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1 06:14:39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2017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2017留守老人调查报告(2)

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 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2017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

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 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2017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2)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二、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只是某省份调查,如果从全国来看,这是个很庞大数目,这也反映很多问题。

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成绩是非常好的,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婆婆爷爷的话又听不进,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关爱这些自认为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仅仅要受教育,还要得到保护。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也是不行的。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四、结束语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40-02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信息

农村留守老人指全部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个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人。为了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小组以湖南省耒阳市为调查地点,开展了以60岁及以上农村留守老人为对象的调查。此次调查采取老人口述、调查员填写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2份,剔除内容不全、有逻辑错误的20个,有效样本为252个,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67%和92.65%。

在被调查的252位农村留守老人中,男性有116人,女性有136人。从年龄分布看,60~70岁的年龄老人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3.38%,80岁以上老人占比例最少,仅约占总数的14.68%。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并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占65.48%。文化程度方面,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占85.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2.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8%。在子女个数上,拥有三个子女的老人最多,占到32.54%;被调查的留守老人中,老人平均拥有4个子女;拥有7个及7个以上子女的老人仅占到2.78%。在方面,大多数老人有。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一)健康生活方面

1.身体状况一般、睡眠质量有待提高。在调查中,有152位老人患有疾病,其中将近100位老人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在睡眠方面,老人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感到满意的占42.86%,有40.87%的老人认为一般,表示在睡眠时存在睡觉浅、易惊醒、夜间有效睡眠时间减少等情况,16.27%的老人对自己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美国圣地亚哥医学院的教授Soniacoli-Istael的研究指出,老人应每天保证7~8个小时睡眠时间。而样本中,老人每天睡眠时间的均值仅为5.4小时,也充分说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睡眠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就诊情况较乐观。在患病后,73.81%的老人都会去医治,说明农村留守老人的就诊意识良好。选择去医治的老人,他们选择就诊机构的先决条件是看距离的长短,在没有诊所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成为他们的首选。造成老人患病后不去医治的原因有经济困难、自认为病情轻、交通不便、有自我私行传统疗法等,其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可以推断在老人收入增多或医疗费用降低的情况下,就诊率还会上升。综上所述,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就诊情况是较乐观的。

3.生活照料缺失。农村留守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特性,平时的生活照料主要靠自己及配偶。样本中配偶健在老人的占65.48%,当一方生病后配偶还可以负责照顾;对于离异或丧偶的老人,就只能依靠自己。在自身生活缺乏相应的照料的情况下,有的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照料孙辈的责任。

(二)物质生活方面

1.经济收入低、来源多样以子女供给和养老保险为主。在收入方面,老人月收入的均值为648.56元,总数值为450元。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上的仅占9.23%,500~1 000元占42.56%,500元及500元以下的老人占48.21%,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收入来源上,农村留守老人有多种来源,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子女供给和每月的养老保险,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78.97%和65.87%,而自己或配偶劳动所得、离退休金及政府支助所占份额较少。

2.支出仅为保障基本生活且形式单一。在支出方面,老人月支出的均值为456.27元,月支出在500元及500元以下的老人占总人数的66.34%,占到一半以上。在日常消费支出中,吃饭和医疗支出为主要支出,在住宿、娱乐上的花费较少。可见在消费上,老人支出形式单一,主要为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没有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在旅游、娱乐等方面有很大的支出。

(三)精神生活方面

1.老人与子女关系变疏远、希望与子女常联系。精神生活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务工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对于在外务工拼搏的子女来说,常回家看看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打电话成为了外出务工的子女与留守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本次调查中,外出务工的子女与老人平均每月联系2.39次,老人与子女的联系并不很密切,随着迁移的产生,子女与老人的关系变得疏远。对自己的生活评价中,6.75%的老人表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36.51%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一般。因为留守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很多时候会感到孤独,他们都希望能与子女能常联系,常回家看看,多与老人交流,沟通。

2.闲暇活动单调,主要为看电视/听广播、串门聊天。闲暇活动是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留守老人的主要闲暇活动为看电视/听广播和串门聊天,分别占到53.57%和51.59%,其次是打麻将/打牌,占到了33.33%,说明老人的娱乐活动单调。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农村留守老人也表示希望在村中可以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四)社会环境方面

1.卫生医疗环境。在农村环境卫生方面,大部分村子整体环境都是比较好,很少有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基本上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两个公共的垃圾站,村民们都会自觉地把垃圾倒到那里,并且有专门的人负责将垃圾运到垃圾处理场。根据湖南省统计局的消息,2014年耒阳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9个,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9个村卫生室。有卫生技术人员3 372人,医院、卫生院床位2 431张。

2.基础设施环境。在用水方面,部分老人家里有单独的水井,可以获取地下淡水;另一部分老人是从村里公共水井处获取饮用水。不论从哪获取淡水,水质都基本达标,不会出现老人缺水、无干净水饮用的情况。在用电方面,所调查的农户基本都有通电,一般情况下供电充足,但在炎热的夏天用电高峰期时也会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在道路建设方面,大部分农村都有可以通车的道路,村子的主道基本是水泥路面,村中其他的路则很多都是沙石路面,而且道路较窄;还有少部分村庄没有可以通车的主道,但目前在努力建设当中;村中道路两旁都没有安装路灯。另外,农村基本没有修建公共广场,也没有公共的健身设备,可以让老人锻炼身体,但有少数的老人会在较宽敞的地方在傍晚跳舞来健身。

三、结论及建议

在健康上,老人的个人身体状况一般,但就诊情况意识好,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活照料缺失。在物质上,老人的经济收入水平低,支出中主要为了保障基本生活,并且老人的消费习惯过于节俭。在精神生活上,伴随着子女外出务工,子女与老人的联系程度直线下降,虽然保持着电话联系,仍然会变得疏远;在闲暇时,老人的娱乐方式也过于单一。当地的社会环境总体不错,老人在养老政策上积极参与,注意卫生,有追求更好的教育、文化环境的欲望,基础设施较为健全。

根据以上的留守老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小组建议积极发展和推广机构养老,扩宽其服务功能,以满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具体做法是政府利用资源,发挥财力、物力、人力,在乡镇为老人建造舒适,适于留守老人居住的养老机构,使老人的生活得到更全面的照料。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可根据留守老人的现实情况,提高养老金保障标准和水平,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与调整的长效机制,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另外,在政府有能力的条件下,乡镇医院可以派车接送老人,定期举行医疗下乡活动。

在新农保、新农合高度普及的情况下,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留守老人经济收入低,但已足够保障基本生活,老人对更高的收入并没有很大的期待,却对文化、教育环境改善抱有期望,并且有强烈的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愿望。为实现留守老人的愿望,政府可以修建公共的娱乐设施,如公共广场等,使老人走出家庭,与更多的老人相互交流、认识,既锻炼他们的身体,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由村干部牵线,成立老人自己的组织,为老人的生活服务,成立的组织可以联系一些旅游公司,为老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出行方案,既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也使他们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 卢海阳,钱文荣.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6).

[2] 吴海盛.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

[3]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内容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二、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成绩是非常好的,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婆婆爷爷的话又听不进,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关爱这些自认为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仅仅要受教育,还要得到保护。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也是不行的。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四、结束语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周口市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关于空巢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 关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养老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人口生活现状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江苏省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五家渠市养老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 农村欠发达地区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研究 中国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对策研究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 鄂东北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及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6-27/2014-9-10.

[6] 王丽.萍乡LX县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7] 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 2009.54(8)57-60.

[9] 张艳阁.子女流动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D].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万红莲(1969-)女,陕西麟游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灾害感知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全椒县地处丘陵地区,全县总人口4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18岁以下儿童总数112438人,留守儿童总数24811人。留守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加强留守儿童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是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县对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十分重视,由县妇联牵头、学校负责、乡、镇妇联参与,制定措施,区别对待,积极开展关爱活动。

县妇联及乡、镇妇联就这个群体的生存、生活状况及权益保护状况作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全县在校的中小学生,共对5657名学年前留守儿童、小学生10248人、初中学生6436人、高中学生2470人进行调查。这次调查的基本情况是有14203名学生父母一方在外打工,10208名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11052人、亲戚照顾的有965人、朋友照顾的有133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由父亲监护的有2735人、母亲监护的有9926人。对父母双方均长年在外打工的孩子作了重点调查,其中共有40%学生半年能见到父母,另外有60%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亲的面。这个时期的他们特别渴望父母的关爱,但一年中连见父母都困难更谈不上父母的关爱,如何让父母长年在外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如何让孩子得到象父母一样的教育,更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学生我们走访了老师,了解这些学生的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通过老师的介绍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生活状况大部分呈现三角型分布,既一头小,另一头大;极好的少,成绩平平和差生占多数。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中的大龄儿童即上初中以后的孩子的思想问题严重,12-16岁是人生的青春发育期,也是一个人的青春叛逆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原因会产生很大的改变,有的孩子会无法适应自身的改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部分孩子表现为排斥、懦弱、冷漠等心理、生理行为。究其原因应该是隔代教育带来的后果,孩子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管教,绝大部分老人的教育是溺爱,很少能解决孩子思想上的问题。加之在学习上,由于绝大部分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低,兼以年老体弱,无力过问,因此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平平,在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孩子中有5%的成绩好,成绩平平的达到60%以上,差生占到30%,如果班级后十名为差生的话这一群体的孩子要占到90%以上。通过和老师的交流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孩子中的早恋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从计划生育部门也了解到现在早婚现象也增多,这不应该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思想教育的跟不上造成有部分孩子不读书而早恋造成的结果。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增多,2006年3月县妇联筹划成立了“爱心妈妈俱乐部”,首批爱心妈妈由我县机关女干部、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女企业家等30名志愿者组成。爱心妈妈自主选择留守儿童为结对帮扶对象,与留守儿童直接交往、联系、沟通。并分别在“三、八”节和“六、一”儿童节每次带着近1000元的慰问品看望留守儿童、解决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暂时困难,努力当好留守儿童的“四大员”即:情感沟通员、行为监护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爱心俱乐部还制定了帮扶主要内容:1、从思想上、学习上给以帮扶和关心。2、启发、引导留守儿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及时与父母互通信息,增进了解、融洽亲情,使外出家长放心,使留守儿童安心学习[FS:PAGE]。3、向监护人宣传现代家教知识,传授科学的育人方法。

我县妇联于2005年联合教育局、关工委、团县委四家利用四十天的时间对部分乡、镇中小学及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县委高度重视,以全字(2005)65号全文转发了调查报告并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齐抓共管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各中小学相继成立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还对各个学校的家长学校的开展情况作了调查,学校的普遍反映是有阵地参加活动的人不多,部分学校的校长都反映每次家长会开不起来,原因就是家长大部分出去打工了,没有家长参加,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是有心无力,因为家长要忙于生计而无从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种种原因造成家长学校名存实亡。家长在外也是焦虑重重,一位外出的家长说过:“我现在的处境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守子女是我最大的牵挂,在外虽能挣几个钱,但他们若有闪失,我怎样对得起他们,对得起社会”。

各级妇联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大墅镇妇联积极争取党政重视,强力推进“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并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镇政府批转了镇妇联《关于在全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实施意见》,对各级各部门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如何开展关爱活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村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了人员、责任、措施、经费四落实。

二郎口镇从去年开始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成立“父母”俱乐部,并建立了热线电话,遇到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这条电话与镇妇联联系,镇妇联及时为其排忧解难。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民流动,农村家庭,农村社会解体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农民/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进城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研究的范围触及较广,但从切入视角来看,似乎大都具有城市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倾向,而很少从农村社会的角度进行考察。(1)即便90代后期农村劳动力输出(“打工经济”)开始被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而由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学术界依然缺少反向的思考:农民的大量外出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抑或恶化了“三农问题”?实际上,即使在那些具有社会情怀而较多关注进城农民生存状态的学者们的视野里,进城农民背后的乡村也同样被彷徨于城市的“农民工”的身影所遮蔽。

造成上述倾向的原因可能不完全在于身居大城市的研究者们缺少乡村意识。农民外出之于乡村社会的真正后果似乎有一个蓄积和展露的过程,而在彻底地呈现之前,可能的确不容易发现。但是当外出农民的数量在新世纪突破了1亿人规模(2),以至许多村庄达到“能走的都走了”的状态之后,乡土中国因农民外出发生的超经济变动乃至许多“不祥”的事件,开始通过新闻媒体和来自基层的调查报告不断地呈现出来。本文的任务在于,通过对这些分散资料的甄别利用,从乡村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农民流动的非经济意义,重点分析它在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而有助于应付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支出压力的同时,如何对数千年来相对稳定的小农家庭造成剧烈的冲击,从基础结构层面颠覆着乡村社会,导致乡土中国走向解体。

一,农民流动与“中国式离婚”

1,上升的离婚率和庞大的离婚人群

中国农村的离婚率(3)与其整体的离婚率一样,自1980年代以来长期保持升高的趋势。(4)不过,它只是在近两年才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而引起惊异。那些通常出自新闻工作者和基层法律工作者的涉及多数地区的报告显示,在广大的农村,“离婚”正在成为真正的社会问题。

东部的江苏省有三个县级市和一个地级市报告了当地的农村离婚状况。在苏南的金坛这个54万人口的县级市,法院受理的农村离婚案件在2004年l-6月即达251件,比2003年同期增加37%,而此前的三年中每年增加也都在20%以上。在苏中的宝应,从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全县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共办案1707件,其中离婚1366件,超过80%.宝应农村的离婚—结婚比前几年不到5%,目前已超过30%,在60%的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的?锼?颍??诘睦牖椤?峄楸纫殉??0%,几乎是县城的两倍。同属苏中的东台,2005年第一季度法院所收农村离婚达150余件,比上年同期增加25%.在苏北的宿迁,市县两级法院2004年1-2月份共受理离婚案件1495件,同比上升23%,“有些乡镇离婚案件成倍增加,如沭阳县华冲法庭,当年头两个月已受理案件221件,其中离婚163件,占74%,相当于2003年全年受理离婚案件数。”(5)

中部地区的安徽与河南也有多项报告。在有25万多农民外出的农业大县怀远,县法院近年受理的离婚案逐年增加,2003年为648件,2004年1-9月达557件,其中农村离婚案均占到85%左右。“从2004年1月19日至2月9日的21天内,到法院要求离婚的达120人,2月9日一天受理31件,创下该院的历史记录”。在河南省,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说,豫东商丘农村的离婚率已经超过了当地的城镇,而豫南泌阳县法院的统计显示,全县2001-2004年农村离婚案件分别比上年增加18%、5%、13%和4%,农村离婚案件在总离婚案件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2—2004年分别为49.7%、63%和67.4%.(6)

在西部的重庆,铜梁县农村离婚案件近年来年均上升6.2%;潼南县基层法庭的“法官对打工女诉夫离婚的情形已习以为常了”,该县塘坝镇法庭2003年办理了164件离婚案件,2004年上半年受理98件。“外出打工女离婚案已成为一些律师的主要案源”,当地的一位律师2004年一年办了20余起离婚案,“其中八成以上是外出打工一方先行。”在重庆东北部的奉节县,当地法院近年受理的农村离婚案件每年都在600起以上。(7)

但上述分散的报告并不能展现全国农村的整体状况。民政部的统计公报给出了中国总的离婚数:2003年为133.1万对,2004年增加到161.3万对,但缺少分城乡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资料尝试推算。两位地方法院的工作人员报告说,2003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离婚案件106万多件,而农村的离婚案件就占到60%以上”;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报道也曾披露: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农村的离婚案件占全国离婚案件的一半以上。(8)按照60%推算,得出的全国农村离婚数量为:2003年80万对,2004年则接近100(96.78)万对。(9)考虑到2003年全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40:60的格局(10),可以认为,农村整体的离婚率虽然比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低,但已经与城镇的整体水平相当,或者说接近于全国的平均离婚率:2004年为2.48‰。在这一意义上,农村中国开始能够代表整个中国。

反过来说,部分县和乡镇的离婚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前述宝应县?锼?蛟?003年1月到2004年6月间的离婚—结婚比即为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19.3%)的2倍多。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重庆奉节,根据该县统计局2003年初对10个村(3162户)、11920人的调查,仅在2002年外出务工的2191名农民中,当年就发生了38宗离婚。(11)尽管这并不包括非外出人员中发生的离婚数,但仅此派生出的离婚人数已占调查村总人口的6.4‰,相当于2004年全国平均离婚率的2.6倍。

2,农民流动与农村婚姻危机

几乎所有的报告都强调了农民外出流动与离婚增加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离婚者中有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的,在怀远县法院抽查的100起案件中占85%;在关于宿迁的报告中“约占90%以上”。所见报告最低的重庆铜梁和奉节也都在60%以上。河南泌县法院的统计则显示了具体的上升过程,2002-2004年,外出农民离婚占农村离婚案件的比例分别为62%、69.2%和79%.与此相关,“涉外”离婚案中由女方主动提出的比例较大,在怀远县法院抽查的100起案中有96件;泌县的统计显示前述三年中的比例分别占52.2%、56.6%和61.5%;在重庆的潼南,当地离婚诉讼的原告则主要是“外出打工女”。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的判断:在目前急剧增加的农村离婚案件中,大多数当事人为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的农民,而其中的大多数“原告”又是女性。

早在1963年,William Goode 就提出了一个著名假设:随着非西方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婚姻和家庭制度正在经历着世界范围的趋同,而伴随这一进程的,是“从性隔离和工具导向的婚姻关系向充满感情和爱的伙伴关系的转变,从父系权威模式向平等主义模式的转变。”(12)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学派则认为,工业化和其他社会经济的变迁,使得家庭的生产功能等被剥离或削弱,成为一个脆弱的组织,从而降低了促使其成员产生认同的凝聚力,而离婚正源于家庭的衰弱,它不再被认为是个人生存所必需的。(13)

必须承认,这种可以总称为“现代化阐释模式”的解释对于分析中国1950年代以来,乃至整个20世纪的婚姻家庭变迁是有效的,但可能仅限于“一般意义”,它无法替代对于中国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婚姻裂变的具体分析,否则就有隔靴搔痒之感。而检视国内关于当代中国农村离婚现象的诸种解释,从无法忍受包办和买卖婚姻、家庭暴力、“生女未生男”等具体原因,到追求幸福婚姻的权利意识的伸张、土地制度变革引起家长制权力的削弱和女性更多的自由,以及两部《婚姻法》的颁布(1951、1980)促使离婚趋向容易等直接动力,(14)虽然曾经是有效的,但与现实的经验资料对照则明显有过时之嫌。(15)借助于奉节县统计局提供的2002年10村38宗“涉外”离婚事件的较为完整的调查文本,我们得以较为真切地察看农民外出如何影响其婚姻关系:

·女方在外打工过程中移情别恋,弃夫抛子,提出离婚的13起;

·女方为逃避不幸婚姻而外出打工,提高了经济地位,增强了法律意识,提出离婚的3起;

·女方外出务工,在家男方或父母怀疑其收入来源不正,产生矛盾造成离婚的2起;

·男方外出挣钱后看不上农村原配妻子,提出离婚的9起;

·男方在外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贪图个人享受,多年不给家里寄钱,致使妻子提出离婚的3起;

·男方在外与外地女性结婚,女方到男方家后看不起其家庭或地方、居住不习惯提出离婚的2起;

·男女双方外出打工,子女寄养父母家中,小孩掉入水池淹死,夫妻回家后闹矛盾离婚的1起;

·另有5宗离婚案件,当地村社干部和邻居不明其因,家里父母也只知道夫妻性格不合而离婚。

在这38宗离婚案件中,当然不能否定居家在室就不存在离婚的可能,但排除原因不详的5宗,似乎都可以将外出或外出经历看成离婚的导火索或动力。两者之间似乎形成了如下的联动机制:第一,外出务工导致收入提高、眼界开阔、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转变,从而既形成了对留守家中的那一位的优势,又造成了两者之间的某种裂痕与冲突;第二,长期分居导致交流的减少和感情疏远,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的诱惑和长期的性压抑,加上外在社会监督的弱化,都容易使“婚外情”趁虚而入,对那些感情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夫妻而言,这种空间的分隔一旦形成,几乎必然导致原有婚姻的破裂。

进一步深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外出”通向“离婚”过程中,中国独特的制度设置所发挥的作用。概而言之,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社会制度既使城市成为绝对的诱惑,吸引着无数的乡村男女成为它的一个“劳动力”,同时又排斥一对农村夫妻共同进入或迁移——他和她确实不容易找到能够同时容纳夫妻二人的岗位和巢穴。这就必然造成多数情况下是一方出走而另一方留在家中,制度的距离转换成空间的距离。而率先进城的那位虽然大多处于边缘群体,但相对于在家的可能就明显地上升了。于是,城市对于乡村的优势就转化成出巢的TA对于巢中的ta的优势,二元分割与对立由此进入那个不完整的家庭。而经过时间的销蚀,当二者间的距离不能够被弥合,冲突难以再被容忍,走向法庭或民政局办理手续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结局。从这一意义上讲,乡土中国无数家庭的分崩离析,确实不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而在于工农和城乡之间的断裂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以及大规模、远距离的“异地工业化”和“异地城市化”这种“化”的方式对于原来乡土的抛弃。

3,“中国式离婚”的普遍效应

站在女权主义的角度,中国农村的离婚浪潮或许意味着女性从“不道德的婚姻”中的解放,因此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离婚的实质首先在于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的战略重心(16)——的解体。在乡村狭小的社会空间,婚姻的裂变对于一个农民家庭的冲击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动乱之于一个国家。鉴于传统观念尚未消散,婚姻在今天的农村仍然并不只是两个个体男女间的私事,而在相当程度上看作两个家庭乃至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离婚对于被动的当事人固然意味着“被抛弃”或“人生的失败”,对于其背后的家庭乃至家族来说也是不名誉的“丑事”。这种沮丧和耻感影响到子女的抚养分担和财产的分割,也就决定着双方在离婚之际很容易闹出纠纷,甚至演变成两个家庭或家族间的严重冲突。有关奉节县的调查报告即指出:“离婚过程中,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目的,反目成仇,不惜动用各种力量包括武力,往往因此酿成血案。”实际上,在该项调查涉及的38宗离婚案中,就有12宗“因财产、小孩、赡养等问题发生了矛盾和纠纷,发生争吵和打架6起,打伤4人,其中重伤2人。”(17)

更为深远的影响也许在于那些遭遇父母离异的少年儿童。高离婚率在部分农村已经造就了可观的单亲家庭少儿群体,在前述重庆潼南县塘坝镇的一所乡镇小学,“一个40多人的班级,单亲家庭的孩子竟占了三分之一……孩子多数被判给了男方,而多数父亲又因再婚、外出务工、不懂照顾,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管,造成不少孩子从小失去双亲之爱,性格残缺,学业耽误……”(18)在广西钟山县调查的75宗离婚案中,离婚时有1个孩子的9对,2个孩子的22对,3个及3个以上孩子的33对。(19)涉及儿童数量至少155人。这意味着,一宗农村离婚案件平均涉及2个孩子,相当于离婚者本身的数量。依据这种状况在农村所具有的普遍性推断,在2004年一年,近百万对离婚农民所涉及的子女数可能达到200万左右,它远远超过了1988年美国的同类人群:109.1万人。(20)

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的数量。关于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可能的影响,可以参照对于另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分析。

二,“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的独特现象

由于在城市谋生的艰难及城市学校对外来者的排斥,大部分外出农民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21)这就造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多项研究和调查报告显示了这一群体的规模和生活状况。

1,留守儿童的规模

段成荣、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当年14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在2290.45万人(占全体儿童的8.05%),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86.5%,达到1981万人。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广东、海南等省,其中四川一省占14.9%(341万人)。在重庆、江西和四川,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2.3%,19.4%和18.7%.(22)

这一结论可能较准确地反映了5年前的状况,但考虑到2000年之后外出的农民年均增加千万人左右,因此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肯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04年以来,一些地区性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地留守儿童或“留守学生”的比例都较为惊人。

据对重庆东部某区32个乡镇的调查,在93384名15岁以下儿童中,有17637人的父母双双外出,仅此即占19%.(23)广西区妇联对南宁市下属12个县区等77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父母均外出的“空巢学生”近14.4万人,占18.7%,而其中的武鸣县,62884名学生中双亲外出者为38535人,高达61.3%.(24)

不过,上述两地的报告只见到双亲外出者的情况,有关四川的报告则提供了包括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学生在内的总体状况。据眉山市政府对该市6个区县21所农村学校11651名学生的调查,留守学生5968人,占51.2%,其中双亲外出者3118人,占26.8%.留守学生比例最高的小学为67%,最低的也达37%;以学校为单位,留守学生中双亲外出比例最高的达73%,最低的也有27.7%.(25)井研县教育部门对全县67所中小学的普查显示,47376名学生中有留守学生20419人,占43.1%,其中单亲外出的9302人,占19.6%,双亲外出的11117人,占23.5%.而在川东农业大县仁寿,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达13.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9%.(26)

重庆和四川属于段成荣等所说的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地区,但大量调查显示,“集中分布”的范围实际上更加广泛。比如在江苏,仅苏北淮安一地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即达40万人,而苏中如皋的留守儿童比例也超过了50%.(27)这里借助一份较完整的调查资料,来考察段所提到的几个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省区之外的情况。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6-7月对河北丰宁、甘肃榆中、秦安、江苏省沭阳、宿豫5县区计10所农村中小学的整群抽样调查显示,单亲外出的学生占31.5%,双亲外出者占16.2%,两者合计达47.7%.在江苏沭阳的调查样本校中,留守学生比例高达58.6%.在以县为单位的在校学生中,父母有一方外出的,最低为24.7%,最高为44.2%;父母双方外出的,最低为3.1%,最高为31.3%.课题组推定,“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比已知数字要庞大得多”。(28)

虽然难以由此推定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但却可以得出基本的判断:留守儿童达当地儿童总数20%左右的省区肯定有较多增加,在那些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县区,留守儿童的比例可

能达到50%—60%.(29)至于在乡镇和村的层次,比例会更高,新闻报道提供了两个相关案例:在有1300多人口的山西省永济市田村,80%的学龄儿童靠祖辈抚养;在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小学,300多个孩子中85%都是留守儿童,其中留守时间最长的是一个叫樊敏康的13岁少年——他与父母分离的时间也是13年。(30)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情感饥渴

段成荣的分析表明,在留守儿童中,因父母一方外出而与单亲一起生活的占43.8%,其中与父亲生活的占10.5%;因双亲外出而与(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的为51.7%,独自生活者占4.4%.中央教科所的五县调查资料显示,与父母一方生活者为56.4%(其中与父亲生活者为3%),与祖辈一道生活者32.2%,与其他亲友一道生活者5.0%.

总起来看,那些单亲外出的孩子绝大多数与其母亲一道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父母”这一共同角色组合改由母亲一人承担,孩子们实际上长期生活在父亲缺位的单亲家庭中。尽管目前的研究还难以描述传统“严父”角色的大面积缺位和相应教育职责的丧失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但可以肯定那是一种不健康的影响。

至于那些双亲外出的少年儿童(依照段的结论推算,在2000年全国农村已有1000万人),通常有80%左右被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组成“隔代家庭”,少部分寄养在其他亲友家中,也有的是独自生活,成为父母健在的“孤儿”。在广西南宁的13万多“空巢学生”中,“没有临时监护人”的竟然不可思议地达到73659名,占55%.(31)

经验表明,由于受托人的能力和意愿等因素,托付给祖辈或其他亲友的留守孩子所受到的关爱和监护一般会逊色于其父母。正如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经是中国意识形态的领导人之一)徐惟诚所言,“爷爷奶奶除了代沟的差别大之外,还有一个天生的难处,他不好多管,讲重了不对,讲轻了也不对。讲重了,他怕儿媳妇回来对他有意见,所以他宁肯少讲。”(32)

进一步的问题在于,远距离流动导致的交通不便、经济成本的考虑以及其他难以确定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见面的频率一般都很低。中央教科所的五县调查显示,只有那些在本县务工的父母才有可能每月回家看望子女,而流到外省的往往一年甚至数年才能回家一次。在四川眉山调查的近6000名留守学生中,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占50.7%,二年回家一次的占17.5%,三年以上未回家的占12.7%.(33)

问题还表现在天隔一方的亲子之间联系稀缺。根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10个省区115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在广西区妇联抽查的南宁农村600名“空巢学生”中,平时在生活上能得到父亲和母亲照顾的分别只有11.5%和11.7%;28.9%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39.4%和25.9%.另有23.7%的孩子不知道父母在何处打工,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3.3%和2.2%.(34)

3,作为社会问题的“留守综合症”

父母的关爱是少年儿童乃至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财富”,而关爱的缺失必然导致严重的情感饥渴和生存障碍。来自四川的两份报告写道:“有的孩子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日记中多次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某乡中心校三年级一班有个学生,家里有2姐妹,姐姐12岁、妹妹9岁,由于父母均外出打工,没人管,经常没饭吃,上课时饿晕了……“(35)

在缺少父母关爱和监护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地暴露在逐渐恶化的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社会化过程的严重扭曲。表2收录的资料表明,这个群体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36)

依靠子女养老的他们又遭遇年轻一代“孝道”观念弱化的冲击。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农村老人中,只有2.8%的人(在城市为65%)拥有“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靠子女供养者占86.1%.(44)而大量的经验资料表明,子女们已经难以再成为令人无忧的依靠,农村赡养纠纷的增加,(45)以及关于农村老人自杀率为世界之最的研究结论,(46)都说明农村老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群体又要面对子女离乡的新问题。从宏观上说,青壮年农民的大规模流出提高了农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了无法与子女共居的“空巢老人”或老年空巢家庭的数量。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中与配偶一道生活的占25.3%,单独生活的占7.6%,两者合计占到了老年人数的三分之一。(47)而随着此后农村青壮人口的进一步流出,这种比例无疑进一步提升了。让我们利用一些地区性的调查或普查结果来观照这方面的状况。

据对北京市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2002年全市有老人空巢家庭45万户,占有老人家庭的37%,其中农村的老人家庭空巢率为38%,超过了城市的36%.天津市宝坻区2005年夏天对22个乡镇的调查显示,单身独居老人和只有两个老人留守的家庭占到被调查总数的45%.(48)2005年7月14日《重庆晨报》的报道说,在重庆市的400多万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达181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43.7%,其中单身空巢老人31万左右。而农村老人空巢化的状况也明显高于城市:三峡库区15个县区为48.3%,渝西经济走廊地区11个县区44.5%,渝东和渝西少数民族地区5个县区为38.8%,均超过主城9区33.5%的平均数。

上述几项调查统计是以整个县级区域为单位的,包括了县城和镇的状况。我们利用一些对于村级单位的个案调查资料,来进一步考察“纯农村”的状况。据吴业苗2003年夏天对安徽省庐江县西村、胜利村,无为县河东村和含山县王庄村等4个行政村家庭情况的调查,当地空巢家庭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分别达37.2%、36.6%、41.1%和49.6%,而其中“老年型”空巢家庭分别为13.4%、14.3%、14.1%和19.8%,四村平均为16.1%.(49)

吴的调查结果显示了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严格意义上的”老年空巢家庭占总家庭户的比例。由于其分类不包括“未生养子女家庭和光棍家庭”(自然也排除了五保户),因此结论中的“老年型”空巢家庭达到16.1%的情况,可以看作主要是由于子女外出造成的——虽然作者本人没有提到四村劳动力外出的情况。进而,如果将作者排除掉的部分重新纳入统计,独居老人的比例无疑会进一步增加。不过,这种遗憾有两项调查可以弥补。较早于1999年对重庆79个村的调查显示,在14332名老人(不包括无子女的“五保户”)中,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家庭高达有老人家庭的56.7%.(50)而安徽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4年初对肥西县马店村的调查则呈现了包括“五保户”在内的农村老人的整体状况:在这个拥有2237人(2003年)的村庄,60岁以上的老人231人,占10.3%,其中独居及夫妻共居者164人,占全村老人的71%.(51)

如果说注重经验的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意味着老人地位的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那么,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弱势。固然,从积极的意义上讲,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将有助于提高其经济上赡养老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否确实会转化为现实的供养水平,还留有疑问。安徽省农调队对马店村的调查表明,农村老人仍然处于普遍的贫困之中。2003年,该村231位老人的人均纯收入仅72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75元,分别只相当于马店村全体村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的27.2%和人均消费支出的34.7%,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在居住方面,虽然钢混结构及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已占当地全部住房面积的90%,但老人们住的“往往都是家中的老房,有的甚至是危房。”(52)因此,青壮年外出带来的更多是雪上加霜。

第一,由于缺少来自于子代的照料和交流,使得老年人群的孤独感更加普遍和深刻,从而在体弱多病的时期特别容易遭受心理健康危机。天津市宝坻区的调查发现,在这个“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的人群中,“生活自理的占65%,半自理的达到25%,完全不能自理的达10%”,他们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53)在肥西县的马店村,“多数老人天一黑就上床睡觉”。许多人由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觉得余生便是“带着病痛等待死亡”。(54)由于无人照应,遇到身体不适,只能是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死在家中多日后才被人发现的事件时有发生。(55)

第二,它使得那些本该退养的老人被迫继续承担繁重的劳动。前述肥西县马店村的调查显示,青壮劳力外出后“农活大多交给了老人。老人们起早贪黑地操劳,农忙季节往往不得不进行超体能的劳动。”该村60岁以上老人中常年参加劳动的119人,占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儿子媳妇双双外出的情况下,他们要承担起抚育第三代的重任,这明显超出了他们的负担能力。而对于那些男人外出而媳妇留在家中的家庭来说,老人虽然只是农活、家务和照看孩子上的帮手,但却往往成为“吃力不讨好”的帮手,那位因丈夫常年在外而同样面临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的媳妇,往往容易同公婆之间滋生矛盾,又因为缺少儿子在中间的缓冲与沟通,很可能就产生不可收拾的结局。2005年初来自南京市六合区的一篇报道,显示了并不起眼的日常性事件对于乡村家庭和老人的巨大冲击:

南京江北某医院急诊室负责人透露,仅去年,该院就收治了上百例因婆媳矛盾引起的喝农药、上吊自杀者,其中婆婆占多数。据介绍,自杀者大多来自乡村,矛盾焦点集中在家庭琐事上。由于近年来农村主要劳动力、家庭男子纷纷外出打工,剩下婆媳和小孩在家,常常在赡养费、带小孩、送孩子上学、做家务、烧煮饭等方面发生分歧,稍有不到位,便言语不合,矛盾升级。由于儿子长期在外打工,老人怨气和委屈无处讲,媳妇有时只得忍气吞声,双方互不沟通,埋怨和误会越积越深,到一定程度后,便失去理智,选择自杀。

六合区某村七旬老妪黄某,40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她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均已成家立业。然而,老人并没有因此过上好日子。近几年,三个儿子分别外出打工挣钱,三个儿媳视老太为累赘,不顾老人体弱多病,强要老太为各自家庭洗衣烧饭带小孩、养牛。老太整天奔忙于三个儿子家,自己一天三顿就用罐子在柴锅灶里炖。如果做事不顺儿媳心,就会遭到破口大骂。一个月前,婆婆因在外放牛受凉感冒发高烧,不能起床,二媳妇张某不分青红皂白,把老太从床上拽下地要求干活。村里人认为,多年来被三个儿媳虐待的老太是看在外出打工的儿子和可爱的孙子孙女身上,才勉强活了下来。而就在当天,老太被儿媳拽到地下后,突然感到心灰意冷,绝望之下在自己破屋内上吊身亡,结束了痛苦的一生……

——《现代快报》2005年1月6日

讨论:从家庭的解体看中国农村的重建

在分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台湾乡村自196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人口急速外移而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只有老人孩子居住的破败现象时,一位台湾的人类学家曾经论道:“实际上它可能已在形成另一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而不再是有关农村兴衰的问题”。(56)这一稍显匆忙的结论应该说体现了人类学家的高屋建瓴,但是,新的“社会形态”或“两地社会”之类的概括并不能替代对其实体的具体分析。我们有必要追问:这种社会对于其中的人意味着什么?它是否适宜于人类——无论是台湾的“农民”还是中国大陆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

从表面上看,农村的衰落、解体乃至终结,在西方和东方的工业国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而且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文明演进的自然结果或“普遍规律”,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似乎就意味着对农业和农村的取代和否定。但是,稍加考察可以看出,与西欧和美日等国家在不同年代出现的农村人口/劳动力的外流及其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57)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的状况都更加独特:一面是外出者无根飘零,遭遇着“黑心老板”的压榨、城管队员的驱赶以及“小市民”们的白眼,一面是“留守者”们同样的紧张、孤独、痛楚和无助。正如“后院起火”这一中国式的成语所包含的意蕴那样,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引发了如此迅猛、广泛和深刻的家庭解体,乃至于形成名副其实的人道主义危机。

因此,在文明演进的结果或“普遍规律”之前,必须加上“中国式的”这一限定用语。也就是说,主要是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家庭如此迅速的断裂和人的碎片化,从而也就颠覆了农村社会的根基。可以推想,如果它的城乡差距并不是世界第一而只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稍微健全一些,如果它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不主要表现为农民的“义务”,那么,可能就会有相当多的已婚男女不必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同年轻的姑娘小子一道焦急地奔向城市。进而,如果城市能够表现出多一些的宽容,不只是施舍般地接纳一个拥有“暂住证”的“劳动力”,而是同时容得下一个完整的家庭,那么,中国式的离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规模就不会如此之大,农村家庭和社会的解体也就不会如此迅猛。

不过,仅仅指出这一点可能并不完整和中允。实际上,那些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完全消失的反对农民进城或“彻底进城”的理由,虽然确有无视农民权益的城市中心主义偏向,但并非没有现实的论据支撑。在中国城市经过二十年的扩张,大城市膨胀成“特大城市”、特大城市膨胀成已经看不到完整躯体的超级巨无霸的今天,从选择符合人性的居住空间的角度来看,那些最有吸引力的特大城市可能确实无法再容纳大量的人口。这就涉及到中国的城市化战略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问题。撇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类带有虚幻色彩的政治动员性口号,回到乡土中国重建的实在问题,在小规模的农业经营已经不足以维持新的社会状况下农民的生存经济,而必须通过“打工”来弥补的今天,如果说确实只有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才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么,有必要重新温习和进一步研究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命题。(58)是否如政府官员、开发商和学者们组成的大城市崇拜共同体那样出于政绩、形象和利益而极力“将城市做大做强”,从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的跨省区流动(一种远距离、高成本的“异地工业化”和“异地城市化”),还是站在家庭、生活、人性的角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和系统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

(1)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部晚近出版的收录了主要由社会学者们撰写的(18篇)论文集中,只有1篇简单论述了农民外出务工对输出地政治结构变化的影响。见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已达11823万人(《调研世界》2005年第5期,11页)。另据报道,2003年,安徽和四川分别有960万和1370万农民外出打工,而在目前的人口第一大省河南,至2005年6月外出农民已超过1500万人。

(3)国内关于离婚率的计算方法一直存有争议,为便于比较,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及民政部门通常采用的方法,一为“粗离婚率”,即离婚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另一种为离婚—结婚比(%)。

(4)《中国统计年鉴2000》(768页)和民政部1994-2004各年度“民政事业统计公报”提供了全国的离婚情况:1985年45.8万对,1994年98.1万对,2004年增至161.3万对,粗离婚率各为0.87‰、1.64‰和2.48‰,离婚—结婚比则为5.5%、10.6%和19.3%.关于农村的情况缺少具体数据,但高小贤报告(熊景明主编《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说:199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显示,代表农村人口的县的离婚—结婚比为6.2%,比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高出0.8个百分点。另外,山东省莱西县妇联的一份报告展示了当地农村离婚的长期增加趋势:1980、1990、1999年分别为802对、1042对和1827对,离婚—结婚比则从3.2%上升到7.6%和11%.见高英杰:“关于农村妇女离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江苏经济报》2004年3月17日:“农村离婚案件激增值得注意”。

(6)马文君:“怀远县农村离婚案件调查报告”,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网页,2005年4月18日,

/ejlm/xxzhcx.jsp ;新华网郑州2004年10月9日电:“农村离婚率远高城镇外出务工成农村‘婚姻杀手’”;常琴:“对当前农村离婚案件的调查分析”,河南法院网,2005-04-20,

/public/detail.php?id=43908.

(7)《重庆时报》2005年7月3日;《重庆经济报》2005年7月12日;佚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离婚现象增多”,三农数据网,

http///fxyc/ldlzy/20030806028.htm.

(8)分别见注(5)蒋勇、商栎文章;CCTV-7《生活567》2004.12.20:“透视农村离婚现象系列:现代‘秦香莲’”,

/program/sh567/20050107/102070.shtml.

(9)结合民政部“2003年民政事业统计公报”可知,当年法院系统审结的106万对离婚案件中只有64万对被调解或判决离婚,因此这里的推测基于两个假设,第一,在法院审结的案件中,农村夫妇的离婚诉讼请求被最终认可的与整体上被认可的比例一致;第二,民政部门办理的离婚案件中农村的离婚数也占有相同的比例即60%.但是否如此,还有待验证。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95页。

(11)注(7)佚名文章。

(12)转引自[德]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 ):《19世纪末以及今日中国乡村的婚姻与家庭经济》,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3)文森特·帕里罗等著、周兵等译:《当代社会问题》(第4版),华夏出版社,2003年,307-308页。

(14)注(4)高小贤报告;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5期。

(15)见注(6))马文君报告;《阜阳日报》2004年8月14日:“民工潮上扬农村离婚率”。

(16)关于中国家庭的功能的经典分析,可参照刘创楚、杨庆?抑?吨泄?缁帷??硬槐涞骄薇洹罚?ㄏ愀郏形拇笱С霭嫔纾?989年,45-53页。

(17)见注(7)佚名文章。2004年10月23日的《重庆晚报》在报道当地农村的离婚纠纷时也提到:“一些想不开的男方或女方,要么服毒自尽,要么点燃炸药同归于尽。这样的悲剧在我市各区县都有发生。”而一位在新疆伊宁打工的河南上蔡县农民张保国(40岁),则将婚变带来的打击转移向了社会:因妻子与其离婚并在改嫁后带走了7岁的孩子而“心理很不平衡”,于2005年5月11日劫持并引爆了一辆伊宁开往乌鲁木齐的客车,张本人被当场击毙。.cn/c/2005-05-13/11466632673.shtml.

(18)《重庆经济报》2005年7月12日:“进城打工农民婚姻暗礁密布”。

(19)《贺州日报》2005年5月11日:“‘打工一族’的婚姻困惑——钟山县外出务工人员离婚案件调查”。

(20)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02页。

(21)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200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思想状况”调查显示,虽然有76%的孩子愿意随父母到打工地生活,但夫妻双双外出时将孩子带在身边的只有18.7%.

.cn/freereport/childrural.htm.而在重庆市万州区外出的12万已婚男女中,只有5%的孩子被父母带在身边。民革重庆市委:《关于重庆万州区分水镇中心小学“留守子女”情况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论文,郑州,2005年5月,

.cn/zhuanti/20050627zgnc.htm.以下引用时皆略记为“郑州研讨会论文”。

(2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郑州研讨会论文。

(23)孙凌等:《农村留守孩子情感缺失心理矫正的长效机制》,郑州研讨会论文。

(24)赵凌雪等:《广西农村“空巢”学生健康成长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郑州研讨会论文。

(25)眉山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关于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郑州研讨会论文。

(26)井研的资料见本网综合编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四川篇)》,四川社会科学在线(Sichuan Social Science Online )2005-4-22;仁寿的资料见注(23)孙凌等论文。

(27)淮安市妇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需加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郑州研讨会论文);《解放日报》2004.8.31.

(2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

219.234.174.136/jyfz/xmkt/lset/dybg1.htm.

(29)据2005年6月15日《南京晨报》报道,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对苏北三个劳动力重要输出地丰县、宿豫县和淮阴区的调查显示,三县区中小学生中单亲外出打工者平均占半数,双亲外出者占两成,二者合计逾七成。但因调查样本数不祥,未知其代表性。

(30)《人民日报》2004年8月2日:“隔代教育能否使孩子健康成长?”;CCTV-2《经济半小时》2005年8月3日:“留守儿童的寂寞童年”。

(31)见徐惟诚在“郑州研讨会”上的讲话,

.cn/zhuanti/20050627zgnc.htm.

(32)前引孙凌等论文。

(33)同注25.

(34)陆士桢、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郑州研讨会论文;注(21)SSIC调查报告;注(24)赵凌雪等论文。

(35)注(25)眉山市政府报告;CCTV-2《经济半小时》2005年8月3日:“留守儿童的寂寞童年”;注(23)孙凌等论文。

(36)在笔者所见的众多报告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性格和行为容易扭曲方面没有争论,而在学业方面,虽然绝大多数调查都表明了留守状态的不利影响,包括与参照群体相比成绩不佳,比父母外出前下降,但李庆丰在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时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

.cn/yjwx/yjwx_detail.asp?),“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务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原因是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比较消极,即使在家也难以给予其更多的辅导。

(37)在湖北、四川、江西等省,都有多起类似事件的报道,而在较少受到关注的江苏,南京郊区农村两个月内就发生了两起留守儿童自杀事件:2004年11月6日,浦口区长芦中学一名双亲外出的14岁女孩,因与奶奶发生争吵而偷偷喝下农药;2005年1月25日,江宁区一名4年级男生又在家中自缢身亡。《现代快报》2004.11.7,2005.1.26.

(38)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小学4年级留守女孩,因与脾气暴躁的奶奶顶嘴斗气,被用毛巾勒死后沉塘。犯罪嫌疑人的5个儿女全部在外打工,留下3个小孩和5亩地由两个年近70的老人照顾。此前这个家庭已经发生了两起不幸:长子的小女儿掉进水塘淹死,小儿子的女儿掉进粪池淹死。一年后的6月中旬,同样在湖北,郧县城关镇的一个家庭发生了更令人震惊的惨剧:留守家中的李老汉突发脑溢血死亡,而3岁的孙子被困家中饿死,直到6月26日邻居闻到异味报警后才被发现。见表2注程墨等的报告、新华网武汉2004年7月6日电;CCTV-1“今日说法”2005年8月18日:“老屋里的悲剧”。

(39)CCTV-2《经济半小时》2005年8月3日:“留守儿童的寂寞童年”。

(40)见注(23)孙凌等论文。

(41)前文出现的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小学的13岁少年樊敏康,对于父母持有浓烈的“坏印象”,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会喜欢打架?”时,这位少年答曰:“我想拿他们出气……”。CCTV-2“经济半小时”2005年8月3日:“留守儿童的寂寞童年”。

(42)一些地区性的报告可以充实这一说法:福建省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数据显示,在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是留守孩子;湖北省随州市政法部门统计,该市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案件2002年为284件,2003年达300多件;四川眉山市下属某县2003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23人,其中农村20人,农村留守学生12人。分别见《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13日、《湖北日报》2004年6月11日、注(25)眉山市政府报告。

(43)张翼:《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汝信、陆学艺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4)见新华网济南2004年1月5日电:“中国三成半农村老人常感到孤独”。

(45)陕西省高陵县一位老太太在迎接“80大寿”的当天,和老伴一起以原告的身分与4个儿子对簿公堂;浙江省仙居县一位当了近40年农村调解干部的老人却在去世前4天将自己的儿子告上了法庭。这种天方夜谭的背后有这样一种广阔的背景:在仙居这个人口不足50万人的县,2000年及2001年的前9个月中发生的赡养纠纷竟达408件。相关资料分别见《华商报》2001年7月4日:“80大寿公堂过状告4子不养老”;新华网杭州2001年10月26日电:“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成为农村赡养纠纷新热点”。

(46)北京回龙观医院医师费立鹏(Michael Phillips)等人依据中国官方公布的1995-1999年抽样自杀数据推算,中国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人(每年28.7万人自杀),其中农村为27.1/10万,是城市8.3/10万的近3.3倍;城乡自杀率的差异在老年人群中更加显著:在60—84岁年龄组中,农村为82.8/10万,系城市16.7/10万的5倍。费等人认为,虽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在各年龄组中都属最高,但在所有报道老年自杀率的国家中,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是最高的。见费立鹏、李献云、张艳萍:《中国的自杀率:1995-99年》。该文发表于2002年3月9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中文稿来自

.cn/page/downfile/200481811152472.doc.

(47)张本波等:《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网站

(.cn/include/content5.asp ?thing_id=10814)

(48)中国新闻社2003.12.20;《老年时报》2005年8月3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49)吴业苗:《农村空巢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30期,2004年9月30日

(www.cuhk.edu.hk/ics/21c)。作者把一年之内子女超过11个月以上不在父母身边、且父母年龄在40岁以上的家庭列为空巢家庭。

(50)訾红旗等:“农民养老:沉重的话题”,《半月谈》2001年18期,转引自吴业苗论文。

(51)《安徽日报》2004年3月1日:“农村老人贫困问题突出”。

(52)这一个案资料可同另外的宏观数据结合起来分析,据全国老龄委的资料,“农村老年人中高达39.3%的人生活贫困,45.3%的农村老人认为生活得不到保障。”《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6月3日。

(53)《老年时报》2005年8月3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54)《河北日报》2004年10月25日:“一份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

(55)浙江省永嘉县鲤溪镇87岁的谢老太有一子三女,都在外谋生,自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2003年11月23日上午,当其长女回村探望时才发现,在门被两根棍子从里面顶着的房间里,躺在床上的谢“尸身已萎缩,整个房间臭得不得了……”据推测距其死亡时间已有50天。谢居住的破旧大杂院共有13间房子,只有6个老人居住,年龄最小的68岁,大多是孤身。2005年8月,江苏省赣榆县北部某镇73岁的张老太在自家院子里悄然离世,两天后才被邻居发现。张的4个子女都在外谋生,自老伴去世后一直深居简出。相关报道分别见《信息日报》2003年12月16日:“农村空巢老人让人揪心”;《连云港日报》2005年8月23日:“谁解农村空巢老人三忧”。

(56)黄应贵:《农村社会的崩解?当代台湾农村新发展的启示》,赵旭东编:《乡土中国研究的新视野:国际社会学论坛暨社会学系十年庆论文集》,北京,2005年9月。

(57)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端木美等著:《法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铃木正仁、中道实主编:《高速增长的社会学》(日文版),(日)世界思想社,1997年。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 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基于居家养老导向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探究与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电力一线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 当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思考 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堆齐牛录村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研 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西部乡镇图书馆建设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 文化生活 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统计调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图书馆建设问题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8.

[7]王坚方等.新农村建设: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势分析[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层图书馆现状堪忧[N].光明日报,2005-12-24.

[9]陈锡文.国家打算花多少钱建设新农村[EB/OL].[2006

-03-01]..cn/GB/1037/4152917.

html.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2016调查报告范本一:

由于社会发展状况、现行经济条件、法律机制还未完善以及个人思想固定等诸多因素,**区女性在求职就业方面仍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面临行业限制、待遇偏差、不公平竞争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需要在国家政策、立法规范、监察保障、职业指导及培训、转变个人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为实现女性公平就业、稳定发展创造条件。现对**区女性就业现状及成因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一、**区女性就业困难的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是女性保障自身经济地位和家庭和谐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压力的增加,家庭对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女性不再享有作为家庭主妇的单一角色,无论年龄大小、或者是受教育程度高低,绝大部分女性都愿意出来寻找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做些小生意赖以糊口,融入社会实现自立,可是能有机会发展的只占少数。目前,女性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女性就业择业选择范围狭窄

调查显示,女性就业范围比较狭窄,从行业分类来看,女性就业集中度较高的还是制造行业,其次是服务行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区各大小企业还是偏向于男性求职者,提供给女性就业的岗位固定,可发展的机会寥寥无几。

女性就业求职中普遍遭遇用人单位岗位少、门槛设置高、用人单位要求苛刻等歧视,一些用人单位每逢裁员总是先拿女职工开刀。受年龄和技能所限,大龄女性的再就业尤显艰难,男女就业比例极不合理。目前门槛最低、需求量最大的是制造行业,对女性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是劳动强度大,上班时间长,工资普遍不高,尤其是服装行业,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以及不见增长的工资待遇使得女性求职者望而却步,如果不想办法突破的话,我区服装行业将大规模陷入低潮,长期处于招工困难的情况。

(二)待遇不公,不平等竞争

在职场中重男轻女现象十分突出,除了行政办公人员、礼仪公关、服务等行业比较青睐女性外,其它岗位大多数是男性主宰。尤其不公平的现象表现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方面,在同样的岗位上男职工的工资待遇普遍比女职工高,价值评价不合理,各企业给女性职工提供的培训和再提升的机会也比较少,在向上竞争自我提高的机会面前女性依然处于不利地位。

(三)黄金年龄女性好就业,剩女无人问津

今年来,我区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招聘的大小企业中,面对女性求职者开放的企业招聘条件也没有全部放开,不少企业使用女职工只聘用处于黄金年龄的女性,要不就是20-25岁,一旦面临结婚生子问题,企业就以各种理由解聘;要么就是年龄在25-30岁,已经结婚成家可以稳定下来。所谓的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找工作、越不易被单位解聘的真理其实并不适用。在我区数百位30岁以上的女性求职者中,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越是文凭低,要求低的女性求职者越容易找到工作,其余的女性如果没有专业化的技能或者特长,越调整不了心态,不知所措,陷入困境中。

(四)女性专业技能提升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地影响,女性享有教育和培训等机会并不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更不及男性。尤其在农村,女性放弃接受教育的例子比比皆是,早早就出外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知识的缺乏和女性天生的柔弱体制是她们在工作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很多高校毕业女性求职者都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为目标,根本不考虑后期的自我提升和技能培训。

二、**区女性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自卑心理:一些女职工在就业中或者就业后享受不到与男职工同等的待遇,享受不到发展和提升的待遇,久而久之固步自封,自认为女性工作能力没有男性强,只能如此。理想信念单薄,出现退化倾向,在家中经济地位低,同时负担养儿育女和照顾老人的重担,对工作的要求和自身的要求都有所降低。

2、吃苦怕累心理:这种状况绝大部分发生在年轻女性求职者当中,尤其在高校毕业生中越见明显,心理不平衡,面对挫折没有能力去解决,树立不起正确的人生观念。曾经一段时间各高校女毕业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专业知识不好好学,与其奋斗不如找个好男人嫁了,这样的心态何等荒缪。

(二)客观原因

1、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经济效益是放在第一位的企业来说,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便凸现出来,同时担负养儿育女和工作压力的女性求职者面临企业的刁难也无能为力。

2、法律意识的薄弱:我区女性求职者一般不会为自己没有被录用而走上诉讼道路,即使诉诸相关法律部门,一般也不会获得录用,因为用人单位可以避开性别问题,找到很多不招聘女性的理由。法律依据的不足使国家法律在保护女性权利方面显得有些薄弱。甚至在自己利益受到损害时,大部分女职工还是选择忍气吞声,怕自己因为闹而失去这份工作,出去后更难找到工作,对自己的家庭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解决**区女性就业困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监督管理,改善女性就业者的外部环境

1、明确法律责任、完善法律机制:从现行法律看来,对女性就业权利的保障方面,法律并不完善,很多企业都钻法律的空子,有意地扭曲原意,以各种方法违反和侵犯女性职工的合法权益。利益受损的女职工默默忍受,或者无法有效地追求企业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嚣张气焰,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区应进一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综合,完善法律机制,明确企业在聘用女性求职者的过程中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凭有据,为女性就业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有利的法律依据。

2、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维权意识

对于企业是否合法合理用工,**区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全面构建劳动保障监察网络体系,尤其是面对女职工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进行重点调查,高效快捷地解决问题。同时要维护举报反映者的人身安全,不定期通过宣传和法律讲座等形式逐渐提高女职工的法律意识,鼓励和教育广大女性敢于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调整政策,平衡企业和求职者两者利益关系

减少女职工的数量或者压低女职工的薪酬待遇,成为用人单位缓和经济压力的应对之策,那么如何合理消化女性用工的成本,使用人单位愿意在平等地条件下接受女性求职者,是我们应当尽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政策再好不落实到实处,也就一无是处,我们应该根据现实条件,调整相应的方针,对女性就业集中的行业或者聘用女性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核定工资和福利成本方面,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女工数量比例最多的服装纺织行业,可以在时间压缩和工资提高方面选择其中一项,缓解用人单位和女职工之间的矛盾,**区将尽力扶助这些企业继续发展。

(二)发挥区人力资源市场功能,拓宽就业渠道

1、发挥区人力资源市场主动性,为女性求职者提供方便:我们要有效利用市人社局开发的网络系统和求职管理系统,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实现求职、用工信息资源的有效对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为女性求职者提供免费咨询、登记、办证、推荐和职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2、立足社区平台,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是促进女性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构建社区工作平台,扶持困难女性再就业,应该形成一种长期的援助制度,做好基础工作,实现女性职工失业就业的动态管理。社区具有大量的就业潜力,如社区保洁、保绿、保姆以及居家养老等许多正在开发的岗位,我们要深入社区,发挥各工作站的能动力,有效地利用和引导困难女性求职者就业。

(三)抓紧就业培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理解男女平等的内涵:男女平等是指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女性走出家门,寻找合适的工作,获取属于自己的经济地位。是否拥有独立的经济权已经影响到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甚至拥有工作已经不仅仅代表着多一份经济收入,更成为她们自信心的来源,我们要跟女性求职者互动,通过政策和宣传和职业指导培养她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2、注重女性职业训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区目前面对女性职业技能培训的种类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拓宽培训种类,在女职工就业再就业培训中注重质量的原则,以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主。此外还要关注市场就业需求动向,力求做到供求统一。有效地组织培训。开展大规模、多形式、多门类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使女职工在学习与培训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稳定女性就业再就业是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我们要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和支持下,广大女性的不断觉悟和自身能力提高下,我区女性必定会以暂新的面貌和较强的实力参与到就业发展中。

2016调查报告范本二: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寻求增收致富的途径,他们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城市中他们仍然处于边缘状态,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然而在这一群体的背后还有一个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群体,那就是农村留守妇女。据统计,淮安市**区**镇约有5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2500人,占同年龄阶段已婚妇女总数的20%左右,这一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是**妇联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的课题。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该镇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现状,做好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该镇妇联成立了专题调研小组,在镇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下,对全镇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生活重担,又承担着家庭农业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她们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区**镇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镇总人口4.5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6万人,劳动人口2.3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1万人。全镇外出务工人员1.8万人,常年留守家中的妇女2500人以上,占全镇女劳动力的22.7%之多。

1、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情况看,85%以上的留守妇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这里边,3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上,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28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占总数的15%左右,40岁以上的占到15%,30-40岁组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

3、从留守妇女的留守的原因来看,大部分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则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处于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0岁以下组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劳动强度加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诸多事项,更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使很多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这种劳动强度的人为过多过大,严重损害了她们自身的身体健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4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田间劳作,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原本就不太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如树西村的留守妇女刘某,家有6口人,两个孩子上学,上有两位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照顾,还有5亩责任田的耕种全部由她一人承担,除此之外,她还在家中喂养了猪、鸡鸭等。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她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用她自己的话说有时一天累得鞋都不想脱,就想爬上床睡觉。而问到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情况时,她说丈夫外出打工挣的钱,连两个孩子上学用的都不够,两个老人药又没断过,自己的病只是到支撑不住的时候,才舍得吃点药缓解一下,医生说可以做手术,可几万的手术费用只能让她望而却步。

2、精神负担过重,安全感普遍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这些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普遍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害怕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一旦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极易受到不良现象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常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是无可奈何。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妇女常年担心丈夫不在家,家庭财产被小偷小摸窥视,常常夜里也不敢深睡,有个风吹草动得赶紧起来查看,致使这些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6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对这些丈夫不在家的留守妇女来讲,能够独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了几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另外,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供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6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能给孩子讲出什么道理,造成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上初中后因为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辅导和监管,最终使孩子在初中时期成绩出现一落千丈,甚至染上恶习的现象,这些留守妇女却对子女们的教育和辅导却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三、意见与对策

留守妇女是目前我国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她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我们党和政府还有各级妇联组织高度重视,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及时对口的帮扶活动,这样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二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三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四要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五要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一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一要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三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上一篇:银行尽职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香水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