽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能起到对冲多余流动性的作用,但它们的操作空间并不很大,而且成本越来越高。

除了货币政策外,天相投顾分析认为,政府还是很可能继续加征包括钢铁等原材料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为推动进口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税率。相关政策对于国内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有几个方面。

为增加进口,今年下半年政府仍有可能对食品、建材、家电等产品进一步降低进口税率,这将丰富国内市场、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但是也有可能对国内的消费品制造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在前期政府连续对一些资源类、原材料类产品出口税率调整之后,相应产品的价格可能会面临波动加大的情况。例如钢材产品,其出口增长如果在调控作用下出现回落,那么国内的供求关系将会发生变化,钢价将会有下降的压力,这就加大了国内外钢材的价差,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刺激钢铁企业的出口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也自然会促使政府加大对其调控的力度,从而再次影响钢材的出口。如此反复下去国内钢价走势的不确定性将会加大,投资者判断相关企业未来盈利增长情况的难度也会增加。

外贸顺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固定替代弹性;通货膨胀;外贸顺差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05-05

[收稿日期] 2011-04-06

一、引言

已有的关于通货膨胀的猜想和指示性测度,大多属于事实层面上的症状归纳。[1,2]其中,除CPI(Consumer Price Index)之外,另一个很为人们接受的是外贸核算结果,认为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大量顺差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看法似乎很容易为金融界所认可,并往往就此采取有关行动,试图遏制膨胀。[3,4]

容易理解,如同CPI一样,外贸顺差测度也是对通货膨胀真实和精确性的近似,也应该经受科学理论的检验,并受到有关理论范式的审视,从而得到肯定或批评,使其向着更加准确和更加精确的技术方向前进。[5]

对外贸顺差的作用进行分析,需要在有关融入金融固定数量约束的经济模型的初始结构中,明确国际贸易的构成情况,从而将外贸与国内货币数量需求耦合在一个统一的模型里。直观地就可以发现,有约束的利润函数――G函数,在基本结构上,便可以视为是一个贸易函数。因而,在G函数的框架里描述国际贸易结构,只是在其余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市场进行了分解。这应该是很容易完成的。[6]这样,就获得了继之可以进行有效分析的初始结构。

资料表明,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析,需要在固定替代弹性和对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近期的研究成果已经显示出,从G函数这个理论范式出发,以必要的初始结构为焦点,运用已经明确的经济规律,其中主要是固定替代弹性和最优化对偶原理,给出有关通货膨胀的科学定义,再就此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是完全行之有效的。[7]

由此令人注意到,如果通过市场分解,把国际贸易耦合到具有货币固定数量约束的G函数中,再交由通货膨胀的定义进行分析,那么,就必定可以对外贸与通货膨胀的一般关系给予解释。试想,在这条一般解释途径上再聚焦于某些特殊的条件,便可以得出对这些特殊情况的揭示和解释,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特定信息。例如,外贸顺差的大幅度增长,便可以成为这样的特殊条件之一,借助这条途径应该可以得到揭示和解释。

二、市场分解及其基准运行

为简单起见,设所考虑的经济由一个生产部门和一个金融部门组成。产品面对3个市场:国内销售、出口和进口;金融面对国内一个金融市场。固定数量约束分别为各自的市场需求数量,对生产部门的需求是商品数量,对金融部门的是货币数量。

参考文献:

[1][美]P.萨缪尔森,W.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6-18.

[2][美] N. Gregory Mankiw.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30.

[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高鸿业译.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7-29.

[4]Samuelson,P.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7,122-124.

[5]艾慧. 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4-17.

[6]孙中才. G函数与农业贸易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68-73.

[7]孙中才.现代农业经济学(研究生试用)[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2006:130-138.

[8]原宇,夏慧. 金融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2-75.

[9][美]F. 米什金.刘毅,蒋理,王秀萍,刘霞,夏乐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9-92.

Foreign Trade Surplus and Inflation

Sun Zhongcai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In the G function, which is a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 in economics,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of the fixed quantity of currency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law of 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duality theory, we can get the true and accurate definition of inflation, which helps to further analyze some relate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From general experience, a lot of assumptions and predictions have been brought up after observing and diagnosing the signs of inflation, of which, inferring that the foreign trade surplus is the main cause for inflation is one. With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given by the G function, we can survey and analyze this specific in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analysis, to do this we should, first of all, work out the primary structure fitt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n add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for the constant quantity of currency, and finally conclude how to analyze inflation. For the G function is in the form of restricted trade function, it is easy to analyze the market and it's also true in analyzing inflation.

外贸顺差范文第7篇

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直接原因

1.我国出口加工贸易持续大幅顺差

表12002年~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1表明,从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增长了2.27倍,与之相伴随,同期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了4.83倍;而且,2002年以来,每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当年贸易顺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幅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国的进口替代能力加强

表2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2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在2002年~2004年间出口增幅快于进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落后于出口增长。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零部件的国内供应比重在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能力加强。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急剧增长中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关键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

自2001年底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WTO成员国中原有的一些禁锢我国优势产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国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释放,出口规模急剧扩大。例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取消后,我国当年纺织品类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1.1%,成为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二、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对贸易顺差的观念滞后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励出口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使人们形成了“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的观念。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663亿美元。然而,许多地方或部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市场上这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由于我国这类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差,许多出口只有通过低价竞销才能实现。因此,伴随我国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是对外贸易收益的不断减少,出现了“贸易的贫困化增长”。

3.贸易伙伴国对其向我国进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应该从贸易伙伴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进出平衡。但美国等发达的贸易伙伴国,为维持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严格限制其国内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向我国出口,导致我国想要和需要进口的产品进不来,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4.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内需增长不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近年来,由于相关改革不到位,我国居民住房、医疗等支出激增,引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国内需求总量一半的农村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剧减,使得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长期低迷。国内供求的这种矛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尽量扩大出口,致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不足又直接抑制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外贸的顺差。

三、解决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再次,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4.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对话

外贸顺差范文第8篇

不仅中国有这种“顺差至上”的思想,连国外一些学者也把贸易顺差当成强国的标志:谁是出口顺差大国,谁就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事情果真如此吗?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你输出一大堆货物资源,输入大量的贵金属货币,进口货物的国家得到的是实物资产,而输出国得到的仅仅是金银一类的流通货币。金银货币又不能吃不能喝,长此以往守着一堆贵金属实在难以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近些年来,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01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805亿美元,2002年跃升到970亿美元,约占中国总进出口额的1/6。若以最近几年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照此势头,2005年以前,美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贸易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出大于进,美国是进大于出。以2001年数字为例,中国对美出口543亿美元,自美进口262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为281亿美元。2002年前8个月,中美贸易额602亿美元,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430亿美元,自美进口172亿美元,中国顺差258亿美元。有统计说,自1979年到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增长32倍,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了90倍,自美进口仅增长了13倍。1991年至2001年,双边贸易增长近5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增长近8倍,自美进口增长仅2倍多一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若以每年平均200亿美元顺差计算,十几年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至少在3000亿美元左右。中美贸易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美国敞开口子从中国进口,中国敞开口子从美国赚美元这种外汇。美国可谓是中国的“创汇”大国。这种现象发展到今天,已经值得我们认真注意了。在我们传统的重商主义外贸理念中,似乎外贸顺差越多越好。但是今天,我们要对这一传统理念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再认识。今天我们的国内许多人还在为大量的顺差而自豪,却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货币与实物交换中的问题,实在是十分遗憾。

目前,我国的外贸顺差每年3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再继续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创汇”战略,就不符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了。当年实行“创汇”战略,主要是因为我国外汇短缺,没有能力进口一些国家急需的国外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因此,为了满足外汇需求,不遗余力地实施“创汇”战略。这些年里,我们给出口企业免税政策,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种种优惠政策,甚至把创汇当作地方官员创造政绩的一项主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20年来,创汇已经成了中国政府和社会上下一致的目标。似乎只要能出口,能获取外汇就是好事。

在这期间,很少有人考虑中美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少有人深究在中美贸易过程中,为什么美国能如此大手大脚地在中国购买,而为什么中国能如此廉价地向美国输出?

我认为中美贸易之所以能出现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关键在于这场交易背后的一些不对等因素,那就是双方为这些贸易货物付出的劳动是不对等的,美国人可以以较少的劳动占有中国人较多的劳动,或者说可以以较少的资源换取较多的资源。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中美两国之间货币汇率制定的不对等。人民币被低估,美元被高估。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具有更高的购买力。

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汇率呢?还是为了“创汇”战略。低估人民币,说到底是中国为了获取外汇而付出的代价。而美国则完全不必如此,美国只管印钞票就行。这就是一个拥有世界货币的国家的优势。

美国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出口基础之上的。逆差国家恰恰是世界强国,只有大国和强国才有能力大量进口。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一个积弱的历史阶段,中国要尽快渡过这一历史阶段,实现贸易平衡,并争取通过进口尽可能多地获得外部资源。只有更多地获得外部资源,更多地进口,这个国家的经济才会繁荣和发达,这个国家的人民才会真正得到实惠。

遗憾的是,许多年来,我们的经济观察视线被庸俗的古典重商主义所左右,以致目前经济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的理论界和政界却全然不觉。我国目前正在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政府在不遗余力地搞赔本性的出口创汇,财政每年也要为出口退税付出1000多亿元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部门却在敞着口子让国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游客到国外消费外汇,最近又开放了南非等4个地方的国外旅游。既然放开国外旅游消费了,那么中国还有什么必要再提倡补贴性的“出口创汇”呢?还有什么必要以低估本币为代价而赚取外汇呢?

外贸顺差范文第9篇

关于流动性过剩与外贸顺差关系的综合分析

国际经验显示外贸顺差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十分复杂

根据现代国际经济学原理,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货币市场存量不平衡的反映,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当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有贸易顺差的时候,该国的货币市场会存在着货币流动性不足,而不是过剩。因为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代表着国内需求,货币供给不足自然就表现为国内商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进而形成贸易顺差。因此,贸易顺差恰恰不是国内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而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结果。同样,一国的货币供给过剩会导致国内需求过旺,从而引起进口大于出口,形成贸易逆差。

据研究,世界上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却出现了比我国还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自“9·11”以来,美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约为3%,而广义货币年均增长率约为7%,后者是前者的大约2.3倍。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10%,货币年均增长率约为17%,后者为前者的1.7倍。所以,在此期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与此同时,印度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过热的势头,资产泡沫比较严重,自2003年以来股市狂涨近4倍,货币供给明显过剩,但同样也存在贸易逆差上升的情况;还有巴西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类似印度的情况。这说明,贸易逆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在这些国家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仍符合传统理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贸易顺差与通货紧缩长期并存,也是与传统理论一致的,即货币供给不足与贸易顺差可以同时存在。

当然,近期我国、俄罗斯和某些石油输出国也出现了完全相悖的情形,即在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也伴随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这种现象通常都出现在受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较大的新兴经济体,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在新的国际条件下一国货币供给受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大潮的影响。这也佐证了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十分复杂,简单归结为贸易顺差的影响证据明显不足,而将宏观经济的问题都归咎于贸易顺差,甚至把控制贸易顺差当做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可能是舍本逐末,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新的负面冲击和问题。最大的风险是,在我国产能普遍过剩、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投资过快扩张的背景下,容易使经济陷入“日本式的通货紧缩”泥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持续顺差构成了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表1可以看出,1990~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从110.9亿美元增至6099.3亿美元,增加额为5988.4亿美元。同期,除1993年外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累计顺差额达2910.9亿美元,占期间外汇储备增量的48.6%;而同期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累计为4864.55亿美元,占期间外汇储备增量的81.2%,两者合计达130.8%。这说明,这一时期外贸顺差是仅次于FDI净流入的第二大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因素。

但是,这一期间,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却不明显或者还存在流动性不足。1995~2000年期间,我国外贸顺差明显增加,累计达1661.5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累计值1139.5亿美元的145.8%,特别是其中的1998年出现了创纪录的最大外贸顺差,当年顺差占外汇储备增量的比重也同样创历史纪录高达857.6%,但宏观经济状况和物价走势都显示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即货币供给反而出现不足。在2001~2004年本轮经济增长期的前期,外贸顺差实际上是从1998年的高位逐步回落,当年顺差占外汇储备增量的比重也相应呈现显著下降的态势,分别降至48.4%、41%、21.8%和15.5%的最低水平。

2005年以来外贸顺差和FDI净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出现转折性变化

2005年以来顺差对外汇储备的名义贡献率出现了回升性转折,2005年达48.8%,仅相当于1990~2004年期间累计的水平,2006年升至71.7%;同时,FDI净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量的贡献,却由于吸收外资连续多年比较稳定,而对外投资大幅增加,出现了显著下降,2004~2006年贡献率分别降至25.7%、27%和24.3%。两者合计对当年外汇储备增量的贡献率反而出现了显著下降。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以来,外贸顺差和FDI流入确实是引致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但并没有出现流动性过剩,反而在长达数年时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

只是2005年以来情况才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外贸顺差和流动性过剩并存的局面:名义外贸顺差出现较快增长,成为引致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表面上也成为引起外汇占款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的重要原因。但是据国内外机构预测,近两年贸易顺差中有大规模热钱流入,因此能够用外贸顺差和FDI净流入解释的部分实际不足50%,反而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主要是间接资本流入和短期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的剧增。据摩根士坦利分析,目前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并滞留我国的热钱大约有3000亿美元,而且还呈有增无减的趋势。

2007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额为1357亿美元,而外贸顺差为464.4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158.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40亿美元,两项合计仅占外汇储备增加额的42%。央行的分析也表明,2007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间接资金流入,许多企业境外融资结汇和外汇掉期交易是其中重要部分。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确有深层次原因

综合分析表明,当前流动性过剩成因十分复杂,外贸顺差增加与流动性过剩有一定联系,但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充要条件,需要放在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下综合分析。

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

从国内角度看,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即消费率过低,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储蓄率高于投资率成为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投资率高于消费率导致产能过度扩张,加剧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以致在金融系统形成流动性过剩局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宏观经济格局下,世界经济贸易增长较快,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总体上看对我国是一个有利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出口较快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民生的改善;这虽然也会对投资和产能扩张带来一定刺激,但可以在宏观调控中综合考虑和妥善应对。目前在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顺差增加—流动性过剩”已经形成了循环,外贸顺差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之差,如果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情况不改变,外贸顺差会变得更大,在当前经济结构下外贸顺差存在较大的刚性,贸易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空间都非常有限。

当前流动性过剩还必须从全球视野来看待

首先,我国已经较深入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国内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已经与国际市场产生日益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和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不仅实体经济活动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货币和金融市场同样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分析我国货币供给与需求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有的学者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美元就进入增发最快的时期,随后,日本、欧洲也随之跟进,直接引发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此期间,美元发行大幅增加完全被新兴的虚拟金融市场所吸收,美元在全球交易中占比迅速提高,加速成为世界货币,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不少新兴市场却受到美国输出流动性的冲击。其后,日元在零利率政策刺激下套息交易也在全球泛滥。进入新世纪以来,欧元借地位上升之机也让货币发行量持续扩张。美国、日本、欧盟的行为无疑成为诱发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源泉。其次,在本轮世界经济周期内,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美联储在IT泡沫破灭以后曾连续12次降低利率,使美元利率水平降到历史低位,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最后,在上述长短期两大因素作用下,以东亚为主的一批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资本市场较为繁荣、本币不断升值并普遍存在较强的升值预期,其结果是大量投机资本纷纷涌入,将境外过剩的流动性也相应输入和传导开来。这是导致引发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传导机制及其重要影响,需要我们以新的视野和思维来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并予以认真对待。

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还与我国现行金融和外汇体制有关,是相对过剩

动性过剩还与我国现行金融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缺陷有关,特别是外汇过度集中于央行,没有形成外汇资产多元化的转化使用机制;流动性过剩与我国银行体系能力不足也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村资金仍然很紧张,目前总体上是一种相对性过剩。

事实上,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并不大。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但企业和居民外汇资产只有约1600亿美元,我国90%的外汇都集中在央行,表现为外汇储备。这与发达国家外汇资产结构有很大不同,它们大约70%~90%的外汇在民间或表现为商品储备、黄金储备等。如美国的民间外汇有9万多亿美元,日本有3万多亿美元。同时,还有巨额的商品和黄金储备。美国仅商业石油储备就够用150天,日本原油储备够用200天,而我国石油储备仅够用几天。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黄金储备分别为8135吨、3440吨、3025吨和2452吨,而我国仅有600吨。我国藏汇于民、藏汇于物的潜力十分巨大,藉此可以大量转化使用央行的外汇储备,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应全面客观估计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治理流动性过剩总的看主要是货币政策的任务,近年来央行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收到了成效。为治理流动性过剩,早在2003年4月央行就开始启动央行票据来回收多余流动性。对冲手段也从最初的主要依赖发行央行票据,发展到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掉期等多种工具,并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从2006年6月到2007年5月15日,央行已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最近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大约冻结流动性4600亿元。

央行近几年的操作基本上对冲了由于外汇占款过快增长投入的多余流动性,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2003年最高时的21.6%调整到2006年12月的16.9%。但是,2007年年初以来,流动性增长明显加快,第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达到17.27%,其势头值得关注。

关于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流动性过剩会导致各类资产价格的波动,或者出现资产泡沫,或者以投资形式进入实体经济,加剧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一旦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出现逆转,可能会导致股市大幅度滑落,进一步演化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另一类观点认为,目前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并不十分突出,流动性充足也有积极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流动性过剩”本身并非贬义词。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仍在盈利,通货膨胀现象没有出现,宏观经济整体形势良好,不可过分夸大该问题。

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更接近事实,即流动性问题在国内外由来已久,从我国近两年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过剩虽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但并没有给宏观经济带来重大问题,主要应高度关注其潜在的风险,正确认识和估计流动性问题,采取积极稳妥的治理对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政策选择。

外贸外资政策转型是治理流动性过剩一揽子措施的一个方面

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双顺差和流动性过剩可能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与解决深层次结构失衡问题相结合,并统筹考虑国内外因素,选择综合治理的路子。同时,也要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对外经济工作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对外经济模式创新,加快对外经济政策转型。

一是加快外贸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尽力保持出口合理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出口企业非价格竞争力。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注重提高主要出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外贸出口走上差异化竞争之路。

二是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建立进口促进体系,为进口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公共信息服务,提高政策透明度,为国内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环境;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的进口;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对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放开市场。

三是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将重点转移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智力上来。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重点吸收高端制造业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和布局。

四是积极有序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直接投资项目收支平衡。引导家电、纺织、轻工、机械、服装制造等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有助于通过利益互补,缓解贸易摩擦,并促进资本项目平衡。

外贸顺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贸;顺差;贸易;经济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是各国加速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当然,随着贸易顺差大量产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一、贸易顺差定义解读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贸易顺差原因分析

1.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外贸顺差增加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偏低,而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国内进口增长。同时,由于国内投资增长和制造业产能扩张,国内制造取代了部分进口且大量出口,引发了我国外贸顺差的急剧扩大。

2.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是导致我国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近年来,发达国家出于比较优势和全球资源的战略考虑,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新兴市场国家,而把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本国。在我国要素成本低廉和优惠政策吸引下,国外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而我国内需又难以消化决速增长的生产能力,必然导致出口增加,外贸顺差增加。

3.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受近年国内外因素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媒体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导致国内企业加快出口步伐,延缓进口速度。由于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受到严格管制,大量资金通过贸易渠道绕开资本管制套取汇差导致贸易顺差激增,不断加剧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我国应对贸易顺差的策略

1.切实转变观念。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现阶段,贸易顺差既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竞争力提高的结果,反过来也侧面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还不高的现实。减少贸易顺差,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结构转型。一方面要“压”,把“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压下来,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保”,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出口商品向中高技术加工和较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方向转变,在带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分工地位提升的同时,严格按产业政策要求有选择地吸引外资,以减少因产业转移带来的贸易顺差。

3.扩大进口,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一是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部分资源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二是择机增加进口国内短缺、长期以来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充实国家战略储备,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加强对促进进口的金融政策支持,促进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服务,同时积极做好进口信息服务和引导工作。四是全面梳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进口措施,进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清理妨碍进口的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五是加快国内服务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居民赴美欧旅游、留学消费。

4.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小结

目前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研究贸易顺差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王晋斌,李南.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1).

[2]顾啸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06)

[3]余芸春.从资源禀赋角度看我国贸易顺差[J].经济管理,2007(05).

上一篇:对外贸易政策范文 下一篇:外贸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