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2 02:05:02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1篇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上必须走“突出重点、系统整合、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的精品素质教育之路,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推行“系统整合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神经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应适应改革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神经医学人才为目标,走“系统整合型”教学模式之路。 1.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神经医学教育的要求 1995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即“较宽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延续着“以学科为中心”“、以单一专业为主干”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仅就神经医学的教学而言,呈现出形式及内容上的“离散”现象:一方面,在形式上分为神经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在授课时间和空间上是截然分开的,使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离散;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又分为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和神经生物学以及神经内、外科学等多个学科及专业,使做为完整体系的神经医学学科被人为断章取点,缺乏一贯性,内容离散。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各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往往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在学习基础课时,只能如“填鸭”一般死记硬背,由于缺少感性认识,例如在解剖中对内囊位置以及作用的讲解,仅靠老师抽象的描述,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根据脑的记忆生成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部分缺少感性认识的内容会逐渐淡忘;而到了临床课中又由于有了“高血压脑出血”等病症的临床体会却无法与内囊的位置及通过的传导束种类等理论知识衔接,使大多数同学无法很快进入状态,慌忙中又开始补习基础理论部分,使得在本来就短暂的临床学习(通常只有三个月)中草草收场,很难达到学习目的。再一方面,由于这种课程模式强调的是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致使各个相关神经学科之间在教学中“各自为政”,缺少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协作性,造成授课过程中相关内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课时却重复设置。由此引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各专业、各学科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并不断强调知识的完整,致使新课程和新内容增长势头难以遏制;二是这种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在于使本专业领域知识达到系统化,而对其他专业则鲜为提及,难以使学生实现在学习过程中对同一内容的全面性认识和综合性掌握,由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出现,神经内、外科已经不能相互完全独立,临床中往往关联密切,对于学科间交叉疾病,往往需要共同协作:例如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由于立体定向技术及介入技术的发展,已经无法再严格区分治疗的归属,此时的整合教学便可以清晰、全面向学生讲解治疗中的选择,不至于造成学生的不理解,同时拓宽了知识面。三是课程科目的繁多,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少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目前,教育界的一个趋势就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以“探究”为学习目的的教学思路,过于沉重的课程不仅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而且,禁锢了学生开创、独立探究的能力,反而与大学教育初衷向背。仅以我校转制前为例,在本科四年课程教学中,每个毕业生要完成53门课程,平均每学期结业6.67门课,因此整合相关课程,为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节约出时间来,是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基础。四是由于神经医学是一门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及临床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现代神经医学理论不断更新以及新技术在研究和临床中的开发和应用,神经医学从宏观到微观领域都增加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应用技能,这部分新的知识,同样是教学的内容。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的增加与课时配制的不足之间存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代神经医学的发展出现了明显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一方面,各学科之间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领域的深度在不断的加深;而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不断的扩大,相互协作已经成为神经医学发展的趋势。与此相适应的神经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有较为深厚、扎实的基础,而且能够对相关领域和其他学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利于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真正的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和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的。 2“.系统整合型”神经医学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系统整合型”神经医学教育模式就是围绕神经系统这个整体,建立整合性神经医学课程教育体系,打破传统老三段教学模式及学科独立性,主张神经系统基础学科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基础教学中有临床教育,临床阶段有基础学习,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后期回归基础等,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神经疾病发生原理对临床的重要性与相关性,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与临床意义;使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增加学生对神经医学的感性认识及兴趣。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首先就要求老师帮助学生从观念上打破专业、学科以及理论与临床之间的界限,建立大学科———神经医学的宏观概念,诱导一种综合性思维,即以神经系统为整体,纵贯神经生理、病理,以及神经内、外科的思维方式,;其次在神经医学专业的学习中,帮助学生突破局限于本专业的狭窄思维,建立一种从症状出发,从病人整体情况出发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最后做出综合性治疗方案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同时,减少重复的课时配置,系统地整合教学内容,缩短公共课的授课时数,将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来整理、消化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例如对于“帕金森”及“高血压脑出血”等内容的讲解,可以尝试系统整合型教学,即借助典型病例的床边分析带动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基础理论教员讲授病症机理以及症状表现的理论依据,最后再由临床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临床中内、外科治疗方法及根据不同程度下的相应治疗策略,使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于此类病症掌握水平。#p#分页标题#e# 3.坚持教育以“问题为中心”,推动教学改革 在“系统整合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应该是最终的受益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学科界线和教研室堡垒,实行以课程和具体的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协作教学制。首先,选拔一批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的主讲教师(一般由学术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来自神经内、外科均可以),给予主讲教师较为宽松的职责权利,并由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协调并选拔临床医学(神经内外科)和基础医学的相关专业(神经解剖、生理、病理等)以及职称层次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展开教学活动。然后,由各教学小组统一安排、集体协作,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如“帕金森病、癫痫”等,各专业整理出具有各自背景的理论知识;并在主讲教师的带领下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做出系统化教案。最后,由主讲教师通过集体授课方式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传授,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授课时数,鼓励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其他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传授所起的作用完全是启发、引导和解惑,放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支配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和个性化思维,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真正地实现培养高素质型神经医学人才的目标。 总之,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医学模式,以及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对当代医学大学生的更高要求,建立“系统整合型”神经医学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进素质型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人体结构生理学;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普遍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有两年,涉医专业大多要在一学年内学完所有医学基础课,时间短、任务重。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专注于覆盖各知识面,往往在进行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后才发现学生未能构建起应有的知识架构。在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组织课堂测试、学生讨论等阶段考核、评价的方式,从而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能及时掌握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有利于学生随时掌握、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师生之间寻找教、学"默契点",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人体结构生理学》是中药养生与保健专业学生学习专业保健养生知识前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基础课,由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人体生理学三部分组成。该课程内容抽象、覆盖面广,对于刚刚从应试教育角色转换过来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讲,学习困难重重。结合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教学教育原则,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及时获取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节、优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个解决难点、掌握重点,避免到课程结束、期末考试时才发现自己存在众多知识学习盲区。

1.注意教案设计,使用临床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理论教学,临床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取决于其个人兴趣。每次课程开始前可以根据本次教学目的适当使用临床案例平滑引入本次教学,上课后马上介绍理论知识稍显突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笔者在课程第一次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网页截图:班里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向笔者咨询小腹右下部疼痛,伴有体温升高、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同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吸引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连续提问分阶段提起并转移学生的关注点:这位学生是生理性腹痛还是病理性腹痛?该腹痛学生可能患了哪种疾病?在没有其他辅助诊疗手段的情况怎么进行初步诊断?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都转移到讲台上来,如果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辅以髂前上棘到肚脐三分之一的体表定位展示,学生的(好奇)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到极致。这个时候以学习人体解剖学之于触诊、学习生理学之于血象的作用强调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意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调课程学习全程互动及成绩评价方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了解、掌握相关知识面。当前有限的教学资源如生师比例、实践场地决定无论使用任何评价方法,卷面考核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当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所占比例,适时强调提高平时成绩即课堂提问及平时作业重要性。很多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不科学,将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生搬硬套到大学的课程学习,他们关注的是习题集,并没有意识到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过分关注学生答案结构的准确率,而应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即使学生给出的回答与标准答案南辕北辙,只要有一套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应该首先予以肯定,鼓励,并帮助分析出现思维方向偏差的原因。

3.注意课堂教学技巧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课时设计严重不足,要在短短六十节课传授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的基本知识,难度可想而知。教师授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技巧,对于一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科联系较少的章节内容,可以使用PBL教学法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的思维路线、思维模式不可能为全班学生所接受。90后学生强调自我,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课堂走神"的可能性,强制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全程被动紧随授课教师的思路可能性基本为零。

强调学生参与讨论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线组织学生听课,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填鸭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答案和本质,通过探索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构建综合医学思维;适时分组讨论,锻炼团队精神,引入竞争机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讨论积极性。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还应注意及时根据学生表现予以评价,评价应不渗透入任何主观意见。不应因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佳或者回答欠缺准确性而给予讽、贬,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只要其学习热情不减,就应及时的给予肯定,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讨论问题、分析不足。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进步,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进步,增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学习理念,从而进入到"学习--进步--增强信心--热情提高"的良性循坏。

4.教师应善于接受、综合使用各种P2P(点到点)通讯APP

移动互联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反馈的模式及场所已经发生重大的转变。智能手机及各种平板电脑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比较各种获取教学反馈方法的过程中发现,90后大学生乐于使用微信,微博等应用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并提出学习疑惑,尤其是部分课堂表现极其安静的学生,在虚拟网络上提问反而活跃,且愿意将学习交流成果以点到点转发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成果。各种即时通讯工具都具有推送功能,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都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推送信息并及时予于解答。

教师在虚拟课堂上给予指导、解答还应注意统计点击率及评论率。点击次数高意味着学生普遍对该问题兴趣浓厚或存在疑问;评论率高则意味着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对话,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一种肯定,是教学效果显著的标志之一。

5.积极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有效补齐传统教学媒体短板

为更直观的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上常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宏观如解剖图谱、人体标本,微观如细胞膜载玻片等,这些传统教学媒体是历代教育工作者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开发出来的,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教学活动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传统教学媒体存在人机界面不佳、可阅读性差等不足,在形象性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明显的缺点;为压缩篇幅大幅删减插图、为压缩成本使用黑白印刷导致教材难以展现人体宏观构造和细胞微观机构在时空和运动的连续变化过程。以上因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如细胞膜镶嵌模型等知识要点。

我国的人体生命科学教学媒体开发裹步不前,高职院校硬件实训条件普遍欠佳,教学媒体的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面较窄,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辅教媒体能创造良好的现场效应,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以神经系统的脑干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媒体多使用脑干彩色图谱"脑干背面观"和"脑干腹面观"两张插图辅助文字描述,大多数学生反映难以直观认识脑干结构,笔者在神经系统教学中大量使用医疗应用"Brain and Nervous System Pro",其具有全息三维360度无缝展示的特性,在展示脑干结构及神经通路走向时可以直观、快速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弥补平面图谱结构展示先天不足的缺点。

及时总结学生的特点和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全程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采用直观高效的教学媒体是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紧密贴近时代潮流,使用各种现代通讯工具保持与学生的及时沟通,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理学 药学专业 模块化 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07-02

该研究紧扣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抓住模块化教学的精髓,研究药学专业药理学的教学特点,探索、应用和发展药理学模块化教学,培育一支具有新教育理念、掌握新教育技能的药理学教师队伍,从发展和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以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打造药理学模块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1 研究背景

1.1 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药学专业毕业生以药厂、医院药房、药店、药品检验所等为主要就业方向,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岗位。步入工作岗位后,就要求学生具有药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可方便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又能够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既能够生产药品,又能够进行药品质量检验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

较多的基础内容,较差的针对性、实用性、选择性、灵活性和时代性,较弱的专业服务功能是现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能型、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要。

1.2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法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按多元目标来系统整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将复杂且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划分成为若干个基本的教学模块,之后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重新组成数量不等的知识模块,来实施教学活动。

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时,围绕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打破常规的教学理论体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1],是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导向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2]。高职高专药理学属于应用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适宜应用于药理学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重视全面发展,重视培养智能结构和思维品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其整体素质[3]。

2 药理学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的思想和达到的目标

2.1 模块化体系构建思想

这次课程目标的重新修订,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理论脱离实际的旧课程体系,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教案,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理实并行、互动,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4]。

在课程定位、内容取舍、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其核心要点,采用PBL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动手操作强,能学以致用”;完善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岗位需求编写“校本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模块化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2.2 模块化体系达到的目标

药理学采用模块化教学,预计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分类,广泛了解、熟悉或掌握常用药物的种类、品名、剂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相互作用及其单药或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

岗位能力目标:具备正确审核和分析处方并进行合理用药指导等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用药咨询和宣教以及监测和报告ADR的能力;具备药品的生产、药品质量检测的能力;具备接受继续教育、职业提高和职业创新的能力。

职业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安全用药意识,培养良好职业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道德。

3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及体系

3.1 构建的原则

新的药理课程体系必须紧扣课程目标、合理取舍;在注重基础、贴近时代的原则下,处理好细节的整合和舍弃。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依据课程目标、依托原有的教材,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将教学参考资料的合理成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重新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有所讲,有所不讲。常用的、重点的药物要详细讲解,不常用的略讲或不讲,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提问、答疑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要根据教材重点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有效整合和舍弃教学内容。

3.2 整合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归纳总结药理学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

教学模块一:基础知识必修模块,包括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体内过程。实验室规则、实验课前的预习、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报告的书写、处方的组成、书写方法及意义。

教学模块二:岗位能力需求模块,采用PBL教学法,病例分析法等,学习传统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脏系统药物、化疗药物等,临床常用药物剂型、品种、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在讲授各个章节内容时,选用临床常用药物做动物实验,观察现象,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用作用机制解决实验现象,用药理作用指导临床应用,收集患者用药反应,总结归纳药物的不良反应。

教学模块三:前沿应用拓展模块适合于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学生。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选取与职业有关、较深的内容,做专题讲座。

教学模块四:模拟练习和课间实践。利用校内的模拟药房和药店,具有和实际工作相适应的柜台、货架、药品、广告、药品说明书等,加强学生对药物分类、摆放、储存等练习。通过去药厂、药店、医院药房等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在更为广泛的学习背景中观察、发现问题,查找文献、药典,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加深对药物的分类、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的理解,药物商品名等知识的记忆。

4 模块化建设的教学团队

课程的模块化建设需要一支有能力、有活力、肯专研的教学团队,基于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模块化建设目前初具模型,可借鉴的经验、案例较少。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做指导,由该专业骨干教师主讲该课程,并组织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5 模块化教学的反思

通过加强药学专业《药理学》模块化建设,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等级水平,学生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模块设置的精细化程度,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开发校内该专业课程,切实发挥模块化教学法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一些内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值得探索的地方很多,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蔡敬民.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以合肥学院为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 章衡.应用型能力培养导向在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中的意义[J].科技风,2014(24):185.

[3] 李万岭.“模块教学思想”的研究与践行[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8):7-10.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4篇

关于教学风格,目前虽有多种解释,但至今没有大家公认的理想的定义,为了分析间题的需要,我们姑且给教学风格下一个规定语词定义:所谓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整体中重复至表现一种“韵味”、“格调”、“风貌”的表现方式。它是艺术家精神风貌的个性和教学技能技巧的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创造性、艺术性教学活动的结晶。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是它的三大特征。独特性表现在他那与众不同的教学言语特点、组织形式和方法、教学节奏和机智等方面,这是由教师的不同个性所决定的。稳定性即指教师一旦形成了某种教学风格,就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不断表现出该风格的本质特征。发展性,即指教师形成某种教学风格之后,并不就此裹足不前原地踏步了。风格的形成只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循环的开始:新的量的积累会慢慢使原先的风格发生变化,由某个方面向其他方面、由局部向整体扩展,从原有的风格发展到高一级层次上的“没有风格”,再从“无格”发展为形成新的风格的过程。每一个“有格—无格”的过程,都表明教学艺术家的风格由局部向整体扩张的倾向,都意味着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意味着在新的风格上质的突破。简言之,即表现了教学风格的“无格—有格—新的无格—新的有格……”的发展历程。最高境界的风格势必是返朴归真的无格之格,“于质朴中见真功夫”。

二、教学风格的载体

作品是作家艺术风格的载体,当作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时,整部作品都会成为他的艺术标记。我们要研究教学这样一种创造性艺术活动,研究教学艺术风格,也就得从研究教学艺术品入手,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录象、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等教学艺术品中,我们就把上述这些教学艺术品称为教学风格的载体。载体又粗分为动态和静态二类。我们认为,学生是教学风格的动态载体。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就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通过考察和测评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情况,我们可以了解教师风格的优劣程度及适合与否。但是,由于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受体,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影响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因素也很多,不能严格地加以条件控制,再加上研究工具和手段存在一定的缺陷,归因分析也十分困难。而且这种研究费时费力,要有相当的研究经费和设备。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目前这类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学生的成绩测评和分析上,而大量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如个性、情感等的发展)的研究难以开展,缺乏必要的跟踪研究和实证研究。

在我国,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录象、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风格的静态载体。但是,在上述四种静态载体之中,反映风格的全面程度和准确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教案是教学的蓝图或基本依据,是教师综合考虑、备课备人结果的文字概括,生动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但它毕竟与实际的教学是有段距离的。它只能是部分地记录和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风格。而课堂实录、教学录象,就更全面准确实在得多。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不全面的记录,因为教学本是一种多层次多渠道复杂的交流活动,一旦拍成录象、整理成实录、变成文字就单一化了,变成单轨交流,势必要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风格最准确的载体,研究教学艺术风格的最好办法是研究者亲自4去听课,听课能够使人更为深切、更为直观和准确地把握教师的艺术风格。不过,由于时间、精力、地域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地听某个老师的所有的课,有时甚至要去听一二堂课都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电化教育设备的完善和推广,课堂实录和教学录象也就能越来越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的艺术风格。因此,通过选听若干堂有代表性的课,选看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录或录象、教案,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归纳、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教师的教学风格。由于每个教师的艺术风格都是有丰富的内涵的综合结构,要用廖廖数语加以表达是困难的,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三、研究风格的方法

研究教学风格的方法很多,像不外乎二类,一是整体直觉把握法,抽是风格形态分析法。人们学会、接受并继承了某些常规,这些常规决定了风格的特征。教师的这些教学“常规”大部分体现在他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和技能技巧的运用中面临如此众多的教式教法,他之所以选此弃彼,往往是跟他的个性和选择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可以把教式教法作为研究教师教学风格的“眼”。每个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选择习惯或倾向,这些习惯和倾向构成了他的艺术选择定势,也成为影响其艺术创作的种种限制性因素。通过观察艺术家的这种种限制性因素,我们可以把握或者是确定他的艺术风格。这些限制性因素就成为界定和区分不同艺术风格的标记。有人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显示了特定风格音乐作品里的某些音乐序列的相对出现频率;也有人利用形态统计特征词序、句子长度、用词的习J质和频率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真伪鉴定,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种运用数学工具和手段,抓住某些主要的形态特征分析艺术风格的方法,即形态分析法。比如,我们要判别某人的教学风格是否属于情感型,就可以选录若干代表和反映其教学各个侧面的实录,对其中跟情感有关的项目如语词、动作表情、语调之类逐项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然后根据一般的常模,进行归类。再如对教师的言语风格,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中内容形式的比例、辞藻的多少等来加以实证,确定是繁丰绚烂还是简约平淡,力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风格研究的第二种方法是整体直觉把握法。我们知道,教学风格的存在不一定意味着教师对它有理性的分析和明确的言表,它只是渗透在教师教学中隐隐约约的那种“味”,是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它在教师的个性意识中也常常是模糊的、潜意识的。人们往往可以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很难用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它定形在教师意识的自觉层次上,成为理性所能的随意左右和分析的对象。贡布里布指出,如果我们认识到一种风格就象一种语言那样可以被那些不能说明这种风格规则的人学得非常之好的话,科学形态学的局限也许会更加令人恼怒。人们也许是从内部学会理解某种风格的,这种从内部学会的理解就是直觉把握。由于教学风格的表现形式和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对风格的这种直觉判断和把握就要放在整体的历史背景下来进行。这种整体论的观点和“一爪知全狮”的方法现已为广大艺术家和史学家所接受。不过,由于教学艺术家和创造本身也同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也常常会创造出一些与其一般主导风格不符的“即兴作品”,再加上艺术评论家和鉴赏家常常过于自信和主观,因此,也往往会发生误断现象。所以,我们对这种直觉把握的结果既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在分析和研究教学风格时,要力求做到直觉把握的定性和风格形态和统计定量的巧妙结合。

四、影响风格的因素

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教学的有关因素。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客观外界因素很多,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技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等。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一个因素。不同的科任教师其教学风格明显有所不同。比如,语文教师跟数学教师的教学要求不同,其具体的教法也就有所不同,表现在教学风格上,语文教师以情感型为主,而数学教师则以知能型为主。一般来说,自然学科的教师侧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着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语言要求简明扼要科学准确,教学中体现出一种朴素简单的美感,一般倾向于“填密型”、“知能型”的教学风格。而人文学科的教师则较侧重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美感熏陶,更强调语言的绚烂优美,强调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强调教学中的情感之美,因此更多的是“情感型”、“表演型”。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要不同。例如,特殊学校的教师其风格明显不同于普通学校。此外,学生年龄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和知识面的宽窄,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托克曼(T恤c匕以m)、斯戴伯(steber)和希门(Hylnan)1979年的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的学校欣赏和要求的教学风格也明显有所不同。

例如,小学校长认为可接受性和温暖最重要;初中校长欣赏创造性的教学风格;而高中校长则强调教师要形成动态和有生气的教学风格。再如,小学教师的言语风格和中学教师的言语风格也有明显不同,如果中学教师再采用儿童化语言来教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社会的传统、时代要求是影响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比如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采用串讲、评点、背诵等方式方法,要求教师体形庄重,讲述翔实,治学严谨,负责认真,宣讲派成为其主要风格。五六十年代开始提倡精讲多练,由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变成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多练的结合,学生主体地位有所提高,形成知能型风格。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口号的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思想的进一步确立,强调要求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动机的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多种教式和教法.如间题教学、启发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等,形成了种种教学风格。可见,不同的时代对教育思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呼唤着不同教学风格的产生。新材料的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的艺术禁忌和陈规,导致了新艺术创造方法的产生,导致了新艺术种类的风格流派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也正是这种种新材料的发明和新技术的运用才产生了各种新的教学风格和流派。比如,李吉林老师,正是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了情境,使她的教学达到了情知交融的艺术性水平。而魏书生老师也正是抓住了语文知识树这种新材料,让学生画、记来进行有效教学,独辟蹊径,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情境教学法,语文知识树成为李魏二位老师的标志。“支柱性信号”(又称“纲要信号”)也几乎成为沙塔洛夫的别称。另外,教学科学实验也是形成新的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发现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一系列的教学技能技巧,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从而在师生合作、教师合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r上述都是影响教学风格的客观外界因素,是外因。

那么什么是决定教学风格的内因呢?笔者为此曾作过一个调查,发现决定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依次分别是:教学水平和经验、教师个性品质、教学的科目和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基础、性别和年龄。简言之,教师是决定其风格的内因。我们知道,每个教师由于自己的思想认识、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的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时,都会有自己选择的倾向性,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风格。这种艺术创造,反映了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杜威指出:“人有一定的天赋才能这是基本事实。教育家不能利用一个人所没有的东西。在这个方面,遗传是限制着教育的”,的确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能技巧和其它潜能,扬长补短,力求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比如,有的教育者音色优美、讲读基本功扎实,在上课时,就充分用其所长,用优美动听的朗读和生动风趣的讲解来创设情境,同时伴之以简洁准确的体态语言来建立一种直观形象,形成情态型的教学风格。有的老师则根据自己长于理性分析、逻辑性强、板书好、善于诱导和点拨的特点,通过师生之间不断质疑问难、相互讨论和练习,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用词精巧,而形成知能型教学风格。再如,不同的气质、性格和爱好,也会导致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温和,感情内向,语音较低,每每形成庄重平稳填密的知能型教学风格,如高润华、卢之等;有的老师性格开朗,感情外露,讲•起课来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形成表演派的教学风格,如于漪;也有的生性诙谐幽默,可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形成寓庄于谐的风格,如张化万等,后二者都属情感型的教学风格。当然,教师的性别年龄也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一个因素。例如,女教师一般倾向于采用情感型的教学风格,而男教师则以知能型为主,但形成诙谐幽默型教学风格的却是男教师居多。年纪轻的教师一般侧重以情感人,以情感型居多;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的教师却是知能型居多。“年年岁岁教此课,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就是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下,经过自己主观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形成教学风格的口

五、教学风格的类型

人们常常用表示心理状态特性的形容词来描述教学的风格。如“填密的风格”、“幽默的风格”、“热情的风格”等等。而沃尔夫林则“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认为“气质在广义上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风格的重要成份的东西”。而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教师的个性品质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而主要由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教师个性品质是决定教师教学风格的更为本质的因素。它们都要受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制约,后者是教师形成不同教学风格的心理基础。巴甫洛夫根据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程度,以及这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而把神经系统类型分为三种:“思维型”、“艺术类”、“中间型”。而现代大脑生理科学的研究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上述分类的合理性。

这些研究表明,大脑左、右半球主管的功能是不一样,由左半脑主管的“左半球人”,爱好符号的、语词的、逻辑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而由右半脑主管的‘“右半球人”爱好整体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前者属“思维型”,后者属“艺术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教师分为“艺术家型”、,思想家型”、“中间型”三大类。“文如其人”,“风格如其人”,我们根据决定个性品质的神经活动类型相应地把教学风格分为情感型、知能型、混合型三种。情感型偏重以情感人,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能型强调以理服人,以抽象思维为主;而混合型则介于二者之间,情知交融.难分主次。风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类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风格也不是单色的,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倾向不同而己。我们之所以把某位老师的风格归为某类,往往也是与他自身的其它方面相对照、或与其他老师相比较而作出的结论。此外,教学风格也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每种教学风格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内容,也有它固有的局限性,一旦变成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惰性,阻碍其它方面的发展和整体上的进一步提高。正如高润华老师所说的:“我有时也觉得自己的课严谨有余,活跃不足”。因此,即使形成了风格的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和创新。

六、必须注意的问题

由于风格本身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因此风格的选择和使用就要遵循得体原则,即风格要合乎场合时宜的原则。贡布里希指出:“把下里巴人的话语用于严肃的场合是可笑的,同样,把庄重的言语用于琐碎的话题也是可笑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因文因人施教,选用得体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就得“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和谐统一。既不能一味模仿,盲目照搬,述而不作,食而不化,也不能以老大自居,固步自封,骄傲自大。教师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身能力因素和人格因素中的优势,使之结成一个良好的结构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白石老人云:.‘学我者活,似我者死”,的确一语中的。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5篇

一、评比型说课的定义

评比型说课,就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说课的效果,作为教师业务评比的内容或项目的活动方式[1]。目前许多高校举行的教师说课比赛就属于评比型说课。评比型说课已成为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际水平、教学流程设计和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合理性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二、评比型说课的特点

评比型说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述内容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还要突出说课各个组成部分的要点。在高校中,评比型说课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90分钟的体育课说完,所以论述时不能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应突出重点、言简意赅,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评比型说课对教师课堂设计思路、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把握时间的能力都是严格的考验。

三、体育说课的特点

(一)体育说课的定义

体育说课就是体育教师在一定的场合,根据教学规律,以科学的体育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语言为媒介,面对同行或专家(评委)讲述自己教学思想、教学构思、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并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指导,达到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独立教学环节和教学研究活动[2]。

(二)体育说课的特点

1.体育说课的特点在于合理性,不但要说出怎样练习、怎样组织,而且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角度说出为什么这样练,为什么这样组织。另外,体育说课的设计、说课内容的结构也必须合理,否则说课就会成为流水账,重点不突出,主题不明确,使人不知所云。

2.体育说课一般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有内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无论教师论述的多么精彩,时间一到必须结束。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把握说课的时间,设计好各项说话内容的时间分配,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好课[3]。

3.体育说课讲究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组成说课内容的各个部分有主有次。主要部分详细论述,次要部分一带而过,绝不拖泥带水。教师说课必须分清主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舍本逐末、颠倒主次,造成不应有的低级错误。

四、评比型说课的关键环节

体育说课的内容一般分为说教材、说教学大纲和学期课程结构、说教学目标、说重点与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流程六个部分。六个部分的要点组成了评比型说课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这六部分的要点论述评比型说课的关键环节。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理论依据。一般分为指导教材和辅助教材。教师说课时应用简明的语言向评委和听众介绍教材的编者、出版社,以及教材自身的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到何种作用。关键是介绍的是教材的特点和作用。说教材时不宜过细,时间最多不要超过1分钟。

(二)说教学大纲和学期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学期课程结构反映了本学期体育教学的整体思路。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说出本学期体育教学的总目标,以及本次课在整学期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间1分钟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

说课中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因为教学目标是关键,是教学总体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4]。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负荷目标、密度目标和教养目标。论述教学目标的时间一般为1分半钟左右。

1.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反映学生对所学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虽然为选项课教学,但每一个选项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占多数。教师说课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强调能够熟练掌握所学技术的学生人数和初步掌握所学技术的学生人数各自的百分比,以及该百分比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2.负荷目标

负荷目标反映学生课上活动的活动量,通常用最大心率表示。说课时只需简述出最大心率的控制范围即可。

3.密度目标

密度目标反映学生课上实际练习的时间,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教师应论述练习密度的控制范围。

4.教养目标

教养目标反映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学校体育不仅能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培养人的行为,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说课时应重点强调本次课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产生的影响。如进行足球交叉掩护配合练习说课时,教师可说明通过本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加深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下能够主动练习,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论述教养目标时必须切合实际,切忌过空、过大,如通过本次课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精神,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等等。

(四)说重点与难点

在体育教学中,每项技术都有自己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育理论知识讲出所授技术的关键环节和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重点与难点在说课结构中属于次要部分,一般用一两句话说明一下即可,时间不超过半分钟。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精髓,学生掌握体育“三基”,完全依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法[5]。教法和学法是否正确,是一堂体育课成败的关键。绝大多数教师在论述此部分时都能说出主要教法、主要学法、辅助手段,以及选用的理论依据,但往往忽略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如何组织学生练习。体育教学与和外活动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有专人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具有很强的纪律性。没有组织,教法与学法就不能结合在一起,造成教师教学与学生练习严重脱节,体育教学也就失去自身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讲述教法与学法时,必须重点强调如何组织学生练习,论述时间一般为2分钟左右。

(六)说教学流程

体育课的流程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一些教师在论述教学流程时将整堂课的教案都搬出来,结果说课变成了讲课,往往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说课不同于讲课,它讲究精炼,只需将四个部分的内容、目的,以及各个部分在本次课所占用的时间以简练的语言叙述出即可。教学流程涉及内容较多,论述时间一般为3―4分钟。

1.开始部分

此部分标志着体育教学的开始。教师说课时除了简述开始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外,还应强调开始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中。由于高校体育课一般都在上午十点钟和下午两点钟进行,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其他课程或睡眠当中,开始部分主要是刺激学生大脑,使学生迅速转变角色,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次体育课中。

2.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保障。在讲准备部分时要说出通过徒手操和专门性准备活动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关节活动的灵活性,降低肌肉组织的粘滞性,减小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为基本部分练习奠定基础。这样既可说出准备部分的内容,又可说出该部分的作用。

3.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说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正式开始。教师讲述此部分时要说明学生练习内容的次序,以及这样的次序有什么样的科学依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原则。

4.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体育课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体育教学的结束,同时又是体育锻炼的延伸。在结束部分,除了放松整理、讲评,收回器材,解散下课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后积极主动练习,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由于评比型说课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给教师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应控制好各个部分所用的时间,突出重点,用精练的语言说出几个部分的关键,切忌本末倒置,平铺直叙。

参考文献:

[1]盛昌繁.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说课”及其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06,(5):62-63.

[2]党炳康.浅谈体育说课.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82-83.

[3]黄彬.试论高校体育说课的作用.体育函授通讯,2001,(3):70-72.

[4]王蕾.通过说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6篇

一、唱好课前准备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铃一响,学生走到课桌前坐下,才发现当堂课的课本忘拿了,急忙到书包中去找,课桌上还是一片狼藉,文具盒、簿本都凌乱地堆在一起……待到整理完毕,一堂课最重要的心理调适期已经过了,等于是士兵还未装备齐全就已经开战一样,自然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针对这一课堂常规的“盲区”,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备习惯,即上课前做到:簿本摆放整齐,书本在上,簿本在下,文具盒横放一侧。文具盒下面放随练本,随练本上放一支笔、一把尺、一块橡皮。这样有序地摆放避免学生上课时忙乱地寻找学习用品,避免了打开铅笔盒时那一片的哗啦声以及铅笔盒不慎掉到地上时那令人心惊的声音,学生课堂上无论是翻书还是做练习,都能做到又静又快,从而为一节高效的课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课内新秩序

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包括听、看、想、说、审、检,善于四考问题的习惯,合作性学习习惯等等。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蕴含着教育的成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只是“一张皮”,多维教育目标的完成,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而且一旦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适应了这些规则后,会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益。

(一)“认真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各种反应比较敏感,注意缺乏长久性,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初中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外,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至,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课堂效率就能大大增加。

(二)“善于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想”的学习习惯,包含着学生“肯想”和“会想”两层意思,根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1)从知识的起源“怎么样”、“为什么”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2)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3)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三)“敢于讲”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们“敢于讲”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们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读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读的或讲的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同学,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的好一点。经过长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敢说敢讲的好习惯。批改作业时,我们把中下生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发现进步,当众给予表扬或鼓励。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设疑。这样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调动了全体学生敢讲的积极性。

(四)“合作”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与竞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两大主题,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习惯正是初中生发展性学习习惯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也已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的合作学习指课堂合作讨论,交流解题思路,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数学、身边数学的信息,研讨处理信息方法,引起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态度,推动其兴致勃勃的去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自主解决问题。为此课堂上我们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高等情况搭配成组,推选好小组长,作好具体分工,老师在合作前明确任务、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促进相互启发及帮带形成。

三、营造课外 “磁力场”

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仅仅在课堂,家庭、甚至社会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与家长充分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配合。以家长的行为为“磁力”。以学生“预习和

复习”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例: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途径。复习是学习之母,搞好复习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中的大多数常常是在家中完成的,我们让学生把当天课堂学习知识告诉家长,以温故当天的教学内容。预习则要求在家长的督促下,自己看书,对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写出预习提纲。学生课外看的数学阅读材料,采取与家长共读、家长协助老师定期检查等方式。另外,自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在个人的一生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时我们经常提醒家长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使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再让我试一试”、“我还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见的方式,从而唤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基础理论;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技术合并研究的意义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此后二十年,应试教育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不足之处也愈见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二是对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三是对创新精神、操作实践、生活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因此,1999年起,国家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面对世界高科技创新的挑战,衔接素质与教育、能力与知识的仍然是课程。2001年国务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将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的总战略。各学段有序依次进入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在各级文件中被定义为“新课程实验或实施新课程”,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将其理解为“新教材使用或新教材教学”。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的栗洪武、肖世民、陈晓瑞、康伟等教育专家、教授编写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学校教育学》,在第三章“课程理论”中指出:尽管课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是什么却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界定。他们提出了三种理解,罗列出六种观点。2015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张传燧撰文《课程改革在路上:历史、现状和未来》,概括课改现状为:理念先进、教材完美、制度选课,课堂依旧、教学依旧、书包依旧。他认为现有的课程理论都是洋人的,理念空洞,理念和实践是两张皮,水土不服。他提出未来要加强我们自己本土的课程理论建设,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科学适宜的理论指导和引领。由此看来,课改从一开始就有先进理念的指导,但却缺少基础科学理论的引领,没有完整科学的课程基础理论概念及体系,将使课改实践缺少基石,缺乏动力,课改不到位。

人们之所以要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追求科学理论知识,源于生存安全与活动目标有效实现的客观需求,源于个人的能力相对于其所生存的世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而要顺势而为,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以提高生存的能力及质量。因此,科学界定课程概念,夯实课改实践基础;创建课程理论体系,注入课改实践动力;研发教学技术方法,创新教育文化平台,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二、课程基础理论的创新

1.文化的整合与分类

达尔文曾这样定义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文化是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在人脑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论显现,凝聚于事物之中,又游离于事物之外。课改研究中我按属性整合文化事实,获得如下三项文化类别系统,这是人们至今尚未涉及探索的新领域。

一是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指被人类相对普遍认可的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论表现或代表,通用于相对的人群范围,文本化储存。标志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水平,是科学技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如人类社会的基准主流思想(民主、科学等)、基础通用知识(1+2=3、勾股定理等)、基本生存技能(织布、造纸等)等科学文化。

二是多样性主体(差异)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指自然(或社会性群体)中的人对事物特征和规律的实际掌握程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独特展现或展示,是学习主体修炼生成的行为能力或潜能素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个个可能的历史。起初展现出的是个性化,具有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某一个体、社会团体、某一地方乡土风俗或思想文化。随着多样性主体文化的横向传播,如果被更多的人普遍认可、通用,就成为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

三是工具性标准(生产)文化。在人类学习进化成长中,指生活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进程或人脑原初发现构建的事物特征和规律被学习主体反映、再现于意识层面,起到衔接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与多样性主体(差异)文化的工具作用,是教育用来训练、培养、改变人的思想、知识和技能,是学习主体自主接收体验、感受构建,生产出的行为能力或潜能素质文化。课程就属于工具性标准(生产)文化。生产文化资料的社会表征是:教科书、生活事物、电影电视等文化艺术传承传播,即课程资源;文化生产方式的社会表征是:教学、生活实践、实验实习等综合活动操作,即课程生产。

2.课程与货币的类比

我们在课改研究中发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课程与文化”如同“货币与商品”。一是货币与课程自身都具有工具性,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物质商品流通使用,课程可以用来传承精神文明交流使用。二是货币反映出的是标准商品,课程反映出的是标准文化。三是货币的生命价值存在于购买兑换之中,货币与购买兑换同生同灭,货币的意义作用存在于商场、商店;课程的生命价值存在于学习主体的心理反映到意识再现之中,课程与传承影响、教育学习同生同灭,课程的意义作用存在大、小课堂(受教育的场所叫课堂,社会生活是大课堂小教育,学校教育是小课堂大教学)。两者的特点和职能、目标和作用都相同,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仅需要对货币的占有,更渴望、期待和追求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占有(见图1)。

3.课程本质的科学界定

尽管对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概念及关系并无统一的界定,但它们各自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比较明确的,在我国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的是:课程论与教学论都是教育科学的一个下位概念或基础概念,属教育学的范畴。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教师及其教学的工作行为、原则和方法等。课程论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方式和过程等。课程论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和需要,研究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方式、过程等教育问题和现象,探寻学生接受、发现和掌握思想、知识和技术,形成行为能力或潜能素质等相关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最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以及行为变化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课程产生的进程,课程的终端就是人的行为能力。

课程与货币一体作为流通生产的工具,推动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课程是基础动力工具,生活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进程被学习主体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所反映,识别接收、感受选择、分类记忆、联想分析、想象拓展、推理归纳、整合分类等完整的因果逻辑关系思维,走进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知识的本质内部,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折射出一系列心理现象及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上升再现于人脑的意识层面,建构生成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即经验课程,或多样性主体差异文化,表征为行为能力,起到了衔接知识与能力的工具作用。课程作为教育的生产工具、特殊的文化产品,存在于主客体两个世界之中,流转再现于主客体之间,推动着人类世界文化的传播繁荣和精神文明的传承发展。由此可见,课程的本质是用事物的本质关系、特点规律来进化和发展人适应或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课程的标准是在大小课堂的教育实现,既适合学习主体的心理反映,又能够达成在意识层面的再现。课程是学习主体用来改变、修炼、生产“能力”的工具性标准文化进程,简单讲课程是学习主体用来生成能力的课堂标准文化进程,隶属工具性标准生产文化范畴(见图2)。

4.新旧课程的对比

对于旧课程有两种观点:把课程只当作教学内容或者学科综合的集成,或者认为课程是活动或者经验。因此有必要对新旧课程的定义加以对比。

一是创新课程的定义指出,课程的科学内涵是学习主体自主选择的工具,即生成能力与文化进程。标准文化是指学习主体对“环境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过程、特征规律”反映或再现于意识层面的进程。生成能力是指课程工具的功能或作用,是人外显或展示出的行为及效果,是主体文化进程的终端。这是旧的课程观点中所没有体现的。

二是新旧概念的区分度。新定义明确了课程的终端是人能力的改变,旧概念则不提课程的终端和结果,功能作用不明确;新定义把课程定义为学习主体在自主区间反映、再现的动态进程,以往的旧概念都企图寻找、视课程为主客体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新定义规范了课程内涵,是学习主体对生活事物的情景内容、结构和过程或原发事物特征规律的反映和再现,即标准文化,旧概念把课程内涵指向通用性客体(一般)文化知识结论或学习方式。

5.课程属性的表征特点与课程职能

关于课程属性的表征特点,包括课程基本组成三要素――内容、结构和进程;课程七大特性――工具性,生产性,预设性,适合性,流转性,不定性,周期性;课程周期流转的三个阶段――制造研发设计阶段,识别体验接收阶段,感受建构生成阶段。

课程工具性基本职能包括:传承引领,操作使用,传播影响,研发改进,储备储存等。

6.课程特征的整合分类

在社会文化事实中,按照不同的课程性质和职能进行整合、梳理划分,可以获得五环课程类型及关系模式集合体“二界、三基、四能、五层、六面”(见图3)。从课程文化分类及关系看课改,会更加明晰其改革的着力点、策略、路径和目标。

“二界”,指按课程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划分为主体、客体两个世界的课程。客体世界的文本课程包括:学习者大脑之外,客体世界中影响引领学习主体成长的内容、结构及进程等文化基本环境,即课程资源。主体世界的课程,即学习主体的经验课程,包括:学习者大脑之中,学习体验接受、感受构建生成的主观世界的内容、结构及进程等文化思想、知识和技能,即经验课程。

“三基”,指按课程的教育预期价值可划分为三类标准课程,包括基准思想课程、基础知识课程、基本技能课程。

“四能”,指按经验课程修炼与主体文化表征方式可分为四项能力课程。课程在学习主体身上的表征方式是行为能力或能素质,学科教学通过学科意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综合等四项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实现人的生活、学习、言语和操作等四个基本能力发展,每项能力都是由相关的思想、知识、技术组成的综合体。

“五层”,指按课程流转周期阶段层次划分为五层课程。近现代北美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和凯珀(Kui per)详细说明了课程从研发、理解、操作和实现等不同阶段及层面的课程流转形式。包括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文本课程(written curriculum);解释课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实施课程(executed curriculum);评价课程(evaluated curriculum)。

“六面”,指按显性的课程社会表现形式划分为六个方面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课标、教材、教案),活动课程(教学、实验、实践),综合课程(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系列课程(基础理论书籍),范例课程(电影、故事、绘画、杂技等),培训课程(专项基本技术修炼)。

三、教学基本技术的创新

按照课程定义及理论体系,工具性标准文化进程的质量,既与适合(标准)有关,又与感官(进程)有关,人体所有的感受器官都可以将接收到的环境信息传导进入大脑中枢形成反射弧。因此,人体的所有感官都能成为学习主体的学习通道,都可以反映、再现事物的特征规律于大脑意识层面。本来课程发生是无限的、不确定的、没有次序的,也没有次数限制的,但不同的感官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影响程度,是有其共性和规律的,既与次序有关(知、情、意、行),又与次数有关(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反映的)。视觉接收信息的质量远远大于听觉,听觉判断方位的功能优于嗅觉等。单独感官体验,在没有其他感官参与确认或验证的条件下,课程流转回路难以形成,仅仅是一个符号储存,停留在知的层面,或很快被遗忘掉,更别说构建生产和生成使用。

凯洛夫传统的五步大教学模式文化是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课程概念指导下建立的,是适应单纯的系统知识接受型教学的文化传承影响平台,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其是有效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普遍习惯的大教学基本文化技术线路模式。课程基础理论为旧五步大教学改革转型升级为新五环大教学课堂课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引领基础。表1显示的就是在新课程基础理论引领下,陕西省商洛市的研究者建立的一整套课堂教学进程技术操作系统。

对于前面提到的新五环教学技术,有如下使用建议:一是新五环大教学课程适合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一般宜上新课使用;二是旧五环大教学课程适合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结构性地接受和记诵,一般宜复习课使用;三是新旧五环并轨后的学校育人模式可以避免单纯的填鸭式“听、答、练”,也可以避免单纯的放羊式“自由、合作、寻找”,而是在三基标准课程引导下,自主开放的赛马式“看、听、嗅、议、尝、做”;四是关于新五环教学技术可参见《新五环大教学课堂课程论》,该著作集教育学和教学法于一体,从十三个方面探索形成了系统的课堂大教学课程基础理论体系,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利用课程基础理论和教学

基本技术解决实践问题

一是解决课堂大教学中的理论引领问题。研究者从实际的课程起源、来源、接收到生成的相互关系中,探寻课改路径、探索课程理论,使实践与理论相贯通。构建了新的课堂大教学课程理论概念体系,引领教师改革封闭、接受、被动考试式的教学文化模式,升级建立开放、发现、自主思考式的大教学文化模式;引导学生善于认识知识的内部本质,自主建构,沟通客体(一般)文化与主体(差异)文化,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链接。

二是解决课堂大教学中的技术操作问题。课题研究重点着眼于如何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转化成教师的大教学技术操作行为。新五环大教学课堂文化范型要实现三体连动循环推进课程改进流转研发机制;要掌握构建两条现代化的学习认知高速路和教学课程高速路;要修炼简便灵活的新五环课程大教学结构和进程操作系统,合并为五环课程操作技术,从技术层面减轻师生工作学习负担。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范文第8篇

一、学科现状分析:

(一)师资现状分析:

2005年我县生物学科一线生物教师总数为72人。初中45人,其中,非本专业初中教师17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37.8%。在28位初中专业生物教师中,专科学历11人,占39%,高级职称2人,占7%,初级职称17人,占61%,35岁以下青年教师19人,占68%;高中教师共27人,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22%,初级职称14人,占52%,,35岁以下年轻教师20人,占74%,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有8人,占30%。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生物教师中,初中的非专业教师比例较大,专科教师比例较大;高中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较大,初、高中整体青年教师人数多,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大;队伍相对比较年轻。

(二)课堂教学状况:

通过对学校的听课视导,了解到我县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为:A类课16节,占总数的22%;B类课56节,占总数的78%。从以上统计的数字,可以看出:A类课的节数偏少,B类课的节数偏多(有些非专业教师的课,原本属于C类课,但在学科特色方面又联系了一点或两点,按课标和市里的教学评价表的评价精神可以上浮,故评为B类)。

(三)学生学业水平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学生生物学科学业质量普遍不高。生物学科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初、高中各年级的及格率为53%——56%,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不到10%。均达不到预测的至少80%的成绩,高二毕业会考成绩能够达到市平均水平,高考试卷抽查统计显示,生物高考成绩基本也能达到市平均水平。主要问题是: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基本概念不清;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差,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得分率很低;学生表达能力差,不能正确进行表达;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差,对实验的现象、原理、过程的分析能力缺乏,也不会从实验现象推倒出实验结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普遍不重视、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尤其非专业教师教的学生,课上时间也没有认真学习。多数初、高中学生,甚至一部分初中教师对生物学的学科特点认识不确切,认为生物是文科,平时上课不用学,考试时记忆就可以应付考试,因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

重点和非重点,城川和山区学生学业质量不平衡,差距很大。这和师资、生源、学校条件都有关。

(四)主要成绩:

近年来,为了落实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课改工作的深入发展和切实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广大生物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我县生物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1.大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学习、落实新课标和新大纲,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从实际出发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更加重视生物教学的科学性,教学语言规范,能够正确、清楚的表达讲授内容。

2.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普遍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意到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很多教师能够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自学、实践、动手操作、与人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象科学家一样探索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推进,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探究并深入,把学过的知识和现有经验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教育思想的改变,必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不少教师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在教学时,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组织、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讨论、角色扮演、调查等活动方式走进课堂。

3.体现生物学是生活化的学科,把生物学同生活实际、身边的具体生命现象联系起来,注意锻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每个参赛教师都注意到使所教知识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4.很多教师能够自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并逐步由多媒体辅助教学向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方向转变。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中,老师们对现代化电教媒体运用得比以前更加熟练,也注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五)存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教师对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们对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还没有到位,而且在落实过程中缺乏指导性的策略,导致落实理念时存在偏差。如,在落实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尝试了很多方法,却出现了活动目的性不强、有效性不高、课堂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等现象。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实验。一些教师改革的步子还应迈的再大些。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教师们还不能创出自己的特色,学别人又学不象,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境界。

2.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仍需进一步加强,需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视野。真正业务功底挺扎实的、课堂教学有特色的教师较少;绝大多数教师的课显得粗放,欠细腻,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功底薄些;对教学内容中内在联系的掌握差些。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存在问题,如项目不全面,不符合新课改要求,只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方法与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也不充分。而且对于新课标的精神理解不到位,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并去灵活的处理教材。初中教师普遍存在基本功欠扎实与知识拓展的问题,教学功底有待夯实;课堂教学的操作不够细腻,在务本求实,踏踏实实搞好自己课堂教学方面欠钻劲与韧劲;在知识落实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3.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上仍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不够。尽管一些教师都运用了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电脑课件也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但还存在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大,使用不恰当、不熟练等现象。

4.初中非专业教师太多,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限制,影响教学改革,甚至教学质量。

5.生物实验教学仍较薄弱,实验教学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一些学校条件限制,实验材料不能满足,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6.学校教研组状况仍不令人满意,学校教研组的工作开展的很不平衡。除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永中等几所大校外,乡级校和山区校都无独立学科教研组,大多是理化生三科一个教研组,生物学科由于不列入中考科目,教研组研究生物教学的情况极少,所以教研组的工作形同虚设。

二、生物学科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一)初中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高中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形成崇高科学的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改进意见:

(一)课堂教学的设计:

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有效地使用各种媒体,发挥教师各种教学技能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反馈,强化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包括: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与要求:

1.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看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学科总体教学目标达成中的作用如何,二是看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会对学生的一般发展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

3.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表述模式:学习者+行为动词+条件+程度。例:正确地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四个因素,体验绿色植物种子萌发到形成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

4.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方法的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探究法、提纲——自学法、尝试法等。新课程还提倡采用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

(2)教学过程的设计:根据教学步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复习旧知识采用提问、小测验等,呈现新知识采用教师讲述、指导学生自学;提供直观材料等。巩固知识采用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讨论等方法。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挂图、标本、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并应把各种媒体进行整合,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要注意社区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等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教学评价的设计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把课堂当成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场所,要在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幽默性上下功夫,从科学性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避免枯燥、脱离实际的说教和照本宣科;并且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要重视并改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科学结论,要重视通过生物科学事实和科学研究过程过渡到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教学,并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实质。

强调生物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以观察、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生命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科学方法训练。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交互、共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认知领域和活动空间。

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境中分析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内存联系,并通过加工、整理、贮存等信息处理的方法,逐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够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增强态度观念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观念态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促进学生的态度观念与认知能力协调发展。

4.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实验等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

要重视通过基础知识和知识获取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验验证等;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教师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科技活动。例如,设计和进行生物学实验,建立生物园,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调查,开展生物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三)教师培训与学科教研

1.加强理论培训,解放思想,推陈出新。组织、指导教师进一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改革的观念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吃透新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领会素质教育的实质。

2.加强教师教材内容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研部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还应该以课堂教学的研究为重点:研究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的巧妙导入、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法的指导、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等。

3.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继续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和达标比赛活动活动。

4.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启用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观念新的教师(包括骨干教师)作研究课、示范课、基本功展示及经验介绍等活动。由此带动大批生物教师的成长。

5.开展“师师互助、智慧共融、资源共享”活动。在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同时,继续推进和增强课改实验片的校际交流,增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同时,在教研活动中的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非生物专业教师的培训。采取非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师和骨干教师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子的方法,使非专业教师尽快能适应生物学科的教学。

中学生物组

中学生物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学生物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

1.通过监测,检查、了解学生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检查学生是否获得适应现实生活、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是否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通过监测,检查了解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是否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在笔答和实验操作考查的监测中,渗透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等观点,渗透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加强监测的导向作用,以此促进教师对该目标的重视。

二、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是生物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科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应当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生物学科高二和高三年级应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高中毕业考试说明》、《高考说明》为期末监测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

三、监测内容要求的层次

生物初、高中期末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生物学基本观点分析解决一些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科对期末考试的要求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

层次具体要求行为动词表述

识记(A)能再认、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知道,识别,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出

理解(B)能把握知识间内在逻辑关系;对概念和原理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整理信息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阐明,选出,收集,处理

掌握(C)能在新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论;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分析,应用,设计,得出,拟定,评价,撰写

生物学科高三模拟考试的内容要求的三个层次的含义为:

A.了解所列知识内容的确切含义,能够识别和辨认它们。能够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进行叙述。

B.综合运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会分析各种形式的数据(如:数据、图、表),得出正确结论。

C.能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并得出正确结论。

以上三个层次的关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后一个层次包括前一个层次的要求。

四、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生物知识、科学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这些方面呈现了生物学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生物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及其有关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态度观念方面: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能力方面: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获取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目录课标要求活动建议

引言

认识生物

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动物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中学生物实验的常用工具

生物体的结构

细胞

第二节生物体

生物的营养

植物的营养

人和动物的营养

第三节其他生物的营养

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完成生命活动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合无机盐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作合理的膳食计划

关注食品安全

捕捉鼠妇(或蚯蚓),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鼠妇(或蚯蚓)的生活环境

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

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材料,通过模仿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观察某种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分裂中有染色体的变化)

通过植物器官的角色扮演,理解植物体各器官的相互关系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

教材目录课标要求活动建议

第五章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六章生物的呼吸

植物的呼吸

人体的呼吸

其他生物的呼吸

第七章生物的排泄

第一节排泄的意义

第二节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三节人体皮肤的排泄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八章生物的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的形成

运动的意义

第九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感觉

激素调节

动物的行为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概述血液循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概述肺部与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分解

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区别动物先天和学习行为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血涂片

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鉴定的录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

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资料。

观察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行为

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目录课标要求活动建议

第十章生物的生殖

生物的有性生殖

生物的无性生殖

第十一章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的生长和发育

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第十二章人的健康生活

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二节免疫

第三节安全用药与急救

第十三章遗传和变异

生物性状的遗传

生物的遗传物质

人类的遗传

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受精过程

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描述鸟的生殖发育过程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

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描述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认同人的优生教育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人工授粉等活动

观察有关的模型、挂图,观看有关的影音资料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组织培养的活动或参观组培生产基地

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举办青春期教育的板报,有条件的地方参观性教育展览

饲养家蚕或其他昆虫

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

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用自制的孵化箱孵化鸡卵,观察鸡卵孵化的全过程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有条件的地方收集(包括从报纸、书刊、网络)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列出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名录

收集家庭常备药品的标签,分析药品标签包括的信息

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

模拟练习老年突发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的急救

收集和交流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资料等信息

观察某种生物(如金鱼)的变异现象

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

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

高二年级:

监测内容分项细目要求备注

绪论生物的基本特征A

生物科学成就A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A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及其作用B

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真核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及功能B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A

细胞周期的概念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B

细胞分化和衰老A

细胞的癌变A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酶的发现及其B特性A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B

细胞呼吸B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A

植物的矿质营养A

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C

糖类代谢B

脂质代谢A

蛋白质代谢A

自养型和异养型A

需氧型和厌氧型A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A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A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B

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B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A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殖的类型A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C

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B

生物的个体发育A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C

基因的表达B

因的分离定律C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C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A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A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C

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C

生物群落的概念A

生态系统的类型A

生态系统的结构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A

生物圈的稳态C

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A

光学显微镜操作技术制作临时装片A

临时装片的染色A

使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玻片标本A

生物体内物质的分离、鉴定技术淀粉、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A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A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A

生态学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A

设计实验方案

做出假设和预期B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B

收集数据、解释证据或根据证据做出合理判断B

观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三年级:

分类内容要求备注

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种类及作用A

水和无机盐离子的作用B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B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意义B

细胞周期的概念A

无丝分裂A

细胞的分化与全能性A

细胞的衰老和癌变A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A

二、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酶化学本质A

特性B

酶需要适宜的条件B

ATP分子结构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B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种类、过程、意义B

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B

农业生产中的合理灌溉B

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B

植物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利用A

合理施肥B

光合作用过程、意义,影响因素及应用C

C3、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A

人和动物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及对人体健康的意义C

微生物微生物的结构、营养、代谢与繁殖C

Ⅱ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B

三、

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的种类A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B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B

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A

体温调节B

免疫B

内环境的稳态B

四、

生命的延续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种类及特征A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B

受精作用B

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物质的证据A

DNA的结构、复制与功能B

基因的结构与表达B

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C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C

人类遗传病及预防后代患遗传病的措施A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A

遗传变异与进化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B

生物的个体发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A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A

基因、环境因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C

五、生物与环境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因素及其作用A

种群及其数量变化B

群落的概念及结构特征A

生态系统的类型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B

生态环境问题C

六、

验、

生物科学技术

光学显微镜操作技术:

制作临时装片A

临时装片的染色A

使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玻片标本A

生物体内物质的分离、鉴定技术:

淀粉、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A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A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A

生态学调查: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B

生物学新技术:

细胞工程A

发酵工程A

基因工程A

设计实验方案做出假设和预期C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C

收集数据、解释证据或根据证据做出合理判断C

观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监测形式:

初一、初二年级:

包括书面笔答和实践活动考查两部分

笔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识图作答题、分析说明题等)两类题型。

实践活动考查内容包括生物学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部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的现象、原理及其分析说明等内容的考核放在书面笔答部分,对实验的实际操作的考查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由学校生物教研组组织实施,县教科研中心中教部负责抽查。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要客观,以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二年级:

监测方法采用书面笔答和实验操作考查两部分,笔答采用闭卷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绘图、识图作答题、实验设计和分析说明)两类题型。实验的实际操作考查与北京市高中会考实验操作考查一并进行。

高三年级:

监测方法采用闭卷书面闭卷笔答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绘图、识图作答题、实验设计和分析说明等)两类题型。与高三一模并进行

六、监测时间和范围:

监测时间:

初一年级: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初二年级: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实验操作考查:初一、初二每年一次,具体时间由各校安排,把时间和题目报教科研中心中教部。

高二年级: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二学期:6月初与高二会考模拟一并进行;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实验操作考查::5月份

高三年级:3月份,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监测范围:

初中以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正文七年级第1册、第2册、八年级第3册、第4册的必修内容为考试的基本范围。初一第一学期:七年级第1册;初一第二学期:七年级第2册;初一第一学期:八年级第3册;初一第二学期:八年级第4册。

高二年级:以教育部2002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生物必修课的内容为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二册正文部分考试的基本范围。其中,第一学期考试范围为第一册,第二学期为第一册和第二册两册。

高三年级:以教育部2002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生物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为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二册和《生物》(选修)全一册正文部分为考试的基本范围。

八、难度:

初一年级: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比例约为8:1:1。

初二年级: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比例约为8:1:1。

高二年级: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比例约为6:3:1。

高三年级: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易、中、难比例约为4:5:1

九、评价等级:

1.笔答成绩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2.实验操作考查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