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

时间:2023-02-25 14:59:05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年终奖; 个人所年税; 数学模型; 发放区间; 模型校正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立法的初衷在于对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方法上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即调节高收入部分的税率。由于我国全年一次性奖金与月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年终奖发放方式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相差很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成分。

一、年终奖税负规定及个人所得税税率调整

为了合理解决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奖)的征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个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税计算方法是: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再用奖金总额乘以该税率后减去匹配的速算扣除数,得出的结果即为该纳税人年终奖应纳税额。此办法对每一位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只允许采用一次。

原个人所得税法采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其对应税率及速算扣除数如表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2011年6月30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号)规定,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从原来的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并将原来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1级税率为3%。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其对应税率及速算扣除数如表2。

二、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税负差异

2011年对年终奖纳税申报数据分析发现,部分人员年终收入相差不多,但税负差异很大。例如:陈某年终一次性奖金申报数为54 350.00元,应纳税额为

10 315.00元,税负为18.98%;韩某年终一次性奖金申报数为53 895.00元,应纳税额为5 284.50元,税负为9.80%。陈某年终奖税前收入比韩某只高455.00元,但比韩某多交纳个人所得税5 030.50元。陈某年终奖税后收入为44 035.00元,韩某年终奖税后收入为48 610.50元,韩某反比陈某年终奖税后收入多出4 575.50元,即税前收入高的反而税后收入低,见表3。这样的结果就违背了年终奖发放的初衷。

上例陈某年终一次性奖金是54 350.00元,分12个月每月为4 529.17元,对照税率表其税率为20%,则年终奖总税收为:54 350.00×20%-555=10 315.00(元);而韩某的年终奖收入为53 895.00元,分12个月每月则为4 491.25元,对照税率表其税率为10%,则年终奖总税收为:53 895.00×10%-105=5 284.50(元)。不难发现,两人的税收差异是由个税级差税率造成的,月平均5 400元上、下采用了两个不同的税率,只减去了一个速算扣除数,因此总税负增加了近10%。

修改后税法的个人所得税为七级税率,级差更大,速算扣除数差别也更大。不同级之间年终奖的税负差别更大,多发少得现象更为显著。新税制下一次性年终奖发放的筹划尤为必要。

三、年终奖个税数学模型及不合理发放区间分析

按照现行税法,一次性年终奖的税后收入y是税前收入x的非连续的分段函数,其数学模型为:

y=(1-0.03)x 0≤x≤18 000(1-0.10)x+105 18 000≤x≤54 000(1-0.20)x+555 54 000

现行税法下年终奖税后收入y与税前收入x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

由数学模型及图1可见,一次性年终奖的税后收入y是税前收入x分段单调增函数,存在6个跳跃间断点,在间断点处出现向下跳跃。在一个级差即分段内是单调增加的,因此下一级内必有一个税后收入值和上一级税后收入值的最大值相等。设第2级内税前收入m的税后收入与第1级内税后收入最大值17 604元对应,如图2,则有:

(1-0.03)×18 000=(1-0.10)m+105

m=19 283.33(元)

其含义为奖金税前收入在18 000.00~19 283.33元间任意数的税后奖金都小于税前收入18 000元税后奖金17 460元。

同理,这样的区间还有:54000.00~60187.50元、108 000.00~114 533.33元、420 000.00~447 571.40元、660 000.00~706 538.50元、960 000.00~1 120 000.00元。这些区间的多发数职工未得到一分实惠,其中更会出现多发1元少得4 950~88 000元的极不正常现象。如年终奖从18 000元增加到18 001元,税负增加近(105-0)×11=1 155(元);年终奖从960 000元增加到960 001元,税负增加近(135 055-5 505)×11

=88 000(元)。这其间出现了多发少得的反常现象,大大损害了职工的利益及积极性,见表4,严重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最大级差税率为45%,如果考虑下一级的增发数至少有1-45%=55%为职工所得,则年终奖税前收入不合理发放区间范围会更大。设n为税后收入较第1级最大税后收入17 460元有55%增长的第2级税前收入,则有:

[(1-0.1)n+105]-[(1-0.03)×18 000]=(n-18 000)

×(1-0.45)

n=21 300(元)

即在18 000~21 300元范围内,税后收入的增长均小于税前收入增长的55%。同理,这样的区间还有:54 000~73 800元、108 000~132 500元、420 000

~548 666.67元、660 000~962 500元,最后一级即大于960 000元一级永远达不到55%的增长。

因此,在年终奖发放时应避免在18 000.00~

19 283.33元、54 000.00~60 187.50元、108 000.00~114 533.30元、420 000.00~447571.40元、660 000.00~706 538.50元、960 000.00~1120 000.00元区间发放,尽量回避在19 283.33~21 300.00、60 187.50~73 800.00、

114 533.33~132 500.00、447 571.40~548 666.67、706 538.50

~962 500.00等区间发放,表5为不同发放区间划分表。图3为第2级年终奖不同发放区间划分示意图。

由图3可见,对于第2级即54 000~108 000元年终奖发放区间,54 001~60 187元为不应发放区间,其对应的税后收入为43 755~48 705元,均不大于年终奖税前收入54 000元的税后收入48 705元;60 187~73 800元为不宜发放区间,其对应的税后收入为48 705~59 595元,其税后收入的增长均不大于年终奖税前收入增长的55%;73 800~108 000元为合理发放区间,其对应的税后收入增长均大于年终奖税前收入增长的55%。

四、现行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方案调整建议

在可操作的情况下,年终奖应避免上述不合理发放区间(不应发放区间、不宜发放区间)的数额进行一次性发放,可采用两次或多次发放,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为使税负公平合理,且不增加财务人员为合理避税的工作量,应对现行的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数学模型进行校正。

合理的年终奖税后收入与税前收入的关系应该是斜率逐渐变小的连续单调增函数。造成年终奖税后收入不是税前收入连续单调增函数的原因在于“速算扣除数”的扣除比例。其实个人所得税法中的“速算扣除数”的概念仅仅是为了实际纳税计算的方便,是根据超额累进税率的要义计算出来的简便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本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最高税基×(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如10%级的速算扣除数为1 500×(10%-3%)=105;

20%级的速算扣除数为4 500×(20%-10%)+

1 500×(10%-3%)=555;

25%级的速算扣除数为9 000×(25%-20%)+4 500

×(20%-10%)+1 500×(10%-3%)=1 005。

这种扣除法保证了月薪收入税后收入是税前收入的连续单调增函数。而年终奖公式中速算扣除数也应如此。年终奖发放是以奖金总数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再用奖金总额乘以该税率后减去相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得出年终奖应纳税额。这里存在奖金总额和速算扣除数不匹配的问题,即该速算扣除数是以应税总额除以12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和相应的速算扣除数,理应速算扣除数也乘以12,但年终奖纳税时只扣除了1倍速算扣除数。因此产生差异并造成应税不合理的本质原因是与月薪个税计算方法相比少扣除了11倍的速算扣除数。为保证年终奖应税计算合理,即年终奖税后收入是税前收入的连续单调增函数,应税额应再减去11倍的速算扣除数。

据此该速算扣除数应该如下:

10%级的速算扣除数应该为12×1 500×(10%-3%)=12×105=1 260;

20%级的速算扣除数应该为12×4 500×(20%-10%)+12×1 500×(10%-3%)=12×555=6 660;

25%级的速算扣除数应该为12×1005=12 060。

通过修正,一次性年终奖的税后收入y与税前收入x关系的数学模型为:

y=(1-0.03)x 0≤x≤18 000(1-0.10)x+1 260 18 000≤x≤54 000(1-0.20)x+6 660 54 000

其图形如图4所示,其变化是在跳跃间断点处增加了(11×速算扣除数)的量,消除了不连续间断点,从而使各级间连续单调增加。

由修正后的数学模型及图4可见,修正后一次性年终奖的税后收入y是税前收入x连续单调增函数,任何区间的发放均不存在多发少得现象,从而也体现了税负公平的原则。

按修正后的年终奖发放方式,上例中,陈某年终一次性奖金申报数为54 350.00元,应纳税额为4 210.00元,税负为7.75%;韩某年终一次性奖金申报数为53 895.00元,应纳税额为4 129.50元,税负为7.66%。陈某年终奖税前收入比韩某高455元,个人所得税比韩某多交纳80.50元,相对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S].1980.

[2]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S].2011.

[3] 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S].2005.

[4] 牛军,王凌.新个税政策下我国工薪阶层纳税研究[J].会计之友,2011(8上):100-102.

[5] 李二平.年终奖“个税陷阱”分析[J].会计之友,2012(1上):82-84.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纳税筹划;个人所得税;年终奖

一、年终奖存在“多给少拿”的缩水区

2011年9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人起征点从原2000元调整到3500元,也对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结构,即累进税率级差和级距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表如下: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年终一次性奖金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按奖金金额分摊至12个月的金额确定适用税率,再用“年终奖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计算出应缴纳的税额。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级差设计的缺陷,年终奖所适用的是全额累进税率,在每级税率临界点,就会出现“多给少拿”,年终奖缩水的情况。举例说明如下:

员工A的年终奖为18000元,分摊至每月(18000÷12=1500)不超过1500元,因此其年终奖个税适用的税率为3%,他所要交的个人所得税为18000×3%=540元。

另一个员工B的年终奖为18012元,应发数比员工A多12元,分摊至每月(18012÷12=1501)就超过了1500元,其年终奖个税适用的税率就为10%了,他所要交的个人所得税为18000×10%-105=1695元。

则员工B比A年终奖虽然多出了12元钱,但是个人所得税却比A多缴了1155元,实际发放数比A反而少了1143元。

由此可见,B员工的年终奖遇到了典型的“多给少拿”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经测算,年终奖的发放金额应尽量避开以下六个缩水区,分别为:从18001元到19283.33元;54001元到60187.50元;108001元到114600元;420001元到447500元;660001元到706538元;960001元到1120000元。(六个缩水区域适用于月工资超过3500元,如月工资不超过3500元,应在上述缩水区边界金额的基础上加上3500元减去月工资额的那部分金额)

二、怎样开展年终奖的纳税筹划

所谓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规定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税法所不禁止的行为,合法的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的目的,获取财务利益最大化。它应依据合法性、超前性、目的性、谨慎性的原则。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个人的十一项收入所得作为计税对象。这些征税项目规定了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这就为我们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避免年终奖缩水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对员工在级距附近的年终奖金和12月份当月的工资额进行结构调整,简而言之,就是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年终奖与工资之间的金额,以使年终奖金额避开缩水区。如下例:

某一员工的年终各项奖金为19200元,其12月份的当月工资为5000元,可以扣除的社保为1140元,住房公积金应计个人所得税金额为1600元。

如按上述数据不进行纳税筹划,则其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

1.年终一次性奖金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年终一次性奖金总额按12个月平均后为19200÷12=1600

适用税率为10%;年终一次性奖金应缴纳的税金为19200×10%-105=1815元

2.12月份工资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5000-1140+1600-3500=1960

适用税率为10%;12月份应缴纳的税金为1960×10%-105=91元

3.总计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1815+91=1906元

进行纳税筹划后,将其年终奖金中的1200元作为12月份当月工资发放,其年终一次性奖金的总额为18000元,则其年终奖和12月份工资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

(1)年终一次性奖金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年终一次性奖金总额按12个月平均后为18000÷12=1500

适用税率为3%;年终一次性奖金应缴纳的税金为18000×3%=540元

(2)12月份工资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5000-1140+1600+1200-3500=3160

适用税率为10%;12月份应缴纳的税金为3160×10%-105=211元

(3)进行纳税筹划后,总计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540+211=751元,比未进行筹划之前应交的1906元减少了1155元。

从上例的情况来看,此员工12月份发放的工资和年终奖的总额不变,但进行纳税筹划以后,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减少了1155元,筹划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而且,应该注意的是,年终奖越高,税收筹划带来的收益额就会越大。

以上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是利用月工资个税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和年终奖适用的全额累进税率,分拆个人收入的不同分类,降低适用税率,相应的减少应纳税额来进行的。从公司员工的角度来看,员工并不关心个人税前工资的多少,他们关心的是自己从公司得到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只有这些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才会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如果通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增加员工可支配收入,必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间接的减少公司的人力资源投入成本,对公司的整体经营产生有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斐颖: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J]. 会计师. 2009(07).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3篇

根据历史上各个阶段税收原则的内容,结合税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从社会、经济、财政、管理四个方面将我国现行税收原则归纳为“公平、效率、适度、法治”四原则,这是政府征税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应在我国税收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税收公平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这是税收的基本原则。税收本来就是政府向纳税人的无偿分配,虽然有种种应该征税的理由,但从利益的角度看,征税毕竟是纳税人利益的直接减少,因此,在征税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利益的对立和抵触,纳税人对征税是否公平、合理,自然就分外关注,如果政府征税不公,则征税的阻力就会加大。在现代社会,税收公平原则是各国政府完善税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税收公平经历了一个从绝对公平转变到相对公平,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经济公平的发展过程。

(二)税收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讲求效率。这里的效率,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行政效率,也就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最小;二是经济效率,就是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遵循行政效率是征税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要求,而追求经济效率则是税收的高层次要求,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税收调控作用认识的提高。

(三)税收适度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与可能,做到取之有度。“需要”是指财政的需要,“可能”则是指税收负担的可能,即经济的承受能力。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足正常的财政支出需要,又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和同步,并在此基础上,使宏观税收负担尽量从轻。适度原则是从财政角度对税收的量的基本规定,是税收财政原则的根本体现。

(四)税收法治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以法律为依据,依法治税。法治原则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和征收内容明确原则,前者要求税收程序(包括税收的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法定,后者要求征税内容法定。税收分配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和规范性,都是以税收的法定为基础的,只有税收法定,以法律形式明确纳税义务,才能真正体现税收的“强制性”,实现税收的“无偿”征收,税收分配也才能做到规范、确定和具有可预测性。

二、我国现行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关于年终奖计税方法的现行规定为2005年1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05]9号”),对年终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主要有三项规定:纳税人取得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发放奖金当月工资薪金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直接把全年一次性年终奖金除以12个月,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发放奖金当月工资薪金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先将个人取得的年终奖金减去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除以12个月,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尽管“国税发[2005]9号”对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作出了上述硬性的规定,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但没有说明这样做的理由,且对某些概念如速算扣除数的界定模糊不清。笔者认为,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问题”的立法宗旨和“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以及我国现行的“公平、效率、适度、法治”税收原则角度,我国现行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因发放时间(或发放方式)不同而导致纳税结果差异,违背税收公平原则

首先,以全年总收入为42000元的员工A为例进行分析,如果按每月工资3500元发放,全年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按新税法规定计算,不考虑三险一金等费用扣除因素,下同),公司为了便于考核,现每月发放工资2500元,年终奖1.2万元,按年终奖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330元[(12000-1000)×3%],显然,按“年终奖计税”比按“全年月平均工资计税”多交了税款330元。其次,以两员工B、C为例,假定其年终奖都是18000元,其每月收入分别为4500元与1000元,B员工的年终奖纳税540元(18000×3%),其全年的工资收入应纳税360元[(4500-3500)×3%×12],全年的总税负为900元;C员工的年终奖应纳税465元[(18000-2500)×3%],其全年的工资收入应纳税额为0,全年的总税负为465元,显然,B员工的全年总收入是C员工的2.4倍,其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额却仅为C员工的1.9倍。由此可见,同样数额的工资,只是因为发放时间(或发放方式)不同而导致纳税结果差异,并且支付能力与税负水平不成正比居然成了反比,这样人为地设定纳税筹划的空间,违背了公平这一税收的最基本原则。

(二)出现“多劳不能多得甚至少得”的不合理现象,有悖于劳动激励机制和经济发展规律

“国税发[2005]9号”从出台之日起,被业内人士批评得最多的便是其年终奖计算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临界点现象,即年终收入增加一元,个税会增加上千甚至几万元,这种现象在每一级的临界点周围都存在,在第七级上的表现达到了极致。按照2011年9月改革后的新税率,这样的无效纳税区或称年终收益的雷区一共有六个,分别是[18001,19283.33]、[54001,60187.5]、[108001,114600]、[420001,447500]、[660001,706538.46]、[960001,1120000],在这六个区间内的税后所得均不高于上一级临界点的税后所得,这导致纳税人多得的奖金不足以纳税,税后实际收入比少得奖金的人还少,促使这部分纳税人拒绝取得更多收入,以避免缴纳比多得收入还要多的税收。“多劳并不一定多得甚至少得”的不合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也有悖于劳动激励机制和经济发展规律,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显而易见:一是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过高的边际税率会使高收入者对闲暇的偏好加强,相应减少工作热情;二是加大征管难度,增加征税成本,过高的边际税率会加强纳税人的逃税动机,征管部门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征收税款。

(三)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背离个税调节

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基本精神毋庸置疑,“国税发[2005]9号”在总体上降低了年终奖的税负水平,这是在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整体税负较重情况下,税收适度原则在个人所得税立法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但其在计算方式设计上存在的重大缺陷,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背离了“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问题”的立法宗旨和“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收入者(工资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全年的全部收入平摊至每个月可能根本达不到个税的月起征点,应该不用就工资薪金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如果他们这部分人的收入在年终发放,按照现行规定却要缴纳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并且随着年终奖收入的提高税负不断提高,使之背负了更重的负担;二是对低收入者的年终奖采用比全年月平均工资高的方法计税,而对高收入者的年终奖,采用比全年月平均工资低的方法计税,其结果是导致高收入者少交税,低收入者交了不应该交的税款,也就是工资收入越高的人受益越多,年终奖收入越高受益越多,违背了超额累进纳税的立法意图。

(四)现行规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错误,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笔者认为,“国税发[2005]9号”中关于年终奖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如果这个速算扣除数只是一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会计类核心期刊税收与税务茛COMMERCIALACCOUNTING月的速算扣除数,是对“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的误读,更是对超额累进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等概念的曲解,存在明显的矛盾和逻辑错误。道理很简单,既然税率采用的是《个人所得税法》中的税率,那么在计算时就应该遵守税法中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严谨的计算办法应该是按税率表逐级累进,如果采用速算扣除数来简化计算过程,就应该保证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显然采用月度速算扣除数计算的结果是不一致的,应该采用年度速算扣除数。因此,为避免误读和混乱,应纠正这一明显错误,并以立法形式予以明确,即使将计算公式调整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从道理和逻辑上也比现行计算公式说得通。

三、对我国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改革建议

年终奖纳税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质是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年终奖纳税现行规定存在的诸多问题,违背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违背了税收的立法精神和政策导向作用,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调整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

从短期看,应将现行规定中关于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纳税规定调整为:“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可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然后以其商数及适用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后,再乘以12个月,即为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应纳税额。”也就是将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调整为“应纳税额=(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12×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2”。这种方法,可以完全有效避免“多劳不能多得甚至少得”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消除对工资薪金收入较低者的税收不公平,也使高收入者方便计税,明明白白纳税,有利于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的良性循环,既遵守了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及奖金按月计税的征收制度,又体现了个人所得税鼓励勤劳致富、调节高收入的政策。以第七级的临界点为例,如果按照调整后的计算公式,年终奖为420000元的纳税人年终应纳税额为92940元[(420000/12×25%-1005)×12],而年终奖为420001元的纳税人年终应纳税额为92940.30元[(420001/12×30%-2755)×12],增加一元后税额增加了0.30元,更好地体现了税率设计中超额累进的特点。当然,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与现行方法相比,除年终应纳税所得在18000元以下的纳税人不受该“调整”影响外,其他有年终奖纳税义务的纳税人都将从中受益,显著降低纳税人的年终纳税金额,从而减少政府当期的税收收入。但从根本上看,这符合大众民意,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税收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在累进税制下,个人所得税必然会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源源不断的增长,同时因税负减轻,偷逃税款的人少了,纳税的人多了,国家税收总体上可能还是增加的。

(二)全面实行“按年计算、综合征收”的科学征管办法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无不实行综合征收制,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分项征收制必然要向综合征收制过渡,因此,从长期看,应真正贯彻“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本着以人为本,从平等权、生存权考虑,年终奖计税方法应平均摊入所属各月,将归属到各月的奖金、加薪同当月份的工资、薪金合并计算,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在综合征收制度下,对个人工资、薪金及奖金收入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多退少补,不会存在年终一次性取得属于全年所得收入如何纳税的难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税收筹划、加大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实行“按年计算、综合征收”的科学征管办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建立有效的收入监控体系,启用与居民身份证号码相联系的个人税务代码,进行“纳税人经济身份”认定,建立纳税人档案资料,对个人收入实行全面监管并进行收入跟踪调查,实现税务网络与金融、工商等部门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对个人收入的全员管理,从而保证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作用的充分发挥。第二,国家税务管理部门应正视收入税基的修订问题,由于制度设计及征管上的缺陷,我国个税的结构主要以工薪阶层的工资收入为主,而对于其他非工资收益,如资本利得、福利收益等却往往难以或不加征管,这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设计不但没有起到抑制贫富分化的作用,反而加快了富人财富聚集的速度。第三,对低收入者实行工资年薪制,年薪制征税不但可以避免同样收入的纳税人由于工资发放的方式不同而出现的纳税差异,也能使纳税人充分地享受纳税免征额的优惠政策,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实实在在地降低低收入者的税负,真正发挥个税的收入调节作用。第四,对于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后,高收入者税负增加过多的问题,可考虑适当调整所得级次和税率,使这部分人群的税收负担适当降低或维持原有水平。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4篇

[摘要]为了激励员工,单位一般都会在年末发放年终奖,但由于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如果年终奖发放不当,可能不但无法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效应。文章从个人所得税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了年终奖发放不当造成的负效应,并从员工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角度,提出了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思路。

[关键词]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26

年终奖是年末永远的话题,对一部分人来说,年终奖占年收入的比例较大,尤其是一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看着几位数的年终奖心情自然欢喜,但高额的个人所得税也让部分人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特别是业绩明明比别人好,名义上的年终奖也要高,但实际拿到的年终奖反而比别人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年终奖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消极影响。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如何合理发放年终奖,避免员工承担不必要的税负,使年终奖真正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也是领导和会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1“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纳税人取得的年终奖应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1)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年终奖,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根据“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在发年终奖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目前为3500元),应将“年终奖”扣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方法确定年终奖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2)将雇员当月取得的年终奖,按以上所述方法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为:

(1)雇员当月工资薪金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的:

应纳税额=年终奖×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雇员当月工资薪金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的:

应纳税额=(年终奖-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1]王琳和张宏都为甲公司销售人员,王琳2014年12月取得应税工资收入5000元,另发放年终奖金48000元;张宏2014年取得应税工资收入3000元,另发放年终奖24500元。计算王琳和张宏2014年12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1)王琳2014年12月应纳税额的计算:

工资应纳税额=(5000-3500)×3%=45(元);48000÷12=4000元,年终奖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年终奖应纳税额=48000×10%-105=4695(元);王琳2014年12月应纳税额=45+4695=4740(元)。

(2)张宏2014年12月应纳税额的计算:

工资小于3500元,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24500-(3500-3000)]÷12=2000(元),适用10%的税率和105的速算扣除数,年终奖应纳税额=[24500-(3500-3000)]×10%-105=2295(元);张宏2014年12月应纳税额=2295元。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位纳税人,该计税方法只允许使用一次。

2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影响,“年终奖”在员工激励方面可能会带来负效应

21问题的提出:高校超课时费的发放

笔者在高校工作,一般高校有年最低课时的要求,超过最低课时的,按每节课一定课时费计算超课时费,一般是一个学年计算一次。假设某高校一位教授的月应税工资、薪金所得为8000元,计算出超课时费为12000元,同时学校准备发放年终奖3000元,目前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超课时费随12月工资一起发放,年终奖单独发放;

方案二:超课时费平均到三个月随工资一起发放,年终奖单独发放;

方案三:超课时费作为年终奖发放。

从教师税收负担的角度,应如何发放年终奖最好呢?

(1)方案一超课时费应纳税额的计算:

如果没有超课时费,当月应纳税额=(8000-3500)×10%-105=345元;

如果超课时费和当月工资一起发放,当月应纳税额=(20000-3500)×25%-1005=3120元;导致多缴纳个人所得税=3120-345=2775元,为超课时费承担税额。

(2)方案二超课时费应纳税额的计算:

工资应纳税所得额=8000-3500=4500元,正好在税率为10%对应区间的最大值,如果每个月应纳税所得额再增加,增加部分的税率就需要按20%的税率计税,超课时费分三个月平均发放,每个月发放4000元,在税率为20%的区间内,所以超课时费应纳税额=12000×20%=2400元,比方案一少纳税375元。

(3)方案三超课时费应纳税额的计算:

如果将超课时费作为年终奖发放,年终奖共发放12000+3000=15000元,由于15000÷12=1250元,则适用税率为3%,超课时费应纳税额=12000×3%=360元,比方案二少交税2040元,比方案一少交税2415元,几乎接近年终奖3000元。

年终奖原本和一年的业绩有关,国税发〔2005〕9号对年终奖的特殊规定,就是为了避免年终奖和当月工资合并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所导致的税收负担过重现象。但目前有部分高校是将超课时分几个月随工资平均发放,加重了税收负担,使得本就不多的超课时费又部分缩水。在年终奖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超课时费作为年终奖发放,但年终奖的发放金额不要超过临界点18000元,超过18000元的部分可以平均到几个月随工资发放。

22“年终奖”的计税方法会导致年终奖的“多给少得”

目前年终奖的计税方法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超过临近点,年终奖就需要全额按照更高一档的税率计税,近似于全额累进(因为速算扣除数会增加,但增加的金额远远不足以抵消因税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税额),导致多拿1元年终奖,可能会多交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的税。经计算,发18001元比18000元多纳税11541元;发54001元比54000元多纳税49502元;发108001元比108000元多纳税495025元;发420001元比420000元多纳税192503元;发660001元比660000元多纳税3025035元;发960001元比960000元多纳税8800045元。所以有人说:“宁愿少拿一千,不愿多拿一元。”

[例2]高萌和李晓都为某公司的销售人员,2014年12月取得应税工资、薪金所得都为5000元,根据当年业绩考核情况,高萌应发年终奖54000元,李晓应发年终奖60000元。

两人的工资没有区别,应纳税额和实发工资都一样。工资应纳税额=(5000-3500)×25%=45元,实发工资为5000-45=4955元(不考虑其他影响)。但年终奖应纳税额会有很大差异。

高萌的年终奖:54000÷12=4500元,适用10%的税率和105的速算扣除数,年终奖应纳税额=54000×10%-105=5295元,高萌税后实得年终奖=54000-5295=48705元。

李晓的年终奖:60000÷12=5000元,适用20%的税率和555的速算扣除数,年终奖应纳税额=60000×20%-555=11445元,李晓税后实得年终奖=60000-11445=48555元。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虽然李晓的业绩较好,名义年终奖比高萌高出6000元,但扣除所得税后,实际拿到的反而少了150元,实发年终奖无法反映员工业绩的好坏,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作为领导和会计人员,应合理安排年终奖的发放时间,使员工尽可能避免承担不必要的税负,使年终奖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

3“年终奖”税收筹划案例

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思路,主要是依据年终奖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只能使用一次的规定,利用临界点,寻找工资、奖金增减变化平衡点,合理确定年终奖发放数额,把年终奖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以年终奖的形式单独发放,另一部分以月奖、季度奖、半年奖等形式并入工资发放。

[例3]张琳为甲公司销售经理,其年收入由两部分构成,月应税工资、薪金所得为10000元,根据部门业绩情况确定奖金的多少。2014年,根据考核结果,张琳的全年奖金为120000元。张琳的奖金应该如何发放呢?目前,有很多单位主要采用年末全部作为年终奖发放、在次年的前几个月平均发放或者按季度考核,作为季度奖发放等形式。假设目前甲公司准备在下列两种方案中进行选择:

方案一:2015年1月,120000元全部作为年终奖发放。

此方案应纳税额的计算如下:

120000÷12=10000元,适用税率25%,速算扣除数1005,年终奖应纳税额=120000×25%-1005=28995元;2015年12个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10000-3500)×20%-555]×12=8940元;2015年全年合计应纳税额=28995+8940=37935元。

方案二:将2014年的年终奖在2015年的12个月随工资平均发放,即每个月随工资发放10000元年终奖,每个月应税工资、薪金所得为20000元。(如果按季度发放或分几个月平均发放,应纳税额会更大,为了简化计算,设计为平均12个月发放。)

2015年全年合计应纳税额=[(20000-3500)×25%-1005]×12=37440元。

由于张琳的工资比较高,税率已达到了20%,所以简单地将年终奖平均到每个月发放,对应纳税额的影响不会很大,从计算结果也可以看出,方案二的应纳税额合计比方案一仅少了495元(37935-37440元),而且方案一在2015年1月就拿到了所有的年终奖,用年终奖进行投资,取得的收益应该会大于495元,所以上述两种方案都不是最好方案,应重新设计年终奖的发放方法。120000元到底应如何发放,才能使所交的个人所得税最少,又不违反税法的规定呢?由于年终奖超过临界点,税率就提高一档,所以,年终奖的发放金额应找临界点,超过临界点的分到各月或作为季度奖发放,两者如何划分,还要看目前工资适用的税率高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方案中,也可以将作为年终奖发放的金额扣除后金额平均到每月发放,不影响应纳税额,但为了达到节税又能尽早发放的目的,所以做了下述安排。

新设计方案一:120000÷12=10000元,适用税率25%,速算扣除数1005,比25%低一档的税率为20%,对应的临界点为9000元,9000×12=108000元,此时适用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555,需要平均到每月发放的年终奖还有120000-108000=12000元。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10000-3500=6500元,对应的税率为20%,该税率对应的区间为(4500,9000],9000-6500=2500元,为了保证税率不再提高,平均到每月发放的年终奖不应超过2500元,12000=2500×4+2000。所以设计方案为:108000元作为年终奖单独发放,2015年1―4月每月年终奖2500元随工资一起发放,5月2000元年终奖随工资一起发放。

年终奖应纳税额=108000×20%-555=21045元;全年工资应纳税额=[(12500-3500)×20%-555]×4+[(12000-3500)×20%-555]+[(10000-3500)×20%-555]×7=11340元;

2015年全年合计应纳税额=21045+11340=32385元。通过重新安排年终奖的发放时间,应纳税额比原方案一少了5550元,比原方案二少了5055元。

新设计方案二:虽然上述方案的税负已经大大降低,但考虑到比20%低一档的税率是10%,中间的差距为10%,所以可以进一步考虑,年终奖是否可以再多向每个月平均一点。税率为10%时的临界点为4500元,4500×12=54000元,此时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如果按54000元发放年终奖,需要平均到每月或作为季度奖发放的年终奖还有120000-54000=66000元。此时每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10000-3500=6500元,对应的税率为20%,9000-6500=2500元,如果每月随工资发放2500元,可再发放2500×12=30000元,还剩余36000元,更高一档税率对应的区间为(9000,35000],35000-9000=26000元,所以26000元可以在1月作为季度奖发放,剩下的10000元在4月作为季度奖发放。所以设计方案为:54000元作为年终奖单独发放,2015年1月发放季度奖26000元,4月发放季度奖10000元(季度奖和本月工资合并作为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每月随工资发放2500元。

年终奖应纳税额=54000×10%-105=5295元;1月应税工资、薪金所得=10000+2500+26000=38500元,4月应税工资、薪金所得=10000+2500+10000=22500元,其他月份应税工资、薪金所得=10000+2500=12500元,全年工资应纳税额=[(38500-3500)×25%-1005]+[(22500-3500)×25%-1005]+[(12500-3500)×20%-555]×10=7745+3745+12450=23940元;则全年合计应纳税额=5295+23940=29235元。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新设计方案二交的税最少,比新设计方案一又少交税3150元。

4“年终奖”税收筹划思路总结

在工资薪金和奖金总额不变的前提下,把工资薪金和奖金进行合理分配,可以实现节税的目的。如果年工资、奖金总额相对固定,且工资和奖金的分配不受限制,则仅从员工个人所得税负担考虑,可以按表2进行工资和年终奖的分配:

如果工资相对固定,但年终奖需年终考核后才能确定的,也可以参照上表确定年终奖的发放金额,剩余的平均到下年每月发放,或参照案例思路,部分平均到每月发放,部分作为季度奖等奖金发放。

参考文献: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年终奖; 计征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是目前我国在征的17个税种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的三个税收法律(其他14个税种多以国务院暂行条例的方式颁布),享有的法律级次最高。但近些年来,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饱受社会争议甚至诟病,刚刚过去的2011年,网上热议的年终奖个税“多发1元多纳千元”现象更是将个税推向风口浪尖,这一现象和个税在税法中的地位不相匹配。造成该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现行年终奖个税的计算和征收方式,笔者认为年终奖个税计征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税法中关于全年一次性奖金(俗称年终奖)纳税规定

根据《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法[2005]9号)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1.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2.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1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二、现行年终奖个税计征方式的弊端

(一)计算方法存在逻辑矛盾

其一,按照国税法[2005]9号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既然将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的所得,理论上应该按一个月的所得计算个税,但在计算方法上,却将年终奖除以12个月确定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这在理论上难以讲通,这种“伪分摊”的计算方法,让大多数纳税人误以为现行税法是将年终奖分摊到全年12个月中计算交纳个税。笔者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遇到不少同事和朋友,大多数人不知道年终奖所得如何计算交纳个税,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年终奖要分摊到各月纳税,这其实是由于现行计算方法的“伪分摊”误导所致。其二,按照国税法[2005]9号规定,如果纳税人当月应税所得低于费用扣除额,先拿年终奖与发放当月应税所得和费用扣除限额的差额相减,然后再除以12个月确定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个税。先不说这样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否合理,仅从实际结果来判断,年终奖(往往数万元)减去这个差额(区区几百元)会对税率的确定有多少影响呢?其三,计算年终奖应纳税额时减除的速算扣除数完全照搬每个月工薪所得计算应纳税额时减除的速算扣除数,这样计算既缺乏逻辑依据,实际结果又同“其二”一样对年终奖应纳个税影响甚微。

(二)计算结果出现纳税“盲区”(即年终奖发放数落在“盲区”内会出现多发少得的现象)

根据新修订的个税法,新的“盲区”共有六个,分别是[18 001元,19 283.33元]、[54 001元,60 187.50元]、[108 001元, 114 600元]、[420 001元,447 500元]、[660 001元,706 538.46元]、[960 001元,1 120 000元]。如果年终奖发放刚好落在“盲区”内,即会出现多发少得的现象。

案例一,以第一个“盲区”[18 001元,19 283.33元]为例,如小李2011年12月工资应税所得超过3 500元,如果当月发放18 000元年终奖,对应税率是3%,应纳税540元,税后可以拿到17 460元。但如果年终奖增加1元到18 001元,对应的计税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元,应纳税上升到1 695.10元,结果,税后能拿到的年终奖只有16 305.9元。也就是说,多发1元年终奖会导致税后少得1 154.1元。

案例二,以第二个“盲区”[54 001元,60 187.50元]为例,假设甲、乙2011年12月工薪应税所得超过3 500元,甲的年终奖为54 000元,其对应税率是10%,应纳个税5 295元,税后收入48 705元;乙的年终奖为54 001元,由于对应计税税率达到20%,其应纳税为10 245.20元,结果税后年终奖只有43 755.80元——也就是说,乙虽然比甲年终奖多发1元钱,最后却比甲少拿4 949.20元,而这笔钱买一个iphone4足够了。

(三)发放方式影响纳税人当年应纳税额

为便于分析,本文以下案例不考虑工薪所得中的免税所得(如代扣的社保等),实发数即为应税所得。

案例三,假如小李2011年全年应税所得为78 000元,在两种不同的发放方式下,各月应纳税额如表1、表2。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6篇

一、“分红”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分析

公司若用“分红”的方式回报在职自然人股东,就要按20%的税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又因这笔“分红”是在企业所得税税后列支的,这20%的个税就属于税后税,造成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重复纳税(如图1)。为了方便讨论,我们首先假定:“分红”是指公司用税后利润给股东进行分配,我们所讨论的都是现金的分配;分红账面数是指没有扣除个人所得税的“分红”,分红净额是指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分红”余额;税前分红数是指依据企业所得税税后的分红账面数,倒算出的企业所得税税前的金额。

1.“分红”案例讨论

我们首先用具体的数字来探讨“分红”的联合税负和联合税负率。案例如下:

老李为某公司在职自然人股东,该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老李从公司取得“分红”,扣除个人所得税后,拿到手的分红净额为12元,按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倒算,公司给老李分红的账面数为15元[12÷(1-20%)],差额为扣除的个人所得税税款3元(15×20%=3)。

因“分红”是在企业所得税税后列支,按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倒推,这15元的分红账面数就推为税前分红数20元[15÷(1-25%)]。由此看出,老李取得的12元分红净额,公司要承担5元(20-15)的企业所得税。

以“分红”方式奖励老李12元,公司需要承担的联合税负为8元(个人所得税3元+企业所得税5元)。公司的联合税负率为2/3(8÷12)。

2.“分红”联合税负的通用公式

由于企业所得税主要有25%和20%两档税率,自然人股东的“分红”数额又高低不同,一个个计算公司因“分红”而承担的联合税负比较麻烦,我们就推导并验证“分红”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通用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变量用字母表示如下:分红账面数和税前分红数分别用 和 表示;个人所得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用r和R表示,个人所得税税额和企业所得税税额分别用F(r)和F(R)表示;联合税负用F(Y)表示。同时假设:分红净额为Y元。

根据图1,“分红”的联合税负率公式构建过程如下:由确定的分红净额倒推出分红账面数,再由分红账面数倒推出税前分红数。最后根据税前分红数与分红账面数分别计算出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

公司给一个在职自然人股东支付Y元的分红净额,依据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倒算出公司回报该自然人股东的分红账面数为:

分红账面数=分红净额÷(1-20%) (1)

这其中包括了公司必须按20%的税率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分红账面数×20%

通过代入公式(1),个人所得税的公式表达,即为:

(2)

(2)企业所得税

股东拿到的税后所得为Y元,公司所要为之承担的总成本(联合税负+人力成本),不但要从分红净额,倒推出分红账面数,还要依据分红账面数,倒推出税前分红数,这个税前分红数,就是公司为分红净额Y元所承担的总成本,计算公式为:

税前分红数(总成本)=分红账面数÷(1-企业所得税税率) (3)

这其中包括了公司交纳的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税前分红数×企业所得税税率

结合公式(3),企业所得税用公式表达,即为:

(4)

(3)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

综上所述,公司为了让自然人股东能够拿到分红净额Y元,要承担的联合税负为:

联合税负=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结合公式(2)和(4),联合税负用公式表示,即为:

(5)

由此推出公司的联合税负率为:

联合税负率=联合税负÷分红净额

结合公式(5),联合税负用公式表示,即为:

(6)

二、“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分析

“年终奖”与“分红”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点:

一是“年终奖”的发放数额有限制,如果不超标,公司可将“年终奖”视同工资薪金对待,依据税法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是所适用的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是累进制的,从5%到45%,各档税率所带来的纳税成本存在差异。

为了方便讨论,首先假定:“年终奖”是指公司在年末一次性支付给员工的奖金,我们所讨论的奖金为现金;年终奖账面数是指没有扣除个人所得税的“年终奖”;年终奖净额是指扣除了个人所得税的“年终奖”。其流程如图2所示:

1.“年终奖”案例讨论

老张是某公司在职自然人股东,该公司平均工资为2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2月份老张拿到扣完个人所得税后的年终奖净额13525元,他当月的账面工资额为2000元。

根据年终奖净额13525元,对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500<[年终奖账面数-(工资起征点-工资扣除基数)]÷12≤2000,查到老张当月适用1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我们依据下列公式:

13525=年终奖账面数-{[年终奖账面数-(2000-2000)]×10%-25}

得到老张拿到的年终奖账面数15000元,其中1475元(15000-13525)是公司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假设国家规定(相关限制政策尚未出台,但肯定会有限制):公司给自然人股东的年终奖账面数大于公司平均工资的5倍时,超出的部分不允许税前扣除。因此老张有5000元超标(超标部分的“年终奖”=年终奖账面数-公司平均工资×5)。按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公司就要为超标部分承担1250元(5000×25%)的企业所得税。

综合考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老张领到的13525元的年终奖净额,公司要承担的联合税负为2725元(1475+1250),联合税负率约为20%(2725÷13525)。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肯定:公司给老张发放的年终奖净额(在个人所得税税率适用10%、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超标5000元的前提条件下),比给他相同数额的分红净额划算,因为在这个条件下,“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小于“分红”的联合税负率2/3。

如果公司给老张发放的年终奖账面数不是15000元,而是150000元,那么,加上他当月的工资,其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就会大大提高;又如果公司发放给老张的年终奖账面数的超标部分不是5000元,而是50000元,甚至是500000元,那么,必须在企业所得税税后列支的部分就会大幅度增加,公司“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就不一定比“分红”的联合税负率低了。

2.“年终奖”联合税负的通用公式

我们现在对照个人所得税税率,结合20%和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讨论“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

先就“年终奖”通用公式中所需用到的相关变量,用字母表示如下:年终奖净额和年终奖账面数分别用 和 表示;用W表示自然人股东当月的账面工资额;联合税负用 表示;用t来表示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年终奖”比例。 、 、 、 、 表示的含义见表1。工资的起征点与工资扣除基数相减后的余额,我们将其定义为“工资扣除数”。在计算年终奖的计税基础时,与工资的起征点相减的数值,我们将其定义为“工资扣除基数”,表示为:

(7)

根据图2,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公式构建过程如下:根据事先确定的年终奖净额估计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倒推出年终奖账面数,并计算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和超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第一步,确定表1中所对应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年终奖账面数-(起征点-工资扣除基数)]÷12(8)

第二步,确定用分红净额表示的个人所得税公式。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基数、其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速算扣除数就自然确定了。例如,自然人股东“年终奖”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24000元,计税基数则为2880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额”×12),对照表1,这“全月应纳税所得额”(24000元)介于20000~40000元之间,那么,该自然人股东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就是25%,速算扣除数为1375元,通过计算该自然人股东的个人所得税为70625元,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计税基础×个人所得税率-速算扣除数(9)

计税基础=全月应纳税所得额×12 (10)

结合公式(8)、(9)和(10),个人所得税,用公式表示,即为:

(11)

因为自然人股东税后得到的年终奖净额与年终奖账面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年终奖净额=年终奖账面数-个人所得税

用年终奖净额表示的年终奖账面数的公式如下:

(12)

将公式(12)带入公式(11),用年终奖净额表示的个人所得税的公式,则如下:

(13)

(2)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司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包括奖金)支出,准予扣除。

根据这个规定,“年终奖”的发放金额若在合理范围内,是准予在税前扣除的,这就不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但超标的部分,不能在税前扣除。

在通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用t来表示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年终奖”比例(即超标的比例)。所以,公司发放“年终奖”给自然人股东时,在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R的情况下,超标部分要承担的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年终奖超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年终奖账面数×超标的比例×企业所得税税率

通过带入公式(12),企业所得税用公式表示,即为:

(14)

(3)“年终奖”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确定

“年终奖”的联合税负=个人所得税+超标部分企业所得税

通过带入公式(13)和(14),“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用公式表示,即为:

(15)

由此推出,公司联合税负率公式为:

且(16)

三、“分红”和“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比较

将25%和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各档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别带入公式(6)和(16),得到表2: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分红”的联合税负率分别为2/3和9/16;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大于25%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小于2/3;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大于20%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小于9/16。

比较表2中的各个联合税负率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在25%和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下分别对应了一个需要优化的区间。

需要筹划的区间一: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及其以上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高于“分红”的联合税负率;

需要筹划的区间二: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及其以上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高于“分红”的联合税负率。

如果公司单独用“年终奖”来回报自然人股东,所发放的年终奖账面数,使得自然人股东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落入上述两个需要优化的区间时,则公司的回报方式存在纳税优化的空间。

四、基于“分红”与“年终奖”的激励方案优化

1. 讨论个案的优化

老刘是某公司的自然人股东,该公司的平均工资为8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2月份老刘在公司的账面工资额为12000元。12月份公司准备奖励老刘500000元(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公司尚未确定采用“分红”还是“年终奖”的方式发放。

如果公司单独发放“年终奖”奖励老刘,那么用估计的年终奖账面数,比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老刘适用3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已经落在了需要优化的区间中。那么这笔钱公司单独采用“年终奖”的方式发放给老刘,不是最优方案,从减轻公司的联合税负考虑,可以采取“年终奖”与“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发放。

首先调整年终奖净额所对应的年终奖账面数,把适用的3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正好降到25%,即将老刘因“年终奖”而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基数(年终奖账面数与工资扣除数的差额)除以12个月,分摊到每月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的“全月应纳税额”正好是40000元(彻底用足25%的税率)。

因为老刘的当月工资大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工资扣除基数为2000元,工资扣除数为0),依据年终奖净额的计算公式(12),这500000元的奖励净额,通过“年终奖”发放的数额,即老刘拿到手的年终奖净额调整为361375元。剩下的钱,公司则应按照“分红”方式发放,金额为138625元(500000-361375)。

将相关的数据代入“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公式(16)中,即可得到,公司以“年终奖”回报老刘,所承担的联合税负为:

公司以“分红”回报老刘,所承担的联合税负为:

因此该优化方案总联合税负为:

优化方案的联合税负率为:

而单独发放“年终奖”,用公式(16)计算,单独发放“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为:

比较得出,单独发放“年终奖”( 联合税负率为 0.786),或者单独“分红”( 联合税负率为2/3,即0.667),都没有把两种方式结合发放划算(联合税负率为0.642)。

公司单独以“年终奖”奖励老刘,联合税负为:393000元(0.786×500000),即“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股东的税后所得。

公司单独以“分红”奖励老刘,公司的联合税负为:333333元(2/3×500000,即“分红”的联合税负率×股东的税后所得)。

在保证老刘拿到手的税后所得固定为500000元的前提下,优化方案较单独发“年终奖”节税71958.3元(393000-321041.7),较单独“分红”节税12291.3元(333333-321041.7)。

2.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的纳税方案优化

第一步,将全部奖励额都假设用“年终奖”发放,并参照表3确保不存在激励无效区间。以下用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激励无效区间。

某公司准备用“年终奖”回报两个在职自然人股东,老吴和老徐,两人当月工资都超过起征点2000元(两人的工资扣除数为0)。公司打算给老吴年终奖账面数60000元,给老徐年终奖账面数63000元。通过计算得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里所对应的“全月应纳税额”项目,老吴为5000元(年终奖账面数与工资扣除数的差额÷12个月),老徐为5250元。因此,老吴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5%,老徐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计算得到老吴的个人所得税为:60000×15%-125=8875(元)

老吴的年终奖净额为:60000-8875=51125(元)

计算得到老徐的个人所得税为:63000×20%-375=12225(元)

老徐的年终奖净额为:63000-12225=50775(元)

可以看到,年终奖账面数老吴比老徐少了3000元,但是扣完个税后,老吴拿到手的年终奖净额比老徐的多了350元。因此老徐的年终奖账面数处在了激励无效区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激励机制中没有考虑税收的因素,使得63000元处于15%和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的临界位置。

类似的临界位置在每相邻两档个人所得税税率之间都会存在。在考虑“年终奖”的数额时,并非越高越好,要考虑纳税所得及税率的级次变化,否则在发放的“年终奖”略高于临界值时,增加的“年终奖”尚不足以弥补增加的个人所得税税负。通过计算,可以测算出各档个人所得税税率下“年终奖”激励无效的区间。

假设月薪已超过2000元,“年终奖”账面数为 ,第一个临界点处:

即5%和1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所需要自然人股东承担的个人所的税是相同的情况,可以推算出:

其他临界点的情况以此类推。归纳得出:当“年终奖”处于税率变化的临界点时,应选择低于临界点的标准,具体见表3。一般公司的“年终奖”发放都根据考核确定,不能随意改变应该奖励的数额,所以应将年终奖账面数调低的部分以“分红”的形式发放。

第二步,试算。如果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在需要筹划的两个区间中,那么方案已为最优,不需要进一步筹划;否则,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拆分奖励额。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年终奖账面数应分别分配为: ; ,年终奖净额应分别分配为: ; 。即确保“年终奖”用足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时,确保其用足2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时,确保其用足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剩下的金额通过“分红”的方式发放。

五、结论及建议

1. 奖励净额确定的筹划

筹划思路:不改变奖励净额,改变奖励方式,使得公司的联合税负率小于相应情况下单独“分红”的联合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筹划方式具体见表4。

2.奖励账面数额确定的筹划

筹划思路为:不改变奖励的账面数额,改变奖励的发放方式,使得企业所承担的联合税负率最小。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分别应采用的筹划方式具体见表5。

3.建议

(1)建议先确定税后自然人所得净额,然后选用级次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试算,倒算出账面数。防止税前金额盲目选取,使得账面数正好落入临界范围,造成账面数高而税后所得低的无效激励现象。

(2)分配奖励额时,建议做好联合税负率的测算和控制工作。

(3)如果公司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不是20%和25%,“年终奖”和“分红”的发放额度受限,那么公司在“选用”上述优化方案时,应修改标准值,以求联合税负相对最小。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无效区间;税收筹划

1 引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 号)规定:全年一次性奖金(以下俗称年终奖)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2011年9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实施,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如何在不违背税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纳税筹划,减轻个人税收负担,保证企业与员工利益最大化,成为摆在企业和员工面前的重要问题。

2 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计算规定

2011年6月30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号)规定,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从原来的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并将原来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1级税率为3%。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其对应税率及速算扣除数如表1。

个人取得的年终奖属于工资薪金收入的范畴,应根据税法对工资薪金所得的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年终奖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

(1)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3500元)时: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3500)时: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3 500-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 年终奖发放的无效区间

由于工资薪金类所得在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时,不同月份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着不同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而年终奖是以除以12 后的所得确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与总额相对应,这就会出现相邻区间奖金总额相差很少而税负相差很大的现象。

例如:张某与李某平时每月均为收入3500元,2011年张某年终奖为17988元,李某年终奖为18012元,分别计算张某与李某年终奖所负担的个人所得税。

解析:根据年终奖计算公式,张某取得的年终奖总额为17988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 ,张某年终奖所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为539.64元,税后所得为17448.36元。李某年终奖总额为18012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105,李某年终奖所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为1696.2元,税后所得为16315.8元。可见,李某年终奖仅比张某高出24元,承担的所得税却比张某高出1156.56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计算年终奖时涉及到不同税率的临界点,这些处于临界点附近的年终奖总额虽相差不多,但其所负担的税收却差异甚大,即在临界点附近会产生“多发少得”现象。这些临界点的计算非常简单,只要按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各级税距的上限乘以12即可得出。这些临界点分别为18000元、54000元、420000元、640000元、960000元。不过,这种临界点附近“多发少得”的现象在奖金增加幅度大到一定数额(或称“平衡点“)时又会消失,重新回到奖金增加的幅度大于纳税额提高的幅度的状态。笔者对平衡点进行了测算。以年终奖为18000元为例, (1―0.03)×18 000=(1―0.10)X+l05,其中X为平衡点,计算可得X=19283.33元。其含义为奖金税前收入在1 8 000~1 9 283.33元间任意数的税后奖金都小于税前收入18 000元税后奖金17 460元。同理,这样的区间还有:54000~60187.50元等。在这些区间内,企业增大发放年终奖的数额,不但不会使员工税后所得增加,相反,还会使员工的税后所得减少,损害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这些区间为年终奖发放的“无效区间”。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一方面是税法规定对个人取得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同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适用的税率为累进税率,而计算年终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时速算扣除数只允许扣除一次,实际上相当于年终奖只有1/12适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其他部分都适用全额累进税率,而速算扣除数是根据税率表计算出来的,不同的税率表可以计算出不同的速算扣除数。当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其除以12的商数来确定税率时,速算扣除数就需要重新计算,而不能再沿用根据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表计算出来的速算扣除数。

4 年终奖的纳税筹划

由于现行年终奖临界点个人所得税税率规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单位可以对年终奖方案进行筹划,充分利用临界点以达到节税目的。结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以下筹划方法。

(一)注意避开“无效区间”。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有七档,因此每个临界点与平衡点之间形成了6个“无效区间”,分别为18,000~19,283.33 元、54000~60187.50元、108 000~ 1 14533.33元、420000~447571.40元、660000~706 538.50元、960 000~1 1 20 000元,企业在发放年终奖时应注意避开这6个“无效区间”。

(二)企业也可做好工资、年终奖之间的调节平衡,将年终奖与月工资统筹安排,以期最大限度的减轻个人税收负担。在确定两部分的比例时,企业应充分利用不同税率的临界点,适当降低年终奖,增加月工资,使工资和年终奖都处在相对低税率的区间内。

(三)股份制企业可以选择为职工配股。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而当年终奖数额超过35000元时,适用税率即为35%以上,要比股息、红利税率高出很多。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谢德保. 年终奖计税方法的优化[J].财会月刊,2012(5)

作者简介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8篇

一、研读国家法律法规

单位的薪酬管理员在制定薪酬管理体系时,很少考虑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或者是对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知之甚少,只注重员工税前的收入,忽略了员工到手的收入。而到手的收入才是员工可支配的。因此,薪酬管理员要研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适合本公司的薪酬体系,减轻员工的纳税负担,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优化薪酬管理体系

1.增加住房公积金在薪酬体系中的比重住房公积金是职工及所在单位每月按一定缴存比例缴存在个人公积金账户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可用于购房、建造、翻建、大修住房、租房、治疗重大疾病等方面,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低于商业性贷款,单位也要为职工缴纳一定的金额,具有很好的福利性。住房公积金可从个人应税所得中扣除,减少了个人的纳税负担。有的单位为了节约人工成本,不给员工缴公积金,这是不对的。按现行政策,城镇职工所在的单位,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要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否则,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其实,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基础上,单位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可减少税负,增加职工的总收入。举例说明如下:例1:某公司是一家清洁能源企业,预计2015年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公司决定中层管理人员的年薪达到90000元,该公司制定如下方案可供选择(假设不考虑其他保险和资金时间价值):方案一:月均工资7500元;方案二:月均工资6000元,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1500元,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1000元。分析:方案一:个人所得税全年负担=[(7500-3500)×10%-105]×12=3540元,月净收入为7205元;方案二:个人所得税全年负担=(6000-3500-1000)×3%×12=540元,月净收入5955元(含公积金个人负担部分);方案二和方案一相比,月净收入减少1250元,但加上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全年净收入增加3000元,全年税负降低3000元,而单位负担的人工成本不变,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方案二比方案一对职工有利。

2.合理制定月工资和年终奖的结构现代企业的薪酬体系多实行绩效工资制,工资总额由月工资、半年奖和年终奖等构成,年终奖在工资总额中的比重和发放时间不同,税负差异很大。现举例说明如下:例2:某清洁能源公司2015年为中层管理人员核定年薪是15万元,设计如下方案:方案一:月均12500元;方案二:月均7500元,年终奖60000元;方案三:月均8000元,年终奖54000元;方案四:月均10000元,年终奖30000元。分析:方案一:全年个人所得税=([12500-3500)×20%-555]×12=14940元;全年净收入=150000-14940=135060元。方案二:工资部分个人所得税=([7500-3500)×10%-105]×12=3540元,年终奖部分个人所得税=60000×20%-555=11445元,个税合计14985元,全年净收入=150000-14985=135015元。方案三:工资部分个人所得税=([8000-3500)×10%-105]×12=4140元,年终奖部分个人所得税=54000×10%-105=5295元,个税合计9435元,全年净收入=150000-9435=140565元。方案四:工资部分个人所得税=([10000-3500)×20%-555]×12=8940元,年终奖部分个人所得税=30000×10%-105=2895元,个税合计11835元,全年净收入=150000-11835=138165元。备选方案中,方案三最优。可见,相同的收入,薪酬结构不一样,个税的负担也不一样。方案三中,月工资和年终奖在减除费用扣除数后正好位于级数的临界值,这个时候的方案是最优方案。例3:假设某员工12月工资4200元,年终奖有三种方案。方案一:18000元;方案二:18001元;方案三:19283.33元分析:由于12月工资4200元高于费用扣除数,所以12月工资对计算年终奖个税没有影响。方案一:年终奖个人所得税=18000×3%-0=540元,年终奖税后收入=18000-540=17460元。方案二:年终奖个人所得税=18001×10%-105=1695元,年终奖税后收入=18001-1695=16306元。方案三:年终奖个人所得税=19283.33×10%-105=1823.33元,年终奖税后收入=19283.33-1823.33=17460元。方案二比方案一年终奖只增加1元,但是个税却增加了1155元,个人到手的收入减少了1155元。可见,收入较小的变化可能带来税负较大的变化。方案三比方案一年终奖增加了1283.33元,但是个税同样增加了1283.33元,税后收入没有变化,看上去年终奖增加了,而对个人的到手收入没有增加,倒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我们发现年终奖在从18000元至19283.33元之间,个税负担在递增,而税后收入在递减直到和起始点时的相同。可见,年终奖在这个区间出现了无效区间,所以,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年终奖取相同区间的最低点最有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设计薪酬体系时既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又要考虑行业的水平;要同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对企业和职工均有利的薪酬体系,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年终奖 个人所得税 税务筹划

一、从个人所得税税法说起

年终奖2.4万元税后实际收入为21625元,而年终奖2.5万元税后实际收入为21375元,出现这种情况,还得从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说起。

现行个人所得税计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办法,根据应税所得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其中,应税所得=薪金收入-免税收入-费用扣除数。对照表如下:

序号 应税所得 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 节点 年终奖应规避区域 年终奖最佳金额 备注

附表: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避区域对照表 单位:元

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计征方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即先将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奖的当月,雇员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为便于分析,本文仅以此类为分析对象。

二、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应规避区域

具体的案例:如果年终奖6000元,那么6000÷12=500元,根据税法,此时适用税率为5%,速算扣除数为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6000×5%=300元,实发奖金为6000-300=5700元。

假如年终奖提高到6012元,那么6012÷12=501,根据税法,此时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6012×10%-25=576.2元,实发奖金为6012-576.2=5435.8元。

年终奖适用工资薪金所得税率时,每个累进点都是一个 “节点”,年终奖在每个“节点”附近都会出现一个多发不如少发的区域,本文称之为应规避区域。应规避区域计算如下:

第一个节点500元,即年终奖为500×12=6000元时,适用税率5%和速算扣除数0,年终奖超过6000元(附近),适用税率10%和速算扣除数25。保证员工税后收入与节点一致,设此时的年终奖为t,因此有:6000-6000×5%=t-(t×10%-25],解得t=6305.56。因此第一个应规避区域为(60006305.56],同理可依次核算其他应规避区域,结果见上表。

三、12万以上年薪的税务筹划

新《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在此,对年薪12万以上个税筹划进行分析。

年薪制薪金结构应如何合理分配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年终奖)的比例。假设基本薪酬总额为X1+2000×12,绩效薪酬为X2,其中,X1为月度应税所得总额(下同),则年薪为X1+ X2+24000。

方案一:如果月度适用税率和年终奖适用税率均为20%,则意味着X1∈(5000×1220000×12],即X1∈(6万 24万],同理X2∈(6万 24万],此时,年薪总额在6+6+2.4=14.4万以上(扣除社保个人应缴纳部分之后,下同),年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总额T1,则:T1=( ×20%-375)×12+ X2×20%-375=(X1+X2)×20%-375×13。

此计算公式意味着当员工年薪在14.4万以上,在月度工资薪金和年终奖适用税率一样的前提下,虽然他们之间的比例不同,但并不会影响年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总额。

方案二:如果减少月度应税总额X1,使月度工资薪金适用税率为15%,增加绩效奖金X2(此时适用税率仍然为20%,否则年薪将超过24万),年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总额为T2,则:T2=( ×15%-125)×12+ X2×20%-375= X1×15%+ X2×20%-1875,令T236000元,即每月应税所得为3000元以上。

上述分析表明,对年薪在14.4万以上24万以下(收入在此范围的群体较大),每月工资薪金发放5000元(3000+2000,即基本薪酬总额3.6万+2.4万=6万)以上7000元以下,年度缴纳个人所得税更少。方案二比方案一优化。

方案三:如果增加月度应税总额X1,使月度工资薪金适用税率为20%,减少绩效奖金X2,使绩效奖金适用税率为15%,年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总额为T3,则:T3=(×20%-375)×12+ X2×15%-125= X1×20%+ X2×15%-4625,令T3

上述分析表明,当年终奖在6万以下,基本薪酬在8.4万以上 21.4万(19000+24000元)以下时,方案三比方案二优化。

四、结论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资薪金 个人所得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有利于减少纳税支出,减少偷税、漏税行为,就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扣除非税项目收入

根据现行税法,非税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个人按照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休工资、退职费、离休生活补助费、离休工资、;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等等。全面了解员工个人收入中非税收入部分,扣除符合税法规定的项目。

二、工资薪金均衡发放

许多企业年终考核结束后,将年终奖金和福利补助一次性发放,个人所得税计算是按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计算的,收入越高,税率就越高,纳税也就越多。这样,就可能造成发放当月纳税增多的现象。因此,要尽量避免累计一次性发放奖金和补助的现象。可以考虑将按年考核改为按季度考核甚至按月考核,并按月兑现收入,那么,职工的税负就会下降。

【案例1】某企业员工,2012年12月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性收入3200元、年终奖24000元,计算全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工资应纳个税=0

年终奖应纳个税=(24000-300)×10%-105=2265(元)

全年共纳税个税=0+2265=2265(元)

【案例2】若上例中奖金平均到12个月发放,其他条件不变,计算全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工资应纳个税=(5200—3500)×10%-105=65(元)

全年工资应纳个税=65×12=780(元)

可见,分月发放奖金节税2265-780=1485(元)。

但是,当员工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达到起征点以后,将年终奖金或补助分摊到季度或月度发放有时税额会比一次性发放高。

【案例3】某企业员工,2012年12月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性收入6100元、年终奖18000元,分解到每月发放。

工资应纳个税=(6100+18000÷ 12-3500)×10%-105=305(元)

全年共纳个税=305 ×12=3660(元)

【案例4】若上例中奖金平均到12个月发放,其他条件不变,年终奖18000元到年底发放。

工资应纳个税=[(6100-3500) × 10%-105] ×12=1860 (元)

年终奖应纳个税=18000×3%=540 (元)

全年共纳个税=1860+540=2400(元)

可见,年底发放节税3660-2400=1260(元)。

三、提高职工社会保障利

有些企业提供给职工的收入较高,却没有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障性款项和住房公积金等,使得可以税前扣除的项目不能扣除,这就增加了一些税收负担。如果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定将其中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缴纳社会保障性款项和住房公积金等,不仅符合规定,还可以减少部分税收,而且也没有减少企业及个人利益。

四、部分应税收入转化为费用

这些费用可作为企业的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同时,税法规定上又不会作为个人所得处理,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筹划方法。如将直接发放的电话费补助改为话费票据报销、将直接发放交通费改为实报实销交通费、将误餐补贴和差旅费津贴按实际出差天数据实发放等等。

五、适当统筹年终奖税负

计算全年一次性奖金征收个人所得税时,达到税率临界点时,税负会反向变化,多发奖金后适用的税率也提高了,多缴纳的税收要超过多发放的奖金。所以,在发放年终奖金时,应做适当统筹,让职工真正得到政策的实惠。

【案例5】某企业员工,2012年12月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性收入5200元、年终奖 18000元,计算12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工资应纳个税=(5200-3500)×10%-105=65(元)

年终奖应纳个税的计算:18000÷12=1500 (元)

年终奖应纳个税=18000×3%=540(元)

【案例6】某企业员工,2012年12月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性收入5200元,年终奖18001元。计算12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工资应纳个税=(5200-3500)×10%-105=65(元)

年终奖应纳个税的计算:18001÷12=1500.08(元)

年终奖应纳个税=18001×10%-105=1695.10(元)

由此可见,年终奖多1元,个税多缴1155.10元

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有7档,在每个临界点与平衡点之间形成了6个“盲区”。因此,找出每一级税率对应的“盲区”,就能有效地避开“多发少得”的情况,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计算,这6个“盲区”分别为:[18001元-19283.33元];[54001元-60187.50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46元];[960001元-1120000元]。因此,企业在发放年终奖时,适当注意避开个税税率中的几个“盲区”,若发现员工年终奖数额落入“盲区”范围,可与员工沟通,适当减少年终奖,以“舍”来减轻负担;员工也可以适当进行公益性捐赠,既能扶助弱势群体,又能减少部分个人所得税,取得“双赢”的结果,避免出现“企业多给,员工少拿”的现象。

六、劳务报酬与工资薪金转化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 下一篇: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