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法范文

时间:2023-03-12 02:41:23

外贸法

外贸法范文第1篇

外贸作为商事行为的一种,是两个民事权力平等的权利人之间在对外贸易业务上的一种民事委托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属于法律上的有效要求。而若构成有效,委托人与人都必须是在其各自的权力范围之内开展委托和活动,即委托人授权的事项必须是其本身当时有权力开展的事项,人的行为也必须是其有权进行的行为。委托人无权进行的行为不能授权他人,同理,人也不能在自身的权力范围之外从事行为。因此,原外贸法第十三条中的规定(没有对外贸易经营许可的组织或个人,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其对外贸易业务)在法律上实际上就属于无效。这种非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委托在《民法通则》中找不到依据,缺乏相关上位法的支撑,与国际上通行意义上的概念也不一致,即使引用“行纪”、“间接”等概念进行解释,在法理上也难以自圆其说,给人以牵强之感,多年来外贸制因此一直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状态。

这种外贸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带来了混乱。在外贸公司无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的业务中,无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由于本身没有对外签约、报关、报验、报运、结汇、投保等相应从事外贸业务的必须权力,也就无法承担相应的义务,故国内的“外贸”业务一旦出现对外纠纷,作为人的外贸公司就不可避免地要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对外承担主要的责任。

*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外贸法在许多方面都作了修改,其中与外贸制有关或对外贸制会产生间接影响的修改主要有两点:一、第九条,将外贸经营权审批制改为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制。二、第十二条(即原第十三条),除了文字内容有了大幅度的简化外,并将原来的“没有对外贸易经营许可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其对外贸易业务”的内容,改为“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接受他人的委托,在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对外贸易业务”。

这里,第一项修改是一项实质性的改变,实行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制,标志着我国的外贸经营权管理体制改革向着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使企业更加容易地获得外贸经营权,也就是说可以有更多的企业通过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的途径获得经营外贸业务的平等权力,并有资格和条件承担起相应的涉外商事义务和责任,扩大了外贸委托业务的合法当事人的数量与规模,增加了实施规范性外贸行为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制还是有条件地放开外贸经营权管制,离完全放开还差一步,外贸经营权作为企业的天赋之权还未全部还给企业。没有办理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的企业仍是没有经营对外贸易业务的权力,从法律上讲,这些企业仍不具备合法的外贸业务委托人资格。在登记制实施后,没有外贸经营资格的企业仍将是企业中的多数,因为自己有直接开展对外贸易业务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期望规范化的外贸业务会有大规模的出现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期待在下一次修订外贸法时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应该指出,全部放开外贸经营权只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外贸制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必要充分条件,除此之外,计划经济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彻底摒弃和企业运行模式的高度市场化,也都是外贸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上述条件的基本实现预计至少还需10年以上。

第二项修改后的文字中只列明了外贸人的权限,至于委托人的权限是什么?委托人是否限于对外贸易经营者?包括不包括没有办理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手续的非对外贸易经营者?则未予明确,因其内容不全面且不明确,此条款变得可有可无,没有多少意义。

外贸法范文第2篇

商贸英文书信在我国又称为外贸书信,它是指外贸公司(企业)及其人员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与涉外企业及其人员之间相互往来的以商贸交往为内容的各种英文信件。广义上的商贸英文书信还包括电报、电传、明信片以及各种商务报告书、广告词等。商贸英文书信是外贸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贸人员不仅要懂得外贸英语,而且必须善于运用外贸英文与贸易伙伴进行书信交流。

与普通信件相比,商贸英文书信有其特殊的格式、固定的商业术语和特定的商业习惯用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与中文书信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写好商贸英文书信,除了要求撰写人精通英语,具有较高的商贸专业水平和政策、法律水平以外,还必须认真研究商贸英文书信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即信封的写法和信内的信头、收信人名址、称呼、正文、结尾、签名等几大部分。

2.外贸信函的分类

外贸信函从功能、用途上可分为:建立商贸关系、寻求、查询信用、推销产品、询问报价、订购货物等数种。

3.外贸信函的结构

(1)信封。信封一定要写得准确、整洁,是写信封的基本要求。但英语和汉语在地址的写法上是截然不同的。

英文信封的基本格式是(美国式):

THE TENTH NATIONAL BANK,Stamp

101 Wall Street,

NEW YORK 5.N.Y.,

U. S. via air mail

Mr.Liming,

No 363,Renmin Road,

Chong Qing,630000

China

这是英文信封的通常写法。按照中文习惯,则是这样的:

630000

中国重庆人民路363号: 贴 邮票

李 明 先生 收

美国纽约市第5邮区·华尔街101号第10国民银行寄

由上例可见,英文和中文信封写法的最明显的区别,是收寄信人的先后排列不同。英文信封是先在左上角写上寄信人的名址(这是美国式写法,英国式写法往往将寄信人名址写在信封的左下角。),在信封正中写上收信人名址。在名址的排列顺序上,是先写收(寄)信人的姓名(名称),第二行写住址的门牌号、街名,第三行写城镇名称及所在地区的邮政区码,第四行写州名、国家名称。我们所熟悉的汉语信封写法和这就大不一样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由国内发往国外的信件,邮电部门规定有统一的外函信封。其要求是,信封的正面写收信人名址,背面写寄信人名址。收信人名址应用英文书写,寄信人名址除国名用英文书写外,均用中文书写。

(2)信头。商贸英文书信与中文书信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在信纸的开头必须首先写上信头,即寄信人的名址和写信日期。而在中文信件中,这一部分是放在书信的末尾的。这是英文书信的固定格式。通常,信头写在信纸的右上角,先写寄信人名址(与信封上写法一样),再写写信日期。但也有写在信纸正上方和左上角的。如:

例一:

150 Kensington Road

外贸法范文第3篇

中国入世已进入第三年,外贸易环境正在遭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打火机、汽车玻璃到纺织品和钢铁,中国的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措施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日趋频繁的贸易争端与摩擦已经不容忽视。但原《对外贸易法》于1994年制定,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

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将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外贸管理变为备案制

根据1994年《对外贸易法》第9条第l款的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以及经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许可。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第5.1条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84段(a)中的承诺,中国要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三年内取消外贸权的审批,放开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

因此,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有关规定被修改为“对外贸易经营者经依法登记可以从事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这标志着中国外贸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由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

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消除了外贸经营权这道门槛,使业内存在的个人外贸走向合法,小订单被全面激活,小额贸易将进一步壮大。长期来看,会对老的国有外贸公司带来一定冲击。

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试图实现足四大功能,即“适度的贸易管理、积极的市场开拓、有力的贸易促进和合理的贸易防御”。

尽管新版《对外贸易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重要职能,但是对于在外贸活动巾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却几乎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法》在实践中真正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出击和防御并举

目前,各主要贸易国家基本上都采用贸易调查和贸易救济,作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手段。

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就新增两个独立章节,规定了两个对应的和相互衔接的贸易措施:“对外贸易调查”和“对外贸易救济”。

前者是针对“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制定的各种贸易限制和壁垒”进行调查,主动出击保护中国产业;后者是针对“进口的产品对已建立的中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等”采取必要的救济措施,是对发生的损害的积极防御。对于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法律手段显然不可或缺。

目前,中国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与诉讼,国外产品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某些产业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违反WTO规则。作为平等的WTO成员,中国当然也要积极利用WT0规则。因此,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规定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这三种贸易救济措施。

“这次修改使我们能够应对30l条款和技术贸易壁垒。”一位曾参与《对外贸易法》修订的商务部官员这样评价。

个人做外贸尚欠可操作性

根据现行1994年《对外贸易法》的规定,只有满足条件的企业可以从事外贸活动,而自然人没有此种资质。结果,外国的自然人能在中国做外贸,而中国的自然人却不能。理论界人士对此现象早就颇为不满,认为这实质上构成对本国国民的“歧视”。

而实际上,个人变相从事外贸活动已经是客观存在,在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边贸活动中尤其如此。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第8条叫确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髓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修订后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对此形成实质性突破。

但是,日前这仪仅是一个笼统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比如,个人将经过什么样的程序出现存对外贸易的活动中、有无资金要求、如何办理缴税和退税等问题还不清晰。同时,外贸活动涉及工商、海关、外汇、税务等相关管理部门,众多个人进入,将大大增加这些部门的管理难度。

外贸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法;地位;作用;问题;修改

一对外贸易法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贸易法是指国家对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它包括宪法、对外贸易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外贸易法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一部法律的重要性,是由该法律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决定的。对外贸易法调整的是一国对外贸易及投资法律关系的。而在当今世界,各国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外贸法地位也日趋重要。随着WTO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日益加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经济最发达的占世界经济总量1/4的大国美国,外贸依存度为20.7%,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为20.1%.[1]这些国家重视外贸法的程度也愈来愈高。美国从其独立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外贸,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200多年的外贸发展历程中,尤其是二战之后,美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但是从60年代起在日本及70年代日益强大的欧盟的强烈竞争下,使其外贸法既有管理本国进出口功能,又有在竞争中趋利避害的服务功能。“在美国,国际贸易是最热门的话题,外贸法也是最为社会关心的法规之一。因为它直接涉及美国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2]因此,对外贸易法在这些西方贸易大国早已越出了一般部门经济法的范围,无论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都赋予其特别重要的地位,给予非同小可的重视。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对外贸易的管理权直接掌握和控制在国会手中。该对外贸易管理权是通过制定法律、批准条约、决定征税以及掌握开支等方式行使的。行政部门则负责外贸法的实施和执行。美国政府中负责对外贸易管理的机关决不只由商务部负责,它同时还设有其他部门共同负责,主要有美国贸易代表以及一个独立机构———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还专门设有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分别受理一审和二审的国际贸易案件。美国总统作为行政最高长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有很大的权力,他可以直接介入贸易事务并根据有关部门的建议采取措施,在是否采取保障措施、贸易禁运、贸易制裁等方面享有最终决定权。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内容丰富而具体,仅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就达1000多页,其内容涉及贸易待遇,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待遇、普遍优惠待遇、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进口救济与贸易秩序,包括反倾销法、反补贴法、保障措施、调整援助[3]、市场扰乱[4]、不公平贸易做法[5]和非经济原因[6]的进口管制;出口促进与管制,包括301条款制度[7]和贸易促进、出口管制。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组织主要包括日本贸易会议、经产省、大藏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经济企划厅、公正交易委员会等。但日本贸易会议的主席由内阁总理大臣亲自担任,其成员包括经产省、大藏省、农林水产省、外务省、运输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公正交易委员会委员长、经济企划厅长官等组成。日本的特点是总理亲自处理,重要部门联手共管外贸。

欧盟负责制定和实施贸易政策的主要机构包括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的执行机构)、欧盟议会(代表欧盟的公民)和欧洲法院。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外贸法的特殊重要地位表现在:

(1)由最高权力机关立法;

(2)由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实施;

(3)全国一盘棋,主要部门及其第一把手亲自参与对外贸易法的执行;

(4)内容详细灵活,在管理国内进出口的同时,强调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和拓展。

二我国应对对外贸易法予以特别重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的外贸发展特别迅速。1978年进出口额仅为206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为2000多亿美元,而2002年我国的进出口额达到6200多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的位置已上升到第6位;今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协议投资金额已达8300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4500亿美元。我国共批准设立三资企业已超过40万家。同样,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也十分高,有经济学家统计,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44%.[8]尽管各国测算外贸依存度的方法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经外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不可忽视,因此,作为调整外经外贸工作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理所当然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西方贸易大国,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起步晚,重视不够,当然这与我国长期以来进出口数量有限,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弱有关,但是,从现在我国外贸的实际情况出发,外贸法的重要性已经凸现,外贸法应该予以重新定位并提到重要日程。

三当前对外贸易法的若干前沿问题

(一)透明度原则

1.透明度原则的由来

透明度原则源于西方世界。它早期是伴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作为商人,面临市场的巨大挑战,就要设法克服市场因政策法律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商人们迫切要求市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要求政府管理市场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透明,以便公众能方便地获得政府管理和服务市场的信息。因此透明度原则早期又称之谓“阳光原则”或“知晓原则”。

透明度原则的日趋明确,那是在二战之后,它作为调整战后贸易制度的基本规范,被引入了“关贸总协定”,其内容逐渐明确,尤其是该原则被引入到WTO的各主要协议之中后尤为突出。透明度原则的核心条款是关贸总协定的第10条。随着WTO影响的扩大,该原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数十年以来,透明度原则已经成为各国外贸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列入其主要条款。

2.透明度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

根据WTO各主要协议的规定,透明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公布和告知原则。该原则要求成员方管理机构必须将正式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政策予以公布;必须将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条约及政府协定,予以公布;在实施具体贸易过程中的法令、条例以及一般援用的司法判例及行政决定,都应迅速公布。二是关于行政和司法过程中的透明度。

要求各成员管理外贸过程及审理外贸案件的过程透明,并要求能对政府管理外贸过程中的决定进行独立的司法审查。

透明度原则已经成为WTO基本原则中带有基础性的一项重要原则,能否切实地履行透明度原则,不仅是衡量中国承诺履行WTO各项制度的法律基础,而且也是衡量中国遵守WTO各项法律义务的信用基础,更是我们运用WTO规则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重要前提。

3.中国正积极地遵守透明度原则

中国依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作出的郑重承诺将使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中国政府在原则问题上的承诺,关键的或者说具有突破性的一点就是政府在管理外贸工作中取消内部文件(亦称红头文件),即凡是执行的,必须是公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

中国对履行WTO透明度原则迅速而全面地做出上述承诺,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该原则的重视,也表现了中国全面履行WTO各项法律规定的决心和能力。

(二)对外贸易经营权

西方国家对外贸易法历来重视对外贸易经营主体问题,把它作为外贸制度的基础。美国外贸法专家认为,是否允许个人或所有企业从事外贸,这是一国对外贸易法的基石,犹如一国宪法是否保护人权一样重要。因为对外贸易主体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的自由度(即自由化)问题。它涉及对外贸易的几乎所有制度,比如工商管理、海关、外汇及税收等一系列法律,也就是说,对外贸易经营权是整个外贸制度开放的晴雨表。西方各国的外贸法对此都作出了相当宽松的规定,美国、欧盟及日本等西方国家都规定了其自然人、法人及合伙企业都能自由获得对外自由贸易权。

中国在加入WTO时承诺3年内放开外贸经营权。即在加入WTO3年后,即从2004年12月11日起应对这类企业(包括自然人)放开外贸经营权。

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法应参照国际惯例,规定除在特定的贸易领域内从事国营贸易的专营权或特许权外,所有在中国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业都可以享有外贸经营权。

(三)国营贸易

1.国营贸易是各国外贸法中普遍存在的特殊概念

外贸法上的国营贸易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并非一个概念,和中国目前的国有外贸企业也不能等同,它具有特定的含义。根据世贸组织《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17条和其他有关规定,所谓国营贸易企业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根据国内法律或在事实上享有专营权或特许权的政府企业和非政府企业,其购买和销售活动影响了国家进出口水平和方向。因此,世贸组织中判断国营贸易企业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在国际贸易中享有专营权或特许权,这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并无必然联系,其判断标准也不是所有制形式。因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或者半官方的贸易机构,若它们在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中享有专营权或特许权,则都应视为国营贸易企业。

2.国营贸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营贸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国外贸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营贸易通常存在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贸易领域。实行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国家在一些关键领域享有直接的控制权,从而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因此其在一国贸易中的意义不可低估,国营贸易因而成为国际上的一种通行做法,世贸组织各成员在不同领域中都实行着不同程度的国营贸易。目前,世界范围内国营贸易制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方面,兼有若干重要的矿产品。有些欧洲国家也在烟草和食盐方面维持着国营贸易制度。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各设有一个专营销售局,而这两个企业控制着1/3的世界小麦出口。而在新西兰,一个牛奶专营国营企业控制着约30%的世界牛奶出口。

由此可见国营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规模和地位确实是十分巨大的。

3.中国外贸法应妥善处理国营贸易问题

中国要按照世贸有关规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在一些重点贸易领域中的国营贸易制度,使其成为保护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保障。国营贸易的最大优势在于政府可以对其实施较为直接的控制,进而控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产品的进出口,这些领域和产品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只有真正确保国家在这些关键领域中享有控制权,中国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家在某些领域继续维持国营贸易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世贸规则允许的例外,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个例外并将其体现在本国的外贸法中。

(四)自由贸易区

所谓自由贸易区通常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最基本、最一般的形式,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成员国内部取消贸易障碍,实现自由贸易,但没有共同对外关税;二是通常采取原产地规则。

目前,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寻求发展本国经济、抵御经济衰退的一项重要举措。

鉴于自由贸易区具有的积极作用,关贸总协定第24条对其作了特别规定,从而使自由贸易区成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并明确允许各成员国或各成员在其领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实践证明,自由贸易区对于多边贸易体系并未构成重大威胁;相反,由于它的目标是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可以率先在区域实现内部贸易自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与多边贸易体系具有互补性,也可以推动多边贸易的发展。因此,自由贸易区和多边贸易体系可以共存,事实上世贸组织的很多成员同时也是各自由贸易区的成员。

目前除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以外,世界上几乎各主要贸易国均已参加自由贸易区,有的还是多个自由贸易区的成员。

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参加任何自由贸易区,这对于本国的外贸发展并非好事。中国游离于自由贸易区之外,一方面使中国无法享受区域贸易安排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贸易安排对区内国家实行优惠待遇,其成员对区外贸易伙伴仍保留各自原有的贸易壁垒,因而其贸易转移效果甚至排他性的特征日益明显,致使中国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性影响。同时,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明文允许存在的例外,不予以积极利用就没有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来为本国谋取应得的利益,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中国都应重视和利用自由贸易区来推动本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中国在自由贸易区内的积极作用。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并积极参与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活动,与东亚的韩国、日本等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进行了持久的探讨,这些都说明,中国在修改外贸法时有必要增加规定国家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建立和完善外贸促进机制的有关内容。

(五)贸易壁垒调查

世贸组织的宗旨是扩大自由贸易,消除各国间的各种贸易壁垒,其重点已经从关税壁垒转移到了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所谓贸易壁垒是泛指一国采取、实施或者支持的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合理障碍的立法、政策、行政决定、做法等各种措施,其范围极广,以对贸易造成扭曲效果为判断标准。

贸易壁垒的种类数量大、花样多,而且层出不穷,例如关税壁垒、关税税则分类、配额、进出口许可、政府采购、自愿出口限制、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等等,而“两反一保”的滥用也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也在国际上愈演愈烈:前者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等目的,通过繁杂和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来限制贸易,而后者是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口号,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和繁琐的检验认证而设立的贸易障碍。例如,1997年欧美国家通过提高技术性条件要求实际上禁止了从中国进口禽肉,而2002年初欧盟又以中国产的蜂蜜含有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了从中国进口蜂蜜,中国的这些传统优势产品因此丧失了这些市场。

贸易壁垒的实质是限制进口,但它们具有技术性强、隐蔽性好、涉及面广、效果明显的特点,而且往往具有正当理由支持,因此管制的难度很大,但这些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遏制这些贸易壁垒,世贸组织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动植物和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但其规制的范围和力度还远不足以形成国际法上全面、有效的管制。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原外经贸部(即商务部)于2002年颁发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从而有了自己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但这一规则还只是部门规章,未来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在中国《对外贸易法》的修改中,应对政府实施对外贸易进行调查的范围及其具体程序作出规定,以便有更强的法律基础来保证本国产品和企业免受国外的不公正待遇。

(六)贸易救济措施

1.反倾销

在国际贸易中,倾销是指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在这种情况发生时,进口国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来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我们称之为反倾销措施。可以采取的反倾销救济措施是征收反倾销税或者出口商提供价格承诺。

尽管反倾销的理论基础早已为人诟病,但反倾销现在更多的是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得到广泛的使用。由于反倾销简便实用、效果明显,因此也是三种贸易救济措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国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反倾销的第一受害国。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今中国产品已经遭遇到了500余起反倾销案,被调查的产品有4000多种。在这些反倾销调查案中,由于以往中国企业经常采取不应诉的做法,加之中国在这方面人才缺乏、企业不重视、政府组织不力等因素,中国企业能争取到较好裁决结果的仅占到三成,绝大部分被课以高关税,损失比较严重。而对中国使用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国家是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及部分拉美国家等。例如,墨西哥从1994年11月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征收反倾销税,税率最高可达533%.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对中国出口彩电征收的高达44.6%的反倾销税使中国产品几乎退出欧洲市场,而美国现在正在酝酿对中国彩电采取反倾销措施。在1994年,美国对中国大蒜裁定了高达376%的反倾销税,也迫使中国大蒜因此退出了美国市场。更为严重的是,反倾销案件往往产生连锁反应。1993年墨西哥对中国十大类4000多种商品进行反倾销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纷纷对中国这些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据估计,中国企业因此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到100亿美元以上,而丧失的市场份额和其他间接损失则难以计算,国外对中国产品频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个巨大贸易障碍。

2.反补贴

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某些贸易活动中的补贴也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当进口产品存在补贴,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进口国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采取征收反补贴税、要求出口国政府停止补贴或要求出口商提供价格承诺。

中国产品目前很少遭到反补贴调查,因为中国产品一般是反倾销措施的目标,而目前中国也尚未对其他国家产品实施反补贴措施。

3.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进口国对某些产品在公平竞争情况下因进口数量猛增而采取的紧急限制措施。当进口产品数量大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国可以采取保障措施来缓解这种严重损害或威胁。具体措施有提高关税、采取配额制等。保障措施是关贸总协定最重要的条款之一,该条款就像一个“安全阀”,使得缔约方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背离总协定一般规则,即通过免除该缔约方所承诺的义务,达到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的目的。仅在1995年到2000年期间,美国就发起了9起保障措施调查。而在2002年3月5日,美国总统宣布对10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加征关税最高达30%,涉及国家包括欧盟、日本、韩国、中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巴西等,最终成为一场涉及各大主要贸易国的贸易风波。

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免遭国外采取的救济措施打击,中国参照各国的成功经验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先后启动了汽车、钢铁、化肥等易受冲击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以便于防患于未然。

三我国现行外贸法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改的指导思想

(一)我国现行外贸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外贸法与WTO及我国的入世承诺相比,与国际贸易格局急骤变化的要求相比,与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日益增加的贡献相比,确实存在不少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1.《外贸法》没有对WTO所倡导的“关税减让”、“一般取消数量限制”、“透明度”、“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和“公平平等处理贸易争端”等原则作出规定。而且,它的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外经贸形势的发展变化,也与WTO倡导的国际贸易内涵不符合,如《外贸法》没有对境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营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作出规定,也没有对原产地规则、自由贸易区和单独关税区作出规定,甚至没有对外国产品进行调查、报复,保护国内产业权益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而这些原则及规定,都属于西方国家外贸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利用外贸法规趋利避害的重要内容。

2.《外贸法》的有些规定过于原则,自由裁量权过大,需要细化,以便于操作,如有关对外贸易秩序、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救济和法律责任等规定。

3.《外贸法》在一定程度上遗留了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这不仅与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相去甚远,也不能为国内外各经济主体开展外贸活动提供一部具有可预见性、规范性和便于操作的外贸根本法[9].例如,《外贸法》第19条规定,“对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货物,实行配额或者许可证管理;对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但规定的审批机关是“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由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有关部门”不清楚。审批时间和审批条件是怎样的,也不清楚。而且在实施中往往是涉及哪个部门就找哪个部门,而不是美国、日本和欧盟那样,把外贸事务视为生命线,由影响国计民生的部门共同负责。这些行政部门参与外贸管理不是临时性的,而是其重要的职责。

4.《外贸法》的原则离WTO协议所倡导的“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一般取消数量限制”还有较大差距,在外贸经营权上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在具体制度上不符合或不能完全满足WTO协议的要求。例如,该法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经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许可”,而外商投资企业则可以免于办理内资企业必须办理的许可。[10]该法规定的对外贸易经营许可制度,使得同是中国企业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外贸经营权的获取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且,个人也被排除在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之外。[11]我国入世时承诺,通过国内立法途径将WTO协议及我国入世承诺转化成国内法内容,以便其在我国贯彻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按照WTO和我国的承诺对作为外贸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进行修订。

(二)修改现行《外贸法》的指导思想

1.反映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体现WTO规则修改《外贸法》必须反映现阶段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反映中国的贸易地位,同时体现WTO规则及其发展变化(既要体现承诺义务,也要体现实现权利,保障权利、监督制约对方应承担义务的内容).

2.体现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可预见性是指《外贸法》的修改要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WTO新一轮谈判的精神,可操作性是指应该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

3.增强外贸法的开拓和防御能力

增强外贸法的主动防御功能,是当今各国外贸法的立法趋势。例如美国外贸法的许多规定就具有对外进行市场开拓,对内进行保护国内产业的能力。如美国外贸法中规定保障措施的201条款,授权美国政府对国外贸易做法作出反映的301条款、特殊301条款、超级301条款,授权针对国外不公平贸易做法进行报复的337条款以及针对中国的特保立法的421条款。而我国1994年外贸法在这方面的功能较差,主要是一部管理对外贸易关系的法律。战斗性、开拓性及主动防御性尚缺。

4.对《外贸法》功能重新定位

通过对1994年“外贸法”的修改,需要对外贸法在国内的地位重新定位,对它的特殊重要性进行确认,对其内容进行充实,使其在世界贸易的新格局中真正起到保护和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基本法作用,在这一点上西方贸易大国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1)美国贸易法的做法美国贸易法对内尽量扩大自由度,而对外则侧重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和对国内产业的救济,因此是一部对内管理相对自由、对外职能强化的贸易法[12].

(2)加拿大对外贸易立法体现了其对国内产业、企业的充分保护

除在国际贸易法庭法、特别进口措施中有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进行专门规定外,在海关法、海关税则法、进出口许可证法中也有对国内产业、企业提供保护的法律救济措施,另外其反倾销法等规定的法律层次较高,由议会通过。

1994年《对外贸易法》在管理方面其侧重点在于对贸易主体的经营资格和经营行为以及商品的管理,自我约束较多,反映当时的管理手段和体制,主要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的法律,对外扩大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机会、消除外国贸易壁垒以及其他维护公平贸易秩序的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我国贸易法转变管理重心,向对内放宽管制、对外加强职能的方向转变。在这方面,加拿大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加拿大的外贸立法在不违背WTO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许可证贸易管理方式。我们认为,我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可在履行WTO义务和我国有关承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用足用好许可证等贸易管理手段和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

因此,我国《对外贸易法》应是合理的外贸促进法,这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法,使其成为有效的贸易防御法和积极的市场开拓法,例如,遏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拓宽贸易投资。

[注释]

[1]刘国光。内需为主与外贸依存度问题[OL].中国经济展望网,2002-04.

[2]Int‘lTradeandInvestment,RALPHH.FOLSM,19.

[3]对因进口竞争而受到损害的工人、企业和产业的援助。

[4]是指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依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认定市场扰乱的标准比反倾销和不公平贸易做法的标准要低,更便于使用。

[5]依据美国现行法律,即美国贸易法337条,所有人、进口商、承销商将货物进口美国或销售中的不公平竞争方法和不公平做法,或实质性损害美国产业,阻止美国产业建立,或限制或垄断美国的贸易和商业,国际贸易委员会应当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则不需要证明损害的存在,便可构成337条所规定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6]指基于国家安全、人权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因。

[7]1974年美国贸易法规定了一般301条款、特殊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一般301条款规定了当外国限制美国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时,美国贸易代表应当或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特殊301条款针对外国违反知识产权义务的各种措施和行为;超级301条款则针对外国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国家和重点做法。适用于整个301条款的救济措施有中止与外国达成的贸易协定、取消给予外国的优惠待遇、取消对美国的商业限制、通过贸易协定向美国提供补偿利益等。

[8]沈利生。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9]沈吉利。入世与修改《对外贸法》的建议[J].国际商务研究,2002(4).

[10]见《对外贸易法》第9条。

[11]见《对外贸易法》第8条。

外贸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贸函电 长句 翻译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52-02

外贸函电,又可称为商务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函电,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涉外企业和人员之间相互往来的各种英文信件。外贸函电产生和服务于各种各样的商务业务范畴。在外贸函电中,会经常使用长句来表达复杂的意义。长句是指形体长,词数多,结构复杂,包含各种语法关系和特殊句型在内的较长的句子。英语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句子成分可以被短语或从句重重修饰,由此形成长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在外贸函电中能表达复杂的意义,使行文显得严谨,增强行文的正式程度。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包含了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翻译外贸函电长句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理解函电中独特词汇的专业含义和固定译法,深入理解原文,在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正确地译出原文。文章着重探讨外贸函电长句的翻译方法。

1 外贸函电长句的翻译方法

英语长句翻译的处理技巧一般是化整为零,分散解决。首先要弄清原文的句法结构,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及其各层意思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再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正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同时兼顾原文的风格。

外贸函电的翻译应以准确通顺为原则。在翻译外贸函电之前,必须通读文章,了解函电的背景、基调、作者态度和风格,以便合理组织语言,表达目标信息,采取较为正式的风格表达。要提高外贸函电翻译的质量,就要注意函电中长句翻译的准确性。外贸函电中长句的翻译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先找出句子主干,弄清原文的句法结构及逻辑关系;然后找出各种修饰成分,理清关系,分解长句;最后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习惯,同时尽量兼顾外贸函电的用语特征,正确地译出原。外贸函电长句的翻译方法主要有顺序法、逆序法、分译法和综合法。

1.1 顺序法

有些外贸函电长句是按时间或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按逻辑关系排列,与汉语表达方法比较一致,翻译时按原文顺译出。例如:

There is such a demand for the goods and we have none of this particular make in stock at the moment, that we cannont effect shipment within the time you specified.

该句首先是一个such……that 结果状语从句,全句总共有三个短句,可以按照原文顺序一一译出。

译文:目前对该项货物需求极大,此类特制品目前亦无存货,我方确实无法在贵公司制定之期限内办理装船。

1.2 逆序法

逆序法是指颠倒英语长句的语序,将句子成分前部分放到译文的后部,或将后面部分放到译文前面,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让译文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法。例如:

Thank you for your quotation for bicycle, but we regret that we have to place our order elsewhere as your prices are too high for this market.

该句的逻辑与汉语刚好相反,结果在前,而由as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在后,因此使用逆序法翻译,使其符合汉语习惯。

译文:谢谢贵方自行车报价,但遗憾的是,贵方价格对此市场来说过高,我们不得不向别处订购。

1.3 分译法

分译法是把长句化整为零,按意群将句子切分开来,译成汉语分句或独立句。例如:

You should establish the covering L/C before June 10 || according to the stipulation of S/C No. 318, || we regret to remind you || that your L/C does not arrive up to the date || in spite of our repeated reminders.

根据意群,该句可切分成五个短句(例句中以“||”表示),再根据中文表达习惯,一一译出。

译文:根据318号销售合同规定,贵方应在6月10如前开出有关信用证。但很遗憾地提醒贵方,尽管我们一再催促,贵方信用证至今尚未到达。

1.4 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在准确地领会、把握了原文的基础上,打破原文的结构,用自己的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含义和精神风貌。这是长句翻译中最难掌握的一种翻译方法,当以上方法都不能有效地处理英语长句翻译时,可考虑使用此法。例如:

Would you please claim on our behalf against the ship owners who are evidently responsible for this loss?

此句中,因为有从句的关系,on our behalf 入到claim against之间,再加上限定性定语从句,以及从句中表达观点的evidently,使得全句按原文顺序很难译出,因此可以先把原文位于句子中部的evidently提至句首,再把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改为一个表示原因的分句,而would you please则按其功能译为“请”,整句由原来的疑问句变为汉语的陈述句,即打破了原文的结构,按内在逻辑关系以译语重新组织。

译文:显然,船主要对这一损失负责,请代表我方向船主提出索赔。

2 结语

外贸函电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涉外企业和人员之间相互往来的各种英文信件。外贸函电的翻译应以准确通顺为原则。在翻译外贸函电长句时,应化整为零,分散解决。先找出句子主干,弄清原文的句法结构及逻辑关系;然后找出各种修饰成分,理清关系,分解长句;最后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习惯,同时尽量兼顾外贸函电的用语特征,正确地译出原。外贸函电长句的翻译方法主要有顺序法、逆序法、分译法和综合法。无论哪种翻译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原文,把握好原文的语言、风格等要点,在译文中安排好框架结构,形成准确、通顺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车丽娟,贾秀海.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2] 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 李文彪.国际商务函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 廖英,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王燕.外贸函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外贸法范文第6篇

但有资深法律专家认为,对现行《外贸法》进行小范围的调整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为其当初的立法原则与WTO规则不同。

这意味着,中国在加入WTO后,在原有《外……

“改旧不如建新”?

有专业人士认为,1994年7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带有浓重的计划管制痕迹和过渡色彩,存在着“外贸制度规定不合理;主管部门、职责规定不清;在有关货物与技术进出口规定方面数量限制倾向过于明显;而涉及服务贸易部分规则定得简单;没有针对外贸的特点对其争端解决程序做出规定;法律用语总体模糊缺乏透明度”等问题。

《外贸法》的修改前期工作早在入世之前已开始。据原外经贸部的一官员介绍,2000年10月19日,原外经贸部曾邀请了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司和加入司的官员、国际知名的WTO规则研究专家来华进行中国入世和外贸法修定等相关问题的研讨。其后又分别于2001年8月、2002年3月和200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

2002年6月,原外经贸部向国家五矿化工、纺织品、机电产品等进出口[!]商会等业界征求外贸法修改意见的工作结束。

2002年年中,原外经贸部委托中国政法大学的专家进行外贸法修改第一稿的具体起草工作。

在2002年年底,原外经贸部就完成的《外贸法》修改稿第一稿,向国内知名法律专家和经贸部WTO法律顾问们征询意见,部分专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第一稿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调整,改旧不如建新,理由是,再次修改法律的成本要比重新起草法律的成本高得多;《外贸法》现有的局限性下,重新起草的效果会更有效。

“我主张重新起草。这里面涉及一个根本问题,即WTO的规则怎么在中国适用,也就是国际法转为国内法的问题。”3月27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资深研究员赵维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在WTO各成员国中,绝大多数成员国都是不直接使用WTO规则的,而是将其转化为国内法,以国内法的形式执行。

但中国的宪法在这方面是没有规定的,民法通则中规定:凡是本国民法中没有规定,而国际条约有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

WTO协定包含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与外汇等三大块,这实际上涵括了政府管理的多数部门。不仅是涉及到对外经济贸易部门,除了海关、商检、卫生检疫、技术监督、税务、外汇管制等专门性的管理部门外,还有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和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为此《外贸法》要承担把整个WTO规则整合到国内法里的使命。如何协调与约束这些部门的利益和行为,也是新《外贸法》的职责之一。

“这是一个大工程,WTO的本身是调整国际经济秩序,与中国的每个部门都有关系,连北京市政法委都要请我去给他们讲讲,看看有哪些地方是要涉及他们的。所以外贸法的修改也罢,重新起草也好,尽量要有更多的部门参与进来,这些部门的意见也都得听取,不要外经贸部一个部门在搞。”赵维田认为。

WTO法律义务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在WTO争端解决机制(DSB)中,负责任的是政府,原告、被告都是政府。政府是WTO规则主要的义务人,因此政府必须做好法律上的准备。

修改稿中改审批制为登记制,放开了国内企业的进入门槛,消除了外商投资企业权限获得上的“超国民待遇”。同时也明确给予了国内自然人的外贸经营权。

消除对内歧视

据一位与会官员介绍,此次《外贸法》修改稿中增加了有关实施对外贸易调查、开展对外谈判、实施国内产业救济等内容的规定,增强了立法的主动防御功能。

针对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欧盟贸易壁垒条例等贸易壁垒调查机制,《外贸法》修改稿中增加了贸易壁垒调查的规定,以利于中国企业在国外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能够得到适当的法律保护。因为在利用贸易壁垒调查机制上,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可以在合法范围下采取报复措施。

针对业界事先对修订外贸经营主体等方面的预期,修改稿中改审批制为登记制,放开了国内企业的进入门槛,消除了外商投资企业权限获得上的“超国民待遇”。同时也明确给予了国内自然人的外贸经营权。

这是一条在此之前为国内业界所广泛关注的条款。因为根据《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第5条关于贸易权的规定,放开外贸经营权成为中国在WTO框架下承担的义务。但并没有包括中国的自然人。所以,中国“自然人”能不能成为外贸经营主体并不涉及我们在WTO规则下的义务。所以有业界人士猜测没有了外力推动,自然人外贸资格获得将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前一阵子关于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商业过度开放争议中,让 业界领略到一个新名词——“对内歧视”。

此次对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协定和单独关税区法律地位问题上有所安排。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WTO允许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自由贸易协定的安排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平衡。而台湾地区作为单独关税区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在未来的对外经贸关系中,中国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涉及香港、澳门、特别是台湾等单独关税区的法律问题。明确以上两条原则将有利于处理相关方面的事项。

倒置主次?

现行的《外贸法》第六条规定:“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单从法条上说我国是采纳了WTO体制中非歧视原则,但这只是一种原则性规定。

具体到非歧视原则适用范围和例外、关税优惠、配额措施、最惠国义务豁免以及关税同盟等方面都没有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适用中还要通过法律解释,这种原则性的法条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参与了此次修改的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王传丽教授也认为对此相关的补充还不够详尽,“比较原则”。

对《外贸法》中运用关税手段来保护国内市场则并没有被提及。WTO规则并不禁止保护国内市场,WTO规则并不排斥关税,它仅要求削减那些太高而构成贸易壁垒的关税。另外,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限制措施相比,它清楚地表明保护的程度并允许竞争,并且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在关税制度下也比较容易管理。

外贸法范文第7篇

但有资深法律专家认为,对现行《外贸法》进行小范围的调整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为其当初的立法原则与WTO规则不同。

这意味着,中国在加入WTO后,在原有《外贸法》框架下出台的修改稿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困境重重。

“改旧不如建新”?

有专业人士认为,1994年7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带有浓重的计划管制痕迹和过渡色彩,存在着“外贸制度规定不合理;主管部门、职责规定不清;在有关货物与技术进出口规定方面数量限制倾向过于明显;而涉及服务贸易部分规则定得简单;没有针对外贸的特点对其争端解决程序做出规定;法律用语总体模糊缺乏透明度”等问题。

《外贸法》的修改前期工作早在入世之前已开始。据原外经贸部的一官员介绍,2000年10月19日,原外经贸部曾邀请了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司和加入司的官员、国际知名的WTO规则研究专家来华进行中国入世和外贸法修定等相关问题的研讨。其后又分别于2001年8月、2002年3月和200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

2002年6月,原外经贸部向国家五矿化工、纺织品、机电产品等进出口商会等业界征求外贸法修改意见的工作结束。

2002年年中,原外经贸部委托中国政法大学的专家进行外贸法修改第一稿的具体起草工作。

在2002年年底,原外经贸部就完成的《外贸法》修改稿第一稿,向国内知名法律专家和经贸部WTO法律顾问们征询意见,部分专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第一稿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调整,改旧不如建新,理由是,再次修改法律的成本要比重新起草法律的成本高得多;《外贸法》现有的局限性下,重新起草的效果会更有效。

“我主张重新起草。这里面涉及一个根本问题,即WTO的规则怎么在中国适用,也就是国际法转为国内法的问题。”3月27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资深研究员赵维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在WTO各成员国中,绝大多数成员国都是不直接使用WTO规则的,而是将其转化为国内法,以国内法的形式执行。

但中国的宪法在这方面是没有规定的,民法通则中规定:凡是本国民法中没有规定,而国际条约有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

WTO协定包含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与外汇等三大块,这实际上涵括了政府管理的多数部门。不仅是涉及到对外经济贸易部门,除了海关、商检、卫生检疫、技术监督、税务、外汇管制等专门性的管理部门外,还有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和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为此《外贸法》要承担把整个WTO规则整合到国内法里的使命。如何协调与约束这些部门的利益和行为,也是新《外贸法》的职责之一。

“这是一个大工程,WTO的本身是调整国际经济秩序,与中国的每个部门都有关系,连北京市政法委都要请我去给他们讲讲,看看有哪些地方是要涉及他们的。所以外贸法的修改也罢,重新起草也好,尽量要有更多的部门参与进来,这些部门的意见也都得听取,不要外经贸部一个部门在搞。”赵维田认为。

WTO法律义务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在WTO争端解决机制(DSB)中,负责任的是政府,原告、被告都是政府。政府是WTO规则主要的义务人,因此政府必须做好法律上的准备。

修改稿中改审批制为登记制,放开了国内企业的进入门槛,消除了外商投资企业权限获得上的“超国民待遇”。同时也明确给予了国内自然人的外贸经营权。

消除对内歧视

据一位与会官员介绍,此次《外贸法》修改稿中增加了有关实施对外贸易调查、开展对外谈判、实施国内产业救济等内容的规定,增强了立法的主动防御功能。

针对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欧盟贸易壁垒条例等贸易壁垒调查机制,《外贸法》修改稿中增加了贸易壁垒调查的规定,以利于中国企业在国外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能够得到适当的法律保护。因为在利用贸易壁垒调查机制上,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可以在合法范围下采取报复措施。

针对业界事先对修订外贸经营主体等方面的预期,修改稿中改审批制为登记制,放开了国内企业的进入门槛,消除了外商投资企业权限获得上的“超国民待遇”。同时也明确给予了国内自然人的外贸经营权。

这是一条在此之前为国内业界所广泛关注的条款。因为根据《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第5条关于贸易权的规定,放开外贸经营权成为中国在WTO框架下承担的义务。但并没有包括中国的自然人。所以,中国“自然人”能不能成为外贸经营主体并不涉及我们在WTO规则下的义务。所以有业界人士猜测没有了外力推动,自然人外贸资格获得将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前一阵子关于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商业过度开放争议中,让业界领略到一个新名词——“对内歧视”。

此次对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协定和单独关税区法律地位问题上有所安排。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WTO允许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自由贸易协定的安排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平衡。而 台湾地区作为单独关税区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在未来的对外经贸关系中,中国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涉及香港、澳门、特别是台湾等单独关税区的法律问题。明确以上两条原则将有利于处理相关方面的事项。

倒置主次?

现行的《外贸法》第六条规定:“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单从法条上说我国是采纳了WTO体制中非歧视原则,但这只是一种原则性规定。

具体到非歧视原则适用范围和例外、关税优惠、配额措施、最惠国义务豁免以及关税同盟等方面都没有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适用中还要通过法律解释,这种原则性的法条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参与了此次修改的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王传丽教授也认为对此相关的补充还不够详尽,“比较原则”。

对《外贸法》中运用关税手段来保护国内市场则并没有被提及。WTO规则并不禁止保护国内市场,WTO规则并不排斥关税,它仅要求削减那些太高而构成贸易壁垒的关税。另外,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限制措施相比,它清楚地表明保护的程度并允许竞争,并且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在关税制度下也比较容易管理。

外贸法范文第8篇

一、考核原则

(一)确保目标,力争多超。各镇(开发区、街道)要咬定“保5争8”的目标,紧紧围绕确保本地区全年外贸工作目标任务,在立足确保完成外贸增长5%的基础上,力争多超。

(二)明确导向,突出重点。突出外贸进出口增长和外贸企业引进导向,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努力提高考核资金使用绩效。

(三)落实配套,大力扶持。落实区级配套,进一步加大对外贸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政策效应,形成市、区、镇(开发区、街道)齐抓共促的政策合力。

二、考核内容

(一)规模奖:考核资金用于达到一定进出口规模的重点外贸企业。

(二)增量奖:考核资金用于在一定出口量以上并有明显增长的外贸企业。

(三)引企奖:考核资金用于年内新引进无基数转移至我区并注册在我区,且形成一定进出口规模的引企人员。

(四)考核奖:考核资金用于激励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和增长在5%(含5%)以上的板块。

三、考核奖励办法

(一)企业进出口额满500万美元及以上,每100万美元给予800元人民币奖励。

(二)企业出口100万美元以上,且年增长5%以上,每增长1%奖励500元;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且增长5%以上,每增长1%,奖励1000元;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且增长3%以上,每增长1%,奖励1500元。企业出口增幅超过20%,最高按20%增幅加奖。

(三)对当年新引进企业进出口额达200万美元、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1亿美元以上,对引企人员一次性分别奖励0.5万、1万、2万、3万、4万人民币。

(四)企业满足上述(一)、(二)条件的可合并计奖。

(五)蠡园经济开发区完成外贸出口年度考核目标,奖励50000元,增幅5%及以上,每增长1%加奖3000元;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山水城、太湖城、太湖街道完成外贸出口年度考核目标,奖励30000元,增幅5%及以上,每增长1%加奖2000元;胡埭镇、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完成外贸出口年度考核目标,奖励20000元,增幅5%及以上,每增长1%加奖1000元。增幅加奖不封顶。

四、考核程序

(一)考核资金按市、区分担机制落实扶持资金190万元(其中市级95万元,区级配套95万元),专款专用。

(二)对各板块的考核,根据“双过半”完成情况将考核资金预兑付50%,完成目标年底再兑付50%。

(三)外贸企业的奖励,根据各企业完成的海关数据测算奖励金额,年底兑现。

(四)每个季度公布各板块外贸进出口完成情况,由区商务局按实际完成数据测算考核奖励方案,经区财政局审核后,报区政府审定发放。

外贸法范文第9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从大力调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实施对外贸易标准化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推进品牌化战略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外贸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柱,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比重偏小,缺乏竞争力;进口商品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低,而其中又以原油、化工原料、羊毛、铁矿砂等在加工使用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为主;服务贸易比重小、地位低,而且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服务,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几乎都呈现贸易逆差;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持续扩张,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等。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本文就如何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调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积极地创造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

调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在不放弃甚至要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积极地创造和形成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我国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着重发展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出口;二是以高新技术和新生代重化工业产品为主,比如光纤通讯、生物工程、遗传工程、航空航天、汽车、计算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的出口。不过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要注重发展我国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二要注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商品化率。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从宏观来看,要求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因为出口产业结构,决定着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是由于出口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而出口产业结构又取决于投资结构(包括外商投资结构),因此,必须合理地引导内、外企业的投资方向。当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朝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从微观来看,外贸企业应在自身身上下功夫。一是要变以量取胜的经营策略为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二是要变现有的标准、国内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为国际通用的标准;三是紧跟国际商品结构发展变化潮流,努力开发智能化、无形化和绿色化商品;四是要加强行业协调管理,统一对外,避免抬价抢购货源、低价竞销出口现象。

二、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

1.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中国服务贸易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实现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2.制定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对具有一定优势的服务产业,可考虑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对于比较落后,不具备优势的服务行业,可考虑进口替代和适当保护,并以引进促出口,从而达到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并为服务出口提供更好的基础。

3.优化服务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实施对外贸易标准化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纽带。在对外贸易工作中,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施标准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冲破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商品出口;二是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商品,、服务同国际市场接轨;三是有利于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商品和服务质量;四是有利于保护本国市场,维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等。因此,加强对外贸易中的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符合世界潮流、努力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1.转变观念,重视对外贸易中的标准化工作,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有取代国家标准的趋势。因此采用国际标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条件。同时积极地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能够及时地了解国际先进技术,提供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

2.注意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研究、搜集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调整本国产品的质量指标。国外公司标准和行业标准经常修订,一旦有了技术上的新成果,即制定成标准,供生产直接采用,滞后时间短。标准对设计、生产、使用中出现的变化,反应迅速及时。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过程中,如果坐等标准正式颁布才开始采用,滞后时间很长。应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密切注意其动向,不失时机地进行跟踪。其方法是直接采用,缩短滞后时间:编制过度试行标准,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动,包括以国际标准制定过程技术活动的跟踪,而且是全过程的跟踪。3.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开展国际认证是一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准化工作。按照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一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获得“白色通行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认证。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意味着在国内外有良好的企业信誉,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别国市场的“钥匙”成为国际市场免检产品,其市场竞争力不言而喻。因此,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在目前的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很多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者是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要求,扩大我国的影响。对我国的先进标准,也应积极地向国际组织推荐,争取纳入国际标准。只有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才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四、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商品出口市场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这种状况极易引起贸易摩擦,增加外贸风险,带来外贸增长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正如投资学上所告诫的那样: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必须大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今后在对美、欧盟、日本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开拓非洲市场(如南部非洲国家、埃及、尼日利亚等)、拉丁美洲国家市场(巴西、智利、墨西哥等)、俄罗斯、东欧市场等,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发展潜力大,完全可能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未来的重要增长点。只要加大力度开发,我国商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就会不断提高。

我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已有几年了,但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缺乏政策引导,配套措施滞后,国家应在财税、金融、贸易管理、投资保险及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鼓励措施。特别是外贸主管部门在帮助外贸企业摸清这些市场的消费习惯、市场容量、法律限制和经贸政策等情况,使企业出口有很强的目的性。

五、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品牌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空间。品牌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重要武器,现在我们最缺的正是这个武器。这需要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从战略高度重视自主出口品牌建设。

一是相关政府部门要出台一套综合性的扶持政策,从研发设计、政府采购、境外投资、出国参展、广告宣传、整体推广、国际营销体系建设、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对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鼓励各地、各行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分类扶持政策,指导全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

二是要扩大自主出口品牌的宣传。通过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合作,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宣传国家培育自主出口品牌的扶持政策和各地、各行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的做法与经验,重点介绍名牌出口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成功道路,同时,利用政府网站、课程培训等途径,宣传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理论和实务。

三是出口企业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要保护国有品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的保护。

四是出口企业要全面加强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工作,推动国内名牌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成长为出口名牌,乃至世界名牌。

外贸法范文第10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1·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及其二重性

随着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流行,我国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关注不断加强。绿色贸易壁垒(GreenTradeBarrier)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动植物健康或保护本国贸易为目的,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建立一系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绿色检疫制度甚至苛征环境关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所实施的限制手段和措施。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技术实力的优势,他们对绿色贸易壁垒采取积极欢迎的态度,而其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他们对绿色贸易壁垒采取消极抵制态度。不论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但客观结果是既保护了环境又保护其本国贸易。笔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在本质上存在二重性,即环境保护的合理性与变相贸易保护的不合理性。这主要源于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矛盾。如果自由贸易中对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熟视无睹,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使环境恶化,人类及动植物健康受到巨大威胁,那么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全球环境显然是合理的。如果严格的环境保护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使得自由贸易不再“自由”,特别是发达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的幌子利用资金、技术优势设置较高的环境标准使其他国家难以逾越,那么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来变相保护本国贸易当然不合理。虽然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存在对立面,但是也有其统一的另一面。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表面上是水火不容,但其根本目的一致。它们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矛盾实际可以调和,在绿色贸易壁垒中,如果过分偏重一方会走向环境保护或自由贸易的极端。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二重性,不可妄加肯定和排斥。

2·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首先,全球环境的恶化促使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原有的环境问题,如水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同时,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而且变本加厉,如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大范围酸雨以及毒化学品扩散不仅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也加速了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虽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类的警觉,人们开始着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在对局部环境的治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局部污染正在突破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加之贸易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在国际贸易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也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绿色贸易理念得以发展并逐步被人们接受。因此,全球化的环境问题以及绿色贸易的形成都为构筑绿色贸易壁垒打下了基础。其次,在GATT/WTO的框架下,虽然没有达成专门的环境保护协议,但在很多贸易协定中存在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如《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技术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都有突破传统国际贸易基本原则,包括公平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等最重要原则在内的环境保护规定。这些规定为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

主观原因首先,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中的非歧视原则使发达国家失去了以往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他们不得不在国际贸易中与其他国家进行公平交易,这样,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交往中获得了相对更多的利益。尽管如此,发达国家并不甘心就这样与别人分享其成,他们不仅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实际优势地位,并且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想寻求一种更隐蔽合理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随着高涨的绿色浪潮的到来,发达国家借机在国际贸易中筑起绿色贸易壁垒,从而依靠其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使自己更多地获取经济利益。

其次,环境与贸易的密切相关性促使所有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的耗费记入成本,各国为使这种环境成本达到最低,都想不同程度地通过各种环境手段使一部分内部化环境成本隐性地向其他国家转移。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发达国家更乐意选择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合理地将此成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发达国家不仅降低了自己产品的成本,增强了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并且通过这种转移实现了本国的环境保护,可谓一箭双雕。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绿色关税制度

这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初表现形式。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课以罚款,限制或禁止进口,有时还动用贸易制裁措施。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是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据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的制度。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志印于产品的包装上,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或服务从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整个过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绿色标准制度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因为各国的标准有所不同以致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拦路虎”。绿色包装制度要求包装必须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通常的做法是各国以技术性立法的形式来确定使用何种包装材料以及怎样使用回收等。

绿色检疫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特别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要求十分严格,以此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进口。

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避免人与动植物的健康受到侵害,将本国重污染源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多数企业技术手段落后使得环境成本增加,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补贴,而发达国家却以补贴违反WTO的规定为由将其拒之于国门之外。

2·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呈现广泛性。因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污染的“末端”提出要求,而且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和生产方法也提出了特定限制。

其次,绿色贸易壁垒也有一定歧视性。有些发达国家往往仗着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技术,根据本国和他国的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手段,使进口产品在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等方面所享受的待遇低于本国产品,国民待遇原则就这样遭到践踏。

再次,更重要的是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绿色贸易壁垒的保护方法既不像关税壁垒那样明显,也不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那样在限制贸易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透明性。而它却一只手扛着环境保护的大旗,另一只手拿着大棒,制定繁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和设立诸多环保制度,使人目不暇接、难以应付,但此类方法又不易点燃贸易大战的导火索,可谓之“高明”。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必须严格遵循国际环境条约,执行环境标准,促使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更多影响。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看,绿色贸易壁垒一方面使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更多困难,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改善自我和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环保水平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低的地位,因而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发达国家较高的环境标准,我们的产品很难跨过这道门槛。举例说明: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纺织产品,它们在我国产品总出口额中占到80%以上。[1]然而由于我国环保材料发展落后,目前这些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根本达不到进口国严格的环境标准,出口额难以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有缩小趋势。据海关统计,199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只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2%左右,列“亚洲四小龙”之后,位居第15位。纺织品出口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31%的高峰后出现较快下落,1995年和1996年的出口增长分别是6·7%和-2·2%。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纺织品和服装领域的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对纺织品和服装的安全和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欧盟国家规定纺织品和成衣要有环保标志才能在市场上销售,这些标准有的过于严格,我国较难适应。[1]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要求我们的产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利用、回收等多个环节中必须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我们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相关费用,形成环境成本内部化。再加上产品的包装、商业广告等中间费用、附加费用,使得我国的产品的成本增加,丧失了原有的价格优势。这不仅使我们在欧洲市场受挫,在亚洲市场和美洲市场也同样受到沉重打击。绿色贸易壁垒不仅缩小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而且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口的影响

我国加入了WTO,国内市场逐步向其他国家开放,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产品在出口到我国的时候,本来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情况下,应该使其竞争力得到一定削弱,但是我们构筑的绿色贸易壁垒对发达国家来说实在很“低”,其产品在我国市场相对我们的同类产品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较低的弱点,将其重污染产业以及废旧物、废弃物、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伴随外资大量进入的同时,少数海外投资者为了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污染处罚,利用我国宽松的环境标准,投资兴建污染密集型企业。199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11515家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达3353家,占总数的29·13%。协议总投资为87·71亿美元,其中污染密集型企业投资为33·27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36·8%。[2]1991-1995年是我国进口废物的高峰期,共进口废物3030万吨,进口废物额为68·8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1·3%。[1]事实证明,引进外资以发展我国经济和外资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虽然环境标准不高是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但是,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不够以及缺乏相应的措施也是症结所在。

3·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发达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的幌子经常采取许多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渐增多。如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案,欧盟诉丹麦容器案,美国、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相互海虾之争,美国与委内瑞拉汽油标准之争,美国向加拿大速冻猪肉提出反补贴之诉等案件。发达国家之间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即使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基本上可以协调一致,而发达国家就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拒绝来自贸易区域以外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我国作为WTO成员中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

(二)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

1·带动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在绿色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而我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众多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营销、服务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管理,这为我国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3]我国的绿色产业虽然起步晚,但进步有目共睹,同时一些危害环境的产品需求受到限制,甚至被淘汰。我们应随着这股绿色浪潮多设计开发无污染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这样有助于降低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能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原有传统产业污染治理的投入,促使我国外贸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

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客观上国际社会不得不对环境保护加以重视,并形成了丰富的绿色资源。如果我国能积极利用好这些资源将大大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可以积极利用外资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如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品的优惠贷款,以此来治理污染,发展绿色产业。我国很多城市都曾利用这些优惠贷款治理污染、发展绿色生产,取得很好的效果。其次,要多引进外国先进的绿色产业技术,将其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利用、回收等每个环节,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加强绿色产业技术人员的国际交流,培养我国自己的技术人才,加快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对外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法律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理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这也给我们指明了经济增长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向。虽然我国已经加入WTO,但是我国所能提供的法律保障仍不够健全和完善,不足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挑战和冲击。笔者认为,应在充分认识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的前提条件下,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上找出我国对外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法律对策,以此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我国的环境和对外贸易。

(一)积极参加国际谈判和加强国际立法合作,建立“绿色贸易信息网”,善于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积极参加国际谈判和加强国际立法合作,争取在条约中的有利地位

因为,绿色贸易壁垒的背后隐藏着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加之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资金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发达国家以前对其他国家殖民掠夺造成其环境破坏恶果的延伸和继续。所以,在环境保护上,我国应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绿色贸易壁垒应给予其他国家一个过渡期。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同不发达国家进行集体斗争。应摈弃那种对绿色贸易壁垒消极抵制的态度,积极参加新一轮世贸组织的贸易谈判,把握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的新动向,加强国际立法合作。要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国情,根据WTO实体规则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的规定,为我国在各条约中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

2·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建立“绿色贸易信息网”

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方所实施的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法令、条例、司法判决、行政决定都必须予以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及贸易商熟悉它们。一成员方政府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所缔结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协定也必须公布,以防止成员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从而造成对其他成员方的歧视。[4]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有很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虽然发达国家往往根据透明度原则掌握并许多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关信息,但是有的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意识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关信息却知之甚少,当然他们也很少自己的该类信息。因此,我国应该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建立一个加速绿色贸易壁垒有关信息传递的“绿色贸易信息网”。此网应收集各国绿色贸易壁垒有关的法规、典型案例、环境标准、环境标志、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等信息。要建立这样的信息网,不仅要加强与各国政府的交流,而且要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交流,特别是与那些环境保护组织的交流。我们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同时,在该网上自己的该类信息,达到沟通的目的,以此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发生概率。

3·认真研究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经典案例,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1)应认真、深入研究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经典案例。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充分运用非歧视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以及谈判机制,主动申请斡旋、调解和调停程序,尽量把涉及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纠纷案压制在磋商阶段解决,使我们的损失最小化。(2)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即使进入专家组程序和上诉评议程序,也应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要求积极应对。一旦涉诉,首先要分清是违法之诉还是非违法之诉,积极准备诉状和答辩状。违法之诉重点在于研究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所违反有关协议的具体条款。非违法之诉则重点在于研究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造成根据有关协定直接或间接获得的任何利益的丧失或减损,或此种措施妨碍该协定任何目标的实现。简言之,违法之诉重心在于具体条款,非违法之诉重心在于事实结果。如果我国作为投诉方,就应向专家组提供被诉方所违反有关协议的具体条款,我方的利益丧失或减损以及有关的证据材料。还要认真审查和研究专家组提交的准备在争端解决机构通过的临时报告。若需上诉,则应于争端解决机构通过该临时报告的会议前即时提出上诉申请。如果我国为被诉方,则应充分研究投诉方所诉的理由,核对对方所引条款是否有例外规定,是否有以往的判例可供援引。[5]同时,要针对所诉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果我国国内确实存在违反协定的政策或措施,应及时修改有关违反协定的政策或撤消有关法规,以期对方在专家组报告通过前撤诉。(3)培养熟悉WTO实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专业律师。要从容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仅凭借政府的贸易官员的单方面能力是办不到的。我们必须要建立一支精通规则且辩术高超的律师队伍。让他们配合政府贸易官员参与争端解决程序,认真分析案情,找准适用的有关协定,提出有利于我国的法律意见,维护我国的合法利益。

(二)完善环境经贸法律法规,推广环境认证,积极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

1·根据WTO的规则完善我国的环境经贸法律法规我国的环境经贸法律法规虽然对涉及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规范,但这与WTO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1)我国虽签署了十几项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环境公约,但是,有的公约在国内没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即使有的公约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但很多是停留在行政立法的层次上,其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例如,我国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也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组,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其执行也是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可以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用专章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加以详细规定。我国是损害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大国,在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后,制定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的国家方案》、《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还成立了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办公室,管理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进口等事务。此公约在国内有行政法规支撑,这些行政调节比较灵活,但是缺乏稳定性和更高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可以在认真研究其公约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总结我们工作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提升它们的立法层次。(2)我国的法律规定和GATT/WTO的原则有出入且相关法律没有很好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

1994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对外贸易法》,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法,也是我国首次较为系统地将一般例外和特殊例外用国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该法第三章货物进出口与技术出口中第16条第2款规定“国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国内资源,需要限制出口的”和第17条第2款规定“为保护人的生命或者健康,必须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该规定与GATT的环境保护例外相比还存在不足:首先,把“环境保护例外”与“安全例外”并列不可取。虽然它们都属于“公共政策目标”,但是“安全例外”如国家安全包含的条件与措词比“环境保护例外”更加宽泛,因此,把它们相提并论不太恰当。其次,对“所必需者”、“任意或无端的歧视”、“不会形成伪装起来的国际贸易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道实施”等所包含的实施条件,该条文未作说明。最后,《对外贸易法》的环境保护例外没有与《海关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很好地衔接,有的规定甚至不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对外贸易法》将环境保护例外与安全例外分离出来,在两个独立的章节分别进行规定。对环境保护例外的引用条件按照专家组的解释作出修订,对其他相抵触的经贸法律法规作出相应改动,使之更加协调。(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以后有一个过渡期,我们应尽量在这个过渡期内,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督促企业,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切实地为保护环境、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夯实基础。

2002年6月26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依照本法规定,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在充分认识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的情况下,采用了属地管辖原则,既很好地防止发达国家转嫁污染,保护本国环境,又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灌输了清洁生产的理念。但该法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第一款规定“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和第二款规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与发达国家的生产方法标准有一定差距。我们当然不能一味迎合发达国家的胃口,但是也不能使过渡期无休止地过渡下去。笔者认为,企业更看重效益,在使用低毒、低害的原料也能获得较多利润时,“绝对”不会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这样该法鼓励清洁生产的措施也就形同虚设。笔者建议,应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按资金、技术、规模等有关科学标准把企业评定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最高级,给予最高等级的企业最短的改进技术的时间,依此模式类推,促使它们最终采用无毒、无害的清洁生产方法。若在各自的期限内不能完成改进,可将其淘汰出局。与此同时,我们在税收、财政上应对它们进行支持,这样可使过渡期的工作落到实处。

2·推广环境认证,积极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

企业是推动我国发展绿色贸易的主力军,它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肩负着环境保护这项社会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企业能否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利润。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推广环境认证,发展绿色贸易,保护环境,突破绿色贸易壁垒。(1)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环境标志的相互认证。我国虽然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但至今还未对环境标志的申请条件、审查程序、使用期限、假冒环境标志者处罚提供完备的法律支持。我们应加快相关立法,维护环境标志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在建立好制度的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环境标志的相互认证,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禁止国外未能达标产品的入侵。(2)推动ISO14000系列标准的执行。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自1993年起开始制定的关于强化各类组织环境管理的系列化环境管理标准。在这一系列的标准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最为重要,它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以及通过环境审核认证的最根本原则。

上一篇:钢筋接头范文 下一篇:国外贸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