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范文

时间:2023-03-21 04:49:57

提纲挈领范文第1篇

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文本就离不开“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教学方式是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的,他给主问题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余老师看来,主问题选择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提纲挈领,统摄全篇教学,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究的关键性问题。余老师主问题设计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项脊轩志》一文为例,进一步探讨主问题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一、从文章题目角度设计主问题

书斋是古人读书的地方,也是个人独处的空间,书斋是文人热衷的一个题材,但是以书斋名来作为散文题目在古文中是很少见的。“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以书斋名来作为散文题目或许也别有一番用意。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题目来进行主问题的设计: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轩子有哪些特点,作者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人和事?通过主问题的设计,整篇文章分为轩之特点、轩之人之事两部分展开,就会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板块分明。

二、从文章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

篇章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是文章各个段落或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从文章结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是文章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执教时,教师可以就显示文章结构的句子来设计主问题:文章第二段说“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同学们细读文本,谈谈作者为何而喜,因何而悲,“喜”“悲”的深层内涵是什么?“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是过渡句,学生易于把握,“多可喜”是对上文的概括,狭小破旧的项脊轩重新修葺后,焕然一新,环境幽雅宁静,归有光竟日读书,渴望博取功名,读书轩中成为归有光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文章表面上是写家道中落与亲人离世之悲,更深层的是写科考屡战屡败、重振家族无望,愧对先人之悲。通过对”喜“”悲“内涵的深层次探讨,文章的脉络得以清晰地展现,W生对文本整体把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从文章主旨角度设计主问题

归有光是明中叶唐宋派成就最高的散文大家,而《项脊轩志》一文是归有光散文最重要的代表作。经典杰出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项脊轩志》文本主旨同样也呈现出多义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几种不同的解读加以呈现,让学生讨论思考,寻找文本依据,进而把握整篇文章。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关于文章的主旨有以下几种解读:一、文章主旨是“孤独”,行文通过叙述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抒写了人生难以排解的孤独意绪;二、文章的主旨是“自伤”,文章写的是作者感伤仕途不顺,功业未就;三、文章的主旨是“追忆”,通过对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的追忆,表达亲情的主题。你觉得那种解读更有道理,你的依据是什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穿插具体细节及语言的品味,深入挖掘文章的潜在涵义,学生在讨论、品味、探究中文本解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从教材单元安排角度设计主问题

现行教材都是以单元来进行编写的,入选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设计“主问题”时,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要搞清楚课文在整个单元中所处的位置,要把课文放在整个单元教学目标之下加以关照,明确教学的侧重点。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真挚的情感,学会用多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感情。同样是至情至性之文,《陈情表》一文由于“表”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作者通过叙议结合的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曲折有致;而在《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是通过选取生活的细节、场景来表达至悲之情。根据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安排,《项脊轩志》教学主问题可以设计为:作者生活在项脊轩中,有悲亦有喜,作者是如何来写这种悲喜之情的,悲与喜这两种情感有何具体关联?通过主问题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寄托深情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一篇文章,教学指向不同,教学出发点不同,主问题的设计也大相径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学情为出发点,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主问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提升学习的效率。

提纲挈领范文第2篇

克隆技术如果用无性繁殖来解释,只是说到了这门高端技术的性质,而要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它的具体内容和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就有点困难了。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奇妙的克隆》巧妙地用了四个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标题当然也就是其中每一部分的眼睛,向读者透露那一部分的中心。小标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以《奇妙的克隆》为例,把四个小标题依次链接起来,我们就看清楚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解释了克隆的概念,为下文论定“克隆鲫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先介绍克隆鲫鱼的出世,再介绍此前此后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际例子说明克隆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下部分写“克隆绵羊‘多利’”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部分中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实现了从胚胎细胞核到体细胞核的飞跃,自然就引出了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没有这几个小标题,文章同样写得清楚,但是加上小标题后,文章不就“眉清目秀”了吗?

小标题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方便读者运用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这个读书法的核心就是把文章内容分成若干项目,一个一个有重点地深入学习和研究;然后在分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达到融会贯通。小标题就是一个个的项目,像《奇妙的克隆》,如果我们对“克隆是什么”还没有弄懂,再往下读就会越发糊涂,如果我们按照小标题的指点,一个一个问题逐步理解,就能综合出克隆的起始、发展和前景等信息。遇到没有小标题的文章,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读书法,每次确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掌握,读书的收获也会快而多。

写作时,可以通过小标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横式结构,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如《我的家乡》,就可以从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社会经济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安排结构;二是纵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前后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如《奇妙的克隆》就是这种结构。

提纲挈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预习 合作 交流 探究 展示 达标

俗话说:“心里无谱,打不的锣鼓”。教师教学要有谱,那就是备课。学生学习也要有谱,这就是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前提,可以说没有预习就没有学习,要想学好习,必须提前做好预习。可见预习之重。而学生的实际情况却是:普遍不懂预习、不会预习。有的不预习,上课盲目听讲,不知所云;有的应付预习,上课被动听讲,疲于翻书;有的预习不得法,事倍却功半。可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先要让他们学会预习。因此,我向来极其重视预习。

如今,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先学后教的教改理念已深入人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已推广开来。在这一背景下,预习已具有了时代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顺应这一教改潮流,与时俱进,我抓住了预习这个牛鼻子,立足预习,围绕预习展开一切教学活动,最终收到了以预习促学习,提纲挈领,事半功倍之效。

其具体操作步骤是:

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学有法。

预习一般安排在课外,如当堂预习则限时15分钟。预习时,课文至少读三遍,每遍都有各自的目标和要求。

1.初读第一遍,要边读边把生字词在文中标出,然后查工具书一一解决。字音直接注在文中字上,词义注在相应的旁白处。

2.重读第二遍,要逐段逐段概括出段意,写在相应段后。进而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再逐层逐层归出层意,写在相应层后。以明确文章的思路结构,最终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

3.再读第三遍,要整体把握,写出感受或收获,还要写出有价值的问题至少一个。均写在课文后面。

其次,交流预习,让学生自学有效。

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主持,把预习的三遍目标一一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的过程。

先明确交流纪律:

1.限时15分钟,提前完成的,提前几分,加分几分,班上展示时优先展示。

2.小组长组织好,要活而不乱,活儿有序。老师将视各小组交流的具体情形酌情赋分。

3.交流时不准有与交流无关的表情动作,如嬉笑、打闹等,发现一人次扣一分,并要写出说明。

4.交流结束,组长要写出交流情况汇报,老师将据此与相关人员谈话以定奖惩。

再明确交流方法:

1.字词的交流,要说出字词所在文中的具置――在哪页哪行,再说出你解决的侧重点――是音,注音;是义,释义。

2.大意的交流,要逐段交流、逐层交流。一人发言,其他人评论,直到达成共识,并对照自己的做好补充订正,有异议的拿到班上解决。

3.感受、收获的交流,要各抒己见,人人发言,力争在思想的碰撞中互相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不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4.有价值问题的交流,要逐人问,逐一答,解答不了的拿到班上解答。

再次,展示预习,让学生自学开花。

1.先展示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一般2、3分钟。

由各组长发问,其他同学自主解答,解答不了的由教师点拨。问题有代表性的,每一问加一分;解答好的,每一题加一分。

2.再展示小组交流中解决的成果,一般7、8分钟.

这既是展示又是检测,因此采取点名的方式。展示好的加分,反之减分,并要写出说明。

为了调动人人参与的积极性,点名分层次展示,点面结合。

如:字词,一般点每组的四号来展示。

如:大意,一般点每组的三号来展示。

如:感受,一般点每组的二号来展示。

第四,深化预习,让学生自学扎根。

深化点之一――对预习时准备的有价值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讨论。

能提交到班上探讨的,一题一分;能积极探讨解答的,一人次一分。一般1、2分钟。

深化点之二――对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讨论。

分小组交流和班上展示两步,老师将视交流和展示情况为小组和个人当堂赋分。一般3、5分钟。

第五,达标预习,让学生自学结果。

达标一般安排在下课前5分钟,也可安排在下节课课前,用时短则1、2分钟,长则3、4分钟.

达标题由学习中的重点组成。

达标形式是问答和笔试相结合。

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一般笔试,随测随批,即时反馈、赋分。围绕课文重点当堂展开探讨的一些重点问题,一般问答,即问即答,即时赋分。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感觉这种教法收效明显:

一、学生的预习意识普遍增强,预习习惯普遍养成。

二、学生的预习方法普遍明确,预习效果普遍提高。

三、学生交流展示的欲望增强,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合作学习的秩序越来越好,成绩稳步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不断完善,争取更大进步。

提纲挈领范文第4篇

中华气功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50世纪的伏羲,因创八卦“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而被后人推崇为中华气功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气功得以迅速发展而形成体系,其中尤以道家、医家、儒家贡献显著。秦汉时期,医家气功成为主流,这时期的特点是出现了宗教气功,即道教气功的产生、形成和佛教气功的传入。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达于极盛,成为当时的主流。宋元明清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儒、道、佛三家气功的融合,气功专论颇丰,气功名著名家相继问世。

中华气功传统理论是现代气功的根和源,传统气功理论散载于数千年气功古籍之中,主要包括: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干支论、整体观等。现代气功学则是一门丰富多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边缘科学,不但研究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天文学、地学、古化学(丹学)、医学,而且同现代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物力学、脑化学、定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等相互渗透,还借助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中华气功的功理功法历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家数千种。对古今功理功法的分门别类方法,各家多有不同,现简述如下:从时间划分,有古代功法与现代功法之分;从学派、宗教划分,有道家功法、佛(释)家功法、医家功法、民间功法及诸家融合功法之分;从调身形态划分,有动功、静功与动静结合功法之分;从功夫程度划分,有上乘功法、中乘功法与下乘功法之分;从功效和作用划分,有医疗气功、开智气功、保健气功、健美气功、武术气功、体育气功、发放外气功等之分;从所炼方法划分,有性功、命功与性命双修功法之分;等等。

姿势的锻炼、呼吸的锻炼和意识的锻炼,是气功锻炼的最基本方法,古人称之“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谓练功三要素。调身分坐、卧、站、行四大基本类,古称“四威仪”。调息之法有数十种,常见的有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提肛呼吸法、深呼吸法、胎息法、意想呼吸法、口鼻或口口或鼻鼻呼吸法、吐音法或吐字法、数息或听息法等。调心法有十几种,主要有放松法、意守法、默念法、良性联想法等。练功的基本要领是“松静自然、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意气合一、准确灵活、循序持恒”。

效应与偏差都是练功时或练功后机体所出现的反应。一般说来,自我感觉良好,健康状况向上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现象,就叫效应;反之,则是偏差。某些效应与偏差并无明确的界限,或可互相转化,这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气不止、外动不已、走火、入魔谓四大偏差,须引起警惕。对待偏差问题,一是严格按功法要求锻炼,遵守练功注意事项和禁忌要求;二是会正确纠偏,或请气功师纠偏。

建国40年来,中华气功沿着科学化、正规化、普及化的方向逐渐发展。在临床运用方面,气功能够防治的病症已近百种。在科研方面,近年来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气源(包括“内气”和“外气”)本质的研究;二是气功原理的研究;三是应用研究。

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气功古称导引、吐纳法、养生术等。被称为“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著《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中,但未被普遍采纳。20世纪50年代初,经刘贵珍先生提倡,在“无以名之,姑以名之”的情况下,“气功”一词才逐渐流行于全国。气功的定义目前尚未得到统一,仅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分册》初审会议所列出的解释就有27条之多。并非解释者水平不高,而是由于:第一,要确切地解释气功,首先要确切地解释“气”,由于至今远远没有弄清气的本质及其多方面的作用,所以难以对“气”作出确切定义;第二,要确切地解释气功,就应弄清气功状态下的种种生命现象,但至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结论。由此可见,气功定义的科学、统一的解释,有待于“气”及其气功现象之奥秘被彻底揭示之后。

提纲挈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肯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45-02

应用文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的文体。也是开展公务活动和处理个人私事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和扎实不可”。教育家的嘱咐也是时代忠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人从教多年,一度从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在《应用文写作》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困惑,写作中常常或不得要领,或文种特点把握不准,造成写作中的“失体”状况。作为一位应用文写作的教师,在长期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要使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这门课,关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分清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材料的虚构或写实:文学作品的材料允许虚构和艺术加工;应用文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绝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二)作用的直接或间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受到影响,使人懂得真、善、美,辨清假、恶、丑;而应用文的作用是直接的,务实办事能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三)写作方法灵活或固定: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各种表达方式、各种表现手法根据需要都可运用,而应用文写作方法上,则力求规范,讲究格式,以直观、简洁的语言传达文章的意图,要直截了当,毫不隐晦作者的观点,写作方法较固定。

(四)受众的广泛或直接:文学作品是“奇文共欣赏”,受众广泛;而应用文有明确受文对象,接受对象是直接指明的。

二、立足学生专业选讲符合专业特色的应用文种类

《应用文写作》在各大学课程设置中,一般把它作为基础理论课,因此在课时安排上,不会象专业课那样占有较多的课时,以我校为例,一般只安排32个课时。一般《应用文写作》教材上所涉及到的文种都在100个以上,何永康、丁晓昌主编的《应用文写作》就涉及到200多个文种。在32个课时中,既要讲理论,又要有写作实践训练,就只能蜻蜓点水,在讲完基本写作理论以后,让学生学习一些行政公文的写作就草草收场,其它文种一般都来不及学习。所以,商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秘书专业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讲授的内容基本一致,因此,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除尊重任课老师的意见外,还要从学生专业实际出发严加把关,文种意识淡薄必然导致写作上的不得要领,也就不能体现基础理论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根本宗旨。

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来选择文种,商学院的应用文写作课,在基本理论讲解过后,在文种的选择上,应该主要选择经济类应用文中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合同、招投标书、商品广告、产品说明书、审计报告书、查账报告书等文种的学习。文秘专业应选择行政公文、事务类应用文、新闻宣传类、常用书信类、社交礼仪类应用文。政治系、法律专业要选择讲授、行政公文类、司法文书类应用文等。只有这样,应用文写作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专业服务。

三、要分清应用文的外在格式和内部逻辑结构

应用文的结构在许多教材中,阐述得不够明确,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疑惑,即:结构等同格式;格式就是应用文的结构。如我们在讲行政公文的格式时,很多教材上的阐述是:公文的格式是公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在公文中的位置,也包括公务文书的用纸和留空。它是公文的外表,是公文形体规范化、标准化的标志。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公文一般由发文机关、秘密等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印章、成文时间、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制时间等部分组成。”从这一阐述来看是指应用文外在格式。而许多教材中则把这种外在的格式称谓结构,如:事务类应用文中计划的结构一般有标题、正文、落款、成文时间四个部分组成(1)。总结的结构一般有标题、正文、具名和日期三部分组成(2)。经济合同的结构一般都由标题、双方当事人名称或姓名、正文、尾部四个部分组成(3)。司法文书的结构都由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组成(4)。

事实上,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是文章内容上的逻辑顺序。何永康主编的《应用文写作》中说“所谓结构,是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并指出其基本结构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结合式结构三种。王粤钦主编的《新编应用写作》中称:“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是对观点与材料、内容与形式进行组织安排的具体形式”。并详细列举了安排结构层次的常见顺序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顺序、综合顺序四种。

所以讲授应用文的结构,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即:应用文的外在格式和主体逻辑结构两方面不同的概念,切不可混为一谈。

四、怎样理解应用文主旨的深刻

在《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中,应用文主旨的要求:正确、集中、新颖、深刻,前面的三者比较好理解,只是在应用文主旨怎样做到深刻这一点上学生一般比较难理解。

所谓深刻是指“应用文的主旨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有些教材上没有提到应用文主旨的深刻,可能是认为,应用文主旨的深刻取决于应用文所写的事项是否具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性质;或者认为这一概念太抽象、太笼统,很难把它在课堂上阐述清楚。其实,应用文主旨的深刻取决于应用文内容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方面。

也许有人会说,应用文是务实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只要解决问题就行,谈不上深刻不深刻,事实上,每篇应用文都表现了深刻的一面,如:写总结,不仅要写出“做了什么”,做了什么也不是泛泛而谈、罗列事件,还要写“做得怎样”,具体来说明,如有成绩则要具体分析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这就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如存在问题就要查找问题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今后应该吸取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就是规律,这说是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总结才是深刻的。如果写计划,一般是写“将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成”,但如果还能写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能不能这样做”,这就是制定本计划的指导思想、基础和前提,这样的计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是深刻的。行政公文的通报,如果是表扬性通报,它的事实具有榜样作用,就必须要有“通报的事实——对事实的分析评议——表彰的形式——希望和要求”这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是环环紧扣的,是递进式的逻辑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希望和要求”也不是形式上的“光明的尾巴”,而是结构、通报的职能、通报的内容发展的必然,这就是深刻之处。

写个请示要充分说明理由,“请示理由”要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深刻。所以每一篇应用文,从内容到形式,只要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作,就能做到主旨的深刻。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高速发展,用于处理公私事务、沟通交流的应用文,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传播手段和工具。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理清这四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以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目的,写出确实能够表情达意的应用文,为出色地展现自身的才华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刘宏彬.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M].新华出版社,2008.

[2]王粤钦,马科.新编应用写作[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方守金,郝长海.当代实用写作[M].科学出版社,2007.

提纲挈领范文第6篇

题海茫茫波连波,

演练多少才歇脚?

不辨方向漩涡多,

就题论题无顺舸。

入海溪流有定数,

屈指风路能几何?

牵牛要牵牛鼻子,

提纲挈领可帷幄。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你们也有这个体会吧?

其实,不论什么考试,绝对不会出偏题、怪题,比较灵活的难题也只是两、三道。命题老师也不会有让学生看不懂、故意难为考生的思想。试题编拟的途径,或者来自于课本例题、习题的改造,或者来自于课本联系实际材料的梳理,或者发掘优秀考题的潜在功能,或者注重从常规试题中演化出探索性、开放型的考题,或者沿用陈题考查“三基”。大都是考生都能看懂都能着手的题目,而在理解的深浅上、在综合的把握上是会存在差异的,所以能够分辨出考生的能力和水平。

现在市场上复习资料琳琅满目,模拟题、押宝题多如牛毛,在“特高级教师”“命题专家”的名义下,颇有诱人的魅力。且不说这些光环是真是假,也不说这些大腕参与的程度多深多浅,单就量上说谁能演完?但如果仔细考究,常见之题就那么几类。数学大师许莼舫先生对初等数学习题进行过归类研究,他说初看起来数学题目杂乱无章,应有尽有,但多是从一些基本题目演变而来,基本题目没有多少。他曾把一道论证直线与二圆的位置关系的题目,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二十七道题。这道题目告诉你直线和二圆都相割,那道题目则变成了相割的特例—相切。有都相割的,有都相切的,也有一割一切的,相切又可分为内切和外切。粗看起来形形,面目全非,但其解题途径却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这说明并不是题演得越多越好,而是善于思考、善于鉴别、善于分类、善于总结、上挂下联、梳理升华、收敛建模、举一反三、举一反类、触类旁通、相得益彰的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笔者认为:可采用罗列复习提纲的办法来解决。把零打碎敲学来的支离破碎的概念、定理、公式、思想、方法、规律、技巧,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以便用时能准确地检索。这就是“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的道理。

复习提纲应分章节,应包括本章主要概念、主要定理、主要公式、主要思想、主要方法、基本事实、典型例题、应用分类等项目。并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能够正确地叙述,能够分清内涵外延,能够科学地对其分类,能够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还是互斥关系、对立关系?能够从最大的种概念出发,逐步增加内涵条件,进行概念的限制,逐步缩小到最小的子概念。也可以从最小的子概念出发,进行概念的概括,逐步扩大到最大的种概念。

(2)定理能够准确地写出条件、结论和证明,明白限制条件和应用范围,知道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定理的结论能不能推广?有没有逆定理?有没有与其平行的定理?

(3)公式能够正确地推导,明白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在什么条件下不成立?有没有“禁忌症”和“失效期”?并且考虑公式能不能推广?有没有变形公式?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怎样才能抓住特征留在永久的记忆里?

(4)本章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搞清楚,明白是要求渗透的,还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它的思想背景是什么?方法步骤是什么?基本事实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典型例题是什么?能否把数量关系图形化?能否把几何形体数量化?在哪些地方可能出开放性、探索性的情景式试题?

(5)要深刻理解本章的典型例题,它能不能概括为一个公式或若干程序?编者的编排意图是什么?他要考查什么概念?要考查什么技能?还有哪些题目和它相类似?还有哪些题目和它刚巧相反呢?

提纲挈领范文第7篇

第二个原因是语文课本身的教学理念和传承不变的教学方法影响和导致的。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其实都没有脱离开对文本的解读。而教学采取的基本方法就是教师的讲解分析,缺少学生自愿的、主动的投入和参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们认为对一篇文章挖得越深、挖得越透越好,这能表明对文章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而事实上,如此的精雕细琢对于文本的解读可能是有损害的。文章是作者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结合体,过于精雕细琢也许就会对作者的语言、思想、情感产生琢伤,正所谓“过犹不及”。这种做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就会觉得语文课是枯燥乏味的,对于教师而言就会对上课感到繁琐、反感甚或恐惧。

由于在文本解读上的过深过细的追求,使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语文的教学都感到繁琐和枯燥,也就因此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的构想是语文课不必过苛过细地追求对文本的解读,而应该删繁就简,从大处着眼,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通过只设计一个提要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解答,以完成全篇的解读,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问题设计精炼简要。每篇文章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文章主题,只设计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准确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二是教师可以从繁琐冗杂的文本解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阅读更多书籍以提高自身修养。三是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必教师满堂讲,以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及合作意识的增强。由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通过“一问式”教学设计,具体说说自己的教学构想。

一、《背影》的优化教学模式设计

《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是非常简单清晰的,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是明确的。但是很多老师一遇到这样的经典篇目,就认为这是重点,一定要深挖细挖,讲全讲透。于是很多老师就不厌其烦地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作者的家境,父亲的工作、心情、送我走时的言行、买橘子时的动作,父亲的几次背影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以图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感人的力量。但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什么呢?学生们听得疲惫不堪,乏味倦怠,对父爱的感受一定是淡薄寡味。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老师一定都会对文中所写的父爱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累!究其原因那是老师对文本的设计和讲解太累了。

笔者对本文的教学以“一问式”的方法进行设计,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本文表达的主题是父爱,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父爱的,你能从哪里感受到?以这个问题作为对全篇理解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合作的探究、个人的体会就能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只是那些问题不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提出来,而是融入到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之中,简化了问题,但并不损伤内容。同时,这种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更大的发挥空间,也给了学生更多的信心,让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有更强的成就体验和表达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孔乙己》的优化教学模式设计

鲁迅先生的文章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曾占据了中学语文课本相当大的比重,并且他的文章历来都是需要精讲细讲的重点篇目,被很多的文学评论家、大学教授、中学老师深入细致地分析解读过。所以老师们一遇到鲁迅的文章就知道教学的容量巨大,内容繁杂,知识点众多,讲授起来较困难。

针对这篇文章,以“一问式”的方法进行设计,笔者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孔乙己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的造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请同学们思考,这两方面的因素在孔乙己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呢?还有其他原因吗?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个人探究或者是合作讨论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然后将大家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就一定可以获得比较全面,令人满意的分析。如果有些重要的内容学生没有想到,没有解答,老师可以提出几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

笔者相信学生通过对这个核心问题的解答,就能够涵盖老师们在教授本文时需要讲解的全部。性格因素方面来说,涉及到孔乙己对劳动与读书的认识(其中也含有社因素),他的形貌特点所反映出来的自己的思想认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他对小伙计、孩子们的态度,他对“偷”与“窃”的可笑的辩解等内容;社会方面因素来说,会讲到孔乙己生活的时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们的观念,对孔乙己的嘲笑,丁举人对孔乙己的迫害,人们的麻木心态,封建科举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等内容。

核心问题的设计既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激发了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热情,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只提一个提要性问题,其他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分析完成,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正确的理解,他们一定会体验到愉悦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小石潭记》的优化教学模式设计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首先应该熟读文章,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然后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本文可讲的内容很多,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够提纲挈领,摘要全篇呢?

对此,笔者以“一问式”的方法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本文是一篇游记,主要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诵读文中写景的语句,说说哪种景象的描写令人有出神入化之感?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和作者的心境是怎样联系的?

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理解,小石潭的僻远幽静、构造奇特、水清鱼闲、溪曲岸异的特点以及它寂静、幽深、凄清的氛围就都分析到了,再通过景中所寓的情,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就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一位心怀政治抱负却被贬谪居者的复杂心情,同时也就明确了为什么如此秀美的小石潭却让作者感到凄神寒骨而不可久居的心境。体会到了本文乐景寓哀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住文章中写景的佳句,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传达出令人叹绝的艺术效果的。

“一问式”的教学设计。择其要,概其旨,一篇文章的解读也就达到了条清理晰,中心明确的目的。

四、《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的优化教学模式设计

本文作者里柯克很善于运用反讽等手法深刻反映社会中的人情世态,作品极富幽默性。他的这一特点在《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文中有着生动而深刻的表现。那么这种幽默的风格如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呢?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为了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能一下子抓住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意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比较题目《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和《我们是怎样给母亲过节的》的区别。

通过比较理解,学生们明确了《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题,“过节”的主体是“我们”,而改过的题目,“过节”的主体是“母亲”。通过这样一点拨,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幽默的风格特点。“母亲节”应该是母亲过的节日。这一天,一家人考虑的是应该如何让母亲幸福快乐,轻松自由,满足母亲的愿望等等。然而文中的“我”、父亲、两个姐姐在考虑如何过母亲节时,都是从自己的需求、愿望和目的出发,根本没有考虑母亲,更过分的是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找了很多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开脱内心自私的想法。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学生们看清了“我”的自作聪明,看穿了两个姐姐的自私小气,更看透了父亲的自私虚伪、表里不一。分析到这,我们通过一个问题的设计就带出了对全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条理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本文幽默的风格特点。

结语

对于文本的解x,首先应该是能够准确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抓住了主旨再理解具体内容,才会准确恰当,不会出现歪批乱解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章一开始时就能把握住中心主旨,并能以此来解读全篇呢?教师备课时精要的设计构思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每篇文章的中心,然后通过一个关键性或摘要性问题的设计破解全篇,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中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或风格迥异的写作手法等,这样就可以达到“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这就是笔者提出的“一问式”解读文本课堂教学构想。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整堂课只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还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解读文本时随机产生的,也都是对所设计的核心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探究,可以算是核心问题的衍生问题或叫子问题。子问题是对核心问题的补充,子问题的多少并不太影响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准确分析和理解。

提纲挈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阅读 实验研究

一、前言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随之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得到广大教育者的推崇。在这改革的浪潮中,高中英语教学同样也在经受着改革的洗礼,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添英语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教师们思索的难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河南省西峡第一高级中学广大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良性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一一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一一运用拓展。该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在积极创新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让学生真正在教育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十多年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西峡部分学校得到应用实施,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而最近,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教育局长强制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被“下课”的风波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招到了相应的非议和质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钥匙,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学离开实际学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主义,是绝对不合适的。

榱思绦深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学习环境,本研究拟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合本地学校实际学情,研究拟通过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反馈问卷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考察高中英语“三疑三探” 阅读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为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某高中一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级(29班、30班)作为实验主体,其中高一29班作为实验控制班级,高一30班作为实验对照班级,两个班级入学的时候人数都是61人,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两个班在男女比例,课堂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两个班由同一位教师上课,他们的英语课课时、教学进度、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一致的。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包括一系列以测试为基础、以结果为目标的实验,以确定“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英语语言水平、学习者个人情感因素及学习技能的影响作用;定性研究包含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和过程的研究,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础、以教学过程考察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质化分析,分析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等方面的改变情况以及教师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感受,从而对高中英语“三疑三探”阅读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得到深层了解。

3.教学案例与教学过程。本实验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至2016年7月结束,持续16个教学周,经历一个学期。整个实验过程包括两次考试,分别作为实验前侧和实验后测,其中笔者将两个班级第一次月考的阅读部分作为前测。前后测成绩满分均为40分,试题结构完全相同,难度类似,两个班在同一时间,统一参加考试。在两个月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实验班采取“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控制班采取正常的PWP模式教学,然后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将该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的英语阅读成绩作为后测。最后研究者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两次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随机选取部分学生接受有关教学模式的深度访谈,访谈围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组织等方面展开,以检测高中英语“三疑三探”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

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 Unit3 Computers中的阅读文本WHO AM I?为例,简单说明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I.创设情境,设疑自探。课堂上首先播放一首关于机器人的歌曲(NO.89757)导入阅读话题,通过与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交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为下一步学生自探做好准备。随后向学生展示阅读文本标题WHO AM I,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预设Q1: Who is the speaker? Q2: What might the text be about? )同时提供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自探,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II.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合探。学生自探后,在小组内交流自探结果。随后邀请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其中学困生进行展示,中等生及时补充,优等生做出相应评价。与阅读文本进行初步对话后,教师通过活动再激发学生思考,补充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预设Q1: Who was my father? Q2: How did I develop?)

III.步步深入,质疑再探。学生基本完成阅读技能训练及主要学习任务后,教师鼓励各个学生针对文本的内容,尝试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带动大家一起深入探究。

(预设What will the computer look like in the future?)

IV.知识升华,运用拓展。教师根据阅读文本内容,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分小组讨论问题,Q1:Can you make a list of the uses of computers in our daily life? Q2: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to live without computers? Why? 以此,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从而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疑得精彩,探得明白,学得自在。最后针对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和学生分别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或拓展性习题,让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三、结果分析

1.前后测成绩结果。本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0. 0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双侧检验比较实验班和控制班之间的前、后测差异。结果如下:

表3-1

班级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成绩 29 61 26.0000 3.74166 .47907

30 61 26.0328 4.20304 .53814

表3-1呈现了前测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信息。实验班共61人,学生的阅读理解平均分为26.0000;控制班共61人,学生的阅读理解平均分为26.0328。两个班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3.74166和4.20304,说明两个班的学生水平分布相差不大。

表3-2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成绩 .903 .344 -.046 120 .964 -.03279 .72049

-.046 118.413 .964 -.03279 .72049

由表3-2可以看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理解的前测成绩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这说明这两个班在实验前的初始条件是相同的。因此,实验班和控制班具有可比性。

表3-3

班级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成绩 29 61 31.4754 4.06451 .52041

30 61 27.4098 3.48988 .44683

表3-3呈现了后测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信息。实验班学生人数为61人,平均分31.4754分;控制班为61人,平均分27.4098分。相比前测成绩,实验班有较明显的进步,而控制班则进步不大。

表3-4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成绩 2.352 .128 5.927 120 .000 4.06557 .68592

5.927 117.316 .000 4.06557 .68592

如表3-4所示:实验班和控制班之间英语水平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2.反馈问卷及访谈结果。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在实验班发放了在高中英语“三疑三探”阅读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同时,从实验班随机抽取了5位同学进行访谈,围绕“对实验模式和实施情况的满意程度、实验能否促进英语阅读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自主性”设计了四个问题:(1)你是否喜欢教师现采用的教学方式?(2)你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3)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有所收获?(4)对现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整个访谈过程的氛围友好融洽,从而能够真实的得到受访者想法的反馈。

从反馈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阅读课上的应用满意度较高。72%的学生对“三疑三探”阅读教学课的评价是“非常喜欢”,26%的学生表示“喜欢”。84%的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堂形式“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归纳结论”和“小组学习”。这与访谈结果一致: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获得老师或同学及时的帮助,与老师和同学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学习内容丰富有趣,课堂气氛活跃。

对合作探究学习开展情况,68%的学生认为大家能持续交流,小组讨论过程很少冷场,组员间能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有2受访学生反映小组活动有时会由少数学生支配,也有1受访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可能会受个别同学的影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有些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甚至有些同学会讲许多与讨论无关的话题等。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小组活动有利于他们巩固和练习学习到的知识,通过小组活动自己有较大的收获。

同时,受访学生也对该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名受访学生反映小组评价和组内评价的标准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2名受访学生建议课堂活动再多一点,最好能给他们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

通过以上反馈问卷结果和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可“三疑三探”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能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技巧,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阅读课中有较大的收获。

四、启示与建议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之路不断深化,要求改革走进课堂,师生从内心有着改革的欲望,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不断反思的良好习惯。高中英语“三疑三探”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英语学习的兴趣出发,倡导学生亲自参与,积极体验,在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钥匙,决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因为各个学校之间可能会存在着差异,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储备也存在着差异。运用实践教学模式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找到教改模式与本地实际的最佳结合点。从校情、师情、生情各教学因素出发,长期不断地积淀、研磨、创生,由内到外的生长、自下而上的生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

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的应用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实践、完善和提升。古人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进矣。”教师在教学中应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学生在不断的设疑解疑中觉悟、成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改革的浪潮中也要不断地更新升级,从而更 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英语阅读课堂处处绽放着精彩之花。

参考文献:

[1]郭霞.提纲挈领,量体裁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环节与对策[J].快乐阅读,2016.5.

[2]廖宝娟,姚桂招.高中英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育生态学解读[J].现代教育,2015.10.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2007.01.

[4]王源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师范大学,2014.6.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中英语“三疑三探”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编号:YC2015-S388。

提纲挈领范文第9篇

而文章的标题,往往被称作文章的“题眼”,它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往往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标题。透过标题带动整节课的教学。

一、品味标题的魅力

首先我们得明确标题和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标题,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无论是何种形式,作者总是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来体现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反过来,它又集中表现在文章的标题上,因此,可以说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正文则是标题的拓展与丰富,就像新闻的标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一样,只不过新闻更加典型一些。标题为此也具有贴切、生动、简介、隽永等特征。文章标题可能是体现文章内容的线索,如《背影》《台阶》等;可能是概述文章的中心事件,如《大雁归来》《再塑生命》等;可能是主人公的姓名或其性格特征,如《藤野先生》《海燕》等;抑或是文章的主旨或体现其主旨的词语,如《敬畏自然》《雷电颂》等。由此可见,标题在文章中应占据颇高的位置,其作用亦很大,我们没有理由无视或“怠慢”它。

二、探究标题阅读的方法

标题式阅读是一种通过审视文章题目,发现、分析、把握标题意思、关键词语,利用已有经验猜想文章内容、思想等,再快速阅读文本、比较印证,梳理异同等手段和步骤而进行的阅读方法。

(一)标题式阅读的课堂流程:

标题式阅读可以分为这样连续的三个活动:根据标题进行猜读—阅读验证—启发(收获)。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解决问题,锻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想象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真正的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他们阅读水平。

(二)标题式阅读的课堂环节:

标题式阅读主要采用了猜读为手段,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本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在想象、联想的基础上,以阅读为主,辅以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考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整个的课堂教学通过这三个活动贯穿起来,形成以下五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猜想文本技巧的培养。

1、充分调动,鼓励猜想。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用温故而知新的办法启动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和参与意识,往往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本阶段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解读标题,畅想文本材料的内容是什么。引发学生独自思考,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作者将要写的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怎样的形象,并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下)时,展示标题后,首先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推测作者可能写那些内容。一目了然,肯定会写关于“端午节”、“鸭蛋”之类,进而质疑“为什么写端午节不着重写粽子、划龙舟,而写鸭蛋呢?”,进而猜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此过程,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旁观者、倾听者、评价者、适度资源者身份,对学生表现作恰如其分评价,且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作归纳综合即可;或许学生的猜想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依然不宜一厢情愿把学生往文本中生拉硬拽。

2、换位思考,推波助澜。

如果说上一环节的预猜课文内容是让学生“自由”发挥,那么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即,如果你是作者你将用哪些方法、技巧来安排推测的哪些内容;然后再生生对话,达成各种综合意见。如,在《端午的鸭蛋》中,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家乡的端午节?”这样我们对文章的种种推测就集中统一起来了。旨在唤醒学生写作经验将散乱的猜测线索化、明晰化,虽乍眼看来,游离主线,实际上非此而彼,一箭双雕。既深化理解课文,对写作的谋篇布局又有新的提升。

3、生“本”对话,印证猜想。让学生带着推测与预设,自主速读课文,走入文本,展开对话,透过文中的语言追寻到作者隐藏其中的感情,印证猜测与预设,发现异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展开开生生对话,合作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4、合作探究、生生对话。学生完成了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或师生对话的方式,来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使学生更正确的理解阅读材料,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结果(答案)很明显的问题,一般都没有争议性,所以可以通过集体回答的方式来检查或直接跳开,但对于开放性的问题的回答,因为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先由学生小组交流,这样是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5.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师生评课堂、说体会、谈收获、找不足;教师引导归纳本课知识要点,指导积累方法技巧,出示训练对象,巩固所掌握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强化了课文的主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探究标题阅读的作用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紧扣文章题目,则将在分析课文、阅读理解乃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是有益的。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标题式阅读掺杂了丰富的猜读活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读中猜想,愉悦了心灵,锻炼了心智,丰富了联想,养成了探究习惯。从猜读的实效来看,它可以使学生紧追作者思路,在阅读中正确把握主旨,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增进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也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富有激情。

2、课前猜测标题创新了新课导入形式。标题的阅读能使我们更快地走近理解文章的边缘,加快我们阅读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对标题的猜想作为导入,相信同学们都会广泛参与,参与到了课堂,实效肯定就逃不掉了,也会使后面的阅读课更得心应手。

3、猜想、推理中把握文章脉搏。标题阅读,使学生在解读标题的基础上,猜想文本的内容和思想,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整体阅读。

提纲挈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通观大略 略读法 提纲挈领

Brief talk about the “generally reading method”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main points

Chang Piyi

【Abstract】The so-called “generally reading method” is to master the spirit essential hidden in the text from the high position and not be entangled by the sideshow so as not to waste energy and go astray. We can not read extensively and can not have a good memory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method for the tremendous amount of knowledge. If teachers lead students master and make a good use of the “generally reading method”, students not only can avoid the result of working fruitlessly in reading but also can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and digest the knowledge.

【Keywords】Generally reading Reading method Concentrating on the main points

提起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脑海中就会很自然的浮现“聪明绝顶”、“洞察先机”等字眼。然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与他勤奋的学习精神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风格却各有不同,“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大略”。

所谓“务于精熟”,即以“透彻”上下功夫;所谓“观大略”,即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上的精神实质,不被枝节问题所纠缠,以至浪费精力,误入歧途。

可知,“观其大略”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即提纲挈领地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读书方法。

大略,含战略统领之意。古人曾注:“略,谓举其大纲。”每一篇章,每一本书籍,都有他们最精粹部分,抓住了它再进行深钻细研,就能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学知识扎实深刻而不浅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效果。

1993年,复旦大学的辩手们在新加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捧杯归来,他们的才学、智慧、机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中的辩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辩手们能在简短的时间内把握并恰当地运用许多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这与他们平时知识积累和集训时有效的读书方法是分不开的。

在集训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每一个队员都翻阅了将近一百多本书籍,其中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西方经济学的各家代表著作,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名著,中西文化史、思想史的权威著作,乃至各类人物传记。阅读每本书他们都力求捕捉最先进的知识,力求有效把握每一本书的实质内容并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口号、标语等,以便在辩论场上能从容面对对方辩手的每一个刁钻问题。他们这种“善于捕捉”而又能很好地“把握实质”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效而迅速,在知识的吸收学习上达到深刻而不浅薄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广袤无垠,要完全透彻地掌握它们好比天方夜谭。其实,有时对一个学科的一个点的透彻学习和研究,就要穷其一生,更何况是对所有知识的完全彻底掌握。但是,要对许许多多的知识有所把握和了解,这并非不可能。

诸葛亮就是把握和能灵活运用许许多多知识的典型,他上通天象气候,下知人文地理,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只要“提纲挈领”,抓住那个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很好地把握和理解它。这就譬如天上的星辰,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经过天文学家把那些肉眼可见的星分为几十个星座,就使它们“各归各位”了。而认识了一些最重要的星座以后,也就可以利用星辰来辨认方向了。可见,许许多多的学问,都是这样可以从提纲挈领式的“通观大略”略读法中获取的。

掌握并使用通观大略略读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在浏览中善于捕捉,发现有价值的材料、观点,经过筛选、综合后摘记下来。

②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钻进书中,重在“意境之领会”,不要拘泥于字句。站在书上,指站的角度要高,应重在其高深要旨。

③要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④要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上一篇:高三家长会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采访提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