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关系刍议

时间:2022-09-25 12:49:09

地方师范院校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关系刍议

[摘要]非师范专业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关系已上升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就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就如何加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师范专业 非师范专业 地方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88-03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师范院校为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也增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改变了传统师范院校中只有单一师范专业的状况。这种情况无论是教育部所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还是为数众多的地方师范院校,可以说是概莫能外。时至今日,在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中不仅非师范专业的数量已经超过师范专业的数量,而且非师范专业在校生人数也远远超过了师范生的人数。因此在事实上,非师范专业已经成为地方师范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的类型

师范院校传统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主要有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师范院校新建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主要有经济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其中师范院校中开设农学与医学专业的学校相对较少,全国只有少数师范院校中设有这方面的专业。师范院校新建的非师范专业主要涉及的学科门类就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这三大类。

当前师范院校中开办的非师范专业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依托原有师范专业开办的与原专业关联度非常高的非师范专业,其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原先的师范专业基本相同,只是少量的课程有差异,这种类型的非师范专业如中文文秘专业,就是依托师范中文专业开设的,其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师范中文专业基本相同,差别仅仅在于文秘专业把师范中文专业中的教育类课程替换成秘书类课程而已。第二类是依托原有学科大类创建的与原师范专业有一定关联的非师范专业,其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原专业大部分不同,这种类型的专业如法律专业,就是在法学这个学科大类下建立的,其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法学这个学科大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大部分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少部分课程是吻合的。前两种类型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科门类都没有发生改变,与原先的师范专业的学科门类是一致的。第三类主要涉及师范院校中的理工科专业,新建的工学专业一般都是依托其原有理学专业来开办的,这些工学专业一般也是与其对应的理学专业设在同一个系(院)里。比如说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依托原先师范的化学专业开办的,虽然学科门类发生了变化,但其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原来的师范化学专业还是有不少是相同的。第四类非师范专业不仅是属于新建的学科门类,而且这类专业是全新的专业,与传统的师范专业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渊源关系,彼此差异也很大。二者开设的课程几乎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类型的非师范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

二、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关系的现状

地方师范院校中,不同类型的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的关系也呈现出亲疏远近之分:前三种类型的非师范专业与相应的师范专业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因为学科属性相同或者彼此有渊源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许多课程是重合的,同一系院里不少老师同时在给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授课;还因为同属一个系(院),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相关的科研方面彼此也有不少联系。第四类非师范专业,即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一般都是新设的专业,而且一般都是独立设置新的系(院),因此与传统师范专业关系相对就比较疏远,可以说师范专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二者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师范专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各自独立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基本上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鉴于前三类非师范专业都是从原来对应的师范专业发展而来的,与原来对应的师范专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彼此的关系不需要再行赘述,本文要论述的重点就是探讨第四类非师范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传统师范专业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一般人看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传统的师范专业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因为彼此在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是大相径庭的,也就导致了当前二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但其实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一方面从哲学上讲,事物之间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传统的师范专业二者之间也有联系的基点。师范专业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校和师生,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和员工。看似二者研究的对象并不一样,但其实二者是有关联的:学校和企业本质上都属于组织的范畴,只不过是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区别;而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本质上都是人。这就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传统的师范专业二者之间联系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传统的师范专业二者看似互不相干,但其实学科彼此之间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课程、教学与科研等多个方面。

三、师范专业教育改革需要非师范专业的支持和参与

1 师范专业的改革可以借鉴非师范专业的经验

长期以来,许多师范院校坚持“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长期分离,导致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范生相对于非师范学生而言,教师胜任力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其实教师教育不能只在大学的“象牙塔”中进行,也必须谋求用人单位――中小学校的支持与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非师范专业有一些先进和灵活的做法,比如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路,或者是施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上述做法都值得师范专业进行改革时加以借鉴和参考。在一些师范院校的中高层教育管理者的推动下,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特别是经管类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但是二者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2 师范专业课程的改革需要非师范专业的支持

传统的师范专业是相对封闭和保守的,导致培养出来的师范生的观念也是相对保守和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师范专业课程的“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师范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师范专业课程的改革在加强“师范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师范生长远发展的问题。鼓励师范生能够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长期从教,就有必要考虑师范生长远的职业发展问题。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类推说“不想做校长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为这样说可能太过绝对,现实中确有许多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老师,他们不想争名夺利,只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但是许多师范生还是希望今后能够走上教育管理的岗位甚至是做校长,这也成为他们的职业追求,这无可厚非。那么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是中小学校长,他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呢?不应当仅仅是具备教育方面的知识,毫无疑问,现代管理知识也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的知识。因此,对于师范生,不仅要单独开设课堂、班级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独立必修课程,还要开设一些与中小学教育管理密切相关的管理类课程供师范生选修,诸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等。这些管理类课程对于师范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于他们长远的职业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而对于上述选修管理课程的开设肯定离不开经管类教师的支持,因为传统师范专业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师资。

3 师范专业相关的科研也需要非师范专业的参与

现代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师范专业科研的热点,特别是很多涉及教育经济、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教育产业化问题、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中小学学校品牌的创建、中小学学校合并、教育集团化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等诸多方面都是需要师范专业的教育研究者具有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不仅要熟悉基础教育的状况,而且也要懂得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相关问题的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进行上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研究者可以向企业管理中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品牌的塑造、企业兼并和重组、企业集团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等相关方面学习和借鉴。因为企业一般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在各类组织中是比较高的,这也使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比较成熟发达,处于领先的水平。这些困扰教育界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少已经在企业界得到了解决或者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企业管理的一些原理和做法。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因为毕竟“学术有专攻”,我国从事传统师范专业的工作者更是如此。因为如果让他们单独从事上述教育相关热点问题的研究,他们可能有点力不从心,如果此时有非师范专业,特别是有熟悉企业经济管理的教师参与,可以更好地解决上述教育方面的难题,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四、利用非师范专业教育资源进行师范专业教育改革

当前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中已经不是传统纯粹的师范专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因此,师范专业也应该利用好非师范专业的资源和平台来进行师范专业改革,而不能放着现成的资源而不加以利用。

1 学习非师范专业的经验,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师范专业要学习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模式,加快师范专业改革的步伐。在这个方面,有些高校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广东省的广州大学已经取消“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在学科课程模块基础上设置专业教育模块,促进了教师教育的专门化。师范专业也可以借鉴某些高校非师范专业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先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等到大三再分专业,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做法。鉴于现在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已经超过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已经不再是许多系(院)的主要专业,因此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来统筹安排所有学科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问题。这样就可以把师范专业也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在学生到了高年级再选择学科方向,此举可以解决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当然,这样的改革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2 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可尝试开设部分管理类的选修课程

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应当进行改革,除了要增加教育类课程,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比较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等等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开设一些管理类课程,除了可以独立开设课堂、班级、学校管理学这样一些教育管理学类课程,还可以开设一些与中小学教育管理关系比较紧密的管理类课程,诸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等作为选修课程,供师范生选修,旨在能够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为他们今后长远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管理课程虽然一般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但事实上这些管理的理论是通用的,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企业,而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其中也包括学校。比如说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也是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理论基础。掌握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对于普通教师,学习一些管理学知识,对其做好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工作也是不无裨益的。至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心理学,师范生学习这两门课程也是很有作用的,其重要性也不局限于以后他们能否走向教育管理的工作岗位,即使作为普通教师,对于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师范生今后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是有思想的人。对于上述管理课程的授课最好能够由那些既有管理学科背景又有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来担任比较好,这样授课会更具针对性,在讲授管理知识时可以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讲,而不是一味讲授管理知识。这也要求我们能够吸纳或培养部分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学科背景的老师来参与师范专业的教育。

3 整合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资源,开展相关问题的合作研究

前文提及的诸多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许多都可以借鉴和参考企业的做法。事实上,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有关“卓越教师”和“卓越校长”的培训中,已经加入了企业管理模块的内容。因此很多涉及教育经济、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相关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应当由从事师范教育的老师单独来完成,而应该与从事经济管理教育的老师积极地合作,共同来完成,我们可以吸纳部分具有经济管理学科背景的老师来参与相关教育问题的研究。此外,也可以打破系(院)学科的限制,由从事师范专业的老师与从事经济管理教育的老师共同申报一些教育领域跨学科研究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这样就可以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解决当前诸多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

五、师范专业教育也要加强对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服务

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师范专业也要加强对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服务。现在由于教师职业工作稳定、受人尊敬和待遇比较优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规定,非师范的毕业生只要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可以应聘到中小学任教,现在每年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而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这些师范类课程,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师范专业也要加强对这部分今后想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服务,可以开办相关的教师资格考证辅导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为他们做好考证的辅导与培训工作。

上一篇:唐代琵琶意象的认知诠释 下一篇:校长要着力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