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7:47:40

日语系毕业论文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3-02

一、引言

大连是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在连有近百家企业从事对日软件开发业务,全市软件出口的90%面向日本市场,其中在连从事软件开发的日资企业有40余家,IBM、诺基亚、索尼、松下、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有15家,在信息服务行业方面,现已有美国简柏特、戴尔、惠普、埃森哲、德勤咨询、三菱银行等国际大公司将其面向亚太地区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设立在大连,更多的日本企业正在对大连进行考察,大连已成为“东北亚软件及信息服务中心”。因此,在大连,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所谓“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大连日语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IT行业在大连迅猛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日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日语语法、读解等技能上具有较强优势,即研究型人才,但这部分学生在口语及IT相关技能操作方面却不具备优势,因此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日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工作需求。即使已取得了日语国际能力等级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口语能力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并且对日企文化礼仪、商贸用语及日语计算机使用等常识也了解不足。

3.日语人才的等级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模式下培养的知识型、研究型日语人才仅能为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所使用,在数量和等级结构上都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随着服务外包行业的迅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将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调整为商务日语方向,致力培养应用型的商务日语人才对日语专业的改革的新思路,对日语专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早在2008年初,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需求分析,认为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开始初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来源于学院的“CDIO”工程教育思想。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的体验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动手实践的环节完成学习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因此,日语系采用了“以项目为主线,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主线”可以合理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内容和媒介。教师结合前期的市场调研,确立了相关的商务日语课程,并根据相关课程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达到了“课程”与“项目”相结合的理想状态。“首尾呼应”是指学生们在投身参与实践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一级项目和四个二级项目,而两个一级项目分列于大一年级和大四年级,即《日语专业导论》项目为实践起点,《毕业论文》项目为终点。因此,两个一级项目起到了突出的首尾呼应作用,并有效地连接了若干个二级项目。日语专业导论项目开设在第1学期,共16学时,主要通过日语专业情况介绍、就业市场分析、学习方法介绍及中文环境下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的方式,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动脑实践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基本需求和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初步制定职业规划。与之相呼应的出口处则为毕业论文项目。截止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均是单纯地对语言学、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在毕业论文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符合企业需求,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日语系推行了毕业论文改革,摒弃传统的单纯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方面的选题,让学生通过日语综合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对比较感兴趣的某一工作流程或某一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知识、应用技能撰写论文,使文科的论文也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层层递进”则是四个二级项目在学年设计上是层层递进的,在实践内容的难度上是节节升高的。学生们在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分别完成一个二级项目后会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二级项目,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如上所述,四个二级项目层层递进,紧密关联,为两个一级项目做到了有利支撑。同时,两个一级项目首尾呼应,构建了以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日语系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而是充分带动学生“做”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做”进而“学”,从而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做中学”教育思想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它可以达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方面充分整合的目的,从而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选取四个二级项目中的“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作为例子,对实践体系中“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解释:日语专业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日语系专业主干课程能力培养体系中的第一个二级项目,开设在第三学期。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其先修项目为日语专业导论,后续项目为日语能力测试检测项目、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日语综合实训项目及毕业设计。本项目共4周80学时。涉及的主要课程由第一二学期日语系开设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320学时)、日语会话(一、二)(96学时)、日语视听说(一、二)(96学时)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上、下)(48学时)。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的教学目标是将第一二学期所学的语言及计算机知识转化为日语听、说能力及日文环境下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学生通过人物介绍、场景介绍、商务电话、商务就餐等单元模块中的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商务礼仪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商务场景中能够听懂简单的商务日语会话,并能用日语正确的表达、沟通、交流。熟练掌握日文信息处理能力和日文Microsoft Word2007、Microsoft excel2007、Microsoft PowerPoint2007的常用功能,并掌握日文Outlook的基本操作功能,并利用这些技能更好地完成商务活动。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东软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资源的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的培养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在不断弱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我院日语系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产教结合”为桥梁,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②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从事过IT技术和商务活动的人士充实教学一线。③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外籍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2.教材建设。教材的研发也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一项重中之重的工程。第1、2学期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视听说一、二》、《日语会话一、二》教材,充分将所学知识的整合、提升,通过分场景的实训会话的形式,将日文录入技能、日文OFFCIE办公软件应用技能与日语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在大二学年,随着学生日语水平的提高,此时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三、四》、《日语视听说三、四》、《日语会话三、四》教材起到了支撑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的作用。大三学年开始,一些充分体现了专业技能培养特色的教材,诸如《口译技能实训》、《写作技能实训》、《日本商务礼仪》等,充分整合现有知识与技能。

3.教学环境建设。为适应日语系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院及日语系应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学院及日语系首先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与整合,根据系内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将各实践课程相近,仪器设备共用率高的实验室进行合并或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充分优化SOVO(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模拟实验室的资源配置,使其既能体现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又使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资源共享。

五、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价,反馈体系的建设

1.多角度的评价,反馈:教师、学生、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后的评价工作应该从多角度考虑,过去由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满足科学评价的需要。应建立教师、学生、企业三方面综合的评价及反馈体系。教师方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培养要素,制定可测量的评定指标并明确评定的过程及方法。学生评价方面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组内自评及各小组间的互评。加入学生互评的环节,不仅可以使评价更为透明化,科学化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评价方面主要通过企业人士参与实践评价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反馈两方面进行。通过企业专门人士的参与评价及针对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可以及时的掌握实践教学是否与企业需求脱节?可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改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细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标准。学院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日语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系内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

日语系基于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日语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日语系将致力于维护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争取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使其朝着良性的发展道路前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竞学,等.“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2]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 日语专业 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22-02

日语本科毕业论文集中体现了学生日语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知识素养、逻辑分析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日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最后一次综合性检验。多项研究(乔莹洁2008,冯裕智、谢渊2010,邱雅芬2000等)表明,我国高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堪忧,研究者从选题、论文框架、语言运用、课程安排等方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试将语料库应用到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中来,以期能够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一个方向。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料库语言学已经在外语教学领域崭露头角。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能提高学习者的独立研究能力,符合强调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现代教育理论,这和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不谋而合,对培养新世纪日语专业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 语料库应用于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的现实基础

1.1日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日语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为常见的语料库有《太阳语料库(太陽コーパス)》《京都大学语料库(京都大学コーパス》《日语口语语料库(日本語話し言葉コース)》《青空文库(青空文庫》《KY语料库(KYコーパス)》等。这些语料库根据自身的定位,内容涵盖广泛、有不同文体语料库,有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料库,还有专为习得研究服务的学习者语料库。我国国内也出现了大批语料库建设者和研究者,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于2002年完成的《中日对译语料库》是近几年来国内日语研究者使用较多的语料库。这是一个双语平行语料库,日语原文语料为244万字,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选材上着重收录了中日两国著名作家的知名作品以及较好的译本,从而保证了语料的质量。张麟声(2011)在其著作《中国日语学习者常见误用分析》的《汉语版序》中提到已于2010年开始和湖南大学合作,用作文和采访两种方式对该校日语系学生的习得过程进行记录,该项目结题后将以“中间语言语料库”的形式无偿向学术界公开。这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相信该语料库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日语语料库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进程。

1.2日语语料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由于语料库能够提供大量的真实语料,检索方便快捷,研究者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诸如构词、搭配、语境等多方面的语料与信息,这为语言研究和教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方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这一领域已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徐一平、曹大峰2002,毛文伟2009等)。

日语专业多为“零起点”,写论文确实难度很高,很多学生甚至不了解选题论点该如果确立,论文的框架该如何构建,论据该如果寻找和分析阐述。在大量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后,学生就能够初步了解这类论文的写作和研究方式。比如,汉日对照类论文,有中文内容,有日文内容,有语料库例文及分析,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展开论述。学生查阅相关论文,寻找适合其选题的论文框架和研究方式进行模仿,往往能事半功倍。有些教师把学生抄袭归结到态度问题,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写好论文顺利毕业的,但学生不能把握引用、模仿和抄袭的度。有时候超过了这个度,大量罗列引用文,不进行深一步的分析说明,或不标明出处,就成了抄袭。我们提倡的模仿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学术造假,是对论文构成和对研究方式的模仿。

另一方面,语料库语言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众多高校教师的认可,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英语专业已经付诸实践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虽然在国内高校日语本科专业的教学中,日语语料库的应用还不普遍,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探索适合日语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少走弯路。

2 应用语料库解决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2.1论文选题不当、内容空洞无新意的问题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科论文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即要具备一定的独创性。但学生的选题往往过大,观点陈旧缺乏新意,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提交诸如《授受動詞について》《曖昧な日本語》这样的题目。这类选题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难以驾驭,学生往往只能对某些语言知识进行总结,大量罗列引用参考文献,面面俱到但内容空洞全无创新观点,充其量不过是一篇总结报告,几乎不能称之为一篇论文。

应用语料库指导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学生寻找较小的切入口,深入挖掘某一语言知识的本质,提出新颖有益的结论。由于语料库能够快速查询词频、前后接续项、语境共现等语料和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详实的数据,深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的使用规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异同分析。比如“ぜひ”“必ず”“きっと”对应的中文都是“一定”,但其实这一组近义词在使用范围上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日文原文字库中检索出相关语句建立“搭配词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找出常见搭配形式、分析其使用规则,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ぜひ”“必ず”“きっと”的用法和不同所在。在深刻理解和详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论文写作,就可以避免选题过大、内容流于空洞的问题。

利用对译语料库还可以进行汉日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从语料库中抽取词汇和语法项目的中日对译语料,以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和归纳中日文在使用上的差异。比如日语“はず”和中文“应该”一般认为在语义上是相对应的,但两者在实际的使用中会有很多差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日文原文库和中文译文字库中检索日语“はず”的使用语句及其对应的中文译文,同时从中文原文字库和日文译文字库中检索中文“应该”的使用语句及其对应的日文译文,将找出的原译文语句对应地放入EXCEL表格中,并对其意义的对比情况进行分析。还可对“はず”和“应该”的否定形式单独列出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查找分析,学生对日语“はず”和中文“应该”的对应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检索出的语料数据结果,分析数据、展开讨论并用日语总结成文,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2.2研究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冯裕智、谢渊(2010)指出有些学生的初选题目从选题看并非完全不可行,例如《日本企业人才的本地化研究——以某公司中国分公司为例》。但这样的论文需要切实的调查研究,实际操作时往往会陷入困境、无法拿到第一手资料。笔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初选题目,但是“零起点”学生的本科课程大部分精力耗在语言文化的学习上,没有经济学知识作为论文写作的基础,学生只能在网上寻找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这样的弊端就是:(1)时效性不够。往往找到的资料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数据。(2)资料不全。有些只能查阅到部分资料。(3)可信度不高。网络资料随意性较大,出处无从考证。(4)无针对性,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学生的论文选题,往往导致学生简单引用资料后,或不再分析,或照抄原资料分析说明。不仅是经济类论文,很多需要调研的研究,前期都要求阅读大量理论知识,根据这些知识准备调查问卷,确认问卷的可行性后才可进行实际调查,而在实际调查中也有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方式对本科生来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展开。

语料库较多的应用于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和研究中,这也是学生最熟悉的领域。比如上一节提到的“ぜひ”“必ず”“きっと”的近义词异同分析、“はず”和“应该”的汉日对比研究,从抽取数据到编写“搭配词表”、意义的对比,直至最后的分析和归纳,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目前很多语料库带有检索功能,这样大大的减少了学生检索数据的时间。例如笔者指导的学生中有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研究,题目为《オノマトペの中国語訳を探る——「吾輩は猫であるを中心に》,该文对《吾輩は猫である》的拟声拟态词及不同译本的相应部分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寻找理想的翻译方式。选题具有可行性,但手工查询原文和译本的拟声拟态词及各个译本的相应部分,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出现漏查的现象。此外,仅就《吾輩は猫である》一部作品,数据显得有些单薄,如果能对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或不同时代日本作家的作品也进行分析,论文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会更高。应用对译语料库,就可以解决轻松的检索出ABAB型、Aっ型、~然型等各种类型的日语拟声拟态词,并且能巩固直接得到译本的对应之处。

2.3其他问题

国内高校大多存在日语资料匮乏的问题,这对学生和指导老师都是一个考验。语料库提供了大量的语料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比如《青空文库》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供学生查阅。

此外由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学术造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笔者在指导过程中也经常发现语句过于流畅优美,完全不符合学生现有水平的遣词造句,确实存在随意黏贴拷贝网络上的论文词句的现象。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数据是针对自身论文的,根据语料库数据进行的分析和论证也是独创的,基本上可以杜绝抄袭现象。

3 语料库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独立完成语料库检索分析的能力有所欠缺。学生们只会简单的检索语料库,对检索出的语料库数据还不太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和处理。大部分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应用语料库分析解释某些语法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和语料库检索出的语料数据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乔莹洁(2008)提出毕业论文渐进式教学模式,即把初级写作课程纳入到毕业论文系统中来。笔者十分认同这种整体系统的构想,在中高级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中积极应用语料库资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语言调查研究。学生通过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使语言达到内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铺垫。

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和学生对这门学科还很陌生,甚至感到畏惧,害怕需要高深的计算机能力,可以预见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由于近年来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语料库的入手和使用相较于过去已经方便了很多。只要稍加指导和培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顺利掌握语料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者,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质量。一方面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为学生把握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其创造力,甚至可以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新的时代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把语料库语言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应用到日语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中来,能够在一定程度解决现有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性能力的体现,内涵深刻意义深远,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是一种尝试和改革,但不是完全的依赖。走出现在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窘境,并非一蹴而就,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冯裕智,谢渊.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9(3):93-96.

[2]毛文伟.日语语料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乔莹洁.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新思路[J].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30):76-78.

[4]邱雅芬.日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谈[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6(20):83-86.

[5]徐一平,曹大峰主编.中日对译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研究论文集[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张麟声.中国日语学习者常见误用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

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模块:

下面主要介绍专业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四个集中实践环节。

1、专业认知实习

时间:1周(第三学期)

实习方式:分小组集中实习

实习地点:企、事业单位

实习目的:专业认知实习是日语专业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即将进入学习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的重要的综合性独立实践课,是对学生日语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实践,达到以下目的:尽快了解专业方面的有关情况,通过这个阶段的参观、见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系统了解专业概况、巩固和深化专业思想、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核方式: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考核,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学生不得申请实习免修;因病不能参本次实习考核主要采用撰写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期间表现(由小组长打分),占20%,实习报告撰写内容占80%。实习报告主要结合行业调查和自身实习体会为主,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学生需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一份,由指导教师审阅后给出成绩。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2、社会调查与实践

时间:2周(第四学期)

实习方式:分小组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实习地点: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实习目的:社会调查属于我校日语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教学课程之一,是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或者联系自己今后的工作意向,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经贸、旅游、教学等专业领域进行的相关调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与现状,增强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根据社会调查期间的表现及周记、社会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与成绩的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社会调查不及格者,允许补做。

3、专业实习

时间:6周(第六学期)

实习方式:分小组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实习地点: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实习目的:本专业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通过专业实习巩固、验证和加深理解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等;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事商务、翻译、研究、管理、人事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本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本专业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考核方式: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考核,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学生不得申请实习免修;因病不能参加实习者必须提出缓修申请并附医院证明。根据专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周记、专业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与成绩的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

4、毕业实习

时间:4周(第八学期)

实习方式:自择单位实习

实习地点:校外自择单位

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给学生提供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实际问题并参与实际工作流程、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通过这次实习,能补充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不足,巩固、加深并扩大所学日语专业知识及商务知识等,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综合、系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注意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通过实习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实践工作内容,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积累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获得工作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

考核方式: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考核,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学生不得申请实习免修;因病不能参加实习者必须提出缓修申请并附医院证明。根据专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周记、专业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与成绩的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

由日语专业自己内部组织检查、讨论、收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要件所规定执行,学生成绩的平地按照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报告来综合评定。并且实验实践成绩均在学生期末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占20%。实践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要求要注意各课程实验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要充分反映课程发展和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的改革,要删除那些落后的、重复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逐步形成由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作风的作用。

三、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与效果

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日语专业制定了《新生教育教学计划》、《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大纲》、《专业实习计划》。《社会调查工作计划》、《毕业实习工作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温丽娟;浅谈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07年09期

[2]杨雪虹;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提高大学生基本技能水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2期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这两段留学经历带给我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和体验。日本的清丽脱俗与英国的风情万种在我的世界里融成一片。您一定会好奇为什么我会做出这样的留学规划,好奇日本和英国的高等学府里到底有怎样的风景吧?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我的留学故事。

在日本做交换生:初识世界

2008年9月,我踏入北京林业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日语系的本科生。大三那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际公派海外学习项目,赴日本国立岛根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换生生活。初次跨出国门,我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像海绵一般吸收着各种新元素,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和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肤色的朋友们的交流让我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同时激发了我探索世界的兴趣。于是,我对本科毕业之后是否出国留学这个问题有了极为明确的答案:趁着年轻,多去看看这个世界。

出国看世界其实有很多选择,对于学日语的我来说,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去日本读研究生,并在学习之余深入了解当地社会。更何况,我在日本交换的经历还能为留学申请加分,日本的朋友也能帮忙收集信息,何乐而不为呢?打定主意之后,我就给日本几所大学的教授写了邮件,表明了自己的进修意愿,也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些肯定的答复。正当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朝着看似最自然、最合理的方向发展时,我心中却渐渐生出不少疑问:为什么日本对我来说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呢?日语系的学生就理应去日本留学吗?我是不是被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套住了呢?世界那么大,我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一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呢?因此,当身边的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联系导师,准备日本大学院入学考试的时候,我却渐渐萌生了去欧美国家留学的想法。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正是这天马行空式的灵光一闪让我在一年之后踏上了英国的土地。

从日本到不列颠:开始新探索

最初决定从日本转往欧美国家留学的时候,我心中也有不少担忧:第一,日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英语国家深造的例子不是太多,所以我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第二,我不知道这种选择会不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不良影响,会不会让未来的用人单位觉得我不够安分。但是,一想到自己即将踏上未知的土地,人生经历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我就感到很兴奋。趁着年轻,就该抓住机会出去见见世面,人生原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打定主意之后,我便开始规划自己的英国留学之路。

申请留学的第一步是攻克雅思考试这一关。虽然我本科就读于日语系,但我一直很喜欢英语。对我来说,日语和英语分别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我观察世界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所以我一直坚持学习英语,自始至终都在享受双语学习的乐趣,同时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学习基础。因此,尽管我备战雅思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我还是顺利取得了总分7.5分的成绩,这让我扩大了目标学校的选择范围。

在择校时,我的目光首先聚焦于英国,原因有三点:第一,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吸引我;第二,在这个高等教育日益产业化的时代,英国高等学府朴实而严谨的学术气息实属难得;第三,英国的硕士学制多为一年制,正好符合我想要尽快回国就业的大方针。在英国的众多城市中,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被誉为“北方的雅典”,是一座极富艺术气息的古老城市。那里的爱丁堡大学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前沿阵地,还拥有大卫·休谟(David Hume)、柯南·道尔(Conan Doyle)、J. K.罗琳(J. K. Rowling)等众多知名校友。于是,爱丁堡大学成了我最终的留学选择。经过两个月的申请,我终于如愿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留学英国的日子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每当我观察到新现象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在日本的时光,不由自主地比较两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渐渐地,我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两个国家在文化、思想上以及高等教育方面的许多差异。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也让我对东西方教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学在爱丁堡: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英国的教育理念中,最让我受益的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它鼓励学生去怀疑一切,质疑和挑战学术界最权威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起初,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学生很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总觉得自己还什么都不懂,拿什么去质疑学术界“久经沙场”的教授们呢?所以,在挑战权威时,我们总有一种底气不足之感,甚至会觉得自己在“以下犯上”。在这一点上,西方学生总是无所顾忌,敢于抛出各种问题。因此,在爱丁堡大学的课堂上常常上演这样的一幕:教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突然遭到学生们的质疑,于是提问像潮水般涌来,令教授穷于招架,活像在上演一场即兴辩论赛。如果刚巧碰上一位教学经验不那么丰富的年轻教授,整堂课的节奏就会被学生们带跑,被逼无奈的教授只好说:“你们的问题都很好,可是再问下去我就讲不完课啦!我们课下再讨论吧?”学生们私底下总是开玩笑说,别看这些教授在学术领域威风凛凛,遭到质疑时他们同样要放下身段。其实,教授们并不是在向学生屈服、认输,而是愿意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博学、严谨和谦逊总是让我感到折服。

洋溢在英国大学中的这种轻松、自由又锋芒毕露的气息与我所熟悉的东方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而在“前辈”“后辈”这样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日本,更是很少有人去挑战权威。相反,日本社会更崇尚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学生们对师长总是顺从谦和、礼貌有加,很少出现学生挑战教授甚至让他们当众下不来台的情况。

在爱丁堡大学,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方式让我获益匪浅。无论是课上讨论还是课下写论文,这种思维始终贯穿在我一整年的学习当中。学年末,在提交完厚厚一本毕业论文时我才发现,最初这种完全让我不知所措的思维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了。它引导着我以一种更客观、更辩证的方式去阅读、思考和生活。它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独立于“他人的世界”。

对比两国教育:研讨课里的秘密

英国和日本的大学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在具体运作上却有着许多不同,比如研讨课(seminar)就包含着很多有趣的东西。

英国和日本的大学课程中都有讲座(lecture)和研讨课。讲座的形式为中国学生所熟悉,是教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课堂结束前往往会留有答疑时间。而研讨课是讨论课,由十个以内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通常,在讲座结束的几天之后才会有一堂研讨课,以便让学生在讨论前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讲座上讲过的知识点。简而言之,讲座是教授提供理论知识的平台,而研讨课则是学生们真刀真枪地用思想交锋的舞台。

或许是由于日本人较为内敛的关系,日本大学里研讨课的氛围往往不是太活跃。期间,教授会彬彬有礼地“请”学生发表看法,而学生则十分谦逊地应邀回答。整堂研讨课秩序井然,学生们很少会去挑战课本中的内容。最终,学生们会倾向于在某一观点上“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把日本大学的研讨课比作一对一式的安静访谈,那么英国的研讨课则更像是热火朝天的记者招待会:学生们一个接一个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授则只负责维护发言秩序和把握课堂时间。与日本相比,英国的研讨课中有更多的思想碰撞。

另外,在英国,教授只负责在讲座上传授专业理论,将学术界的争论焦点介绍给学生,但不会强调哪些是权威观点、哪些是正确观点,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甄别和思考。而讲座之后的研讨课正是培养这种独立思维的苗圃,是展示个人观点并与他人互相切磋的好平台。与日本不同,英国的研讨课旨在激发学生们五花八门的观点,从不要求、也不鼓励大家“达成共识”。

英式教育鼓励学生在吸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并认为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往往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更重要。回顾在爱丁堡大学的留学经历,我发现自己收获到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是作为“结果”的具体知识,而是作为“过程”的思辨能力。现在我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我自以为结论很“傻”的论文都能拿到满意的分数,这离不开我合理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分析过程,更离不开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日本的文科博士学位难拿,文学博士更是难上加难。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拼一次,即使拿不到,我也要锻炼一下自己,算是人生一段难得的体验。

留学日本,生活与学业的压力并存。我在东京住下后,除了安排好学业外,就要和其他自费留学生一样考虑打工。由于我的专业是文学,很难申请到日本政府和财团的奖学金,只能靠周末和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所得的一点收入来维持生活。即使有奖学金,数额也有限,所以打工是日本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国内从来没有去餐厅、超市打过工,甚至连想都不曾想过,因此,刚来日本时连贴在门口的招工启事也不好意思正眼看,好像要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最后终于在大学附丘的一个私人食品店找到了一份收银的工作。扫于下午有课,所以经常做下午4点到8点的那一班。由于中饭也没有吃什么像样的东西,听以一到下午五六点时,肚子就饿得咕咕叫。打工时又不能吃东西,又不好意思让客人听见自己肚子叫的声音,看到摆在店里的盒饭、面包和点心,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咽下口水,度日如年地盼望着8点下班。学校和宿舍只有半站路,为了节省交通费,在我有自行车之前一直是走着回宿舍。回到宿舍后,把食品店送给我的没有卖出去的、当晚就过期的盒饭在微波炉早加热后,狼吞虎咽地吃几口。

我还记得那是刚到日本不久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初夏的晚上,8点打完工后,我匆匆忙忙地往宿舍赶。风很大,哗哗的大雨不一会儿就把我淋透了。我又冷又饿,看着路上飞驰而过的轿车、出租车的背影,看着在路边餐厅里吃喝说笑的人们,回想起自己在找宿舍、找工作中经历的种种波折,来日本后的没有半点喘息的日日夜夜中所累积起来的委屈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来日本以后撑了那么久的我终于哭了。我任眼泪哗哗地流,任积蓄了那么多的委屈和不安像决了堤的洪水一般……我开始后悔了!在国内从来不知道饿肚子滋味的我竟然每天都在为吃饭发愁,早知道这样,我何必放弃国内令人羡慕的工作,来日本吃这个苦呢?我好想家啊!我一路哭着,伤心地回到了宿舍。这天晚上怎么也睡不踏实,一直在思考自己该怎么走好今后的路。如果现在打退堂鼓,虽然不用受苦,但对于要强的我来说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如果这么走下去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朦朦胧胧中,一个声音告诉我:不能放弃,这是当初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是的,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苦头不会白吃,天道定酬勤!第二天早上,我照样笑容满面地去上屎、打工。自那以后,不管有多么疲惫,有什么不顺心,我都会自己安慰、鼓励自己,就这样度过了可以说是一生中最苦、最难熬的三年。

为筹生计花去了我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我从来没有在学业上马虎过。我深知留学时间有限,争分夺秒,继续刻苦钻研,从未因病因事等缺过一次课,每次上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只要有时间就钻进图书馆,积极投身于课题及相关研究。因为博士课程不再是听老师的讲义,而是大家分别负责一个主题轮流进行报告,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了完成一次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内容,经常要花一二十个小时准备。因此,在日本留学的三年,我从来没有周末的概念,对我来说,打工就是我的休息时间,周六周日不是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就是在电脑前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和课堂讲稿用的资料,一坐就是一天。我所在的日本文学专业每年有两次研究生的学术报告会,在来日本刚半年的时候,我决定将自己在硕士论文基础上增加新的资料所撰写的关于中岛敦对战争态度的论文进行报告,但是我的导师却批评我说才来日本半年,不能操之过急。在我的坚持下,导师看了我将要发表的内容,虽然有保留意见,但是并没有反对我作学术报告,并说想听听其他老师对我的观点的意见。学术报告非常成功,导师没有多说话,就说我今后要是写出什么东西就尽管拿给他看。自此以后,我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在三年有限的时间内,我发表学术论文5篇,在学术研讨会上报告一次,在早稻田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译作一篇,在中日同时出版的文艺杂志上发表译作两篇,还在早稻田大学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担任过学术翻译,此外,还完成了将近24万宇的博士论文,并于2006年3月20日不足三年的时间里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为了全面锻炼提高自己,我不但要求自己在学业上学有所成,也注意积极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处事能力。入住日中友好会馆后乐寮以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幸被推选为后乐寮第30届寮生委员会委员长。为了不辜负后乐寮近200名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学者、研究人员和日中友好会馆的期望,着眼于学术和民间的日中友好交流。在我的一年任期内,与寮生齐心协力成功地组织了元旦、春节和国庆晚会,每次活动都有许多日中友好团体和相关媒体参加。此外,还组织广大寮生参加各种民间日中友好团体的交流会,参观日本最高法院、日本警视厅、国会议事堂、垃圾处理厂等,增加中日民间的交流机会和寮生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同时,在寮内还组织自治和互帮互助活动,义务理发。修理自行车、建立学习日语、英语沙龙、学术讲座、医疗咨询、网络和电脑维修等等,充分利用大家的特长,解决自己身边的困难,使身在异国的学子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另外,还起到后乐寮的寮生与日中友好会馆的桥梁作用,及时反映寮生的呼声,并及时反馈意见并提出解决办法。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的工作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看到寮生们生活愉快的景象,我感到无比欣慰!

生活上的困难使我更加发奋,人穷志不穷,身在异国的我,仍常怀赤子之心。我为祖国的任何一点好消息而欣慰自豪;从自身做起,树立中国学子的新形象;愿作“民间大使”,热心积极主动地加强中日民间的交流。去年4月在国内发生的涉日游行,令一些日本友人也感到吃惊和困惑,多次质疑中日的民间友好感情。我一方面在所住的后乐寮内动员大家保持冷静,继续做好中日友好宣传;另一力面尽己所能地做好解释工作,用实际行动维扩扣日民间的友好关系。5月初,作为在日中国留学生代表,我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的采访,通过日本这一主要媒体表达了我们中国留学生希望中日世代友好的心愿,展现了在日中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

我的成长是和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诲与多年的锻炼分不开的。1976年我出生在古都洛阳。父母正赶上“上山下乡”、的时代,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因此就把读书求知的愿望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他们从每月紧巴巴的生活费中硬是挤出给我们姐弟俩订报和

杂志的费用,还利用休息时间教我们识字做算术等,同时还培养我们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促使我们全面发展。所以我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舞蹈团、演唱会、演讲比赛、运动会上总能看到我的身影,总是被选为班长、大队委员、学生会主席等。在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中,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独立自制、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多种任务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1991年,我作为全洛阳市10名保送进入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之一,进入洛阳第一高级中学,曾代表洛阳市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演讲比赛,还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第二起跑线”的拍摄。1994年考入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参加了广播电台、艺术团等活动,年年获得奖学金。四年的努力得到了承认,1998年我荣幸地成为日语系唯一被保送上硕士研究生的学生,2001年硕士顺利毕业,毕业论文获得第一届日中友好日本语优秀毕业生论文征文比赛“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奖”及武汉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

能在三年内拿到文学博士学位,这在日本大妻女子大学,我还是第一个。在毕业典礼上,当我郑重地接过校长颁发给我的学位证书的时候,激动得眼睛模糊了。系主任感慨万分地对我说:辛苦了!你为大妻女子大学争了光,你是所有研究生们学习的榜样!一向严厉,从未称赞过我的导师也在谢恩会上第一次表扬了我。我知道这份学位证书里浸透了我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此时,我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心情,流出了幸福的眼泪,并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已,今后还要再加油啊!

毕业典礼不久,又传来佳讯,我得知自己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更是百感交集,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在关注和支持着我们这些留学生,我们只有以进一步的勤奋和努力来报答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大使亲自出席的颁奖仪式上,我有幸代表所有获奖者发言,那一刻,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流出了滚烫的眼泪,哽咽着完成了发言。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简介

笔者任教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成立于2007年,可以说还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院系。本系在以注重质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虽然建系时间尚短,但在科研、学术、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等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重师日语系还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以笔者之拙见,本系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进一步加以推敲和斟酌。

二、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重师日语专业现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语写作、日语翻译、日本概况、日本文学、日语古文、日语语法、日本文化、日语口译、论文指导。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之余还额外增设了每周一次的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的日语朗读、背诵训练。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通观重师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并通过对其教学活动的亲身参与,笔者认为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的确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现对其所开设的主要课程逐一进行分析。

日语精读这门课程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整个阶段,即是从新生入学开始至毕业为止,这期间该课程会一直开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地掌握正确规范的日语语音、语调、文字、一般通用词汇、基本句型以及现代日语语法、古典语法基础知识、功能意念等内容。该门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同时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与实际运用日语这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日语语音、单词、文章、会话、语法注释、课后针对性练习以及相关的日语和日本社会小常识。由此可见,日语精读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日语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可以说在日语专业课程中处于主干地位,并配合和支撑着日语专业所有相关课程的进行和展开。而正是基于精读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在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历来都是最大的。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的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将高校日语教育界多年来的日语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所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重师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十分重视精读课,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其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大的。但以笔者拙见,将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稍加调整会更加合理。重师日语专业一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十个学时;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精读课安排均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一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八个学时;四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两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六个学时。笔者认为,应适当降低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普遍是以教授者为中心,注重向学习者直接呈现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认为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将其牢牢掌握,就无法实现语言的交流。但笔者恰恰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犯了一个顺序上的错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完备的语言文字系统,然而在最初的阶段,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更谈不上语法,但是却丝毫不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见文字和语法只不过是人们在实现交流之后总结衍生出的产物。再者,有谁见过咿呀学语的幼童是先学习文字而后才能说话的?文盲虽目不识丁,却难道个个都是哑巴无法与周遭的人交流吗?语言习得的灵魂还是在于模仿,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样的,在第二外语习得中模仿的作用也绝不可小觑。比如说,让一位日语基础为零的学习者在日本学习日语,较之同样基础的在中国本国学习日语的学习者而言,其掌握日语的速度会更快,学习效率会更高,其所习得的日语也会更加标准规范,更能流畅、准确地使用地道的日语。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在日本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拥有更好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其周围所能提供的语言模仿对象更多。当然,纯粹依靠模仿而没有经过系统完整的语音、语法教习而完成的二语习得,学习者可能会由于长期处于有利的语言环境中,其在运用所习得的第二语言时会比较得心应手,在听和说方面较少存在障碍,但若论及读写译,或者更高层面的担任教师向学生教授所习得的第二语言,就可能有些差强人意了。由此可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不可轻视,而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目标语言的语音、语法句法结构、功能意念等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填鸭式和母语化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的传授和导入,对学习者基础知识的构建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很少着力于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在引导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进行模仿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比如所开设的外教口语课、会话课等就往往形同装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内进行高校日语教学时,应该准确拿捏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从重师日语系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初级阶段教学的主导和基础课程,在一年级时,其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余的教学时间应主要安排为让学习者多模仿、多练习、多实践的专业课程,如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口译等;而进入二、三年级后,随着学习者日语基础知识构建的逐步完成,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已不再担任主导角色,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也应随之降低,笔者认为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会比较合理,当然,其余的教学时间也就应相应地安排为让学习者所习得的日语进一步得到灵活运用并改善提高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日语听力和日语会话,应大幅度提高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进入四年级后,日语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已经结束,学习者也具备了较高水准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利用所习得日语参加相关工作或继续本专业深造的关口,精读课在这一阶段只是起到巩固和提升学习者所取得日语学习成效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较为合理,而此时教学重心应该转移到辅助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日语就业或升学上。

日语听力作为日语学习的主要课程,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耳听口述从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且能听懂日本电视以及广播节目等,同时了解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做到能正确精准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门课程从大一上期开始就会开设,与精读课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要到大四上期才会结束。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听力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训练可以代替听力训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特殊地位。重师日语专业在听力课教学上十分下功夫,也颇具特色。由一位非常擅长听力教学的外教专门负责与组织,采用纯外教加中国教师轮流授课、定期进行小测验的模式进行。而历届学生在日语能力测试中听力这一环所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不错,足以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笔者愚以为,如果适度增加听力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重师日语专业的听力课安排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四年级不再安排听力课。笔者认为,在一、二年级时,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共授课八个学时,达到基本与精读课同步;进入三年级后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共授课六个学时;而进入四年级阶段,依然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听力课。

日语会话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情景对话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较熟练地应付口头交际,并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表达顺畅、内容丰富有效、实际策略运用恰当。其在日语学习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丝毫不逊于精读和听力,也是笔者认为应在日语教学别加以重视和强化的一门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会话课从一年级下期才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而到三年级时就不再安排会话课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会话课本身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是极不相称的,应该将其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即在一年级上期开设,且不应过早结束该门课程,最好能开设到四年级,并且应当增加会话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将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

日语泛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各种日语原文,包括小说、论文、散文、作文、报道等,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日语专业学生提高自身日语水平和素养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辅助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泛读课从二年级上期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到三年级时不再安排泛读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日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和求职信打好基础。而论文指导则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日语写作能力的基础之上,专门针对日语论文写作而开设的。可见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这两门课程虽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因其实用性而具有开设的价值。重师日语专业的写作课和论文指导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写作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论文指导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翻译和日语口译这两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翻译理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译和口译技巧,从而为毕业后从事日语翻译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活用和提升。重师日语专业的翻译课开设一个学期(三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口译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开设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日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文化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日本国家的历史、社会、民俗等基本知识和中日文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日本人及其国家,并懂得国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礼节,特别是日本人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与其交往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的异文化交流及工作做好准备。重师日语专业的概况课和文化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概况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文化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本文学、日语古文和日语语法这三门课程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具备日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素养,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语言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师日语专业的古文课和语法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古文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语法课在二年级下期开设。文学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思考,笔者在课时安排和内容安排上做出如下建议: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应降低精读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一年级阶段,其所占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二、三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四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与之同时,应增加听力课和会话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听力课在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三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四年级阶段,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而会话课也应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应视学生课程进度和时间等因素,适当添加诸如日语影视欣赏、日文电脑与文献检索、商务日语、旅游日语、日语词汇学、日本报刊选读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亦能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

教学为本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但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又不简单等同于一般教师,他是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而正是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特殊性,要求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之余认真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复合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国际性等目标。本文中笔者只是针对所任教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教育文化论坛,2010,(02).

[2]秦明吾.关于21世纪大学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3).

[3] 朱慧敏.刘艳梅.经济国际化趋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0,(04).

[4]崔美玉.长吉图战略背景下的日语教学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日本文学;教学;互动;信息交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9-02

一、师师互动,做好课前铺垫

日本文学课程,不管是日本文学史还是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日语语言功底,还要对日本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日语专业课程设置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在黑龙江大学,精读、泛读等语言基础课贯穿整个本科教学,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则安排在第三、四学年完成。

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根本保障,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教学任务完成的优劣。鉴于日本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度高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等,还要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整个四年制本科生教学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同一学期中各个相关学科的教材、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等。所以,集体备课――即教师之间课前准备阶段的互动交流很重要。

目前,高校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它就是在同一学年、同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其目的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或统一认识。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并不仅仅为某一学科或课程服务,它还应该成为整个本科乃至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一环,其目的是使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所以,不但同年级同学科之间,而且不同年级同一学科、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相关学科、同一年级相关学科,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在熟悉本科生及本学科培养方案、了解本科生及本学科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参与本学年、本学科、不同学年相关学科的教材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及考试难易度分配等,通过积极、多元的交流和探讨,互通有无,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和教学上的互相渗透与互相促进。

二、“文史”互动,实现课程的无缝对接

这里的“文”指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史”指日本文学史课。文史互动,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教师之间所进行的集体备课等形式的信息交流活动。

文学史课程一般分为古代部分和近现代部分,相应地,文学作品选读也是这两个年代的作品选集。一般来说,这两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教材选择也是分别选择,而两门课程却是同时进行。如果它们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恰巧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段出现,则会相互关联,便于联想记忆和触类旁通的理解。但实际上这种巧合的几率非常小,往往是文学史讲到无赖派而作品选读却在读《在城崎》,甚至是《源氏物语》。还有一种情况是,文学史学习古典部分,而作品选读却只选近现代作品来读,这样学生对古代文学史只能是单纯的记忆,不能达成事实依据基础上的深刻理解。反之亦然。所以,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互动的形式可以体现为集体备课,也可以体现为随时随地的沟通。内容可以包括教材、课程内容的取舍和讲解详略度,讲解重点、难点的分配等。

其实可以把日本文学当做一门综合课程,下设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分科课程。这种分法可以打破传统的从一门学科中选择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从相邻相近的几门学科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并在学习中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师生互动,消除学生的畏惧和排斥心理

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互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下课即走人,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不了解;学生上课时拿起教材,下课后放下教材,教材只在课堂上属于学生,他们不提问也不想积极思考。这样一来,“教”与“学”都成了各自为政的被动行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教师,应该利用现有条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拿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来说,现有的教材一般是根据文学史的年代或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作品的出现次序,这样一来,一些较难读懂的文学作品,比如《舞姬》、《我是猫》、《刺青》等就会给学生“日本文学课太高难”的印象。更何况它们涉及的时代、社会状况等背景知识范围广,不好理解。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放弃深入学习。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又非常畅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比如津岛佑子、村上春树的一些短篇小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导。待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加深作品的难度。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及整体上的文学传统,对动辄“爱”、“性”、“死”的日本文学有一种排斥心理,说它“要么男女之情、要么阴暗抑郁”。作为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课上询问或个别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再通过讲座、经典欣赏、学术论文介绍等方式,使学生对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消除误解。

四、本研互动,做好课程的过渡与衔接

“本研互动”是指担任本科生与研究生日本文学方向课程的教师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达到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等方面的补充和递进。

具体来说,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教学方面,使本科生与研究生日本文学课程过渡与衔接顺利、顺畅地进行,使研究生课程真正成为具有一定难度、一定科研含量、一定研究价值的课程。目前有一种情况,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都设有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研究生阶段是普选课程,即不分研究方向都必须选修的课程。如果同一教师承担这两项教学任务的话,很容易出现本科生阶段已经讲完的内容,到研究生阶段再次重复教授的情况。这样,研究生课程的科研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也同时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具体做法是:(1)避免本科生与研究生阅读内容的重复;(2)本科生阶段以文本阅读、解说、欣赏为主;研究生阶段则使文本阅读在课前完成,课上1/4的时间解决文本阅读中出现的问题,2/4的时间阅读并讨论文本的专业性评论文章,其余1/4时间动员学生就文本发表见解。如果这两个阶段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的话,则要他们及时交换信息,使本科生阶段成为基础和铺垫,研究生阶段成为在此基础上的拔高和升华。

第二个目的则在于日本文学方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使更多的研究生选择日本文学作为研究方向,这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从黑龙江省高校(尤其黑龙江大学)日语教师的专业分布和学历水平上看,担任日本文学课程、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教师人数较少,整体学历偏低;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看,语言、文化方向多于文学方向;研究生则是语言明显多于文学方向。这严重制约了语言、文学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日本文学学科的梯队建设。鉴于此,可以通过教师有意引导和渗透,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选择其作为研究方向,还可以利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本科生阶段就发现有兴趣致力于文学研究或者具有文学研究天赋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文学研究方向。

五、校校互动,拓宽人才培养空间

如第四部分所述,黑龙江省高校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学历偏低,既制约了语言、文学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该方向招收研究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也为该方向的人才队伍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为人数少,竞争条件和激烈程度相应地也会降低。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就可以根据现有状况和实际需要,扩大日本文学方向的招生和培养。

具体来说,如果各个高校能够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联系和信息交流的话,就能够知己知彼,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按需培养人才。所以,不但要了解本学校的人才储备情况,还要了解各兄弟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包括教师人数、学历情况、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深造的教师人数等;生源情况方面,则要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要求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人数等。

再有,作为黑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的领头羊,2011年黑龙江大学获批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下设日语语言文学等方向。2012年该方向已招收语言方向的博士生,文学方向因为师资力量等原因尚未招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文学学科人才紧缺、梯队建设准备不足等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认识到该问题并积极主动地给予解决,就会提高黑龙江省日本文学学科师资的整体水平,使语言、文学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更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

上述谈到的五个问题,就是加强“师师”、“师生”、“校校”的联系和互动。其中校校互动并不只限于省内高校之间,它还可以扩展到各省市乃至全国各地开设日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校之间。本文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日本文学方向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教学、科研各自为战,科研挂帅、教学遇冷,教师硬着头皮搞科研,致使科研没有创新,教学毫无起色的现状,期盼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类,能够以教学为本,以教学带动科研,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97-02

日本上代至近世文学史是高校日本文学史课程的主要部分,因为包含了《源氏物语》等世界级的名著,难度较高,所以一般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博士授课,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展示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功底,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且容易埋没具有独立策划才能的人。

笔者在高校讲授日本文学史,多年来也是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让学生参与。这种方法只是完成了一次次的复制,把教师脑子里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多思考,全盘接受。从教学效果来看,其实并不理想,对于考试中出现的论述题,学生无从下笔,大多数人只会罗列历史事件,少数学生能够对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但都是照搬笔者课堂上讲的内容,缺少自己的观点,没有新意。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通过给90后学生上课,笔者更加意识到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舆论对90后学生的评价不高,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缺点很多。但是在笔者看来,他们身上的所谓缺点,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转化为“正能量”。比如喜欢张扬自我个性、依赖电脑网络等性格特点,用在学习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办事准则,喜欢推陈出新,并且极力表现出与众不同,因此在学术领域的创新是完全有可能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快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日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由教授带领学生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或将教材内容分为几部分,分别由学生讲解论述,教授补充点评。这就要求学生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查阅收集资料,先行研究,撰写小论文等。教授的职责是推荐参考书目,主持讨论,对学生的论述进行指导分析及点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由课堂教学的“龙套角色”变身为主演,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也能从自己或他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灵感。

笔者所在的日语系是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锐意进取的教学团队,笔者和另外一位教师是专门研究日本文学的,其他几位教师对日本文学也比较了解。因此由笔者担任主持人,同几位教师组成课题组来进行教改。首先笔者带领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分类;接下来确定各自的任务:主持人负责每章概况部分的讲解和论述,并负责课堂录像,主持讨论和点评,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指导几名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指导他们查阅资料,组织小规模的发表讨论练习,让学生找感觉,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日本上代至近世文学史时间跨度很大,出现了《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子》、《平家物语》、《南总里见八犬传》等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因此针对名家名著的专题讲解是课程的主要任务。把话语权和讲台交给学生是本次教改的关键,按照学号顺序分配任务,每位学生负责一部作品的讲解(《源氏物语》这样的鸿篇巨制应由几个人合作讲解)。这样做可以避免产生误解,有的教师喜欢给成绩好的学生分配任务,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受到冷落,很少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久而久之心中会积蓄不满情绪,产生厌学心理。笔者只是建议学生发挥他们擅长电脑网络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对具体方法不做要求和限制。笔者讲解完章节的概况后,由学生作为主讲人讲授专题课程,笔者为他们录像(录像既为了保存教改资料,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回放来纠正自己的仪态和发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一位学生在讲解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物语《竹取物语》时,展现的幻灯片非常精致,还从网上找到了动漫式的图片(插入图片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内容很丰富且有条理,主次分明,并且着重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学生还指出了主讲人的优点和缺点,笔者引导学生将《竹取物语》和中国古典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进行对比。《源氏物语》作为日本文学的最高峰,自然要多花些时间讲解,并且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它。有的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的论述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有的谈到了《源氏物语》对日本近代文学家的创作以及日本民族意识的影响;还有的比较《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每位学生准备的资料经过整理都可以成为一篇论文,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感觉收获很大,比被动的听讲印象深刻,甚至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灵感。和歌在上代至近世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们不仅要查阅古典文法的工具书来扫清语法障碍,而且要了解“枕词”的用法,一些学生还查到了和歌背后的故事,例如关于“香具山”的神话传说,因此在讲解时气氛活跃,绘声绘色。笔者引导学生将和歌翻译成中文,有的学生赞同韵译,也有人喜欢翻译成现代诗,课堂变成了赛诗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在论述作家作品时,能够不循规蹈矩,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些想法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虽然一些观点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是这种创新思维应该受到鼓励。该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进行得非常成功,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模式,评教成绩很高。

笔者将这种教学模式命名为“TJXT”,即T团队合作、J教师主讲、X学生课堂发表、T讨论及总结。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整合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展现团队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课时限制,作品选读内容所占比重偏少;学院阅览室日本文学相关资料有待充实;多媒体教室无法上网等。课时方面,教研室主任已经向学院提议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课合并为日本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课时设定为三个学期,从2011级学生开始试行。

“TJXT”教学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完全可以运用在日语专业的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的课堂教学中。日本社会是变化的,日本文化中会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日本,然后将查阅的资料在课堂上与他人分享,展开辩论,不仅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甚至能够确定考研的方向和留学目标。教师采用此模式授课,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特色,便于因材施教。

“TJXT”教学模式能够和学生的就业接轨。未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当前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公司长期从事专职翻译的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几年后会兼做行政、管理、企划、人事、广告等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只作为传声筒,而是要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具备创新思维且能单独负责一方面工作的实用型人才。根据往年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能够独立策划,或者在一个团队中有能力负责一个重要环节工作,关键时刻还能充当翻译的职员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公司的高层会及时放权,给下属施展才华的空间。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日本文学史正是这样一门可以自由发挥的课程,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想象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通过此次改革,希望引起学术界对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的重视。

[参考文献]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20-02

一、导师制的内涵与意义

1.导师制的内涵

《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导师制的解释是:“英国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14世纪开始采用。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的责任。一般每一导师负责指导一名或数名学生。亦有专门负责学生生活、行为指导和咨询的导师。”[1]而在我国,导师制一般都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般涉及到的课程不多,学生大都把时间花在科研工作上,这就要求导师要专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工作。而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学生素质的不断进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对这种制度的应用和延展,是按照一定的师生比例由一个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直接的、全面的综合辅指导,是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种互动式教育教学制度,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性改革,使每个本科生都能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全程本科生导师制:一般高校在大一新生开学前都设有专业指导课,即在课上详细介绍本专业以及它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等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老师,学生可根据此挑选心仪的导师,但同时导师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即为“双向选择”。一旦双方选定以后,根据学校安排导师一般会针对学生制订成长方案,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知识,便于在高年级阶段顺利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同时导师还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课题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最后时期面临的是就业或考研,全程导师这就需要积极参与就业指导或者考研辅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阶段。

(2)高年级导师制:相比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仅仅针对的是大三以后的学生。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也就是说给这阶段的学生配备的是科研实践型导师。这种情况一般采取学院统一规划与双选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导师。通过导师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课题研究、创新能力、论文撰写等方面不断进步。

(3)低年级导师制:相反,低年级导师制的服务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生。这阶段的学生主要还处在从高中阶段往大学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而这时候也往往会出现学习方法掌握不好、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学习缺乏激情、对专业产生迷茫等现象。而该导师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及前景,让他们对专业产生兴趣,对学习充满激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过了这个阶段以后,随着他们逐步走上轨道,导师就不需要再配备了。

(4)英才导师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也需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人才,往往这些人才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有些高校专门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制订了英才导师制。该导师制旨在针对一些成绩优秀,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专业,自主安排科研活动,实行个性化培养。

2.导师制存在的意义

经过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以上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重要的意义。由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校扩招一方面造成了本科生源的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师生比不合理,育人质量下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而实施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措施。因此,提倡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行全程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的主要职责有: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我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规律,选修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及安排学习过程;协助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团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时刻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各项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考研;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指导,每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11次,期末要对每一个学生写出学习、学业评语,并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我国目前的中学生都是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管理下遵循着统一的作息时间,甚至有高中老师以“高考前辛苦,进了大学就解放了”的论调来误导学生。进了大学校园,每周平均30节课,老师留的课后作业也减少了很多,平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考试来鞭策自己,大部分的课表空白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不懂得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给予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及时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对完成学业非常重要。近几年,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因一进大学校园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很快转变学习方式荒废了学业,而学生们也普遍要求在学习、生活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在导师制条件下,导师与学生的距离与关系都有了变化,导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导师,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本领;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制订相宜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二、江苏某高校外国语学院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学院的基本情况

该校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系和日语系。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38名,高职比近80%。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硕士学位30人。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较为合理,设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研究生英语等3个教研室。英语专业分为本一、师范、外贸和翻译4个方向,平均每个年级学生185人左右,目前在校人数为734人。日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其中副教授5名,讲师15名,高职比达25%。专任教师中,博士在读的教师3人,硕士学位8人。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在小语种学科中处于中等水平,都较为合理,设日语教研室,平均每个年级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目前在校人数为207人。所有的老师都可以担任导师,总体师生比在1:10左右。

2.导师制实施现状

为进一步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将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从考研、就业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和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与科研工作,突出加强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帮助。外国语学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发挥学院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我院已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导师制工作。由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专业方向、讲授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发展要求选择导师,导师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由教育科学系大学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安排。由相关教师课内外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并帮助拟报考研究生者选择报考学校及考前准备。导师制为期1年左右,一个老师带2~3名同学,从2010年10月开始,已开始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以来,外国语学院已获得省重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省重点指导项目1项、省一般项目5、校级15项。今年另有两项已申报了部级同类项目,考研录取率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日语专业尚未开始实施导师制。

3.推行导师制所取得的效果

(1)影响了办学思想。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宽松,教师的课外时间也较多,好多教师往往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自己的科研上,这就导致了学生与教师沟通见面的机会减少,势必弱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是要让学校的办学思想彻底转变成“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所有的教师都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他们也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上。

(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并指导他们提前做毕业设计课题研究,同时本科生也参与了导师的课题,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存在的问题

(1)涉及面小。目前的导师制是在高年级的部分英语专业同学中实行。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包含在其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从高中的全面管理模式走进大学校园,还不能适应没有固定教室和固定上课时间,以及有课上课、没课的时间自由支配,没课的时间见不到老师的大学模式。

(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包括从师生的互选、指导过程以及对整个过程的评价都缺少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师生双方积极性不高,导师不知道要从什么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不知道哪些内容该问导师,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完善。

三、健全导师制的相关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通常选择导师要考虑的因素有:职称与学历、责任心、品德与为人、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研究方向等。目前师生比在1:10左右,完全有条件实行全面导师制。大一新生刚进校还不能明确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因此“双向选择”无法顺利贯彻。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称的几个导师组成一个小组,从熟悉高校教学规律,有关专业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体系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等到将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纳入导师队伍,充当导师的助手,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指导。等到进入高年级后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更换指导老师。

2.加强本科生导师的学习和培训

导师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认真履行导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与学生在思想、学习、科研、生活、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交流和指导,力求做出成效,做出成果,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担负起导师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自身要对学科、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有相当的了解;对导师的培训要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切实提高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的水平。在过程管理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导师制的相关条例,避免出现导师不负责任的现象。

3.构建一种灵活探索学习机制

每位导师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科研、爱上科研,即可以从以前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成在开放自由的科研氛围中探索学习并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新的探索学习机制不只对学生很有帮助,确保了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导师课题中区,同时还可以让导师从学生中得到新的思路和启发,实现师生互惠。

4.建立相对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机制

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以及评价导师制执行的效果。由于每个导师所带学生具体情况不同,导师付出的心血和收获的成果也会不一样。这些工作应在教师的年度考核、晋升职称方面得到合理体现。鉴于目前该学院的情况,可从两方面建立导师评价体制。

(1)导师的工作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知识结构、性格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指导工作,每学期应有指导计划和指导总结;以座谈、讲座等具体形式,开展经常性、不定期的、有计划性的教育活动,规定每学期集体指导至少三次,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交谈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激发;将先进的媒介平台融合到指导工作中,如微信、博客等等,以方便导师与学生的远程交流。

(2)导师考核与奖惩。每学期都要对导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导师的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等;考核可从导师自评、学生测评、学院审核三个步骤来完成,等级可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学院每年组织推荐参加校级优秀指导老师评选,对于不合格的老师,学院可首先取消其导师资格,并将结果纳入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体系中。

5.要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

通过学生的加强认识,全力配合,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受到教育和激励,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另一方面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培养和再教育,有利于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其实质就是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使得导师制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切实达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6.坚持推进学分制改革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为主体,但是都是以学分、绩点为标准的,而学生所学课程中大多数以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这就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多样性。所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坚持学分制改革创新,探索适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新方法,让学生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也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新动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健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改革,从而更好地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发挥,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生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