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范文

时间:2023-03-14 18:17:11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范文第1篇

Equinix公司成立于1998年,目前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个城市拥有超过100个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Business Exchange,IBX),为4500多家公司提供数据中心服务。Equinix的IBX设施可为寻求租赁数据中心空间的公司提供广泛的地理覆盖、多种网络选择以及有效的连接选择。

李圣智介绍说,Equinix公司2012年进入中国后,由于看到上海聚集了更多的跨国企业、外资金融企业等,于是将数据中心的主战场设在了上海,并将目标客户定位在金融和企业用户,尤其是跨国公司和外资银行。这些企业一般在国外可能都是大型公司,但在中国的业务并不一定有多大,不可能自建数据中心,而恰好适合外包和租赁方式。同时,由于其业务的特点,出于安全考虑,又希望自己运维系统。这些需求正符合Equinix的定位。

目前在上海,Equinix有4个数据中心和1个灾难恢复设施,主机代管空间超过5000平方米,成为75家公司的业务枢纽中心。李圣智说,由于Equinix在全球各地都分布有数据中心,因此,很多跨国企业本身是Equinix的客户,来到中国后,很快就能从Equinix的数据中心得到与全球一致的服务,同时,一些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也可以享受到Equinix在其他国家数据中心的服务。这也是Equinix与其他数据中心不同或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李圣智认为,Equinix的数据中心从设计到运营都是高水平的全球一致的,同时公司的专业团队还可以提供现场服务,以及多语种服务,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营有全球统一的规范流程。

周江介绍说,在Equinix成立之时,提供数据中心服务的基本上是掌握网络资源的运营商,他们除了提供机房空间、电力等服务外,还提供网络服务,甚至卖带宽才是主要的业务,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把用户与网络运营商绑定了,一旦用户想更换运营商,那就要同时更换机房。而Equinix最早发明了运营商中立模式,即Equinix只提供机房空间和电力、空调等基础设施和保安、监控等服务,而网络用哪个运营商的则由用户自由选择。“这在今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当时几乎是大逆不道的。”周江说。

Equinix的数据中心在设计时,能源效率备受重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周江举例说,在他们的机房里都采用LED灯,并且是感应的,没人时机房里面会很暗。再比如,机房采用冷热通道分离和隔热板,以降低能耗等。周江说,近年来,Equinix在数据中心技术上十分关注节能,并支持高密度应用。同时,为保证数据中心能够提供99.999%的服务,他们严格按照规范运营,比如经常做断电试验,测试发电机在断电情况下能否及时启动。

数据中心范文第2篇

4月17日,万国数据深圳福田数据中心正式开业。这座建筑面积1.5万平米、可容纳24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已经是万国数据在全国的第17座数据中心了,其总面积超过了15万平米。新建的这家数据中心,服务对象除了针对深圳的用户外,还瞄准了整个华南地区和香港,据说还没开业,就已经被客户签下了一半面积。

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这些新兴应用的推动下,今天的数据中心市场依然是那么火爆。

谁是数据中心变革的推手?

如此兴盛的数据中心市场,其背后仰仗的是今天无处不在的信息和令人难以置信的信息增长量。看看每个人口袋里装着的智能手机,以及手里拎着的笔记本电脑和各种Pad,再想想正炙手可热的可穿戴式设备甚至汽车车载智能系统,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设备了,而在它们的背后同样离不开的正是那些数据中心。我们已经对数据中心产生了依赖。

在刚结束不久的英特尔IDF14上,记者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现在每400个移动电话就需要有一个服务器来管理它的内容,每120个平板电脑就需要一个服务器做支持,每20个数字图像采集器就需要一个服务器来支撑,每6个监视器就需要一个服务器来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据中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目前正火热的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社会智能化的发展是如此地密不可分。

淘宝5年前开始发起的购物节“双11”在去年达到了新的水平,在短短的24小时中,淘宝实现了57亿美元的销售额,这一业绩与前一年相比达到85%的增长。让我们看看57亿美元背后的数字:峰值时有1700万个同时购物的人,支付宝每分钟需要支持7900个交易或支付交易,同时产生了1.52亿个需要送货的包裹。

如此“可怕”的数字需要背靠强大的数据中心。

上海市卫生局拥有4700多家医院的信息,每天都要产生1600万份病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提高医院的利用率,并通过数据分析改进对慢性病的跟踪,这些同样需要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持。

2013年,中国“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排名首位的超级计算机,这个使用了4.8万颗英特尔至强融核协处理器和3.2万颗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可达54.9PFLOPS(每秒54.9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利用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在大气污染模拟、高铁过隧道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以及小蛋白分子动力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正是基于目前这些热门领域对数据中心需求的分析,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数据中心事业部总经理柏安娜女士提出,对未来数据中心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的将是云计算、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这三个领域,它们未来的广阔前景将是数据中心的增长点。我们相信,这应该也是业界的共识。

数据中心驱动业务创新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要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企业需要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效可靠的运营管理和更准确的商业洞察。而作为重要的业务支撑和推动力量,IT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IT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作用毋庸置疑。

数据中心是一整套复杂的设施。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系统(例如服务器、系统软件等)和其他与之配套的设备(如通信和存储系统等),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接、供配电及制冷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可以说数据中心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

同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基于移动互联的应用和HPC的迅速发展,SNS、电子商务、视频等业务的大规模增加给数据中心带来了持续的需求。例如在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数据中心正在成为“改变者”的角色。

罗克佳华公司坐落在太原市南郊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他们将物联网应用与云计算服务完美结合,开创了“云+端”的技术模式。在罗克佳华的厂区内,建有一个规模为300台物理服务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全国各地的用户提供矿山运营、能效监管系统运营、电厂脱硝和脱硫运营、合同能源管理运营等服务。在罗克佳华董事长李玮看来,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是创新力量。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连接网络的传感器必然会带来海量的数据,如果不能将这些数据处理好的话,那根本就不能算实施了物联网。”李玮说,罗克佳华正在积极采用云计算的模式来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处理,即以物联网和数据技术为核心,采用“现场设备+异地云”的架构模式。现场设备即各种现场数据采集设备,“异地云”即罗克佳华建设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在和用户签订相关协议后,用户将各种有效数据采集并上传到罗克佳华的数据中心,后者利用数据挖掘手段进行处理和分析。据悉,罗克佳华目前正在与一些大型电厂合作,通过云计算实时分析电厂脱硫、脱硝过程中各种反应物的添加量,以实现精细化的实时添加,帮助这些电厂降低脱硫、脱硝过程中的能耗。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全亚洲最大的物联网数据中心,达到2万台物理服务器的规模,面向更多的服务领域。”李玮说。

前面提到的上海市卫生局,面对每天产生的1600万份病历,他们采用了基于英特尔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实现了病例的实时、系统性获取,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出每位病人是否需要进行复查并采取下一步治疗措施,从而使得医院病例的复查率降低到30%,大大提高了上海卫生局的工作效率,也节约了医疗资源。

中国约有1000万辆卡车,它们是物流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急需更高效的路线和车辆调配优化,以降低成本。郑州市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卡车运输中的事故率,部署了英特尔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对卡车运输进行实时规划、实时监控、远程处理,提高了卡车和货物的匹配率,缩短了行驶时间,并降低了20%的严重事故发生率。这一系统构建在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里,平均每500辆卡车就需要1个至强处理器默默无闻的支持。

LSI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Tom Swinford认为,数据中心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企业业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同时,企业必须寻求创新的技术和方案,以快速应对大数据的获取、整合和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做出决策。

数据中心需要变革

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亦或是物联网、互联网应用,都已经超出了传统数据中心所能承受的负载,数据中心需要变革,需要创新,需要顺应发展趋势。

日前, Gartner公司研究总监Fabrizio Biscotti就表示,以物联网业务为例,这样的新兴应用,必然会对数据中心的发展提出更高的挑战。“物联网的部署会产生大量需要实时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数据。而实时处理大量物联网数据将增加数据中心工作负载的比例,使得提供商面临安全性、容量和分析方面的新挑战。”

“由于设备数目庞大,再加上物联网数据超级大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尤其是在安全领域、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网络方面,实时业务流程面临风险。数据中心经理需要在这些方面具有更多的前瞻性管理能力,以期能够积极配合与物联网相关的业务重点。”Gartner公司副总裁、著名分析师Joe Skorupa也说。

艾默生网络能源大中华区总包事业部副总裁丁麒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在巨大的市场变化情形之下,数据中心产业链正面临着一场革新。这场革新以促进产业链层次扁平化整合为基调,强化设备制造商、方案设计方、工程实施商、运营商之间的合作,重视全局规划和建设,淡化了基础设施与IT设施的界限,并以此达到“灵活变化、快速响应、智能运行、高资产利用率、低TCO的目标”。在此影响下,重视资源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多层次的市场竞争以及实现无人值守运行,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趋势。

云为数据中心提供了更灵活、高效、快速的响应能力。过去几年中,公有云迅猛发展,大量的数据中心在全球建立,而在这一领域中,使用者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对云空间、运算速度的需求转变为智能化云计算平台。用户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更为智能化,能够动态高效调控的云计算平台。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数据中心事业部总经理柏安娜说,英特尔期望从软件架构上寻求突破,将架构系统从静态变成动态,让封闭的架构变得更加开放。她介绍说,在云计算平台的架构上,英特尔提供了一个协调层,让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自动的调控功能,这个协调层可以将底层和应用层进行有机的结合。

世界上七大云服务提供商中有三个来自中国,他们是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英特尔则是他们共同的合作伙伴,通过密切的合作,英特尔在后端提供架构上的支持。柏安娜在IDF14的演讲上说:“英特尔在架构上设立的这个协调层能够依靠软件帮助云计算平台更加动态、更加高效、更加以需求为基础来提供服务。”前面说到的淘宝“双11”活动中,传统的服务器与带宽很难应对那么大的计算峰值和交易,而英特尔与华为合作,在服务器和技术上帮助阿里巴巴通过云平台实现了创纪录的销售业绩。

英特尔认为,与用户转变IT运营思路相对应,包括数据中心在内的IT技术,也必须扭转创新思路,从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与之相关的具体软件和IT服务出发,来打造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英特尔正倾尽全力,在数据中心领域推动这一转变”,柏安娜表示:“目前英特尔最主要的尝试,就是推动迎合软件定义基础设施趋势的创新。”

她指出,英特尔对于数据中心环境下软件定义基础设施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进行以软件定义为导向的创新,让它们能够构建于通用、可扩展且高效的架构之上,成为可按用户软件和服务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和调配,易于协调部署,并能实现自动供给的IT资源池。

数据中心范文第3篇

曾经,亚历山大大帝望着自己辽阔的疆土,不禁潸然泪下,因为他已经雄霸天下,再也没有更多的地方可以让他施展拳脚了。

不过,当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从Google总部那间能够欣赏到山景的办公室向外眺望时,却没有感到亚历山大大帝的悲伤。相反,Google还表现出了一股野心,它的目标是要在互联网领域实现更多的超越。

也许超越传统就是Google与生俱来的性格,最近我们惊讶地发现Google又搞起了自己的“海上基地”。日前,Google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提交了一份创建“海上数据中心”(water-based data center)的专利申请,这充分显示,Google正在认真地考虑在海上建立大型计算机数据中心,作为其搜索引擎的枢纽。

“海上数据中心”听起来像是玩笑,而Google却很严肃,并认真地做了起来。

海上漂浮数据中心

根据USPTO网站日前公布的文档显示,Google在申请中提出,政府机构或大型企业可以在船只上建立数据中心,相应地,数据中心将依靠海水和潮汐发电,同时利用海水的流动,对数据中心里的机器进行冷却。

“将数据中心设立在一艘或多艘停靠在水上的船上,通过自然水流运动采集能源,转换成为电能提供给数据中心使用,或者提供给冷却水泵用于冷却数据中心。”Google在申请中写道,这类数据中心具有易安装、可随时转移等优点,而且使用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在申请中,Google还仔细阐述了海水发电和建立机器水冷系统的原理。按照Google的计划,Google将在离海岸7英里(约11.2公里)处停放船只,部署足够支持其互联网搜索引擎的超级计算机。此外,Google还提出了“海边数据中心”的替代方案,即把数据中心建立在海岸上,依然依靠水电和水冷。另外,Google还有一条替电方案,用风力发电代替水电。

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Google的专利申请成功获得审批,Google将得到巨大的利益。

一方面,这是Google在寻找替代能源计划中又一次尝试,如果成功,其替代能源计划将向前迈进一大步,而海上数据中心依靠潮汐发电和海水制冷,一旦建成,每年也将为Google节约数百万美元的能耗开支; 而另一方面,Google设想的利用海水节能的数据中心如果建成,可以为Google带来不小的税收优惠,而公司目前在知识产权许可方面支付的高额费用也有望降低。

“Google将能够因此得到多少税收优待目前还无法确定,这取决于Google最终把数据中心的地址选定在哪里,以及Google将会建立多少个这样的数据中心。”该分析人士表示,惟一能确定的就是,Google一定会因此节省大量费用,每年达到数百万美元之多。

事实上,Google并不是惟一一家寻找节能环保途径的公司。由于互联网增长飞快,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也迅速提高,麦肯锡甚至在报告中预测,2020年数据中心的能耗将超过航空业。

为此,微软在去年11月与俄罗斯西伯利亚政府签订一份备忘录,计划兴建一座数据中心,利用那里寒冷的空气冷却服务器; Sun也宣布将在日本利用废弃的煤矿建立数据中心,并考虑利用泉水冷却系统,预计水冷系统每年将为Sun节约900万美元; 此外,最近也有消息称IBM、Dell和惠普也正在考虑将船只作为数据中心的空间载体。

技术专家对IT企业这种寻找替代能源的创新计划大为赞扬。对数据中心有着深入研究和了解的专栏作者Rich Miller就在博客中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创新,完全的开放性思维!”

新天方夜谭?

的确,Google向来是不缺乏创意的公司,和每一次创新都会遇到阻力一样,这一次,Google的“下海”计划也遭到了多方质疑。

海上数据中心的安全问题,是最受瞩目的。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有趣,但却受到太多与技术无关的因素干扰,而且这些因素也不是可以预测或控制的。比如,数据中心的保安工作怎么完成?特别是这些数据中心与海岸线之间7英里的距离,在某些地区已经属于公海的区域了。此外,如果把这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数据中心当做袭击目标,又或者遇到其他一些突发问题怎么办?看起来,Google并没有充分考虑过这些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质疑。

还有评论人士表示:“现在那些用于收集天气数据的救生圈都常常被损坏或者被盗,那么这种承载着昂贵设备和大量数据的船只,似乎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保护了。”

而一位海军IT主管告诉记者,在海上建设数据中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保证数据中心设备的安全稳定。

“在航海的环境下,湿度和盐分都是非常高的,这会对数据中心设备造成持续的腐蚀; 而海浪无规则的波动,也会给设备和电缆带来损失; 此外,在一条船上万一起火,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这位海军IT主管表示。

尽管这些问题并非完全不能克服,在今天海军现代化的船只上,也已经能够部署这些复杂的高科技系统了,但这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日常的运营维护成本也高于普通的数据中心。他建议Google在实施海上数据中心项目前,一定要仔细地考虑清楚。

Google胸有成竹

尽管仍有许多工程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Google对此计划却胸有成竹,不少分析师也认为,美国政府极有可能对Google的这一创意表现出积极的支持态度。

首先,就数据中心的能源而言,供电必须持续稳定,而且由于能源消耗量极大,数据中心的能源当然是越便宜越好。尽管临时发电机组也随处可用,但与水上数据中心可获得的免费的永续水力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第二,建设一个现代数据中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数据中心的选址,就与当地的土地资源成本、法律,以及当地的带宽资源等有关,会直接影响一个数据中心的成本和数据处理能力。如果要扩建一个数据中心,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

而海上数据中心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需要扩建数据中心,那么只要再多加一条船就能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 如果数据中心所在地的带宽能力不足,那么,你也可以把它们移到一个带宽资源充足的地方; 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比如飓风,这些船只也可以开走,既能有效地降低数据风险,还能让硬件不受损害。”Google相关人员表示。

此外,还有分析师对Google的设想大加赞赏,“如果Google的海上数据中心能够实现,将会在发电技术上取得重大的进步,使水力和潮汐发电变得成熟起来,也许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电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美国政府也可能会支持Google。”

数据中心范文第4篇

为抓住这一次数据中心建设机遇,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景俊海特地来京,向企业用户推荐西安。

“推开任何一家企业的门,大家都在谈我的数据中心要做大整合。”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顾问工程师陈实这样说。

在经历了2000年、2002年~2003年两波数据中心建设高潮后,数据中心建设在今天再次变得炙手可热。根据计世资讯研究和预测,2006年~2009年,国内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投资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4%――又一波数据中心建设高潮即将到来。

数据中心热潮再起

数据中心建设热潮的前提是数据集中。目前,数据集中已经成为国内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因此数据中心的建设成为数据集中趋势下的必然要求,新一代的企业级数据中心的建设也成为了行业信息化的新热点。

据记者调查,大部分用户的数据中心规模都在100-2000平米范围内,金融业数据中心尤其大,而一般制造业、工业企业用户的数据中心,规模也都在300-500平米范围内。

金融业对数据中心改建和扩建要求比较强烈。随着各大银行用户资料的不断增多、银行业务的不断普及,数据量也日益猛增。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农行的大型数据中心都是两三万平米;汇丰银行在全球有9大数据中心,而每个数据中心基本上都过万平米。

因为超级数据中心的出现,数据中心可能支持的范围已经不再是某一个小的区域,而是一个国家,甚至是更大的区域。因此,客户又开始建立新的数据中心或是租用数据中心。

而超级数据中心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节能降耗以及成本。比如.COM公司在租机房时,因为要降低热量,电信允许一个机架里装的设备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要多装设备,就得多租机架,对该公司来讲就有成本上的压力,于是这些公司就会尽量在每个机架上多装几台设备。但这种做法就出现了高耗电量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数据中心设计方案,以及传统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用户需求了,必须有一种新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出现――这也带来了数据中心变革热潮。

“绿色”成卖点 用户需冷静

众多厂商开始加紧力推“绿色数据中心”。IBM、HP等国际大厂商就推出了一系列的计划来推动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比如惠普推出了绿色数据中心改造方案,声称至少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能耗10%~25%。

而就在最近,IBM宣布启动一项每年斥资10亿美元的业务计划,名为“绿色创新工程”。主要包括:通过采用新的产品和服务,帮助IBM及其客户大幅度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改造全球的商业和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并使其成为“绿色”数据中心。

尽管用户对数据中心的建设确实有需求,但与企业热推“绿色数据中心”的急切心情大不相同的是,多数用户表现冷静。

“不管是绿色产品、还是节能产品,各家的性能大体上都差不多,节能效果并不像他们鼓吹的那样有效。”一位做了多年第三方数据中心托管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为此,记者又调查了一些企业数据中心负责人对“绿色”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建设数据中心肯定是他们关注的,但是哪个产品是不是绿色的、是不是节能的,他们并没有特别关注。

计世资讯信息化咨询中心主任杨青峰认为,这其实还是IT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所致。数据中心只管其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计算任务,他们并不关心耗电的多少,而真正关心这些的是企业的后勤部门,这样的格局并不利于企业业务的持续性。

小心卷入资金黑洞

据计世资讯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的灾难备份建设比较薄弱。在初步调查的大型企业级数据中心中,只有15%的企业初步实现了应用层面灾难备份,还有10%的企业依赖IT人员自主发起的数据备份(采取拷贝带走的方式)。整体来看,目前98%的企业在重大灾难面前,对于快速实现业务持续计划还无能为力。

然而,数据中心保存的数据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失去数据的后果是什么呢?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调查显示:只有6%的公司在数据丢失后生存下来,43%的公司彻底关门,51%的公司在两年之内消失。

在明白了数据中心的重要性后,很多企业开始拿出大把的钞票投资建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或政府在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心时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包括新建基础设施、IT系统采购、监控中心建设、配套管理改善等。而且,数据中心后续的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IT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都将需要企业长期的、持续的大量资金投入。于是有专家提出警告:企业应提高警惕,以免陷入庞大的资金黑洞。

而如何降低成本,成了想要建设或是改建数据中心的用户们的另一大头疼问题。为抓住这一波数据中心建设机遇,西安高新区于近日做了一次“低成本建设企业数据中心”的宣传。

针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天时、人和优势,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地利”。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景俊海说:“西安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备战、备荒的地方,现今是数字化时代,企业除了要应对自然的灾害,也要防止人为的灾害。”另外,据他说,西安的人力成本和房地产成本比起前几个大城市来要低2/3。

针对目前各方对数据中心用户的狂轰乱炸,杨青峰对用户强调,尽管数据中心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很明显,但用户也应该看到企业级数据中心的建设酝酿着巨大的风险。因此,还未实施大集中的企业或政府必须慎重考虑,事前做好详细的规划,并且量力而行;而已经初步实现大集中的企业或政府,必须尽快从IT服务管理的组织结构梳理、人才建设、风险防范等多

数据中心范文第5篇

从思科到惠普,从戴尔到微软,面对数据中心的致命诱惑,巨头们开始露出贪婪的面孔。

2010年,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中,网络游戏、视频网站,尤其是社交网站发展十分迅猛,电子商务网站也更加普遍。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争相布局3G,互联网的热点业务有可能在3G浪潮的推动下出现爆发式增长;除此之外,中国政府也在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进程,市场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切将为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联盟性入侵

最先不“淡定”的是思科。

这家公司的雄心绝不仅限于销售交换机和路由器,2009年3月,思科高调了“统一计算”系统(Unified Computing System)――这是该公司历史上首款服务器产品,它将计算、网络、存储访问和虚拟化集于一体。此举立刻招来了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相关厂商的质疑。

除此之外,为了让自己在数据中心市场更具竞争力,思科还与EMC、VMware组成VCE联盟,它们的结合一度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对于联盟的重要意义,EMC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卓越研发集团主席范承工说,“结盟思科更像是一个防御性措施。面对数据中心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譬如EMC和VMware,总是希望别人不要侵略自己,而可以侵略一下别人,从而多分得一块。”

而思科CEO钱伯斯更是语气强硬地表示“我们将用侵略性态度进入这一市场”。从思科的“统一计算”系统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组合来看,其竞争矛头直指惠普、IBM等传统数据中心厂商的“腹地”。

看到思科如此狂妄,另一大网络厂商Juniper则警告用户,思科选择以独占的方式将所有的服务都整合在一起会给用户带来风险;而思科在网络存储领域的另一大竞争对手博科则称,只有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新一代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

不过,也有人认为,无论是Juniper还是博科,似乎都在嫉妒思科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力。

这种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仅思科UCS一个月之后,IBM与博科宣布达成新转售协议来加深彼此的合作。随后,IBM又宣布与Juniper达成合作协议,贴牌销售Juniper交换机和路由器,由此重返网络市场。

并购性切入

看到思科的举动,惠普也不甘示弱,它还没有完全消化掉去年夏天用130亿美元对IT服务厂商EDS的收购,就风驰电掣地收购了3Com。“现在没什么比切入思科‘腹地’更重要的了,3Com当然是个理想的收购对象,它将弥补惠普在网络设备领域的薄弱局面。”分析人士们纷纷这样表示。

相比自己的网络设备ProCurve,惠普相信3Com拥有一套更好的企业客户网络产品。重要的是,3Com是思科为数不多的竞争伙伴――这意味着惠普收购3Com后,将与思科在网络设备领域短兵相接,包括它过去从来都不擅长的路由器和交换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惠普和思科彼此直捣对方腹地的角逐立刻被IBM和戴尔看在了眼里。

为了顺利与IT巨头们在数据中心市场一较高下,近几年,戴尔也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旨在增强自身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服务能力与咨询能力。戴尔大中华区大型企业事业部解决方案及服务总经理李慧向记者介绍:“戴尔在收购了佩罗系统与毕博咨询后,IT服务的范围已经由之前的产品设备销售为主逐渐转型为服务咨询。”

7月,戴尔又宣布了对Scalent的收购,这是一家私营公司,主要运营业务是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管理软件。Scalent的软件产品可以进一步帮助戴尔的数据中心用户提高基础设施的灵活性、扩展性以及运行效率。如此一来,一直在等待进入数据中心市场的戴尔,终于一偿夙愿。

圈地性进攻

除了收购相关的公司,戴尔还忙着“圈地”,因为要建设数据中心,首先得有地。据国外媒体报道,戴尔公司在华盛顿州的农村地区花费360万美元收购土地,计划建立新的数据中心。同时,戴尔还计划一年内在中国建立两个数据中心。这意味着,戴尔与IBM和惠普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还有一个不能小看的“入侵者”是微软,微软一向以软件巨头示人,然而在新一代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方向上,似乎也不甘示弱,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谢恩伟曾向记者表示,微软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服务企业,它本身就运营着全世界最大型的一个互联网的基础架构――数据中心,“我们有能力把这种经验带给广大用户。”

为了将软件优势发挥到最大,微软已经买下加拿大多伦多的Opalis数据中心管理软件厂商。因为微软认为,流程自动化将是数据中心的未来。

面对如此浩荡的“异族入侵”,一直雄踞数据中心市场老大的IBM,危机感重重。

除了强大的由软硬件拼组而成的各类解决方案,IBM近两年来也在全国积极布局数据中心。前不久,IBM协助苏州工业园下面的国科数据中心建成了亚洲首个获得国际标准T4级别的第三方数据中心,双方发表战略协作,旨在共同打造卓越的数据中心、灾备中心,以及云服务平台。

据IDC统计,2009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总体规模达6.7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2.7%,预计201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8.3亿美元。除此之外,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在未来5年内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市场的潜在需求一向被厂商看在眼里,未来几年,数据中心市场将是一块更大的蛋糕,然而,是美味还是毒药,谁会赚得盆满钵满,谁会黯然收场,一切还是未知数。

记者观察

2010年,整个数据中心的市场格局已经被打破,随着思科、戴尔、微软等非传统数据中心提供商的强势加入、国内一些较大型的灾备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转型,以及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的崛起,国内数据中心市场竞争势必进一步加剧。

数据中心范文第6篇

之所以如此重视,原因之一是在最近几年,国内企业在数据中心改造、升级方面的需求呈现出迅猛上升的趋势。“近两年用户在数据中心改造、升级方面的项目确实很多。”华胜天成系统集成事业本部总经理梁思谦说。

业务迅速发展带来改造需求

企业用户为什么急于对已有的数据中心进行改造和升级呢?

梁思谦认为,促使用户进行数据中心改造的原因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原有的数据中心无法支撑业务发展的需求。这方面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有的可能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比如数据中心的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0年,设备、线路等都已严重老化,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数据中心进行升级,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进而对企业的生产、业务造成直接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来自于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

第二个原因则来自于数据中心不断升高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随着企业数据中心规模的增长,以及原有设备的不断老化,企业在数据中心运营和维护方面的成本也在直线上升,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本压力。这时,企业也希望能够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来对数据中心进行改造,从而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

第三个原因是新业务的产生,也需要新的数据中心架构的支撑。例如,在互联网十分普及的情况下,一些传统的企业纷纷尝试电子商务应用和社交网络,IT从支撑系统变为了业务系统,这时就需要数据中心的架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应用。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电力供应的日益紧张,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能耗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的耗电几乎达到了全球总电量的10%。很多数据中心是因为当地电力的紧缺而不得不进行节能改造。

可以看到,以上几种情况都会使企业产生数据中心改造的需求。事实上,企业数据中心的改造是与业务的目标和进步保持紧密一致的。因此,企业应该随时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规划去比对数据中心的发展规划,看看两者之间的发展是否存在脱节和差距。如果数据中心无法支撑业务的发展,那么企业就需要在你的数据中心达到临界点之前,考虑投资数据中心的改造和升级。

有效的分析决定改造成败

在确定数据中心改造和升级之后,企业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则是:如何对数据中心进行改造?从哪里入手风险最小?是对已有的数据中心进行简单的设备升级?还是从架构层面进行全面的改变?

对于这些问题,梁思谦给出的答案是:在改造之前,一定要对现有的基础架构和基础设施进行梳理和分析。“只有通过全面地梳理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数据中心改造计划。”

事实上,有效的分析的确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投入。梁思谦就曾遇到这样一个项目,当时一个用户,在服务器集群上运行大型的数据库系统,但是数据库跑的特别慢。用户以为是服务器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就不断地扩容服务器。但扩容之后,数据库运行缓慢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后,用户的IT负责人没有办法了,找到了华胜天成。华胜天成的服务团队在对用户的IT系统和架构进行分析后,发现问题来自于数据库系统本身:在系统开发时,对SQL语句的编写不够规范,所以导致了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而与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效地分析对于数据中心改造和升级的重要性。而在分析之后,正确地规划也是数据中心改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中心改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因此要从规划开始,研究可靠性、安全性,效率、投资、能耗、可用性和可管理性各项指标的综合平衡,以及行业数据中心的规范要求,进而选择最佳的投资策略和测算合适的成本价格。”梁思谦分析道。

确实,正确的规划不仅能够使数据中心的改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也能够使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更长。

云数据中心是未来趋势

梁思谦介绍说,以往企业在进行数据中心改造规划时,更多地关注设备的升级和更新。但现在,华胜天成在为用户进行规划时,更注重的是IT架构和基础设施的匹配。基础架构的优化,往往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很多难题和挑战。

在基础架构优化过程中,帮助企业升级到虚拟化和云计算环境是华胜天成做得最多的。“有一家电信运营商用户,它的网管中心有几百台服务器,而且随着业务的发展,服务器的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它面临着机房空间不足、IT基础架构不稳定、运维难度大、难以支撑业务发展等问题。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规划,我们发现用户的很多应用都可以迁移到虚拟化架构下运行。最终我们为用户设计了一个5年的数据中心发展规划,采用的就是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架构。通过这样的架构改造之后,用户数据中心的设备大大减少,从原来的几百台,减少到现在的100台。这样,不仅节省了空间、设备、电力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也大幅提升了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效率和业务响应速度。”据梁思谦介绍,类似的项目华胜天成已经做了20多个。“采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架构,是数据中心改造和升级的必然发展趋势。”

而在改造实施过程中,梁思谦建议企业不要急于求成。“在完成整体规划和发展路线图的制定后,实施工作要分步骤的逐步进行。”

数据中心范文第7篇

数据中心“不差钱”

先看看哪些国内外的公司又在数据中心领域“烧钱”吧!

亚马逊AWS近日宣布,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群,目标是进一步扩大云计算服务区域。亚马逊AWS的服务目前覆盖12个地区,计划未来还将增加5个地区。

到2017年底,谷歌计划在全球建设12个新的数据中心,以扩展其云平台服务的空间。届时,谷歌的云平台将覆盖全球15个地区。

据悉,微软公司很快也将在法国,以及美国的几个州增加新的数据中心。

阿里云、腾讯云都加快了“出海”的步伐,在海外布局数据中心节点,将其云服务的触角伸向海外。

2016年11月,万国数据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当时外界最关注的题之一就是万国数据募集的资金将会以多快的速度投入到数据中心建设中。5月初,万国数据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第一季度,万国数据净增7000多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总签约面积;深圳五号数据中心的收购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这将增加在建数据中心面积1万平方米;近期正在新建的北京三号数据中心,将新增4000多平方米的数据中心面积;运营中与建设中的数据中心数量也由2月公布的14个增加到了16个。

新扩建数据中心或是发生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并购、重组、上市等新闻不绝于耳。全球数据中心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Gartner较早前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全球IDC的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83.2亿美元迅速扩张到2015年的384.6亿美元;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规模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达到492.4亿元。

近两三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仍然保持上升的趋势。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IT投资保持继续上涨的态势,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3640亿元。

在中国,数据中心是刚需,这一说法已经产生了很多年。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在中国的兴起和快速普及,国内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甚至曾经作为地产商业巨头的万达集团,也已形成了商业、文化、网络、金融四大产业集团,并早在2015年就建成了成都云基地。最近,万达又宣布与IBM合作,在其云数据中心部署IaaS、PaaS、认知技术、区块链和物联网等。

我们看到加入数据中心大潮的厂商越来越多,很多甚至是从房地产、制造、商贸等领域跨界而来。这也造成人们的担心:数据中心建设是否过热?是否会出现大量数据中心资源闲置的情况?

投资热的背后是什么

在探讨数据中心建设是否过热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数据中心市场发展如此迅猛?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我们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IT或者更具体的说数据中心成了企业转型的动力和最重要支撑。而且,在企业业务发展的过程中,IT不再是以往被动的、辅助的角色,而成了主角,可以促进业务的创新,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正是基于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IT或者数据中心的地位和重要性,想想应该通过怎样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IT或者数据中心在企业云化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并深入挖掘其价值。

传统行业正在快速IT化。IDC的统计数据显示,67%的全球Top 1000企业已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的战略。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Jeff Immelt(杰夫・伊梅尔特)表示,通用电气已经成为一家数据和软件公司。AT&T首席战略官及技术和运营总裁John Donovan(约翰・多诺万)认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运营一定是建立在“软件化”的平台之上,并需要重新定义整体架构和所有业务。未来,能够在商业市场大展拳脚的可能都是“IT公司”,也就是能够玩转IT的公司,就像通用电气、AT&T一样。

数据中心的发展与IT软硬件的发展是同步的。Gartner预测,在软件与IT服务收入增长的推动下,全球IT支出将于2017年达到3.5万亿美元,相比2016年的3.4万亿美元增长2.9%。

赛迪顾问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IT市场增长超过12%,规模接近1.5万亿元;未来3年IT市场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IT领域将出现新的驱动力、新的IT基础设施,以及新的生产要素和新商业模式的供给,新的产业变革时代将到来。

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变革过程中,数据中心的发展正呈现出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物联网等新兴应用的出现,让传统的小规模、分期、低能效的数据中心捉襟见肘。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甚至达到数十万平方米。从市场接受度来看,数据中心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洗牌,用户更愿意选择技术力量雄厚、服务体系上乘的数据中心服务商。

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业务的增加、服务范围和地域的扩展等,云数据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未来的数据中心将朝着全球化、国际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不过,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数据中心越来越“笨重”,反而因为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灵活和自动化、智能化,而且数据中心的拥有者越来越注重数据中心的高能效和绿色化,一些大型云数据中心的PUE值也越来越低。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的企业,其背后往往是第三方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或云服务提供商。虽然许多大型企业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仍然在持续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但是有数据显示,数据中心外包服务是大势所趋。

现在,政府已经很明确地提出,尽量采购社会化的服务,而不是自己建设数据中心。许多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诞生和成长的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本身就“长”在云上。比如,一款由中国人设计的社交App――musical.ly覆盖了全球155个国家,拥有1.2亿注册用户。它的IT就建在亚马逊AWS上,自己没有一台服务器,整个IT运维团队也只有3个人。我们在市场中也逐渐看到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比如制造、能源、零售、教育、医疗等,也逐渐走上了外包加云计算的演进路线 。

毋庸置疑,云化是数据中心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有专家指出,企业数字化的本质就是业务全面云化。云服务从业者逐渐增多,云计算生态链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并深入云计算。RightScale 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已经有88%的企I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公共云,大多数企业未来会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云端;55%以上的企业表明,当前至少有20%以上的应用是构建在云兼容架构上的,可以快速转移到云端。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6年,中国云计算整体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的销售规模达到2797亿元,增长率为41.7%。从产品结构来看,云计算基础设施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0.2%。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当前数据中心市场的一个热点。云计算在中国市场不断加速地大规模部署,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于高性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需求。对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定义,以及建设标准,业内一直在研究和论证。

数据中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就像“要想富,先修路”所说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稳定、可靠、持续供应的数据中心资源。数据中心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投入的领域,并要根据应用需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很多行业,基础设施先行都是“硬道理”。比如,电信市场的发展要依靠大规模铺设光缆,投资建设基础网络;在石油行业,大规模投资管线网络的建设是前提;交通运输业更是如此,大量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机场的建设要先行一步。

在IT领域,基础设施市场的发展总是领先于应用市场的发展。企业的云化和数字化转型,依靠的是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

抓住这次的热潮

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一直在快速发展,并在其中经历了几次发展的高潮。得益于互联网的大发展,早在2015 年,以电商、社交、游戏等细分互联网应用为主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扩大。在这一时期,不仅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行业巨头快速扩张,许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以及向互联网转型的各类传统企业都是数据中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的规模化、标准化、分布式等对机房的建设、IT设备的采购和应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去IOE”,以及整机柜交付、软件定义等新的产品和交付方式快速兴起,并成为其他行业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有专家指出,未来几年,互联网行业仍将成为数据中心需求的主体。互联网行业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根据自己的特性和需求,做好未来的战略方向规划,让业务再迈上一个台阶。

我们看到,虽然有些企业将数据中心向偏远地区迁移,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仍然是数据中心需求旺盛的地区,毕竟这里有庞大的客户群。在中国,重要的经济和人口中心都是数据中心的黄金地段,大型公司通常会在这些中心区域设立总部或分公司,并希望附近有数据中心。同时,也有很多当地的小型企业在寻求数据中心空间,降低网络成本。此外,经济中心的电信市场具备更多的透明度、可用的熟练劳动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力传输),这些都是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从财报我们看出,万国数据基础设施资源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深圳五号数据中心目前拥有1万平方米的在建面积,预签约承租意向率已达50%。另外,万国数据新增的北京三号数据中心预计将于2018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在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市场上,依旧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既有三大运营商,也有像世纪互联、 万国数据、中金数据这样老资格的数据中心服务商,还有BAT企业,以及越来越多的云服务提供商。随着时代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数据中心服务市场比拼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中心规模大小,或者服务商本身的资历,而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除了数据中心的优质资源、运营的丰富经验以外,还包括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新型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的能力、新的商业模式、全国乃至全球化的完善布局,以及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等。

对于那些已经在这一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来说,绝对不能吃老本,更应该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不断完善和扩大现有的业务格局,打造更具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赛迪顾问预测,2017年至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仍会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增长率接近20%;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将成为投资热点,目前大型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占比已近50%;2019年,在云计算的推动下,我国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整体规模将达到157.9亿元。

基础设施先行

在云计算刚刚兴起时曾经出现过“数据中心过剩论”,大家感觉应用上线的速度跟上不数据中心建设的速度。今天,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各种规模和类型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云化道路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所谓的“数据中心烧钱热”。有需求才有投资。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超算等的蓬勃发展,对于数据中心的发展来说又是一个利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热,预示着整个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

具体分析数据中心的投资热,那些高等级的,以及在重点区域布局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是投资的热点,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云计算的深入应用将为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数据中心范文第8篇

大约两年前,一篇名为《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为什么软件正在吞噬世界》)的文章在整个科技和IT业界掀起风暴。文章作者Netscape创始人、硅谷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指出,软件将成为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推动力。

当时,惠普宣布对具有更大增长潜力的软件业务加大投入,谷歌则对摩托罗拉移动部门进行了收购。今天,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各式应用和服务交付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家书房、汽车还是办公环境,无论是手机、PAD还是其他各式终端,智能化的体验无不流淌着软件的血液。可以说,软件已经成为关乎所有产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核心。云计算的兴起所引发的服务交付与商业模式、企业IT应用和策略的变迁就是“软件定义”的重要佐证。中国计算机报社长李树在第六届中国数据中心大会上表示:“计算无处不在已经成为IT演进的重要表征。各式各样计算设备、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换、逻辑运算,离不开后台数据中心的支撑。以社交应用、移动计算等为特征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涌入更对服务交付背后的基础平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数据中心逐渐转变为以软件为导向的趋势下,用软件的眼光审视今天的数据中心和信息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

加速云落地

软硬件垂直整合、一体化解决方案、融合式基础架构、开放的云参考架构、软件定义等正在成为今天数据中心市场的关键词。在这些关键词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IT厂商对“软件定义”这一趋势的价值认同和诉求。那么对于数据中心的使用者而言,软件定义的解决方案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其背后的业务驱动力何在?VMware大中华区技术总监张振伦认为,如何更高效地运行IT架构、以自动化的管理降低成本、确保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和敏捷性是企业CIO与IT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在新型应用不断涌现、业务需求快速扩展的环境下,后台的IT基础架构需要更高的弹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而软件将在解决数据中心复杂性、确保数据中心高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企业构建的数据中心都是基于特定应用、某个项目、一个部门构建起来的系统。而前端业务需求的多样化、传统工作负载的扩大和新型工作负载的涌现、数据中心规模的变大带来了管理的难题。华为企业业务IT产品线数据中心高级顾问吕增望表示,大部分现有数据中心存在僵化、复杂、低效等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VMware公司最新的云成熟指数(针对亚太及日本地区)显示,90%的企业认为虚拟化是走向云的必要条件。IDC的调研指出,成本、效率、管理是虚拟化应用三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而来自Gartner的研究报告则指出,到2016年中国70%的x86企业服务器将实现虚拟化。“x86的性价比、虚拟化所有应用、虚拟化所有的硬件组件是推动数据中心面向未来的三个关键趋势。”张振伦表示,“许多用户已经将虚拟化当做企业IT部署和实施中的第一策略。面向未来的新型数据中心是基于虚拟化策略实现的,具备云的相关能力和特性。通过虚拟化,可以将所有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可用性资源全部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动态调度和自动化管理能力实现应用和服务的快速交付。”这些过程全部是基于策略实现的,用户可在分钟级水平上完成资源的配置和应用的部署,而不用去考虑存储、网络的复杂性。显然,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可简化定义应用及其所需的全部资源的过程。

非结构化数据、移动计算、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作负载带来的不仅是对传统IT基础平台的压力,其应用部署的场景与环境、交付模式也进一步复杂化。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既可以通过现有的内部基础平台、私有云的部署实现服务和应用交付,也可以选择公有云平台。对异构和复杂环境的支持,能够实现跨云的、无缝的应用漂移和数据迁移,同时保障服务的高可用性也是未来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演进的重要方向。“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可以加速云计算的落地,实现整个基础架构的现代化,并加速IT之于业务的价值释放。” 张振伦表示。

软件驱动存储架构革新

每7~10年,受消费级和企业级环境中新技术驱动,基础架构平台的需求都会发生重大改变。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带来了新的业务模型,但同时也暴露了传统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差距。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部署的大部分存储设备是基于15~20年前的需求设计的,无法满足现在无法预期的工作负载以及大量增长的数据对于系统的要求。“现在应用工作负载的高度虚拟化以及业务对应用近乎实时性的部署需求正在驱动传统IT向自服务架构转型,例如云计算。虚拟化和IT作为一项服务,为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多的不可预期性。” 惠普亚太及日本地区首席存储技术顾问Paul Haverfield表示,“十年前,用户可以部署应用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并清楚地了解可以运行这个堆栈的时间,而今天的现实是一个项目或者应用上线可能是随时随地的。当用户试图整合工作负载,但失去对运行应用所需的性能和容量的预测能力时,他们必须重新思考存储的方式。”

以非结构化数据兴起为重要驱动力的大数据正在重构存储。“它需要能够支持归档、分析、搜索以及大规模数据流动的架构设计。” Paul Haverfield认为,“传统的双控制器阵列将被面向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存储所取代,其交付的方式可以是公用的存储系统或者软件定义的存储。例如,工作负载将通过基于优化硬件(闪存、ASIC等)的可横向扩展和集群的架构交付服务。”

关于“软件定义的存储”这一概念,IDC这样描述:“存储软件堆栈能够安装于任何商用资源(x86硬件、管理程序或云)或现有的计算硬件上,能够为潜在的持久性数据资源提供一整套存储服务及可扩展性,租户可以在这些资源间自由实现数据的迁移。” Paul Haverfield表示,虚拟存储设备(VSA)正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其背后的驱动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x86的广泛部署、虚拟化的应用、磁盘性能和容量提升、投资回报。灵活性和成本优势是用户选择此类解决方案的重要因素,数据和应用的可迁移性也非常重要。VSA由标准化的x86硬件与软件组成,集成OpenStack,提供开放的基于API的管理控制平台并支持OpenFlow网络协议,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及云服务提供商使用。

软件定义未来网络蓝图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这一概念事实上脱胎于“软件定义的网络(SDN)”。目前,网络市场中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将SDN视为网络的演进方向,众多SDN创业公司被IT大佬们锁定。博科收购Vyatta、Oracle收购Xsigo Systems、思科投资Insieme,火爆的SDN市场在Nicira被VMWare收购后被彻底点燃。在SDN的应用方面,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走在了前列。以谷歌为例,其全部数据中心骨干连接都采用了这种架构,网络利用率惊人地提升到95%。

无论是对于企业数据中心、云服务提供商还是运营商而言,网络都是其运行的架构的基础。显然,SDN是实现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SDN有三个关键特性,一是要提供网络的虚拟化,二是要提供可编程的网络控制,三是要提供云计算的协作平台。软件定义的网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一个开放的可编程控制的网络架构。” 博科高级技术顾问沈之千表示,“实现SDN的基础和核心在于高效的网络架构。它是一个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扁平化的网络架构,能够提供虚拟化感知和大数据集中能力的扁平化架构。以太网矩阵是SDN和虚拟化的基石。”具体而言,SDN的架构需要在网络矩阵层、网络虚拟化层、应用层等不同的网络层次上提供最佳的多路径优化能力;在可编程的控制上,要提供创建服务的标准化的开放的可编程接口,支持OpenFlow并提供单节点访问能力;在云协作平台方面,需要支持OpenStack等开放平台插件,使用者能够无缝地调用资源创建服务。“SDN实现的是一个可靠的、可自我修复的网络。对于上层应用而言,用户无需关心网络的层次是如何运行和扩展的。SDN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架构,基于云计算的架构。” 沈之千表示。高密度的虚拟化环境需要虚拟化的网络提供支持,要构建一个能够实现按需构建应用的虚拟化云平台,需要虚拟交换机和虚拟路由器的支持。目前,跨数据中心的网络虚拟化、网络分析、应用分析、服务创建和插入、数据中心网络虚拟化、SDN云网关等都是SDN应用的主流技术方向。

功夫不只在IT

云计算和大数据驱动数据中心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演进。在这种情形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对于整个数据中心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数据中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更是企业重要的投资和生意。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数据中心业务总经理曲颖认为,数据中心提供服务和释放商业价值需要具备三种能力:第一,宽带;第二,良好的管理和增值服务能力;第三,能源管理能力。

“在云和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管理平台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冗余设计带来的应用效率方面的困扰。” 曲颖表示,“在数据中心的整个物理基础设施层面,IT和风火水电、楼宇空间等因素前所未有地结合起来。数据中心的物业、运维与IT人员已经密不可分,然而IT和物理基础设施所使用的软件和管理完全不同,需要对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进行集成性的管理,DCIM(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软件)正是连接数据中心IT层和物理基础设施层管理的纽带,能够对数据中心实现从楼层到机架、机柜再到服务器、虚拟机的智能管理,优化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能够帮助用户快速、有效、准确地定位和部署IT资产,设计和监控机房中的IT和物理基础设施,通过及时响应和变更管理有效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随着集装箱数据中心、模块化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部署的增多,数据中心管理将完全实现基于软件的远程管理。

数据中心范文第9篇

“眼下,云计算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但由于缺少云计算的具体部署经验,大多数数据中心迈向云计算的旅程并不顺利。数据显示,60%的用户并未真正做好向云计算迁移的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计算的落地进度。这就提醒我们,还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简化的产品、技术以及培训和咨询服务。”惠普亚太及日本地区云解决方案和基础设施部门营销副总裁Steve Dietch在日前举行的惠普亚太区云计算及创新大会上表示。

惠普举办的本次亚太区云计算及创新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亚太区近100名记者参加,惠普亚太及日本区高管几乎悉数全程参与了大会,如何推动数据中心的转型、加速云计算的落地是本次大会的重点话题。

云落地的驱动力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当前IT部门面临的几个主要的困难是:在不同信息化阶段上线的众多应用系统之间的整合、快速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日趋复杂的IT系统,这些困难交织在一起的必然结果就是IT运维成本的居高不小,大多数企业的IT预算中70%被迫用于IT运维,而只有30%能投入到IT创新之中。

“很显然,公司对这一现状并不满意,而云计算因为有望改变这一现而受到人们的追捧。”Steve Dietch,云计算的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软硬件的松耦合,从而实现了资源的灵活调度和按需分配;通过自动化技术,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效率,进而降低了运营成本。

Steve Dietch表示,在亚洲地区虽然因旧系统带来的包袱不如欧美重,但快速灵活地响应市场、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提升竞争力的需求非常大,这一点与亚太地区旺盛的经济活力密切相关。

“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尤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政府对云计算非常重视,目前已有20个省、市已经在建或者有计划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到2012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 惠普亚太及日本地区高级副总裁兼服务器、存储及网络部门总经理Wolfgang Wittmer表示。

来自Forrester的调查显示,Wolfgang Wittmer的这一感觉并不意外。在亚太地区,澳大中国已部署云计算的比例(20%)和有计划部署的(46%)位居第一,这也表明了云计算在中国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

加速云落地的步伐

随着云计算得到用户的认可,云计算的部署和实施开始进入很多企业的议事日程。不过,由于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对云计算的认知并不够完善,客观上也阻碍了云落地的步伐。

“数据中心要承载云计算的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能灵活调度的高密度负载、高能效、高可用等,要符合这些要求对于大多数数据中心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传统数据中心,受限于过去的基础设施和IT架构,要向云迁移必须先进行数据中心的改造和升级。”Steve Dietch说。

据Steve Dietch介绍,一个完成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涉及数据中心的诸多方面,除了基础设施、IT设备等硬件之外,还涉及应用架构、管理自动化以及云安全的保障等,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普通用户要构建一个真正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绝非易事,而这也正是像惠普这样的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商的价值所在。

幸运的是,厂商正在设法简化云计算的部署和实施。惠普就曾推出一系列整合了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等多种云就绪的设备,如 CloudSystem、VirtualSystem等。基于这些已经预先配置好的设备,客户能够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部署新的云服务,而手动操作则需要的数周甚至数月。在本次大会上,惠普又进一步丰富此类产品,推出了面向高端用户的VirtualSystem for Superdome 2/HP-UX和面向X86平台的两款VirtualSystem(暂时命名为V1和V2),而与微软合作推出的VirtualSystem for Microsoft,则让用户能够在简化的虚拟化环境中运行Exchange Server和SharePoint等常用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并轻松地过渡至开放式的混合云计算。

为了加速惠普云计算战略的落地,惠普还启动了一项总额为20亿美元的云计算资助计划,为新数据中心用户提供财务支持。Steve Dietch介绍说,惠普将对新的私有云数据中心用户提供每月价值9500美元的设备、服务、软件的预支付服务,该服务向亚太区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提供。与之配套的惠普云咨询服务不仅能提供数据中心战略规划、运营和连续性方面的帮助,能够将云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和构建提速40%,还能推进IT部门、设施运营与业务部门间的整合。

“惠普的融合基础设施加上惠普独特的云咨询服务,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地在实现数据中心的升级,顺利向云迁移,从而尽早享受到云的好处。” Steve Dietch表示。

数据中心范文第10篇

由于如今许多数据中心面临能源成本不断攀升、能源供应即将受到限制、场地即将占满的严峻形势,外包绿色数据中心也许是一条逃生路线。这是IDC和Gartner两家研究公司的几项最新报告提出的综合看法。

四处受限

Gartner公司的分析师认为,数据中心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一边是高昂的能源成本,另一边是场地空间受到制约。据他们声称,到2011年,美国企业数据中心有70%以上将受到能耗、场地空间以及成本带来的实际干扰。

另外,在接下来的五年内,美国企业的大多数数据中心用于能源(电力和冷却)的费用与用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费用一样多。

Gartner公司的研究副总裁Rakesh Kumer向许多CIO敲起了警钟,他说:“美国大企业的CIO们要准备好迎接数据中心迅速变化的时期。出现这种干扰的同时,资本和运营支出也会大幅增长。要是无法迅速、准确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和技术,就会导致过高的能源费用、昂贵的服务合同以及迟迟无法实施新技术。”

将来受到影响的不单单是美国。Gartner公司估计,在接下来的五年,全球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70%以上不得不对数据中心设施进行重大改动。美国拥有大型数据中心(面积超过5万平方英尺)的密集程度最高,其中大部分是在七年前构建的。

Kumar还提到了电力供应紧张:“这些遗留中心在构建时通常依照每平方英尺大约耗电100瓦到150瓦的设计规格;目前的设计却要求每平方英尺大约耗电300瓦到400瓦。而到2011年,可能会增加到每平方英尺耗电在600瓦以上。这些带来的影响就是,现有的数据中心大多数无法自行托管下一代高密度设备,所以CIO们不得不对现有场地进行翻新、构建新场地,或者是另辟蹊径,比如借助托管服务提供商。”

由于下面三大问题相互作用、造成干扰,数据中心在接下来的两年或更长时间里会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1. 遗留数据中心没有足够的电力和冷却能力,无力满足下一代的高密度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需要;

2.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IT基础设施的容量增长会超过数据中心现有的场地空间;

3. 需要借助优化工具和建模技术来管理急剧攀升的能源成本。

资金支出变为运营支出

Gartner公司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今后的三年或更长时间里,数据中心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数据中心托管服务。

传统上,美国市场的用户不愿积极租下场地、然后从这个场地运行IT服务的方案。不过,Gartner公司已察觉到了用户的态度会在接下来的九个月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在接下来几年会越来越快。

它推测,自己新建数据中心需要庞大的资金成本――相比之下,租用场地的日常性运营成本却要低得多,这种财务影响会鼓励公司探讨使用托管场地的可行性。

Kumar对此完全赞同:“最终结果就是,向精心设计的现代数据中心托管服务商租用场地,这会带来财务和运营效益。目前,这个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因而导致用户支付的费用迅速增长。”

外包带来好处

IDC公司的分析师提出了类似的结论。

在名为《通过外包托管解决方案获得成本和能源效率》的报告中,IDC公司声称,大约50%的公司自行托管网站和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并且使用自己的数据中心设施。

但随着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现状会随之被打破。压力包括:电力和冷却成本不断攀升、绿色IT计划越来越必不可少(Gartner公司的分析报告没有提到这一点),以及电力等成本从设施部门逐渐转移到公司内部的IT部门。

托管行业在不断成熟,中级市场已经出现了合并和托管专业公司,它们在提供价格合理的优质功能和服务。

IDC公司得出结论,以下三大利好因素将有助于让绿色外包托管公司颇具吸引力:

1. 节省资金:如果从内部自行托管改为外部托管服务,大多数公司会在资本和运营支出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得到好处。除了个别极其特殊的场合,IDC建议应当至少评估非核心基础设施采用外部托管服务的可行性。

2. 保护环境:IDC认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如今应当考虑各自IT运营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公司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借助定义了环保策略的外部托管服务提供商。托管服务提供商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比如让众多客户共享一套基础设施、降低每台服务器的功耗,从而有望减少浪费、减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3. 帮助IT部门应对数据中心能源成本:IDC认为,对能源安全给予的关注可能促使能源价格提高、价格波动性加大,而这两个方面都关系到为数据中心供电的成本。数据中心电力费用方面要承担的责任从设施部门日益转移到IT经理,目的在于促进整合得更为紧密。

另外,带来的这种压力会迫使IT经理们寻求其他的运营模式,比如把数据中心托管业务外包出去。专业托管服务提供商与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商谈下来的条件要比大多数公司自己争取到的条件来得优惠,因而降低了成本。(沈建苗编译)

Rackspace公司的做法

2007年4月,Rackspace宣布自己搬迁到新的数据中心,将改用对环境有利的能源,希望有助于降低公司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程度,并且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其客户的要求。Rackspace在全球范围开展了一项碳中和(carbon neutral)托管计划。碳中和其实就是指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许多人对此非常关注。

Rackspace声称打算这么做:客户每投入使用一台服务器,就为客户在英国种一颗树。至今为止,它已经在英国的彭布罗克郡种下了1100多颗树。Rackspace现在还利用惠普的服务器,该服务器配备了AMD皓龙200系列双核处理器,而这种处理器的耗电量低于之前几种型号的服务器处理器。

这家公司负责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总经理Doug Loewe说:“托管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需要考虑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改动IT基础设施,以便应对像绿色IT这些新的挑战。”

Rackspace的一个客户证实了这种观点。英国赫斯特数字公司(Hearst Digital)的客户总监James Garner说:“我们公司有一个绿色委员会,对供应商的绿色计划、特别是技术领域的那些计划非常重视。绿色委员会正与Rackspace开展良好的合作,对方与我们一样也致力于保护环境;我们对Rackspace采取措施、减少我们托管站点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觉得很满意。”

上一篇:数据安全范文 下一篇:数据清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