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20:47:24

商誉会计论文

商誉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new research findings of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based on listing systematically papers collected by CNKI in 2011 to 2013, sorts out the way of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growing up and predict the way it will go.

关键词: 人力资源会计;CNKI;会计计量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CNKI;accounting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14-02

0 引言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专家学者在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1]

1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检索与归类

2013年12月,笔者以检索词为“题名——人力资源会计”的方式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文献从2011年至今共计344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包含328篇,另外16篇包含在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献详细目录参见表1。

根据对各种杂志刊登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统计发现,五种刊物最多:《现代经济信息》25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商情》各17篇,《新财经(理论版)》13篇,《企业文化》11篇。综合对比从2000年-2010年期间发表人力资源会计论文的刊物来看,涉及该领域的论文年发表数量从2000年逐渐上升,2006年达到最高水平,2007年开始逐渐下滑,参见表2,参与研究该领域的刊物种类也从会计类刊物转向综合类刊物。

笔者对上述2011年-2013年344篇文献进行归类,这包括:①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理论框架与理论基础。具体包括:2篇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7篇计量模式、17篇确认与计量、7篇报告、披露、50篇会计核算、1篇前提条件、4篇计量方法、1篇人力资源的产权特征、2篇人力资产定义、3篇人力资源会计目标,3篇人力资源培训会计,3篇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及其发展。共计110篇。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具体包括:人力成本计量方法、模式。共计21篇。③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具体包括: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特性、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人力资源价值评价因素,人力资本理论与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新增价值,探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区别,人力资源会计与股权激励等。[2]共计17篇。④人力资源会计在各行业的实践。具体包括:12篇高校人力资源会计,5篇工业人力资源会计,25篇医院人力资源会计,4篇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共计46篇。⑤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综述。共有5篇。

通过与2011年之前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对比,在人力资源会计假设、核算对象、确认和计量的研究方面,2011-2013年之间的人力资源会计论文基本达成共识。论文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开始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但结合中国实际的创新性研究不增反减。

2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解析

2.1 综述类论文 综述类论文是该领域论文中比例最小的一部分,在统计中仅占5篇。关于国内外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问题、特点及需要改进方面的论述在综述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①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国外的研究范围朝着纵深发展,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核算内容、计量,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报告。[3]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基础理论,国内还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②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力资源与资产的定义难以符合,二是人力资源与成本效益原则不相符,需要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系统进行完善。③人力资源会计报告。

2.2 人力资源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的论文 涉及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方面的论文共计17篇。人力资源会计能否存在直接受到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会计资产这一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一项会计要素要作为会计资产,通常情况下要具备以下特征:①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②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③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④其价值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在资产类型方面,人力资源资产属于无形资产,商誉与人力资源两者之间存在许多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对两者之间存在的某些同质性给予了佐证,人力资源与商誉相类似,同样隶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深入认识人力资本本质是认识人力资源会计确认问题的基础和依据,需要将其各方面的特征与会计要素的特征进行结合,进而提出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模式。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为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进行确认提供了依据,同时需要借助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基本技术处理方法。

2.3 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方面的论文 在各个行业中,人力资源会计得到了应用。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是在医院中的应用,论文数量达到25篇,高校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次之,共12篇。在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中,通过对医院人力资源特点进行研究,对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动因进行分析,以及实施医院人力资源会计的途径,同时对医院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与核算进行探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更好的评价人力资源的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3 结语

作为人力资源会计,一方面提供组织人力资源增减的信息,另一方面提供最佳人力资源构成的相关数据,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进行监督与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安全性、完整性。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参考文献:

[1]杨新圃.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研究[J].学术交流,2013(5):15-16.

[2]张红燕.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概念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1(6):20-21.

商誉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部分 会计论文的种类,基本格式与要求

会计论文是经济论文的一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议论文而言,存在多种形式,如报刊的社论,评论,短评,有关机构的各种分析报告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学术论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诸方面.

会计论文的种类

按不同的标志,可将会计论文划分出一定的类别.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种类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会计论文可分为宏观会计论文,微观会计论文.

宏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论文,如论及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与经济运行关系,等等.

微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论文,如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长期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比较,历史成本法下存货计价的比较,等等.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分类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基础理论型,应用研究型,学术争鸣型和调研报告型.

基础理论型会计论文,是指采用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进行研究的论文,比如现代会计的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的冲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等等.

应用研究型会计论文,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对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及解决思路的论文.比如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坏账损失会计处理问题及其改进,等等.

学术争鸣型会计论文,是指对某些会计问题的不同见解和不同观点进行商榷的论文.这类论文往往是就某篇文章中的全部或部分所提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商榷,其对象可以确指,也可以泛指;或许是基础理论问题,或许是应用研究问题.比如对商誉会计的商榷,对会计委派制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会计国际化含义的辩析,等等.

调研报告型会计论文,是指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产生的根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应用对策略向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的论文.这类论文针对性强,导向明确,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在某某企业的应用,abc方法在某某医院的实施,等等.

按论文的体式分类

按论文的体式不同,会计论文可分为纯理论探讨性论文,历史考证性论文,方法研究性论文,调查报告性论文,案例分析性论文和争鸣性论文.

纯理论探讨性论文,是借助抽象,归纳及推理等手段,对财务会计领域某些概念或原则等进行系统的理性分析的论文.这类论文一般是以公理,定理(包括相关学科)或会计,财务的基本原理为根据,对涉及问题进行推理,目的是得出新结论或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比如责任会计的结构,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等等.

历史考证性论文,是对事物的本来面貌或事物的本质的特征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进行考据和分析的论文.如"账"与"账"关系的历史考证,四柱清册的起源,等等.

经济实证性论文,实证经济学的特点是回答"是什么"的方法,因而,经济实证性论文是需要运用大量翔实资料去谁说明某一观点或问题的论文.比如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模型的研究,等等.

方法研究性论文,是指对会计研究中某些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比如以现金流量表的综合分析,等等.

调查报告性论文,是指对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某一方面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后,就其现状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的论文.如会计委派制在某某地区实施情况的调研,某某企业会计住处失真的原因调查,等等.

案例分析性论文,是指选定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来说明某些会计问题的论文.如标准成本法在某某企业的使用,责任会计在某某企业的实施,等等.

争鸣性论文,是针对一些会计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的论文.如对会计委派制的新认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不是信息系统,等等.

会计论文的基本格式与要求

论文的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篇部局,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有关规定.规范的会计论文结构一般应有论文的前置部分(多数要求中英文对照),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的文尾三大部分构成.前置部分主要包括标题,内容摘要(或称内容提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结论(或引言),本论,结论,文尾部分包括致谢,附注说明,参考文献.简单阐述如下:

标题

标题又称题目,题名.它是以最确切,最简单的词语反映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会计论文的标题,一般以一行式标题为主.也可采用双行式标题,即正题和副题结合.正题提示论文的主旨,是对副题的提炼和概括,而副题标题则是正题的说明,以表明该论文论述范围,是正题的基础.

论文标题一般要满足:一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力求题文相符;二是标题要有创新,引人入胜,力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三是昼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记住.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对会计论文内容以第三者的独立角度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摘要应与正文有等量信息.一般应有陈述的对象,方法,结论等,但侧重于结论.内容摘要自身要能够独立成篇,是一篇可独立使用的完整短文,以不超大过300字为宜.若还有英文摘要,则中英文摘要必须完全对应.

关键词

摘录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与检索,揭示出论文将围绕啊些方面展开论述.一般应选取3-8个词作关键词.如《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国际化.这三个词就揭示出标题及论文的核心.

正文

1.绪论或引言

绪论是会计论文的开头.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其一是确立中思议题,其二是阐明所研究议题的背景,目的,价值和意义等.若会计论文篇幅较长,则在绪论部分还可以把本论的部分内容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或将所论述问题的结论作一个提示.但必须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2.本论

本论是会计论文的主体,作者在这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是详细地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一部分必须依据议题的性质来确定相应的写作方式,或正面立论,或驳斥不同看法,从而达到论证论文观点的目的.

3.结论

结论是论文全部内容的总结.结论是从全部材料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提炼而得来的具有创新的论文的总观点,应表明作者发现了什么规律,原理,解决了什么重要课题,对传统的看法有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还可以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这一不足之处的研究方向,以引起同行的注意.这样就实现了文章的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严谨,表述完整的有机整体.

致谢

可在论文或文章末尾标注出给完成论文提供帮助的单位或个人,并表达感谢之情.

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在文章末尾应列出参考文献,注明此论文写作时所参考或引用的其他成果.这一方面表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指出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成果,哪些是他人的成果或观点;同时也表明尊重前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指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也便于检索.参考文献注明著者,书(题或篇)名,刊名,卷(期),页次,出版年,出版地等.

第二部分 会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要领

会计论文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会计问题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的过程.由于现实经济活动可能涉及到范围较广,需考虑的因素较多,这必然对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若避而求其次,则可能使论文落入俗套,没有新意,因而,从立题写会计论文直到论文的完成,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下面阐述会计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和要领,以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选择题目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计论文的成败与否,因而有很多原则要领,如必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为会计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会计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生有着较旨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择的一般原则

社会需要与学术价值兼顾的原则.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特征,不同的经济业务处在不同的环境其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会计的技术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活动就遇到了诸多挑战,急需解决.如: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问题;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企业合并中商誉的有关会计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基础与计量原则;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对学生会计相关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是一定阶段学习效果的总结,论文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学术价值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论文的生命.学术价值就是要求论文从理论框架,分析方法等方面能够写出新意,以揭示会计发展规律,促进会计事业发展.因此,凡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会计问题,都是可考虑的选题范围.当然,学术价值有高低不同层次,但不管怎样,学术价值都是选题的着眼点.

量力而行原则.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如果论文选题连自己都不感兴趣,是不可能写好论文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则最后不可能出成果的.客观条件是指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1)选题宜专不宜全,宜小不宜大,应扬己所长,避己所短.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借助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会计论文的写作.

通常将论文题目初拟印发,供学生选用,但这一般是参考题目,即使是确定的选题范围,具体题目是靠学生本人思考选择了.若选一个会计学科中关键问题的小题目,而且是自己有较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题目,只要抓住其要害,深入本质,科学地给予剖析,从各个角度对其精确论述,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就可望成为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

确定选题的途径

每个人从事会计研究的基本条件都有所不同,但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XX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补差法.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也较大.

新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或改变大家都采用的方法而寻求新的切入点.如模糊财务评价问题,财务工程学初探,从财政和契约关系的特征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信息不对称与审计,等等.

搜集与整理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会计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反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着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会计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会计报表,会计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的考察和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直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数据处理.数据是会计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炼观点,精心撰写

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是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近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会计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会计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反会计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与谈税务筹划——与某某同志商榷"之类.

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材料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反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部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会计论文的定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容易理解.会计论文是表明作才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地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可以使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的多种子要素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一目了然,而且可避免文章表述呆板,因此,要合理采用.

改稿与成文

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是改出来的.当初稿写成后,往往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修改文章:冷处理.先把初稿搁一搁,待脑子冷下来后,再去修改.

改稿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中心观点论证的是否充分

看论文所采用的例证材料是否充足,是否都能用来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服务,不充足的要进一步充实,是观点问题还是所选材料问题,是否达到论文字数的要求,对于高中心论点较远的内容应该删去.

论文结构和段落是否有利于中心观点充分表述

检查论述的先后顺序是否得当,是否便于推理;各大段下的小段落是否需要小标题,有的是否应归属其他大段等.通过调整,使之合理,严密.

句子和标题是否符合语法要求

要字句斟酌,捡查用诩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合乎逻辑;语言要鲜明生动.

改稿的基本要求是:一要确切;题文一致,标题和内容吻合;二要简洁:概括得当,简练明快;三要生动:新鲜活泼,引入注目;四要适度:明确的科学态度.

加工成文

商誉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商誉是一个古老的经济现象,但最早的商誉问题是产生于有关法律的问题。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一文中,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人的遗嘱中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这是商誉的最早提法。1859年英国一宗案例中法官对商誉的定义是:“商誉意指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这是在司法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定义,并在英国法庭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

商誉在理论界尤其是会计界引起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是在19世纪末。当时的商誉普遍地被理解为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1888年英国的一篇会计论文曾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一概念在当时的学术界很有代表性。

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商誉被认为是能导致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的通称。1936年,杨汝梅先生在他的《无形资产论》中指出:“凡足以使一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称之为商誉矣。”后来,美国会计学家佩顿也提出:“商誉一词最先仅限于现成的顾客群所具有的价值,后来则逐渐被用来描述企业可以归因于销售、制造、理财和政治等各方面良好关系的那一部分价值。”这些都是早期对商誉的构成和来源的分析,是处于会计对商誉研究的雏形阶段。

二、对商誉构成要素系统研究

对商誉构成要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许多学者和组织都曾对商誉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

1953年R.H.Nelson教授在《商誉动量论》一文中指出,商誉的构成要素包括:顾客清单、组织成本、开发成本、商标、秘密生产工艺及配方、专利权、版权、许可证、特许经营权、超额赢利能力。

1968年AICPA发表的第10号会计研究论文集(ARS No.10)中指出,商誉的因素包括杰出的管理队伍、杰出的营销管理人员或营销组织、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有效的广告、秘密制造工艺等15项。

1977年H.Folk和L.A.Gordon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了四类共17项商誉的构成要素:(1)增加短期现金流量。包括生产的经济性、易筹集更多的资金、现金储备、资金成本低等7项。(2)稳定性。包括可靠的供应保证、减少波动、与政府的良好关系。(3)人力因素。包括卓越的管理才能、良好的劳资关系、合理的训练计划等5项。(4)特有的因素。如专有技术、商标名称。

FASB则认为,商誉可以描述为以下六个要素:(1)被收购实体净资产在收购日的公允市价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2)在收购日,被购买实体尚未确认的其他净资产的公允价值。(3)被购方继续存在的营业中“持续经营”要素的公允价值。(4)收购方和被购方净资产及营业进行合并而产生的预期合并协同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公允价值。(5)由于支付的对价评估中存在错误,从而产生的收购方所付对价的高估金额。(6)收购方多付或少付的金额。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中不难看出,会计界对商誉构成要素的理解存在分歧。

三、从商誉构成角度探讨商誉本质

现代会计对商誉的研究更多是着眼于企业的购并过程中,但笔者认为,对商誉本质的认识应该是从自创商誉开始的。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良好的员工资源、市场占有额、销售渠道、企业文化等,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超额的赢利能力,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这就是企业的自创商誉。而真正的合并商誉应该是产生并体现于并购过程中的、并购双方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利益的竞合以及购买方对未来协同效益的预期利益的估计。外购商誉应该是在企业购并过程中自创商誉的外化体现,以及合并商誉的累加。商誉的构成要素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企业中各项资源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经济协同和整合体系。它是商誉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也是其本质属性所在。企业是一系列资源的有机结合,其内部存在着资源之间的经济组合效应,而这种组合效应完全依赖于各项资源之间结合的有机程度。

第二层次,对企业经营有价值的未入账的无形资源。由于人们目前还不了解这些资源或虽然了解但却无法进行价值上的计量,所以无法将其纳入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它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确实存在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当人们从整体上计量企业的价值时,便包含了这些资源的价值。具体地说,在目前的经济形态和会计模式下,主要有两类:(1)内生于企业的,如专有技术、秘密配方、独特工艺、管理经验等;(2)外生于企业的,如有利的政府管制、竞争对手经营发展不利等。这两者之间并无十分严格的界限。

第三层次,企业并购时各种非财务动机的相关影响因素。如被并购企业出于私人利益急于投靠某一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并购双方悬殊的讨价还价能力、政府干预下的半强制或强制式企业并购等。这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并购,进而影响了企业并购中商誉的形成及其价值量的大小。

第四层次,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及其所垄断的人力资本。企业对其人力资源加以使用时,就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平均利润,这种能够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是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效用。当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大于市场平均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超额部分为超额效用,这部分超额效用是企业超额赢利能力的根源。因此,企业的商誉产生于其所垄断的人力资本,当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为正值时,该部分超额效用的价值体现即表现为企业的商誉。

以上层次中,笔者认为,第一、二、四层次体现的是企业的自创商誉,而第三层次体现的则是合并商誉,是产生于并购过程中的价值量和利益额。

四、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商誉的经济本质只有一个,即商誉是企业中人力资源与物质生产要素之间及各自内部相互间的协同和配置体系。会计学上许多概念来自经济学,或是建立在对经济学理解的基础上。而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运用特定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反映的学科,会计学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受到了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商誉的经济本质就是商誉会计本质的根源,后者应在逻辑上与前者保持一致。

商誉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相对综合效率 DEA

一、引言

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体,包含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非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而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则来源于人力资源。现实世界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的契约也不可能是完备的,需要有增加信任的专门工具,从而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所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正是成本效益比相对占优的一种信任工具,这也就是人力资源会计对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之所在。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有间断。因此,基于公司管理、社会投资和宏观管理的现实需要,公司有必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计量,真实反映公司价值,指导公司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本文以2008年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为决策单元,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比较传统会计及传统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相结合这两种不同核算方法的相对业绩评价结果。这为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价值提供了支持证据。

二、人力资源会计文献综述及理论与实践分析

(一)国外文献 人力资源会计(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简称HRA)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和渗透所形成的一类专门会计学科。根据1973年美国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的定义,它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计量和报告,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形成于60年代的美国,至今40多年的探索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基本概念产生阶段(1960年至1966年)。主要标志是对人力资源会计产生兴趣并从相关理论中衍生出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美国密执安大学企业研究所赫曼森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产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2)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模型的学术研究阶段(1966年至1971年)。主要成果是对一系列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3)人力资源会计迅速发展阶段(1971年至1976年)。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进行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并在企业中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操作尝试。(4)理论与实际对人力资源会计淡化阶段(1976年至1980年)。因为相对容易的初级研究已完成,前期成果已总结完毕,更深一步的工作需要较高专家进行,研究成本高,效益很难测量,很少有企业继续支持这项试验。(5)人力资源会计的广泛应用发展阶段(1980年至2000年)。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复苏,日本、西欧、加拿大及美国许多大企业(如美国银行、美国金融机构、美国航天公司)开始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主要成果。(6)实证研究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效果(如Geoffrey,2000; Yermack & Golden,2006;Shane,Kulp & Sedatole, 2009),管理及策略、绩效衡量-财务、绩效衡量-非财务、估价和审计和资本市场价值的文章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二)国内文献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始于 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高峰,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如阎达五(1996)的“劳动者权益会计”、刘仲文(1997)的“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体系”、张文贤(1999)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徐国君(1994)的“行为会计学”、谭劲松(2001)的“智力资本会计”等。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第一届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重在讨论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探讨、理论的引入和探讨,如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对象、假设、职能和模式等。近年来,CNKI网站的学术论文反映了人力资源会计是作为我国会计学科理论界一个持续地具有学术热度的研究课题,备受关注。人力资源会计论文更加倾向于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在各行各业中的实际运行模式,以及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企业运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如邓孙棠(2008)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王秀丽等的(2005)会计核算、刘仲文(2006)的报告与披露,及吴泷(2005)的实际应用。“全国第二届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的内容重在应用上,发生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开始进入企业试验。深圳华为公司展开了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设立了“知识资本”账户,对知识劳动者既给予记入成本费用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的报酬,又给予股权形式的报酬,让职工参加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 自张鸣(1995)之后,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有间断,其主因在于,虽然我国研究者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但是理论成果的应用却不尽人意。相当一部分论述还是进行浅层次的介绍,过多地阐述必要性,或围绕计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账务处理研究,甚至仍有大量的文章在介绍已有的观点与方法,还未见到更多的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取得成果的案例介绍,更缺乏应用于实践的经验证据。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是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问题,即如何将员工权益会计纳入财务会计范畴,以及人力资源计量、人力资源参与利润分配等人力资源会计运用的效果问题。

(三)理论基础 公司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契约不完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剩余索取权理论。首先,人力资本契约的不完备现实,需要推行人力资源会计这种信任工具,来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所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其次,以剩余索取权理论为基础,人力资源会计有利于从理论上肯定人力资本具有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最后,考虑到财务资本的机会成本(它等于财务资本所有者将同一笔钱投资到其他风险程度相似的公司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将公司净利润扣除财务资本必要报酬后的余额视为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共同新创造的价值,使价值在二者间按资本比例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公司取得的超过同行业或关联公司平均净收益的那部分收益,应该按公司人力资本投资率进行资本化确认和计量。

(四)实践依据 公司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现实依据是:(1)公司管理的需要。人力资源本身就是公司中最重要的资产,人力投资如何计量和分配等问题,成为公司管理者关注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运用人力资源会计的专门方法。人力资源会计不仅改变了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费用的设定,能从资产、成本和权益的角度计量公司拥有的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投资降低当期报表收益,便于考虑人力资本的增减变化对当期损益和未来长期收益的影响,建立更合理的收入费用配比关系,有利于对公司业绩做出正确评价。同时,人力资源会计有助于公司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投资与管理决策,包括招聘、雇佣、培训、调动分配、工资报酬等方面的决策,克服公司通过不雇佣或解雇员工而减少当期费用的短期行为,增加员工的服务潜力,增加公司的发展潜力。华为一跃成为实现净利润数十亿的中国电子百强的前列,这其中,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价值确认起着积极作用。(2)社会投资的需要。为了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外部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见图1)。人力资源会计可及时地揭示和披露公司人力资源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外界评估公司的资源状况和获利能力。(3)宏观调控的需要。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有助于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与合理流动,优化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人力资源会计效率的DEA模型检验

(一)DEA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用于评估具有相同投入产出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的相对效率的一种非参数方法。它能够通过比较各DMU的输入输出数据来评价各DMU相对有效性,同时也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情况。在不变规模报酬假设下,设有n个接受评估的公司,即有n个决策单元DMUj(j=1,2,…,n),每个决策单元都以m种投入、生产s种产品,分别以m维向量和s维向量表示第j个生产单元的投入量和产出量。设Xj和Yj分别是第j个部门的输入输出向量,投入指标向量为Xj =(x1j ,x2j,……,xmj ),产出指标向量为Yj=(y1j,y2j,…… ,ysj)。可得到投入角度的C2R模型(加入松弛变量后)—对偶线性规划:min θ0s.t.■Xj?姿j+SA =θX0 ■Xj?姿j -SB =Y0 λj≥0 ,(j=1,2,…,n)SA≥0,SB≥0。

X0、Y0分别为第j0个部门的投入向量与产出向量;λj为输入输出指标的权系数,θ为研究对象某期相对经营业绩的评估结果;SA=(sa1,sa2,…,sam)T ,SB=(sb1,sb2,…,sbm)T 分别表示对DMU0进行结构调整的松弛变量。模型的经济含义是,保持输出水平不降低,以其他DMU的实际投入产出水平为参照,则优化目标值θ揭示了被评价决策单元(DMU0)的投入要素同比例减少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当且仅当θ0=1时DMU0 的至少一个投入要素已经是最低限,不能再进一步减少;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是最低限(θ0=1且第一个约束方程无松弛,即SA=SB=0),则称为DMU0 处于有效边界上;若θ0=1但松弛变量SA≠0或SB≠0,则称DMU0是弱有效的;当θ0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 基于传统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源会计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1)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第一,投入指标: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指标: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在企业资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衡量企业短期变现能力及短期偿债能力;固定资产。在同类企业中,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若比重过大将造成流动资金不足,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资金的获利能力,因此是影响企业产出效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二,产出指标: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指标:净利润是衡量公司效益最频繁的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关系到研究对象的行业属性;净资产收益率在财务分析中最能体现投资收益水平,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和企业投资活动的效率,是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指标。第三,相对有效性θ1,表示公司的相对综合效率,即在同行业公司的相对业绩状况。

(2)传统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相结合核算方式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第一,投入指标中补充维持企业人力资产的正常运作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它在人力资源投入中占重要份量。第二,产出指标考虑在产出过程中形成的人力资源价值。根据赫曼森1969年提出人力资源会计中计量价值的商誉评价法,可以对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进行评估。赫曼森认为,企业过去若干年累计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都可看成是人力资源的贡献,这部分超额利润应通过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公式如下:人力资源价值=(本企业实际净收益-企业总资产×行业投资利润率)/行业投资利润率。其中,投资利润率是指投资中心所获得的利润与投资额之间的比率。第三,公司相对综合效率为θ2。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2008年底以前上市并在2008年年报中明确披露了职工工资与职工福利费用的13家电子信息公司为样本和决策单元,包括东信和平(A)、海特高新(B)、七喜控股(C)、晶源电子(D)、同洲电子(E)、得润电子(F)、横店东磁(G)、远光软件(H)、瑞泰科技(I)、青岛软控(J)、国脉科技(K)、网盛科技(L)、莱宝高科(M)。从公司规模来看,总资产规模最小的为网盛科技(4.32亿元),最大的为横店东磁(26.33亿元),其他公司资产规模在该区间呈大致的均匀分布,表明该样本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公司2008年各指标统计整理结果见表(2)。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站公布的相关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及杜邦分析指标数据;在人力资源价值公式中,3.64%是根据深圳市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cn)公布的《2008年上市公司分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数据统计表格得来,本文将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行业净资产收益率3.64%作为行业投资利润率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

本文利用MyDEA 1.0.5软件导入表(3)数据,构建规模报酬不变(CRS)假设下投入角度的C2R模型,得出公司相对综合效率结果,见表(3)。凡最优值θ=1的高新电子公司均为相对综合效率高的公司。

(四)综合效率分析 本文分别从传统会计核算与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角度进行了综合效率分析。

(1)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公司相对综合效率分析。传统会计核算下,样本公司2008年整体平均综合效率为0.762。这反映高新电子科技上市公司整体平均综合效率较低,营运状况并不理想。可根据相对综合效率结果将公司分为四类:第一类(相对有效率θ1=1)是相对综合效率高的公司,有C和H。样本H 公司2008年主营收入及净利润较去年同比增长37.61%与30.96%,业绩评价情况与实际相符;而C达到θ=1,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它仍保持企业规模报酬不变,尽管七喜控股营业收入与利润都大幅度下滑,但企业营运保持良好。此类公司长期增长潜力较大,其未来良好的成长性值得期待。第二类(0.9≤θ1<1)为相对综合效率较高的公司,样本A、D、K均归为此类。K公司相对有效率θ1<1,是该公司出于2009年项目储备的考虑,人员扩张导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大幅上涨使单季度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其项目进度延缓对2008年业绩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至于A、D,考察它们与第一类公司的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用来衡量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判断公司发展所处阶段)的差距,A、D公司未能达到相对有效率θ1=1可能是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别。第三类(0.5≤θ1<0.9)相对综合效率较低,有M、E、I、J、F、G公司,其运营效率不够理想,企业有必要加强内部管理,密切与供应商的合作,增大研发投入,持续调整产品结构,来消化原材料上涨的部分压力,提升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第四类(θ1<0.5)为B、L公司,它们的相对综合效率最低,在运营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类公司的当务之急是整顿企业的内部管理,根据在营运中出现问题,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全面整治。

(2)实施人力资源会计下公司相对综合效率评估。传统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相结合核算法下的θ2与θ1有一定差异。从表(4)中可以看出,A、C、E、F、H评价结果保持不变,余下8家公司的θ2均大于θ1,D、J、K、M公司被纳入高综合效率的范畴,样本B、L则进入第三类公司所包含的区间。传统会计核算下忽视人力资产价值计量而低估企业业绩。以晶源电子与国脉科技为例,晶源电子业绩报告中披露2008年管理费用在报告期内增加62%,致使利润总额较上年降低4.87%,其原因是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将福利费期末余额冲减当年管理费形成2007年管理费减少309万元。由于θ2的计量了人力投入与产出指标要素,对那部分管理费用中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价值做出合理反映,因此θ2>1符合实际情况。同理,国脉科技θ2与θ1的差距,在于θ2考虑了该公司2008年人员扩张中的人力资源信息,人力投入成本与产出价值的考核使其相对综合效率θ2>θ1。可见,在考虑了人力资源因素的情况下,公司的绩效评定有了差别。不同企业的人员规模、人员素质、知识与技能及员工对企业文化理解能力存在差距,其人力资本成本投入及价值对绩效评定也产生了差别。考察人力资源因素对经营活动的影响,有利于管理当局合理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也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准确评估企业价值,做出科学的决策。

四、结论

本文选取2008年13家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为决策单元,通过DEA绩效模型分析公司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效率。传统会计核算下忽视人力资产价值计量而低估企业业绩,而人力资产的存在会影响企业的营运状况,人力资源的涉入会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同评价结果。总体而言,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价值做出合理反映,其相对综合效率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这为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价值提供了经验证据。需要讨论的是,以下因素会影响人力资源会计的效率:(1)会计确认。8家公司的θ2均大于θ1,这显示人力资源这一关键要素的积极影响,说明高素质的人才能带来高效率的生产,但同时也反映了公司现行财务报告反映不出有关人力资源的情况,因此,其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目前,会计法规未涉及对人力资源的确认的明确规定。就人力资源而言,公司所能控制的只是其劳动成果,员工与公司间的本质关系是交易契约而非财产所有权关系,劳动合同的存续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从公司角度看,它对人力资源效用的控制及相应收益的占有都只是暂时的。(2)管理定位。在两种核算方法下,除相对综合效率较差的几家公司外,其他公司的业绩评定基本相符。这说明,按目前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定位情况,相对于物质资源的管理而言,人力资源会计的管理作用要小得多,即使不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也不大。(3)实际操作。人力资源的计量包括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包括历史成本计量模型和重置成本计量模型等,价值的计量方法则有未来工资折现模型、未来收入折现模型、商誉评价法等。但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却受到诸多主观因素影响,显得难以操作。人力资源会计有利于资本市场了解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态度和战略,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独立作为公司财务报表附表对外报告,甚至将其纳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而明确人力资源权益归属,是人力资源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阎达五、徐国君:《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以劳动者权益会计为中心》,《会计研究》1996年第11期。

[2]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邓孙棠:《人力资本及其对应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2期。

[4]王秀丽、徐枞巍、张昭俊:《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5]吴泷:《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与应用之再思考》,《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6]李丹:《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第3期。

[7]张鸣:《人力资源会计质疑》,《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8]徐国君、胡春晖、孙玉甫:《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9]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程静、余国新、梁树广:《基于DEA的中小企业高新电子科技上市公司效率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9期。

[11]梁莱歆,张焕凤:《基于DEA的我国电子信息业上市公司R&D绩效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12]崔胜利:《关于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及应用分析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Geoffrey B. Sprinkle .The Effect of Incentive Contracts o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ccounting Review, 2000.

[14]David Yermack. Golden handshakes: Separation pay for retired and dismissed CEO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15]Shane S.Dikolli,Susan L.Kulp and Karen L.Sedatole.Transient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CEO Contracting.Accounting Review, 2009.

[16]Sarah E.Bonner and James W.Hesford.The most influential journals in academic accounting.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6.

[17]James Guthrie and Vijaya Murthy. Past, present and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s in human capital accounting.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Costing and Accounting, 2009.

商誉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经济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论文,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毕业论文,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Focus)(1994);StevenM.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论文,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经济论文,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002.02: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财务与会计

2.葛家澍,2000.1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3.葛家澍,1996.01: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4.葛家澍,1993.02-03: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上、下),上海会计

5.程春晖,2000.12: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于振亭,2001.04: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

7.劳伦斯·A·温巴奇,1997.08: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

8.肖泽忠,1996.01: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

9.李端生李征,2001.11: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会计研究

10.陈毓圭,1996.05:围绕信息需求改进企业报告,会计研究

上一篇:资本结构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