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范文

时间:2023-03-08 16:24:05

生药学

生药学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建立山牛蒡生药学鉴定标准.[方法]观察山牛蒡的原植物形态及性状,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显微结构.[结果]确定了山牛蒡真实性鉴定标准.

[关键词]植物,药用;生药学;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thestandardofpharmacognosticidentificationfortheSynurusdeltoides.METHODSTheoriginalplantidentification,macroscopical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alidentificationand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oftheSynurusdeltoideswereobserved.RESULTSTheauthenticityidentificationstandardfortheSynurusdeltoideswasascertained.

Keywords:plants,medicinal;pharmacognosy;identification

山牛蒡(Synurusdeltoides)为生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利尿及抗癌等药理作用[1].山牛蒡可作为草绿色着色剂,它的嫩叶可食用,是北方居民喜食的山野菜之一.Han等[2]报道,山牛蒡水提物乙醇提取物对由2-氨基-芴,3-氨基-1,4-二甲基-5H-吡啶并[4,3-b]吲哚诱发的沙门氏菌T98,T10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iu[3]报道,山牛蒡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山牛蒡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高,且在长白山地区分布广泛,储藏量较大,是一种较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长白山地区的山牛蒡提供依据,本实验对山牛蒡进行了生药学研究.

1材料

实验用山牛蒡采集于长白山海拔1300m处,晒干,切断备用,经延边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吕惠子副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山牛蒡.

2方法与结果

2.1原植物鉴别山牛蒡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为1m,茎直立,单一,有蛛丝状毛,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呈卵形或矩圆形,上部有短毛,下部密生灰白色毡毛;头状花序单生,花茎顶直径达4cm,下垂总苞钟状多层,呈紫色,被蛛丝状毛,花冠筒状呈深紫色,长约为2.5cm,筒部较檐部短;瘦果呈长条形;冠毛呈淡褐色,长为12~17nm,花期在7,8月间,果期在8,9月间,生长于低或中山坡草地或林间.山牛蒡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华中地区[4].

2.2性状鉴别山牛蒡的叶多皱缩,易破碎,完整叶片呈卵状三角形或广卵形,基部呈心形,前端钝圆,表面有短糙毛及黄色斑点,背面有白色绵毛,上部叶有短柄,下部叶有长柄;茎呈红棕色,空心,表面粗糙,有棱角,断面为白色,折断时可见白色丝状纤维,直径为0.4~0.7cm,质脆,味甘[5].

2.3显微鉴别将自然干燥的山牛蒡地上部分粉碎,过60目筛制得粉末,用水合氯醛装片;将幼嫩叶片用徒手切片法制得横切片,即表面制片.显微镜下观察见粉末制片呈黑绿色或灰绿色,结构为螺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直径为20~39μm,随处可见非腺毛,由单细胞组成,前端狭尖,细长,直径为9~12μm,气孔少见(不定式),纤维细胞呈长梭形,成束存在,壁较厚,呈棕色,直径为14~27μm.给粉末制片滴加醋酸可产生大量气泡,认为可能有碳酸钙晶体存在.叶横切面可见上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呈略扁圆形,大小不一,有较多气孔与非腺毛,叶组织结构为叶内栅栏组织1,2层,海绵组织4~6层,排列疏松;上面主脉凹陷,下面主脉显著突出,主脉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在外侧(图1);在表面制片中可观察到不定式气孔及互相交结的非腺毛结构(图2).

2.4理化鉴别乙醇提取液的制备:取山牛蒡10g加入700mL/L乙醇80mL提取3次,回流时间分别为2,2,1h,即得山牛蒡乙醇提取液,备用.水提取液的制备:取山牛蒡10g加入80mL水煮3次,时间分别为2,2,1h,即得山牛蒡水提取液,备用.理化鉴别结果如表1,由此可初步判定,山牛蒡含有糖类、生物碱类、木脂素、黄酮类、苷类(皂苷、强心苷)、蒽醌类、鞣质类及氨基酸等.

3讨论

目前,国内对山牛蒡的研究尚处于初级基础研究阶段,为此本实验对山牛蒡的植物形态学、性状及理化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为它的广泛性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NamJH,ChoiSZ,LeeKR.Phytochemicalconstituentsofsynurusexcelsus[J].KorJPharmacon,2004,35(2):116.

[2]HanSS,HanHS,ChoiKP,etal..Inhibitoryeffectsofsynurusdeltoidesextractsonthemutagenesisinducedbyvariousmutagens[J].JKoreanSocFoodSciNutr,1997,26(3):528.

[3]LiuYZ.CytoxicactivityofseveralextractsfromChinesemedicinalplants[J].KorJPharmacogn,1997,28(4):192.

[4]柏广新,崔成万,王永明.中国长白山野生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85.

[5]傅沛云.东北植物检索表[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696.

生药学范文第2篇

1材料与仪器

1.1材料

样品采自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经云南中医学院普春霞老师鉴定为紫草科滇紫草属植物昆明滇紫草OnosmacingulatumW.W.smithetJ.E.Jeffrey。

1.2仪器

NikonECLIPSX80i型高级研究用生物数码摄影显微镜(日本);组织切片机(浙江金华无线电厂);101A一2电热干燥箱(上海实验仪器厂有限公司);XS一125A电子天平(瑞士)。

2方法与结果

2.1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主根呈倒圆锥形,长达20多cm,粗达2cm,紫红色。茎直立,单一,不分枝,被伸展的长硬毛和反曲的短硬毛。基生叶多数,叶片狭披针形,通常较小,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渐狭。叶面被具圆形基盘的长硬毛和少数短硬毛,背面沿脉被长硬毛,其余被细的短柔毛,中脉在叶面微凹,背面隆起,侧脉数对,不甚明显,叶柄具翅。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但向上逐渐变小,中部以上者无柄。聚伞花序多数,生于茎先端及发自上部茎生叶腋内。排列成开展的圆锥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长约1cm,果时稍延长.5裂至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外面被长硬毛和短柔毛.里面除基部被长柔毛外。里面疏被短柔毛;花冠漏斗状,粉红色或紫红色,长8~10cm。外面上半部紧贴向上的短柔毛,里面除基部被长柔毛外,其余无毛;雄蕊5,花药基部连合,不伸出花冠外,花丝钻形,无毛;子房4深裂,花柱丝状,不伸出花冠外,无毛。柱头小,2裂。小坚果近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果期710月。

2.2药材性状

根长圆柱形,稍扭曲,少数下部具分枝,长10~26cm,直径0.3~1.1cm,外皮淡紫红色,木栓易成鳞片状脱落,露出紫红色内皮,具纵皱,偶有支根痕,头部具残茎,老残茎常枯朽,中心为空洞状,新残茎基部具多数鳞叶,鳞叶被长硬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气淡,味微甜、涩。

2.3显微鉴别

2.3.1根横切面

木栓层易脱落,由数列扁长形的木栓细胞组成,皮层较窄,薄壁细胞卵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壁弯曲。韧皮部较宽,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宽广,约占整个根横切面的3/5;中心无髓,由导管、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单个或数个径向排列,直径34~120m,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常可见数个,十数个或成片聚集的木纤维,多呈方形或多角形,直径8~35m,壁厚约3~5m。薄壁细胞中见大量色素分布。

2.3.2粉末特征

浅棕色,气淡,味微甜、涩。

(1)木栓细胞多角形或类方形.壁厚。内含棕黄色的颗粒块状色素物质。

(2)薄壁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有的薄壁细胞壁增厚。

(3)导管主要为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90m,壁厚约3~5m。

(4)纤维管胞,长梭形,成束或单个散在,边缘不平整,末端钝尖或平钝,直径7~42m,壁厚约6i.Lm,长至260m。

(5)木纤维,壁弯曲。直径约9I.Lm,长至930Ixm。

2.4理化鉴别

据文献报道,滇紫草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为萘醌类,包括紫草素、p,B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等,文献报道,13,13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这两种成分的抑菌作用及乙酰紫草素的抗炎以及抗过敏作用效果明显,临床应用广泛。

2.4.1取昆明滇紫草粉末约0.5g置试管中,将试管底部加热。生成红色气体,并于试管口壁凝结成红色油滴。

2.4.2取昆明滇紫草粉末约1.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10mL甲醇,称定质量.超声处理45min,放置至室温,再称定质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用石油醚萃取3次,每次10mL,合并石油醚层,浓缩至近干,转移至lmL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另取B,B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各1mg,分别溶于5mL石油醚中,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3种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一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5:5:0.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小结与讨论

3.1小结

通过对昆明滇紫草的来源、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的研究,表明:(1)昆明滇紫草花丝和花柱无毛,花冠粉红色或紫红色,漏斗状;(2)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根直径3~8mln,外皮淡紫红色;(3)根横切面中木质部约占整个根面积的3/5,导管旁常伴有数个,十数个或成片聚集的木纤维;(4)粉末特征中纤维管胞长梭形,边缘不平整,直径7~42m。薄层色谱证明昆明滇紫草含有B,B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2种化学成分。

3.2讨论

生药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教学质量

《生药学》是一门重要的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药材)的来源、采收加工、化学成分、真伪鉴别、质量评价、资源开发、新药研究及医疗作用等方面的学科。本课程学习常用中药169种,其中掌握重点品种53种。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来源、品种、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等内容,知识容量大,记忆点多。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更新教学内容,注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随着我国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不断深化,大大的丰富和拓展了生药学的内涵,推动了生药学的发展。《中国药典》上有定量标准的中药不足30%,只有全面提升和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才能生产出质量和疗效有保证的中药,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我们讲授每一味生药时都应该将最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新的提取手段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该味药的研究进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注重《生药学》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教授生药学药物有效成分鉴定内容之前,安排学生在天然药学化学实验室参观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这样使学生将与生药学有关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生药学的各项内容。

2 增强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融汇贯通。目前高职使用生药学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本进行精简的同时,还自编了适合教学对象使用的学习指导、实验大纲和习题集。在授课方法上,针对不同内容采用启发式、精讲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对常见的一味生药大黄的教学中,我们没有使用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在中药标本馆观察大黄的原植物、生药、饮片、粉末,对照教师给出的学习要点总结大黄的鉴定特征,事实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3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生药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实践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样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将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一体化,使学生马上可以验证课堂的内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注重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增加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将生药学药物有效成分鉴定实验和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设计成综合性实验,将生药学药物形态、粉末鉴定实验和药用植物学植物形态实验设计成综合性实验,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难度,但实验效果良好,避免了过去由于不同学科教学进度不同步,学生前学后忘,学科之间有联系内容无法及时融会贯通的情况。此外开展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增加社会竞争力。

4 制作课件,突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重要。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把所传递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抽象为具体。同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辅之以语言的有机结合,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启发学生思路,加强记忆。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和药材图片。课件应深入浅出地显示了生药学授课的全部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演示形式多样,选择的范围多,例如在教授乌头的课件里,我就加入了一些影视剧主人公服食乌头后中毒的相关片段。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还应参考其它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是贵重药材和主产地在国外的药材更适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容易掌握性状和显微特征,利于判别品种的真伪。使生药学的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间接知识直观化。

总之,在生药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东方,韩宏伟.案例结合访谈教学法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4(1).

[2]张春平.药学专业生药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12).

[3]贾献慧.生药学教学中关于“主动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7).

生药学范文第4篇

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的药学工作者,在前辈开创的事业基础上,不断地将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引入中药的研究中,中药研究在近年来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在“九五”、“十五”期间,开展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最终建立15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将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中;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促进了中药种植与加工的规范化;在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方面推行化学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化学研究系统化、标准化,保证了中药质量的稳定。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

我国生药学科与中药学科的关系

对生药学科和中药学科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致,研究成果共享,研究队伍一体。1.研究内容及任务相同将药学类专业使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和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3]、《中药鉴定学》[4]进行比较,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均是准确识别、鉴定中药(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药用植物(生药)资源;制订生药(中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5]。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生药学和中药学,其研究内容及任务是相同的。2.研究方法一致对生药学和中药学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它们都是通过生物自然分类方法确定生药基源;通过分离提取和光谱等方法确定所含的化学成分;对药材鉴定也是通过自然分类的方法确定原植(动)物,通过宏观观察法进行性状鉴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的鉴定,利用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方法,对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真伪和品质优劣程度;利用分子遗传学标记技术分析生物的基因型,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鉴定药材;利用多种综合方法进行中药和生药质量的限量和定量控制等。从研究方法看,生药学和中药学也是完全一致的。3.研究成果共享在生药学或中药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最终都是共享的,诸如出版的各种教材和专着;创办的各种杂志;进行的全国和地区中药资源调查和品种整理;中药材品种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草药化学和药理研究;中药炮制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等。这些同是生药学和中药学所共享的研究成果。4.研究队伍一体在我国,研究生药和中药的队伍分散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但他们是一体的,研究内容相同,方法一致,成果共享。目前虽被人为地分割成生药和中药两块,实质上在我国无法分为两个阵营,它们是有机的整体,最多只是研究人员工作单位不同而已。

我国生药学如何发展

生药学产生于欧洲,传入日本,引入中国。生药学的产生与西方医学的环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开始以西药的原料药为主进行研究;当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从中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他们就将生药学与中药结合而取得了发展;生药学被我国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中药学沃土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颇具特色的世界药学领域的奇葩。1.发挥我国中药的特色我国中药以其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完备的药材种类,健全的生产、经营、应用体系,成熟的应用经验,稳定而奇特的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世界药学领域中,中药也是独具特色的体系。世界其他国家,均难有如此全面发展的药学体系。因此,西方的生药学方法一旦引入我国,立即就被融入中药广阔的领域中。在今后的生药学研究中,仍应紧抓我国中药的特色。2.名正才能言顺生药学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学科名称一直是令人尴尬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中,以生药学进行中药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医药院校中,又以《中药鉴定学》及相应的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进行着教学和研究;在其他领域,人们又直称中药研究。我国生药学先驱称生药学为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徐国钧先生等人又将生药学紧密结合中药,出版《中草药学》、《药材学》、《中国药材学》专着。解释和划清生药学、中草药学、药材学、本草学、中药鉴定学这些学科的界线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其实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尽管生药学产生与中药无关,但被引入日本和我国后,早就融入到中药之中。中药也是一个广纳百川的学科,从《神农本草经》的365味中药发展到《中华本草》的8980味中药,广泛接纳了民族药、民间药和进口药,成为世界药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相似或相近的学科,用什么名称才能使其更贴近于研究的内容、更能促进研究队伍的整合、更能推动中医药的向前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重点学科建设时,根据中药的形成到应用,划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即中药生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临床学(或临床中药学)。目前,存在的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草药学、本草学、药材学等可以被《中药生药学》所包容。建议用中药生药学作为这几个分散学科的共同名称,中药生药学既表达了生药学在我国与中药结合的特色,又可与国际上生药学科连结,使用中药生药学这个名称可以达到名正言顺的效果。如果大家能共同努力,撤去多年来人为设置的藩篱,摆脱目前的别扭状态,堂堂正正地走到一起来,共商中国药学发展大计,那该多好!3.保持特色,取长补短以生药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中药为主体的药物,这是“洋为中用”。这种研究特色可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是中国药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中药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走过了几千年的路程,比起那些今天研制出来,不久就淘汰的短命药物,中药可以称为老寿星。中药能有如此稳定的疗效并延续数千年,并没有借助于现代技术和方法,而是本身存在着一套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将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整理,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促进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要想发现这些技术和方法,那就需要深入到传统中药之中去寻找。古人研究中药很注重整体观和动态观,对中药的认识与形态、生态、发育、演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如植物的不同器官,往往有不同的功效,根类药材多有滋补功效,常用中药中的人参、党参、丹参、南沙参、北沙参、玄参、明党参、甘草、黄芪、当归、地黄、何首乌、白芍、麦冬等均是根类药材,它们均是滋补药物,有补气、补血、补阴之效。换一个角度看,具有滋补作用的“参”类药物全在根类药材之中,而茎、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中都没有。茎类药材中的藤类、节类和根茎类药材的质地坚硬者等均有祛风湿作用,如天仙藤、夜交藤、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钩藤、白毛藤、松节、桑枝、桑寄生、桂枝、柽柳、菝葜、土茯苓、萆薢、穿山龙等。其实古人早就认识了这些,张志聪曾云:“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脉,梢秒子实,其性主降”[6]。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保持目前的研究特色,还要不断地从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另一套思路和方法。古今两套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使用,将会起到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的效果。生药学先驱引入生药学的初衷是建立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们在为生药学与中药学的结合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当代人更应该走好后面的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携起手来,撤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建立统一的学科———中药生药学,为我国医药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生药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药学实验;教学内容;考试

《生药学》是指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基源、生产、采制、鉴别、化学成分、医疗用途、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进行研究的学科[1]。《生药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生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准确识别、鉴别生药基源的种类,辨别生药的真假与优劣,同时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药材的真伪和优劣是中药产业质量控制的源头,没有药材质量的保证,下游的质量控制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对生药学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实际鉴别经验的中药从业人员,是生药学教师要共同应对的课题。现结合生药学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对生药学实验课的内容及考试的改革谈一些体会。

1该校生药学实验教学及考试现状

笔者学校生药学实验共36学时,学生实验内容主要为学习常用生药的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方法,现有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教师通过主控台传输实施教学,同时可监视学生端显微镜下图象或电脑屏幕,用以指导学生操作,并将任一学生显微镜观察到的典型结构进行处理并传输到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教学示范。教师与学生通过师生对讲模式进行一对一语音交流或短信交流,使师生间的交流更直观有效,达到真正的互动效果,显微鉴别的教学效果得以大大提高。并且实验考试要求学生识别3种未知药材混合粉末,计入考试成绩,学生对此非常重视,学习效果良好。但目前笔者学校生药学实验课程仍存在一些不足。(1)实验内容分布不均。生药学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至少应具备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四大鉴别能力[3]。但实际上,因学时限制和条件限制,所开设内容信息量不够大,显微鉴别重视程度较高,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理化鉴别能力的培养。(2)药材标本量不足。药材的标本量不能满足学习要求,缺乏足够量的伪品标本,同时此项内容未纳入考试内容,学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3)实验学时数不足。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巩固,由于学时数的局限,药材性状鉴别的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虽然对显微鉴别的教学实践有所侧重,但依然需要加强。(4)实验课考试内容较单一。要客观衡量学生的实际药材鉴别能力,需要建立合理的实验课考试制度。以前实验课考试内容比较单一,不够全面,成绩主要是以实验报告和期末显微鉴别考试为主,实验课平时成绩为辅。而实验报告基本以板书为模板,加上实验报告要求的绘图内容,实验报告的内容往往大同小异,仅仅靠实验报告的成绩,并不能真正衡量出学生的实验水平,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掌握情况更不能体现出来。而期末粉末显微鉴别则侧重于显微鉴别,无法评价学生的药材性状鉴别能力。

2改革方法

2.1建立完善生药图库,随时随地学习

生药的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是生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的时间反复学习巩固记忆才能掌握鉴别技能。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中建立生药原植物图库、药材图库、生药显微特征图库,同时将图像上传至药学院网站,学生不仅可在实验课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还能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对各种药材特征进行复习比较,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2补充药材和伪品标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生药学实验内容繁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实验课上要准备足够的实物药材,尽量做到学生能边听讲课,边观察药材性状,掌握药材鉴别的要点,尤其是经验术语。前人总结的经验术语是对药材特征描述的生动概括,是区别于其他药材的最重要特点,言简意赅,便于记忆。比如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具有的异形维管束,因呈星散状排列而称“星点”;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锦花纹”;天麻顶端的红棕色干枯残留芽苞,皱缩似辫状的“红小辫”;还有党参的“狮子头”,人参的“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等。这些术语使性状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掌握。笔者学校生药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300种常用生药的性状鉴别,此外,还应添置足够量的伪品标本。补充更新药材标本后,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标本室进行技能练习或标本观察,并做好辅导工作;另一方面,设计木质生药托盘,每托盘可分装12种生药,每班发放25个托盘,在实验室完成生药性状鉴别要点的教学之后,学生将托盘带回宿舍,每天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观察,确保学习效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巩固,可以有效弥补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

2.3组织生药性状鉴别竞赛,丰富考试形式

生药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目前,无论是药材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不缺少擅长仪器分析检测的毕业生,而是大量急需具有药材实际鉴别能力的生药学人才[4]。原有的实验课考试是将3种未知粉末混合后进行显微鉴别来判断药材。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使用的还有性状鉴别。针对实验课考试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笔者扩展了考试内容,重新设置实验成绩的组成比例。笔者设计了生药性状鉴别竞赛,并将成绩纳入实验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压力。该校已成功举办了药学院首届“中药性状鉴别大赛”,要求学生识别30种药材的名称、科名和入药部位,并设置个人单项奖和集体奖项,通过这项改革,促使学生对实验课更加重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促进了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4调整实验教学计划,修改实验讲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安排,重新调整生药学实验的教学计划,同时对实验讲义做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由于显微互动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学生显微鉴别的学习效率,适当增加了其他鉴别方法如植物鉴别、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的内容等。教学计划和实验讲义的修订,使实验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使实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丰富学生第一手实验资料,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

3结语

生药学实验内容及考试改革旨在通过建立药用植物图库、药材图库、生药显微特征图库,并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系统中进行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实物的观摩认知,加深记忆,达到教学目标,并且通过不断创新改进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进一步提升实验技能,培养生药学实用型人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生动形象,有效地提高了生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希望能为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作者:李昌勤 王金梅 袁王俊 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少青.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2]吴立人.生药学实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

[3]魏东华,徐东花,宋智敏,等.药学专业《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医药,2008,12(3):276-277.

生药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垂叶黄精;显微特征;生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63-03

垂叶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Polygonatum curvistylum Hua)的干燥根茎,又名黄精、弯花柱黄精[1]。分布于云南的大理、泸水、剑川、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等地。生于海拔2700~3900m的林下或草地[2]。有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之效。用于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3]。目前对本品的研究尚处于空白,为了能更好的开发利用该资源,本文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扩大黄精属植物的药用资源及对其深入研究提供生药学资料,也为该药的药材标准制定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材料 垂叶黄精标本及药材采自云南德钦、香格里拉、大理。标本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陶德定研究员鉴定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垂叶黄精Polygonatum curvistylum Hua。

1.2 试剂 乙醇(化学纯),冰醋酸,甘油,甲醇,TO型生物透明剂,0.1%固绿,0.5%番红,石蜡,FAA固定液,氨试液,三氯甲烷,丁醇,冰醋酸,中性树胶,双缩脲试剂(Biuret),茚三酮试剂,α-萘酚(Molisch)试剂,碱性酒石酸酮(Fehling)试剂,碱式醋铅试剂,碱性苦味酸(Baljet)试剂,异羟肟酸铁试剂,重氮化试剂,硅钨酸试剂,碘化铋钾,改良碘化铋钾。

1.3 仪器 FA2004N电子分析天平,BM-Ⅵ生物组织冷冻包埋机,CS-Ⅳ型摊片烤片机,QP-Ⅲ生物组织切片机,TS-12H+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Micr E400 Nikon显微镜,数码显微照相机,GZX-9030 MBE 数显鼓风干燥箱,生物组织摊片烤片机(CS-IV型),生物组织刀刃磨机(MD-II型),ZFⅡ型三用紫外分析仪。

2 原植物鉴别

根状茎圆柱形,常有短分枝,粗2~10 mm,茎高13~50 cm。叶有3~4(~6)枚轮生,纸质,条形、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8~7 cm,宽1.5~8 mm,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叶初时上举,花后下垂。花序具1~2朵花,总花梗长1~5 mm,下垂,花梗长3~12 mm;苞片微小,膜质,披针形,长2~3 mm,生于花梗中部或中上部,早落;花被淡紫色,花被裂片及花被筒上部颜色较深,圆筒形,全长4~10 mm,花被裂片长1~2 mm;雄蕊着生于花被筒中上部,花丝极短,长不足1 mm,花药黄色,长约1.5 mm;子房卵形,长约2.5 mm,宽约1.8 mm,花柱和子房近等长。浆果枣红色,球形,直径4~9 mm,具2~8颗种子,种子淡黄褐色,球形,直径约3 mm[2]。

3 性状鉴别

本品呈结节状扁弯柱形,长5~15 cm,直径0.2~1.5 cm,表面黄棕色至黄褐色,有纵皱纹,可见少数须根及须根痕。质坚硬,较柔韧,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颗粒状,有众多淡黄色维管束小点散列。气微,味甘,淡。见图1。

4 显微鉴别

4.1 根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1列,细胞类方形,微波状排列;外被角质层。基本薄壁组织中有许多类圆形或椭圆形黏液细胞散在,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38~42束,外韧型或双韧型,散列。见图2。

4.2 叶横切面 上表皮细胞1列,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栅栏组织细胞1列,不过中脉,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有类圆形黏液细胞散在,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脉向下突出,维管束外韧型;下表皮细胞1列,较上表皮细胞小,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紧密。见图3。

[KH*3D][JZ][XC20110814.TIF;%85%85]

[HT6][JZ]1.上表皮细胞 2.叶肉组织 3.黏液细胞 4.维管束 5.下表皮细胞

[HT6H][JZ]图3 垂叶黄精叶横切片图

4.3 根茎粉末特征 粉末棕黄色。(1)表皮细胞表面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并呈连珠状增厚;(2)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有的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50~140 μm;(3)黏液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4)导管为环纹或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5~40 μm;(5)薄壁细胞长圆形或长方形,壁稍增厚。见图4。

4.4 地上部分粉末 粉末黄绿色。(1)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有的呈连珠状增厚;无气孔。叶下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有的呈连珠状增厚;气孔较多,不定式;(2)导管为螺纹导管,直径5~8 μm;(3)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50~140 μm;(4)纤维成束,多与导管相连,壁稍厚,纹孔明显。见图5。

5 主要成分

经系统预实验,垂叶黄精根茎中主要含蛋白质、皂苷、多糖、还原糖、黄酮类、蒽醌类、萜类、挥发油以及生物碱等成分,可能含有内酯、香豆素类、甾醇成分。

6 薄层鉴别

取3个不同产地的样品粉末各1 g,加70%乙醇20 mL,加热回流1 h,抽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 mL使之溶解,加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20 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 ℃)-乙酸乙酯-甲酸(5∶3.5:0.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的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3个不同产地的药材供试液在同一硅胶G板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6。

7 讨论

本实验通过对垂叶黄精的植物来源、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及薄层色谱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得出原植物形态主要特征为叶细狭,在花开后向下俯垂。根茎横切面主要特征为基本薄壁组织散有较多黏液细胞,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多为外韧型或双韧型,散列。粉末特征为: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壁呈连珠状增厚;有众多草酸钙针晶及黏液细胞;导管为环纹。叶横切面中脉向下突出,维管束外韧型。主要含有蛋白质、皂苷、多糖、黄酮、蒽醌、萜类、挥发油以及生物碱等成分。薄层色谱中,三个不同产地药材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且重现性较好。

本文可为垂叶黄精的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药提供一定的生药学鉴定依据。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7:2042.

[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32~734.

[3]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天然药物图鉴[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281.

生药学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 对玄参科母草属植物母草及泥花草进行生药学研究,为该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的方法。结果 明确了2种植物的性状特征和粉末、横切面的特征,初步判断两种植物中均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结论 该鉴定方法可靠,可作为2种植物的鉴定依据。

【关键词】 母草属;母草;泥花草;生药学;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abstract:objective to identify two lindernia species, l.crustacea and l.antipoda histologically and morphologically.methods morpholog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s were described,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were established.results collenchyma was found in the stems angular of l.crustacea, of which the cells were vertically elongated, and large air caviti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cortical aerenchyma. while in the cortex of l. antipoda, there were many fiber bundles, and little aerenchyma or large air?cavity. iridoids can be detected in both the species.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easy and reliable, suitable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se two plants.

key words:lindernia;l.crustacea;l.antipoda;pharmacognosy;characteristics;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母草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美欧两洲有少数种分布,我国有约26种,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及海南等省。母草属多种植物均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抗菌消炎等作用,广东省民间常用于煲凉茶或煲汤。目前国内外对该属植物的研究极少,故本文选择该属植物中的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 (linn.) f. muell和泥花草 lindernia antipoda (linn) alston [1,2]进行生药学研究,以期为该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鉴定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植物样品采于广州大学城,经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姬生国副教授鉴定为玄参科母草属植物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 (linn.) f. muell、泥花草lindernia antipoda (linn) alston的全草。

1.2 仪器 nikon ys100生物显微镜(日本尼康公司)、数码摄像(motic ba200)、电热鼓风恒温干燥器(上海迅能电热设备有限公司)、wd?9403c型紫外分析仪(北京六一仪器厂)、hk3300h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性状鉴别

2.1 母草

常皱缩成团,无毛或嫩枝被毛。茎四棱形,扭曲,多分枝,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断面有时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阔卵形或三角卵形,长8~15 mm,顶端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有浅齿。有时带花,花淡紫色、浅蓝色,二唇形,上唇直立,常浅2裂,下唇略较长。蒴果椭圆形或倒卵形。气微,味淡。

2.2 泥花草

多皱缩,全株无毛。茎圆柱状,有纵纹,下部茎节间有时具须根,断面实心。叶对生,多皱缩,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狭椭圆形或线状倒针形,长0.8~4.5 cm,宽0.6~1.2 mm,顶端圆或有时急尖,基部楔形,下延成柄,边缘具细锯齿或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花紫色、淡紫蓝色或白色,略呈2唇形,上唇2浅裂, 下唇3裂, 与上唇近等长。 蒴果柱形, 长约2 mm,顶端渐尖。气微,味淡。

广东药学院学报 第26卷 第1期 林微微,等.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

3 显微鉴别

3.1 母草茎横切面

切面呈四方形。表皮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皮层较宽,中间有通气组织围成大型气腔多数,四角有明显棱脊,内各有1个纤维束,细胞壁较厚。维管束四角处发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环类方形,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纤维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见图1、图2。

3.2 母草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呈长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有气孔。栅栏组织通常为1列细胞。海绵组织为4~5列细胞。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及薄壁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形,半月形,木质部导管2~7个排列成行,韧皮部细胞较小。见图3。

3.3 母草粉末

粉未黄棕色。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气孔不等式;腺鳞多数,腺头4个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柄单细胞;花粉粒类球形,外壁有细密短刺,具3个萌发孔;纤维平直,长梭形,壁较薄,常数个聚集在一起。厚角细胞多角形,多见螺纹导管;偶见石细胞,长方形或椭圆形。少见草酸钙方晶。见图4。

3.4 泥花草茎横切面

切面呈类圆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可见非腺毛及气孔。皮层较宽,其间散在有多个纤维束,细胞排列紧密,壁较厚。维管束通常有6个,与皮层纤维束相对应,韧皮部较窄,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纤维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见图5、图6。

3.5 泥花草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呈长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有气孔,偶见非腺毛。栅栏组织通常为1列细胞。海绵组织为5~6列细胞。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及薄壁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形,半月形,木质部导管2~6个排列成行,韧皮部细胞较小。见图7。

3.6 泥花草粉末

粉末黄绿色。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气孔不等式;非腺毛多为单细胞,顶端尖,基部钝圆,平直或弯曲;纤维细长;多见螺蚊导管。见图8。

4 理化鉴别[1,3]

4.1 还原性糖及糖苷成分的鉴别

取样品粗粉各1 g,各加入蒸馏水10 ml,加热提取10 min,滤过,分别取滤液1 ml置2支试管中,1支加5%的α?萘酚乙醇溶液,摇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可见试管液面有紫色环产生。另1支加入fehling试剂,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4.2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鉴别

取新鲜药材1 g,切碎,置试管中,加入1%盐酸5 ml,浸渍5 h,取上清液1 ml,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微黄色变成亮黄色。

4.3 氨基酸类成分的鉴别

取样品粗粉0.4 g,置小烧杯中,冷水浸提12 h,滤过,取滤液2 ml,置试管中,加入5滴茚三酮试液[3],沸水浴10 min,溶液颜色无变化。

5 讨论

5.1 显微鉴定中在母草茎的横切面中皮层有明显的通气组织,并形成大型气腔,而泥花草的皮层中则没有通气组织,这可能与母草多生长在离水较近的地方,而泥花草多为旱生有一定关系。母草在4个棱脊处均有纤维束存在,而泥花草则有6个纤维束存在,提示可作为其鉴别依据。

5.2 《广东植物志》中对母草和泥花草的性状描述为:“整个植株均无毛[2]。”但本实验发现泥花草的茎和叶的表皮均有非腺毛,组成非腺毛的细胞多为1个,且分布较少。

5.3 理化鉴别试验方法是参照《 中国 药典》[3]和《全国中草药汇编》[1]的方法进行,初步判断两种植物中均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氨基酸试验为阴性,与 文献 [4]中的记载有出入,尚需进一步验证。针对黄酮类、蒽醌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的鉴别试验,结果显示均为阴性。

【 参考 文献】

[1] 全国中草药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70-271.

[2] 陈封怀.广东植物志(第四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85-39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 工业 版社,2005:771.

生药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黄毛豆腐柴 生药学

黄毛豆腐柴Premna fulva Craib为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又名战骨、土霸王、穿云箭。具有活血散瘀、强筋健骨、祛风止痛之功效。广西民间常用于治疗腰腿痛、跌打扭伤、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肝区疼痛等 〔1〕。蒋才武等仅对黄毛豆腐柴茎做了显微研究〔2〕,其叶和根生药学研究未见报道。而据林棋桐等报道〔3〕,除茎外,其它部位尚有抗炎镇痛作用的成分,符合民间用其根、茎、叶入药的习惯。本文对黄毛豆腐柴的根、茎、叶进行生药学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实验材料

采自南宁郊区(高峰林场),经笔者鉴定为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黄毛豆腐柴Premna fulva Craib。

2 药材性状

2.1 干燥根圆柱形,直径0.4~1.5cm,少分枝,表面灰黄色,落皮层常剥落,剥落处黄色或黄棕色,质硬,断面黄白色,可见细孔状导管,气微,味淡。

2.2 干燥茎呈圆柱形,直径0.5~3 cm,表面有细小纵皱纹,可见点状皮孔,呈灰棕色,剥落处褐绿色,皮部棕褐色,较窄,木部黄白色,断面中央有一白色柔软的髓部,气微,味微涩。

2.3 干燥叶微卷曲,展开后倒卵形,顶端短尖,全缘,上表面褐绿色,下表面黄绿色,质脆易碎,气清香,味淡,微苦。

3 显微特征

3.1 根横切面 类圆形。(1)木栓层较宽,由6~9列细胞组成, 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整齐,最外层为落皮层。(2)皮层较窄, 细胞大,椭圆形。(3)韧皮部较宽,细胞纵向排列整齐。(4)形成层不明显。(5)木质部宽广,细胞壁均木化,

导管辐射状排列,外侧的导管较大;木射线明显,细胞中充满小针晶。(图1)

1.木栓层 2.皮层 3.韧皮层 4.形成层 5.木质部[HT][ST]

3.2 茎横切面 圆柱形。(1)木栓层2~4列细胞,红棕色。(2)皮层窄, 内有石细胞群分布。(3)韧皮部内具纤维束和的石细胞群,间断排成环状。(4)形成层环状。(5)木质部导管常单个纵向排列,木纤维壁稍厚,木化,木射线1~2列细胞。(6)髓部较宽,细胞壁微增厚,含方晶或针晶。(图2)

3.3 叶横切面 (1)上下表皮为一列细胞,均有腺毛,非腺毛及腺磷,下表皮较多。(2)栅栏组织细胞2~3,其中1列通过主脉维管束上方;海绵组织细胞较小,排列疏松。(3)主脉维管束外韧形,均为厚壁细胞,导管纵向排列整齐,韧皮部和木质部外侧均有纤维束断续成环;主脉维管束上方有4~6个较小的维管束,周围具纤维。(4)薄壁细胞含少量的针晶和方晶。(图3)

1.木栓层 2.皮层 3.韧皮部 4.石细胞 5.纤维束 6.木质部 7.髓部

1.上表皮 2.栅栏组织 3.厚角组织 4.海绵组织 5.维管束 6.纤维束 7.韧皮部 8.木质部 9.非腺毛 10.下表皮

3.4 粉末 黄绿色,气微,味淡,微苦。(1)非腺毛常由3~4个细胞组成,胞间膨大呈结节状,常镰状弯曲。(2)石细胞多单个,类长方形,壁厚,胞腔、孔沟明显,直径50~87μm。(3)导管多为具缘纹孔和网纹导管,直径65~82μm。(4)纤维多细长成束,壁微木化,直径17~30μm。(5)草酸钙晶体众多,针晶长13~25μm,柱晶和方晶可见。(6)淀粉粒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9~15μm。(7)气孔为不等式。(图4)

1.石细胞 2.非腺毛 3.导管 4.纤维束 5.草酸钙晶体 6.木栓细胞 7.气孔 8.淀粉粒

乙醇超声提取20分钟,滤过,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00~800nm下检测,分别在275nm、316 nm、624 nm和274nm、316 nm、624nm 处有吸收,且在275nm和274nm处有最大吸收。

5 小结

黄毛豆腐柴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壁薄,韧皮部细胞较大,木射线细胞中含小针晶;茎横切面皮层和韧皮部的石细胞群间断排成环状,髓部细胞壁增厚,含有砂晶和方晶;叶横切面栅栏组织细胞2~4列并通过主脉维管束上方,主脉维管束上方有4~6个较小的维管束,周围有厚壁纤维。粉末中非腺毛呈结节状膨大,常镰状弯曲,石细胞壁厚,胞腔,孔沟明显。以上特征可作为黄毛豆腐柴的鉴别依据。

经紫外光谱光谱辅助判断,其根、叶含有与茎相同或相似成分,目前该药材的研究工作多侧重于茎部分,今后宜进一步加强根、叶等部位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等研究工作,扩大其药用部位,使该药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编.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2

2 蒋才武,等.壮族药战骨的性状与显微鉴别.中药材,2004,27(11):811-813

3 林棋桐,刘文侠,覃洪,等.战骨注射液工艺及抗炎镇痛作用.中草药, 1981,12(10):20

生药学范文第9篇

《生药学》对药学生药相关就业岗位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好的改革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生药学;高职教育;药学专业

《生药学》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对常用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熟悉常用生药的功效与运用的能力。本课程对生药相关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最新版国药基本目录、《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均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在药物行业秉持的“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合岗位,岗位需求的药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生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真研习了相关研究[1‐3],结合自身以往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对《生药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做了如下几方面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将生药的来源、性状鉴别、功能主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生产加工、来源鉴别、显微鉴别、药理作用作为熟悉内容;产地、理化鉴别、化学成分作为了解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析后,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生药学》课程具有以下两个困难:缺乏《药用植物学》基础,未形成生药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动、植物自然分类体系,那么在药材鉴别中就不能更好地利用药用植物自然类别进行来源鉴别;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而缺乏《中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不能很好地将药用植物上升到药物的理性认识。这都加大了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以上分析,对教学内容作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1)将生药性状鉴别法作为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辨别生药真伪优劣的技能。(2)将《药用植物学》知识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生药分类体系,比如,黄芪、甘草、苦参等均来自豆科,在讲授以上药物前,增加豆科药用植物特征内容,加深学生对豆科植物及药材性状的认识。(3)充分发挥学生已具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通过讲解“功能与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对生药运用的认识。

2教学方法改革

2.1项目教学法课程内容的处理原则为“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相适应,以生产为对接,以实训条件为依托”,处理依据包括“基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基于学校教学条件”、“基于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五个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处理成四大模块,16个项目,16个工作任务,三大模块分别是总论、植物类生药、动矿物类生药、综合实训与考核模块,并根据实践指导意义强弱、生药临床使用率、鉴别难易度、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分别对三大模块划定重难点内容。

2.2理论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时处理应达到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一比一。本课程共计9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时分别45。教学内容不变,授课学时减少,为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地完成,采用以下两个改革手段:

2.2.1翻转课堂式教学理论课之前,将相关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同时针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录制微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预习效果。通过世界大学城布置相关作业,便于学生自我检测预习结果,同时,可起到督促学生自学的作用。理论课堂上,主要对知识点进行提炼讲解。例如,生药的性状鉴别法为重点讲解内容,学生事先通过微课熟悉性状鉴别法一般如何开展,然后借助课件了解每味生药基本性状特征,理论课堂上主要对每味生药的性状鉴别法关键点进行讲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能够更好地为课程内容服务。

2.2.2生药材进课堂将生药材引入课堂,以引导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方法总结每味药材关键鉴别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好地将课前自学的理论知识提炼并直观化。《生药学》课程理论知识庞杂,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较枯燥,将生药材引入课堂,引导式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2.3实训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将实训课课时进行改革,共计45课时,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性状鉴别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采用阶段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训课共分为三阶段,分别为基础阶段、上升阶段和应用阶段。基础阶段主要是进行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法的方法学习,其中,以性状鉴别法为重点内容,显微镜使用以及制片法为难点内容。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熟悉生药四大鉴别法,为后续生药鉴别实训打基础。上升阶段主要针对各类生药开展鉴别工作,教学重点是各生药材的性状鉴别法。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药材的鉴别方法,尤其是最简单直接的性状鉴别法。应用阶段与实际相结合,主要是采用性状鉴别等方法对临床常用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定,以及中成药的鉴定。本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鉴别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为相关就业岗位服务。

3考核方法改革

在课程教法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应的课程考核方法也作了改革。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强调对其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改革后,考核指标由四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50%,实训操作成绩占30%,平时作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考评占10%。生药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加强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同时,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度、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对《生药学》课程的授课思路进行了探索并改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工作可以加强,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法,均可以为教学服务,提高授课效果,这些仍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朱华,陈旭.生药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3(3):112‐114.

[2]王立娟,张华.药学专科专业《生药学》课程教学三项改革浅谈.课程教育研究,2014,(19):231.

[3]李君玲.生药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718‐5719.

生药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荆芥;生药鉴定

【中图分类号】R9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1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duct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Pharmacognosy identification, identifying effective active ingredient. Methods: The softening of conventional medicines, production slicing permanent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of Pharmacognosy. Results: identify the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ccurate, reproducible and can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Keywords: Health and drug identificationSchizonepeta tenuifolia

蒙药材荆芥为唇形科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蒙名为哈热-吉如格巴、吉如格-纳格布。夏,秋两季花盛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味苦,辛,涩,性温,涩,燥,轻。有杀虫,防腐烂,疗伤,祛巴达干之功效。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荆芥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成分。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荆芥进行了化学成分预试和生药学鉴别研究。

1 仪器及材料

1.1 仪器 UV 755b水浴锅(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ZMD-2自动磨刀机(上海医械专机厂),LZ-4012-2型回转式切片机(浙江金华无线电厂),真空抽滤泵(浙江临海市精工真空设备厂),生物显微镜(OLYMPUSJAPAN),电子天平(AUY120广州市新英电器有限公司),101-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泸南科学仪器联营厂),HH-w600数显三用恒温水箱(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2 材料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采用内蒙古扎鲁特旗罕山林场。经作者鉴定。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直径0.2~0.4;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直径约0.7,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2.2 显微鉴别

2.2.1 茎横切面特征

表皮为1层长方形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外有角质层。外有腺毛和非腺毛。皮层由6~8层薄壁细胞,细胞排列紧密;韧皮部韧皮纤维发达,成束,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宽广,由木纤维、导管、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径向排列,排列紧密,髓部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如图1)。

2.2.2 叶横切面特征

上下表皮细胞1列,均有气孔,下表面非腺毛较多,叶肉栅栏组织由1列细胞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导管径向排列(如图2)。

2.2.3 粉末特征

粉末为黄绿色。纤维多成束,碎段,壁厚。导管多为具缘纹孔,少见螺纹、梯纹导管。非腺毛由多个细胞组成,不同程度地弯曲。腺鳞是圆球状,由6~8个细胞组成。叶的下表皮非腺毛较多,多细胞组成。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如图3)

2.3 理化鉴别

生物碱类 取药材粉末3.00g,加入氯仿30ml和浓氨水0.3ml,浸泡18小时,过滤。取滤液少许,滴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生成呈橙色沉淀;取滤液少许,滴加碘-碘化钾试液1~2滴,则生成褐色至暗褐色沉淀;取滤液少许,滴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则生成白色沉淀。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蒙药荆芥的显微鉴别特征明显;有效活性成分中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

本项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荆芥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199.

[2]《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四卷).上海[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681.

上一篇:中药学范文 下一篇:中药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