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11:33:25

师范实训总结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之前一直在拖,第一次上台讲课是实习一个月以后。没有那种想讲课的冲动,直到那次指导老师临时有事我才不得不上去给他上课,由于是第一次的关系,无论是还是台下的同学都很是兴奋,毕竟这节课对大家来说都是新鲜的讲课期间台下还是会发出那种上课开小差的声音,因为之前听课的时候早就领教到这个班的风格,所以也没那么生气,只是跟指导老师的方式不一样,没有任由他下面折腾,而是让他一个个站上讲台回答问题,对于这种师生斗的情形我早就在心里彩排过好几次了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举动都将在意料之中,可能是年龄比较相近的关系,对我也没有任何的拘束,看着我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容,真不知道是天真还是引诱他笑,本来严肃的课堂气氛变得比较温和,四十分钟的时间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想跟他羁绊就是那堂课以后慢慢形成的

学生们就开始陆续跟我交流起来,自从第一节课以后。原来一开始他误以为我那种很凶的恶魔老师,所以都不敢接近,直到上课之后才发现不是那样,就算在楼道里迎面走过也会很有礼貌的说声“老师好”这种感觉是以前没有过的

甲型流感爆发,之后没多久。学校里人心惶惶,因为学校是这种流感的易发地点,几乎每天都陆续有人因为发烧而请假,学校对此也非常重视,命令老师们白天一大早就要在校门口站岗,测每一个进校学生的体温,如发现异常马上报告,那几天对我来说真是痛苦,本来学校开放时间就早,这么一来我就要比学生们更早到学校,每天五点半就早早的从床上爬起来,学校也已经六点半,手里拿着个温度器,朝着每一个走来的学生脑袋上照一下,每次碰上自己班的学生就会不老实,那里跟我躲,照一次不行还得照第二次,都是群爱动的小鬼,估计就是这个爱动的原因使得我班的学生免疫力个个都很好,那段时间竟然都没人发烧,全员到齐。进行着正常的考试,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还怨气冲天,只怪身体太好,不然就能请假回家不用考试,典型小孩子的幼稚想法。

来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甚至滥竽充数,拿着作业跑来跟我聊天,当时还真有点后悔给了这种友善的印象,否则我就可以清净很多,其他任课教师也开玩笑说我人气很旺,让我着实风光了一把。

校运动会就要举行了怎么什么事都在这两个月里冒出来了接下来我工作就是带着这帮学生排练运动会的入场式跟训练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一到中午,没过多久。整班人浩浩荡荡的来到操场,排好了方队,那里走着正步喊着口号,看着平日里嘻嘻哈哈的一脸严肃的走着正步嘴里喊着口号让我忍不住在一旁偷笑,被他发现,跟着也一个个笑起来,结果第一次彩排就这么给糟蹋了还挨了老师一顿训,当然,不在挨训的范围里。傍晚放学以后,被班里的女学生拉着去了操场跟运动员们比试,跑步,跳远。以为能赢我又是小孩子幼稚的想法,好歹我体育成绩在以往就不逊色,跑步把他远远的甩在后头,跳远也留给了一个很难跨越的记录,相信,那次以后我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提高了不少,甚至能想象他崇拜的表情。

走着训练过的正步喊着熟悉到不能再熟的口号,一个礼拜之后。运动会正式的开始了跑步,实心球,跳远,运动项目虽然寥寥无几,不过孩子们热情不会因此减弱,那天我任务是计时,所以只能在一个点,不能看到所有的比赛的确有点可惜,不过偶尔会看见几个头上冒着汗的班的同学经过,也忍不住帮他加油,虽然到最后还是跑了个最后一名,但是眼里名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能跟自己的伙伴一起参加比赛。这也将是学生时代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运动会在上午就全部结束,结束之后我叫齐了几个没拿到名次的一起在外面吃了午饭,就当是给他安慰奖,其实对我来说也代表着我实习即将结束,那天我让他破例喝了点啤酒,而且都保证回家绝不跟父母说,就当是男人们之间的承诺。就这样,运动会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也到来了其实那天上课的内容也不是很重要,还是保持着一贯的轻松气氛结束了最后的一节课,下课铃响后也像往常一样跟着上来的几个学生聊天,还有同学在问明天上什么课跟期中考试什么时候考之类的问题,也难怪,没告诉过他实习结束了也以为我还会上明天,后天甚至以后的课,那天放学后跟他打招呼也是明天见”因为我知道我还会回来给他讲题目,就算以后我不在这所学校教书,但是算是第一批学生,凡是第一都是最难忘的两个月之前的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更加坚定了当初想当老师的决心。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论;微格教学;问题与对策

数学教学论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也是一门应用型基础理论课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学习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实践性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从而形成从事数学教学的初步能力.针对学生数学教学技能的培养,微格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各高师院校微格教学已被作为一种用来培训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而广泛应用.作为《数学教学论》任课教师,在微格教学指导中,笔者就存在的问题尝试着根据微格教学的特征,突出教学理论的指导性,进行教学探讨,得出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有效训练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一、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实训前学生对教学理论认识不足,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已经将微格教学训练穿插于数学教学论课程中进行实验教学,但是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不能很好的体现教学论的指导作用;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理论课开展的同时没有根据具体知识的教学情况及时安排微格实训课;数学专业的学生习惯了纯数学上的演算、推理,面对教学论理论课程觉得枯燥无味,而在实践课上目标不明确,为训练而训练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在实训过程中时间没有有效利用,训练模式简单,学生、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

现今的高校学生人数多,微格教室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仍然没有有效利用.根据笔者所教几届学生实训情况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实训前微格教案准备不充分,抄袭情况严重,缺少独立设计;二是在微格教学这种非正式教学状态下学生在态度上存在过分随意和过度胆小两种极端;三是学生之间协作意识不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互助表现不够.四是学生互评时因学生表达能力个体差异浪费时间较多.

3.在实训后反馈不及时,评价缺乏科学标准,教学论课程的考核制度不明确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中很重要的步骤.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反馈仅限于形式.另外微格教学技能的评价也缺乏科学标准和完整的体系,评价停留在泛泛而谈.这样的评价不符合微格教学技能的评价的要求,不利于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另外,目前教学论课程的考核具体制度不明确.有的采用笔试加试讲,有点采用说课加微试讲,有的采用制作课件加试讲等等,评分主观性大,致使很多学生可以蒙混过关.这样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二、微格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数学教学论》理论知识与微格实训课有效结合

在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效结合微格实训课,可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论》教学上把前大半学期用于讲理论,后小半期集中进行微格实训,笔者认为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微格实训,可以及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更有利于师范生的技能训练.

2.实训课上严格要求,精心设计,科学分组

开展微格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的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拥有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学生就能自控.在开展实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严格要求.在每次实训之前明确告诉学生训练某项教学技能,要求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案编写,留足微格教案撰写时间.教师在实训前要对教案进行指导修改,杜绝严重抄袭教案行为,确保试讲有备而来.

(2)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时间.首先教师对每次实训要精心设计确保时间有效利用.每节课每组试讲约3人,每人试讲10分钟,15分钟时间及时进行师生点评.教师在主控室观看实况录像时应集中精力,实时记录学生问题.然后有效组织学生观看回放录像,共同点评,教师总结,并及时指出学生试讲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改进建议.其次,课余时间灵活利用.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不定时互动,课堂上处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余处理个别问题.鼓励学生自行录视频通过现代通讯方式发送给教师进行指导.

(3)积极引导,科学分组,促进有效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强调每个学生都要扮演好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角色, 互相配合已达到共同进步.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组,认真考察全班学生特点,每组人员各种类型混搭.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组长,协助教师带领全组同学畅所欲言,共同提高.总之,微格训练要达到讲的要有准备,看的要有思考,讨论的要有深度.

3.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有力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评价;慎重处理好学生不同的问题;系统归纳总结反馈信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教师要制定科学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高校要建立教学技能的考核制度,加强微格教学的经验总结、交流,增强信息的了解,不断地总结经验.明确教学论课程的考核具体制度,笔者认为教学论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考核也必须两项结合.理论部分笔试加实践部分试讲更为合理.试讲分值严格按照技能评价体系评分.只有严格考核制度,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微格教学对《数学教学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做了必要的补充,在培养广大师范生的数学教学技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微格教学在《数学教学论》课程应用不断改进与整合,才能使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将数学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58-03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ffice Automation Software Training in Normal University

SUN Dong-yan

(Jilin Project Technology Normal School, Changchun 13005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s of office automation software in all level schools it proposes higher demand for teach? ers’ skill of office automation level . The training of the office automation softwa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im? ing at the problem in how to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training of office automation software for normal univer? sity students, the author brings up his own suggestion and opinion.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office automation; training course

办公自动化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随着办公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各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办公效率显著提升,进而对员工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目前,办公自动化课程已在我国各类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开设,大部分院校把该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Microsoft Office组件的常用操作以及网络办公操作等内容,少部分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和故障排除。在办公自动化的教学中,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是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进行融合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职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在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的办公自动化水平,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培养目标之一。各师范院校即使不开设办公自动化课程,也应该设计一个办公自动化的实训环节,重点训练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就对部分院系的学生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的实训环节,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下面从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谈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设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环节的经验。

1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设计

1.1教学目标的设计

办公自动化是人们产生更高价值信息的一个辅助手段,其目标十分明确,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获得更大效益,对信息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设计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教学目标的时候,主要侧重于能力目标的设定,对于知识目标,要求的不高,我们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应用,而是侧重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使学生在面对一项具体任务的时候知道如何入手。

1.2实训内容的设计

在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内容的设计上,从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出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其特点:

1)起点较高

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设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环节,教学对象为大学生,他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经很普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已有初步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从软件的初级应用讲起,学生就不会感兴趣,另外实训的时间一般为2到3周,从时间上来讲,也不允许对软件面面俱到的讲解。所以,在设计实训内容的时候,比如Word、Excel和PPT的工作界面、基本操作、菜单功能、常用工具不需要一一介绍和逐项设计训练内容,而是侧重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也符合青年学生喜欢接受挑战的性格。

2)基于项目

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不是基于知识点,没有针对每个的软件的个别功能设计训练项目,而是在任务驱动法的指导下,采用基于项目的设计方法,在完成一个个完整的项目的同时,训练相关技能的综合应用,这样,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结果便于检验,而且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

3)内容实用

在具体项目的设计中,均选择一些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和生活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求职简历、办公行文、成绩管理、论文排版、产品介绍等等。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有意注意,全力以赴完成项目。比如论文排版,是学生毕业前马上就要面临的任务,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于Word简单的应用比如文字的字体、字号设置,图片的插入等基本应用掌握得较好,而对于页眉页脚、目录设置等高级应用却知之甚少,所以设计实用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经过训练之后能真正学以致用。

4)图文结合

在编写实训指导的时候,如果单纯的文字叙述,会过于抽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容易产生歧义也浪费时间,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采用文字叙述步骤和截图辅助说明的图文结合方式,既具体又直观,学生容易上手,另外效果图的运用也便于学生对自己训练成果的检验。

5)方法创新

针对实训环节的特点,在实训中融“教学、学习、创作”为一体。每次训练开始采用教师简单讲解关键步骤,并提供所需素材,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应用教师提供素材,依据实验指导将训练任务完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已经将本次训练的内容掌握,在此基础上,去独立完成在大部分实训项目后都设计的拓展项目,在拓展项目中学生可以将本次训练所学知识和其它项目中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综合运用,这样更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实施

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按实训要求进行操作,操作之前,指导教师不必对操作步骤做面面俱到的讲解,只需要对关键技术及步骤进行点拨即可。之后,指导教师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所需的素材,素材尽量多一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也避免大家用到的素材一样,做出来的作品也一样,不利于评价。

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随时答疑,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而不得解的时候,老师的正确指导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当学生经过努力,完成了自己作品的时候,可以和指导书上的实例效果进行对照,以此检验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如果和指导书的效果基本一致,说明本例用到的相应技能已经掌握,若效果差别较大,说明之前的操作还是存在问题,需要重新回头查找原因,直至达到效果要求。

若经过检验,学生的作品达到要求,说明其获得了本项目预设的经验,此时,可以让学生接着做拓展项目,而拓展项目一般均为综合项目,需要以本项目获得经验为主,再加上学生原有的经验方可完成。

拓展项目完成后,学生完全掌握了本项目涉及的技能,那么这一项目告一段落,进行下一个项目的训练。

每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如图1所示。

3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评价

3.1评价形式

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训作品、平时表现、实训手册和答辩,各项总计100分,具体分值分配如表1所示。

表1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评价分值分配

3.2评价细则

1)实训作品

实训作品是评价的主要内容,总计100分,最后核算总成绩的时候取其60%,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参照《实训项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表2实训项目评分标准

2)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考核的是学生的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内容是出勤和实训表现,平时成绩总分为20分,详细请见《平时成绩考核任务与分值表》。

表3平时成绩考核任务与分值表

3)实训手册的填写

实训手册是对整个实训的一个总结,内容涉及平时的答疑记录和实训总结,总分为10分,详细请见《实训手册填写内容与分值表》。

表4实训手册填写内容与分值表

答辩是在实训完成后,对学生训练内容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指导教师可随机提出两个关于实训的问题,由学生来回答和操作,总分为10分,详细请见《答辩分值表》。

表5答辩分值表

4总结

以上就是对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经验介绍,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办公自动化实训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改香.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微课;技能实训;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99-03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第十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SYJY121109)

作者简介:吴安艳(1986-),女,硕士,韶关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陈继良(1959-),男,韶关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实训、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张泓毅(1982-),男,硕士,韶关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实训、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搞好高校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教师教育综合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0年7月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可能有好的教育;办好师范教育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和合理的结构[1]。”高等师范院校应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模式,以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为重点,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培养师范生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体系分析

1992 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了《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 年又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把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多数师范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具有专业化素养的教师,要求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知识能力,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教学能力。[1]通过对我国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进行解读和分析,结合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总结归纳出我国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实训体系可分为五大类,即基本技能、教学技能、学科探究、教学研究以及组织管理,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2“微课”概念及其发展应用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从资源构成角度分析,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如图2所示。

近年来,“微课”在中小学课堂中逐渐得到应用,在高校的精品视频共享课程中也开始被采用。因教学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中小学课堂中的“微课”类型丰富多彩。按教学方法,“微课”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11种。按教学进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扩展类等,此外还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3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1)“微课”课程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贴切教师教育技能单课程实训目标。教师教育技能实训项目是以各项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每项基本技能都可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技能目标。将技能目标分解得越小,实训的基础也越扎实。“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3]教学部门相对于传统课堂复杂众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精炼。这类课程性质有利于师范生在实训时对教学内容的快速学习,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多遍的练习。

(2)“微课”短小精悍,资源多样,方便使用。“微课”是以精短视频为核心,囊括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多种资源的主题单元资源包,其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教学情境真实。“微课”资源容量小,视频格式多为流媒体格式,便于学生将资料下载保存到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中学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同时也可以将自己训练的某一基本技能直接录成视频上传以供教师点评,以便及时进行更正。

(3)“微课”资源半结构化,可动态生成,易于扩展。“微课”是一种结构化的资源,以网页的形式将与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环境等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进行结构化的组合,使其主题突出、资源有序、内容完整。同时,微课半结构化的框架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优点,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扩展和动态生成,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4]。

4基于“微课”理念的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方案设计

韶关学院现有15个学院24个专业必修师范类公共课程,19个专业可选修师范类公共课程。韶关学院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中心拥有探究实验室、微格实验室、教师口才室、教师形象礼仪实验室、书法实验室、多媒体处理制作室、照相综合技术室、影像技术实验室、教育技术实验室、多功能演播厅、心理咨询与辅导室等11个实验室。学院对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的实验课程体系是从基本技能的单一训练到技能的综合训练,从技能的操作到理论上的深层次研究、分析和评价,层层递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对资源的要求也是逐渐增多,但单单靠任课教师一人来增加资源,工作量比较大,资源也难以面面俱到,同时又难以体现各个专业的特异性。所以利用“微课”资源半结构化和动态循环更新的特性,来更好地指导韶关学院师范生教育技能的培养。基于“微课”理念的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方案设计如图3所示。

教师将“微课”资源上传到“微课”平台,学生课外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并可随时申请实验室进行实训操练,然后将操练结果反馈到“微课”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等“微课”资源进行更新修改;学生进行基础性训练后,动态更新的“微课”资源可以为以后的综合训练提供二次利用,例如学生在进行综合训练时发现某一单项基本技能不扎实,可以再返退回去进行单项训练,如此动态更新,良性循环下去,最终达到强化效果。

5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方案实施要点

(1)明确实训目标,进行主题式分解。教师需对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总目标和各个实训项目的分目标熟练于心,才能对各项实训项目进行主题式的一一分解,从而构建以主题为单元的“微课”资源和相应的教学设计。如微格教学技能可以根据教学要素将其分为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10个主题,并分别进行操作训练,然后再进行课堂的综合训练、强化训练及创新性训练。

(2)实时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指导,注重师生互动。网络平台为教学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很多高校对技能实训中心实验室已经实行开放式的管理,从网上预约到实训,再到将实训后的结果直接上传到平台供教师指导完全是一站式的服务。这个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不进行实时面对面的指导、监督和现场点评,很容易让学生以马虎应付的心态去完成实训。全开放式的自主学习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进程的掌控,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把握,容易迷航且缺乏持久的兴趣和激情。

(3)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实现“微课”资源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变化。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可实现动态利用,在资源广泛共享的同时,通过开展对资源的讨论、评价等活动,借助使用者的群体智慧促进资源内容的不断更新丰富,从而使资源达到新的扩展和提升。 “微课”资源是教育信息资源的一种,也具有如此特性,只有不断地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微课”资源更多、更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2010.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吉标,陈汝钧.“微课堂”:开创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新模式[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0).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职技高师;职业核心能力;实训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14—03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应用和运营的阶段,新模式、新平台、新特征层出不穷。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已逐渐在各高校普及,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引起众多教学单位的反思。

一、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在电子商务整体教学体系中,系统的实训教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毕业生能否具备扎实的职业能力。实训教学是指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采用“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活动。目前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课程,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实验室以软件模拟的形式实施,实战性差。电子商务的知识体系变化很快,电子商务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之前,导致按照实验室实训软件模拟培养出的人才一出校门就面临知识老化的问题。

二、构建“一综合、四能力”实训教学体系

全国8所职技高师院校中除安徽科技学院外,其余7所院校均设立了电子商务或相近专业。职技高师的培养目标既包括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包括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的培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开展了实训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构建“一综合、四能力”的实训教学体系。“一综合”是指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相关职业应具备的综合技能及知识,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及行为能力,可概括为综合职业能力。这是“四种能力”的合成与统一。“四能力”是指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指导能力和核心职业技能。

实训教学体系包括四个模块:操作技能模块、理论拓展模块、师范技能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各模块既有独特功能,又相互联系,由基础到综合,互为依赖,共同构筑起职技高师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一)操作技能模块

操作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模拟实训、ERP软件操作培训、数据库课程设计等。

技能大赛对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及本专业组织的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如金蝶ERP企业模拟经营大赛、网络营销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鼓励学生设计开发作品,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二)理论拓展模块

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理论知识的拓展,基于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主要实训项目包括企业经营模拟训练、网络营销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规划、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设计与开发等,实训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模型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实训过程中教师密切注意学生智力发展的动向,试探并力求及早发现学生潜在的各种才能,给学生提供表现其特殊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深入探索[1]。

(三)师范(指导)技能模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为师范类专业,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各类中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对于这类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师范技能,使其具备全面、过硬的从事专业教育的基本功。而另外一些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则需掌握指导技能。因为很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要肩负指导其他员工操作。

基于上述分析,在实训课程体系中设置两个可选模块,即师范类技能模块和非师范类指导模块,课程分别为师范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和指导技能训练、专业实践等课程,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全面推进学生的师范(指导)素质教育。

(四)职业素质模块

电子商务人才大致分为电子技术人才、商务人才和其他类人才,从业人员经常根据工作需要调换岗位。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职业核心技能,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变换的要求。综合现有研究及教学现状,本文将职业核心技能总结为四种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除了设计专门的课程,如商务应用文写作、职业规划与心理训练、商务沟通训练、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实践模拟等实训课程之外,还要强调在其他实训课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2]。为配合学生取得“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考核大纲,并在征求用人单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电子商务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实训课程。各模块的课程构成如图1。

(五)支撑环境构建

支撑环境构建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实验环境、平台设计等。

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面向各高校的实训基地,如在天津海河职教园的建设上,天津市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学校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一批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服务于合作企业、学校与学生。学校同企业应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由公司正式员工、指导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创建与维护,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运营和管理,并由专业教师负责跟踪指导与评分。企业也可留任优秀学生,使其毕业后能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企业也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随着职技高师院校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应采取多种对策,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第一,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并将其纳入职称评定等考核体系;第二,鼓励教师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给予相应待遇;第三,定期举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或社会上其他教育机构举行的培训、实地观摩、师徒结对、访问工程师等特色培训[3]。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预研项目《政府网信息生态系统的分析与构建研究》,编号:SKY11—02,主持人:齐莉丽)

参考文献:

[1]宋沛军.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探讨[J].电子商务,2009(2):85—88.

[2]孙宏英.刍议管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J].时代经贸,2007(5):173.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实训;项目实施;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围绕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研究,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具备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从2000年开始,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加强与IT公司合作,制定了《学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与云南省宇同阳光、天龙经纬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实训基地。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协作和互动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均不断加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不断提高,在校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

2.1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目标

学生专业实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为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保证学生专业实训顺利、有序、有效、高质量地进行,制定了实施目标。

(1) 企业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每一位专业实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员工手册》规定,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2) 通过对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目的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学校指定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全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规避学生不稳定的因素,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双赢。

2.2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式

(1) 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

校企合作项目由学校方院级领导、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与公司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项目,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见表1。

(2) 项目总体实施方法

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实训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的组织基本上是采用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的大小、项目模块的多少及人员组织情况,在项目负责人负责下,分成各种开发设计小组,包括开发组长、程序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等角色。

项目式教学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 项目分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派适宜的研发项目,研究项目需求、开发意义。

(2) 项目分析:将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模块,由项目经理初步拟定项目开发内容。

(3) 开发团队:建立项目开发团队,在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的指导下,开发团队撰写详细项目开发设计方案,并进行任务分工。

(4) 项目研发: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授课,讲解清楚项目开发背景、实现目标、技术平台、组织方式、考核要求等;另外是分组讨论,按照模块需求,小组成员讨论实施方案;再次是与用户交流,锻炼学生与用户沟通能力、充分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完善设计方案;最后是项目团队进行项目开发。

(5) 项目评价:项目经理、用户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直至用户满意。

(6) 总结考核:对项目式教学进行总结,完善作品说明书、与项目相关的文档资料,撰写学术论文。

学生实训规程如图1所示。

2.3项目实施步骤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实施总体分为四个阶段:

(1) 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学习)

该阶段以学为主,以用促学,学用结合,通过对基础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

(2) 项目演练

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以公司原有项目为例,对公司原有项目进行任务分工,让学生对照完成原有系统功能。

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这样,学生在比对的环境下,模拟完成已有系统,以此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项目执行

该阶段学生直接参与到新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经理的任务分工,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项目总结(毕业设计)

在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在校方负责人和企业项目经理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对执行项目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经验和不足,撰写学术论文,为毕业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学生管理

学校、公司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管理采用与公司员工同标准、同要求,严格管理、高效培养。

学生在公司工作期间,其管理与员工相同,公司对其考勤、工作日志及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在项目组中能否很好地按照计划和公司相关规定开展工作进行度量和考评。

由于学生专业实训涉及公司项目的商业信息,所以要求学生遵守公司保密约定,以保障整个专业实训项目的安全完整。

(1) 学生不得使用未经公司认可的存储介质接入公司相关设备;

(2) 学生在使用公司提供的设备前和完成项目后,与其管理员做好相应的验机确认手续;

(3) 学生未经公司允许,不得擅自把相关资料带出公司。

学生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班主任要对学生做好防火用电、行车安全等教育工作,班主任与公司要密切联系,时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保障学生专业实训的顺利进行。

2.5项目执行过程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

由于学生从学校管理直接进入企业管理,存在着社会不适应性;另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交给的各项任务,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在这种心态落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有时会临时退出,影响企业项目实施的进度。

风险防范方法:

(1) 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加强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2) 将学生专业实训成绩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3) 企业项目经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校企双方领导强有力的支持。

3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创新性

3.1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是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以企业项目式教学与承担企业项目执行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专业实践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能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项目执行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强化学生的科研初步训练。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坚持“五原则”:项目经理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任务设计原则、团队合作学习的原则、任务阶梯型原则、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原则。

3.2校企教职员工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实训项目的执行过程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协作和互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为既具有较坚实、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项目式教学与项目执行的引导下,随着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校企教职员工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自身的修养,因此,校企教职员工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对教职员工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3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

以基于项目式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载体,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富有实效。

4应用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派出学生到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地税局、云南省陇川县人民政府、云南宇同阳光公司、云南金隆伟业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训。已为云南省学校禁毒防艾教育科研示范培训基地、云南省地矿景兰珠宝、云南省交通银行、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德宏州委组织部、陇川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和部门开发了很多应用系统,提高了软件使用部门的工作效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中,学生的算法设计、编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等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结束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创新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技术骨干和计算机教师;为社会、学校、学院开发了许多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实用软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本课题也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职后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甘健侯. 网络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计算机专业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2):31-33.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师能训练 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方向是教师。而教师传播知识水平则取决于其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合理运用水平。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提高其未来为师从教的专业业务素质,在校期间,师范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即接受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称师能训练[1]。

一、当前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高师院校师范生师能训练一般以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见习和毕业前的教育实习为依托,辅之以教师口语训练、三笔字训练、试讲、说课等常规项目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形式相对机械,内容略显空泛,条块分割明显,且又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训练效果差。

1.对师范专业建设重视不足,师能训练有弱化倾向。

师能的高低是师范生能否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一个师范毕业生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获得一个岗位的关键技能。因而师能训练自然成为师范院校的中心教学工作之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教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扩招和满足所谓市场的要求,老牌师范大学热衷于转型建设综合型大学,新升本的各师范类高校忙于大量增设非师范类新专业。同时,全国各高师院校和其他高校一样,其主要任务是科研工作、学科建没、培养各行各业专门人才,而师能训练和师资培训大都下降成为高师院校日常科研和教学之外的附属任务和工作,师能训练明显弱化。

2.缺乏专业化的师能训练师资队伍,培训者自身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高校由于连年扩招,造成师资短缺,教育实习因缺少指导教师和地点而往往采取“放鸭子式”的分散“顶岗实习”的模式[2]。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师能训练缺乏“课”的理解,至今没有摆正师能训练“课”的位置。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失去应有的热情,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多大的精力,持应付的态度。教师教学不能联系实际,教学质量下降。而有的专业的教材教法或者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又缺乏专任教师[3],很多教师不愿上这门课,所以只好采取“轮流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薄弱。而实训教师认为实训课不同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课,马虎、敷衍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师能训练缺乏时间保证,实习流于形式。

国内高校师范生师能训练是在以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见习和毕业前的教育实习为依托开展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教学期间的某个时间空隙。很多高校安排在大二、大三的某个时间段,比如国庆假期或寒暑假。时间长的一、二个星期,短的只有2―3天。这样安排的弊端一是时间过短。很多学生到见习单位连环境还没适应就回去了;二是接受见习的单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愿意安排相关部门和人员带见习生;三是安排在假期本身就是各教育对口单位休息的时间,无法开展见习。这些都导致很多高校的教育见习流于形式。

师范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表面看时间安排充裕,很多高校都提供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实习期。但事实上一方面现在就业压力大,到了大四,很多毕业生整天忙着做简历,跑人才交流会。不少学生以实习为名,伺机外出找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参与实习的毕业生忙着毕业前的考研。这些客观因素都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主体意识弱,认为实训单位不是自己要就业的工作单位,实习过程中敷衍、应付的现象屡见不鲜。

总之,各方在实训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人力、物力、精力不足,有敷衍的倾向。不少师范生毕业时师能训练达不到合格要求,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4.缺乏监督、检查、评价机制。

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方式上,很多师范类高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实训方式。一般选择在中小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开展毕业生校外师能实践性训练。这样做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让毕业生提前进入教育工作的一线,体验教学感受,摸索教学经验,为即将走上教育工作的讲台积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走上教师讲台的最后一次系统性师能实践训练,也是高校实践性师能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4]。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这种师能训练模式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由于是校外实训,通常的做法是有实习生的高校、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等接受实习的单位在共同制定实习计划的基础上,高校全权委托基地单位负责本校学生的实习实训,直至实习期满结束,实习期间一般不参与直接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客观上一方面由于高校近年连年扩招,实习基地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实习生,管理压力很大,能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参与实习的实习生数量往往有差距,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基地的学校考虑到自身的升学率,不愿意让毕业生参与课堂教学[5]。结果往往演变为很多学生实习就是到实习单位改改作业,看看晚自习而已。有的学生最后发展为干脆不去,实习结束去盖章走人。委托高校派去的指导老师由于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平时也只能临时性地去检查监督而已。

这种由于教育实习而出现的有管理权的高校因为实习“不能管”,没有管理权,或只有临时管理权的实习基地“管不了或不愿管”,实习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如果再缺乏,教育实习往往就会演化为“放羊式”,实习后的评价也流于形式,大多是高分,没有区分度[6]。

上述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师能训练疲于应付,造成师能训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7]。一些用人学校开始对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出质疑。因此,构建高校师范生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新模式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师能训练水平的思路

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是个系统性工程,教育实习前的专项技能培养与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各参与方的紧密合作和沟通,对实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和有效监督,教育实习结果的及时总结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进行系统性考虑。

1.明确师能训练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地位,重新认识师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师范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教师。而高师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在办学目标上必须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办学之本,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更不能在面向社会,受到“就业至上”压力时,在人才培养“宽口径”的同时,淡化“师范性”的特征,或者在客观上弱化师范技能的训练[8]。也不能在“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存的办学模式及其教学管理上重心失衡,影响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

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人才构成了中国各级教学机构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决定和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和层次[9]。微观上也是教师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顺利进行职业活动的重要保证,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高师院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师能训练时,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三字一画”等单向训练层面,不能把教师职业技能简单地理解为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得好,普通话说得好就是好教师了。完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动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系统性训练的有机组合。

2.制定合理、高效、可操作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

一个科学、合理、符合高校教学实际且便于操作的师能训练教学计划和方案,是保证师能训练质量和水平的基本要件。训练课程的制定和安排应组织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专家组考察、调研、制定方案,科学合理地进行测评。在师能训练的计划和方案中应包括制定各项素质训练考核标准,使训练规范化、科学化[5]。高师院校在落实师能训练的计划和方案过程中,可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先行制定一个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试行大纲。依照这一试行大纲的要求,在进行一段时期技能训练工作教学后,根据实施试行大纲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并制定正式稿,作为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的依据[8]。

从训练的形式来看,学校要重点抓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绝不能“放羊”。要争取到实习学校的积极配合,争取到实习学校所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的支持[6],有实习时间的保证,避免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

3.师能训练应主抓重点,加强考核,实施差异化的分层实训。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有限,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丰富。不可能所有的实训内容都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有些训练内容也不适合进行课程教学。因此实施差异化的分层实训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比如“三字一话”这些传统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可以学生的自我练习为主,学校定期测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学校应重点抓好学生课堂教学这类综合性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微格教学为例:在微格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过程应进行互评;应分解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小步指导;学生分组试讲,指导教师应及时评课;应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并相互“说课”。

4.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实现师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个优秀的实践性师能培训方案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来促进和保证才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贯彻方案的动力和效果。而尤为重要的是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方案贯彻过程中流于形式。

三、提高高师院校师能训练水平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能训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不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性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课堂内容组织、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理念更新和师能训练评价监督等方面入手,整合教育实习前的专项技能训练体系,辅之以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网络化互动和实时监督管理体系,来建立一个符合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类教育实际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课程结构上构建和抓好“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训(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第三课堂)”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

2.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课堂结构上构建和抓好“观摩、备课、实训、评议、小结”五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准备阶段、实训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基本实践性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

3.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上,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师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师能实践为重要环节、以师能竞赛为必要补充、以网络互动评议为主要监管方式”的师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4.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方式上,构建“大课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大课堂”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构建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大课堂[5];“开放式”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方式,特聘中学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师能训练开放式教学。

5.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评议环节中,建立贯穿整个实践环节的师能训练开放式网络评监体系。可以建立一个对高校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参与实践的学生和实践单位的学生“四位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全程实时动态评价、监督、跟踪系统。高校可以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监督方。把学生微格教学、课内实践、校外实习作为不同实训板块都纳入此师能训练软件系统,让实习单位的老师和学生与高校参与实习的师生可以两两动态互评。

参考文献:

[1][9]洪额.师范教育现存问题浅析及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J].跨世纪,2009,1.

[2]张伟坤.利用专题网站及网络课程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

[3]马红云,王小琴.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8,3.

[4]魏饴.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王桂波.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6]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析.教育探索,2007,1.

[7]杨凯.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8]胡田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探究.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周口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各专业统筹规划,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一、努力建设高水准的实验基地和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成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意见》《周口师范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程》等规章制度;开设含有实验、实训的课程近300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80余门,近三年实验开出率均保持在98%以上,开出的实验项目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均保持在65%左右。学校逐步加大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力度,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实验室开放暂行办法》,对实验室开放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并提供专项经费保障,激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每个学年度均通过项目评审的方式进行立项,资助大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设计创造条件。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较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制订专项计划补充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专职实验员60余人,并鼓励理论课教师兼职指导实验;通过设岗聘任、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教学工作;由教授、副教授领衔,以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实验教学队伍,满足了实验对指导教师数量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此外,学校还实施学生担任实验助理员制度,为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二、扎实做好实习、实训工作

学校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专业教学实习管理规程》《周口师范学院教师非教育专业教学实习管理规程》《周口师范学院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周口师范学院本科生教育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周口师范学院本科生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从2009年开始,学校将教育实习时间定在第七学期并延长至一个学期,对实习与实训环节的目的与内容、形式与手段、要求与考核等在实习规程中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为实习、实训环节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实习、实训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教育类专业形成了见习和实习四年不间断的教育实习模式。学生通过课前十分钟演讲、说课比赛等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展开不间断的见习活动。学生实习分三个阶段:校内实习一个月,由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备课、讲课等环节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的基本功;校外实习两个半月,学生深入实习基地,由校内指导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同步指导,让实习生真正走进课堂;返校总结一个月,归纳总结实习的收获与不足。对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安排综合性实习之外,还有一定量的课程实习、考察、实训等。

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育实习新途径。从2010年开始,结合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开始探索“顶岗实习”模式。教师教育类学生到中小学顶岗实习,既保证了中小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使学生在实习活动中得到锻炼。2011年至今学校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的人数每年保持在300名左右。为保证实习质量,学校为每一名本科生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熟悉实习、实训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基地指导教师。

另外,学校还不断加大实习、实训工作的探索力度。2012年学校与周口市教育局合作,成功申报获批了省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并获得资助经费50万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实现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近年,学校不断探索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将军训、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不断探索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学校平均每年社会实践活动立项30余项,完成调研报告20余篇,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关爱农民工子女教育、科技支农、环保调研、文化宣传、基层创业、典型寻访、创业见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学校还积极与社会联系,选派学生骨干分别深入各县市团委、知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校积极搭建校内社会实践平台。目前,学校有大学生社团80余个、校内社会实践平台数十个,广大学生通过这些平台,既锻炼了自身实践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成效十分显著。

四、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和重要途径。学校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周口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从工作流程、管理过程、总结评价等环节对毕业论文(设计)与训练进行规范。要求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注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毕业生在教师提供选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日常学习、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初步选取自己感兴趣且具有实践价值的选题。2010年以来,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用型比重均保持较高比例,始终在40%左右;理论探讨型比重逐渐缩小,仅占15%左右。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校各院系选派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审查学生拟订的写作提纲或设计方案,介绍有关文献资料,指导研究方法,定期(每周至少一次)全面检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认真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近三年,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10人,按艺术类招生的专业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15人,对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检查每周不少于1小时。同时,围绕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的各环节制定了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并严格认真地执行。建立了选题审查、日常教学检查、督导督查、阶段检查、形式审查、毕业答辩、评优、论文(设计)抽查等制度;加强了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管理,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学风建设。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逐年提高,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逐年提升。

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大学生的专业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周口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普通高等学校,以往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着教育实践形式单一、时间短而集中、学期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路径的探索,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加大创新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和特岗教师录取率大幅度提升,居于河南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连续三年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表明,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对自己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十分满意,前来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郜锦强.高等师范教育论稿[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莱斯利.P.斯特弗,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73-03

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标准》既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准则[1],也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指导纲要。探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一体化培养是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以“终生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内容涉及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师职前职后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职前职后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等诸多要素[2]。本文基于成都XX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理念建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建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理念

学院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为适应“两个发展”(即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发展和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面向教学应用、强化技术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途径。着力解决“两个转变”(即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重在养成“三个能力”(一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二是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三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强化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学院将教师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基准,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为突破口,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将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课程实施、实训指导、技能考核中全程融入信息技术元素,设计和构建了教师职业能力信息化测试平台,建构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二、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确立了“校地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协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3+X”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实现了实验(实训)与教学应用有机衔接,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1.建构了“3+X”的课程体系

全面改革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以“3+X”为主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3”是指师范生必修的三门教育信息化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师范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X”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而开设的一系列教师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详见课程列表)。必修课程完成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的培养,X系列选修课程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更深入、更广的拓展。

2.形成了“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

充分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对师范生“技术素养、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进行有效测试。并依据测试情况开展教学,形成了“按模块、菜单式”选课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实验(实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有机衔接

中心建构了“以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以课程(群)为主线”的实验实训体系,将信息技术课程(周教学实验、单元实训、项目实践)、课程群(项目实训)、教学综合实训、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有机衔接,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三、重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特色专业的定位,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基础教育需求,高度重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为有效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学院构建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立足于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采用“3+X”模式,建设了四个层次递进的实验课程体系(见图1),实验课程达24门。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从“面向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发展”的基本方针出发,建构了“以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以课程(群)为主线”的实验实训体系,将信息技术课程(实验、单元实训、项目实践)、课程群(项目实训)、基于信息技术的专项训练、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有机融合,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实训体系(如图2所示)。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线索,以阶段性课程群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理论、实践、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综合,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未来教育对新型教师的需要。

四、采用基于信息化的混合教学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对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可视化、个性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手段,推动了“多元、开放、自助”的实践教学改革。

1.逐步采用“3+X”的 “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

为适应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教育的发展,设计了以“3+X”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完成三门必修的教育信息化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师范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X”系列课程选修。这种“按模块、菜单式”的必修、选修一体化课程模式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受学生欢迎。

2.以项目实训为主的应用能力养成学习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心启动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训练计划”,首期以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目标,设计了学习任务设计、课程导入、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总结与复习、技能训练与指导、教学评价6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训项目,通过以上项目实训,学生更全面理解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提高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3.与一线教师协同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在学生基础信息素养得到巩固与强化后,与一线中小学教师协同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主要分三个层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一是将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实践项目引入实训课堂;二是邀请优质中小学一线教师进入项目团队,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方式共同指导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三是学院教师与学生进入一线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4.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教学

学院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移动互联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多元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技术,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最优化:①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中心的实验课程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有较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教材。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引入大量的慕课、公开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③将传统实验技术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传统实验技术手段与虚拟实验技术手段,将实验教学和校园网虚拟教学相结合,方便学生采用自主、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④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心已开发了基于手机、平板的实验实训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5.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实验教学

学院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实验教学有机整合,充分运用实验室(线下)和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线上),开展混合实验教学,学院目前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设计与制作》等11门课程完成了一体化实验教学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实验教学拓展了实验教学时空,增强了实验教学的实时反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6.采用基于能力培养的结构化实验考核

学院改革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模式,采用了基于能力培养的结构化实验考核方式,从能力的不同维度进行考核。同时,采用课堂考查、操作技能考核、作品考评等考核方法。建立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即实验课成绩按100分制计算,各科实验课的学生实验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实验报告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15%,考核成绩(面试或笔试)占30%,实验基本技能成绩占15%。各部分成绩必须达到相应成绩的60%才能得到总成绩和相应学分,否则该实验课无法合格。

五、结束语

学院以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着力点,立足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实验手段、方法、资源及评价等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优化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推进了信息化与师范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大量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合格师范生,彰显了我校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纽带和引领作用,为服务四川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教师厅[2014]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Z].

师范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技能;职业道德;实训;立体课程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改要求的高师生职业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098]及来宾市教育科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B2009A04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艳清(1971―),女,壮族,广西鹿寨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文学艺术教育;

林翠英(1968―),女,汉族,广西荔浦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振兴教育事业”,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师专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到不断地深化,实现了宽途径、厚基础、重人文的课程架构,以利于师范生超越狭隘的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约束,把自己培养成职业思想端正、心理健康、专业扎实、技能突出的合格人才。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不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把原来归属于教育学教学内容的《班主任工作》章节分离出来,设置为独立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并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设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凸显师范生技能培养的意图。但设置课程只是表明走完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完整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如何,则取决于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师专面临的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教师教育专业近几年来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深入分析和归纳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各种构成元素,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研究学生,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实用性、有操作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师范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得到培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益之路。

一、理论层面:以情育德――渗透人文情怀,提升人格魅力,促进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尽管师范生对这句古训都耳熟能详,但却未必人人都能深刻领会其意旨而产生切身体认。而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和班主任,是必须以拥有丰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条件的。如何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促使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任课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他们往往不喜欢听老师刻板的说教和高高在上的指示,因此,创造各种有利契机,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榜样激励法、文艺熏陶法等教学方法,或让师范生直面教育界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与辨析;或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名师事迹,追慕名师风范;或在课外引导师范生赏析高雅的文艺作品,进行美育熏陶,让他们不断丰富情感世界,滋养人文情怀。师范生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追求,也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准备了充足的动力。

例如“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上课伊始,任课教师就抛出了网上曾热议的“杨不管”事件以及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事件,让师范生进行自由讨论、小组辩论后,又引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那数次舍身冲进火海抢救邻家儿童的王茂华老师,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学生而光荣殉职的谭千秋老师等的感人事迹。两组人物,两种境界,任课教师由此再引导师范生深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教育施行者的教师(班主任)需要怎样的素质才堪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经过思考、讨论、总结的环节,师范生最终明白: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与人们赋予它的社会理想,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人文思想教育,鼓励师范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师范生树立明确的意识:要育人必先育己,让自己拥有真挚的情感世界及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职业技能,促使自己获得专业化的成长。

二、操作层面:以练促训――课堂上精讲多练,课内外强化实训

限于课时,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授课内容止于一般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方法介绍,缺乏对中小学一线活生生的教育案例的探讨,也无暇实施相关的技能训练环节,因此不少师范生到了教育实习阶段,面对一些比较棘手的班主任工作问题,便显得力不从心。柳州师专修订后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计划,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总课时为32学时。师范生前期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对教育工作及其基本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打下了理论基础。鉴于班主任工作涉及的具体内容较多,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确定好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内精讲重点章节,突破难点内容。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凸显实训环节,具体做法是:

(1)分析案例,展开讨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介中小学教育典型案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让师范生深入分析,展开讨论,作出自己的评判,最后由任课教师作点评与总结。

(2)创设情境,即兴演练。课堂上让师范生根据任课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素材,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班主任与中小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家长等),即兴演练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教育情节:如课堂上的师生冲突――老师批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后学生顶嘴;班主任碰上态度强硬的家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天职,孩子表现不好就说明老师无能;与前来告状的科任教师的沟通――科任教师认为自己只负责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事;作为班主任第一次面向班集体的说话;家访时的礼节,等等。这些演练让师范生们初步体验到不同的角色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的表现、反应及相应产生的心理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制定实训方案。主要针对一些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或较为棘手的集体教育对象和个体教育对象,让师范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合,五人一组,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案情、查找资料、自由讨论,共同制定出解决方案,下次课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轮流汇报,以利于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任课教师逐一进行点评,最后作出总结。

实践证明,我们凸显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使师范生能够提前把教育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学习过程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体验―总结―巩固几个阶段,使师范生的教育艺术、方法技巧与教育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见习与实践层面:以技长能――开辟第二课堂,延展训练空间,实现由“技”到“能”的跨越

师范生要巩固知识、提高实践工作技能,第二课堂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积极开辟校内外第二课堂,有效延展师范生的学习与训练空间。如我们开设解读中小学名师系列讲座,介绍名师(魏书生、李镇西、王君等)的成长经历与成功的教育案例,他们的从业精神到教育智慧,都给师范生以有益的启迪;创立师范生技能交流团体(QQ群),提供即时、便捷的师生、生生网络交流,搭建起广阔的师生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每学期与校团委联合举办师范生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除此之外,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紧密对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中小学校,增长师范生“默会知识”,也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一项改革举措。我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把中小学优秀的班主任请进校园,给师范生现身说法,谈谈当中小学班主任的切身体会,传授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弥补了大学课堂教学“非现场”的缺陷,使师范生加深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并学习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良法与技巧。同时,我们启动“走出去”的教育见习程序,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班主任工作见习活动,让师范生直接走进中小学教育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当助理班主任体验角色)”等见习方式,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情境中,与班主任、中小学生亲密接触,既获得了丰富的“默会知识”,还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描花试手初”,运用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去处理中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锻炼了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尝试把在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中获得优胜的师范生选派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现场班会课展示,由纸上谈兵的方案设计到真枪实弹的现场授课,身临其境的锻炼促进了师范生由“技”到“能”的转化,这一活动方式得到教育实习基地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师范生把握了有利的学习契机,实现习得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双重目标。

四、实现网络共享,构建立体课程,全方位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柳州师专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初显成效,其专业综合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于2010年荣获区级教师教育系列精品课程立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课程网站。“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作为该综合课程的一个分支,充分共享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网站上开辟了班主任工作专栏,任课教师积极投身于相应的网页建设工作中,不断丰富网站资源,把相关的教育法规、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案、课件)、师范生作业、先进班主任工作经验及成功教育案例、班主任工作心得文摘、班主任工作实训案例集、相关培训讲座课件等优秀的教育资源放在网上,并设置了相关链接,实现大网络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资讯时代网络提供的便利,构建起了具有先进性、高效性、即时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色的立体课程,有效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上一篇:隧道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铁道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