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电影范文

时间:2023-03-22 08:57:05

录取通知电影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1篇

That's simple. Open his own university!

B and his misfit freshmen[大学一年级学生] clean up an abandoned[废弃的] mental hospital[精神病院], employ a brilliant ?but rebellious[难以控制的] ?uncle (Lewis Black) as the dean and create a fake[假的] web site as their campus calling card[名片]. 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 born.

Just as they are settling in, B and company realize they're done their jobs too well. Dozens of other college rejects show up for classes at this institute. Under the scornful[轻蔑的] eyes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neighboring college, B and his friends forge[锻造] ahead with maintaining a fake university. Their effort to explore alternative[另一可选的] education results in a battle between the South Harmon co-eds[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 and the “sister”school snobs[自以为有学问的人].

With his future in the balance[不确定], it's going to take more than just sleight of hand[巧妙的手法] to keep B out of jail as he tries to impress his parents and his dream girl, and just become…accepted.

高中学生巴特比・“B”・盖恩斯(贾斯廷・朗饰)刚刚收到了8封大学拒绝录取他的通知书―爸爸妈妈可饶不了他。但至少他不是唯一一个被拒收的人,因为他的几个朋友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那么……面对如此无望的未来,一个人该如何才能取悦父母,并得到梦中情人莫尼卡(布莱克・莱夫里饰)的注意呢?

那很简单,开一间自己的大学就行了!

B和他的冒牌“大一新生”清理了一所荒废的精神病院,雇用了一个有才气却又难以对付的大叔(刘易斯・布莱克饰)充当校长,还建了一个假网站作为学校的名片―南哈蒙理工学院就此诞生了。

在他们快要安顿好一切的时候,B和他的同伴发现自己把事情办得太出色了,导致许多被其它学校拒绝的学生来到这所学院上课。顶着隔壁学校学生轻蔑的眼光,B和他的朋友合力打造了一间冒牌大学。他们寻求另类教育的努力却引发了南哈蒙这所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与“姐妹”学校里自命不凡的书虫之间的一场争斗。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2篇

我第一年并没有报考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我老家是甘肃天水,读高中的时候,并没有听说过这两所学校,在当地,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报过这两所学校,那时大家的高考志愿都是西北师范,兰州理工,要不就是天水师范学院。我第一年也报考了天水师范学院,但是很可惜,我的第一年高考成绩,虽然语文考得不错,是一类卷,但是数理化加在一起还没有100分;理所当然地,我落榜了。

真正改变我人生志向的时刻,发生在复读那一年。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喜欢写一些小文章;有一个和我同时复读的男同学,他告诉我,你怎么不去考考中央戏剧学院。原来他有一个表姐在中戏学导演。那时正好是大学放假期间,他还真的带我去见了他的表姐。也就是在他表姐那里,我才知道,很多艺术院校都有文学系,包括北京电影学院;如果考这个系,就不用为数学成绩担心了,因为只看文科成绩。

接下来,我把自己要考中央戏剧学院的打算告诉了父母。他们坚决不同意。

为这件事,我们家里闹了很久,妈妈甚至以绝食逼我改变想法。当然,我也很犟,发誓一定要考上中戏。可能是看我的决心很大,同时也认清了我学不好数学的现实吧,我的父母在一个月后答应了。

第二年的三月份,我一个人去了北京考试,身上戴着500块钱。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说实话,北京给我的印象很可怕,这个城市太大了;在中戏的报名现场,我认识一些北京和外地的考生,他们都比我自信,好像都来自大城市,我一下就没了信心。

但是接下来出奇地顺,三天之后,我在红榜上看到自己进入了复试,又过了几天,我进入了口试。离开北京一星期内,我就接到了中戏文考通知单。

我并没有觉得高考这一关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在专业课考试面前,7月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过场,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文科成绩在几个月的训练中已经不错。但是命运就是喜欢跟你开玩笑:高考成绩下来后,我的政治成绩考得很差,语文虽然仍旧考得不错,但是总分没有达到中戏的要求。就在这时,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有个大专班录取了我。我没去,因为我已经爱上了戏剧和电影,非中戏和北电不上。

这次我又受到了来自妈妈的压力,她把我考不上的原因归咎为中戏根本就不是什么正经大学。又闹了很长时间,还是她妥协了。

中戏落榜后的一年,我承受着来自外部和自己的双重压力。

本来我还想报考中戏的,但是在我要高考的第三年,中戏的文学系突然停招了。没办法,幸好北京电影学院还有文学系。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我就在报北电同时,还报了艺术学院。我照样拿到了两所学校的文考通知单。又是一个黑色的7月,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三次高考。这次我的文化课成绩在两个学校的排名都是前三名,我又以为自己这下没问题,肯定能上。但是命运又来和你开玩笑。高考成绩出来没几天,我就接到了北京两所学校的通知:北电的老师告诉我,因为我的专业课成绩排名不靠前,所以他们不能录取我(专业课成绩总体排名在电影学院录取中占很大比重),艺术学院那边更可笑,他们说我转档的日期晚了几天,说这样也不能录取。我差点疯掉,那几天,妈妈出奇地平静,也不闹了――她是怕我真的崩溃。妈妈告诉我,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其实我知道她的心里也很难受。

短暂的悲伤之后,我又开始准备第四次高考。在那所高中,我已经是个名人了――不是因为我一次次拿到了北电和中戏的文考通知单,是我一次次和这些学校擦肩而过。老师开始找我谈话,问我能不能报其它学校,我仍旧是那句话,我要考中戏和北电。老师们都说我着了魔。

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永恒轮回的怪圈,我一直走不出那所高中的大门。明明快要熬到出头之日了,可是第二天醒来,你仍旧要面对天水的那片天空。仍旧是周而复始的考试,无论你去年的专业课考试如何出色,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可能是我的执着感动了别人吧,电影学院有个老师开始注意我。在我准备第四年的高考时,她竟然从北京打来电话,打到我的家里,告诉我,她希望我再考一年――在电话里,她告诉我,当年自己考大学也是考了很多年,所以希望我不要轻易放弃。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所以我至今忘不了这位老师的鼓励。

第三次复读的生活很简单,也很枯燥,枯燥得让你想哭。这一年,有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能给你信心的只有自己。

又是一年的三月,我来到了北京,再次报名三所学校。这次专业考试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北电,当时老师们问我,这是第几次来北京考试了。我说是第三次。他们又问,为什么一次次不取,又一次次报这个学校。我记得自己当时是这么说的,任何事情想做好都面临很多困难,拍电影也一样,那甚至比一次考试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我想把它做好,因为我喜欢电影,喜欢艺术,即使它抛弃了我,我也要追寻它。我看到有个老教师当时擦了擦镜片。我说的是真心话,如果不是真心喜欢一样东西,你是不会这样死心塌地去追寻的。

结果就是那样,我接到了三所学校的文考通知单。并且以专业课和文化课全国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北电录取了。

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我在电视台做了两年导演,现在专心做电视剧。那些考试的记忆现在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但是我仍然忘不了自己在考场上说的那句话:

即使它抛弃了我,我也要追寻它。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3篇

怀揣电影梦想的中国考生们,奔波于四处“应战”的旅途中。尽管扩招在不断进行,却仍然无法匹敌残酷的淘汰率。以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影”)为例,本科生比上年扩招了近百人,计划招生440名本科生,却仍有13019人报名,平均录取比例接近1:30,竞争激烈。除录音专业报考人数略有下降外,其余各专业报考人数均有上升。

北影导演系停招的消息传来,考生们没有就此却步,除了选择报考文学系等相关专业外,还继续“转战”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15所具备导演专业的院校(其中有7所为音乐学院)。

除了受报名人数的激增、学校专业设置的限制,热爱电影的考生们还要面临一个巨大关卡――文化考试分数线的逐年增高。例如,北影美术系影视广告导演方向,按专业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50%,文化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50%综合排序,达到北影录取分数线后,择优录取。计算公式为:总分(百分制)=考生文化考试成绩÷750×100×0.5+考生专业考试成绩(百分制)×0.5。

那一纸录取通知单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考生的足迹呢?无疑,学校培养出的优秀导演是晚辈们前仆后继的绝对标杆。然而,正如北影党委副书记王黎光所说,“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不一定一毕业马上就要做导演,就如文学系的学生毕业不一定只当编剧一样,他们都得一点一滴地从最基础做起”,同样,导演们的成才之路,也往往不是只有学院这一条而已。

从以下导演的身上,或许你更能明白什么叫“曲线救国”

冯小刚 从美工到大腕儿

高中毕业后进入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参军,转业后,到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当了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美工师,在《便衣警察》等电视剧中任美术设计。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

赵宝刚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在北京钢厂做了十二年工人。其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编导系88-90级干专班学习毕业。1984年的《四世同堂》中饰祁瑞丰。因《编辑部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导演。

杨德昌 理科学生情系电影

先后就读于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专业。1974年转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电影并成为导演,但没修完课程就离开。后从事计算机设计工作。1982年参加拍摄《光阴的故事》,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

许鞍华 文学才女自风流

最初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党校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任编导。执导《女人四十》、《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作品。

杜琪峰 来自信差的畅想

27岁时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最早却只是个信差打杂。后进入艺员培训班,这才开始从编导做到监制,一跃到成为拍摄《雪山飞狐》、《阿郎的故事》等的著名导演。

吴宇森 我的“电影院”大学

中学刚毕业时父亲去世,全靠母亲在工地抬石子负担家计,只能打消去台湾学建筑或是美术的升学梦。曾就读于某教会学校,精读大量神学、历史学、哲学、美术学著作,中学时代经常从课堂上溜出来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北野武 不只会“动嘴皮子”

18岁进入明治大学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攻读,大二辍学。当过出租车司机、脱衣舞秀场的喜剧演员。1973年与兼子清组成对口相声团体《Two Beat》,成为日本80年代相声热潮的灵魂人物。1981年开始参与电影及电视剧的演出。1989年取代著名动作片导演深作欣二,自导自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从而一鸣惊人。

昆汀・塔伦蒂诺 从卖片到拍片

16岁从加州Harbor城的Narbonne高中退学后,开始在James Best公司学习表演。1984年,在曼哈顿的著名音像店Video Archives里做营业员,从大量的观片中得到启发。因《落水狗》一举闻名。

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陶行知

其实我觉得考学的经历挺好的,一个人真正喜欢电影,考个两三年。我很感谢自己考学的那几年,那种自然的学习状态,大量的写诗、写剧本、看片子写评论,就像古人要游历,走走停停,而不是高中一毕业今天就学艺术了。思与行,考学有行走的感觉在里面。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4篇

装饰华丽的CCTV演播大厅内各种灯具闪烁着不同的色彩,大厅一侧早已坐满了许多特邀观众。当节目主持人朱军开始采访后,何晴便向广大观众讲述了自己经历的那条漫长的艺术之路……

何家有女爱文艺

1964年1月,何晴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市前圳一条普通小巷里,父亲何佩琳,原是江山县体委的干部,后来当过小学老师和江山酒厂的技术科长;母亲吴先玉是湖南湘西苗族人,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16岁随军到江山后进入江中读书,后来与何佩琳结识、结婚,生下了何晴……

儿时的何晴长得眉清目秀,天真活泼,谁见了都喜欢她,保姆每天抱她回家时,经常因街上有人逗她玩而“晚点”。5岁那年她进入城关幼儿园,歌唱得好,幼儿舞蹈更是拿手好戏,这段岁月是何晴过得最舒心的日子。

转眼间到了7岁,何晴进入江山市解放路小学读书。那时正处在“”中期,人们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从小就爱好文艺的何晴,只能经常看老掉牙的8个样板戏。有一次,江山电影院放映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片子是“跑片”轮流放映的,待轮到江山电影院放映时,已是凌晨三点钟,何晴坐在前排津津有味地看到天亮。当她不声不响地回到家时,母亲还以为她今天起得特别早哩,忙让她吃了早饭背上书包去上学。可她一到了班里就来“戏”了:何晴屁股刚挨到凳子上就摇摇晃晃打起瞌睡来,为这事她吃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可她后来还是照样坚持有戏有电影就看,因为她太喜欢文艺了!

有一次。母亲用节省下来的钱给何晴买了一双新鞋,她没穿上两周鞋尖就破了。经母亲一查问,方知何晴看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后学起了芭蕾舞,把鞋尖也跳破了。母亲又气又好笑,她叫何晴脱掉鞋子,何晴就干脆赤着脚在房间里翩翩起舞。

何晴倾心唱歌跳舞,考试分数不理想,父母亲都很着急。“我们的女儿将来也许在文艺方面会有些出息,还是把她转到江山中学文艺班学习吧。”一天晚上,何晴的母亲躺在床上与丈夫商量道。“那就试试看。”何晴的父亲同意了。

在文艺班里何晴如鱼得水,唱歌、跳舞都是班上的“种子选手”,每次演出不是主角就是节目主持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才华。她演唱的评弹《蝶恋花》,还被录音灌了唱片,这在全县学生中算是破天荒的。当广播里播送何晴演唱的评弹《蝶恋花》时,何晴的母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令何晴父母高兴的是,随着何晴艺术上的长进,也激发了她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她的学习成绩终于慢慢赶上来了。

“四堂会考”进入演艺圈

正当何晴在艺术之路上迈出一步时,一个机遇闯进了她的生活:1977年初春,浙江昆剧团将招考一批表演班的学员。根据招考条件,学员身高要在1.5米以上,可惜何晴身高与标准仅差3厘米,所以老师就没有通知何晴参加招考。不过何晴的母亲觉得这是个机会,即使身高稍差点也应该让女儿去试一试。于是,她带着何晴找到文艺班的老师,要求让何晴到杭州去“碰碰运气”。

第二天早晨年仅13岁的小何晴带着母亲从同事那里借来的20元钱,带上干粮、茶水,怀着一颗火热的求艺之心兴冲冲地登上开往杭州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在车上呆了7个小时才到达杭州,不料刚走出站门,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何晴,考试太难了,考的人很多,录取的标准非常高,我们20多个同学没有一位被录取,大家都准备回家去了。”到车站接她的同学见面就说。何晴听了心头不免涌上苦涩和失望,到住地后何晴对带队的老师说:“既然来了,我总想去试一试。”

当天晚上带队的老师领着何晴和两位男同学来到浙江昆剧团著名演员沈世华家里,见面后,老师叫何晴在客厅里先唱个歌听听,何晴虽然心里有点紧张,但她鼓足劲儿富有感情地唱了一曲《送军鞋》,优美的歌声把沈老师也唱得三分醉了。

“还能唱点别的吗?”沈老师亲切地问何晴。“行。”何晴自信地点了点头。

“我失骄杨君失柳……"何晴亮出了“传统保留节目”:为诗词谱曲的评弹《蝶恋花》,她唱得委婉动情,催人泪下。

“唱得好啊,唱得好!”沈老师高兴地把双手往沙发扶手上一拍,起身将何晴拉到身边,仔细观看了何晴的五官、身材、手脚,把何晴弄得怪不好意思的。

“何晴,你明天可以到我们团里参加复试了!”沈世华亲切地对何晴说。回到旅馆后何晴一夜未眠,她怎么能不激动呢?在江山中学文艺班20多位参试的同学中,她是唯一通过面试正式拿到复试“入场券”的,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明天复试中取胜。

复试在浙江昆剧团排练场举行,剧团的领导和著名演员都到场了。何晴虽然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但她沉着自如地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唱歌、跳舞、答辩和基本表演,都博得了老师们的好评,终于顺利通过了复试关,当剧团领导叫她回去等录取通知书时,何晴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然而好事多磨,何晴日夜都在做“演员梦”、“艺术梦”,但半年过去了,录取通知却还是杳无音信。她几次写信到浙江昆剧团询问,团里回信都叫她耐心等待。她耐着性子整整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一张不是录取通知的通知,团里通知她说:本次考试是内部招生,上级没有批准,按作废论处。现在请你再度来杭重新参加全国性的公开考试。

受到命运捉弄的何晴没有失望,她又按期来到省城杭州。这一次她住在沈世华老师家里。

“何晴,这次正好北京戏剧学院、浙江艺校和昆剧团同时招生,你想不想也去参加那两所院校的招考?”沈老师问。“每一个机会我都不想错过。”何晴认真地问答。

就这样,何晴先后参加了3个单位招生考试。由于她平时勤学苦练,基本功扎实,加上有了上次考试的临场经验,所以她发挥得一次比一次好。结果“三战三胜”,招考的老师都叫她回去等录取通知。

一个月后,“绿衣使者”给何晴送来了浙江艺校的录取通知书,接着,她又被浙江昆剧团录取。好事成双,反使何晴父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何晴终于进浙江昆剧团当了演员。

面临人生大磨难

1978年8月5日,何晴跨进了浙江昆剧团的大门,成为该团表演班的一名“候补演员”。十四岁的何晴,从进团的第一天起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艺之中。

为了使唱腔准确,何晴除了上课时认真跟老师学唱外,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起身吊嗓子,或者在收录机里插上一盒带子,一遍又一遍地跟着唱,嗓子哑了就喝一杯“胖大海”茶,夜深人静时她经常独自在练功房里练功,直到把老师当天教的一招一式学会为止。由于何晴基础好,又能勤学苦练,很快成了学员中的尖子,在她的面前,渐渐呈现出一条宽阔的希望之路,然而,不料一场残酷的磨难降临到了何晴的头上:

那是1980年的一天,何晴在练功时,不幸左手骨被摔折了,在场的老师和学员们很快将痛得脸色发青的她送到附近的一家医院里,经医生将手骨复位后,上了夹板和厚厚的石膏。何晴原以为休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好的,谁知到剥石膏时,由于最初手术断骨没有准确复位,导致左手臂形成“V”字形,根本就无法伸直。演员没有手,就好比轮船没有舵一样,何晴恨不得将这只“V”形手砍掉重新换只好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在这时候,团里的一位老师以为她的手不适应表演,叫何晴去改学化妆。此时的何晴已在昆剧表演上倾注了两年的心血,加上在文艺班上流下的无数汗水,如今要她改学化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何晴本想痛哭一场,但她没有哭,在她感到人生困惑的时刻,父母给她写来了一封封长信,给她以安慰和鼓励,老师和同事也给了她许多关爱。不久何晴的父亲打听到浙二医院主治医师周炳辉教授是省里著名骨科专家,曾替美国政府的一位要员看过病,于是何晴的父亲便陪何晴到周教授那里求医。

周教授不愧为名医,在她的精心治疗下,何晴的断臂奇迹般地“复活”了。

何晴回到团里后,她奋起直追补上了所有的科目。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夏天,何晴在毕业的艺术考试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在艺术之路上显露出一抹新曙光。

奋力走红影视界

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香港三洋公司的华山导演一行来到浙江昆剧团,他们正在为电影《少林俗家弟子》找演员。刚从练功房里出来的何晴悄悄走进会议室,只见团里的演员多数已坐在那里,尤其是表演班刚“出师”的同学们,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在等待导演的挑选,何晴便赶紧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刚刚练功的何晴身穿一套运动衫,匀称的身材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气质文静高雅,虽然她坐在角落里,却一眼就被华导演选中了。

何晴在《少林俗家弟子》影片中饰演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女小琴,虽然她头一次“触电”,但由于她虚心好学,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演活了这一角色,得到导演的好评。尔后机会接踵而来,当何晴拍完《少林俗家弟子》后在北京火车站准备乘火车返回浙江,当她从软席候车室走往月台时。正巧被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看到了,这段时间杨导演正想找一个观音戏弄猪八戒那场戏中的三仙姑,她感到何晴的外貌、身材、气质正和剧中人物的要求吻合。杨导演马上从后面赶上去,可何晴已悄然上了车,杨导演急忙连找了几节车厢都不见何晴的踪影,她只好为此叹息。真是无巧不成书,车在中途时何晴到餐车里吃午饭,此刻又正好遇上《西游记》剧中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六小龄童章金莱:

“何晴,你到北京做啥?”

“拍电影呀!你呢?”

“我去外景地拍《西游记》。对了,我们杨导演正想找个女演员演三仙姑哩,我看你挺合适的。”章金莱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

“真的吗?”何晴问。

“猴哥说的一字不差,不信我带你去。”站在一旁扮演猪八戒的演员马德华说。

章金莱亮了一个走路“猴招”,与“老猪”一道像牵“白龙马”似的把何晴带到了杨导演的软卧车厢里。

“杨导演,俺老孙兄弟给你把‘三仙姑’找来了”。

正在看电视分镜头剧本的杨洁一见何晴,便兴奋得叫起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到全不费功夫。天啦,你是从什么地方钻出来的?你可把我找苦了!”

杨洁询问了何晴的一些情况,并叫她在车厢里当场表演了一个小片断后,就拍板让何晴参加《西游记》剧组,扮演剧中的三仙姑。

1987年,何晴又被电影《红楼梦》的导演谢铁骊选中,在剧中饰演一个多情又不幸的人物秦可卿。虽然秦可卿在《红》剧中不是主角,戏并不多,但何晴凭着自己优良的演技,把豪门出身的秦可卿演得惟妙惟肖,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她又在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中分别饰演小乔和李师师。能在四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大型电视连续剧中都扮演角色,何晴是中国影视界唯一幸运儿。

1989年,是何晴开始走红的一年。身为影、视、剧“三栖演员”的何晴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参加了由著名作家阿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海》的拍摄。在剧中她饰演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饱受辛酸、令人同情的红歌女白黛林,接着又在电视剧《红伶泪》中饰演越剧名伶筱丹桂。为了当好主角,何晴在开机前阅读了大量介绍筱丹桂的资料和分镜头剧本,走访了越剧界的老前辈,全面了解筱丹桂坎坷的一生。同时,她把与昆剧相关的表演技巧自然地移植到《红》剧中,充分表现了筱丹桂的丰富思想感情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从而深化了全剧的主题。此外,她还在《莺燕桃李》《李师师》《公寓》《姐妹情仇》《李自成》等影视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感人的艺术形象。

1992年春节前夕,何晴应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邀请,参加了湖南电视台和台湾可人公司合拍的电视连续剧《青青河边草》拍摄,饰演剧中女主角华又琳,何晴的精湛表演艺术,博得编剧琼瑶和丈夫平鑫涛、导演沈怡和陈中维的称赞。

何晴如今已过了不惑之年,但仍活跃在影视舞台上。1996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歌手》中,何晴与李亚鹏、胡军等担任了主演,她在剧中成功扮演了第一主角阿兰,从而奠定她在国内影视剧中饰演清纯角色的地位;1999年何晴在《澳门的故事》剧中扮演了一位中西混血儿的女性欧迪亚,她较好地表现了一位既有西方人豪爽、又有东方人含蓄的双重性格角色;2003年她又出演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双枪老太婆。从双枪老太婆年轻时开始一直演到她上山打游击、营救江姐、击毙叛徒甫志高和参与地下活动,全面展示了一位革命女性的英雄业绩。2005年,她与香港影星曾志伟在电视连续剧《浪击天涯》中,扮演一对恩爱夫妻,被观众称为“真、善、美的杰作”。2006年,她又和著名演员任泉主演了电视连续剧《谁知我心》,出色地扮演了一位来自农村的媳妇和母亲,给人留下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女性形象。

He Qing’s Journey to Stardom

Xu Zhongyou

Not so many showbiz celebrities get their chances to review his or her career highlights at Art and Life, a popular primetime program of CCTV. In the early spring this year, He Qing, a preeminent actres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talked about her art and life at the country’s largest television network. The appearance at the program serves as recognition of her legendary accomplishments.

He Qing was born in January, 1964 in an ordinary house of an ordinary family in the city of Jiangshan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But nothing was ordinary about her even as a baby. She was a beauty and everyone liked her. Whenever her nanny took her to the street, people were unable to tear their eyes from her. She was a singing and dancing star at her kindergarten. As her primary school years coincided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her only exposure to art was barely more than so called eight model plays of Peking Opera and ballet. That explained why she stayed up one night to see Flower Girl, a DPRK film, at three o’olock in the early morning when the film came to town and came home at dawn. Seeing the daughter yawning at breakfast, her mother wondered why the daughter got up so early this particular morning. When her new pair of shoes showed holes in barely two weeks, her mother found that the little girl had been imitating some ballet movements all the time. The parents decided that He Qing could have a better future if she studied arts in a special class at the local middle school.

So He Qing transferred to the class. Her talent began to blossom. She was the only middle school student in the county who got her Pingtan singing of Butterfly in Love with Flowers, a Ci-poem written by Mao Zedong, recorded and broadcasted.

In the early spring of 1977, Zhejiang Provincial Kunqu Opera Troupe was recruiting promising youngsters to train for a professional career. The head teacher of the special class did not let He Qing take the aptitude test in Hangzhou, the capital seat of the province, simply because her height was 1.47 meter, three centimeters short of the requirement. When He Qing’s mother learned of the recruitment test, she persuaded the teacher to let her daughter try her luck.

So the 13-year-old He Qing traveled 7 hours by train and arrived in Hangzhou only to find that none of her 20 some classmates had passed the preliminary test. The classmate picking her up at the railway depot reported that there had been a big crowd of candidates and the test was extremely tough.

That night, He Qing went to the home of Shen Yuanhua, a teacher with the troupe. She sang two songs and her potentials took the experienced teacher by surprise. The next day, He Qing took the final test and passed. She was told to wait at home for the acceptance notice. A year passed and the acceptance notice did not materialize. Instead, sh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the troupe saying that the recruitment had been canceled for some red-tape reason. But her talent and potentials were not forgotten. The troupe asked her to appear for a new test, which had been officially approved and was open to candidates nationwide. This time she was recruited.

On August 8th, 1978, He Qing came to the Zhejiang Kunqu Opera Troupe. Her training started. She worked hard and made rapid progress. But misfortune struck in 1980 when she broke the left arm in a training session. When the cast finally came off, she found to her dismay that the left arm could not stretch straight as the result of some mistake in the bone operation. This was a blow to her budding career and a teacher in the troupe even suggested that she give up the performance career and learn to be a makeup girl for other performers. Her father came to Hangzhou and took the daughter to Professor Zhou Binghui, a celebrated orthopedist in another hospital in Hangzhou. He Qing’s arm got straightened out miraculously. In 1983, He Qing graduated from the training course with excellent scores.

However, He Qing made her name known across the country not in any performance of Kunqu Opera, but in cinema. In 1985, she debuted in Disciples of Shaolin Temple, a Kongfu film produced by a Hong Kong-based film studio. Her successful appearance in the film opened a door to more films.

On a train journey back to Hangzhou after the film shooting was completed in Beijing, He Qing ran into Zhang Jinlai, a well-known Zhejiang-based stage artist who was starring the monkey k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a television series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Zhang asked what He Qing had been doing in Beijing. She told him and then Zhang mentioned that the director had tried in vein to find an actress for the role of a fairy in the upcoming episode. Zhang said He Qing looked cut out for the role and took her to the director. It turned out that the director had seen He Qing on the platform in Beijing and thought the girl might be good for the role, but lost her whereabouts in the crowd. He Qing got the offer.

In 1987, He Qing appeared i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a film conducted by Xie Tieli, a prominent director of Beijing Film Studio. In 1989 He Qing made her name well known in the country when she starred as the lead woman in Shanghai Dancing Girl, a story about a high-profile social butterfly in Shanghai in the 1930s. She firmly established herself in more films in the following years up to a latest television series in 2006.

Getting her art and life reviewed on a popular national television program does not mean He Qing has only a glorious past to reminisce about. In her forties, He Qing’s future as an actress is bright.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幽默;简洁;俚语;修辞

一、剧情介绍

连续被八所大学拒收之后,正面临高中毕业的Banleby被升学的压力逼到了一个死胡同里,他再也不能用他独有的油腔滑调来得过且过地过日子了,这个整天处在浑浑噩噩之中的学子一直质疑美国的教育系统和社会法则是否合理,可是事到如今,他却不得不面对“另类”所带来的后果:没有一所大学肯向他敞开大门。如此可怕的现实令这个刚刚年满18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备感忧心,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帝遗弃的可怜虫,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想招自救……

Bameby认为,无条件进入大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创建一所――至少可以应付父母那一关。在他那有点神经质的好友schmder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他几个和Bartleby一样没有大学肯接收的同学的出谋划策,他们终于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里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学校所有的规则、课程以及完整的教学体制,都由这些所谓的“创办人”自己制定,而且,他们并非这所学校仅有的几个学生,在“任何人都能来上学”的旗号下,越来越多被大学拒收的高中毕业生被“录取”到这所新学校中,至少他们在精神上成了这所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但同时他和朋友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诈骗罪”,他要如何摆脱这一难题,好让自己免除牢狱之灾呢?

二、影片片名的含义

影片的片名是Accepted,中文译为《录取通知》。在美国如果被大学录取的话,录取通知书上就会有如下内容:

Dear xxx,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acceptance to XXX University...XXX University

这里“accepte d”在社会中有着两种深刻的意义,第一种当然就是“录取”,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认同”。有时候,“录取”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岔路上的一种选择,但“认同”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当然,想要“认同”,被接受是首要的,代表着一种自我的肯定,可重要的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能决定你将来在社会上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然而,这些观念却支配着大学教育。

《录取通知》就传达着这样一种“认同”的观念,与目前年轻人在传统教育中被教授的知识完全相悖,然而影片并不是想批评现有的教育体系。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如何让大学生活适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以,当你将影片的主题概念简化。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道理:认同别人,但最重要的是认同自己。“认同”那些属于传统概念中的失败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胜利,这样一部被概念化的影片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启示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如何去善待并合理利用。

三、影片的语言特点

1 幽默的语言风格

美国电影以幽默的语言而闻名,这部电影也到处充满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话语大都简短、实用。例如:

(1) Bartleby- Hey, Schrader, do you know any places uphere near Harmond we can rent?(施瑞德,你知道哈蒙学院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租的吗?)

Schrader-Oh, yeah, I do, actually. I carry around a listwith me all times of abandoned buildings for fake colleges. (是的,我知道,我总是携带废弃房屋清单专门伪造大学用。)

因为施瑞德不赞成巴特比想要伪造一所大学的想法,因此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 Bartleby- Schrader, what the hell was that?(旋瑞德,怎么回事?)

Schrader- Urn, this is embarrassing.(呃,真丢脸。)

Bartleby - Are you kidding?(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Schrader - It would be really cool if you guys wouldn't tellpeople I scream like, that.(如果你们不告诉别人我尖叫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我会非常感激。)

施瑞德在空屋中看见了一个假人吓坏了就尖叫起来,声音之大让大家觉得很奇怪,施瑞德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用自嘲的口气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2 简练的语言风格

这部电影继续承继了好莱坞青春校园片的一贯清新的风格,语言简练。例如:

(1) Bartleby - Is that true? Why'd you - why'd you getfired ?(真的?他们为什么开除你?)

Glen-I got fired for making a shrimp slushee.(因为我把虾做成了虾泥。)

Bartleby -That's disgusting. See? Why do you do that,pal?(呃,真恶心,你为什么这么做?)

Glen - Cause I was hungry and thirsty.(因为我饿了,还有点渴。)

Bartleby - Oh, God.(哦,老天。)

3 美国俚语

本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美国俚语。俚语是指一般用于朋友、同事或某一阶层人士的惯用语,但不适用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通过对这些俚语的了解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例如:

(1)Schrader - You know, like, I don't know, getting bus-ted for identity fraud.(比如,因为伪造驾照而被逮住。)“huat”v.

(2)Bartleby-No,I'm not huffing,Morn,I'm not stoned,I'm completely fine,(不,我没有吸毒,妈妈,也没有喝酒,我完全正常。)

“stoned”形容词,美国俚语“烂醉如泥的”。

(3)Bartleby's father-Okay,cut the trap,Bartleb,(那好,收起你那套吧,巴特比。)

“crap”本意是“排泄物”,在美国俚语中的意思是“苯话,不愉快之事,无用之物”。

(4) Uncle Ben-Listen, you insolent little snot, there are kids right now in Asia who are sewing your stupid shoes together,so that their family can have a bowl of rice to eat tonight.

(听着,你这个傲慢无理的小屁孩,此刻在亚洲,很多小孩正为你缝制该死的鞋,好让家人今晚能吃上晚饭。)

“shot”的本意是“鼻涕”,作为俚语的意思为“高傲的人,目中无人的人”。

4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用于特殊效果,失去其惯有的或字面意义的词或短语。本部影片的语言中也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最常见的就是比喻。有些词的比喻意义已经固定下来成为常用的意思。例如:

(1)Baltleby-I just have to spin it and put in terms theycan understand,(我只要稍微耍点小花招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

“spin”的本意是“纺线,旋转”,在这里用于比喻意,即“编制,撰述(故事)”。

(2)Baltleby's mother-Are you huffing?(你是不是吸毒了?)

“huff”的本意是“吹气,喷气”,比喻意思是“吸毒”。

(3)BanIeby-That sucks,What ale you gonna d0 now?(太过分了,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suck”的本意是“吸,舔”,在影片中的比喻意是“做得过分、糟糕”。

(4) Bartleby-Oh, sorry, sorry. No parents allowed pastthis line. It's part of our philosophy here at South Harmon. Weneed to mold your kids into individuals, and the first step is tosever the ties of the parent - child relationship.(哦,对不起,家长只能送到这里,这是咱们学校的规矩。我们要让你们的孩子独立,第一步就是切断家长和孩子的这层关系。)

“sever”的本意是“割开”,比喻意思是“断绝,终止某种关系”。

四、结语

《录取通知》讲述了一个表面看似非常荒唐可笑的故事,然后荒唐背后,却是一群勇敢的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将社会标准和对未来的期望重新定义,改革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在影片中,他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些完全游离在常规人群之外的另类分子。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懒惰”,但却勇于改变现状,为自己的未来抗争,Bartleby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常常以退为进,以逃避家庭作业和课业压力为己任,可是一旦被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况里,他就努力寻找自救的办法,并以成功告终。

影片正好质疑了那些在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形成的某种错误观念: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现在,“考入大学”对于人们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而是单纯地变成了某种机械的行为,而我们也认为那些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人,要更有想法一些,更有才能一些……影片的灵魂之处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虹会话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6篇

“这段怎么没有声音了,你又动过了吧?”向来严谨的导演杨亚洲一脸严肃地询问身边的剪辑师。

位于北京西三环的某中档小区,是杨亚洲专门剪片子的地方。12月9日杨亚洲最新力作《美丽的事》在北京卫视独家首播,另一部刚刚结束拍摄的电视剧《晒幸福》在进行有序的后期制作。“这是由一架钢琴引发的故事。”杨导播放了一段剪好的片花,此部剧仍旧沿习杨亚洲一贯的平民风格,“这部剧就想说人世间有很多时候爱得越深,这种爱越会变成一种伤害。有时候幸福只有在心痛了之后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幸福。”杨亚洲解读着他刚出炉的新作。像以往的《浪漫的事》、《美丽的大脚》、《美丽的事》,杨亚洲的作品充满着人性的爱与真诚,他的视觉瞄准着普通人生活小小的幸福和感动。“我觉得幸福就是一场噩梦醒来一切都跟以前一样。所有的梦想,最终的结果都要落到幸福上。”杨亚洲对幸福的理解淳朴而实在,他眼中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事业有成,家人平安,有一个喜欢的职业,一个深爱的人,还有一个特别想回去的家。

先天的好运OR命运的巧合

1980年,杨亚洲是哈尔滨某卫生院的医生,偶然间得知西安电影制片厂到哈尔滨招演员的消息,就骑着自行车去报了名,“没有介绍信,户口也没带。让我考完试之后两天等消息。”两天之后杨亚洲没有等到任何消息,却在大街上偶遇西影招生的工作人员,“人家说小伙子你怎么没来考试呀?我说我没接到考试通知啊。他们就又把我叫去让我考试,所以说差一秒钟就可能擦肩而过了。”先天的好运气,带杨亚洲从东北黑土地来到了西北黄土高坡。杨亚洲美丽的人生扉页被缓缓掀开。

八十年代的西部电影是当时中国电影的一面大旗,无论是张艺谋的《红高粱》还是陈凯歌的《黄土地》,西安电影制片厂拍出的西部片在当年的国内外影坛都大受好评。杨亚洲赶上了西安电影制片厂最辉煌的时候,在西影的5年他主演过电影《战斗年华》、《西安事变》、《白桦林中的哨所》、《黑炮事件》等10多部电影。1986年,杨亚洲等20多个西影年轻人参加中央戏剧学院明星班的考试。为期3天的一试过后,几千人中淘汰剩下了200人。在西影厂杨亚洲主要演电影,对戏剧和话剧可以说一窍不通。

“您别问我戏剧和话剧的问题,我不会,我只懂电影。”口试戏剧理论的时杨亚洲就这样实心实意的对老师说。至今回忆起当年考中戏的经历,杨亚洲笑叹自己太幸运,“我运气到什么程度?第一榜发录取通知,我是接到的不录取通知,但是大概三五天之后又接到了一个录取通知。”最终杨亚洲幸运到底成为23人明星班中唯一的一个电影厂的人。

在西影厂以演戏为主,五年的实践使杨亚洲深刻感受到做演员总被选择的被动,“在演员这一行总觉得怀才不遇,很难表现自己想要的。”于是上中戏杨亚洲就下定决心改行做导演,常年埋头图书馆和排练场。毕业后拒绝了多个导演演戏的邀请,转身做起了副导演。自此正式踏上了导演之路。

创作源自被忽视的感动

杨亚洲与黄建新导演合作了《脸对脸背靠背》、《红灯停绿灯行》和《埋伏》三部电影之后开始自己指导电影。1999年杨亚洲导演的《没事偷着乐》与冯小刚的《不见不散》成为同年贺岁档的两大赢家。《没事偷着乐》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和冯巩的最佳男演员奖。电影《没事偷着乐》400万的投入,净赚一千多万。按照投资回报率,冯小刚两千多万的投入远不如杨亚洲的电影赚钱多。紧接着电影《美丽的大脚》拿遍了国内所有的电影奖项。

幸运之神不会无缘由的一直垂青一个人,很快杨亚洲经历了自己在电影创作上的滑铁卢。第三部电影《泥鳅也是鱼》只上映了几天,第四部电影《雪花那个飘》根本没有上映。尽管两部电影都作为A级电影节的正选影片参加比赛而且都获得国际大奖,但是在国内的影响力远远如前两部。在拍电影期间杨亚洲也投身电视剧和数字电影的拍摄。电视剧《空镜子》、《浪漫的事》、《家有九凤》这些关注小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作品,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也给杨亚洲冠以“平民导演”的称号。

在年少的杨亚洲眼中,,经济贫寒,但寻常百姓的生活却充满着温暖和感动。杨亚洲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是家里的长子,有两个弟弟,妈妈是普通职员,父亲是越战中负伤的甲级残废军人。平时拿着豆腐票和父亲的残废军人证就可以不用排队优先买到豆腐,时常放学回家就能吃到左邻右舍送来的热乎乎的饺子。“那时候的经济不好但是那时候的人好,人与人之间还有温暖与感动。”杨亚洲说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现在我们经济状况好了,但人和人之间的温情薄了。”

在杨亚洲看来,得到了一些东西必定要失去另一些东西。年少时的生活给杨亚洲颇多感悟,俯首看有关的作品,杨亚洲认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没有意识到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如果我拍电影,我会尽可能找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感动。虽然国家遭劫难了,但有这么好的民众,一定能度过难关。那样去拍对今天也许会有意义。”杨亚洲动情的说。

对话杨亚洲

星库:你的创作基于什么考虑,还会重拍电影吗?

杨亚洲: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不管是创作还是经历,我一直在坚守,同时也在不断地妥协,向投资方,也向市场,很累。

电视剧拍长了之后,一看市场,二看我的感受。我隔一两年就会换一下。现实生活中自己干的,往往不是自己最愿意干的事。这么多年来,我自己想做的也恰恰是我自己想要做的,这是我特别感动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你必须放弃你最想拍的东西,因为这些跟目前的市场会有距离。

星库:你心目中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杨亚洲:拍出来的戏最起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下一代。如果拍出的东西对自己都不负责任,对自己的下一代都不负责任的话,就是垃圾。这是做导演基本的东西。

星库:现在商业环境可能更看中市场,要迎合观众的口味,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杨亚洲:今年做金鸡奖评委,在整个金鸡奖评选过程中,我看了这两年比较优秀的电影近60多部,看完之后真的很吃惊。我觉得中国电影,所谓的大片,绝大多数都是充满了杀戮,没有智慧和艺术可言,除了电影技术和拍摄手法比较新颖之外,很多故事追求的是感官刺激。我觉得真正的好电影,两种,一种是视觉的音响和动效,就是所谓大片的刺激,但这只是完成了电影最初的手段;另一种,通过这些手段完成心理解析和塑造,确非常少。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给眼睛拍的遍地都是,给脑子拍的寥寥无几。

星库:你的作品题材多是专注普通人家庭情感生活的,如果让你像赵宝刚导演一样拍一部时下80、90后题材的剧,你会怎么做?

杨亚洲:如果拍80后90后的戏,第一,我的编剧一定得是年轻人,从他们的作品里头找到一种共通的地方,他们认同我也认同。第二,无论是80后或90后,做人最基本的真诚和爱不能变。第三,我会听大量的年轻人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贴近他们,才能拍出好的作品,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星库:你觉得现在新人(演员)的市场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怎么样让这些新人慢慢走出来?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7篇

他怎样走上舞台

张伐原是哈尔滨人,“九一八事变”后,背井离乡来到北平念书;“七七事变”后,又辗转来到上海,进入华光戏剧专科学校,想扣开演艺之门。1940年的一天,张伐偶然从报上看到上海剧艺社招考演员的启事,便兴冲冲地去报了名。

初试是在辣斐剧场举行的。考试那天,坐在剧场里候考的考生黑压压一片,一个个等待着叫号,然后进入考场应试。轮到张伐走进考场,考官黄佐临顺手拿了本书,随便翻开一页,就叫张伐念;张伐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好不容易念完之后,黄考官未示可否,就叫张伐回家等通知――初试就这样结束了。

不久,张伐又收到复试通知。复试的考官有近二十名,考试内容先是回答问题,众考官纷纷提问,张伐一一作答,好比是“三堂会审”;接下来是表演话剧片断,张伐在“华光”曾排演过许多名剧片断,因此驾轻就熟,一段又一段地表演;最后是表演命题小品,张伐由于思想不够集中,自我感觉很糟――复试也就这样结束了。

张伐自以为这下没指望了,但却意外地接到了录取通知,当时的心情实在无法形容,原来应考的考生有200余人,只录取了两名(还有一位是黄宗江),真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

从此,张伐虽然成为上海剧艺社的一名演员,但扮演的尽是龙套角色,还包揽一些后台的杂活,这年他只有21岁。

舞台上的辉煌

经过舞台上几十出戏的磨练,再加上本人的虚心好学,张伐终于成名了!他的舞台成名作是《大马戏团》《秋海棠》《文天祥》和《夜店》。

《大马戏团》是作家师陀根据安德烈夫的剧作《一个挨耳光的人》改编的,苦干剧团以上艺剧团的名义演出于卡尔登大戏院。故事发生在一个走江湖的马戏团中:驯虎女郎盖三爷对跑马的青年演员小铳情有独钟,小铳却爱上了走钢索的演员翠宝,而翠宝的养父慕容天锡又逼迫翠宝嫁给财主黄大少爷……最后小铳和翠宝双双服毒自尽。张伐在剧中扮演小铳一角,赤胸露背,手持马鞭,足登皮靴,冷峻的眼神,铿锵的对白,形象简直“酷极了”!他曾特地到健身院去锻炼胸肌,使小铳的体型更加符合马戏演员的要求。张伐演的小铳,石挥演的慕容天锡,路珊演的盖三爷,有如一鼎之三足,将戏撑了起来。当年的《申报》曾载文赞扬道:“该剧是上海近年来剧坛上少见的一出好戏。” 《秋海棠》则是脍炙人口的名剧,秦瘦鸥原著,廖康民改编,黄佐临、费穆、顾仲彝三大导演联合执导,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亲临指导,剧中秋海棠一角,由石挥和张伐实行AB制出演。该剧在卡尔登大戏院演出时,曾出现“万人争看秋海棠”的火爆场面,后来迁至辣斐大戏院演出(由张伐任执行导演),还是连演不衰。

《文天祥》原名《正气歌》,由吴祖光编剧,1941年曾由上海剧艺社演出,由石挥主演;1943年张善琨组成上海联艺剧社,亲自执导该剧,文天祥一角则由张伐主演。此剧上演于上海沦陷时期,旨在借古喻今,申张民族正气,张伐曾撰文表示:“文天祥一生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伟大的,演员通过这伟大也会觉得有一股正气的共鸣!”该剧连演六个月,盛况空前。

《夜店》是根据高尔基的剧作《在底层》改编,编剧柯灵将该剧“中国化”,描写上海一家下等客店里的形形的“底层人物”。张伐在剧中扮演年轻豪爽而心高气傲的小偷杨七郎,和扮演老板娘的丹尼演对手戏,演技出神入化,令观众拍手叫绝!这出戏后来又搬上了银幕,杨七郎一角仍由张伐主演。

电影杰作

张伐的电影“作”是《乱世风光》,由柯灵编剧,吴仞之导演,石挥主演,张伐在片中任配角。该片于1941年由金星影片公司摄制,但影片完成时,日军已经占领上海租界,影片被删剪得支离破碎,不久又被禁演,因此影响不大。

抗战胜利后,大批话剧演员登上银幕,张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跃成为银坛“硬派小生”。他在战后短短的三年内,一共主演了十多部影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母与子》《太太万岁》和《夜店》,这三部影片都是文华影片公司出品,也可以说是张伐的电影杰作。

《母与子》是由著名导演李萍倩根据俄国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无罪的人》改编。该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演出时,剧名改为《舞台艳后》。影片《母与子》的剧情是:少女黄素和男友生下一个“私生子”之后,就被男友抛弃,孩子也被男友骗走。十六年后,黄素成为一代名优,来到上海某戏院演出,戏院的老板竟是她十六年前的男友,而剧团里的青年演员韩晨,因为是“私生子”被人们瞧不起――他就是黄素的亲生儿子……

影片中的黄素,由著名话剧演员卢碧云扮演,而私生子韩晨则由张伐扮演。张伐在影片中的表情:孤僻,冷峻,悲痛,愤恨,“带给观众十二万分的好感”,张伐成功了!

《太太万岁》则是张爱玲的电影处女作,故事描写一名家庭主妇陈思珍,她为了想让丈夫飞黄腾达,用撒谎的手段得到了父亲的资助,丈夫办起了公司,事业很发达,却在外面有了姨太太,由于迷恋外室,丈夫无遐过问公司业务,公司突然破产了!陈思珍痛定思痛,决定和丈夫离婚……

片中陈思珍一角由著名话剧演员蒋天流扮演,张伐则扮演陈的丈夫,这是一次转型的表演――由孤傲的“私生子”转为“没有出息的丈夫”;但张伐却出色地驾驭了这个新的角色,演来可圈可点,显得功力不凡。

《夜店》是将原若干剧团的舞台剧搬上影幕的,编剧和导演还是原班人马,柯灵对原剧进行了再创作,在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上,使之更加中国化、电影化。而佐临在导演处理上也下了功夫,对每个镜头都进行精心的设计。

在主要演员的安排上,除了石挥和张伐仍旧扮演原来角色之外,特邀京剧坤伶童芷苓出演赛观音,金嗓子周璇出演石小妹。张伐在影片中扮演的杨七郎,并没有沿用舞台上的表演程式,而是力求使之“电影化”。杨七郎这个角色成为张伐的“绝活”,此后《夜店》虽然多次在舞台上演出,至今还没有一位演员能够超越张伐的演技。

走进新时代

上海解放了,张伐走进了新时代,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主要演员。张伐深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电影演员,单有表演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和提高思想,于是先后奔赴工厂、农村和部队,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并积极争取在银幕上表现他们。

他在《农家乐》中扮演农民;他在《伟大的起点》《幸福》《黄浦江故事》中扮演工人;他在《翠岗红旗》《红日》中扮演;他在《龙须沟》中扮演洋车夫……这些银幕形象都得到观众的喜爱;与此同时,他还主演了话剧《骆驼祥子》,在舞台上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祥子形象”。

1966年,一场浩劫来到,张伐当然也不能幸免,由于“莫须有”的罪名,他被关押了四年,去干校劳动了五年,还有……

灾难终于成为过去,“”结束后,张伐又焕发了青春,他参加了电影《子夜》的拍摄,又在电视剧《长夜行》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特别使他感到兴奋的是,他应邀参加话剧《夜店》的演出。

那是1986年,为了纪念他的恩师黄佐临从事影剧事业五十周年,话剧界举行专场演出,张伐仍旧扮演杨七郎,和他演对手戏的仍旧是四十年前的老搭档童芷苓,张伐这时候虽然已经是白发苍苍,但还是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染了头发,一丝不苟地在舞台上表演他的“绝活”。演出结束后,很多演员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流下了晶莹的泪,张伐的眼睛也湿润了!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专业;招生政策;艺考热;文化素质

高素质是人们对大学生的普遍认识,都认为大学生具有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但现实中大部分音乐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较普通类考生分数低,所以许多文化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选择此类考试,加上此类考试制度不严格,管理不规范,很多文化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采取不正当手段达到上大学的目的,从而导致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表现与人们的期望值有较大的距离,影响了高校对优秀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制约了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当今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表现

1.文化基础知识欠缺当前很多音乐专业大学生不愿意或没兴趣阅读人文书籍,不喜欢看古典文学、中外名著,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言情小说、追求刺激,打发时间,阅读面不够宽泛,阅读量不够大并且品味也不高,现在有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在书写请假条时,存在格式不对、文句不通和错别字现象。2.艺术修养陶冶欠缺很多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观看电影时,只喜爱故事情节和电影中的靓女帅哥,不在乎电影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技巧,不关注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和创作手法,不会欣赏影视音乐和音乐创作技能,不喜爱观看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不会从中汲取艺术营养,艺术修养较差。3.思想道德水平下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坚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较为严重,为人处事追求功利化、现实化,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人生理想信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现行高校音乐专业招生政策制度的弊端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以上问题,虽未涵盖所有问题,但足以说明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正面临着文化素质弱化的危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无可回避、也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和教育自身的失误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现行高校音乐专业招生政策有很多弊端。1.音乐专业招生考试考官选任方式目前,部分高校艺术类考试考官大多数是本校教师,并且相对固定。所以很多考生就不遗余力地与这些考官接近,不择手段地诱惑考官,争取得到考官的关照。一些觉悟不高的考官利用专业课评分中的“主观弹性”,来给找关系的考生加分。2.音乐专业招生考试试题存在泄露隐患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内容较为复杂,专业多、考点多、考试形式多,导致试卷管理难度大,部分高校对试卷管理较为松散,试卷泄题是屡见不鲜,有的命题教师和中介机构沆瀣一气,甚至发生试卷明码标价现象,提前考题泄露。3.音乐专业招生考试作弊防范难度大由于高校音乐专业考试流程较为复杂,有面试、笔试,有初试、复试,不同考试,考场不同、内容不同,考试间隔时间也较长,所以部分考生可能会利用期间漏洞作弊,如利用替考、交换试卷和利用手机、无线电耳机等高科技手段作弊。 4.音乐专业招生考试招生录取门槛低近年来,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开设艺术类院系,艺术招生计划持续增加,各院校纷纷放低门槛,文化成绩要求大大低于普通本科专业,这就导致一些文化成绩不好的考生,考前突击学习音乐专业,通过艺术特长之路圆升大学之梦。

三、改革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建议

1.不断完善考官遴选制度对考官的职称、专业、年龄、品德和教学成果等都要有明确规定,考官组成应是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相结合,并且要对校外教师的占比做出规定。考官的选聘要严格流程,建立考官库,考前抽取结果当场封存,考试当天启封并通知相关考官,全程遵守保密制度,最大限度的预防考官在考前私下接触考生。对特殊类型选拔测试,招办、专家组、纪检等部门要及时介入,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各环节有序衔接、相互制约,测试全过程要录像备案。2.加强题库建设、做好试题保密工作高校要加强题库建设,题库要有一定的规模,试题要有质量保证,还要不断对题库进行更新和维护。同时要严格做好题库的保密工作,命题教师应签署《命题保密承诺书》,命题全过程应严格遵守保密规程。3.规范考试流程、科技手段监考高校要优化考试组织方式和流程,要建立“四随机”考试制度,即考官随机、考生随机、考场随机、试题随机。要选拔责任心强、原则性强的教师担任监考人员,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要求他们尽职尽责;同时也要采取信号屏蔽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严肃处理特殊类型招生考试中的各种作弊行为,对考试管理混乱,视情节严重,暂停或取消招生计划。4.改革音乐专业招生考试制度高校要端正办学思想,不要受利益驱动盲目跟风。教育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控制招生规模的盲目扩大。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艺术专业考试和招生录取制度,对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要有统一标准,要逐步提高艺术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凡是未参加统考和文化成绩不合格的都不得录取。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单独考试招生工作,要求各校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应知须知的内容及单独考试招生工作事项做详细、准确表述,录取时应在本校网站公布自划线,自划线原则上不得低于生源省份艺术类同科类本科专业。合格考生信息要在本校招生网站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时、准确公示,未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的一律不得录取。总而言之,我们要教育广大考生要尽可能多花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课,不要因为文化课差而上艺术专业的大学,也不要因为文化课差而成为上大学的绊脚石。要加大音乐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强艺术类考试管理,加大考试监管力度,科学规划考试内容,规范杂乱无章的办学秩序,避免“暗箱操作”,使招录过程尽可能公平、公正,让考生想钻空子难上加难,让艺考不再是升学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艾小龙.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9).

[2]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基本要求.

[3]教育部关于2015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9篇

成荫(1917.1.21―1984.4.26),著名导演,以执导(或参与编剧)《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及《西安事变》等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卓越成就而享誉影坛。这位早年曾在延安“鲁艺”学习、活跃于晋绥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的教导员,在弹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曾和钟敬之带领西北电影工学队一批骨干,奔赴兴山,参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至1956年他随率领的赴前苏联电影实习团归来,便置身新北京电影制片厂拍片,并成为北影领衔创作的“四大帅”之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在完成最后一部获奖大作《西安事变》后,又以院长之职入主培育电影事业人才的北京电影学院。我与成荫导演相识在1956年,这一年我高中毕业“进京赶考”,有幸同他结下一段意想不到的奇缘。

1956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三年,也是我行将结束中学学业迈向大学门槛的关键岁月。那时我在河南新乡市第一高中上学,校园生活朝气蓬勃,班级同伴兴趣广泛。特别是课余时间,学校鼓励学生参加长跑队、美术组、合唱团,促进全面发展和素质锻炼。而且每逢星期天,班级常组织大家去影院看电影,当时为观众熟知的前苏联影片像《金星英雄》《蜻蜓姑娘》《中学生毕业证书》《忠实的朋友》等,几乎看个遍。而每当晚自习间隙,集体舞的歌声便回荡校园。然而这年春天,一个大的困惑让我入夜难眠,那就是:眼看就要毕业,我该确定什么样的高考志愿?

对于我这个从小就喜欢画画儿的少年来说,未来当一名建筑设计师是一大诱惑。加之我数学、物理、几何成绩还不错,若报考名校建筑系,选择目标理应是工科。但涉于常年受文史教员父亲的熏染,我又喜爱文学和音乐。且不说我课余参加合唱团并嗜好写作,即使到了春节放假,家乡组织剧目会演,也要拉我去帮他们导戏排练。如若弃文从工,似乎于心不甘。就在恍惚之间,学校一张留苏预备生报表发至眼前,这让我毫不犹豫地定下学工志愿。然而喜悦仅仅几天,便传出我因家庭出身不合标准而被剔除名单,这让我顿生失落感。一阵烦恼过后,改主意向文艺发展。可是一具体报考什么学校,又陷茫然。我总捉摸能上一个综合文学、戏剧、绘画与音乐的学科,使个人兴趣都有着落,可是这样的大学哪儿找啊?

烦闷间我来到学校图书馆,翻看新一期《大众电影》杂志,一则新闻图片跃入眼帘,报道称:中国电影赴苏实习团团长、导演成荫等人回国。这让我顿时浮想联翩。成荫是我崇拜的著名导演,他拍的影片我看过多遍。如果我给他写信表表心愿,不知他能不能回信给以指点?一时贸然冲动,我把信寄往北京;小秘密我谁也没告诉,生怕扑空惹来嘲讽。时间一天天过去,在我不敢奢望也不愿多想的当儿,一封来自北京的回札送来惊喜。打开看,啊,两张稿笺上竟是署名成荫的笔迹!信中说:“卢友汉同学(我原名):你的来信我已看过,得知你兴趣广泛,喜爱文艺,为你高兴。但中学阶段主要是学知识,打基础。希望你在老师教导下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个人条件,再考虑未来志愿……”这一番开导勉励使我激动,班上同学也都为我能幸运收到名导演来信而高兴。可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心想,自己冒t投书,得来的顶多算是给观众的一个回音,若继续写信不没深没浅吗?

青春期的躁动无忌,让我不知天高地厚。时至春假,我按捺不住心头的活蹦乱跳,打算以校园生活为素材,以班上独具个性的同学如绰号“虾米”“狗熊”“博士”“烧饼(少爷兵)”……为模特,在《中国青年报》上诗篇《我们是接班人》的启发下,索性模仿写一个电影剧本,寄给成荫,想让他如实了解我的爱好,看看我到底能成为一块什么料?说写就写,我趁同学们春游不在,便憋在教室里赶稿,五天冲刺,近三万字草成;之后又利用课余时间誊改一遍,冠名《时代接班人》,便悄悄地把这一处女作寄出了。这次能否有回应?我没敢想,只是凭一股勇气撞大运,待总复习开始,就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毕业终考。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正做投考外语学院的准备。将近三周之后,命运之神忽然降临,邮差送来了寄自北京厚厚的信。拆信看足有五页稿纸,成荫的笔迹令我顿喜,他写道:“……你的剧本表现了中学校园生活,人物可爱,生动活泼。这个剧稿能否成为有用的作品?我已把它交给电影剧本创作所,请他们审处好了。不过我认为,经过加工是可以有作为的。”看到此语,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简直是受宠若惊!接下去是:“从作品看,你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从这一点着眼,我建议你最好报考大学文学系,因为文学是综合艺术的基础。当然,高尔基并没有上过大学,也成了俄国的文豪;但那毕竟是高尔基,他经受过艰难生活的磨砺,也受到过俄罗斯传统文学熏陶……”他在谆谆教诲我一定要打好文学基础再考虑从事艺术之后,转而又加了一则附言:“尽管我主张你报考文学系,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一个消息:今年北京电影学院建院招生,如果你坚持从事艺术的愿望,也可以向他们索要招生简章。”啊,这位敬爱师长的亲切话语,既让我这个稚嫩青年倍感温暖,也着实给予了自己通往艺术理想的启迪。

这封回信在班上引起轰动,许多要好的同学都鼓动我向电影学院进发。而班主任和预感艰险的人们则劝我别好高骛远,称艺术院校门槛那么高,咱小城市学生哪能攀得了?而我虽觉有点冒险,但深知此路最称心愿,因而在了解我的制图老师(画家潘天寿弟子)郝石林的支持下,我抛开犹豫,毅然向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办索来简章,完成报名程序。至此,我又向成荫发信,一是告诉他学院已通知我准考,二是询问我若到北京应试,能否给一点指引辅导?导师第三封信很快回复,对我说:“能考就好,你不必负担太多。只是很不巧,我最近要外出采景,你来京怕不能见面了。不过不要紧,我给你介绍两个人:一位是我的副导演任颖同志,另一位是我的爱人申伸(她任电影局人事处长)。他们都会给你帮助的,放心。”信的末尾,还特别注明一下他阜成门的家址及电话号码。从未谋面的大导演,对一个无知中学生的关怀如此细致,即便在延安作风盛行的当年也属鲜例。

由于我兄弟姊妹多,父亲教书,爷爷种田,家境比较困难,因此,我赴京考学没敢让老爸寄钱。为帮我摆脱窘况,热心的郝老师资助买了车票,一位要好同学写信给北京的哥哥王金善接应留宿,这才安稳上路。我抵京后走出永定门车站,搭上当当响的老式电车,窗外掠过古都景色,很快便寻找到位于西直门胡同里的建工宿舍。热情接待的金善大哥对我说:“放下衣包,你该先去见成荫导演爱人,了解考场情况。这儿离阜成门很近,顺城墙溜达工夫就能走到。”听他的话,午后四点多我便来到阜内121号大门口。步入四合院,门人问我找谁?应答之后,上房屋很快走出申伸。她打量我土里土气的模样,问我从哪里来?我回话间她欣喜又问:“你是河南那位考生吧?”她瞅见我点头,立刻转脸呼叫:“成荫,你的考生来了!”话音刚落,成荫便闪出屋门。突然望见他爽朗的身影,我顿时喜出望外!原来他还没有走啊?慌乱间我不知所措,上前深深一鞠躬,惹得成导演哈哈大笑,顺手把我拉进屋里了。

成荫一派军人气度,讲话干脆利索,客厅落座后,他开门见山对我说:“你进考场,要紧是不能怕。学院今年招生,设导演、演员、摄影三个系和一个专科。你报名的导演专业,一方面有在职人员应试,另一种是在高中生里选择,因为是建院第一班,要摸索经验。对两种考生要求不一样:来自艺术院团的虽懂得多,重新学习怕要改毛病;而在校生是一张白纸,主要是测试素质、想象力和艺术灵性。既是这样,有什么好怕的呢?”扫去我的怯场情绪,他接着说:“导演系主考是我的战友干学伟,而主要提问者是苏联专家伊万诺夫。我也是招生委员会委员,但不参加考场事务。你写的剧本,还有一封你老师的推荐信,我已转交他们。考试科目除了影片分析,就是面试提问和即兴表演编小品。你可以做点准备,但不必过于费心,因为测试悟性你想法太多,反而丢分。”精辟的指点,热诚的关心,一席话让我摆脱迷茫,以轻松之态迎考上阵。临别他特别提醒我:“对于现场提问,你知道多少说多少,不懂的别瞎蒙,一定要诚实应考,这很重要。”握手毕,我又行鞠躬礼,他在不习惯接受校礼的含笑中,乐呵呵送我出门。

开考第一天是影片分析,所有考生先观看《南岛风云》影片,然后走进教室写答卷。这对我来说不算难,我紧紧围绕女主人公符若华的战斗命运和性格成长做文章,又相应对画面和音乐加以点评,自感良好地走出考场。接着,展开轮替式初次面试――北影演员剧团排演厅外,各色生员云集,热闹非凡;相识与不相识的簇拥交流,探风询问。按日程我被安排在第二天,当我走进大厅,面对列坐一排的考官时,刹那间由紧张转而坦然。坐在主考旁的前苏联专家首先提问:“你看过电影《钢铁战士》吗?”答:“看过。”问:“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我眨眨眼,没有认定是主人公排长张志坚,而是壮烈牺牲的刘海泉。他问:“为什么?”我答:“小刘有个性,机智,勇敢!”他“哦”了一声,立刻让翻译撂给我一个篮球,指示我以它演小品。我一闪念,必须反应快,于是把球一放,便哼着乐曲先做起广播体操,边做边悄悄思考。很快主意拿定,我觉得不能把球啪嗒啪嗒拍打一通了事,而是设计应球场呼叫,来体育器械室找篮球。我进屋在架上箱内翻腾寻觅,好不容易找出后,却发现篮球蹩气(早年篮球有气胆)。心一急,伸手拆胆吹气;再不成,又找来气管打气。一系列无实物动作结束后,我向室外喊一声:“球来了!”到此表演完毕。尽管自知演技差劲,但扫望考场眼神,似乎对构思还显满意。紧接着主考让听曲走舞步,我说不会;转而问我会弹琴么?我走向钢琴没加犹豫,弹出前苏联国歌的主旋┞伞…专家仅仅听了两句,便挥手喊停,说了声俄语“喝拉少(好)”,叫我退场了。

再过一天,初试张榜,我一大早赶到学院看结果,36位初录生名单贴在墙上。我挤进人丛赶快找,一看榜上有名,高兴极了。有好消息我立刻给成荫老师打电话,他得知我参加复试,遂叮嘱第二天到位于西单花园饭店的创作所去见他。我如约到达后,他说复试要求高,应该给以辅导。于是他让我在房间等一下,很快找来副导演任颖和《白毛女》导演水华,三位前辈花半晌工夫轮番开导,孜孜调教,以实例给我很多启发,期待后续成绩有加。紧接的复试再次考小品,之后招生办让我们回去参加统考,待综合分评定出笼,录取通知才能送达。

十天应试紧张而开眼,当我又走进成荫家告别时,他语重心长地慰勉:“文化考试你占优势,回学校抓紧复习,不要多想,即使电影学院没考上也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不懈,我会想办法帮你如愿以偿的。”导师的体恤,让我激动不已。我回到建工宿舍,把一切告诉金善大哥后,他在饯行的餐桌上感慨地说:“你老弟上京赶考不容易,能遇上这样好的恩师引路,实在有运气!”

2008年春节华克同成荫夫人申伸及其子女们相聚

回校参加完大考之战,最先发来录取通知的是北京俄语学院。而就在我和家长掂量上与不上的时刻,慢腾腾的电影学院寄来了录取通知单。见通知我发自内心感叹:幸运,真是幸运!导演系八百名考生只取二十几名,如果不是巧遇成荫,我哪儿来的胆量和信心?然而,我自踏进北京电影学院门槛,除了入学时一次探望,还有另一次去他执导的《上海姑娘》片场参观,几乎多年没能再和导师见面。这期间一是各种政治运动不断,往来困难;再就是他创作与摄制任务繁重,连家里人都很少见。直至1971年,他在完成样板戏《红灯记》拍摄后,奉命来到长影《沙家浜》剧组传授经验,一天我刚走下楼梯,抬眼看见他来到摄影棚前,我张口便叫:“成荫老师,您好啊?”他转脸瞅见是我,讶然问:“唔,你不是卢友汉吗?毕业后来长影几年了?”我惶怵应答:“一晃十一年,还没独立拍片。您住哪儿?我去看您好吗?”他还没来得及回话,便被制片主任拽走了。

我再次和成荫老师相遇,已是在1975年秋的大寨宾馆。那时由于电影《创业》遭到封杀,下达批示保护。而对此不满,擅自调《创业》剧组(我任此片副导演)去大寨继续发难。在阴风四起的氛围中我同来自北影的导师偶然见面,除了阔别的几句问安,几乎难以接触深谈。转眼又8年过去,我在长影继执导《谁戴这朵花》《诱捕之后》两部作品后,开始筹拍《蓝鲸紧急出动》第三部影片。这时成荫已出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为聘请学院派摄影师,我借机给导师第一次提着一篮水果礼品,到他的新居楼房探望。多年未见,老导演已挂鬓霜。畅谈中,他最关切的依然是我在创作道路上的成长。而我一提起当年考学的经历,他淡淡微笑之余,风趣地对夫人申伸说:“那时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土气朴实的鞠躬礼!”导师执意留我吃晚饭,用餐时我偶尔看见他放下杯筷,匆匆走进里间。我悄声问:“老师怎么了?”夫人解释:“他有心绞痛,经常犯病……”这使我一怔,忙说:“我有朋友在开封,那里出冠心苏合香丸,有效缓解病痛。北影的谢添、陈强常让他们寄,很管用。”申伸老师听说很高兴,问我:“有这种好药?能买到吗?”我当即回答:“您别管了,只说声需要,我让朋友马上寄到!”

此后仅过一周,我便给他家打电话,问药收到没有?申伸老师告诉我已经收到,而且效果很好。然而一个月后我再次问候时,家里孩子哽咽着对我说:“药,您别让再寄了,父亲上星期已经走了!”天呐,真如五雷轰顶!我慌忙跑到厂办公室问情况,只见北影发来的讣告摆在桌上。望着黑体字的治丧函我悲从中来,这才得知敬爱的师长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而殇。此时此刻我一片木然,瞬时间他教诲我的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让我在发唁电遥祭中悲伤痛哭,感慨万千……

多年后我一直在想,凭成荫导演的声望,不知当年出于何种原因,他为什么对我这个既不沾亲带故,又未厚礼相赠的陌生小子全力相帮?日后几次见面他也从未流露,显得如乎寻常。回顾上世纪50年代初的背景,在发起《红楼梦》讨论中,对党内文艺家“要重视新生力量”的召唤,我或以为能解谜团。可是在庆贺我们原导演系主课老师干学伟90华诞时,他却对我说:“那只是一种因素。我和成荫多年交往,他最可贵的品质,是他热诚无私,胸怀坦荡,具有助人为本的人格力量。”今年4月26,是成荫导师逝世27周年纪念日,为悼慰这位难忘的前辈,我把与申伸老师及其子女欢聚时相赠的一幅素裱挽词“江城子”重抄于此:“五六年春花正香,小乳燕,觅巢忙。千里茫茫,飞鸿话衷肠。蓓蕾绽开恩泽露,花园情,自难忘。弹指秋枫挂鬓霜。浓荫下,幼树长。桃李满园,盛誉载歌扬。一阵惊风飘红叶,白桦林,泪成行。”

空大德垂范后继,愿导师英灵笑慰安息。

2011年元旦写于离开母校50年

(说明:电影《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分别为成荫与汤晓丹、华纯联合导演作品)

录取通知电影范文第10篇

这位名叫郭广习的男孩明知自己条件太差,根本没有把握通过考核,因此面对意料中的结果只能失望地哀叹一口气,便伤感地转身离去。就在他走到门口时,发现挂拖把的木条松动下垂,露出了一小截钉子尖,来回出入的人如果不留神极易被划伤手臂。郭广习就特意把木条重新固定后,才低着头默默地消失了。这小小细节,未能逃过崔新琴老师明察秋毫的一双慧眼。因为这天她考核过的几十个年轻人中,郭广习是唯一做出这个体现善良之心的小小举动的考生。

郭广习回到临时住所后,辗转反侧思考了一夜,认定自己不是当演员的料,况且家境贫寒的他也很难支付起学费。就在他要放弃之际,却意外地接到通知,自己被电影学院附属艺校录取了!

郭广习赶到艺校报到后,才知道是崔新琴老师力排众议,努力说服校领导破格录取了他。而且更让郭广习惊喜的是,崔新琴老师还有缘成为自己的班主任。看着崔老师慈祥和蔼的笑脸,郭广习暗暗发誓,绝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郭广习交完各项入学费用后,几乎身无分文了。他只好靠着业余时间打工来苦苦支撑学业。囊中羞涩的他从不参加班级同学的生日聚会,因为害怕花钱买礼物。为了尽可能不暴露生活上的窘境,自尊心极强的郭广是在集体活动中处处躲着大家,自卑带来的苦恼始终像团阴霾笼罩在他的头顶。

一次集体郊游中,郭广习身上没带多余的钱,根本买不起旅游区内价格较贵的食品。等到其他同学大快朵颐地享用午餐之时,郭广习找了个借口悄悄躲进了树林里。不承想这一切被细心的崔新琴老师注意到,她没有直接声张,而是与身边同学们耳语了一通。当郭广习从林子中出来,大家立刻围坐在一起做起了猜谜游戏,结果郭广习连连猜中答案,于是得到了许多精美食品作为奖励。这一天,郭广习感到开心极了,第一次自由酣畅地融合于集体中,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山谷里。

半年后,某电视台要拍一个广告,到艺校选拔5名女学生充当模特演员。当人员选好并进入排练期后,不料崔新琴老师找到电视台负责人,非要加进一名叫郭广习的男生,否则就劝说那5名女生罢演。对方实在拗不过崔老师,只好无奈地同意了。郭广习初次作为跑龙套的演员跟着拍广告,所以异常卖力。可是等到拍摄完毕通过电视播出时,他才发现自己演的那个片段被剪辑处理掉了。但是并未真正出镜的郭广习同那5名主演的女生一样,均获得了一笔不菲的酬金。靠着这笔钱,郭广习省吃俭用坚持读完了两年的专业课程。而且这个美丽的秘密直到他临近毕业之际,在一次电视节目专访崔老师时他才惊异地获知。

那一刻,郭广习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崔老师在记者再三提问下,十分平静地微笑道:“其实对于一个需要帮助而又需要自尊的人来说,旁人做出的善举也许不让受助者知道更为合适。”郭广习听到这句话,禁不住动情地扑到崔老师怀里哭了。

上一篇:处罚通知范文 下一篇:开会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