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11

青春期情绪管理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1篇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满腔热血给了他们容易冲动、脾气火暴的性格。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很多学生由于冲动而搞僵或破坏了这些关系,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冲动的情绪其实是最无力的情绪,也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许多人会在情绪冲动时做出使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因此,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

(一)用暗示、转移注意力法。

你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眼看控制不住时,可以及时采取言语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松,鼓励自己克制冲动。言语暗示如“不要做冲动的牺牲品”“过一会儿再来应付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等。转移注意力转而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或去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人的情绪往往只需要几秒钟、几分钟就可以平息下来。如果不良情绪不能及时转移,就会更加强烈。比如,忧愁者越是朝忧愁方面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忧虑的理由;发怒者越是想着发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发怒完全应该。

(二)运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

在遇到较强的情绪刺激时,你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达情绪或消除冲动的“缓兵之计”,尽量使自己不陷入冲动鲁莽、简单轻率的被动局面。比如,当你被别人无聊地讽刺、嘲笑时,如果你顿时暴怒,反唇相讥,则很可能让双方争执不下,怒火越烧越旺,自然于事无补。但是,如果此时你能提醒自己冷静一下,采取理智的对策,如用沉默为武器以示抗议,或只用寥寥数语正面表达自己受到伤害,指责对方无聊,对方反而会感到尴尬。

(三)在冷静下来后,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遇到冲突、矛盾和不顺心的事时,不能一味地逃避,还必须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你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分析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里;②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③思考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难以接受的,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④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并采取行动,逐渐积累经验。

例如,小明这几天情绪不好,因踢足球和父亲发生了矛盾:父亲希望他放弃钟爱的足球,专心学习;小明自己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不愿放弃驰骋绿茵场的梦想。明确了分歧的所在之后,接下来就要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哪些了。

方案有如下四种:①放弃足球训练,专心学习;②放弃足球训练,也不专心学习;③坚持足球训练,因此影响学习;④合理地安排时间,既坚持足球训练,又兼顾学习。其中,第二、第三套方案是父亲不会接受的,而第一、第二套方案则是小明不愿接受的。第四套方案可为双方接受,不妨一试。

(四)平时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耐性。

可以结合自己的业余兴趣,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细的手工艺品等,不仅陶冶性情,还可丰富业余生活。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特点;对策

高职院校部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记忆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的压力、矛盾和危机,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复杂而又矛盾重重。所以又有很多社会学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少年归为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

一、低年级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生理发展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

青少年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享有与成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但实际上他们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成熟度,他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维方式都还处在半成熟状态。因此就出现了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极情绪,并且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压抑。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从而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烦恼和负性情绪又使他们迫切想找一个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了解,来克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封闭与开放并存,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特点。

3.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与渴望精神依托并存

青春期青少年已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管,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自在,对父母老师的各种教诲或命令,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抗,或内隐,或外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有时也具有迁移性。虽然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积极争取自主,希望拥有自己的决定权,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压力、矛盾和困惑,他们敏感的心灵又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因此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护。

4.青少年情绪两极化特征明显

青春期青少年情绪起伏变化很大,稳定性较差,有非常强的自尊,无论在集体、同伴中,还是在公众前,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喜爱,如获得成功,就会出现优越感和成就感,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如遇到失败,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出现抑郁、消沉。青春期青少年往往存在情感体验扩大化,对成败体验过于绝对化,难以将主观与现实相统一,情绪多变。

二、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应对

青春期又称为“逆反期”或“消极反抗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不理性,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要理解逆反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异常敏感,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能否减轻他们将要面对的挫折和危机,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老师要正确理解青春期现象,认识到青春期是一种发展性现象,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抗都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化解内心不平衡状态的一种正常行为,父母师长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2.要正视青少年逆反期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心灵沟通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历程,其心理变化依孩子的个体情况而不同,但作为父母师长,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据统计,有90%的孩子有心事不愿同父母说,因此,改变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家长应从根本上融洽和孩子的关系,维持和谐的沟通方式,尽量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民主的讨论,与孩子成为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为青春期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了解青少年的内心矛盾焦点所在,正确解决和调整自我认识

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导致心理或自我意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成为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也是青少年内心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并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父母师长总是把他们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人感,又在心理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父母师长对儿童认识显然存在滞后,所以必然与孩子的认识产生冲撞。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需求,是父母师长必修的功课。

4.正确处理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种喜好

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的外貌、个性发展,以及能力发展都强烈关注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穿着追求个性化,个性追求独立化等现象,尤其是对网络的依赖和痴迷,作为父母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必要的时候,学着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们的喜好,争取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达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5.正视青春期青少年的要求独立自主的需求

青春期青少年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要求社会地位平等,反抗父母或其他方面的控制,这是发展性的需要,儿童的发展观是主动的、前进的,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容易使父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父母预设的轨道,父母的干涉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及消极对抗,甚至产生不可逆的行为。所以父母应正确认识到青春期是儿童发展的必经之路,采取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交流和教育方式,重视孩子的自主需要,重视孩子的家庭地位,赋予他们更现实的民力,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波动时期。

青春期是个成长的时期,青少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得到了飞速发展;青春期是个过渡的时期,从儿童到青年,逐步走向成熟;青春期是个反抗的时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地位平等,使他们积极努力地适应社会;青春期是个变化的时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步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让孩子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作为父母或师长必须积极面对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Anthony Biglan,Patricia A.Brennan,Sharon L.Foster,Harold D.holder.青少年行为问题预防与心理干预[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特点;对策

11、12岁至15、16岁的青少年,我们把他们划分为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记忆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的压力、矛盾和危机,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复杂而又矛盾重重。所以又有很多社会学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少年归为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

一、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生理发展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

青少年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享有与成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但实际上他们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成熟度,他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维方式都还处在半成熟状态。因此就出现了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极情绪,并且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压抑。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从而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烦恼和负性情绪又使他们迫切想找一个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了解,来克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封闭与开放并存,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特点。

3.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与渴望精神依托并存

青春期青少年已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管,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自在,对父母老师的各种教诲或命令,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抗,或内隐,或外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有时也具有迁移性。虽然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积极争取自主,希望拥有自己的决定权,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压力、矛盾和困惑,他们敏感的心灵又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因此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护。

4.青少年情绪两极化特征明显

青春期青少年情绪起伏变化很大,稳定性较差,有非常强的自尊,无论在集体、同伴中,还是在公众前,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喜爱,如获得成功,就会出现优越感和成就感,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如遇到失败,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出现抑郁、消沉。青春期青少年往往存在情感体验扩大化,对成败体验过于绝对化,难以将主观与现实相统一,情绪多变。

二、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应对

青春期又称为“逆反期”或“消极反抗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不理性,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要理解逆反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异常敏感,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能否减轻他们将要面对的挫折和危机,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老师要正确理解青春期现象,认识到青春期是一种发展性现象,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抗都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化解内心不平衡状态的一种正常行为,父母师长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2.要正视青少年逆反期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心灵沟通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历程,其心理变化依孩子的个体情况而不同,但作为父母师长,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据统计,有90%的孩子有心事不愿同父母说,因此,改变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家长应从根本上融洽和孩子的关系,维持和谐的沟通方式,尽量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民主的讨论,与孩子成为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为青春期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了解青少年的内心矛盾焦点所在,正确解决和调整自我认识

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导致心理或自我意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半成熟状

态的矛盾成为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也是青少年内心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并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父母师长总是把他们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人感,又在心理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父母师长对儿童认识显然存在滞后,所以必然与孩子的认识产生冲撞。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需求,是父母师长必修的功课。

4.正确处理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种喜好

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的外貌、个性发展,以及能力发展都强烈关注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穿着追求个性化,个性追求独立化等现象,尤其是对网络的依赖和痴迷,作为父母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必要的时候,学着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们的喜好,争取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达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5.正视青春期青少年的要求独立自主的需求

青春期青少年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要求社会地位平等,反抗父母或

其他方面的控制,这是发展性的需要,儿童的发展观是主动的、前进的,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容易使父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父母预设的轨道,父母的干涉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及消极对抗,甚至产生不可逆的行为。所以父母应正确认识到青春期是儿童发展的必经之路,采取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交流和教育方式,重视孩子的自主需要,重视孩子的家庭地位,赋予他们更现实的民力,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波动时期。

青春期是个成长的时期,青少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得到了飞速发展;青春期是个过渡的时期,从儿童到青年,逐步走向成熟;青春期是个反抗的时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地位平等,使他们积极努力地适应社会;青春期是个变化的时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步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让孩子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作为父母或师长必须积极面对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2.Anthony Biglan,Patricia A.Brennan,Sharon L.Foster,Harold D.holder;《青少年行为问题预防与心理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月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4篇

调查显示,比较突出的未成年人的危险行为,如自残、自杀(未遂)、逃学、离家出走等,总体上与青春期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相较而言,由中考、高考等所形成的升学压力,只引起了未成年人短暂的情绪焦虑问题,如失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春期危险行为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更大,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以自残行为为例,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残的比率不足1%,至初中三年级后,该比率超过5%,之后又逐年下降,至高中三年级时,降至2%以下,大致形成了以初中三年级为中心的正态分布,这也说明是青春期而不是升学压力造成了这种危险行为的发生发展。

总的来说,未成年人危险行为的发生,主要在于受青春期情绪困扰的影响。对于处在初中教育阶段前后期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关键期,心理情绪变化不定。尽管他们尚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但急于摆脱成年社会的束缚,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些叛逆倾向,并格外倾心于用比较极端的方式释放压力。这种“极端”方式,既可以是指向外部的暴力行为,也可能是指向自身的行为,如自残或自杀等。

二、江苏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险行为干预存在的问题

组织管理不够丰富。目前,江苏对于青春期危险行为干预的组织管理主要还是依托学校,管理方式相对单一。而在国外,如新西兰、爱尔兰、丹麦等国家,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设在社区内,形成了多元化的综合组织管理模式。以英国为例,主要采用社会工作法对青少年危险行为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三种类型,即能够充分重视案主的个性与个体特征的个案社会工作、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集体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小组社会工作、能够充分调动社区成员和区内资源的社区社会工作。这些组织管理模式,对江苏现阶段来说,是极为缺乏的,需要进一步地构建与完善,进而丰富江苏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险行为的干预方式。

重视程度不够充分。调查发现,江苏对青春期教育在政策层面比较宏观,缺乏相配套的制度保障,如编制、职称、课时、大纲等,缺乏可操作的硬性规定。虽然江苏目前已有青少年心理热线、危机干预中心以及自杀预防中心等组织,但学校、家庭和社会甚至遭受危机困扰的个人普遍缺乏心理救助意识,往往会出现有心理问题不主动求助,不重视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青春期教育也相对滞后。调查发现,江苏在中学阶段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很多学校对此也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或是没有单独开设,或是象征性地上两三次课,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取向不够明晰。目前,江苏省关注的更多是已经发生危险行为的未成年人,而对全体未成年人,尤其是潜在的会发生危险行为的未成年人,尚没有明确的发展任务。在国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取向已经从传统的只面向少数问题学生的补救性工作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积极的发展性任务。如美国在《中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确指出:“发展性的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有计划地、积极地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情感、社会、职业、道德、认识、审美――都得到发展,并促使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生活方式之中。”这种全面综合的发展性指导,在当前江苏省对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险行为的干预过程中是缺乏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三、江苏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险行为的化解对策

发挥政府导向,完善监测和干预系统。江苏可充分利用高校众多的资源优势,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建立一个未成年人危险行为的预警监测系统和危机干预系统。这方面可借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形成的针对青春期前后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干预的预警和监督机制,如美国于1991年建立的全球第一个“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对此,江苏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和完善与此相类似的监测和干预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各年级最具代表性的人群,通过构建内涵清晰、界定明确、相互关联的指标体系,在多次检测的基础上,科学稳定地分析江苏省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该系统,旨在实现以下两个目标:通过预警监测系统,定期报告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变化动向,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干预提供依据;通过危机干预系统,处理重大危机事件,并定期指导和协助有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方法。

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全社会监督网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危险行为的发生。调研发现,经常受父母的言语或身体伤害、被挖苦或被溺爱的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的概率更高,约占33.1%。同时,一些不良社会环境,如媒体中的暴力、色情、污秽言语等,也容易激发未成年人的危险行为。为减少和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对家长关于青春期有关危险行为的知识教育和普及,让家长能够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的行为特征和规律,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化解未成年人潜在的危险行为,把危险行为消除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社会大众媒体的监管,通过发动社区、街道、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努力形成广覆盖、重参与、多层面的监督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化地坚决杜绝未成年人涉足各种不良媒体信息的可能性。

加强学校教育,及早开展青春期教育。调研发现,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临自立与依赖、自觉与冲动、自闭与开放的冲突与矛盾中。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对于社会与自我的好奇心日益明显,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青春期相关知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如瑞典早在1942年就在义务制学校中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年龄段更是早到从幼儿就开始。我国教育部所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把青春期教育的时段下放到小学,比以往更早了。对此,作为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应积极鼓励中小学关注青春期教育,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监督中小学开好、上好生理卫生课,特别建议从小学开始就分步骤地通过有关课程训练,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有关性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生命的重要认识。二是要加强对班主任及其他相关老师关于未成年人青春期行为特征的培训,并将如何应对学生青春期问题作为其必备常识和召开学生家长会的重要内容,加以宣传和普及。三是要积极引导老师和家长尊重学生的隐私,切勿大肆宣扬或无端伸张,通过默默地合理地关注和纠正学生的青春期行为,使未成年人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薛艳、傅宏等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研究”成果〕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春期 学生 心理危机 隐性干预

青春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急剧变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从儿童走向青年、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加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面临着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形成心理危机。当自身已有的资源和力量无法承受各种突发事件时,个体容易陷入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危机,这必须借助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个体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状态。当然,青春期心理危机既意味着危险的存在,也意味着机遇的存在,既包含着成长的种子也包含着改变的动力。心理危机若能顺利化解将有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为成人后应对种种人生课题做好充分准备。

一、构建青春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当个体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变故时,个体和环境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若个人自身的资源无法应对和调节时,个体容易陷入紧张、烦躁、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这种状态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也容易出现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危机。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对此类中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来看,心理危机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心理问题的产生阶段、心理疾病的出现阶段和极端心理行为的暴露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对应的干预方式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往往将主要精力用在已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治疗性工作,运用显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咨询技巧干预处理应激个体。但由于心理咨询老师人员有限,很难兼顾到全校学生,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利用非心理咨询老师建立心理危机的隐性干预主体,用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眼光面向青春期学生群体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调节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从源头上消灭引发心理危机的根源。

二、构建青春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途径

构建青春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需要组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人群组成的基本网络来维持系统运作。通过对这些人群进行培训,传授有关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知识,了解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特征,组织符合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的团体活动,使其掌握调控是身心的方法和技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

1.组建以班级心理辅导员为主体的朋辈群体

当个体遇到心理冲突或者应激事件后会本能地启动自身心理防御机制应对,一旦应对不了在各种负面情绪的伴随下容易出现失衡,进而出现心理危机,此时若有班级同学及时发现和预判其情绪表现和行为变化,向班主任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寻求支持,就可以将危险降至最小。这类同学我们称之为班级心理辅导员,他们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对心理学有较强兴趣。笔者所在学校自2007年起在班级通过自荐和他荐的形式选拔出男女各一名班级心理辅导员,每周三中午由心理咨询师为期培训授课,传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传授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技能,充分发挥朋辈间防御性小、共同性大和容易互动的优势关注班级同学心理动态发展。同时,心理咨询老师通过组织班级心理辅导员每周填写《班级心理健康晴雨表》了解班级整体心理发展动态、捕捉有异常情绪和心理的学生,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反应出的问题和青春期心理危机的防控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咨询老师――心理辅导员――学生的层级管理网络,建立起良性有效的互动干预模式。

2.授予全校教师心理危机相关知识

青春期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若不及时发现容易引起心理危机。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迅速判断各种可能性、快速启动相应预案,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值得每一位学校老师关注和思考。及时、有效地对全校教师进行有关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开展培训,讲授常见的心理危机鉴别方法和干预技技巧,如怎样辨别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危险信号;在突况下,教会学生如何沟通、联络和求救;学会倾听并且积极关注当事人情绪情感;鼓励当事人学会表达情绪并且调节情绪等等。针对班主任群体,需要重点培训,包括识别情绪背后的意义、掌握情绪宣泄的技巧方法、学会常见的心理危机救助方法等等,提高干预的效果和质量。

3.建立心理危机人群的动态数据库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引发自杀等心理危机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八个: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严重抑郁、心理压力大、生命质量差、有自杀未遂史、受过高强度急性应激、近亲属或朋友熟人有自杀行为等。心理咨询老师在组织学生填写心理健康档案时,应针对以上几项的情况详细录入,筛选出具有两到三种以上迹象的学生,特别关注,及时疏导,有效预防。根据笔者经验,新学期开学阶段和各类考试前后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从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到心理辅导老师都应给予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重点关注,及时通过组织活动和谈心交流了解近期情绪情感、教会他们调节自我的方法技巧,将预防工作提前做好,将各种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4.开设青春期父母成长课堂

家长是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的重要群体,也是引导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力军。学校可以通过父母成长课堂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教会家长细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变化,学会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导家长通过书籍和网络学习成长,培养包容接纳的心态,将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落实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好自我,搞好亲子关系,为孩子身心全面发展铺平道路。此外,学校还可以组建家长互助平台,如QQ群,微信群,通过互动分享的形式学习优秀的育儿心得,针对青春期常见的和棘手的问题开展沙龙讨论,必要时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和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一起探讨,陪伴好孩子青春期的成长。

5.加强良好班风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对青春期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风学风可以营造出追求进步的心理氛围。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价值导向、目标引导、行为定向、精神感染、陶冶情操等方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育活动推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如我校在德育处的引领之下,常规的德育活动有:校园心理剧比赛、心理拓展游戏、心理黑板报评比、班级辩论赛和以及以父亲节母亲节为载体的感恩教育等,通过设立青春期话题让学生参与营造互动和谐向上的班级风气,将正确的心理认知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给学生,让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启迪心灵,推动心理危机的化解和消除,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青春期心理危机的隐性干预系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笔者作为一线心理咨询老师还在积极学习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相信只要各级领导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配合,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联动,及时发现可能引发青春期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做好防控工作,学生一定能够沐浴着心灵的阳光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黄希庭.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 心理科学,2009(02).

[2] 何云、李邑. 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J]. 今日科苑,2009(07).

[3] 王青华. 关于中学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 山西教育(管理),2011(6).

[4] 田芳. 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几个设想[J]. 兰州学刊,2006(12).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关怀女孩健康成长为重点,在全县学校特别在中学生中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青春期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的信息侵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目的

1、提高青少年的青春期健康知识水平,培养青少年科学的健康概念;

2、帮助青少年了解青春期身心的各种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正常性和必然性,引导他们对这些变化持有正确的态度;

3、引导青少年逐步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及和谐交往的人际关系;

4、帮助青少年掌握有利于缓解青春期变化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具有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

5、培养青少年自尊、自信、自爱和维护基本权利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把握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的能力,为成年后安全、健康和负责任的行为打好基础;

6、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其珍惜生命、抵制诱惑,不吸烟、不喝酒,远离,塑造完整的健康人格。

三、教育对象及内容

(一)教育对象:青春期健康教育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小学高段为起始阶段,以初中段为重点阶段,以高中段为延续阶段。2006年起,全县先在初中二年级段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计划。其他年级段可结合各地各校实际,选择适宜的、针对性较强的青春期健康内容,运用影视录像、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满足其特有的服务需求。

(二)教育内容:开展系统的、科学的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保健教育,重点是性心理疏导和性伦理道德引导。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1、小学高段(5-6年级):

(1)掌握必备的卫生知识,了解进入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基本常识,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变化,肯定自己的价值;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学会接纳自己与他人;

(3)学习压力处理和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应对挫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2、初中阶段:

初一年级:

(1)了解性传染疾病传播及预防的基本知识;认识并接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变化,感知生命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喜悦,克服成长的烦恼;

(2)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3)学习交往与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与同学融洽相处;掌握情绪调控方法,学习与家长、教师等成人沟通的方法。

初二年级:

(1)了解青春期烦恼产生的原因,掌握排解青春期烦恼和困惑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2)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与情感,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学会排除忧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

(3)乐于交往,主动交往,明确异往的准则与规范,合理开展异性间的交往,学习与成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初三年级:

(1)了解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明确人生的意义,初步形成独立的人格;

(2)学习舒解压力的做法,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保持情绪健康;

(3)把握与异往的准则,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负责任。

高中年级:

(1)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自觉矫正不良心理与行为;

(2)学会区分友谊与爱情,与异性健康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不断完善自我,学会选择人生目标与理想,保持稳定、健康的心态。

四、教育形式

1、初二年级段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每学期安排4课时,一学年不少于8课时。依据相关的教育内容,可以上大班教育,也可男、女分班教育。其他年级段学生可根据各校教育情况适当安排课时。

2、青春期健康教育重点放在生理卫生课、思想品德课、家庭生活指导课和主题班会等活动中开展。

3、可采用互动式教育,即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亲子互动,教师、家长、学生互动,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对话、交流。并可开展相关的倡导、咨询、答疑、关爱、援助等活动。

4、专题讲座:邀请心理、医学等相关专家、医生等上课。

5、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题宣传,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校内网络提供信息咨询、热线答题等活动。还可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阵地进行环境宣传。

6、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宣传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内容与原则,普及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主动关心子女的健康与人格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五、落实师资和培训

1、各校应统筹安排,在分管领导协调下,组织一支由班主任、心理教师、自然教师、团队干部、校医或社会医务人员等共同参加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参与此项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适时、适度、适量的要求,采用互动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反馈。

2、各学校要在8月份落实好从事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于9月1日前将名单报县教育局普教科,9月份县教育局将组织对师资进行培训。

3、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协助教育部门收集、提供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材料、声像资料、宣传品等,并协同做好师资的培训工作。

六、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的保障

1、县人口计生局、计生协及各镇乡、街道计生办、计生协要把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人口计生日常工作。同时,应会同教育部门随时总结、研究、解决教育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

2、县人口计生局建立“全县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心”和“*县青少年生殖健康援助中心”。

3、县教育局把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具体内容,纳入教育管理范围。定期督促检查各校青春期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4、各学校要切实承担起具体的教育任务,提高做好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正常教育工作计划,确定责任教师,研究教案和教育形式,落实教育责任,使此项教育活动科学、适宜、持续、生动活泼地开展。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2]柳菁.关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华少年,2016(17):17.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8篇

作者简介:刘婷婷,女,籍贯:山东滕州 ,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快速发展和发展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常常会出现一些情绪困扰,例如自卑、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处理好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对青少年的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青春期 ;不良情绪

青春期在人生中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使青少年从儿童的特征中脱离出来,变得成熟。青春期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生理的变化。在青少年阶段,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一般青少年通常会在两三年内完成身体机能的生长发育,达到身体的成熟水平。但青春期更为重要和神秘的是心理的发展,在青春期,人的心理也得到尽快的发展。但是心理发展是一个平稳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于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心理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的不成熟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往往会出现一些情绪的困扰。

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认知、知我以及自我同一性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认知方面,青少年的认知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青春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脱离现实事物的情况下进行思考。从青少年期开始,人开始逐步掌握各种辩证逻辑思维的准则,一般到了高中阶段,主要思维系统开由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认知逻辑思维转变,辩证思维开始在思维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讲,在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和自觉性都比童年期儿童提高了一大步”。在自我发展方面,青少年进入自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开始探索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意识再次关注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第二次的发展。青少年认知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其对自我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开始学会内省。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到达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也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虽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提高,但是心理应对机能和监控机能都还没有达到完善水平,这时,青少年为了强调自我以及寻求自我关注,往往会采用一种消极的反抗态度,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叛逆。这个时期的人们很有可能对父母的要求、学校的纪律和社会的规范采取拒绝的态度,否定以前认定的良好品质。这种消极反对很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的心理卫生问题。

其实,青春期也是一个负重期。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青少年的成长,主动的或被动的都会逐渐的承担一部分成人的工作。随着身体的成熟,青少年就会感受到必须要抛弃幼稚观念的压力,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但是其心理机能的不成熟,还不能使青少年很好的处理这些要求,从而这些要求会变成一种压力。

三、青春期的不良情绪

到达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对情绪的理解、表达和自我调节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青春期的发展和心理特点,促使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在现在的社会中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有自卑感、焦虑、抑郁和孤独。

(一)青春期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萎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体现[2]。青少年感到自卑感是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相适应的,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这与青少年刚刚开始承担成人的责任与义务有关,在不少青少年的心里,他们时常会感受到他们在往成人的转变过程中还是存在欠缺,但是往往他们又不会承认这些,对外装坚强。这些都与青少年的自卑的特点有关的。

青少年的自卑感一般有以下特点:(1)自我评价过低,这是自卑的本质表现,表现在对自己的外貌或能力的评价过低。(2)概括化、泛化的特点。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很容易泛化到其他的方面。比如说,一个女孩因为胖,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进而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3)敏感性与掩饰性[2]。这是青春期少年自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往往会对自己的不足非常的敏感,青少年这些自卑的特点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关。青春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这时候的人们再一次高度重视自我、强调自我。对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要求,要是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他们对于完美要求的很高,只要出现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很有可能对整体都不满意。为了达到对完美,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掩饰。整体来讲,青少年的自卑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重要的联系。

(二)青春期的抑郁

上面有说到青春期的自卑,与青少年自卑相联系的还有抑郁,自卑常常是抑郁的表现,但是自卑又和抑郁不同。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是抑郁的普遍表现,青少年的抑郁还具有其典型的特点,例如故意回避熟人、人前情绪淡漠等特点。

(三)青春期的焦虑

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青春期常遇到的焦虑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至学习,青春期的少年一般都是在上学,为了满足自我和父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所以当考试或者测验来临时,青少年很容易产生焦虑。另一方面的焦虑是来至适应困难。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人的身体和心理不段成长,青少年要适应这些成长,也要适应这些成长带来的社会要求和责任。同时,由于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改变,例如学习环境的改变等,这些都需要青少年来适应。如果适应不良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四)青春期的孤独

在青春期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环境的改变,那就是升学。升学之后青少年面临的都是新的同学,新的面孔,以前在小学或者初中建立起来的朋友,到了高中,由于学校或班级的不同,也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这时候的人不再把很多的时间用来朋友的沟通,这样青少年这个阶段很容易就会出现孤独的情绪。

四、总结

上文中提到的这些不良情绪很有可能出现在青少年阶段,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同的人出现不良情绪的种类或时间多少也各有不同。青少年阶段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时候人的心理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会残留一生。所以应该及时的发现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状态,并且积极的予以疏导,帮助其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毕鸿雁 卫垌圻《考研心理学备考核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8

[2]陈树林《年龄和性别对青少年心理应付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6

[3]David H. Barlow 《异常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7

[4]简.卢文格箸,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01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4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三、结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2]柳菁.关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华少年,2016(17):17.

青春期情绪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青春期心理发展;教育方法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一般指11、12~15、16岁这个阶段。正是由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结构,尤其突显出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儿童进行引导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弗洛伊德并没有留下一些论述教育的专著, 而且他自己也曾谦称: 教育是他尚未解决的三个课题之一,但是, 弗洛伊德仍然提及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 而且,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下面,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人格中一个永存的成分。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着"现实原则"活动。"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特殊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纵观弗洛伊德一生中不同学术阶段对心理动力的解释,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四)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而在不同部位获取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口欲期(0~1岁左右)、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性器期(12岁以后),又称生殖器期。

(五)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认为,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力比多,一旦它找不到正当的发泄途径,就会变成焦虑。后来,弗洛伊德也看到了自己理论的缺陷,于1926年提出了第二种焦虑论,认为焦虑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的,意味着发现了危险的情况,即所谓的"焦虑--信号说"。与焦虑相对的是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简而言之,就是面对焦虑时,人们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减轻焦虑,类似于"皇帝的新衣"。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一)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生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和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①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②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③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④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3、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情绪变化特点表现为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和青春期躁动。

(二)青春期教育方法

正如许多与弗洛伊德思想产生共鸣的青春期教育工作者们做出的努力一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方法。

1、将"快乐原则" 与" 现实原则"应用于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系统, 第一种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 它形成于婴儿期。其特点是顺从本能冲动, 是绝对自由的。第二种系统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 它形成于婴儿期之后,特别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社会习俗和教育影响的加深,使人懂得要克服某些本能冲动, 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因此, 弗洛伊德指出, 教育作为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 不能没有禁律和约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淡化冲突, 而不是抑制冲突。西方的一些教育家提倡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结合, 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这种中庸的、宽松的教育中, 青春期的本能应该受到尊重, 同时, 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也未遭摒弃。这些教育家认为, 通过这种教育将培养出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一代。

2、利用宣泄等方式减轻青春期的压力

西方的一些学者反对对青少年过多束缚、压制, 要为青少年提供可发泄情绪的"出口"。弗洛伊德将焦虑分成三种情况,一种是客观焦虑,指那些焦虑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做出焦虑反应也是符合常理的,初中教师可以根据此原理, 注意帮助青少年探究及表达自身的情绪,让客观焦虑得到恰当的释放;第二种焦虑是神经症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追求自己本能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受到外界的惩罚,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即为神经症焦虑,此时,教师可以重视通过艺术、游戏及其它表现形式来是青少年儿童摆脱害怕、焦虑及其它消极情绪;第三种焦虑是道德焦虑,指个体的行为与超我的标准相抵触时,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教师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三种焦虑进行客观的区分,另一方面,在青少年儿童从事游戏等活动时, 创造自由活动的气氛, 并观察和记录青少年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进一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

3、遵循教育规律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个体进入青春期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就是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自律性的获得,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习得"、"养成"的过程,他需要青少年儿童从懂事开始就进行一个类似于"宗教戒斋"的培养,即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自主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自控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少年人立志或树立理想的过程。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特别的关注及督促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在遵循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的阶段性给予及时持久的帮助,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以友相待,引导他们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总而言之近几十年以来,青春期出现加速发展的现象,从而形成青春期缩短化的现状,即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每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发展加速现象是受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这种青春期普遍提前的趋势给社会和教育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使青春期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及种种危机与困难更加清晰的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这一时代问题。

参考文献:

[1]David.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3]张明.跟踪成熟的轨迹[M].科学出版社,2009.

[4]叶浩生.心理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2009,(8).

[6]朱鲁子.论"精神青春期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上一篇:渔业现代化范文 下一篇:农产品期货走势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