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3:52:07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1篇

争端

当天出庭的陈建良一身深色西服,面色平静,他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在陈建良律师梁赤看来,当前处于“风口浪尖”的陈建良肯定会有所顾忌,“尽管我对这个案子抱着有很大的信心会赢,但他还是比较慎重。”

曾延华投诉的对象是44岁的陈建良,1992年由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后至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2005年7月,陈建良被院方指定临时负责主持科室工作,身为主任医师的他同时任暨南大学医学院领导与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导。

一切的争端缘于曾延华的一篇网文。从2006年4月份开始,曾延华将一封实名投诉信公布于互联网,标题长得吓人,为“谁来切实管管医疗行业的医疗质量,医疗法规执行,技术论文造假和医疗乱收费?―个美国博士回国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医疗实名投诉无门的经历”(以下简称《谁》文)。文中曾延华直指同事陈建良在2005年1月至12月期间的7例动脉瘤夹闭术死亡6例,死亡率为85.7%,他措辞激烈地称这是“恶性的医疗效果”、“奇高的医疗死亡率”、“所有神经外科大手术,他都心里没有底,都敢开,都不怕病人死”,曾延华的文章引发各网站相继转载。他的行为被同科室的一些医生认为是“―个人和―个系统的斗争”。

曾延华反映的陈建良的4个问题是:学术造假,用造假的学术论文换取职称晋升;动脉瘤夹闭术7例死亡6例,死亡率奇高;违规处理病人;乱收费。从2006年2月14日开始,曾延华分别向深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深圳市办、深圳市人大、深圳市卫生局、广东省卫生厅等单位递交了实名投诉信。“我向医院反映,医院一直没人管。之所以投书网络,是我在历经一年投诉无门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曾延华感叹。

但就是这篇文章,让陈建良感到把他“从―个好好的医生变成了杀人犯”,“对我的身心健康、名誉和工作都造成了极大损害”。他将曾延华告上法庭,指控其“侵犯名誉权”。

陈建良的律师梁赤认为,《谁》文有29处使用了侮辱人格的字眼,曾延华在互联网上大面积传播此文,是故意行为而非过失行为;曾延华采取了诋毁别人、抬高自己的做法,具有主观恶意,“曾延华发表的网文已超出学术讨论的范围,侵犯了陈建良的名誉权”。

二审二次开庭时的―个细节是,法官提醒曾延华,法院不是审查科学论文的真实性,要求曾延华对其是否侵犯对方的名誉权举证。

“我说的全部是事实,我搞不清楚一审为什么会败诉。”曾延华一脸困惑,他不厌其烦地对记者解释那些专业的医学词汇,对其中的很多数据他都能脱口而出,并快速地在一大摞材料中找到它们,――印证自己所言非虚。

签名信

一场人事“地震”已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发生。深圳当地媒体报道:2006年12月14至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3次曝光深圳市人民医院乱收费现象,12月19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对与事件相关的神经外科副主任陈建良、护士长刘丽君停职调查;12月20日,深圳市卫生局紧急召开全市卫生系统干部会议,通报深圳市人民医院存在乱收费行为,宣布该院院长周汉新停职调查。

2006年10月24日下午2点半,深圳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周汉新及相关院领导专程赶到神经外科,召集全体人员开会。

“当时我们已经知道医院作出了暂停陈建良和曾延华医疗工作的决定,医院对曾医生的这个处理我们很有意见,周院长宣布那个决定以前,神经外科全科医生都罢会,10分钟以后才到会场。他们两个人从去年10月底到12月底就没上过班。”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方滨(化名)回忆。

2006年10月25日上午9时,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13名医生集体面交医院业务院长与党委书记一封全体签名信。

这份措辞激烈的全体签名信声称:“自从陈建良担任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和科室临时负责人以来,神经外科医疗投诉和医疗事故接连出现。该同志总是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无故制造事端、制造混乱、浑水摸鱼,严重影响了科室的正常工作,并直接导致我院神经外科在深圳市同类行业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神经外科的声誉、和谐、安定、健康发展,我们强烈要求院长、书记及院领导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规定和我院院规对陈建良进行处理,取消其科室临时负责人并撤销其神经外科副主任等行政职务,调离神经外科,尽快还给神经外科一片净土,以示正气。”

除陈建良、曾延华、原科室主任吴耀晨与在欧洲担任访问学者的陈叙东以外,神经外科13名医生全部签名。

“当神经外科的医生递交了集体签名信后,其他科室的医生都很惊讶,那时矛盾显然已完全激化。”深圳市人民医院―位医生这样评论:“理应珍惜这些医生们说真话的勇气。”

“要科室所有医生都签名很不容易,但我们一致认为,让陈建良离开神经外科是为了科室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医生裴江表示。神经外科医生方滨承认,此前,“谁也不想起头,得罪某个人,反正都有饭吃,没必要撕破脸。”曾延华与陈建良的案子无疑成为不可忽视的“催化剂”。让医生们感到医疗安全与科室的有序环境更为重要。

“由于陈建良的学术(地位)和声望较高,他在医院的人际关系搞得非常不好,他就是因为恃才傲物,从上到下,关系弄得很僵。”陈建良的律师梁赤向记者坦承。

“7死6的高死亡率,对整个神经外科都是直接硬伤。”一位神经外科医生这样感叹。

“陈建良的手术水平在科室里算是好一点的,但他的手术水平还不足以成为学术带头人。他的动脉瘤夹闭术7个死6个,不管怎么说,肯定不正常。按照卫生局的标准,整体的动脉瘤夹闭术死亡率不能超过5%,就是说成功率应该是95%。”方滨解释。他强调,内地一些医院就规定,由主刀医生负责的单病种手术如果连续死亡3名病人,院方就要让他暂停手术、总结原因,而“我们医院没有这样的监控标准”。

“我们的工资差别很小,做手术基本没什么创收,差别主要是奖金。病人多了,治疗得多,用药用得多,他奖金肯定就高。(陈建良)他以前在我们科室就是奖金比较高的,他肯定存在过度检查和治疗的问题,要不然奖金就不可能高这么多。他可能不会太刻意追求,但作为科室负责人,他是默认这样做的。”在接受记者当面采访时,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何文磊(化名)肯定了开单医生与医院的“三七分成”之制度。

医生方滨告诉记者,就在2个星期以前,深圳市人民医院走马上任的新院长杨松召开了―个神经外科全科医生的座谈会,“杨院长的意思是,要你们团结是不可能的了,他强调了‘合作’精神。”

没有赢家

曾延华坐在空无一人的深圳市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的神经外科门诊室,对着空荡荡的走廊发呆。

深蓝色衬衣扎在同色牛仔裤里,曾延华很随便地在外面

套了件白大褂。大多数的时间里,他就在这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等候病人的到来。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曾延华断断续续工作了4年时间,15年以来一直是副高职称,他自称“手术效果跟职称是负方向”。

2007年3月20日下午2点半,曾延华终于等到了当天第―位病人,经诊断为“咽炎”。此前曾延华最近的一位病人出现在3月9日,经诊断为“枕骨隆起”,在头部,“算是跟神经外科稍微能扯上点边儿”。他自嘲,给记者摊开了从2007年1月30日至今的病例记录,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曾延华等候到了24位病人,从内痔、软组织劳损、偏头痛到腹部不适,症状各异。

“我现在相当于‘被流放’。把我扔到了这里,我还能呆下去吗?呆不下去就回美国吧。”从2006年6月25日接到深圳市罗湖区法院的通知,成为了陈建良的“名誉侵权案”的被告以来,将近一年的时间,曾延华的生活完全偏离轨道。从今年1月份开始,“喜欢手握手术刀”的曾延华被院方告知,他将被调离至医院的神经外科门诊部工作。这意味着,除非离开,他会远离手术刀。

记者随后也了解到,2006年10月27日,陈建良向医院领导表示要辞职离开神经外科;两日以后,他又向医院领导表示先辞去神经外科负责人职务。而从2007年1月3日,陈建良就开始到深圳市人民医院的普通门诊部上班了。

神经外科医生方滨告诉记者,目前院方虽免去了陈建良的神经外科临时负责人职务,但仍保留了他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头衔,他在神经外科仍有一间副主任办公室,而神经外科的具体工作在2006年11月1日开始由赵永扬医生正式接管。

“如果曾医生的举报不是涉及到违规医疗和乱收费的问题.可能他现在的处境不会这么艰难。他什么都没得到,浪费了这么多精力,最终官司还可能输掉。说真话得不到好下场。”医生何文磊感喟,他表示医生们对曾延华曝光“医疗黑幕”没有意见。

就医疗系统的种种“黑幕”,曾延华频频接受媒体采访,他强调自己揭开的仅仅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医疗黑幕”的“冰山一角”。

对违规医疗与乱收费的取证最让曾延华头疼,他殷切希望,医院能向法院方面提供7例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病例与乱收费的电脑记录,这些资料都需院方盖章确认,但院方拒绝了他的请求,他因此常担心法院不采信自己千辛万苦弄到的“证据”。

去年国庆期间,以“一个病人的收费有争议”为由,曾延华在医院电脑室侥幸找到了神经外科一些病人的乱收费记录,“这相当于是‘半偷’出来的,医院不可能盖章,后来法院也没有核实。”

在一些医生的帮助下,曾延华到医院病案室“借”到了7例动脉瘤病人的病例原件,“我躲在医院病案室外面,把其他医生拿出来的病例原件塞在包里,复印后,赶紧打的到法院,将病例原件与复印件交给书记员,一页一页对完后,又马上打的到医院还回给医生们”,在曾延华回忆中,整个过程很紧张,“我怕连累人家”。记者随后向部分医生求证,得到确认。

“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和医院无关呢?!”曾延华反问。

深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董日升在两度接受记者采访时态度极为谨慎,他强调:“(曾延华和陈建良)他们两个在法庭上怎么弄是他们私人的事,作为单位我们现在不想介入。因为案件在审理,我们说了以后怕对他们有影响。”

记者就曾延华在院内一年实名投诉无门的情况向深圳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周汉新求证,周汉新表示自己现在已不是院领导,“这个事情找其他人了解”。而医院党委书记董日升则直截了当地称“不说这个事”。

“这肯定不仅仅是两个医生之间的矛盾,曾医生反映的分配不公平、乱收费、单―病种的死亡率很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按照医疗规范进行术前讨论……这都留下了医疗隐患,这肯定是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是整个卫生系统的问题。如果医院及早重视曾医生反映的情况,就会在医院范畴的解决。”神经外科医生何文磊认为院方的解释让人难以信服。

“我们对老曾的评价是正面的,像他这样敢于揭露黑幕的人是万里挑一,我们都支持他;但医院刚好相反,因为他把医院的一些东西捅到外面去了,捅了娄子。”何文磊解释。

在医生方滨看来,“曾延华这样做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有可能他长期在国外,跟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样,所以他能站出来。但现在他知道有多难了。”

在寂静的夜晚,曾延华对记者讲述自己近一年来的遭遇时,闷头抽烟,一根接一根,他告诉记者,他很感谢他的同事,他们常常让他“感到温暖”,同科室的医生能大胆面对媒体,这让他深感自己并不孤独,“他们都是有良知的医生”。

他说自己平时为人很随和,现在却渐渐感觉到“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没有人监管这个医疗制度,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但这个系统要自我遮盖,它容不得你站出来。”他费解的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法院接下来还会不会再收我的新证据?”他询问,表情又倔强起来,眼神渐离阴霾,“总要讨一个说法”,曾延华执意将全部的司法程序走完,不问结局。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2篇

与印象中的外科医生不同,张荣教授清瘦儒雅,不像是手术室里要站台十几个小时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也许因为是儿科方面的专家,所以心“年轻”,外貌也很年轻。

小儿神经外科≠成人神经外科缩小版

“神经外科还分小儿版,年纪小的单独分出来是因为比较‘小’吗?”结果张教授认真地说:“小儿神经外科绝不是成人神经外科的缩小版,单独把它分出来作为神经外科的一个亚专业是特别有必要的。小儿因为生理上的特殊性,所以有很多疾病是成人并不会出现的。”

张教授在2002~2005年间分别在德国梅茵茨大学神经外科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做访问学者,在国外学习小儿神经外科的专业知识。回国后就着重开展临床亚专科工作,2005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成立小儿神经外科亚专业组,建立并完善了这个神经外科中的小众亚学科。

小儿神经外科有自己的特点特色,绝不是成人神经外科的缩小版。比如从先天性疾病来讲,主要以小儿神经系统的畸形为主,包括多种类型,且很多类型在开展成人神经外科时并没有留意到,所以处理上会有些不正确,如小儿的脊柱裂,以前只知道切除包块,关闭闭合不全的椎管,但其实更要注意修补缺损、切除瘘管和重建神经管的过程。另外,从小儿神经系统肿瘤来说,小儿神经系统肿瘤有的并没有成人版。有的成人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非常高,即使手术后预后亦不佳。但有些小儿的恶性脑肿瘤手术后,配合个体化治疗,生存十年以上的非常多。

小儿脑肿瘤早发现

儿科医生也叫“哑医”,因为孩子的表达还不够成熟,会影响对疾病的描述。张教授把临床上见到的儿童分为“小小孩”和“大小孩”。对于“小小孩”,如一岁以内的婴幼儿,他们不会表达不舒服,得靠大人发现。张教授说,如果发现小孩子习惯于用一侧手,另外一侧的手不大用,这时就要怀疑小孩子不活动的那侧肌力是否比较差。另外,发现小孩子哭吵得很厉害,或者出现惊厥等,家长都要足够重视。对于更小的、头颅囟门还没闭合的小孩,如果颅内压高,则短期内头围会增长过快,甚至眼睛不愿意往上看,这点也需要引起家长注意。孩子频繁呕吐也要当心,小孩子呕吐虽然常见,但是经常性、喷射性的呕吐还是应该提高警惕,排除胃肠道疾病后,可筛查是不是有脑部疾病。

至于“大小孩”,早期最常说的症状是头痛,家长可发现孩子有走路不稳、眼睛看东西看不清等症状。其中有的小孩子到肿瘤很大了才会发现,如脑室内肿瘤早期视物不清并不明显,等到视力很差了才来看,也就是等到脑积水出现,头痛、呕吐,甚至看不见了才来就诊。这时候疾病往往已经到后期了,肿瘤往往已经长得比较大了。

“大小孩”如果出现视力改变,当然首先要查一下视力能不能矫正,视野有没有缩小。比如鞍区颅咽管瘤,在视交叉前的肿瘤,孩子会有双颞侧偏盲,两边看东西就看不到,视力改变,视野缩小。有时候视物改变会伴有特定的症状,如爱饮水,多饮多尿,甚至有早熟现象,这时就要考虑孩子脑部鞍区是否有病变。

神经系统肿瘤没有有效的预防方式,只能尽力做到早发现。张教授建议,如果有直系亲属患过相关疾病的,如神经纤维瘤病、血管母细胞瘤,可以通过早期筛查血液,初步了解基因有无改变。

神经导航助精确切除病灶

目前小儿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优选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报告对确诊肿瘤类型非常重要,关系到肿瘤的类型及分期,是指导后续放化疗治疗的重要指征。虽然有的生殖细胞瘤不手术,直接放化疗效果也不错,但不知肿瘤类型和分期,对临床放化疗剂量及用药都会有影响。

张教授说:“以前手术开展的比较少,是因为许多肿瘤生长部位很难手术,比如说松果体区、鞍区,从以前的技术、设备角度来讲,很难做到全切除。有的松果体区肿瘤因为手术难,医生觉得手术风险太大就放弃了手术,直接去做放疗、化疗了。但因为没有拿到最后的病理诊断,所以很多放化疗效果并不好。更有甚者,由于未能切除肿瘤,一些良性的肿瘤因得不到适当治疗而贻误病情。”现在,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就可以相对安全地切除肿瘤。对于位于功能区的肿瘤来讲,通过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可以精确地标明功能区,准确定位肿瘤,很小的肿瘤都能找到,使肿瘤能切除干净,且危险区的提示又能让医生避免手术触碰功能区而造成损伤。张教授说,现在能够通过手术治愈更多的患者,作为医者,他还是很受鼓舞的。

儿童神经系统肿瘤手术后康复比成人要好,因为小孩子正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神经系统重塑性好。对于恶性肿瘤,放疗和化疗是很好的控制肿瘤复发的方式。一般来说,5岁以上小儿可选择放化疗,5岁以下的患者一般不建议放化疗。

亚专科,术业更专攻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系统肿瘤、先天性畸形、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国内小儿神经外科起步较晚,但经过几代医家的努力,于2006年成立了中国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2013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张教授介绍说,上海目前除了华山医院以外,开展小儿神经外科的医院尚有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院等。小儿神经外科亚专科的分出及学会的成立,很大程度地推动了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流更充分、更有效。

华山医院自从2005年开展小儿神经外科亚专科以来,特色做神经系统肿瘤、血管畸形、烟雾病等疾病的治疗。科里年龄最小的颅内肿瘤患儿6个月不到。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排名前5位的肿瘤中:髓母细胞瘤的肿瘤全切率为90%以上,结合术后放化疗,5年生存率达到80%左右;颅咽管瘤的全切率为95%以上,其中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全切率为90%以上,次全切除后行伽玛刀辅助治疗的5年控制率达100%,术后无昏迷、瘫痪等早期严重并发症;5年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总结了临床经验,通过先手术切除或活检以明确肿瘤性质,再根据肿瘤具体类型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疗效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期水平。在对于颅裂脑膜脑膨出、脊柱裂脊膜脊膨出、小儿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

张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小儿组委员,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学会委员。2000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病理解剖与细胞学系进行神经肿瘤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及2005年分别赴德国梅茵茨大学神经外科与美国UCSF神经外科做访问学者。近5年来在国际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6篇,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同时作为副主编出版《临床鉴别诊断与治疗系列――现代神经外科手册》一书,并参与编写多本专业著作。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3篇

说到神经外科,很多人会觉得是个相当神秘的领域,这不仅因为神经系统本身就充满了玄妙和复杂,也因为病患者的治疗结果直接影响他以后的生命方式:是健康地活下去,还是需要依靠别人照料,抑或是死亡。幸运的是,王忠诚这位先后攻破了6项世界性的难题、取得了6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相关著述2100多万字的老医学专家,让世界上上万神经外科病人起死回生。是他,使中国的神经外科在世界医学之林挺起了脊梁!

“我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伤员痛苦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

王忠诚差半年就高中毕业时,因为家里比较困难被迫辍学,后来校长给他写信,一再地请他返校念书才得以续学。“我本来是想学工的,因为我想,使国家强盛,必须工业发达:后来我一考虑这个上学太困难,经济很困难,要靠自己恐怕非常非常困难,所以我被几个大学录取时,选择了北平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因为不要钱,不收学费。”在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无奈的愿望支配下,王忠诚走进了医学学府的门槛。在大学里,王忠诚半工半读地边挣钱边念书,通过自己赚来的钱维持生活。那个时候,他在外边从事家教,冬天还给居民送煤,来挣可怜的生活费。

在许多同学帮忙下,王忠诚才在读与不读中坚持读下来。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有了薪水,日子才稍好一点。

不多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刚刚学了两年外科的王忠诚踊跃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作为天津医疗队的小组长之一来到鸭绿江边,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

“冲啊,冲啊……”很多战士因头部中弹而受了脑外伤,临终前,不少人在昏迷中还高喊着冲锋口号。这喊声,在王忠诚的脑海里至今清晰如昨。那时,很多战士都是脑外伤,但内科、外科、骨科都可以治的王忠诚,却做不了脑外科手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死去,束手无策。

若是在今天,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通过开颅手术治好的病,在那时整个医疗队的医生们也都没有办法。因为,他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没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医生,全中国也没有一家医院有独立的神经外科。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当时条件很艰苦,因为没有现成的课本,也没有教材,大家只得到没有主的坟地去挖颅骨以解剖做实验。“挖的时候味道很难闻,挖出来那颅骨里面都是蛹,要把它洗干净、煮、再漂白,再把这骨头一个一个地穿起来做标本。教科书没有,只有从前在学校学的解剖书。在初学神经外科时王忠诚走了不少的弯路。

一次次挑战不治之症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中枢神经支配人的知觉、思维、语言、内脏功能和肢体活动,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细胞极为脆弱,缺血缺氧5分钟就告死亡,而且不能再生。在直径不到1mm的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次手术前,王忠诚总是从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想到病人可能出什么情况、怎样预防或怎么挽救,尽量让手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国神经外科创业初期,由于不掌握当时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诊断技术“脑血管造影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很难的。因而,治疗就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的神经外科界有“诊断难死人,手术累死人,疗效气死人”之说。那时,血气方刚的王忠诚认识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决心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他开始在解剖尸体上练习。由于社会观念的限制,在尸体上的研究试验,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时值盛夏,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室内,窗户也要蒙起来,尸臭催吐、大汗淋漓,全不顾及。在尸体上寻找脑血管通路练习经皮穿刺,虽然没经X光验证是否刺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但他终于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初期的六七个小时确诊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后又经过7年的积累和对照手术分析,王忠诚所著、我国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资料的《脑血管造影术》问世,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

和那个时代创造的很多奇迹一样,他是用身体的代价换来一次突破。就是因为当年在毫无防护条件下的造影实验研究,他的身体承受了大量射线侵害,至今血液中的白血球数一直在4000个/mm3(正常为7000-9000个/mm3)以下。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他曾患肺炎、两度胸积水,却始终不悔。

几十年来,他研究并总结出脑血管造影术,第一次利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新方法完全切除脑垂体腺瘤,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在国内,他是将手术刀探进人体生命中枢的第一人。他创造了令国内外同行叹服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豪情满怀地说:“现在,世界上能做的神经外科手术,我们国家都能做,而且手术技巧和质量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13小时创造医学奇迹整个手术堪称“艺术”,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健康、快乐、财富是人生三宝,王忠诚正是通过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把这三宝直接或者间接地赠送给了千万个家庭。

无影灯下,王忠诚那双曾拯救过许多生命的手,小心翼翼地揭起一块颅骨。刹那间,一团粉白色颤悠悠搏动着的脑体显现在眼前。他端坐在手术台前的圆凳上,透过花镜和放大10倍的外科显微镜,给一位偏瘫患者进行小脑血管吻合术。这是1977年的一个病例。早在1976年,王忠诚从文献上看到美国和瑞士的医生已成功地做了这种高难度手术。他想,如果我们掌握了“吻合术”,就会给许多中国的脑血管病人带来福音。从此,他把这个项目列为攻关的目标,一遍又一遍地吻合着动物的脑血管……

王忠诚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有口皆碑。他一次又一次在手术后虚脱病倒,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病人所赠送的礼物;一次又一次到贫困山区为那里的人们诊疗。

2000年6月6日,王忠诚主持的一台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完整地切除了一个直径达6.5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世界神经外科领域上的又一个奇迹。病患者周易是个来自云南昆明的小伙子,他的祖父、父亲、伯伯、叔叔都是由于脑瘤在青壮年去世。周易也陷入厄运――一个大脑瘤长在生命中枢旁。他的母亲不愿意向命运低头,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给王

忠诚写信求救,甚至愿意捐出自己的活器官来换回孩子的生命。

周易的脑部CT片寄过来了,王忠诚发现,周易的肿瘤直径达到了6.5厘米,相当于一个孩子的拳头大小,而且长在后脑深处的颅底部分,紧挨着脑干和小脑之间,因为长时间挤压,脑干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一边是成功率很低的世界性难题,一边是危在旦夕的年轻生命,王忠诚当即和院领导研究决定:通知周易来京手术治疗。手术难度世界罕见――周易做过两次手术,脑组织正常结构被破坏;天坛医院此前曾完成过3例类似手术,但瘤体都比这次小。

已经债台高筑的母亲却觉得不能两手空空就去看病,于是拼命地省吃俭用,每次只吃米饭和土豆,希望能筹到去北京看病的钱。从1999年12月到2000年5月,王忠诚不断让科里的医生写信打电话催促周易的母亲,让她尽快带孩子北上。周易的母亲最终通过社会各方筹到两万块钱来到天坛医院。6月6日,王忠诚主持了13个小时的手术,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周易的生命。手术成功了!等在手术室外边的母亲声泪俱下:“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一个延续了几代的厄运终止了,一个神经外科的医学奇迹诞生了。现在这位小伙子已经完全恢复健康。

人们经常说,“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但王忠诚却认为,自己不但不聪明,而且“比别人反应都慢”,他把成功的要素归结为自己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王忠诚说:“我做手术的死亡率很低,因为我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的安危。”

站在学科前沿满意而又不满足“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前些年,王忠诚每周都要做4到8台高难度手术,患重病不能主刀时,王忠诚则到手术室助阵;现在除了研究教育工作,他仍然走在第一线,坚持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

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王忠诚渐渐开始离开手术刀。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但他著书的笔从未停过,他要将手术刀的神话记录下来,成为后人的财富。在他的带领下,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和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

半个多世纪来,他不停地求新、进取、发展,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一次次向另一个“不治之症”进军,使自己所率领的中国国家队站在了世界前沿。这一辈子他带了很多的学生,他亲自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就有70多人。全国上万的神经外科医生中,有近1/3是在王忠诚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教他们医术,更重要的教给他们行医原则。“作为一个医生,要真正地体贴病人、关心病人,不要把医生的身份高于病人。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王忠诚曾说,这么大的国家只靠一两个好医生是不够的,必须把技术传播开来,百姓才能受益。全国除以外的所有省区,都留下了他讲学和技术指导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天坛医院在全国建立了22个技术协作单位。他一直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科医生培养之路。2004年,在他的领导下,建成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从课程设置到学习周期,从招生到培养,都是王忠诚精心设计的。

半个多世纪来,他创新进取,救危济难,著书立说,提掖后人,获奖无数,荣辱不惊。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中国卫生界最高奖“白求恩奖章”,同时他也是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获得者。1997年他将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00万港币捐给北京市卫生局用于首都卫生系统培养人才。这次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众望所归。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4篇

顾征,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迄今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已达30年。擅长颅脑外伤及颅内各类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鼻蝶微创垂体瘤手术治疗,环枕畸形脊髓空洞及各类脊髓肿瘤的治疗,立体定向治疗,对于脑积水及颅内感染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是微创穿刺治疗颅内血肿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从医30载 托起数 千病人生命之舟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中枢,中枢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从事神外,对医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有难度,有风险,但是顾征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顶住了现实的势利和浮躁的影响,在神经外科医学领域一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耕耘着。自1982年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顾征毅然选择了神外这一专业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了人生新的求索。当时,我国神外专业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顾征见证了我国神外专业迅猛发展的30年。在攻克神经外科医学难题的道路上,他倾心学习、不断探索,持续积累,逐渐成长为了一位医术精湛、病人信赖的医学专家。

在医疗技术方面,他领衔的团队于1992年率先开创了微创颅内穿刺技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易于操作等优点,近3000例病患从中受益。该项技术于1995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至今为止已参加大小各类学习班授课100余次,其中包括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中国医师学会,中华医学会等部级学习班。为全国各地为许多基层医院的神经内外科,急诊科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临床医师。据不完全统计,自此项技术正式推广以来,已有十余万病人得到此项技术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医学福音 开创国内神经外科先河

脑卒中病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三高”,即高发病率,高至残率,高死亡率。而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两个学科是泾渭分明的――神内多偏重于保守治疗,适合于一般出血量较少的病人。神外则更偏重于通过开颅手术的方法来治疗。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对于颅内出血量较大的病人,神内是鞭长莫及的,因为无法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没有针对血肿这一主要病因的处理,而只能对其并发症进行治疗,所以疗效不尽如人意。然而外科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术前对病人一般情况也有一定要求,病人家属对手术也有一定顾忌,使许多病人失去了积极治疗的机会,而且,由于治疗周期长,手术效果欠佳,使一些外科大夫也不愿意涉足。甚至在有些医院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重症的脑出血的病人,越是没有科室接收,一直放在急诊室,直到病人去世,我国神经外科的老前辈赵雅度教授曾对顾征大夫说过:“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也是病人”,“他们也应当得到应有的治疗”。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刻在顾大夫的脑海里。有没有一种治疗办法,能够同时吸收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两者的优点,既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也便于大夫操作,为攻克这一学科难题,顾征医生及其团队从1992年开始对微创颅内穿刺技术进行了大胆实践。在穿刺针的研制过程中又得到了赵雅度教授的亲临指导。使这套针具具有针钻一体,硬通道的特点,即钻颅和放置引流通道一次完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手术操作步骤,极大的降低了干预性治疗颅内血肿的门槛。清除颅内血肿不再是神经外科的专利了。许多神经内科,急诊科大夫也可以熟练的掌握这一技术,使得大量脑出血的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简易血肿穿刺定位方法。1995年该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开始,他们将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国30多个省市都开展了这个项目,也是卫生部“十年百项”医疗技术推广项目。连续参加了“九五”,“十五”,卫生部组织的“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科研项目。

199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研究,用于治疗脑积水和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室系统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著有《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临床安全性探讨》一文;现在这一治疗理念已经得到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普遍认同。2003年与黄红云教授一起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研究。改进了脑室穿刺引流技术,大大简化了术前操作,突破了场地的限制,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每年除了完成大量颅内肿瘤及颅脑外伤手术以外,目前,和天坛医院、佑安医院合作,顾征及其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全新的尝试――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案研究。胶质瘤作为最为常见、复发率致死率极高的颅内肿瘤,国内外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这项尝试就是探索手术以外其他的治疗方法,以期到达延缓肿瘤复发,延长病人生命,最后治愈肿瘤的目的。目前次项实验已进入三期临床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系病人 用真情赢得尊重和厚爱

走进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些发自肺腑的赠言,句句感人,字字真情,表达了广大病人最真挚的心声,也是对顾征医生治病救人最诚挚的谢意。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医生的追求就是为病人谋幸福”。我们对病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善待病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是许许多多病人和病历积累的结果。所以他对病人满腔热忱,把病人当成朋友,亲人一样对待。在30年的行医生涯里,始终秉承北京朝阳医院“善良、责任、能力、关爱”的做人准则;“诚实、勤勉、细致、人道”的做事风格,竭诚为患者服务。“家庭服从工作”、“电话就是命令”,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手术台上,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神经外科手术时间通常时间较长,有时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整夜不眠不休,全神贯注手术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总是等病人情况稳定一些再回家,有时回家了,脑子里想的还是病人的病情。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手术台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从上手术台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和时间赛跑,和死神搏斗”。在医院的大舞台上,他们在完善着医界的“仁心仁术”。

在病人眼中,顾医生是一位“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好专家。在保证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他时刻为患者精打细算,节约治疗费用,以真情赢得了病人的尊重和赞誉。

在年轻医生眼中,顾征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他注意对年轻医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术前常常指导年轻医生如何如何看片、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提醒手术的注意事项及风险。术中常常手把手地指导医生如何操作,使患者的创伤最小。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31-02

神经外科与普通外科相比具有其独特性,专科性更强,临床的医学生初次走向社会,接触神经外科,怎样才能在短暂的神经外科临床学习阶段迅速有效地培养神经外科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复杂的神经外科专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神经外科临床带教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培养和建立合理神经外科临床思维

初次接触神经外科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神经外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对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所了解。但这些理论知识大都停留在课本上,没能很好地和具体的疾病联系起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神经外科临床思维,带教老师每天查房时,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系统、合理地采集病史,全面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的详细检查,并结合神经外科的专科特点,帮助他们详细、全面地分析病情,使学生逐渐建立合理的临床思维;不要刻板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病,用什么药,做什么手术,不然学生建立的临床思维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系统、合理地采集病史,全面规范的体格检查,才能有正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而正确的诊断方法有赖于正确的临床思维,要把逻辑思维运用于疾病的诊断,让学生懂得诊断疾病的逻辑程序[1],逐步建立合理的临床思维模式。在进行病例讨论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将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将之前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那些机械的、不理解的、被动接受的知识转变为现实中主动、生动的、积极的探索。使学生加深对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的理解,并对病情的预后产生感性认识,使学生发现自己在临床思维中的不足,逐渐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改变了学生还停留在学校时的临床思维状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归纳总结,使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得到巩固和强化;对学生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多举例说明,找到正确的临床思维程序。根据问题进行临床思维方式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不明白的问题,使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作为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再发现的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的临床思维,学习过程要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将书本的知识机械性地、陈述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意结合具体病例有针对性地讲解疾病的特点,这样既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比如遇到垂体瘤的病例时,病人常因表现“闭经—泌乳—不孕”而误诊为妇科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容易闹笑话,由此,可以先讲一些临床误诊闹笑话的病例,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讲解将垂体瘤误诊为妇科疾病的原因,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知识,这样学生会很快接受并记忆深刻。在接触到每一病种的时候,开始就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围绕问题思考,主动查阅大量有关资料,根据问题寻找答案、积极讨论,把学习主观能动性转化到行动中来。在神经外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师生间要多进行互动,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掌握及提高神经外科专业病历书写技能

病历书写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学中绝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实习中须反复强化,神经外科疾病病情急、危险大及变化快和多是其特点,多数病例需要紧急处置,因此,病历书写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详细记录的病人的专科情况及熟记神经外科的各评分标准,具体描述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评分、肌力及肌张力的情况、神经系统的检查情况等等,并要如实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的时间、过程及一些可能跟本病有关的阴性症状及体征。避免因遗漏某些阴性症状及体征而对病情的判断出现误差。

四、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神经外科专科性较强,在神经解剖学上的特殊性使它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等方面形成许多特点,常常需要用特殊的、大型检查与诊查方法进行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由于神经解剖复杂,因此神经外科教学必须需要立体形象思维,多媒体能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其成为生动的、丰富的、图文并茂的神经解剖系统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神经外科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周进行一个下午的多媒体讲课,使学生加深了临床上所接触到及学到的知识,但实习阶段多媒体课件应有别于课堂上的课件,应做到文字精炼,选取的图片、图像典型,画面的设计和动画的选取切忌“花哨”,当用则用,不用则弃。尽量使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图片,特别是学生们在临床中遇到的病例,这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五、神经外科手术教学贯穿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过程

神经外科手术教学是神经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处理不好可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神经外科的手术专科性强,其操作的器械及设备较复杂,手术操作要求轻柔、准确、稳定,手术显微镜的熟练操作是保证神经外科手术完成的关键。术前准备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手术的成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术前给学生讲解示教手术的病史、术前讨论、术前准备、头颅CT及MRI等影像资料的读片、诊断及诊断依据、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前术中注意事项等。手术开始后,可由老师结合影像学资料讲解如何确定手术切口,如何摆手术及头架固定,如何在手术显微镜下了解解剖及操作,专科器械及材料的使用,并讲解手术过程。术后由带教老师复习手术步骤,术后仔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引流管的高度及引流情况、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做相关处理原则等知识[2],并让学生多提出问题,开展互动式发言、讨论。此外,就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对医学生进行带教,如腰穿术、头皮小肿物切除术等,可从老师带教逐渐过渡到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观摩实习的基础上有尽可能多的操作机会。

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中,应多举例,将书本上的理论结合临床实际,调动学生主动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对神经外科的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加强对所学所用医学知识的消化与融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将课堂机械、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现实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做到融汇贯通,才能处理好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希望在广大神经外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有神经外科医生潜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礼均,冯华,李飞,等.教学医院如何带教神经外科见习医生的几点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119.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6篇

王忠诚,世界著名神经外科学家,中国神经外科领域开拓者与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创始人。192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49年毕业于北平医学院。现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得奖首先要感谢党。第二,我要感谢我的同事、我的团队。第三,我要感谢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更要感谢我的病人,因为有了病人和病人家属齐心协力的合作,共同向疾病发起挑战,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2009年1月9日,王忠诚院士站在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最高领奖台上,他的话让全场动容……

战士的消失与一辈子的追求 “我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伤员痛苦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

“我本来是想学工的,因为我想―使国家强盛,必须工业发达。后来我一考虑上学太困难,经济很困难,要靠自己恐怕非常困难,所以我被几个大学录取时,选择了北平医学院―因为不要钱,不收学费。”在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无奈的愿望支配下,王忠诚走进了医学学府的门槛。在大学里,王忠诚半工半读地边挣钱边念书,通过自己赚来的钱维持生活。那个时候,他在外边从事家教,冬天还给居民送煤,来挣可怜的生活费。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有了薪水,日子才稍好一点。

不多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刚刚学了两年外科的王忠诚踊跃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作为天津医疗队的小组长之一来到鸭绿江边,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王忠诚回忆道:“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是外科的、骨科的、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大学时没这个专业,只讲过几堂课,内容都是很浅的。所以这个志愿军为我们保家卫国受伤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伤员痛苦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那么一天,如果是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也去学神经外科,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从此,王忠诚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当时条件很艰苦,因为没有现成的课本,也没有教材,大家只得到没有主的坟地去挖颅骨以解剖做实验。王忠诚说自己在初学神经外科时走了不少的弯路。

一次次挑战不治之症 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脑里包含着密如纱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支配人的醒觉、思维、语言、内脏功能和肢体活动,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细胞极为脆弱,缺血缺氧五分钟就告死亡,而且不能再生。在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次手术前,王忠诚总是从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想到病人可能出什么情况、怎样预防或怎么挽救,尽量让手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国神经外科创业初期,由于我们不掌握当时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诊断技术―“脑血管造影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很难的。因而,治疗就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的神经外科界有“诊断难死人,手术累死人,疗效气死人”之说。那时,血气方刚的王忠诚认识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决心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他开始在解剖尸体上练习。由于当时社会观念的限制,在尸体上的研究试验,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时值盛夏,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室内,窗户也要蒙起来,尸臭催吐、大汗淋漓,全不顾及。在尸体上寻找脑血管通路练习经皮穿刺,虽然没经X光验证是否刺入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终于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初期的六七个小时确诊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后又经过七年的积累和对照手术分析,王忠诚所著、我国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资料的《脑血管造影术》问世―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

和那个时代创造的很多奇迹一样,他是用身体的代价换来一次突破。就是因为当年在毫无防护条件下的造影实验研究,他的身体承受了大量射线侵害,至今血液中的白血球数一直在4000个/毫米3(正常为7000~9000个/毫米3)以下。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他曾六患肺炎、两度胸积水,却始终不悔。他说:“那时候为了冲破国外医学上的封锁,决心把这个血管造影掌握。当时条件差,防护设备也差,给病人照射一次,也就等于给自己照射一次,刺激量、放射线很大,所以白血球就下来了,抵抗力就差。凡是对建设中国神经外科有益的事、对病人有利的事,我都愿意去做。我在学校里学过镭的杀伤力,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是为了成功,必须豁出去,不管付出多少辛苦、多大代价。”

几十年来,他研究并总结出脑血管造影术,第一次利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新方法完全切除脑垂体腺瘤,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在国内,他是将手术刀探进人体生命中枢的第一人。他创造了令国内外同行叹服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豪情满怀地说:“现在,世界上能做的神经外科手术,我们国家都能做,而且手术技巧和质量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13小时创造医学奇迹 整个手术堪称“艺术”,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见惯了许多的生生死死的王忠诚,对每一个病人的生命看得很重,对自己的生死却看得很淡。“治好一个病人我非常高兴,如果他不好,就老想着他们。”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健康、快乐、财富是人生三宝,王忠诚正是通过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把这三宝直接或者间接地赠送给了千万个家庭。

王忠诚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有口皆碑。他一次又一次在手术后虚脱病倒,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病人所赠送的礼物,一次又一次到贫困山区为那里的人们诊疗。

2000年6月6日,王真诚主持的一台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完整地切除了一个直径达6.5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世界神经外科领域上的又一个奇迹。患者周易是个来自云南昆明的小伙子,他的祖父、父亲、伯伯、叔叔都是由于脑瘤在青壮年去世。周易也陷入厄运―一个大脑瘤长在生命中枢旁。他的母亲不愿意向命运低头,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给王忠诚写信求救,甚至愿意捐出自己的活器官来换回孩子的生命。

周易的脑部CT片寄过来了,王忠诚发现,周易的肿瘤直径达到了6.5厘米,相当于一个孩子的拳头大小,而且长在后脑深处的颅底部分,紧挨着脑干和小脑之间,因为长时间挤压,脑干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一边是成功率很低的世界性难题,一边是危在旦夕的年轻生命,王忠诚当即和院领导研究决定:通知周易来京手术治疗。

已经债台高筑的母亲却觉得不能两手空空就去看病,于是拼命地省吃俭用,每次只吃米饭和土豆,希望能筹到去北京看病的钱。王忠诚不断让科里的医生写信打电话催促周易的母亲,让她尽快带孩子北上。面对王忠诚的真诚,面对孩子不断恶化的病情,面对经济上的困难,周易的母亲肝肠寸断,她最终通过传媒筹到两万块钱来到天坛医院。6月6日,王忠诚主持了13个小时的手术,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周易的生命。

整个手术过程堪称“艺术”,王忠诚镇定自若、挥洒自如。手术成功了!等在手术室外边的母亲声泪俱下:“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一个延续了几代的厄运终止了,一个神经外科的医学奇迹诞生了。现在这位小伙子已经完全恢复健康。

人们经常说,“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但王忠诚却认为,自己不但不聪明,而且“比别人反应都慢”,他把成功的要素归结为自己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王忠诚说:“我做手术的死亡率很低,因为我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的安危。”

站在学科前沿满意而又不满足“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前些年,每周都要做4~8台高难度手术,患重病不能主刀时,王忠诚则到手术室助阵;现在除了研究教育工作,他仍然走在第一线,坚持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许多各地的患者都是冲着他的大名而来的。王忠诚对待患者的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每位观者无不为之感动。他仔细询问病史,做各种检查,为患者查看眼底情况……忙碌中,连水都顾不上喝。

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王忠诚渐渐开始离开手术刀。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但他著书的笔从未停过,他要将手术刀的神话记录下来,成为后人的财富。在他的带领下,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和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

半个多世纪来,他不停地求新、进取、发展,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一次次向另一个“不治之症”进军,使自己所率领的中国国家队站在了世界前沿。这一辈子他带了很多的学生,他亲自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就有70多人。全国上万的神经外科医生中,有近1/3是在王忠诚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教他们医术,更重要的教给他们行医原则。“作为一个医生,要真正地体贴病人、关心病人,不要把医生的身份高于病人。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半个多世纪来,他创新进取,救危济难,著书立说,提掖后人,获奖无数,荣辱不惊。首都文明委授予他“首都楷模”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中国卫生界最高奖“白求恩奖章”,同时他也是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获得者。1997年他还将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00万港币捐给北京市卫生局,用于首都卫生系统培养人才,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博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管理和服务

2009年12月18日至2010年1月17日之间,本人参加了江苏省卫生厅的两岸医护交流计划,赴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学习交流,短短的一个月间,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没有看够,但荣总神经外科已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祖国宝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台湾同胞热情真诚。在台湾我们得到了台湾医师联盟和医院领导的热情照顾,而且在交流学习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台湾的医疗管理、医学教育模式均比大陆发展的要好,尤其是细致化的医院管理;人性化的护理制度;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与时俱进的医疗水平等等,使我此行得益匪浅。下面简单谈几点此次交流的体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教学过程中能加以借鉴。

1、台湾医师的工作强度和敬业精神。

相对大陆的情况来说,台湾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明显要高于目前大陆神经外科。台湾神经外科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工作相当刻苦。部分同他们的体制有关系,因为神经外科专科医师一直到被聘为主治医师以前,工作单位并不固定,为谋求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位,他们必须要拼命丰富自己的专科知识,以及手术的基本功。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早上通常7点钟以前都到医院了,每个医疗小组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到院后如果不是参加大交班(荣总医院神外不是每天都交班的,一般每周只有一次),就立刻投入到紧张的临床工作中去,先在主治医师的带领下查房,查房时间不长,查完房就进手术室了。每个临床小组每天都有手术,少则1台,多的时候有3到4台。虽然数量上的情况同苏州差不多,但是他们的人手很少,每个临床小组只有一个主治医师,下面有2到3个住院医师,没有研究生、进修生等。所以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手术如果比较大,经常会到晚上7点以后才能结束,甚至更晚。可以这么说,年轻医生基本上是整天泡在医院里,没有过多的时间从事休闲和个人活动。其别是住院总医师,更是差不多在参加一场魔鬼训练,在两年的住院总时间里,基本上所有的手术,所有的学术活动,所有的神经外科急诊,都由他来安排。一年的强化训练常常带领丰厚的果实,我发现由于他们手术的机会比我们的同年龄段医生要多得多,所以他们成长起来要比大陆的神经外科医师快一点。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中,所有的年轻医生都在医院附近租房,减少在上下班路上耗费的时间。台北交通拥挤,如果家里住得远,根本不可能早上及时赶到医院。

反观大陆的情况,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深思。一是现在的大学扩招,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扩招,虽然缓解了失业率对政府的压力。但是也使过多的医学院校学生涌入大医院中,虽然存在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但是实际上各个临床科室的医生还是偏多的,深入了解医院的现状就会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医院看病难主要存在于三级甲等医院,是由于床位数、手术台、门诊容纳量等诸多因素制约造成的。但是就我看目前大多数的科室的医生数量是过多的,人才结构也不太合理。外科的情况基本上是年轻医生抢着上手术台,平均到每个医生身上得到锻炼的机会并不多。像荣总神经外科这样全台最出名的机构,他们每年培养的住院医生只有1到2人,而我们的各大附属医院,有的研究生导师每年招的研究生就达5人以上。虽然大家工作的热情很高,但是同他们比起来,由于医生数量比较多,每个人的工作量要少很多,存在一定的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说知名专家学者都很忙,但是应该得到正规化培训的年轻医生却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有很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后,并不能达到应该有的临床水平,为他们今后谋求工作、今后的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医院人事状况已经饱和,医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部分学生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甚至有人一开始就产生了想混日子的想法。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实习医生,问他几个问题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我希望他工作一周期间认真看书,一周后回答同样的问题,结果一周后仍然不能作答,令人失望。后来通过侧方了解到,该同学毕业后就放弃了学医的道路,弃医从商了。虽然只是的个别的例子,但是我不得不想我们的医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是有所偏差?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培养每位学子的基本医学知识外,是不是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培养兴趣、指导他们今后正确的定位?比如说,社区卫生工作是今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指导他们今后积极往此方向谋求发展。

2、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台湾的专科医师训练是由各个专科协会制定的,参加者必须是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经医师考试合格者。经过医师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住院医师的资格,然后即可参加专科医师培训,一般不同的医学专科培训的年限并不相同,一般是3到7年,培训结束经过专科医师考试合格可以取得专科医师学会的认证书,专科医师取得后并不是终身制的,一般6年换证一次,6年期间必须修得一定的学分。住院医师经过培训成长为合格的专科医师后,如果得到某医院的接受,就可以被聘请为主治医师。完善的训练体系能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打下健全的知识基础及训练纯熟的技术,并培养前瞻的眼光及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储备和更新医学人才,保障了神经医学的水准和品质。

从他们的培训制度我们可以知道,在成长为神经外科的主治医师之前,他们都不可能取得荣总医院正式员工的资格。所以他们在专科医师培训的阶段,必须要努力使自己临床技能到得进步并通过专科考试,只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专科医师,才有可能被各个医院接受认可并聘用。而我们江苏省的情况是大学一毕业就开始找单位了,一旦被单位聘用,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是不会被单位解聘的。研究生教育也大致如此。分析其中的差别,我认为他们的机制好在年轻医生在自己的黄金时间段能得到强化的训练,虽然我观察的时间不长。但是发现年轻医生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会得到非常正规化的培养。荣总同年龄段的医生,在手术操作、基础知识上的基本能力上要强于我们。除了个人谋求发展的动力外,这种机制对医院的约束力也是存在的。因为每个同档次的医院每年都有专科医师培训出来,如果荣总的神经外科培训出来的医生在别的医院被聘为主治医师后,实际临床水平不能达到必要的水准,势必会影响荣总神外的声誉。

而我们的情况是,参加专科培训的是定科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博士生,定科的住院医师是本院医生,比起台湾的情况来说他们面对的压力要小得多。研究生和博士生要面临通过课题研究的关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工作中来。另外由于大家的临床手术机会并不多,也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临床水平,所以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规手术都不能完成。现在国内的少数大医院也开始了住院总医师制度的实施,对将来进一步规范专科医师的培训我认为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省内也尽快出台住院总医师制度的培训方案,并使之法规化、制度化,必将对学科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3、注重对外的交流

荣总神经外科的历史很悠久,早在1975年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特别是同世界知名的神经外科机构进行交流互动。从1981年起,神经外科就派黄俊一医师和张光雄医师去美国Minnesota进修学习,全部由院内基金赞助出国,以后每年都保证有人在全球顶尖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除了医生以外,还将专职护士和技术人员送出去培养。出国进修之处遍布北美、英、法、德、瑞典、日本等国。在他们颅底外科实验室的墙上,有相当多的业内公认的神经外科权威留下的手印,比如所Yasargil、Roton、Oinas等。每年在他们举办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上面,都有很多专家过来交流。在相关法律的支持下,他们还会邀请他们参加荣总的手术。

当然,我们大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师被送出去交流学习。但是就我们苏州神经外科的情况来说,仍然有借鉴之处。一是出去的进修人员虽然不少,但是很多是在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或者是攻读博士后,与临床有所脱节。很多出去学习的医师虽然发表了很多基础医学的论文,但临床技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个别的甚至是出去是为了所谓的“镀镀金”而已。二是与全球最著名的神经外科临床机构交流不多,而荣总神经外科只要年青医生专科医师培训结束,被聘为本院主治医师后,就会由院方派往世界最顶尖的神经外科从事临床学习。使他们的临床水平始终同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在荣总的日子里,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手术室里,通过观摩手术,我发现他们的手术能力和硬件设施,都是业内领先的。

还有一点,我认为也是妨碍了我们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那就是语言问题。台湾的医学教育都是英文化的,没有翻译成中文的西医教材。医学生又是青年中的精英,大多英语基础良好,特别是口语能力普遍强于我们大陆的情况。平常交班、病历、病例讨论、学术活动都是用的英语,对于他们同国外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我们苏州大学医学部目前也越来越国际化了,比如说海外留学生的教学全部使用的英文教材,留学生的数量也越逐年增多,对于扩大苏州大学和附属医院的影响、提高临床大夫的英语水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4、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系统化的和不断完善的资讯管理使得荣总在很多的地方都节省了人力资源和避免人力浪费,从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到那么周全和人性化的“安宁照顾”令我非常感动。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办法用镜头带回来和大家分享,因为那将涉及到人权,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的人权,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深深体会到的人权的真正意义。在管理方面不仅是对病人人性化,对医生护士甚至是护工都能够做到人性化。台湾的健保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民众的满意度也很高,在健保制度的基础上,荣总更是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品质医疗及良心服务。医疗服务的目的包括:快速而且有效地利用最新的医学新知及设施;恢复到亚健康的目标,达到预防疾病产生之目的;促使亚健康民众恢复到健康状态,达到促进健康之目的。

对于荣总的医疗服务,我体会最深的是人性的关怀,由于时间仓促,我主要是观察到了护理部对病人的悉心照顾。令外,我参加了小儿神经外科的脑瘤患者整合门诊的活动,同国内近年来流行的MDT略有不同,主要目的的回访术后的脑瘤患儿。活动不光由神经外科大夫、病人及其家属参加,还包括放疗科、放射科、护理部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活动会给小儿及家属分析病情,提供建议,包括护士都会给每一位病员提供合理的建议。我想这样的服务给病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方面的指导,更主要的是带给他们了温暖和关怀。

回想平时工作中,对病人主要关心的是疾病本身,而对于患病的主体――病人,我们是不是做到了真正的体谅,是不是真正地介入了病人的心理?我想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不禁想起了导师周岱教授的一句话:当你采取每一样治疗手段以前,可以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如果是病人是自己亲人的话,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话虽简单,但确实是我们每一位神经外科大夫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动力系统;铣刀磨钻;开颅;基本结构;术后保养;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c)—0145—02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高、精、尖的手术,手术室护士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尤其对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结构和性能的掌握非常重要。近年来,本院先后引进一批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及设备,动力系统的铣刀、磨钻装置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质量和效果,使许多疑难手术或常规不能做的手术成为可能。动力系统的应用和以往开颅手术相比较有明显的优势[1—2]。所以要求手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该设备在手术中的用途、性能和术后保养,积极发挥其在手术中的重要作用。现将该设备的优点、性能、基本结构、注意事项和术后保养给予介绍。

1临床资料

本组从2009年5月~2011年6月共手术518例,颅脑损伤360例,高血压脑出血120例,甲介型蝶鞍经蝶窦切除垂体瘤12例,听神经瘤磨内听道26例。使用动力系统铣刀磨钻效果非常满意。

2基本结构

采用重庆西山产DK—N—33A手术动力装置系统。主要包括:主钻、延长柄、铣刀柄、铣刀片及套帽、钻头、导线、主机、磨钻头、磨钻柄。颅骨钻:转速0~1 500 r/min,无级调速,颅骨钻头规格直径9 mm、12 mm,钻孔深度3~13 mm。颅骨铣:转速0~18 000 r/min,最大铣切厚度16 mm。磨钻系统:加长弯式磨钻手柄,长125 mm,显微镜下用磨钻头:金刚砂钻头、切削刃磨钻头、头的直径大小多样,根据手术需要所用。软轴配置是R—23系列,长1.8 m,最小弯曲半径200 mm,均可进行正反转,可控脚踏开关。

3 术中应用

3.1 常用备品

开颅器械一套,西山DK—N—33A动力系统主机器1台,消毒无菌颅钻、延长柄、钻头、钻刀柄及刀片、套帽、磨钻柄、磨钻头、连接导线。铣、磨、切的转速自动调解。巡回护士配合摆好患者,头部头圈固定,连接好仪器设备,将导线用无菌保护套隔离,其尾端与主机连接,接通电源,将主机首先调至钻的模式。

3.2 方法

洗手护士熟悉仪器的性能和原理,掌握使用方法,主动配合手术。在手术医生切开头皮帽状腱膜后,将连接延长柄的颅骨钻递给医生,在医生钻孔时,洗手护士将铣刀安装好加上刀套备用,医生钻孔完成后,洗手护士立即按下延长手柄的卡门,换下钻头安上铣刀。医生按照所钻骨孔将铣刀对齐颅骨,脚踏电源开关即可切铣颅骨,取下骨瓣,骨窗边缘光滑整齐不出血,无需骨蜡止血。钻铣切结束后如果需要磨钻,将铣刀头和铣刀柄卸下,安上磨钻柄和磨钻头。

3.3优点

以往钻4~5个孔,导板插入引导线锯从颅骨下硬膜外穿出,锯下颅骨瓣,时间长、出血多、硬脑膜容易破裂、脑组织易损伤、术中损伤较大、术后出现后遗症,导致术后效果不好。用动力系统,一般钻孔1~2个,铣刀代替以往的线锯、导板,出血少、硬脑膜不易破裂、不损伤脑组织、开颅损伤小、术野清晰干净、术后效果好;开颅时间缩短,统计以往从钻孔到用线锯取下骨瓣需要30 min,现用动力系统大约5 min完成,为抢救患者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和外伤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磨钻在手术中用途,如果骨瓣需要还纳,在骨瓣和骨窗边缘磨几个孔,用7号线或钢丝固定;经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时,如果蝶窦发育不良,蝶窦未气化,窦腔体积很小,此型蝶窦最不利于经此入路手术,以往被列为经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禁忌证。动力系统磨钻在手术中应用以后,使手术获得成功。听神经瘤的手术,它的生长方式是从内听到向颅内脑干方向发展。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很难切净内听道里的瘤组织,用磨钻磨除内听道后壁,显露内听道肿瘤,面神经和局部血管解剖清楚,不但可以全切肿瘤,还可以保留面神经和局部血管,提高手术效果和质量。还有一些颅底斜坡部位肿瘤的手术,开颅入路时颅底的一些骨性解剖,如鞍区肿瘤手术,磨除蝶骨嵴,斜坡肿瘤手术,磨除岩骨,这样才能到达肿瘤位置,顺利完成手术。用钻铣时将钻头压紧颅骨后再按压电源开始钻孔,否则钻头偏离原定位置旋转,伤及其他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用铣刀时,手持铣刀柄向上提,使刀头要紧贴颅骨开始铣切,这样避免损伤硬脑膜和脑组织,避免大出血、影响手术和术后效果;刀片、刀柄要垂直颅骨,不要两边摆动,如果两边摆动,铣刀片容易折断,铣到转弯时,不要用力別,顺其自然转切铣,否则铣钻头易折断,造成动力系统的损伤,延误手术时间[3—4]。用磨钻时,要用高速转,先按电源开关,磨钻旋转后持稳再磨需要的部位,避免跑偏损伤周围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4注意事项

在使用前应了解机器的结构及功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熟练掌握各连接部分的装卸,以防遗失[5]。正确连接各部件,确保钻头、锯片安装稳固,暂不使用时,将手控开关置于关闭位置。勿扭转屈曲,不要与锐器物品堆在一起,电诱导线勿拉扯,以免电线断裂。因钻速极快,会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因此,需要不断用盐水冲洗进行局部降温,同时还可将碎骨组织冲出,以利于仪器的正常工作。使用完毕应立即清洁,一般没有电路的机械部分可用清水清洗,带有电路的部分用湿布擦抹,不能用水直接冲刷,以防电凝短路发生故障,不易清洁的应用专用清洁剂喷洗[6—7]。按照各机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消毒灭菌,一般钻头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电源导线或输气管采用环氧乙烷或低温等离子消毒。传递手柄过程中应确保患者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安全状态,避免误伤。操作时建议戴防护镜,避免术中的血液和组织碎屑飞溅,引起损伤或传播传染性疾病。

5 总结

动力系统钻、铣、磨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可减少手术开颅时的创伤,手术视野干净;节省开颅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和术后效果,如听神经瘤,完全切除内听道的肿瘤,面神经和局部血管完全保留;使以前手术禁忌证变成可能,如垂体瘤是甲介型蝶鞍的;颅底斜坡部位的肿瘤手术,必须将颅底的一些骨性解剖磨除,才能完成手术。手术室护士一定要掌握该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和术后保养,熟练配合医生手术,使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刘庆良,王忠诚,张俊廷,等.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解剖与临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7—139.

[2] 唐勇,王汉东.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6):428—429.

[3] 赵江,孟庆虎,于春江. 颞枕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7):304—306.

[4] Ricardo Ramina.Paulo Henrique Pires Aguiar. 萨密伊神经外科精要[M].赵洪洋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7—100.

[5] 高兴莲,田莳. 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与考核[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88—98.

[6] 杨军,于春江,许兴,等. 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与面神经保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7):360—363.

[7] 张喜安,漆松涛,张嘉林,等. 改良颞下经岩骨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坡区肿瘤20例[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5):65—67.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9篇

大医精诚 挺立学科制高点

20世纪80年代初,凌锋从法国学成归国后,立即投身于神经医学工作,并将“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接轨世界”作为重点。她把国外新技术引入国内并辐射全国,打造各种平台去培养人才,以期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很快,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而凌锋也逐步攀登上了学科制高点。1985年,凌锋创建中国首家神经介入中心;1986年,她第一次举办全国学习班;1993年,她创办第一所全国规范化培训中心,编定了完整的训练大纲和考核制度;她主编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和《介入神经放射影像学》(中英双语)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医药卫生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奖”和“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得到世界神经放射学会的高度评价,并在全世界推广。时至今日,这两本专著仍是介入神经放射学的经典教材,被学生们称为“红宝书”。

对国内神经外科医生而言,到宣武医院接受“魔鬼特训”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一年的时间里,在以凌锋为首的专家团队的严格训练下,医生们可以迅速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30多年来,凌锋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她培养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大都成为全国各地区神经外科的骨干。而她在介入放射领域的规范理念,也随着这些学生走向全国,并促使中国神经放射学水平稳居世界前列,令无数患者摆脱病痛。

与此同时,凌锋始终没有放松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她作为主译审,将世界神经外科“世纪泰斗”亚萨吉尔教授四卷六册的巨著《显微神经外科学》全部译成中文并出版;她和文章300余篇,获得20余项学术奖项;她担任国家医学攻关课题和卫生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先后获得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凌锋的领导下,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继续教育基地成为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基金会4个继续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国家外国专家局唯一的医学引智培训基地。基地下辖7个培训中心,每年常规开设15个培训项目,2012年参加培训的神经外科医师达2,315人次,占全国神经外科医师的1/5。

经过凌锋的不懈努力,国家商务部于2012年首次批准并在宣武医院投资建立了外国医生培训中心,承接15个国家的神经外科医生培训任务。借助这一平台,广大亚非拉学员得以同世界神经外科大师面对面交流,能够接受宣武医院专家的手把手培训。培训中心的建立,不但加强了中外医学交流合作,也让凌锋的导师视野更加开阔―她的目光,正向提升全球神经介入医疗水平聚焦。

大任在肩 言传身教德为先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是凌锋从没这样想过。30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原则,无论是多么高深的技术,凌锋及其团队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还要手把手地帮助学员真正掌握。等学员回到各自单位以后,凌锋还会针对不同的实际困难进行具体指导,以确保这些神经外科技术发挥最大的功效。

每周二中午,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总会把凌锋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这是凌锋在为年轻医生讲一门特殊的课程,她自己将其定名为“小金砖班”。她说:“神经外科事业就是一座金色宫殿,主任和专家是宫殿的支柱,你们就是一块块金砖,未来,你们会成为金色的支柱!”无论工作有多忙,凌锋都会准时参加 “小金砖班”的讨论。大家在这里谈理想、谈哲学、谈艺术,唯独不谈医疗技术。因为在凌锋看来,把这些年轻的学生、医生培养成向善、向上的人,要比传授某项具体技术重要得多。

2003年,凌锋及其团队对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的成功救治,令她闻名海内外。由她主持的治疗,综合了神经内外科、高压氧医学、中医药、内分泌、检验、理疗、精神、心理、康复等多种手段,使刘海若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能站起来、走起来,甚至重新当记者去采访。由此,凌锋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提出了“整体自洽治疗”理念,她还与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倡建了一个“CHINA-INI哲学小组”,定期就现代医学的困惑开展探讨,并将成果付诸临床实践。在哲学之海里扑腾,在文化群峰间徜徉,在社会学大视角中融会贯通,凌锋怀着扶伤济世的高尚情怀,已然越过了学科门类的藩篱,正在为了确立治疗患者的最佳模式而孜孜以求。

大爱无声 义诊募捐为慈善

医者父母心,作为一名医生,凌锋是患者眼中的“好大夫”。同时,她还是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几百名孩子的“北京妈妈”。

1999年,凌锋为一名云南丽江的患者成功实施了颅部手术,后来在与这名患者的交谈中,她得知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孤儿们非常需要帮助。凌锋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受到了极大的撞击,她立刻加入了“妈妈会”,领养了两名小姑娘做自己的“女儿”。

慢慢地,凌锋对孤儿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倾注了心血。后来,凌锋成了这所学校的“主心骨”。为了学校的长久发展,2005年,凌锋联系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做了学校的主管单位,发起成立了民族孤儿救助基金并担任项目主任,由此开始为丽江孤儿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殚精竭虑。300多个孩子加上教职员工,一年的生活和教学费用就需要600万元左右,凌锋说:“我从来没尝过没钱的滋味,自从当上这个项目主任后,可算领教到没钱的难处了。”

有一次,一位企业家陪父亲来看凌锋的“专家门诊”。突然,孤儿学校打来电话催促拨款。凌锋正在犯愁时,站在旁边的企业家问:“凌教授,我想捐款,可不知道捐哪儿。”这下,凌锋愁云顿消:“那太好了,如果你愿意捐款的话,就往这所学校捐吧。”这位企业家当场就给学校负责人打电话,表示愿意每年出10万元,把初一班的孤儿全部认养。这件事对凌锋启发很大。她想:“我见人就劝人捐款,显得太突兀。不如我开设义诊。每天找我看病的人那么多,又要费尽口舌地拒绝送红包,一旦开设了义诊,设立捐款箱,严格规范管理,这些红包不就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了吗?”于是,凌锋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开展“义诊”。有病人想送她红包,她便理直气壮地指着门口的捐款箱说:“您如果有爱心的话,就把钱放进捐助箱里。不愿献爱心,您就把钱收回去……”

社会责任感促使凌锋成为出众的医学专家,而专业学识赋予她更大的力量回报这个社会。凌锋担任民族孤儿救助基金项目主任以来,共为学校筹集资金3,300多万元,翻盖了5,000多平方米的校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遗有大量孤儿,他们受教育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现在靠社会捐助抚养了中小学生300余名。但是,这所学校现在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如果学校垮了,300多孩子到哪儿找家呀……”2008年全国“两会”,凌锋饱含真情地口述了《关于建立少数民族孤儿救助基金及民族孤儿学校以落实政府关怀及安定团结》的提案,她的发言感动了与会委员。

201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凌锋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下,和多名委员一起前往丽江慰问孩子们。马蔚华委员携手招商银行昆明分行为孩子们捐赠了110万元善款和20台电脑;俞光岩委员和林野委员组织昆明口腔医学院的医生为孩子们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口腔健康教育讲座;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健康成长基金为孩子们带来了一批精美的文具作为节日礼物……凌锋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筹集到足够的钱,在全国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如、内蒙古、新疆、广西等地多办几所孤儿学校,为少数民族孤儿建造一个温暖的家!”

救死扶伤堪称大医,传道授业肩负大任,慈善济世胸怀大爱。乍一看,凌锋的人生仿佛围绕着“大”字做文章。实际上,这“大”字的核心,却是沉甸甸的“人”字―凌锋的每一项事业,都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立人达人的胸怀、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从“人”到“大”,区别就在于能否担起“一”份责任、扛起“一”副重担、撑起“一”片蓝天。凌锋担起了救命的责任,扛起了育才的重担,撑起了孤儿的蓝天,因此,她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名堪当大任、播洒大爱,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精诚“大”医。

神经外科医生总结范文第10篇

北京张俊廷主任成功地为我母亲做了脑膜瘤切除手术

我们是来自南昌的求医者。2007年6月17日,我母亲因出现了胸闷、手脚麻木、走路不稳、头痛等症状到南昌的一家医院接受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延髓部位有一个3厘米×3.5厘米的脑膜瘤。由于延髓部位的神经分布较为复杂,加之我母亲的年龄偏大,该医生认为手术成功的把握不大,不愿意给我母亲做这个手术。为此我们四处打听擅长做脑肿瘤切除手术的专家。2008年初,经朋友介绍,我带着母亲来到了北京,找到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张俊廷主任。一个星期后,张俊廷主任亲自为我母亲做了脑膜瘤切除手术,手术持续了近5个小时(上午8点~下午1点)。张主任从手术室出来后微笑着对我说:“放心吧,瘤体切除的很干净”。3日后,我正在食堂打饭时,一位疗区的护士走过来兴奋地对我说:“好消息,你母亲刚刚清醒过来了,并且可以脱离呼吸机了”,我高兴得蹦了起来。5日后,我母亲的四肢逐渐恢复了知觉。10多天后,在我的搀扶下,母亲已经能够坐起来了,但仍伴有眩晕及呕吐的症状(神经压迫问题解决后头部一时不能适应)。半个月后,我母亲已经能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下床活动了。如今,我母亲已经出院5年了,身体恢复得很好,各项指标一切正常。张主任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信服的好医生,我们对他的感激之情真是难以表达。在此,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张俊廷主任表示深深的谢意,这份恩情我们全家会永远记着。最后,祝张俊廷主任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所有医护人员工作顺利、一生平安!

南昌 刘建宏

张俊廷医生简介:张俊廷医生现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俊廷主任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0余年,现负责颅底和脑干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颅底病变、脑干病变、颅底肿瘤、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等疾病,每年完成颅内复杂疑难性肿瘤及脊髓内肿瘤显微手术近500例,无论在手术的数量、全切率及术后疗效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张俊廷主任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承担了王忠诚院士领导的“脊髓髓内肿瘤和脑干肿瘤”这一开创性的攻关项目,并在此项研究工作中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案,减少了该项手术的副损伤,使患者的伤残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近年来,张俊廷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上海周良辅主任擅长做脑肿瘤切除手术

我是来自海南的求医者,今年53岁。2006年7月份,我在本地医院被确诊患了脑干肿瘤。最初,我准备在当地某三级甲等医院做手术,但主刀医生却说,由于我的脑干肿瘤部位特殊,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只有5%,并说即便手术成功了,也有很大的几率会复发。听了主刀医生的话,我的心都凉了。和妻子商议后,我们决定再找别的医生看看。后来,经朋友介绍,我们找到了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周良辅主任。周主任看完我的CT片后,认为进行手术的风险并没有那样高,而且手术后的效果会非常好。周主任的话让我又看到了希望。两天后,周主任亲自为我做了手术。该手术进行了近8个小时,把周主任累得疲惫不堪,但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周主任每天早晨都来询问我的病情,并让我放松心情、树立信心。在周主任及护理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不到10天的时间,我就拔掉了身上的各种管子。一个月后,周主任又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现在,我已经出院8年多了,每天早晨能慢跑1个小时,晚上还能跳2个小时的舞,和正常人没有区别。是周主任和他的医疗团队解除了我的痛苦,拯救了我的生命。上海华山医院不愧是我国的一流医院。作为一名复杂性脑干肿瘤患者,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对周主任的感激之情。我只想说,能有周良辅主任这样医术精湛的医生,真是我们患者的造化啊!

海南 王庆州

周良辅医生简介:周良辅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部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WHO神经研究和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委、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主委、上海市卫生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亚太神经外科协会执行委员、亚太颅底外科协会执行委员。周良辅院士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神经外科、Mayo Clinic(梅奥诊所)及UCLA神经科学习考察。多年来,周良辅院士一直从事显微外科、颅底外科、神经导航外科、内镜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及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脑动脉瘤、颅内及脊髓肿瘤等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杰出外科医生奖、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中国医师奖等多种奖项。

天津杨学军主任治好了我妹妹的脑瘤

我妹妹原本是个多才多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到了四年级,她的嘴开始歪斜,晚上睡觉不断地讲梦话,字也写不好,连走路也走不稳了。后经去医院检查,她被确诊患有脑瘤。脑瘤长在脑干上。在我的记忆中,从确诊她患有脑瘤那一天起,妈妈的眼泪就没有停过。当时的无锡没有任何一个医院能接收她,于是我们辗转来到了苏州。在苏州第二人民医院,我们请了当时的一位知名专家为她进行手术。术后,我妹妹整个人都变形了,嘴歪,右眼也看不见东西,好在手术还算成功。可惜好景不长,就在我妹妹小学毕业那年,她的脑瘤复发了。我们全家再次赶去苏州,医生说如果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话,必须在第一次手术的刀疤上再次开刀。爸爸妈妈怕她承受不了手术的痛苦,决定让她接受放射性r刀手术。可谁知钱花了数万元,疗效却一点也没有。后来又进行了多次手术,医生都麻木了,每次手术都好像只是完成一个例行任务。这对年幼的她来说太不公平了!就在我们全家绝望的时候,一位医生告诉我们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的杨学军主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复杂的颅脑肿瘤。于是,我们来到了天津,并找到了杨学军主任。第一次见到杨主任时的情景,令我至今难忘。当时,杨主任在了解完我妹妹的情况后,含着眼泪走到我妹妹的身前,用他那双大而有力的手轻轻抚摸她的头发,说:“放心吧,叔叔会让你好起来的!”杨主任在为我妹妹做了详细的检查之后,建议先为她进行抗感染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第三次手术后,我妹妹的眼部发生了严重的感染),然后再实施手术治疗。两个星期后,杨主任针对我妹妹的病情,邀请相关科室的专家为她进行了一次会诊,并于3天后,亲自为她做了脑瘤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杨主任每日都会为我妹妹仔细地检查手术伤口,并耐心地询问她的恢复情况。一个月后,经过杨主任及护理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我妹妹的身体逐渐得到恢复。这之后又接受了一个月的辅助治疗她就顺利地出院了。如今,10年过去了,我妹妹的脑瘤没有再复发。我们做梦都想不到我妹妹的病会这么彻底地痊愈。在最后一次复查结束后,我的爸爸妈妈哭着拥抱了杨主任!是杨主任用他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我妹妹的生命。在这里,我要衷心地对杨学军主任说一声:“谢谢您了,杨主任!”

无锡 孙婷

杨学军医生简介:杨学军医生现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资深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委员。杨学军主任毕业后一直从事脑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诊治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脊柱脊髓疾病、颅脑肿瘤等神经外科疾病,尤其擅长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包括脑胶质瘤、遗传性神经肿瘤(神经纤维瘤、血管母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脑膜瘤、听神经瘤及垂体瘤等的诊治。近年来,他主持并完成了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十一五特殊贡献奖等多种奖项。

成都毛伯镛教授治好了我的垂体腺瘤

我是来自贵州的求医者,今年28岁。4年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与相恋两年的男友结婚了。婚后不长时间,我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头痛、月经紊乱等症状。开始时,我以为这些症状是由于我对婚后的生活不适应,内分泌紊乱造成的,也没有太在意。谁知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又出现了视力减退的症状。去我们当地医院检查后,我被查出患了垂体腺瘤,医生建议我做开颅手术。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几乎晕倒。我想,我还不到30岁,这么年轻就做开颅手术,万一留下后遗症怎么办。我和老公商量后,决定去成都寻找名医,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使我免做开颅手术。在成都,经过打听,我们找到了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毛伯镛教授。毛教授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和我的想法之后,经过慎重的考虑,给我开了一种叫做溴隐亭的药物。回到家后,我按照毛教授的嘱咐坚持服用此药,病情控制得很好。不过,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和我丈夫非常想要一个孩子,但垂体腺瘤使我并发了不孕症。无奈之下,我再次找到了毛教授。毛教授在了解了我的苦衷之后,微笑着告诉我,他给我开的溴隐亭就有治疗垂体腺瘤引起的不孕症的作用,并针对我的病情对用药量进行了调整。毛教授告诉我,回去后只要坚持服药,就一定能怀孕。回家后,我按照毛教授的嘱咐坚持服药,半年后果然怀孕了,垂体腺瘤也逐渐萎缩。现在,我女儿已经1岁多了。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毛伯镛教授,您不但治好了我的病,让我避免了开颅手术,还使我拥有了做母亲的幸福。

贵州 刘佳丽

上一篇:急诊科实习医生总结范文 下一篇:产科医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