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00:31:44

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

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起重机 荷载试验 上拱度检测

0、概述

随着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一些大企业对起重机的质量检测,特别是安全方面的检测需求越来越大,起重机主梁检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强度、刚度、稳定性是起重机主梁的几个主要性能指标,而其上拱度的检测又是起重机主梁这几个主要性能指标综合反映,也是影响起重机使用情况及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钢铁厂等长期在高温、多粉尘等恶劣的环境下使用的起重机,使用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主梁上拱度的变化,常产生下挠变形,容易出现大车啃轨、小车爬坡溜车、起重量下降等故障现象,甚至发生事故危及安全,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值得引起使用单位和检验单位的高度注意。

1 起重机载荷试验是在起重机验收检验时为了验证其整体和各部件(主要指主梁)承载能力的一种常见手段,其主要方法是在空载试车合格后,进行额定起重量的试验(额定载荷试验),以检验其主梁的静刚度,即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再进行1?25倍额定载荷的静负荷试验,以检验主梁抗塑性变形的能力。最后,进行1?1倍额定载荷的动负荷试验,以检验各机构的运行可靠性。对于新安装、大修、改造的起重机,在投入使用前验收检验时,均应进行载荷试验。在起重机空载试验时,要求检测主梁的原始上拱度,在额定载荷实验和静载荷试验过程中,要求检测起重机主梁的上拱度变化值,以验证其主梁的承载能力。假设:若有1台新安装的双梁桥式起重机,工作级别为A6,跨度S=28?5m,额定起重量Q,则其载荷试验中主梁上拱度检测实测数据应在表1的范围内。

(1)若空载试验时,主梁上拱度刚好达到0?9S/1000,实测数据为25?65mm,在额定载荷试验中,静刚度(静态刚度是指主梁由于额定起升载荷和小车自重在跨中引起的垂直静挠度)刚好是S/800,实测数据为36?625mm。以上数据是假定在空载时上拱度标准的下限值和静态刚度允许的最大值,按照检验规程,是符合检验标准要求的。但是,根据上面的假设可以看出,这台符合安全性能标准的新安装起重机,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主梁会产生35?625mm的弹性变形,同时会出现9?975mm的下挠度(|25?65-35?625|mm=9?975mm)。该起重机的主梁金属结构的刚度太小,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差。起重机的载荷状态是时刻变化的,其主梁各处的应力状况也是时刻变化的。主梁的弹性变形越大,主梁内各金属单元体的微观变形也越大。主梁金属结构的疲劳强度与起重机的工作级别、结构材料、接头连接形式、结构最大应力、及应力的循环特征有关,如果起重机工作频繁,且经常处于满载下工作,在焊接接头等地方经常发生疲劳裂纹。如果主梁的刚度不好,其焊接接头和应力最大处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纹的几率越大。所以,该起重机静态刚度虽已达到标准的最低要求,而实际上是难以满足生产使用的要求。

(2)若空载试验时,主梁上拱度是1?4S/1000,实测数据为39?9mm,在静载试验后,起重机的主梁上拱度刚好为0?7S/1000,实测数据为19?95mm。以上数据是假定空载上拱度的上限值和静载试验后上拱度的下限值的情况下,没有超出标准允许范围,是合格产品。但该起重机的变形量很大,其永久变形达到0?7S/1000,实测数据为19?95mm,其主梁承受外载荷作用时抵抗变形及破坏的能力明显不足,即其主梁强度不够。这样的主梁,即便是在良好的使用条件下,其强度和可靠性也不足以保证使用周期内的安全性能,不可能达到起重机正常的设计寿命要求的。

2 推荐使用的经验标准,通过对各种跨度、起重量和各种级别的起重机载荷试验及大量上拱度实测数据的总结发现,对于各正规厂家生产的、经过了安全性能监督检验的起重机,在额定载荷试验中,其弹性变形量一般是不超过20mm的。在静载荷试验后,起重机主梁产生永久(塑性)变形量一般不超过2~3mm。因此,载荷试验中,对于起重机主梁刚度和强度的测试应注意几点:

(1)在额定载荷试验中,起重机的弹性变形不可太大,应该留有适当余量的上拱度,在1?25倍载荷下,跨中的上拱度也应该大于等于0 mm,即在静载试验时,起重机主梁至少不应该有下挠度,这样才能保证主梁的刚度和使用寿命的要求。

(2)在静载试验后,起重机的永久(塑性)变形总量应该不大于0?2S/1000,而且重复3次后不得再有永久变形。即静载试验前后,起重机主梁上拱度的变化量应有一个变化的范围值,而不是一个不小于值。对于文中所述起重机,其额定载荷试验时,主梁弹性变形量应不大于25?65mm;而在静载荷试验后,其永久变形量应不大于5?6mm。通过对大量起重机验收检验时载荷试验检测数据的总结,以上经验检测标准在实际检验检测中非常有用,故推荐大家使用。

3 全站仪测量挠度方法(附图)

全站仪做为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在起重机械挠度测量中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下面以电动单梁起重机为例用全站仪来测量其挠度。

1.将小车停在跨中,试吊额定载荷,检查载荷固定情况,无异常的情况下将载荷放至钢丝绳松弛;

2.选择合适位置架设全站仪,调整水平(物理水平);

3.打开全站仪,调整水平(电子水平),将仪器设置为免棱镜,对边模式;

4.在起重机主梁跨中设定一个基准点A,用全站仪对边模式测量基准点A;

5.起吊额定载荷,离地100~200mm,待主梁平稳后用全站仪对边模式测量基准点A’;

6.读取AA’的高差即为该起重机的挠度。

4、结束语

载荷试验对新安装、大修的起重机的安全性能检验而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上假设分析虽然是建立在现行标准的极限值的条件下进行的,但对我们认识起重机主梁的承载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贯彻标准的同时还应灵活运用它,而要从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归纳出合适的上拱度判断标准。以便达到检测的目的,并确保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2002

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类技师论文 常见问题 剖析

根据国家职业鉴定的标准要求,在对技师、高级技师(以下统称技师)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时,除了对考生进行“四新”知识和技能考核外,还需进行综合评价。由考生总结本人的工作业绩和技术成绩,撰写成论文或技术总结,并进行答辩。

受不同企业、工种岗位、个人工作经历等条件限制,在技师论文或技术总结的写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技师论文写作教学和考评工作经验,从论文选题、论文结构、图样等方面提出机械类技师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剖析,希望能对报考机械类技师的考生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提供帮助。

一、题材选择

题材选择就是确定论文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好题材是写好论文的关键。机械类技师论文以实操型论文为主,题材应当来自作者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复杂的工艺技术难题,或进行质量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实践活动。

1.原则

动手写作前,应收集整理本人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通过分析比较,从中筛选出本人最熟悉的,具有较高工艺技术水平的题材。机械行业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各不相同,各人选取的题材亦不相同,但选题时应遵循下列

原则:

(1)所选题材应与报考工种相同,且是作者本人熟悉或亲身参与实践的。

(2)具备所写论文内容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3)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2.题材选择方面常见问题剖析

(1)选题范围过大,无实质内容技师论文是作者本人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体会。部分作者眼高手低,以为选题范围大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如“论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题材范围较广,涉及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作为一个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工人,其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因而写作时材料难以组织,只能泛泛而谈,无实质性内容。

(2)论文内容不真实,工艺不可行:作者不想下苦功、花力气去搜集素材,而是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凭空想象、臆造或夸大事实:或将材料东拼西凑,编造毫无使用价值的工艺,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答辩时漏洞百出。

(3)选题与报考工种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跑题”。不了解工种的职业技能要求,混淆了相近工种的界限,如报考“装配钳工”的人选写“机修钳工”的题材,与技师考评中对论文评审的基本要求不相符。

(4)工艺技术水平不高:不善于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题材。所选题材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或工艺过时、落后,实用价值不高,与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不相称。

(5)抄袭他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方法:抄袭、剽窃教材、教科书或专业杂志上的案例、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掩人耳目;或购买的论文;或从互联网上下载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方法,写作态度不端正。

二、结构安排

论文的结构是指论文节段的层次安排,是表现论文主题的形式和手段。论文的结构安排,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一般来说,机械类技师论文的结构安排,应从以下各方面入手:提出问题(遇到了什么工艺技术的难题)分析问题(用理论分析难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用理论分析新工艺技术措施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结论[结果如何?(从质量、劳动生产率、效益成本等方面进行对比)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

结构安排方面常见问题剖析:

1.结构松散,缺乏条理性

平时不注意收集资料,写作时没有根据写作主题的要求列好写作提纲,合理组织材料。写作时心中无底,想到什么写什么。导致结构松散,内容前后不衔接,层次不分明,条理不清;阅读时有生硬别扭的感觉。

2.结构残缺,不完整

缺乏总体布局,论文缺少某部分内容。有的论文有头(引言或前言)无尾(结论),有的论文有尾无头(没有交代问题的来由),或只有前言或结论部分,缺少讨论与分析。

3.罗列现象,论证乏力

用较大篇幅介绍定义、概念或原有的工艺技术方法;或流水账式描述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只谈经验。而对论文中出现的工艺技术问题及采取的新工艺技术方法措施,没有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讨论,说明新工艺技术方法措施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说服力不强。或分析讨论不深入,说服力不足,难以令人信服,未能体现作者的综合职业水平。

讨论分析不足,论证乏力是机械类技师论文中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毛病。除了写作基础薄弱的原因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或作者对写作题材不熟悉,难以对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刻意回避是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三、图样

图样是工程技术语言,是组织和指挥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在机械类技师论文中,凡是涉及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内容均需利用图样配合说明论文中的工艺技术问题。一份完整的图样应当满足下列条件:视图完整,投影关系正确,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外各结构要素及各种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合理准确地标注出满足加工、检验、装配需要的所有尺寸;各种技术条件齐全、合理。

图样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是视图不全部分重要部位(结构)缺少视图,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零件(或设备)的内外结构和几何轮廓及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给读图带来麻烦。

二是尺寸标注不合理,不完整视图中尺寸漏标,重复标注现象较多。重要尺寸时有遗漏,甚至出现封闭尺寸这些不应有的错误,不便于加工和测量。

三是图线的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轮廓线、尺寸指引线、中心线、剖面线等线型的使用,不按国家标准的画法和比例,读图时难以区分。

四是技术要求不全,标注不规范零件(装配)图中的技术要求(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热处理要求等)未能按加工装配需要标出,且标注不规范。

五是用第三角投影视图或立体图作施工图。部分在合资、外资企业工作的作者图省事,在论文中直接选用第三角投影视图,没有转换成第一角投影视图。也有部分作者采用3D立体图作为施工图样,使人难以了解零件(设备)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作者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虽经常接触图样,但画图机会不多,缺乏经验,水平不高。二是不注意学习提高,更没有向有经验的人,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四、其他问题

此外,机械类技师论文还存在如下问题:论文中引用的标准和名词术语不符合相应的最新国家标准;论文格式与字体不符合要求,无页码;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行文中用语不当、语意不清、文理不顺;大量使用口语、方言或网络语言,使人难以理解。

综上所述,要提高机械类技师论文写作水平,必须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不断总结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善于积累各种素材,包括相关的资料、数据;二是多与别人沟通交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三是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要多写多练,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技师论文撰写与答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2]灵.赵允玲.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剖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65-02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精准,已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担忧。由此,众多教学改革方案纷纷出炉,归根结底其目的在于化枯燥讲授为生动运用,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回课堂[1]。此外,还要正确运用考核方式,以便既综合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能将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正确途径。

长春工业大学长期致力于本科教育改革,本研究即来源于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的经验总结。

一、三维制图的作用

大学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培养目标要瞄准学生为适应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多数要从事机械制造或机械设计工作,其中机械产品由设计转为成品的过程必须通过工程图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扎实的工程制图基本功,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加之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全面甩掉图板,广泛应用二维和三维CAD绘图进行机械产品设计,这更为企业生产带来了深刻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针对现代机械设计中遇到的产品结构复杂问题,三维CAD软件的优势就显露出来,它能将一些在工程图学中难于表达的相贯、截交线及曲面轮廓方便地表达出来,成为越来越多院校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2]。

如何将传统的工程制图知识与现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结合,是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教法改进

相同的知识领域和技能在应用不同的教法情况下,学生领会的程度就会有差异,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潜心研究教育理论、研讨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课程。

1.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法是长期教学的总结成果,对于我国师生比严重偏低的现状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则不适用。譬如软件应用课程,教师若在讲台上讲授软件的起源和用法,而后逐条讲述各功能模块内的命令,形式呆板且内容枯燥,结果只有部分学生能记得几个模块中包含哪几个命令,至于命令的应用到了实际运用时记得的已经所剩无几。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逐条讲授命令的传统教学方式此时已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能徒劳浪费课时,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已。

意识到传统讲授方式并不是万能的之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早已开始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尝试新教法,逐渐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门,案例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

2.案例教学方法。软件应用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以实际操作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培养方案、保障学习效果[3]。学生在校学习,已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教师若以工程实际为引导,即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鉴于此,在计算机辅助及应用课程中我们应广泛采用案例法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要求选择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的项目,强调项目来源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讲授的即是将来工作能够用到的技能,学生的专注度愈发增强,教学效果应付迅速好转[4]。考核也以实际案例为对象进行测试,很容易就能测得学生的掌握水平。针对当前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多以大规模加工汽车零部件为主,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应用》课程,以CATIA软件的CAD和CAM模块为主要讲授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以汽车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装配为主线,设置以连杆和活塞的三维造型设计为案例,着重讲授零件设计、装配设计、工程图和运动仿真模块的应用。

三、实施过程

考虑到软件应用课程的特点,首先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主动的讲授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机房师生的互动教学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操作原理和绘制方法,遇到操作难题即可当堂解决。

1.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工程实际应用这条线,首先简要描述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相关术语,掌握曲轴、连杆、活塞等基本零件的作用及工作特点,对整体产品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再对其进行零件绘制、装配及运动仿真,非常形象生动地学习运转机构的设计和绘制流程。以一款488发动机为例[5],设置其主要参数为活塞行程S=92mm,曲轴主轴颈与连杆轴颈分别为56和42mm等,选择连杆作为案例1,在零件设计模块完成连杆的实体造型,将文件名保存为rod.Part。对于案例2――活塞零件,以与缸径配合的外径为基准尺寸,结合活塞销座孔与连杆小头相互配合等条件进行绘制,绘制过程中使学生重温活塞与气缸的间隙配合及销座孔与连杆小头需要用过盈配合的原理,同时学生也领会了零件加工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绘制完成后,将零件赋予相应的铝合金材料以具备相应机械性能,文件则另存为piston备用。

新建装配体Engine.Product,调入已绘制的连杆和活塞至合理位置,以此为基础,在装配模块新建曲活塞销、活塞环等零件。督促学生应用同样方法,依据机械设计的原理和规则在课后完成曲轴、箱体等零件的绘制,从而调动学生重温机械设计中箱体的注意事项。应用命令固定箱体,合理装配后期绘制的零件。

机构设计完成,即可进入DMU Kinetics模块进行机构仿真。新建一个运动机构,按照发动机工作原理在I缸设置箱体轴承座孔与曲轴间、曲轴与连杆间的转动副,继续设置连杆与活塞在小头活塞销孔处进行相对转动,进而推动活塞在气缸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同理,依次对其余三缸进行设置,即完成曲柄连杆机构的仿真的运动副设置。

然后进行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仿真,通过设置相应传感器来获得活塞的运动速度、加速度,曲柄与连杆间的夹角变化以及各连接轴径处的受力等状态值,分析结果可用于运转机构的技术改进,验证机构设计是否正确等方面的工作。

分别以静态和动态模式观察机构,清晰掌握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入工程图模块转化生成零件及装配体的二维工程图,进一步验证了理论上的投影关系,使得以往那些令人头痛的复杂零件投影问题得以解决。指导学生结合运动件工作原理,进一步掌握运动配合和机械加工原理,对图纸进行合理标注,同时养成合格规范绘图的好习惯。

2.课堂扩展。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见识宽广,在课堂上显得思维活跃,互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相同。由此,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千变万化,导致好多时间在为学生纠错,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要广,对各类错误应对自如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授课过程中结合工厂加工的实际问题,提醒学生回忆在工程训练和生产实习中曾经做过或考查的项目,联想相关的减速、变速及差速机构,阐述并解决机构运转过程中诸多疑难,不自觉地将学生引入到机械加工环境中,与教师形成交互式的教学氛围,双方都受益匪浅。

课后为学生布置相近作业,按组分配给学生不同运动机构。学生信心满满地钻研,总结在课下所遇的诸多疑点和难点,及时与教师反馈沟通,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

四、教学体会

本轮教学结束后,师生都体会到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乐趣。期末考核过程中,部分同学积极转换思路,绘制步骤与教师讲授有了较大改进,说明创新教育在他们身上起到了作用、达到了初步目的,在求职应聘期间也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气质。

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距离成功实施还有一定差距,很多工作不够细致合理,需要逐步改进一些具体内容。

1.案例内容要更新。教学改革是一项挑战,应紧抓时代脉搏,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及时扩展授课内容甚至更新案例,以开拓学生视野和激发学习热情。

2.题库覆盖面要广。在验收终端,除了已授内容,也要在考试内容及具体环节中做足文章;除了变更参数,在具体结构形式、类似机构方面也要适当扩展,并逐年扩充题库题量,以充分考核学生的掌握水平和创新能力。

3.教师要公正严谨。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切实有用的知识之外,更要尽心督促,考试过程中更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环节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2]屈文涛,任涛,康晓清.工科学生制图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张德江.论教谈学话育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

[5]于志新.CATIA实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长春工业大学“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项目(14-14)。

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

四、结束语

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艺设计;原则;方法

工艺设计作为数控加工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数控加工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工艺设计不能安排妥当,则因此造成施工中的错误以及工作量的增加和原料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一套优秀的工艺设计方案是数控加工的基础。

1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的特点

要想做好数据加工的工艺设计工作,首先要了解工艺设计的特点。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程序相对简便,不需要复杂的劳动力,改善了传统机房工艺的内容粗糙且繁杂的缺点。但是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内容的明确性也同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很多工作人员因为不了解工艺设计的特点而不能准确完成工作任务。

1.1工艺设计工作内容复杂而严密

一项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有熟练的工作经验来应对繁琐的工作内容,还需要具有可以随时处理复杂的工作带来的突发意外的能力。数控加工的内容很精确,往往数控车床加工具有鲜明的逻辑,所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背后需要工作人员多年来的经验和应对繁琐工作的耐心。一般来讲数控加工工作效率很高,这不仅证明我国的数控加工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设备的优秀,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工艺设计工作的成功。只有在工艺设计工作时每一个实际问题都被考虑周全并在程序编辑中加入了合适正确的处理指令信息,并且在设计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计划,才会在数控加工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工艺设计工作内容需要考虑的问题全面而系统,从而导致工艺设计工作内容很复杂,这是工艺设计工作最主要的特点。

1.2过程繁琐并且需要经过多次合理性分析和比较

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过程繁琐,工艺设计工作需要在车床加工前期完成,需要对零件、图纸、工具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在每一个步骤都要经过多次系统的比较最终才能确定最优设计方案,所以不难看出数据加工的工艺设计工作非常繁琐。在每一步的比较和分析中,需要工作人员丰富的专业经验和耐心。例如在零件的选择工作上,要从可能性与便利性两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不仅要选取大小性能合适的零件,还要使其组装之后整体车床工作便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编程的灵活度,使选择的零件能够进行有效的编程工作,最后还要考虑所选择的零件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的精确程度,才能保证数控车床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工作是繁琐的,多次合理性的分析和比较也是必要的。多次的比较和分析对提高数控加工效率和优化车床程序设计都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2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的原则

数据加工的工艺设计工作不仅内容繁琐,过程复杂,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保证数控车床工作的效率。分析工艺设计要遵循的原则,就相当于掌握了工艺设计的主要要领,可以应对一般情况下的数控车床设计。保证工艺设计方案的质量,不仅能使设计方案更加简便,还能保证数据加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1大致上需要遵循固定的原则使工作简便化

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过程中,为了使加工方便,需要遵循很多固定的原则。大体上来说,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顺序上,要求工作人员首先加工工序集中的部位,在首次零件组装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所有部位工序的设定。在零件的加工上,要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先把零件粗加工,确定零件大体的轮廓和位置,在大体成型的基础上提高精度,分别进行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以保证加工质量。在零件的加工顺序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工人员要按照加工位置与刀点的距离,遵循先近后远的原则工作,即优先加工距离刀点近的部位。还有很多类似的原则,都是大量工作人员通过实践而得出的经验总结,这样的原则我们要遵循,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由于偶然因素而造成的误差。

2.2个别情况下特殊问题需要特殊处理

虽然有很多可以使工艺设计工作变得更简便的原则,但是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和处理。工艺设计是一项灵活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制定灵活可变的方案,要以实际情况为主。有的设计方案上无法按照原则进行,例如组装零件时由于零件的缺失导致不能在首次完成所有部位工序的设定,所以就要等到以后的组装过程中去改进和完善。还有的设计方案如果遵循设计原则反而会使方案复杂化,例如如果在零件加工中,距离刀点近的部位需要相当繁琐的工作内容,而距离刀点远的部位工作内容很少,而且在距离远的部位安装完成后会使距离近的部位的安装更便利,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先对距离刀点远的部位进行加工。这两种情况也不能只一味地遵循方案而不懂得灵活变通。

3数据加工的工艺设计的方法

在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加工设计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加工设计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数据加工的工艺设计从繁琐复杂变得易于掌握,面对一项难度系数很高的工作,只有想出办法层层突破,才能全面掌握工艺设计工作。努力设计出易于操作的工艺方案,才能提高数据加工工作的准确度。

3.1根据工艺路线确定合适的方法

工艺设计方法的设定,首先要根据工艺路线来选择。工艺路线不相同的数控车床加工,所对应的工艺设计方法必然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根据工艺路线来选择工艺设计方法是制定工艺设计方案的基础。工艺设计的任务就是明确零件的什么部位需要数控加工,经过什么流程,如何确定这些流程的前后顺序等等,而明确这些工作任务都需要熟悉数据加工的工艺路线。而工艺路线的设定,也需要经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由于工艺路线具有贯穿整个工艺的特点,所以在制定工艺路线时需要瞻前顾后考虑多方面因素,把路线中的每一步都具体化,这样才能使工艺设计的确定变得清晰有序,从而使数控加工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变得周全和井然有序,不会遗漏每一个细节。

3.2综合工程本身各方面因素而设计不同的方案

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方案的制定,除了考虑工艺路线以外,还需要综合工程本身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车床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很多,在工艺设计工作的实施中一定要尽可能考虑周全,详细分析工程本身的特点,对待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改善问题的措施。例如,有的工程相对繁琐,需要零件数量多,这就需要在工艺设计中要着重考虑各个零件的分配情况,避免出现零件使用上出现遗漏情况,还有的工程零件的加工顺序更重要,所以在设计中要着重分析零件的使用用途从而确定使用顺序使施工便利。在数控车床的施工前,仔细考虑各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工程本身的因素而制定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这对数据车床的加工时是极为必要的。

4结语

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大大促进了机械业的发展。而数控加工技术作为机械业的主要技术之一,更受到了我国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是工艺设计,做好工艺设计工作,是提升数控车床加工效率和质量的保障。研究工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完善数控加工技术以及机械行业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覃岭.数控加工工艺基础[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梁训.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1.

上一篇:乡镇妇联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