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6 11:18:05

纳税管理

纳税管理范文第1篇

纳税成本(服从费用)

纳税成本是之纳税人或第三方(入股住、金融机构等)在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纳税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是在实行所得税预扣法的所得税制下雇主所发生的费用。因为雇主承担这从雇员的工资、薪金中扣除一定的所得税并集中上交国内税务机关的义务,所以公司不得不实行一种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复杂和高成本的工资薪金制度。

其次,纳税人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其获得的收入进行不断的记录并完成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有的纳税人,尤其是那些有着不同类型收入的纳税人,不得不雇用会计人员或律师来帮助其完成纳税申报表的填写。

此外,纳税人在服从其纳税义务时还可能经受着精神上的负担。税法越复杂,越难理解,纳税人的精神成本就越大。

所有的税种都与服从费用有关,只是随着税种的变化所产生的服从费用的种类会有所不同。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纳税成本一般为征税成本的2-3倍。纳税成本的大小,必然会对纳税申报产生影响。成本越高,个人不服从即逃税的动机就越大。下面我们就从与逃税相关的因素出发,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试图为税务机关寻找出合理的对策。

不服从(逃税)的经济分析

故意向税务机关漏报所得这本身就冒着很大的风险,而且也是不合法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可能获得而且也并不存在与逃税的实际程度有关的精确统计资料。所以我们只能利用非税收领域的分析工具来对逃税进行考察。

我们首先假设个人是理性的、无道德的,而且是风险厌恶者。并且还进一步假设个人会尽量追求仅取决于其收入的预期效用最大化。下面的模型将用来分析个人在一段时期内作出的有关是否逃税的决策。假定在一段时期内,个人的实际收入(I)是固定的,在发生逃税的情况下个人申报的所得是(D),对个人申报的所得按固定税率征税。被税务机关查获的概率为p,p是一个常数。查出逃税,那么纳税人必须按未申报的所得(即I-D)支付F倍的罚款。假定罚款率要大于税率,那么如果没被查获,个人的税后净收入为:W=I-t·D

如果被查获,那么在纳税和交完罚款后的净收入为:Z=I-t·D-F[I-D]

当然,如果D=I,那么Z=W=(1-t)·I。

纳税人的预期效用时期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各自效用的加权平均,即逃税被查获和未被查获,各自的概率分别为P和1-P,即EU=(1-p)U(W)+pU(Z)

如果个人是风险厌恶者,那么他只能做出适当逃税的次优选择,通过对未公布收入D求导可以得出次有化公式:=-t(1-p)U''''(W)-(t-F)pU''''(Z)=0

(U''''()是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

对上式中的税率(t)、惩罚率(F)和查获率(P)分别预测出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对收入的最佳申报(D*)产生何种影响。计算结果如下: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当税率发生变化时,无法得出申报输入的变化,因此不能断定出增税就会鼓励逃税。计算结果同时也表明加大惩罚力度和查核力度都会迫使纳税人更多的服从税制规定。

以上的模型显然是非常简单的。首先模型中采用的是固定税率而非累进税率,有人曾经用累进税率来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是除非由于加强处罚的可能性增加而引起能与之中和的刺激效应,否则累进税率将会对所得申报产生消极抵制的作用。其次个人也并非是完全无道德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事实上,有许多纳税人都愿意诚实申报,因为他们认为不诚实是没有效用的。第三,以上的模型中忽视了服从费用,服从费用因为种类较多,其中还包括许多不能以货币计价的成本(如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所以在模型中不能精确计算。但在实际中服从费用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服从费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也许是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来源多样化了),那么服从费用就类似于就所得而征收的一项税款。对纳税人而言,在应纳税款之外又增加的一部分附加税款,显然会对个人申报所得起抑制作用。

但是从对上述模型的基本分析中,也可以得出一个近乎确定的结论。那就是对犯法诈骗行为判决力度的加强通常会使服从率上升。

税务机关的对策

逃税总是弊大于利的。它不仅会使宏观经济指标发生偏差,还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引

起资源配置的失调。所以针对逃税,税务机关或者说政府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政府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从对逃税这一行为的检查与惩罚来看,税务机关加大检查力度无疑会对纳税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威慑力量。但是要提高检查率是要耗费很大成本的(如要雇佣更多的税务稽查员),而增大处罚力度则要相对便宜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税务机关可以任意地加大惩罚,以求最终彻底消除地逃税。因为如果对逃税更加严重的处罚是死刑,而对杀人犯的处罚也是死刑,那么任何逃税者都会有一种杀掉任何可能知道他逃税行为的人的动机。因为即使他这么做了,所受的惩罚也不会比逃税所受的惩罚更为严重。可见完全消除逃税从经济上、政治上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合理的政策取向应该是设计一套不会对潜在犯罪者产生误导的处罚措施,确定一个社会所能容忍的最佳的逃税水平,以使整个社会的效用达到最大。

纳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 纳税管理 防范对策

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而集团公司的纳税管理又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集团公司纳税管理是公司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纳税管理理念的不断完善,纳税管理在公司中的不断贯彻落实,作为一种柔性生产力的纳税管理,逐渐彰显出其帮助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司效益的作用,所以公司合理有效的纳税管理,是构建公司发展前景的有效途径,是公司创造管理利润来源之一。

1.企业纳税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生存,离不开对利益持续不断的追求,所以尽量避免利益的损失是每一个企业都在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纳税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时所必须尽的义务,但是作为企业一种利益的消耗,现金的流出,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的降低这种消耗,纳税管理的出现,无疑实现了企业降低纳税产生利益消耗的目的。纳税管理虽然可以实现企业降低纳税产生的利益消耗,但是纳税管理本身却是合法的,因为纳税管理强调的是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管理、安排、规划企业架构、经营行为、合同、票证等方式,实现节税或避免税收损失的目的,进而达到企业降低纳税所造成经济损失的目标。

2.我国集团公司纳税管理的现状

经过大量实践证明,纳税管理的实践价值已经被完全证实了,但是在我国多数集团公司中的纳税管理,却远远没有发挥出纳税管理本身的潜在价值。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我国集团公司纳税管理的现状。

2.1集团公司事前纳税管理认识不够,错失纳税管理良机

各级管理人员普遍认为企业架构的设立、经营行为选择、合同条款的签订与财务无关,基本不要求财务人员参与上述工作,一旦上述工作完成,进入实施阶段,反映到财务纳税环节,即使财务人员发现上述经济业务面临着一个以上的纳税方案的选择,并且不同的纳税方案,税负的轻重程度往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但已无法选择,因为经济业务无法逆转,经济行为的发生已经伴随纳税义务的产生。

2.2集团公司纳税管理组织机构缺失,纳税管理职能难以发挥

随着集团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税收政策范围也越不越广,并且国家税收政策散落于各个单行文中,纳税人员掌握并且能应用难度非常大。现部分集团公司对纳税环节只设立纳税申报岗位,势单力薄,人力无法满足纳税管理需要,纳税管理的作用、职能难以发挥。往往会出现,税收政策掌握不到位,要么多缴税款,要么少缴税款。多缴税款,增加公司费用负担;少缴税款,违反国家税法,面临处罚,损坏公司的形象。

2.3部分财务人员缺乏纳税管理风险意识,忽视纳税风险管理

由于集团公司规模较大,业务种类多,决定财务人员分工细,工作量大,部分财务人员对对岗位的涉税风险意识不强,对业务变化涉税事项不关注,仅仅关注会计核算事项,导致涉税会计处理不当,并不能及时更正,直至被税务机关查处,问题才得已暴露纠正,但为时已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2.4纳税管理队伍建设薄弱,缺乏纳税管理的专业人才

集团公司纳税管理,是财务、税务专业知识集于一身的管理工作,所以往往对从事纳税管理的工作人员有较高要求,因为一旦财务人员综合把握处理核算与税收的能力有限,就会造成纳税管理工作失误情况出现,导致集团公司出现税收损失,影响公司发展。所以一支强大有力的集团纳税管理团队,是现实企业纳税管理工作的关键。

2.5纳税管理体系不健全,难以建立全方位的纳税风险防火墙

纳税管理贯穿公司各个环节,仅凭会计准则处理会核算业务 ,按期申报税收等日常工作,难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纳税管理;业务与财务,财务内部难以形成信息有效沟通,错失有效控制纳税风险。

2.6对子公司的纳税管理指导不够,资源和经验难以共享

集团母、子公司之间主体业务相近较多,涉税业务大部分相同,母公司资源优势较子公司强,由于集团财务管控深度有限,母公司纳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未能及时传递到子公司,造成同一涉税风险在集团范围内未得到及时的纠正。

3.强化集团公司纳税管理防范税收损失的对策

集团没有对纳税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会导致集团公司日常运行中出现税收损失的情况,集团是靠经济利益维持其正常运行和发展的,所以税收损失的出现就可能对集团公司的未来发展造成威胁,基于税收管理对集团公司的发展的重要性,笔者针对目前我国集团公司税收管理表现出来的弊端,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给出了强化集团公司纳税管理防范税收损失的对策。

3.1公司高层高度重视纳税事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纳税管理先行理念

公司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任何经济行为都涉及税收,如何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先对涉税事项进行判断,主要判断经济业务涉及的税目,主要看是否有可选择的纳税方案,做到每项经济业务税负低且合法,确保公司合法纳税的前提下,税负最低。公司大到企业架构,小到经济合同条款的约定,都与税收息息相关,因此,财务人员全程参与经济业务前期工作,便于提前分析税收政策,选择最优方案。一方面防范税收风险,另一方面合理减少税负

3.2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设立纳税管理机构,从组织上提供有效保障

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大,业务类型多,税收政策复杂,单行文多,新政策层出不尽,因此,需设立专门机构,配置适当的人员,统筹管理集团公司事前、事中、事后的纳税管理工作。构建纳税风险管理系统,对涉税事项通过“识别”“评估”、“应对”流程加强纳税管理,发挥纳税管理作用,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来源。

3.3加强纳税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队伍建设,防范税收损失的情况滋生

强化集团公司纳税管理队伍建设除了设立专职的税务管理人员之外,还要针对“部分财务人员涉税风险识别能力不强”,对财务人员进行税收业务培训,并且建立台账对重要涉税风险点进行跟踪管理。然后针对“部分财务人员缺乏纳税管理意识”, 定期、不定期的给财务人员进行纳税案例分析。最后集团还要对已经录用的纳税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根据平价结果对业务能力高,自身素质好的会计从业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在纳税管理从业人员内部建立竞争的机制,以达到同进、一起发展的目的。通过强化集团公司纳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纳税风险意识,防范税收损失的情况滋生。

3.4健全纳税管理体系,设置全方位的纳税风险防火墙

强化集团公司纳税管理防范税收损失,必须建立体系完善、职能齐全的纳税管理监督机构,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良好有序开展。只有纳税管理机制建设落实到位,集团公司才能实现更好发展的目的。强化集团内部纳税管理机制,可以先针对“缺乏识别票据合规性的规范性标准” 制订《票据报销管理办法》,针对“缺乏财务岗位重点涉税事项的操作指导手册” 制订《财务岗位涉税业务操作手册》, 针对“新业务涉税事项信息传递滞后” 制订《新经济业务涉税事项报告制度》,针对“涉税风险点”建立台账定期跟踪。通过上述管理,形成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范。

3.5纳税管理渗透子公司,提升集团公司财务管控能力

发挥集团公司资源优势,定期分析子公司纳税情况;不定期与子公司交流涉税事项;指导子公司纳税业务,组织子公司学习税收新政策,从而提升集团公司财务管控能力,实现集团公司效益最大化。

4.结语

加强集团公司纳税管理,是防范税收损失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集团企业架构、经营行为、合同、票证管理效率的有效方式。科学、合理、有效的公司纳税管理,是奠定集团公司未来稳定发展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翠翠.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07,(11).

[2]吴志舜.纳税筹划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4).

纳税管理范文第3篇

(一) 征税主体的管理

征税主体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税收管理是国家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管理的活动。税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和各级税务机关。国家主要是制定税收方针政策、建立修改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各级税务机关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执行、监督、检查机关,具有组织税收收入和进行税务管理的职能。征税主体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使得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来保证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

二是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来具体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满足税收管理的需求。

(二)纳税主体的涉税管理

纳税主体的涉税管理主要表现为纳税管理。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在以上三个方面与征税主体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不可能全面、透彻地了解税收法律、法规;

二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纳税管理。企业的纳税管理一般是通过财务部门作为一项附属工作来进行的;

三是投入纳税管理的人力有限。目前大多数企业只有一名税务机关要求的办税人员,其职责只是完成事务性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纳税管理。

如此看来,作为纳税主体的纳税人在纳税管理上与征税主体的税收管理,形成了严重的不对称。由于纳税管理非常薄弱,成为纳税主体偷漏税的痼疾之一,使国家税收不能够达到应收尽收;也会造成纳税主体应该得到的税收利益却没有得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些纳税人一手偷税,一手多交税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加强纳税主体的管理,使税收法律关系两个主体的管理趋于对称,才能使税收法律关系征纳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得以顺利实现。

二、 纳税主体进行纳税管理的途径

纳税主体需要纳税管理这是从税收管理的客观需要提出来的,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应该全方位、系统地进行。

国家税收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应该交给国家的份额,要及时足额地交给国家;应该留纳税人的部分,纳税人也能够真正地得到。按照税收分配的基本原则和目的,纳税管理的总体构想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纳税管理体系,这个纳税管理体系从政策适用、实务操作程序到信息有效控制和管理,应该覆盖企业的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具体内容是:

(一) 解决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问题

税收法律法规浩如烟海,作为纳税人想全面了解和掌握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因此需要能针对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编辑适合本单位的税法实用手册。

(二) 提出纳税建议方案

纳税建议方案首先要达到满足税法的遵从性,即提出的方案完全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纳税建议方案,争取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合法的税收利益。

(三) 构建企业纳税控制系统

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方式是通过颁布开征各个税种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实施的,是贯穿纳税人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得以实现的。因此纳税人的经营活动全过程都有涉税的内容,而涉税事宜的运作以及处理的结果将最终影响企业税款支出的状况。因此要使企业的税款支出即完全符合税收规定,同时又使企业税款支出控制在最合理的水平,就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涉税环节和涉税内容实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四) 进行纳税管理体系的培训

企业纳税管理体系从政策适用,到操作程序,到纳税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涉及各个涉税环节的操作人员。要使每个涉税人员都能很好地完成系统要求的工作,最终实现纳税主体的全方位管理,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让其充分了解纳税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

三、 通过税务服务提高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水平

(一) 税务是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联结的桥梁

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在管理方面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税收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在获取和拥有税收信息上,纳税主体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如果要求每个纳税主体所拥有的税收信息量达到与征税主体相平衡,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实际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实现平衡的成本也是纳税主体无法承受的。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分工细分化的发展趋势看,在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问题日益凸现的情况下,社会必然会产生一种事物,以缩小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在管理方面的差异。目前税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一方面起到维护税法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水平,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作为税务行业的中坚力量――税务师事务所在过程中有获得纳税人信息的优势,同时税务师事务所按照纳税人的具体状况编制税法手册,使纳税人可以集中地、有针对性地掌握和理解税收法律法规,以及日常咨询中的政策辅导,使纳税人掌握税法的信息变得主动起来。税务师事务所把从纳税人获取的信息通过判断后,请税务部门加以鉴证,这样达到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的信息联结畅通,并最终取得一致,进而提高征纳双方的管理水平。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征税主体依据税法应收尽收,纳税主体依据税法税款及时足额上缴、税收利益充分享受的基础上进行的。税务师事务所在税务中的定位,就是架起实现税务部门的意图与纳税人的义务和合法权益联结起来的桥梁。

(二) 借助税务师事务所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在日常出现的纳税问题中,一部分是纳税人有意识地偷逃骗税,这是少数的;大部分问题的原因是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即征税机关不能全部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而纳税人又无法完全获得税收政策的有效信息,还有就是税法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差异,特别是税法与会计两则的差异。因此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使信息可以及时地获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征税主体与众多的纳税人直接联结,就目前的情况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税务师事务所可以集中地、有选择地使双方信息畅通,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 借助税务师事务所建立纳税问题预警系统

纳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诚信纳税纳税效应途径

一、诚信纳税的含义及其效应分析

(一)诚信纳税的含义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按辞海中的解释“诚”是指真心实意。“信”是指诚实,不欺。“诚信”的含义主要是讲真心实意的待人,对人无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它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

美国学者福山在分析诚信的经济效益时指出,当代社会分信任社会和低信任社会,信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相互信任,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公益精神,信用度高,社会交往成本较低;而低信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相互提防,相互间培养信任关系方面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社会交往的成本很高。可见,诚信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讲诚信,正常的社会关系就难以维系,市场经济也难以发展和完善。

诚信纳税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关系在税务领域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把诚信规范落实到履行纳税义务上。诚信纳税的含义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税收给付义务与各种作为义务,是表现和反映征纳双方相互之间信任程度的标的,是由规矩、诚实、合作的征纳行为所组成的一种税收道德规范。诚信纳税在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税收征纳群体中产生,它既促进税收征纳双方共同遵守规则,改善征纳关系,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征纳主体成员的素质,在相互信任中转化成合作关系。

(二)诚信纳税的效应分析

1.诚信纳税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种竞争是一种公平有序的竞争,即要求公平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它通过将一切市场行为纳入法律体系来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有法可依与有法必依。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制与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件。而健全的法制与公平的竞争环境都属于一种公共产品,需要政府运用其职能来创造与安排,因此,实施诚信纳税,以财力保障政府职能的行使,这就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诚信纳税还可以促使企业与公民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这一点来说,诚信纳税的本身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税收法制与公平的纳税环境,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2.诚信纳税利国利民

按现代财政学的观点来看,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是一种交易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由政府向全社会的公民提供公共物品,而作为回报,由公民以纳税的形式来补偿,这是一种互利的交易。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如强大而稳固的国防,优质的社会经济秩序和良好的治安,完备的公共设施和优美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完善的教育、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全体公民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公平、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公民通过纳税来支付因享受这种公共物品而应付的成本费用。历史经验证明,要实现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政府的职能,必须要有充裕的财力。而诚信纳税则是保证国家财源茂盛的基础。如果国家财力能得以保障,则其就可以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使国家日益强大,人民日益富足;反之,则政府无利为百姓提供良好的公共物品,使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福利水平骤减,生活环境恶化。可见诚信纳税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处息息相关,诚信纳税利国利民。

3.诚信纳税可以降低征收成本

前述美国学者福山在分析信任社会时,就得出了诚信可以降低社会交往成本的结论。事实上纳税过程也是一种社会交往,诚信纳税就可以降低税收征收成本。这是因为如果纳税人缺乏诚信度,税务部门就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加强税务稽查的力度,这无形中增加了征收费用,提高了成本。相反,如果纳税人讲诚信,纳税的自觉性高,则税务部门就可以给依法纳税者以较大的自由度,取消或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如例行检查、实施税务保全以及实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等,从而提高征管效率,节约征收费用,降低征收成本。事实的确如此,如近年来,美国纳税人的诚信度提高,税收收入大增,税务部门实施税收强制执行的机会大为减少,征收成本逐年降低。

4.诚信纳税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商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商誉不仅包括其在生产经营活动及商业交易中的诚信度,还包括其诚信纳税的情况。诚信纳税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传播着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成为今衡量企业商业信誉的重要尺度。只有诚信纳税的企业才会赢得较高的商业信誉和更多的商机。

二、对我国现阶段诚信纳税状况的基本判断

我国现阶段诚信纳税的状况令人堪忧。从纳税角度看,在2004年的全国税收专项检查中,全国县以上税务稽查局共检查纳税人122.9万户,约占纳税人总数的4.3%;发现存在涉税违法问题的纳税人67.3万户,占被检查纳税人总数的54.8%。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收入总额367.6亿元,入库率92.3%。查处总额中,补税293.8亿元,罚款54.4亿元(平均处罚率为18.5%),加收滞纳金及没收非法所得19.4亿元[1]。各地检查的情况也很严重,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国税局共检查户数2998户,有问题户数2091户,查补税款达4.6亿元。省税务局选取了电力、水泥、摩托车、钢铁等9个行业的税收专项检查,其中煤炭行业存在的偷税问题最为严重。在对612户煤炭生产及运销企业的税收专项检查中,查出问题户503个,占被检查企业数的八成多,仅该行业就查补税款1.2亿元,居9个被检查行业之首[2]。从征税的角度看,税务机关违章办事执法犯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围绕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突出。有税务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经常以人情挂帅,把自己手中掌握的税收执法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807”等一批重大的恶性案件就是典型的表现。有些干部曲解税收法规,擅自印发涉税文件。据统计,我国2002年共查出与国家税法不符的涉税文件1458份,其中税务机关内部文件387份,地方党政和其他部门文件1071份。各地违反税收制度乱收金额达21.4亿。

由此判断,征纳双方的诚信度都不太高,急需在增强诚信度上下功夫。

三.实现诚信纳税的途径

实现诚信纳税的关键在于增强征纳双方的诚信度。诚信纳税的实现: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三靠法制。具体的形式有:

(一)通过宣传教育为诚信纳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广泛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要建立以诚信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以“诚信兴国”为根本的宣传教育,形成“诚实守信者光荣,尔虞我诈者可耻”的社会氛围,坚决摒弃非道德主义的行为,使全国人民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并以诚实守信作为规范各类经济主体之间乃至一切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准则,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

2.在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税务宣传的专项教育,使诚信纳税的理念深入人心。税务宣传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税收社会意义的宣传,从税款使用效益角度,进行“诚信纳税,利国利民”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使纳税人明白税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益,从而取得纳税人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二是改进现有的税务宣传方式:(1)将税务宣传与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以诚信教育为基础,使税务宣传落实到诚信这个根基上,使诚信纳税蔚然成风。(2)要完善税法公告制度,使纳税人能够通过各种公开的、易得的、无偿的载体了解各种税收法律与法规。(3)用纳税人对税收法律与法规的了解程度而不是税务部门开展税法宣传的次数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评价税法宣传的实际效果。(4)要尽最大的可能搞好税务咨询,随着准确回答纳税人提出各种涉税问题。(5)对青少年的税务教育要常抓不懈,要在形式与方法上有所突破。

(二)建立完善的征税与用税监督机制

1.征税监督机制的建立

针对我国征税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大力加强征税监督机制的建立。具体做到:(1)应严格规范税收的立法权与解释权。要结合税权的改革,在下放部门税收立法权的同时,各地应严格规范税收立法与解释权。要建立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避免税务部门越权滥发涉税文件的事情再发生。(2)对税收执法权也要进行监督。目前来看,公开办税是一种便于加强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的好方法。另外一种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在税务机关开展对纳税人评定“诚信等级”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组织广大纳税人,每年开展一次对税务机关的“诚信等级”评定,并将评定的结果拿到媒体上去公布于众,以接受群众的监督。

2.用税监督机制的建立

目前,国家税款使用主要通过国家预算来安排,具体到各部门单位则通过政务公开等形式告知公众。然而众所周知,这种粗放的、表面的公开,还不足以取信于民,因此,还应大力开创税款使用信用建设的新路子。具体做法是,增加税款使用的透明度,不仅要将财政预算延伸至乡镇一级政府,而且要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全过程纳入监督体系。今后,在部门预算生成后,应对所列项目进行实地考证、考核,根据效益情况筛选确定,预算下达后,则对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款项走到哪儿,监督就跟到哪儿。

(三)完善对纳税人经济活动与纳税活动的记录制度

我国税务部门在纳税征管过程中,一直在收集、保存着各种纳税活动的记录。但这种纳税记录作为反映诚信纳税的依据,还有必要尽一步完善。1、建立综合纳税人经济活动的记录,它是对纳税人在经济领域中所有行为记录的真实写照,是全方位评价纳税人经济活动信用水平的信息记录。2、健全纳税人的纳税记录。在金税工程二期、三期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计算机记录存储系统,定期对纳税人的纳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记录、储存,建立健全完备的纳税人纳税信息档案。上述记录为税务部门今后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经济与纳税信用信息提供方便。

(四)建立纳税人信用评级制度

目前,我国已有个别省市财税系统将纳税人的纳税信用资质列入税务管理之中。今后,需要进一步扩大这种纳税信用管理的范围。做到:1、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纳税信用评级机构,或由税务总局认定的中介机构来参与评定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中介机构对其认定结果负相应的法律责任。2、根据企业的以往的纳税情况、企业的财务制度、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纳税规模、商业信誉、资产和抵押品等参数,把纳税中人分为A、B、C三个纳税信用等级,由评定机构负责对各企业或纳税人进行对号评定。3、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待遇,以建立纳税信用激励机制。4、通过征管系统对日常申报、发票管理等自动跟踪管理,当纳税人在信用能力某些评估指标上发生变化时,可自动对纳税人的税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和调整。

(五)建立失信处罚机制

过去我国对各种税务违纪行为都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这种处罚机制并不能遏制纳税人的违纪行为。因此,在强调诚信纳税的今天,更需要进一步健全失信处罚机制。1、当纳税人在税收信用上有了不良记录时,计算机可自动对纳税人的税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和调整,税务机关要相应加强对其稽查与监管的力度。2、对纳税信用降低的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恢复正常,并规定在此期间,再次发生违纪行为,则加重处罚。3、建立税收信息不实企业公告制度,在地市税务部门的网页上公布,或者定期在办税服务厅公布,使公众随时查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4、在处理“税收失信”事件时,应当多管齐下,除建立税收信用破产惩罚机制外,还要与商业信用挂钩,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破产惩罚,使得不讲诚信者或信用不佳者难以立足,难以生存。

主要参考资料:

1.深圳市国税局课题组《构建税收信用体系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中国税务报》2002年4月23日

2.王智勇《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税务报》2002年4月16日

3.税收宣传月系列研讨会发言《坚持依法治税.倡导诚信纳税》.《中国税务报》2002年4月17日

4.王少华《省国税完成税收专项检查》.《河南日报》2005年11月14日

纳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要特点 管理策略 管理前景 体系构建

1、非重点税源企业的主要特点

(1)税源零散、数量多、规模小、单位税收少。按照纳税人规模、税收收入、经营特点、管理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来分,企业大致可划分为重点税源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种类型。其中大企业为重点税源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非重点税源企业。据统计一个东南沿海的中等城市的区级税务所的全部企业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所有户管总数的95%以上,而税收贡献率却不足50%。

(2)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组织机构普遍比较简单,管理方面随意性强,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在财务管理方面,会计岗位设置不全,财务核算难以做到准确、及时和完整,无法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督管理。许多非重点税源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聘请兼职会计记账。

(3)不少非重点税源企业存有逃避纳税的想法,特别是在经营状况不好时,这种动机更加强烈。通过隐瞒收入、违规使用发票、应建账而未建账或虚假记账、虚假申报等手法进行逃税。

2、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管理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深化纳税评估。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应用阶段、应用发展阶段和整合集成四个阶段,现阶段正处于整合集成阶段,包括税务系统与工商等其他部门系统的信息技术整合集成;各税务系统的信息技术整合集成,由于非重点税源的企业数量众多,稽查更倾向于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纳税评估。各地税务机关基本都实现了主体征收业务的信息化,部分地区还建立了利用纳税数据帮助税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但远远不能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只有建立在纳税申报基础之上的纳税评估才是非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纳税评估能够发现异常纳税行为,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税源进行动态监控。

(2)加强非重点税源企业的日常事务性管理。目前客观上存在管理户数多、管理人员偏少的状况。税收管理员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提醒按期申报、对企业资料进行备案和解答税务操作问题等工作上,根本无暇了解和监控纳税人的税源变动情况、税款申报的遗漏情况等,税源管理粗放,风险处于高水平位置。

(3)提高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管理信息化基础的硬件设施运转效率。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机等硬件产品是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管理信息专业化的基础。硬件设备良好的性能、高度的可靠性、较低的故障率是做好纳税管理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3、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专业化管理前景

(1)加强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管理整合集成的信息技术的专业化。只有经过多方面整合集成的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税务机关对纳税申报相关信息、第三方信息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比对,深入分析纳税人申报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助于为针对不同的纳税人设置和使用不同的纳税评估指标奠定基础,提高指标利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才能有助于税源管理的各个职能岗位、各个业务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发挥合力。也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税务机关对非重点税源企业专业化纳税管理提出了空前的挑战,表现在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数据测试,也可以用于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具体的应用控制。

(2)税务机关对非重点税源企业实行“源泉控制”。由于非重点税源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财务核算大多不能做到准确、及时和完整,无法有效地对非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财务监督管理。怎样使大量的非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核算、企业信息汇集到税务系统,又怎样使税务系统的税务信息传达给非重点税源企业呢?笔者认为就是实行“税源控制”。将为数众多的非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核算、企业信息先汇集到税务中介场所,再由税务中介场所为税收管理员了解和掌握税源的产生、发展、运转等流程,提高税源采集的精度、税源监控的深度,对纳税人的物流、资金、纳税申报、票据使用进行整体监控,扩大税源监控视野。

(3)建立健全非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中的联动机制。在加强非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方面,笔者认为税务机关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税源管理机制,使税收管理和稽查、登记、纳税服务系列之间的工作流程衔接通畅、紧密。尽管目前对非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流程不尽合理,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对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流程设计过繁,职能划分过细,控制“节点”过多,一边加强了对税务系统执法权利的监督与制约,一边也加大了内部岗位和业务之间衔接的难度,容易造成管理力量的内耗,给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4、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专业化体系的构建

(1)变革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管理体系。面对种种挑战,税务机关要加强对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管理,采取策略和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专业化技术运用于非重点税源企业,已不仅仅是是对非重点税源企业的改革,其实它已经是当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应结合集中管理和实时控制的特点,组织创新的基础上,重组非重点税源纳税管理体系,优化非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机制,发挥联动机制,需要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内各部门之间、税务机关与外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做到“纵横结合”、“内外协作”。

(2)多方面培养提高非重点税源企业相关报税人员的素质。在实施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管理时,应注重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只有在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层真正地重视起来,特别是相关财务人员的素质补充新的技术和知识,注重增强财务人员的财务税务知识的应用能力。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管理才能得以深入、持久。

(3)建立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风险防范体系。任何系统的信息化都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资讯保护的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入侵风险、破坏与舞弊的风险、交易完整的风险等,应用好信息化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对信息流采用加密技术,以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密;增加系统的容错处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保证非重点税源企业和税务系统在纳税信息传递过程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21号公告).

纳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增值税;纳税评估;税收监督

自新税制建立以来,从福建省看,商业增值税收人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商业增值税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商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据统计,我省商业企业增加值1996~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8.3%、13.8%和14.5%,而同期我省商业增值税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5%、8.3%、5.5%和6.9%.商业增值税占国内增值税收入的比重也不理想,1997~1999年商业增值税收入占全省国内增值税收人的比重分别为24.9%、24.1%、23.6%.笔者认为,这除去商业经济结构变化、税源转移等因素外,也有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只注重销售额,而忽视健全帐证要求;引导推进小规模纳税人健全帐证工作不力;重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轻普通发票管理;一般纳税人税负普遍下降,零税负或负税负的商业企业占一定比例;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商户普遍采取核定征税,并且核定额不足;征收机关日常监管和税务稽查没有突出重点,税款普遍流失,等等。这里从分析商业环节增值税问题的原因入手进行探讨,以寻求堵漏办法。

一、我国商业环节增值税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

1.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造成了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各地优先发展有特色的第三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形成和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引导,导致了税源结构变化,如,各级批发商业企业转制后改为有经济效益的文化娱乐场所;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企业热衷于投资经营宾馆、酒楼、餐馆、酒吧以及夜总会等非增值税的第三产业。这样,各地体现增值税税源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不断减少,同时也体现了营业税收人增加,增值税收入减少。

2.小规模商业企业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濒临倒闭。近几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外经济形势滑坡,一蹶不振,致使许多小规模商业企业营销上不去。有的企业拖欠银行贷款,而被冻结户头,无法经营,被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工业企业代销机构,工厂不景气,商业货源不畅,消费者购买力不强,进销差小,无利可图,被迫关闭停业。

3.市场竞争激烈,必然引起税收结构调整和商业税收减少。一是工业企业采取直销的营销策略,主动应对市场的竞争,减少了商业环节的销售额。工业企业为扩大其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同时也为减少销售费用、流通环节和经营风险,利用其对产品性能及市场比较熟悉的优势,直接在销售地设分支机构销售其产品,直接参与产品流通;特别是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直销方式的出现,使得过去货物通过商业环节流通转移到了工业环节;二是激烈的竞争促使商业环节购销差额减少。据1999、2000两年度福建省税源普查资料显示,商业毛利率从10.3%下降为9.06%;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0,开放零售市场,世界知名大型超市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所实行的低价销售的介入,加剧了国内商业企业的竞争,促使商业企业分化,价廉物美的大型超市日益占据商场的主要份额,使原本不是很高的商业环节的毛利率仍有下降趋势;此外,增值税购进扣税法有推迟实现税款因素,部分新开业的商业企业在经营生长期税收倒挂或者“零税负”现象严重。一些新开业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在经营初期大量取得进项专用发票,而在经营生长期间进项税款长期留抵,无税可收。当商业无利可图时,就关门不干了。

(二)商家偷税行为较为隐蔽,造成商业增值税非正常递减。

1.厂家各种名义的直接贴补返利等非正常手段严重侵蚀了增值税税基。如一些工商企业跨越中间经销环节通过报销费用、现金、实物奖励、销量提成等方式直接向经销商返利,经营者此部分收入又不作帐,规避了商业环节税收。

2.现金交易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欺骗性,给商业环节偷税的查处增加了重重困难。特别是以零售为主的各商业企业,位于增值税链条的末端,由于缺乏与税收征管相配套的各种经济行政管理手段,现金销售,多头开户,销售不开发票,开“大头小尾”发票,大量采取“体外循环”手法进行偷税等,商业企业这些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三)税基不宽,税源转移影响增值税增长的问题不可忽视。

增值税链条不完整,使建材、饮食、娱乐业等仍实行营业税,存在偷税隐患的问题突出。以建材商品为例,建筑业在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货物,但由于该行业征收营业税,作为建材等物资最终消费者的施工单位,在购进上述货物不需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甚至发包单位也不需要取得普通发票,造成增值税管理链条中断。此外,受地方财政的干预,使税源发生转移。各地自行制定的名目繁多的地方财政税收返还优惠政策,影响了商业企业在不同销售环节和地区的正常定价,诱导商业企业利润跨地区间不正常收入转移,其中以企业外设经销机构商业增值税最为明显。

(四)商业增值税征管不是十分到位。

商业企业进项差价的减少和工业企业的直销行为仅会引起商业增值税税额的减少和税负的下降,但商业企业负税负等异常申报的增加,则要归结为企业不正常的偷逃税行为。因此,面对曾一度扩散的商业增值税异常申报,有必要审视目前的商业增值税征管情况。

1.商业企业的应纳税额监控不力。一是帐证健全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企业帐证不全,有帐不作,作假帐或作两套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监控指标还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各商业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商品价格以及经营规模差异较大,再加上融资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单一用某一户商业企业税负等指标推断其他商业企业的纳税情况缺乏可信度,尤其是应用在增值税纳税评估上,因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而收效不大。

2.征管手段相对滞后。一是征管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目前,税务部门能取得的纳税人的有关信息,主要通过企业在纳税申报时提供的一些比较粗略的资料,其真实性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诚实与否,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在此基础上实施税务稽查必然也难以奏效。同时通过企业以外的信息渠道获取必要的商业企业经营情况和相关资料几乎无法保证。二是征管手段落后。目前商业企业管理开始广泛使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大型商场,特别是仓储超市收银记录、统计以及进销存等帐务处理已经使用电算化。而税务征收仍实行企业填报纳税申报表到申报服务厅录入计算机申报,事后下企业短时间检查的征收方式,数字化程度低,与企业管理电算化不相适应。三是征收方式呆板。对商业企业征收的方式有查帐征收、核定征收和定额征收三种方式,目前,没有严格地划分其适用范围,定额征收较查帐征收征税成本和税收负担要低已是公开的秘密,征收方式不易变,导致纳税人特别是小规模个体私营经济建帐没有积极性,使征管质量提高艰难。

3.税务稽查效果带有局限性。商业企业属中间流通环节,经营货物品类繁多,再加上直接发货制及跨地区间的仓库的设置以及各种灵活代销办法,用传统的征收方式盘存纳税人货物十分困难,也影响企业经营;同时,税务稽查部门查税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直接影响了税务稽查的威慑作用。

4.发票使用不规范。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消费者缺乏购物索取发票的习惯。商业企业,尤其是从事零售的商业企业,销售货物习惯于未按规定开具发票,或以自制调拨单或提货单等内部核算凭据代替发票,开具发票的销售额和实际销售额之间存在偏差,纳税人利用“移花接木”等手段隐瞒某些商品的销售收入,主管国税机关又无法监控纳税人的税基,造成增值税流失。

二、建议与对策

商业增值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较集中地突出了我国现有增值税存在的税基和税负的监控、征管信息的获取、共享等深层次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解决商业增值税的征管问题也决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法,除健全现行税制外,应用系统的现代的征收管理手段解决适应新形势下商业增值税的税收流失问题。

(一)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

1.严格执行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按现行税法规定年销售额和健全帐证的商业企业都应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但是,各地执行此规定有偏颇,如,批零企业为商品最终消费环节,消费者不需要也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分支机构推销产品既不开票,也不直接收款,因此,对以上一定规模商业企业不愿意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然而,为了省事,税务机关也不按规定督促其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这个问题各地很普遍。笔者认为,各地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执行一般纳税人认定规定,凡是年销售额达到180万元和帐证健全的商业企业都应按规定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对已具备条件的商业企业不申请一般纳税人,按规定以销项税额全额征收增值税,绝不姑息迁就。这是增值税管理的需要,也使增值税链条不会中断,从而,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2,完善商业一般纳税人管理制度。应该看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制度具有约束纳税人的作用,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则不具有此特性。一般纳税人,即使销售货物不申报纳税,但其购进货物时却以消费身份负担了购进货物应抵扣的税款,因此,规模较小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尤其是中小商业企业,保留其一般纳税人资格管理的意义大于税款征收的意义。为此:一是保持现有的商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规模的稳定。一经认定,除非纳税人偷税、关闭、破产,则不应轻易取消,对存在不良记录的商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间取消其进项抵扣权。二是对新认定的商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认定的初期(一年)实行暂认定一般纳税人管理,应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代管监开”。其进项发票在货票款一致情况下,才能给予抵扣。

(二)加强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

1.继续推进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对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制,严格其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查帐征收,减少税收流失,是国务院和国家税务总局多年来工作部署的要求,但是,各地税务机关因抓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工作难以奏效,而几乎放弃了这项工作,这对依法治税十分不利。因此,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是收税的,收税的依据是什么?大量小规模纳税人继续使用“双定”征税肯定不行了,继续引导推进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十分必要,而且,态度要坚决,措施要得力。应该做到建帐一户,成功一户,并及时改变征收方式。至于小规模纳税人建帐建证后税负低不可怕,税务机关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即加强税务稽查,要以税务稽查来确保建真帐。对查出小规模纳税人建假帐的,要依法补税和处罚,并公开曝光。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建真帐,纳税态度又好的,只要其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和条件,就可鼓励申请升格,按一般纳税人管理。

2.完善定期定额户的管理办法。在保持原定额基数的前提下,实行税务机关采用各种测定法估算出销售额,与同行业会互评定额相结合的做法,来确定“双定户”本期销售额,做到既公开透明,又相互监督;在定额的评定期限上,不宜过长,最好每半年调整一次。同时,在调整“双定户”销售额时,税务机关应讲究核定的销售额有升有降,合理又合法。此外,应加强对“双定户”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引导其记帐规范,建帐符合标准。

3.加强商场柜台承包租赁户的征管。通过增强与出租方的信息联系沟通,掌握承包租赁户的开业、经营情况,同时,实行商场统一收银,代收代缴增值税管理办法,把承包租赁户的应纳税额及时、足额解缴入库,有利于征收机关与商场共同监管。

(三)加强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

目前,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工业企业的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各地,虽然国家税务总局有137号文件,但是,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还不够规范,造成经营地税源大量流失。因此,本人认为,一是加强分支机构税务登记管理和发票管理。对于各类分支机构,不管是经营范围和形式如何,均应按《征管法》规定办理注册税务登记;在发票的领购管理上,实行发票保证金(人)和限期缴销发票等制度;二是完善分支机构增值税政策管理规定。分支机构不论是否开票或收取货款,原则上由其所在地税务机关征收增值税。分支机构需要总机构汇总缴纳增值税的由总机构提出,报有权税务机关审批,并建立纳税信息联系制度。同时,对汇总缴纳的分支机构采用按销售额依一定比例在其所在地税务机关预缴增值税,其预缴税款可在总机构应纳税额中进行抵减。

(四)实施增值税纳税评估制度。

增值税纳税评估制度旨在全面提高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准确性和税务机关征收管理质量,突出对一般纳税人涉税行为的防范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情况,在纳税评估的操作过程中,应全面掌握一般纳税人的涉税资料,严格按照申报审核、案头评估、下户核查、税务处理等步骤进行。因此,为了做好增值税纳税评估,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准确采集纳税资料,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根据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收集、积累所需的纳税人的各种与纳税相关的,诸如销售情况、货物购人情况、发票使用情况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等各种当年和历史资料,并对获得的纳税资料进行归类、汇总、相互对照,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运算、分析、处理,充分发挥增值税进销之间相互稽核作用,加强货物进出企业监督,为税务机关提供案头评估参考数据。有条件的可以逐步通过税企联网实现。这对于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下增值税的征管有着现实意义。

2.建立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分析指标体系。包括细化筛选参照指标,如按国家统计局行业划分标准统计出本地商业系统的诸如平均税负率、销售额变动率、进项税额变动率、存货变动率、毛利率等纳税评估所需的各项指标。同时,收集本地(市)、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财务指标参考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和修正,提高指标的准确性;同时设置具体企业考核资料指标,正确选择使用各种案头评估测定办法,能根据已收集掌握的有关企业货物、资金变动资料,通过恰当的运算,推算出纳税人本期大体销售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提高纳税评估质量。

3.设置纳税评估机构,充实评估专业人员。随着稽查机构设置转变,各地税务机关应设立专门的税收稽核或纳税评估机构,将原来的征管分局配备一级稽查人员改为税收稽核或纳税评估人员,合理调整岗位和明确职责,侧重于通过纳税人申报资料的评估分析,下户核查,堵塞漏洞。这样,可以转变增加税收依靠查补的传统做法,以增强税收管理专业化力度。

4.根据纳税人信誉评定纳税人的纳税评估频率。对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作为评定纳税人的分类管理定等次的标准,不同等次设置不同的纳税评估频率,合理分配征管力量,即实行稽核基础上的动态分类征管。在一个公历年度内对稽核后评选A级信誉等次的商业企业,可以实行一年免审优待;对评定B、C级信誉等次的商业企业可以实行定期的纳税评估,以鼓励商业企业遵章纳税,鞭策信誉不佳的企业改变形象,争取升级。

(五)强化商业企业税收监督。

1.完善发票使用制度。各地税务机关发票管理工作应从注重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转变到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并重管理上来,规定所有单位和个人购买货物有权利与义务索取发票,并禁止商业企业利用各种内部凭据替票,纳税人违反发票管理规定依法处理。对定期定额户亦实行定额发票管理制度。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发票摇奖和不开发票处罚活动。在各商家张贴公告,告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索取发票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消费者购物自觉索取发票的社会氛围。坚持尽快推广使用税控收银机及税控加油机,把纳税人销售收入纳入税务监督之列,同时,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

2.对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等管理软件,税务机关如何介入管理,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办法。比如,商业企业有义务向征税机关提供使用电算化记帐的软件的共享信息,有义务按税务机关要求报送规范化纳税申报资料等,避免企业自行变更原始记录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偷逃税款。

3.推行片管员制度。税务机关取消专管员以后,应推行商业企业片管员制度,确定片管员工作岗位和职责,督促其经常下户了解纳税人经营情况,催缴税款,指派下户进行货物盘点,主要应通过不定期分柜重点核查,掌握纳税人购销的来龙去脉;并加强对非正常损失进项税的管理。

(六)强化稽查功能,突出重点到位。

为了保证各项商业征管措施到位,促进纳税人健全帐证,依法纳税,强化税务稽查功能十分必要。首先,每年必须开展一次商业增值税专项检查,以查促管;其次,加强税务稽查的重点应放在连续异常申报户、纳税评估移送的嫌疑户,帐证不健全户、申报停歇业户和违章使用发票户。再次,按照税务稽查计划安排,有的放矢安排上述重点纳税户查深查透,检查发现问题,按规定程序及时查处,严惩不贷,并以一定形式予以暴光,让偷逃税分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七)健全社会化的税收综合管理网络。

1.推行终身识别码制度,充分发挥身份证和统一代码的识别作用。建议借鉴阿根廷等一些国家的税务登记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在存款实名制已实施的有利条件下,充分利用银行先进的结算工具和电子网络,把纳税人个人的身份证号码或机构统一代码作为与帐号同等重要的检索条件,在电子结算时必需保留上述资料供日后查询,彻底改变当前纳税人多头开户,资金无法跟踪,大量帐外经营无法取证的被动局面,以方便税务机关对涉嫌税务违法的纳税人银行存款动向的监控,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纳税管理范文第7篇

一、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现状

一是部分企业税收法制观念淡薄,纳税意识差。未及时进行纳税申报、不如实申报现象较多,零申报比例过高、申报不实情况比较严重,企业申报与其经营状况及经济发展规模极不匹配,企业小规模化运转的倾向比较突出,偷税漏税严重。

二是部分企业帐证不健全,财务信息失真程度较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缺乏专业性和严肃性,财务人员普遍业务能力较低或无专业会计人员,导致会计核算不健全,税收核算不准确,存在不设置帐簿、帐实不相符、帐外经营严重等现象,特别是一些涉及直接消费领域和建筑安装等行业企业,情况更为严重。灯具企业、建材行业、金银、药品、五金、百货等企业,由于这些行业购买方一般不需要发票,纳税人除了对开具发票的部分申报外,不开票的部分一般都不申报。

三是部分企业发票意识不强。购进货物一般未按规定取得合法凭证,以白纸据入账,导致其他企业偷税;有的销售货物未开具发票,或填开不规范,部分企业甚至于违法开具“大头小尾”发票,达到少缴税收的不法目的。

四是征管力量滞后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增长。小规模纳税人行业涉及方方面面,纳税户多、资金运用灵活、经营范围广、社会影响大,而管理对象部门重视不够,管理人手少,征管较为薄弱。

二、加强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增值税管理的建议

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和财务税收知识培训。向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法人深入宣传税法知识、发票法规,提高其纳税意识。定期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凡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由税务部门定期进行税法业务、财会知识培训,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不合格的取消其建帐资格。要限制兼职会计兼职企业的数量,明确兼职会计对兼职企业的法律责任。

二是增强税收管理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力量。强化税务人员重视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管理意识,合理配置人员,充实征管力量,强化工作考核,确保管理工作实施到位。

三是加强分行业管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采用毛利率、投入产出、费用保底结合其经营规模按户测定其真实纳税能力,定期与申报资料相比对,及时发现税收收问题;同时强化巡查力度,对生产经营规模变化较大的,相应修正测定的纳税能力,强化税源监控。

四是加大发票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发票法处罚力度。二是严格发票管理制度。要严格发票发售领用关严格审批制度,按纳税能力核发相应发票版本和用量。三是把普通发票的检查纳入管理员的日管工作中,将普通发票日常检查作为管理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日常监控,堵塞税收漏洞。

纳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纳税管理;经济性分析;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引言

从经济性角度分析,企业纳税管理主要任务就是使得企业尽最大努力节约税收成本,使得税收支出缩减到最低。根据调查归纳就可以知道,我国企业纳税成本支出主要包括按照国家规定,必须上缴的税金,还有与之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由于纳税管理出现失误而导致的税收支出我们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未按照我国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定期定时缴纳税金,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偷逃税金等一系列的不正确纳税行为从而受到了主观税务机关的罚款,补交税费并且还要缴纳相应的滞纳金,这一经济性的支出是企业没有做好纳税管理的显性税收支出。另一个方面主要是企业应该享受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自身纳税管理水平比较低,没有享受,给企业造成了税收支出的隐形成本。做好企业纳税管理工作,将能很好的避免上述两种不应该的税收成本支出。企业通过建立相应的纳税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系统不但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还能够提高企业对外部风险的防控能力。

二、从经济性角度分析企业纳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纳税管理观念意识不正确,重视度不够

企业涉税事项是重要的经营业务之一,是任何企业避不开也绕不过的重要经济事项。但是由于我国税政事项发展历史制约,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也没有认识到税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涉税事宜。对于企业税务关系最多就是关心一下相关税负。而关系到重大税负事项时,企业管理者往往想着“找关系”,或者采用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以降低企业税负,没有认识到纳税是企业的重要义务,也没有考虑到税务风险对于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风险。当然,由于企业自上而下对纳税管理不够重视,也导致具体税务经办人员不仔细进行业务办理,不注意涉税风险的控制,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企业税金浪费也没有及时的给与惩处。这样整个企业的纳税管理氛围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企业纳税管理财务人员水平比较有限

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并没有设立专业的税务会计岗位。财务会计把企业的会计工作全部承担,在涉税事项的管理上,企业财务人员水平比较有限,影响了企业的纳税管理质量。在经济转型期,国家也完善、出台了若干税务法规、制度,以及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企业环境、人员意识等方面的原因,也没有钻研与学习,导致企业无意中违反了国家的税收法规。同时由于不了解、不清楚相关的涉税优惠政策,也使企业交了“学费”、“冤枉税”。同时,企业虽然注重员工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但对于财税方面的培训明显重视不够。企业通常不会安排财税人员专门进行专项、长期的涉税培训,财务人员由于工作繁重也很少能抽出时间去进行专项的培训与学习,导致了企业在税务理论方面缺乏必要的经济与精力投入。所以在涉税事项的管理上,企业纳税管理人员的处理水平还比较有限。

(三)企业纳税管理过程中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不及时

无论企业大小,所处的行业和环境,其纳税管理都需要和当局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协调。但是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部分企业纳税管理人员根本不考虑主管税务机关的看法,只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一系列的税收筹划,但是往往到最后都不能通过税务机关的要求,前期的纳税管理工作也都不了了之,不但没有为企业节约纳税成本,相反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出了一整套不合时宜的方案。在企业纳税管理过程中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不及时还体现在当企业出现纳税困难或者报税问题时,不能够及时的和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导致了企业在纳税时的被动,更严重的企业还要支付罚款和滞纳金。

三、提高企业纳税管理水平的经济性策略

(一)强化企业纳税管理整体管理意识

强化企业纳税管理意识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国家或者当地税务主管机关可以通过设置培训班等形式,给企业传达纳税管理的重要性。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只有提高纳税管理水平,才能够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特别是财税机关要加强相关的检查,转变当前停留在事后稽查等模式为事前提醒与告诫相结合的模式。其次,企业要认识到纳税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纳税管理的重视度,在提高企业管理者纳税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纳税管理体制,做好企业纳税管理制度安排,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统筹整个企业的纳税行为。最后,培养企业纳税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正确的纳税管理意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纳税管理行为。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隐形的纳税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的纳税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涉税管理人员税法知识的教育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涉税事项管理水平,加强对涉税人员的税法知识传递。我国很多税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都是朝令夕改,所以需要企业纳税管理人员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途径。并把新的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企业比较新的纳税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涉税管理人员才能够准确的处理涉税事务,做好本企业的纳税管理工作。奖励一整套的企业纳税管理奖惩方案,对于企业员工积极利用剩余时间学习新知识,为企业纳税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与及时的奖励,在企业内部形成比较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的及时沟通

当企业在纳税管理过程中和主管税务机关存在差异时,要及时沟通、协调。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因为我国税收法律法规比较灵活,对于税法的解释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口就有可能不一样。所以良好的税企关系有利于企业纳税管理,为企业节约不必要的纳税成本支出。在税企关系的维护上,并不是要企业一味的送礼等,需要企业对税法知识的熟悉掌握。只有企业有底气有理由的情况下,才能够平等的和税务机关进行沟通交流,争取更多的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唐晓敏.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防范[J].时代金融, 2014(26).

纳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内容简介评析

一、《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的出台及内容简介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规定“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纳税人应当自行申报,扩大了纳税人自行申报的范围。随后,国务院通过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明确为“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情形,并授权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依据上述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在广泛听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专家、学者和基层税务机关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本着“方便纳税人、调节高收入、便于税收征管、突出管理重点”的原则,2006年11月6日制订下发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国税发〔2006〕162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分八章、四十四条,分别从制定办法的依据、申报对象、申报内容、申报地点、申报期限、申报方式、申报管理、法律责任、执行时间等方面,明确了自行纳税申报的具体操作方法。

《办法》明确了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进行自行申报的五种情形,即:1、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2、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4、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办法》规定,符合第1种情形的纳税人,即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取得的全部应税所得达到12万元,不论其平常取得的应纳税所得,是否已由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或是纳税人自己已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过,年度终了后都应当再自行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符合第2至4种情形的纳税人,要进行日常申报纳税,即在取得应税所得时,就应当按照《办法》的相关规定,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第5种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目前暂未明确,其纳税申报办法根据具体情形另行规定。

《办法》规定,对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需申报其各项所得的年所得额、应纳税额、已缴(扣)税额、抵扣税额、应补(退)税额和相关个人基础信息。申报的“年所得”包含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11个应税所得项目,即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同时明确,在计算年所得时,可以剔除三类免税所得,即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项至第九项规定的免税所得;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可以免税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按照国家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并规定除“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年所得”外,其他各项所得均以毛收入额来计算“年所得”。

为方便纳税人自行申报,《办法》规定,纳税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纳税申报,既可以采取数据电文方式(如网上申报)、邮寄申报方式,也可以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或者采取符合主管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方式申报。同时规定,可以委托有税务资质的中介机构或者他人申报。《办法》并规定了税务机关为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提供优质服务的具体要求。如要求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各类申报表,登载到税务机关的网站上、摆放到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的办税服务厅,免费供纳税人随时下载和取用;在纳税申报期间,通过适当方式,提醒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办理自行纳税申报;受理纳税申报的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情况,按照规定办理税款的征、补、退、抵手续,为已经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依法为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信息保密等等。

此外,《办法》还分别明确规定了纳税申报的地点、期限、方式、管理、法律责任、执行时间等等。

二、对《办法》的评析

《办法》的出台,既及时又适用,起到了对上位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内容的补充作用。但《办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几点看法,以供磋商。

(一)对没有按期申报的处罚过重

《办法》对没有按期申报的处罚过重。这一点,就连一些法学家也承认。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如果纳税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即纳税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两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个处罚的依据主要是《税收征管法》,该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但是,制定《税收征管法》时,个税的重要性远不如现在,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以企业纳税人为主的,而在目前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中,工薪阶层占据主要比例。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1700亿,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因而,原封不动地将《税收征管法》的处罚金额照搬过来,针对个人的处罚就显得比较重。事实上,主要针对个人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罚款金额提高后,除了“黄、赌、毒”保留3000至5000元处罚外,其他的违法行为最高也不过给予1000元的处罚。

针对个人的罚款高达一万元,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显得过高。其实,要求纳税人申报,处罚并非唯一选择,完全可以增加一些人性化的元素,比如,税务机关为主动申报者提供一定的服务,吸引人们积极申报等等。

(二)自行申报的起点过低

《办法》规定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应自行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申报的起点12万元过低,可能加大税务机关的工作量,也给公民个人造成一些不便。笔者认为,这个起点可以再提高一些。这是因为,我国征收个税是以个人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假如一个家庭,其余成员都没有工作,只有一个人工作,即使他年薪在12万元以上,生活可能依然是非常窘迫的。反之,假如一个家庭每个人都工作,每个人的收入都接近但不到12万元,他们不用申报,但是,他们的家庭收入总和可能是多个12万元。

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个税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比如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共有5种申报状态,即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纳税人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把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总和按照规定作出扣除,扣除内容的选择和标准设计得相当细致,考虑到了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例如,同样收入的两对夫妇,有孩子和没有孩子所缴纳的税收相差就很大。

提高个税申报的起点,有利于减轻税务机关的工作强度,可以使税务机关把主要精力放在逃税的富人身上。实际上,世界上凡是征收个税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以富人为纳税主体,而我国却是以工薪阶层为纳税主体。相对而言,工薪阶层的收入透明度是比较高的,偷税逃税的几率很低,税务机关应把精力主要放在富人身上。

(三)自行申报的起点采用“一刀切”的做法缺乏弹性

《办法》对自行申报的起点都定为年所得12万元,实行“一刀切”的做法,看似公平,实际上却是不公平的,不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个收入相等但处于不同地区的“重点纳税人”,由于所处环境、物价水平不同,所承担的实际费用不同,其实际收入即实际所得不同,应承担不同的税收,相应的自行申报起点也应有所区别。

(四)纳税人自行申报容易,自行计算难

在目前公民税法知识普遍缺乏和个人所得税计算复杂的情况下,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容易,但自行计算自己的应纳税额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对年所得12万元的“重点纳税人”硬性规定采用自行申报的纳税申报方式,不仅会加大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纳税人委托中介机构或他人纳税申报而给付的费用),而且,因申报成本的加大可能会导致降低纳税人自行申报意愿或增加纳税人逃税的可能性。

(五)相关配套征管措施的规定缺乏

《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主管税务机关对已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建立纳税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但对尚未办理纳税申报或故意不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义务人,我们该如何管理呢?《办法》中没有给出说明,只是在法律责任条款中参照了《税收征管法》的相关处罚规定。这种单一的、事后的征管保障措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作用?只要对中国目前的税收征稽现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然而,正是这些“应税未税”的纳税人,才真正是个人所得说征管的重点和难点,但《办法》中却并未提及,似乎有点避重就轻之嫌。

(六)尚未明确股票转让收入是否应纳入年所得,也没有明确相关的计税征收措施,给征缴纳税留下了真空

股票转让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属于《办法》规定的11个应税所得项目。但是,国务院决定,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股份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对股票转让所得的计算、征税办法和纳税期限的确认等都需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后,结合国际通行的做法,作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规定。

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尚未明确股票转让收入是否计入总收入。当然,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上级部门国务院的决定,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关键是,股票转让收入是否应计入总收入,以及计入总收入后该项收入是适用全额扣除还是适用税率为零,《办法》都没有给出可操作性的说法。

主要参考文献:

①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国税发〔2006〕162号),2006年11月6日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01年4月28日

③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5年12月19日

④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120号文件),2005年7月6

纳税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纳税管理 现存问题 解决办法

纳税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随着国家税收制度的完善,税收征管力度不断加大,税法日趋复杂,企业纳税风险不断增加。如何在遵从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减少纳税风险,降低企业总体税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一、企业纳税管理现存问题

(一)部分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税法知识掌握不全面

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税法知识来源单一,学习动力差,对现行税法制度认识不到位,对企业实际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企业税法环境变化,处理涉税事务时依据经验主义,机械照搬过去做法。对有关税法细节不掌握,造成涉税事务处理出现偏差,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掌握不足,享受不到相关政策好处。在会计处理上存在随意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致使其纳税基础不符合征收制度的规定,给企业带来税务处罚的风险。

(二)涉税部门间缺少协调意识

纳税管理工作需要全体涉税人员进行协调、合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份涉税人员和部门,如企业工程、计划、销售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认为纳税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与已无关,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考虑纳税减免事项,等到涉税事项完成时财务部门已经无法改变相关纳税事宜。还有部分企业的二级单位为完成经营指标,把企业内部收入列入企业外部收入,导致多缴税款等。

(三)对纳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部份企业在经营计划中对纳税工作未作适当安排与筹划,只在经营过程完成后,被动处理纳税事项。企业管理层未提出明确的管理目标,企业无纳税工作处理的制度安排,对为企业节约纳税成本无奖励,对因工作失误多纳税,增加现金支出的行为无惩处。造成涉税人员工作缺少动力,没有积极性,被动应对。

二、企业纳税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对涉税人员的税法知识后续教育

由于经济的发展及税收政策自我完善的需要,税法政策经常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企业应当建立涉税人员税法知识持续教育制度,随时掌握税法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纳税环境。只有这样,涉税人员才可能准确处理涉税事务,为企业正确纳税打下基础。

(二)强化涉税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奖惩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员工管理,其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企业纳税管理工作也同样适用。企业应对涉税事务处理程序和组织框架进行规划,明确职责权限,保证涉税事务处理的及时性、适当性,且经过必要的复核,并与涉税人员薪酬、晋升等相联系,建立起适合涉税事务处理的长效激励机制。

(三)重大经营活动需要有涉税人员参与

部分企业在进行重要的经营政策决策或重大投资时,经常忽略其中的涉税事务。然而涉税事务处理是否得当可能会对投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其决策方向。涉税人员的参与可以预先对重要经营政策、重大投资中纳税事务做出评估,对企业长期的纳税事务做出规划,使企业做到合理节税,有效防止因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应有涉税人员全程参与。

(四)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

良好的税企关系是企业规避纳税风险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很多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比较灵活,不少税收征纳方式和标准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制定,且不同的税务行政执法人员对同一税收法律法规、同一涉税事项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财务人员要加强与归属地税务部门及税收管理员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上与税务部门保持一致,特别是那些没有明确规定的税务处理方法,要尽量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要善于寻求税务协调来化解税收风险,对于出现的纳税分歧要理性对待,妥善处理。

(五)强化涉税人员的整体意识

涉税人员的整体意识对企业纳税管理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应从整体把握纳税事务的处理,对各个时期的纳税事项做出规划,合理节税,降低企业税负,提高经济效益。在管理层重视纳税管理的前提下,企业应首先在发展计划中对纳税管理做出系统的制度性安排,明确企业纳税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及有关责任人,统筹纳税行为,合理利用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税。其次应让纳税管理人员特别是二级单位纳税管理人员理解企业结构和纳税主体的关系,防止纳税的结构性偏差。最后企业应加强内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及与税务征管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企业还应对纳税管理的规划、制度、流程进行评估,以确定相关制度的设计、运行是否得当及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企业涉税事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企业应建立纳税管理体系,提高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责任意识与整体意识,实施有效的奖惩机制,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降低税负,节约现金流,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春璇.控制企业纳税风险要点分析[J].会计之友,2011,6(上):52-54

[2]李福敏.企业纳税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9):142-143

[3]李丽莎.企业纳税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09(8):177-178

[4]王秋君.浅谈企业涉税风险及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09(4):44-46

[5]张春.浅谈中小企业的财税风险的防范[J].中国电子商务,2010(8):295-296

上一篇:医生教育范文 下一篇:中学在线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