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03 12:09:18

青少年礼仪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礼仪文化;青少年;教育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即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从学礼仪开始。礼仪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中,礼仪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进展缓慢。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对塑造其人生意义非凡,因此,必须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1 当前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礼仪文化体系

目前,礼仪方面最为丰富的是各种院校的专业课程,以商务礼仪为主、专业性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书籍资料却少之又少,并且思想教育多,实践技能训练少。其实,礼仪不能等同于德育,它是应用性很强的普适性学科,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教育,更是贴近生活、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从穿着服饰到言谈举止,从个体的行为到社会群体的规范等等,包罗万象,包括了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民风民俗等众多范畴,但是目前我们的礼仪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科学文化系统,从幼儿到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连续性、科学性的完整体系,便于有效地进行养成性教育。

1.2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礼仪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用突击式、口号式应对考察或作为工作业绩,敷衍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在中学阶段许多学校礼仪教育形同虚设,学校、老师、家长的关注点放在了成绩上,似乎成绩代表了一切,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的压力,导致师生把学习作为压倒性的任务,礼仪修养、人格品性的培养被漠视化、边缘化。而美国的评价体系却十分看重人品、人性的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帮助敬老院老人、参加慈善募捐等实践活动在申请高校时是十分重要的加分项,礼仪修养、个人品性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很值得我们反思。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礼仪文化道德情操的教育培养问题。

1.3 任务不明,责任不清

礼仪教育不只是学校一家之责,学校、家庭、社会该怎样协调,怎样实施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出现问题时,往往问责难。例如,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就是典型案例,如果我们及早教育,用礼仪涵养自己,以道德自律,匡正行为、纠正错误,就可以减少、控制犯罪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礼与法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礼的界限就可能演变为犯罪,礼仪教化可以有效遏止青少年犯罪。然而,由于任务不清,责任不明,家长学校没有能够做好这一工作,造成礼仪教育的缺失,出了问题之后,往往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影响了礼仪教育的主动性。

2 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青少年时期是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正是接受文化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抓住人生关键时期进行教育,就容易接受和吸收,深入人心。从社会学角度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从生物人演变为社会人,是文化的作用使然,礼仪文化是一个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做人之道,有了礼仪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通过教育,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更好地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小学题词》中说,“蒙养佛端,长益浮糜,乡无善俗,世乏良才。”这就是说,如果童蒙时期的教育没能够扶正孩童的心性,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越来越浮华不实,若普遍如此,则乡间就没有好的风俗,世间也就缺乏优良的人才,“蒙养佛端”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来,有了童蒙教育即可“养其正”,培养正气。朱熹强调了童蒙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朱熹所说小学阶段是指8-15岁,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好、抓紧,这一时期孩子们还比较单纯,坏习气少,受到的教育能够植根心田。在朱熹的理论中,小学阶段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重在“教事”,通过具体行事,养成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重在“教理”,探究事物的“所以然”,从而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认识与今天社会学观点基本相同,也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

2.2 礼仪讲究内外兼修,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礼仪教育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礼仪讲究内外兼修,讲求以德为基础,重自律、重德性培养,将心性修养化为自觉,达到一个境界高度。礼仪不再是一个形式问题,《礼记》中有“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就是强调礼仪不仅要求言谈举止的儒雅得体,行为规范,而且内心一定要有鲜明的德性,“德”是礼仪行为的原动力,是礼之根本,这使得礼仪具有了更深层的塑造灵魂的意义,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也造就不凡气度。传统文化别重视气节情操的培养,这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可以帮助人们廓清思想,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利益所惑,坚持正气,是非常可贵的。礼仪修炼可以使人的心胸开阔、豁达,心智成熟,有益心理健康,有效减少心理问题,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2.3 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待人接物、来往应酬、组织活动及协调事务等情况,往往要求专业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多面性,要适用多种角色,一些礼仪能力、素养就凸显出来,仅有专业知识就不够了,礼仪的应用非常明显。因此,礼仪教育也是适应当今社会通才教育的需要。

3 意见和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礼仪文化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青少年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礼仪文化体系。要行之有效,科学合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经过各方面论证,构建新时代的礼仪文化体系。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递进,从技能到理论都得到提高;过程上,如朱熹所说从“教事”到“教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从一般应对向文化纵深发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那种重成绩、轻品性的评价体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美国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很值得学习。

3.2 重视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

礼仪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礼仪教育的因素很多,我们对各个方面都要予以重视,只有各方协作,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

3.2.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这在礼仪教育上尤为突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与认知,父母的权威对孩子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极大的,正因如此,要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在出现重大问题时家长必须承担应负有的责任。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总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全部托付给学校了,无论出了什么问题都与自己无干,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家长对孩子成长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发生问题几率多,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关心欠缺。

3.2.2 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要根据学生年龄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学校中师生群体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个体的认知判断,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校风,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良的环境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师生、同学间人际相处,一定要互相尊重,教师更要为人师表。要把讲尊重、讲诚信落到实处,那种按分数把学生划等级的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不能因此在言语行为上讽刺挖苦甚至责罚;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建立诚信体系,应该让人们意识到诚信高于成绩,建立正确的荣辱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成绩评定一切的评价体制。

3.2.3 社会群体不可忽视

社会群体中,同龄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因家庭离异而缺少关爱的孩子们来说,受同龄伙伴影响往往比较大,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的社会交往群体,防止受到坏影响、沾染坏习气,帮助孩子们结交品性良好的社会群体。

3.2.4 关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人的影响都要大,对人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传媒中的形象、行为经常被儿童青少年当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这些媒体的关注必须加大,做好审控。不利青少年成长的要戒除,如暴力镜头,吸烟、酗酒消愁的情节,多制作些正面的、健康的、愉悦身心的好作品。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家长更要加强监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舆论文化的监督,多注入正能量、正面宣传,鼓励、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社会风气。

3.2.5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视各种社会力量,政府部门要重视加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文明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往往干扰着正规的、正面的教育,考验着对正面教育的信任感。因此整个社会必须重视风气引导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 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

目前,礼仪教育表面化现象比较严重,急于求成。礼仪教育不是搞运动,不会一蹴而就,只能采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日积月累,逐步养成。礼仪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好孩子,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明辨是非的公民和人才,因此,要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科学地选取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合乎时代的要求。加强实践,重视其应用性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及其对礼仪的影响,分析了中美社交礼仪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探讨了中国加强对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提高青少年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美礼仪;文化差异;青少年;礼仪教育;重要性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按照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或行为习惯进行活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跨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进程带来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突显,其消极影响更是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侧重于研究礼仪的概念、特点、功能和重要性;第二种,侧重于对中国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和中职生,多以大学生为主;第三种,侧重于对中外交往中存在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涵盖会面、交谈、餐饮、婚礼等多个方面。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礼仪教育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它们都是围绕礼仪概念从理论层面展开论述,未能深入挖掘如何将中西礼仪的文化差异理论研究应用于西方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中,进而提升礼仪研究的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礼仪教育在我国进入全面复兴阶段,以金正昆教授为代表的礼仪教育专家和学者们对礼仪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和论证,各种礼仪教育读本和教材不断涌现。但在中国知网上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以“中西礼仪”为主题检索词,相关文章93篇,以“中美礼仪”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有1篇文章。因此,文章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为背景,细致地分析中美礼仪文化差异的同时,深入地阐述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旨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礼仪素养教育,使其成为传播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播大使,改善和提升国家形象。

一、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发展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礼仪文化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不仅与道德、教育、宗教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且自身也有着深刻的理论来源。西方礼仪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发展于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现代社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礼仪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尽管影响中西文化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是总得说来,儒、释、道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而塑造西方文化的则是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当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会对在社会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礼仪产生影响。诸多相关论著便应运而生,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的《成功之路丛书》,法国学者让・塞尔著《西方礼节与习俗》,英国学者埃尔西・伯奇・唐纳德的《现代西方礼仪》等等。而我国的《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古代著名礼典,更是集中涵盖了中国传统礼仪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国礼仪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人的正确行为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后,孔孟等儒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人们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如礼貌、礼节,而“仪”则指仪式、仪表、仪态,是指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源于法语的“Etiquette”,指“法庭上的通行证”。英语中引入“Etiquette”后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礼仪不仅是行为方式的外在表现,更是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内在升华。礼仪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繁荣,并为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秩序及和谐交际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美文化对礼仪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农业大国,美国是一个新兴的超级工业大国。无论是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个性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中美两国的民众观念因受到不同语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礼仪交往中呈现出迥异的文化特征。总的来说,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中国礼文化提倡谦虚谨慎,强调“贬己尊人”;美国礼文化崇尚务实,强调个人荣誉感。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中国礼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美国礼文化秉承欧洲文化影响,强调人权观念,主张自由平等。3.中国礼文化深受封建家长制,注重个体与团体的关系;美国礼文化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4.中国礼文化注重伦理,提倡重义轻利;美国礼文化信奉个人主义,强调法治。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要遵循的规则和惯例存在差异。中美礼仪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礼仪有着不同的诠释,对合乎礼仪的行为规范诸如在见面与告别、社交称谓、赞扬与应答、致谢与回复、交谈、餐饮、婚俗、时间观念等方面都有细致入微、迥然不同的行为准则。中美两国只有深刻地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了解彼此文化的异同点,才能求同存异,切实体会到礼仪的文化底蕴。在青少年中开展礼仪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更好地把握交际原则和习惯, 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文明程度的评价,并对弘扬中华文明礼仪,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家形象等方面意义深远。

三、青少年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

1、现实意义

(1)我国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现状堪忧,改革刻不容缓。随着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文明素质,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公民实施着礼仪教育。新加坡将日常规范纳入法律体系中,韩国将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作为《道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强调“绅士”教育的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美国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公民教育”之中,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我国的礼仪教育发展相对缓慢,过于教条、僵硬和死板。灌输式的礼仪教育一味强迫人们接受外在的约束和规范,却无法转化为内在的认可,从而无法以一种较为持久的方式成为自觉行为实践的需要。

(2)留学生人数剧增,青少年礼仪文化备受考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芩建军司长在出席2014年中国留学论坛时指出,目前,中国已成为最大留学生生源国。近五年出国总人数就达到166万,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91%集中在美国、新加坡等西方国家。2013 年中国以近1亿人次出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但同时发现,个别留学生不文明的举动一同被带出了国门。礼仪本无优劣高下之分,学习西方礼仪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更好地促进交流,使沟通更顺畅。既可以使走出国门的莘莘学子尽快熟悉、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使留学生活更圆满;也可使出境游客在文明观景的举手投足间,使西方社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中华礼仪的熏陶,从而对中华礼仪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的掌握。

(3)中美较量不断升级,必将演变素质的较量。中美两国作为引领全球政治格局的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暗战不断。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角度来看,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礼仪外在表现为言谈举止,内在则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心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良好的礼仪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 礼仪的不断实践更会使青少年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价值观。

2、理论意义

清代教育家颜元提出: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横向吸收和借鉴西方礼仪文化中符合现代文明的成分,并加以改造、丰富和促进我国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更好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为中国更顺利地走向世界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礼仪能折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因此,肩负祖国未来发展的广大青少年也应着眼于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从点滴的日常行为举止做起,重拾中国传统礼仪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并善于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礼仪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文明从来不是生而就有,提升也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在横向吸收和纵向继承的学习中,中国礼仪文化才能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结论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和文明规范,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彰显人格魅力,增强民族的尊严感。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特征,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稔中美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英语语言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中美在社会交往各个领域中增进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陈许.中美礼仪中的观念差异浅探[J].英语研究,2002.12.

[2] 邓慧.论中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8.

[3] 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4.

【作者简介】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国情、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社会变迁新需求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应是最基本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礼仪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集体乃至社会的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相处,难以保持平衡。它的外显形式可以是人们言语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还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集体的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人忙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自我完善。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出现了“礼仪危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行为上放荡不羁,语言粗俗不堪,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甚至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要生存,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上。学习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

范、知识及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己成为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人理想和现实情况、个人需要与实际条件出现矛盾时,理智、

情感或心理无法平衡和协调,自我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试,容易走向极端。尊重和友情、宽容和理解、关心和爱护是缓解其心理压力、排解其孤独苦闷、减少其内心矛盾冲突的良药。”

(二)培养高尚品味,建立文明形象的需要。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体现教养。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训练,所以在行为举止、个人仪表风度、礼仪规范、接人待物等方面力不从心。通过礼仪培训,掌握社交活动的礼仪规范,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更好的展示个人的魅力。优雅的举止、

从容的态度、风趣的言语、优良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现代社会,形象是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员工的个人形象,只有时时处处讲礼仪,才能塑造出有品位的职业形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保持和密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展示职业风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能成为其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判定标准,但却会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产生较大的影响。个人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礼仪的掌握,,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思想,

行为体现道德,形象反映素质,素质表现教养。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公民良好素质的标志。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切实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三、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实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套便捷的可操作、可调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取得独特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是一项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建构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对礼仪素质培养的突出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教学途径的独特功效。首先,通过礼仪课程教学,教师可向学生直接“灌输”礼仪知识和规范,为其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和礼仪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礼仪课程包含礼仪理论知识、礼仪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礼仪、礼貌和礼节问题,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和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方可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和文明习惯。其次,教师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而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门课程本也包含有较丰富的礼

仪文化思想,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学科的礼仪因素,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因而师生交流、同学协作的机会和场合较多,这也可以培养和形成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行为习惯,进而生成社会交往所应具备的礼仪素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环境、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方向上的正确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作用上的持久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不可具备的。其次,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生在课题内外的个人关系、同学间的老乡会、兴趣活动小组等。因为这些团体和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建立起来的。它们对学生言行举止、交往方式、礼仪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学校通过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鼓励和规范,使这些非正规团体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萌芽于童年时期,长成于少年时期,定型于青年时期,良好的品行大多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礼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高“身教”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多读书、参加礼仪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还要避免在家庭教育中执行“双重标准”,也就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规范言行的同时自己却不修边幅、散漫随意、出言粗俗。这样做不但难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道德虚伪。

(三)重视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作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二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它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有利于巩固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的礼仪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从礼仪素质形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礼仪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礼仪文化熏陶,要固化为个人的礼仪素质,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礼仪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被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甚至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不可忽略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功能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现实交往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网络交往是借助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有间接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外部力量难以对网民行为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由于网民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网民的网上行为失范,或者产生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虚假交往、网络欺诈等行为和现象。同时,网络交往中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 交往,加剧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到现实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引起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直面现实,与现实生活日益疏离,进而造成现实社会的人情日益淡漠。

网络礼仪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礼仪是网民个体

在网络社区生活并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准则,为此,深入开展网络礼仪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礼仪教育,可以强化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不断调节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以适应网络交往的需要。教育学生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可以减少“双重人格”的困扰,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既有现实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由于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竞争力提升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I.王艳珍,卢小平,刘瑞. 模拟实训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2).

2.高琼.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3.孙和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9,(6).

4 Wang Rui.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J]. science studies. 2008, (7).

5 Weiwei.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d the [J].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 the etiquette courses 2009, 23 (6).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成人礼;意义;成人意识

“仪式,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i而并非现代性话语中“传统”与“落后”两个简单的概念所能概括与界定的。重拾仪式的力量,不究过往,不问沧桑,就力量论力量,已足以震撼人心。

中国传统社会有通过举行成人礼象征从少年进入成年的传统。在孩子适当的年龄,长辈便会为他们举行成人仪式,虽然每个民族成人礼规定的年龄不同,但此事无论对长辈还是孩子都尤为重要。

根据成年礼举行的目的与意义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作者为阐述观点方便而进行的分类,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不作为权威论断),一类是可以发生婚姻关系的标志,一类是对于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认可标志。这两种功能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发展,第一种功能渐渐退化,第二种也随着如今教育思潮的多样化没能广为流传,但其作为检验青年人的成年意识的形成,和其是否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能力,和独立,自理,自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对青年的培养与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汉族的成人礼延续数千年,分为冠礼和笄礼,满清时取消。古代的成人礼的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冠礼即是男子跨入成年人行列的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ii、“男子二十,冠而字”iii。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iv照这么说,不懂礼,不可为人,不行冠礼,则不能“成人”。

这种所谓标志性的成年仪式在少数民族的成人礼中很普遍,傣族、布朗族的成人礼有漆齿的礼俗。漆齿就是染齿,不染者不能公开参加社交活动。用酸汁涂抹牙齿,再连续数日用黑烟熏齿,直至将雪白的牙齿染成墨黑的颜色。而在布朗族,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要拔掉两颗门牙。摩梭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则通过更换服饰象征成年,女的换裙,男的换裤,换过之后,方可谈情说爱。

正如“青春期到来的第二性征的出现往往会使人们感到十分惊异和恐怖,人们通过隔离等仪式活动,以表达对这种自然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也就有许多生殖禁忌产生,这种恐慌的再一种解释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即检验受礼者是否具备成人的意志品质。” v

傣族的成人礼是文身。文身师用墨在肌肤上绘出图案轮廓,以针蘸上颜料扎入皮肤,让颜料残留于皮肤内,形成永不消退的纹痕。如此这般的切肤之痛对于刚步入成年的男子来说也不是容易之事,要忍受漫长反复的成年礼仪对少年的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纹身一次未成者,则推迟成年,直至纹身完成。这种疼痛的历练就像留在少年体内的墨迹痕迹宛然,臂膀上永不消退的图案,是一个男人历练与成熟的胸章。成年,这两个字不仅仅是在达成一种身份的转变,拘泥于一种礼仪的形式,更是一场痛苦的淬砺。

瑶族人用“度戒”的考验方式来完成成人礼,这其中更有修行的意味,旨在让青年人“戒惧”,即克服恐惧。如今度戒形式简化,以跳云台为主,男子只需从几米高的高台跳下去就算礼成。很多资料显示高台下面其实是有稻草铺垫,做好了安全措施的,但现实状况是即使明知有很好的安全措施,还是有很多人不敢跳。原本看起来简单而安全的成年仪式,现在看来确实颇有深意。原以为一鼓作气就能跨过的心理障碍,却成了整个民族、家族最看重的品质。该仪式举行的前一个月,受戒者需每日净身素食,严守诸多禁忌,为度戒做准备。洗净铅华,用一个月的约束与戒律来规范自我的言行,来作为进入成人世界的门槛。

“度戒虽然只是一个礼仪,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它自始至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子灌输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使受戒者在人生这一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 vi

高山族的成年仪式在很多人看来是最为残酷的人生考验,回答这张考卷,稍有不慎,甚至会附上生命的代价。三天三夜的野外独立生存,不能携带任何干粮和水,三天过后可以走出大山的少年,则将受到全村的尊敬。成年礼的考核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都在于得到社会大众(本部族或某个大家族的认可)。获得社会认可,在多数的少数民族眼里需要待认可者的主动考核,达标通过,而在汉族,却成了认可人的主动张罗,被认可人的“被动”参与。我们在感叹少数民族成年考核过于严苛的时候,大概也是有几分对汉族成年礼轻松的庆幸,而这种庆幸却又是苍白无力的。

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与汉族的成年礼大有不同,其中作为明显的则是考核的标准问题,汉族以年龄作为考核依据,适龄即行冠礼,且冠礼本身也是无任何考核之义的。少年只需参加一个加冠仪式即可成年,对于可行冠礼的少年没有限制,冠礼对于少年也不存在考核与通过。塞内加尔的富拉尼人,每年都要举行接纳男孩子成人的典礼。小伙子在接受特殊考验时。围观的人们中如有未婚女子出列为他求情,那才算合格。所谓“合格”是有明确细化的标准的。

“原始人类用神秘的方式解决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问题,这对我们现代青年教育有一些启发。阈限vii状态是解决青少年教育的最好时机,如采取适当的仪式活动,就可以实现自我认同,使青少年健康成长。”viii

在封建社会,成年礼仪式是以家庭和家族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仪式活动与日常活动难以区分也构成了成年礼仪的阈限状态。这是我们今天举行所谓成人礼的最大瓶颈。受礼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由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但这种过渡是在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中实现的,而非本人的主动自愿参与的。成年仪式阈限状态对青年的教育是在宗族长者的指导安排下,由社会成员共同完成的。现代社会,要实现青少年与某种文化的认同,也必须注意阈限状态的结构与功能,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无论过渡仪式是长是短,过渡的方式多么复杂神秘,青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些传统的礼仪的和某种生活的技能。这中间也许没有太多的主动参与,这也没什么关系。青年的成长就是一个被动的文化适应过程,他们要从被循规蹈矩,被束缚中体悟何为自由,何为成长。古老的课题自古就有,对于青年人的成年教育,方法没有落后之说,只有相对进步,绝对的进取。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5篇

内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南宋大教育教朱熹说“文、孝乃教”,可以看出教育的主旨是讲礼仪、讲孝道,文明礼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根基,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历来是个“礼仪之邦”。但近年来,由于忽视了礼仪教育,在青少年中,不懂礼仪,不讲礼仪的现象已相当突出。这与我们教育上的失误,尤其思想品德教育在内容上的大而空以及措施和方法上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加强礼仪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加强礼仪教育史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需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人们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礼仪文明。古人云:“礼仪廉耻,国之四维,思维不张,国乃灭亡”。《诗经》上也说:“做人没有礼仪,不死干什么?”因此,在我国的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站坐有样,彬彬有礼。战国后期的荀子提出:“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他认为“礼”是社会用来维持秩序的客观需要。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的《三字经》是我国流传之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蒙学教材,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详尽而通俗的阐述。清代贾有红修订了《弟子规》以学规、学则的形式规定了学生在言谈举止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对于传统美德和文化习俗,自然应该批判的继承,摒弃那些属于糟粕的旧礼法,赋予新时代的内容,积极的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美德的一代新人。

礼仪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从小抓起。注意根据青少年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道德认识水平,由浅入深,讲究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以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另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要形成合力。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以民族传统美德自律,为孩子们做出榜样,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是一种无声的礼仪教育。同时,家长也必须加强礼仪修养,才能有效地的子女进行礼仪教育,才能明辨真、善、美和假、丑、恶。把我家庭的“闸门”,吸纳好的东西,杜绝坏的东西。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6篇

2011年4月7日,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团市委、乌鲁木齐市文明办、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决定将每年9月25日定为乌鲁木齐市18岁成人节。主要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养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古代成人礼

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青年人的长成培养,成人节起源于中国,是青年人的成年嘉礼。男子为冠礼,女子为笄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参加各项活动。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可见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古人对青年后辈的期望。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此仪式。仪式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必须具备的四种德行:德――人生责任和家庭道德教育;言――名、字的使用规范和礼仪言词;容――穿汉服的基本礼仪和女子面妆术;功――女红和书法。

从公元前周朝到清朝前期,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聚集地,都有几千年的“成人礼”文化,比如“冠礼”、“笄礼”等。

呼唤统一的成人节

自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在法律上规定18岁为成人年龄,并赋予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以及其他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对成人仪式没有规定。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在自发地举行成人仪式活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俗。

现代成人仪式的成长责任教育发端于上海。1993年,上海嘉定区黄渡镇在全国首创了18岁成人仪式。1996年,上海市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推广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活动的意见》,开始构建较为完整的步入成人的道德礼仪教育。

自此,这项活动形式被迅速推广到了全国。

现在在许多地方都已开展18岁成人节的集体仪式,在民间更多的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着。现在很多家长和年轻人都认识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但我们国家却没有统一的成人节仪式。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保留着成人礼俗。在日本,成人节是日本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传统的“成人礼”是从中国宋朝时期传入的冠礼和笄礼中衍生而来的。1948年,日本立法规定,每年的1月15日为全国年满18岁男女青年的成人节,目的是要让青年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并激发青年的自觉性和树立自信心。

韩国也一样继承发扬了中国的“冠礼”、“笄礼”构成自己特有的成人礼文化。

目前,全国各地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定举办成人仪式,但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全年每个时间都在举办,远没有像日本这样重视把成人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法定节日来对待。

统一成人节的必要性

目前,关于年轻人的话题层出不穷,但很多是负面新闻,远的不说,近的有“我爸是李刚”的叫嚣,“药家鑫激情杀人”及“其同门师妹不要脸记车牌”事件等等能震动整个社会的恶劣事件,还有官二代、富二代、小三、小四之类的话题在社会上满天飞。道德沦丧,是非不分等等都冠于当今年轻人身上。不可否认,一些青年的表现让人失望,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青年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所以设立统一的成人节是有必要的。

成人礼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用一位家长的话来说,成人礼就是要让每个进入成年的青少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知书达礼。成人礼应该成为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通过成人礼,让每个青年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要让18岁的青年明白,18岁已经走近成年社会,就要确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18岁的青年要明白不能用以往的思维方式看待生活;18岁的青年要负担起成人的义务,不能再在家长的羽翼下生活;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要做好将来就业的准备,服务社会。

让家长明白,孩子成人,家长就要放手让他自立了。所以“成人节”绝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是见证“孩子”将渐渐蜕变成一个个成熟、有责任心的“大人”的过程。

在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吴增强看来,上海设立全市统一的成人节后,象征意义会更强,更容易激发青年学生的成长意识。在社会文化越发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恪守基本的传统礼仪,如何让学校和家庭在培育下一代问题上找到更好的抓手,设立成人节、注重成人仪式的洗礼作用,便是一项应有之义。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7篇

这是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少工委联合中国光大银行太原分行,共同为太原市城乡家庭生活困难少年儿童和农民工子女送上的一份新年礼物。受邀的500余名中小学生第一次走进剧场,欣赏了专业的音乐会演出。团省委副书记赵雁峰(主持工作),中国光大银行太原分行行长、党委书记韩学智等领导出席活动。

音乐会在欢快喜庆的《庆典序曲》中拉开帷幕。《黑猫警长》、《聪明的一休》、《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首首耳熟能详的乐曲,伴着一部部经典儿童动漫片,将现场的观众带入美妙奇幻的动漫视听世界。第一次欣赏交响乐的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着民族交响乐的无穷魅力。伴随着《歌唱祖国》激昂振奋的乐曲,在现场全体少年儿童的齐声歌唱声中,音乐会圆满结束。

音乐会开始前,与会领导向现场500名学生赠送了价值近2万元的棉帽、棉手套、毛脖套等新年礼物;一同回顾了“山西省青少年成长激励计划”面向青少年师生实施三年来开展的各项活动;表彰了参与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少年儿童和辅导员老师。

音乐会现场,与会领导还共同启动了“蔚蓝天空绿草地”山西红领巾音乐广播(http:///chl_ypgb.aspx)。今后,由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少工委联合中国光大银行太原分行以及FM940山西音乐广播等专业力量,将为全省各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制作一期“蔚蓝天空绿草地”音乐广播,全省少年儿童将在广播节目里听到清新欢快的经典歌曲,了解省内外新闻资讯,分享学习生活小贴士,讨论和实践文明礼仪与社会规则。

背景资料:“山西省青少年成长激励计划”

2009年,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少工委、中国光大银行太原分行联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教育厅共同推出“光大爱心·共享阳光”山西省青少年成长激励计划。三年来,计划通过扶助贫困、实践体验、奖励资助、友好交流、项目培训、志愿服务等形式,使省内百余所城乡学校的16700余名少年儿童和辅导员老师直接受益。

2010年1月14日,“青少年成长激励计划”在太原、阳泉、晋中三市,开展新春关爱行动,共捐赠近7万元的防寒服、课外读物、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

2010年8月19日,“青少年成长激励计划”设专项资金资助举办全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的200多名基层一线的小学少先队骨干辅导员免费参加了为期2天的培训。

2010年8月,资助山西省青少年代表团赴津参加第十届“三北”地区青少年文艺汇演会演和第三届“寻找美丽的中华”青少年艺术风采大赛。“三北”汇演中,我省选送的多项文艺节目在会演中均获得一等奖。

2010年12月30日,项目举办首届山西省红领巾新年音乐会,邀请太原市7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欣赏音乐会,现场赠送价值5万元的图书、书包、文具等新年礼物。

2011年“六一”儿童节,为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派送1万多份“六一爱心大礼包”。

2011年8月,承办“第九届全国内地香港少年手拉手体验交流营”,组织我省33名少先队员赴香港交流访问。

2012年6月,开展“流动的希望”山西省城乡少年手拉手城市生活体验活动,组织农民工子女登飞机、观高科技生产线,品传统面食,深入参观体验,全方位融入城市生活。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8篇

一、农村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失衡。受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功利办学思想严重,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此外,学校教育方法简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教育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少年礼仪观念的正确认知。

二是家庭教育失误。有些家长听不进别人说自己孩子一个“不”字,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 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也不抵制,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

三是社会教育失控。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自私自利观念等严重影响学生的礼仪观念,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滑坡。

二、科学推进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抓舆论宣传,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发挥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

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在三方面着力: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礼仪知识,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二是在各种评优活动中突出文明礼仪教育,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规范班”、“文明礼仪十佳教师”、“文明礼仪十佳学生”等评比活动,以评比活动助推文明礼仪教育;三是在“寻找身边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熏陶、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

(二)抓课程开发,落实礼仪教育的主体目标。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其中,“有道德”就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出现“道德危机”。

抓文明礼仪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进课堂,是落实文明礼仪教育目标的有效策略。各个学校应该依据校情、教情、学情,综合考虑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底蕴等因素,逐步开发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如,云阳县立新小学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小故事,大启示》、《立新小学文明礼仪常规》等礼仪教材,自编教材包含 “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以故事、谚语等形式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由于教材内容通俗易懂,深受师生欢迎。

(三)抓学科渗透,凸显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

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在校园、在课堂,特别是在学科教学中。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如数学课上,可根据“购物”、消费等教学内容,进行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科学课上,可根据学生实验,进行文明合作、尊重他人的教育;思品与社会课上,可根据“家庭”教学内容,进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等等……

此外,学校可制定《教风十条》、《“微笑最美教师”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教师准则,从制度层面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要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学生,切实发挥礼仪教师的精神领袖作用和标杆效应。

(四)抓“家校共育”,优化礼仪教育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

目前,有些家长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子女,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坐享其成,养成任性,娇纵等恶习,给实施礼仪教育带来较大的阻力,大大降低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效。

学校可建立“家校共育”机制,采取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实施电话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办法,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青少年;高尔夫;教育;必要性

随着高尔夫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确定,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有利于高尔夫发展的政策。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坚持高尔夫球要回归体育运动的本质;高尔夫球要面向大众;高尔夫球要以服务青少年为战略目标;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使高尔夫球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新崛起的受广大公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青少年高尔夫教育风起云涌,成立了国家青少年高尔夫球队,各省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青少年高尔夫球队和开展青少年高尔夫教育,中国近几年出现了胡牧、叶沃成、关天朗和等一些优秀的青少年选手。年轻一代无疑是高尔夫球坛的新生力量,在这些球星身上也闪烁着高尔夫运动独有的绅士文化和礼仪风度。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高尔夫教育除了培养高尔夫竞技人才之外,对青少年自身成长有哪些必要性呢?

在青少年中开展高尔夫教育使学生从小练习高尔夫球,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绅士风度,诚实品性,锻炼身体素质、耐力和自理能力,遵守高尔夫礼仪,还可以弥补青少年的性格缺陷等,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高尔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高尔夫绅士风度

如果单纯把高尔夫当成一种运动,或者是一种上流社会的游戏,就不足以传达高尔夫源远流长的绅士文化精髓。高尔夫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运动所没有的优雅自律、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坚持等文化特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游牧民族进行的“将石子击入兔子窝”的游戏,被苏格兰皇室贵族收为己用,并赋予其《高尔夫规则》。贵族们因长期受到“绅士文化”教育的影响,其行为表现处处彬彬有礼,自律谦恭,从他们的着装、运动行为、游戏规则中显示出“贵族精神”和“绅士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因此高尔夫这项运动也带有了强烈的绅士文化特点。高尔夫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是一项具有人生哲理的运动,《高尔夫规则》中还孕藏了许多正面的价值观,青少年从小就投身于这项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青少年的道德理念,陶冶情操,将青少年引入成功之路。

二.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诚实品性

高尔夫跟其它运动最大的区别是,球员必须自己计分,当自己触犯规则时,也是由自己记录,这种诚信度成为高尔夫球员最为关键的素质,因此经常存在着打球者自行举发自身犯规行为的现象,这也是最伟大的情操。青少年必须认真了解并尊重高尔夫的运动规则,努力练习,只有这样方有机会突破现状,追求卓越,并在比赛中欣赏、学习对手的长处,适时给予同组球员应有的赞美。

三.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毅力

在高尔夫里,自信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青少年必须了解自己并对个人能力有信心。至于自信的累积,唯有平常做好应有的准备与训练。自信更是心理素质的根本,能在压力下调试自己,表现出应有的自我,才能面对人生所有挑战。

四.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高尔夫是唯一没有裁判的运动,要球员自己计算杆数。青少年必须要养成责任心,除了对自己的杆数负责,更要照顾好随身携带的球具;要爱护球场的设施;要及时补沙和修理球痕,对所使用的场地要尽到维护与爱护的责任,所以球友必需为个人行为及在高尔夫球道上的行为负责,严格遵守《高尔夫规则》。

五.可以培养青少年礼仪礼貌精神

一场高尔夫活动或比赛的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就是和同组组员问好、握手,并在对手击球时保持安静。高尔夫是一种相互尊重的运动,尊重的依据就是行为合乎礼貌,这应该是其它运动所不具备的。青少年可以在打高尔夫球时学到良好的礼仪礼貌行为。在一场比赛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同伴、尊重对手、尊重球场、进而建立荣誉心及团队精神,高尔夫球是一项诚实且有礼仪的运动。

六.可以弥补青少年的性格缺陷

现在青少年普遍具有意志力薄弱、过于自我等性格软肋,如今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自杀率在逐年上升,香港10-19岁青少年自杀率5年内增长了58%,这是基于青少年阶层心态波动大、情绪化等性格缺陷所致。而高尔夫球运动能弥补青少年的各种性格缺陷,培养其抗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平和积极的心态。很多接触高尔夫多年的球友把打一轮高尔夫球的短短4-5小时视作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障碍区如同人生中的挫折,球落入障碍区不要紧,最重要是如何能把球救出,同理,前九洞落后对手不用气馁,后九洞也会有扭转乾坤的机会。唯有坚持才是通往成功之路。

天赋、抗压、坚持、坚忍和谦虚,在高尔夫球运动中得到很好的诠释,通往成功的路上,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展高尔夫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高尔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让青少年从小接触高尔夫球运动,磨砺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在美丽的绿茵场上感受源远流长的高尔夫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孙诗清. 我国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员培养模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浅析高尔夫运动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J].新浪体育.2009

青少年礼仪范文第10篇

校外教育工作范围广,内容丰富,注重个性发展,以兴趣培养为主要目标,活动方式多样,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活动”是校外教育的生命线,艺术交流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校外教育显著特点之一。

一、文化交流,加深了解

黑河是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一江之隔。黑河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哈巴罗夫斯克等城市开展对俄文化艺术交流。

1.俄罗斯青少年黑河活动营

为了让俄罗斯青少年了解黑河,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俄罗斯青少年黑河活动营,让两国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俄罗斯青少年走进学校、博物馆和普通市民家庭,体验中国家庭生活,带领中俄青少年参观民族风情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曲艺、传统美食包饺子、中国武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对中国的认识,结成手拉手好伙伴,近距离全方位了解黑河的民俗文化。

2.“双子城”杯中俄青少年俄汉语大赛

黑河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与俄罗斯城市相对的城市,俄语在黑河使用率很高。2010年恰逢俄罗斯“汉语年”,举办了“双子城”杯中俄青少年俄汉语大赛,参赛选手们在演讲、绕口令和才艺表演等几个环节里出色的表现,赢得阵阵掌声。选手们通过对口相声、民族舞蹈、太极拳表演、双节棍展示等富有东方韵味的才艺表演掀起了一个又个高潮。

通过学汉语,可以让俄罗斯青少年了解到与欧洲文化完全不同的东方文明,而在中国学习汉语期间,又会结识很多中国的朋友,让两国学生更深的了解汉语和俄语,视野更加开阔,为中俄两国青少年架起友谊的桥梁。

二、重视美学教育和礼仪教育

俄罗斯重视青少年礼仪教育,出席演出或活动,都会见到由祖辈或父辈带领儿孙一同观看的,并且衣着整齐,彬彬有礼。甚至是老师带领儿童参观画展,在博物馆和画廊都会有专门为儿童作讲解的工作人员,在一幅幅名作前娓娓述说,也许他们不能完全听懂,但从小美学礼仪熏染,重视青少年美学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走进布市学校,体会不同的教育方式,带领学生观摩合唱、管乐、声乐、键盘、现代音乐、形体、素描、舞蹈等教学课,感受俄罗斯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状态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聆听纯正的俄罗斯音乐与交响乐,让俄罗斯音乐元素,深深留在学生心中。

1.节日交流

中俄双方通过利用“六一”等国际节日两国学生互访,音乐艺术交流,更加贴近双方学生的需求,深受双方学生欢迎。如在“端午节”到来时,请俄罗斯学生一同参加,共同包粽子,“元宵节”共同煮元宵、赏花灯、看烟花,一同体验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欢乐。

2.冬季系列活动

在冬季,因为天气的原因,校外活动不是很多,其实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天气,体验冰雪带来的快乐。冰雪系类活动曾多次被黑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等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

2010年12月,中心举办了首届中俄青少年雪雕邀请赛。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与黑河市区共18个队100多名学生参赛。中俄青少年雪雕邀请赛给两国青少年提供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竞赛场面热烈、气氛融洽,两国青少年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协作力,在比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中俄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

2012年12月,中心主办的黑河市第二届青少年“雪之韵”冰雪系列活动,来自黑河城区的700余名学生进行了创意冰花、雪雕、双人雪爬犁障碍、单人雪爬犁竞速和冰上保龄球5项不同组别的比赛。此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冰雪带来的快乐,同时带动了家长的参与,锻炼了学生抗寒能力和协作能力,增进了彼此感情,加强了解,培养了亲情、友情,活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3.野外拓展体验营

开展中俄青少年野外拓展体验营,让孩子们在一周的时间里,一起生活,一起游戏,加深友谊,锻炼野外生存能力。在活动中,两国青少年共同组织文艺演出,一起做游戏、爬山、划船,学习在野外搭帐篷、点篝火,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团队合作精神,勇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潜能。

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两岸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将友谊的种子播种在青少年心中。

三、艺术活动交流,开拓视野

俄罗斯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灿烂的文化艺术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让人肃然起敬。组织学生进行对俄互访,让青少年了解俄罗斯文化,感受俄罗斯风情。通过参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博物馆、居民居住的民房,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俄罗斯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依托口岸城市和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少年宫特点,与隔江相望的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促进两国学生艺术发展。

1.黑河――哈巴“春之声”青少年联谊会

从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以来,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青少年艺术交流已经成功举办四届了,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俄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加深两国友谊,中方热情的接待和周到的服务给俄师生及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建立了友好联系。中心组织邀请俄罗斯青少年观看天文望远镜等设施,开展了探索宇宙天象活动。

2.中俄韩儿童书画展

2012年6月,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心举办了黑龙江省首届中俄韩(国际)中小学生庆“六一”书画展评及“特别的六一特别的爱”,画展现场展出作品多达110副,义捐义卖现场共筹集善款5317元,并将所有善款现场捐赠给黑河市8名品学兼优的特困儿童。

作品表达了青少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活动现场吸引了许多市民和孩子前来参观,作品在黑河、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巡回展出,青少年通过不同视角和交流,增进了美术创作能力,提高了欣赏能力。

3.中俄两国五城青少年艺术节

2012年1月,中心举办了中俄两国五城青少年艺术节“心灵之约”文艺汇演。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彼得彼詹、赤塔、共青城的百余名青少年和黑河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团团员同台表演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节目,中俄两国共同奏响和谐美好的乐章,展示了两国青少年多姿多彩的生活。在演出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合作,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

上一篇:中学生礼仪范文 下一篇:关于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