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0:21:11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瘾 原因分析 对策

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根据网络调查的结果,这一比例还要更高,达到16.6%。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除了现有的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

“网络成瘾综合症”,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类型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大体上分为6种类型:

1、网络游戏成瘾。根据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数据,玩游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

2、网络交友成瘾。通过OICQ等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浪漫故事,包括“网恋”。

3、网络色情成瘾。指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等。

4、网上信息收集成瘾。总是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

5、计算机成瘾。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个人网页或网站等。

6、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网络成瘾者多是以上几个类型的混合体。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交流和互通的渠道,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大大压缩了他们的社交时间,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因离异或忙碌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或因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而令孩子精神负担过重,孩子只好上网寻求精神放松和情感交流。

2、学校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在学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为了摆脱现实的困扰,有意躲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同时,学校的教学目的较为单一,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不够重视,仅靠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进行压制,缺乏有效的疏导手段,也是导致该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方面的原因。有关数据显示,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频繁更新游戏场景界面。有些网吧唯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大开绿灯。在市场上,盗版游戏众多,价格低廉,也为孩子降低了购买门槛。另外,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救助机制,不能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也是致使该问题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

4、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和自制能力等原因,面对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极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特别是男性青少年,由于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思维活跃而自制力较差,更容易利用网络宣泄负面情绪,甚至导致网络犯罪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1、角色的混乱。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尤其当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求安慰,消极地逃避现实,这对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极其不利的。

2、道德感的弱化。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3、人格的异化。网上大量的黄色、暴力等信息滥泛。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其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利于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青少年在网络上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性,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如将这种习性带入现实世界,容易产生冲突,导致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4、学习的挫折。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北京某高校曾发生过两个专业90多名学生中竟有超过1/6的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导致考试不及格,最终退学的事件。迹象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多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业不佳,这已形成恶性循环。

5、健康的损害。对于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而言,一旦沉溺于网络世界,长时间面对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重下降,睡眠减少,身体易变得越来越虚弱,更严重者容易导致猝死。

五、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对策

防范网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治理青少年网瘾问题。

1、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针对青少年情感缺失问题。一方面应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多为其提供社交机会,引导其多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其精神需求。

2、学校方面。要在学习之余为青少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各种比赛(如体育、绘画、歌唱等),成立各种社团,如文学社、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要转变价值导向,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长的平台,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肯定。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的内容。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瘾大学生;状况调查

一、网瘾定义及危害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本文所指的网瘾为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进行与学习和工作无关的行为,包括网络游戏、单机游戏、聊天、视频、购物等。

目前,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非常普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影响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浮出水面,沉湎网络使得学生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生物钟紊乱,身体虚弱,性格变得孤僻,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思维混乱、非正常死亡。一些学生因“网瘾”而降级、退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常的上网行为,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调查对象

为了调查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现状,本课题组在2011年6月至10月期间以辽宁省10所高校大学本科生为主体调查样本,包括的高校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此次调查投放问卷数1600份,有效问卷1341份,有效率达83.8%,其中男生为73%,女生为27%。

三、调查结果

1.辽宁省大学生网瘾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10年2月2日在京了2009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年青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每次连续上网时间的统计是确定网瘾的最佳隐性指标,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达15.6%[2]。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辽宁省大学生连续上网4至8个小时的有161人,占被调查总数12%,属于具有网瘾倾向的人群。连续上网8个小时以上的有82人,占总数的6.1%,属于重度网瘾的人群。把以上两个数据相加,18.1%应该是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比例。可见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比例比全国的调查数据要高。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需求源越来越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

2.高年级学生网瘾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本科四个年级网瘾人数和所占网瘾总人数的比例如下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网瘾人数较多,上网是一种中,从一方面来看,高年级同学设计到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知识和就业信息,需要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高年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逃课和包宿上网等行为,利用大量时间来上网,进而发展成网瘾。

3.使用手机在课堂上网现象严重

手机这种移动通讯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人群中实现全面普及,而且随着这个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手中的绝大部分手机都能够实现上网功能。根据调查问卷统计,1341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均有手机,其中有1298名学生的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占总数的96.8%。在这1298人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有897人,占总数的69.1%,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有798人,占总数的61.48%,其中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有432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由于用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质量。

4.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形成网瘾的新诱因

众所周知,网络游戏是导致网瘾的最重要原因,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相比于大家所了解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娱乐等会导致网瘾,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网络上新兴的事物正在逐渐成为网瘾的新诱因。

根据调查统计,有1211人在使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占总人数的90.3%,其中有64.5%人认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来自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有445人每天都会坚持登录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有231人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登录这些网络社交平台。网络社交平台提供一种信息沟通渠道和交友的平台,方便大家了解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容易让大学生沉迷于其中。

同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56人曾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过网络购物,占总数的56.37%,有209人经常使用网络进行购物,占总数的15.58%,有85人对各类团购网站上瘾,占总数的6.34%。网购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在网络上浏览大量有关商业信息,期望更低的价格购买到理想的商品和服务,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购买很多不实用的商品,甚至会为了购买而购买,消磨很多时间。

参考文献:

[1]付洪涛,姚飞,鲍杰,张艳辉.浅析大学生网瘾及辅导员因对之策[J].科技教育,2011.

[2]2009年青年网瘾调查报告[R].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 关于合肥市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追星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近视率与用眼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贫困生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职专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某地区青少年“两抢一盗”犯罪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BRIC青少年及市场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解读《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湖南青少年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少年儿童课外期刊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社交网络应用的调查报告 关于柳林红枣产销情况调查报告 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收入、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浙江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辽源市耕地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参见王彦恩《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手机阅读篇)》,中关村在线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克敌.网络文学新论[M].凤凰出版社,2011.

[3]曾繁亭,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聂庆璞,欧阳友权.网络小说名篇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1(06).

[6]鲁若曦,曾少武.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特点探析[J].新闻传播,2011(09).

[7]陈清.网络时代青少年阅读心理浅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报,2009(11).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防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话题时常见诸报端,部分大学生无心向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事实不禁让人深思。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问题,得到了心理学、临床病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关注。

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与类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0年4月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目前的网民当中,青少年网民高达1.95亿,其中大学生占到10.8%。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间最长,达到18.6个小时,超过青少年网民平均上网时长。该报告还指出,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商务类应用等方面的使用率也都是最高的。

根据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成瘾比率近年来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与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合作,于2010年1月完成了《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网民中,尤其以大学适龄阶段18-23岁的网瘾人数比例最高,达到了15.6%。另外,一些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结果。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顾海根教授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2.9%。

根据上网目的的不同,美国研究者金伯利·扬将网络成瘾分为以下5种类型:(1)网络游戏成瘾;(2)网络关系成瘾;(3)网络色情成瘾;(4)信息收集成瘾;(5)计算机技术成瘾。①《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47.9%的网瘾少年都属于“网络游戏成瘾”;有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面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有5.2%的网瘾青少年属于“信息收集成瘾”,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上收集浏览信息。

在网瘾大学生中,危害尤其严重的是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色情成瘾。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目前网瘾青少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有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网瘾青少年中,沉迷网络游戏的人数最多,而且往往不能自拔。近些年流行的“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随着游戏的升级和更新,青少年追求新鲜的心态更是被激发,严重者导致长达几天几夜不间断地玩网络游戏,不仅损害身心健康,更是对社会交往造成极大障碍。

网络色情成瘾也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互联网的易介入性和直观性,使得网络色情的内容随处可见。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大学生浏览过。在近些年流行的一些网络游戏或虚拟社区中,部分网瘾青少年执迷于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在虚拟空间中“结婚”,组建家庭等。这样的行为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社会和婚恋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甚至严重者出现了网上色情交易等有悖社会伦理的行为。

网瘾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已经在近些年的媒体中曝光不少。有调查显示,近些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退学试读、退学等处分中,有近86%的学生是因为深陷网瘾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为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3.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完全荒废而被退学。②另外一项对某大学学生的调查表明,因沉迷网络游戏而被退学试读和退学的学生占此类处罚学生总数的98%。

大学生网络成瘾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网络成瘾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因为长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导致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受阻,社会圈子缩小的同时加剧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此外,由于花费大量时间上网,日常生活的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身体虚弱等状况,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对于网络成瘾是否应该被列为广义的精神疾病,尚存在很大的争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除了其自身因素,如学习压力大、个体性格差异和自控力差外, 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着更深层次与复杂的社会因素。

(1)大学生对于个体归属感的寻找。网络之所以对年青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可以理解的因素。由于虚拟的网络使大学生能够平等与任何人交往,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自然也就容易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度低的大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③可以推断的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有可能是舒缓或者发泄现实中的不满,寻求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等各种需要的满足。

(2)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大学生发展不健全。目前的教育体系评价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凭借考试成绩评判学生好坏。学生的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养成和品质养成不受重视,具体就表现在很多学生自控能力差、自信心差、社会交往能力差等。而进入大学后,他们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下来,大学的管理方式与组织也较为松散,加上没有了家长的监督管教,使他们产生了可以随心所欲干任何事情的感觉,而接受了十余年的学校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分数,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余爱好的培养,网络的特质很容易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向网络寻找成就感与满足感,容易染上网瘾。

(3)社会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黑网吧依然存在,他们对于上网时间与内容及上网对象不设限制,加之大学生没有了家长与学校的约束,容易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通宵达旦地上网,丧失了时间观念。从网络内容管理上,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分级制度,暴力与色情信息很容易进入网民的视野。特别是对于一脚已经踏入半个社会而身心尚未发展健全的大学生,还没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策略建议

(1)社会应加强网络内容监督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我国的网络管理和立法工作显得较为滞后,使得网民相应地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得不到有效保护。如果能从立法上管理好网络,如建立信息分级制度和对于网络世界里的网络黄毒与低俗网络游戏这些垃圾文化给予严厉打击等,相信也将有助于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的减少。此外,应严格规范网吧,坚决取缔那些违反规定在学校附近开设的网吧能够对大学生毫无节制的上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再者,社会各界应一起努力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防患于未然。

(2)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入大学,新的目标与方向不清晰,网络因为其多样性与丰富性使大学生能够在上面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进而逐渐产生心理依赖。为此,高校的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与疏导为主,对刚入校的学生加强适应性教育与健全人格培养机制,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找到新的方向目标。对于社会支持度低的学生而言,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使得他们难以或者无法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和支持,积聚的消极情绪情感可能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以缓解。高校应完善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难与疑惑。对于已经染上网瘾的学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对积极配合家长完成治疗工作,建立起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渠道,避免他们继续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当做主要的与人沟通的方式。

(3)家庭教育更需要温暖理解与有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调查显示,很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缺乏温暖与理解,要么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要么过度保护孩子。子女进入大学后面临适应过渡新生活的问题,家长应摒弃以前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放下架子,进行平等沟通,引导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渐明晰对网络的定位与认识,学习健康的网络文化,养成良好的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对于网瘾大学生,无论是事前预防还是事后治疗,最为重要的是家长应与子女建立起正常的情感纽带,不是一味溺爱或者一味指责。子女将父母认同作为值得依靠可以倾诉的对象,可以有效减少对网络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的发生几率。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学会合理利用网络。除以上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体——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高中阶段的生活缺乏自主性,大学阶段则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高中阶段的学习由老师教授并监督,大学阶段则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很多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正是因为不能积极主动去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方法,感到无所适从,整日生活在一种受挫折的氛围中,从而逐渐产生了沮丧、压抑的情绪。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会为寻找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受到虚拟的网络世界的诱惑而放纵自己,不能自拔,染上网瘾。大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结识新的朋友、发展新的兴趣与爱好,并逐渐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并合理适度地运用网络,来获取知识与技能。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除了大学生自身需要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外,更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网络和电脑技术已经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沟通工具和社会推动力。但是,网络终究只是一种服务于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手段,而不应当成为“异化”个体的一种工具。

注释

① 金伯利·杨.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5.

② 陈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2.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这份报告说,中国青少年教育事业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主要是政府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过重。

报告说,中国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数4%。虽然中国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了要在2000年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但2000年的实际比例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平。1998年仅达到2.64%。

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是中国青少年教育面临的又一大难题。目前,中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四分之三在农村,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在地区之间,中国西部地区的文盲率大大高于东部和中部,达12.07%,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出近3个百分点。另外,民族之间和性别之间的教育也存在不均衡。

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过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教育发展步伐。目前,中国教育仍然存在乱收费现象,收费名目繁多,家庭教育支出在家庭个人消费中比例过高,家庭子女教育负担沉重。据调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成本仅低于饮食营养费,占子女费用的平均比重为21%。自子女读高中起,教育费用在子女总支出中的比重超过饮食费用,这一比重在高中阶段为34%,大学阶段则为41%。

(摘自新华网http://news.tom.com2005―12―22)

我国首份青少年网瘾调查公布 北京排名第二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这也是我国首次正式的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网瘾现象的严重程度云南最高,比例高达27.9%,北京排名第二为23.5%,上海为8%。

本报推出的“网溺系列调查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家长及专家都对这组系列报道提供了大量的实例与建议,尤其指出了网瘾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同样,从公布的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网瘾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根据调查,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最为令人担忧,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职高学生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中生中的网瘾比例相对较低。年龄越大,上网成瘾的比例越低。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而30岁至35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最低。

(摘自《北京晚报》2005―11―22)

中国每年新增青年劳动人口1500至2200万

一份近日的权威报告称,中国青年就业形势严峻,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人口,每年仍然保持在1500至2200万之间的高位。

这份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国际联络部联合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1995年―2004年)》说,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人口,每年仍然保持在1500至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很大。目前,中国青年就业形势严峻,面临很多难题,突出表现在新增劳动人口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问题增多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三个方面。报告称,近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毕业后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失业者每年有30万人左右。2004年,中国应届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同时,随着中国社会逐渐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这个数量相当庞大,使就业压力陡增。

新娱乐占青少年娱乐半壁江山

日前,由团北京市委、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针对12―24岁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形式新颖的网络娱乐、手机娱乐、动漫、DIY等新娱乐方式,已经占到青少年娱乐内容的50.3%。传统的娱乐方式――体育运动和看电视仅分别占18.3%和12.3%,其他娱乐方式总共占3成。

调查中所称的“新娱乐”,包括以网络、移动电话等为工具的数字娱乐,和街舞、嘉年华、真人秀等为内容的新型体验娱乐。

调查同时显示,52.8%的青少年以放松减压为主要娱乐目的,这与当前青少年的压力感直接联系在一起。26.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16.8%的青少年认为压力比较大。

在调查中,52%的青少年认为新娱乐的积极功效大于负面影响,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基本娱乐需求,具有更好的放松减压效果,以及更多元化的娱乐功效(健身功能、交际功能、拓展功能)等,只有19%的青少年认为新娱乐的负面影响大于积极功效。

大学生对新娱乐负面影响的认识同样较为客观和理性,主要是“容易上瘾”、“影响正常的学习或工作”、“娱乐内容中有不良成分(如暴力、色情等)”、“增加经济负担”、“部分新娱乐项目还不太普遍,不被社会承认”等。但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负面影响本质上并不是新娱乐的技术问题,而是人为问题,更大程度上是新娱乐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在具体娱乐过程中的操作问题。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5―12―22)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办法将制定 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日前闭幕的“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表示将研究制定《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

杨岳表示,2006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将重点抓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三方面。推进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严厉打击控制、操纵流浪儿童的黑恶势力。

(摘自新华网2005-12-19)

体重超标胆固醇高 美国34%青少年不健康

美国最新研究表明,美国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身体不健康,未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较大风险。

研究者说,他们让12岁到19岁的2200名青少年踩踏车8分钟,从而评定他们身体的健康程度。研究表明,34%的被测试者身体不健康。研究者发现,身体不健康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中体重超标或肥胖的可能性超过健康者2到4倍,他们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水平以及血压也比较高。按研究结果统计,美国全国有750万青少年和850万成年人身体不健康。

(摘自《上海青年报》2005―12―22)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近日,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5个部门联合《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方案》将推动出台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完善网瘾综合防治制度规范。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在网络成瘾诊断方面,早在2008年,国内就了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被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但这一标准也引来不少争议。标准中表述: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很多网友以“一夜醒来成了精神病”自嘲。

在网络成瘾治疗方面,国内大大小小的网瘾戒除中心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网瘾戒除中心大多是采用强制性的打针吃药、电击电疗、军事训练等方法达到“治愈”网瘾的目的。抛开治疗效果不论,这些机构往往鱼龙混杂,有的甚至沦为牟利的工具。2009年,鉴于安全性问题,卫生部就曾叫停了“网瘾电击疗法”。而在国外,治疗网瘾的手段也五花八门,美国流行照顾小动物,韩国最近则流行骑马。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近日,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5个部门联合《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方案》将推动出台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完善网瘾综合防治制度规范。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在网络成瘾诊断方面,早在2008年,国内就了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被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但这一标准也引来不少争议。标准中表述: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很多网友以“一夜醒来成了精神病”自嘲。

在网络成瘾治疗方面,国内大大小小的网瘾戒除中心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网瘾戒除中心大多是采用强制性的打针吃药、电击电疗、军事训练等方法达到“治愈”网瘾的目的。抛开治疗效果不论,这些机构往往鱼龙混杂,有的甚至沦为牟利的工具。2009年,鉴于安全性问题,卫生部就曾叫停了“网瘾电击疗法”。而在国外,治疗网瘾的手段也五花八门,美国流行照顾小动物,韩国最近则流行骑马。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你是不是去哪先问WIFI有无,密码多少,确认有“网”才有安全感?

你是不是每隔几分钟便想瞄一眼手机,要是连条新微信、新微博都没有便怅然若失?

你是不是已然染上“更新强迫症”,一看到电脑或手机软件图标上有数字便忍无可忍,不把最新版本全部下载誓不罢休?

明明只想上网放松10分钟,却沉沦在淘宝、视频、小游戏、朋友圈里无法自拔,不知不觉五六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你是不是已经不止一次被自己无节制的浪费光阴而打败!

“网瘾”,离开过吗?

据《2009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在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万,其中竟然有90%认可网上发展,当年被评价为“重度网瘾”的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不过是135.5分钟。而就今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国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已长达26.1小时,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为3.7小时,其中大学生的日均在线时长更超过8小时!

在全民上网、随时随地皆有网的当下,“网瘾”早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十年前一提到“网瘾”便被父母灌输是“虎豹豺狼”的年轻人,如今却在习以为常地过着昼夜忙“网”的生活。

那么,每天泡在网上动辄数个小时,都干些什么?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民的上网诉求是娱乐,其主要的上网行为包括即时通讯、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虫”们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首当其冲,网游被公认为是诱发网瘾的罪魁祸首。而青少年网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群体,是网游类应用的“重灾区”。十年来,无数用生命玩游戏的少年在二手烟、方便面,在日复一日的熬夜刷级中走向迷失。有人玩出了干眼症、鼠标手、键盘腕;有人荒废学业,与父母反目成仇;更有极端者为了升级装备不惜偷窃,酿成凶杀惨案就在数月前,江苏南通一名高三学生为了表达戒网之决心竟自行挥刀砍断左手。《2014智能化网游调研报告》首次将网游成瘾族定义为“脑残”玩家,《报告》认为,我国在网游中已经失去自我的脑残玩家人数超过1亿人。

紧随其后,网聊成为滋生网络依赖的第二大毒瘤。微博微信的好友规模成百上千,QQ头像频频闪烁,这就是现代人垂青的交流方式。可是习惯了爆粗口、拍板砖、摆出恶俗表情的网聊生态,想让“火星人”们走到现实中好好说话,恐怕很难。况且,从最初的聊天室,到如今的视频真人秀直播间,包括陌陌、QQ附近的人、微信摇一摇等交友工具,往往暗藏“网钓”陷阱。有人被拍下视频,有人在美女图的诱惑下一次次汇款,糊里糊涂被诈骗数万。

随着电子商务的风行,网购也成为上网成瘾的新型病因。看到鲜红的折扣标识,再加上好友的晒单刺激,宅人一族就抑制不住消费冲动。虽然常常抱怨买到“无用之物”,也把“再买就剁手”挂在嘴边,可就是这样花光了收入,剁手族长成“千手观音”。2013年初普华永道名为《顾客主导市场》的调查报告称,中国人网购热情颇高,约七成每周至少网购一次,是欧洲消费者的近四倍、美国和英国消费者的近两倍。

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许多专家曾把网瘾喻为“电子海洛因”,甚至一度被妖魔化为精神病。惊恐的家长们有“病”乱投医,纷纷把孩子送入缺乏资质的网戒中心。然而,网瘾十年到底是谁之过?如今更趋成熟理性的研究认为,互联网不同于烟、酒、等物质类瘾品,因此对其上瘾的根源并不在网络本身。年轻人沉溺在虚拟世界,往往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而引发社交困难,而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家庭最容易孕育网瘾少年。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 大学生网瘾的教育角度探究 大学生网瘾的教育对策 需要层级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瘾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瘾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等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社会协同治理 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与思考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瘾探究 大学生网瘾动态跟踪反馈机制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其对策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矫治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探析 大学生网瘾治疗案例分析 大学生网瘾状况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网瘾现象调查及对策 大学生网瘾及其对策研究分析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戒除大学生网瘾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中的实证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陶然,等.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Charmaine D. Caldwell and Teddi J. Cunningham.Internet Addiction and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Counselors [EB/OL].http:///vistas/vistas10/Article_61.pdf.

[6]牛更枫,等.网络成瘾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6).

[7]陶然,等.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王馨竹.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9]邓林园,等. 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3).

[10]余文武,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5).

[11]G.-J. Meerkerk, R.J. J. M. van den Eijnden, I.H.A.Franken, H.F.L. Garretsen. Is compulsive internet userelated to sensitivity to reward and punishment, and impulsivit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729-735.

[12]Andrew J. Mottram,GradDipPsych,Michele J, Fleming.Extraversion, Impulsivity, and Online Group Membershipas Predictor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9,12(3):319-321.

[13]李黎,包祖晓,陈宝君,钟宇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

[14]平凡,等.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

[15]倪晓莉,陈思路,周小军.人格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16]Stefanaia Pinnelh.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Use to Depression and Social Isolat ion Among Adolescents[J]. Adolescence, 2000, 35(138) : 237- 242.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体罚殴打:戒网瘾需如此“脱胎换骨”? 强制让学生“前倒”“后倒”,体无完肤;长时间被关在狭小空间出入不得,禁闭心灵; 动辄下蹲数百次跑步上百圈挑战体能极限,魔鬼训练;稍不顺从就被威胁谩骂拳打脚踢,浑身伤痕……戒网瘾学校中的类似场景不断被媒体披露。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入其中,期待得到“脱胎换骨”的蜕变。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类似伤害事故屡屡发生。今年五月份,一名女孩在河南郑州戒网瘾学校内被体罚导致颅脑损伤死亡;2009年,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教官对一名网瘾少年进行殴打体罚,导致其死亡;2007年,一名男孩因受不了重庆大东方行走学校的体罚而跳楼……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一边是伤害案频发,一边是各式各样的网瘾治疗机构不断设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有三百余家类似机构,“素质教育”“意志力训练”成为许多机构网站上最常见的字眼,宣称教学手段科学合理,能帮助“问题”少年重获新生。而这些机构的教学手段也颇为相似:统一整齐的着装队列、令行禁止的管理方式、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是主要特征。一位曾在戒网瘾学校执教的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这样可以让学员产生巨大的疲劳感,同时令其畏惧,以达到“服管”的目的。而教官则大都来自于退伍军人,因为他们“非常严格”。

正是看似正规的教学机构和手段,却催生出各种乱象。有专家指出,一些教学人员对“问题”少年存有偏见,认为殴打、体罚、谩骂等不当教学行为才能达到“管教目的”,不仅没起到“戒瘾”功效,反而导致严重伤害。

收费高昂、资质存疑,戒网瘾学校变身“贵族学校” 与不断曝出的网瘾治疗乱象对应的是网瘾戒治市场的庞大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不当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人群也呈递增趋势。在“网瘾”成为不少家庭噩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希望寄托于这些机构。

然而,“戒网”的收费令人咋舌。“半年两万五,包括封闭教学期间的住宿、饮食、服装等费用。”广西南宁“东方励志学校”工作人员表示。与之相比,近期河南郑州导致一名女生死亡的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收费要高出不少,每月5500元,一般培训期为半年,共计33000元,且不保证开具发票。

除了费用高昂,无资质教学、办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郑州搏强学校里导致学生死亡的3名教官并没有教师资格证。导致一名网瘾少年死亡的“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也并没有在有关部门登记,属于非法经营。此外,还有不少机构挂靠于医院、学校等专业场所,看似名头响亮,实则身份模糊。一家戒网瘾学校网站上,“国家‘十二五’异常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问题学生转变国家重点单位”的名号赫然在列,当记者与工作人员核实这些名头的由来时,对方却反复强调学校的网瘾转化率达85%以上。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青少年深陷网络,网瘾戒治需求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相关医学法规与标准缺失,其中的空白只能由各种治疗机构、“励志”学校补位,乱象丛生也就不足为奇。

上一篇:大学生近视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