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5:34:59

金融学术论文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创新金融理论、服务金融改革、鼓励学术争鸣。主要刊登原创性学术论文、与实践相联系的应用性论文和学术水平较高的综述性文章。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重要通知:《上海金融学院学报》已正式更名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49-04

一、引言

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2011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现有文献主要有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2006)[1],黄方亮、宿玉海(2009)[2],刘瑞波、马冉(2010)[3],曹伟(2011)[4],黄晓勇、张菀常2012)[5],吴晓求(2012)[6]等学者的研究,主要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论述不够全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组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区别,否则,单独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理论性”。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探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以利于人才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更为具体详细:“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两个文件表述虽有差异,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的金融管理部门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信托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金融业自律性组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业经营机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均可以去保险公司,但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学更多的保险类课程,在保险业就业的范围更广。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就业,那么其就业选择范围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范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能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能够申报和完成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能够对本单位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主要具有对具体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同在一个团队内,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对于同一家银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竞争环境变化趋势,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侧重研究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扩大本银行的市场份额。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格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国际金融规则;国内和中国主要贸易国的金融制度;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的前沿理论与实务知识。能力结构应该包括:统计分析软件运用能力;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金融产品开发能力;金融业务开拓能力;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管理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业务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基本相同,因为两者均属金融学科,也都是硕士研究生层次,两者的差别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动态,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要掌握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金融理论即可。在能力结构上两者应该有较大差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熟练阅读和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

1.学习方式。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是在学校集中学习,学制3年即6个学期,其中,听教师课堂授课3个学期,跟导师进行项目研究1学期,撰写毕业论文2个学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继续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1学期,同时进行调查与实习1个月左右,最后一个学期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终稿和论文答辩。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大约在第4和第5学期之内。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为在职自学与业余集中上课相结合,其中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部分课程由学位授予单位安排上课与考试。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校集中学习,学制为2年即4个学期,其中,听教师课堂授课2个学期,专业调查和实习1个学期,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1个学期。已经就业的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可根据本人条件辞职学习,或者经所在工作单位批准在职脱产上课,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可选择在本单位进行。在职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具体可以在两种学习方式中选择一种。第一种方式是业余集中授课方式,适合于那些工作单位不允许其脱产,但离硕士授权学校较近,或者离集中授课地点较近的在职人员。这类人员利用双休日和夜晚时间到办学高校集中上课,或者由办学高校派老师在双休日到学员居住地集中授课。这种方式的学制延长到3年,学员毕业后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这种方式的研究生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读硕期间的学习课程和内容也与2年制相同。第二种方式是自学考试单证(即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学习方式,适合于那些既不能按照全日制学习又不能按照业余集中学习完成学业的人员。这种培养方式的学员不必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但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自学考试,全部合格者,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可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可以考虑给在职学员增加一个这样的机会,即在没有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之前,可以先选择第二种培养方式中集中学习的途径,但只能获得学位证;也可以先选择第三种培养方式即自考途径,也只能获得学位证,以后,再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了,被金融专业硕士授权点录取,则其以前各课程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依然有效,可以与入学年级学生一起获得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

2.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有七点不同。

一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给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具有较深的理论造诣,教学内容突出理论性,也有实务性,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专题讨论、案例讨论等。给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熟悉实际业务,教学内容以实务为主,教学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或者实践。但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层次的实务不是指业务流程的操作,而是针对某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是在实践学时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到实业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和实习,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用于实业调查的时间大大少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和实习时间。

三是在开放办学方面。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均应注重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但要求聘请实业部门的专家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有关金融实务方面的讲座,而培养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要求聘请学者和实业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特别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配备“双导师”,其中校内1名导师,校外实业部门1名导师,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只要配备1名校内导师即可。

四是在平时论文要求上。各高校一般要求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应该通过来证明其是否具备了学术研究能力。但是对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应要求其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过,既然是研究生,也应该通过一定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研究能力,而这种成果应该能够带有专业硕士的特点。例如,可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报刊杂志发表1篇专题研究文章,文章在一千字以上即可;或者参加某一专题研讨会,其撰写的研究论文纳入公开出版论文集;或者提交一份某一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

五是在考评方式上。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一般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或者交一篇论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成绩考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例如面试、编写专题分析报告、做作业等。

六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类型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其选题具有理论性;在体例上要求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有支撑论文的理论阐述,有数学模型分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选题具有实务性,可以写某一具体金融机构某一业务专题;在体例上可以是一大的案例分析,或者是调研报告,不必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而是写国内外或者国内或者某金融机构的某业务开展状况,也不必阐述支撑论文的理论,而是将理论渗透于专业问题的分析之中。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应该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如果学生能够开发设计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同毕业论文。

七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也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应该更大。

四、课程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并不一致。从层次上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高校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基础理论课程,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大多进入博士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而其他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应用性课程,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实业领域,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类型看,在理工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不大,而在财经类院校、商科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较大。

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各校差异较大的特点不同,各类高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大同小异,因为培养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人才,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均在金融领域,而金融业务在地域间的差异并不大,更何况毕业生往往跨区选择就业岗位,因此地方院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地方特色不明显。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比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最低32学分高一点,因为专业课程门数较多。

参考《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可以设计课程体系如下:

先修课程(限于本科就读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不计学分,可以采取学生跟本科生听课的方式补修。

公共基础课程,即经济学科硕士学位共同课程,设3门,5学分:外语(3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设4门,12学分: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与财务报表分析、高级投资学、复杂金融衍生工具。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有的学生则未学习过这些知识。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调整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实务、案例、前沿理论。

专业选修课程,选8门,16学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管理案例、金融企业战略管理、行为金融学、金融史、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固定收益证券、财富管理、金融法、个人金融实务、政府金融实务、金融监管实务、金融应用文写作。这些课程一般在本科阶段不开设,不存在与本科课程重复问题,只有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存在与本科重复的可能,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注重案例教学。

另外安排专业实习,计4学分。

五、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差异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该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相区别,其中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学术水平的测评为特点,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能力强弱的测评为特点。这种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区别是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试卷答题(闭卷或开卷)和写小论文的方法,其中试卷题以理论题为主,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以案例分析题为主的试卷答题考试和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方法。

第二个区别是实践成绩考核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可以分为文献综述(1学分)和学术活动(1学分)。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即开始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总数不少于100篇,其中近三年文献和外文文献均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并于第三学期完成不少于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相应学分。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听取3~5次学术报告,并提交总结报告,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科研秘上报研究生学院给予相应学分。学术活动及其考核在论文答辩前完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有效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与业务规则等文献综述,于第二学期末完成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1学分;二是实习与调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实习与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由校外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2学分;三是在校内听3~5次由校外实业专家所做的业务讲座,由校内导师根据记录给予1学分。

第三个区别是对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主要评价其理论深度和理论创新能力,而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主要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应邀请校外学者参加答辩委员会。在进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时,应邀请实业部门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六、结论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就业能力培养,发挥实践环节作用”的特色,通过“实务课程培训、实业专家讲座、实习调研锻炼、案例分析论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方法,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较强的金融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具有金融实业开拓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理论基础的拓宽和加深,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理论讨论、思维训练、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的方法,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较强科研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2]黄方亮,宿玉海.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23):51-53.

[3]刘瑞波,马冉.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6):64-68.

[4]曹伟.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J].人力资源管理,2011,(4):144.

[5]黄晓勇,张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专业硕士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6):11-15.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邱兆祥,1941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196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原为湖北大学)财政信贷专业,曾先后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改名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学院(现改名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金融学院等多所高校执教,现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管理世界》学术指导和《金融与保险》、《证券导刊》、《经济日报·财富专刊》、《现代商业银行》等刊物的学术顾问,现担任《经济研究参考》(国家财政部主办)、《财政金融文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现代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办)等刊物的学术顾问。此外,还兼任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委员会(简称“经团联”)学术部主任、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现担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心经济学家咨询团成员等。

二、研究领域

多年来,邱兆祥教授活跃于我国经济金融学界,对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独到见解,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除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四百多篇学术论文外,还在十多家出版社出版著作二十余本,内容涉及到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问题、学科分类与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金融中心建设理论问题、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改革等前沿性热点问题,以及反对学术腐败问题,并且是这些有关领域内发表论著最多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之一。

三、主要论著

1、《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2、《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

3、《经济科学的数学化趋势浅议》,《经济研究》,1986年第7期。

4、《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第2期。

5、《关于经济科学学科分类问题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3期。

6、《试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金融科学》,1990年第1期和第3期。

7、《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2期。

8、《论创新是经济学者的基本价值观——兼论“独创”是成就大师级经济学家的必备条件》,《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6期。

9、《论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载《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对我国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思考》,载《著名经济学家读中国经济改革》,工商出版社,2001年。

11、《耕耘与探索——邱兆祥经济金融理论文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12、《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

13、《在学术高地上攀登——金融理论问题探索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

14、《对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经济参考报》,2003年9月17日。

15、《论经济学家的人文精神》,《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9月17—18日。

16、《关于国内大城市争当金融中心的若干思考》,《金融时报》,2008年9月1日。

17、《经济学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光明日报》,2009年8月12日。

18、《论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

19、《非宁静无以致远——对我国金融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光明日报》,2012年5月4日。

四、所获荣誉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如何开发课文的写作价值 工作价值观研究综述 新课改中随笔写作价值的探析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选题方向及其可行性研究 金融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写作中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开放本科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工作问题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研究 从研究设计看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写作的衔接和连贯研究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员工工作价值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价值观研究 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为谁而写作:写作价值的应然取向 本科实习护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 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对比探究 关于大学生写作价值观的心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

③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7.

④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14.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view/208414.htm,

2012.7.

[2]培根.何新,译.人生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4]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崔建军.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崔建军.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崔建军.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金融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244-02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 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 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 崔建军.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上一篇:金融机构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核心论文范文