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2 10:25:34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一、相对式假设

议论文中用于例证的事例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反面的。在叙例之后可用假设的方法,从事例的对立面进行分析――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突显出来,让读者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与“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更为深刻发人深省的说理目的。例如:

1.前苏联伟大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了文学大师。如果高尔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多一名平庸的歌唱家,却失去一位文学巨匠。可见正确的选择会使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2.据说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见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倘使这个燕国人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赵国人走路姿势的同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说不定还会走出自己富于特色的被他人羡慕推崇的步伐呢。

例1先从正面列举高尔基正确选择的事例,然后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既加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又强化了选例的论证力量。例2先从反面列举“邯郸学步”的事例,然后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不仅突出了盲目模仿的危害性,而且指明了学习借鉴的正确方向,耐人寻味,富于启发性。

相对式假设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可以就地取材、即事说理,使文章虚实相生,对比鲜明,说理透彻,引人深思;可以起到纠正罗列事例、言理空泛的文风的作用。

二、极端式假设

极端式假设就是从极端的角度对问题中的某个因素进行假设,推出一个与原材料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而更好地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数字化论据的分析。例如: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坚持令人折服,他历时10年,进行了5万次实验,才成功发明了蓄电池。如果爱迪生忍受不住百次、千次、万次失败的痛苦,在实验进行到3万次或4万次,甚至是49999次时,就放弃了,那么后人还能享受到这一伟大的科学成果吗?浅尝辄止,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作者在列举爱迪生发明蓄电池的正面事例之后,从实验次数的角度层层深入地进行假设,突出“再坚持一下”的重要意义;最后一个数字的极端式假设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极端式假设能以简明的语言迅速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明朗化,并且能给读者带来突兀奇崛的感觉,使读者认识问题的实质,豁然顿悟,从而使论证事半功倍,深刻有力。

三、反迕式假设

反迕式假设是通过对材料中某些因素的重新设定,推演出与传统解读相异或相反的结论,从而赋予材料以全新的意义。这种假设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卓越;深刻警策,引人入胜。例如:

一个拥有私人豪华游艇的富翁去海边沙滩上晒太阳,遇到一位晒太阳的乞丐。富翁问对方为什么不努力拼搏,拼命挣钱。乞丐问:“有了钱又能怎么样?”富翁答:“有了钱就可以买一艘豪华游艇,像我一样来海边度假,尽情享受海风和阳光。”乞丐道:“我现在不也正在享受海风和阳光吗?”拿这个故事说事的人,大都对乞丐的做法持肯定态度。因为经过无数次拼搏的富翁与零成本投入的乞丐在享受海风和阳光的时候是平等而不分高下的。对此我却不敢苟同:如果来一阵风、来一场雨,情况会怎么样呢?毫无疑问,富翁可以继续在游艇上看海,怡然自得;而乞丐估计要在风雨中瑟瑟发抖了,更不用说一日三餐为“稻粱谋”的愁苦和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凄凉晚境了。因此,一时的幸福、浅层的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乞丐和富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但是此段文字却通过假设的情境,表达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不仅生动新颖,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很多材料是通过那定格的一瞬间或者某个片断的场景来表情达意的,假设一个与之相反的瞬间或场景,往往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从而使老材料衍生出全新的意义,收到不同凡响的论证效果。

四、连续式假设

使用典型事例时可以分别对材料中的不同因素进行假设,使用泛例时可以分别对不同事例进行假设。这种连续式假设有利于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从而使论证更加深刻更为有力。例如:

“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内心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伟壮丽琼宇中巨大的栋梁,赢得“诗圣”的美誉。假如杜甫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不能承受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冶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璀璨人生。

文段先正面叙写杜甫的人生志向及其在多舛命运中不懈追求终成一代“诗圣”之事实,然后从事例的反面就“不堪命运捉弄”“无法正视生命”“不能承受痛楚”等方面进行连续式假设,指出如果假设成立,杜甫就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从而从反面证明了观点,深化了主旨。

连续式假设形式上可以形成排列或递进结构,穷追不舍、气势如虹;内容上可以向横向或纵深拓展,意蕴丰厚、耐人寻味。它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充分挖掘材料的意义,并使之更加有效地为论点服务。

五、简省式假设

如果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就可以将叙例部分省去不写,直接对事例进行假设分析。简省式假设常与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收到推陈出新、雄辩有力、发人深省的效果。例如:

如果选择安逸,古稀之年的谈迁,怎会毅然重著一部浩浩《国榷》?如果选择安逸,纨绔子弟巴金,怎能痛彻人生,挥毫著就《激流三部曲》?如果选择安逸,身有残疾的张海迪,怎会把自己绑在轮椅上长时间学习,为中华儿女树起“自强不息的大旗”?孟老夫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当你选择了人生之旅的坦途,请莫忘“机遇与跋涉同在”!

这是一个用反问句式省略叙例环节的假设分析语段,它省去的内容是人们熟知的,但是用简省式假设结合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来,就给人新鲜有力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简省式假设省去了叙例部分,直接使用事例中对证明观点最有价值的部分,行文不蔓不枝,句式整齐灵活,音韵和谐有力,内容简练丰厚,因而深得师生青睐。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教师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其年龄特点、情感价值观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认识高中生

1.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在青年期,高中生基本完成了人的社会化,并将取得公民的资格,准备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此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重视友谊,逐渐关注社会,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

以上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同样不应该有过重的负担,历史课程要充实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故事式的历史情节,高中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2.高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特点。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这两种心理都源自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在价值观上,高中生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可以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

4.要求学生作学结。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1)题型及演变;(2)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3)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

5.让学生分析错误。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 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所以,对于错误,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要认真剖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学习提高。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二胎男生;问题化;认识;建议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全镇人口6.18万,在校学生1055人,学生来自于本镇及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春节过后,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两个星期之后,我校的初二学生开始接二连三出现离家出走现象,学校对此非常重视,组织教师针对这个现象开展调研,探求原因,以便寻求一些对策,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出走学生特征初步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多是家中的二胎男生。

二胎男生怎么了?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想法有什么特别?为什么进入初二第二个学期,他们在学校里不想待下去了,会选择离家出走这一极端的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二胎男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从学生分布、自身特征、家庭环境等方面展开调查,从中清理出问题学生中二胎男生的一些共性,寻找二胎男生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以便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和指导各有关方面,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达到防患于未然。

一、现状调查

为弄清问题的实质,我们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查:全镇初中适龄孩子调查、本校二胎男生及有问题的二胎男生调查、在校问题二胎男生表现调查、问题二胎男生家庭状况调查。

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调查一:沥海镇初中适龄孩子调查

材料来源:沥海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接待员:王建炎

调查日期:2012年5月8日

调查二:沥海镇中学各年级二胎男生及有问题的二胎男生调查

材料来源:沥海镇中学教务处、政教处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说明:

(1)问题二胎男生的界定:指问题较多、一个月违纪现象超过4次的二胎男生,成绩较差,期末考成绩位于年级后20%。

(2)占总人数比例=二胎男生人数/年级总人数。

(3)占二胎男生人数比例=问题二胎男生人数/二胎男生数。

调查三:问题二胎男生在校表现调查

材料来源:由各班主任提供,学校政教处汇总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调查四:问题二胎男生家庭状况调查

材料来源:由学校政教处组织对本校问题学生进行家庭状况调查,发放调查表。(调查表见附件材料。)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对回收到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班主任的提名属于问题二胎男生的调查表进行汇总,共收到有效调查表36份,经整理结果如下:

家庭结构:四口之家的21户、五口之家1户(大女儿已出嫁)、六口之家的14户(与祖辈同住)。第一胎为女儿的33户,其中11户没有符合政策,年龄间隔短。3户第一胎为男孩。

家长受教育程度:父亲初中学历的28户、高中学历的8户;母亲初中学历的32户、高中学历的4户。

平时主要监护人:双亲监护的12户、母亲一人监护的18户、由祖辈监护的6户。

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很满意的没有、还过得去的10户、不满意的26户。

监护人的主要工作:主要是负责日常生活护理,督促孩子的学习。

亲子沟通情况:良好的1户、一般的10户、沟通困难,基本没有沟通的25户。

孩子作业时间:大多数在1.5小时左右。

孩子睡觉时间:大多数在晚上8点到9点。

孩子在家的主要活动:20人主要是在家看电视或碟;8人上网玩游戏或聊天;5人打篮球;3人外出串门。

做家务情况:调查显示孩子基本不做家务,也不让他们做家务。

生活自理能力:初三学生生活基本能自理,初一、初二生活自理能力不好,洗澡等都需要大人帮助,衣服都不是自己换洗的,需监护人督促。

孩子交友情况:13人基本没有在家谈起要好的朋友,也不出门到朋友家里或让朋友来家里;10人有要好的朋友;13人朋友交往密切。

每周零花钱(包括平时在校的就餐费用):17人70~100元;13人110~120元;6人130~150元。

上网及进网吧情况:20人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不去了;5人偶尔去一下;11人星期天一定要去一下。

二胎生育原因:均为一个孩子太冷清,希望能热闹一些,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所帮助。

一胎的现状:22人在读高一级学校,其中16人读大学或大专,6人读职高;10人在单位工作;4人在家待业。

二、农村初中二胎男生问题化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获得的材料分析,在农村初中阶段出现一些二胎男生的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发展性问题,其之所以来得唐突,表现得猛烈,既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又受孩子自身发展规律所影响,而外部环境因素又可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三、对二胎男生“问题现象”的认识与建议

我们认为二胎男生“问题化”现象的出现,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初二年级二胎男生接二连三地离家出走是问题焦点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个群体的学生如何教育?可能不同以往多女孩子的教育,也不同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对于二胎男生中极端行为高频出现的现象,绝不仅仅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的积累最终导致了这些极端行为的产生。因此,对于二胎男生“问题化”现象的引导、转化,应该首先定位在他的家庭教育方面,健全家庭教育模式,然后通过家庭落实在孩子的身上。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学会倾听,现身说法;(2)合理期望,激励为先;(3)给孩子留下一些空间与时间,“无为”教育,回归自然。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高峰的消退,二胎生育政策会有所松动,二胎子女会不断增多,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配合,共同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体验人文精神,培养高尚情操,引导理性分析,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自由积极地成长。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新趋势,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演变科学化走向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中的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思维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将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和日常时评写作训练融为一体,坚持“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帮助学生通过序列化的时评写作训练达到说理充分、深刻、灵活、批判和独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一个“中心”――时评写作训练: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本,以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为中心。“四个基本点”――在时评写作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逻辑批判思维、辩证批判思维和多角度发现批判思维。

一、发展、提升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以批判精神为基础的。它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们在面对困惑时做出合理的决定。时评的基本特征是能说出新闻背后的真相,进而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追求能客观、全面、深入地观察社会,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精辟的见解对事件进行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人们的思想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时评写作训练能促进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

作为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对社会和人生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但毕竟社会见识与人生阅历有所局限,视野不够开阔,思维比较单一,认识事物比较肤浅,有时又难免偏激,对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很难产生深层次思考和理性判断。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时评判断的质量决定了时评的质量。判断的准确是基本要求,一旦判断的过程发生了偏差,不仅观点产生偏颇,还可能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有必要对时评判断中出现偏差的情形进行梳理、分析,以保证时评的写作在做到严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认知价值和舆论引导价值。

二、发展、提升学生逻辑批判思维

中学生时评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对于事件认识、论证的逻辑推理、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体现。逻辑批判思维技能是一种可被训练的心智行为。

在论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用纵深剖析法、横向拓展法展开说理论证的过程,引导学生适时对身边的事件进行开放式思考,做出客观深刻的评说,在寻找解决方法时和其他人进行沟通,而不是像网络上人云亦云地谩骂。

1.纵深剖析法

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意思就是“析错”,深入地分析对方思想中的内在的问题或错误以及造成@个问题或错误的根本原因。时评写作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能掀开事件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能抓住其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纵深剖析法训练的是学生的纵向思维,追问为什么,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层意义。

时评写作可以采用因果分析的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影响分析等思维模式。这样做能厘清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找到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能捕捉到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趋势,对英明政令、社会新风、时代楷模、改革成果等正面新闻,能凸显其亮点,褒扬其价值,让读者感到弥足珍贵,前景光明,信心百倍,倾心向之;对腐败现象、龌龊风气、社会弊端、不良人事,能一针见血,揭其动机,砭其危害,析其祸因,明其根除措施,让读者拍手称快,引发警醒。

2.横向拓展法

横向拓展法训练的是学生的横向思维,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方式,运用的是联想与想象。其目的是拓宽思路,包括类比联系法和反差对比法。

类比联系法是将一种现象跟人们熟知的另一种现象进行类比。既引人注目,又揭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共性。分析思路:引申类比―分析共性―突出特点―得出结论。

反差对比法是将具有鲜明反差的两类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思路:反差比较―得出结论―彰显主题。

“旁征博引”是写好时评的要务。一篇好时评需要有丰富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饱满,境界宽博。

三、发展、提升学生辩证批判思维

高中阶段的时评写作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一个切入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凡事要一分为二,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如2016年国家的一份新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为什么要打开封闭住宅小区?小区开放,治安问题如何得到保障?这些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关于“开放小区”的争议此起彼伏,对此问题,你怎么看?

面对此类时事,需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这样才能使你的思维有深度。

四、发展、提升学生多角度发现思维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学生写作力求做到有创意地表达。”可见培养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运用多角度思维是一条好途径。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的根源是批判的敏捷性的体现。在时评写作中,学生应确立转换角度和立场,换位思考,形成多角度批判思维。在论证时,学会用辩证多角度分析法展开说理论证的过程。

近年的高考作文题材料审视角度多元,强调认知和思辨能力。如2015年新课标卷1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违章驾车”,可从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三个角度来写一封信,讨论的问题可以是交通规则意识,可以是女儿举报的行为,也可以是警察的处理方式。但不管选择哪个角度,强调的是说理性和思辨性。

在现实中,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因观点立场、知识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差异,都有可能有不同的认知。这就要求考生学会发散性思维,多维度、多层面思考,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

理性批判的思维品质是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一种个性化的探讨意识。它强调怀疑、判断、评价、猜想、反驳、修正和创新。语文教师可以时评写作训练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本,以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为中心。在时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坚持四个“基本点”――发展与提升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逻辑批判思维、辩证批判思维和多角度发现批判思维,并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训练方法,以期在时评写作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思维的品质。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青年员工、培训平台、实践平台、复合人才、输电专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论题提出的背景

输电线路遍布城乡各地,“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分散”,的特点,输电线路的巡视和通道管理工作对于人员的要求逐年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电网设备规模的不断扩大,输电专业员工总数的逐年减少,人员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

自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改革以来,随着人员、管辖设备的调整,集约化管理模式对输电专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类生产管理系统、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设备开展状态检修,电力设施保护的压力等等,都要求青年员工必须大踏步的成长,尽快多学、多练、多动手,迅速成长为线路专业骨干,而这对培训机制和方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上述实际情况,输电运检专业迫切需要开展管理创新实践,针对加强新进员工的线路类综合技术、技能,探索培养、建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之路。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输电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员工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即一年入职、二年入行、三年成熟、四年成才、五年拔尖)计划思路,在青工快速成才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管理创新,其主要做法为:

1、搭建复合化专业平台

架空线路是输电网络的主要形式,以往输电专业针对青年员工的培训也主要是针对送电线路专业。近年来,高压电力电缆因具有安全、可靠、净化城市空间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输电网络中,而输电专业现有电缆方面人数偏少。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以下措施:

(1) 多专业送培 打造复合人才

组织青年员工分别参加送电线路、电力电缆两个专业的技能培训,要求在三年内通过两个专业高级工以上鉴定,为其在五年内成为线路、电缆专业的双师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2)组织参与实际制作电缆部件、剖析电缆故障

组织青年员工参与到电缆终端头、中间接头等电缆制作工序的过程中,使其熟悉电缆内部构造,了解接头各处的绝缘工艺。

随着城市电网中电缆的广泛运用,电缆故障的发生也逐年增多。在电缆发生故障之后,针对一些典型故障原因,可邀请各方专家、厂商进行原因剖析。让青年员工参与到故障原因分析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专家剖析讲解-再思考的一个循环,锻炼其分析问题能力。

(3)加强电缆基础资料管理

通过组织青工们探讨如何更加规范化地开展电缆资料维护,如接头井的编号、名称特色等,制定资料的表现形式。组织青工们到现场,一是熟悉目前所辖电缆的路径、通道情况、运行情况,二是对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的准确度进行现场复核和更改。

2、搭建互动化培训平台

结合各类典型工作的特点、难点选定课题,搭建技术培训讲坛。按照“分工协作、能者为师”的原则,注重互动和实效。

(1)青年员工主动提前向授课人员提出期待的培训重点方向,认真拟好讲解提纲,结合工作实际和资料库中的实际故障、缺陷案例、图片,在互动学习中提升专业水平。

(2)组织青年骨干从自身学习的角度来交流讲解常用应用类系统,将以往传统的培训模式下受训者被动接受的情况变为主动参与,锻炼了授课人员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

(3)培训人员必须形成书面的培训材料,并对其中有价值的材料汇编成册,作为青年系统培训的素材,为后续新进员工规范化培训打下基础。

3、搭建立体化实践平台

如何着力提升输电青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一直以来都是输电专业工作的重点。根据实际情况,也考虑到青工培养的循序渐进,主要应在实践培训方案中可分为五个层面来锻炼青年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1)利用实训场地,逐项开展接头红外测温、验收过程中经纬仪使用、杆塔GPS经纬度测量、杆塔交叉跨越测量、验收过程隐蔽工程检查、接地电阻测试、盐密测试等十余项基本操作科目的培训。培训过程应从原理讲解开始,逐步通过多次实际操作,完成其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换积累。

(2)在立塔、放线等关键施工项目实施前,可以收集相关工程的图纸和设备资料,组织青工在讨论的基础上实地进行观摩学习。做到带着问题去现场学习,尤其是塔材组装、张力放线等施工的安装过程,增加系统化认知,提升运检水平。

(3)争取设计、施工单位的支持和配合,选拔部分优秀青年员工以轮岗实践培训的形式,阶段性地全过程实际参与部分工程实施关键环节的工作,使其能立体化全方位地理解和领悟各类相关因素对输电运行和检修管理的影响。

(4)选定青年技师及部分青年员工作为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基础,配以单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技师创新工作室”。采取单位搭台,落实科研项目的方式,重点引导并锻炼青年员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意识,提高部门创新水平。

(5)重视青年员工的成长经历。一是根据单位各类工作开展的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特点,委派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加以培养锻炼。二是阶段性地选拔部分员工承担一个方面的工作,范围可以涉及安全管理、技术培训、标准化、班组建设等多方面,以达到促进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

三、常州输电专业实施效果

1、促进青年员工综合发展能力的提升

多角度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使新进青年员工能尽快胜任工作,缓解输电专业人员紧缺矛盾、结构性缺员的困境,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目前常州输电青工电缆培训的参与率达100%,已有3人完成电缆高级工全部单元培训,2014年将组织他们参加鉴定考评。

2013年常州供电公司由输电青工承担的创新工作室成果“输电线路地电位异物处理绝缘操作杆开发与应用”已申报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3、促进输电专业信息化水平提升

随着输电专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生产应用类系统逐渐成为应用的主流,电网装备不断升级、专业融合不断推进、管理系统不断集成、信息化管理不断延伸,经过相关系统培训的青工完全能满足各类系统对班组操作人员的要求,满足对输电专业人员梯队培养的管理工作新要求。

4、促进了专业运检维护能力的提升

2013年常州地区遇见了夏季极端罕见的高温天气。在线路负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输电青工作为骨干冒着罕见的高温天气及时对线路状况通过红外测温等手段进行监控,及时掌控线路运行状况,及时处理缺陷,确保了居民用电、社会生产用电的安全稳定,确保具有政治意义的重大保电活动全面、有序地完成。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前卫艺术;媚俗;小野洋子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62-01

一、前卫的腔调

小野洋子被冠之以前卫艺术的风云人物,她的艺术就是先锋、前卫的代名词,她的思想也注定是超前的。“前卫性”艺术是一种疏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它既新奇又边缘化。小野洋子的艺术主题是大众主题,艺术自发在洋子这里又重新赋予了它们时代的意义,采用了更为边缘化的创作手法,在传统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来实现她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也可说她的艺术是前卫的。

1964年,小野洋子在卡耐基诵厅第一次表演了她最为出名的行为艺术作品《切片》,随意挑选上台的几位观众被要求用剪刀将她的衣服剪成碎片,直至全身。观众对待女性有着最潜在的本能在作祟;其实,自绘画的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画中女性这个独特的角色是情有独钟的,画家总是更倾向于运用女性肢体来表达艺术,在架上绘画时期,画家们热衷于女性,女性在艺术中向来被默认成一个被视群体,这不平等的关系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小野洋子的这个时期,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先锋前卫艺术形式迅式崛起,在她的艺术中更多的是对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的一种讽刺与反叛。

在2003年9月70岁的小野洋子在巴黎再一次的表演了《切片》,她说:“1964年我第一次做它时,心里满是愤怒和不安,但这次,我是怀着对你,对我,对全世界的爱而做的。”1964年的那个《切片》是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人们旧有的对待女性的态度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充满了不公的愤怒,这是对过去和未来艺术姿态的内在张力的体现。时隔多年之后,当小野洋子再次重新将这个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看到的是岁月在艺术家身上的痕迹和沉积。探索艺术的多种可能性本来有利于强化艺术的张力,寻找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和新的艺术途径。在这样的逻辑中,艺术的样式、意义、方法、材料、风格等等方面,都势必走近极端多元主义的境地。托马斯·克劳说:“从一开始,艺术的前卫就通过对边缘的,‘非线形的’表现和展示形式——与众不同的低劣或短命的商品有关联的其他社会集团临时拼凑的形式—的确认而发现,更新,或重新创造了自身。”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形式的极端多元化成为必然,艺术家们也都更青睐去尝试创造更多样的形式,对于走在艺术前沿的先锋派艺术家小野洋子来说也不例外。她的作品中不仅有行为艺术还有很多装置艺术,如1996年的《修补》、1997年的《许愿树》等等。

二、无意的媚俗

媚俗艺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上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这就是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另一个即是媚俗是虚假的艺术,是迎合大众的艺术。格林伯格认为,先锋或前卫是一小部分属于社会“主宰阶级”的文化精英,他们既想与社会隔绝,但又总是通过“一条金钱的脐带”依附于社会。媚俗或庸俗文化的巨大效益是对先锋艺术本身产生诱惑的源泉,先锋艺术的成员并不总是抵制这种诱惑。小野洋子的生活姿态是媚俗的。她以第三者的身份与约翰列侬相爱,对传统道德的公然挑衅。在传媒和他们各自声名的作用下,高调的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不免有种炒作之嫌。但在小野洋子的艺术中充斥着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却又是先锋的。他们一起表演行为艺术,一起创作流行音乐,进行行为艺术表演,出唱片。

近期在网络上到处转发了小野洋子翻唱美国流行音乐人Katy·Perry的《Firework》。这首歌源自美国当红歌手Katy·Perry的创作,其主旨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炽热的烟火,不要轻易让它熄灭,更不要忽视每个人内心烟火迸发的能量。洋子选择这首歌,也许是这几年来小野洋子艺术的主旨:对自我的关怀,对世人的普度。其次单从形式来看的话,整首歌以简单的钢琴伴奏为配乐很是清新,单纯的以嗓音最原生状态附和着配乐,“歌声”与配乐的不和谐的结合,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觉冲突,从形式的角度来评判的话,这个作品初看起来就像是在迎合大众而做的翻唱,其实这个翻唱只是披着媚俗的外衣来诠释前卫艺术。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8篇

中国人习惯评价他人,但一般很少剖析自己。其实,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客观剖析自己,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通过不断修己以促提高,实有必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问题是,客观深刻剖析自己,确属难事,尤像棋局中所讲的“当局者迷”,不过,想要胜棋者,必须要学会摆脱“执迷不悟”,人生也当如此。

人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只要是真实的和属于自己的,就是最美好的。回想我走过的三十年,真的是一无所获,根本没有立起来,但我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很珍惜它并充满激情,仍为我的梦想而不停前行,因为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期盼下一个三十年,能有所获。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优缺点很明显的人,应属于优点突出,但缺点也不少的类型,如能尽量改掉缺点,更好发挥优势,相信定有所获。

具体而言,我的优点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此点可能与生俱来,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正直、善良,需更多让他人去评价。在生活中我一直坚持“宁可人负我,不让我负人”。

2、有骨气、能坚持原则。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曾当过军人,特别有骨气、讲原则,可能是遗传或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很有骨气,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则。

3、有情有义、讲究责任。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是很讲情义、有责任的,我也不例外,奉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有激情、舍得付出。我是一个从不乏激情的人,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奋斗与努力,一直遵从靠实力生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原则,从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5、好学,喜欢看不同书籍。湖南人大多好学,心系天下,并大多靠才取胜,我虽无才,但喜欢学习,或许是与湖南人有关吧。

6、能吃苦耐劳。农村人大多很朴实并能吃苦耐劳,少年农村的经历,让我从小懂得吃苦耐劳对一个人的价值,有一种强烈的摆脱农村的危机意识,并不忘吃苦耐劳精神的珍贵。

7、适应能力强、对生活不挑剔。这可能与天生有关,也可能与我走南闯北长期出差的经历有关,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和奢望,从不挑剔。

8、性格随和、心态良好。性格是天生的,很难改变,但心态与经历相关。我性格很随和,从没打过架,争吵也很少,一般很难让我生气,或许是受看历史和哲学书籍的影响,心态也比较健康,对佛教讲的人生之苦有一定的认识。

9、良好表达能力。我个人觉得表达能力,一部分源于天性,一部分源于个人知识。我是兼有一点,但很不足,需长期积累。

10、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和经验。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也很难有评价标准,适合的就好。它需要实践与知识的长期积累,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我是有一点实践,了解一点人性,看了一些管理文章,但仍远远不足。

11、真诚、不重利。真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真诚的人可以生活得很塌实,真诚的人一般不太重利,愿意靠实力获取财富。虽然我不希望像农村人那样贫穷,但我愿意永远像他们那样真诚,塌实的生活。

12、逻辑思维不错。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自我感觉逻辑思维还可以,或许与看哲学书籍有关系,就像哲人说的律师应学会思考问题的本质那样,仍需提高。

13、细心、认真。细心、认真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我遇到过不少大律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常认真、细心,或许它是律师成功之法宝。

14、心理素质良好。几年的法律工作与人生经历,逐渐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多都能冷静、客观的去面对。

我的缺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不大气。不大气与性格和经历有关,不大气有很多种理解,我更多倾向是不自信,可能是我过于拘谨的性格和经济比较拮据的经历,在为人处事方面,曾有人提示我不大气,放不开,我也意识到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不仅要了解更多为人处事规则,更要大气。

2、太土气。律师应该像绅士,农村出生的我,在很多方面的确太土气,在穿着、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有待提高,特别是观念和思维。

3、不善包装。在市场经济中,需学会适度包装,过于实在,朴实,反倒不利于交际与工作,应适当顺应社会,不能太死板。

4、有点理想化。人应该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不过,很多简单的道理,做到却很难,我感觉我在感情和工作上还是有些理想化,很难把握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

5、喜欢感情用事。人都有感情,但不能太感情用事。感性与理性是有冲突的,很难掌握其中的平衡,应更多从理性角度做事,尽量控制感情的不利因素。

6、不定性和成熟。虽然年纪不小,也看了一些书,但思想和感情还是不很定性和成熟,想法很多,不免有些虚浮,需要定下心来,尽快成熟。

7、有点先入为主、夸夸其谈。人不免年少轻狂,刚入社会的我,自以为了解很多,曾喜欢夸夸其谈,现在逐渐认识到个人的渺小,以前的无知,应努力克服。

8、有点惰性、行动力有所不足。惰性一发不可收拾,我在生活和工作上,还是比较随意,有时候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没正直做到知行合一,实乃惰性使然,应该改正并做到行胜于言。

9、有点好高骛远。人因梦想而伟大,但梦想不能不切实际、太抽象。我感觉我的心态还是有点偏高,从未给自己设定细化明确的目标,应对不同阶段制定明确可行的目标与计划。

10、不太擅长交际。交际能力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律师行业尤为如此。我是一个对交往主观愿望不很强的人,老担心给别人添麻烦,特别是对有权势的人,更不喜欢那种氛围,应突破心理因素,更好去适应社会环境。

11、太文弱。律师行业是一个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经验、智慧,还需要有勇气、胆识、魄力。我是一个相对文弱、太人性、太在乎别人,而没有太多霸气,狠劲的人,曾有人评价我书生气太重,有时候男人的确要阳刚一些,很多事不是仅靠情和理就能解决的,应不断提高。

12、英语不好。我的英语基础很差,现在基本都忘记了,无法用英语工作,也因此丧失了很多机会,更可惜的是现在连学的念头都没有了。

13、有点固执。中国大多知识分子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自以为是,一个是过度自负。我虽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但也有点知识分子的臭毛病,偶尔自以为是,还有点固执,不愿改变自己,还以为自己是对的,什么都好,并喜欢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此点以后一定要克服,学会倾听,多学他人长处,做到海纳百川。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流行音乐 学生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69-01

一 正面影响

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流行音乐对中职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其实,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若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1.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职生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如,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为形象思维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现象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如文学家描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家描绘的逼真画面、音乐家塑造的动人场景,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流行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3.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究其原因:第一,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和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第二,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如同发生在身边的事,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第三,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相对于高雅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无需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它成了学生们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剂”。第四,流行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且朗朗上口,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基于上述四种原因,我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

二 负面影响

1.内容过于简单直白,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对象类型不同,想象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具有确指性的音乐作品来说,如歌剧、舞剧、影视配乐以及一般的歌曲,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限性。这种规限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规限性也就越大,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

对于中职生来说,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MTV作品,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学生们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他音乐类型的欣赏,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2.某些作品容易加剧中职生情绪情感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在流行音乐中,也有部分音乐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客观地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些成年人情感的宣泄,但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职生来说,这些歌曲就成了“假恶丑”的诱因,成了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情绪情感开始动荡不安,意志力也经受着考验,如果他们能及时调整变压力为动力,勤奋刻苦地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进步了,不但精神愉悦,还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他们意志不够坚定,同时又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时就可能会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3.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不利于中职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近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易让人误解成功的真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职生的成长。

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10篇

历史研究的动态每年都在高考试题中有所展现,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渗透到高考试题中,从最近几年的高考的情况看,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渗透到试题的各个方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具有浓郁学术味的史学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高考复习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些概念按照学术的“标准答案”向学生细致分析,学生仍会感到困惑。

二、复习策略的展开

复习《洋务运动》时,笔者曾尝试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史实。按阶级斗争史,研究洋务运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所做的挣扎。如今遵循新史观,中学教科书则表述为“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为了全面认识洋务运动,在学生自主梳理基本史实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90年代)东西方的主要国家情况如何?

(2)奕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作为传统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为何选择洋务运动?

(3)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怎样的影响?

(4)为什么以前的历史研究对洋务运动的研究难以引起重视?

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建立起来,同时为了取得掠夺原料和获取销售市场,积极对外扩张。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也在积极开展。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创造了强大的生产力。曾经先进的东方文明在封闭的等级社会中没有发展进步,先后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提供如下材料: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

传统“经世致用”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师夷长技”的思想不断传播。

西方大量商品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科举考试仍然是身份提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但是没有背景的人往往失意而归。

在展示这段材料之后我设计一个小问题:你还有哪些资料可以补充?学生经过讨论又补充了达尔文进化论等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尝试从全球的角度审视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

第二、三两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两种答案:一是洋务派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借用西方的科学技术,采取“中体西用”的策略;二是认为洋务运动是统治者对世界形势发展的被动反应,顺应世界潮流的不二选择。第一种回答传递出学生对课本主体知识的熟练掌握,第二种回答显示部分同学开始从文明史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深入剖析,紧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洋务派为什么要采用近代工业的形式?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讨论后,最终得出结论:机器生产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远远大于传统农耕生产的生产力;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船坚炮利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虽然传统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但是面对外来冲击,自身从应变的角度出发,选择工业化生产也是历史的必然。面对假设性的问题,有位同学表达:“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也想谈谈假设后的看法。即使洋务洋务运动的开展不能挽救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但毕竟努力了,如果没有洋务派这样的努力,我们是否会在甲午海战中连“战”的机会都没有呢?”。在此老师做出小结:“是否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是中国近代必然的选择?答案已经很清楚了。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来看,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此我们引入关于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态度变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给洋务运动贴上地主阶级的标签,因此影响到我们对历史作出真实的客观判断,往往采取片面否定或严重怀疑的态度看待洋务运动,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的研究制约了我们研究的视野和高度,于是把社会历史的发展放在简单的阶级理论斗争当中,得出部分偏颇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对史观本身有全面的认识,最后设计一个问题:阶级斗争史观是否应该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学生回答:“阶级斗争史观还是有用的,老师不是经常还提到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等一些词语吗?所以阶级斗争史观作为分析历史的角度之一,不可完全摒弃,也不可无限放大,需要同多种史观配合,多角度、多视野看待历史问题”。最后老师总结:“对各种史观的看法就像我们对待洋务运动的看法一样,也要站在全局的、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和运用,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样我们就真正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基于命题视角的思考

高三复习是完善学生知识细节、建构宏观知识结构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过程,如何高屋建瓴地运用当前成熟的史学方法分析史实,从而形成具有正确自我判断能力的历史观,不仅可以提高应试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意识,甚至优化了人格素养。

上一篇:个人安全剖析材料范文 下一篇:交警个人剖析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