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

时间:2023-03-20 01:24:02

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1篇

1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税源隐蔽,难以监控

个人所得税在我国被人们看作是“中国税收第一难”,其根本原因是个人收入多元化、隐蔽化,难以监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使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结构日趋复杂。目前个人收入除工资、薪金可以监控外,其他收入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许多隐形收入、灰色收入,税务机关无法监控,也监控不了,造成个人所得税实际税源不清,加之纳税人多、面广、分散、流动、收入隐蔽等,且主要是现金直接支付,可能无帐薄、凭证可查。在这种情况下,税务部门很难掌握其真正税源,以致大量的应税收入悄悄地流失掉了。

1.2公民依法纳税意识难以树立

我国公民依法纳税的观念淡薄,从客观上看是由于我国过去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人们的工资用于生活必需品支出后,所剩无几,没有纳税的资金来源,因而无纳税的条件和意识。随着分配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除基本生活费用外,收入剩余较多,但人们仍没有树立起纳税意识,加之税收处罚的力度和税收宣传的深度远未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严格执法、严厉惩处的措施,以威慑违法者。而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对偷、逃税款的行为虽然也有处罚措施,一般按偷税金额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罚则过轻,同时在税收征管中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往往以补代罚,以罚代刑,致使法律威慑力不强,仅仅触及违法者之皮毛,难以起到惩戒作用。客观上拉大了税收征管与自觉纳税之间的距离。从主观上看,由于个人所得税是个人掏钱交纳的税种,属于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纳税人纳税以后必然导致其收入的直接减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得过且过偷税漏税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畸形的观念对于加强税收征管、推行依法纳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1.3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也是造成税款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1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现阶段目标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税制,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重视实现调节分配和财政收入职能,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将个人所得税建设成为主体税种。

2.2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

促进公平应是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的首要原则。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很突出。我国政府目前确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从理论上说,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所以理当成为调节收入的主要手段。

(2)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当考虑国情。

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必须改变现行税法中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通过与其他国家税法的国际比较及参考各国的成功经验等,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接轨并非意味着“全盘西化”。改革必须适当考虑我国国情,要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水平和征管能力相适应,同时体现一定的超前性,使改革的先进性和税法的稳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既向各国普遍做法靠拢,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

(3)重视发挥财政收入职能。

从所得税的职能角度看,财政收入职能是基础,也是发挥调节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税种收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较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的作用。

3如何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3.1从税制上看应减少税率级次,扩大级距

我国应大大地削减税率级次。在减少级次情况下扩大级距的经济涵义并不在于简化税制,其在税负公平及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我们把最低收入级距列为第一级距。处于较低收入的纳税人数目是大多数,远多于高收入纳税人的数目。这样,如果第一级距的宽度相当大,足够覆盖大多数较低收入的纳税人,从公平的角度考虑,由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波动不足以越过这一级距,从而使不公平现象消失。从财政收入角度来看,由于这一级距相对扩大,而其税率下降幅度较小,从而总财政收入将可能增加。从最高级距来看,由于最高收入级距的纳税人比例和税收收入相对都比较低,而且收入增多多是低收入阶层,而高收入阶层增加收入较难,因而,这一级距的级距宽度和税率的较大程度的变动对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将因为纳税人比例相对较小而减弱。所以,此级距下限可以较大幅度下调或上升,以适应效率、公平原则,而不太影响总税收收入。税率可以较大降低,以体现效率原则,同时高累进税率又能进一步体现公平原则。

3.2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源不清。因此,抓住税源的监控是管好个人所得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我国可参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方法,实行“个人经济身份征”制度,即达到法定年龄的公民必须到政府机关领取身份证或纳税身份号码,两证的号码是一致的,并终身不变。个人的收入及支出信息均在此号码下,通过银行帐号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存储,并和税务机关征税联网,税务部门直接通过其银行自动扣税,使每人的每一笔收入都在税务部门的直接监控之下。同时,也要求每个单位都要在银行开户,并且,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要在银行转帐。这样,就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有效的税务监控机制,促使公民必须依法自觉纳税,使偷税漏税没有可能,逐渐形成人们的自觉纳税意识。

3.3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改善征管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个人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在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树立自觉纳税意识、全国还没有建立自动监控机制的条件下,要求税务机关充实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量,培养一批忠于职守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征管人员,加大个人所得税的检查力度,完善举报制度,进一步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代扣代缴制度,而且,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落实代扣代缴的税源控管上,主动争取税源比较集中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加大税法的宣传、辅导和培训的力度,使纳税意识深入人心,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4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偷逃税款行为

由于对个人收入征税,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因而,尽可能少交或不交税,是司空见惯的事,但主要还是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备和惩罚不够严厉。我国目前偷税漏税情况较为普遍和严重,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和税收罚则太轻。我认为应从经济和法律两方面加大打击力度,加重税收罚则,对一些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的偷税漏税行为除经济处罚外,还应给予较重的刑事制裁,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和大腕明显们的违法行为更要依法查处,公开曝光,使其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只有这样才能净化社会环境,使广大公民在法律的严格监督下,养成自觉纳税的习惯。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2篇

继续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目前的标准是3500元,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月薪收入,从货币数量角度,每年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实际的购买力并没有显著的增加。需要继续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直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继续下调个人所得税税率,目前个人所得税税率太高。目前个税主要是采取分类征收的办法,同时根据不同的收入,实施不同的累进税率,7级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至45%。对于将个税征收改为单一税率(例如在香港,个税采取单一税率,按15%征收),存在不同的争议,本文也不赞成此种做法,改为单一税率后,将会引发更大的纳税不公平。

二、改革个税的可以考虑一些的较为复杂的办法

一是准确定位个税的实际的纳税主体,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初衷。二是个税采用按年征收。现行的个税征收,没有考虑纳税人一年总的所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工形式及劳动所得也呈现多样化,比如某人在某一项所得赚了,在另一个个人所得亏了,不能相互抵扣;或者有的劳动者,每个月的收入并不均衡,存在很大的波动,有些月份收入非常低,而年底或者考核月度的时候非常高,按月征收,只见山峰不见山谷,对这一类型的劳动者非常不公平。贫富差距,体现的是整体收入,而不是单月的收入。相对应的,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税种,应当尽可能从长期和整体收入的角度来度量。三是采用家庭申报制。个人所得税家庭申报(又称家庭税制)是以家庭代替个人作为纳税单位,即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以家庭中夫妻双方共同所得进行联合申报纳税的制度。具有体现社会公平、体现夫妻财产共有性、缩小家庭贫富差距等优势。采用家庭申报制的难点在于,操作难度大,税务征管工作面临挑战,和短期内不易实现等问题。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申报,受到当前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以及诚信程度不高的制约,以家庭为单位收税,目前看来,还有较大的困难。对于采用家庭申报制,本文提出一些新的做法,可供借鉴。也就是将家庭申报制,转化为按个人收缴税款,按家庭申报退税,先收后退的原则。按家庭申报收入,目前存在困难,可能会导致税收收入的流失,因此,可不急于推出按家庭申报收入;但是,合理合法的该减免的税负,仍然是可以减免的。国家税务收入的流失,和纳税人应当享受的税负减免,两者不是一回事,可以分开进行改革,相对独立的操作,达到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合并。在税款的征收方面,如果采用家庭申报收入,则难以监管。可以按照现有的纳税模式,即按照家庭中的每个人的收入所得,各自按月预征收,仍然可以采用劳动者所在单位代扣代缴的方式。也就是保持现有的征收模式不变,先将税款预征收上来。税务机关与相关的部门协同,根据纳税人的申报,做好家庭构成的认定工作,每一个家庭设立唯一的一个家庭税号,全国范围联网通用。建立规范和清晰的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减免项目的认定标准,如赡养老人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支出等,纳税人应当以何种规范进行材料的收集和佐证,相应的减免的标准,都清晰而具体的列出每一个可以操作的单项。在这一方面,可以参照开展的较为成功的各地方“积分入学或入户”等的操作流程。在一些地方,流动务工人员的子女需要取得公办学校的学位,就必须取得一定的积分,积分过程中,哪些项目可以积分,能积多少分,提供哪些材料方为有效,到哪个部门核实,以及在哪里查询核实后的结果及个人的积分情况,都有非常完善的做法,可资借鉴。建立全国联网的家庭申报退税网络平台,做到信息的共享,公正,透明,及时,便捷等;公布办理申报家庭退税的时间段,由纳税人按照每个家庭一个税号,根据家庭情况,对照标准,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按年度申报减税。在实施减税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标准扣减和分项扣减。标准扣减,就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子女数量,赡养老人等固定结构,给予固定的退税,不需要纳税人每年反复申报;分项扣减,就是纳税人根据减税规定,每年分项自行提供相应材料。税务机关核实以后,给予退税。没有申报,则没有减税。此举,调动了纳税人的积极性,可以主动配合税务机关的相关工作。加大家庭申报退税的同时,加大家庭退税申报材料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的申报材料,加大处罚力度。

三、结束语

个人所得税改革,牵涉到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纳税人,是一项覆盖面广的巨大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取得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成功,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突破,如相关部门要加速构建个税改革的征管配套条件,需要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作为保障。税务机关要加强与民政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新闻出版部门等第三方的信息共享,以便核实数据的真实和完整等。改革中存在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提出了个税改革的解决办法,促进家庭申报的征税方式,使我国的个税税收负担更加公平、合理,使得个税设立的公平和分配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为建立和谐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导向。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3篇

一、量能课税原则的理论基础

量能课税原则产生于西方功利主义学者穆勒在经济学提出的“能力负税原则”,经过多个流派的争论、探讨,现已成为西方税法基本原则。笔者对量能课税原则的理论基础分析如下:

(一)自然法基础

税法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国家征税权正当性来源的考察,即税收作为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侵犯何以能正当化的理由。而税收的正当性在法律上则主要体现为税收公平。量能纳税的核心在于依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能力衡量负税是否公平,以此确保人的自由、平等、生存以及法的和平。

历史上,围绕实现税收公平的探讨主要为量能课税原则与利益赋税原则这两大学派的争论。

1.利益赋税原则

利益赋税原则的提出早于量能课税原则,以瑞典学派的奠基人维克塞尔为代表,其从经济学中的自由交易理论和相对价格理论出发,主张国家与公民之间存在一种利益上的交换关系,通过利益享有的多少来衡量主体的税负。其和国家租税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启蒙时期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成立的目的在于实现单个的个人所没有办法实现的社会任务,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而公民则将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得的利益以上缴税收的方式给付对价,故又称“利益说”,“交换说”。利益赋税原则通过确立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对待给付关系,基于对价给付的特点,民众可以对国家财政制度进行监督,限制政府的权力,并为差别税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利益赋税原则也有致命的弱点,即缺乏实践论价值。公民在国家保护之下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在标准上又无法进行规范,这种可行性的缺失必将导致执法恣意,从而损害税法权威,削弱公民守法积极性。庞德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施。”因此利益赋税原则逐渐被量能课税原则所取代。

2.量能课税原则

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对于课税公平的理解也产生了变化。不同于亚当斯密的“利益说”,瓦格纳在其《财政学》中提出社会政策的财政理论,主张按纳税能力的大小采用累进税率课税。近代学者马斯格雷夫认为,税收公平应是凡具有相等经济能力的人,应负担相等的税收;不同经济能力的人则负担不同的税收。税收公平的观念就由最早的绝对公平演变成“受益说”,进而发展为“负担能力说”。

量能课税原则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修正税收“利益说”或“交换说”在税收负担的衡量上所存在的缺陷。税收之目的在于满足国家一般的公共财政需要,不可能在国家给付与税收负担之间建立直接的对价关系,而且国家必须对每个国民承担起平等照顾义务,因此,税收负担的归属以及轻重原则,必须以纳税人负担能力为标准,不得以国家对其提供的保障或服务的成本或效益为限度。这其实是在国家征税权与公民财产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另一方面,量能课税原则亦是国民之间公平分配的原则,即税负必须依照国民承担税收的能力来进行公平的分配。这是宪法平等原则在租税法律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二)伦理学基础

量能课税原则上的属人性决定其伦理基础,“人正因为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本身具有一种价值,即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其他人尊重他的人格,不侵犯他的生存(生命、身体和健康)和私人领域。”量能课税原则在伦理学上的具体化主要是在道德选择或价值判断上,即对公民生存权的保障。

生存权保障是人性尊严的基本体现,是一项基本人权,为各国宪法所保护。如日本宪法“谋求生存、自由以及幸福的国民权利”的规定。而根据量能课税原则,公民的最低生活费缺乏税负能力,不应列为课税对象。这正是伦理学价值判断的体现。

同时,量能课税原则在个人所得税上对于“人”性伦理色彩还体现在其他方面。首先,个人所得税对课税对象的要求必须是已经实现的净所得。成本、费用、损失和税金是为了获得收入的必要开支,不具有税收负担能力。同时,尚未实现的所得,或者因市场规律而带来的虚假所得亦不属此类范畴。第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不仅要体现纳税人在量方面的负担能力,更要体现其在质方面的负担能力。例如对不同性质的同额所得(劳动所得与资产所得)要区别对待,对回归性所得与非回归性所得(稿费、退职所得、暂时所得)亦宜做出质的区分。这些都是量能课税原则在伦理学上的价值取舍。

(三)实践论基础

量能课税原则相较于利益赋税原则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可行性,即实践论上的价值。衡量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需要一个既能够全面衡量不同纳税人的不同纳税能力又能够用以在税收征收活动中具体操作并能够证得纳税人广泛认同的标尺。为了引入实践,学术界关于量“能”的评定标准进行了许多探讨,大致可分为“主观说”和“客观说”。

一为主观说。这一学说最初由穆勒提出,又称“牺牲说”,即“课税公平作为一条政治公理意味着牺牲的相等”。每个人在向国家纳税时造成的损失是一种效用损失,只要这种效用损失在主观评价上对所有的纳税人都是一样的,即牺牲均等,税收公平就实现了。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相应的“比例牺牲说”、“边际均等牺牲说”。但这些学说都是建立在主观基础上,效用、牺牲等心理因素都缺乏客观性和现实操作性,无法衡量或精算。

一为客观说。由于“主观说”并不具备现实操作性和制度价值,美国经济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客观说”标准,从客观方面对纳税能力进行衡量。从经济学角度看,表征税收负担能力的基础有所得、财产和消费三种。首先,如果把消费作为税收负担能力的标准不甚妥当。这是由于,对于社会不同阶层来说,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贫困阶层消费所占的比重大于富裕阶层。若只对奢侈品征税,则远不能满足财政需要,若对日常生活消费征税,则容易产生逆进性。因此以消费来衡量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作用十分有限。其次,财产标准情况下,由于相同价值的财产在不同收入阶层的纳税人中有不同的效用,对财政产征税不符合公平原则;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财产的形态日以多样化,动产乃至无形财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征税造成的很大困难;而且财产课税很难做到对低收入阶层的税前扣除,对富裕阶层征税过重也会影响其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选择所得作为衡量税收负担能力的标准最为合适。一方面所得是一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稳定规范;另一方面,所得能够真实反映各类纳税人的收入状态和纳税能力,且可以根据最低生活费标准予以扣除,并且根据收入来源和性质的不同适用不同的征税办法。因此,所得标准能够相对保证税收平等,实现税收公平。

二、从量能课税原则看我国个人所得税

2006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将起征点由800元上调到了1600元,试通过下表分析个人所得税法改革前后的效果: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起征点从800元上调到1600元并没有促成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各收入群体间的工资净所得的差距并未缩小多少。因此,仅仅提高工资收入的起征点,对于拉近贫富差距的作用极其微弱。根据量能课税原则,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建议如下:

(一)实行综合所得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目前实行的是分项扣除、分享定率、分项征收的分类所得税,分类所得税是与综合所得税相对应的一种所得税模式,即把所得依来源分为若干类别,并对不同类别的所得依不同的税率和征收方法分别计税。我国目前规定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11项所得。下面以某月取得工资收入5000元的纳税人甲和某月取得工资收入4000、稿酬1000元的纳税人乙为例对横向公平问题进行比较说明。

由于分别适用不同的减除费用和税率,甲、乙二人纵然经济负担能力相同,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却不同,不能体现税收横向公平的要求。另外,在分类所得税模式下,也会出现越来越多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综合说入低的纳税人多交税的现象。

由此可见,分类所得税模式难以完全把握纳税人的综合负担能力,不利于实现税收公平。另外,分类所得税模式也无法反应对纳税人的家庭负担状况的照顾,这对重视家庭经济和社会职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尤为不公。再加上台湾和大陆有着相通的社会文化传统,因此学习台湾的综合所得税模式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二)合理设定所得范围

首先,降低对工资薪金所得的税负。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主要建立在工资薪金所得的基础上。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个人收入渠道增多,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将在个人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另外对工资薪金的超额累进税率也不符合量能课税原则对“质”的要求。因此,对工资薪金所得应当给予更多优惠与照顾,对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应课以稍重的税负。

其次,设立设算所得课税制度。“有些所得一起客观和理智清醒本应实现,惟可能因个人之偏好、过失或其他法律所不认同之安排而使之未能实现,此时,租税法本诸租税公平原则的考量,将此一类型之所得视同已实现。并对之课征所得税。”这便是台湾的设算所得课税制度,是对净所得课税原则的例外规定,为了防止纳税人规避税收。

最后,设立福利所得课税制度。对用人单位在正式薪金之外对职工给付的各种额外福利课税。除了因计算困难或征收成本太高可免税外,如误餐补贴、交通补贴、宿舍、人身保险、假期旅游等,其余各种福利所得都应当列入课税范围。

(三)完善所得净额制度

首先,照顾纳税人家庭扶养开支。从我国社会文化传统上来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观念浓厚,亲属之间有很强的道德伦理牵引。另外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家庭是主要的保障途径。因此在税收上照顾家庭基本开支,是净所得课税原则和量能课税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公民生存权的需要,也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重要改革。

其次,改革所得扣除制度。设定捐赠、保险费、灾害损失和医疗及生育费等项目。扣除个人必需的生活成本、费用和损失,鼓励以公益或人道目的的捐赠(客观上降低了税负能力),照顾弱势群体,维护法的和平,都是量能课税原则的应有之义。

最后,建立物价指数连动课税机制。物价上涨实际上会带来“隐形增税”,这种“隐形增税”不仅违反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还加重了低收入者阶层的负担,违反量能课税原则。因此有必要设立这么一个弹性课税机制。台湾地区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当消费者物价指数较上年度上涨累计达3%以上时,免税额随之调整;达到10%以上时,个人所得税课税级距的金额随之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税额、标准扣除额、薪资所得特别扣除额以及残障特别扣除额的基准,要根据所得税准及基本生活变动情形,每三年评估一次,以保证税收的相对稳定。

三、小结

量能课税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与税收正当性密切相关,并同税法学界的基本理念相通。如何在税法立法和实践中的贯彻落实税法的基本理念,则是值得一生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参考自《量能课税原则法哲学研究》,杨万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2][德]卡尔·拉伦兹:《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参考自《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公平构想》,陈拂闻,财会研究2009年第20期。

[4]图表摘自《量能课税原则研究》,梅晓蓓,《人文社会科学集刊》2006年。

[5]参考自《量能负担与课税公平----台湾个人所得税的启示与借鉴》,熊伟、罗昕,中国财税法网www.省略/show.asp?a_id=1530。

[6]参考自《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研究》,董旸,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009年3月。

[7]参考自《台湾所得税制公平的实践研究》,林维民,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4篇

一、个人所得税简述

(一)所得税分类

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大体可以分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三种类型。从各国实践经验来看,实行综合税制的国家占绝大多数。而在一些个税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采取的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除了对个人不同收入来源采取相应的分类为,还采用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将其全年的收入纳入计税范围,以家庭为主体征收个人所得税早就是国际惯例。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要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之路。

(二)混合所得税模式评价

混合所得税制,即分类综合所得税制。该税制是法国于1917年最先采用,目前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使用。它是由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二者相结合而成的,是指对纳税人不同项目收入采用不同标准,先实行分类征税,税源扣缴,然后再将纳税人一定期间的各种收入汇总,对其总额按累进制进行征税,并将已纳税款在应纳税款中进行扣除。混合所得税制作为一种过渡性税制,兼具了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的优点,既体现了“量能负担”原则,对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实行综合计算征收,又能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实行区别对待。

二、中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94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来,根据经济发展和完善税制的需要,先后于1999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4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其主要内容,一是逐步调整储蓄存款利息征税的规定,自1999年11月1日起按照20%的税率征税,自2007年8月15提起减按5%的税率征税,自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税;二是逐步提高工资、薪金的费用扣除额,自2006年1月1日起从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自2008年3月1日起从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三是修改纳税申报规定,规定个人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确实是向着公平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税制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课税模式属于分类所得税制,以个人为纳税单位。在这种税制下,归属于同一个纳税人的各类所得或各部分所得,都要按照单独的税率纳税,由于不能按纳税能力课征,对工薪阶层有欠公平。目前个税起征点偏低,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仍是个税负担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我国个税起征点不管高低收入者、不分高消费地区和低消费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统一按照标准进行扣除,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我国目前的个税的费用扣除采用定额和定率结合的办法,各项费用扣除标准都是针对收入者个人,没有考虑个人承担的债务额的差异以及纳税人婚后家庭赡养人数和实际税收负担能力。由于每个纳税人取得同等收入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占其收入的比率不尽相同,每个家庭的总收入、赡养人数、住房、教育、医疗等项目开支差异很大,因此规定所有纳税人都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是不符合公平原则的。

(二)征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人所得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改革迟迟无法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征管条件不具备最主要的瓶颈为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低、金融资产和其他财产收入实名制度不健全、现金使用量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税务部门的监管能力。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双轨制”。但由于对需要自行申报的纳税人规定范围狭窄,使得相当多的个税纳税人被排除在自行申报之外。虽然我国规定纳税人有向扣缴义务人索取代扣代缴凭证的权利,但现实中纳税人一般很少主动索取凭证,对自己被扣缴的具体税额不清楚。这样不利于税收监管,也不利于培养纳税意识。

我国目前实行了纳税编号制度,但是纳税编号仅在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时候有效,而在银行存款、领取失业救济金时没有法律效力。虽然税务机关、银行等机构拥有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但没有相互关联,税务机关通过纳税编号了解的纳税人信息有限,稽查出逃税的概率就非常小我国规定扣缴义务人有义务向税务部门报告纳税人逃税或拒不缴税行为,但如果扣缴义务人不报告或者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脱离雇佣关系时,就很难查获纳税人的逃税问题,造成税收流失。

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情况是,高收入阶层都远远超过了起征点,而中低收入阶层大量在这个起征线附近。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一些高收入群体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远远不够,存在不少偷税、逃税、漏税机会。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

(一)个税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个税制度是一种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的征管方式取得个税收入。这种个税制度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个税的所有纳税人实行“一刀切”,而不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的轻重、家庭支出的多少。同时,对个税扣除标准缺乏动态管理,没有与物价指数、平均工资水平的上升实行挂钩,导致提高个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呼声时有发出。

当然,改革个人所得税也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如我国个人征信制度尚未建立,而要想中国个税制度完善,征信制度首先需要大力改进,让有关部门把个人收入情况了如指掌。

此外,对于个人所得税,政府历来有两个工作思路:调整税制和加强征收。这两种选择都有必要而且也都重要,并均会取得实效。但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两种操作并非处于同一层面。相对而言,税制结构的调整是基础性的,加强征管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行动。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法律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至45%,修改后的个税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对个人所得税法作如下修改:第三条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个税改革的意义

目前中国实行完全的综合税制还有难度,选择综合与分类结合的模式颇为可行。除一部分以个人存款利息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项目,继续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之外,将其余的收入统统纳入综合所得税制的覆盖范围。分类部分继续实行代扣代缴制,综合部分则实行自行申报制。

此次个税改革共涉及三方面内容,适当提高工资薪金费用扣除额;减少税率级次级距和全面建立纳税人单一账户制度。综合来看,个税改革在减税方面的效果,对中等收入者的益处更大。改革后或将使大部分工薪族适用最低的一级或两级税率,同时符合最高税率的高收入者数量也会增加。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涉及的三项内容,除适当提高费用扣除额,调整税率级次级距,还包括关于完善征管措施,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谭韵.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内在调节机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2).

[2]刘佐.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的回顾展望[J].税务研究,2010(9).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个税改革 工薪族 意义

个人所得税是以量能负担为原则,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中低收入者少征税或不征税,理论上能有效缩短贫富差距。然而,自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颁布和实施以来,虽经历多次改革,但依旧体现出税负不公平、征收不规范等问题,致使个人所得税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一轮个税改革在引来众多争议后,对个税免征额和超额累进税率进行了修改,本文拟对新个税改革的要点及其带来的好处进行相关探究。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发展进程和现状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有“薪给报酬所得税”,但由于生产力和收入问题一直没有开征;直到1980年,为适应对外开放才颁布并实施个人所得税法,并确定个税免征额为800元,此时国民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因此课税的主要对象是外籍人士;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决议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800元调到1600元;两年后个税免征额又再次调整,此时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为2000元;而如今,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于2011年9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调整为3500元。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是分类税制,它是将个人所得税划分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个征税项目,同时对于应税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和适用税率都有相应的规定。相对于国际惯例,这种税制模式通常会造出纳税人实际税负不公的现象。例如由于高收入群体往往拥有多种收入来源,可享受多项费用扣除额,相对导致了低收入者多纳税的税负不公现象,违背了税收量能负担原则。

二、新个人所得税改革要点及其意义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确保公平,如何解决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就业、教育和脱贫等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的全局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这次个税法修改积极吸收了公众意见中建设性、合理性的部分,这为进一步推动个税改革做铺垫,个税与民生紧密联系。新个税法改革的要点主要有四:一是个税免征额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个税免征额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参考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此前的3000元是按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就业者人均负担系数,再参考前几年的增长比例确定的。这次进一步提高到3500元,更具有前瞻性。此次个税改革个税起征点提高各收入阶段的受益分析如表1。二是调整工薪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结构。税率结构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由原来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同时将最低档的税率由5%降为3%,并适当扩大了3%、10%和45%三档税率的适用范围。与原来9级税率结构相比,调整后的7级税率结构更体现了低税率向大部分纳税人倾斜,即这次的个人所得税改革重点是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调整后7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2所示。三是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此次个税改革将会全面减轻个体工商户的承包经营所得纳税人的税负,其中受益较大的是6万元左右的个体工商户。四是纳税期限由7天改为15天。

根据相关人士的静态测算,个税法改革实施后,个人所得税收入全年将减收1600亿元左右。其中,通过提高免征额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级距带来的减收约1440亿元,占2010年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的46%。若按照个税修正案9月1日实施计算,4个月减收大概53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得征收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它并不是直接对生产或流通环节征收,因此它对经济走势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所以,虽然个税免征点的提高导致了国家财税收入的相对减少,但并非是绝对减少,个税的减少相对是个人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即普通公民增加的收入必然转化为社会消费,在商品和服务交易中转化为新的税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个税法实施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到3500,并将工薪所得9级超额累进税率缩减为7级,第一级税率由5%降至3%,大大减小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当前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高,CPI连续在5%以上居高不下,居民收入相对缩水,当物价上涨与收入分配矛盾加深时,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此次个税调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但大幅度降低了中低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减轻工薪族税收负担

这次个税法修改涉及的减税额是我国个税史上最大的一次,个税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仅是税制改革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让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此次个税改革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幅度减轻工薪族纳税群体的负担。对中低收入者纳税负担的减轻是一个组合拳,一方面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以后,纳税人纳税负担普遍减轻,体现了国家对因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居民生活成本上升的一个补偿,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经过调整以后,由目前的约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就意味着经过这样的调整,有约6000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只剩下约2400万人继续缴税。另一方面,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的调整将使绝大部分工薪族在享受3500的免征额后进一步减轻税负。对比两种减轻税负的措施可以知道,提高免征额是普惠,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而调整税率等级结构和扩大范围是为了是工薪族这类的中低收入群体进一步减税。同时,为了解决由于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带来的减税,通过税率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收入较高的人在减除费用标准所带来减税好处被抵消以后,还会增加纳税的负担,这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的导向,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的导向是一致的。二是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实行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变化联动,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在抵消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得到的减税好处以后,适当地增加了一些税负。三是减轻了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税收负担。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以下的纳税人降幅最大,平均降幅约40%,最大的降幅是57%,有利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者的发展。四是纳税期限调整为15天,方便了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纳税申报。其他税的申报期一般也是15天,这次的修改主要是为了方便纳税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综上所述,新个税改革受益最大的将是工薪族,尤其月薪在8000元到10000元的收入群体受益最大。以重庆市为例,新税法实施后,按照2010年基数测算,重庆市个人所得税全年预计将减少17亿元左右,占2010年全市个人所得税收入65亿元的27%(其中工薪所得减收16亿元,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减收1亿元),2011年执行新税法有4个月时间,预计将减收5.7亿元。由于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全市工薪所得纳税人数将减少55%,有超过68万人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约36万人税负有不同程度降低,受益人数共计约104万人。同时,低税率人群面扩大,其中适用3%、10%两档低税率的纳税人数由占工薪所得纳税人比重的75.26%增加至82.27%,低税率人群面扩大了7.01个百分点,人均税负下降幅度较大。新税法实施后,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阶层有1%―4%的税负增长,其中,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群体,年人均纳税63万元,平均税负增加了4%。年收入12万以上的群体纳税额占工薪纳税人的20%左右,承担了工薪阶层约90%的税收。此外,全市约有30万户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者税负也有所降低。

四、个人所得税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个税改革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调节收入分配,尽量做到收入公平,但是那些收入高的人总有办法避税。这也正是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分类征管的弊病之一。一方面,分类征收中有些类别的征收仍存在很大争议,如财产转让所得中的买卖证券所得至今尚未开征,另一方面,分类征收既难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生活成本以抵除相应的费用,也不太方便统计一个人的真实收入,还容易导致偷税、漏税。因此,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不能仅考虑提高起征点,要按照税收公平、普遍的基本原则,统筹考虑调整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级次、级距和适用税率,对纳税人的负担实施相应扣除,以及对其他财产性收入的税收调节等问题,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综合改革。

对此,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刘丽坚指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把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征管基础,完善征管手段,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主要措施包括: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强涉税信息的获取和应用,逐步掌握高收入者经济活动和税源分布特点和收入获取规律等情况。二是要综合运用日常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等征管手段,以非劳动所得(主要是财产性所得和资本性所得)为重点,继续加强对高收入者主要所得项目以及高收入行业和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三是要继续开展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偷逃个人所得税行为。

【参考文献】

[1] 吴媛丽: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税负公平探讨[J].现代商业,2011(4).

[2] 赵邱峰:聚焦个税改革下的民众幸福感[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3).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家庭征税;综合税制

一、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缺陷及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趋势

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有分类所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三种。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属于分类所得税制,即把个人所得划分为十一类。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个税总额占税收总额比重偏低;税基狭窄,费用扣除简单粗暴、缺乏科学性;征管制度有待健全,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重;个人所得税法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对以上种种弊端,税务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及分析。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与一些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相比,存在着征收模式比较单一、税率设计级次过多、费用扣除标准不够合理、税基以及税收征管不完善等缺陷”(胡绍雨2013),[1]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个人所得税筹集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经济运行功能的充分发挥。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要素设计不合理、征管制度不完善,尤其是计征方式明显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崔军,朱晓璐2014)。[2]

也有学者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累进性缺失、调节功能严重不足,甚至存在“逆向调节”问题(安福仁2012)。[3]

从上述分析可见,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已在客观上造成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成为缴税主力,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的问题。因此,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综合税制与家庭纳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应该“删繁就简”,纳税程序与税额计算应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即“简税制”。“简税制”是税制改革的一种理念,在个人所得税具体制度设计时应贯彻之。[4]

另外,改革后的税制应该能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税收公平。至于改革的趋势,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但不外乎以下几点,即把分类税制改革为综合税制,改自然人征税为家庭联合申报征税。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难点

个人所提税改革进程缓慢,与需要建立的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但这个平台的完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些工作又都是税改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认为,税改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界定

个人所得税按家庭征税,家庭的界定至关重要。界定家庭还存在着以下两个难点:

(1)父母的归属问题。因为在纳税时,家庭收入可以扣除所赡养的老年人的费用。所以,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家庭的界定也直接影响到税额的多少。把父母划入哪一个子女的“纳税家庭”,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纳税数额。

(2)人口流动性问题。人口流动性大给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征税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税源地的确定,家庭总收入的计算,都将成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大障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7亿人,这些因素也阻碍了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进度。

2、收入来源多元化

目前居民的收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少家庭总收入除了工资薪金,还有股票债券投资、房屋出租及其他方面收入,而且可能以现金形式获取。

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会增加个人所得税征收的难度。现行税制的分类征收,使得个人所得税成为“工薪税”,大多数只有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成了纳税主力,而真正拥有财富的一些人,利用灰色收入等少交漏交税款。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就是要加强税源控制。

3、综合扣除额的审核

家庭综合纳税制,在考虑家庭总收入的同时,确定综合扣除额是税改的关键。综观发达国家的综合税制中的扣除项目,涉及的内容相当多。

日本、英国及我国的台湾,都采用综合扣除额的计税方法。在家庭总收入的基础上,可以扣除相当于家庭必要的生活成本及其他某些方面的费用。比如对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自然灾害、捐赠等方面的扣除。家庭负担越重,能扣除的数额就越多,也就相应地减轻了税负。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税制,可以参考税制完善国家的征税经验,制订合理完善的扣除额申报制度。

4、家庭自主申报

现行所得税中最主要的工资薪金是实行代扣代缴为主,而改革趋势是家庭征税自主申报为主。纳税意识的淡薄及税务知识的缺乏会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税制的实行。目前我国家庭众多,能胜任自主申报计算个人所税的家庭不多,容易造成税源不明,扣除不正确,最终将导致改革难以顺利推行。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建议

个人所得税改革势在必行,家庭征税及综合税制,相对于个人征税及分类税制要合理得多,但是目前还存在着需要很多配套,涉及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等难点。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随着改革的推进,个税的技术条件将得到保障。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重新界定“纳税家庭”概念

“纳税家庭”是个人纳税改革为家庭纳税的关键,是纳税的最小单元。如果不能做到合理地界定纳税家庭,改革将难以落实。

有专家提出公安部门可以将登记在同一个户口簿下的家庭成员作为一个家庭纳税主体,掌握纳税人的真实情况。

笔者认为把公安部门登记的家庭户口当作纳税家庭户处理,这个观点存在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户口管理中,把以家庭立户的,即以“具有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立户的称为家庭户,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户口”。这与纳税家庭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

要真正实行家庭申报制,必须重新界定“纳税家庭”概念,而不纯粹就按“户口簿”操作。因为目前不少家庭,为了不同的原因,比如为了上学,为了房子拆迁等,户口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况且多子女的家庭,子女成年后老年父母登记在哪家的户口簿上,这与纳税扣除息息相关,所以必须重新界定。

界定过的“纳税家庭”有一个统一的家庭纳税号,每位家庭成员必须通过家庭纳税号进行统一收入信息及扣除信息。

2、有一个完善的收支信息平台

按家庭征税,势必是统一收入与统一扣除。这是一个一环扣一环、连续性的系统性过程,即税目合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费用扣除,税收家庭申报以及相应的税率调整,等等。因此必须借助于完善的信息平台。而现行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运用,尚不能满足要求。

为了加快税制改革的步伐,相关部门在信息采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τ诟鋈怂得税制需要的完整的个人收入及各项支出的信息要求来说,还差得很远。

2015年,财政部相关部门已经着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工作,但进展相当缓慢。这个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信息量,各项收入及扣除,必须都能在信息平台上联网查询,并在纳税时提供相应凭证。否则,综合税制的改革就无法开展。

3、开发纳税APP,实行网上申报缴纳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中最主要的税目是“工资薪金”,目前实行的是单位代扣代缴制度。改革为家庭征税,必须家庭自主申报,由于大多数家庭纳税意识及税务知识的缺乏,正确及时地申报税收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

建议政府协同相关部门设计纳税APP,实行网上或手机申报,这个纳税软件的制作,应该涵盖各项收入及扣除项目,让纳税人一目了然掌握纳税步骤。同时进行纳税知识的免费培训,也鼓励雇用家庭会计师或家庭税务师进行申报,以提高征税申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绍雨.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根本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3.1.83-86.

[2] 崔军,朱晓璐.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计征方式下的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税务研究,2014.9.24-30.

[3] 安福仁,沈向民.个人所得税税制的模式比较与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2.2.80-82.

[4] 崔志坤,经庭如,童大龙.税制结构优化视角下的个税改革:突破矛盾性命题约束[J].经济体制改革,2012.3.27-31.

[5] 严丹良,韩彦峰.公平视角下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考[J].财会研究,2012.2.19-21.

【作者简介】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7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关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以法治为中心,构建一个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实安康的生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那么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合理地推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选择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虽开征较晚,却一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并前行。从1993年开始制定具体税则,到历经十多年后的今天,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第四大税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的高增长,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与目前总体经济发展状况相较,已明显地暴露出了滞后的一面,这就使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迫在眉睫。然而,个人所得税改革是直接影响民众利益、是民众最为敏感的改革,从世界范围来看,寻找对个人所得进行合理纳税的有效方法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它不但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且还应充分地结合本国国情,这就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借鉴欧美国家已经改革和实行了两百多年的个人所得税法,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作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在一定期间的纯所得(净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作为纳税人的自然人,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最积极的因素。本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个人所得税改革不宜强调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而应偏重于其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和调节经济平衡运行的功能。从我国目前已经着手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的修改来看: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已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和刚出台的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要自行报税的规定,都是出于调节与平衡的初衷。在1993年制定的以800元作为起征点时,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仅占当时就业人群的1%左右,而到了2002年,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就业人群已上升至52%左右。在收入提高的同时,居民的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也呈上升趋势: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93年提高60%,消费支出的明显增长,已远远超过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每月800元的减除费用标准。2006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后,使近七成的工薪阶层不再被列入纳税范围,此举直接地增加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改善了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生活,达到了藏富于民的效果,让民众真正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与此同时,由此项改革所增加的社会有效需求积极地拉动了内需,又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从而形成了税收与经济同方向增长的良性互动,并也适度体现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是按项目分类征税的,交纳方式也主要以代扣代缴方式完成,这就使得纳税人在被动纳税时没有自觉提供其全部收入项目的意识,而监管部门又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其具体表现为:个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模糊化,和大量的现金收入及非现金福利所包含的隐性收入;尤其是高收入的人群,其资产分布越是多元化,工资外的收入也越多,监控也越难。另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手段也较为落后,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都给管理部门防止高收入群体税收的流失带来严峻的挑战。再有,2004年个人所得税收入中65%来自于工薪阶层,而约占我国总人口20%的富人所纳个人所得税的总额却只占1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收入和消费的总额却占总人口数的50%。

很显然,这种财富二次分配的不均,是有背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的。此次税务部门最终决定由纳税人主动申报,从逻辑上讲,没有实行主动申报制度之前,纳税部门如果无法发现高收入者的所有收入的话,高收入者可以心安理得地逃税。但此制度实施后,如果高收入者主动申报时刻意隐瞒,那就是违法,性质就变了。因此,应该说主动申报制度不但能够使长期遭诟病的“富人”逃税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而且还会间接地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加大公民的自觉纳税意识。只要我们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总体目标——托起低收入者,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平衡稳定地发展,并再分步、逐步制定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阶段性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此作为改革的思路和构架,确保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始终沿着平稳和谐的轨道向前进行。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应体现人性化关怀

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我认为,人性化关怀也应该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在这次要求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规定的有关事项通知中,税务部门为了方便纳税人进行申报,提供了多种申报方式,纳税人不但可以通过网上申报或邮寄申报,而且还可以通过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申报。这充分显现出新规定人性化关怀的一面,也应该是未来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必须考虑的一面。在这方面,可探索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还是以个人作为纳税主体,而不是家庭。而在欧美国家则多了一种选择,夫妻既可以独立纳税也可以合并纳税,允许纳税人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最有利的纳税方式。由于纳税人的家庭状况不同,其负担差别也很大,如果我国在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时,也能把以家庭作为纳税主体纳入税体改革的内容,也让人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权利,则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税法的人性化关怀。另外,在制定个人所得税细则方面,还可考虑合理地增加一些退税、免税方面的规定。比如适度考虑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生活负担的轻重而区别计税标准或档次;对于购房贷款中按揭款的部分,可否适度减税、免税等。在纳税所得扣减方面,能否将纳税人对社会慈善机构的捐献及对公益事业的贡献因素考虑进去,据其捐献额度适当进行税前扣减。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方面,能否考虑一下,若是纳税人因健康原因或天灾人祸而导致的申报迟延或纳税滞后,可制定相应的免责或免罚条例等等。这些细则内容的规定,虽然在税款征收中对征纳额的影响并不太大,但却充分地体现出政府人性化关怀的一面,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宗旨也是相符的。

三、应让纳税人得到充分的尊重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政府税收政策的初衷,要使纳税人自觉、愉快地纳税,必须要在使纳税人能切身感受到国家利用税收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作为国家纳税人被尊重的一面。如果只有纳税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保障,很多人就会不愿意申报或抵触申报。在新规定中,税务部门做出的将通过适当方式对一些该申报而没有及时申报者予以适时提醒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对逾期未报者加以相关处罚的考虑,就体现出了对纳税人充分尊重的一面。它确保了纳税人不会在万一不慎忘报的前提下,就被戴上“不报”“不缴”的黑帽。另外,我们经常谈及要强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而对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纳税人却少有强调。只有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都能站在纳税人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切实地搞好纳税服务、提高服务水平,那么纳税人将会体会到纳税是一件有直接收益的事情。例如,在做好各种服务的同时,及时为纳税人提供完税凭证,并为纳税人建立纳税档案,然后将其纳税档案并入其个人综合信用档案,使纳税人在需要时,因有较好的纳税记录可在相应领域充分享受到由于信用良好而得到的优惠。这样,不但会使纳税人直接感受到因纳税而得到的尊重与服务,而且还会由此而产生成就感。再如,为纳税人提供必须的咨询服务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纳税人正确理解与执行税则的具体规定;对于任何不理解或不服的税收评定或惩罚,均应提供有方便的咨询或上诉的渠道等等。只有政府的服务跟上了,纳税人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其纳税意识才会在从被动纳税到主动申报的转换过程中,接受的更为自然与愉快。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热情增加了,政府税收的征管成本自然会降低,财政税收自然会升高,服务社会的财富也自然会扩大,民众能享受到的好处也自然会更多。征税与纳税一旦进入良性互动,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也将随之变得更为融洽,这也应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远景中,须努力推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逼近0.5。向来肩负着调节收入分配使命的个人所得税成了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热点。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新法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个人所得税目前国内学者对个人所得税研究非常广泛,有关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本文从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国内有关个人所得税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并予以归纳。

一、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问题的研究

在世界范围来看,个人所得税主要包含两个主要的功能:收入功能和调节功能。所谓收入功能是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会增加税收收入,调节功能是指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刘尚希(2003)提出收入功能是调节功能的基础和前提,调节功能是由收入功能派生出来的,从世界历史上看个人所得税总是先具备收入功能。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来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而且无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反倒会妨碍其筹集财政收入功能的发挥。潘梅、宋小宁(2010)认为,在调节收入分配不公方面,个税被寄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希望。实现收入公平分配,至少短期内,既不是个税所能承受之重,也非通过完善政府在分配体系就能达到的目标。规范分配秩序,在初次分配领域注重公平并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也有国内学者持不同见解,贾康、梁季(2010)认为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是其改革的基本取向。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使得个人所得税不足以发挥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通过对已有统计数据进行整理,测算出各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证明个人所得税确实发挥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

沈玉平、吴霖(2007)提出个人所得税还具备维护市场的激励效率原则,也就是要保护要素提供者的积极性,显然这一价值目标是与调节收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相抵触、相矛盾的,所以就需要在这两个价值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付广军(2009)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个人所得税的直接效果是减少高收入者的收入,不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对于初次分配产生的差距不产生作用,需要其他政策手段加以配合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二、对课征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

目前为止,主流观点将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分为三种基本模式:综合税制、分类税制和混合税制。综合税制是将纳税人一定时期的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进行汇总,从其总收入中减除各种免税额、宽减额及扣除额,就其余额(即应税所得)按照统一的累进税率予以课征。分类税制是将个人一定时期的所得按来源划分成若干类别,分别扣除相应的宽免额并按不同的税率予以课征。混合税制则是介乎于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之间的一种税制模式,因而兼有综合与分类两种税制的特点。

孙钢(2010)比较了三种税制模式的优缺点,认为综合税制可以达到量能负担的公平课税原则,但是征管成本较高;分类税制征收简易,但有失公平;混合税制兼有前两者的特点。对当前我国分类课征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公平问题进行分析,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指出真正的综合税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只是更多体现了综合税制的特点,认为中国应当实行中国特色的混合税制。崔志坤(2010)提出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型个人所得税制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而综合征收部分的制度设计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混合模式。对综合征收部分或者要求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纳税人综合申报,或者要求所有纳税人综合申报,对源泉扣缴税款可以抵扣或者不允许抵扣,由此形成了对混合型个人所得税制设计的不同取向。

卜祥来、夏宏伟(2009)通过对OECD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比较研究,依据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处理方式不同把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分为综合所得税制、双所得税制和单一所得税制三种。李文(2009)认为今后个人所得税类型将趋于多元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改革模式有双元所得税和单一税,可以增加税收收入,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也可以解决公平问题,但这些税制的实施需要配以各种税收政策和措施。

三、对费用扣除标准的研究

我国个人所得税共划分了11种不同性质的个人收入,费用扣除标准也不尽相同也不够合理,使得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大打折扣。

刘丽、牛杰、夏宏伟(2010)阐述了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规定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应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将中等收入家庭纳入免税行列,同时,取消无住所纳税人的附加费用扣除,废止外籍人员各种税前扣除优惠政策,基本费用扣除应反映地区差异。潘梅、宋小宁(2010)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微观工薪数据,考察了财政拖累和提高综合费用扣除标准对工薪收入者2008年平均税负的影响,并进一步对费用扣除标准调整的福利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真实财政拖累是推动我国工薪收入者税负上涨的主要原因,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减税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财政拖累的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力,导致税后收入不平等程度加深。陈建东、蒲明(2010)利用统计的方法拟合了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布,据此提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大致范围,主张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应随着基尼系数的增加而提高。

马福军(2010)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应维持全国统一标准。费用扣除额的设定,目的在于从纳税人的收入中扣除不具有纳税能力的维持最低生活所需的财产的部分,因此,扣除额应为最低消费支出,最低消费支出对于个人无太大差异。如果允许各地不同的扣除标准,会导致高收入者向高费用扣除额地区流动,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税收收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还指出静态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弊端。通货膨胀使得低收入阶层税负上升幅度远高于高收入者。建议引入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浮动机制,通货膨胀指数化,保障纳税人最低生活水平。

宋丽颖(2010)认为纳税人的基本生计费扣除应实行地区有别的扣除标准,应按照消费支出水平将全国分为四类地区。增加教育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或房租扣除等特殊扣除。同时要考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家庭费用扣除项目及标准:配偶扣除,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扣除;子女扣除;赡养老人扣除,按人均消费支出的10%扣除。梁季(2010)则认为仅依靠调整工薪费用扣除标准无法彻底解决个人所得税的逆调节问题,调高费用扣除标准不会使大多数本不交税的低收入者受益,反而是高收入者受益更大。

四、对税率设计的研究

个人所得税能否达到其功能,合理税率的制定至关重要。税制模式是税率设定的前提。不合理的累进税率档次设计容易产生累退性,反而加重低收入者负担。国内学者对于当前个人所得税税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沈玉平、吴霖(2007)指出在税法价值取向约束下,公民都有按能力纳税的义务,工薪所得起始税率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中低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无需再调整。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最高边际税率并不高,但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所得额过高。各个级距的所得额大小决定了税负累进趋势,扩大级距的所得额可以降低税负的增长速度,起始位置的头三个级次的所得额太小,使得一般工薪阶层的所得很快被推入较高的级距中。

刘怡(2010)对现行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设计进行了评估:采用平均税率累进性来分析税率表的局部累进程度。得出低收入区税率等级爬升过快,平均税率累进性递减,表明税率级次过多,增加中低收入者的相对税负。有鉴于此,作者提出应当保留5%的低税率来培养公民纳税意识,同时为了调节收入不应降低最高税率,减少级次,将累进税率表调整为五级,增大低收入区间级距。邓子基、李永刚(2010)应用斯特恩模型对我国及部分国家所得税最优税率进行估计,指出最优税收理论未考虑税收制度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个税改革应先注重公平再注重效率,认为现行个人所得税应当采用混合课征制,边际税率仍有上调空间,应当提高边际税率,减少税率档次。

刘丽(2011)首先对中等收入者与高收入者进行了界定,认为费用扣除标准应当与初始税率相配合,以免低档税率爬升过快,增大中等收入者税负。建议最低的一档税率,收入区间可以扩大到5000元。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将我国工薪累进税率设置为五档,拉大级距,以此来增加税率累进程度。中等收入者适用10%的税率,最高税率可以维持在40%-45%。

五、对个人所得税其他方面的研究

在有关纳税申报制度方面,马君、詹卉(2010)剖析了美国个人所得税课税单位更迭的社会背景及其税收设计中征税原则的权衡。充分联系具体国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选择家庭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单位,从而让个人所得税真正发挥其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江镓伊(2010)也赞同增加个人所得税的联合申报方式,允许纳税人自行选择申报方式。他认为以个人为申报单位,优点是婚姻中性,但缺点是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卜祥来、夏宏伟(2009)则持相反意见,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复杂,归入同一课税单位的家庭成员不易确定,家庭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家庭收入不易确定。同时,个人费用支出情况比较复杂,税前可扣除的部分难以计算。以家庭为课税单位会加大征纳双方成本,影响了征管效率。

叶建芳、郭琳(2010)着重研究了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关于重复性征税,从公司层面:股息税前扣除,双税率制;从个人层面:归集抵免制,收到股息减免税法;股票股利是否征税应当对股票股利性质进行判定,享有权益未变则不必征税;从上市公司与从非上市公司获得的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政策应一致。

参考文献:

[1]沈玉平,吴霖.税法价值取向约束下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J].税务研究,2007(12):66-69.

[2]邓子基,李永刚.最优所得税理论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实践[J].涉外税务,2010(2):23-26.

[3]贾康,梁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兼论“起征点”问题合理解决的思路[J].财政研究,2010(4):2-13.

[4]卜祥来,夏宏伟.从OECD国家个人所得税改革趋势看我国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09(1):

93-97.

[5]孙钢.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进展:“快板”还是“慢板”[J].税务研究,2010(3):41-45.

[6]刘怡,胡祖铨,胡筱丹.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的累进设计:问题与改进[J].税务研究,2010(9):25-28.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9篇

个人所得税改革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发展。根据国内外现有资料考察,作为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主体税种的个所得税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当时,英国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只好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向个人开始征税以弥补英国财政的不足,从而催生了个人所得税的出现。就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制而言,个人所得税主要具有以下四个功能:①组织财政收入。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较高的国家,个人所得税不仅是重要税源之一,而且税源广泛,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②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将会逐步显现,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对个人所得征收累进税,可减少社会分配不公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③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由于个人所得税一般采用累进税率,在经济繁荣时期,税收增加的速度超过个人所得增加的速度,可以自动遏制通货膨胀趋势;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税收减少的速度比个人收入降低的速度还要快,可阻止通货紧缩的趋势。④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自设计之初就和国际做法一致,采取累进税率制度。主要是以下两类:一是我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为例来说,我国实施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实行七档税率。税率从3%-45%。二是个体工商户在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采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但是,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征收上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分类税制必然出现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使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例如,现假设有甲乙两个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甲总收入为5000元,其中,工薪收入2600元,稿酬所得800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元,劳务报酬所得800元;乙总收入3800元全部为工薪收入。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显然,甲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乙需缴纳90元个人所得税。然而我们发现,乙的总收入要比甲的少1200元!对于乙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其次是税率结构过于复杂,税负不均;第三是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减除标准不一致,造成税负不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在我国境内任职、受雇的中国公民,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时,每人每月减除费用为3500元(人民币,下同);而对非居民纳税人其相应的减除费用标准则是每人每月4800元。非居民纳税人反而享有比居民更为优惠的待遇,这或许与我们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这样的规定是有明显缺陷的。对内地居民和外籍人员采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只能是短时期内的一种优惠措施,若长期实施,则将造成税负的不均衡。

三、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对现有征收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强化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

切实提高税务机关税收征管能力,尤其是对现代化征管手段的推广运用,如税务登记到纳税申报每一步都要进行详实的记录,搭建与各海关,银行,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还可以借鉴增值税征收的相关经验,仿照增值税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并且加强个人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介绍,帮助纳税人提高对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认识。

(二)对高收入人群进行重点监控

重点追踪每一位纳税人的资金流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分步走,先对高收入人群进行重点监控。税收专管员要把辖区内高收入人群的信息充分掌握,及时监督他们的经济往来动态,如果有应税项目产生,要做到马上进行提醒。对于外籍人员以及我国公民在境外取得的收入,要合理商定各国之间的税收协定,及时准确地掌握其纳税情况。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在我国工薪阶层个税的纳税主体,但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却很少纳税,偷逃税款现象相当普遍,使得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无法发挥。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双向申报制度,纳税人自行申报与税务机关对代缴代扣义务人的申报进行交叉稽查。现在国际上流行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我国也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家庭养老,家里有残疾人等问题考虑在内,减少部分人群的纳税额。

(四)规范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

从各国税务实践来看,个人所得税扣除的费用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二是个人以及被抚养人或被赡养的生计费用;三是特别费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这三类扣除:第一类必要费用扣除额。指纳税人为取得应税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开支,原则上是与收入直接相关,具体包括与工薪取得相关的工作服购置费、交通费、通讯费等,与此同时,应与个体经营和企事业单位承包相关的各种经营费用,以及与其他收入形式有关的各种费用等等。如果能够准确核算和申报的,可以据实扣除;如果不能够,可以按一定比例扣除,或规定一个最高限额。第二类家庭生计费用扣除额。包括纳税人、纳税人的配偶、纳税人赡养的人口(包括老人、儿童等)基本生活费用、医疗费等。

四、结论

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费用扣除;税率;个人信用制度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与那些税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征收的模式单一、费用扣除标准有待修整等,这些问题都将导致社会财富不能公平分配,税收的调节经济能力发挥不出来,也不能与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相适应。所以,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税费征收模式,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一、个人所得税现状与问题分析

1.课税模式跟不上当前形势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于1994年1月1日实施,是典型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这种模式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发展,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当中出现了一些不是货币形式的收入,收入方式和来源的改变使得税务机关越来越不好控制,这就成为了征税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但是目前这种效果变得不再明显。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在计算个人应该缴纳的税款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相同数额的收入在缴纳税款的时候,所应该缴纳的税额却大不一样,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方法不仅要看收入来源,来源影响着税率的高低,还要看收入来源的次数,次数也影响着应该缴纳的金额。这样就使得个人所得税不但没有改善收入分配的水平,还使的社会公平拉大了。

2.费用扣除不合理

目前,在个人所得税的扣除过程中,我国是采用了定率扣除和定额扣除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的,但是这种扣除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不但与国际惯例不适应,也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1)费用扣除方式不合理。在当前,在个人所得扣除的过程中,我国所采用的扣费标准是要经过不同税目分类进行区别对待的。根据税目不同,主要分为经营成本的费用和生活必须消耗费用的扣除。前一部分的扣除体现了“纯益”原则,这主要是实现我国社会的公平,但是税法当中并没有对这一部分的具体哪个项目应该扣除解释清楚。

(2)扣除模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在个人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了税前扣除一定的费用,但是这一规定已经明显不能跟上当前经济形式的变化,在通货膨胀时期,个人维持基本生计的费用都会有所增加,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标准进行扣除,那么很明显的就不能符合公平的原则,也不能满足公民的生活需求。所以,从这一点看来,长期不变的费用扣除标准是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状况的。

3.税率结构不科学

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这比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要高,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所得税的确定是按照应税所得性质来区分的,一般采用了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同时计算得来的。通常,工薪阶层的收入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各种专项所得,按照不同类别实行比例税率。至于累进税率的层次,每个国家都有多有少,没有固定值,但是从大致的发展方向来看,多国都是经历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一个发展过程,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各国普遍降低税率,减少级次,推行平缓的累计税率结构。

4.税收征管不力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税费征收管理的模式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税源隐蔽,不好控制;征收的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国实行两种综合征收方式,一种是代扣代缴的方式,还有一种自行申报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制度体系并不健全,且征收的手段落后,部分征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变革现行课税模式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分类所得税制,也就是将纳税人取得的各项收入通过列举方法划分为工薪所得、劳酬所得等11类,再分别确定各类所得应用的扣费标准,分别进行征收,这样做的优点是征收简单,节省征收费用,但是缺点就是使收入相同者因为所得来源的不同导致税负不同,且有违公平原则的。所以,必须舍弃单纯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采用综合所得税制模式,即是将收入汇总并综合使用一个系统的税率,再在此基础上实行公允的综合扣除方法。

2.建立严密有效的税收征管机制

(1)健全税务登记。我国税款流失的一个原因就是税源不清,所以,必须在税源上加以控制,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时候做好登记,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个人经济身份证”,通过证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税务征收机制,并通过监管让人们养成自觉纳税的习惯。

(2)规范税务工作。改变税务扣缴的模式,排除以前单位支付和个人支付的笼统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的扣缴落实到单位负责人、机关、团体上,避免团体或个人在扣缴责任上互相推卸。

3.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个人所得税信用制度,减少生活中的现金流通,发行信用卡,从而加强银行的监管,让个人信用档案化并且规范管理,这样让个人作为信用的主体,可以保证个人信用的健康发展,对于长期欠缴税款的人员采取追缴和曝光披露,最大限度杜绝恶意透支行为的发生。

4.调整税率结构

税率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扩大征税级距,减少税率级次。我国应该在个人所得税征税级次当中减少一些,因为在少等级的税率制度下,征税可以取得更好地累进效果,还简化了征税程序。

(2)不同的应税基础在税率设计和税负分配上区别对待。由于投资所得和财产所得都是因为其拥有的资产征税,所含辛苦少,应该用重税,避免社会寄生虫的滋生。而对于经营所得,应该对超出一定限额的部分加重课税。对于劳动所得则应该从轻课税,以示鼓励。这样既能平衡差距,又能体现社会公平。

5.明确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种归属

目前,从总体情况来看,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归入到地方所有,这种机制会导致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状况的发生,同时,个人所得税是直接作用在个人身上的,收益应该是归公民所有的,所以,个人所得税应该成为中央政府的调节工具,改革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归属势在必行。

6.加大税收监管和打击偷漏税力度

充分调动起税务管理机关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加大税收监管的重要性,并且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联网,通过网络技术保证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同时,对偷税漏税的行为严厉打击,加大惩罚力度,采取措施落实到位,通过法律的威慑力来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

结语

个人所得税改革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吸收国外经验,并且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来对现有的个税征收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肖美玲.浅谈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经济效应[J].经营管理者.2012(01)

[2] 罗昭君.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2(18)

[3] 王知敬.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22)

上一篇:所得税计算范文 下一篇: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