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21:32:53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我首先用德律己。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及时总结得失,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本学期全勤,没因个人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的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并与本年级组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结题工作。

2、用心教学。真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整体上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4、完成了如下知识教学目标: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比较大小等。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2、准备充分,效果突出。为推动我县小学数学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推广先进的课改新模式,总结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培养成果,县教研室认真选拔授课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充分体现课改理念,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全力渗透新型学习方式,适时使用现代远教设备,通过授课和听课师生的反应证明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9-02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也包含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开展活动中,伴随着眼、口、手等感官参与的是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性知识,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创造。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体验了“转化”的思想,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我组织学生展开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让学生主动勾起记忆,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在反思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基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教学,在活动过程中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丰富、积累学生的体验和经验,也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一次次优化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既形象、感性地感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也让学生深刻地领会数学的“美妙”与“丰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成功的课堂小结,是保证整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知识模块、完善认知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从中还得到了数学技能的优化和数学思想的提炼。因此,认真打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善于小结、乐于小结,让课堂小结为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目前,在应用“大胆尝试,体验互动,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时,由于教师组织引导不当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存在“教师要我学,我不得不学”现象,学习态度消极被动。每次一至六年级学生素质检测中各年级数学学科总分在5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占检测学生人数的比例高达10%到20%之间。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是一问到底,就是一讲到底,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刀切”、“齐步走”、“整齐划一”……强调的是教师的意志,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现象很严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不到全面发展,个性也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部分教师为抓学生的考试分数出现“堂内不足,堂外补”,这样既加重教师的负担,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四步教学”结构培养山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法,能使学生从传统的“被灌输”、“划一”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确保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切实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能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课堂教学中实行四步教学

第一步:铺垫引入(5―7分钟)。在本环节中,教师首先准备一些基本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从而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其次是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一数学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出所学内容的数学课题。

第二步:探究建模(20分钟)。一是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自主学习课本例题解决铺垫引入环节提出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抽时间先自主学习,而后在课堂上再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即将要上的数学知识,知道要解决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一数学问题,应根据学生数除以分成批数等于平均每批人数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832÷4= ;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尝试解决832÷4等于多少?在自学过程中如遇学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向老师求助。二是教师设计一道与例题同类的题让学生尝试性自主练习,检验学生自学情况,例如学生在自学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的例题后教师设计一道615÷3等于多少。三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尝试练习过程中发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这一数学模型。

第三步:练习巩固(13分钟)。通过练习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教师就可以设计624÷6=,218÷2=等这类题,让学生应用在探究建模中归纳出的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

第四步:回顾小结(1―2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会了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等。

二、课堂教学中做好两个引导

1.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学会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数学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布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学法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多数学生自主学习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无什么成效。学生自主学习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提示学生什么时候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题。尝试弄清楚例题讲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注或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提问,学生自主学习例题后,尝试做课本上例题后的“做一做”,遇到困难做好记录,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后会对所要学的内容有感性的认识,通过教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最终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性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一、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材的某些习题有深化性,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教师仅仅把“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第4题: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没有对学生提出另外任何要求,也没对题目增添任何引导性问题和补充性材料。学生受自身的探究意识和发现意识的限制,虽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你能摆几种?”的问题,但不会对摆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摆成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思考,更不会对题目进行纵向到底的探究。这样,习题的职能未充分发挥,习题的内涵未充分挖掘,自然学生的认知未得深化,教材资源被白白浪费。为深挖这类习题的内在价值,教师应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延伸性、引导性的问题。如上例提出:这几种摆法的长、宽是多少?周长和面积是多少?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生2: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大,周长越长。

……

通过对上述习题的补充处理,学生就不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不只关注原题问题答案的正确上,还注重对习题的深度探究。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意识,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站在对习题的延伸性开发的高度,谨慎、合理、适当地对教材的这类习题进行深度挖掘。

二、完善学生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总是不完善的,教材例题内容的安排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整,但教材的编者又以编排的部分习题来逐渐完善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教材中的习题具有完善性,应当以教学习题为载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如互逆关系这一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并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只是以例题的形式介绍了四则运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互逆关系是对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去解方程有理解和掌握的缺陷的一种补充,因而要让等式的性质和互逆关系在解方程中同行。就单以互逆关系中的除法各部分关系来说,北师大版教材在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分香蕉这一课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的内容,但各册教材都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在本册第八单元“除法”中“长颈鹿和小鸟”的“练一练”中的第2题中蕴藏着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这一关系。这才充分利用了教材习题资源,才符合编者的意图,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完整。于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5页第7题填表是我们利用习题完善学生认知的好时机和好内容。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乘法、除法计算和上例得出的关系式,更能概括出“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此罢休,应擦掉填满了的表格中的“15”、“25”,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到:除数=被除数÷商。此时学生对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才是完好无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完全的,教学才是大功告成。

三、生成学生的认知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教材的有些习题含着生成性和提醒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观察、解答、反思、比较等思维活动显现出习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就生成了学生的认知。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第3题提醒我们解答这一题所需要的不是计算的知识,而是和、差变化规律等知识(第1小题除外),从而去寻找解决这题所需的知识。学生所需这一知识从哪里来呢?是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9页第2题和第81页第3题等习题中生成而来的。就看第81页第3题只把它作为作业,不考虑它的生成性,不透视出其隐含的知识,那是不到位的教学;到位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后,对习题观察、比较,生成差得变化规律与和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巧妙地解决上述比较大小的题目。

四、提示学生的认知

习题往往具有提示性,有的提示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所需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它,在学习的行动上要运用它,达到对知识真正理解的目的。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2页“想一想”:6×8=6×7+=6×9-。这一习题提示了推导乘法口诀的方法。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记忆有困难,如知道前一句口诀,而忘了后一句口诀;或知道后一句口诀,而忘了前一句口诀。这时就可依据此题提示的推导口诀的方法推算。已知7×6=42,就可以推出6×8=48。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片段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和可能性》教学中摸球的环节。

师:(展示布袋里3个红球、3个黄球)同学们,红球和黄球的个数是一样的,如果让你随意从袋里摸球,你们觉得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红球的次数多?

生1: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是一样的,那么被摸到的次数也应该差不多吧。

生2:我觉得应该是一样的。

生3:摸到红球次数多。

生4:摸到黄球次数多。

师:老师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谁的设想是对的。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上来摸球(摸40次),一个摸球,一个记录。

当摸到30次的时候,摸到红球的次数比黄球少得多。许多同学都有些意外,开始为“落后”的红球加油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是红球出现了9次,黄球出现了31次。

师:同学们,不要灰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过再坚持一下,可能就会柳暗花明。我们再摸40次试试看,好不好?

生:真是太好了!

学生们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最终的结果是红球43次,黄球37次。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摸80次。如果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可以在课下继续在小组合作摸100次、200次甚至400次。然后你们再观察一下得到的结果,看和今天课上的结果是一样的还是完全相反的。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反思:统计数据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必须尊重事实,必须用准确的数据说话。学习是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让学生按照教材中安排摸了40次之后,就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当口袋里两种球的个数相等时,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差不多。这样学生就被机械地灌输了没有说服力的结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得就不够深刻,更不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兴趣了。这里课堂上老师让其再摸40次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又兴奋起来。虽然两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还有差距,但是老师还是没有给出结论,而是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做课上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得出结论。 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片段2: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实践活动《生日快乐》。

师:大家喜欢过生日吗?

生(齐声):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别人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我们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最少?咱们一起做个小调查好吗?

生:好啊!

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生日,然后由师生共同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生:我的同桌一次也没有举手。

师:沈孟阳,你的生日是几月份?(他不出声,懊恼地抓着脑袋。)

师:老师今天特地带来了班主任手册,这里有你们的“学生基本情况表”,它会告诉我的。沈孟阳的生日是2002年5月6日。下次可要记住自己的生日哦。(同学们认真修改了统计表,并认真地绘制书上的条形统计图。)

反思:三年级的学生忘记自己的生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教师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势必会伤害这位学生。我提前准备了班主任手册,从而很好地完成了班级学生各月生日人数的统计,同时又抚慰了这位同学,避免了这位学生的尴尬。

片段3: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练习十。

屏幕出示这道题:0.>0. ;.4

师:你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齐声)会!

师:大家独立完成。(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做题。)

师:好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嘴里不断嚷嚷:“好了好了。”)

师:第1小题填了多少种答案?

生1:10种。

生2:16种。

生3:20种。

师:能说说方法吗?(生面面相觑。)

师:看谁最聪明,想出妙招!(生陷入沉思。)

2分钟后,袁洲江举手:老师,我知道了。先在第1个里填9,第2个里依次填8、7、6…1,这就有8个;第1个里填8,第2个里依次填7、6、5…1,又有7个……第1个里填2,第2个里填1,有1个。一共有36种填法。

师:你真伟大!都能找到规律了,非常了不起!(有了这样的启发,第2小题学生运用规律,迎刃而解。)

反思:这一道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几个答案,这样也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师接着提出“看谁最聪明,想出妙招”,这样一煽动,学生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迸发了。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能找出规律,填出所有答案,我从心底里佩服,情不自禁地发出“你真伟大”的感叹。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爱学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教学中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估算意识,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让学生从估数开始接触到估算的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例题:第一杯子装有200粒黄豆,右边的两个杯子里的黄豆大约各有几百粒?让学生猜测大约有多少粒并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可以现学现用。估算与实际生意紧密相关,估算与其他的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低年级估算能力要与准确熟练口算为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去尾法”、“进一法”,例题;估算48+8时,教会学生可以把48看作50,8可以看作10,50+10=60,所以估计48+8的得数不会超过60。

二年级下册例题:电话机单价98元,电饭煲单价192元,自行车单价403元,电风扇单价105元。妈妈带了300元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够吗?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多少元?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这样教学,让学生通过整理信息、观察、比较、分析,给学生提供了估算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学习估算也是很有趣和必要的。

二、鼓励估算算法的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既然是一种计算,也会出现多种估算方法。估算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无论是“加减的估算”还是“乘除的估算”,估算方法都是先把算式中的数看成跟它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通过口算算出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总结出的估算的多种思路和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不必强调学生用其中的哪一种,让学生理解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合理的,就能存在的。我在教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数学内容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估算能力,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只有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二年级下册练习题: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去看木偶戏,一年级有195人,二年级有198人,剧场共有400个座位。够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最后让小组汇报,学生们的情绪很高,各小组都呈现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有①:直接计算,195+198=393,393

方法②:将195看作200,198看作200,200+200=400,400=400,够坐。

方法③:将195看作200,200+198=398,398

方法④:将198看作200,195+200=395,395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算法进行自主修正、反思、选择、确认,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方法之间的关系,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也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的准确性及习惯

估算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它有机地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为精确的笔算服务。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也会越高。估算可以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意和智慧。估算教学中让学生在“估一估”后再“算一算”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合理性,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二年级下册例题:每盒有48枝水彩笔,先估算3盒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再用竖式计算。这样教学不但关注了笔算和估算的训练,也让能学生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算过程中应有估算,即利用估算来寻找精算的错误,其实估算中也会用到精算,精算与估算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先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估计商是几十多还是几百多,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样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估算对计算的结果作大致的判断,计算结果出来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让学生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在各年级适当加强估算,在“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并把原理选学的估算作为必学内容。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接受估算,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估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长期有效、科学地培养。

参考文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9篇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 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0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2-01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更多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反复操练和强化,而不是对公式、概念、计算法则等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可以说,“主动思考”是小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依属,是建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情感和素养的本质特征和途径。可见,主动思考和自我建构不仅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和方式,还是实现“数学现实”“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一、激活思维,让个性表征成为学生思考的“活载体”

小学数学作为偏向数理逻辑思考的课程,必须充分借助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思维精神,才能让学生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寻得平衡,求得联结。因此,要发挥学生主动思考数学、主动运用数学的动能,教师应当心怀个性形象,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表征和张力,改变刚性传输数学知识经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数学个性表达和思考意识得到解脱,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活载体功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验算》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并不是直接通过例子的讲演,将结论“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来掌握,而是精心创设一个情境,设置一个问题探究情境来教学。如,西天取经路上,悟空找来了12个苹果,师徒四人一人吃2个后,还剩4个。你能根据题目列出关系式吗?你列的算式是否正确?实际上,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我能力和个性的环节,解题的核心在于学生的独特思考,看学生是否能明白其中的关系式。

二、精益求精,让问题场域成为学生思考的“动力源”

没有思考,没有质疑,人类将永存于本能时代。思考的动机和欲望来源于问题的存在和刺激,小学数学是一门侧重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学科,内生的逻辑和结构化要求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没有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便无从下手。因此,为了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热情,教师应当精益求精,对各种数学问题事先进行精心创设和组合,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提供思考所需的问题域,在询问中了解学生的数学需求,在设问中引导学生的数学认知和冲突,在反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和能力,在追问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本质和特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时,教师先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体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和程序,再出示例题“■-■”,但教师已退出课堂的主动角色,以“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难题,那我们首先应当做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通分”,再以“请大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通分呢”,让学生陷入沉思并作出各种回答,在学生得出答案“■”和“■”时,教师还应当再设置一个问题“这两个得数哪一个最简便,你认为应实现怎么的转化,才能让“■”转换为“■”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问题场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有关知识。

三、循循善诱,让启发教学成为学生思考的“启明星”

实践表明,如果以陈述方式向学生硬性灌输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一般只会导致一种结果,即学生只通晓按部就班之理,对于知识的迁移,对于疑问的思索意识等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只有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建构中体验基本的演算流程、计算技巧、解题思路、错误思维及矫正,学生才能明晰其中的本质特征,摆脱教师依附的定势心理,激发自身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质疑的意识。而要达到此目的,则必须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的优秀品质,做好预设,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盲点冲突,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动机和思维,并帮助学生提出科学有效的假设,在自我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总结,以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在自我建构知识中真正明晰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性方式和思维法则。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时,教师出示例题“123×36”,“235×46”和“152×25”,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选一道题进行笔算竞赛,教师当竞赛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一步步指引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实践,在教师的层层启发中明白其中的运算程序。

总之,学生的主动思考是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引领学生进入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自主学习领域,让思考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能习惯。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五年级科学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