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10:24:17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八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06-01

中学是培养教学兴趣的关键时期,它既不像小学教学中宽泛地兴趣培养,也不像高中时期对学习的认知已初步成型,因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塑造型。所以在中学时期,采取兴趣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索的习惯,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掘自身潜能,锻炼散发性思维。在实际的八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兴趣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一、八年级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八年级数学的教学与七年数学的教学有所不同,七年级的学生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随着环境的变化,对学习的兴趣会在初期保持在较高的程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数目的增多、数学学习难度的加深,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以,在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着重要给予这部分学生信心,灌输兴趣教学的概念,使学生重新燃起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替代过去“死板”、“枯燥”的标签。

八年级是一个培养兴趣的重要中间时期。因为到了九年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会陡然上升,包括升学的压力、接踵而至的模拟考试,数学作为传统的拉分科目,虽然得到学生和家长一致的重视,但是仍会出现“做过类似的题还是会错”,“死记硬背的公式临场想不起来”等类似的状况,这就表明了一个问题,重视不等于可以学得好。数学是一个重视思维思考方式的一门学科,不能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如果学生只是把数学的学习当作是一个任务,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因此,在学生未面对这些压力前,培养其兴趣,开发数学思维,找到正确的学习之道,这样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各门科目的学习。

二、兴趣教学

1、因材施教

经过七年级一年对数学的学习,学生对中学学习模式已经开始熟悉,初步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都各不相同,适合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尤其是数学这门课程,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之间的差距会不断地拉大,这种现象在教学的实践中屡见不鲜,为了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耐心地引导他们,点拨解题的思路,从基本概念着手,从易到难,以兴趣为主导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兴趣教学最大的好处在于,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在以往的教学的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站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虽然在新课程的改革倡导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比较生硬。在兴趣教学的模式下,可以借鉴国外“小组式”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同时将课桌打散以小组排放,组员围绕课桌而坐。这样的座位安排首先从空间环境上打破了过去的相对压抑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放式的讨论环境。然后有教师抛出问题,由小组成员通过各种实验的方法进行讨论,最终得到公式或答案。

教师在这样兴趣教学模式下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不是将知识直接地灌输给学生,而是以一种探讨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而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以及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强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灌输“数学思维”

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数学不仅是一门“难啃”的学科,更是一个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但是一旦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就能够驾轻就熟了,便不会将数学的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从内而发的自主学习,发现数学之美。数学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将思维能力和知识点学习结合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建议

兴趣教学的开展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兴趣教学的目标。因此,从两个方面对兴趣教学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教师要改变长久以来固定的教学方式,制定与兴趣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把自己从传统的主讲人的身份转化成知识的引导者,此外,在语言上增加艺术系,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其次,学生也要转变观念,积极地配合老师,克服抵制情绪,跟着老师的引导慢慢地在学习中发现乐趣。

四、总结

兴趣对于八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有效利用的工具。但是目前在实践的教学操作中兴趣教学仍然存在着不足,因此,对兴趣教学的不同方式的尝试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涛修.浅谈数学兴趣教学[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1).27~29.

[2] 阿勒泰库丽西拉・胡尔曼汗 初中数学兴趣教学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2013.(8)111.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学法指导;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23

带着新奇和自信的笑容,笔者和一届又一届的七年级新生一同走入七年级数学课堂。然而,笔者发现有近50%的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最难学”。通过调查了解,数学学科普遍存在的疑惑就是“我们该如何学好数学?”

为什么教学观念在更新,课本在改革,教学方法在改变,而我们的孩子们却依然沉浸在数学学习的漩涡中呢?通过一系列的听课、上课、教学研讨,笔者总结到:在我们的课堂中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

放眼世界,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从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世界各国对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知识不断更新,学习成为贯穿人一生的事情,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完善、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国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看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特别是七年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更是要求高,要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显得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多元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

总得说来,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一、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笔者结合《数轴》一课的内容,在班上讲述笛卡尔在病床上发现数轴,最终开创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故事。让孩子懂得了获得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方法才是关键。在班级中,笔者多次召开数学学习方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黑板报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

二、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方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基础。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1. 激发学习动机

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学引入时,笔者根据学生喜欢玩扑克牌的爱好,和他们来讲扑克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还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2. 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笔者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七年级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有的孩子习惯“闷”题目,盲目地以为多做题就是学好数学的方法,这一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纠正。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1. 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时,笔者就给他们编顺口溜,选取生动、有趣的记忆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

2. 随机点拨。无论是在授课阶段还是在学生练习阶段,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3. 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笔者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都让孩子们养成自己总结的习惯,使单元重点系统化,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 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四、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

在笔者所任教的七年级中,笔者每两周一课时给学生上数学学法的指导课。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

具体地,笔者有以下教学心得:1. 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个阶段的小孩比较天真、表现欲也很强。2. 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大于理性认识。3. 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虽然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但在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往往滥竽充数,不爱动脑思考,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4. 多给学生写解题过程的机会。学生大都挺聪明,但惰性也较强,在解题时往往只重结果,忽略过程,有部分学生甚至是会的题不稀做,不会的题还做不出来。5. 多给农村学生学习的机会。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主要差别就是阅历浅、反应慢,而且大多数城镇学生对七年级数学知识在假期里已经补过了,两者在学习中往往形成很大的反差。6. 多给学生复习归纳的机会。七年级数学新教材就是对小学知识的综合与提高,对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应适当地引领学生对小学学生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归纳。7. 多给学生练习计算的机会。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高,加强计算的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尽可能不使用计算器。

综合来看,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桥梁。

总之,七年级是学生知识奠定的根基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形……学习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他们还是用小学的方法去学习,将会因学不得法而使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而成为“学困生”。新课程倡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学生学法的改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法。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对教的研究,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少,而对学生怎样学,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很少问津。因此,重视对七年级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在新授课前,教师把学生要预习的内容以导学稿的形式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根据每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在听课环节要指导学生处理好理解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着眼整个教学计划,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消除弱点、轻重得当,在备课中当好“剧作者”,在课堂上演好“主导”。

三、“问法”指导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问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继续发问;(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当然,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因人而异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

四、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与矫正。在班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矫正需要。尤其是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班级内学生来自不同小学不同的教学班,数学学习习惯差距甚大,设计适当的矫正活动需要大量的计划时间。如果教师是矫正活动的唯一帮助来源,那么管理上的困难将会拖延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从而降低它的效能。如果运用合作学习,学生们则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活动的帮助,缩短了矫正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中的合作学习还能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诱因,并且降低焦虑。经验显示,在同伴辅导的过程中,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小组成员得益最大。就是说,“学困生”的进步并不以牺牲优秀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相反,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小组的同伴辅导中获益匪浅。

五、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及教辅,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这点学生困难最大,要多做示范);(3)正确地根据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六、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指导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学也责无旁贷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比城市学生差。所有的这些都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行动起来举步维艰。我校自2008年实行新课改以来,教师们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落实课改精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有不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把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在这几年,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中学数学新课改作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思考之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变管理者为组织者。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道尊严,学生惟命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要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例如,教学“利息”这一课时,上课时老师从新年的压岁钱入手,使学生在讨论、交流和整理等活动中,明确把压岁钱存入银行的意义,既轻松掌握“利息、本金、利率”等抽象概念,又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整节课以小组讨论形式,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发表见解,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多年以来,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探究,让学生在质疑、求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其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以产生新问题而终结。“你能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吗?”“你有更巧、更妙的想法吗?”等提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更是新教材显著的特点,教师更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开发性的问题。

(3)变传授者为合作者。新课改将改变传统局面,变“师者”为“交流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与学生同忧同悲、同喜同乐。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每一次热情的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并做学生的顾问与参谋。

思考之二:教材的灵活处理与运用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凯洛夫在《教育学》里所倡导的“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高中数学的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有些教师“以书为本”,教死书,死教书;有些教师“以高考为马首是瞻”,生怕学生不懂,增添了许多课外内容,整节课“滔滔不绝”,忽视了教学教程中的另外一个学习主体――学生,结果学生“唯师是从”,一旦离开课本,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解题了.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数学教学教育观: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份。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由于农村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思考之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整天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老师塞给的知识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个体差异;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61-03

当前,我国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然而,纵观当下国内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数量不足,学生素质有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数学分层次教学这一模式最初是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和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半数省份中的中小学校都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而学生所处原有的行政班级保持不变,只是在同一科目同一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进行上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和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乡市第十中学是豫北名校,其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走在新乡市乃至河南省同类学校的前列,承担着中央教科所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各类教改课题的研究工作,当前新乡市第十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处于实验起步阶段,仅仅在十中东校区小范围内展开,我们希望通过前期调查实验以期找到符合我校实际的“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从而在全校四个校区开展,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缩小两极分化,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然而,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招收上来的学生数学基础千差万别,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差距悬殊,加之数学专任教师人数不足,导致班级学生人数过大,在我们学校,每一个数学任课老师往往带两个班级的数学课,有的数学老师还带有班主任工作。这样,每位教师的教学精力是有限的,即时想教好每一个学生,然实际上却做不到兼顾每个学生,加之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必然出现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2.数学教学内容过于统一。当前,中考升学压力依然存在,中考成绩仍然是学校领导、广大家长最关心的话题。考核一个学校的优劣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学习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中考上一中、上附中的人数指标等。然而,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别,学习习惯也不一样,如果对这些学生不加区分地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这必然会使那些有较好数学基础的同学感到数学内容过于简单,而那些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感觉数学学习吃力,总觉得数学太难,从而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因此,这种过于统一的教学方式上在某种程度上既不利于那些数学优秀学生的学习健康成长,同时也不利于那些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

3.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在小学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同,有部分学生对于中学数学的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往往在课前不做预习,在课堂上听课时也经常走神,结果就会导致跟不上课堂进度。有的学生即使认真听讲也往往抓不住知识重点、听不出门路,听数学课如同听讲故事,公式不会理解记忆,只会死记硬背,从而造成数学水平提高缓慢。

二、中学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实施策略

1.按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进行“走班制”分层次教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的好处是避免了固定编制班所导致的教育同质化和对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压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偏好选择班级或趋避某位老师。实施“走班制”分层次教学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分邮保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和个人意愿,当然更多地参考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因素。从2013―2014第二学期开始,我校将十中东校区的两个七年级班级的102名学生按2∶4∶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实验,按照七年级数学课的排课时间,将学生按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班级编制分成三个授课班级。这种分法,并没有破坏原有的行政班级,只是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到不同的教学班去上课。

2.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分层次。“走班制”分层教学是一种不同于“快慢班”的、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按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A、B、C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每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分层次地制定数学学习目标时,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要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例如,以“相反数”这一课为例,我们制定了以下分层教学目标:I是灵活运用,II是初步运用,III是理解掌握,这里I、II、III是A层目标,II、III是B层目标,III是C层目标,其中A层目标要求最高,适合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这样,我们将课堂教学目标具体细化到各个层次,从而可以避免以往教学目标过于统一性的弊端,使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得以更加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

3.数学教学内容分层次。在安排数学教学内容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在此基础上,各个授课班级的授课教师要根据A、B、C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提前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同时,授课教师要对授课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组合,同时要注意授课内容的难度和相应的梯度。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知识点的运用,第三类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两类教学内容对A、B、C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同。

4.数学教学方法分层次。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要对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应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按照三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对A层学生,要实行精讲精练,引导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强调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再比如,对于C层学生要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具体教学方法参见表1。

5.建立各个层次的教学评价标准,实施分层考核。所谓实施评价分层,主要是针对A、B、C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各自的评价,其目的是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历程。由于“走班制”教学在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学习参与者三方面的特殊性,迄今为止尚未建立起专门的评价机制,所以很难对教学效果进行统一性评价。因此,我们结合我校自身情况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让各类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数学课程的考试结果既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检测,以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建立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数学测试。测试题型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部分:基础题型占70%,提高题型占20%,综合能力题型占10%,要求基本题型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A层和B层学生必做,综合能力题A层学生必做,B层学生可以选做。

6.布置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与课堂教学是密切相联系的,做作业可以起到对课堂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的作用。因此,作业的布置在分层次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个性。布置的作业也可按照基本练习题、巩固练习题、综合深化练习题分为三个层次,同时对各个层次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是所有层次的作业都要求学生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特别强调,作业一定要学生独立完成,坚决不允许学生有抄袭别人作业的情况发生。

7.建立“走班制”分层教学管理体系。“走班制”的教学形式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任课老师和行政班主任配合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学校在实施“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时,要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在每个授课班级里,要配备具体的负责人或学生干部,要负责把每次的课堂纪律以及学生听课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授课老师,以便授课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全面的了解。

三、结束语

“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是教学组织形式积极而有价值的改革探索,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走班制”分层次教学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层面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值得在全校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菊芬.初二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可丽.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赵芳玲.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5):85-88.

[4]王硕.“走班制”值得尝试[J].河北教育,2014,(2):11-12.

[5]徐建红.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焦来宪.十年磨一剑“分层教学走班制”促学校内涵发展[J].课程与教学管理,2013,(9):35-36.

[7]宋海明.对浙江省高中教学实施选修课走班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研实践,2015,(2):1-2.

[8]张向宙.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制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探索[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475):19-23.

[9]高志武.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法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5):96-97.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1].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重视数学课堂中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已成为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一种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可以看做四个不断循环的过程[2](如图1):信息发送者以可以被接收者理解的方式将信息编码,然后传递信息;信息接收者将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后再将某些反应编入信息中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对此进行解码并产生自己的回应.语言、声音、眼神、动作等都可以是信息传递的载体.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教师、学生分别固定在信息发送者、接受者的位置,信息交流过程中发送者与接收者的角色应是不断转换的.2 师生交流的组织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扮演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决不能仅仅作为开题者、欣赏者和总结者[3].从师生交流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语言、提问、倾听、反馈等都能起到组织、启发、引导、鼓励的作用,也影响着数学探究活动的质量.

2.1 表述

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表述将信息向学生发送.在顾沛先生看来,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反应了其本人的思路,也影响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向与效率.教师准确、规范、精炼的语言是进行有效课堂交流的保障.课堂中师生交流的起点往往是数学问题情境,在《电话计费问题》一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表述如下:

在使学生明确了两种电话计费方式之后,教师再次明确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这两种计费方式,哪种更划算呢”.如此,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表述,语言含糊,有失严谨.首先顾沛先生指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是贯穿此课始终的数学思想之一,数学模型的建立旨在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个人特例.“老师的手机支付方式”可替换为“初一年级组老师们的手机支付方式”等类似情境.其次,哪种计费方式更划算是因人而异的,笼统地问学生“哪种方式更划算”影响学生思路,以致学生听到问题后直接回答“方式二更划算”.此处建议将问题更改为“哪一种方式更适合我(们)”.

交流片段2 学生明确了电话费用与主叫时间有关,并通过计算具体费用分析出主叫时间小于150分钟时方式一划算,主叫时间大于350分钟时方式二划算,教师继续引导学生.

教师:对中间的一段(小于150分钟,大于350分钟)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如果打的较少的话应选方式一,如果打的较多的话应选方式二,肯定会有一个点,两种方式的费用会有一个相等.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他的意思是说肯定会有一个时间点,使得两种计费的方式费用相等.(面向被提问学生)那你如何看出来有相等呢?你能像刚才××同学说的那样吗?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吗?

学生:……

教师:还没想好,再想想(示意坐下)!

学生想到会有费用相等的点,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在教师试图启发的追问下反而无言以对了,这与教师追问的措辞不当有关.“那你如何看出来有相等呢?你能像刚才××同学说的那样吗?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吗?”这样追问语句太长、过于嗦,使学生不知从何说起,已有的一点思路戛然而止.所以,为保证师生顺利交流,教师语言还应尽量精炼.如在学生说出会有一个点使两种方式的费用相等后,教师以“为什么总有一个点处的费用相等,你能说出道理吗”这一较为简洁的、又是关键的问题追问,可能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明确.

2.2 提问

交流片段3 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向学生提问.

教师:请回顾电话计费问题的探究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解决的过程大概包含哪几个步骤?

电话计费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方法?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

教师: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都经历了,说不全没关系.大致有哪些过程,在经历之后我们再概括一下.

问题是教师向学生发送信息的主要形式,通过不断地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以推进教学.教师表述的问题除了注意准确、规范、精炼外,还应具体、有针对性.如在交流片段3中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三个问题过大,学生无从回答,引起“冷场”,教师再次解释并鼓励学生后才有一位学生勉强做出回答.

新课程改革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以及探究性学习,部分教师将之解释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认为师生交流就是一问一答,在教学中期望用课堂提问来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理念,以提问来替代教师讲课.尤其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更是回避“讲”的成分.顾沛先生指出,这种误解使得教师从“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其实,数学探究活动中并不是所有步骤、结论都需要在问答式的交流中由学生说出,在学生思维成分比较少的地方,教师可进行启发性讲解以节约课堂时间.

2.3 倾听

倾听是教师作为信息接收者时的任务.不需要语言表达的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能够与学生平等、有效交流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听学生说话时,不是集中注意倾听收到的信息,而是还在思考自己所要提出的下一个问题或将要讲述的内容,同时眼睛余光还监控着整个课堂的秩序.尤其是学生发出的信息与教师期待的反应不同时,教师很难予以关注,有时甚至干扰或打断学生的回答.对于这种现象,顾沛先生指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育人活动.教师一心完成教学计划,无意中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即兴发挥的能力,带给学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倾听时教师要停止说话,尽量专注于正在表达的学生,包括其传达出的言语的及非言语的信息.如学生起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伴随双手颤抖、身体僵硬,教师应意识到他可能有些紧张.学生的言语内容、声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是教师倾听时关注的对象,即倾听不只用耳,还要用眼.

2.4 反馈

教师通过倾听,应该将自己的部分反应信息以某种载体反馈给学生,即对学生发出的信息作出评价.如面对学生“我……还没想好”的类似话语,教师鼓励的眼神与话语都可一定程度上击退学生的畏难情绪.当对学生进行表扬或鼓励时,教师惯用“很好,请坐”这一单调、笼统的评价.顾沛先生建议教师应给予具体的评价,如学生提出“电话费用与主叫时间有关”的观点后,“你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你说到了点上”等类似评价会带给学生更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交流片段4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解决问题,试图启发学生说出可以以字母表示主叫时间.

教师:既然这道题中费用取决于主叫时间,而时间是在变化的,又要用它,那该怎么办?

学生:我们可以设一个方程.

教师:现在还没有到方程.我们要用数学的语言将这几种情况表示出来,先要把时间设一下.设时间为……?

学生:t.

当提问与回答有误差时,对教师的反馈能力是一个考验,也是折射教师教育理念的关键时刻.在交流片段4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先用字母表示出主叫时间,渗透符号表示的思想,再列方程,可学生已经想到了列方程.此处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误,只是不符合教师的预期.面对教师以个人预期为基准对学生传达出的信息解码,对学生做出消极的反馈,我们不禁要问,对于教师来说,数学教学是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还是指向学生的发展.在此,顾沛先生再次强调“我们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我们是在育人.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可能就因教师的打断或不应有的否定而受到负面影响”.3 师生交流的提升

对于“四基”间的关系,顾沛先生认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制高点;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4].教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交流中渗透或传授数学思想,是数学交流活动提升内涵质量的必要内容.

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有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数学审美的思想.由上述“基本思想”演变、派生、发展出来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有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等.《电话计费问题》的探究活动中主要体现数学模型思想,但整堂课教师的口中及板书中却并没有出现“模型”一词,顾沛先生将之称为渗透数学思想.在将主叫时间分类讨论后,教师以缓慢、强调的语气总结“这5种情况的分类,是我们解决这种综合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并同时板书“分类”,是明确地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

无论是传授还是渗透数学思想,都不是在讲授知识时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阐述的,也不是摆开架势、长篇大论地传授的,而应是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融入师生的交流中的.例如课例中在帮助学生用形象的、情境的方法得到结论后,教师发问“这是严格的数学吗?能够完全说服别人吗?所以,我们还要回归到数学,用数字、字母、算式、方程等工具去说明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一切数学结论都不是数出来、猜出来,而是由逻辑推理来的,较好地渗透了数学推理的思想.为了在师生交流中渗透或传授数学思想,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并恰当地把握两者间的分寸.目前来看,渗透数学思想、传授数学思想与不同年龄学生的匹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观摩一堂好课能使人收获,聆听顾沛先生对一堂课的深度点评亦使人受益匪浅.成功的师生交流需要教师不断地揣摩、尝试与改进,始终不变的宗旨是数学教学要重视育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肯尼斯・莫尔.课堂教学技巧[M].刘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43.

[3] 顾沛.试论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3):4-7.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思考

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现状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改革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于教育观念上的萌动与突破。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堆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解课改精神,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农村学校和学生产生歧视心理,对于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的事实,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特别是教育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从而表现出信息交流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学生学习完全受教师的控制与监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受关注、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应试”等严重束缚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职能由让学生适应要求变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使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使关注范围由单纯知识接受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使课程资源由“一本一纲”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使教师评价由鉴别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这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

三、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里,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说,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个体社会化”的质量(这是国家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在教育教学中要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又关注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不单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不学,老何为”的道理。初一第一节数学课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的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上增加投入,使学生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我经常用“身边数学”的实例,启迪和引导学生,不断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形成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但农村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8篇

长期以来,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围绕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数学学科的特性,割裂了数学教学内容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割裂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意义的牵涉;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探索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探索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是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理论,经过积极探索,被证明是富有实效和创意的。因此,本文尝试把合作教学的理论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初中数学师生合作教学的策略,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对合作教学优势的关注,从而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二、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师生合作,[1]是指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间的共同活动这种新型的关系之上,尤其是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就是教师改进“教”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把“教”与“学”两种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的过程。[2]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必须善于与学生合作,一个善于与学生合作的教师,往往就是一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的教师。20世纪70年代末,W・O・克雷诺和P・M・格隆用4年的时间对英国的4300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性质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影响最大,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3]可见搞好师生合作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师生合作还能使学生带着良好情绪、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合作教学策略

(一)组织学生参与备课,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参与备课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师生合作教学的有力保证,是师生合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备课主要有三种方式:

1.精读、细读课文,读文、读图相结合。

阅读课文是备课的准备工作,阅读决不是放任自流,决不是浏览,而是要求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例如:在“沪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二节数轴的教学中,“让机器人在一条直路上作走步取物试验。根据指令:它由O处出发,向西走3米到达A处,拿取物品,然后,返回O处将物品放入篮中,在向东走2米到达B处取物。”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阅读、去思考:(1)考虑以哪个点作为基准位置较合适?(2)按什么比例画直线?(3)若把向东记作“+”,向西记作“-”,如何确定A、B的位置?能标上相对应的数吗?

阅读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粗浅的认识,甚至可以达到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参与的动力,那么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与教师合作,共同思维。

2.结合教学重、难点,收集资料,为知识点的理解作好铺垫。

要求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及生活中收集相关的资料。例如:“简单图形的认识”的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更有兴趣,也使难点、重点迎刃而解。

3.联系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建议。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建议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或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

(二)实施“教”与“学”的易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师生合作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1.课前数学知识演讲

针对初一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设置了演讲训练。这种训练,学生们由于年龄接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更能引起共鸣。这种训练,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同时也给教师创造了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机会。

2.学生承担“教学任务”

教师选择部分适合于自学的章节,预先布置、安排学生小组根据教学目的,大胆构思,写出“教案”。备课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只作宏观上的指导,具体由各学习小组自行研究决定。上课时,由教师临时指定一个学习小组主讲,其他小组积极配合,大胆提问,适时补充,教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主讲小组遇到同学们提出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与教师磋商。这种形式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信心百倍,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在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要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要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不仅要有“教师问―学生答”,更要有“学生问―教师答”和“学生问―学生答”,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生喜。

4.提倡学生课堂小结

在师生合作的课堂上,笔者尝试让学生作课堂小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2)能使课堂知识当堂巩固;(3)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效果,以便做适时的调整。

(三)倡导学生参与测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教学倡导对学习评价进行大胆探索,在师生合作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参与到测评中来。

1.建立多种评价制度

师生共同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师生可以共同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打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正误、创新性的打分;对学生课前演讲的打分;对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同学提问的打分;对学生学做小老师的打分等。这样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就综合了全班所有的意见,而不仅仅是教师的,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而且尊重了学生,学生能更好地和教师合作。

2.学生自己编题测评

在一堂课或一单元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编自测题,作为作业,或教师收集起来,作为期中、期末测试的一部分,也可以在下一堂课时全班一起来解答。让学生自编习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衷地希望自己的习题比别人的编得好,所以学习兴趣浓厚;同时,自编习题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创造过程,在后继的学习中也更容易主动地学习。

3.鼓励学生参与评教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传统上是学校领导、教研室等部门的工作职责,作为课堂中的主要人物――学生是没有权力对教师评头论足的,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不全面的,因为学生每一节课都在观察教师,他们的评价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师生合作的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

四、结束语

教学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的统一体。在众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片面夸大和过度推崇都是不对的。对于合作教学也是如此,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其不能克服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班级授课制,特别是大班额的现有实际,适度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宝军.加强师生合作,提高教学效率.赤峰学院学报,2006,22(3):117.

[2]况和平译.沙塔洛夫教学法的实质是实行师生合作教学.外国教育资料,1987,6.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立足本职;共享智慧

关注成长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总结、方法提炼、思维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减少挫折、获得成功、奠基未来的过程,教学反思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以数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各种问题的出现与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必须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判断、反思、总结和改良.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营造学好数学的愉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和点拨便是引领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开启数学智慧、拓宽数学视野、把握数学本质、遨游数学殿堂的助推剂.

注重过程设计,给力教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者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者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有效提升教学实践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激励性,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严谨性和有效性.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活动经验各不相同,新知学习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尽准确和规范,这就难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疏漏.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入手,进行课前指导、课中训练和解后反思,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矫正. 若能长期、反复地坚持,并能辅以适当的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成绩也会持续提升,学习的热情也会不断高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设计教学方案时,本人常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可供借鉴?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常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又该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进行了充分预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会出现偶发事件和棘手的问题. 诸如,学生不能按照预定事件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迥异. 此时,教师应依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沿袭学生的思路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课后及时自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该受到怎样的启示?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否得到了培养,思维是否得到了提升.

此外,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问题、思路和方法已让学生进行较为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反复训练,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维水平始终不见长进,数学成绩也难以得到提高. 诚然,制约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因素是多维的,也是多元的,但最为核心的影响要素是例题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有的彰显.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例题教学是否出现了问题,必须关注例题的导向作用和示范功能.

强化变式训练,注重思想渗透

如何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这是我们需长期思考和努力践行的问题. 教师应当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和技巧揣摩,继而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这样无疑会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

原例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 (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4,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3,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狠抓计算训练,重视能力提升

计算题教学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这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两个例题:

1. 请分别指出(-2)2,-22,22,2-2,-2-2,(-2)-2的意义.

2. 请辨析下列各式:

(1)a2+a2=a4

(2)a4÷a2=a4÷2=a2

(3)-a3・(-a)2 =(-a)3+2=(-a)5

(4)(-a)0÷a3=0

(5)(a-2)3・a=a-2+3+1=a2

解题后教师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常可能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 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方面都能得到极大提高. 在今年全县期末统考中,本人所任两班学生并无一人出现计算错误.

注重情感互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并非仅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还是一个伴随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动态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回应. 其间,学生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既展示了思维的火花,又彰显了智慧的光芒. 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激活与优化.

此外,由于目前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根本标准仍以考试作为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标研究和试题研究. 以考引教,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试题命制应当低起点,低难度,要考出学生的自信,考出家长的希望,考出教师的自豪,考出学校的形象. 评卷时,该送分的应送到位,该扣分的要扣足,要充分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真正实现以考试促进教学. 同时,要加强考试研究,及时收集各地中考试题,准确把握中考动向,注重对大题、难题的研究,以及对评分标准的研究. 重视研究中考说明,以便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善向同仁学习,共享教育智慧

我们数学备课组几位同仁知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他们爱岗敬业,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这些都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已形成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各种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多样,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一同课后分析,遇到疑难共同探讨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 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 因此,要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讨,努力向课标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学生学习,特别需要向同事学习. 同事之间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且氛围宽松,沟通便利,因此极易彼此产生共鸣、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而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

同事交流的方式不一,形式多样,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样的交流方便、快捷,相得益彰. 何乐而不为?

注重提优补差,关注学生成长

1. 分层作业. 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作业一般不做统一要求,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少做、选做或不做. 但每次作业上交时必须附纸说明此次除了本次作业外还看了哪些资料,或做了哪些课外难题. 这样既能确保全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学有所获,还能保证尖子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实现课外学习和自我提升.

2. 优差生结对. 我所任教的初二(7)班和初二(8)班均有学生66人.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将优差生按全班一定比例分别分为11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人,每位优生帮扶1~2名学困生,每次作业,当学困生确有困难时则先由优生帮助、指导并检查,再上交小组长. 每次周练、月考以及期末考试都要制定帮扶目标,期中、期末依据目标完成情况评出帮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事小组中不同的工作,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会乐于接受他人的正确见解.

3. 偏爱差生. 差生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能的差生,偏科的差生和弱智的差生,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补差方法. 其中,对于高能的差生,主要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思想疏导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并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加大单元过关和检查力度. 同时给他们施压,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学习与检查的任务,稍有成就便及时表扬和鼓励,为他们重树自信,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对于偏科的差生,主要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使他们充分认识偏科的危害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帮助他们分析偏科的原因和对策.

对于弱智的差生,主要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每天帮助他们及时辅导、查漏补缺、不留死角;每当他们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便及时表扬、鼓励. 同时,要和他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位昔日的差生在日记中写到:我喜欢数学,喜欢它的严谨、清晰,喜欢它的创意、巧思,喜欢它每一个不同领域都开启了一扇观看世界的窗口;我喜欢苦苦思索后找到解题方法的喜悦;喜欢被美妙的定理震慑的感觉. 我视学习为不断的再创造、再发现. 作为工具,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大大小小的事物,从买卖中的找零,到地球的半径;从土地的面积,到水波的动量. 许多人认为学数学离现实太远,其实数学史可以告诉我们数学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和数学有关. 数学,我热爱你!老师,我赞美你!

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失败部分,因为这是最有核心意义、最具启发性和研究价值的东西. 否则,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解题能力之外,收获从何谈起?所以,“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10篇

1 有追问才能点燃思维对话的激情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如果说教学的本质是对话,那么追问就是这种对话的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话.教师的追问一定是认真倾听和真诚对话后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地位的肯定,是对谈话对象的重视,是对谈话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情趣与美感的追寻.教师的这些情绪一定会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形成和谐心理,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并形成对下一次思维对话的期待.

案例1 某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在3名老师带领下,准备前往国家森林公园考察,采集标本.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一样.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7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问该科技小组共有多少学生?

(这是七年级数学下学期的一堂《实践与探索》课,学生在课前完成.)

师: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生:解:设科技小组共有x名学生,两家旅行社定价为“1”.80%x=70%(x+3),解得x=21.答:该科技小组共有21名学生.

师:对吗?

生(众):对的!

师:如果将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合算?

(此为练习册案例3后面的小问.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

生:我们认为选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1人时,甲旅行社:80%(21+1)=176;乙旅行社:70%(3+21+1)=175,176>175.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我也选乙旅行社,但我认为试增加1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人,得到这个结论.

师:他们说得对吗?

生(众):对的!

师:他们说得很好.试了一些特殊情况,猜想到选乙旅行社合算,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特别在小范围很有效.但当人数增加为200个时,情况还是这样吗?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有人打破了僵局.)

生:我也选乙旅行社,但我一个也没试.我认为增加的全是学生,而学生在甲旅行社打8折,乙旅行社打7折.因此,我认为选乙旅行社一定没错.

(一片哗然.对呀!就是!我怎么没想到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有说服力吗?

生:有说服力.比前面两个同学的发言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师:其他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合算,学生人数应有什么变化?

(绝大部分学生很快就有反应.)

生:学生人数小于21名时,选甲旅行社合算.

师:老师人数变为2人,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

(同学们拉着我一起讨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过了几分钟.)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见解,好吗?

生:我通过方程先算出两家旅行社实际收费一样的情况,再讨论其余情况.

生:我利用前面的结论.因为,当甲旅行社,乙旅行社价格一样,老师人数学生人数=17=321=17时,得到2学生人数=17.所以,当学生人数为14名时两家收费一样.剩下的两个问题与前面同学的思路一样.

(这种少见的解法,来得太突然,我该怎么办?两秒的思考,让我选择正视它.)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新颖!是否正确,老师需要同学们的帮助,共同探讨.(面带微笑)感谢你向传统挑战,向老师挑战.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教室里一片肃静.学生的眼里充满了新奇、困惑、佩服……)

生:老师,我还有其他解法.解:设学生人数为x人,单价为“1”.如选甲旅行社,即80%x14.

(又一次面临挑战.新教材不等式还没接触,只有参加过4月份数学竞赛的同学曾自学过.不等式的解法需要讲吗?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用不等式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已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其原理是保持天平的原始状态(平衡);解不等式仍是保持天平的原始状态(不平衡).这是我们以后要专题研究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探讨.

(一节课时间很快过去,原有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安排在课后继续讨论.)

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课堂上的讨论只能到此.请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讨论同学提出的比例式是否成立?然后分小组互相编出类似今天讨论的例题的应用题,每人编两个,并自选两题完成.

(课后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出:设学生人数为x人,老师人数为y人.有 80%x=70%(x+y),xy=71比例式成立.)

教学随想 就这堂课而言,我遇到了两次挑战.以往的教学模式仅仅会应用传统知识就行了.多年的七年级教学,从未有人提起可否用比例的方式解此题.突如其来的回答,令我失去正常的冷静与思考.可庆幸的是我的“追问”,令学生第二次挑战再次发起.回忆当时的情境,若为维护我所谓的“聪明”,固执地驳回了第一名学生的发言,告诉他们用方程就行了,将会扼杀多少同学的积极性,后面还会有第二位同学大胆的发言吗?会有课后积极讨论比例式是否成立的情境吗?会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喜欢这样平等、融洽的课堂吗?虽然当时老师有点尴尬,但能以诚相待,适当“追问”,换来的是同学们更积极的讨论与和谐的创新气氛.同时也提醒我,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法,备各种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保持一种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索的心态,并与学生共同体验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愉悦.

2 有追问才能激活沉睡的个体知识

个体知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个体独特经历、探究、体验、感悟、思考形成的知识.个体知识是相对于公共知识而言的,一般来说,如果知识没有经过个体的认知加工,没有转化为个体的观点和思考,没有融入个体的心理意义,尽管被个体所记忆和掌握,仍然属于公共知识的范畴.

案例2 “三角形的概念”的教学.

师:刚才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欣赏了美丽的图片(图片略),请问这些美丽的图片中都含有哪种平面几何图形?

图1生(众):三角形.

师:对!(多媒体投放图1所示的三角形)小学时我们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从今天开始将进一步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图2 图3生2:我不同意生1的观点.请大家看我画的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如图2、图3(用实物投影放映)),可它们却不是三角形,故应改为: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这下,大家没异议了吧!

图4生3:不行!必须添上条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否则,组成的图形可能是线段,我画给大家看(图4).故应改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真聪明!大家一起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众):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我们知道图形的“角”用符号“∠”表示.垂直用符号“”表示,那么,三角形这一图形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

生(众):用小的三角形图形.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众):受角、垂直的符号表示法的启发呀!

师: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叫类比.类比是最有创造力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关注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测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它是我们解决问题时非常重要的思路.的确,数学家们用小的三角形图形“”表示三角形,这一符号形象、直观,便于记忆.

我们知道图1的三角形中三条线段可分别记作线段AB、BC、CA,三个角可分别记作∠ABC、∠BAC、∠ACB,那么“图1中的三角形”又该如何用符号表示呢?

生4:记作“ABC”.

师:能否记作“BCA”或“CAB”呢?

(此时,学生窃窃私语,呈现出两种意见)

生5:不能.因为∠ABC、∠BAC 表示不同的角,类比角的表示法,故“ABC”“BCA”应表示不同的三角形.所以“ABC”不能记作“BCA”.

生6:我认为可以.因为三角形中点A、B、C呈“三国鼎立,势均力敌”之势,故“排名不分先后”(学生大笑),而角中的A、B、C的地位是不同的!不能盲目类比.

师:生6说得太棒了!从中我们得到启发,有时由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需要仔细斟酌.

我们知道符号“∠ABC”读作“角A、B、C”,那么符号“ABC”又如何读呢?

生(众):读作三角形A、B、C.

……

教学随想 数学既应被视为一个结果,更应被视为一个过程.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应把数学作为一个过程去组织有关的学习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追问不仅有利于将学生的个体知识呈现出来,促进公共知识的内化与转化,还有利于把教师的个体知识牵引出来与学生分享.本案例教师通过追问把三角形概念的学习组织成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分析、验证,使问题层层推进,从而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教师自始至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3 有追问才能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在教学中,既能接受挑战又能挑战别人思维的对话才是最有活力的,而追问正是在思维碰撞点上演出的生动事件,它追求的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案例3 “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教学.

师:足球比赛规定,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净胜球.比赛中红队进4球,失2球,蓝队进1球,失1球,怎样计算两队的净胜球数呢?

生:红队净胜球数为4+(-2),蓝队净胜球数为1+(-1).

师:这里出现了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该怎样算呢?这就是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师:一只蜗牛沿数轴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在原点:(1)先向右爬行5m,再向右爬行3m;(2)先向左爬行5m,再向左爬行3m;(3)先向右爬行5 m,再向左爬行3m;(4)先向右爬行3m,再向左爬行5m;(5)先向右爬行5m,再向左爬行5m;(6)先向左爬行5m,再向右爬行5m;(7)第1秒向右爬行5m,第2秒原地不动;(8)第1秒向左爬行5m,第2秒原地不动.上述八种情况下,两次爬行后的结果是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数轴研究蜗牛的各种运动情况.

生1:我把蜗牛看作一个点,运动的路程用线段表示,它的运动情况分别是这样的.

(学生展示画好的图)

师:同学们看了有什么建议吗?

生2:蜗牛的爬行是有方向的,我认为应该标上箭头来显示方向.

生3:两次运动后的结果也要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师:你们真棒!同学们能把蜗牛运动的情况和运动后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4:(1)5+3=8,(2)5+3=8,(3)5-3=2,(4)5-3=2,(5)5-5=0,(6) 5-5=0,(7)5+0=5,(8) 5+0=5.

生5:老师,他写得不好,两个算式相同,不能反映蜗牛的运动情况.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6:可以这样,规定蜗牛向右运动为正,向左运动为负,蜗牛位于原点右边为正,位于原点左边为负,这样算式就可以写成:(1)(+5)+(+3)=+8,(2)(-5)+(-3)=-8,(3)(+5)+(-3)=+2,(4)(+3)+(-5)=-2,(5)(+5)+(-5)=0,(6) (-5)+(+5)=0,(7)(+5)+0=+5,(8)(-5)+0=-5.

师:看来同学们考虑问题还真细致.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八个算式,分析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符号与和的符号,加数的绝对值与和的绝对值之间的关系,把你的发现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相互交流补充.

生7:(1)(2)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3)(4)和的符号和其中一个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差.(5)(6)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差.(7) 和的符号与非零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与非负数的加数的和的绝对值相等.(8)和的符号与非零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与非正数的加数的和的绝对值相等.

生8:(3)(4)中,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差.到底哪个的绝对值减去哪个的绝对值没说清楚?

生7:(+5)的绝对值减(-3)的绝对值,(-5)的绝对值减(+3)的绝对值.

师:怎么说更准确精炼?

生9: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师:(3)(4)中,和的符号和其中一个加数的符号相同,到底和哪个加数的符号相同呢?能更明确吗?

生10: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

师:好,我们把刚才总结的(1)~(8)再分析一下,能否更精炼些.

生11:我把上面三个式子分成三类,(1)(2)是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3)(4)(5)(6)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7)(8)是一个数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这样更简练.

生12:(5)(6)结果为0,没必要说符号间的关系.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其和为0.这两个可以是一类.

师:好,那就分四类.同学们想一想,归纳的这些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生13:可以用来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师:好,这就是加法运算法则,根据我们的总结,在进行运算时,一般分几步?赶快解决开头的问题吧.

生:两步,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教学随想 案例中,教师通过追问,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挑战,然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数、形、生活实例)验证猜想的合理性,从而做出规定.最后来验证这种规定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吻合性,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得到扩展.其好处在于:一是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数学自身发展的轨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是在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使自己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二是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体系之上,是对原有认知体系的不断扩展,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只有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之中才能被学生所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如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通过练习让学生记住,也许学生会计算和应用,但缺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而这恰恰是最核心的内容.

哈佛大学尼普斯坦教授提出了追问时尽可能做到十个字:①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提问;②例:即多举例;③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④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可以替代的;⑤除:“除了……还有什么”;⑥可:可能会怎么样;⑦想:让学生想多种多样的情况;⑧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⑨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以,何事,何处,何时,如何;⑩类: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中的追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教师真情投入、深情流露、适时捕捉的结果.追问提高了质量,追问提升了品位,追问开启了智慧,追问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追问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刘渝玲.挑战学生的理智——《实践与探索》教学片段评析[J].人民教育,2002,(7).

[2] 王赛英,赖玺艳.谈人教版“三角形”一章的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08,(5):23-26.

上一篇: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